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戏剧鉴赏论文

2024-06-12

大学生戏剧鉴赏论文(共7篇)

大学生戏剧鉴赏论文 篇1

戏剧类社团建设与管理科学发展模式探析

学生 :易晗

商学院会计0906班,学号200942349552

论文摘要:通过对全国多个省市高校学生社团现状的调研,分析戏剧类社团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戏剧类社团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及特色建设方案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科学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位置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以一定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基础,自愿参加的群众自治组织。与之相似的学生群众组织还有学生会。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所处的位置,必须以学生会的位置为基础来分析定位。高校学生会是在党领导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直接指导下的代表学生利益的学生群众组织,高校学生会在学校教师与学生间起着桥梁作用,解放以来,学生会一直依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思想,积极为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及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其工作的显著特色是“三自”教育,反映同学心声,当好学校教育的参谋,工作中强调的是整体性与规范性,并有一定的强制性,在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与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大学生社团自诞生之日以来,一直是按照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来组织,由兴趣、爱好、志向相同或相似的学生自愿组成,虽说其工作也是“三自”教育的范畴,但其活动自由、组织机构较为松散,对成员没有强制性、约束力,气氛较为宽松、活泼、平等。活动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对校园良好学术与人文文化等综合性育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并通过会员兴趣爱好来巩固发展,以及用这种文化氛围的渗透、感染来教育人、影响人[2]。因此,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又相对独立的学生自治组织,是促进学校发展与学生成材的两个并行而又相互补充的组织体系,校园中的人才也常一分为二,分布于学生会与社团,若社团与学生会各行其是,缺乏沟通,没有突出或抓住自身的重点,势必引起学生会与社团(特别是社团)活动出现低水平的重复、低水平的泛滥。因此,应进一步研究高校学生会与社团所处的位置与管理模式,寻找出适合学生会与社团发挥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戏剧类社团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社团的宗旨、目标。很多社团成立了几年设置十几年,宗旨目标不明确或者只是纸上条文,没有很好让其融入每一位社团成员的血液中。加上章程条例的不完善,社团成员在办事情做活动时,大多只凭着一腔热情。蜂拥而上却一哄而散,好不壮哉,事前缺乏目标目的性,事后缺乏认同感回味感,又好不悲哉!而举办与自身发展无关活动的社团,更是在劳民伤财!管理学之父Peter Drucker说过:“一个组织不是由它的名字、章程和组织条例来定义的,组织只有具备了明确的任务和目的,才可能制定明确和现实的组织目标”。我们每个社团都有着她成立的初衷或者说任务,如果我们缺乏明确的宗旨和目标,会很难把握好社团的前进方向。这样,社团的干部和会员们也很难拥有一种社团使命感的,那他们为社团奉献力量的长久性就微乎其微了!

(二)关于组织结构。每个社团内部都会设置不同部门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可是有很多社团却分工不明或者因社团发展壮大后原有部门不适时调整,于是新情况出现的时候,相互推托或不理睬的情形也出现了。这便是社团工作效率较低、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关于干部、会员对自身社团的认同感、归属感。假若某些干部和会员缺乏归属感,说明他们的心在摇摆不定或者已经寄托他处,也正预示着社团将面临这些人员的流失,社团处于一定的分散状态。之所以形成如此局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对社团的认识不够,缺乏与社团共进退的信念。其次,社团内部下设的各个部门不能有效地进行有机联系,单打独斗局面形成,部门狭隘思想出现。所以,何来社团整体意识?

(四)社团干部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记得有次会长例会上,校团委老师曾直接指出,某协会会长未按申请程序便直接到校领导办公室申请举办活动的场地,且穿的是拖鞋。会长待人处事尚如此,其他干部何如可见一斑。社团干部业务水平底还表现在经费报账程序、会员干部资料登记管理、举办活动时物料的准备等等方面,这些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跟没有开展正式的业务培训有关,或者换届之时传承脱节,或者同届上层干部与部员传接不够而造成的。

(五)社团财务管理不当。社团的财务来源包括会费、外联赞助、获得捐赠等等,有些社团还通过商演等方式取得。财务渠道来源丰富,可因管理的不慎造成不必支出的社团却大有而在。经费缺乏,就难以完善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等设备,举办不出较好较大的活动,故而吸引不到更多的会员和商家合作伙伴,形成恶性循环。

(六)活动多而不精、少亦不奇。有些社团一年举办大大小小活动几十场,可算得上精品的屈指可数,而有的社团虽然只有几场,但也办不出什么特色。主要原因在于对活动结合社团自身发展的认识不够,举办活动的品味不高,受观众欢迎度低。因此,从活动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来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活动太少了。希望像虹剧社的原创作品《我的母亲是条大马哈鱼》、《DIDI》这样获奖的有口皆碑的作品,能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舞台上,增强校园人文气氛繁荣校园文化。

二.戏剧类社团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及特色建设

积极鼓励,正确导向,把握学生社团的航标。要始终围绕育人开展工作,对社团组织进行目标调控,使社团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注重理论学习,鼓励社团及时调整阶段性的目标,以会员们的意见为基础开展起来的培训与活动,既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社团活动既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符合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顺应时代潮流,适合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实践,寓教于乐,实现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生社团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要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积极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在友好、理解、双向的氛围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要求。戏剧类社团可以经常向组织成员宣传、普及戏剧知识。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营造学生社团的特色。特色的才是长久的。对不同的学生社团进行分类指导,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延伸手臂,拓展空间,开展学生社团的团建探索。共青团要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有效凝聚,加强社团中的组织建设是重要抓手之一。要尝试在一些发展成熟的社团中建立团组织,条件成熟的还可以建立党支部,要将社团建设纳入到共青团建设体系中去,使学生社团成为共青团开展工作的阵地。

规范管理,抓好骨干,推动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各

项管理制度;要将社团管理纳入到学生工作管理的正常渠道,为社团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支持;要有计划地安排优秀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提高社团的层次。同时,对社团骨干要进行一定的培训,促进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建立机制,不断创新,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再上新台阶。建立激励机制、研究机制,对优秀社团个人、集体进行奖励,组织专家、教师等对社团的动态信息、发展规律、理论知识进行研究,掌握社团发展规律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社团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三.结束语

