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学常识(精选7篇)
戏剧影视文学常识 篇1
叙事散文写作
叙事散文写作是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必考科目。叙事散文写作的考查方式以笔试形式出现,一般是命题创作,即给一个一定的题目,如《往事》、《路遇》、《偶像》等诸如此类的题目,要求考生在60~150分钟内写出800~2000字左右的文章。
一、散文和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散文范畴的一部分。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包括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章。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叙事散文与一般散文比较,形式上仍然具备灵活自由,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叙事散文强调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与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思想。这是叙事散文与纯粹的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主要区别。
叙事性散文不像通讯特写,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真人真事。作者可以在文章中摆出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能代替或削弱以事实说话为主的原则。
叙事散文与记叙文相比,其实文学理论中没有记叙文这个概念。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归入散文范畴。记叙文是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写作要做到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记叙文要求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记叙文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叙事散文是用如诗如画的语言,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的散文。讲述的是美丽动人的故事。
叙事散文与小说比较:叙事散文应是作者亲自经历或亲眼目睹之事,或间接了解到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是非虚构性的;而小说则不然,小说的特点就在于情节的虚构,考生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虚构内容,编织故事。
其二,叙事散文不要求事件必须完整,可以逻辑清晰叙述一个事件,也可以只采取事件的局部场面,或者某个细节,线索单纯,可以展现人物比较完整的性格局部和侧面加以描绘,情节比较简单;而小说则要求事件相对完整,塑造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逻辑严谨,因果线索清晰,情节要复杂丰富。
其三,从叙述角度和方法看,叙事散文的根本目的是表达作者所写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思考、感受、感悟,事件在散文中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往往是边讲故事边表达感受和见解;而小说则以具体生动的描绘事件、刻画人物为主,虽也必须有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主题、立意,也蕴含情感,却必须隐藏在事件和人物背后,作者一般不进行直接抒情和议论,即使文中出现“我”,也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设计的人物。如《狂人日记》中的“我”就不是作者鲁迅,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则是作者自己。
叙事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二、怎样进行叙事散文的写作
1、选材
叙事散文选材范围很广,凡在生活中能使人感动,给人以启迪或感悟的人和事都可以写。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真实。散文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是作者诚恳真挚地抒发情怀、感叹人生的艺术。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一旦有矫饰虚假的感觉,就毫无价值了。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说:“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巴金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考生在不得已进行虚构时,也要让人看上去具有真实感,且能用真情打动人。
尽量选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事件。最好选取亲身经历、感悟、感受最深的,而且是最能给人以感动和启发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曾经深深打动过考生本人的事情。考官想通过叙事散文看到考生的真性情。考生要尽量地做到所选素材的典型性,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叙事散文只有自己先被感动了,才会把感动传达给他人。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新颖独特。文学作品是以给予读者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为目的,上乘之作除了给人以艺术娱乐外,还以其对新鲜生活的精确而深刻的表现而具有永恒价值,所以优秀的散文应尽可能选取那些对社会、对人生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新鲜事件为素材。
叙事性散文应选择作者熟悉的人和事来写。古今中外以真挚的情怀和真知灼见打动读者的优秀散文,无不是以作者熟悉甚至亲身经历的生活为素材的。
2、立意
叙事散文的立意要准确鲜明、突出重点,不偏题,要独特新颖、力求深刻,不能人云亦云。
立意即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时叫中心思想、主题或主旨。立意是作品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文学作品中,立意要通过文学形象来实现。散文的立意是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形象表现出来的。
(1)准确鲜明。同样的材料给人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一篇散文,想通过自己描绘的事件传达一种什么感受,必须准确鲜明。作者应对自己作品的立意十分清楚。在作品中,材料的安排、人物及情节的描绘都应紧扣立意,不能含含糊糊,忽东忽西。
(2)立意要新鲜独到,不能人云亦云。文章切忌随人后,与别人同样的素材,又是同样的立意,就没有价值了。优秀的散文即使面对同一素材,也会有别出心裁的立意。
(3)力求深刻。散文立意要力求深刻,要有深刻的感悟,对任何事件与人物不要仅停留在浅层的感受,而应感悟别人感悟不到的东西,极力挖掘深层本质的意蕴,才能有较高的作品品位、价值和深度。
3、细节
美术作品的直观,源于通过线条、色彩、光影对观众视觉的直接刺激。文学作品虽然没有这些构成元素,仍可以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创作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叙事散文的细节描写要具体生动、令人难忘,描绘的人物和事件要形象深刻、栩栩如生。
散文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要以形象动人。叙事散文细节的描绘,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充当叙事的角色,而是传达某种情感的张力。在叙事散文中,至少需要一个闪亮的细节支撑文章,要把最令人难忘的细节充分地挖掘好,不要直抒胸臆,要说的话要包含在人物、事件的细节描绘中,通过文章的细节传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切忌无休止地直抒胸臆和叙述议论。考生应学会让人物和事件自己说话,考生的感受应对人物及事件精确而又生动的描绘中表达,描绘人物和事件要具体生动。优秀的散文都是以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动人的,形象与情感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叙事散文要重视对人物及事件的具体形象的描绘,其中,特别是细节描绘尤为重要。
叙事散文的细节主要指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这些细节主要指人物神态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处理、当时环境的描述、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即“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要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刻画:远远地看见前面一个蹒跚的身影摇摇晃晃地趱行着,走进了,方看清原来是母亲。母亲佝偻着身子,本来就瘦小的身躯缩成一团。身上脸上缀满了泥巴,也不知在路上摔了几跤。刚才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现在让雨水冲洗得有些凌乱,一缕缕地搅和在一起,发梢上滴落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
她将白色的手帕在头上扬了扬,素白的帕子几次碰到头发。迎着橙红色的夕阳,我猛地发现,那里竟多了我从未察觉的白发。……白白的帕子、白白的头发,这是我离开母亲时全部的印象。
……父亲弓着腰,两手按着木板缓缓地向前推着。飞散的锯末在风中抛撒着,不时地落到父亲的旧棉袄上,沾在父亲凌乱的胡须上。电锯这一边的木板在不断地减少,那一边的木条在不断地增多。父亲一次次匆匆地俯身,又一次次缓缓地直身。每一次起身,父亲
都要捶捶后背。看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泪水无声地滑落下来。
周围环境的刻画:那天清晨,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院子里就响起了清脆的电锯声。我起了床,推开屋门,一股寒风扑面而来。我哆嗦了一下,抬头望天,阴沉沉的。两只乌鸦在光秃秃的杨树枝上张望着,寒风一吹,它们就嘎嘎地叫着,飞走了。
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我家的电灯坏了,……父亲横竖要自己去换个灯管。我真怕他将近二百斤的庞大躯体砸在地板上,执意不从。……父亲面带愠色,我也不再说话……。父亲站在沙发扶手上,却怎么也够不到那个灯管。我说:“我给你拿一个小凳子吧!”父亲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够了半天,父亲的汗流了下来,还是没有完成。……我只好从着父亲去给他买包烟。我走到门口,假意地重重地关上门,却偷藏在门后顺着门缝望去。哈哈!父亲轻轻地抱着肚子滑下沙发,把小凳从沙发底下抽了出来。……看着已经换好的灯管,父亲摸着肚子,自言自语道:“还跟我斗?!破灯管!”
