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与美术设计

2024-07-13

戏剧影视与美术设计(通用8篇)

戏剧影视与美术设计 篇1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简历

周xx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9岁(1987年7月22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89********(手机)

E-mail:zhouyu@51job.com

最近工作[1年11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职 位:高级平面设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学 校:中央戏剧学院

自我评价

热情、性格活泼开朗的我,心理素质好,对待生活、工作乐观向上、为人真诚、坦率,善于人际关系,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不易受外界的影响干扰。本人针对以前的工作总结: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苦恼.在领导及关怀与指导下,在各位同事的鼎力支持帮助下,我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目标地点: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高级平面设计

工作经验

2013/5 ― /4:XX有限公司[1年11个月]

所属行业: 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品牌中心设计高级平面设计

1.品和模特摄影和摄像的拍摄概念创立,具体拍摄计划制定和现场指导或拍摄;

2.公司要求设计服务的相关部门,项目经理和外包商密切配合;

3.协调并制定最终产品的工作进程并监控其制作成本;

2011/10 ― 2012/12:XX有限公司[1年2个月]

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

设计部 资深设计师

1.根据市场及销量情况变化制定年度计划;

2.借助量子恒道、数据魔方等工具对网站流量、产品排名进行统计分析;

3.审核第三方合作公司的设计质量及工作进度,协调管理第三方合作机构配合人员。

教育经历

/9― 2011/6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本科

证 书

/12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 语(良好) 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简历]

戏剧影视与美术设计 篇2

关键词:戏剧影视美术,发展现状,分析

戏剧影视美术通常也被称为“舞台美术”, 但这一概念只是总体性的概述, 其下辖专业甚多, 譬如舞台设计、电视舞美、舞台绘景、戏剧影视服装设计、影视美术等。目前, 舞美已经被学界正名, 正式定义为“戏剧影视美术”。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推广、普及, 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基本被影视媒介占据, 甚至相对传统的室内舞台美术设计也开始逐渐朝着电影电视布景、造型设计的方向改变。

一、戏剧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音乐剧以及歌舞剧颇为流行, 由此可见戏剧艺术越来越强调节目的深厚文化底蕴。当然, 就诸多观众的反应来看, 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确实离不开对这种文化底蕴的挖掘。而且随着中小城市舞台小剧场平台的不断搭建, 戏剧不再是大城市观众的特权, 欣赏人数面临激增的趋势, 故而观众品位的不同就使得戏剧影视人员面临更高的水准要求。就当今的戏剧而言, 布景已经不再被视作简单的装饰, 其功能趋向于广泛化, 往往被视为是对观众进行影响的全部视听图像的组成部分。手法、观点上的的多样化使演出风格也趋于多样性, 当前有两种潮流最为突出, 一种是抽象主义, 另一种是写实主义。抽象的戏剧风格往往能够使形状、材料和色彩达到一种交融互通的效果, 而且也可以使人们的情绪得以释放。后者是指专注于写实, 当然就传统的现实主义来讲, 多少在内容上有所添加和改变。其次是当下的戏剧在表现形式上也开始有所不同, 灯光和材料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往往被视为营造一台成功的舞台剧所不可或缺的因素。通常认为, 灯光将会使布景建筑的立体感更加明显, 从而进一步凸显演员的地位。灯光能够彰显布景中的阴影部分, 进而使得瞬间的戏剧动作得以塑造。同时, 灯光往往也是营造气氛的绝佳工具, 这种气氛上的营造功能可以改变舞台空间, 观者进而会发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而就材料而言, 非传统材料越发得到广泛使用, 尤其是建筑和雕塑上, 自然材料及合成材料在更大范围内适用, 这些材料不仅轻便、牢固、有韧性, 易于在布景结构中使用, 同时材料的外观往往可以表达诗意的气氛、戏剧的万千世界或社会的风貌, 进而产生比传统的绘画布景更加强烈的真实感。通过与戏剧人物及布景元素之间的合理组合, 甚至还可以营造气氛、挑明人物处境。

