戏剧影视文学

2024-09-19

戏剧影视文学(精选12篇)

戏剧影视文学 篇1

戏剧影视文学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 考察目前全国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建构, 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专业类艺术院校, 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二是综合性大学, 包括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三是职业学院, 包括福建艺术学院、浙江艺术学院等。这三种模式中, 艺术院校以培养专业艺术类人才为目标, 其培养模式已经较为成熟, 职业学院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 其培养目标明确, 而综合性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游走于艺术与文学之间, 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较为模糊, 因此, 探讨探讨综合性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 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正迅猛发展, 而人才问题也因此成为行业内部最为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光辉前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 就需要大量人才来进行文化创造, 高等教育事业面临更大挑设计做好准备, 从而更好地传承土家织锦文化。

2.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发展土家织锦文化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在服装设计中, 任何新的发现, 美的方式, 都能给设计者带来创作激情, 获得设计灵感。面对本省特有的文化资源, 土家织锦无疑是现代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无论是服装之上的织锦艺术元素, 还是与之配套的服饰配件, 都可以将之进行延伸。设计的过程充满了创新的气氛, 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设计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潮流趋势、金融环境、文化氛围的感知等因素, 都是设计作品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那么如何在繁复的关系中找到突破点, 使得自己的设计作品与众不同, 既能创造文化效益, 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在继承原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怎样灵活运用现代设计理念, 更好的发展土家织锦文化是设计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 设计的过程性质决定了我们在服装设计教学中, 既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所以, 我们可以运用交互式教学方法, 以“土家织锦文化引导”为本, 适当融合创造性思维训练, 结合课内外实践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 激发学生兴趣, 实施多元化的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拓展传统民间文化的“再设计”空间, 指导学生在思维理念上的更新, 从不同质的文化传统中去吸收、融合土家织锦精神文化, 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服装设计作品, 使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空间得以持续性拓展。

图2图3图4

战。尽管作为艺术教育重要构成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但当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正经历着多元化人才市场的考验。在影视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 媒体、新闻单位一方面对具有文学、影视、新闻、广告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 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与以往记者、编辑、摄像等岗位设置不同, 现在媒体、新闻单位需要的是集访、摄、录、编为一体的专业人才, 既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较强的写作能力, 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 才能从容面对社会人才激烈的竞争。反观我们以往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 对于动手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学生要成为能经得起社会检验、为社会所欢迎的人才, 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为社会所需要的素质与专业本领, 真正能成为专业作家、编剧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 必须从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去考虑。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 我们需要大胆探索, 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 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通识人才”的培养模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寻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途径。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1. 改正传统文科“重理论, 轻实践”的培养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 全面规划了学生4年的学习和实践。专业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操作, 贯穿于

图2苗绣与织锦结合设计的围巾

图3织锦围巾

图4织锦小包

结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断层问题日益严重,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调整教学方式, 顺应时代发展, 在运用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 借鉴时装业发达国家的服装设计教育模式, 促进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觉感受力及表现应用能力。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 挖掘传统优秀民族文化资源,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最新设计动态, 把握服装设计发展趋势, 流行风向, 树立为市场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明确培养方向, 制定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 加强实践练习, 不断提高动手能力。使现代服装设计教育保持民族文化的艺术根源, 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推动服装设计教育向更深更远的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湘平:湘西民族工艺文化[M]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2]高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装饰》2010..11

[3]向开瑛:《湘西土家织锦的精神特征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 《科教文汇》2008.5

教育的全过程, 贯穿于课内、课外的活动之中, 本科4年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统筹安排, 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

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设了11门学科平台课, 10门专业核心课。这两大类必修课包括:中国文学史课程、外国文学史课程、中外电影史课程、影视理论课程、戏剧理论、戏剧作品分析课程、剧本创作课程等, 这些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为学生以后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专业选修课则多达21门, 多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增强动手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而设。包括视频、音频编辑与合成类、广告创意类、多媒体技术类、影视拍摄类、影视批评类等。这些课程有的是专业课的扩大与延伸, 有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 但更多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学生的社会应用作准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选择, 如喜欢拍摄的可以选择影视拍摄与制作类课程, 喜欢创作的可以选择剧本创作类。总之, 围绕一个兴趣点, 有大量的外围课程可供选择, 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培养,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 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除了常规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之外, 针对戏剧影视专业的特点, 我们还专门设置了影像素材采集、创作实践等环节, 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实践机会, 这些课程由于多样、实用, 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深受学生的欢迎。

同时, 根据社会需求, 学院还认真调整了课程设置, 特别是不断灵活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 以增加专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办以来, 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两次大的修订:2006年5月, 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 经全体教师研讨后, 第一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2011年8月, 有了多届毕业生的经验之后, 经过认真调研与论证, 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第二次大的修订。通过这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 在专业课中减少了“史类”“理论类”课程, 增加了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修改了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 对专业选修课, 根据社会需求做了较大调整, 取掉了一些不适宜的选修课, 增加了一些适用、实用的课程, 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2. 整合师资力量, 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 在综合类大学中,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一般被纳入文学学科, 其中也有一些院校将其纳入艺术学科, 但由于此专业的特殊性, 综合性大学在开办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时都面临一个师资力量难题, 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影视拍摄与制作”“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合成”“表演”“导演”类课程缺乏专业教师, 学生对某个方向感兴趣, 但由于没有师资, 课程无法开展。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充分考虑到江南大学各学科的分布情况, 统筹学校的师资力量, 如影视拍摄类课程我们得到了教育技术系老师的大力相助, 数字视音频编辑类课程可以请数字媒体学院老师给予支持, 表演类课程得到艺术学科老师的相助。教育合力的形成有力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3. 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应有实践教学的意识, 每一个教学阶段, 教师对学生都有实践的具体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 每一学习阶段都有实践的机会。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 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启发性, 开展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动手, 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看影视片, 在借鉴的基础上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各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统筹安排课内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实现戏剧影视文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重要途径, 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确保实践活动的实施。

(1) 通过定期举办的剧本创作比赛、征文比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定期举办DV大赛、心理剧大赛、戏剧小品大赛、剧风行动等培养学生创作、表导演能力。

(2) 寒暑假,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题材拍摄短片或自行选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在老师指导下选出学生的优秀作品, 拍成影像资料。

(3) 在第四学期、第六学期, 专门设置影像素材采集课、创作实践课, 各为期3周, 旨在锻炼学生的拍摄能力和剧本创作能力。

(4) 文科学生必须了解社会、学习社会、深入生活, 这既是学生成材的需要, 也是戏影专业学习的需要。我们与政府机关、电视台、报社、网络媒体、动漫公司、广告公司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 在第七学期, 学院会安排一次为期12周的专业实习, 给学生提供机会, 让学生全面体验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 并要求学生人人撰写、提交实习报告。

(5) 毕业前, 统一安排实习。学生可以选择去学院安排的实习基地实习, 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 学生上交实习成果, 包括实习报告、实习作品等, 合格者给予学分。

实践证明,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 不仅必要, 也是可行的。江南大学戏影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合近几年成果看培养实效

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性课程和写作、拍摄、视频编辑、表导演等课程的结合是江南大学戏影专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授课老师悉心指导下, 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通过采访、写稿、编辑、制作、策划、写剧本、拍片子、撰写调查报告等, 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在专业学习与各类课内外实践中,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都有自觉的写作欲望, 4年大学生活中, 写了不少小说、散文、剧本等, 将创作变成了一种内在需求。他们踊跃向省、市报刊、学报投稿, 很多稿件被采用。无锡电视台的《大话阿福》节目长期与江大戏影专业学生合作, 学生为其创作了大量演出剧本;06级戏影班的同学参与了52集大型动画片《天使部落》的创作。

