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作品

2024-07-23

影视文学作品(共12篇)

影视文学作品 篇1

文学属于语言艺术, 影视艺术是科技与艺术接合的产物, 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 其起源和基础的不同就决定着他们从根本上不可能被对方完全取代, 电影不是文学作品的附庸, 文学作品也不是电影的奴隶。但是他们仍旧不能彼此离开且需相辅相成的发展。

文学作品以时间为主线平面叙述, 影视作品以空间为主线立体叙述, 两者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他们都属于叙事艺术。“文学与影视在叙事上的相通, 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 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 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而文学也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 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和日益丰富自己的叙述手段。”[1]总的来说, 文学作品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 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艺术形象具有直观性。文学作品与影视的融合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需要,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共同促进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基础

文学的繁荣为影视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叙事手法上、形象塑造、风格建构、艺术品位以及审美等多方面, 已经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所以影视作品从文学艺术作品中取其精华, 无疑是一条捷径。另外, “文学作品注重思想层面和美学层面给人以双重生活写照, 这样的写照能有效地克服影视艺术商品化造成的弊端。以画面为基本载体的影视艺术, 如果没有影视文学作为支撑, 很容易陷入单纯追求画面、声效感觉的刺激误区。”[2]

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厚实的人文底蕴, 它可以使影视艺术作品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品位得以加强, 以至于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影视作品往往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影视艺术作品只有在文学艺术支撑的基础上, 才能展现其内在价值;才能通过屏幕给大众范围最广、吸引力最强的直观展示。

(一) 文学作品为影视拍摄提供题材

“在中外影视作品中, 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 (主要是小说) 改编而成的, 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 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 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3]

实践证明,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使得影视取得备加的成功。如《飘》、《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简爱》、《呼啸山庄》、《阿Q正传》、《雾都孤儿》、《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还有《山楂树之恋》等最近拍成的影片。就是由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成功案例。此类作品从人物的再现到情感的发挥, 从内容的铺张到时代社会的问题揭示, 都达到了艺术的审美标准, 反映出了艺术的人文性, 审美性的特征。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备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

(二) 文学语言是镜头语言的基础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载体, 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抽象性, 这种思想性和抽象性为影视作品的镜头提供了语言的创新空间, 并成为影视作品丰厚的艺术底蕴关键所在。”[4]

以最基础的写景方面为例, 小说《山楂树之恋》中, 静秋一行人到达西村坪时描写到:“之间一条小河像条绿色的玉带, 蜿蜒着从山脚下流过, 环绕着西村坪。沐浴在初春阳光下的西村坪, 比景秋以前下去锻炼过的几个山村都美丽, 真算得上山清水秀。”如果要给电影定义一个颜色, 那么《山楂树之恋》无疑是青涩而朦胧的绿色, 因为其一开场就用山清水秀的景透露了整个故事的基调。

文学作品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 文学作品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 文中塑造的形象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 所以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的过程, 既是导演自己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 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 利用镜头描绘出来, 使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具有直观性。另外, “小说文学的整体艺术不仅体现在全书布局结构和情节安排上, 而且也体现在人物性格塑造上。”[5]如静秋与老三第一次见面的情节, 电影完全尊重了原著, 从侧面刻画出老三耿直爽朗的性格、阳光又具有艺术气息的形象, 使得静秋虽然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这个人各个方面都很“小资”, 但是却忍不住向其倾心。凸显了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 静秋对老三怦然心动却自身纠结不已, 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既向往浪漫的生活方式和爱情, 又被现实与家庭的原因所迫, 不得不压制自己内心渴望的静秋的艺术形象。

(三) 文学叙事是影视叙事的源泉

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是以时间艺术为基础的线型叙述艺术, 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造型为主导的时空综合艺术。”[6]从有剧情片开始, 当文学式的叙述方式就开始在影视作品中出现, 就是剧情片历史的开端时间。这种原始的经典的电影叙述技巧从空间和逻辑上的线索, 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无论是《广岛之恋》的意识流, 还是《英雄》的多重视角的多元化电影叙事结构, 所有五花八门的叙述方式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而成。而《山楂树之恋》张艺谋更是难得一见地摒弃了花哨的手法, 单纯地用情节主导结构。

二、影视手法使文学作品立体化

总体上讲, 文学作品是平面的, 而影视作品是立体的。从叙事结构、镜头的运用、声效的村托、还有色调的设计到场景布置、演员动作设计、语言的表现等等。影视通过给观众视觉与听觉的强大刺激, 使文字的描述在脑海里逐渐立体化。

(一) 镜头语言使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更饱满

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而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分切镜头组合起来, 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形象性。

以两类作品中“细节”描写为例,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可以进行细致的细部刻画, 其中对诸如道具式的细节刻画必须花费一定的篇幅。这样就是以暂时中断故事情节叙述的线索为代价来换取的, 因而对情节性较强的作品而言, 就不适宜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笔墨停留在细节的描写上, 以免影响情节的进展和故事的铺叙。但在影视作品中这种担心就不必要了。因为影视手段具有立体化的画面感, 它可以通过镜头的变化如:使用特写、快慢镜头或者反复呈现等方式来直观地描写细节, 引起观众的特别注意。甚至通过场景的布置, 道具的使用, 人物动作的设计在几个短短的镜头转换间流畅地刻画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意。因此影视作品中的细节表现往往和影视叙述接合在一起进行的。所以相对来说比文学描写更加流畅。

如电影《山楂树之恋》中老三和静秋在凉亭休息, 两人合披大衣太小了, 于是老三便把大衣穿在自己身上。此时作品就通过特写镜头语言去表现静秋脸上微微不满的表情。当老三将静秋拉到怀里, 两人面对面站着裹着, 说:“这样还冷吗?”这时镜头又特写静秋依偎老三怀里, 脸上出现了羞涩的表情。这样利用特写镜头语言来表现恋爱中的少女———静秋那种娇羞的内心细节, 也体现在文革年代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渴望相拥……由此推动戏剧情节向前发展。使人物有血有肉, 形象饱满, 让情节有声有色, 引人入胜。

(二) 色彩基调对作品整体风格的体现

“电影色彩的运用, 是视觉上对影片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是一种直观的表达。在情绪上则是视觉的心理暗示。”[7]色彩是影视画面的重要造型元素, 是影视工作者审美情趣和主观意识的集中表现。虽然线条、形状等组成了画面形象的基本造型、丰富多变的构图样式和视觉形象, 但色彩却可以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心理, 在画面中显示出强烈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在影视后期特效的设计与制作时, 影视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色彩构成意识和色彩表现意识, 掌握将色彩从一般视觉生理体验上升到心理审美的高度技巧, 通过对色彩的选择、调整和组合, 使画面具有和谐的美感和丰富的内涵。

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基本色调是绿色, 影片中也大量使用了绿色的场景及道具等元素, 为的就是凸显静秋和老三之间这一场纯洁的爱情主题。开始时西村坪青涩的、朦胧的绿, 表现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环境下初恋的纯净。后来两人隔河相望, 两岸绿树相应浓翠欲滴, 连河水也被倒映出浓烈的绿。

这种色彩的运用恰当地表现出两人情不自禁浓烈而纯粹的感情, 突出了该部作品浪漫、凄婉的纯爱主题, 这也是影视作品相对于文学作品的一大优势所在。

(三) 声效对叙事节奏的支撑

影视语言中的画面部分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只有画面的影片是苍白的, 就像从前的默剧, 于是声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影视中的声效是由人声、音响、音乐三个部分构成, 做影视后期的剪辑师们是最重视声效的。音乐能带给影片新的灵感。它决定了一个片子的风格、节奏、情绪。一个镜头的动作, 要切中音乐的节点, 才能让观者看着舒心, 这也是影视作品相对于文学作品的另一大优势。在《山楂树之恋》中, 其主题曲是前苏联歌曲《山楂树》原名《乌拉尔的山楂树》, 它描写工厂青年的生产生活和爱情, 曲调悠扬潺潺, 词语意境深绵。韵律起起伏伏间, 流转着浓郁的乌拉尔风情———纯真、优美、浪漫。所以老三第一次“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出场, 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深深地吸引了静秋。而《山楂树之恋》的配乐是由陈其钢所作, 曲风也印证了影片在文革时代背景下克制隐忍的写实路线, 平静内敛的旋律虽然不至于马上让人有掉眼泪的冲动, 但是总让人有那么点感觉, 以至于积累到片子结尾, 静秋闻讯赶到医院, 看着病床上的老三, 静秋哭着呼唤, 背景音乐此时淡淡地入景, 此时仍旧是那样平静内敛的旋律, 与静秋的哭泣和呼唤、老三的病容和泪水, 还有老三视线上方两人欢笑的黑白合照结合起来, 让人潸然泪下。

音和像相辅相成。影视作品中的画面内容, 画面色调, 镜头的快慢, 揉合了音乐, 不着一字, 也尽得风流。

三、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互动发展之路

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互动的最佳方式即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影视作品要在滚滚商业浪潮中更好地发展, 取得更大的突破, 贵在深挖文学作品精髓, 并不断艺术创新。如果仅仅将影片停留在娱乐和附庸风雅的艺术层次, 或者被植入性广告等条件等局限, 那它充其量不过是一道内涵贫乏的精神快餐。如果在改编过程中对原著理解不够, 虽然其在票房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还存在不少这样的缺憾。例如静秋在修篮球场, 老三在静秋家发现静秋的脚都被石灰烧伤了, 当时就流下了心疼的泪水, 小说如是说:

“她没听到他答话, 抬头一看, 见他站在那里, 盯着她的脚, 满脸都是泪。她慌忙说:“你———这是干什么呀———, 男的哪兴流泪的?”老三抹一把泪, 说:“男人不为自己流泪, 男人也不兴为别人流泪?”