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这种情感潜流使作者有意地忽略了其他并不重要的信息,而将最能展现作者心意的这些直观、具体的细节充分渲染,就像电影的特写一样,使观众感同身受,在心中充分回味。比如对父亲换灯管的描写,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描写父亲穿越铁道站台的情节,都是比较好的细节描写。
4、结构
叙事散文的结构要层次分明、祥略得当、轻重分明、内涵突出。
叙事散文与一般散文一样,在结构上是比较自由的,但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形”指文章中写到的人、事件、情节、细节等,这些因素可以不必连贯紧密,但却都要围绕一个中心——“神”,“神”即指文章的中心意思——立意。与立意无关的人和事一定要少写或不写,要重点描绘与立意关系最直接的事件。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突出中心”。
作为散文的骨架,结构要与内容相称。有的散文写一件比较完整的事件,就要采取纵向结构,即以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为描述顺序;若仅以一个场面,则采取横向多角度结构;若写一个细节,则采取点式结构,集中笔墨反复细致的描绘。
一篇结构完美的散文作品,要具备两个鲜明的特征:(1)层次清楚,做到凤头、猪肚、豹尾;(2)轻重分明,其内涵、中心突出,祥略得当,描绘适度。
5、语言
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段是语言,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对于散文来说,语言十分重要。叙事散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文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1)叙述语言与描写并重。散文是在情感中叙事。散文是一边表达作者情感,一边描绘形象的,要想使作品形象生动,语言就不仅仅是空洞的叙述,而应尽可能描绘情景,营
造诗意的画面;尽可能地用运用形容、比喻等文学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作品中的形象给读者以历历在目、声声在耳的真实感、鲜活感。
(2)朴素而优美。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是人人理解的。散文语言应力求朴素平实,应真切自然地传达感情,展示形象,反对矫饰,反对华而不实。质朴是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或者刻意玩弄文字游戏。形象是要将看到的事物变成可视的形象;而形象中更要有情感,是内在心象的表达。如有考生在写下雪时,这样写到:“大雪纷纷扬扬地铺天盖地,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冰雕玉砌的国度,大地也披上了一层盛装。”这种语言啰嗦、苍白,是概念化、一般化的。我们换一种说法:“雪飘着,空气变白了……”这样的语言简单、直观,同时还有作者的个人化情感在其中,更富感染力。
(3)准确而简炼。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对作品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应反复推敲。
真正的艺术语言是简练的。叙事散文的语言要尽量做到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生动、形象、具体,即如鲁迅学生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就要求我们遣词用句的凝练,删除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使文字能够传达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要谨记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散文曾被誉为“美文”,主要原因在于语言的优美。除了上述用字炼语技巧外,散文语言还应特别注意其抒情性,既要包含感情,又要充满诗意。有位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这“果汁一样的诗意”要通过饱含感情的语言来显示,所以,语言要注意抒情性。
叙事散文要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
三、叙事散文写作的注意问题
在以往的叙事散文写作中,考生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冷静地与此进行对照,看看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幼稚
主要反映在思维的幼稚和人世知识的幼稚,这与考生的生活阅历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其主要表现在:
(1)“娇情、矫情、骄情”
现在的考生基本上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多的呵护造成了这些考生和心理不成熟、心理承受力弱。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轴心,考虑问题狭隘。反映在作品中,便显示出“娇情、矫情、骄情”的情况。如,以为自己一切正确,自己做的事情不被家庭、社会、家长理解,只能自怜地“诉说自己的不幸”;对社会和家庭充满了反抗意识,除了述说不幸,希望通过文章求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寻找类似暴力的宣泄,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出问题,也毫不顾及别人对自己投入的情感。沉迷于某种情绪,选取的素材一般体验和感觉没有到位,却“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大惊小怪”。
叙事散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考生要写好一篇叙事散文就离不开对生活原生态的细致观察。来源于生活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感情要真挚,带感情写事件,叙述性文字是情感性的东西。
(2)高高在上总结生活,总想为读者讲述道理。
在写作中,考生本应该将自己投入到作品中,细致描述或者回忆自己的生活,形成“平视”关系。但有的考生,或者因为以上的情况,或者希望通过对生活的总结来增加文章的沉重感,像“上帝”一样“俯视”自己笔下的人,进行道德批判或者激励志向。这是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的遗骸,文章变得单薄,缺少了属于文学性的生气。
这在考试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有一位考生的文章在结尾这样写道: 于是,我回到学校,由于钢琴考试耽误了许多时间,两个多月的期末考试又给我一个沉重的打击。失败!失败!难道我会永远失败!那些日子我每分每秒都在问自己。后悔?后悔?我从来不做后悔的事情。生活公平吗?生活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看你怎样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寻找应该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今天,我要报考的虽然不是钢琴专业,但我再一次准备在这条艺术之路上走下去……
这虽然是一种真实心情的写照,但又是一种刻意励志的文字,看起来是向上、美好的,但实际上这种总结性的文字往往替代了读者的思考,将前面文章的丰富性简单化了。
2、认识和选材上的雷同
这个问题主要反映在部分考生的思想、切入点以及叙述方式上的雷同。一方面表现为对周围鲜活的生活不重视,麻木,写作时编造,情节造作;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1)“标准化”思维和“大路货”的语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小学、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往往规矩考生的视野和思想,灌输不会丢分的“标准化”思想和“大路货”的语言。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20个高中生中,主动给《雷雨》中周朴园这一角色定位成“封建官僚买办阶级代表人物”的有17个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5%。为什么?老师告诉的!为什么?是标准答案要求的!用抽象的政治术语定位人物已经被很多研究者视为非文学标准了,但在课堂上仍在沿袭着这样的标准。
(2)“中心思想”先行,过分强调“社会意义”
要求在写作前首先确定“中心思想”,之后用这个中心思想牢牢地统帅整篇文章,建立“文不载道,无以为文”的观念,建立一些政治化思维(如因为某种道德缺陷而深深自责),过分强调文章“社会意义”的重要。
调查“你写作文时首先想到是编一个故事还是回忆自己身边的故事”时,在前叙的20个人中有16个人选择了“编一个故事”——“因为身边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
为了写出“有意义”的事,考生在选材上可谓“煞费苦心”:写家长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往往是自己在3岁时发烧,爸爸或者妈妈背着自己深夜3点上医院,天上还一定下着大雪,这是一种感恩心理;写老师就是勤勤恳恳的园丁,原谅自己的“皮肉之苦”,这也是一种感恩的心理;写朋友一定是以前特别要好的同学,因为一个误会造成两人的矛盾,结果朋友忍辱负重,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我”发现并言归于好,这是一种忏悔、赎罪的心理等等。
(3)文章总体一般化
在文章的铺排中,严格要求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清楚,重视叙述,忽视了文字的直接性,从而封闭了考生对细腻情感的感受。没有建立对生活特有的见解,也从没想过用有声有色的文字描述眼中、心中的事物。在叙述上出现了“叙述多,描写少”、“故事多,细节少”、“诉说不幸多,审视自身少”等问题。
文字平白,流于总结性,像流水账,从起床、上学、课间、放学、吃饭写到睡觉,就是看不见一个有血肉的人,或者一个独特的生活细节;不会进行氛围铺排,不会运用人物语言,不会通篇把握节奏,不会将“情”“景”交融,而是一味地讲故事;有的干脆成为个人愤怒的宣泄。
下面的文字比较集中地代表了这些考生上述的问题:那时,每天都在妈妈的督促下练琴,刚刚学琴时的那种热度已不存在了。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快点结束这种难熬的日子,甚至有时想和妈妈说“我不学琴了”。由于是初学,前三个月每次练琴时,几乎都有眼泪的陪伴。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天空中飘着鹅毛般的雪花,上完钢琴课,妈妈带我回家时,天已是很黑,半个小时的路程,我和妈妈走了两个钟头。回到家里,她的双手已经冻肿,而且,得了重感冒。我似乎突然间明白必须好好学琴,来回报妈妈对我的这份爱。
叙事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细节就可以写好散文。
叙事散文写作,细节情节性的东西尽量细致,要加强语言气势,文笔要生动(只有先把形式的东西搞好了,文章才能高处一个档次)。
命题叙事散文写作,题材要新颖,角度要独特,语言要精美,不要有大量的抒情和评论性的文字。
例文:
住校的日子
山东 袁小飞
母亲和父亲都是农民,为了我能生活的好些,他们在城里做了一点小生意。初中考高中的时候,我报了所离临时住地不远的一所高中,初时学习生活不那么紧张,母亲让我回家住,军训时感觉不错,劳累了一上午,中午可以回家吃顿午饭,洗个热水澡,看着别 的同学累了也还没地方洗洗,饭菜在学校也不好吃,感觉自己还很幸福。
可是每天操劳的母亲还要为我做饭,自然很辛苦,有时就不自然的发起火来。那时我也不甘示弱,你累朝我喊什么,再说我学习也很紧张,就和母亲顶几句。争吵中母亲很生气,甚至连饭都不吃了,我自然也没了心情,便满肚子委屈空着肚子回了学校。母亲总会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教室,我觉得挺不是滋味,心里就产生了住校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却遭到母亲强烈的拒绝,我很生气,问我为什么不能住校,别的同学都可以住。有什么不好。我都这么大了,还不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母亲说在家都管不了你,要住校了还不把天都翻了过来。
