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的鉴赏技巧

2024-11-14

戏剧文学的鉴赏技巧(精选12篇)

戏剧文学的鉴赏技巧 篇1

戏剧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 揭示社会矛盾, 反映社会现实, 展现人的价值取向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剧本、演员、舞台和观众是其必不可少的元素。戏剧具有综合性、表演性、冲突性等特点, 本文先由戏剧冲突这一特点着手分析戏剧文学。

一、戏剧文学的冲突精髓

戏剧文学的冲突是构成戏剧的重要因素, 主要指戏剧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经过, 也就是剧中人物角色之间、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彼此消长的过程。主要包括一下三种情况:

(一) 人物角色之间的冲突

人物之间的性格与意志的冲突是导致戏剧人物角色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性格表现的是人物角色对现实的看法和其采取的言行, 而意志是指人物以自己的目的支配、调节自身的行动, 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克服困难, 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戏剧文学中的性格和意志冲突是不可分割的, 意志冲突需要通过性格冲突的形式来表现。

(二) 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

一部戏剧的成功不仅需要紧张的情境冲突, 还需要精彩的心理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与外部冲突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戏剧文学冲突。通常内部冲突更能展示戏剧的内涵, 因此戏剧时常以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 借助情感的力量感动读者。

(三) 人物立于环境的挣扎与冲突

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属于外部冲突, 具体表现在人物的性格、意志等与周围所处自然或社会环境不能够达到和谐的状态, 被生活环境所排斥。人与环境的冲突有利于人物角色性格的建立与凸显。

二、戏剧文学鉴赏该如何把握技巧

戏剧文学主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空间和时间的高度集中, 二是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三是戏剧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个人性格。下文就围绕戏剧文学特征论述戏剧文学的鉴赏技巧。

(一) 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知晓人物处境与时代环境, 反之通过周遭环境也能鉴赏人物形象。因此, 鉴赏人物形象是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重点之一。首先, 鉴赏戏剧的人物形象要从角色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上文提及, 性格是指人物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较稳定, 并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色, 甚至同一个人也具有性格的多面性。因此, 鉴赏戏剧人物形象必须要注意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尤其是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如此才能更为深入的了解戏剧内涵。其次, 鉴赏戏剧人物形象要重视戏剧人物语言的揣摩。人物语言是刻画人物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戏剧人物语言往往具有个性化, 通过对这些语言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戏剧人物的整体形象, 从而分析戏剧主旨和内涵。最后, 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还需要理顺其成长经历。戏剧人物不能脱离外界环境而独立存在。生长环境与阅历关系着一个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的形成, 其成长经历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人物角色的形象特色, 辅助读者完成对戏剧人物更为深刻的鉴赏。

(二) 对戏剧语言的评述

语言是戏剧的基础。戏剧文学中思想的展现、情节的变化和人物的刻画等方面都是依靠戏剧人物的语言来推动完成的。其中, 戏剧语言分为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两种;舞台说明则指戏剧中除了人物语言之外的所有说明性语言, 是作家根据表演需要, 以文字的方式给导演和演员的提示。舞台说明包括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画外音、旁白及其他叙述语言等。虽然舞台说明是戏剧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但是它的作用也只限于辅助说明。若要深刻地鉴赏戏剧文学, 就必须对戏剧人物的语言进行重点分析。而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戏剧台词, 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三种, 其中人物语言是人物心理的外在表现, 也是戏剧文学的主要成分。

戏剧人物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 戏剧人物语言具有高度的个性化。个性化是指戏剧人物受到自身因素和成长教育环境等影响形成的特性。人物语言具有了高度的个性化, 只需要简短几句就可以准确地展现人物的个性, 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其次, 戏剧人物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戏剧中的潜台词有的是语言本身具有言外之意, 有的是因为某些话不方便直接表述, 或者在某一时间点沉默和停顿比语言更具深意。潜台词表现的是人物真实的内心。具有丰富潜台词的人物语言往往能够深入人心, 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潜台词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剖析戏剧人物的形象。最后, 戏剧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动作性语言是指在戏剧中人物的动作冲突或者人物的内心活动。因为戏剧中人物内在的性格和心理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来, 因此也可以说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 对矛盾冲突的“记录”

冲突即是戏,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可见矛盾冲突对于戏剧的重要性。戏剧冲突指的是戏剧作品中故事的情节发展过程, 主要表现为人与环境之间, 人与人之间, 以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戏剧的矛盾冲突贯穿整部戏剧, 它是戏剧的重要因素, 也是构成戏剧情景的基础。因此, 鉴赏戏剧的关键是牢牢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具有尖锐激烈、高度集中、进展紧张、曲折多变四个特征。尖锐激烈是指平淡的矛盾积累到最后的强烈爆发;高度集中指冲突表现为既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社会矛盾;进展紧张指戏剧冲突必须波澜起伏, 扣人心弦;曲折多变指戏剧冲突的复杂和多变。这些戏剧特征的结合制造尖锐又引人关注的戏剧矛盾。戏剧矛盾冲突推动了整部戏剧的情节发展, 或者可以说戏剧情节的发展过程就是矛盾冲突出现、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在鉴赏戏剧的过程中, 明确戏剧冲突的因果和顺序有助于对戏剧文学的主体情节和内涵思想的理解与分析。

综上所述, 在进行戏剧文学鉴赏时需要从人物形象, 戏剧语言, 以及戏剧矛盾冲突着手分析。人物形象是戏剧文学分析的主体, 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主要成分, 戏剧冲突则是戏剧文学的重要构成因素, 是戏剧文学的精髓。而上述三方面是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 每一方面的鉴赏都必不可少, 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可以辅助其他方面的分析。只有熟练地使用鉴赏技巧, 全面地分析戏剧剧本, 才能更进一步理解戏剧文学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唯.浅谈戏剧人物造型设计的功能[J].戏剧文学, 2014 (5) .

[2]李媛媛.戏剧艺术鉴赏方法探讨[J].大舞台, 2013 (9) .

[3]宋书琴.漫谈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技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12) .

[4]戴璐.浅谈对中国戏剧语言的认识[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1) .

[5]贾万平.如何看待戏剧冲突[J].大舞台, 2010 (9) .

[6]周京京.戏剧冲突中的性格冲突探析[J].大众文艺:理论, 2009 (22) .

戏剧文学的鉴赏技巧 篇2

闯关式训练板块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读张爱玲

贾平凹

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这个张爱玲。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的多,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有一般只看颜色的看客,噢儿噢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又能比得上崔莺莺?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里一连串地飘过去,溅一连串的水花。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这般贯通了天地,看似胡乱说,其实骨子里尽是道教的写法——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似杂说——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着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张是一个俗女子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召听,是会说是非的狐子。

看了张的散文,就寻张的小说,但到处寻不着,那一年到香港,什么书也没买,只买了她的几本,先看过一个长篇,有些失望,待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经日深。——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嗜好上瘾的东西都是毒品。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是要读。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有的人的作品读多了,可以探出其思维规律,循法可学,有的则不能,这就是真正的天才。张的天才是发展的最好者之一。我往往读她的一部书,读完了如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了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又像是醒来回忆梦,一部分清楚,一部分无法理会,恍恍惚惚。她明显地有曹雪芹的才情,又有现今人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的。

天才的长处特长、短处极短,孔雀开屏最美丽的时候也暴露了屁股,何况张是个执著的人。时下的人,尤其是也稍耍弄些文的人,已经有了毛病,读作品不是侵淫作品,不是学人家的精华、启迪自家的智慧,而是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还没看原著,只听别人说着好了,就来气,带气入读,就只有横桃鼻子竖挑眼,这无损于天才,却害了自家。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长读的„„

《西厢记》上说:“不会相思,学会相思,说害相思,就害相思!”《西厢记》上又说:“好思量,不量思,怎么思量?”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本文运用了不少比喻,揣摩这些比喻,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一段说“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哪一个又能比得上崔莺莺”,这两句加点的词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戏台上的旦角”指:

 “崔莺莺”指:

(2)文中哪一语句与第三段中“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这个比喻意思相同? 答案:(1)女性文章 张爱玲的散文(2)横挑鼻子竖挑眼。(或:只要听着别人说好了,就来气。)2.阅读下文,完成(1)~(2)题。

这颗星燃烧了一百年

谢 冕

五四运动出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蔡元培、李大钊、鲁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迅和周作人等。这些人站在时代的前列,高举文化批判的旗帜,面对中国传统而巩固的旧文化和旧礼教,指出它阻碍前进的保守性,以惊电迅雷的气势进行扫荡,从而开辟出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他们的勇气和激情,产生于中国内忧外患的现实,产生于现实中的污垢和血腥。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他们的胆略和气魄,至今尚使我们为之气壮!这些先行者,他们给中国社会送来一剂疗救病症的“药”,这药是治“心”的,是“醒魂药”。他们继承了前人奋斗的遗产,这里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遗产。但他们推出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却是他们的前人所未曾造出的成功。

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了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那一代人有一种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其实质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的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这是充满幻想和想象力的一代人。他们从中国悠久的传统中走来,而又不满并质疑那一切。但在他们的创造中却又融进了并更新了其中有益的养分。他们未曾因批判和反抗而造成文化的“断裂”,相反,他们更生了中国文化,他们使自己成为中国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

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她接受中国传统的熏陶,她又接受了教会的和美国式的教育。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起步于“问题小说”的写作,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受泰戈尔的启发,首创“随感式”的无题小诗,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一种崭新的抒情文体在她的笔下诞生;冰心还是新文学中的儿童文学的元老式的人物,也是儿童文学的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冰心毕生都在这样地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年,她都没有放下她所钟情的手中的笔。而且愈到晚年,她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身居郊野,不忘天下,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让人不敢相信这些文章竟出自年近百岁的老人之手!

斗换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高雅、文采、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的精神财富。

(1)文中比较了冰心先生和陈独秀等人的异同,请你加以概括。

(2)文章的标题“这颗星燃烧了一百年”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都有反抗和批判的性格,都是新时代新潮流的推动者,建设精神、温情的和人性的五四本质在冰心那里更明显;“破坏”与“激烈”则体现在那些猛将身上。(第2段有较集中的评述,利用关键词语提取要点即可。)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赞扬冰心先生燃烧自己、烛照世间之意。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地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些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选自《教育博览》2001第5期)

“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乡小学,却哭着回来,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对儿子要求极严,十分疼爱儿子;(2)使爹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衬托清泉乡条件恶劣,进而表现弟弟热爱乡村教育的高尚品质。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

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是为了家人,几乎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一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送给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送给妹妹?他说,我再要两张去加拿大的往返机票,让我的父母去送,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里,我就有些感动,主持人王小丫也很感动,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父母?他说,父母有了电脑就可以给远在万里的妹妹发邮件,妹妹也能及时把思念寄回家。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要实现这三个家庭梦想,必须全部答对12道题,谈何容易!当主持人问他,有把握吗?他笑着应道,当然。神情是那样的轻松、自信!还好,开始几题很顺,看来他真挺有实力的。可是,答到第6题时他就卡壳了,这时他使用了第一条热线,让现场观众帮助他。结果他幸运地通过了,但他很平静,甚至有些沮丧。主持人很奇怪,因为要是别的选手早就欢呼雀跃了,他说,他觉得很不好意思,那么多人都会而他不会。

答题依然在继续,气氛也越来越紧张。答到最后一题时,我的手心里已是一把的汗,心也快跳出来了。我想,仅仅为了他的孝顺和对妹妹的宠爱,现场的观众和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一定都像我一样默默为他加油,盼着他能实现梦想!