另外, 同学们创作、演出、拍摄了许多话剧、影视作品, 拍摄的DV短片、影视作品有多部获奖。其中戏影同学自编自导的《大学——城》是无锡市首部校园悬疑电视连续剧, 其创作模式引起了无锡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我为招聘狂》获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大学生DV大赛三等奖。学生社团“种子话剧团”创作表演的《要离》等作品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奖。06级戏影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作品《手机》获得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大学生话剧展演暨首届江苏省戏剧节”二等奖, 《机不可失》获得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同学们重排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恋爱的犀牛》在江南大学引起一股戏剧热潮。

从现有毕业生情况来看, 戏影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一般的文科学生广, 动手能力也较一般文科毕业生强。在毕业前的实习中, 他们有的在各省、市电视台从事新闻采访、编辑与节目策划;有的在政府机关单位实习;有的在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写剧本;有的在广告公司担任文案策划;有的在动漫公司编写脚本;有的在报纸、杂志担任编辑等等。他们表现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受到单位称赞。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他们的选择机会也较专业单一的学生更广, 毕业时也更有机会被被新闻媒体、政府机关、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录用, 就业率较其他文科专业高。

事实证明, 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使学生德、智、体、能得到了全面发展, 学生具有了良好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这是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艺术文学人才。

戏剧影视文学 篇2

初试:

笔试:写叙事或抒晴散文题目《城乡之间》。

面试:故事接龙题目《回家》(十人一组)。

复试:

续写故事两千字。

材料:“她下夜班回家,一男生跟着她,她发现了„„” 面试:

综合素质。

巧借影视戏剧 激活语文教学 篇3

一、借助影视形象,品味人物形象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在教师的组织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培养,快速成长与发展,使其素质得到提升。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通过文字描写出的形象作用于人的心灵。文字是抽象的符号,无色无声,借助想象在脑中展现形象。这个过程不仅是阅读、分析的过程,更是理解和感染的过程。如何使学生在抽象的文字中抓住人物形象、理解文本内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影视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学生就可以从影视中直观地看到人物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通过林黛玉在荣国府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等级分明的豪门贵族气派,且文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态都作了大量描写。由于与学生生活时代远,风土人情习俗不同,学生在阅读时难以把文字化为形象。这时不妨在课堂插入《红楼梦》的相关影视,王熙凤“先声夺人”的出场,从头饰、裙饰、服饰三面展现她“恍若神妃仙子”般珠光宝气奢华的打扮,从“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中体会她语态中的张狂放肆;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见面中,听到“宝玉来了”,黛玉一见大吃一惊,觉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见到黛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两人之间似曾相识的感觉通过影视镜头表现,学生从演员的表情神态中揣摩他们的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这样借助影视形象来理解文字,深入文本,并在理解过程中理解品位原著,这就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获得审美感受,陶冶情操的过程。不过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要特别重视版本,《林黛玉进贾府》一般选择87年央视版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它人物传神,而且忠于原著,符合原著精神。只有确立正确的学生参与观,弄清学生怎样学才称得上真正的参与,教师如何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样,教师秉持一切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的原则,精心设计教案,优化学法,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做法,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运用影视语言,探究人物潜台词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重视学生的成功与发展。“学习”顾名思义可拆分为“学”和“习”,其本质是认知和练习,关键是“做”,是学习过程中的“行动”。影视文本沟通了学生的“学”和“习”,文本中人物的语言用文字展现,而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不但可以通过演员的台词,还可以通过镜头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等表现,补充文字无法传递的空白,抓住教学重点,深入浅出破解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中的《雷雨》本身就是话剧剧本,话剧是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如何把握人物的语言就成了本课学习的关键。人物语言不仅指台词,还包括潜台词。潜台词指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就是“话中话”,“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找到了潜台词,也就找到了人物的真正的思想感情。教材选取了第三幕,通过周朴园和鲁侍萍分别三十年后的重逢,在“认”与“未认”间一步步展现两人的恩怨情仇。在相认前,周朴园的台词中有这五句:①你——你贵姓?②(抬起头来)你姓什么?③(忽然立起)你是谁?④(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⑤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从台词上看,似乎周朴园一直想和鲁侍萍相认,从因疑惑而追问姓氏,到因急切而直问名字,最后真情流露。但在潜台词中表现的确是截然不同的意味。①中的破折号,是周朴园对鲁侍萍关窗产生的疑惑,之后的追问更是抛弃了矜持,与其说是猜疑,不如说是担心忧虑,沉思、沉吟、痛苦、汗涔涔在表情动作上流露了他的惊慌失措甚至是恐惧。所有的一切表明周朴园怀念的侍萍是那个默默死去不影响他声誉的,能让他寄托“真情”的梅小姐,而不是这个扰乱他家庭秩序,青春不再的鲁侍萍。理解这些光靠学生的读是不够的,学生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入人物的内心,语言(台词和潜台词)成为了人物个性、心理配音的外化,可以借助形象的表演对抽象的文字加以诠释。影视不仅仅是观摩的工具,也是学生参与的殿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该幕话剧,先看后演,让学生分组,给话剧“配音”,用符合人物身份、情感、性格的语气、语调、语速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不断地揣摩与联系中把握人物形象。没有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行动的设计是传统教学中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参与话剧的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探究人物潜台词的弦外之音。

三、引入影视情境,触动学生思维

学习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学生必须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绝不能成为被动地信息的吸收者。每个学生都应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它同时包括由新旧知识的冲突而引发的思想观念转变和知识结构的重组。可以说学习的基本原理就是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有所发现,触动学生思维敏感和活跃,激发学生的需求和新鲜感,从而产生“再学习”的动力。两千三百年前荀子在《劝学》中就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外物,就能达到别人达不到的效果。影视就是难能可贵的外物凭借,它是综合艺术,把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融为一体。引用影视,可以借助它多元综合的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

声音赋予文字以形态,能使文字表现的情感更具体明确。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的《琵琶行(并序)》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句从多角度传神地描写琵琶曲,教师在引领学生吟诵品味这段文字时,不妨让学生听琵琶曲,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随着乐曲的曲调高低快慢来体会琵琶女的感情波动。

画面赋予文字以动态,能使文字更直观具体地展现。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的《边城(节选)》以20世纪三十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引入影视配合展现湘西风光的简介,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所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也能体会翠翠的天真纯洁。

朗诵赋予文字以感情,能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的《赤壁赋》配合电视散文蕴含深情的朗诵,在赤壁青山绿水的风光中,学生深入情景,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投入到课文中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篇4

在影视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对具有文学、影视、新闻、广告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为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适应性人才,各大院校先后开设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大陆地区除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安徽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外,共有68所高校开设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从学校的分布上我们可以看出: 越是靠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院校越多。华中地区由于是传统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氛围浓厚,对于戏剧、影视文化敏感度高,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多。华东地区经济条件优越,又紧靠影视基地,具有一定的艺术氛围和实践环境,能够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基地。

二、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随着学科的调整和办学层次的提高,各高校开始开设新兴学科,并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特别是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更是风格迥异。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前提下得到重视,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进行课程设置。

现有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按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由原有的戏剧专业发展而来,开设在艺术类学校下,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曲学院等; 第二类是由中文系下发展而来,开设在综合性院校下,属于非艺术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等; 第三类是职业艺术院校,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

由于上述三类学校招生类别及培养目标不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有其代表性和侧重点。其具体课程如下:

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戏曲学院这类艺术学府的课程设置上主要让学生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具有戏剧、戏曲影视创作的基本能力,在戏剧、影视和广播艺术方面掌握比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悟力与创造力的学生。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 表导演基础、戏剧评论、中国戏曲、中国古典诗词赏析、阅读与鉴赏、中国古典散文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话剧、外国戏剧、艺术概论、戏剧概论、影视写作、当代西方戏剧艺术、编剧理论、视听语言、经典作品分析、电影经典研究、公共必修课等。

厦门大学、山西大学这类综合院校下开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具有明显的文学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本开在文学院下,课程设置主要是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 ( 团) 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 创意写作导论、小说鉴赏、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中国历代散文选、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论、现代文学100篇 ( 上下 ) 、当代文学100篇 ( 上下) 、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世界人文简史———文化与价值解读、大众文化、文化研究导论、认识电影等。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这类艺术专科院校强化职业教育,锻炼学生的技能,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表演能力和写作能力。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电影发展史、戏剧学概论、戏曲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汉语、基础写作、编剧概论、中外经典剧作导读、话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等。

此外还有实践性教学环节: 观摩影视剧和舞台剧演出活动、各个学习阶段的创作实习、在校内创编影视、话剧与戏曲剧本并排练演出、参与社会艺术机构艺术创作实践、毕业联合创作实践等。

从上述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如中央戏剧学院这类艺术类学府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侧重艺术类,专业教育比较发达; 培养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扎实的文学表达能力,基础宽、视野广、专业精、有创造性的高精尖人才。而像厦门大学这类综合性院校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侧重写作、文学艺术创作,学科建设依托该校的文学院,培养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坚实的戏剧影视艺术基础,能从事戏剧艺术理论研究和相关编辑工作的专门人才。浙江艺术学院这类专科性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课程设置有着明显的职业教育性质,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其对文化理论的教育功能、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等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有很大不同; 其课程较单一。

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必修课程概况

各大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对必修课的设置结构稍有不同,大致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等。统计中笔者发现,各校开设的课程门数、类别也相差很大,笔者把课程名称相似的课程归纳为一种,弃仅有一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得到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基本认识:

1. 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大多集中在理论课程上,实践课程少

艺术院校注重开设实践课程,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东部院校由于经济实力强,建设了影视实践基地,开设实践课程也较多。这些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开发了一些特色课程。如摄影课,除了上课讲解摄影理论知识之外,实地摄影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艺术类院校开发戏剧影视编辑、戏剧影视摄制、戏剧影视制作等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综合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少,文化理论课程居多; 综合性院校的戏剧影视专业大部分开设在文学院下,借助文学院的师资力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

2. 各院校对戏剧影视文学的核心课程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开设课程科目具有随意性,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

有的院校对戏剧影视的学科定位模糊不清,导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一些院校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设置在文学院或者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下,借助该院系的师资力量,课程和中文、新闻专业有交叉 ( 如电视摄影与编辑、电视编导基础纪录片创作等课程在传播与艺术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有开设) 。

3. 语言文学课程开设学校多

走进戏剧影视文学里的意蕴 篇5

“不幸的是“真实”成了破碎的镜头,碎片映照出的现实是那样浮华和无奈,真实的生命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变得尴尬而拘谨,物质上的困窘似乎倾轧了我们所有形而上的理想,美丽的心灵失去了拯救的力量,淳朴的乡野也不能安放渴求超越的灵魂。”电影,那种在黑暗中凝视着银幕的感受让自己似乎沉溺在巨大的审美磁场中,一次心跳,一次呼吸,全都沉浸着曼妙的情感和激动的欲望。电影成为心灵的一次自我投射,那道射向荧幕的光束携带着一个精神个体的全部热望和情思在巨大的幕布上书写下精神的成长史。寻找,成为观影的唯一线索,要在虚拟的影像中寻找到真实的存在和真实的思考是多门的不容易,又是如此令人着迷。那些触动着敏感神经的影像片段寄予着游走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情感和欲望。这些情感欲望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总是像浮萍一样飘荡流浪,几乎无法捡拾起这以成碎片的生活万象,一切努力都变得疲乏而无奈,与其如此,不如随影像起舞,一道沉入梦幻的时间深渊。在一个时代壮阔的前进步履声中,我们是否也应该静下心来去听听那喧嚣背后的静谧,去感受纷乱背后的简单,也许在那里我们可以一路拾捡到许多被遮蔽了的真实,真实的生命在传统与现实的张力中变得尴尬而拘谨,一段影像试图保留一段岁月和一种生活态度,然而最终只能是随风而去,一切都变得尴尬而滑稽。如果你还想找回曾经体验过的幸福滋味,只有放弃,放弃掉激情、放弃掉梦想、放弃掉温暖、放弃掉天真、放弃掉美丽、放弃掉自由,眼泪不在为同情和悲悯而洒落,欢笑不在为真诚和淳朴而展现,影院灯亮,一切散场。青春是散场的电影,而时间,却是一场烟花烂漫,生生不息。有时候看夏季走过的痕迹,当炙热弥漫我心,一转身,不见冷场的尘世间那一抹惦记,繁忙的身后需要新鲜空气,枯燥乏味,已悄然隐蔽在我们周围。

有时候经历太多事情,真的很累。就像现在突然之间害怕放假,不知道放假后干什么,也许在等待一个机会。期待着明天的美好,热的天,抬头仰望天空。寻找一个可以期待的梦想,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着戏剧性,经历的太多,也许心会累。不去回头,一直向前走。只是为了寻找一个梦。每个人演义这自己的人生舞台,这个舞台上有着太多的悲欢离合。鲁迅先生曾说:“戏剧,就是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翻现在舞台上!”戏剧的独特魅力,只有它那最独到的特点,让戏迷为之倾倒。戏剧小品表演风格恢谐幽默,语言风格生动活泼,是群众文艺创作的一种戏剧样式。其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十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无论是央视春晚还是地方组台演出,小品已经成为无可替代的晚会大餐中的主角,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我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各个剧种都有丰富的剧目,每个时期创作的新剧目数量都极其可观。京剧形成至今只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它由母体脱胎的那一阶段,就是采取拿来主义,将花部、雅部大量已有的传统剧目移植继承下来,变成了它的财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丰富的剧目库存。

在京剧的发展道路上,移植一直是它迎对市场,丰富剧目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移植地方剧种的优秀剧目更是蔚然成风。那个时期,每逢有地方剧种的好戏出现,各地京剧院团往往争相移植搬演:歌剧《白毛女》、昆曲《十五贯》、评剧《杨三姐告状》等都曾移植成京剧的优秀剧目。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生前最后一出代表作《穆桂英挂帅》就是由豫剧移植而成。后来风靡全国,被称为“样板戏”中的一些戏,也是由其它剧种移植而来:《沙家浜》、《红灯记》来源于沪剧,《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来源于话剧……在这满是心酸的岁月里,充满戏剧般的演绎这段苍白的人生,在这漫长的道路上,生命承受过的压力和耐力,戏剧给予生命的奇迹,在不断的验证着生命中的力量和勇气!

