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鉴赏作业

2024-10-24

大学美术鉴赏作业(共14篇)

大学美术鉴赏作业 篇1

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即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情感的作品,二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对《向日葵》的鉴赏

《向日葵》作者凡·高是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其被作于1888年,这幅当年只能卖到400法郎的作品,1987年在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却以创纪录的价格3990万美元被日本的一家企业买走,引起了世界的轰动。既然世界都在推崇凡·高的作品,说明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这样的作品,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向日葵》给我们最强的感受是色彩对感官的刺激,整个画面充满着强烈的黄色运动,花、罐子、背景甚至桌面都由鲜明的黄色组成。黄色是饱和度最高的色彩,它表示阳光、智慧、成熟、神圣、激情。在这幅画中,凡·高用黄色表现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画中的另一个主要颜色是绿色。绿色表示生命、青春、希望、晦暗。作品中的绿色在黄色的强烈对比下,显得脆弱和幼稚,象征着人类精神软弱的一面。黑色是黄色的对立面,作品中的黑色具有双重性:一种表现罪恶、悲伤、命运,一种表现坚强、反抗、现实。画中的蓝色,则表现了画家对自己、对社会的怀疑和失望。其次,我们分析一下构图。《向日葵》的构图属于“对称式”和“放射式”的组合样式,它具有庄重和扩散的作用和力量。画中物体扩展至边框,将背景分割,是典型的现代绘画手法,其用意是将画中的力量向外辐射,使作品更富有力度,更加感染观赏者。

再次,我们分析画面的造型和结构。画中有两种形式的葵花组成,一种是饱满的圆形,朝向一致,由直线连接,相互重叠或隔开形成了一种有规则的节奏变化,它与罐子的对称和桌子的水平线构成了画面的稳定成分;另一种带角形叶边的葵花,朝向不一,相互分离,并由斜线和曲线连接,构成了画面不稳定的因素。葵花的两种形态的强烈对比,使画面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凡·高的《向日葵》充满整个画面的。大地、阳光、赤金,象征着理想、圣洁、奋发向上。被两组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象征着宇宙自然运动、人类自身矛盾的葵花所吸引。被代表着正义、善良的成熟葵花,战胜了代表邪恶、反动的未成熟葵花所鼓舞。我们被能在如此有限的空间中,把整个人类的理想和现实表达得如此完美深深打动。不仅如此,每一次重新欣赏它,都能发现新的含义,享受到新的审美愉悦。这就是《向日葵》被世界人民所爱戴的原因。

大学美术鉴赏作业 篇2

一、高中美术鉴赏能力的评价方式

要设计合理且有效的美术鉴赏作业,首先应确立如何评价学生的鉴赏能力。

1. 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

美术鉴赏能力反映了艺术学科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每一个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制定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就这个意义而言,评价应当遵循统一性原则,这也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如每位学生对某种艺术风格、流派或思潮的基本常识是否有所了解便能成为评价统一性的着眼点。但就学生个体而言,有些喜欢这类艺术风格,而有些却钟意另一类,在学习时必然有所侧重。因此,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经常进行纵向比较,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2. 单项与综合评价相融汇

美术有别于其他知识类学科,既有美学方面的共通性,在其中却又能分出许多单项,如:绘画、建筑、雕塑等。怎样将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融汇,也是需要教师们思考的。在评价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对单项知识的掌握,而应同时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3. 自评、互评与师评相协作

很多人觉得自我评价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实不然。高中生己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思考与审视能力,通过自评,往往能及时发现问题,也能更客观地体现评价的有效性。此外,互评与师评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有利于调动高中学生探索精神,对美术鉴赏中的不足及时加以纠正。

二、高中美术鉴赏作业的有效设计

1. 激趣作业

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对于美术的兴趣和欣赏态度将极大影响评鉴美术作品的能力。有时,并不是学生不愿去欣赏、不愿去感悟,而是许多作品的意境或内涵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接纳范围。比如在鉴赏毕加索的作品时,学生往往因为其作品中人物怪异的脸型和看似丑陋的搭配而感到索然无味。教师便设计了一个“找找毕加索画中人物原型”的作业。学生不仅找到了人物原型,还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作者对人物造型和容貌进行改变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理解了何为“立体主义”。

2. 纸笔作业

纸笔作业是以问卷、答题的形式对学生美术鉴赏态度和能力进行相关评价。通常认为,纸笔作业大多是以测试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各类美术问题。其实,作为高中美术鉴赏作业重要的载体,纸笔作业大可拓展新的方向,向思辨性和探究性发展。

美术作品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学生能否辨别美术作品的价值以及准确地指出评判标准和角度,是重要的美术鉴赏能力之一。并立比较法能较直观地体现这方面的成效。如选择2件作品为1组,让学生欣赏后进行比较。假如以5组为限,如果比较的结果全部合乎预定答案则为5,若是4组则为4,其余类推。而顺位比较法则是另一种评判方式:选定5件作品,让学生欣赏后排出优劣顺序,如果与预定答案完全一致则优,其余类推。通过纸笔作业,学生不仅积极性较高,也能从中提升相关鉴赏能力。