而在影视作品中, 老三看着静秋的脚只是难过的表情。虽然这看似改不改无所谓, 但是因为这与后来静秋的母亲与老三的对话有联系, 且如此平淡地处理老三心疼静秋而流泪的情节, 让只看电影的观众摸不准老三对静秋的深厚感情。

四、结语

总的来说,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现代商业发展的背景下经历着机遇和挑战。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主旋律文化的载体, 而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 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寓教于乐的视听盛宴与丰厚的文化知识, 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影视与文学互动的同时更应注重影视作品文化和艺术价值, 深刻地理性地思考文学作品的发展之路。文学作品改编影视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 不盲目跟风, 而影视改编文学作品也不应只是将剧本改为故事脚本的过程, 深刻挖掘作品的文化意蕴, 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才是文学和影视这两大艺术体系发展的基础和宗旨。也是两种大众文化互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葛春先.谈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 2010 (11) .

[2]佚名.漫谈影视文化审美品味[EB/OL]. (2008-10-05) http://www.qiqi8.cn/article/31/34/2008/2008100564886_3.html.

[3]刘文飞.文学改编影视艺术的综合表现力[J].电影文学, 2007 (6) .

[4]佚名.谈谈文化审美品味[EB/OL]. (2008-09-30) http://www.studa.net/Movie/080930/11150336-2.html.

[5]申丹, 韩加明, 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8.

[6]佚名.文学与影视的区别与相通[EB/OL]. (2011-10-27) http://www.wenku.baidu.com.

[7]张会军, 王鸿海等.影片分析透视手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 46.

影视文学作品 篇2

[摘要]:改编,实现了文学作品向电影艺术的转变。影视改编观念始终伴随着世界电影的发展而逐渐成熟。文学作品的改编有着自身的原则与方法,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改编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改编;文学作品;影视艺术;转变

纵览整个世界电影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伴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开始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努力寻求触动人心的灵感。据统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影片中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作品是从文学(小说)改编而成的。在中国,1913年由黎民伟在香港拍摄的故事片《庄子试妻》,堪称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改编自文学的电影作品。从历史悠久的艺术长河来看,文学艺术已有的巨大成就和海量优秀作品为影视改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与丰富的资源。而文学作品之所有可以实现向电影艺术的转变,主要还在于其存在着与影视艺术相互重合和交叉的诸多因素。如二者均是叙事艺术,就像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表示的那样,“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正是这种相通性,才使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具有实际可行性。

一、影视改编理念发展

电影早期的创作者们在进行电影改编时秉承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力求完整的还原文学作品。因此这些作品往往被当成是文学作品的图解版,说得通俗些,这些电影作品更像是文学作品活动的连环画而已。像中国早期大量取材于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的电影,在影片开篇甚至会出现文学作品原书的封面。由于其故事情节缺少明显的改编,因此观影结果往往很难令观众满意。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好莱坞电影黄金时代的到来,好莱坞电影改编模式迅速传遍全世界,影响着全世界的电影改编模式。这一时期,创作者们大多热衷于选择那些情节结构严谨,开端、发展、结局三段分明且充满戏剧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1934年由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出品的爱情片《一夜风流》即为其中典型的代表作之一,该片由罗伯特·里斯金根据发表在杂志上的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富家千金艾丽迷上飞行员金,因遭父亲反对而离家出走,偶遇丢了工作的记者彼得。艾丽为了 1

搭便车卖弄性感,从而与彼得一起同行。艾丽的父亲聘请私家侦探追查女儿行踪,并在报上刊登消息,彼得因而发现艾丽的身份。为了掌握住这条独家新闻,彼得沿途对艾丽多方照顾。两人在相处中产生了恋情,后来经过一番周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这部具有浓郁浪漫喜剧色彩的爱情片,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一举夺得包含最佳改编剧本奖在内的五项奥斯卡大奖,让当时毫无名气的哥伦比亚公司声名鹊起。二战后,世界各国电影浪潮风起云涌,电影美学理论方面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种美学理论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作品改编理念。广大电影工作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富有电影特性改造的同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影片当中。这一时期的代表影片,有原苏联影片《复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等;有欧美影片《老人与海》、《日瓦戈医生》、《白夜》、《汤姆叔叔的小屋》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文学作品改编理念进入多元化时期。改编者们以一种崭新的视野解析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单纯再现文学作品构建的故事已经不能满足改编者们的创作欲望。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追求对手中占有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从用当代精神甚至是后现代主义手法解构原著,其改编后的作品往往只体现原著的精神,而给观众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中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0年红极一时的电影《让子弹飞》。这部作品由我国著名导演姜文自导自演,狂收票房近七亿元,观众人次超过1800万。其主要内容是北洋军阀时期,南部中国。一场惊天动地的火车劫案之后,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牧之,遭遇行走江湖的通天大骗老汤,两人从生死宿敌变成莫逆之交,然而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南国一霸黄四郎虎视眈眈镇守鹅城,一场场情杀命案连环上演,华南三王各自为阵,鹅城双艳粉墨登场,乱世枭雄之间的混战一触即发„„该片由四川作家马识途小说《夜谭十记》之《盗官记》改编而成。《盗官记》讲述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川西,胆大无比而又嫉恶如仇的土匪头子王大麻子,机缘巧合之下了解到了国民政府卖官的潜规则,突然决定买个县太爷的官过过瘾,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向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的大地主黄天榜复仇。为了能顺利改头换面,他找来了在衙门混迹多年的陈师爷。在后者的帮助下,王大麻子改名为张牧之,大摇大摆地提着几大箱银元上省城买官,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故事。其实早在198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华导演就曾以《盗官记》为基础拍摄了故事片《响马县长》,该片讲述了1928年,四川境内绿林好汉张大川利用缴获来的钱买了个县长的官位,来为百 2

姓伸冤雪恨。张大川就任后,审理了财主欺压穷人的公案,惩治财主,震慑了善于逢迎的朱局长。地头蛇黄天棒,凭着多年的处世经验先给新县长送来晋见厚礼,而后又派密探尖嘴猴腮打探新县长的来历。最终张大川攻下黄公馆,结果了黄天棒,自己也因负伤被捕。在赴刑场的路上,人们纷纷向这位响马县长告别。我们把《让子弹飞》与《响马县长》两者的故事梗概与原著进行比较后,可以清楚的得出一个结论:《响马县长》在创作过程中是基本遵循原著故事,而《让子弹飞》则显然是只保留了《盗官记》的核心思想,而摒弃了其故事内容。正像吴天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那样,因为文学里面会提供一个基础——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的理解,对精神的一种剖析。有了文学作品的提供,等于你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你会爬得更高一些。毫无疑问,正是这种摒弃,赋予了影片《让子弹飞》创作上的自由,才使影片具有了新的光彩,观众也才欣赏到一出与《盗官记》截然不同的故事,品出姜文异于常人的思想。

二、文学作品改编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文学作品改编,实现了文学作品向影视艺术的跨越。在文学作品改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创作者们逐渐摸索出改编的基本原则。首先,文学改编必须充分认识原著的价值。创作者与作品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感情纽带。创作者的生活阅历最好与文学作品内容有某种程度的重叠与交叉,这对创作者充分认识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价值与厘清作品中适合影视表现的内容有巨大帮助。所有文学作品的改编都不应对原著的艺术成就产生伤害。著名编剧邹静之在谈到《倾城之恋》时,曾表示自己的改编原则就是“该忠实的忠实,该放大的放大,该演绎的演绎”。正是这样的原则下,张爱玲一部2.8万字的小说才能被邹静之成功改编为34集电视剧。其次创作者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文学作品与影视之间虽有相通性,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通过文字来塑造人物,表达思想,其“能指”与“所指”具有任意性与抽象性;而影视则不同,它通过声音、画面来阐述主题,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其“能指”与“所指”融为一体,具有直接性、具象性和确定性的特点。另外,创作者与受众者往往与原著者分处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对作品的认知不可能与原著者完全一致。因此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改编都体现了创作者所处年代的时代特性,是对文学作品的重新认识与重新阐述。邹静之在谈改编《倾城之恋》时如 3

此说道:“写这样一个戏,并不是要把张爱玲的2.8万字给圆了,一个文艺作品,一个电视剧,你对现实的关照有多大,现实对你的回馈就有多大。其实我们每个人物都是和现在的一些典型人物对上号的。你可以去找,去想,比如说白流苏、范柳原、唐一元,包括老太太,其实都是有一些现代人的色彩在里面”。