二、影视的发展现状

在影视方面, 以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为例, 影片开始更多地强调整体格局, 要求画面流畅、优美, 试图在更大程度上彰显视觉上的冲击力。这跟传统影片显然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影片由于多为动作片, 强调体形的移动, 要求动作上精确、迅速、流畅, 故而在质感上开始面临变化。但显然, 动作片尽管一度风靡全国, 甚至对走出国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当下的热度已经减退, 所以这种市场的需求变化难免会对影视艺术的手法、语言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说, 当下电影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已经发生改变, 更侧重于强调电影的逼真性、运动性和时空结构处理这三大特征。 逼真性, 通俗来讲也就是像或不像, 内容涵盖范围极广, 比如时代、地域、语言、质感等方面是否表达到位, 有没有出现明显的错误。运动性则主要是指镜头内长宽高的一系列运动以及人物心理补偿的似动现象。影视中当然不可以说是分镜头形态, 整部影片必须是运动的, 进而在整个运动的流程中通过镜头表达含义, 比如光和声就可以对时空进行体现, 而运动及空间的处理也要分别来谈, 空间往往指画内及画外空间。电影中不存在构图, 因此电影的空间应当是开放性的, 包括画内和画外, 此外, 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是一种空间关系。任何一部电影主题的确定都是相当迅速的, 重点往往在于要如何去体现这个主题, 故而设计手段与方法是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逼真性、运动性和时空结构处理这三大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当前影视艺术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进一步提升当代戏剧影视美术的审美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就戏剧和影视而言, 二者也开始日益融合, 戏剧中开始越来越强调影视手法的运用, 影视中对于戏剧手段的汲取也必不可少, 二者合流是戏剧影视美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趋势。我们有必要掌握中国戏剧影视美术的发展现状, 分析其特点, 为实现未来戏剧影视美术创作灿烂、辉煌的局面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金姬戏剧影视美术发展现状[J].艺海, 2009, (07) :70-71.

[2]赵大千.浅谈戏剧影视美术艺术[J].大众文艺, 2010, (22) :1.

影视美术造型设计与感染力 篇3

[关键词]电影美术空间造型民族化场景

一、影视美术造型设计是银幕感染力必须表现的重要读解

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作为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作为银幕形象剧作的一个重要作者——影视空间美术造型,在影片视觉解读中它又是相当重要的,有时是很关键的内容。因为它是银幕世界视听效果的有机组成元素,并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意义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它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所以解读影片离不开解读影视美术造型的设计和构思,解读影视美术离不开解读在广阔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影视作品。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或者在影视圈内,只解读影片的剧作情节而忽略对银幕世界造型角色的解读,这只能说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理论现象,因为佳作离不开叙事,更离不开影像造型。

影视是一门时空和视听复合的艺术,同时包容着叙事与造型形象的融合。正因为如此,影视美术师在其创作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一影视思维对银幕世界的造型表现显得尤为重要。银幕世界的造型表现,首当其冲的是美术师的空间造型和人物造型设计——即造型语言的设计。因此,影视美术的造型设计是银幕世界的视觉造型基础。

论及银幕世界的视觉造型,必然涉及到影视美术的空间造型、人物造型、造型语言等方面的造型要素。而空间环境、人物化妆、服装等造型要素之间的对比与变化、和谐与统一的构成关系,使造型要素具有一种造型语言的功能。我们知道,造型语言主要是由形语[景语,物语。人物形态及其化妆,服装造型等信息]、色语[色彩,色调语言]、时语[时间媒介,时间信息体等]、光语[光影,光调]、音语[音乐,音效等]、景语[情调,意境]、人语[个体或群体语境信息,非指人物口头言语]、图语(构图,画面]、动语(运动媒体,动势媒体]等要素构成。因此,作为影视语言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造型语言,其结构,气质便具有某种叙事性质的银幕影像剧作意义。