浅谈大学生美术鉴赏课程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美术鉴赏;审美素养

一、普通艺术教育的现状概述

目前,我国开设的艺术教育分为普通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师范艺术教育。普通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生产者”和师范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的“传递者”,其对象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学生,其目标是培养艺术的“消费者”。如此看来,普通艺术教育是涉及范围最广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类课程,是所有艺术类课程的基石,也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知识分子的必备课程。

国家教委在抽样的364所《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高等学校中开设艺术公共选修课的共301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82%。被调查的学校类型包括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其中综合性院校开设3门以上艺术公选课的学校占被调查的综合性院校的36.36%,工科院校为48.82%,师范院校为50%,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为29.59%。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类高等学校的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率都不是很高,尤其是综合性学校和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并没有达到基础教育的普遍程度。

尽管有制度上的保证和鼓励以及国家教委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普通艺术教育是现在高等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需要社会上人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其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的宿求。

二、美术鉴赏的作用

美术鉴赏作为普通艺术教育中必要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和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美术鉴赏可以扩充审美知识

在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中,通过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知识。

(二)美术鉴赏可以丰富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趣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带领同学领略不同的民族精神、人生境界,唤起同学们的理性思考,获得身心上的欢愉感。

(三)美术鉴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作品可以说是艺术家们的创造性的完美体现,从每一件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艺术家们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反映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提供了思维方式创新的灵感。

三、现在的大学美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尽管各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但是从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的性质来说,首先需要学生有兴趣去参与这样一门课程的学习,然后是教师如何从那种一、两百人的课程中充分交给学生鉴赏的方式和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对于课程认识的偏差

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偏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美术鉴赏的对象肯定是美术作品,然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实际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等等,但是实际授课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执着于绘画作品的介绍。另外,关于“鉴赏”二字的含义,“鉴”应该是鉴定,“赏”应该是欣赏。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启发,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欣赏到美术作品的内涵的,但是说到鉴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辨别事物的真伪优劣的,所以实际的课程中,学生接受到的都是欣赏的信息,而没有涉及到“鉴”。

(三)缺乏艺术规律的输入

许多教师的授课过程往往只关注某一件美术作品的外在表象,只接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而忽视了艺术语言和规律的输入,导致学生们的整体审美水平无法得到发展,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无法举一反三。

四、对美术鉴赏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中艺术类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基础教育中,接受过12年的艺术类课程的教育,但是反映在实际的美术欣赏的水平却是不够高,说明学生自身没有认真学习的意识,可能也侧面反映基础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对这类课程的不重视。因此,作为一名想要成为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下的优秀人才,大学生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地注意培养自身的艺术鉴赏意识,在课外加强对于这类知识的补充和拓宽。

(二)改变课程性质

对于课程本身来说,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注定不能满足其普遍教育的意义。因为公共选修课的上课人数过于大,一方面限制老师的授课形式,另一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就现在的教育形势来看,如果想要真正培养有审美素养的学生,只有上层做出足够强势的动作——改变其课程性质。

(三)丰富授课形式

尽管在人数过多的限制下,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尽力丰富其授课形式。不能仅仅限于讲解灌输,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自主观点的PPT展示、播放相关美术视频、参观美术馆等形式。更重要的是,课程形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四)结合大学美育等其他课程

鉴于其鉴赏类课程的性质,学生不能自主动手实践,但是可以加强对于艺术语言、规律、理论的介绍,既而可以跟大学美育等有关联课程结合,拓宽其实际的应用能力,打消学生们认为美术鉴赏在其他方面没有用处的想法。

五、总结

在如此强调全面人才的社会中,关于美术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存在很久,但是总没有明显有力的措施使现况有大幅度地改变。本文希望通过对现状的分析、重要性分析、问题分析和建议,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最终使大学生能全面健康发展,发现美、创造美并且更有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黄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思想及设置概况,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6)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 篇4

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山水画的缘起,使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山水为主,山水、人物、花鸟交替发展的格局。山水画虽起步较晚,但较之人物、花鸟却一直成为中国美学的主脉。下面选择了唐寅的《山路松声图》进行赏析。

唐寅,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数中国历代画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山路松声图》中,唐寅以清劲的细条长线勾皴(中锋湿笔),随着山势变化,或用长线直皴,或作曲线孤皴,连皴带染。局部用侧锋勾斫,偶尔在皴笔线之间,留几道空白,好像黑中露出白线,更突出山石的硬蛸质感。整个画面线条轻松流畅,似柔实刚,画得非常率意,使山、石充满活力.与古松优美的姿态相映成趣,洋溢出一种飘逸洒脱情致。同时以淡墨渲染,浓墨点苔,明沽清润的墨色,更增加作品秀润雅逸之趣。

在表现技法上,唐寅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

大学美术鉴赏课程学习感想 篇5

除了学习了中国建筑的知识外,西方的艺术美术作品老师也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说。不过,我最头疼的也是西方的艺术作品。西方艺术作品很丰富,反应生活和现实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我还是觉得西方的艺术作品很难理解,上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件绘画作品,那作品就好像是一个思绪混乱的人拿着铅笔在画纸上乱划一样,一张纸上面全是乱七八糟的细线,又像是一团乱的不能再乱的麻绳混在一起一样,可是就是这样一件作品,竟然卖到了天价!我理解不了,我想不明白,就是这么乱的被人们称作“作品”的东西怎么会那么值钱?