西方电影改编理论的学者喜欢把文学改编方法总结为三类:“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国内也有人将文学改编的原则归纳为“忠实原著”、“主观创造”与“折中派:以电影的方式忠实原著”三种形式。但不管持哪种观点,都根植于于文学作品及其改编的电影作品具有一脉相承的指向。具体来说,就是创作者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通过截取、移植、扩展、浓缩与复合五种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化改编。首先,确定改编作品的主题。每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它是影视作品的精髓,起到了统领素材的作用。像情节的扩展或压缩及时空处理、视觉形象等,创作者都可以依据主题进行取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主题对人物、情节、对话等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主题先行的影片往往令观众厌恶,但缺少主题的影片则会让观众思维出现混乱。其次,定位改编作品的风格。主题确定后,创作者就需要对作品的整体风格进行把握。风格是作品本身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性的突出标记。创作者需要对原著进行认真揣摩,仔细研究,才能力求在改编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都能体现出原著的风格特征。同样,创作者作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依其思想与生活的不同,对原著的认识也不同,因此其改编作品风格也必然会出现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创作者把握改编作品风格与原著风格的相互协调工作,是忠于原著,还是别于原著。小说《倾城之恋》可以说是一曲情感挽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非常淡漠,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但是在电视剧版《倾城之恋》中,邹静之却对白流苏与范柳原、范柳原与洪莲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白流苏与白宝络之间情深似海的姐妹情及白流苏母亲对女儿一片慈母进行歌颂,完全将一首挽歌改编成了赞歌。再次,对原著人物的选择。在改编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依据确定下来的主题及风格对原著的人物进行适当的选择。重新定位人物的关系及人物的个性,即哪些人物需要强化,哪些人物需要弱化,哪些人物需要增加,哪些人物需要直接删除不要。根据陈忠实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同名作品改编,由王全安执导,张丰毅、吴刚、段奕宏和张雨绮等主演的电影《白鹿原》中,原著中的重要人物超过20个,但在电影中,像朱先生——这个白鹿书院的主人——可以算上原著的灵魂人物了,就被改编者及导演完全舍弃掉了。主人公白嘉轩的三个孩子白孝文、白孝武与女儿白 4

灵只保留了白孝文一人,另一主人公鹿子霖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的故事也合二为一,都安在前者身上。第四、故事情节的处理。故事情节是影视中最重要的内容,它表现影视中人物冲突的历史,同时也集中表现社会生活矛盾。这里,增删与重新构思成为故事情节处理的两大手段。我们同样以电影《白鹿原》为例,原小说从清末开始写到1949年结束,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可以算是一部大气磅礴的民族史诗。要把其浓缩成一部2小时的电影,势必要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般的修改。这样,原著中白嘉轩用计骗到风水宝地、白鹿原种植鸦片、田小娥冤魂索命等段落纷纷删掉或弱化。第五、时空的处理。时空处理一般包括时空的压缩,时空的扩展以及共时性处理。电影《我的格桑梅朵》改编自裘山山的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原著描写了几代人的高原之恋,而电影则只选取了当年进军西藏一段展开故事。第六、视听造型的设计。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不同,它必须把无声文字通过视听语言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需要创作者赋予原著丰富的动作性。

今天,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来源。而改编,则实现了从文学作品向影视艺术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杰•瓦格纳,改编的三种方法,原载《电影世界》1982年1期

影视文学作品 篇3

关键词:导演思维 影视作品创作 影响

导演是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的核心人物,也是指挥整个剧组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力量。所谓导演思维,就是指导演在实际拍摄影视作品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导演思维不仅有利于升华影视作品的内涵,而且也有利于诠释和提升影视作品的主题与精神。同样,作为导演思维的产物和结晶,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导演的意识和目的。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关注影片的导演,由此可见,导演在影视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影视导演是整个剧组的艺术灵魂,也是影视作品的动力和源泉。传递和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是每个影视导演工作的主要方向。除此之外,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导演还需扮演好指挥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既要现场指挥演员完成作品的拍摄,又要管理和协调整个拍摄团队的工作。因此,导演思维模式对拍摄影视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对剧本的选择

众所周知,剧本的选择是影视作品拍摄的必要前提,也是导演执导作品的首要任务。因此,许多影视导演在开拍作品之前会仔细考虑剧本的内容和题材、剧本呈现的形式、观众对于剧本的喜好等诸多细节。然而,导演思维在这些细节上就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由于每个导演对剧本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剧本的选择也就呈现多样化。

二、对演员的选择

导演对演员的选择,也是导演思维对影视作品影响的一个部分。一般而言,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这是因为演员自身的形象会改变观众对其影视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导演在选择演员时会细致分析剧本角色人物特征以此寻求实际生活中与剧本角色相近的演员。

三、对叙事手法的选择

叙事手法是影视作品得以呈现的重要媒介,也是影视导演执导过程中惯用的技巧。在影视作品的具体的叙事手法上,每一位导演对其作品表现手法的选择不尽相同。由于不同的导演采取不同的叙事方式,比如,《红高粱》采取细腻丰富的表现方法,《泰囧》采用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等,影视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感觉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叙事手法的选择也是导演思维对作品影响的重要方面。

四、对镜头语言的选择

镜头语言是指拍摄过程中的镜头像语言一样去传达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镜头语言既能带给观众直观的视听感受,又能增强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影视导演需在拍摄过程中指挥摄影师及时调整长短快慢镜头,从而能够展现影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观众去体会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旨。因此,对镜头语言的选择也是导演思维对其作品影响的重要体现。

五、后期制作

所谓后期制作是指利用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获得的素材,通过专业的合成技术,进行镜头剪辑,最终形成完整的影片。由于拍摄场地、环境等诸多原因,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就能使作品有序完整地演绎出来,这不仅意味着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要丰富影视作品的情节,而且也要利用不同的作品素材,从而更好地将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传递给观众,满足观众的品味和需求。不同的导演对作品后期制作的观点和想法不同,不同的后期制作所呈现出不同的作品画面,因此导演思维模式对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六、包装宣传

作品的包装宣传凝结了影视导演和宣传设计师的心血和智慧。它是影视作品的外在形象,也是提高和增强其公众影响力和认可度的重要途径。此外,大部分的数据研究也表明了影视作品的前期包装宣传会影响观众观影的喜好程度。因此,不同的导演会采用不同的包装宣传方式,其中以电影海报、电影预告片等宣传方式为主,导演的思维会影响其影视作品的宣传理念和风格。

七、结语

导演的思维方向决定其影视作品的火爆程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影视作品集中体现了导演的思维模式和内在素养。由于其自身知识水平、人文素养、周围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视导演的思维模式又呈现出多样性。导演思维模式深深影响着影视作品的发展,对影视作品所展现出的内容和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导演思维对影视作品的拍摄、制作和宣传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杭东.中国新生代导演电影对草根审美的消费[J].中国电影市场, 2015(01).

[2] 格·托甫斯托诺戈夫,童宁. 通向导演构思之路[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03).

对影视文学的影视故事模型的探析 篇4

一、戏剧冲突型故事

戏剧性冲突时影视作品中的传统结构模型。影视作品在选择故事安排、情节叙述的内容上面充分吸取了戏剧艺术结构中的重要元素就是使用戏剧中的冲突来组织影视故事的情节。无论在影视作品当中涉及到哪个类型的题材, 任何影视作品都离不开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两个关键性要素, 他们是影视作品推动故事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条件。人和人、人和环境、人和自身这三者之间的矛盾会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的每个角落。戏剧作品就是利用了生活当中一直存在的矛盾焦点, 经过很多人的加工和创作, 和长期不断的舞台摸索, 再配合演员的表演是这种生活中的矛盾变现在作品当中, 影视剧的创作方式也如此。例如, 著名的家庭伦理影视剧:《空镜子》和《当天真遇到现实》, 这两部影视作品就是利用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和长幼矛盾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开展的剧情;在青春剧中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沟矛盾。但是在戏剧冲突型故事运用到影视剧的使用当中就具备相对稳定的特点。影视剧作品当中安排的矛盾问题是有一定固定模式的, 通常都使用夸张的手法对现实当中一些矛盾扩大化, 使剧情在不断剧烈的矛盾当中进行开展, 通常剧情都是因为一些误解性因素存在, 向人们展现出来。

二、小说铺展型故事

喜剧中的矛盾不可能像小说等文学类作品中的那样通过作者的讲述体现出来, 它是需要导演的精心安排和演员的精湛演技表现出来的。小说作品在突破戏剧束缚的过程中, 能够更加灵活、自由的进入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整个故事叙事的核心地带。影视作品创作吸收了文学小说这一优点, 完成了完整的影视故事模型的创造, 这就是在有些影视作品当中存在一些小说进行铺展的故事。这种类型的特点改变最多的小说就是金庸武侠小说, 目前改编金庸小说进行影视创作的有很多:《鹿鼎记》《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连城诀》等等非常经典的武侠作品, 这些作品被人们所熟知, 也被广大影视导演所看重, 此类经典小说被翻拍的次数是最多的, 在影视作品当中, 很难完全按照金庸先生所写的小说那样开展情节, 因为技术和演员的限制, 一些场景和心里状态不能完全展现出来, 这些就需要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 事故时情节顺利的开展下去, 同时, 为了更好地吸引广众关注度, 有些导演还加进去一些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使得这些作品别有一番滋味。

三、散文串联型故事

散文串联型的故事必要难以把握, 这类模型的故事通常比较讲究要从作者所具备的独特体验中的真实经历进行取材, 因为这种结构方式很像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 所以通常都成为散文串联型故事。在影视剧当中的故事素材不用像小说情节中的那样要有明显的因果和依存关系绪。例如:著名作家林海音所创作的系列散文作品《城南旧事》, 经过电影创作改编之后它就是一个具备典型的散文串联型故事电影作品。这部影视作品是通过小英子这一主人公的视角讲述了具有独立情节但是又充满着温情和怀旧气息的三个故事, 为广大观众营造出了一个海外游子思家、思乡、思国的强烈抒情氛围。

四、时空交错型故事

时空交错型影视作品往往给观众一个乱的感受。由于在此类的故事情节中采用多种的视角和叙事手段对整个故事情节进行叙述, 如果观众不能观看整部影视作品, 很难了解影视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 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和影像作品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在调整影像和影像之间存在的联系, 进而理顺整个故事的情节, 这种故事模型是现代影片的重要特征。很多现代导演借助这种模型结构来表达自己眼中的自身思绪和复杂凌乱的不解和矛盾。例如:《盗梦空间》这部影片就是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进行开展故事情节的, 一个一个梦境的重叠, 相同的人物, 不同的环境和背景, 如果观众没有全部观看此片的话, 很难把握这部影视作品的内涵。

五、总结

随着我国影视事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影视作品逐年增多, 群众对影视作品的创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观众的需求, 才能算是成功的影视作品。影视故事模型大多数都是通过小说作品进行改编的, 小说作品中的任务形象和故事情节很难全部不动的移植进入影视作品, 这就需要导演、编剧和演员共同合作, 既要充分表达作者所要体现的精神和内容, 还要在影视作品中保持故事的可看性和作品的完整性。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水平, 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 这就要求影视作品要不断的提升档次和品位, 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苗壮.影视文学之影视故事模型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27) :55—57.