尽管我之后多次提出住校,都被母亲拒绝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住校就会学坏,会给老师添麻烦。我还是像往常一样,中午回家吃饭,晚上回家住,尽管不情愿。
住校这个想法的越发强烈,使我变得更加叛逆,有时甚至会无理取闹,回家坐下就等着吃饭,什么都不管,吃完了就走,很少搭理她,尽管母亲从那以后很少惹我,她把脾气压到了最低,哪怕我胡搅蛮缠她都会让我吃完饭再走。
日子一天天过着,不知不觉我的高中生活就在争吵中接近尾声。高三快开学了,作为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老师说,如果充分利用高三很可能把以前的课补回来。说实话我以前没像样学过,成绩一直在班里中下游徘徊。高一时犯了点小错误,旷课半个学期,功课落下不少。临近开学的前夜,我想再和母亲谈谈,母亲坐在我床边,当我告诉她,我想住校,她先是一楞,然后深深呼了一口气,说:高三了,你以前落下了不少课,住校可能会弥补点,如果你实在想住,就住吧。我一下子愣在那儿,没想到母亲会如此痛快答应。
母亲走出了我的小屋,我鞋也没脱就蹦跳到床上,那一刻我感觉压在心头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感觉浑身轻松,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收拾被子、毛巾之类的。我准备好一切要带学校去的东西,心想这下好了,以后不用在家里住了。
我如愿以偿的住进了学生宿舍。我天天在教室、食堂、宿舍,这三点一线徘徊着,学校生活并不是我想象的完美,没有了母亲在我身边的啰嗦和唠叨,我觉得生活好像少了点什么,渐渐的开始有种想家的念头。开始几天还好,一周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回到家,推开门进去,屋里静悄悄的。我朝着自己的小屋走去,刚要开门,看见门市的门还开着的,我停住了脚步,从屋里传出父亲的声音:“别哭了,想孩子明天就去看看呗。”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浸湿了我的眼眶……后来听邻居大娘说,没有我在身边的日子,母亲常常说自己很孤独,经常会想我想的掉眼泪,毕竟我十几年从来没离开母亲……
我为自己以前的叛逆,不理解母亲而感到深深懊悔。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和母亲争吵过,即使母亲偶尔冲我嚷几句。
点评:这是一篇采取纵向结构创作的叙事散文。本文语言洋气,充满音乐感。围绕自己打算住校、母亲不许住校和准许住校到后悔住校来展开叙述,承载的是母亲对儿子深切的依恋,而作者也因为自己对母亲的不理解而感到深深的内疚,情感真挚动人。
母亲
-----山东 姜庆丽
曾不止一次刻意地捧起相册端详着那个编着长长辫子的美丽姑娘,然后带着疑惑的目光望着厨房里忙碌着的瘦小母亲。岁月的无情早已把那个如水般的女孩变成了眼前这个粗糙的女人。泪不知不觉间爬上了我的眼眶,然后是无声的哭泣,母亲慌慌张张地跑来,她不明白是什么使她的宝贝女儿落泪,亦不明白女儿心中那抹心痛的云霞为谁而开。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这个大字不识的农民用她无私的爱包容着所有的不幸,承担着所有本不该由她来承受的苦难。
那时,社会动荡不安,外公常常到很远的地方采榆钱养家,母亲每天跟在外公身后。那天,母亲像出笼的鸟儿在外公身旁欢快的蹦跳,外公熟练地爬上一棵很高的榆树,孩子般地向母亲招着手。母亲仰望着兴奋的外公,目光中满是依赖和钦佩。随着漫天飘洒下的嫩绿榆钱,母亲蹦跳着,捡拾这些救命“钱”,欢快的脚步在榆钱雨中穿梭,银铃般的笑声响彻整个山谷,高高梳起的马尾辫有节奏地上下拍打,红红的脸蛋满是幸福的笑,一幅美丽的榆钱雨图定格在那个阴霾的年月,鲜明、美丽。
或许是老天妒忌外公有如此纯真的女儿,或许是母亲甜甜的笑迷醉了雷公公,使他忘情地敲起了锣鼓,一声闷雷在天边响过,一声惨叫划破美丽的画卷,母亲傻傻地望着血泊中的外公,那个刚才还弯下腰让她顺利爬上他脖颈的外公。
忘记哭的母亲就这样呆呆地站着。也不知过了多久,母亲被微弱的呻吟声惊醒,她一头扑向外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混着雨水融入整座大山。雨依旧下着,母亲的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在外公断了的腿上。
从此,母亲用她娇弱的身躯背起了外公,村中从此多了一幅残美的画面。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外公走了,母亲身边的好多亲人走了。外婆也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离开了她。生活的无奈使母亲幼小的心灵从此承担起繁重的泪水。
母亲和父亲的结合应该是苦难生活的转折点,父亲本是个身无分文的外地人,但是母亲跟了父亲以后,他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爱情的甜美轻轻抚淡了母亲曾经的痛。父亲是个勤快人,母亲在父亲的呵护下重新露出了笑脸。
2001年冬,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父亲征求我们的意见打算回山东老家,奶奶老了,父亲也想落叶归根。况且哥哥姐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如果此时不走以后可能真的走不成了。母亲呆呆地望着旺盛的炉火,燥热的火光映衬着母亲美丽的容颜,她不是不想和父亲在一起,而是舍不得离开这个留有她童年悲欢离合的土地。那时我也分明看到那晶莹的泪水浸湿了母亲长长地睫毛,浸湿了母亲洁白的衣襟。
母亲最终还是跟随父亲回到了山东。面对着陌生的面孔和陌生的环境,坚强的母亲昏倒了,醒来后的母亲抱着我、哥哥、姐姐,嘴里不停地说:“妈带你们回家,妈带你们回家……”
母亲最终没有带我们回到东北那个温暖的家,从此也少了许多笑容,每次放学回家,我最常见到是母亲捧着泛黄的相册发呆。那里有外公、外婆,有母亲美丽的童年往事,也
有那些悲欢离合。每每此时,我都会想在母亲身后环住母亲的脖颈,然后把脸贴向母亲满是泪水的面容。这时的母亲会握住我的手,依偎着的母女静静地坐着。有时我也会祈求母亲给我讲外公外婆的故事,那些会勾起母亲回忆的往事,常常使母亲拥着我无声的哭泣。直到去年,母亲看到啼哭的小侄女时,那最美的笑容才再次爬上母亲的眼角。母亲的笑容常会伴着侄女的笑声在我耳边回荡。
今年,姐姐又为母亲带来了欢乐,那个哇哇啼哭的小生命在母亲怀里甜甜的笑,母亲也笑了,笑得那样天真。
时光荏苒,记忆的调色板上所有的色彩都被岁月冲淡,不再新鲜。然而,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忘却也难以忘却的。母亲的笑就是定格在我心中的画面,我希望自己也能给母亲那样的微笑。
点评:
对于“朴实无华”,不少同学有误解,认为这只是一种语言风格或写作技巧。其实不然,“朴实无华”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作者在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后,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有了这种认识和态度,在表现生活时即使用最直白的语言,文章也能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本文语言像饱经沧桑的老人。曾不止一次……”貌似客观的介绍,其实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是将普通事物赋予心中不普通的判断和描述,使这个事物具有了情感。这更能直接影响读者。
扣子
-----山东 李娇娇
在我还未上小学之前,曾经有那么一段岁月,是和奶奶紧紧连在一起的。
奶奶住的是传统的老宅子,冬日里很冷,夏日里又显得闷热。窗外,不大的院子里长满了各式各样繁茂的花草,都不怎么漂亮,却带着一股无法摧毁的旺盛的生命力。奶奶的房间靠近门的地方,有一个很高的橱柜,深褐色的,有些地方掉了漆,磨损得厉害,还有些地方被刻上了泛白的印记,或许是孩子无心的恶作剧。每当午后的阳光照下来的时候,那橱柜沉默地伫立在一小片阴影中,更显得斑驳和伤痕累累。
我并不清楚那橱柜对于奶奶有着怎样的意义,但它却是所有家具中唯一上了锁的。我不止一次看见奶奶小心地捏着一把已经生了锈的钥匙,缓缓地转动锁孔,打开橱柜,从里面取出几张泛黄的老照片,几支毛笔,或是几串不知道从哪里传下来的古朴的珠链。
那橱柜里搁着的,都是奶奶最珍惜的东西。
也是一个夏天的清早,我嗅着植物的清香,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耳旁隐约传来些细碎的声音,我略微侧过身去,看见奶奶又在拾掇她的橱柜,朦胧的晨光映在她略带微笑的脸上,她眉宇间的拢起的皱纹似乎都浅了些。良久,她从橱柜里摸出一个浅褐色的玻璃瓶子,轻轻晃了晃,瓶中立刻传出了叮叮当当的清脆的碰撞声,很是悦耳。我的心一下子就被攥住了。
我跳下床,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挤到了奶奶身边。“喜欢么?”奶奶揉了揉我皱皱的小脸,我忙不迭地点头。
奶奶笑了,她轻柔地牵起我的小手,叠在她粗糙温暖的大手下面,我们一起缓缓地转动瓶盖,瓶子发出一连串吱吱扭扭的声音。我偷偷抬眼看了看奶奶,她脸上的表情,又骄傲,又狡黠,还带着点隐约的神秘感,和她每次打开橱柜时一摸一样。
很快,瓶子应声开启。奶奶放下瓶盖,拉着我走到床边,找了一块光线比较充沛的地方坐下,将瓶子里的物事一股脑地倾倒在床上,那一瞬间,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生活着的单调而狭窄的世界里,忽然就开启了一座丰富而阔大的神秘宝库,任凭什么力量也再不能将我从它那里拽走。
从那个浅褐色玻璃瓶中流淌出来,全部都是扣子,那些扣子,少说也要有一,二百个,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却都在晨光的抚弄下绽放出一种近似的斑斓璀璨的迷人光泽。
“这些扣子,都是我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有时也觉得没用,想扔掉,却又舍不得。”奶奶用手理了理垂到她眼前的一缕白发,随意地拾起一枚扣子,端详了一会,又放下了。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触了触它们,冰冰的,凉凉的,有些很圆润,有些带着棱角。我又凑近些嗅了嗅,就闻到一股混合了檀木,金属,纤维和灰尘的味道。
这大约就是记忆的味道了吧。
我趴在床上,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枚扣子,端详一会,放下,再拿起另一枚,再端详,再放下,忽然,一枚橘红色的大玻璃扣子吸引了我,我慌忙拾起它,把它捧在手心里,迎着光亮看了又看,它那么漂亮,就像从我手心开出的一朵小花,我专心致志地盯着它看,再没有心思去理会其他的扣子了。
“喜欢这个么?”奶奶拍拍我的头,我用力地“嗯”了一声。
奶奶从口袋里摸出她的老花镜戴上,转身从桌子上拿来针线,就把那颗扣子缝在了我最常穿的T恤领口的地方,从那以后,每当我做错事受到批评的时候,每当我生病需要打吊瓶的时候,每当我难过的时候,寂寞的时候,只要稍微低一低头,就可以看到这颗橘红色的扣子,它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的日日夜夜。
后来,奶奶搬家了,搬到了一个离我很远的地方,我们甚至不在同一所城市里了。而我也上学了,不再有很多的时间去看她,我们渐渐地疏远了。长大的我不再喜欢娃娃,喜欢玻璃球,喜欢美梦成真的童话故事,我有了很多的朋友,我不再时不时地怀想童年,就连那件曾经被我奉为至宝的T恤,也被长大后的我丢弃到不知哪个挂满尘土的角落了。
又是一个夏日里的漫长的假期,我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飞机千里迢迢地再次去到奶奶家,几年没见,奶奶显得苍老了,她的白头发更多了,背也有些佝偻了,但她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却还是那样的粗糙而温暖。
我在她的带领下走进她的房间,然后惊讶地发现那个深褐色的橱柜已经不见了。靠近门的地方换成了一个崭新的实木书柜,里面零零落落地摆着几本书,还有几张我寄给她的我的照片,她给它们都装上了框架。
奶奶说因为路途遥远,那个橱柜没能带过来,还有许多她喜爱的珍贵的东西,也都统统不知离散到哪里去了。
闲谈间,她蓦然起身,打开书柜,费力地猫下腰,从书柜的底层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摸出一个浅褐色的瓶子来,我一眼就认出那正是童年最最吸引我的那个瓶子。
奶奶很小心地旋开瓶盖,将那些扣子全部倒在床上,我惊讶地发现那里面有一颗橘红色的大玻璃扣子。
“前些时候上街,看见有卖扣子的,这个样子的就只剩下这一个了,想着你喜欢,就买回来了。”奶奶很平淡地拾起那枚扣子,放在我的手心。
阳光下,那颗扣子闪耀着那么灿烂的光泽,刺得我眼睛生疼。
我忽然就想起那件被我遗忘的T恤,想起牢牢钉在它领口的那颗扣子,在那么漫长的岁月里,它都占据着我心口的位置,然而现在,它到哪里去了呢?