大学生社团是有效凝聚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要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加强指导、加大投入,规范完善管理办法,进行工作创新,推动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荣波.发展大学生社团的意义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1,(8): 45.[2] 冯友梅.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J].学校党建思想教育, 2004,(5): 25-27.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商学院班级:会计6班 姓名:易晗学号:200942349552

课程论文题目:戏剧类社团建设与管理科学发展模式探析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大学生戏剧鉴赏论文 篇2

一、戏剧文学的冲突精髓

戏剧文学的冲突是构成戏剧的重要因素, 主要指戏剧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经过, 也就是剧中人物角色之间、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彼此消长的过程。主要包括一下三种情况:

(一) 人物角色之间的冲突

人物之间的性格与意志的冲突是导致戏剧人物角色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性格表现的是人物角色对现实的看法和其采取的言行, 而意志是指人物以自己的目的支配、调节自身的行动, 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克服困难, 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戏剧文学中的性格和意志冲突是不可分割的, 意志冲突需要通过性格冲突的形式来表现。

(二) 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

一部戏剧的成功不仅需要紧张的情境冲突, 还需要精彩的心理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与外部冲突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戏剧文学冲突。通常内部冲突更能展示戏剧的内涵, 因此戏剧时常以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 借助情感的力量感动读者。

(三) 人物立于环境的挣扎与冲突

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属于外部冲突, 具体表现在人物的性格、意志等与周围所处自然或社会环境不能够达到和谐的状态, 被生活环境所排斥。人与环境的冲突有利于人物角色性格的建立与凸显。

二、戏剧文学鉴赏该如何把握技巧

戏剧文学主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空间和时间的高度集中, 二是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三是戏剧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个人性格。下文就围绕戏剧文学特征论述戏剧文学的鉴赏技巧。

(一) 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知晓人物处境与时代环境, 反之通过周遭环境也能鉴赏人物形象。因此, 鉴赏人物形象是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重点之一。首先, 鉴赏戏剧的人物形象要从角色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上文提及, 性格是指人物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较稳定, 并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色, 甚至同一个人也具有性格的多面性。因此, 鉴赏戏剧人物形象必须要注意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尤其是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如此才能更为深入的了解戏剧内涵。其次, 鉴赏戏剧人物形象要重视戏剧人物语言的揣摩。人物语言是刻画人物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戏剧人物语言往往具有个性化, 通过对这些语言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戏剧人物的整体形象, 从而分析戏剧主旨和内涵。最后, 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还需要理顺其成长经历。戏剧人物不能脱离外界环境而独立存在。生长环境与阅历关系着一个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的形成, 其成长经历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人物角色的形象特色, 辅助读者完成对戏剧人物更为深刻的鉴赏。

(二) 对戏剧语言的评述

语言是戏剧的基础。戏剧文学中思想的展现、情节的变化和人物的刻画等方面都是依靠戏剧人物的语言来推动完成的。其中, 戏剧语言分为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两种;舞台说明则指戏剧中除了人物语言之外的所有说明性语言, 是作家根据表演需要, 以文字的方式给导演和演员的提示。舞台说明包括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画外音、旁白及其他叙述语言等。虽然舞台说明是戏剧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但是它的作用也只限于辅助说明。若要深刻地鉴赏戏剧文学, 就必须对戏剧人物的语言进行重点分析。而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戏剧台词, 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三种, 其中人物语言是人物心理的外在表现, 也是戏剧文学的主要成分。

戏剧人物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 戏剧人物语言具有高度的个性化。个性化是指戏剧人物受到自身因素和成长教育环境等影响形成的特性。人物语言具有了高度的个性化, 只需要简短几句就可以准确地展现人物的个性, 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其次, 戏剧人物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戏剧中的潜台词有的是语言本身具有言外之意, 有的是因为某些话不方便直接表述, 或者在某一时间点沉默和停顿比语言更具深意。潜台词表现的是人物真实的内心。具有丰富潜台词的人物语言往往能够深入人心, 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潜台词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剖析戏剧人物的形象。最后, 戏剧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动作性语言是指在戏剧中人物的动作冲突或者人物的内心活动。因为戏剧中人物内在的性格和心理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来, 因此也可以说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 对矛盾冲突的“记录”

冲突即是戏,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可见矛盾冲突对于戏剧的重要性。戏剧冲突指的是戏剧作品中故事的情节发展过程, 主要表现为人与环境之间, 人与人之间, 以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戏剧的矛盾冲突贯穿整部戏剧, 它是戏剧的重要因素, 也是构成戏剧情景的基础。因此, 鉴赏戏剧的关键是牢牢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具有尖锐激烈、高度集中、进展紧张、曲折多变四个特征。尖锐激烈是指平淡的矛盾积累到最后的强烈爆发;高度集中指冲突表现为既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社会矛盾;进展紧张指戏剧冲突必须波澜起伏, 扣人心弦;曲折多变指戏剧冲突的复杂和多变。这些戏剧特征的结合制造尖锐又引人关注的戏剧矛盾。戏剧矛盾冲突推动了整部戏剧的情节发展, 或者可以说戏剧情节的发展过程就是矛盾冲突出现、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在鉴赏戏剧的过程中, 明确戏剧冲突的因果和顺序有助于对戏剧文学的主体情节和内涵思想的理解与分析。

综上所述, 在进行戏剧文学鉴赏时需要从人物形象, 戏剧语言, 以及戏剧矛盾冲突着手分析。人物形象是戏剧文学分析的主体, 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主要成分, 戏剧冲突则是戏剧文学的重要构成因素, 是戏剧文学的精髓。而上述三方面是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 每一方面的鉴赏都必不可少, 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可以辅助其他方面的分析。只有熟练地使用鉴赏技巧, 全面地分析戏剧剧本, 才能更进一步理解戏剧文学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唯.浅谈戏剧人物造型设计的功能[J].戏剧文学, 2014 (5) .

[2]李媛媛.戏剧艺术鉴赏方法探讨[J].大舞台, 2013 (9) .

[3]宋书琴.漫谈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技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12) .

[4]戴璐.浅谈对中国戏剧语言的认识[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1) .

[5]贾万平.如何看待戏剧冲突[J].大舞台, 2010 (9) .