[2]王慧才.让理论之花在实践中结出丰硕之果——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研究[J].音乐探索, 2009, 25 (04) :825—826.

影视作品 融资 篇5

而制片人华谊兄弟总裁王中军对表示:“《唐山大地震》7个亿才是目标,中国电影需要大片,没有大公司,拍不出大片。”大片大制作背后是大规模的融资,融资能力成为考验电影企业的重要一环。

上市融资

打破影视作品银行贷款坚冰的,是1992年的《北京人在纽约》剧组。银行先是说没有先例,后又要求抵押,最后又要求满足外汇贷款条件,但剧组最终从中国银行获得了150万美元贷款。相当长的时间里,银行向电影、电视等文化创意产业公司贷款,是作为特例或者“新闻”存在着,自1992年《北京人在纽约》剧组取得贷款后的10几年间,通过银行渠道筹资的影视作品依然不是主流。大量影视公司还是走在四处拉赞助的老路上。

2009年10月15日,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成为第一个上市的中国电影公司,标志电影工业通过上市融资获得成功,发行价格28.58元,募集资本超过12亿元。华谊兄弟的创富效应在影视界显现,中影集团公司已成为中宣部在文化企业上市中推进的重点,中影集团姜涛也表示股份公司将在10月成立,争取明年上半年上市。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也曾向媒体表示,该集团已经做出上市计划的内部方案,准备A股上市,计划上市的资产不少于10亿元。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也已过会,长城影视已提报上市资料。

银行贷款

冯小刚执导的2008贺岁巨片《集结号》,获得招商银行5000万元的无担保授信贷款。2007年11月2日,首笔文化创业产业中小企业版权保证贷款在北京诞生。北京一家影视公司从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成功获得了600万元的贷款。2009年6月,保利博纳公布股权融资完成时,也宣布获得工商银行北京分行5500万元项目贷款,用于三部影片《十月围城》、《大兵小将》、《一路有你》的制作发行费用。

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植,尤其是《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已有工行、招行、交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介入文化产业融资市场。北京又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目前北京市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获得商业银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贷款的企业,按照项目贷款利息总额的50%-100%给予贷款贴息支持,这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可以看到,银行贷款依然是青睐实力雄厚、剧集营销实力强、公司品牌和导演队伍强大的贷款人。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电视剧打包贷款,共14部456

集电视剧,包括张纪中的《兵圣》、胡玫的《望族》、康洪雷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为控制风险,北京银行与华谊兄弟约定,银行贷款不能超过其投资总额50%.2008年,北京银行还为《画皮》提供了1000万元版权质押贷款。在这个项目上,北京银行不仅在贷前对借款人提出严格的用款计划、还款措施,采取了个人无限连带责任等有效的担保措施,贷中、贷后还采取了十分严格的监管措施。此外,《长江七号》、《赤壁》、《深海寻人》、《白银帝国》、《爱情呼叫转移》等影片都获得了北京银行的融资支持。

创投基金

中国电影票房以每年超30%的增长速度,吸引了众多创投基金争相下单。红杉资本、IDG、北极光、经纬创投、联想投资、达晨创投、启明创投都是关注文化类公司的创投。保利博纳分别于2007年7月和今年4月完成了投资机构的两轮融资,金额分别为1000万美元和1亿元人民币,参与者包括红杉资本、SIG海纳和经纬中国等。从保利博纳的豪华机构投资者名单看,这些创投的利益必将驱动公司实现上市。保利博纳总裁于冬表示已经获得美国纽交所主板上市的资格,于冬认为目前的三五年时间,是中国电影民营企业决胜和战略发展的关键期,保利博纳亦趁此机会启动上市计划。

2009年12月,如山创投正式投资长城影视,占其5%的股份。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首次“触电”投拍上影集团《高考1977》,此后,熊晓鸽还投资了张艺谋的印象系列、《胡同的阳光》,还有《未来警察》,目前他已经有了四五部电影的投资计划。

如今的各大电影节也成了风投竞相追逐的目标,除了电影明星的熠熠星光,人们总能发现一些基金经理的身影,电影节本身甚至常常召开投资论坛,成为资金和项目对接的平台。香港国际影视展及HAF(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影视展以及电影投资会。以外,亚洲电影节及韩国釜山PPP计划、东京影展、上海电影节、中国台北金马影展等也具有一定的融资功能。

民营资本

民营资本投资影视的成功范本很多。看看华谊兄弟的主要股东名单,阿里巴巴的马云、万向集团鲁伟鼎、分众传媒江南春、云锋基金虞锋都赫然在列。随着华谊兄弟的高市盈率上市,这些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非常可观。

民营资本中,浙江资本对影视投资的热情最为高涨,华谊兄弟成功上市的示范效应,使浙江民营影视公司近年激增数千家。“华策影视”、“长城影视”、“绿城文化”、“中南卡通”、“南广影视”、“今古时代”等民营影视机构纷纷扩大自己的份额,瞄准资本市场。除了投资影视制作公司,浙江资本还大量涌向电影院线。这是基于影院和院线在电影产业中的分成比例,一部电影全部的票房收入,政府会抽取8.3%作为基金和税,剩下的91.7%中,55%属于电影院和院线,45%属于制作、发行环节,其中15%为发行。粗略一算,制作一部电影,仅能得到电影票房的30%左右。

“据我所知,杭州正在建或是待建的电影院至少有13家,到2015年,杭城电影院的总数将超过30家,增长幅度达300%.”星光院线总经理富海芳称,原先杭州市场上浙江时代

院线和星光院线两家独大的局面将被改变,以UME、大地、万达、金逸为代表的民营资本都在迅速投资兴建影院。

无论是横向比较美国等电影工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在国内纵向比较房地产产业,中国电影产业还是刚刚开垦的处女地。中国现在有34家院线,1500多家电影院,4000多块银幕,而美国人口仅为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则拥有40000块银幕。去年整个中国电影票房只有43亿人民币,加上各类衍生品和版权收益也就在六七十亿人民币的规模—这差不多也就是北京上海一栋CBD区域的写字楼的市值,与我泱泱大国的文化消费实在是不能匹配。电影业投资“过热”?

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较,电影文化业投资业绩在近几年一路飙升。业内流传这样的传闻:温州炒房团改炒电影了。今年前5个月国内电影票房收入就多达42亿元,电影市场今年涌入了大量“热钱”。不少电影制作人常常接到企业老板打来想“投资”的电话,甚至有温州炒房团成员提议组团炒电影,他们认为投资电影的回报迅速,快的七到九个月就能收回成本,并且投资利润丰厚。以华谊兄弟的《集结号》为例,投资一个亿的项目,从银行拿到了五千万的贷款,实际创造了2.35亿的票房,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即使在电影行业不算最高的,但却远远高于社会平均的投资回报率。

能够在以亿为单位的投资量级睥睨如此高的投资回报率的,恐怕只有中国式房地产行业了。仔细想想,就可发现电影与房地产其实是表现为不同产品的同一个行业。电影行业是先融资、搭剧组,基本用三分之一总投资就可以拍成片子,然后营销发行,主要通过票房回收成本,靠卖图书、玩具、DVD等衍生品目前还没形成气候;而房地产商融资、拿地,拿地成本也大约占到总成本三分之一,盖房子、营销、预售回收投资。都是高杠杆运作,高投资回报率,快速的巨额资金回流,很难退货,高度依靠营销炒作,成本不透明,高度垄断或较高门槛。

按照浙江民营资本投资院线的速度,即杭州影院在三年内增长300%,那么理论上,杭州票房收入至少要在三年内增长300%,年化为100%.而近年全国票房的年化增长率在30%左右,理性的投资人应当考虑一个问题:杭州的院线增长是否远远大于当地票房增长?投资是否能获取预期收益?或许,杭州的电影院必须在三年内大量淘汰一部分过剩产能,才能是市场供求平衡,而淘汰的那部分,是老旧失修的老影院?还是费用2-3倍于老影院的时髦高档的“新影院”呢?

