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作品美术鉴赏(共7篇)
梵高作品美术鉴赏 篇1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少儿美术鉴赏——梵高
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中叶继现实主义美术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美术运动。一批青年画家探索色彩光线、描绘瞬间印象,突破传统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并引发出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艺术流派。安格尔、库尔贝等人将素描关系的油画发展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峰,于是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方面寻求突破,而后印象主义反对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外光和色彩。他们强调主观的再创造,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以及情感和个性。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他说:“为了更真实地表达我见到的东西,我更自由地运用色彩,使其更具表现力”,“今天我们要求的,是一种在色彩上特别有生气,特别强烈和紧张的艺术”。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兰画家,主要活跃于法国,是后印象派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对生活与艺术同样充满炽烈感情的画家。他以高昂激烈的心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强烈的个性气质。他不满足只要轻松愉快的题材,也不投入那些缺乏内容和情绪的纯色彩性的创作。
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是一个对生活与艺术同样充满炽烈感情的画家,反对缺乏内容和情绪的纯色彩性的创作,用色彩和形体传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热情奔放的主色调黄色和他那近似疯狂的个性形成共鸣,唯有黄色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泄,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是凡·高艺术的特色。
1888年,凡·高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他只活了37岁,绘画的历史不到10年,却奉献给人类近2000幅作品。凡·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的画作喜欢用荷兰传统绘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见到的,是一个浸透了激情的色彩绚烂的世界。他的绘画观念在于不是构图而是色彩,火焰般的笔触下出现的向日葵,好似射出光芒。他的调色板实际是太阳的光调;他把自己的一生融化在对太阳的热烈追求之中。他画笔下的树木仿佛在萌发100棵树苗,他的神经在激荡,热血在沸腾,色彩在极度地鲜艳;甚至还用血红的色彩,来点染阿尔勒的强光烈日。他的画笔下流泻出来的黄色,是那样的艳丽多姿、感人心魄;从他最喜欢的题材——向日葵中,我们感受到一个追求真理、渴望生活的痛苦灵魂。作品中,经常使用鲜明的色彩短线及色彩组合,来构造热烈奔放的色调。色感的支配,使他把碧绿与红黄调在一起,将紫色与橙黄调在一起。他决意把刮风的天空、颤震的阴影、灼烈的阳光,统统通过色彩浸透在画布上。他激动地画出血红色和深黄色的酒吧间,中间的台球是绿色的,柠檬色的四盏灯喷射绿色的光芒。
梵高是19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很多作品都变现内心状态及感情色彩,为了表现真实而又疯狂的情感,梵高喜欢改变所描绘物象的真实色彩、透视、形体和比例,从而达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在这幅《星空》中,可以看到梵高用笔的笔触,相当的有力,并且整个用笔很粗犷,因而这使画面显得张力十足,同时可以看到梵高内心的纠结与疯狂。但是我们也无法忽视梵高混乱中带着理性的思维过人之处。记得关于梵高的一句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梵高的绘画生涯与这句话也是如出一辙,梵高也只能,毁灭了自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己。
梵高采用他一贯的油画作画方式,颜色搭配也是独树一帜,艳丽而诡异。这幅画的基调以蓝黑为主,凸显出画内的压抑,同时也映衬了画家的蓝色时光。冷调夜幕笼罩下的小村庄,虽然一副静谧的模样,但天空中呈现的漩涡状气流让人有一种沉默即将爆发前的那种压抑与可怕的寂静。各种颜料混合着翻腾,内心纠结的情感也在跳跃不止,寻找出口。画面的星空,梵高运用大量的明黄色来凸显星星,远处的,眼前的,都充满了动感,但却那么的遥不可及。
其实喜欢梵高的画,还在于他色彩的大胆表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珞黄,都给人一种很跳跃的感觉。而宁静的普兰,则赋予画面夜晚的宁静。在这张《星空》中,颜色有明快,有阴郁,放荡中带着宁静,而这样的村庄这样的夜晚,不仅代表的他此时的狂躁,和他内心深处长期压抑扭曲的心理,但是明黄色的大片繁星也正是衬托出画家心里的那一点希冀与梦想,同时也感觉得到梵高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明明灭灭的色块,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表现得恰如其分。既有希望,又有绝望,矛盾冲突将他心中的纠结跃然纸上。
梵高是一个喜欢将感情绘于纸面的画家,因为这一生中的贫困交加,画作无人问津,才华不得被人欣赏,他通常也表现的很狂躁,很愤怒,很激烈,所以,很多人称他为疯子。但这张《星空》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梵高混乱不羁的心绪下,其实也有很强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夜空的星星大小的对比,颜色深浅的处理,既有点,又有面,位置安排合理得当。同时,画面线条感很强,有曲有直,使画面具有动感,同时也不失稳定。这幅画的天空呈旋涡状,貌似有很多气流,再加上图画颜色的基调,就给人一种扭曲痛苦、冷漠的感觉,就好像得伤寒病病人的脸。当然,这可能与梵高的生平现实与遭遇有关。这幅画有凌乱也有统一,布满夜空的星星像一条奔腾的巨龙般环绕,树木房屋重重叠叠,起伏的山峦色彩透视感很强,虽然梵高将部分空气透视反常化,但这并无道理,这样整体的把握更加新颖独特。与此同时,全新的透视感,为之后绘画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张画,除了夜空的星星很显眼之外,让人无法忽视的这棵水草一样的植物也是这张画的主题。梵高的画给我的感觉是生命力特别强,这株草似乎有穿透夜空的生命力和爆发力。他在黑夜中寻找出路,仿佛此时的梵高自己,在暗夜中企图找寻一个喘息的出口。主体次体很分明,由此可见,梵高并不仅仅是个会画画的疯子,并不仅是个借画宣泄的疯子,他在构图,色块,笔触,形体的整体把握都是很强的。梵高是清晰的,就像他的画一样,那么的疯狂,却很真实的明白自己的想法,我想这也是梵高自身感觉痛苦的原因吧。