除此之外,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也让我想了好多,我是在想,她那双手长什么样?如果那双臂没有断掉,活生生的存在在这件作品上,她会湿怎样的仪态,她的双臂会是在做什么?我想,艺术家的工功底就在这上面体现了,正是因为作者把那双臂去掉,才激起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和猜测,无形之中给了这件作品无限的关注和神秘感,同时,整件作品无处不体现着人体的无限魅力,美丽的曲线,人体皮肤的光滑圆润和献身布衣的褶皱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体的美丽动人。

音乐鉴赏作业之鉴赏《梁祝》 篇6

摘要:《梁祝》以中国故事为依据,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因素,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整首曲子分为三大部分,表现出故事的曲折。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梁祝》这个作品取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发生于东晋永和年间,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纯朴、憨厚的穷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当学业结束分别时,英台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倾吐蕴藏已久的爱情,但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祝英台竟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员外求婚,但祝家嫌梁家境贫困,而把祝英台许配给了一个豪门子弟——马大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山伯不久便抑郁而死。祝英台闻此不幸,悲痛万分。在送亲的途中,她来到梁的坟墓前,向封建礼教发出了血泪控诉!而就在此时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毅然投入坟墓之中,遂化为一对彩蝶,在花丛中双双飞舞。

《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作者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为曲三个部分音乐表现的内容,将这三个部分融于欧洲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框架之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作为乐曲的显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诚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最后的化蝶的描写,极富于浪漫色彩,可谓全曲的点晴之笔并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成功地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融为一体,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这一动人的故事。显示部:相爱

引子: 轻柔的弦乐泛音引出长笛带华彩的引子,上下跃动的八度大跳轻盈、活泼,双簧管的优美旋律,描绘风和日丽、乌语花香的明媚春光。

主部:爱情主题――在轻澈的竖琴伴奏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爱情主题”,它由越剧唱腔的典型音调演化而来,纯朴、优美、动情,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甜蜜而美好的爱情。

草桥结拜――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情意融融,比拟主人公漫步于草桥亭畔,结拜手足的情景。

主题再现――乐队全奏的爱情主题,进一步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真挚友谊和深厚情歌。

连接部:这是在钢琴衬托下小提琴演奏的华彩段,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和爱慕之情。

副部:副部是活泼的小快板,回旋曲结构。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回旋曲主部主题来自于越剧音乐,欢悦、嬉戏的音调与舞蹈性节奏的伴奏。第一插部采用独奏小提琴先后与木管、弦乐相互模仿的竞奏形式。第二插部情绪更为活跃,尤其是独奏小提琴模仿中国乐器古筝的演奏,富有弹性的节奏、灵活跳动的音符和起伏波荡的旋律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相互追逐嬉戏的动态和神情。

结束部:慢板,由爱情主题的音乐材料引申而成。小提琴与大提琴缠绵的二重奏,表现梁、祝“十八里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展开部:抗婚

抗婚场面:沉重的大管和大提琴齐奏及低沉的大锣作为悲剧的预示,造成惶惶不安的气氛。象征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以中低音铜管齐奏为主体的低音线条,用粗暴的音色奏出,威严、冷峻而凶狠。接着是小提琴用散板双弦演奏的激昂音调,表现出祝英台的痛苦与激愤;象征祝英台抗婚的主题由小提琴演奏,作曲家借鉴中国乐器琵琶的扫弦技巧,用强烈的切分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反抗者的精神和形象。接着,“抗婚主题”与“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将音乐推向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描述祝英台激烈的抗婚场面。

楼台相会:由小提琴及长笛奏出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哀伤的慢板主题。接着是独奏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动情的复调旋律表现一对深爱的主人公生离死别的伤感,如泣如诉、感人挚深。

哭灵投坟:音乐转为急板,情绪急骤变化,悲愤的音调、紧张的节奏,形成了展开部的第二个音乐高潮。在这里,作者借用我国京剧中紧拉慢唱的形式,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向苍天哭诉的情景。在独奏小提琴奏出带华彩意味的一个音乐绝句后,由弱至强的打击乐推出乐队全奏,象征祝英台“哭灵投坟”,纵

身自毁的形象,全曲的戏剧矛盾达到顶点。再现部:化蝶

再现部省略了副部:在宁静的音乐气氛中,飘逸的长笛旋律和竖琴的刮奏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钢琴奏出流水般的晶莹音响,弦乐群轻盈的拨奏扑朔迷离„„,象征梁、祝死后化成一对蝴蝶,在天堂翻飞起舞,永不分离。