感动,常常表现在某种感觉对我的折服上,是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也可以是电影里某一句对白;还可以是广场下弹着吉他不停歌唱的流浪歌手;更可以是森林里树叶野草在风里的婆娑和鸟虫鸣叫浑然天成的交响乐。用一种紫砂杯沏茶,把水冲下去,看不见茶叶在水中沉

浮、翻滚的样子。隔着厚厚的杯体,猜不透茶叶在水中是开心地舒展,还是痛苦地挣扎。在电视机前,人们身处家庭环境却有切实的自我意识和现实感,完全不同于身处影院中的那种暂时遗忘自我的状态。由此,电视电影的独特意境需要更多来自日常生活实况,来自大众关注和思考的社会现象,包括相当宽泛的世界范围的现实社会动向和人类相通的情感。因为普通观众喜欢看这些现实题材的电视电影,他希望从电视电影当中找到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写照,找到对当下情感的一种需求和体验。

作为电视媒体,电视节目主要以真实性、及时性吸引观众;只有利用新闻题材或热点问题才能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使得电视电影能够更好的发展。它以小投资、短周期,精制作为生产方式,保证这类题材的时效性以及一定人群的收视率。无论电影还是电视系列剧对于新闻纪实性作品的创作相对于电视电影创作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电视电影要以现实题材和纪实性风格取胜,记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接近大众的生活,侧重对情感的细腻表现增强文艺类型的吸引力;改编真实案例,追求逼真、恐怖、纪实、刺激,兼有打斗场面。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惊险性,注重故事性、细节表现和叙事张力。通过不同领域现实题材电视电影的创作,这些作品涵盖了农村、军旅、城乡文化等多个领域,叙述或平缓或急促、或轻盈或厚重,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曾经清新的雨后,曾经浩淼的江河,曾经生动的呓语,曾经留恋的风景,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曾经率真的笑脸,曾经浪漫的风雨·······

主旋律戏剧影视作品的困境与出路 篇6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主旋律作品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客观存在。在我国当前的文艺理论与文艺政策语境下,“主旋律”指的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供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1。主旋律”作品,就是宣扬和表现这样属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思想和精神的文艺作品。

尽管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直有为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行宣传的戏剧影视作品,但把这类作品称为“主旋律”作品,却主要是1987年以来的事。这一概念首先从电影领域产生,随后扩展到戏剧、美术等各个文艺领域。1992年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2002年起演艺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作品,都是符合“主旋律”要求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往往取材于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现实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华夏数千年历史中的灿烂篇章,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宣扬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表现对美好信念的执着、对历史与未来的乐观态度等属于“正统”“正面”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我们对主旋律作品有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主旋律作品中可能不乏制作精良、技艺精湛、表现精美的作品,但某些作品在面对真实、发现真相、探求真理方面尚缺,沦为精致却毫无个性特色的工艺品。

可以说,主旋律作品的最大的困境便是真实性危机。以我国的戏剧影视作品为例,舞台上屏幕中那些高大伟岸的英雄模范人物,离生活有距离。某些获奖作品一般都有强大的创作阵容,也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但没有观众买票,除了票价超出一般观众的消费能力以外,至少还说明没有打动人们心灵的内容。

如何走出真实性危机的困境?最近看了一个美国影片让我对此有了新的思考。这部影片叫《名画的诉讼》(Woman in Gold),讲的是一个犹太裔美国老太太夺回属于自己家族的一幅名画的故事。老太太年轻时在奥地利维也纳,父亲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姨母是一位名媛佳丽。当时一位著名的画家以其姨母为模特画了一幅油画“Woman in Gold”,这幅画在奥地利的地位相当于意大利的“蒙娜丽莎”。二战期间,该画被纳粹占有,战争结束后又归奥地利国家博物馆收藏。但各种证据表明,老太太拥有对该画的继承权。1998年,她80岁的时候,她决定要回这幅画。阻力当然是很大的。首先是奥地利方面不愿意归还,为此设置了种种障碍。老太太由于承担不起在奥地利打官司的昂贵的诉讼费而作罢。她回到美国后,根据有关国际归还法,决定通过美国政府向奥地利政府提出要求。后来果然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她终于获得了此画的所有权。这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电影。老太太2011年在93岁时去世,现在该画收藏在美国的博物馆。

美国电影大部分都是主旋律的,代表中产阶级的主流价值观的,里面总是有一个能够代表美国精神的人物形象,阳光、健康、给人正能量。往往有一个积极的主题,同时贯穿了许多美国主流价值观。当然美国电影也是有符合他们的政治正确要求的。但这些电影代表的价值观,很难成为其主流。

由此我想到,吸引观众回到舞台、屏幕前的办法,除了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关键的還是要有与观众的情感心灵相通的真实可信的内容。一个理念、一种价值,无论多么美好,无论你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如何天花乱坠,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实现过,那么是不可能有人相信的。这就好比,军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别指望外交官能从谈判桌上得到。

中国的主旋律作品在真实性的追求上,近两年有了一定的进步。以豫剧《焦裕禄》为例。焦裕禄是执政党树立起来的“县委书记的榜样”,这自然是一个典型的主旋律作品。然而这部戏因为有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进一步挖掘,使原本宣教味很浓的作品,也具有了感人的力量。

焦裕禄是一个已经被意识形态定型了的英雄模范人物,要想在现有的意识形态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新的创造殊非易事。最简便、最省事的做法是把好人好事、光辉事迹搬上舞台,但这样绝对不会在观众心中留下任何痕迹。有出息的剧作家是不屑于此的。编剧姚金成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写焦裕禄“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把大家耳熟能详的题材既写出新意而又不脱离大家对焦裕禄的‘经典’印象;是如何把半个世纪前的遥远往事写得既有历史深度又能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认知相沟通”。为了寻求突破,他选择了勇敢地直面历史真实、自觉地探求历史真实:“如果完全回避历史的真实,那就缺乏了创作者对历史、对艺术起码的诚恳和勇气。”2

穆青等人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于《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写的是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事迹。在穆青等人的笔下,焦裕禄一心扑在工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他重视精神的力量、重视实地调查研究、善于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坚持群众路线。而他的这些思想、观念与方法全部来自《毛泽东选集》。这样,焦裕禄作为毛泽东思想哺育出来、武装起来的党的优秀干部的形象是树立起来了,县委书记的榜样实际上就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的主题也很清楚了。然而,这篇报道只写了人与自然的斗争,而没有涉及到人与人之间意志的斗争,更没有涉及到人(焦裕禄)与自我灵魂层面的斗争,仿佛焦裕禄天生就是这样一个好干部。这样的人物形象就比较概念化,缺乏真实感,更谈不上有戏剧性了。

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不可能对刚刚过去的历史进行反思。上个世纪60年代穆青们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毛泽东思想,树立焦裕禄这样的榜样恰恰是为了巩固因“大跃进”等错误路线而有所动摇的毛泽东思想的统治地位,因而不可能对“大跃进”、大炼钢铁、浮夸风、统购统销等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在“大跃进”“文革”等历史错误已经写进了党的决议之后,我们完全有可能以艺术的形式对当年的历史进行重新认识和深入反思。姚金成写道:“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穆青他们写焦裕禄长篇通讯时不可能触及到这个层面,那是一种无法逾越的时代局限;那么将近半个世纪后,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如果现在我们重写焦裕禄仍然不能清醒坦然地面对历史、反思历史,那么重写这个题材的意义究竟还有多少呢?我们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使这个老题材焕发出新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呢?”3

nlc202309090643

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基础上,豫剧版《焦裕禄》沉潜到历史的深处,力图尽可能地逼近历史、真实地还原了历史情境,把人物放在历史的矛盾斗争中去塑造,从而把反思的锋芒指向当时的极左政治。此剧以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风沙、盐碱、内涝)为主线,但贯穿首尾的却是兰考的饥荒问题。第一场在火车站面对逃荒的灾民,即将离任的县委书记顾海顺担心兰考的灾民太多,上级领导的脸色不好看,因此禁止灾民外出逃荒,而焦裕禄则认为应该尊重群众意愿,不能硬性堵截,置群众生死而不顾。“饿死人才是最大的政治错误!”为了群众能吃上粮食,焦裕禄不得不到市场上采购议价粮,这在当时统购统销的政策下,有投机倒把、扰乱经济之嫌,他因此被举报,但他不悔初衷,坚信“饿死人绝不是共产党的政策。让老百姓吃上饭错不到哪里去。”为了这一点,他愿意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真有错我担责任,纵受处分也甘心。”他的务实、爱民与勇于承担政治责任的品格跃然而出。尤为可贵的是,剧中焦裕禄并没有把兰考的灾害与饥荒简单归结为自然肆虐,而是把它归为“人祸”:1957年反右运动导致执政者听不进正确意见(造林专家宋铁成写信建言被补划“右派”)、1958年“大跃进”时期对树木大砍大伐(导致“三害”的直接原因)、粮食产量浮夸风(瓦窑镇党委书记韩大刚虚报产量导致政府过量征购、百姓公粮缴纳负担过重)以及当时实行的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死板的配给制致使人们即使没有粮食吃也不能公开购买议价粮)。1962年焦裕禄正是在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工作方针大背景下来到兰考纠偏,他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上,始终站在人民一边,努力弥合党性与人民性之间的沟壑,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拔高了焦裕禄的形象,但这个焦裕禄的形象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更能唤起观众的真实感。