看过梵高很多的作品,如《向日葵》,《自画像》,《有乌鸦的麦田》,很多画都是不被人理解的,直到现在人们才给以其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一生是很痛苦的,一生中给自己画过数十幅自画像,每个阶段虽然有些变化,但是我们看得清他的痛苦从来都没有减轻过。之后他切下了自己的耳朵送给女友,最后开枪自杀,都说明这个画家内心的痛苦无法释放,深感不平甚至是心理疾病。梵高的艺术风格非常超前,他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梵高对于世界绘画艺术的贡献是我们无法忽视的。
梵高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宣泄胸中难以抗拒的纠结与疯狂,给我们诠释了他这个无可自救的心。也许艺术到达一定的高度,就会衍生出很多灵魂深处按捺不住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的冲动吧。人们都说天才与疯子仅是一步之遥,在这样的言论中,我还是愿意去相信梵高是我心中永远的天才,是世界画坛永远的天才!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梵高作品美术鉴赏 篇2
高中美术课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高中美术所传达的情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态度, 甚至可以使他们年轻的心灵中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一、《梵高印象》的教学实例开展过程
文森特•威廉•梵高 (Vincent Willemvan Gogh, 1853-1890) 。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画家之一。他出生在荷兰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创作思路与作品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颜色多样, 具有很强的层次感, 各种颜色互相渗透, 又让人难一辨认, 极具个性, 看似随意有构思缜密。
为了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以及他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我预备用3个课时来讲, 课时名称就是《梵高印象》, 教学采取多媒体教学与互动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梵高坎坷的一生以及感受到梵高的艺术特点与性格特点, 这样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受到艺术之熏陶, 逐渐形成正确的鉴赏能力。这门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梵高各个时期的绘画特点, 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印象派绘画的背景, 风格, 并且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在课堂安排上, 我是以第一节为课堂讲解, 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或者图片来了解梵高的生平以及他坎坷的生活对他绘画的影响;第二节则是以欣赏梵高的作品为主, 让学生领略梵高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及代表作;第三节则是以课堂讨论为主。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 然会再推举人当中讲解, 教师做评论。
二、歌曲导入, 了解艺术大师生平
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 我先给学生播放歌曲《Vincent》的音乐将课程导入, 这首歌是美国一位擅长印象派点彩描绘的歌手所唱而用来纪念梵高的。之所以选择这首歌的原因还在于它用吉他所伴奏, 听起来会给人一种孤独忧伤的感觉。果不其然, 我在播放的时候, 教室一下安静下来, 学生很快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梵高印象》教授的气氛立刻营造出来, 我趁机在旋律和歌词的意境逐步把课程展开。音乐过后, 我先给学生看看几张有关梵高的幻灯片, 然后问学生:“你根据照片会感觉梵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鼓励学生发言, 提出他们的见解, 当然, 他们的回答都不是很准确, 这样进行梵高生平的讲解。
我用事先准备好的PPT, 向学生娓娓道来。众所周知, 梵高的作品特色很大程度上受他的经历的影响, 他用自己想象出来的独特颜色来取代传统的绘画模式, 使得画中增添了生命的色彩与启发的力量。我从他的出生地、初次接触绘画、坎坷的生活经历、艰难的创作道路、精神失常以及在安特卫普, 巴黎, 圣雷米, 奥维尔等时期的经历展开, 全方位的向学生介绍。通过我的介绍, 我让学生回答, 根据梵高的生平, 他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等问题。
三、再谈梵高印象, 领略梵高作品
在第二节课的时候, 因为之前对梵高的生平做了讲解, 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后我打开多媒体播放器, 对学生说:“现在, 老师将会带领大家了解梵高的作品, 和他加一起探究梵高作品的特点。”说完后, 我为学生播放梵高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 当然我不可能全部仔细的讲解, 而是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重点的讲解。学生一年观看梵高各个时期的作品, 一边和我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如, 通过播放梵高早期的作品, 学生们可以发现他的风格是笔触细腻, 结构严谨, 大多以写实主义风格为主, 我则是问学生为什么这一期期梵高作品呈现出这一特点等, 让学生结合他的生平进行思考。梵高举世闻名的作品则是我讲解的重中之重, 例如《向日葵》, 这是他在阿尔居住期间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 梵高一改往日短促的笔触, 而是以大胆肆意, 粗犷豪放的笔触来表现出向日葵绚烂的光泽和饱满的轮廓。他在创作中以黄色和橙色调为主, 这样才具有醒目的效果, 尤其是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 更能反映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学生用心灵去体会梵高的作品, 若有所思。