最爱求学一段,节奏轻快,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山伯与英台结拜为兄弟,在书院快乐的学习生活。同窗3载,不知英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英台是雄雌,富有戏剧性。

而我相信,肯定很多人和我一样,最感动于抗婚化蝶一段。当最后一部演奏时,眼前仿佛出现了他们坟前化蝶双宿飞的美好画面,提琴声轻快而柔和。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天下谁人不向往这个美好的结局呢? 虽然现在的我们可能还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也没有经历过和心爱的人聚合分离的曲曲折折,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这一曲《梁祝》看到爱情的美好,我们也能够知晓和古人相比,我们是何其的幸福自由,至少,我们可以自由的恋爱,当我们找到我们的心上人时,我们可以幸福的和他在一起。

尽管迄今为止已有无数中外小提琴家演奏过《梁祝》,但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位,分别是我国的俞丽拿、日本的小提琴家西崎崇子以及旅美青年小提琴家吕思清。我最喜欢的是俞丽拿的版本。《梁祝》1959年5月在上海艺术剧院首演时,担任小提琴独奏的就是俞丽拿,其时年方十八,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虽然她演奏时有些小瑕疵,但是瑕不掩瑜。俞丽拿的演奏特点是身心极为投入,肢体语言和表情丰富,颇具现场感力。她演奏的《梁祝》唱片、音带和CD目前已发行了200多万张。

“指点梅花曲皆无,扶醉且听梁祝。”当拨起《梁祝》这断魂的琴弦,心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悲凄、落泪、无奈„„唯有这凄凉的琴声还能告诉现世的世界,爱情是存在的。毋庸怀疑,在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影子。即使点点的怀念也是爱的心情。

大学美术鉴赏作业 篇7

作为人文教育的课程之一的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是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文教育课程之一, 是高校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审美素养提高国民素质, 实行以德育人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发展智力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方式之一。

一、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文教育课程

美国MIT前一段时间对该校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 其中有一个问卷题目——“对母校最不满意的是什么?”89%的学生表示在母校没有受到更好的人文熏陶。所以, 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 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 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一直成为专家学者议论的中心、大学建设中追求的目标和理念。”

在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今天, 大学生就更应该具备艺术涵养、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问题”恰是人对自身重视的问题, 它归入全面发展的“完形”概念之中。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功能;对人的情操、品格、个性、价值判断、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提升作用, 对美术作品内在精神风貌的感悟, 可以引发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思考, 从而培养他们的超越精神。这些, 确实是教育对“人文学科是以主体创造活动”“是寻找人生意义”这一定义的具体回应。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不仅是对美术文化的学习, 在鉴赏的过程中, 大学生们更多的是对人生命意义的感悟, 而将这种积极的感悟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这恰是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 所以作为人文教育课程的核心课程——艺术教育的构成之一的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 无庸质疑地是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文教育课程。

二、培养审美素养提高国民素质

在对美的追求和创造过程中, 人们把对美的感受和认知升华为艺术, 美术专门知识的产生发展及世代传承, 提高了人的美术素质, 为人类创造美、追求美不断注入无限动力。人类依据自身的聪明才智, 创造出了无数举世闻名的美的杰作。物质形态的美术, 无论工艺美术、建筑艺术, 还是绘画和雕塑, 都是人类创造的审美对象, 他们都与人的情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是人类精神与文化的造型载体。美术史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审美素养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的养成, 对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 也是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鉴赏优秀美术作品, 从中感受作品表现的艺术美, 感受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评价态度, 感受作品的崇高的艺术境界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感的熏陶, 使人变的高尚、积极。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绘画雕刻及建筑艺术杰作, 会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勤劳、聪慧、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 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爱国主义情感会自然流露, 会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激情。

新的世纪, 是我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党中央提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在实现这一历史性宏伟目标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从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努力, 在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今天, 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育是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普及性教育和基础性教育。国民的素质是以全面性、基础性为特征的,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中坚力量, 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素养, 也就会使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三、落实以德育人的重要环节

“美术教育主要通过鉴赏和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具体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的体悟和研究, 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丰富审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应该说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都属精神范畴, 他们虽类似但不相同。美育培养人的感情, 德育教化人的意志, 因此, 两者殊途同归, 均具有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之功能。”

因此, 高校美术鉴赏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环节。当健康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时, 这种行为就不仅是善的, 而且是美的, 甚至是崇高的, 是具有超越性质的, 这正是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发展智力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

人的右脑具有主管音乐、美术的功能, 且决定着我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并有高度发达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通过艺术教育开发人的右脑直接关系着人创造能力的培养, 而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

美术鉴赏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 又能促使他们科学的思考, 尤其是美术史的开放式构架更需要学生独立的想象和思维, 这些以意象形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成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素材, 以一般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 从而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学生智力素质中的知识结构层面的质量与水平。我们知道, 人的思维一般多为逻辑思维 (科学思维) 和形象思维 (艺术思维) , 二者不可分割, 如果只重视其中一种, 就会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事实上, 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酷爱艺术, 并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从而获得新的思路, 有力地促进了自己从事的科技活动。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为主要特征。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新颖性, 是个体能够突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组合排列, 采取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构成了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量。 (1) 流畅性即思维敏捷, 反应迅速, 对于特定的问题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答案。 (2) 变通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具有灵活改变空间的能力。 (3) 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依次提升的。