大学生戏剧鉴赏论文 篇3

【关键词】戏剧教学 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

“老师,学戏剧有什么用啊?”这是刚进入戏剧单元的学习时,一个很喜欢语文的尖子生提出的问题,尖子生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其他学生对戏剧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其实,不仅学生不爱戏剧,很多老师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再加上对戏剧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教学中违背戏剧的规律:对剧本一读了之者有之,将剧本作为普通文本解读者有之,课堂上着力讲授戏剧知识者有之,不顾语文特点致力于戏剧表演者亦有之……

由于教与学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戏剧教学学生不爱,老师无奈,最后变成走过场,效率低。

我认为戏剧教学应该在戏剧艺术与语文学科之间求得一个黄金平衡点。中学的戏剧教学,既要体现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戏剧艺术自身的特点;但戏剧教学首先应该姓“语文”,这是不容置疑的。中学戏剧教学,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要围绕提高学生的鉴赏和探究能力进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两个单元的戏剧教学中我遵循戏剧教学的规律,采用三步走的方法,既突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读、写,又利用现代多媒体观赏、模仿,并且还让学生改编、创作,让他们在快乐学习中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一、重视诵读与演唱,突出戏剧的文学性

中学进行戏曲戏剧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演戏,所以表情朗读是最好的选择,通过读来理解主人公的感情,通过读来展现舞台情境。学生可以自由诵读,可以分角色演读,还可以放声高歌或轻声吟咏,读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都要求他们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和鉴赏。例如,《茶馆》中这样一段人物对话:

唐铁嘴:我已经不抽大烟了!

王利发:真的?你可真要发大财了!

唐铁嘴:我改抽白面儿啦。……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读了这段对话后,学生除了对“两大强国侍侯我一个人”之说感到有些滑稽可笑之外,可能很难有更多的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向学生提供关于人物语言理解的背景资料,并且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听语气,看表情中认识到唐铁嘴把受到帝国主义毒害引以为荣耀的可悲、可耻的奴才性格。

有同学提出用流行歌曲来演唱经典剧本,我觉得很有创新意识,于是就大力肯定,比如用《长亭外古道边》的曲调来演唱《长亭送别》的[正宫][端正好]就非常匹配。其实,只要学生动脑筋去选曲子,细心的揣摩原著的思想感情和优美意境,这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虽然他们所选的曲子不一定入情入理,甚至还有可能存在与原著的基调不够吻合的地方,但这并不能遮挡探究能力闪耀出的光芒!

二、组织欣赏与表演,再现戏剧的舞台性

读剧本不同于读小说散文。戏剧教学一定要给学生以“舞台感”!但仅仅诵读很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多媒体的使用能便捷地把文字变成视频,但过多的媒体使用,只能削弱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过于依赖感官的刺激,而丢失掉语文教学本身对教材文字的钻研与感悟,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该是适时的、适事的。所以两个单元我只选了《茶馆》《雷雨》这两个在剧本、表演方面堪称经典的戏剧给学生欣赏,而且都放在已品读剧本之后。在观赏前,我布置两个任务:注意剧中人物的表情、语气、语调,注意编剧对原剧本的改编。

通过欣赏于是之等老演员的表演,学生明白自己前面品读、演唱的优点、不足,于是有了模仿的标准,随后的演出就能促使学生主动钻研文本,把握人物感情,在舞台上再现剧情。另外,通过比较原剧本与改编后的演出,让学生讨论优劣,懂得剧本的写作,为下一环节的改写打下基础。

在诵读、欣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戏剧片段表演,课内外均行,要求全员参加,每组表演不超过十五分钟,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选出最好的演员和剧本晚自习参加表演比赛,活动过程中,提倡组内合作,组外竞争。这些准备活动都在课外完成,课内表演时,《茶馆》中的大兵系着报纸做的皮带、斜挎着纸手枪、歪戴着纸帽子走上舞台,让观众忍俊不禁,同时又恨恨不已;鲁侍萍的悲愤、屈辱、欲说还休,迎来阵阵掌声;吴太太胡搅蛮缠、舌尖嘴利,招来一片嘘声;朱丽叶的温柔美丽、为情而死,赚了不少眼泪。

这种演出课,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能收到“一箭双雕”“一举多得”之效。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学生既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戏剧常识,又增长了表演才能;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戏剧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这种尝试,打破了沉闷的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应试教育的禁锢,我相信若干年后学生还会记得高中

那场“盛大”的戏剧表演。

三、指导改编与创作,体现戏剧的综合性

戏剧的表演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戏剧的创作更是一种体现教学效果的综合性活动。改编课本剧是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创作戏剧更要求学生有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写作等方面的知识。我先指导学生改编课本剧,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记叙性强的课文已有很多被改编成新颖生动的课本剧,这些范例对学生是很好的启发与指导。我班学生改编的《戏剧串烧》,成功的把《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三块钱国币》串起来,矛盾冲突迭起,过渡衔接自然,而且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到处游荡的周萍发现古墓中昏睡的朱丽叶,趁机把她背回周公馆,罗密欧由于服用的是假冒伪劣毒药,很快就醒过来,到处寻找朱丽叶,结果发现四凤戴着朱丽叶的戒指,经过跟踪,罗密欧来到了周公馆,在侍萍的旧房间里繁漪正在纠缠周萍,客厅里鲁大海正在质问周朴园,这时周朴园的朋友吴太太来访,而追赶吴太太的两个大学生拿着另外一个花瓶也来到了周公馆,三部戏剧的矛盾冲突集中到一块,最后以花瓶被罗密欧失手打碎,吴太太的怒气冲天,满口“汉骂”,罗密欧的一脸困惑,一口洋话收尾。这个戏剧串烧改编完毕后,参加了晚自习的表演,参加演出的队伍最壮观,赢得的掌声、笑声最多。

改编课本剧是促使学生自觉、快乐阅读的有效途径,而且通过改编《药》《守财奴》《边城》《三国演义》等名篇,学生有了成就感,并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他们不愿受现成作品的限制,干脆直接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这些作品反映的是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他们用眼看、用心悟、用手写,因而出现在我面前的是富有现代生活气息,或轻松幽默,或心酸心痛的剧本。

总之,戏剧是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学样式,同样需要读,只有读,才能品味语言;只有读,才能精思;只有以读为前提,才有表演和创作的基础。有了品读作为前提,再加上观赏著名艺术家的表演,会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剧本的认识,对舞台艺术的了解,如果说品读为学生的舞台表演、戏剧创作提供书面范例,那么观赏戏剧则提供了实践经验,因此,后面的表演与创作就能水到渠成的完成。

总之戏剧教学让学生的鉴赏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让我们遵循戏剧的规律,重视戏剧教学,用正确的方法灌溉这朵奇葩,语文百花园里一定姹紫嫣红、蜂蝶穿花!