四、师生互动合作, 思想互相撞击
第三节课该是讨论为主。我将班上分成4个小组, 先让小组内部讨论。在讨论之前, 我问学生:“通过对梵高生平、作品的了解, 你们觉得梵高的作品与他本人的经历有着怎样的关系, 梵高为何能开创印象派的画风呢?”我要求学生不要非得准确回答, 而是要求他们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在讨论的过程中, 我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并对他们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
小组推荐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有的人说, 梵高悲惨的经历导致他对生活绝望, 他又是一个不善于言谈的人, 因此, 他只能讲思想融于他的作品中, 在无形中开创了印象派。
学生们各抒己见, 我最后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而是让他们继续思考, 将自己的见解用文字表达出来, 目的在于锻炼他们思考与表达相结合的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以来, 美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具体到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言, 不管是在教学手段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不断更新, 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合理把握和使用教材, 拓宽教学思路,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中学生在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上逐渐接近于成人, 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自我探究, 基于此, 本文对从教学一线实践出发, 对如何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在内的鉴赏能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梵高印象》
参考文献
[1]季菊美.《高中“美术鉴赏”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科学教育, 2007年第二期.
梵高作品美术鉴赏 篇3
一、“梵高奶奶”及其作品
常秀峰(1933—),女,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一位普通农民,不识字,更没学过绘画,在2003年来到儿子在广州的家之前连县城都没去过,但她为孙女讲述农村风物而信手涂鸦的蜡笔画,竟有后印象派的风格,被儿子放到博客上并经网络传播而迅速走红。由于她的蜡笔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爱画向日葵(见图1),与梵高的向日葵作品风格相似,故而被网友称为“梵高奶奶”、“中国农村的梵高”。中国、新加坡、欧美等国的数十家报纸、电视台报道了她的作品。她在香港成功举办了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出版了《梵高奶奶的世界》和《俺们农村》两本画册。赵瑜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小忧伤》,所有插图全部选用她的绘画共计64幅。世界著名摄影师克劳迪·斯鲁本收藏了她的蜡笔画《石榴树》,台湾马英九先生也收藏了她的画作。斯鲁本说:“梵高奶奶和我一样,都不是在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而是在用心。”著名画家陈丹青称赞常秀峰的画有“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她用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谛”。
二、常秀峰作品艺术风格分析
1.绘画题材
从绘画题材看,常秀峰画的最多的是各种花卉、树木以及自己的家庭生活,然后是乡村集体生活,包括春播秋收、斗地主、吃食堂、娶新媳和祭奠毛主席等场景。其作品所描绘的全部是农村人熟悉的题材,或者是作者经历的社会生活。如《玉米和豆角》的题材就是中原农村最常见的作物,玉米植株间距大,一般在玉米地里要插种各种豆类,因此更显得真实可信,浓郁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常秀峰画了大量的花卉植物,尤其是牡丹、荷花、向日葵。为什么热衷于画这些题材呢?她说:“牡丹是幸福花,向日葵是向阳花、还能榨油,荷花干净、高尚。”
常秀峰不画世俗津津乐道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戏文、传说,基本上也不描龙画凤,也不画麒麟送子、鱼跃龙门等吉祥主题,她不说牡丹是富贵花,她没有“富贵”的概念,她只求世俗而质朴的幸福。常秀峰也不画民间迷信的阎王神佛,更不画土匪劫掠、刁民赌抢、媒婆欺蒙等民间常见的丑恶世事。她滤掉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黄土地上的卑污和艰辛,只展示她质朴、博大的爱,她画那个正在或者已经逝去的农村,她画画的目的就是让孙女多了解农村,为孩子提供认识乡村的素材。
常秀峰也写生,在花园里捡树枝回家画,有时候还要回老家“充电”积累素材。常秀峰除了画自己熟悉的农村题材以外,偶尔还应孩子们的要求画一画她并不熟悉的长城、圆明园、桂林象鼻山与刘三姐以及她住了七八年的城市,但显得勉为其难,表现得柔弱陌生,显然是不够熟悉、不够了解的缘故。
图1 熟透的向日葵(常秀峰)
常秀峰的绘画,纯粹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无涉名利富贵,只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乡间生活和劳动的热爱,具有一种质朴、纯净的精神,这是职业画家所不具备的。
2.绘画语言
常秀峰的绘画在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在造型方面,常秀峰的绘画突出主要特征,省略细枝末节,对有兴趣的形象和部位有意放大或夸张,其他地方则相对简单、概括,具有民间绘画大胆、直率、朴实、主观的特点。如《繁花似锦》《荷花》就是典型例子,因为重点表现花朵,所以画面上除了花朵绿叶、莲蓬之外,其他部分都忽略。又如《石榴树》重在表现“石榴”,所以作者就画了剖开一半露出石榴籽的情形,这种舍表求里、带有装饰趣味的造型手法,是民间美术常用的艺术手段,这在常秀峰的绘画中屡见不鲜。
在色彩方面,常秀峰喜欢用纯色,因为从未受到过专业训练,她没有原色和间色、复色的概念,而且蜡笔材料的特殊性也限制了单色混合成间色、复色的可能性,所以常秀峰喜欢使用主观意向强的色彩或彰显个人偏爱的喜庆色彩,一般是采用平涂的手法,画面效果具有对比强烈、色彩明确的特点。