美术鉴赏教学刍议 篇8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

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要求我们: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美术的媒介与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这与戴博斯所提及的视觉素养概念异曲同工,他认为“人们通过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受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对人类的学习尤为重要。进而他以三个层次对此进行论述:首先是视觉感知能力,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的区分理解能力,最后是使用视觉对象符号交流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够将视觉文化的相关理念与当代美术鉴赏教学相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视觉文化的视野中,有一种重要的鉴赏方式,即形式分析,这一概念是沃尔夫林提出来的。他在《艺术史的基本原理》一书中,以巴洛克与文艺复兴艺术形式作为对比,阐述其形式分析理论的五对基本概念:线描与涂绘、平面与纵深、封闭与开放、多样与统一、清晰与模糊。同时,他提出了一种由“早期阶段、古典阶段、巴洛克阶段”组成的支配艺术风格历史循环发展的历史规律,这一点明显受到黑格尔的影响。紧接着,罗杰·弗莱在《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中发展了形式主义,他对弗莱对塞尚作品中所描绘对象的形状、空间、区域、平面、比例、尺寸、光线等诸多因素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塞尚的绘画是希望通过一种几何架构对现象的无限复杂性来组织安排作品的布局结构,这种空间构成能够赋予画面一种立体感的形式。当代的格林伯格则在传统形式主义基础上,发展出新形式主义。他认为绘画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艺术如戏剧雕塑等,最重要的唯一特性就是他的平面性,而平面性在抽象绘画艺术中的凸显恰好完整的诠释了现代性的全部特征。

因而,在我们美术鉴赏教学中,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与时代风格,我们不应当只是孤立地照本宣科,讲讲小故事,而应该对画面中的形式问题进行前后联系,从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阐述相关问题。例如,我们在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时,就可以将文艺复兴的作品与巴洛克的作品并置在一起,将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融入到讲解当中。当我们面对波提切利的《春》和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可以引导学生去观摩两幅作品在畫面形式表现中的不同,告诉学生波提切利使用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常用的线描技法,他在整个画面处理上并未完全采用后来达芬奇发明的空气透视与晕染技法,而是将所有物体的各个局部事无巨细地一一描绘。而乔尔乔内的作品中则采用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的涂绘技法,画面形式具有一种朦胧的效果,并非每个细节都一一交代清楚。同时,在画面整体布局中,虽然《春》的构图也独具匠心,但人物放置在整体效果上是相互平衡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可以完全脱离其他形象而进行观赏。而在《沉睡的维纳斯》中,虽然只有三个形象(包括小狗),但形象之间具有主次关系,画面也显得更加统一集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风格和威尼斯风格的技法进行常识性讲解,告诉学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技法和材料其实和我们现在的油画技法有很大的区别,《春》更多的是一种蛋彩画,而《沉睡的维纳斯》则具有了“油”的特性。

形式分析的策略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显然没有。当学生初步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之后,我们可以将后来的许多相似题材作品与之进行形式上的对比。还是以乔尔乔内那幅作品为例,最典型的借鉴与区别就存在十九世纪马奈的《奥林匹亚》当中。我们可以将两幅作品放在一起再次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虽然构图布局有很大的相似,但整体风格则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于马奈作品的平面性。正如格林伯格所述,平面性是现代艺术的最大特征,而这正始于马奈。

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讲解中对当代艺术中的抽象风格感到束手无策,我们无法对学生说明,为什么蒙德里安会画出那样的作品,为什么罗斯科简单地涂抹了两笔颜料,却引起了整个艺术界的轰动与随之而来的变革。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未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形式主义中的平面性问题。那么,通过对马奈作品的分析,尤其是将其与同样构图形式的乔尔乔内作品放在一起,这种视觉冲击性显而易见。通过这种并置,学生能够知道,即便是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其实也有传统艺术的根源。如果我们无法对其进行阐述,只是因为我们不懂。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大致了解形式分析的一些要素与方法,同时也可以将此带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发现我们平时认为理所当然存在的美。我们当下的很多经典设计,其实也和形式分析紧密联系。因而,通过相关策略的运用,学生可以将或许有些枯燥的课堂内容与身边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增加其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也激发起运用所学知识去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兴趣,从而让美术鉴赏课程在视觉文化社会中产生理应产生的教学效果。

影视鉴赏作业 篇9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试图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影视作品亦不例外,课上,老师通过对作品的读解把握和主题揭示,深刻而明了的阐述了电影的主题,尽管每个人在赏析时对主题读解和把握可能有所差异,但老师所讲解的知识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毕竟我们自己看过一部电影之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上课却不可儿戏,我深信老师是在查阅众多资料的基础上来给我们讲课的。

一部电影,最勾引人的非情节莫属。对情节结构的把握,直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成败。