或许投资人、温州老板们认为,没有上座率、票房收入不佳没关系,我就当投资店铺、投资商业地产了,只要房地产市场依旧上涨,我购买的用来开电影院的房产依旧可以获得“房产红利”。对于这种赌房地产增值的思维,已经超出了电影产业投资的思维,说明许多民营老板们还沉浸在近年房地产市场的美梦中没有醒来。

如何控制电影投资风险

电影金融的关键环节是所谓的“票房号召力”,这不仅是能否让观众买票看电影的关键,更是电影前期去融资的关键。而“票房号召力”高度凝结在电影导演身上,这就是为什么投资人士评论华谊兄弟的时候常说“冯小刚依赖症”,冯小刚为华谊兄弟贡献了约半数的收入和票房,华谊兄弟的市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冯小刚导演的创作能力和质量。

但是,艺术家不是机器,艺术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无法像机械生产那样均等和规律。再勤奋的艺术家,也有相对枯竭和低产的几年,再优秀的艺术家也有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作品。从金融角度看来,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过分集中于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因此,许多金融机构会建议融资人采取打包贷款的方式。即放进融资项目的不是一个导演的一部作品,而是多个导演、在多个时段推向市场的多个作品,甚至还要求是多种不同风格和形式的作品。这是金融机构分散投资风险的方式。

同样FOF(Fund of Fund)形式也可以帮助分散风险。作为北京市股权投资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将采取“FOF”的运作方式,直接投资创投基金而非企业和项目。“相较于直接投资项目而言,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深创投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刘纲表示。笔者认为FOF形式使投资避免了单个公司、作品和项目的风险,使投资一开始就是“一对多”。

即便这样,金融机构还是不放心,要求贷款人“个人无限连带责任”。在多笔银行贷款中,王中军都签上了“个人无限连带责任”,家中的住宅资产、艺术品收藏等,均已被银行估值作为担保物。若电影投资无法收回,这些都将被银行收回。

除了银行,信托公司也可以参与到电影金融。信托公司募集资金、受托管理、投资于一个或多个电影项目,信托到期后分配投资收益。由于信托公司可以采取股权或债权形式,比银行投资灵活性高,而且信托是私募,有独特优势。

笔者认为,电影金融产业还将细分出许多服务性的新行当。比如,银行和信托人士经常为前来融资的电影项目的估值所苦恼,如果有既懂电影制作发行,又有财务背景的人来担当评估公司或评估顾问,出具令人信服的报告,就会使投资决策更为科学。还有,在房地产行业,有专业的设计规划公司、施工建设公司、监理公司、营销公司,那么同样动辄数亿数十亿投资的电影行业,却基本处于作坊式状态,无论是风险投资、银行资金还是信托资金,一旦投入,必然需要专业的对电影制作发行进行过程监控的“电影监理公司”,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对电影的质量进行监督。

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外星人入侵” 篇6

外星人文学起源

“外星人和外星人入侵”文学起源于18世纪中叶,1752年伏尔泰的《克罗梅嘎斯》是开山之作。在这本短篇小说中,来自土星和天狼星的两大外星种族拥有巨大的身躯,它们出于好奇心拜访地球。由于人类和它们的身高相距实在太大,它们最初以为地球是无人居住的。当它们出现在人类面前后,人类就把它们当成了太阳神,外星人也从地球人类的崇拜中得到了乐趣。

1892年,一位名叫罗伯特·波特的澳大利亚牧师在伦敦出版了《细菌培植者》。该书描述了外星人伪装成人类模样秘密来到地球,企图制造出一种致命病毒,以此来征服地球。这本书的发行量并不大,但却吸引了英国著名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注意。在汲取该书灵感的基础上,1898年威尔斯创作出了《世界大战》。该书描绘了装备有先进武器的火星人在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着陆的情景,首次将不同行星和人种之间的战争展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世界大战》开启了“外星人入侵”文学的新时代。

《世界大战》出版六周后,美国《波士顿邮报》连载了一个星际战争故事,讲的是人类如何反击外星人。这个故事由不太知名的作家加勒特·P.塞维斯写作,书名为《爱迪生征服火星》,讲述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领导对火星入侵者的反击战争。

各种类型的“外星人入侵”作品

总体来看,人们最熟悉的“外星人入侵”情景就是外星人在地球着陆,杀死或诱拐人类,击败地球军事力量,随后摧毁地球上的主要城市。通常大部分故事集中在外星入侵者和地球军队的战斗中,就如同《世界大战》那样。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外星人入侵”故事都按照这一特定情节展开。在一些虚构故事中,外星入侵者通过伪装、变身术和在人类当中制造冲突等,暗中颠覆人类社会,让人类自相残杀。在另一些故事中,外星人在同人类作战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外星人对地球进行了殖民统治以及人类如何组织反抗等。有时候,外星人并不是来自外太空,而是来自另一维空间。此外,有些外星入侵者不是外星人本身,也有它们操控的恶魔般的生物。综合归纳起来,外星人入侵作品有外星人渗透、外星人占领、外星人袭击、从外星人入侵中获益和恶魔般生物入侵这么几大类。

在外星人入侵作品中,外星人渗透是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主题。入侵者通常伪装成人类,能够在整个人类社会自由走动,甚至成为重要领导人。这类作品在冷战期间尤其流行,西方国家以此来暗示无处不在的苏联间谍。

外星人占领这一主题也出现在很多入侵故事中,简而言之,一般都是外星人占领地球和征服人类文明(有时外星人也将地球“外星化”,以适应它们居住),到最后人类抵抗运动将推翻外星人和它们操纵的傀儡政府。其实,很多外星人占领故事都是从人类历史中演绎而来,如近代西方国家奉行的殖民主义和炮舰政策。例如,1984年美国电视剧《胜利大决战》详细描绘了外星入侵者占领下的人类生活,来自天狼星群第六颗行星的外星人打算窃取地球上所有的水,并将人类当成食物来源,只留下少数一些人作为奴隶。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了科幻电视系列剧《神秘博士》,其中就有个实施种族灭绝政策的外星种族——戴立克人,它们占领地球后开始着手实施宇宙毁灭计划。

不知何故,在外星人袭击作品中,大多以美国或美军军事基地作为袭击对象,也许这正是西方文化因素使然。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系列类似作品开始涌现出来,如《它来自外太空》、《斑点》、《来自外太空的九号方案》、《独立日》和《天兆》等。这其中尤其以《独立日》最为著名:未来某年的7月2日,一艘巨大的太空飞船(外星人的母船)进入地球轨道,并释放了数十个小型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盘旋在世界几大城市上空,造成人们的恐慌。电脑工程师戴维从卫星传输的数据中发现一些秘密信息,并将其呈递给白宫方面。信息显示,外星人将在攻击倒计时结束之后对地球发动攻击。7月3日,外星人的飞船开始攻击地球。在一瞬间,人类就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和灾难……

不过,在一些小说和电影中,偶尔也有因外星人入侵而使地球获益的故事。这些外星人虽然入侵地球,但目的是为了传播它们的文明,使“半开化的”人类获得先进文明。同别的入侵作品不同的是,外星入侵者视人类为学生和平等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不是奴隶,它们扮演着“家长”或“母亲”一样的角色。在这些故事中,外星人会通过干预人类事务,以阻止人类走向毁灭。1951年电影《这一天地球停止转动》警告地球领导人放弃他们的好战路线,加入星际大联盟,不然人类就会因自相残杀而走向灭亡。吉恩·罗登伯里1968年创作的《星际旅行:初代》、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童年末日》和日本动画片《星界的纹章》等作品中也有诸多此类元素在里面。

令人惊叹的是,哈里·特特尔达夫甚至通过小说“改变”了“二战”历史,以至于很多年轻人对“二战”的印象都来自于他的系列小说《世界战争》。这一系列小说讲的是蜥蜴人于1942年着陆地球,它们的道德水准明显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纳粹德国。蜥蜴人解放了特雷布林卡集中营,它们被那些受到纳粹迫害的人们视为解放者。随后,蜥蜴人强迫“二战”交战各方签署停战协定。然而,蜥蜴人无法理解纳粹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它们认为人类太过野蛮和好战,所以打算将人类统一在它们的文化之下。

恶魔般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不多,这些入侵者类似人们通常所说的“鬼”,它们潜入地球,攻击人类,目的是接管人类社会。电脑游戏《战锤40000》就是根据这一情节设计而来。有时,各类“外星人入侵”主题也会融合起来,构成一个全面的故事。例如,外星人先秘密渗透到人类社会,获得人类信任后,在人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它们会发起突然袭击,毁灭地球城市。此类影片以《星际之门:SG-1》、《怪兽总进击》、《哥斯拉》和《哥斯拉:最后战役》为代表。

在电影和科幻小说中,人类通常能最终击退外星人的进攻,例如美国的《地球联盟内战》系列电视剧就讲述了忠诚部队如何使用轨道行星防御平台保卫地球。约翰·林戈的《阿登塔遗产》详细介绍如何进行行星防御,人类使用外星人技术建造出星际战舰,从而将战场定位在外太空。类似思路在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及其美国翻版《太空堡垒》中均出现过,在这两部动画片中,都有“能源巨炮”部署在北半球,用于行星防御。特拉维斯·S.泰勒的《弯曲速度》和《量子连接》系列图书主张用“曲速引擎”来发展行星防御体系,林戈和泰勒两人均认为现在的科技能逐步建立起行星防御体系。

影视文学作品 篇7

乔治·布鲁斯东在《从小说到电影》的开篇就这样说:“人们可以通过肉眼的视觉来看,也可以通过头脑的想像来看,而视觉形象造成的视像与思想形象所造成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反映了小说与电影这两种手段最根本的差异。”的确,文学是用文字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是作者把语言排列组合而后构成的审美符号系统。而影视语言虽然也承载着表情达意的功能,但是它们的符号系统完全不同,影视语言传递信号的载体是活动的影像和声音,而不是文字。