常秀峰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在她的眼里,红就是红,绿就是绿,蓝就是蓝,不会将红色按色性分为冷红色和暖红色。在表现上,她尽量省略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灰色调,夸张色彩的纯粹程度,如用大红或朱红去表现太阳,用湖蓝表现海水,同时大胆地使用对比色和纯度较高的原色,以取得响亮的画面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
作为民间美术家,常秀峰喜欢用红黄绿蓝等颜色,她笔下的家乡总是鲜艳的:玉米是金黄色的,番薯是红紫色,蘑菇是赭红色,牡丹花是正红色的,葡萄则是浓烈的紫色。这些颜色纯度高,对比鲜明,画面效果明快爽朗、简单自然。如图1用色大胆,翠绿的叶子和明黄的向日葵花瓣奠定了整幅画面鲜活的基调,色彩感强,对比强烈,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两个熟透的向日葵色彩浓重,又具有调节画面、协调色彩效果的作用,使整幅画艳而不俗。而在《老太太眼中的圆明园》中,常秀峰却一反常态,使用了忧郁的蓝色调,只有个别小花采用黄色,以调节画面。色彩在常秀峰的画中具有很强的表现性。
中国画所谓的疏密聚散、西方画所谓的正倒三角形构图,甚至气韵、节奏等形式美的规律,“梵高奶奶”也许根本不懂,更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她在绘画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她是凭借个人对美的感受来作画的。在这一点上,常秀峰的情况完全符合民间艺术家实践先行的特点。
从构图看,常秀峰的绘画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平面性、装饰性。有时为了把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象表现在一张画中,她常采用“鸟瞰式”的构图方法,把很多视点看到的形象画在一幅画中,画面构图很满,但又疏密有致。这样的平面构图画面容量较大,尤其是在画比较大的场面时,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地表现对象,常采用这种“鸟瞰式”的构图方法。如《家乡的秋天》(见图2)就体现了民间美术这种自由、奔放、大胆的构图形式,作者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直到画满为止,从而解决了不同视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结合问题。如荷塘、小径、柿树、各种花草等,都可集中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这种打破时空的造型方法,在民间美术中显得合情合理。
3.技法和风格
图2 家乡的秋天(常秀峰)
从常秀峰作画材料和工具上看,蜡笔用得最多,她也尝试过彩色铅笔、油画棒、水彩、水粉等,这些工具材料都具备易掌握、易得到、造价低的特点。常秀峰还敢于创新,如用牙签刮出线条,用装修涂料抿到画面上做雪景。而蜡笔线条粗放、不宜画细的特点虽然限制了画面细节表现,但也正体现了民间绘画追求整体感的要求。
从绘画技法看,表面上,常秀峰的画不讲什么技法,与其他的民间绘画一样不讲画理、画法,却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她的作品由点、线、面组成,多平面化,少立体感,大多数作品直接以蜡笔涂抹,偶尔有勾线填色,部分作品根据需要先平涂出底色,再勾画线条,如《生长的向日葵》;或者在底色基础上以牙签、油画刀或其他简单工具刮出所需线条,刻画成纹理或者叶脉,如《玉米与豆角》。
从个人风格上看,常秀峰的作品朴素自然、感情纯真炽烈,毫无矫揉造作与无病呻吟之感,澄净明澈的内心通过画面一览无余。常秀峰的画是阳光健康的,也是温暖人心的,她带了浓烈的情感去描述一个个正在逝去的乡村风物。那幅《熟透的向日葵》与梵高的名画《瓶中的向日葵》一样,用色亦是绚丽夺目,但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让人感觉焦灼、扭曲、疯狂和孤独,而“梵高奶奶”的向日葵却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无忧地生长,快乐地成熟。
常秀峰的作品属于写实主义,当然,由于民间艺术的影响,再加上其个人毫无美术训练基础,她的造型具有概括、适度夸张、抽象和美化的特点,恰好处于似与不似之间。著名画家曹新林说:“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
《论语·为政第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常秀峰的画之所以能够感染那么多人,就是因为她能直抒胸臆,大雅若俗。
三、常秀峰作品的民间美术特征
在常秀峰老家河南方城,可以见到的民间美术有绘画与刺绣(含手绘中堂、木版年画等)、神像雕刻(含本地特产方城石猴黄石砚、家具建筑雕饰)、服装鞋帽(含虎头鞋等)、实用编织(各类草编藤编)、各类金属制品(金银首饰及铜锡制品用具)五大类,常秀峰的绘画作品,与这些民间美术联系紧密。
1.功能相像
在豫西南,民间美术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逝去时光的缅怀,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常秀峰在广州描绘家乡风物,慰籍了其本人与家人的思乡之情,在其作品被放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之后,得到了无数网民的支持和热爱,其乡思扩大为漂泊者们的集体乡愁、工业化时代对原始乡村的怀旧。
2.题材相同
流传于河南方城的民间刺绣、家具浮雕与漆画,多以花卉等寓意祈福的事物为题材,常秀峰的画(见图3)也是如此。常秀峰作品和本地民间美术作品有相同的题材特征,多是与民间生活联系紧密、也深受百姓喜爱的花卉题材。
图3 幸福花开(常秀峰)
3.手法相似
常秀峰的作品,写实的生机勃发、质朴热烈;抽象的简要概括,有明显的程序化特点。如图3《幸福花开》中夸大花头的处理手法,就与河南民间漆画牡丹的花叶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看设色,常秀峰的绘画与河南民间刺绣绘画一样,用的都是纯色,艳丽、直接,这也是河南民间美术的特征。
常秀峰以前常被请去给人裁剪衣服,也曾给孙辈做过虎头鞋等,她一向是民间美术的参与者,后来她能在纸面上完成那么多绘画,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由此可见,美术创作并不是知识阶层的专利,民间美术蕴含着强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这是学院派画家们应虚心学习的。
[1]江华.梵高奶奶的世界[M].梵高奶奶,图.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梵高奶奶,江华.俺们农村[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
[3]赵瑜.小忧伤[M].梵高奶奶,绘.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梵高作品美术鉴赏 篇4
作课人:苗玉玲 单位:汤阴县第一中学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的传授:
通过课堂讲授让同学们了解艺术语言类型,具象、意象、抽象三种类型中中西方艺术语言不同的表达手段。