成功的电影,能用最简炼的语言介绍银幕故事,能对全片的情节结构准确把握。了解全片情节的起点和终点,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走。上课时所选的电影,我不知道是老师自己的喜爱,还是教务处的要求,总觉得上课放的电影太过古板,对情节没什么特殊的感觉,一部电影看完,最大的遗憾就是对学生群体没什么吸引了。教学要看对象,电影其实是最吸引年轻群体的,不然我们为什么花大把的金钱和时间去电影院。当初选这门课的时候,还是带着憧憬的,但是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当然,不是说,让老师放一些哗众取宠的电影,毕竟这是上课。但是可以稍微现代一些,有看点,才有吸引力。其次,影视鉴赏,鉴赏人物也是其中重中之重。21世纪的明星效应,已经不言而喻了。一个国际巨星,代表的是高票房,高收入。所以,在中国,大部分的群众都是随着媒体和舆论走。我们,也是如此。一部作品,真正的鉴赏,是需要分析主次人物及他们的关系,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把握和分析人物关系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以及解决的方式,他们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关联的。年轻人喜欢看名人,男生喜欢美女,美女喜欢看帅哥,因为抢镜,有效果!在这样热血的年纪,我们的鉴赏能力明显是脱节的。看完,有时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看完一部电影,自然会有感想,想要有写作的欲望。查了下资料,专业术语称之为“视听语言的初步读解 ”--对影像的读解主要包括画面、色彩、灯光、镜头运动方式等;对声音的读解主要包括音乐和音响,台词和对白、旁白等;还有蒙太奇以及表演、细节等的读解与分析。初涉影视艺术,要学会对语言的读解和分析,要善于抓住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和段落,或他们在开头、结尾高潮中的综合运用。以上为影评写作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一一列出并不意味着考试必须面面俱到,影评写作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倡在相对完整(思想与艺术)的分析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看完这段文字,觉得有点头晕,其实满明了了,却做不到这种程度。在我的思想里,影评应该是随性而至的,想说什么,就说点什么,在自己的记忆里留下一些痕迹,而不是字字句句的解读。我没有那种专业性的眼光和文笔,也么有那种耐心。

总之,影视鉴赏应该是一门很受欢迎的课,希望老师将继续加油,把它打造成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句话电影评价

《满城尽带黄金甲》:挣扎过,还是深渊,父王,母后,儿臣唯一死!《山楂树之恋》:纯爱,恋歌,一曲回肠,绕梁三日。

《我的父亲母亲》:初恋这条小路,我们始终手牵手,一路相伴。《金陵十三钗》:还是那个南京,风尘,女子为战,撑起一片天!《泰坦尼克号》:荡气回肠的海夜,一男一女,一生不悔!《十面埋伏》阴谋下的真爱,更令人动容。

《夜宴》:明明谁都无无辜,却,王子,皇后,皇上...结局都是悲剧。《失恋33天》:失恋没什么人大不了,我们都能找到彼此的唯一。《逃出克隆岛》:欲望无止境,永生?不可能!《火星上的秘密》:外太空的科学,始终成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青春,始终都在,那些年,那些美好,我们从没忘记。

《活着》:活着,便是美好,便该珍惜。

《血蟒》:原始的欲望,没了生命,我们还有什么? 《东成西就》:没有最搞笑,只有更搞笑。《神探》: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搏击俱乐部》:双重人格的迷茫。

《窈窕奶爸》:有这样的爸爸一生呵护,该是无憾了吧。《医龙》:医生的职责比总统大多了。

《杜拉拉升职记》:职场的竞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

《阿凡达》:工业革命的负罪,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欲望的无止境,通过这部电影为心灵上了一课。

经典音乐鉴赏作业 篇10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梅赫伦。自幼学习音乐,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九部,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c小调钢琴奏鸣曲)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大学美术鉴赏作业 篇11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艺术批评;美术教育

一、美术鉴赏与美术批评

美术鉴赏中的“鉴赏”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当中,被定义为:通过特定的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运用感知以及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以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现象与作品的创造活动。而所谓的美术“批评”就是批判,在《西方艺术批评史》中指出,艺术批评应该是美学观点与艺术直觉的统一,而现代艺术批评的奠基人波德莱尔则提出,批评是有偏爱的、充满激情的。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人们总是惯性地把批评等同于美术作品“好与坏”、“美与丑”来判断和解答。而实质上,美术批评的实际含义却要更加广泛、更深入的多,它是对美术形式、美术现象等所做出的论述、评价以及阐释。它不仅仅是一种积淀和升华,也是在不断地吸收营养又不断更新的过程。通过欣赏与批评,能够进一步从创造性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上去揭示艺术品以及艺术史的意义。还能够帮助人们在欣赏艺术品、艺术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促成反思习惯的养成和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从而成为人们接受美、懂得美、爱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运用的必要性

而美术批评要以实现美术的鉴赏为价值。如果不能批评的去思考艺术,就会引发无数的问题和争议,也就不大可能在涉及艺术与文化的问题上取得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不会区分什么是高雅的艺术,什么是品质低劣的艺术。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活动是认知理解与社会文化实践活动。