所以,从影视美术造型设计角度解读影片,如同从影视编剧,影视导演艺术,影视摄影艺术等角度解读影片一样。是电影美术家们理论研究的主要命题之一,同时也是有志于电影艺术发展的学者,通过电影美术之门步入电影艺术殿堂的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然,要通过影视美术造型之门解读影片。首先要认真理解影视美术,认识、理解影视美术概念和定义,了解影视美术设计师及创作任务,了解现代影视对影视美术设计的新要求等;第二,要全面理解银幕造型世界的“空间”概念、造型要素及其包容的诸如思想、文化、情感、心理等抽象方面的丰富蕴涵在银幕艺海里的多层面表现等等;第三要深入认识、理解“银幕影像剧作”的真正含义及其与影视文学剧作的区别,认识、理解影视创作上的主要艺术特点、银幕造型世界里剧作上的多元化结构和表现上的多重技巧。

二、影视美术造型必须服从银幕总体和有机统一的规划

一部影视作品的总体造型设计构思的形式与设计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创作思维方向的正确,还取决于影视空间美术师对空间造型构成要素的理解和选择,以及构成各个局部空间要素的多样有机统一。

所谓总体造型设计,具体讲,就是美术师从客观上俯视全局,对人物形象和空间环境等进行认真细微的全面分析理解,对影片的整体艺术结构形成一个总的构思,从微观上将总构思通过空间组织和构成,以及人物造型,道具形象的设计,转换成影视画面造型因素,形成一个总的设想。两者的关系:总构思是总设计的具体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总设想是总构思的创作结晶和成品。

总体造型设计,既是影视美术师创造活动中统观全局的、系统的影视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过程,又是具体造型设计中的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系统立体的造型设计方案,宏观角度的总构思,是微观角度的总设想的造型指导,微观角度的总设想是宏观角度总构思的体现和延伸。由此可以说,总体造型设计是电影美术设计的灵魂,是未来影视效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题材内容,不同主题思想,不同风格样式的电影作品,构成总体艺术空间造型的内容、形式、特征以及构成方案的完全不同。一部影视作品总体艺术空间的设计构思的形成,往往取决于美术师对剧情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综合分析和对生活的强烈感受,取决于对剧作家和导演创作意图的深入细致地研究。美术师将感性素材通过理性思考的梳理,逐步导入影片整体空间造型的创造思维范围之中。

影视美术的总体造型设计要求成为影视艺术展示作品内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完美造型的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同时又要具备艺术空间造型形式的独特魅力。因此影视美术的总体造型设计原则是:艺术空间的整体性,影视时空的连续性,景人一体的融合性,造型语言的参与性,创造意识的大众性。

总体造型设计的构思完成,来源于影视剧本及其风格和样式。导演对未来影视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是美术师进行总体造型设计的导向性创作依据,但更为重要的是美术师的总体造型设计的构思形成,则取决于美术师对剧本和未来电影作品独特的艺术思维及对导演、摄影等创造意图的综合理解和共识。

很明显,一部影视片的总体造型要明确。具体来说,一是依据剧本的造型设计的指向性创造意图要明确,二是艺术表现的手法和方法要具体,构成大的块面和逼真的细节,不但要强调画面形式感,而且在总体造型设计上也要有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首先体现在对人物个性的描绘内容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影片的外部形式风格。所以,美术师的总体造型设计是全片美术造型设计的灵魂,是影片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因此,从影视美术的角度,参照未来影视片的整体,结合影片主题、人物、风格、样式等因素的需要所进行的总体美术造型设计,是电影美术师首要的和基本的创造任务。