(2)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堂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知觉能力(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描述能力(深入观察作品)、解读能力(理解认识作品)、批评思维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初步树立基本的美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美术语言的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艺术语言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课件展示法、练习法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直接导入)
我们的物质世界里的每一个物体都有其特殊的语言,就像文学艺术有文学语言,音乐艺术有音符一样,美术作品也有它特定的语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艺术语言的定义、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以及艺术语言的表达手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下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类型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2、上节课内容回顾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
上节课内容: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是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广义的说,美术作品中参与作品表达的一切都具有语言的属性;而狭义上,指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两方面。
美术的基本元素:点、线、面、色。
美术语言的表达手段:
1、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2、中国绘画:笔墨、章法、皴法 板书: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作品的艺术类型有哪些? 3、新知探究: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梁楷的《泼墨仙人》、克里福德.斯蒂尔的《1954》三幅作品。
提出问题:这三件作品有什么不同?你从作品中分别看到和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教师活动:分别总结美术语言的三种类型:
具象艺术:真实的再现现实
意象艺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抽象艺术: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纯粹运用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达到精神的纯粹和人类精神表达的自由与沟通
板书:
1、具象艺术
2、意象艺术
3、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
二、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用 3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本第9页至11页,并按小组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和《簪花仕女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体会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2)意象艺术重在表现什么?艺术家常常运用那些手段来表现意象艺术作品?(3)抽象艺术可分为哪两类?它们分别是如何表现的? 板书: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和《簪花仕女图》两幅作品 学生活动:欣赏作品,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相同点:具象艺术,不同点:语言表达手段不同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蓝马》和《奔马》两幅作品 学生活动:欣赏作品,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艺术家采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手段进行表达。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红、黑、黄蓝构成》和《牛顿色盘》两幅作品 学生活动:欣赏作品,学生讨论并回答:看到了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教师活动:总结抽象艺术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4、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
艺术类型 表达目的
表现方法(手段)中国画:线条和随类敷彩
具象艺术 真实的再现现实
油画:明暗、空间、《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意)《荷拉透视、构图、肌理 斯兄弟宣誓》(达维特、法国)
代表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五代)
意象艺术 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意象艺术:变形、夸张、重组
《泼墨仙人图》(梁楷、宋)《虾 》(齐白石)《蓝马》马尔克、德)《 走下楼梯的裸女》(杜尚、法国)
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冷抽象:用线分割块
《红 黑 黄 蓝构成》(蒙德里安 荷兰)《 牛抽象艺术 言和手段本身,达到精神的构成关系。热抽象:
顿色盘》(库普卡、捷克)的纯粹和人类精神表达用色彩和变化的线条的自由与沟通
来创作。可辨性,纯粹运用美术语面、形成面与面之间
5、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本节课知识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作品赏析,我们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通过艺术语言来创造的,各种艺术正是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意义和感受,并将这些体验和感受传达给我们。
5、板书设计: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美术作品的艺术类型有哪些?