中学美术课改后提出的“美术欣赏”不同于“美术欣赏”,美术鉴赏包含“鉴别”和“欣赏”两层含义,虽然只有一字只差,“鉴”更强调学生欣赏,鉴别、评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批评实践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学生参与的美术批评的美术鉴赏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课,只有当美术鉴赏被看成为一个个人经验的获得的实践过程时,我们的鉴赏教育才能让学生冲破以往观念里的对美的单一性,实现对美的多元化以及自己独特想法的理解。因为美术鉴赏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欣赏美、体会美的能力。

三、美术鉴赏批评对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美术教育可以说是学生受教育阶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美术鉴赏如何更好的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去,让学生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美术创作与审美意识,这些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思考与探讨。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鉴赏板块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自然就成为了美术课程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中鉴赏内容分为美术创作的内容、美术作品的分析、美术鉴赏以及美术批评。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心理认知和年龄因素、思维和感情的的不成熟方面,在对一幅作品进行鉴赏和批评的时候,很难达到教师在讲授时候要求的标准。

在美术板块里的“欣赏与评述”领域里,内容包括的大都是一些国内外的名作、名画,普通的美术欣赏与评述,只能大概的了解了一些作品的作者、构图和一些背景的知识,但学生对作品未必有很深刻的印象。美术教育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对美术、对艺术品的热爱,能够真正认识作品背后的潜在的无限的内涵,以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评价,在中学阶段以及大学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能很好的让学生自己辨别艺术的真伪与好坏,通过广阔的接触美术鉴赏与批评,不仅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也能衡量他们创作出美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

例如:中国宋元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相对比和学习,截然不同的国家和艺术风格的美术作品就需要学生用不同的观察和评价的手法、角度去认识和学习。然而,学生大部分都会因人而异的会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态度带入到 批评的过程当中去,以及自身的喜好去评判,这也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般的美术欣赏,只能由表象和直观的感受去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然而加入了美术批评的欣赏,就不只是对作品最肤浅的认识,而是对作品更深一步的阐述,不仅要讨论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创作的意图和时代背景、作品的形式、意义的解释、价值等等。

美术批评,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些方式,激起学生对美术批评的深刻认识,理解欣赏更加广泛的美术作品和更深层次的作品,最最主要的是需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审美意境之中,使学生在认识作品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品味和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绘画技法创作。

美术鉴赏中,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教育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审美经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或者尺度,以认识到美术真正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以及素质。

中学美术课本上所涉及到的美术鉴赏内容中,关于美术批评内容非常有限,而目前,中学美术鉴赏课程中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批判能力不容乐观,但这一定也是今后美术赏析课的非常重要之所在,也是全世界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怎样立足国内,又能放眼国外,让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每一位美术鉴赏课老师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其目的在于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和自我实现。通过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不断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和认知的过程,以此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所以,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与批评在教学当中的运用十分的必要。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常锐论《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尹少淳《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NBA篮球鉴赏作业 篇12

在NBA篮球锦集——势如破竹中,我们看到许多NBA超级巨星,例如阿伦阿伦·艾弗逊、迈克尔·乔丹、斯蒂夫·弗朗西斯、杰森·威廉姆斯、特雷西·迈克格雷迪、斯蒂芬·马布里等等其中还有我最喜欢的魔术师——埃尔文·约翰逊。欣赏到他们令人瞠目结舌的灌篮动作,精彩绝伦过人技巧,炫目的街头篮球技术和假动作。

当然其中最让我激动地是埃尔文·约翰逊的精彩表演。他华丽的传球技巧,他传球总是在不看队友的情况下就将球传出,而且还每次都能够神乎其技的把球传到队友手中,防守他的对方球员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步动作究竟是要把球传给谁,真是帅呆了。前湖人的Michael Cooper就说过:“有时候当他长传球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会给谁,之后就有我的一名队友接住了球然后得分了。然后我就跑回后场并且对他说他最好能在中间找个人作为过度。”

如果要问我其中还有什么片段让我在看的过程中挪不开眼?那就是蒂姆·哈达威精彩的过人技巧。他的双胯下运球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迷人。还有被他运用到赛场上的炫目的街头篮球技术。事实上我原来对篮球并不了解时,觉得那些过于华丽的街球技术是很不实用的。然而蒂姆·哈达威让我改变了看法。这些街球技术不仅好看而且还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他的过人技术真的是强的让人无话可说,就连埃尔文·约翰逊都大赞他“不可阻挡”。

说到NBA上的街球秀,那就不得不提到斯蒂芬·马布里了。在NBA篮球锦集——势如破竹中我们也看到了他的身影,我们都知道他是街球的一位宗师,在街球界的地位和战绩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