在奶奶转身的片刻,我捂着嘴巴,无声地,哭了。
点评:本文语言活泼,朴实,简洁、形象,有跳跃感。围绕着奶奶的纽扣这一个细节,采取点式结构,集中笔墨反复细致的描绘。通篇以白描式的方式娓娓道出,有控制,不刻意煽情,表现出了作者心理成熟和文字的驾御能力,有的地方像一首小诗,像一组组画面闪过,接受并不费力,而更令读者有空间体味。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戏剧影视文学常识 篇2
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 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正迅猛发展, 而人才问题也因此成为行业内部最为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光辉前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 就需要大量人才来进行文化创造, 高等教育事业面临更大挑设计做好准备, 从而更好地传承土家织锦文化。
2.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发展土家织锦文化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在服装设计中, 任何新的发现, 美的方式, 都能给设计者带来创作激情, 获得设计灵感。面对本省特有的文化资源, 土家织锦无疑是现代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无论是服装之上的织锦艺术元素, 还是与之配套的服饰配件, 都可以将之进行延伸。设计的过程充满了创新的气氛, 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设计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潮流趋势、金融环境、文化氛围的感知等因素, 都是设计作品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那么如何在繁复的关系中找到突破点, 使得自己的设计作品与众不同, 既能创造文化效益, 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在继承原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怎样灵活运用现代设计理念, 更好的发展土家织锦文化是设计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 设计的过程性质决定了我们在服装设计教学中, 既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所以, 我们可以运用交互式教学方法, 以“土家织锦文化引导”为本, 适当融合创造性思维训练, 结合课内外实践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 激发学生兴趣, 实施多元化的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拓展传统民间文化的“再设计”空间, 指导学生在思维理念上的更新, 从不同质的文化传统中去吸收、融合土家织锦精神文化, 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服装设计作品, 使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空间得以持续性拓展。
图2图3图4
战。尽管作为艺术教育重要构成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但当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正经历着多元化人才市场的考验。在影视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 媒体、新闻单位一方面对具有文学、影视、新闻、广告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 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与以往记者、编辑、摄像等岗位设置不同, 现在媒体、新闻单位需要的是集访、摄、录、编为一体的专业人才, 既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较强的写作能力, 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 才能从容面对社会人才激烈的竞争。反观我们以往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 对于动手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学生要成为能经得起社会检验、为社会所欢迎的人才, 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为社会所需要的素质与专业本领, 真正能成为专业作家、编剧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 必须从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去考虑。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 我们需要大胆探索, 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 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通识人才”的培养模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寻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途径。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1. 改正传统文科“重理论, 轻实践”的培养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 全面规划了学生4年的学习和实践。专业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操作, 贯穿于
图2苗绣与织锦结合设计的围巾
图3织锦围巾
图4织锦小包
结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断层问题日益严重,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调整教学方式, 顺应时代发展, 在运用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 借鉴时装业发达国家的服装设计教育模式, 促进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觉感受力及表现应用能力。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 挖掘传统优秀民族文化资源,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最新设计动态, 把握服装设计发展趋势, 流行风向, 树立为市场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明确培养方向, 制定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 加强实践练习, 不断提高动手能力。使现代服装设计教育保持民族文化的艺术根源, 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推动服装设计教育向更深更远的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湘平:湘西民族工艺文化[M]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2]高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装饰》2010..11
[3]向开瑛:《湘西土家织锦的精神特征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 《科教文汇》2008.5
教育的全过程, 贯穿于课内、课外的活动之中, 本科4年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统筹安排, 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
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设了11门学科平台课, 10门专业核心课。这两大类必修课包括:中国文学史课程、外国文学史课程、中外电影史课程、影视理论课程、戏剧理论、戏剧作品分析课程、剧本创作课程等, 这些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为学生以后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专业选修课则多达21门, 多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增强动手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而设。包括视频、音频编辑与合成类、广告创意类、多媒体技术类、影视拍摄类、影视批评类等。这些课程有的是专业课的扩大与延伸, 有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 但更多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学生的社会应用作准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选择, 如喜欢拍摄的可以选择影视拍摄与制作类课程, 喜欢创作的可以选择剧本创作类。总之, 围绕一个兴趣点, 有大量的外围课程可供选择, 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培养,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 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除了常规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之外, 针对戏剧影视专业的特点, 我们还专门设置了影像素材采集、创作实践等环节, 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实践机会, 这些课程由于多样、实用, 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深受学生的欢迎。
同时, 根据社会需求, 学院还认真调整了课程设置, 特别是不断灵活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 以增加专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办以来, 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两次大的修订:2006年5月, 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 经全体教师研讨后, 第一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2011年8月, 有了多届毕业生的经验之后, 经过认真调研与论证, 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第二次大的修订。通过这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 在专业课中减少了“史类”“理论类”课程, 增加了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修改了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 对专业选修课, 根据社会需求做了较大调整, 取掉了一些不适宜的选修课, 增加了一些适用、实用的课程, 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2. 整合师资力量, 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 在综合类大学中,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一般被纳入文学学科, 其中也有一些院校将其纳入艺术学科, 但由于此专业的特殊性, 综合性大学在开办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时都面临一个师资力量难题, 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影视拍摄与制作”“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合成”“表演”“导演”类课程缺乏专业教师, 学生对某个方向感兴趣, 但由于没有师资, 课程无法开展。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充分考虑到江南大学各学科的分布情况, 统筹学校的师资力量, 如影视拍摄类课程我们得到了教育技术系老师的大力相助, 数字视音频编辑类课程可以请数字媒体学院老师给予支持, 表演类课程得到艺术学科老师的相助。教育合力的形成有力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3. 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应有实践教学的意识, 每一个教学阶段, 教师对学生都有实践的具体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 每一学习阶段都有实践的机会。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 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启发性, 开展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动手, 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看影视片, 在借鉴的基础上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各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统筹安排课内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实现戏剧影视文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重要途径, 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确保实践活动的实施。
(1) 通过定期举办的剧本创作比赛、征文比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定期举办DV大赛、心理剧大赛、戏剧小品大赛、剧风行动等培养学生创作、表导演能力。
(2) 寒暑假,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题材拍摄短片或自行选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在老师指导下选出学生的优秀作品, 拍成影像资料。
(3) 在第四学期、第六学期, 专门设置影像素材采集课、创作实践课, 各为期3周, 旨在锻炼学生的拍摄能力和剧本创作能力。
(4) 文科学生必须了解社会、学习社会、深入生活, 这既是学生成材的需要, 也是戏影专业学习的需要。我们与政府机关、电视台、报社、网络媒体、动漫公司、广告公司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 在第七学期, 学院会安排一次为期12周的专业实习, 给学生提供机会, 让学生全面体验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 并要求学生人人撰写、提交实习报告。
(5) 毕业前, 统一安排实习。学生可以选择去学院安排的实习基地实习, 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 学生上交实习成果, 包括实习报告、实习作品等, 合格者给予学分。
实践证明,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 不仅必要, 也是可行的。江南大学戏影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合近几年成果看培养实效
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性课程和写作、拍摄、视频编辑、表导演等课程的结合是江南大学戏影专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授课老师悉心指导下, 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通过采访、写稿、编辑、制作、策划、写剧本、拍片子、撰写调查报告等, 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在专业学习与各类课内外实践中,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都有自觉的写作欲望, 4年大学生活中, 写了不少小说、散文、剧本等, 将创作变成了一种内在需求。他们踊跃向省、市报刊、学报投稿, 很多稿件被采用。无锡电视台的《大话阿福》节目长期与江大戏影专业学生合作, 学生为其创作了大量演出剧本;06级戏影班的同学参与了52集大型动画片《天使部落》的创作。
另外, 同学们创作、演出、拍摄了许多话剧、影视作品, 拍摄的DV短片、影视作品有多部获奖。其中戏影同学自编自导的《大学——城》是无锡市首部校园悬疑电视连续剧, 其创作模式引起了无锡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我为招聘狂》获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大学生DV大赛三等奖。学生社团“种子话剧团”创作表演的《要离》等作品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奖。06级戏影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作品《手机》获得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大学生话剧展演暨首届江苏省戏剧节”二等奖, 《机不可失》获得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同学们重排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恋爱的犀牛》在江南大学引起一股戏剧热潮。
