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观潮》文学鉴赏

2024-11-10

周密《观潮》文学鉴赏(精选3篇)

周密《观潮》文学鉴赏 篇1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作品影响:

杭州何时被人视为“天堂”,很难得到一个确切的时间节点。从徽宗北狩南归的曹勋说:“臣在虏寨时,具闻虏人言金国择利便谋江南。又日,上界有天堂,下界有苏杭,其势欲往浙江。”据此可知,正式视杭州为“天堂”,最迟在北宋末年的金国就已流行。

不过,类似这一比喻,早在宋初潘阆的《酒泉子》中业已出现: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潘阆,大名府人,号逍遥,太宗朝闻人,因寓居杭城,城中有“潘阆宅”,后人又将其宅所在之巷命名为“潘阆巷”,并在其宅基立“潘逍遥祠”。该词为潘阆思念杭州而作,所谓“不是人寰是天上”,堪称杭州“天堂意象”的原型。潘阆《酒泉子》共十首,这是第一首,书写杭州城市个性和意蕴给人的美感特点,其二为“长忆钱塘”,其三、其四为“长忆西湖”,其五为“长忆孤山”,其六为“长忆西山”,其七为“长忆高峰”,其八为“长忆吴山”,其九为“长忆龙山”,其十为“长忆观潮”。十词均以“长忆”揭调,是一组重句联章,通过对城区与西湖及西湖山水不同分区的书写,从点到面,点面结合,展示了杭州“不是人寰是天上”的意象。其四又云: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想整纶竿。思入水云寒。词从凭栏远眺的角度,将西湖风光一一驱遣入词,渔舟垂钓、岛屿清秋,笛声悠悠,芦花飞扬,白鹭成行,构成了极具隐逸色彩的环境氛围,犹如一幅设色淡雅的隐者图。词在书写城市的物质空间时,不可能像专门性的地理类笔记那样具体详尽,也不会像小说那样将城市空间作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来处理,而是根据词人内心感受和审美趣味,创造出独具内涵的意象。该词所呈现的清净淡雅的空间意象,便出于词人对离别西湖后“尘土污人衣”的`厌弃和对西湖自然清净之美的向往。这种物中有我的意象,既不失空间物象的真实性,又丰富了空间物象的内涵,较诸地理类笔记所载或小说中作为背景处理的物质空间,更为引起读者的注意乃至神往。据载:石延年获潘阆此词后,“使画工彩绘之,作小景图”;又“钱希白爱之,自写于玉堂后壁”。石、钱二人之所以如此,不仅出于对西湖景观形态的欣赏,更在于对经过潘阆审美创造后的西湖物质空间意象的神往。

周密《观潮》导学案及赏析 篇2

《观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自主学习

导学资料(一)背景简介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导学资料(二)(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

(三) 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标出来。

2、结合文下的注释,翻译课文,把还不能解释的词语、不能翻译的句子标出来。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没一段的内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

把你在自学中的疑难,在小组中交流,并将你们小组中认为重点的字词句以及还不能解释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研读。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二、赏读。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

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说说它的作用。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四、背读。

当堂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雷霆 朝廷挺拔

B.震撼 遗憾喊叫

C.耳闻目睹赌博堵塞

D.容忍 万仞缝纫

2.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B.仅如银线(仅仅)

C.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全是) D.虽席地不容闲也(即使)

3.加粗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两岸连山,略天阙处 人物略不相睹

B.征蓬出汉塞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C.杨诚斋诗云 楚王曰

D.俶尔远逝 倏尔黄烟四起

5.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珠翠罗绮满目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二)填空

《观潮》一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

(注:① 阆l4ng;②郭:城;③梦觉:觉醒)