1、具象艺术
2、意象艺术
3、抽象艺术
四年级美术《画家梵高》教学反思 篇5
我的这节课堂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充分地运用了网络的资源丰富,方便共享,交互性强等特点来展开教学。学生可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来满足学习的需要。教师则利用网络上的资料,制作出直观生动的课件,把一幅幅作品展现在孩子眼前,使孩子切身感受到大师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欣赏梵高作品时,我分不同的时期向学生展示梵高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绘画风格及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这时在学生已初步了解梵高生平的基础上向他们介绍此画的创作背景。通过让他们理解梵高的悲剧人生和他对生命力的渴求,以及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来全面阅读梵高的作品。
在学习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从欣赏——描述——分析——评价——四个层面,由感性到理性逐渐上升,并能由此形成一定的自主的鉴赏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资料,能动地获取知识,深入的思考问题,从内容、色彩,笔触等美术形式上感悟分析,让学生逐渐理解梵高的艺术追求及艺术价值。
梵高作品美术鉴赏 篇6
例如, 鉴赏元代任仁发的 《二马图》, 首先用感悟式鉴赏, 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作品中画了两匹马, 而且画得很像; 再稍微仔细一点, 我们还可以感悟到这两匹马一肥一瘦, 有很大的区别; 再深入一点, 展开我们 “想象的翅膀”, 我们可能会想到 “不管肥马瘦马, 任仁发画的都是好马”等。而鉴赏 《二马图》, 我们能到此止步吗?显然不能。如果是这样, 那么就会辜负任仁发创作此画的 “倡廉讽腐” 的良苦用心, 也会削弱 《二马图》 “以画传话”的社会批判价值及其穿越时空的艺术人文价值。这就带出一个新的问题, 即怎样才能把握美术作品意旨的问题。怎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把握美术作品的意旨呢? 我认为, 可以走 “从 ‘是什么’到 ‘为什么’”的道路。
一、探问 “是什么”
所谓 “是什么”, 就是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所观察到、判断出的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 这个对象可能是人物、景物, 也可能是人物、景物 “组合”营造出来的某个情境、事件; 可能是抽象的点、线、面、色彩等, 也可能是由这些美术作品形式语言要素 “组织”创造出来的某个意象, 等等。
例如, 鉴赏达 · 芬奇的 《蒙娜丽莎》, 通过观察、判断,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坐姿妇女肖像, 她身着深色服装, 身体稍稍朝向左侧, 左手倚放在扶手上, 右手轻搭在左手手腕处, 面露 “神秘的微笑”; 她的背景是幽深、渺茫的山水和充满神秘感的天空。
又如, 鉴赏 《向日葵》, 我们看到埃贡 · 席勒的是枯黄瘦黑的 “向日葵”, 克里姆特的是叶茂花鲜的 “向日葵”, 凡 · 高的是辉煌热烈的 “向日葵”。
再如, 鉴赏巴勒斯坦著名的镶嵌画《智慧之树》, 我们看到的是: 一棵巨大的果树下面, 左边是两只鹿在觅食, 场景十分温馨; 右边是一只狮子在啃食一只鹿, 场景十分恐怖。至此, 大家应该明白 “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了。
值得注意的是, 在观察、判断 “是什么”的过程中, 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 那就是要准确判断出对象的特征。这个特征可以分为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 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组织的关系。
例如, 列宾的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在十一个人物形象中, 他们的年龄、身份、衣着、面色、表情、动作、气质都各不相同, 有的饱经风霜而充满智慧, 有的身材魁梧而憨厚耿直, 有的步履艰难而愁苦无奈, 有的年少孱弱而疲惫不堪; 还有酷烈的阳光、荒芜的沙滩、焦黄的河岸、惨淡的天空、满载的货船等, 共同构成了人物活动背景。所有这些, 都给人以贫苦、艰难、无奈、无助与无望的情感震撼。总之, 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集中在 “苦难” 这一撼人心魄的特征之中。
二、追问 “为什么”
在弄清楚 “是什么” 之后, 我们要走的就是第二步, 即追问 “为什么”。所谓 “为什么”, 简而言之, 就是作品形象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个性特征、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 需要我们去探究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和历史风貌。所谓 “知人论世”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例如, 19 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家列维坦的风景名画 《深渊》, 从 “是什么”的角度看, 他画的不过是搭在小溪上的破旧的木桥, 从左至右从桥下流过分上下两层的似浅实深、深浅难测的溪流, 溪岸边神秘黝黑的森林, 寂寞地伸向森林中的小路, 森林背后灰黄的云彩与天空, 寂静地照映在木桥、草丛、小路、水面上的残阳余晖与倒映在水面上的幽灵般的树影。