从现有毕业生情况来看, 戏影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一般的文科学生广, 动手能力也较一般文科毕业生强。在毕业前的实习中, 他们有的在各省、市电视台从事新闻采访、编辑与节目策划;有的在政府机关单位实习;有的在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写剧本;有的在广告公司担任文案策划;有的在动漫公司编写脚本;有的在报纸、杂志担任编辑等等。他们表现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受到单位称赞。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他们的选择机会也较专业单一的学生更广, 毕业时也更有机会被被新闻媒体、政府机关、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录用, 就业率较其他文科专业高。
戏剧影视文学常识 篇3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随着我国戏剧影视业的迅猛发展,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号召下的新兴专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的摸索和改进,逐渐朝着规范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大多数院校里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课程设置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和文化类课程,呈现出“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这两者之间本应是相互融合、协调配置,共同为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而服务,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两者之间并未能达成一种合作的关系,相反出现了重视“技能课”,轻视“文化课”的现象,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文化跛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以培养戏剧、影视编导为主导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剧本写作和文化创新的能力,因而,文化基础课对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于此,本文就如何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更好地应用到专业的学习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中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本文讨论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文化类课程是区别于专业技能课而言的,与公共基础课如政治、体育等相区别的文化基础课,如艺术概论、中外文化史等。这些文化基础课与戏剧影视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艺考生文化基础较差。同时,授课老师并非本专业老师,加上课时较少,造成了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为了更好的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需要,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文化类课程的资源优势,改变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本文认为,要实现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关键在文化课教学一定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充分发掘文化类课程的实用性并将之进行有效的转化,让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辅相生。具体就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而言,我们应找到文化类课程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共通点,并将其作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突出,从而达到将这类知识灵活地运用与转化的目的。
一、转化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观念与意识
戏剧、影视艺术是工业化时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很多高等院校中,师生往往以“专”为荣。专业技能课因在短期类就能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技能,获得一定的成效,而备受青睐。相反,由于文化课的课程性质,并不能让他们得到立竿见影的实效,加上传统教学方式的常规化,往往使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和“学”是相互影响的。学生文化课消极的学习态度,也使得老师的授课没有积极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化课教师在学校没有地位,属于“第二、三世界”人群,老师觉得没有成就感,自然对授课没有热情。文化课被“漠视”,学生学习效果较差,是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文化课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单纯的就“文化课”讲文化,与专业脱节的现象。相反,老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戏剧影视的相关知识,关注戏剧、影视的热点现象,成为对戏剧、影视艺术能略知一二而不是“门外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善于寻找戏剧、影视与文化类课程融通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戏剧、影视的现象与内容有效地渗透、融入到文化课程中,在教学设想、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实现过程中体现鲜明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文化课堂的特色。将文化课与专业课结合,这对文化课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它要求文化课教师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只要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能改变观念,有意识去提升自身的素质,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能结合专业谈文化,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者,要加强学生对文化课的认识。文化课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要改变学生的现状,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体会到文化素养是他们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文化对于他们的专业课乃至人生都有很大的辅佐、促进和提升作用。毕业于影视专业的学生的确动手能力很强,在就业中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往往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后劲显得不足。当其他专业的学生在短期时间内完成技术培训之后,影视专业学生的优势就失去了,而综合素质更好的学生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因此,在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实践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依然重要,但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为紧要。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来说,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博大的思想情怀,是难以产生厚重的艺术作品,也不会产生艺术大师的。我们应该纠正学生的观念,改变他们知识面狭窄,文化素质欠佳的状况。那就需要真正的把戏剧影视学学科的底盘做大、做广,而不是局限在戏剧或影视专业上,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改革授课内容
为了将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课程很好的融合起来,就要挖掘文化课与戏剧影视之间的契合点、共通点,准确抓住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授课内容。例如,在导言课讲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这门课程的性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在整个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注重把影视作品和文化现象结合起来。比如讲到西方文化史的时候,可以列举神话题材的电影《诸神之战》、宗教类型的电影《耶稣之死》、《七宗罪》、《肖生克救赎》等等深受大众喜欢的高品质艺术作品来阐释西方文化对影视的影响,让学生轻松理解文化的重要性,心悦诚服地认可课程学习的意义。
再如,文学作品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文学史的概貌,因此,必须重视文学史常识的普及。然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竟不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因此,文学类课程授课的重点不在传统文学知识点的学术性展开和强化。文学与戏剧影视之间的关系密切,戏剧影视作品有很多是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必要的尝试和突破,在有限的时间里理清文学史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主脉络的基础上,找到文学与戏剧影视艺术之间的融合点,以此拓展课程的内容,丰富文化含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如在讲授西方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时,可以选择改编成电影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比较同一内容用不同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改编的意识,获得转化的能力。
戏剧与影视是综合性的艺术,融合了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绘画、建筑等多方面的内容。艺术鉴赏类(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的讲授,要力图结合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形式在戏剧、影视中的应用。比如电影画面的解析要运用到绘画知识,表演分析要运用到舞蹈和戏剧知识,电影配乐分析要运用到音乐知识,电影中的取景要运用到建筑和绘画知识等。这些不仅是戏剧影视中有效的一部分,同时,这些艺术形式的创新也会给戏剧影视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绝不是仅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为内容向学生传授一些艺术知识和技巧,而是要将这些知识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鉴赏,引导他们在光色声影中探索电影的奥妙,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如果说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与基础,那么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1]当前世界上,以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为主流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进行,人类生活由工业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社会。在信息时代,储存知识不再是最重要的,“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2]这对高校的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公共文化课大多数采取的是传统的讲授方式,学习内容更多的是陈述性知识。因此,改变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在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信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要求教师应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影视艺术专业知识和相关现象,进行导入性教学。如,在《中国文化史》课程的讲授中,就可以将武侠电影在中国一直受欢迎的情况进行导入性教学。如“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其流畅的对话、曲折的故事、近乎舞台和电影手法的叙述,被公认为是适合改编成影视剧的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中就可将电影《半生缘》、《色·戒》联系到张爱玲的作品讲解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实践性、情境式等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其次,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手段。其中,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形象生动,视听冲击力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舒缓听课疲劳,可以达到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与质量。文化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所授内容丰富多彩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第三,考核方式多样化。文化类课程的人文性及基础性是无法通过终结性评价得来的,一张试卷显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课程的考核可以多形式、多角度的展开。在形式上,从以纸笔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考评形式转变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考评形式;在内容上,从对文化知识点的考核为重点,转变为考察学生将文化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的能力方面。在考评标准上,从考评标准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的模式,将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信息收集等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理解和应用等能力纳入考评的标准中。总之,教师要更新考评观念,改革考评方法,立足于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展现技能和文化素质培养的平台。
[1]小木虫.信息时代的教育[EB/OL].[2014 -11 -01]http://emuch.net/fanwen/52/2561.html.
戏剧影视文学常识 篇4
戏剧影视文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由于考试内容相同,因此合并编制大纲。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组成,满分200分,其中笔试满分150分,面试满分50分。
(2)考试科目:
笔试:①文学常识、影视常识(50分)、②写作(100分)面试:命题编讲故事(满分50分)(3)考试时间
笔试:120分钟(如写作部分需播放40分钟影视作品,考试时间为160分钟)。面试: 3分钟,不得超时。
2.《文学常识、影视常识、写作》考试内容(1)文学常识、影视常识部分:
①考试目的:考查考试对中学教材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历史、地理常识以及文学艺术常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本专业所应具备的广播电影电视基本知识。
②考试形式:A.集中进行闭卷考试,满分50分。B.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③考试要求:A.对本专业需要的基本知识识记准确,对基本概念理解正确。B.文字通顺,表述准确,卷面整洁。
④考核知识点: A.文学常识部分:
*《诗经》中的民歌代表作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 *屈原、《楚辞》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 *《左传》与编年体史书 *司马迁、《史记》与纪传体史书 *“三曹七子”及“三曹”的代表作 *“唐诗宋词”的重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散文“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 *“三言二拍”
*中国章回小说与四大古典名著的成就 *鲁迅小说和杂文的主要成就 *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作品 *茅盾、巴金的长篇小说 *老舍的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 *曹禺和田汉的戏剧作品
*张爱玲、钱钟书、杨沫、赵树理、沈从文、丁玲、周立波的小说 *“茅盾文学奖”
*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戏剧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 *普希金和他的诗歌创作 *托尔斯泰和他的长篇小说 *高尔基和他的文学成就 *海明威、卡夫卡的小说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泰戈尔和他的文学成就
*文学体裁的“三分法”与“四分法” *中学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文章名句及含义 B.广播电视电影常识部分: *广播的发明及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调频广播与调幅广播;有线广播与无线广播;中波广播与短波广播 *电视的发明
*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中央电视台创建、第一部电视剧、第一次电视实况转播国庆庆典、彩色电视节目开播、第一所电视大学、第一个新闻频道、第一个电影频道、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
*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电视服务节目、电视社教节目、电视体育节目、电视广告节目
*电视栏目与电视频道
*镜头运动的基本方式:推、拉、摇、移、跟等 *长镜头
*远、全、中、近、特写等景别 *构图常识
*顺光、逆光、顶光等不同光线的表现力 *拍摄角度 *色彩常识
*蒙太奇的类型及含义
*后期制作基本常识:非线性编辑系统、电视配音 *电影制片、电影导演、电影编剧、电影编辑 *主流电影 *类型电影
*电影的发明及中国电影的诞生 *格里菲斯与现代电影叙事形式的确立 *卓别林的作品及其所反映的喜剧精神 *重要电影流派的代表导演及其主要作品 *国外电影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 *中国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
*重大的国际电影节及中国电影获奖作品 *中国当代电视剧的奖项及代表作
(2)写作部分(与文学常识、影视常识合卷考试,答题时间共120分钟)①考试目的:
A.考查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B.考查考生对影视艺术常识的掌握程度;C.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D.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写作能力;E.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本专业的潜在素质。
②考试形式:
A.笔试,卷面满分为100分。
B.考试题型(只考下列三种题型的其中一种):
题型Ⅰ.根据卷面指定的多部影视作品或片段(以上世纪80年代后的影视作品为主),按试卷要求以默评方式写出评析性文章(不播放影片评析的方式即“默评”)。
题型Ⅱ.指定命题或给指定书面材料进行故事写作。
题型III.播放一部时长在40分钟以内的影视作品,考生观摩后,根据试卷要求回答问题或写出一篇评析性文章(影视作品只播放一遍,影视作品可能是纪录片、电视栏目、影视剧片段中的任何一种)。
③考试要求:
A.评析性文章属于议论文范畴。切忌写成感想式的读后感、随笔、散文之类的文章。B.根据试卷要求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C.文章全文不少于800字。D.语句通顺、卷面整洁。
④考核知识点:
A.作品的题材和主题;B.作品的结构;C.视听语言的初步解读;D.作品的显著特色;E.故事创作技法。
3.面试考试内容:命题编讲故事(1)考试目的:
想象、创意、叙事、表达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一种主要功能,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以上能力。据此,设立命题编讲故事这一面试环节,规定考生在限定条件下编讲一则小故事。
(2)考试形式:
①抽签决定题目及素材,抽取题目后,有5分钟的准备时间;
②给出关键词,由关键词编讲故事;或者给出一个故事的开头,接续讲述故事; ③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不超过3分钟。(3)考试要求: ①内容健康且具有较强的原创性; ②设置人物和情节,具有明显的故事性; ③结构完整、情节设置合理,层次清楚; ④语言通顺,表达流畅。
《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笔试题型示例
(一)文学常识、影视常识部分 1.填空题
A.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分别为吴沃尧的《
》、李宝嘉的《
》、刘鹗的《
》、曾朴的《
》。
B.在电视景别中
景别最适合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2.选择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二)写作部分
题型Ⅰ:在《大红灯笼高高挂》、《夜宴》、《疯狂的石头》三部电影中任选一部,回答以下问题:
概述该片的内容,300字左右。
从影片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特征、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等方面任选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影评。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题型Ⅱ:命题故事写作 例题:《特殊的礼物》
注意:1.写成记叙文,不要写成议论文、诗歌等文体。
2.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型III:通过观摩电视纪录片《龙脊》,撰写一篇评析文章,要求如下: 1.文章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试分析本片主旨和内在的结构特点; ②举例说明本片在影像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③举例说明本片在音乐运用上的特点。
2.保持文章的相对完整,不能写成问答形式,行文时可以调整以上题号顺序,但不能合并问题。
3.不要写成感想式的读后感、随笔、散文之类文章。 4.字数不少于800字。
(三)面试部分:命题编讲故事 题型Ⅰ:沙滩 海浪 老船长
题型Ⅱ:站台上,那个穿白色连衣裙的女孩,竟直奔我而来.......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旨在选拔具有一定的播音与主持能力,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好的考生进入高等学校接受专业培养。
1.考试科目及内容:自备稿件朗诵(考生自备朗诵材料,文体不限,时间不超过3分钟);即兴主持(现场抽题即兴主持一段电视节目,时间不超过3分钟);形象与气质。
注:考生在自备稿件朗诵、即兴主持及其他考试环节中均不得报出自己的姓名和考号,不遵守者该科成绩按零分处理。
2.考试形式:现场面试。3.评分标准:
(1)自备朗诵诗歌、散文、寓言、新闻消息、小说片段等任选一项,限时3分钟。依据普通话水平、声音条件、文字语言感受力、有声语言表现力、副语言表现力五个方面进行评分。
172-182分:普通话标准;嗓音条件好,声音清晰、悦耳;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感受能力强;能很好地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作性地表现作品。
160-171分:普通话较标准;嗓音条件较好,对文字语言有基本的理解和感受,能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较流畅、完整地表现作品。
140-159分:普通话语音基本标准;嗓音条件较好,对文字语言有基本的理解和感受,有声语言、副语言有基本的表现力。
120-139分:有方言语调,嗓音条件一般,对文字语言稍有理解、感受,有声语言、副语言表现力一般。
120分以下:方言语调严重,声音沙哑,对文字语言没有理解、感受,有声语言、副语言表现力差。
(2)即兴主持为现场抽题,略有准备后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即兴设计并主持一段电视节目,限时3分钟。
依据表现状态、结构设计、思想观点立场、即兴组织语言的能力、普通话的规范程度五方面进行评分。
172-182分:主持状态积极,交流感强,具有很好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栏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强,表述的观点立场鲜明、正确;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强,能依据所给材料的内容流畅地进行阐述和议论,准确清晰地表达思想观点;普通话语音规范、标准。
160-171分:主持状态较积极,有交流感,有一定的亲和力;栏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述的观点立场正确;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好,能依据所给材料的内容较流畅地进行阐述和议论,较清晰地表达思想观点;普通话语音没有成系统的错误。
140-159分:主持状态一般、有交流意识,具备基本的节目框架层次,有一定的观点立场,能依据所给材料把内容大致讲清楚,稍有方言语调。
120-139分:主持状态不放松、缺乏交流感,节目框架及层次不太明确,观点立场不鲜明,能依据所给材料讲出大概意思,有方言语调。120分以下:主持状态不积极、没有交流感,没有基本的节目框架及层次,没有观点立场,内容表述不清,方言语调较重。
(3)形象与气质:依据身高、形象、整体气质方面进行评分。
172-182分:女生身高165cm以上,男生身高175cm以上;五官端正,牙齿整齐,身材匀称,体态健美,空乘专业要求肌肤无过敏性体质、无疤痕性质,上镜形象好;整体精神面貌,大方,有很强的亲和力。
160-171分:女生身高162cm以上,男生身高172cm以上;五官端正,牙齿整齐,身材较匀称,体态较健美,空乘专业要求肌肤无过敏性体质、无疤痕性质,上镜形象较好;整体精神面貌状态好,外在气质较好,较有亲和力。
140-159分:女生身高160cm以上,男生身高172cm以上,上镜形象较好,整体精神面貌较好,较紧张,外在气质较好。
120-139分:女生身高158cm以上,男生身高168cm以上,上镜效果一般,整体精神面貌一般,缺乏亲和力。
120分以下:女生身高158cm以下,男生身高168cm以下;上镜不好看,没有精神,没有亲和力。
《表演(空中乘务)专业》考试大纲
1.考试目的:旨在选拔热爱空中乘务专业,并在这方面具有潜质的考生进入高等学校接受专业培养。
2.考试科目及内容:自备稿件朗诵(考生自备朗诵材料,文体不限,时间不超过3分钟);即兴评述(现场抽题,时间不少于1分钟也不超过3分钟);形象与气质;泳装展示。
注:考生在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及其他考试环节中均不得报出自己的姓名和考号,不遵守者该科成绩按零分处理。
3.考试形式:现场面试。4.评分标准:
(1)自备朗诵诗歌、散文、寓言、新闻消息、小说片段等任选一项,限时3分钟。依据普通话水平、声音条件、文字语言感受力、有声语言表现力、副语言表现力五个方面进行评分。
172-182分:普通话标准;嗓音条件好,声音清晰、悦耳;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感受能力强;能很好地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作性地表现作品。
160-171分:普通话较标准;嗓音条件较好,对文字语言有基本的理解和感受,能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较流畅、完整地表现作品。
140-159分:普通话语音基本标准;嗓音条件较好,对文字语言有基本的理解和感受,有声语言、副语言有基本的表现力。
120-139分:有方言语调,嗓音条件一般,对文字语言稍有理解、感受,有声语言、副语言表现力一般。
120分以下:方言语调严重,声音沙哑,对文字语言没有理解、感受,有声语言、副语言表现力差。
(2)即兴评述为现场抽题,评述时间不少于1分钟也不超过3分钟。
依据表现状态、结构设计、思想观点立场、即兴组织语言的能力、普通话的规范程度五方面进行评分。
172-182分:状态积极,交流感强,具有很好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强,表述的观点立场鲜明、正确;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强,能依据所给材料的内容流畅地进行阐述和议论,准确清晰地表达思想观点;普通话语音规范、标准。
160-171分:状态较积极,有交流感,有一定的亲和力;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述的观点立场正确;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好,能依据所给材料的内容较流畅地进行阐述和议论,较清晰地表达思想观点;普通话语音没有成系统的错误。
140-159分:状态一般、有交流意识,具备基本的框架层次,有一定的观点立场,能依据所给材料把内容大致讲清楚,稍有方言语调。
120-139分:状态不放松、缺乏交流感,框架及层次不太明确,观点立场不鲜明,能依据所给材料讲出大概意思,有方言语调。
120分以下:状态不积极、没有交流感,没有基本的框架及层次,没有观点立场,内容表述不清,方言语调较重。(3)形象与气质:依据身高、形象、整体气质方面进行评分。
172-182分:女生身高165cm以上,男生身高175cm以上;五官端正,牙齿整齐,身材匀称,体态健美,空乘专业要求肌肤无过敏性体质、无疤痕性质,上镜形象好;整体精神面貌,大方,有很强的亲和力。
160-171分:女生身高162cm以上,男生身高172cm以上;五官端正,牙齿整齐,身材较匀称,体态较健美,空乘专业要求肌肤无过敏性体质、无疤痕性质,上镜形象较好;整体精神面貌状态好,外在气质较好,较有亲和力。
140-159分:女生身高160cm以上,男生身高172cm以上,上镜形象较好,整体精神面貌较好,较紧张,外在气质较好。
120-139分:女生身高158cm以上,男生身高168cm以上,上镜效果一般,整体精神面貌一般,缺乏亲和力。
120分以下:女生身高158cm以下,男生身高168cm以下;上镜不好看,没有精神,没有亲和力。
(4)泳装展示
180分以上:体形匀称,上下身段比例协调,腿型直,站立行走姿态优美,气质佳,五官秀丽,笑容甜美,皮肤细腻光滑,反应灵敏;男生还应有阳刚之气,挺拔大方。
150-179分:体型匀称,上下身段比例协调,腿型直,姿态较为自然、挺拔、气质良好,五官端正清秀,面带微笑,外露皮肤较好。
120-149分:体型较好,上下身段比例一般,腿型较好,气质较好,五官较为端正。120分以下:外露皮肤有明显疤痕,罗圈腿,X型腿,严重内外八字脚,扁平足等情况。
附:空中乘务专业体检标准 一、一般条件
1、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状况可以满足空中服务工作需要。不应有:(1)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异常;(2)活动的、潜在的、急性或慢性的疾病;(3)创伤、损伤或手术后遗症。
2、建议美学条件:五官端正、肤色好;身材匀称;性格开朗、举止端庄。
3、建议身高: 女性163cm~173cm,下身长应超过上身长2cm以上;男性173cm~185cm。
4、恶性肿瘤或影响功能的良性肿瘤不合格。肿瘤临床治愈后无后遗症合格。
二、眼科
1、色盲不合格。
2、眼及其附属器疾病,治愈后遗有眼功能障碍,影响机上服务工作不合格。
3、视力不作要求。
三、耳鼻咽喉及口腔
1、任何一耳低语音耳语听力低于5m,纯音听力图空气传导听力曲线在500,1000,2000Hz,任一频率听力损失35dB或3000Hz频率听力损失50dB不合格。
2、耳气压功能不良不合格。
3、前庭功能障碍不合格。
4、难以治愈的外耳、中耳疾病或畸形不合格。
5、鼓膜穿孔、重度病变个别评定。
6、眩晕及反复发作的内耳疾病不合格。
7、影响功能的鼻、鼻窦慢性疾病不合格。上颌窦炎、上颌窦囊肿个别评定。
8、嗅觉丧失不合格。
9、影响功能的咽、喉部疾病不合格。
10、影响功能或外观的口腔、颞下颌关节疾病或畸形不合格。明显口臭不合格。
四、精神、神经系统
1、精神异常、精神病及其病史不合格。
2、行为异常、病态人格不合格。
3、神经症不合格。
4、睡眠障碍不合格。
5、药物成瘾、酒精成瘾不合格。
6、言语障碍不合格。
7、癫痫不合格。
8、原因不明的、难以预防的意识障碍不合格。
9、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变性性、代谢障碍性疾病或损伤不合格。
10、颅脑外伤治愈后,遗有后遗症不合格。
11、反复发作的头痛不合格。
12、严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不合格。
13、严重植物神经系统疾病不合格。