最后一题出来了,是有关水资源的,答案六选一,又偏又难。

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坐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主持人也好像恨不得生出特异功能把答案告诉他一样。

这时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把电话打给了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王小丫提醒他抓紧时间,因为连念题在内只有短短的30秒钟!

他沉默了一会儿,好像是努力地镇定自己,然后不紧不慢地问妹妹:“妹妹,你想爸爸和妈妈吗?”“想呀,当然想!”妹妹急切地说。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着急了,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说这没边没沿的话?难道他要放弃这最后的冲刺吗?真急人!真可气!

“那就让爸妈去加拿大看你好吗?”又是那不紧不慢的声音。妹妹说:“那太好了!真的吗?”他点头,很自信地说:“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这时30秒的时间也到了。

天啊,我一下子全明白了,这道题的答案他早就胸有成竹!他只是想借这个电话听听妹妹的声音,只是想早一点儿同自己最亲爱的妹妹分享成功的喜悦!我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常的冷静。

果然他答对了!整个现场顿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我还看到不少人泪流满目,包括他的父母。王小丫也难掩自己的激动:“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选手。”是的,从来没有谁取得这样的成功,从来没有谁给人们如此之大的喜悦和震撼!

我一直以为只是“情”是美丽动人的,比如爱情、亲情、友情。没有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动人!它让我们慢慢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的晚上,轻舞飞扬。

(1)当现场观众帮助他答对了第6题时,他为什么沮丧?可以看出他个性的哪一个侧面?(2)“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这一部分写得非常精彩,请对此部分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1)他觉得很不好意思,那么多人都会而他不会。说明他冷静,不得意忘形,勇于反省自己。

(2)这部分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现场气氛的渲染,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屋檐三境 梦天岚

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屋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乡村的童年就矮矮地觅一处干禾——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贞之门。

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假若一条狗窜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粘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也懒得放在心上。

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一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依旧滋滋地亮。一扇大门静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静地候在屋檐下,开或者关似乎已无关紧要。时间倒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惟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你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于是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你还不懂得沧桑的味道。

一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还容得下片刻的依恋之情,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背影。待你蓦然回过头来望上一眼,屋檐就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就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在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情将你困扰,你彷徨你失意你迷惑你无奈你身不由己,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渐渐地,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无聊的张望中悄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了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经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宽广大地一样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路总是漫无边际的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经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一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经使你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经历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是啊,每次仰起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经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经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1)屋檐的寓意是什么?屋檐三境各寓指什么境界?请你各用一或两个短语分别概括这三种境界的特征。

(2)全文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屋檐的寓意是人生的家园。屋檐三境分别指人生的童年、青年和老年三个阶段。童年的特征是无忧无虑,欢乐自在;青年的特征是充满幻想,奋发追求;老年的特征是成熟沉稳,硕果累累。

(2)全文运用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将哲理与状物融为一体,含义层层推进,指代明确,让人读来有曲径通幽的美感和回味无穷的韵味。

6.(2004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认识自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飘渺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二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颈脖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石破天惊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拓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了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②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2)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3)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1)①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②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

(2)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3)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本质。)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人物形象的意义。)

7.(2004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雷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

(节选自《巴黎的鳞爪》,略有改动)

(1)“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爱”“自由”“美”。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讴歌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B.一个“你”字频频出现在文章中,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C.作者以空间为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在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

D.文章第三段写山泉,一连用了几个“流”字,既写出了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

E.这篇文章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尽管不无“西化”的色彩,但汉语的优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答案:(1)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

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2)答案:CD

解析:C项“以空间为序”表述不正确。D项“连用了几个‘流’字”“写出了山泉”“恢弘的气势”,评价失当,不符合上下文的意境。

8.(2004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山 峦

筱 敏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1)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3)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第七段的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文章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结尾,意在揭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E.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答案:(1)①渴望自由;②反对专制;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或①对自由的渴望;②对王权专制的痛恨;③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④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2)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3)①照应题目。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4)答案:CE

解析:A项“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中的“过程”不对;B项“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的表述错误;D项中的“揭示”和“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的表述矛盾。C、E两项正确。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3

一、文学鉴赏能力概述

文学鉴赏能力是指鉴赏者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和判断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因素: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深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客观的审美判断能力。无论是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还是从文学教育自身的需要来看,都应该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首先要阅读。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指出;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那么我们可以说,培养阅读的能力就如同培养呼吸的能力一样重要。文学是“人学”,这早已是人们的共识。作为“人学”的文学,具有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和提高人生质量、升华生命境界的发展功能。它对个体一生精神的生长发育,无疑具有水、空气和阳光一般的特殊营养。这也是强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因之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讨论文学鉴赏能力问题,在文学教育被强调的今天,就更具有其重要性。

第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素质。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是非评价和爱憎态度。文学鉴赏就是要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其中所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情感上的体验,使整个心灵感到满足充实,欢欣愉悦。

因此,要引导学生去赏析教材中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震撼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富于诗意的景物画面。通过赏析,使学生感受到心灵美、自然美、理趣美、语言美、结构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不容置疑,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就是由鉴赏来实现的,是和审美相结合的。因此,语文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培养学生文的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写能力。对作品中生动传神的语言、精巧细致的结构、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意境、个性分明血肉丰满的人物、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情节的鉴赏过程,本身就是读写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知识,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就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作品的人物形象美、语言技巧美以及和谐的意境美,进而再研究结构是怎样安排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人物场景是怎样设置的。掌握了鉴赏文章的套路,加强了对文章的整体领悟,学生在阅读中,就容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理解写作特点,理清结构,正确分析词义。鉴赏是理解感悟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学生在写作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借鉴模仿赏析过的一些好文章的结构、语言、表现方法等,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培养鉴赏能力的理论基础

传统鉴赏理论受客观决定主观的影响,认为鉴赏只是被动地解读作家写入作品中的意图。鉴赏的客体,即文学作品在鉴赏中具有决定意义,读者在鉴赏时只是跟着作家的叙述路线走,完全是被动的。鉴赏水平也只是对作品中隐含的作家的创作意图的阐释和感悟。

接受理论的诞生则打破了这种作品决定论的局面,从此欣赏不再只是完全被动地跟着作家的路线走,也不再只是对作品中暗含的作家意图的破解,而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的一个双向建构过程。接受理论是以德国的尧斯、伊塞尔、瑙漫为代表的、诞生并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接受理论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所有文学的艺术作品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完成。”甚至认为“不涉及接受者,文学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这一思想被尧斯继承并发展,尧斯认为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不存在于作家赋予它的语言形式中,而是存在于读者的感觉中,正是读者的阅读才使其得以现实化。伊塞尔对此则有所纠正,“审美效应理论的一个主要缺陷是把文本牺牲于理解的主观随意性之中。”也就是在强调读者对文本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顾及到文本对读者的制约作用。

接受美学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在作品的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与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凶。在三十余年的时间中,它产生了相当深广的世界性影响。

该理论提出了文学鉴赏作品内容的未定性、未定点和空白。文学语言不像科学语肓那样,是确定的,它是描写性的,本身就有许多言外之意,再者作家在描写生活时也不可能将生活的全部都写进文本之中。因此在文本的各个部分之间就留下了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它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将其填补起来。该理论提出了鉴赏就是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化、现实化。它是读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想象力填补文本空白以使其完整的阅读过程。文本是不完整的,各部分之间留有许多未定点,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对其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该理论提出了鉴赏的文本召唤功能。这是作品的一种固有的功能,即召唤读者参与文学作品再创作的一种功能,因为作品是不完整的,它必须经过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最后形成,也就是说文学文本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无限空间,以期待着读者的积极参与。作品的意义并非是固定的,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并饱含了现实化的各种可能。

该理论提出了鉴赏者的期待视野。具体地讲就是读者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读者渴望、愿意和能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读者对作品现实化的程度就是受其期待视野所决定的。与读者

的期待视野一致的作品读者就很容易接受,反之则有两种可能:或者消极的放弃阅读,或者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以适应与自己固有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本的召唤。这种消极与积极的不同表现,本身即是读者期待视野的一种固有的功能,也是读者欣赏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据此可以将鉴赏分为:主动鉴赏和被动鉴赏。主动鉴赏,指读者不但能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且能够通过调整(顺应)自己的心理结构,从而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被动鉴赏,指读者只能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相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不能鉴赏那些与其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它不能根据文本的召唤结构的需要以调整其审美心理结构,不能对文本的召唤作出应答,而只能按既有的审美心理结构选择鉴赏文本。

上述理论对阅读教学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学生就是读者,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发展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为目标。

四、鉴赏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鉴赏课的着眼点是培养兴趣,把学生引进文学艺术的殿堂,为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洞开文学艺术的天窗。目前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相对淡薄,一方面可能是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另一方面,信息社会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鲜活的有时代气息的信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作用和影响正在发生改变。因此,加强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首要前提。教师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经典文本引导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传授方法就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多读名篇名著,养成深入体会的习惯。文学教育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一节课所鉴赏的作品毕竟是有限的,但只要传授给学生正确可行的方法,学生在课外的鉴赏范围却是无限的。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第三,文学鉴赏课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学生对阅读产生一定兴趣,逐渐喜爱阅读之后,教师还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阅读选择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虽然这些经典文本所表现出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思维方式、智慧认知等,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而这种“远一点”的审美生活,却正是对我们现时生活的丰富、导引、提升和激励,这也正是生命成长所必需的营养。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巨大的审美震撼、丰富的情感体验及深刻的人文关怀,必然会逐渐提升阅读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4

一.美读品味, 培养语感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最简易的方法, 反复美读, 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更加细腻, 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样的美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能使学生将视觉符号转化为听觉形象, 用心灵去与作者对话、交流, 由感知美、欣赏美到体味作者精心构筑起的艺术天地。

通过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 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情感上的体验, 使整个心灵感到满足充实, 欢欣愉悦。反复美读, 把学生带到作品所创造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感悟中体味, 感受语言, 增强语感, 提高鉴赏力。

二.启发想象, 深化理解

“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和联想是作品艺术的翅膀。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活动, 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头脑中进行文学形象的再创造, 从而实现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的跳跃。如从《荷塘月色》中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联想到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感想摇曳多姿无限美态的动人荷叶;写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使学生联想到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那朦胧迷离的月色。在这诗与散文相交融的比较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 既增强了美感, 培养了想象力, 又深刻理解了作品。