真实感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没有真实性的必然没有真实感,即使营造出某种程度的真实感也不会长久,未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有真实性的也未必给人以真实感,真实感的产生和接受主体的认知水准大有关系,在戏剧中即必须考虑观众的情况。编剧姚金成重新塑造的焦裕禄形象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历史反思的结果。这样的写法体现的是今天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的正是对历史的书写体现的是当代人的认知水平、认识高度与深度。在今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这样的“人民公仆”形象也更能够引起今天观众的共鸣。

豫剧《焦裕禄》在主旋律戏剧的创作上有了极大的突破。这个突破首先表现在回到历史现场,追索历史真相,反思历史教训,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主旋律戏剧特别需要像豫剧《焦裕禄》这样通过追求历史真实性使观众获得历史真实感。剧作家探求真相的勇气、追求真理的热情值得嘉许。

总之,当前主旋律戲剧影视作品的困境是真实性危机。艺术家对真实性的追求,使观众获得足够的真实感,是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法门。只有秉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深入到历史与生活的底层,挖掘人物真实的精神世界,才可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主旋律戏剧精品。这除了要求艺术家勇于面对真实、发现真相、探求真理外,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国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单纯的理念变成生动的现实,使社会生活变得和主旋律作品一样美好。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奋斗。

1.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oUk7VvWyiOdXcahTxcS8OkGhPLkbzDq 7PgXEHFOPH6Eq5NXYtPLgfOzDhEOC1SGKRZ4F09I18A--k7l-Ya8Jgq

2.姚金成《历史的追寻与反思——豫剧<焦裕禄>剧本创作谈》,《戏曲研究》第九十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5月版。

3.姚金成《历史的追寻与反思——豫剧<焦裕禄>剧本创作谈》,《戏曲研究》第九十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5月版。

戏剧影视文学 篇7

由于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老一辈的编剧工作者大多非科班出身,其从事编剧工作多是因为兴趣,缺乏专业的戏剧影视文学理论的教育与规范,从而造成我国的编剧水平整体偏低的局面。因此,教育部开始鼓励高校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当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多是去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在创作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且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娱乐需求的提升,剧本的创作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育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我国戏剧影视文学创新人才培育为核心命题,重点论述了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育的必要性与具体对策,这对于我国戏剧影视文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编剧行业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育的必要性

1.1 文化产业迅速发展,高水平原创编剧人才供给不足

近年来,随着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至3.86%,在向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发展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因此,开办戏剧影视文化专业就是为了中国戏剧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人才。在现代电影工业和电视工业条件下,电影创意与策划成为影视产业链中最前端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具有前瞻性和谋略化的一个环节,它对影视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水平原创编剧人才供给明显不足。因此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1.2 文化传承压力增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分迫切

文化产业本质上是文化生产及再生产过程,从文学创作到艺术生产,从舞台表演到影视剧生产,其本身的行为过程就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当前,我国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面临失传的威胁,这无疑是中国文艺界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人才的培育。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育就是为了使戏曲、话剧、编剧等艺术形式发扬光大,并通过传承者的创新创作增强其生命力,使得我国的传统艺术能够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真正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献出力量。

2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育的对策

2.1 加快构建创新型戏剧影视文学人才培养计划

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育的前提。由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设立的时间不长,戏剧影视文学培养的经验不足,戏剧影视文学人才培养的计划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出于对市场需求的迎合和匹配,许多综合大学与艺术院校虽然开设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但是其培养模式并不成熟,从而造成授课老师组成比例不科学,且许多老师授课存在重点不清晰、不明确、不合理等问题。基于此,各大院校应该加快构建创新型戏剧影视文学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科特点,从理论知识、鉴赏能力、创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教学评估,并根据90后艺术学生的性格特征,制定科学、合理、可行、具有创新性的戏剧影视文学人才培养计划,例如重点在于培养我国编剧人才的专业素质、注重对学生独立自主创作能力的培养必须纳入培养体系,且必须制定配套的考核措施。

2.2 加速推进趣味型戏剧影视文学理论教学改革

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育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学科特点与教育体系的多方面原因,在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即便是在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文化课,艺术类学生也存在害怕、畏难、抵触的心理。与表演创作等实践类课程不同,专业文化课程往往显得较为单调、枯燥、冗杂,由此也降低了艺术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必须加速推进趣味型戏剧影视文学理论教学改革,提升戏剧影视文学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兴趣,夯实戏剧影视文学学生的理论基础,为学生后续在作品创作与艺术研究方面打下牢固的根基。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多媒体教育改革,尽可能地将戏剧影视文学的理论课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其次,要充分采取案例教学法,运用戏剧影视文学的相关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

2.3 加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育的基础。众所周知,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的创作能力有一定要求,即要在毕业前创作一部戏(通常学校采取戏曲、话剧等形式均可)。注重创作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各开办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综合院校或艺术院校都应该加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具体来说:第一,生活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而观察力是创作者获取灵感的必要能力,因此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教学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多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期为后续创作提供丰富的优质素材;第二,老师应该积极参与学术的戏剧创作,并采取小组的合作编排模式,降低创作的难度(提升学生创作原创作品的可行性),且提升戏剧影视专业原创作品的质量;除此之外,要提升学生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严肃性,杜绝学生作品抄袭行为。

3 结语

总而言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育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客观需求。面对高水平原创编剧人才供给不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分迫切的双重背景,综合大学与艺术院校加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育的关键在于戏剧影视文学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优化、戏剧影视文学理论教学的巩固强化、戏剧影视文学学生创作能力的引导培养,唯有做到三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蓬勃发展,真正为我国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戏剧的传承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冯艳.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2015(12):124-126.

[2]文玲,林茂.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教师,2015(11):21-22.

[3]孟伟伟.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实践性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224-225.

[4]高思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例[J].大众文艺,2012(20):255-256.

[5]郭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互动式教学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6(2):139-140.

[6]董岑.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J].大舞台,2012(9):217-218.

[7]俞丽伟.戏剧影视文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实施[J].四川戏剧,2015(5):126-129.

[8]金宏宇,原小平.影视与文学名著的日渐疏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196-201.