三、影视美术造型设计必须构成银幕视觉大容量混融效果

在四维空间中,导演和摄影可在美术师提供的运动着的空间环境中和体现空间不断变化着的时间里,用多个角度自由运用各种摄影机镜头,采取推拉摇移、正反仰俯、加快放慢等手段,进行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电影画面的构图拍摄以及利用电子高科技手段,合成高妙的、异常真实的、扣人心弦的电影画面,也可简述为:以不同景象的视点。去展示视角的画面。

场景空间美术造型设计是在总体造型设计导引下的艺术成功,是人物的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的综合体,它不但承载着地域、时代、历史、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地

位、职业等各方面人文领域的重负,而且还包含着人物思想、情感、心理、心灵等方面的人本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们还要承担起多元融合,突出重点的艰巨任务等。因此场景造型空间设计必须要有多义性。那种单一的造型空间的说明性、衬托性,是影视剧时代的任务,绝非现代电影美术师的高标准、高水平要求。

构成空间的多种造型元素,形成了银屏世界里的视觉语言信息环境,这个视觉语言信息环境,不仅含有物质空间层面的语言功能,同时也具有参与塑造刻画人物、参与银幕影像剧作情景,昭示影片主旨层面的多重语言涵义和信息功能。它和影片的风格样式是统一的、和谐的、相辅相成的。构筑具有某种艺术风格和个性特色的造型语言环境,就需要体现在总体造型设计中,有时体现在场景空间或场段空间之中,有时体现在全片的色彩配置和色彩基调的组织安排里,有时则体现在人物造型的细节表现当中。

四、影视艺术塑造必须产生银幕视觉感染中的精密逼真效果

在整套系统化的立体造型设计中,总体造型设计与分场空间造型设计在气氛营造方面的统合关系(场景的层次、气氛、色彩、基调、意境等方面的氛围组成内容),人物造型与场景空间环境之间构成关系,蕴涵上的一场景空间的单层面与全片总体空间的多层面的融通关系,区域空间和场段空间的构成关系等等,都要包容美术师的总构思和具体造型设计的设想之中。

系统化立体造型设计还要包容对电影画面的构成、银幕影像剧作等方面的造型思维,即景——人,景——画,景——言,景——剧的四个合一。这些方面,不仅是电影美术造型设计中的具体构思内容,而且也是美术师在艺术创造中不可缺一的造型设计的奋斗目标。

传统上被广泛认同的概念是,电影是照相式的物质复原,如美国的好莱坞的西部片,家庭伦理片,德国的言情片,法国的心理片,日本的警匪片,中国的历史片,意大利的社会片等。无论是空间环境的造型细节,还是人物的服装设计和化妆造型,都给观众亲临其境的感受,甚至是生理刺激。银幕世界里这些视觉冲击力经过调动观众的思维,升华为艺术上的审美享受,从而达到认识人物,理解主旨的目标。

逼真的纪实效果,并不排除某种造型形式的追求、提炼和加工。因为银幕世界里的艺术造型不等于自然的复制,原始的抄袭,而是美术师对空间组织、造型设计的有机构成,而且也是逼真的,给观者一种艺术形式上的审美享受。

因此,现代电影对影视美术设计的要求逼真精密的意义并非是单一层面的,而是多层面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种重复原始自然的生活逼真,绝不是艺术上的逼真纪实。

五、影视艺术造型设计在银幕上必须展现的民族化文化倾向

虽然现实社会生活中涵盖了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但是不同的影视作品的银幕表现,文化主题的内容表现的侧重则有所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及其宗教文化,是美术造型文化的母体,电影人物的造型包括服装的文化信息来自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母体之中,加之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因此,美术造型是可视性的服装设计刻画人物,创造银幕艺术形象的重要媒介。