可以说看了NBA篮球锦集——势如破竹,让我认识到很多NBA中的巨星,也让我看到了许多我原来没见过的NBA赛场上令人热血沸腾,瞠目结舌的片段。

作业2鉴赏能力(模版) 篇13

一、让小学生走进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是一种最直观、最值得鉴赏的艺术品,它依赖于人类的想象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作品。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和认识美术作品,帮助他们结合自己的思维活动。经常让小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但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往往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比较困难。我们要选择符合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艺术品,而当中最能刺激小学生欣赏欲的是一幅作品的色彩。教师除了讲给学生色彩构图等知识,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通过大量有美术欣赏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扩大了学生的欣赏面,坚持下去也就增强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

二、让小学生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如:冬天白皑皑的一片、秋风中的红叶、夏季里碧海黄沙、春暖花开„„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让学生置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这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强烈的色彩和线条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

们的注意力。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生存环境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这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的意识。

三、让小学生自主体验。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小学生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为此,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

四、让学生做到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诱导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五、让小学生走进美术评论。小学生学会了美术评论会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让小学生观察画面中不同粗细的线条、不同风格的笔法、不同感觉的色彩、不同质感的物体,研究它们会给作品带来怎样的效果。这样很容易把学习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审美文化的层面上来,增强了小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够体会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精湛的技艺。

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

角度欣赏和感受。美术鉴赏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事物和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小学生面对—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才能逐步地尝试去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中美术鉴赏有效教学初探 篇14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中,鉴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美术课课程的具体设置情况为每周一节美术鉴赏课。如何让这短短的四十分钟的美术鉴赏课堂成为一个学生繁重学习生活中的“后花园”,这对美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一课程做了一些探讨与研究。我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巧用比较法,实物展示以及提高自我修养等方法,促进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彩导入,扣人心弦

课堂导入是为了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及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从而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迹和教学环境之中的一个开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一个别具一格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上好这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美术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是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知识层面。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图片、故事、提问、录像、相关的文化情景等等进行导入教学。比如《图像与眼睛》这课,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课分为3个课时进行教学: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在上《抽象美术》这一课时,我选择用音乐进行导入。在正式上新课之前,我命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音乐《西班牙女郎》舞曲,同时要求他们用心去感受这段音乐所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音乐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听完后学生作答:“乐曲描绘了一群人在一起跳舞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当时欢快愉悦的心情。”又问:“你们是如何感受到的?通过什么感受到?”“欢快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很好!虽然我们大家都没有看到这一场景,但我们可以通过跳动的音符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和当时的场景,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音乐可以不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情感,那么美术行不行呢?”学生很疑惑,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说可以,有部分学生说不可以。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二、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件美术作品的立意,了解一件作品产生的背景,我认为教学情境的营造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欣赏达芬奇的知名画作《蒙娜丽莎》这幅作品,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创作时的背景和作品中人物的真实身份,可以让学生模仿作品中蒙娜丽莎的姿势与微笑。

又如在欣赏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加莱义民》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这件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艺术家创作这件作品的过程。《加莱义民》是一座以表现人物群像为主的纪念性雕塑。群像表现的是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六位加莱市市民悲壮就义的场景。当时法国加莱城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军队包围,即将陷落,全城人民在严重的饥饿和困乏之下被迫向英王求和。但骄傲的英军提出苛刻的条件:需要六位最受尊敬的加莱市民身穿麻衣,颈套绳索,光脚走到英国军营交献该城钥匙并将被处死。于是,1884年罗丹应加莱市政府的请求,创作了这件震撼人心的群像雕刻。罗丹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件真实事件,他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纪念碑雕刻的象征手法,而是选择了写实手法,创作中他紧紧抓住这六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牺牲前复杂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介绍完之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六位学生分别饰演这六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就义者,模仿雕塑作品中这六个人的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让学生通过模仿动作、肢体语言去揣摩这些就义者的内心,体验作品中人物面对死亡时或恐惧或坦然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加深他们对此作品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巧用比较法,提高审美能力

比较法是一种分析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自动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获得规律性认识的能力等。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多角度地对不同作品做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

例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将同样以宫女为题材的傅抱石的《丽人行》和林风眠的《三喜图》进行比较欣赏。

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揭示比较与被比较体的特征,区分异同,并从中得到不同的、全新的艺术体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物展示,事半功倍

美術鉴赏是以视觉感受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不是以语言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所以美术课堂要把美术作品或图片还给学生,回到美术的本质去,让学生有视觉、触觉的直观接触,感受美术作品“身临其境”的震慑作用。

例如在《各异的风土人情》这节课,我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民间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带着新鲜的乡土气息,非常直观、真实。如:刺绣的鞋垫、布老虎、泥人、剪纸、皮影等。让学生自己去鉴赏、感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在民间”,感受到艺术的淳朴、简洁,感受到美在生活。

五、提高自身修养

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教授说过:“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可见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师的自身素养和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要有不断“充电”的意识。美术这一门学科本身包含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等门类,而且涉及到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等其他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扩大知识面,大量阅读吸收各领域的知识点。所以教学之余,美术教师不仅要丰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广泛阅读相关的其他学科类的书籍来充实自己。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必须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关心社会上发生的美术新闻,做到书本与实际结合,能适时引导学生对新时代产生的新艺术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

上一篇:数据转换器英文文献下一篇: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