根据老舍名著《四世同堂》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被认为是名著改编作品中忠于原著、体现原著精髓的典范之作。作品讲述的是日本侵华时期,在北京“小羊圈儿”胡同里生活的最底层的老百姓举步维艰的生活。老舍对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物的描绘可谓神形毕现,让人读过之后感觉明白、痛快。尤其在原著中,老舍先生对“钱默吟”这一家子的描写,让读者很快地注意到这家人的不同。而在影视作品中,对于“小羊圈儿”里的家家户户的介绍是通过“白长官要上户口”这样一个事件,由车夫小崔之口说出来的。显然,由于影像的客观纪录生活本质的功能使得每一个观看作品的人对其中的场景环境以及人物在最初的接触时不能产生任何的感情色彩,而没有情感因素的倾注又似乎使得这一情景的表现失去意义。所以,导演林汝为选择了这样一个切入点,不但叙述了事实,而且倾注了个人感情色彩。虽然,人们对于这种做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由文字表达的很多内涵和情趣的东西,也注定丧失了。我们阅读老舍的作品,大多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而惊叹,为其成熟而幽默的语言风格而倾心,但当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时,这所有的一切似乎只能从角色的对白中细细体会了。

名著被改编成电视剧,是人们了解名著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也使得文学经典在更广泛的群众中流传。虽然观赏电视剧永远不能代替对名著的阅读活动,但实际上,在这个渴望表达的年代,人们对阅读过程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对于文本的重视程度,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思想交流传递的媒介。

在市场化操作模式下的任何行为都不可能不考虑到大众的需求,影视剧创作也是如此。对文学名著进行改编,显然名气是有了,大众的关注程度也必然高于其他影视作品,也就是说仅凭原著的名号就可以卖上好价钱,也因此打着“经典文本”、“文学名著”旗号的改编作品越来越多。可实际上不是粗制滥造就是变了味道,有人这样形容时下的改编作品:“是把小说的外壳剥下来,再把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抽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注水、注水、再注水,电视连续剧大都是一堆多次注水的注水肉。”还有,对于原著的精髓的理解以及意味的把握,在很多情况下也得相当潦草。伴随着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在影视作品中营造意境已非难事,但我们所讲求的经典名著中的“文学意味”的转变并非单纯营造意境,而是要在对经典文本深刻的理解下所作的符合作品精髓的“意味”的把握。例如以张恨水的著名小说《金粉世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画面和音乐可以说是精美绝伦,但是它把小说所体现的对封建社会及男权主义的控诉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悲悯关怀完全演绎成为在乱世之秋才子佳人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格调虽然优美,但是没有体现出原著精髓,仍不算是优秀的改编作品。

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有它自己的魂,其经典性也正在这里。让“经典”与百姓对话,不是要让“经典”放弃自身的价值去迎合老百姓的口味,而是要充分相信观赏者的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用现代人独特的眼光与魄力对经典进行重新的诠释。因此,在新的更为大众的媒介中重新建构经典名著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电影和电视都是讲述故事的手段。改编是一个对小说、舞台剧本或真实故事所包含的基本情节进行识别和集中的过程。这是最为艰难的一部分,因为基本情节常常是隐藏在人物性格描写、主题陈述、信息和描述背后的。

影视文学作品 篇8

一.中国国民当前阅读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阅读逐渐被挤出了人们的生活圈,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只为满足自己需要, 或为打发时间, 或为消遣, 或为追求时尚, 文学作品的意义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阅读越来越不受人们重视。尤其是处于中学时期的孩子们, 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 诸如网络的发展、各种流行的盛行、影视媒体的发展以及现如今的教学体制、考试方式、升学压力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压力较大时宁愿选择轻松愉快的消遣方式, 诸如听听音乐, 打打游戏等, 也不会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释放压力, 即使是为了考试要求阅读的书目, 也往往是通过电影电视或简缩本进行快餐式的了解, 因而, 文学作品的阅读在目前中国根本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尤其在网络时代的今天, 手机上网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吃饭、走路、聚会、甚至如厕, 试问这之中有人在阅读文学作品吗?估计没有几人。时间就在这样流失, 而阅读文学作品只能成为空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如问到一些原本应该是中学生熟悉的作家作品、作品人物、故事情节时, 常常让人大失所望。不读书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当然, 不读书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 总觉的这是一种损失, 对学生, 对国家, 对民族的损失, 是一种优秀文化的丢失, 是一种美德的丢失。

二.影视作品的改编弥补了阅读不足的缺陷

影视作品的改编,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调查显示, 中国有四成人一回家便打开电视机, 另有三成人在头三件事情中做这件事。又有多少人是一回家就拿起一本三国红楼之类的书津津有味地读呢?加之中国的广大农村, 不识字的人又有多少, 虽然十几年前搞过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但真正能读书断句的能有几人, 如此一来, 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倒成为一种很不错的文化传播媒介了。可以不避讳地说, 中国国民对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的了解, 不是通过阅读经典获得的, 大多是通过影视作品获得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 其形象的直观性、可视性大大加强,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吸引力, 可以说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后, 对文学作品的知名度, 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他可以让多少中国的百姓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文学。这无形中是对中外文化甚至文学的有力宣传与推动。当然, 对于中学生来讲, 其结果是一样的, 比如说, 90年代到今天的孩子对《西游记》的了解基本上是从86版的《西游记》中获得的。同样的还有87版的《红楼梦》, 94版的《三国演义》, 98版的《水浒传》等。近些年, 中国文学名著的推广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影视, 很多人或许从未看过一本文学作品。因此, 影视作品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民在阅读中的损失, 对文学作品起到了一个宣传与推动作用。

影视作品的改编, 带给观众的感染力是最直观的。艺术是对真善美的赞美与宣扬, 对假恶丑的讽刺与摒弃,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假恶丑的揭露。文学作品是较为抽象的艺术, 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要靠读者发挥想象的理解, 而影视作品却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艺术, 通过观众的眼观耳听就能感知形象的美, 艺术的价值。真善美可以促人流泪, 可以使人向善, 可以使人迷涂知反;假恶丑使人厌恶, 让人痛恨, 使人奋起, 这些在影视作品中都能非常直观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从而最大限度的感染观众, 达到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教育启发的社会功用。

三.影视作品的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影视作品的改编过程中, 存在着对原著的不尊重。许多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名著, 被改编拍摄成的影视作品版本越来越多, 在翻拍的过程中, 商家为了使作品有较高的收视率, 对原作进行了大肆的改编, 有些改编成分太大, 完全脱离了文学作品本来的主题。《封神榜》至少拍摄了四个版本, 86版、90版、06版和13版。在这四个版本中, 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这个版本, 几乎将原著改了个一塌糊涂。原本以历史中武王伐纣为主线, 反应的是两国的战争, 而新版作品中, 却写成了姜子牙与苏妲己之间的个人恩怨的争斗。这种改编是对文学作品的曲解, 对影视文学流行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坏, 甚至破坏了文学作品的原本意图。

影视作品的改编, 冲击着文学经典的阅读。就像前面谈到的,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但同时, 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阅读。虽然影视作品具有直观性, 可视性, 但正是这样, 它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将读者变为了观众, 这就出现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争夺市场矛盾。从文学真正的意义上来讲, 要领会其深刻的主题, 高超的技法, 含蓄蕴藉的魅力, 文学作品语言文字背后的力量, 语言给读者所留出的空白, 对读者想象力的激发, 是影视作品无法达到的尤其有些编剧的不负责任的改编, 还可能对观众造成误导, 影响文学作品真正的意义。要想真正了解文学作品, 就要潜心阅读。文学作品语言。但影视作品的发达, 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文学作品的阅读。

文学作品的改编过程中, 存在着刻意的炒作现象。在新版《红楼梦》的拍摄前, 其炒作力度可以说前所未有, 就演员的人选搞了将近一年, 其目的, 就是炒作, 但新版上映后, 观众却寥寥, 主要是作品的魅力并没有表现出来, 远没有第一部对观众的那种吸引力。近几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都进行了翻拍, 在作品上映前, 花了很大的代价, 做足了宣传, 但上映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而最经典的往往还是第一部。那时没有宣传, 没有炒作, 但观众不少。主要是那些经典的被编剧钻研透了,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被烙在了观众的心灵。

影视作品的改编对文学作品有着较大的影响, 影响着文学作品的阅读, 影响着文化的传播, 因此, 要重视影视作品的改编, 要为广大观众提供好的精神享受, 力求让更多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带给观众更好的收获, 使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互惠互利,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丰富的精神财富。

摘要:影视作品与文学有很密切的关系, 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根基, 是优秀影视作品创作的源泉, 在电影电视的发展历程中, 文学作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样, 自影视作品诞生起, 其发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认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者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影视文学作品 篇9

一、影视文学作品与监狱文化

(一) 影视文学的特点

影视文学首先是文学, 它是文学的一种样式, 因而它同其他文学样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和共同规律;同时, 由于影视文学借助于影视传播媒介, 因而又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影视媒介特点。影视文学可以说是古老的传统文学与新兴影视相结合的产物。总结起来影视媒介有着以下的几方面特点:

1. 画面传播, 一看即懂。对于画面, 人人一看就懂, 一瞥即知, 勿需翻译, 勿需解释。

2. 声像并茂, 视听兼容。

它集声、光、电于一身, 汇编、演、导于一体, 聚眼、耳、脑于一瞬, 立体“发行”, 全新感受。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做出反映, 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而其他艺术很难做到这一点。