戏剧鉴赏论文 篇4

李昀桉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信息工程)2014220103005)

摘要: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关键词:戏剧,表演艺术,剧本,综合艺术

1引言

戏剧艺术是“假定性”的。它来自生活但又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准确地说,戏剧艺术是生活的象征,是一种审美创造,它比实际生活更典型、更精粹,因而也更美,戏剧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生活表面的摹本,而是对生活底蕴、神髓的深刻揭示与激荡人心的审美表现。好的戏剧作品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舞台表现,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观众和艺术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戏剧的情感导向作用,在艺术形象感染力的发挥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而优秀的舞台戏剧作品,往往又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以及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上。

2正文

在戏剧鉴赏课中,通过学习戏剧知识,戏剧种类,以及鉴赏一些经典的戏剧,歌剧,舞剧,例如《猫》,《雨中曲》,《雷雨》,《青春禁忌游戏等》,《刘三姐》,充实了自己的课余生活,也提升了自己的个人修养。对戏剧的喜爱变得更为的广泛,学会了欣赏西方戏剧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华戏剧艺术的兴趣。课程让我在忙碌的学业生活与学生工作中得到了陶冶身心的机会。

学习了解: 戏剧特点:

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戏剧分类: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戏剧影响:

戏剧运用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等重要的艺术手法。想象、夸张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物,反应生活,借景抒情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的方法。通过揣摩语言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以及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使我认识它们对刻画人物的性格作用

戏剧它在丰富和诗化我们的生活内容的时候,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力,或者叫做文化批判精神。这个文化虽然是看不见的东西,但是一旦文化跟人的精神相结合,它是具有很强冲击力的。就如电影给我们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一样,戏剧艺术通过对人们生活的反应,揭露生活中的美与丑,不仅让我们得到精神的娱乐,还受到精神的震撼,让我们更好的反思生活。

无艺术,自然永远不能完美;无自然,艺术难以成立。好的戏剧留给欣赏者的印象应当是,不仅使人看见了生活本来的面目,而且让人感受到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生活中会发生 很多的事情,但多半不具有戏剧性,就是通常人们在生活中认为挺具有戏剧性的事情,其实也未必属于戏剧艺术的范畴。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戏剧性元素,戏剧来源于生活,因此当观众在舞台上看到剧情的时候会有亲切感,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戏剧性元素,戏剧艺术就无从生根。我们对自己生活中的戏剧性元素不敏感,那么在看戏的时候可能就会无动于衷。

我们人类的娱乐有两种:一种娱乐就是满足我们感官需要的皮肉之乐,一种就是精神之乐。戏剧也是一种娱乐,这个娱乐是一种精神的娱乐,不是感官刺激的皮肉之乐。对于人们的生活不是起着萎靡人生的作用,而是给予人们一种精神的满足感和震撼感,以一种激励的态度为人们现实生活提供一种警示或激励。好的戏剧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能通过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或诗化他的生活内容,来表现人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的娱乐,包括你得到了智慧,得到了启发,或者你的某种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等等,这些都属于精神娱乐。这是一种精神的饮品,是一种精神的兴奋剂。戏剧自然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自然离不开艺术的特征。比如艺术给人以美感,这一美感必须通过自然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才能产生,而美感的核心效应是满足人对尊严与自由幸福的追求与想象,从而使人产生愉悦。人们在喜剧中得到欢笑,在悲剧中学会珍惜幸福,人们在戏剧中学会成长。人的精神状态得到不断改善,得到不断更新,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方同德.创作心态与戏剧功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2]陈爱国.歌尽桃花扇底风——戏曲艺术的现代解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戏剧鉴赏心得体会 篇5

戏剧鉴赏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

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

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

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

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

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

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

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人

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

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

他们的特长。

动作在戏剧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演员以扬鞭代骑马,不同马鞭代表不同的马,以旗画车轮代表坐车,以划桨代表坐船等。通过这些简明的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明

白他们在干嘛,总之,戏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们不

断的去观看,去理解,去揣摩,才会慢慢的喜欢上看戏,也能够看懂戏。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是他们可以看懂戏,可以从戏剧

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们希望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看戏,这就是戏剧的奥妙之所在。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体会戏剧

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

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

等。

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各

样的流行乐的社会中,认真的听一听传统的戏剧,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是经过层层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保留下来的。所以中国戏剧确实是很宝贵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戏曲风格。在这学期的课中,除了第一节主要笼统的介绍的中国戏剧的简史,以后的课中对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戏剧做了介绍,包括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辞藻优美华丽的昆剧,语言通俗直白的评剧,广为流传的黄梅戏,全由女子演绎的越剧。此外还有对于戏曲人物所穿服饰的具体介绍。这些都让观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领悟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

对于所讲的各个戏剧的简要发展史做了详细的笔记,在这里暂且不谈,就我们课上看的《荀慧生》谈一谈我的认识。

其次,中国戏剧的虚拟性。一般剧本的编写都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场景里的,但表演时都是在狭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时一定要有虚拟的成分。但这种虚

拟性并不是单单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美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了叙事,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例如在第一次观看的剧目中,杨八姐腿微抬一跨就是上了马,立起马鞭就是在骑马,放下马鞭就是下了马。动作优美简单,却能明白的叙事,不可想象如果真的在舞台上放一匹马是否会乱套,但可以肯定美感一定是不足的。再如,杜丽娘在花园赏花时,舞台中并无放置一花一草,但通过主人翁杜丽娘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就表现出花园的美和她的心境,而且花园的美是无穷无尽的,你的想象有多美花园就有多美,这正是戏剧虚拟性的高妙之处。

就戏剧的歌舞化倾向和虚拟性而言,从早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变化,之所以用变化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现的花神形象,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观点)。也许花神的出现营造了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美,但实则不必,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走来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词本身的美感和功能。传统的戏剧与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如何融合,成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一大难题。戏剧不可能停滞不前,但变化因遵循的是传统。把传统戏剧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则不能称之为创新。我认为中国戏剧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对于原先的经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对于其中被称之为“糟粕”的意识也应予以保留。因为我认为它糟粕与否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总之不可简单的一盖过之。其次,目前出现了很多要求推广戏曲的言论,例如戏剧进小学,进中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绝不能为了把戏剧推广普及而降低戏剧的艺术高度。但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曲高和寡,这样的话,中国的有一个传统精粹会随着能欣赏的人过少而逐渐衰退。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必还将走更久的路,作为一种美的表现,一定会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的璀璨。篇二: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剧鉴赏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人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他们的特长。