戏剧影视文学 篇8

一、转变传统观念, 加强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有别于纯粹艺术类专业比如音乐、美术类的, 也是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作为新建设的专业, 在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的问题。教学改革一直是高等院校发展的瓶颈,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固定的程式化教学都会成为新专业起步和建设的绊脚石。兼有艺术性和文学性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艺术类和文学类的教育观念, 用适合学生的教育观念作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专业学习道路, 将来走上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

中国的教育一直秉承“教育无关功利”的思想, 儒家传统就一直主张把仁义道德与效用功利对立起来。然而, 最近二十年, 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日新月异, 精英文化逐渐让位于大众文化,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 曾经高高在上端坐于神圣殿堂之上的艺术也逐渐受到大众审美情趣变化的影响, 仿佛当年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现在不走下神殿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一般, 表现出一股力图将艺术审美与功利的水火不容变成水乳交融的鲜明动向。当高雅的艺术被打上“利”的烙印, 与艺术相关的艺术教育也不能幸免, 作为艺术教育主体的人, 他们也是中国未来艺术的承载者, 当太多的世俗因子侵入到艺术的教育过程中, 其结果是可怕。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 艺术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已经不可避免的在艺术教育中有所感染, 我们必须要直面现实, 将艺术的高雅复位, 在教学过程中力排实用性和功利性, 引导学生用纯粹之心面对课堂教学。“当代艺术教育应该是既超越了以功利主义为教育目的的狭隘性———艺术教育被归结为智力开发与技能训练, 又超越了以纯粹培养审美能力、获得知识、学会生存为主要目的的实用性, 即要从全球、全人类科技、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发展相统一的角度。不仅提出艺术教育的目的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一定的艺术技能、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人, 更重要的是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应面向世界文化和历史的巨大精神财富, 来揭示艺术作为一种人文学科的精神与人性内容。”1

斯特洛维奇将文学的作用分为“启迪, 交际社会组织, 使人社会化, 教育, 启蒙, 认识, 预测, 评价, 劝导, 净化, 补偿, 娱乐等”2。文学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多侧面的, 它影响人的心灵、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在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教授相关文学课程时, 要引导学生多读原著, 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和作家一同感受多方面的人生和社会的知识, 通过阅读间接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孔子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文学能起到激发人心的作用, 能够帮助人们观风俗之盛衰, 也能团结人们针硬时弊, 曹丕讲“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当代大学生更要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 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从而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二、营造师生互动、活泼有序的课堂氛围

多年来在教学改革中提的最多的就是师生互动, 为此各个学校使出浑身解数从形式和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就师生互动而言, 目前取得明显效果的是小学阶段的教学, 这一方面和小学教师的努力分不开,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学生的个性没有完全形成, 小学生对老师不仅是尊重的甚至是崇拜的, 他们以老师的夸奖为最大荣耀, 以老师布置的任务为最重要的事情, 这就使得小学生在课堂上会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布置的一切教学任务, 并且你争我赶、争先恐后。反观我们的大学课堂, 由于学生从小没有形成积极发言的习惯, 而且大学生总是会因为各种心理而不愿主动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 使大学课堂一直以来处于填鸭式的模式之下, 有些课堂甚至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 “兴趣”是最重要的,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才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才可能产生适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 教师是引导者, 如何引导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才是关键。兴趣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才会产生我们所说的师生互动, 否则一问一答式的互动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摆脱多年来已然形成的观念:学习是个苦差事。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 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 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 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3我们的目的是要学生熟记重点、掌握方法, 最重要的是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大都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烈, 但在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学教学中, 他们因为分数不高而一直是被忽视的对象。学生一直以来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认可就会形成一种天然的自我保护, 这种保护就是以叛逆和对抗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实际上学生是天真的, 无论何时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在大学课堂中, 我们完全可以积极地利用学生性格中的优点来引导他们重新找回自信, 培养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变曾经的被动为主动。一直以来这些学生学习都是缺乏主动性的, 对于难于理解的知识总是知难而退, 面对这样的情况, 恰当的采用他们所喜爱的方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戏剧理论课上, 按照常规教学那些枯燥的理论会使学生哈欠连天进而认为这门课的学习是个苦差事, 但如果利用学生的性格优势, 让他们通过戏剧片段的表演就很容易理解那些戏剧理论, 而且实践教学会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因此, 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 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思考, 采用他们所擅长的方式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理解, 这样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营造活泼有序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 然而时至今日, 因材施教依然是纸上谈兵,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根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 打破了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方式, 有针对性的根据他们自身的条件、兴趣进行差异性的目标培养, 让他们向创作、播音主持、表演、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等多方面发展, 并组织相关的文艺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罗杰斯认为:“人本主义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必须通过自由选择成长起来, 别人的选择和过分控制只会削弱他的能力。”4众所周知, 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从来都是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 同时又是富于自身特色的能动的个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实在是无可限量的, 而每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是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纵观历史, 从古至今, 从国外到国内, 所有杰出人物, 无不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已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反对传统灌输式教学,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达到“自我实现”等教育思想, 呼唤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个性化教育有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避免了让学生感到自己在班级中受到忽视、存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现象。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理念非常适合曾经在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学阶段屡屡受挫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还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空间, 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环节, 以鼓励为机制, 让他们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特长, 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从而树立信心, 形成良性循环, 并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为自己的这些教育信念而感到骄傲:我所钟爱的学生不是俯首帖耳、百依百顺、准备苟同一切和盲从一切的人, 而是有主见、有毅力、有反抗精神的人。”5一直以来, 高校教育都存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这与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这一教育理念相背离, 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教育出的学生就如工厂生产线上出来的商品一样, 没有个性、千篇一律, 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更无从谈及创造力。在新建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 我们大胆的提倡教学改革,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采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 希望能够在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上走出一条可行之路。

注释

11 .李新生主编.《艺术教育学》,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7年, 第2 页.

22 .斯特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 第176页.

33 . (美) 杜威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第117页.

44 .马斯洛著, 林方译.《人的潜能与价值》,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年, 第349页.

对戏剧影视美术发展现状的分析 篇9

关键词:戏剧影视美术,发展现状,分析

戏剧影视美术通常也被称为“舞台美术”, 但这一概念只是总体性的概述, 其下辖专业甚多, 譬如舞台设计、电视舞美、舞台绘景、戏剧影视服装设计、影视美术等。目前, 舞美已经被学界正名, 正式定义为“戏剧影视美术”。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推广、普及, 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基本被影视媒介占据, 甚至相对传统的室内舞台美术设计也开始逐渐朝着电影电视布景、造型设计的方向改变。

一、戏剧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音乐剧以及歌舞剧颇为流行, 由此可见戏剧艺术越来越强调节目的深厚文化底蕴。当然, 就诸多观众的反应来看, 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确实离不开对这种文化底蕴的挖掘。而且随着中小城市舞台小剧场平台的不断搭建, 戏剧不再是大城市观众的特权, 欣赏人数面临激增的趋势, 故而观众品位的不同就使得戏剧影视人员面临更高的水准要求。就当今的戏剧而言, 布景已经不再被视作简单的装饰, 其功能趋向于广泛化, 往往被视为是对观众进行影响的全部视听图像的组成部分。手法、观点上的的多样化使演出风格也趋于多样性, 当前有两种潮流最为突出, 一种是抽象主义, 另一种是写实主义。抽象的戏剧风格往往能够使形状、材料和色彩达到一种交融互通的效果, 而且也可以使人们的情绪得以释放。后者是指专注于写实, 当然就传统的现实主义来讲, 多少在内容上有所添加和改变。其次是当下的戏剧在表现形式上也开始有所不同, 灯光和材料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往往被视为营造一台成功的舞台剧所不可或缺的因素。通常认为, 灯光将会使布景建筑的立体感更加明显, 从而进一步凸显演员的地位。灯光能够彰显布景中的阴影部分, 进而使得瞬间的戏剧动作得以塑造。同时, 灯光往往也是营造气氛的绝佳工具, 这种气氛上的营造功能可以改变舞台空间, 观者进而会发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而就材料而言, 非传统材料越发得到广泛使用, 尤其是建筑和雕塑上, 自然材料及合成材料在更大范围内适用, 这些材料不仅轻便、牢固、有韧性, 易于在布景结构中使用, 同时材料的外观往往可以表达诗意的气氛、戏剧的万千世界或社会的风貌, 进而产生比传统的绘画布景更加强烈的真实感。通过与戏剧人物及布景元素之间的合理组合, 甚至还可以营造气氛、挑明人物处境。