三.感受形象, 审美判断

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文化内涵厚重, 审美趣味浓郁, 其内容包罗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极其丰富性。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道德美、艺术美、意境美等, 所有这些美又都用语言文字这个文化载体呈现出来, 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审美观照。

在鉴赏的过程中必须感受形象, 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 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 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人物的形象。如孙犁的《荷花淀》, 充满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景美, 人更美。景, 美在清新, 美在丰富的内涵;人, 美在质朴, 美在崇高的精神。景烘托了人, 人美化了景, 充分展示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妇女们如同白洋淀荷花一样美丽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受到感染, 心灵得到美化。如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欣欣向荣的春天之美;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的海滨仲夏夜水墨画, 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大自然的美感, 获得美的享受, 陶冶美的情操。这就是凭借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和审美经验作出的审美判断。

四.不同体裁, 侧重鉴赏

文学作品体裁样式的不同, 其鉴赏的重点也应各有侧重。如诗歌的鉴赏可侧重意境, 鉴赏意境时, 不停留于客观因素和主观感情的交融渗透的理解上, 而应崇尚那高雅蕴藉的余味不尽的意境。

散文可侧重于探究其深邃的意境以及灵活自由的表现手法, 既要欣赏散文寓意之物象, 又要推本溯源, 领悟其中所含之理、所寓之情;品味意境后, 再琢磨作品体现意蕴的特殊的艺术手法。

小说应侧重于剖析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而另外两要素环境、情节都是为人物服务的, 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 情节是推动和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是多元的复杂的, 要让学生学会多侧面多角度多思维的分析方法, 从而洞察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由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环境和反映出的时代风采。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必须广泛的阅读和积累, 这样既能使学生吸纳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 增加文化积淀, 提高文化修养, 又能培养起高尚的人文情感, 不断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 开拓视野, 陶冶情操, 增长知识, 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文学评论的写作 篇5

人们要想增强自己的文学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我认为,就必须多多鉴赏文学经典作品、多看多写文学评论文章,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文学评论的写作上多下功夫。这是我几十年读书写作和教学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大家要我谈谈这个经验体会,并且命题让我作文。那么,我就不揣冒昧,在这里讲讲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文学评论的写作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1,什么是文学作品?能否为读者提供一套文学经典作品的篇目?

2,怎样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要着眼于哪些方面?

3,何谓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的种类、特点有哪些? 4,文学评论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结构成分有哪些? 5,文学评论的写作步骤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 6,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是什么、写作技巧有哪些?

7,以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为例,说说初学者如何阅读文学作品,又如何选择角度进行文学评论的写作。

8,文学评论选录。为加深习作者对文学评论的印象与认识,选录几篇文学评论供研析、仿作。

一· 什么是文学作品?能否为读者开列一套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篇目? 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称之为文学作品。历史上,文学作品分类碎杂,不去说它。“五四”以后,学者们将其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门类。本人认为,这种分法比较对路。现代社会产生了电影、电视,其文字表现形式即是影视剧本,从此,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诞生了,并发展成为当今一种颇具强势的文学艺术种类,就其文学样式和特征而言,可以将其归为戏剧一类。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计其数,其中能被称作经典的毕竟有限。因为,所谓经典,“是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辞海》第1164页)这是关于经典概念的比较权威的定义。但什么是“最重要”,又怎样才算是“有指导作用”?定义中的诠释未免说得又太抽象、太笼统,谁能把握得了?!事实上,衡量经典作品的标准古今中外从未统一,也无法统一。所以,作品是否经典,只能相对而言。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目前,凡被选作大中小学课文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作品;或者说,历来被文学史、专著类书籍选为代表作的作品,都是经典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据此不确定的潜规则,自我认定和选读作品,不必要求他人给予指定或者提供篇目;换句话说,这里,我不能、也无法、更没有必要为读者指定或者提供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篇目。

二·怎样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要着眼于哪些方面?

阅读文学作品跟阅读一般文章有些不一样。这里,先说一说一般文章的阅读方法。我曾写过一篇东西,就一般文章的阅读方法,谈了谈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做 法,即所谓“文章精读法”。这个精读法有“三到”、“六问”,不妨展开来讲一讲。

章的精

所谓“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三到”,是鲁迅先生的主张和经验之谈。鲁迅先生指出,“心到”就是读书时,心无旁骛,注意力集中,意识到此刻自己在干什么,实实在在地做到全身心投入;“眼到”好理解,就是眼睛要盯在书面上某个特定的地方,即当下要读的词句;“口到”就是要么朗读,要么默读,值得注意的是,默读只是不像朗读那样读出词句的发音,但读的过程却不能省略,即虽不发出词句读音的声响,却要在嘴上做出相应的动作,在脑子里留下词句的意念和涵蕴。我理解,这种无声的读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默读”、“心读”。由此看来,“三到”的关键是“心到”,心不在焉,则眼看不到,心眼不到,何有“口到”?三者都不到,岂有“精读”哉?!

所谓“六问”,讲的是阅读文章要着眼于文章的六个构成要素,阅读时要分别对其进行质疑,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六问”是精读的实质性步骤,具体作法要在通读的基础上进行。就一篇文章而论,精读的步骤大体如下:

一问主题是什么? 一篇文章通读之后,读者首先要搞明白的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为的是什么目的,想表达什么观点,想阐明什么道理,想抒发什么情感?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纠结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大文章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为提其要,撰言者必鈎其玄。”这两句话所强调的都是写文章必有用意,用意在于“提要”、“鈎玄”,这“要”和“玄”指的就是所谓文章的主题。应该说,凡像样的文章都有主题,没有主题的书面文字不叫文章,叫废纸。跟人一样,人都有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不叫人,叫动物,或者植物人。当代人文理论家周国平先生说,人身上有三种东西是最宝贵的,是人的价值的体现:一个是生命,一个是头脑,一个是灵魂,其中灵魂最重要。读书、看文章,我以为,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它的如同人的灵魂一样重要的主题;文章读了之后,还搞不清楚主题是什么,就谈不上读懂了文章。而主题是隐含在全篇当中、体现在词句之上的,有的明显实在,读者一看便知;有的隐晦曲折,读者不易找到,不认真研究,不“拨皮”、“抽筋”,很难把握文章的实质、内核、精髓即主题。正因为这样,才需要读者一读再读,反复多遍,仔细推敲,认真研究。对于经典性的文章,我们的精读尤其应该如此。这在后面还将说到。

二问材料有哪些?

文章是由材料构成的,好比人体是由皮毛、血肉、骨骼这些物质构成的一样。构成文章的材料不是人、事、景、物,就是情、理,此外再无别的东西;前者,写进文章里的人、事、景、物比较具体实在,后者情、理之类,比较抽象朦胧;前者属于物质材料,后者属于精神材料;前者是事实材料,后者是理论材料。精读文章,就必须找出这些构成文章的材料来。而这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当然,找出这些材料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把握文章的体裁。以写人、记事、描景、绘物为主的文章是记叙性文章;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文章是抒情性文章;以议论道理为主的文章是议论性文章。搞清了文章的体裁,就掌握了文章的属性,如同把握了人的性别特征。这是读书、看文章的又一个要着。

三问结构怎么样? 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框架、组合,包括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度、照应,好比人体的大脑、四肢、躯干及其内在的各个成分,例如胸腔、腹腔即躯干部位包裹着的肠子、肚子、心、肝、肺,还 有各个部位、各种成分之间的衔接与粘连,亦即关节和韧带,等等。好的读者应该是文章的“外科医生”,对于文章各个部位的构成及其衔接,应当了如指掌,十分清楚,就像外科医生熟悉人体各部位的构成和组合一样。我们读书、看文章,除了要了解文章的主题、材料,当然也应了解它的框架组合及结构样式,读到哪儿,就明了到哪儿。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弄通了文章。

四问语言属哪类?

这里所说的语言就是文章的词句。文章是由一个一个词语、一个一个句子构成的。构成文章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好比构成人体的最小的物质单位细胞,而后是其叠加形式的词组、短语、单句、复句。关于语言问题,我想多说几句。语言有两类: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文章语言当然是书面语言,它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它集中、荟萃了人们口头语言中的优质、精华,剔除了口头语言中的杂质、糟粕,是写作文章、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文章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准确,是指语言能确切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显露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鲜明,是指语言要以明确的意思把事物的性质、情状或道理的逻辑、元素明朗而突出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生动,是指语言的运用要灵活、动人,富有形象性、可读性。此外,文章语言还可能具有含蓄凝练、新鲜多样等特点,有的还具有音乐性。我们读某本书、看某篇文章,尤其要在其语言上多下功夫,多作研究;看它在语言运用上具备哪些类型和特长,是否存在什么问题或不足,甚至要查一查有无“病变”和“癌细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硬看”和“精读”。

五问风格又如何? 要读懂文章,还必须研究它风格上的样式和特征,即在写作上所秉持的作风和习惯。文章的风格,简称“文风”,首先是文字技巧问题。譬如“简洁”跟驾驭文字的能力有关,“准确”有赖于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并加以辨析和恰当选用。其次是思想、作风问题。作者的思想方法和写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文章或是感情真挚、朴素中肯、深入浅出、尖锐泼辣,或是装腔作势、鼓弄玄虚、晦涩难懂、满纸陈言。我们当然喜欢前一类风格,讨厌后一种味道。一篇文章的格调如何,在精读中有必要弄明白,也比较容易搞清楚。应该说,文风问题比较复杂,不是这么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楚的,出于时间考虑,这里简单提及。

六问题文怎相应? 要做到精读,还有必要搞明白文章的题目与文章的关系。而研究文章题目与文章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研究文章的标题与其主题的关系。人们在阅读某篇文章的时候,最先接触到的是这篇文章的标题,而后才是它的内容和主题。我们知道,标题好比文章的眼睛,主题则是文章的灵魂。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要反映出主题的神韵。我们还知道,标题与主题之间有四种关系:一是标题直接点明主题,二是标题间接表现主题,三是标题与主题为问答关系,四是标题折射主题,即标题曲折地表现主题。阅读时,应当搞清楚所阅读的文章其标题与主题是何种关系,这对把握该文章的全貌和神韵大有帮助。

品的精

文学作品的精读比一般文章的精读复杂,要在一般文章精读的基础上进行,即经过“三到”、“六问”以后,再从一些相关的方面着眼,作更加深入的阅读与研究。

下面,就四大门类文学作品的精读问题分别加以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作品的种类不同则体裁不同,体裁不同,其文面特征自然有所不同,阅读时着眼点和 要求也应各有所侧重。这跟阅读一般文章都要和只是着眼于那六个要素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诗歌作品的阅读鉴赏

何谓诗歌?古书有言;“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诗歌,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语言精练,要求以尽可能简洁的语词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且具音乐性,可以配乐吟唱;诗歌蕴含的情感丰富,诗人抒发的感情浓烈;诗歌注重艺术意象或意境的构造,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主要通过意象或意境表达出来;诗歌的种类很多,有抒情诗、叙事诗;有格律诗、自由诗;有哲理诗、田园诗、山水诗、爱情诗、讽刺诗,还有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的散文诗等。