动作在戏剧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演员以扬鞭代骑马,不同马鞭代表不同的马,以旗画车轮代表坐车,以划桨代表坐船等。通过这些简明的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明白他们在干嘛,总之,戏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观看,去理解,去揣摩,才会慢慢的喜欢上看戏,也能够看懂戏。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是他们可以看懂戏,可以从戏剧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们希望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看戏,这就是戏剧的奥妙之所在。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体会戏剧 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等。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行乐的社会中,认真的听一听传统的戏剧,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是经过层层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保留下来的。所以中国戏剧确实是很宝贵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戏曲风格。在这学期的课中,除了第一节主要笼统的介绍的中国戏剧的简史,以后的课中对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戏剧做了介绍,包括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辞藻优美华丽的昆剧,语言通俗直白的评剧,广为流传的黄梅戏,全由女子演绎的越剧。此外还有对于戏曲人物所穿服饰的具体介绍。这些都让观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领悟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

其次,中国戏剧的虚拟性。一般剧本的编写都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场景里的,但表演时都是在狭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时一定要有虚拟的成分。但这种虚 拟性并不是单单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美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了叙事,给

人以想象的空间。

就戏剧的歌舞化倾向和虚拟性而言,从早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变化,之所以用变化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现的花神形象,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观点)。也许花神的出现营造了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美,但实则不必,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走来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词本身的美感和功能。传统的戏剧与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如何融合,成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一大难题。戏剧不可能停滞不前,但变化因遵循的是传统。把传统戏剧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则不能称之为创新。我认为中国戏剧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对于原先的经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对于其中被称之为“糟粕”的意识也应予以保留。因为我认为它糟粕与否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总之不可简单的一盖过之。其次,目前出现了很多要求推广戏曲的言论,例如戏剧进小学,进中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绝不能为了把戏剧推广普及而降低戏剧的艺术高度。但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曲高和寡,这样的话,中国的有一个传统精粹会随着能欣赏的人过少而逐渐衰退。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必还将走更久的路,作为一种美的表现,一定会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的璀璨。篇三:戏剧鉴赏课心得

在戏剧舞台寻找青春

——戏剧鉴赏课心得

无法否认,戏剧鉴赏是一门极具艺术的课程。是它,让喜欢文学的我真正领会到浩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它的魅力在于那生动淋漓,在于那雅俗共赏,更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能选择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奋斗”。大一开始,对于文学的挚爱,使学理科的我义不容辞的选择这门课程,想要在这样一个文学的殿堂里找到自己的信仰。可是,总是那么遗憾,每次的期盼最后都落空。终于在大三选上了这门课程。每次,看着和蔼的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的讲戏剧,讲他的看法,他的见解,讲他对戏剧的热爱,总是莫名的感动,年近古稀的老师,为了他对戏剧的追求,年迈却还是坚持自己不变的信仰。

都说,人生就像一场独一无二的戏剧,从出生到生命殁乎,就像在舞台上的倾情独舞一样,扮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时期的角色。故,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演好了换取的是喝彩、掌声以及声名显赫,演不好,则观众稀少,场面冷落。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形的舞台中,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就如同表演一般,演员的戏份很多时候在于你的争取,争取了,或许就此刻辉煌。舞台上的主角配角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呢?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概就如此。

戏剧鉴赏课,实话说,刚刚开始听时并不觉得是有多精彩。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戏剧是用来品的,或许它没有像电影那般跌宕起伏,没有像偶像剧那般唯美梦幻。但,我确定的是,它不像电影那样商业化,更不像偶像剧那样仿佛水面上的泡沫那般不堪一击。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种的形式。它生动形象,避实就虚,很好的将人生搬到了舞台上,让人若有所思。

上了一个学期的戏剧鉴赏课,不管是听邱老师满怀热情的解说他对戏剧独到的见解,还是观看《雷雨》、《左岸》、《立秋》等戏剧名作,每

节课总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有收获。不可否认,邱老师介绍的这三部戏剧可以说是文学的经典。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立秋》,它折射出了中国当代最经典最值得传承的“企业经营”之道——勤奋、敬业、谨慎、诚信!丰德票号祖祖辈辈传承的祖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晋商的经营之道,让我叹为观止。故事以两条线交叉并进展开,一条是发展事业与家族该如何应对时代的变革;另一条是几代人不同的生活与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豪门恩怨,爱恨情仇,彷徨徘徊,锐意革新,生死关头,何去何从!晋商票号跌宕惊魂!看完《立秋》后,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或许这就是老师说的对戏剧的感触吧!只有真正用心去体会戏剧,才能跟随故事走到最后。

不可否认,戏剧鉴赏这门课选的非常值得,感谢老师让我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而戏剧的文化底蕴也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对文学的挚爱又加深了一个层次。文学的道路还是很漫长,我想,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的脚步,只要自己不停歇,总有一天,星星也能长成太阳!篇四:贵州大学 戏剧鉴赏 心得体会

贵州大学戏剧鉴赏课学习心得

经过半学期的西方现代戏曲鉴赏的学习。虽然不能说对西方戏曲很了解,但也有了初步了解。在此,我做一下中西方戏曲比较。

(一)悲剧喜剧在戏剧中的界线:

古代希腊戏剧严格区分为悲剧和喜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而喜剧总是同缺陷、错误、丑陋连在一起的,喜剧总是模仿比今天的我们更坏的人。这类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而是指“咎由自取”丑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多少世纪以来,都以此界定。“悲”与“喜”的界限判若鸿沟,不可逾越。

在西方戏剧中悲剧情节往往是连贯的三部曲,喜剧则只有一出,不论悲剧或喜剧全是诗体,但二者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悲剧语言高雅,格调严肃崇高。喜剧语言通俗易懂,格调诙谐,有时甚至低俗。首先举起悲喜剧混杂大旗的是16世纪意大利作家

瓜里尼,他的《忠实的牧羊人》打破了悲喜剧的框架。此后的西班牙作家维加也提出了悲喜剧混合,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则成功地将崇高与卑贱、恐怖与滑稽、悲怆与诙谐混合在一起,但他却在这一点上遭到非议。