其总体特征是, 光影幽暗异常, 景象深邃莫测, 气氛万籁俱寂, 画面苍茫逼人, 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孤独与无望, 暗示着内心的苍凉与凄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解谜的方向有很多, 这里列举三个: 一是列维坦的艺术追求, 他的作品往往是 “在感悟自然的过程中感悟艺术、感悟生命, 在感悟苦难后抵达崇高与静美”。二是列维坦的艺术个性, 他的风景画的基调是 “忧伤”, 题材往往是阴郁的天空、昏黄的残阳、苍凉的暮色、幽静的池水、宁静的湖泊、沉寂的树影等, 从中, “我们触摸到的是俄罗斯大地的苍茫与忧郁”。三是列维坦的创作原委, 原来 《深渊》取材于一个民间故事, 说的是一个磨坊主的女儿与一个农民的儿子相爱了, 磨坊主坚决反对, 买通了征兵局, 将青年农民抓去当了兵。因为旧时俄国的兵役制是终身的, 所以姑娘闻讯后深感绝望, 便从桥上跳入水潭溺亡了。这个故事一直盘桓在画家的心底, 耿耿不能释去。有一天, 他看到了一处景象, 于是依照这一景象创作了一幅风景画, 这就是 《深渊》。至此, 我们就可以明白:这 “深渊” 里, 有姑娘的热烈的爱情和无限的遗恨, 有灵魂的无声的哭泣;有画家的无尽的痛楚和无言的控诉, 有灵魂的真诚的祭奠。 “深渊”, 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 更是社会人生的。显然, 这种作品的鉴赏, 需要鉴赏者具有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识见功底和关注社会、悲悯人生的人文情怀, 否则, 鉴赏便无法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 在解决 “为什么”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把 “知人”和 “论世” 有机结合起来, 也就是要全面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意图, 全面把握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表现的时代主题。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看到 “蒙娜丽莎”的 “神秘的微笑” 里闪烁出来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光辉, 才能看到乌东 “伏尔泰坐像” 焕发出来的荡动的激情和高贵的锐气, 才能看到罗中立的 “父亲” 的凄楚、迷惘又略带期待的目光里透视出来的饱经沧桑却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才能看到江丰的“风雪中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用血肉之躯筑就的中华民族的新的长城……例子不胜枚举, 道理归于一个: 离开了 “知人论世”, 所谓的美术鉴赏, 所谓的探求美术作品的意旨, 都无异于向水捞月、缘木求鱼。
综上所述, 我们简要介绍了鉴赏美术作品意旨的方法步骤。概括起来说, 探问 “是什么” 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观察、判断的过程, 它要求仔细、全面, 不能对作品有任何遗漏, 而要既有局部认识, 又有整体把握, 只有这样, 才能给下一步的鉴赏行动奠定基础。追问“为什么”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探究、发掘的过程, 它要求准确、深刻, 不能对作品有任何误解甚至歪曲, 而要既贴合作品形象本身, 又结合作者与时代社会背景, 只有这样, 才能含英咀华、探骊得珠。
解析梵高的艺术作品 篇7
关键词:梵高;艺术特色;社会影响;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04-02
前言
我最近在研究文森特.梵高的作品,依据导师的推荐我如果了解一位画家或者一位艺术家,首先从他的人生经历和生平出发,一点一滴了解他,所以我就从欧文.斯通编写的<<梵高传>>开始着手解析探究,这位表现性后印象主义荷兰画家可是现当代人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巨匠。我也特别喜欢他的作品及作品表现的色彩等等,欧文.斯通在开篇导言这样说:“我在巴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梵高的绘画……,不过,永远要记住,是文森特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是的,温森特作画的坎坎坷坷给我们后人真实的写照。下面我从作品《星夜》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特色,创作的目的性和对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解析。
一、《星夜》创作背景之坎坷
我从梵高的自传里了解他的性格和他所处当时的时代。《星夜》这幅作品创作背景:文森特出生在牧师家庭,早年热爱神学。专职作画后一直是弟弟提奥救济他,但他没有卖出过一幅画,因为当时他的画风没有学院派占主流的画坛接受。长期的饥饿和孤独困扰着他,1889年5月8日,梵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疗,他是自愿的,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
《星夜》就是温森特在病期间创作的,画中扭曲的教堂和星夜,反映了文森特纠结的宗教情感和浪漫主义,是他后期思想的反应。可见文森特的处境是很不幸的饿,但是他依旧坚持他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绘画。
二、我对《星夜》赏析之灵感
我虽然还只是表现的赏析梵高的作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还是有所感悟的。