影片《埃及艳后》中的埃及女皇服。不仅有古埃及文化和华丽的阴柔之美,同时也折射出作为政治家的阳刚之气;作为古罗马的军队统帅凯撒的装束。造型非常合体的棕红色全皮革盔甲,金色护心镜、黑腰带、金属装束的毡靴,把英雄本色与威武气概的意志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咄咄逼人的阳刚之美。在埃及女皇与罗马凯撒的服饰造型中的个性特征表现之外,民族、宗教、地域的文化特征同时得到表现,这不仅是服装的款式、色彩以及不同地域间的差异所能决定的,更为重要的是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特征与人物个性特征的结合,体现出一种人际关系和价值体系,还体现出一种民族心理、文化行为和社会规范。在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保护民族尊严的手段。艺术家站在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角度,向古埃及和罗马帝国的绘画艺术学习,通过对女皇高贵而统一的多色彩图案的服装造型和再现凯撒近乎单色的拙朴而威武的英雄风采的服装设计,关照人物剧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体现了女皇和凯撒等人物的个体心之灵魂。也体现了影片的主旨之魂——民族尊严这一民族文化的特定内涵。

戏剧影视与美术设计 篇4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计划

一、明确实验实习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一)实习目的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复合型、掌握多项高端专业技术的一专多能德艺双馨的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安排在从大二起每学期两周以及大四一个完整的学年进行,但并不具有绝对独立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运用教学成果,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设计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设计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了解和熟悉影视设计、人物造型、服装表演等实践专业工作。对我系各个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近几年来,我系在教学实习单位的安排上侧重于影视基地、舞台灯光公司等,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习报告实践,了解实际的外界工作状况,熟悉影视机构运作的基本环节,实际体会一般影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实习要求:

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鉴于此,我们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同志虚心求教,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安排在某一实习报告具体的岗位,工作可能很琐碎。我们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与此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高远,从整体工作的全局出发,了解机关运行的基本规律、行政人的基本心态、行政管理的原则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熟悉与影视、灯光等各个职业,增强适应能力。

3、以“研究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前通过“双向选择”(指定、自定)方式确

定一些研究课题,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有准备地进行 1~2 个专题的社会工作实践调查,实习结束时要完成实习论文并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教学实习

(一)实习的时间安排教学实习的具体时间安排经过了一次调整。

从大二开始实行每学期两周的实习教育,及大四一个完整学年的实习教育。一方面,该阶段学生已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每学期两周的教学实习,学生会发觉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迫切需要有一段时间对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与充实,系里可利用三年级上学期进行某些课程的设置与调整,以满足学生四年级下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及找工作的需要。

(二)实习前的准备、作好实习前的指导工作。请熟悉机关工作的教师作讲座或报告,明确角色转实习报告换的诸多要求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包括:了解机关工作的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掌握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选定社会调研的系列课题等等。心理准备主要是注意角色转换,形成必要的心理预期,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做出适应性调整,力求以一个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投入实习过程。

三、教学实习的效果与经验、教学实习促进了我系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和课程设置的调整。近年来,我系为适应学生的实践需要陆续增设与调整了一系列课程,受到同学的欢迎。、教学实习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在一个学期的实习之后,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党政机关运行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结合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一些学生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实习论文。、教学实习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实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培养了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实习报告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些在实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毕业时找到了较为满意的单位。(详见有关附表)、教学实习配合了所在单位的工作。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各自的实习基地积极工作,从小事做起,直至参与本部门的重要工作,成为一支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年轻队伍,实习学生的精神风貌及工作能力受到了各单位领导与工作人员的普遍好评,在每次实习欢送会上,都出现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而几乎所有单位都表示,欢迎我系以后能继续向该单位派出实习学生。

戏剧影视与美术设计 篇5

说明:专业好不好,主要看适不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本专业旨在挖掘具备一定素质、潜质与能力的学生,通过对其在故事建构、影像造型、声音处理、表演控制及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训练,培养通晓视听语言、掌握导演工作技能,具备一定想象力、创造力、执行力,能独立从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编导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优质人才。