中国的戏剧从一开始,悲喜剧的界限就不是那么森严。它走着市民艺术的路子,实现着与现实生活合拍的路子。现实生活“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戏曲则多为悲喜交杂,苦乐相错,乐忧相衬,庄谐并与。同一剧目,见仁见智,悲喜难辨。如《琵琶记》采用了平行交叉的手法,穷与富,悲与喜爱,一折一折相扣,一喜一忧。而西方戏剧则多采用喜;悲 大悲的手法。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罗朱约会,私自结婚(喜);罗密欧杀死泰保尔脱和巴理斯(悲);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死去(大悲)就符合这一戏剧规律。中国的戏剧发展形式则为喜;悲;喜;大悲;大喜,与西方的格局不同,如《西厢记》张崔相见,一见倾心(喜);叛将孙飞虎欲夺崔,崔夫人允婚(悲);张生写信求援解围(喜);崔夫人悔婚,拷打红娘崔张被迫分离(大悲)张生考中状元,崔张团聚(大喜)。

(二)艺术理念之不同

悲剧是戏剧的最重要艺术主题。中西方都有悲剧的艺术经典。

中国的悲剧是以“苦戏”、“冤戏”、“哭戏”为特征。舞台上大多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弱势群体,是如窦娥般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这种苦戏演示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却缺乏剧烈的冲突。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中,主人公的抗争非常软弱,仅表现在对上苍和青天的乞求。悲剧的脚本作者,希冀以道德、伦理、来评判善恶、来贬责社会的不公;以轮回报应抚慰受伤和破损的心灵,来缓释社会的矛盾。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能激发出观众的眼泪,甚至激起义愤。但义愤仅仅是义愤,缺乏殊死抗争的刚勇和对社会的感召力。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体现的是“礼乐之和”和“治世之音”。中国人固有的“伦理信念”保障和支撑着“大团圆”结局的实现和完成。中国人喜欢“大团圆”这一固有模式,这是一种心灵的慰籍和自我的满足。权力场域力图矛盾对立的转化,靠“中庸伦理”、“消愁补恨”来平和冲突。“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各自所需,它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必然产物。

中国悲剧以惩恶扬善、先苦后甜为结局,但这种结局一般不是抗争的结果,而是依赖外力的作用,表达的只是善恶有报的愿望,这是中国戏剧的艺术理念。

西方悲剧舞台上常以英雄为主角。赞美使其拔高,甚至神化。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抗争,让人看到正义的力量。在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中,任何胜利都必须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但人类的希望也正在于此。西方戏剧塑造出许多不甘心向命运低头、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正面形象。哈姆雷特品格脱俗、精神超拔,在克服犹豫、迟疑和过分善良的个性之后终于拿起正义的复仇之剑。[4] 西方戏剧的结局方式与传统的中国戏剧大相径庭。它没有皆大欢喜、没有功德圆满。剧中的英雄用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去斗争,哪怕选择与邪恶共同毁灭的极端方式。正是这种不惜以牺牲宝贵生命为至高代价的斗争,体现了西方戏剧艺术的精神内核。它是社会改造、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中心事件和人物

中国戏曲往往选取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或用局部生活反映生活中带有全局意义的东西,描写人物多为对正面人物的赞美。喜剧人物往往是以弱取胜,以智取胜,反言显正,寓庄于谐。常常表现人民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精神。他们相信站在正义的一边,有力量战胜邪恶。因此剧中的人物往往敢于藐视比自己强大的反面人物,对他们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如《望江亭》中的谭记儿,敢于面对带着上方宝剑

的权豪势要的逼害,抓住敌人的弱点,巧施机智,赚到权剑金牌,将杨衙内置于死地。再如《》窦峨冤》《救风尘》都在作品中艺术地反映了人民的力量。带有理想的光辉,但又符合社会现实。

中国戏剧很少象西方戏剧那样以下层劳动人民为讽刺揭露的对象,相反总是用高高在上的权贵的愚蠢、卑劣作为下层人民聪明、高尚的陪衬。高贵的宦门子弟往往凶狠恶毒,为非作歹,而平民百姓则是忠诚老实、聪明机智,互相帮助。这一切都与戏剧产生于民间有关。

西方写悲剧,人物必须高贵,事件必须崇高。如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主人公是高贵的公主,索福克洛斯的《安提戈涅》的主人公是王子和公主,在戏剧中表现的则是“英雄时代”的事件。

西方写喜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人公则必须是小人物,因为崇高往往与高贵联系在一起。如《伪君子》,不论答尔丢夫是“叫花子”“苦行僧”还是“座上客”,还是奥尔贡一家,身份都是卑微的,它描写的是发生在商人家的事件。但中国古典悲剧人物却不象西方戏剧有那么多的身份局限,悲剧中的人物可以是豪门权贵如《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杨贵妃,也可以是普通的小人物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篇五:戏曲艺术赏析 课后心得体会

心的旅程,美的享受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不知不觉中一学期的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程接近了尾声,还清楚地记得,在教务处网站上查到自己可以选修到+++老师的课的时候开心的样子,当时我对于这么课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现在我对这门课程更多的则是的回味与不舍。

在三个月前,“戏曲艺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就像老师开玩笑时说过的,“每次看到电视上有戏曲表演就会毫不犹豫的换台”,但是经过老师十次课上对戏曲知识的细心讲解,和对几部经典序曲作品的介绍和评析,我对戏曲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渐渐的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短短十堂上,我不仅学到了生旦净丑、各大行当等戏曲常识《三;岔口》、《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剧目;许仙、白娘子等等的戏剧人物,更重要的是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 篇6

一. 学习之前

在没有选修这门戏曲鉴赏课之前对戏曲知识了解仅限于听过几段非常经典的名段,比如《铡美案》中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女驸马》中的“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正状元,正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红楼梦》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只是觉得声音婉转悠扬,使得听惯了流行歌的耳朵生出新鲜感来,可是并不会引起多大的兴趣。一来是戏曲中所唱的离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二来戏曲“好听”的也就是那么几段,每年春晚上形而上的搞一下,我们这些外行人听来听去也就是那么几个调调,与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比起来难免显得单调乏味;而且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与生活压力日益增加,根本就没有那种雅兴去听如此“小资”的才子佳人的“咿咿呀呀”。到今天,戏曲这个昔日的艺术界的贵族已经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了,对于我们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儿女似乎懂不懂都无所谓,因为戏曲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似乎真的扯不上关系。