作品赏析:首先,文森特油画的特质,色搭配艳丽而诡异,有一种儿童画的特征,这幅画的基调以蓝,黑为主,凸显出画内的压抑,冷调,夜幕笼罩下的小村庄虽然一副静谧的模样,但天空中呈现的漩涡状气流让人有一种沉默即将爆发前的那种压抑与可怕的寂静,画面的星夜,他运用大量的明黄色来凸显星星,就好似那梦想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再次,这幅画的天空呈旋涡状,貌似有很多气流,再加上图画颜色的基调,就给人一种扭曲痛苦 冷漠的感觉,就好像得伤寒病病人的脸,当然,这可能与画家生平的现实与遭遇有关。最后,此画虽然表达了他长期压抑扭曲的心理,但是明黄色的大片繁星也正是衬托出画家心里的那一点希冀与梦想,明明灭灭,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在这幅画中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 既有希望,又有绝望。他的作品就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正如艺术感动人,须凭完成的艺术作品,而不是凭借艺术所处理的原始材料,在艺术作品中,人从一种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直接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三、作品的创作目的性之意向
以梵高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才是他创作的动机。他当时的创作灵感源泉就是他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艺术目的表现最真实的自然,是梵高当时精神的淡泊,是艺术创作空灵花的基本条件。艺术作品作为诉之于人的感官的, 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的作品。
画画是梵高的信仰,他的希望所在,他本以为画画会是他灵魂的出口,可是他被画画困住了,选择了画画,他就是选择了艰难困苦,可是他却义无反顾。像他这样的画家是寥寥可数,虽然他选择的绘画,一直以来都没有卖出过一副作品,可见当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但是他的坚持执着的毅力,不听旁人的劝阻,继续他的创作,等他过世后,反而他的作品却一鸣惊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可见梵高的毅力。
四、作品创作的艺术特色之情感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完善就是符合目的,符合自然或艺术在按照一个事物的种类 去造成那个事物时所悬的目的。因此,要下美的判断,我们 必须把一切注意力都投到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上去。艺术拿来感动心灵的东西就可好可坏,既可以强化心灵,把人引到最高尚的方向,也可以弱化心灵,把人引到最淫荡最自私的情欲,所以上述见解替艺术所规定的任务仍然完全是形式的,艺术还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目的,对一切可能的内容和意蕴就只能提供一种空洞的形式。有的人认为美是观念,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感到它美。
五、作品创作的社会影响之震憾
作品对社会的影响:梵高最伟大的价值就是在与探索绘画的真理做出的贡献。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艺术作品作为感性对象,它和作为感觉主体的人有一 个基本的关系。
艺术有别于散文气味的现实,它的使命在表现理想的世界情况,而这种理想的世界情况,按照上文的研究,能形成一般的精神方面的客观存在,因而只能形成个别形象表现的可能性,还不能形成个别形象表现本身。
我还会继续研究文森特的作品及他的人生,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位巨匠。我是学设计的,虽然在色调方面不是非常熟悉,但是从这一段时间通读梵高,我也从他的创作内容里了解一些不一样的感觉和领悟。就像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六、后人评价
“层层云雾覆盖下的麦田,已到尽头的道路及意味着[死神]的乌鸦,这大概是画家一气呵成的作品。”
---《世界博物馆巡礼周刊梵高美术馆》
“梵高的艺术生涯已达巅峰,然而相悖的事实,却是他的生命历程也已接近尾声。”
---《西洋巨匠美术丛书-梵高》
“他已不再是那个勤奋的艺术家,精心描摹......,作品中造型已十分简化,画面上只流动着色彩和韵律...... 梵高完成这幅作品后,感到的只是疲倦和极度的空虚......”
---《西洋巨匠美术丛书-梵高》
“画上的线条很生硬,失去了秩序,不但天地鸣动,所有的凄切,悲哀,绝望,都似乎从地平线的那一端飞扑过来......”
---《世界名画与巨匠-梵高》
参考文献:
[1]宗白华.《意境》[M]. 人民出版社. 1987年。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J].人民出版社. 1979年。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
[4]唐纳德 A 诺曼(美).《设计心理学》[J].中信出版社.2003年。
[5]李砚祖.《设计概论》[M].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3更新版。
[6]黑格尔.《美学》[M].
作者简介:刘青:女,汉族,出生于1988年2月;籍贯: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梵高作品美术鉴赏】推荐阅读:
儿童美术鉴赏梵高10-28
美术作品鉴赏07-09
梵高经历失败成功事例12-03
《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11-05
梵高传读后感700字10-08
《梵高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1-13
名画赏析梵高的向日葵教案10-19
八年级语文作文《梵高传》读后感08-28
写梵高的画的作文900字06-15
我心中的梵高四年级作文400字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