阅读鉴赏诗歌,首先要着眼于它的语言即诗歌的词句,看其节奏、韵律如何,是否精炼、有音乐性;其次要着眼于它的意象和意境,看其意象和意境的构造与表达方式如何,艺术造诣怎样;还要看诗人情感的抒发力度,是否适度、够味,等等。这一切是诗歌的特征和表象。阅读鉴赏诗歌作品,抓住了这些特征和表象方能有效。

关于小说作品的阅读鉴赏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比较细致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人物要求典型,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更突出:二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解决都有赖于情节的设计;三是背景和环境的描绘具体,不受时空限制。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两种:或者是第一人称,或者是第三人称,前者,叙述人出现在作品中,参与情节的发展,甚至身为主角,以“我”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后者,叙述人不在作品中出现,以第三者的口吻讲故事。小说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分类法划分,有长、中、短篇和微型小说,有武侠、推理、历史、神话、言情、科幻小说,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阅读鉴赏小说作品,要着眼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环境描绘三个方面,看其各有什么特点。特别要注重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看其是否细致、深刻、典型;也要注重它对故事情节的设计,看其是否完整、曲折、跌宕起伏、有戏剧性和可读性,等等。阅读时,要逐一加以分析研究,进而获得具体认知,方能提高小说作品的鉴赏水平。

关于戏剧作品的阅读鉴赏

戏剧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为观众表演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样式;用来规定戏剧人物、情节、场景的文学作品叫剧本(含影视剧本)。由于戏剧是由演员当场表演的艺术,因此人物性格的揭示、故事情节的交代全由人物的语言(包括唱词)和动作来完成,不能依赖叙述人的语言。同时,当众表演的性质决定了戏剧(含影视)必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要求戏剧(剧本)中的人物、故事和场景高度集中,精心安排戏剧冲突,对话和唱词高度典型化。戏剧包括戏曲、歌剧、话剧、舞剧和电影电视剧几类,也常用来专指话剧。

阅读戏剧作品,与阅读小说作品有些相似,着眼点也主要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和故事情节的设计、铺排上。还有一个着眼点也很一致,就是时空的设计、安排,所不同的是名称、叫法不一样:小说作品中叫背景、环境,戏剧(剧本)中则称舞台、场景。阅读时也要予以注意,看其是否合理、适宜、得体。因为这是两类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都要赖以依托的时空载体,如果设计、安排得不妥当,也有损于艺术作品的质量。而这一点,在阅读鉴赏叙事性文学作品时,是不能不顾及的。关于散文作品的阅读鉴赏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大文学样式。在四大文学样式中,散文与其它三者的差别显著。散文不用韵,不分行,跟讲究韵律的诗歌不同;它不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注意人物性格发展,具有完整的情节线索;它也不像戏剧文学那样主要依靠人物对话表现主题。散文运用相对于韵文的“散行文字”叙事抒情,发表议论,故称散文。散文的结构十分灵活,无拘无束,兴之所至,无所不能行诸笔端。但就全篇来看却又是有章可循,线索虽在掩映之间,但并非散乱无序,因此有人说散文章法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的写作可以运用多种手法,记事画景、写人状物、议论抒情常常有机地结合,既能纵横开阖,又能精雕细镂,既能大起大落,又能婉转自然。散文的种类很多,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寓言、童话、神话、随笔、小品、回忆录、杂文等,举凡文学创作范围内,除诗歌、小说、戏剧外,其它体裁样式大致尽列其中。

阅读散文作品,就要抓住它结构灵活、“形散神聚”的特点,注重它所运用的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从其错综复杂的“形体”中,找到并体味它的神韵,以达鉴赏之目的。

总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主要着眼于作品的体裁样式、具体内容、写作特征和表达技巧。此外,还应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倾向,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体味作者的爱憎情感。这一切似在作品之外,实在作品之中,均属鉴赏之列,应当一并研究。

三,何谓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的种类、特点有哪些?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问题所作的理智的思考,重点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文学评论的种类,因文学作品种类之多而多,主要有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戏剧评论、散文评论四大类。本人以为,现今因具强势的理由,可以把影视评论单列一种,从戏剧评论中游离出来。这样,文学评论就有了五大门类。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观念,内容和写作只要紧扣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也不同于读(观)后感。读(观)后感,顾名思义,是读(观)作 品后有所感而写成的文章,它可以是读(观)的心得,也可以是对所读(观)作品的中心意思或某一内容的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的表现形式的分析,但都仅是分析,而不加评论。

而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但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作品本身。

四,文学评论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结构成分有哪些?

(一)文学评论的内容要点:

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主要是分析受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义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

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4)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6)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位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二)文学评论有以下两层结构形式:

1,全文:总—分—总

2,段内:叙—析—议

这个内容后面将详细介绍。

(三)文学评论的结构要求:

1,选准一个评论点(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及其作用);

2,不要求联系实际,但可以联系相关文章作比较分析。

(四)评论角度及好标题示例:

1,至情言语即无声—浅析《项脊轩志》的情感艺术

2,精巧的结构,含蓄的语言—《荷塘月色》的结构、语言技巧 3,音韵的和谐美—浅析《荷塘月色》叠字叠词的巧用

五,文学评论的写作步骤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文学评论的写作步骤是;

1, 读懂作品

凡要拿来进行评论的文学作品,动手之前,都必须进行精读,边读边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还可联系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材料,以助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阅读一般分三步走;从头至尾通读全文,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第二步,对重要部分仔细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进行分析研究,加深印象,把握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特色,初步形成评论观点;第三步,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完整的认识,以致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准确的判断,为写作评论打基础。

2,选准角度

精读了作品之后,评论者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验,选择自己有所研究、有所心得、把握得准确、能够评好的角度,从而确定评论的中心直至主题思想,为评论写作做准备。初学评论写作的人,一定要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

3,安排结构

动笔之前,要为未来的评论文章安排结构,即精心布局、细致谋篇,包括拟 定文章标题、考虑全篇框架、推敲各段大意乃至段首主句,并拟定写作提纲。文学评论以短为宜,但它也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通常采用“①总—分—②总”、“①总—分”、“分—②总”的结构模式。“①总”就是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评论总的内容概述出来;“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进行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②总”,就是结尾对评论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以后,就可以按照拟定的提纲,着手进行正式的评论写作了。这一切,如今都可以借助电脑来展开和完成:如在电脑上阅读文学作品,在电脑上拟写评论文章的主题、标题,在电脑上安排评论文章的结构、攲定写作提纲,唨电脑上按提纲进行草拟、修改和定稿,等等。

(二)写作评论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写成一般的思想评论。

上面说过,文学评论不同于一Ȭ的思想评论。它的对象不是焾会上人们的思想闦题,而是文学作品;评论的目的不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而是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它不是通过各种各样各个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而是通过来自文学作品本身的材料,紧扣所要阐明的观点进行分析说明。2,不能写成读(观)后感。

直接针对所读(观)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作出的文学评论也不同于读(观)后感,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读(观)后感写的是读(观)各类体裁作品后的主观感受。它可以是阅读(观赏)的心得,也可以是对所读(观)作品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的分析,但都仅是分析,而不加以评论;文学评论则是客观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3,不能面面俱到。

评论者要抓住所要评论的作品的闪光点,即作品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 地方或评论者最有感觉的地方进行评论,避免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或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打个比方,用医学上的“微创手术”进行评议较为适宜,否则,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经验告诉我们,选好角度是写好评论的关键所在。

六,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是什么、评论方式有哪些?

(一)写作要求:

1,注意评论的科学性。

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对作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2,注意见解的独创性。

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注意写法的综合性。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 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 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及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二)评论方式方法借鉴:

1,社会历史评论法——从文学本质属性及社会性出,发,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论,原则是真实性为第一位。评价尺度是文学要反映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常见手段:阶级分析法、传记分析法。

2,结构主义评论法——特征是把评论对象符号化、模型化,以便了解本质规律。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排斥社会因素。常见手段:二元对立原理、作品结构意识探索、结构功能探究。

3,精神分析评论法——吸取心理科学(精神分析法、完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创作心理、人物心理和欣赏心理进行分析,可以说以人为对象。认为文学评论首要任务是捕捉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人物意识和作者意识。

4,比较文学评论法——一是影响比较,实证性强;二是平行比较,即同一时间而无实际联系的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文学价值和规律的评价和概括。

5,自然科学评论法——主要是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数学方法,如人物形象的性格系统、模糊数学与含蓄等。

上述五种评论方法只能有所借鉴,不可生搬硬套。

(三)评论原则:

一是从客观事实即作家作品出发;

二是把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作为主要尺度; 三是把辨证分析方法和实事求是原则结合起来; 四是判定作品价值要由整体比较来确定。

上述四项原则,评论时须要遵循,但其内容繁多,限于时间,此处点到为止,内容不作展开。

七,以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王维《山居秋暝》两诗及其评论文章为例,带领初学者进行鉴赏文学作品、写作文学评论的基础训练。

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文学评论的写作,的确是比较复杂、相当繁琐的事情,标准高、难度大,不易做好,尤其是初学者做起来更加困难。为了让初学者能够“登堂入室”,学会鉴赏与写作,执教者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指导他们进行实打实的训练。这个训练,我以为可按下面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进行: 首先,执教者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如《孔雀东南飞》、《山居秋暝》)为例,对初学者进行文学作品 阅读鉴赏和评论写作的理论指导。着重强调精读作品的方式方法,让初学者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式地认识文学作品的特点特 征,初尝评论写作的要点要领。

其次,要引导初学者了解把握文学评论常见的框架结构,即“总—分—总”的三段式和“‘叙’—‘析’—‘评’”的三重奏,重点放在对作品本身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创作风格的评析上。

第三,要着力带领初学者通过具体评论文章(如《山水的画卷 与人生的感怀——王维《山居秋暝》细读》)的分析研究和模仿练习,进行文学评论的写作实践,尽力做到:读懂作品、烂熟于心,选好切口、“反复进攻”,抓住亮点、“滥炸狂轰”,少谈感受、多讲特征,坚持练习、“玩命打拼”。在这个过程中,执教者一定要手把手、实打实、狠又狠,绝不轻描淡写、心慈手软做“老好人”,尤其写作训练时,更要狠下心来、亦步亦趋,带领初学者不遗余力、摸爬滚打,严防初学者急于求成、“忽隆吞枣”地瞎闯蛮干,或敷衍塞责、“以抄代评”的懒汉作风。

第四,以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为例,要求初学者读后各自选择某个角度,“初试牛刀”,进行思考分析,并确定各自评论的切入点,留待课下拟纲起草、形成初稿。要明白地告诉初学者,可选的角度即评论的切入点多得很:情节脉络、人物塑造、细节描写、语言特色、悲剧根源、理想结果、现代设计 等等,都可以选择,都可以尝试,但不要贪多。