但是在选修了戏曲鉴赏这门课之后,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总体的概念,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听到一段戏就不想停下来,深刻的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

二. 学习之中

(一)首先,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学习的内容大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1)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3)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4)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2.戏曲的`行当:生、旦、净、丑

3.戏曲的身段:戏曲演员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出场、下场及在舞台中表演的台步也有固定的规范。优秀的程序演出是由内而外,目的是刻划戏中人物,重点在形神俱备。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程序化来表现,正是戏曲艺术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根本区别。戏曲是一代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戏曲艺术的表演手段,例如「四功五法」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步、法」,是历代戏曲表演艺术家们根据生活不断提炼、加工和编织,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

4.戏曲的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其中声乐分为唱腔和念白两类。唱腔又可分为抒情性唱腔,其特点是:字少腔多,旋律性强;叙事性唱腔,其特点是:字少腔多,朗诵性强;戏曲性唱腔:主要是散板和摇板。器乐分为文物场面的伴奏音乐和过场音乐两种。文场的音乐主要是管弦乐,武昌的音乐则以打击乐为主。

5.戏曲的舞台美术:包括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

6.戏曲中的板式:

1)原板:中速。因为是主板又叫做一眼板,可抒情、可叙事。是板腔体戏曲音乐中应用最广泛的板式,是一切板腔体戏曲的基础。

2)慢板:速度最慢。旋律优美、抒情。表现深沉、细腻的情感。在板腔体音乐中,慢板是音乐上最丰富、最抒情的一种板式。

3)流水板:在原板的基础上速度加快

4)紧打慢唱

5)散板

6)滚板:表现悲伤哭泣的板式

7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我国戏曲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曲牌体的使用形式分为单曲体、循环体和多曲体。曲牌体曲牌联套时的使用往往由慢曲在前,急曲在后,排列的顺序通常组合为:散――慢――中――快――散。板腔体又叫做板式变化体。以一对上下句为基础,在变奏中突出节奏、节拍对比的作用。以不同板式的联结和变化作为音乐结构的基本手段,并配合腔调上的各种变化。

8.戏曲中的声腔与剧种:由于各地戏曲声腔的差异,乐队组成的差别,演出风格的 特殊因素,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戏曲品种。

1)高腔:

高腔音乐的外部形式特征,可概括为三个字:帮、打、唱。帮,指后台帮腔。打,指打

击乐伴奏。唱,指除帮腔之外的脚色之唱。与昆腔、梆子腔、皮簧腔相比,高腔较为独特的演唱形式“帮腔”自然比较突出,传统高腔的帮腔由担任打击乐伴奏的乐队演唱,通常是由鼓师领帮,众乐手齐唱。从戏剧的角度看,帮腔有着渲染戏剧气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等作用。

曲牌体高腔剧种:湘剧、川剧

2)昆腔:昆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他在江苏昆山形成后流传到各地,与当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从而构成了昆腔腔系。昆腔原称昆山腔简称昆腔。

3)梆子腔:又有西秦腔、乱弹、秦腔之称。在梆子腔形成之前,戏曲音乐(昆腔、高腔)都以曲牌为其结构单位,这种结构形式称为“曲牌体”。梆子腔形成后,它的以一对上下句为基本结构单位的唱腔结构形式,标志了“板腔体”戏曲的形成。

4)皮黄腔:以二簧腔及西皮腔作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皮簧腔。如徽剧、汉剧、京剧、粤剧和湘剧、赣剧、桂剧中的南北路及川剧胡琴腔,滇剧的襄阳腔、胡琴腔等,全国不下20多个剧种。

9.地方剧种:1)越剧2)沪剧3)黄梅戏

(二)其次,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了适应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让我们不仅对所学知识有更为形象的认识而且大大提高了我们对戏曲这门艺术的兴趣。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在讲到戏曲流派的分类的时候,放了一段《空城计》诸葛亮的那段经典唱词“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演绎同一段戏,在对比中,乐趣顿显,而且很容易发现自己比较喜欢哪种类型的“诸葛亮”,有的唱腔圆滑世故,有的唱腔浑厚深沉,有的唱腔俏皮又不失谋略的展现,各有各的长处。在讲到各种剧种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爱上了昆剧。以前,是比较喜欢黄梅戏的,因为黄梅戏唱的与普通话极为相似,对于戏曲外行的人来说,也能听懂。而且黄梅戏的唱腔优美是在大众的常规审美范围内,比较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在系统的欣赏了各种不同的剧中之后,发现了昆剧独具味道的审美情趣。昆剧自形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可谓是中国戏曲中的前辈。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昆

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昆剧演绎的内容多为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轻轻浅浅的声调诉说爱怨情仇的苦与乐,唱词文学性较强,服装身段舞台背景无不优雅迷人。真是让人不得不爱。

(三)最后,老师的个人魅力为整个课堂增色不少。印象中以往的公选课的老师都是平平淡淡的讲一下,同学们也都心照不宣,公选课嘛只要最后交上作业是肯定可以过的,老师何苦为难学生啊!所以公选课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自由交流而已,老师温和的声音只是充当背景音乐而已。可是,这次的公选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公选课的意义所在。给我们讲课的老师永远都是笑容满面、激情澎湃的,最吸引人的就是老师的声音,时而浑厚,时而高亢,时而低缓抒情,时而急促激情,与所讲的内容浑然一体。在讲到兴起之处,老师还会唱几句,这种用音乐与戏曲结合教学的方法,独特、有用,别有韵味。

三. 学习之后

综合类大学戏剧教学改革 篇7

摘要:现代化艺术教育,尤其是综合类院校的艺术教育,要依据时代的发展与行业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和融合,在充分运用综合类院校优秀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形成独特、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立体式交叉教学模式;戏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40-02

前言

2013年12月30日,在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星河剧场演出话剧《春江花月夜》,这部戏是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和沈阳市剧目创作室、沈阳市艺术研究所共建协同创新实践平台项目,在这次演出时,三个单位签订了共建协同创新实践平台合作书,《春江花月夜》作为第一个合作成果汇报演出。当天,教育界、新闻界和社会各方面的观众共同欣赏了这台话剧,并给以高度评价。