二、影视的发展现状

在影视方面, 以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为例, 影片开始更多地强调整体格局, 要求画面流畅、优美, 试图在更大程度上彰显视觉上的冲击力。这跟传统影片显然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影片由于多为动作片, 强调体形的移动, 要求动作上精确、迅速、流畅, 故而在质感上开始面临变化。但显然, 动作片尽管一度风靡全国, 甚至对走出国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当下的热度已经减退, 所以这种市场的需求变化难免会对影视艺术的手法、语言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说, 当下电影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已经发生改变, 更侧重于强调电影的逼真性、运动性和时空结构处理这三大特征。 逼真性, 通俗来讲也就是像或不像, 内容涵盖范围极广, 比如时代、地域、语言、质感等方面是否表达到位, 有没有出现明显的错误。运动性则主要是指镜头内长宽高的一系列运动以及人物心理补偿的似动现象。影视中当然不可以说是分镜头形态, 整部影片必须是运动的, 进而在整个运动的流程中通过镜头表达含义, 比如光和声就可以对时空进行体现, 而运动及空间的处理也要分别来谈, 空间往往指画内及画外空间。电影中不存在构图, 因此电影的空间应当是开放性的, 包括画内和画外, 此外, 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是一种空间关系。任何一部电影主题的确定都是相当迅速的, 重点往往在于要如何去体现这个主题, 故而设计手段与方法是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逼真性、运动性和时空结构处理这三大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当前影视艺术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进一步提升当代戏剧影视美术的审美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就戏剧和影视而言, 二者也开始日益融合, 戏剧中开始越来越强调影视手法的运用, 影视中对于戏剧手段的汲取也必不可少, 二者合流是戏剧影视美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趋势。我们有必要掌握中国戏剧影视美术的发展现状, 分析其特点, 为实现未来戏剧影视美术创作灿烂、辉煌的局面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金姬戏剧影视美术发展现状[J].艺海, 2009, (07) :70-71.

[2]赵大千.浅谈戏剧影视美术艺术[J].大众文艺, 2010, (22) :1.

戏剧与影视的跨界叙事与传播 篇10

将艺术和审美的范围变得更加开放、综合、宽广是将传统的封闭观念进行超越, 这就是当代艺术的跨界倾向。在信息和数据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 各门艺术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中最明显也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以戏剧和影视为主的艺术产生了界限模糊和边缘稀释的状态。

二、跨界叙事在戏剧与影视之间的体现

(一)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在现今社会各种时髦的词语当中, “跨界”逐渐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一概念在被人们广泛应用的过程中, 直接掀起了大众文化的热潮, 同时它紧密联系着后现代文化语境。超越和跨越最初的艺术界限就是艺术领域对跨界的充分展现, 现阶段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 跨界及越界等手段是被艺术家非常重视的一种艺术渲染手段, 它成为一种艺术领域特有的资源, 对跨界这一艺术创作手段的有效应用, 帮助艺术家们有效的打破了传统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的种种约束。艺术家们将不同的艺术表现和阐释空间进行了全新的开拓。在审美泛化的语境内当代艺术的跨界现象转变了传统的评判标准, 以兼容和多元的形式对其进行了呈现。因此, 戏剧和影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摒弃了传统的封闭艺术形态, 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共同促进, 这就是戏剧与影视之间形成的跨界。两者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

(二) 戏剧与电影之间叙事的相互依赖

近年来,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内外的电影行业发展速度加快。在飞快发展的电影行业当中, 戏剧成为电影表达艺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也可以说, 戏剧的融入是电影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法国著名戏剧导演乔治·梅里埃在后期开始从事电影事业, 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人生的前半部分戏剧根底是他在电影业取得重要成就的重要条件, 他将一种全新的电影创作风格带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充分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在电影中将戏剧因素进行了充分的应用, 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圣女贞德》就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同时, 在中国的电影当中也有《定军山》是电影与戏剧叙事跨界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最早的无声武打戏剧片, 它的内容中将中国传统的民族本土戏曲进行了充分的应用, 使观众们眼前一亮, “影戏”的叫法就这样被广泛流传。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相对应西方国家较落后, 而我国具有博大精深的京剧等各种戏曲表演的历史, 这就决定我国在发展电影事业的过程中是无法摆脱戏剧的因素的。[2]

(三) 戏剧与电影之间跨界叙事的方式

戏剧与电影之间叙事相互依赖, 因而二者的叙事是关系紧密的, 它们都是时空双跨的综合叙事艺术。它们进行跨界叙事的过程中, 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动作”的有效应用, 在表达意义的过程中都是通过人们的动作来进行的。在进行戏剧与电影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断进行合作和交流,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的动作来辅助其得以完成。戏剧和电影虽然都是供人们来进行欣赏的, 然而却不能将电影看作是对戏剧的简单呈现。在将二者进行跨界叙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它们是来自不同的语系的, 就语言方面而言, 戏剧能够使用的技术要比电影少很多。

三、跨界传播在戏剧与影视之间的体现

(一) 跨界传播范围的扩大

近年来, 艺术的传播方式和路径都受到审美泛化的严重影响, 传统的严格艺术界限被打破, 跨界传播的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和数字技术的条件下, 促进了多样化传播媒介的出现, 促进了戏剧与电影的跨界传播程度的提高。例如, 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是近期最受欢迎的电视连戏剧之一, 而它是将网络同名小说进行改变而来的, 在受到人们极大地喜爱之后, 又被伤害成功的转换成了同名的越剧。所以说, 作为一种多向跨界传播的有效方式, 改编是非常重要的。戏剧、影视、小说等都拥有相互改编和跨界传播的功能。[3]

(二) 戏剧与影视之间的跨界传播方法

作为一项成功的艺术试验, 在泛美语境中戏剧与影视之间的跨界传播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在促进戏剧与影视之间跨界传播的不断进步过程中, 首先, 要拥有足够大的胆量来打破传统不同艺术之间的界限, 将事业进行扩大, 对不同领域的文化和社会进行扩展性的研究, 用研究模式的建立来促进文化的阐释, 并以兼容并蓄的方式进行。作为一种越界的行为, 在研究文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文化传播和文化阐释的行为必须首先将研究的视野进行跨文化的确立。然后就是要将不同地域的理念进行确立。将文化地理的版图作为研究艺术和艺术对象的重要基础, 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在文体文本中进行充分的体现。最后, 就是将跨时代的意识进行充分的建立, 将不同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纵向的梳理, 将艺术发展中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掌握。

四、结论

伴随着信息和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 促进了各门艺术之间的融合, 不同种类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在这种情况下, “跨界”一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电影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 戏剧与电影之间的跨界叙事与传播受到了艺术家们的一致认可, 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摘要:戏剧与影视跨界是一项拥有较长发展历史的艺术, 其中叙事与传播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将叙事和影视进行分开观看和研究, 也可以针对它们之间相重叠的部分进行充分研究和欣赏。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一部能够被称之为艺术作品的电影基本上都能够与戏剧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 同时将其进行良好的再现。作为综合叙事艺术, 戏剧同电影都是时空双跨的。在现阶段数字和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情况下, 多样化的媒介在促进电影与戏剧跨界传播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戏剧,影视,跨界叙事,跨界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建波.文学与影视的互动镜像及国家影视文化建构[J].管子学刊, 2012 (02) :70-75.