最后,组织初学者就训练本身展开回顾反思,上下互动、横向沟通,发表心得体会,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帮助初学者提高鉴赏能力、感受评论要领,并对初稿反复进行修改、加工,最后定稿。值得注意的是,执教者要反复强调学习评论写作不能浮躁、不存侥幸,树立信心、持之以恒,知晓:“点石成金”、没有可能,刻苦磨练、方能成功。一句话,关键是执教者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带领初学者于峰回路转处,领略到文学作品鉴赏、文学评论写作的无限风光。

八,文学评论文章举例(此处仅引标题,用时提供全文)

1,山水的画卷与人生的感怀—王维《山居秋暝》细读 2,小与大

真与美——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解读 3,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形象分析

4,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奏——评《激情燃烧的岁月》 5,剑走偏锋

情取直真——评《亮剑》

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篇6

[关键词]培养鉴赏能力;发掘教材资源;立足问题教学;运用多媒体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审美性的中学语文课程,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亮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意蕴,学生往往不是通过一次阅读就可以深入领会的,它需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去一而再、再而三地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的重读,提倡从不同的角度随机地进行阅读理解,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下面,试就组织开展鉴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尝试。

一、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点亮文学鉴赏之灯

教材(包括教科书、读本和阅读材料)是学生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材料,多数篇章闪耀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之光和对人生的认识之光,善教者应从教材入手,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引导学生踏上鉴赏之路。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组织富于美感的作品去鉴赏自然美与人性美、人情美,如《边城》《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正如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中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惟转化的文字,为形象,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态,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生存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外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二是重视发掘教材中蕴涵求异、创新意蕴的文本,并引发学生头脑中的旧有观念的激烈碰撞,使之在对新与旧的观念的质疑、思索中进入鉴赏的境地。如学习《庄周买水》是鉴赏作者的巧妙构思,折射现代生活的面貌。作者借用了有关庄周的一些事情巧妙地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情节。同时作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加以改造、生发,让内容折射现代生活的色彩。教学实践证明,这一鉴赏对学生的震撼是很大的。三是注意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地去鉴赏。教学孙犁的《荷花淀》时,可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一文在景物描写中暗指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的成长,一文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自己在大革命失败时期“颇不宁静”中偷来片刻的淡淡喜悦。

在这里,自主学习是“本”,教师的点拨是“火种”,也不可缺少。教师应努力做到善于引导学生为自己制作“火种”,进而培养学生燃起大火“照亮自己”的能力。

二、立足问题教学,培养鉴赏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鉴赏是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要切合语文学习的目的性、特征和规律,让学生学会品味学习材料中所负载的信息,学会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获取与人交往的实践能力。鉴赏学习的策略,主要是要立足于问题教学。在这里,“问题”是教学的重点,需倾注极大的热情。

首先,要精心设计鉴赏性的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鉴赏性学习是可以将问题作为落脚点的,因此,能够寻求到富有鉴赏意味的问题是教学的第一步。评价“问题”质量的标准,一是能否激发学生鉴赏兴趣和热情,二是是否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三是是否符合“知人论世”的原则。在问题提出方面,应努力从教师设疑布阵的“要我鉴赏”过渡到学生自发释疑的“我要鉴赏”。 其次,要精心组织鉴赏性的讨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教学中,应极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一直处于自主鉴赏的积极状态之中。第三,要恰倒好处地惊醒总结,并留有余地,把鉴赏的热忱延续到课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对教师讨论的问题进行评判,看看孰是孰非。比较理想的评判,应是在肯定鉴赏行为的基础上,对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进行扼要的剖析,对一些还需作进一步透视的问题进行思路、方法或角度的点拨,或将鉴赏要点深入浅出地处理,同时勉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探其精髓。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我的另类文学鉴赏课 篇7

我觉得, 我想做的, 就是把学生的心灵, 从束缚中解放出来。用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和激情之光, 照亮学生的心灵, 点燃他们的激情。可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下面我就晒几节课, 人们或许能从中看出我在这方面是怎么努力的, 虽然有点可笑, 我想, 就是沉舟, 等千帆过尽, 也当欣慰, 算有贡献。

还记得从教之初上亮相课, 那是一九九二年的金秋, 大概在十月里, 我选上的是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嬉戏时, 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儿时往事,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作者在回忆故乡景物和故乡趣事时, 有时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 采取直接倾吐的方法说出来, 情感逼人。这深沉的情感是动人心魄的。文章的最后三段更是直抒胸臆, 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这如泣如诉的语句, 仿佛一张大网, 把读者完全笼罩其中了。

我自己初读后, 情感沉浸其中, 久久难以解脱。那时有同感, 能共鸣。因为那时我是一人在外, 离家八九十里的路程, 难得回家, 虽不是在异国, 也算是他乡了, 寂寞难免, 孤独也难免, 自然产生了共鸣。但我在教这篇文章时, 自己投入了, 却忽略了学生那一边, 他们家住学校周边, 没有远离, 哪来思念?因而, 即使我让同学们自读, 我又深情的朗读, 讲到动情处还清唱一首《梦驼铃》:“攀登高峰望故乡, 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 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 飞纵千里山。天边归燕披残霞, 乡关在何方……”唱完, 学生也鼓掌了, 同事前辈们也笑了, 但我自己知道, 这堂文学鉴赏课是失败的, 学生们的眼神告诉我:我是在演戏, 他们在看戏!文学鉴赏, 需读者心灵与作者心灵连通起来才有意义, 教师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进行对话才有意义。有了心灵的对话, 教学才可以深入下去。

后来, 我慢慢认识到我的文学鉴赏教学应该尽量运用自身独有的审美光辉引领学生, 去照亮人生境界的深处。比如把作者所写的和真实的生命情状进行连接, 变成更深刻的、触动灵魂的表达。

如鲁迅小说《祝福》的教学, 我先让学生理出祥林嫂的故事:根据文中隐隐约约的时间交代, 给祥林嫂编一份个人年表, 这个不难。年表如下:

到鲁镇以前二十六七岁, 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春天死了丈夫, 年底 (冬初) 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 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头发花白, 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祝福之夜, 春天将至, 死亡。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 她真算得上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个佼佼者了。她善良、本分, 又能吃苦、耐劳, 是个“拼命硬干的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她又能思考, 有决断, 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 只身从婆家逃出来, 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 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 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 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 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 人也胖了, “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著地死守“节烈”, 而是思想圆通, 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信了柳妈的劝说, 她立即采取行动, ———到神庙里去捐门槛, 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 被认为是“不干不净”, 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由此, 我和学生都感受到了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不公平:为什么她人生的春天都是冬天?为什么她没有春天?很自然, 我们都会回到这样的问题上来: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学生在沉思, 适当的点拨提升了他们思考的层次。我从法制的角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祥林嫂娘家后人请的律师, 你将控告谁?请说出理由。学生们很感兴趣, 于是思考, 接着探讨, 接着发言。鲁四老爷夫妇、婆婆、柳妈、“我”以及鲁镇其他的人, 一个个事实清楚, 一个个难逃其咎。

大家都不是凶手, 又都是凶手。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 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迫害祥林嫂的人们, 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20世纪20年代, 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 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 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 正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实际上, 这堂课我和学生一起对这篇小说作了一次深入的解读, 这样的鉴赏, 不光是感性的, 也是知性的。

2005年, 我省实施新课改, 采用新教材。我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 即在主体“我—你”之间的对话中, 师生双方的视野会扩大, 我们的精神将拓展。

我觉得鉴赏诗歌需要用心去参悟, 需要用心去对话, 通过对话分享智慧, 分享灵魂, 融通精神, 因为诗歌是最关于心灵的。上学期教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景如在眼前。

这首词, 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 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被誉为“千古绝唱”。

播放完表演艺术家鲍国安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那磅礴的气象, 雄浑格调, 宏大的境界, 高唱入云。我和学生都被带进了它的意境里, 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飞白”。那么我就顺势提出一个探究题:该词是如何体现出它“豪放”风格的?

一般都会认为这首词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 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 开拓了新的道路, 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 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 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可见, 这首词的出现, 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 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有的学生体会到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美, 并能欣赏到这豪放体现在雄奇壮丽的景观上, 体现在才华横溢、英气勃发的历史人物周瑜身上, 体现在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豪迈情感上, 把景、人、情和谐统一的大笔上。

但有的学生却提出了几个有意思的问题:

1.“小乔初嫁了”之“了”, 读le还是读liǎo?

2.“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这里淘尽的还不仅是风流人物, 是“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对儒家思想的反动。因为儒家强调建功立业, 而千秋功业竟可被大浪淘尽, 何用?

3.开篇“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气势宏大;结尾“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低调收场。情调如此起落, 似不妥当, 即使有起落, 也应该情调越来越向上抒发, 而不应该往下低落。哪里“豪放”了?

问题一出, 课堂一阵哗然。我心想, 有戏!学生有问题, 说明有想法, 况且是标新立异的想法, 好!我一直在追寻, 如何迫近学生的点, 寻找人文学科与学生生活相融与交触的那个点, 这不正是那个点吗?

学生提问, 学生回答。第一题, 很快有答案了, 读liǎo, 第三声, 指完了。词有“诗本位”与“乐本位”之不同观点, 苏轼是持“诗本位”的, 强调诗以抒情为要事, 为了抒情可以不守格律, 可以打破常规格律, 这就是豪放词。

后面两道题, 应是同一个方向的。这首词是豪放还是疑似豪放, 历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解答这个问题, “乌台诗案”是绕不开的。知人论世, 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步骤。于是, 我给同学们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苏轼在乌台诗案后, “人间如梦”是其人生的血泪史, 绝非等闲之人读之可以体会的。

同时, 我也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人间如梦”两句, 有无可奈何, 有超脱旷达。该词上阕表现了词人追慕古人的逸气豪情, 它的意境是阔大的, 豪放的。“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感伤, 却也没有绝望。何以见得?“酹江月”就是祭江、祭月, 有一定的礼仪, 江风大作, “刑白马以祭江”, 祈求风平浪静, 国泰民安;祭月需在夜明之时。这一举动应是词人对自然、人事、人生的一种彻悟吧。他冷峻地认识到:英雄比自然渺小, 而常人又比英雄渺小。仰观自然与英雄, 则心胸开阔, 情绪高昂, 俯察平凡人生, 则认识冷峻, 心境悲凉, 但悲凉过后则是一种释然──因为人生极小, 那么人生的烦恼也就极小了。这应是一种豁达的胸襟。

至此, 有的学生仍存疑, 我鼓励他们继续去探究。我想这一课还没有结束。在这没有结束的鉴赏中, 在这平等、和谐、民主的心灵对话中, 注入我见, 赋予了文本新的生命。我愿足矣。