这次的合作项目就是以我们“立体交叉式教学”为基础而展开的。

“立体交叉式教学”的教学理念最初产生于2007年,当时我院影视系教授辛毅和舞台美术系教授陈家才有感于当时的教学方式的一些不足,逐步提出并实践而产生的新的实践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是:把影视系表演专业、影视系导演专业和舞台美术系各专业学生课程形成交叉,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和两位教授宝贵的个人时间,实验性的把几个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形成交叉教学,优势互补、彼此协作。本课题以戏剧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具体结合话剧的创作、排练和演出的教学实践,对戏剧教学的理念、过程、手段和管理进行创新研究,以创立知识交叉、学科联合、师生联动、教学与实践互动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兼具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对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开发艺术教育的多重社会功能也有着重大意义。

一、以往艺术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立体式交叉教学模式”开展的意义

现代化艺术教育,尤其是综合类院校的艺术教育,要依据时代的发展与行业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和融合,在充分运用综合类院校优秀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形成独特、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以往艺术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是一种单一的专业内授课的平面教学模式,呈现出专业知识封闭、相关学科分离、“学、练、用”脱节等问题。在我国综合性院校,表演、编导、舞美术三个专业大多采取交叉分阶段教学的方式。虽然国内一些知名艺术院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进行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如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了不同系别教师的交叉任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广泛的专业视野,但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观念陈旧、教法老态、缺乏实践平台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设置有较为齐全的戏剧构架下的表演、编导、舞美三个专业,并尝试进行了专业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三年来成效显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推广性。由此开来,改革综合性院校艺术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立体式交叉教学模式”开展的意义。

本课题以戏剧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具体结合话剧的创作、排练和演出的教学实践,对戏剧教学的理念、过程、手段和管理进行创新研究,以创立知识交叉、学科联合、师生联动、教学与实践互动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兼具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对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开发艺术教育的多重社会功能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立体式交叉教学模式”研究的学术价值

(一)有机融会相关专业的学科教学。

在斯坦尼演剧体系基础上增加从自然主义到人类表演学的知识内容,适时导入梅宁根、安图昂、哥登克雷、布莱希特、阿尔托、谢克纳等演剧体系及思想观念,加大授课信息量,拓宽学生视野,完成由单一的苏体模式向多元的演剧方式的转变,重点解决学生思维单一,缺乏多向创作能力的问题。

(二)搭建复合型立体化的知识结构体系。

戏剧是一个关联度极高的整体结构,表演、编导、舞美是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分类教学使学生处于知识的分割状态,所得到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我们谋求通过三个专业阶段的交叉教学,重点解决学生创意、合作、整体风格的问题,为学生搭建较为完善的知识构架,使学生获得戏剧创作整体流程的知识与技能。

(三)探索多元并进立体化教学模式。

以多向的启发引导取代单向的课堂教学,从启发心智入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学会并运用艺术规律和演剧法则,完成作品创作思维和艺术品位的培养,从表现方法入手进行运作方案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两方面的提升,重点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解析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以及自信心和自主创新精神。

三、“立体式交叉教学模式”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调查访谈。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目前戏剧各个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为构建立体化艺术教学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2.学理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戏剧教育的经典理论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艺术院校戏剧教学立体化模式的理论体系,为戏剧艺术教学提供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文本研究。通过研究传统教材与新式教材中对舞台戏剧的呈现方法与教学理念,选择实验剧目,确立实验课题,分析某一舞台戏剧的最佳呈现方式以及如何与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相互融合。

4.教学实践。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积累成功的教学案例,总结立体化艺术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教学原则。

5.定期反馈。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和学生既是研究者也是实践者,两者在共同的实践项目排练过程中完成互动与协作,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达到研究目的。

2.对比研究。在本课题进行过程中会定期比较立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同阶段学生完成学习的情况与综合素质的基本水平。

3.记录与观察。在戏剧的排练与演出过程中会通过摄像机等现代记录手段进行记录,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等做案例分析。

4.调查与反馈。在本课题进行过程中将通过调查问卷、定期访谈、集中讨论等,对学生的心态与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参照反馈情况修改和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四、“立体式交叉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思想早在2007年就开始进行实验,并在戏剧表演、编导、舞美三个专业的教学成果汇报中有所展现,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料和稳定的专业团队。本课题的研究团队职称、学位、年龄和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其中博士一人;专业构成涵盖戏剧表演、编导、舞美,以及教育管理等相关专业;主持人及其成员都是专业教师,人员配比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教育教学与教学管理等方向的有机组合,能够保证本课题的深入有序地进行。

本课题以沈阳师范大学戏剧学院为依托,在灯光实验室、星河剧场和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的共同配合下具备了完成课题的各种充足的保障条件,研究资料齐备、研究时间充分、研究技术设备完善,同时获得了沈阳师范大学及戏剧艺术学院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鼎力合作,具备了优越的研究条件。

总结

以上为我们综合类大学戏剧教学“立体式交叉教学模式”调研报告,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立体化交叉教学模式”的探索已基本成熟,可以在我院相关学科中推广。

“立体化交叉教学模式”不仅是一次多学科教学实践的互联,同时也是一项较成功的本科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各位老师按既定计划实施本项课题要求的内容,科学、逻辑严密、有创造性的完成了“立体式交叉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同学们对这种教学模式很感兴趣,并积极参与、配合,经过师生三年的努力,终于完美的结束本课题。

同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完成了 “立体化交叉教学模式”所呈现出的教学效果得以实现,表演、编导、舞美三个专业的学生通力合作,呈现了高水平的毕业作品。在《会将故事的墙》中,三个专业同学课堂教学实践被如实的记录下来,为今后是课堂教学提供了摹本和可行方式。

2013年12月30日,在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星河剧场演出话剧《春江花月夜》,这部戏是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和沈阳市剧目创作室、沈阳市艺术研究所共建协同创新实践平台项目。在这次演出时,三个单位签订了共建协同创新实践平台合作书,《春江花月夜》作为第一个合作成果汇报演出。当天,教育界、新闻界和社会各方面的观众共同欣赏了这台话剧,并给以高度评价。这次的合作项目就是以我们“立体交叉式教学”为基础而展开的。

综上所述,经过三年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的完成了“立体式交叉教学模式”的研究,这种教学方法为艺术类专业课课程的建小设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式,不仅可以在艺术类相关专业中推广,更可以成为省内甚至全国艺术类专业可借鉴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新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力图继续深化、完善“立体式交叉教学模式”的成果。

作者简介:

1.张璞,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只愿春风十里不如你散文下一篇:茶花女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