[2]马聪敏.艺术学“升门”后戏剧与影视学艺术教育的历史现场及未来发展[J].当代电影, 2012 (09) :123-129.

戏剧影视文学 篇11

【关键字】戏剧影视表演;高校;多元思维;策略

引言

在社会对于人才要求逐步提高的当下,艺术教育也越发被大众所重视。而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影视鉴赏和表演专业也在这种大环境下被众多高校所开设。现阶段,两百所左右的大学院校已经开设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以便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出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然而,限于各大院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各高校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完善和改善。近年来,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成为热门,很多高等院校在这个趋势下开设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我国目前共有两百余所院校开设了戏剧影视表演,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综合素质优异的表演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影视行业的发展,社会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和提高,高校要想培养符合新要求的人才,就必须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方法。

一、多元化思维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概念及意义

1.概念

多元思维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特色的教学理念,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和方式的一种教学。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师将多元思维合理科学运用到教学中,可以结合先进的科技资源弥补传统教学中的思维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影视表演和综合艺术素养。

2.意义

多元思维的戏剧影视教学方式体现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从而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表演思维方式,为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应用多元思维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社会对戏剧影视表演提出的新要求,并且能够更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思维上僵化的缺陷。

二、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带动了戏剧影视行业的茁壮成长,加之西方许多制作精良的戏剧影视作品输入内地,使得人们的审美眼光得以提高,精神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这就需要更多具备专业能力和创造力的表演人才。目前,大多数表演艺术类院校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主要都是参考北影、中戏等高水平院校的教学方式,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对教学进行规划、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使优秀的表演人才不能认识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导致与高水平院校始终存在差距。因此,对目前许多高校来说,只有总结经验、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才能培养出有竞争力的实用型人才。

三、多元思维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应用策略

1.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任何一个角色都有表演的空间,通过对各种角色的表演有助于演员从不同角度挖掘表演的深度,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这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可缺少的,然而现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以培养受人们喜爱的明星为主,容易使学生在表演戏路的探索上停滞不前、心态浮躁,从而忽视对表演的深入研究,使得优秀艺术人才缺失。因此,高效戏剧影视表演教学除了对优秀演员的培养外,还可以上升到以表演艺术家为培养目标。此外,由于目前戏剧影视表演竞争颇为剧烈,对表演者提出了更多要求,单一的行为表演不足以突出学生的竞争力,还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表演天赋,这样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增加对学生声乐方面的教学,将二者结合,以培养多项表演艺术技能为目标,增强学生的竞争实力。另外,现代社会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演员的影响力变得强大,演员的一举一动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同时兼有社会效应。因此,演员的个人道德修养也显得很重要,一个著名演员的失德行为可能会对盲目崇拜的粉丝有引导作用,从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而学校兼具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也应承担社会责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影视演员。

2.采用多元化的实践表演方式

众所周知,戏剧影视表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而且其具有很多种实践形式。具体到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育中,其同样具有多样的形式,如各种晚会、音乐会等。通过对这些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参与,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有机会受到专业教师的现场指导,而且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可以积累现场表演经验,从而促进个人表演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3.多元化选择教学影视作品

我国各民族的艺术表演都各有特色,各个国家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因此,作为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师,我们要对教学素材进行多元化选择,要在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要在符合时代特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优秀的素材,力求通过对多样化影视表演素材的选择和利用拓宽学生的表演视野,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从而达到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真实目的。

4.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拓展学生培养方式尤为重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选择指导的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作用,学生学习的乐趣增强也使得对学习内容有更强的领悟能力。同时科技的发展使教学方面内容的表达与展示都有更多的途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传统戏剧表演教学形式有很大的助益。庞大的视听资源为学生表演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学生可以不限于参照老师们的表演,而能够通过模仿众多著名演员和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获得更多经验。并且,多媒体技术将表演通过数据保存下来,使学生能够反复地观看和思考表演的精妙之处,通过将学生模仿的对比录制下来,与原作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影视表演事业更好地发展,高校教师应当加强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并完善培养手段,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表演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琳.多元思维下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策略探索[J].戏剧之家,2016,05:218-219.

[2]刘诗琪.多元思维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大众文艺,2016,02:244.

[3]尹敬红.多元思维下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策略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242-243.

论光效在戏剧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篇12

光效,是戏剧影视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戏剧影视作品中渲染氛围,感染、调动观众情绪的重要手段。光效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戏剧影视作品的质量以及观众对它的理解、支持程度。是尤为重要的感染情绪的手段与技巧。总的来说,光效运用的是否成熟、是否恰当,将直接决定戏剧影视作品的成败。因此,我们可以说,光效是引领观众熟悉剧情、体会剧情的重要创作技巧。

光效使用的强度、角度、方向不同,会给人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印象风格。我们可以说光效是衬托,反映戏剧影视作品中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正比如,在日本电视剧《半泽直树》的第三集中,当半泽直树与分行长浅野对峙时,灯光为侧逆光。而这种强烈的侧逆光运用到人物上,展现出了人物的强硬感。因为展现出了半泽和浅野的强硬感,所以成功勾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推动剧情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诠释了当时剧中人物所面临的具体境况,还铺垫了剧情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如果此时对剧中人物没有使用侧逆光,则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说,光效是衬托,是反映戏剧影视作品中人物性格的重要的手段。

二、光效可以使动作与布景,音乐与台词之间的配合更加融合

“戏剧的发展使信息输送变得更立体更多样。有时一个信息的传送要依靠各个符号系统的协同动作,从而使其内涵更广阔深远。”[1]灯光也能表演,光效在戏剧影视中本身就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红鼻子》最后,红鼻子下水抢救落水的舞蹈演员,被大海吞没。众人哭泣着。叶小珍寻找着红鼻子。歌声渐起:“是花儿的都归花儿,是鸟儿的都归鸟儿……”叶小珍随着歌声跳起红鼻子教他的舞蹈,这时在叶小珍的追光旁边出现另一束空着的粉红色追光。”[1]正因为光效使得动作与布景、音乐与台词之间的配合呈现了更加完美的效果,所以,要是没有光效,动作与布景、音乐与台词之间的配合就达不到这样的良好效果。我们可以说,光效能使动作与布景、音乐与台词之间的配合更加融合。

三、光效可以展现故事线索,是发展剧情的重要表现手法

光效在戏剧影视作品中可以作为转场,对事件情节发展起到转折作用,是发展故事、发展剧情非常重要的纽带。正因如此,光效可以作为比喻蒙太奇,对故事情节做铺垫、做发展,也是故事剧本重要结构中必须要仔细考虑的问题。比如在日本电视剧《x医生》中,对主角大门未知子的光效采取的是正面光,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通过这样的光效,表现出了主人公正直、勇敢、善良、光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正因为展现了大门未知子这样的性格特征,才使得剧情足够精彩,能让我们明白剧情是以大门未知子为代表的为病人着想、治病救人的善良好医生,与只求升官发财而不顾病人安危的不称职医生的对抗。使得剧情足够吸引人,人性的光辉足够感染人。正因为对主人公的光效准确恰当的运用,才能够换来这部剧的成功。而如果对光效的运用没有这么恰当,就不会表达出制作方原本想要表达的剧情以及感染力。所以说光效可以展示故事线索,是发展剧情的重要表现手法。

四、总结

我们了解到光效如此重要,有如此丰富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所以,光效在戏剧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一斑。熟练、准确地运用光效,是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学习的必备要求,也是我们进行戏剧影视创作的根本保障。因不同人物、不同场景、不同情节的设定,可以让我们在戏剧影视创作中更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上一篇:粗煤泥回收下一篇:优化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