文学鉴赏课的提问设计 篇8

一、找出新旧课文间的可“品”点

提问能促学生缘“品”延伸思维触须, 创设“品”的环境, 搭起“品”的桥梁。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起句不凡:“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出”, 俯仰古今, 境界开阔。读之, 稍作点拨, 学生很容易联系到苏轼的名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先让学生思考:两句都为本词定下怀古基调, 都在“千古”的背景下, 把人、景联系起来写, 其“情味有何不同?”前者落笔于“千古”中的一点, 后者放眼于“风流人物”的“千古”。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 写作背景来谈, 以求“品”出深度:苏轼的笔下, 有感于“风流人物”已成历史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辛弃疾则是怅叹, 山河依旧, 而英雄难觅。读苏词, 如见词人伫立江头, 纵目远望, 吟咏“逝者如斯”的哲人形象。读辛词更多地让人想见词人亭台凭望, 回顾茫茫的颓然神情。

二、选准“渐入佳境”的切入点

提问要有启发性、探讨性。“问”中, 可适当地导引学生的思维流向。

《项链》最后点明那串项链是假的, 别有深意, 我们就此设问, “这一结尾对进一步揭示玛蒂尔德性格产生的环境背景, 深化主题有何作用?”问后, 学生有的叹玛蒂尔德被骗, 有的恨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显然思维没有到位。我们就开导学生想想:弗莱斯节夫人为什么买假“钻石项链”, 这一“导”就把学生思维引上正道:假项链———弗莱斯节夫人爱虚荣———普遍爱虚荣的陋习———玛蒂尔德性格的社会心理因素———一石三雕, 这样逐层探进, 便于学生以自己的“链”式思维, 高速率地从“知其所以然”的层面, 把握人物、领会主题、探出作家运笔之妙。

品赏作品的主要人物要找“切入点”, 即使是次要人物, 选准“切入点”提问, 也能促进学生品赏的准确度和深度。《祝福》中的短工仅出场一次, 怎样理解这一人物呢?我们抓住短工在和“我”说祥林嫂死讯时, “……淡然的回答”, 设问:“短工表情‘淡然’, 对祥林嫂的死不关心?”回答是否正确, 在陈腐十足的鲁家祝福时, 他毫无顾忌地说她“老”“死”等不吉的话, 并指出是“穷死的”, 还语中隐示她的死与四爷的干系, 可见他关心她的死及死因。“那么他为何表情‘淡然’?”考虑到有点难度, 就启发学生联系人物的处境来思考:短工身居鲁家, “我”又是四爷的亲房, 且与己交往不多———他不便在“我”面前表露出真实情感———“淡然”是他目睹这一悲剧, “出奇愤怒”了的一种极度“冷静”的表现。所问能促使学生进入这一思维链, 会在“三级跳”中一步步品味出看似反常的“淡然”, 折射出短工这特定身份, 在特定境况下的复杂心理, 从而抓住了人物的性格基调。

三、扣住富有意蕴的凝聚点

一些生动的描写, 恰切的语言, 或一种修辞, 表现手法, 往往经作者再三推敲, 浓缩了丰富的内涵。泛泛而读, 品不出个中真味, 设问激发学生扩散联想, 能促其体悟独有的表达功效。

而要“品”意蕴, 首先得能捕捉凝聚意蕴的点。讲到《纪念刘和珍君》, 我们先问:“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风貌?”细细一看就发现: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写刘和珍, 四次突出了“微笑”, 找出这一词语, 就引导学生品品这“微笑”是否可称意蕴点:她“始终微笑”着, 能看出人物的乐观和善, 更能笑傲困难, 欣然面对死亡;她的“微笑”, 反衬了敌人的凶残, 也是对敌人诬其为“暴徒”的回击;作者突出她的“微笑”, 凝聚着对烈士的赞许, 对敌人残害无辜的愤恨, 味之意蕴深厚。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篇9

一、端正动机是准备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是引导和维持个体行为, 并将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和意念。对美的需要和追求是文学鉴赏的内在驱动力, 它使文学鉴赏活动得以展开和进行。“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更不例外, 因此, 中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正确动机应为:补偿情感、体悟生活、完善人格。

1. 补偿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情感的多变时期, 有时某种学习、心理或生活的体验往往让他们无所适从, 倘若得不到满足或缓冲, 势必造成情感饥渴。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 是情感补偿的有效途径。文学鉴赏对学生的情感补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丰富, 二是调节。

首先, 文学鉴赏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指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给别人”的需要, 艺术活动“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 并且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 用动作、线条、色彩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情感”。学生们常常跟我谈到这样一种体会:对某人某物深有感触, 却无从表达。这时, 我会推荐他们阅读一些文学作品, 学生们经常为艺术家精湛的表现力所折服, 因为作家表现的正是他们心中所想却无以传达出来的思想或情感。实际上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的是一种审美情感, 它既可以印证鉴赏者心中已有的情感, 也可以使鉴赏者得到丰富和充实。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即使是悲剧, 也是被人深切地体验到倒霉的表现并传给别人的一种情感体验。”

其次, 文学鉴赏可以调节人的精神体验。情感的表象是自然的、混乱的、无以名状的, 就像岩石下的潜流在人的内心的奔涌, 长期继续还会让人感到压抑郁闷, 可谓“剪不断, 理还乱”。中学生的情感波动性大, 倘若控制不当, 就会表现为喜怒哀乐无常。文学鉴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缓解或释然, 从而使鉴赏者消除紧张, 获得心理平衡。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给他们拟定了一个名著鉴赏书目, 指导他们适时阅读, 让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驰骋想象、放纵情感,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欢同乐、同悲同喜, 填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空虚和情感饥渴。这种精神游离和体验之旅, 既调节了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也使他们获得了有益于身心的审美快感。

2. 感悟生活。

文学作品的共性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些长篇巨著以及描写重大题材的作品, 由于生活容量大、题材范围广, 有助于人们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小的题材, 虽沧海一粟, 也能起到见微知著, 帮助人们认识和评价生活的作用,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

感悟生活表现为鉴赏者直观的感觉与体验。在鉴赏过程中, 鉴赏者可以扮演各种角色, 在想象中经历丰富而复杂的人生。这既可以强化鉴赏者固有的人生体验, 又可以丰富、补充鉴赏者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 从而使鉴赏者心灵得到充实, 认识得以深化。一个学生在谈阅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的体会时说:“当可怜的大卫离开虐待他的店主出走, 去投奔他的姨婆, 旅途中饥寒交迫的时候, 我一边流泪, 一边掰着面包, 一种幸福和痛苦交杂的感情让我哽咽不能下咽。”这位同学虽没有大卫那样的苦难经历和体验, 却以敏锐的感受力, 体验到了大卫的艰辛与磨难, 并由人及己, 加强了对生存状态的体悟。

感悟生活还表现为鉴赏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索。文学作品的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必然表现出对人的命运、人的本质、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与认识。鉴赏者在感受和体验时, 也应在认识和思索中把握人生的意义, 领悟人生的真谛。高尔基说:“书读得越多, 书籍就使我同世界愈来愈接近, 生活对于我就变得更加光明, 更有意义。”自古以来, 生活就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它在文学作品中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从而使鉴赏者体悟带了丰富多彩的经历, 进而探究生命的意义。例如:我要求学生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对雨生命意义的阐释那一精彩片段进行评析时, 有学生这样评述:生命在这里焕发出异样的色彩, 我感到有一个巨人在推动我前进, 让我产生崇高的情感、获得向上的力量。

3. 完善人格。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内心深处并不是一潭静水, 而像不断涌动的岩浆, 时时交织着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情与理等的矛盾和斗争, 人们追求完美, 寻求向上的动力, 就要克服现实人格中卑鄙与庸俗的一面, 修炼人格、升华人格。歌德说过:“生活看起来是如此的庸俗, 如此易于满足日常平淡的事物, 然而它总是在暗地里念念不忘某些更高的要求, 而且去寻求满足这些要求的手段。”

通过文学鉴赏可以陶冶心神, 培养情操。马克思曾对希腊神话大家赞赏, 认为其间塑造的英雄形象能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力量。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 有多少伟人、英雄因其品格高尚、超拔世俗而具有永恒的人格感召力, 使人们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灵魂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的确, 这些人物的高尚品质一经认可, 就对人们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起码会使人在精神上扬善弃恶。记得电视连续剧《渴望》播放的时候, 有人做过调查, 发现街上人迹稀少, 社会犯罪率米明显下降。这不能不归功于刘慧芳这个艺术形象的感人魅力, 其贤惠善良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欣赏者人格的健全和完美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通过文学鉴赏可以抑制鄙俗, 实现超越。现实生活的人, 其人格都有不完善和不健全的地方, 它们有些可能被人意识到, 有些则隐匿于人的内心深处, 不易察觉。由于“文学是人学”, 它把人性中丑恶的、不健康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突出、放大, 并对之进行批判和鞭挞, 以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使读者在鉴赏作品的同时, 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在审美享受中涤除内心不健康的东西, 实现人格的升华。例如:学生剖析鲁迅笔下的阿Q, 认识到他是“国民劣根性”的真实写照, 从其身上窥见了自身的缺点和弱点, 加深了对精神胜利法危害的认识, 从而摒弃它, 达到了完善自我的目的。

二、摄取录制是积淀

摄制是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积淀过程, 它建立在认读、理解、品评等诸种能力的基础上, 既包括对读物表象的认知, 又包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对文章主观意识的评价, 以及对知识的扩展和迁移。我们写文章常有“忽然兴至风雨来, 笔飞墨走精灵出”的灵感喷发, 这就是鉴赏摄制的结果。

1.“摄”, 即摄取, 是摘录, 是吸收。

摄取能不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所以, 时间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工作。摄取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 定向阅读, 次第而进。鉴赏首先要确定方向和目标, 然后才能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循序渐进。华罗庚曾形象指出:“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 要确定目标, 然后才能一步一步的向上爬, 企图一下登四五步, 平步上天, 就必然会摔跤。”文学鉴赏何尝不是这样, 倘浮游书海, 任意放流, 其必满脑浆糊, 收获甚微。因此, 我经常根据语文教材相映单元的文章特点, 帮助学生制定文学鉴赏计划, 并指导他们由表及里、次第而进、稳打稳扎的进行阅读。比如:高一语文书中选取了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 表现了作家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思考。我为学生推荐了有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阅读经典———精美散文》, 并要求他们至少从《人生·哲理卷》中选出五篇自己喜爱的散文, 由粗而细, 反复品味;且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 以“生命的感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进行阅读鉴赏交流。

(2)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曾说:“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 泛滥百家不若精于一也。”博览全书且无一不精者屈指可数, 何况学生还有繁重的学业任务, 所以, 我在要求学生尽可能开阔眼界、博古通今的同时, 精选了一些对学生学业有利、文体毕备、言简义丰的读本任学生重点赏读, 如《刘墉精品书坊》《当代美文精品》《大语文》《千字文阅读》等, 并教会他们在实践中“拿来、挑选、吸收”, 区分精华和糟粕。

(3) 优化组合, 集腋成裘。将一组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读物进行有机组合、恰当搭配, 已形成松弛有张、有序高效的优化鉴赏系列, 是高明读者的鉴赏策略。一方面, 它利于读物间产生互补效应, 另一方面又便于读者随机撷取、消化积累。我根据自己的鉴赏经验, 为学生确定了这样的组合积累步骤:

(1) 选取组合读物, 一般是与教材单元文体相似、主题相近的名家名作。有较高质量和声望的专业期刊, 如《语文周报》;有扩展知识、活跃思维姓读物, 如《名家教你写作》;最新配套丛书, 如《小作家报》。

(2) 优化组合鉴赏, 即通过交叉阅读, 更换读物种类, 以避免长时间阅读同一类型作品而引起疲乏厌倦状况。

(3) 坚持不懈积累。俗语有云“得知在俄顷, 积之在平日”, 要随时随地地、持之以恒地将对自己有用的妙词警句、经典段落、最新知识据为己有。或用圈点法细细品味, 或用笔记法分档摘录, 或用参读法深化理解, 或用诵读法吟哦铭记, 或用对比法制卡列表……

2.“制”, 即制造, 是运用, 是迁移。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言“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学生而言, “制”的核心, 实质就是阅读鉴赏和写作的问题。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掌握有益的文学鉴赏方法, 有激活情感、拓展思维、增加意趣的妙用, 是帮助学生打开作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1) 激活情感。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为艺术创作的热动力, 学生作文前, 倘我们能首先通过相关文学鉴赏来触动、激活学生灵感, 其必能帮助学生进入佳境。如:我要求学生以“快乐原本很容易”为题写一篇文章, 预先布置学生品读赏析《阅读经典———精美散文》之《生活·品味卷》, 大部分学生通过感知名家的独特视角而触动了自己对“快乐”真谛的领悟, 或写人记事, 或绘景状物, 写出了一篇篇精彩之作。

(2) 拓展思维。思维过程是写作活动中最富创造力的一个环节, 歌德称其为“该受最高赞美的女神”。文学鉴赏能使学生“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训练发散思维时, 我主要通过同类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调动相关知识, 考虑尽量多的可能性, 从而产生写作冲动。训练集中思维时, 我主要借鉴现代学教授王继坤的经验, 凸显“以主体需要为中心, 坚持择优选择和多角度选择”。训练想象思维时, 我则通过平时的阅读鉴赏指导, 让学生感受优秀作品中丰富瑰丽的艺术形象, 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 纵横开阖、不拘一格将其加工成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意象群。

(3) 增加意趣。“什么地方记叙着人类生活、道德规律、美好情志, 一切学问皆在书里。”的确,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让欣赏者心灵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浸染, 趣味得到提高。高中生“易变、冲动”的心理和生理年龄, 决定了他们对外界是非判断的模糊性, 如能通过具有高尚旨趣的作品去陶冶他们的情趣, 定能写出“象、真、意”完美统一的文章来。正如高尔基所说:“我读得越多, 心里就愈充满了勇敢和健康的精神。”

三、独上高楼是通途

朱光潜先生这样论述资禀与修养之间的关系:“种子能发芽成熟开花结果, 有一半要靠人力, 不管它天生如何让优良。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文学的特有资禀, 如果不下功夫修养, 必定苗而不秀, 华而不实。”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与素质有关, 但更多的得之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高屋建瓴, 优化鉴赏内容、改善鉴赏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天堑变通途, 文学殿堂中风光无限。

1. 确定宏观视野。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渊博的知识做底蕴, 钱钟书不仅以一部《围城》蜚声文坛, 而且以一部《谈艺录》享誉学界。在《谈艺录》中, 钱先生对古代作家及诗人的作品信手拈来, 而且说得头头是道, 是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思想的深邃和知识的博大精深。我们很多老师认为高中生课业负担重, 学号课本内容才是第一要务, 其实语文学习更多地应该”得法于课内, 增效于课外”。没有课外阅读鉴赏的有效补充, 书本内容就会孤立无援, 从而失去她延伸拓展的肥沃土地。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空抱东海、泰山, 而此外不知有天台、武夷之奇, 潇、镜湖之胜, 则一泰山上之一樵夫, 海船上之舵工而已, 学者当以博览为工。”博览才不至于孤陋寡闻, 通晓古今才不会平庸浅薄。鉴赏者只有不断充实、丰富自己, 才能充分调动所思所感, 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2. 多读名篇巨著。

都德曾对他的秘书说:“鉴赏力不是靠中等作品, 而是靠最好的作品培养成的。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 你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 估计不至于过高, 而是恰如其分。”读书亦然, 我们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之后, 自然就会用名著的尺度来衡量其他作品, 眼界高了, 艺术鉴赏力就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生必读的一些书目, 均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巨著, 但“愈是伟大的作品, 愈会使初读的感到兴味索然, 它没有表面地眩惑性, 也没有浅薄的迎合性, 其美点深藏在底部, 非忍耐的自去发掘不可。”语文教师应自己首先品读其文, 领略咀嚼, 深得其妙, 才能指导得法, 鉴赏有力。

3. 适时进行评论。

自古以来, 文学评论就与文学作品相伴而生, 好的评论对读者有指点迷津的作用。普希金说:“批评是揭示文艺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水浒传》大部分学生都读过, 可它到底好在哪里, 许多人语焉不详。为此, 我特意组织学生首先自己进行评论, 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后, 再让他们上网查询相关评论文章, 二者结合, 在“综合性学习”课上进行整合探究。经历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有部分学生经慧眼独具, 挖掘出作品不同寻常的鉴赏角度, 比如:同是写人的粗鲁, 鲁达粗鲁是性急, 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 李逵粗鲁是蛮, 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 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 焦庭粗鲁是气质不好。另外, 当学生阅读某部作品无法把握时, 可告诉他们借助鉴赏辞典, 细细体味, 看得多了, 自然就磨练出了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把外在的素养转化成了内在的能力, 从而在文学的殿堂中”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摘要:本文从端正动机是准备、摄取录制是积淀、独上高楼是通途等三个方面, 系统地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中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篇10

一、广阅精品, 打好扎实的鉴赏基础

一个人的学习一般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能使人获取知识, 提高鉴赏能力, 陶冶情操, 能形成优良的品格, 因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该从阅读开始。叶圣陶先生说:“鉴赏二字, 粗略地解释起来, 只有一个‘看’字。”而这个“看”就是阅读。“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晓声”, 大量的阅读有助于读者鉴赏能力的提高。但增加阅读的数量并不是意味着毫无选择地进行阅读, 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 要落实精读,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篇目, 通过精读细讲, 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举一反三,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以文学作品丰富的内蕴, 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要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只能通过想象, 才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体的形象, 将各自孤立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体味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来培养想象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真正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 往往是既能很好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又具有独特的想象审美空间。同学们仔细品味这些语词时, 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古代诗歌极其强调语言的含蓄与蕴藉, 它们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极好材料。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随时抓住几个富有形象性的词语, 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鉴赏。其次, 利用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 一般都保留了某种程度的未定性。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 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文章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用想象去填补其空白。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动情”是审美鉴赏的基础, 情感是文学鉴赏的根, 根越深, 树的枝叶才会越繁茂。鉴赏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载文入情”“沿波讨源”,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愤的丰富而深刻感情。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 增强其审美的内趋力与强度, 使学生从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中获得共鸣。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其步入欣赏的佳境。如精心设计欣赏导入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文章导入语吸引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从而提高其鉴赏的自觉性, 真正进入鉴赏过程。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今课标背景下运用极广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进行视觉、触觉、感官等多功能的教学活动, 将其应用于语文文学鉴赏中可极具优势。

在以往语文文学鉴赏教学中, 教师往往易遇到很抽象的知识而难以向学生阐述清楚, 即使想方设法进行情景诱导, 也因为内容知识点太抽象、形象而使得学生难以对作品提升兴趣, 致使学生知难而退, 文学鉴赏能力得不到提升。而多媒体的出现为文学鉴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 更能以直观化特点弥补学生生活阅历方面的不足, 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 且多媒体直观的形象演示, 直接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让学生能置身情景中切实感受, 其文学鉴赏能力显著提高。

譬如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授深奥的《论语六则》时, 其文章内容难以向学生形象地表述, 为此这位教师用多媒体实现以配乐来进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读音;随后播放孔夫子在杏坛讲学的投影片……这样一来, 以古典艺术导入, 孔子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让学生感觉犹如亲自聆听孔夫子的教诲。在很短的时间里, 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字词的含义,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领略到作品丰富的内涵。

让想象在文学鉴赏的天空翱翔 篇11

【关键词】想象;再造性想象;文学鉴赏

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的特点,就是形象的间接性。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根据文学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再现出文学形象来,使之由抽象的文字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动图画。这种能够将形象由间接还原为直接形象的方法,就是再造性形象。有了它,才能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从而使文学鉴赏有了坚实的基础。再造性形象是综合性的完整的画面,还要借助于一事物想到另外的联想。

因此,想象对于文学鉴赏中再现形象不可缺少。那么,怎样启发学生用想象再现形象呢?总的来说,要给学生足够的感性知识,形成想象的生理机制。根据巴甫洛夫的解释,是在刺激物的影响下,大脑中过去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以不同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了暂时联系的新联合。大脑中原有暂时神经联系少,是难以组合成符合要求的新联合的,只能导致胡思乱想。因而,丰富的感性知识是想象的基础。教育应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获得感知形象,再现形象所必要的知识。例如,要再现孔乙己的形象,教师就应教给学生诸如科举取士、曲尺型的大柜台、长衫短衣等知识。作为文学塑造形象手段的文学语言,极富于形象性、生动性。语感强,理解深,想象中的形象就真实、清晰、生动,否则就可能歪曲文学形象。例如在鉴赏《荷塘月色》时,其中有一句:“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踱”的含义作用。这样才能想象出朱自清那种自由自在、暂作悠闲的神态。如果以为“踱”是“走”就体会不到形象的韵味,若误解为“跑”,那就歪曲了形象。

上面谈的是启发学生用想象再现形象的一般作法。对于具体的课文,还应结合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不同特点灵活进行原型启发,以唤起再造性想象。试举例如下:

(一)诗歌。诗歌的文学特征是抒情与音乐性,并由此而产生意境。意境是诗歌特有的感人手段。这意境其实就是用富于音乐美的凝练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与境统一的艺术境界。这种美妙的意境是浑然一体的,我们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它如闻一多所说:“美是碰不得的,一粘手,它就毁了!”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由于诗歌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的跳跃性很大,往往纵跨几千年,横越数千里,也由于诗歌遣词造句高度凝练,所以必须结合运用再造性想象与联想,才能把握诗的意境。例如鉴赏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教师首先可创造适宜的情境,可展示毛泽东同志革命事迹的图片,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同学少年”的革命活动,当时毛泽东同志面临的时局和心境,然后让学生在听原文录音的同时,循着毛泽东观景的位置和角度,想象如下的画面: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在寒冷的秋风中远眺岳麓山,枫叶正红;近观碧透湘江水面,千帆竞发;仰视雄鹰展翅,搏击长空;俯瞰水中,鱼儿怡然自乐……这一切体现了大自然的一派蓬勃生机和自由自在的景象,由此进行接近联想:是什么力量主宰着大自然的兴衰?再进行类似的联想:人类社会又应该由谁来主宰呢?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应该属谁?下阕亦照此联想下去,这样就能较好地想象而把握全词的意境。如果孤立解词释句,抽象地分析革命领导权问题及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把完善的诗篇讲成干巴巴的概念,那就是鲁莽地去“碰”了美,破坏了诗的意境。结果必然索然无味,弄得缪斯的崇拜者也只好“拜拜”了。