3. 形象生动, 优美动人。

影视文学作品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尤其能产生一种独特的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使其所创造的银幕形象, 成为建立在时间与空间交叉点上的艺术形象。影视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 都以人和人的灵魂、人的感情为研究对象和描写对象, 具有叙事性。它既借用文学手法来表现人物, 反映生活;又采用文学的基本工具——语言艺术来刻画人物形象。所以, 这种文学样式兼有电影性和文学性。

4. 电视传播的范围广阔, 受众者多。

5. 缺点是不便重复, 影响逻辑思维, 易造成负面效果。

(二) 监狱文化的内涵

人走进监狱本身就与文化有关, 罪犯们被关在监狱服刑, 又会形成一个新的文化群体, 而监狱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的载体。监狱文化是阶级社会所共有的一种自然文化现象, 以反映阶级统治者意志占主流。不同的阶级社会有着不同的监狱文化, 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也推动着监狱文化的不断发展。但监狱始终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它产生的前提是先有罪犯, 而后监狱才应运而生。所以说, 从监狱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监狱文化绝不是一种亚文化, 反观监狱文化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构成自有一种文化品性。

(三) 监狱题材影视文学作品对监狱文化的宣传工作意义

1. 直接意义——正面宣传监狱。

影视文学作品是一种传媒形式, 传媒本应就是舆论的承载物。在舆论是错误、片面的情况中, 媒体需要出面加以引导, 调查真相, 使受众不受单方面声音甚至谎言的蛊惑, 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甚至谣言, 要通过说理、批评甚至更激烈的手段, 消除其影响, 乃至澄清。电影《让爱回家》耗时三年筹备, 为向观众全面展现监狱高墙内身份截然不同的女性群体犯的生活与情感历程。曾走访国内数十家监狱取材。而拍摄之初邬君梅、叶童等主要演员也走进监狱与女警女囚同吃同住体验生活。将真实展开, 正确诠释监狱印象及监狱人民警察形象, 一扫阴霾, 带给观众读者以正面、健康的真实, 扩大监狱正面影响。该片所呈现出的是高墙之内的两个女性群体在不同身份下, 以智慧、勇敢、勤劳、执着以及真挚情感各自找寻心灵回归之路的一曲爱的颂歌。

2. 现实意义——为现实服务。

面对这些艺术作品及其大众传播心理学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并非无可作为。如何选得择其可取之处, 以图为现实监狱服务, 并提出改进建议, 是此项研究的又一现实意义。如关于对监狱物质条件的改进;对制度管理上的不断完善;对犯罪行为的比较研究;和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的建设, 都将是我们研究对监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肖申克的救赎》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狱片不同, 是一部讲友情、困顿、希望与梦想的电影, 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 足智多谋的设计, 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

3. 社会意义——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监狱宣传事业, 深化宣传普及知识。

国内大学普遍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 专业课程包括了传播学、新闻学、现代汉语、传统文化等。此类专业也应用于司法宣传上, 尤其在监狱宣传方面一直缺乏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来引导。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到司法事业上,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白焕然教授从文化的角度矫正罪犯心理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文化是警察不可忽视的有力武器”。如果能在实践中延伸司法宣传的专业深度, 在应用实践中有所感悟, 无疑将是我国监狱事业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监狱与我国真实监狱现状的比较

我国的监狱在影视作品中的宣传现状不容乐观。尽管监狱题材的电影以其封闭的特殊环境、激烈的冲突矛盾、神秘的犯罪经历一直历久不衰, 所反映的监狱侧面也是多种多样, 五花八门。

社会责任赋予了监狱重要的使命。它承载着对罪犯实际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 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重任, 从而起到减少犯罪、预防犯罪的作用。通过亲身在监狱期间的统计调查, 笔者发现犯人出狱后再次犯罪危害社会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 与此同时约有92%的犯人确实能够改过自新, 重新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可以说监狱使绝大多数的犯人健康回归到了社会, 可是社会中却总有人喜欢紧盯着那不足百分之十大做文章, 抹杀监狱劳教事业所做出的工作成果及贡献。监狱工作的成绩, 原本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但是在一些电视电影宣传影响下形成的社会舆论定势, 对人们的影响将是久远难以改变的。

三、新形势下运用影视文学作品宣传监狱文化

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文学与艺术是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形式和载体。监狱的宣传工作也同样可以借助影视作品这一强大影响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到神秘的监狱, 了解到真实的监狱生活。

(一) 充分利用监狱警示教育作用。

及时记录下所举办的一些重大警示教育活动;例如2010年8月河北某市地税局就在监狱成立了警示教育基地的揭牌仪式, 200多名地税人员通过参观监狱内的教育展厅和与犯人近距离的接触观察, 从而感悟自我。这种活动的举办不仅对工作人员的自身是种鞭策, 更是直观地让这部分观众认识了解到监狱, 对纠正影视作品中感受到错误的监狱印象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 借鉴利用好影视文学这把双刃剑。

一方面改变现下一些影视文学作品对监狱的不利地位, 另一方面反过来利用影视作品更好的为监狱宣传服务。监狱可以尝试不带任何偏见色彩, 拍摄几部真实反映监狱生活的宣传记录片。一方面将物质上的各种条件如犯人的宿舍、食堂、工作环境、卫生间、医院、活动设施等一一展现还原, 一方面更要从深层次体现发掘犯人们的真实精神面貌与改造心态。通过这些真实的影像记录, 一方面可以让犯人的家属感到安心、放心, 另一方面塑造出健康的监狱形象。

(三) 整合监狱现有宣传资源, 重视监狱警察的文化发展。

各大监狱已普遍注重到了监狱文化的重要性。也的确只有了解文化, 把握了文化的特点命脉, 才能更好地教育罪犯, 改造罪犯。大部分监狱都办有狱内报纸 (如新生报) , 内容主要以刊登犯人们的反省、感悟类的文章为主, 要积极拓展创新宣传方式, 发挥影视载体直观的优势, 更好地为监狱文化建设服务。

把文化引入罪犯矫正中, 会直接有利于监狱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而研究罪犯矫治的文化基础, 又会反过来促进监狱事业的健康进步。因此, 矫治罪犯的理论与实践必须要重视文化问题的研究。主动利用好影视文学作品的宣传, 就会为广大在监狱认真服刑的犯人和在监狱辛苦工作的狱警创造出一个良好积极的社会环境, 从而使我国监狱事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有关监狱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以其封闭的特殊环境、激烈的矛盾冲突、神秘的犯罪经历一直历久不衰, 在监狱文化宣传中起到重大作用, 并侧面反映以负面影响为主的监狱文化。比较这些影视文学作品中与我国现实中的监狱相似却大不同, 在新形势下如何借助影视文学作品的强大影响力, 为监狱工作宣传, 为监狱文化建设所用, 即是此文研究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影视文学,监狱文化,司法宣传,影响

参考文献

[1].连春亮.关于构建监狱文化的思考[J].中国监狱学刊.2003, (5) .

[2].任莉桃.试析未来教育的新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与科研.2000, (9) .

浅析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之现象 篇10

一、网络文学影像化原因

(一) 网络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天然暗和

影视产业的快速扩张和网络小说热潮的持续升温, 让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制作的产业化、商业化得到很大的提升。网络小说用文字讲故事, 通过网络与受众进行互动;影视作品用镜头讲故事, 透过荧屏传递到受众面前。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影视作品, 他们都是讲故事的文艺活动, 都得通过一个中间媒介与受众进行交互。这样的属性决定了它们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 决定了他们在创作取材和价值取向上的天然暗合。网络文学的创作往往由非职业作家完成, 这些非职业作家大多都是70、80和90后, 影视作品消费的主力军也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 选择有同样生活背景的作家作品进行改编自然会得到消费主体的关注, 影视剧中鲜活的生活表现手法和贴近普通大众心理的桥段设计会和观众产生共鸣。电视、电影, 常常被人们视为具有针砭时弊, 反映当下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媒介, 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制片方选取现实主义性强的网络文学进行改编, 网络小说和影像表达间的这种暗合, 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二) 市场选择

精英文化在市场上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下、“在国内影视创作长期遭受‘千金难寻好剧本’困扰之际”, 网络文学实现其影像化的传播“比制作一般的影视作品拥有更加生后的观众基础, 从市场占有上就已经赢得了先机”。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 消费性是其最大的特征, 网络文学与影视制作间的暗合, 符合快餐时代的娱乐、消费精神。2003年开始, 文学网站便开始实现了自身的商业化运作, 在“快餐”时代和产业链经济效益的共同驱力下, 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已得到显而易见的市场支撑。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表示“现在网络文学有高度想象力, 再加上现在的网络小说有时候不是一个作家独立完成的, 因为在过程中, 网友会参与评论提出各种各样走向的建议, 作家会有意识地迎合市场, 使他的创作高度市场化, 更互动化, 所以海量、想象力、互动性是第二次文学改编影视浪潮的不一样的地方”。而“衡量一部网络文学、电视剧、电影受欢迎程度最外在的指标分别是点击量、收视率和票房, 而决定点击量、收视率、票房高低的根本因素则是相通的”, 这种高度市场化、商业化的艺术创作在经过市场的初级评判, 为其面世后的高收视率、高票房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网络文学影像化的利弊