14、影响功能的肌肉疾病不合格。
五、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及功能障碍不合格。肺结核临床治愈后,经一年地面观察全身情况良好合格。
2、自发性气胸反复发作不合格。
六、循环系统
1、严重心血管疾病及功能障碍不合格。
2、严重的心电图异常不合格。
3、高血压病不合格。
4、周围血管疾病不合格。
七、消化系统
1、严重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不合格。
2、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临床治愈后,全身情况良好合格。
3、消化道手术后,经三至六个月地面观察,无后遗症合格。
4、腹外疝修补术及阑尾切除术后,经一至三个月地面观察,无后遗症合格。
5、慢性胆囊炎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合格。
6、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合格。
7、胆囊手术后,经三至六个月地面观察无后遗症合格。
8、急性病毒性肝炎治愈后,经六个月地面观察无异常合格。
八、泌尿生殖系统
1、严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不合格。
2、肾结核临床治愈后,经一年地面观察,肾功能正常合格。
3、急性肾炎临床治愈后,经三至六个月地面观察,肾功能正常合格。
4、急性肾盂肾炎治愈后,经三个月地面观察无复发合格。
5、无症状的泌尿系统结石合格。
九、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疾病、损伤遗有功能障碍不合格。
2、影响出勤的慢性腰腿痛不合格。
十、皮肤及其附属器
1、传染性或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及其附属器疾病不合格。
2、腋臭不合格。
3、性病不合格。
十一、造血系统严重造血系统疾病不合格。
戏剧影视文学常识 篇5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criticism或Film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北京东方引航教育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引航教育)是一家集艺术类、自主招生类、传媒考研类于一身的人才教培机构。旗下拥有东方引航教育—传媒考试网、传媒书城、传媒考试论坛和传媒e资料平台。
东方引航教育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全部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师资组成的权威培训机构。东方引航教育成立四载有余,培训学员近两万人次,通过率逐年递升。近两年飙升至97%(艺术类高考)和65%(自主招生)。四成学员顺利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一流艺术院校。
东方引航教育全面整合京内外高校艺术类、自主招生类、传媒考研类教育资源,秉承“人文、创新、多元、艺术”的教育理念,立足传媒领域,引领学生打开知识之门。
东方引航教育艺术类及自主招生类培训课程包括:播音主持类(汉播、英播);编导类(电编、文编);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文学;电视摄影;音乐学;美术类(动画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导演;表演;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小语种等。
东方引航教育传媒类考研专业课辅导课程,主要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传媒类专业课。
戏剧影视文学常识 篇6
一、转变传统观念, 加强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有别于纯粹艺术类专业比如音乐、美术类的, 也是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作为新建设的专业, 在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的问题。教学改革一直是高等院校发展的瓶颈,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固定的程式化教学都会成为新专业起步和建设的绊脚石。兼有艺术性和文学性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艺术类和文学类的教育观念, 用适合学生的教育观念作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专业学习道路, 将来走上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
中国的教育一直秉承“教育无关功利”的思想, 儒家传统就一直主张把仁义道德与效用功利对立起来。然而, 最近二十年, 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日新月异, 精英文化逐渐让位于大众文化,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 曾经高高在上端坐于神圣殿堂之上的艺术也逐渐受到大众审美情趣变化的影响, 仿佛当年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现在不走下神殿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一般, 表现出一股力图将艺术审美与功利的水火不容变成水乳交融的鲜明动向。当高雅的艺术被打上“利”的烙印, 与艺术相关的艺术教育也不能幸免, 作为艺术教育主体的人, 他们也是中国未来艺术的承载者, 当太多的世俗因子侵入到艺术的教育过程中, 其结果是可怕。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 艺术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已经不可避免的在艺术教育中有所感染, 我们必须要直面现实, 将艺术的高雅复位, 在教学过程中力排实用性和功利性, 引导学生用纯粹之心面对课堂教学。“当代艺术教育应该是既超越了以功利主义为教育目的的狭隘性———艺术教育被归结为智力开发与技能训练, 又超越了以纯粹培养审美能力、获得知识、学会生存为主要目的的实用性, 即要从全球、全人类科技、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发展相统一的角度。不仅提出艺术教育的目的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一定的艺术技能、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人, 更重要的是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应面向世界文化和历史的巨大精神财富, 来揭示艺术作为一种人文学科的精神与人性内容。”1
斯特洛维奇将文学的作用分为“启迪, 交际社会组织, 使人社会化, 教育, 启蒙, 认识, 预测, 评价, 劝导, 净化, 补偿, 娱乐等”2。文学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多侧面的, 它影响人的心灵、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在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教授相关文学课程时, 要引导学生多读原著, 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和作家一同感受多方面的人生和社会的知识, 通过阅读间接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孔子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文学能起到激发人心的作用, 能够帮助人们观风俗之盛衰, 也能团结人们针硬时弊, 曹丕讲“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当代大学生更要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 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从而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二、营造师生互动、活泼有序的课堂氛围
多年来在教学改革中提的最多的就是师生互动, 为此各个学校使出浑身解数从形式和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就师生互动而言, 目前取得明显效果的是小学阶段的教学, 这一方面和小学教师的努力分不开,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学生的个性没有完全形成, 小学生对老师不仅是尊重的甚至是崇拜的, 他们以老师的夸奖为最大荣耀, 以老师布置的任务为最重要的事情, 这就使得小学生在课堂上会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布置的一切教学任务, 并且你争我赶、争先恐后。反观我们的大学课堂, 由于学生从小没有形成积极发言的习惯, 而且大学生总是会因为各种心理而不愿主动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 使大学课堂一直以来处于填鸭式的模式之下, 有些课堂甚至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 “兴趣”是最重要的,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才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才可能产生适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 教师是引导者, 如何引导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才是关键。兴趣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才会产生我们所说的师生互动, 否则一问一答式的互动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摆脱多年来已然形成的观念:学习是个苦差事。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 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 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 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3我们的目的是要学生熟记重点、掌握方法, 最重要的是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大都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烈, 但在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学教学中, 他们因为分数不高而一直是被忽视的对象。学生一直以来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认可就会形成一种天然的自我保护, 这种保护就是以叛逆和对抗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实际上学生是天真的, 无论何时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在大学课堂中, 我们完全可以积极地利用学生性格中的优点来引导他们重新找回自信, 培养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变曾经的被动为主动。一直以来这些学生学习都是缺乏主动性的, 对于难于理解的知识总是知难而退, 面对这样的情况, 恰当的采用他们所喜爱的方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戏剧理论课上, 按照常规教学那些枯燥的理论会使学生哈欠连天进而认为这门课的学习是个苦差事, 但如果利用学生的性格优势, 让他们通过戏剧片段的表演就很容易理解那些戏剧理论, 而且实践教学会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因此, 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 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思考, 采用他们所擅长的方式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理解, 这样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营造活泼有序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 然而时至今日, 因材施教依然是纸上谈兵,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根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 打破了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方式, 有针对性的根据他们自身的条件、兴趣进行差异性的目标培养, 让他们向创作、播音主持、表演、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等多方面发展, 并组织相关的文艺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罗杰斯认为:“人本主义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必须通过自由选择成长起来, 别人的选择和过分控制只会削弱他的能力。”4众所周知, 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从来都是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 同时又是富于自身特色的能动的个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实在是无可限量的, 而每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是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纵观历史, 从古至今, 从国外到国内, 所有杰出人物, 无不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已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反对传统灌输式教学,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达到“自我实现”等教育思想, 呼唤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个性化教育有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避免了让学生感到自己在班级中受到忽视、存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现象。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理念非常适合曾经在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学阶段屡屡受挫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还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空间, 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环节, 以鼓励为机制, 让他们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特长, 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从而树立信心, 形成良性循环, 并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为自己的这些教育信念而感到骄傲:我所钟爱的学生不是俯首帖耳、百依百顺、准备苟同一切和盲从一切的人, 而是有主见、有毅力、有反抗精神的人。”5一直以来, 高校教育都存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这与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这一教育理念相背离, 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教育出的学生就如工厂生产线上出来的商品一样, 没有个性、千篇一律, 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更无从谈及创造力。在新建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 我们大胆的提倡教学改革,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采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 希望能够在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上走出一条可行之路。
注释
11 .李新生主编.《艺术教育学》,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7年, 第2 页.
22 .斯特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 第176页.
33 . (美) 杜威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第117页.
44 .马斯洛著, 林方译.《人的潜能与价值》,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年, 第349页.