(二)散文。散文的文学特征是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形散而神聚,词畅而意永。在散文鉴赏中,我们不能借用逻辑的解剖刀,把散文感人的形象、完善的意境,割成干巴巴的条条。应当抓住散文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想象再现出这“无韵之诗”的神奇意境。散文“形散”和“神聚”的统一,在结构上主要靠线索。结构线索反映作者的思路,这思路应运用想象去探寻。如鉴赏巴金的《灯》,不妨启发学生想象作者是如何想象的:寒夜中的灯光——灯塔——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点燃的火炬——陌生人家的灯光——寒夜中的灯光。通过再造性想象,就能得到关于灯的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再用重复联想串联起各幅图面来,这样就把握了文章的线索——灯光。然后再进行类似的联想:由灯光想到人们的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这种以含有深刻意义的某种象征物为线索的散文是常见的。不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再现散文深邃的意境,更不可能揭示出其深刻的主题。散文的结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都可以启发学生用想象去把握它,使仿佛很散的多种材料聚集到一个焦点上,各个不同的画面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散文的形象就活脱脱地呈现在脑子里了。

(三)小说。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柳青曾说过:“机器转动靠轴,人物就是作品转动的‘轴’,是作家构思的中心。”小说的特点,就是将人物置于具体的环境中,通过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鉴赏小说,必须顾及小说的这个特点。然而,在一些小说教学中,往往是把“重头戏”放在抽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匆匆让学生浏览作品之后,紧接着教师甲乙丙丁,给被分析人物定了性,贴上几张性格标签,然后教师唱开独角戏,旁征博引,无懈可击;或是按标签叫学生东一锄西一锄地在作品中“挖”论据,把一个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摆弄得支离破碎。难怪学生“看小说发疯,听讲解做梦”。我们认为,鉴赏小说必须让学生具体感受人物,让人物在他们的脑子里活起来,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就是说,要将想象请入小说鉴赏的殿堂,要运用再造性想象再现人物形象。例如鉴赏《泼留希金》,首先教师要将时代特征和《泼留希金》以前的小说情节告诉学生,引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并扫清阅读的障碍。接着让学生划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部分,圈出重点词句,在此基础上想象乞乞科夫见到的事物和泼留希金。然后布置学生画出泼留希金的肖像画及其环境图,教师从中选出部分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放映,并结合作品说明,观众(学生)可任意评议。这样,学生对泼留希金似乎看得见、摸得着了。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才是有价值的,必将事半功倍。

在阅读小说的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反复想象,进入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思考(想象),要对作品中的有关情节、情境完全了然于胸。譬如《林黛玉进贾府》有这样一段描写: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着:“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对王熙凤所说的话怎样理解较好呢?我们认为首先要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去思考,要抓住王熙凤讲话的特定时刻——初见黛玉;要弄清王熙凤讲话的特定对象——贾母及其百般疼爱的外孙女黛玉、贾母的嫡亲孙女迎春、探春、惜春和她们的长辈(如迎春之母邢夫人);还要弄清讲话的作用——盛赞黛玉,奉承贾母,取悦众人。并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这个人富有心机、巧于应对的特点。这样就能较好地理解这些话,她极力称赞黛玉相貌出众,同时也夸贾母的孙女,还为奉承讨好贾母而称颂“老祖宗”福泽深厚。

(四)戏剧。戏剧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主要是台词。剧本的台词是高度个性化、口语化、动作化的。因此鉴赏戏剧时,要针对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一边分角色朗读,一边用再造性想象再现舞台形象。例如鉴赏曹禺的《雷雨》第二幕,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握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的形象,但学生朗读时总觉隔膜,难读好。这就要启发学生想象。如朗读鲁侍萍的台词:“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要根据舞台提示,想象出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下层妇女,是在夏天的午后一个阴沉、闷热的天气里,她跟昔日抛弃自己的阔少爷偶尔相遇时说了这句话的。还要想象她说话时的“悲愤”感情是怎样的,有何动作。甚至还要联想侍萍三十年前大年除夕被赶出家门时的情景、心中的悲愤和不满,使朗读和想象相得益彰,就能很好地再现出人物形象来。

在鉴赏戏剧中,还要抓住那些特定环境、特定的个性化语言及细节描写,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譬如,在《雷雨》中,侍萍问周朴园要那件绸衬衣,指出那种绸衫衣“一共五件”,“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若要分析这些话表现了侍萍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就必须根据人物的出身地位、性格特征去反复想象。当然这些话并非真是询问衬衣,学生一朗读也能讲出这些话是暗示自己是侍萍。但要提高鉴赏层次,必须抓住其中表现侍萍的出身地位、性格特征及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等来反复想象,然后才能体会话中包含了痛苦、愤怒、谴责、揭露等种种意味。

试论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日趋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和任务。文学鉴赏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 它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甚至决定着阅读的成效。所谓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特有的精神活动,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 首先要通过语言的媒介与作品外部的艺术形式, 沿波探源, 逐步获得对对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 引起思想上的强烈反应, 得到审美的享受, 从而领会到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所产生的这种由内而外的感受与体验、欣赏与鉴别, 就称为文学鉴赏”。[1]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从而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近几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涉及鉴赏类的试题逐步增多, 所占分值也越来越高, 鉴赏题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目标

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应以理解作品内涵为基点, 探索其思想感情, 品味其语言的特色, 从而获得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对初中阶段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应达到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其中总目标中规定:“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情趣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阶段目标的第四阶段 (7—9年级) , 即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规定:“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看或疑问。”“学习欣赏文学作品, 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这些内容为初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是国家教委对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和任务。

二、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内容

根据上述《大纲》和《标准》中提到的内容和要求, 对初中生而言, 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鉴赏

学生能通过精读和略读的方式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并结合自己生活和阅读中的直接和间接经验来体会其中的情感或观点, 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

(二) 对文章写法的鉴赏

它包括表现手法的鉴赏和表达方式的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很多, 如对比、烘托 (衬托) 、象征手法的运用, 联想、想象的运用, 动静、虚实的结合等都可以鉴赏。而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几种, 也都可以进行鉴赏。但对于初中生而言, 对记叙和描写的鉴赏是最主要的。尤其是描写部分, 描写又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还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各种描写方法进行分析, 了解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 生活处境等有什么样的作用。鉴赏时, 口子尽量要开得小一点, 便于挖深挖透, 让学生体会到各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妙处, 而这些对提高学生自身作文水平也有莫大的好处。

(三) 对文章语言的鉴赏

语言的鉴赏包括用语技巧的鉴赏和语言风格的鉴赏。用语技巧的鉴赏主要指修辞手法的鉴赏, 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复等。每篇课文都有其语言特色, 有的朴实, 有的幽默, 有的精确, 有的洗练。文风鉴赏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比较难把握。不过, 逐步引导学生开始关注课文的文风, 可以促使他们的阅读欣赏水平上一个台阶, 为将来高中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三、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条件

(一) 帮助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储备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看, 语文阅读能力是由三类知识构成的:第一, 有关课文内容的知识。第二, 通过对字、词、句的解码, 从中获得意义的技能。第三, 理解作者的思路、构思与表达技巧方面的技能”。[2]先说第一方面, 课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日常生活, 例如阅读一篇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 那么对传统文化越熟悉、相关知识越丰富的人理解得越快, 鉴赏程度就越高。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阔自己的眼界, 丰富自己的经历, 更多地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阅读课外书来获得直接和间接的经验。而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技能方面的水平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鉴赏效果。比如, 对文章表现手法和修辞学知识掌握得好的人, 词汇积累丰富、腹有诗书的人往往更容易领悟到文章的内涵, 从而达到审美的享受。反之, 对文章词句都无法通达理解的人当然不能顺利进行鉴赏活动。所以, 老师要尽可能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指导来帮助学生掌握并积累这些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的鉴赏活动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二) 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鉴赏标准

“据布卢姆关于评价的解释, 评价须有内在和外在两种标准。就文章鉴赏而言, 内在标准是如文章前后呼应, 逻辑严密、文情并茂等;外在标准是如独树一帜、不落窠臼等。内在标准是文内联系, 外在标准是与其他文章而言”。[3]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学会和运用内在和外在的鉴赏标准, 例如,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采用内在标准进行鉴赏阅读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真挚情感和朴实自然的写作特色, 而用外在标准进行鉴赏阅读, 可以将此文与其他写父亲形象的文章相比, 感受其表现角度的新颖, 即选择背影这个独特的角度, 令人拍案叫绝。

四、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方式

(一) 驱遣想象

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并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 而是必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 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如果学生不善于想象, 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也无多大意义。特别是诗歌和散文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结合诗文的内容展开想象, 勾勒出画面、人物和情景等, 于是文字背后鲜活的生命便跃然纸上了。例如《春望》中的一句“城春草木深”, 看似很平常, 不少学生初读, 觉得就是写草木繁茂, 但如果此时老师让学生结合诗的背景来进行想象, 学生便会体会到其中的一个“深”字耐人寻味, 它体现了战乱时期, 京城无人整治的荒芜景象, 于是一幅幅百姓流离失所、杂草丛生、满目凄然的图画如在眼前, 学生对这首诗意境的感悟也会在想象中得到提升。

(二) 和写作结合

要让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系统地提高, 必须结合写作。可要求学生写文章赏析和评论, 可以针对整体, 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来点评,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尝试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抒写自己鉴赏作品的情感体验, 来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例如学完小说单元后,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形象来分析, 分析这个人物在作品中所展现的性格特点, 进而分析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采用的方法, 以及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和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看法等。学习散文后, 让学生就散文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作一些评论, 如朱自清《春》中的景物描写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拟人、抒情性写景等手法, 让学生在写作评论时品味其中的妙处, 从而实现鉴赏的目的。

(三) 与别人交流

文学的鉴赏和读者的个人文化修养、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鉴赏角度和鉴赏效果。而要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鉴赏感受和更为全面的鉴赏能力, 就需要与别人多交流。有时有些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会觉得淡而无味, 毫无感触, 但是在看了别人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之后再去看作品, 就会觉得意味深长, 发现之前被自己忽略的精彩之处。多看看别人的鉴赏文章是很有助于启发自己思路、获得触类旁通的机会的。所以, 平时就要让学生经常阅读一些文学鉴赏类的文章, 并将自己写的评论与其他同学切磋琢磨, 在互动中达到更高的鉴赏目标。

总之,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不仅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修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且有利于健全人格和塑造人的灵魂, 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428.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49.

上一篇:全纳体育下一篇:南方甘蓝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