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洋文学文学鉴赏 篇3

海洋文学,我认为就是那种渗透着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如果说凡与海洋有关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为海洋文学,将有“忽闻海上有仙山”之类诗句的《长恨歌》也归为海洋文学,那么,我想绝大部分西方文学作品都可称为海洋文学。与海洋有关的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海或海的精神为描写或歌咏对象的文学作品,题材可能是海本身,如普希金的《致大海》(1824),也可能是其生活与海联系在一起并赋有海洋精神的人或物,如拜伦的《海盗》(1901)和高尔基的《海燕》(1901),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1952)、中国作家邓刚的《迷人的海》;第二个层次的作品是其主人公以海为生,其活动在海上或海岸,但作者没有海洋意识,作品所蕴含的海洋精神不明确,如日本作家叶山嘉树的《生活在海上的人们》(1926);第三个层次的作品,其文本提到海,但海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一个模糊的意象,或仅仅作为一个可置换为内陆的背景,如前文提到的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806),苏联柯涅楚克的《舰队的毁灭》(1933),日本作家水上勉的侦探小说《海的牙齿》(1960)。如果要把海洋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来研究,上述第一层次的作品才有真的研究价值,只有它们具有海洋文学的特质;而第三层次的作品最不具备海洋文学的特质,它们可以归入任何别的类型,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海洋文学;第二个层次介乎于第一个和第三个层次之间。

西方主要国家大多为海洋民族,它们的民族兴衰,时代更替,都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锻造着海洋民族的精神品格,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在西方文学史上,古往今来一大批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他们留下的海洋文学作品,成为我们研究人类海洋文化、研究海洋人文精神的宝贵遗产。海,在西方文学史上,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人类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给它注入了不同的理念,对它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也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在古代希腊人的观念里,海是令人敬畏的,它蕴含着极大的破坏力,神话中的海神就是个暴躁易怒,心胸狭小,爱报复的家伙。这种形象反映了古代海洋民族生之艰难,以及对海的怨怼。在稍后的古希腊文学中,大海仍是有着变幻无常的风暴和巨大的破坏力的形象,如诗人阿尔凯奥斯(?-570)在《海上风暴》中所写的那样。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那些迷惑人心的、变人为猪的、吃人的妖魔,实际上就是诡谲多变、凶险四伏的大海的形象化。它们使俄底修斯失去了所有的战士,饱受磨难。对大海的这种认知一直伴随着人类走进现代文明。然而,也正是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试图认识大海,驾驭大海,并对此充满信心。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阿尔凯奥斯写道:

前浪过去了,后浪又涌来,

我们必须拼命地挣扎。

快把船墙堵严,

驶进一个安全港。

我们千万不要张皇失措,

前面还有一场大的斗争在等着。

前面吃过的苦头不要忘,

这回咱们一定要把好汉当。①

俄底修斯凭着过人的智慧和意志力量挣脱羁绊,冲破险阻,回到了故乡。这表现了人类在大海面前的某种自信。

海的险恶、暴躁、神秘、变幻无常,使它对人类有着巨大的挑战性,海洋成了展开想象的翅膀、考验和显示人类意志力量的理想场所。人类经过历史上几个世纪对海的探索,到了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1719),海的形象一如既往,但人类接受挑战,顽强生存的自信心与日俱增。鲁滨逊有冒险家的胆略,更有实干家的生存技能,凭着他的坚韧意志,凭着他的海洋知识,凭着他勤劳的双手,在沉船落水后,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顽强地生活了二十八年,并建立起自己的家园。《鲁滨逊飘流记》是第一部写实风格的海洋文学作品。稍后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中,海洋以其神秘莫测成为作者驰骋想象的理想空间,斯威夫特借虚构的几个海中王国来讽喻现实。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1798)中的海仍是诗人以优美的诗句营造想象王国的场所,诗人籍此演绎了一个善恶有报的寓言故事。人在大自然中(大海之上)是如此渺小无助,唯有神佑才可使他逢凶化吉。

十九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世纪,这个自由思想撞击新时代大门的世纪,这个母腹阵痛,新世界呼之欲出的世纪,海洋本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海洋已经作为一种审美形象进入文学,海洋精神得到空前绝后的张扬,海洋文学达到了繁荣的峰巅。英国诗人拜伦,被日本传记作家鹤见佑辅称为自由思想的化身,说十九世纪中叶的民族民主运动,“几乎可以说是从他所鼓吹所刺激的热情里喷涌出来的”(2)。普希金在他的《致大海》中也有这样的诗句赞美拜伦:

……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啊,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象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③

拜伦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90-1917)第四章中写道:“我一直爱你,大海!在少年时期,/我爱好的游戏就是投进你的怀抱……”在他的笔下,大海威严、有力、粗犷,那是“波浪滔天的地方”,有着“剧烈的`风暴”。这样的大海,部分是“拜伦式的英雄”的精神投射,他们的孤傲、勇敢、他们对专制暴政的愤怒、反叛,都与海洋精神溶为一体。《海盗》(1814)中的康拉德就是这样一位英雄的典型。在拜伦笔下,大海的纯净、优美、自由,也与所谓的文明社会相对立,成为“拜伦式的英雄”的精神家园:

在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地泼溅,

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不受限,

……

我们过着粗犷的生涯,在风暴动荡里,

从劳作到休息,什么样的日子都有乐趣。④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稍后写下的咏海名作《致大海》(1824)中,进一步塑造了大海的自由品格,他称大海为“自由的原素”,用“反复无常的激情”、“任性”、“汹涌起来无法控制”、“倔强”等词句来描绘它;在诗中,大海也是壮美、有力、深沉的:它“滚动着蔚蓝色的波涛,闪耀着骄傲的美色”,它发出“悲哀的喧响”,诗人爱听它“阴沉的音调,悠远无尽的声响,”,“黄金时分的轰响”⑤。

与后来的康拉德、麦尔维尔、杰克伦敦等人相比,拜伦、普希金对大海所作的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把握,人格化的描写。这种审美态度在十九世纪的另一个海洋文明大类-海洋童话中持续下去。海的神秘、奇妙、瑰丽,是童话作家钟情海洋的原因。远在北欧的丹麦作家安徒生(1805-1875)以其童话名作《海的女儿》丰富了大海另一个侧面的美。海之魂幻化成了一位美丽、善良、热情而沉静的少女,她为爱情而毁了自己的自然形体,终日忍受痛苦,而交流的障碍却注定了她悲剧的结局。这是一种哀婉的美。英国作家查理金斯莱(1819-1875)的童话名著《水孩子》中的大海,与冷漠的陆上世界相对,是个温暖的理想世界,小主人公汤姆在那里完成了他的人性塑造。意大利作家卡洛科罗狄(1826-1890)的《木偶奇遇记》也是一篇有关儿童品格培养的童话,它通过仁爱和亲情感化、以及惩罚与启悟,使皮诺曹在随心所欲、易受诱惑中学会自律。大海在《木偶奇遇记》中仅仅是冒险的场所。到本世纪初英国作家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1904),海洋才超越仅仅作为背景的地位,或不再仅仅用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作品的人物、主旨与海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彼得潘就是海的孩子,他禀有海的精神,任性、活泼、聪明、敢做敢为。作者的创作宗旨与《水孩子》相反,它并非劝诫之作,只是为了逗乐,或者不如说它有与众不同的劝诫意义:让儿童保有他们的天性,尽可能多地享受童年的快乐。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海洋文学作品中,海洋的审美特性与前期的浪漫主义诗歌和童话迥然不同。无论世俗小说,还是严肃小说,都是如此。

海的神奇与险恶、海上生活的惊险,也使海洋成为通俗文学作品的理想背景。海洋通俗文学一般有历险、寻找(包括寻宝、寻人)、漂泊等模式,它们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传奇(罗曼司)与流浪汉小说的海洋版。《鲁滨逊漂流记》开历险文学的风气之先,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神秘岛》(1874)使鲁滨逊式的故事又多了一份神秘、若干悬念,历险者由个体变成了群体;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68)寻父,英国作家史蒂文生的《宝岛》(1883)寻宝;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海洋通俗小说的科幻门类,书中的尼摩船长是个海上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为了民族的仇恨而漂泊海底,这部作品的情节结构与流浪汉小说一脉相承。海洋通俗小说进一步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上一篇:英语个人总结下一篇:JTJ-2017-121刨肉机操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