陈珂时代呼吁戏剧影视教育变革 篇7
2016年两会上,政协委员陈凯歌和冯小刚就目前戏剧影视教育存在的两大问题发表意见并提出建议。一时间,关于戏剧影视教育的讨论再次浮出水面。
陈凯歌指出,目前戏剧影视类院校的教学制度规定学校必须从高中招生,使得年轻人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对电影的认识,到了学校被动分专业,对电影的理解和对职业的方向都有很大影响。作为上海大学电影学院院长,陈凯歌希望在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尝试不预先分系,前两年以大课为主,对电影进行全知教育,后两年再逐渐进行分系教育。
冯小刚指出,中国影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影视工业依旧薄弱,技术手段、专业素质与好莱坞相比有差距,剧组中往往只有演员、导演、编剧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其他的工种大多数是农民工,没有专业技能。他提出将和成龙委员、张国立委员启动一个影视“蓝翔技工学校”,专门培养服装、化妆、道具、照明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影视摄制专业技工,提升中国的影视工业水平。
陈凯歌和冯小刚的观点颇具行业从业者的敏感度和发言权,因为明星委员身份自带的话题性,似乎让问题的关注度更高,又或许会因为行业翘楚的号召力,让事情的可行性也更强了。之所以用“更”字,是基于早在2012年,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陈珂就已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和类似的想法,时隔四年当我们再次找到陈珂老师,他欣喜于明星大腕纷纷开始关注戏剧影视教育的局面,也十分乐于把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和我们分享一番。
不谋而合的观点
陈珂介绍自己“经历很复杂”,当过兵、做过乐队、唱过川剧老生,后来又做过编辑、出过小说、当过演员、干过导演、写过剧本,就连当老师也由不同的学科教起,从对外汉语、古代汉语到戏剧管理。早期在剧团当演员的时候管过灯光、调过音响、做过电工、扛过大箱子,后来在剧组当顾问的时候又和一些临时的灯光、音响工作人员聊天,看他们的非专业表现和因此对工作带来的制约。所有这些经历在陈珂看来“其实都是相通的”,不仅从创作层面相通,从教育层面更是。
“艺术教育跟科学教育不同,科学的标准是可重复的,重复多少次都是一样的结果。可是戏剧影视教育这样的艺术类学科不一样,它是个经验性的学科,是一个非标准的教育。”在广泛涉入音乐、文学、影视,穿梭表演、创作、教学之余,在游走国内外知名艺术类院校考察之际,陈珂梳理了我国戏剧影视教育纵向发展和横向对比,在非标准之下,用经验性得出结论,指导教学,并且提出建议。
2012年,《中国艺术报》做了一个针对我国艺术类教育的专题,以此为契机,陈珂首次系统地谈到自己于教学一线观察到当代中国戏剧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陈凯歌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陈珂指出,上世紀50年代,中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了高校院系调整,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做专科性、精英化教育,早早完成专业细分:“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在艺考的时候就已经定了专业,而由于我国教育部对于艺术类院校专业名额的严格把控,学生一旦进校便几乎没有转专业的可能,很多人的专业甚至是职业,就这样懵懂地被定好。”
同样不谋而合的是,当陈珂把未发表的一篇名为《建立中国的包豪斯学院——打造中国“艺术蓝领”教育基地》(2012年)的论文拿出,其中一些类似于“中国演出制作规模及戏剧影视电视摄制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先进,但优秀的灯光师、音响师却寥寥无几。有经验的舞台技师、舞台监督、灯光音响、装置道具、戏剧影视美术等技术人员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55岁。而且随着舞台技师的大量退休,造成了人才断档、青黄不接。于是,剧组、剧团、剧场只能临时应急招用一些民工。其结果是,现场的演出效果和艺术质量大打折扣,价值数千万元的设备和灯光音响,在演出时或拍摄时不是出故障,就是无法及时到位”的观点,和冯小刚在两会上的观点如出一辙。
变“专才”为“通才”
进校就分专业,在我国高校中似乎已是司空见惯,不过陈珂介绍,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之前,中国的艺术教育是欧美体系,特点是不分专业。“像耶鲁大学,每个年级都不分专业,一个年级就相当于一个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包括数学、医学、文学、美术等一切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大学毕业后必须工作两年,如果想继续深造再回到学校,这时候再分不同的专业,在医学院、教育学院、戏剧学院等细分的学院进行专业学习。”实地考察之后,陈珂认为这样的教学设置更科学,学生在本科期间经过普遍的学习阶段,并在工作中实践,充分知道自己的兴趣点之后再自主选择接受专业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培养通才的教育方法。”
陈珂回忆自己的父亲就是这种教育体系下培养起来的“通才”。“我父亲是学机械的,但实际什么都学,数学、物理、国学,完全不比那些本专业的成绩差,甚至把《古文观止》全都背完了,后来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父亲还帮我挑错别字。”陈珂认为父亲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无疑更扎实。同时代的艺术教育学校,比如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和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为我国培养了不少通才类的艺术大师。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进校就分好专业。戏剧影视学这些提前批报考更是特殊,艺考的时候先报好专业,然后参加这个专业的指定艺考项目,通过了(加上高考的文化科成绩)就录取,进入这个专业学习。陈珂介绍,有的学生为了增加被录取机会,会在艺考的时候同时报名好几个专业。这样带有“押宝”性质的尝试,很难说是对某个专业有了详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做出的决定,更别说是出于职业爱好和艺术追求。
实际上这种分专业的教育模式是沿用苏联的,目的是培养在某个领域里的高精尖人才。陈珂介绍,其实这种培养专才的教育模式在某些领域或者某些时期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比如科学、经济领域,专才教育就培养了很多专家,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是文学领域尤其是艺术领域就不太合适,因为文学和艺术都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作为奠基,在广泛的知识上才能有升华。”“比如计划经济时代,有一个链条完整的供给系统,学完编剧到剧团当编剧,学完导演去电影厂当导演。但是现在不是,这种专业分配的供求链条断了,学表演出去可能会做广告,学导演出去可能会做公关,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来看,还是通才教育更合理。”
nlc202309090155
在陈珂看来,中国专才教育的理念已经走到一个瓶颈,需要调整了,通才教育应该重新提到议程上来。“一方面,社会变化越来越快,通才教育下的学生无疑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进校定终身’的教学方法,确实会耽误很多学生的兴趣选择和职业规划。”和陈凯歌希望在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尝试不预先分系的提议相应,或许戏剧影视学教育即将迎来新一轮的调整。
打造“艺术蓝领”包豪斯
如冯小刚在两会上所言,目前我国影视剧组中有很多临时工现象,他们多数都是农民出身,有时候甚至一整个村出来到影视城,做一些基础的苦力工作。陈珂在教学之余也会担任一些剧本指导,时有跟着剧组驻扎影视城的经历,同样出自第一线的观察,陈珂也看出这些“没有经过训练的脑袋”已然成为剧组这一创造性团队的短板所在:“临时工只是干活的,只会想着把事情做完,而不会想着把事情做好,轻则消极怠工、讲价钱谈条件,重则操作不当破坏场景、损坏机器。”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无疑会对拍摄过程和结果形成拖迤之力。
对于此类从事艺术工作的技术工种,比如拉线、电工、打板、推车、操作摇臂等,对他们的培养在此前的传统教育体系确实有所缺失,毕竟专业院校都不太愿意耗时耗力地来培养所谓的“打杂的”。但其实这一块教育真空的市场已经非常庞大。剧组需要更加专业的蓝领工人以降低沟通成本,让工作进展更顺利,工作结果更接近艺术的层次。同时剧组中的这些临时工人在耳濡目染之下也逐渐有了想要学习和进修的意识,陈珂就讲到自己在跟组工作的时候,现场总有一些临时工和农民工围坐在他身旁询问或者请求:“陈老师,您什么时候给我们做点讲座吧?”
当然仅仅几场讲座肯定无法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专门的教育。不过对于冯小刚提出的成立影视业的“蓝翔”技工学校,陈珂认为说法稍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他承认蓝翔在技工培训界的龙头地位,也正因此,他觉得“蓝翔”二字用于艺术领域略显单薄。“剧组里那些做基础劳动的工作人员,我觉得可以称为艺术蓝领。蓝翔技校培养的是纯技术工人,艺术的蓝领还不一样,还要有点审美的趣味,有一些艺术追求。”
其实西方早就有了这样的艺术通道,19世纪初期德国的包豪斯学院便是把艺术和技术统一结合的最成功范例。陈珂借用“包豪斯”的概念,提出在我国打造“艺术蓝领”的包豪斯学院。他认为这样的学院必须是独立的,无从嫁接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上,“比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这些老牌的专业院校已经形成自己的特定体系和模式,如果硬把艺术蓝领的教育构想塞进现有的框架,最后只有可能造成‘四不像’的局面。”
至于具体的做法,陳珂提出直接从应届初中生中招考专门从事舞台技术与操作的艺术“蓝领”中专,或者从艺术中专、普通高中直接招收大专班,也可以有直接面对社会青年开办的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也将采取一年级艺术通科教育,二年级艺术专科教育,三年级艺术专业实习的‘三步走’教学计划,根据当下就业技能需求,把就业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师资,陈珂认为至少要满足三类需求:“一类是教辅人员,制定教学规划,服务教学活动;一类是纯粹教技术的,比如电工、灯光、布线、音响设备等,让学生从操作层面学会动手技能;还有一类是教艺术的老师,教授影视、文学、美术的概念和规律,还是要让这些艺术蓝领有艺术的修养,会欣赏、会鉴定、会创造,这是最重要的。”
从0到1的迈进
从戏剧影视行业的发展来看,现在可以说是在一个最好的阶段,中国已是戏剧影视大国。2015年,中国的票房一度超过北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票房市场。而走出国门的优秀电视剧也越来越多,《媳妇的美好时代》风靡非洲,《琅琊榜》热播韩国,《步步惊心》《何以笙箫默》《陆贞传奇》在东南亚多国取得良好口碑。缤纷绽放的戏剧,我们的舞美可以说已经达到世界最好的水平,杂技特技更是让世界叹为观止。陈珂认为,中国进步太大了,影视戏剧一直在追赶着时代的潮流。也许很快便开始能够引领世界潮流。
也正是在时代潮流之下,作为行业发展动力的教育,则要不断调整以保证清源活水。反观我国的戏剧影视教育,从早期效仿欧美体制,到后来学习苏联模式,陈珂欣慰地看到,如今我们终于迎来一个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阶段,也终于迎来一个不断出成绩和成果的阶段,“一方面得益于欧阳予倩这些老先生奠定的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和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关系紧密,我们有了很多出国考察的条件和机会,得以和世界全方位接轨,和各国优秀的理论、方法取长补短。”
在走访了世界上多个大学之后,陈珂觉得如今我们的教学和训练的方式方法整体可以说已经接近世界水平,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有了我们自己的创见,“比如我的先生谭霈生提出的戏剧情境论,在世界上的基础理论上来说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样还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的戏剧影视教育在学科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学科的建设更丰富了,过去可能只有理论、历史这些基本的学科,而且都比较简单,现在增加了很多最新的学科。学科的建设也更细致了,戏文系甚至细分到电视剧创作、话剧创作、电影创作的程度。”
而对于不断出现新情况需要不断做出调整的地方,比如通才教育的回归和艺术蓝领的培养,从陈珂四年前提出的观点,到陈凯歌和冯小刚如今在两会的献策献言,我们看到总有一股力量来促进教育适应时代。改革和变革从来不是一刀切式地打破重组,而是循序渐进,一点点积攒,一步步改良。如今可以说观念上已经相通,对于学校建设和体系建立的构想,其实是从0到1的迈进,而从1到更多的实现,陈珂认为则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结合学者的思想、政府的支持、名人的呼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名的出名,这种组合方式就很好,大家共同建立平台,殊途同归。”
【戏剧影视文学常识】推荐阅读:
戏剧影视文学09-19
戏剧影视与美术设计07-13
戏剧文学09-30
戏剧文学的鉴赏技巧11-14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戏剧基础知识总结08-01
戏剧文学鉴赏方法举隅05-25
中戏戏剧文学考研分数线与真题05-31
影视文学赏析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