(一) 生成成熟的类型化创作

网络文学多类型题材的发展, 为中国的影视作品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当中, 宫廷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常规类型值得关注, 该类型作为一种原发类型, 也衍生出许多的亚类型。而在电影方面, 爱情题材的文艺片更是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一大主打类型。

回顾近几年的电视剧创作, 宫廷剧作为一种常规类型依旧占据着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几年, 《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倾世皇妃》这类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 《后宫甄嬛传》尤其更甚。随着这一类型的发展和成熟, 一种继发类型的穿越宫廷剧横空出世。《宫》《步步惊心》亦是这类宫廷剧成熟发展后的衍生之作, 这种亚类型拓款了影视创作的视域, 为宫廷剧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电影方面, 年轻人作为影院观影的生力军, 选择都市情感和青春爱情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切合年轻人的观影期待。而这类网络文学的改编对制片成本要求较低, 风险也较低, 电影人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出发, 选择这一类型进行改编合情合理。《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之作, 都市情感题材的影片在这样的市场支持下必定会得到长足发展。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必将极大的促成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发展, 由此生成的类型化创作, 为中国影业形成自身的稳定主打周期提供了基础, 这对于促进电视、电影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 网络文学自身文本内涵的删减

相较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描写来说, 影像化的表达因其视觉的直观性和阅读时的综合性与迅捷, 不适宜进行大段议论和过于深度的主体挖掘。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发展起来文学样态, 在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下, 必定因为编剧和导演对原著的解构和重构, 其作品的文本内涵必定遭受到不可避免的删减, 这也是任何作品改编和影视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影像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可视化媒介, 在有限剧集的时限下, 不得不表现出表意简单和浅显化的特点。这既是影像传播的优点, 又是其局限之处的一大体现。

深受年轻群体欢迎的网络文学, 有的还形成强大的固定粉丝群。粉丝群与网络写手又都保持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可以说粉丝群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网络写手的创作。“网络文学利用网络自由的特点和文学自由的精神, 通过自由地写作、阅读和评论, 逐渐向公众倾斜”, 网络文学影像化改编不再是导演们唯一的创作追求, 还是受众参与作品意义生成的意见表达。网络文学可供影视剧作改编的资源丰富, “第二次浪潮”的到来, 将会为这个故事至上的影视剧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但是, 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向公众倾斜和遵循受众意见的市场选择下, 改编作品呈现出谄媚观众的态势。制片方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一味的讨好观众, 避免“三俗”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任重而道远。

摘要:无论是院线还是电视荧屏, 都充斥着许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反观近几年的影视剧作市场, 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收视、票房和口碑上都赢来了丰收。网络文学的影像化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源源动力, 也促成了自身的长足发展。本文将简要讨论该改编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影像化

参考文献

[1]赵洁.盛大文学推介五星级作品网络小说改编影视成第二次浪潮[J].出版参考, 2012.11.

[2][3][4]路春艳.王占利.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介互动——谈万罗文学的影视改编[J].艺术评论, 2013.2.

影视营销要尊重作品本身 篇11

如何提升品牌价值?——内容是关键

“影视营销要想提升品牌價值与知名度,首先要尊重影视作品的主体本身。由于每部影视作品的特征不同,因此影视营销的内容把握是个大难题。”谈及影视营销的核心,万马堂广告集团董事长沈毅这么说道。

沈毅认为,影视营销在内容与商业之间寻找平衡,是个抽象的问题,因为每个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剧本不同,不能一而论之。近年来,随着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水平飞速上升,促使内容营销行业快速发展,关于内容营销的话题呼声四起,但是目前中国市场的内容档次远未达到成熟。面对“都教授现象”引发的关于韩剧内容营销,虽然在中国才只是刚刚兴起,但至少开始有人响应观众心声了。

如何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内容相关性

品牌借助内容营销能够有效地拉近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是很多选择影视营销方式的企业所希望达到的。但是,如何才能真正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

“我很想把目前某些从事电影植入环节的策划人员赶到操场上去!”沈毅坦言,“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取决于内容的相关性。一些影视作品在进行品牌内容植入的过程中,一味盲目的商业化操作,急功近利,植入太过生硬,对内容造成扭曲,往往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加剧其行业形成诟病,忽略内容本身的价值,从而拉远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其实只有内容的相关性才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

而对于如何将品牌自然植入影视剧内容,沈毅提出了几种方式:第一种、形式植入;第二种、含义萌生;第三种、形意共鸣。落实到实际操作,从广告创意到合作投放平台的选择,他认为广告主需要听取专业影视营销公司的意见,给予选择性判断,所以选好操盘公司很重要。

行业膨胀下的未来发展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打拼的品牌,市场压力都很大,大部分企业对影视营销持观望态度,还没形成进入此领域的理由,也并未找到成熟的影视营销方法。

影视文学作品 篇12

近些年间, 中国的影视行业发展较为迅速, 同时影视产业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期制作在影视制作里占据着重要地位, 影响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制作。 伴随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 后期制作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1 影视后期制作概述

(一) 影视后期制作的含义

影视后期制作指的是利用合成技术以及三维动画等一些方式来剪辑、加工现实世界里拍摄到的素材, 同时为它配制相应地声音, 将素材转换成一套完整影视;后期制作的主要流程有初步剪辑, 正式剪辑以及特效采取与声音匹配等若干流程。影视后期制作在影片的整个制作流程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后期制作和前期制作的彼此融合, 让影视作品以一种更加完美地形式展现于观众。

(二) 影视后期制作的步骤

影视后期制作的主要步骤包含有如下若干步骤: 镜头剪辑, 特效合成, 声音配置。

首先是镜头剪辑。 导演在拍摄影片的素材时, 通常会利用分镜头角本的方式, 这种方式让镜头不会太过于集中, 较为分散。所以在后期制作的过程里, 需要把这些分镜头拍摄的素材加以剪切与整合, 让整个影片可以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一个好地镜头编辑往往能够确保故事的连续性, 同时又可以可确保影视的完整性。

其次则是特效合成。 特效指的是为观众带来的那种特殊效果。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把特效合成应用于影视的后期制作里, 已经是当前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在过去, 影视特效仅仅有镜头转换这一种方式, 发展到如今社会, 3D动画特效目前已经融于影视制作过程里, 这种技术让影视的画面愈加现实逼真, 使浏览的观众可以从其感受到一种特殊的震撼效果。 如今, 很多影视作品均已采用了3D特效技术。

最后则是声音的配置。 声音配制作为后期制作过程里的一个关键环节, 它分为后期配音与同期录音两种声音录制方式;在拍摄过程里, 假如采取同期录音方式, 一定要注意如下若干点:第一, 要确保故事完整, 在画面变换与声音衔接方面一定要加以重视。 第二, 要确保采用的声音特效和拍摄的画面互相匹配, 例如说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 就不能插入悲伤地背景音乐。

而对于后期配音, 一定要格外重视选择配音演员, 演员的声音必须要符合剧本中的角色, 只有这样, 才可以确保影片里声音的逼真性。

2 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里的具体应用

影视后期制作具有十分悠久地发展史, 起于影视拍摄, 各类影视特效便滚滚不断的融于影视作品里。 在早些时期, 影视特效的发展还较为落后, 利用这种特效制作地影视作品也不能为观众带来极具震撼力的视野享受。 在早些时期的作品, 例如说《封神榜》, 里面的人物可以腾云驾雾, 这种特效均是在后期制作过程里实现的。 如今再看, 我们会感觉这种特效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了。 然而就当时而言, 这些作品的确满足了观众的视觉享受。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 后期制作技术同样发展迅猛, 并且后期制作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愈来愈好。 后期制作将拍摄获取的影视素材加以剪辑与整合, 让影视画面愈加清晰、逼真, 使观众能够从影视画面里得到视觉快感。 不仅如此, 后期制作能够虚拟制作一些现实里无法获取的画面, 例如说百花齐放等一些画面, 这种画面能够为观众带来畅快淋漓地视觉享受。

后期制作在影视制作里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特效通常运用于画面共现以及虚拟拍摄对象等若干方面。

(一) 虚拟拍摄对象

影视作品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 然而却高于现实生活。在作品里的若干人物以及画面均是由编剧想象出的, 在素材拍摄的时候, 导演根本没有办法完成这些画面与人物的拍摄任务。 所以, 此时需要借助于后期制作完成这些任务。

(二) 画面共现

影视作品里, 有些画面根本无法从现实生活里获取, 例如说百花齐放以及水漫金山寺等一些画面, 所以一定要借助于特效技术来进行制作。

影视作品里, 有些角色来源于现实世界里对象, 然而同样需要对该对象单独进行拍摄, 然后在后期将拍摄的对象整合到设计画面里, 然而设计画面里的场景在现实世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这同样是后期制作的关键环节。

3 结语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 影视后期制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纵观全世界, 影视产业在未来仍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同时它对世界经济的推动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后期制作在影视制作过程里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后期制作加以重视。 如今, 愈来愈多地制片人与导演已经领悟到了后期制作在影视制作里的关键地位, 均开始对后期制作加大投资。 只要我们正视后期制作, 一定能够推动影视行业实现大跨越发展。

摘要:因为中国数字影视发展较晚, 致使后期影视制作发展也比较缓慢, 如今尚停留于技术研究层次上, 本文针对当前的具体情况, 阐述了影视后期制作的相关概述, 同时论述了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里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作品,运用

参考文献

[1]杨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20:97-98.

[2]马覃亮.影视后期制作在国产影片中的应用及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0:85, 180.

上一篇:动物眼中的世界下一篇:电子政务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