1、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主要课程

文艺美学、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中外经典戏剧赏析、影视编剧、表演学、导演艺术、视听语言、电视剧创作、影视剧评论、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影片分析、类型电影、影视美学、导演大师研究、影视剧改编、电视文体写作、纪录片研究和创作、摄影构图、电视节目编辑制作、影视录音基础、影视美术设计、中外美术作品赏析、中外音乐赏析、音乐剧概论等。

2、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毕业后具备的能力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

培养技能

1.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戏剧、戏曲影视创作的基本能力;

3.了解我国的文艺、宣传、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戏剧、戏曲、影视理论和创作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批评能力。

3、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等单位从事戏剧影视策划、创作和导演工作。

4、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比较不错的大学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1. 重庆大学 A+

2. 安徽大学 B+

3. 贵州大学 B+

4. 中国传媒大学 A+

延伸阅读:

前景分析:一提到导演,很多人就自然想到世界名导演希区柯克、斯科西斯、斯皮尔伯格、黑泽明、张艺谋等,觉得导演这个职业很风光,令人神往。如今,人们在欣赏电影时不仅仅将目光放在几个男女主角的身上,他们还关注着导演创作中的思维和艺术。导演固然是个前途无量的专业,但这个行业里竞争激烈,要当上名导演更如同过独木桥一般了。

戏剧影视与美术设计 篇6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戏剧与影视学专业音乐剧研究方向研究生招生简章(单独考试班)

一、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音乐剧艺术在中国的现实需要,为中国乃至国际的音乐剧创作与表演领域培养具有优良的专业技能、厚实的.文化与美学素养、突出的创作及表演能力的研究型、应用型音乐剧人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于年招收戏剧与影视学专业音乐剧研究方向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0名。

二、招生对象及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4年或4年以上(从本科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的在职人员;或者获得硕士学位后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或2年以上(同上),业务优秀的在职人员;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三、报名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报名采取网上提交报考信息的方式。具体报名方式、时间、地点请于9月下旬见北大研究生院网页,或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yz.chsi.com.cn)查询。

3.报名费:按北京教育考试院规定收取。

4.考试方式为“单独考试”,报名点仅限“北京大学”。

四、初试

初试时间为2013年1月5日至6日,考试科目为:

1.思想政治理论

2.英语

3.艺术学原理

4.中外音乐史与作品分析

五、复试

复试一般在3月份进行,复试形式为专业面试(含戏剧表演、声乐、音乐剧风格舞蹈)。

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考生在复试时除复试通知书外,还须携带以下材料:

(1)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现役军官证、文职干部证);

(2)本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3)通过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招生网打印的《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4)加盖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的《在校历年成绩表》复印件。

网上提交的个人信息必须准确、真实,如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立即取消复试、录取资格。

参加复试的考生需缴纳复试费,将按北京教育考试院规定收取。

六、录取

复试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复试及格者能否录取,以考生的总成绩名次为准,择优录取。不转档案和户口。

七、培养

1、北京大学对在读研究生实行统一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学习年限为3年。

2、学生必须遵守有关规定,切实保证学习时间。

3、采用完全学分制,总学分为37学分左右。学习成绩合格者方能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4、教学内容将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讲授、讨论、阅读、剧目实践等方法。

5、硕士论文在导师和教研组教师指导下进行,论文要求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完成论文要经过选题、开题、评审、答辩等程序。

八、上课地点与学习方式

上课地点为北京大学校本部,在职学习,食宿自理。

九、学位授予

学生在三年之内修满所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国家颁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十、学费标准

按本简章招生为不设学业奖学金项目。学费标准为15.8万元人民币,分三年交清,第一学年缴纳学费5.8万元,第二学年缴纳学费5万元。第三学年缴纳学费5万元。学生须于每学年注册时按学年交纳学费。届时未交纳或未足额交纳学费者,将不予办理入学及注册手续。

十一、违纪处罚

对于考生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我校将通知其所在单位,并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十一、联系办法

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电话:010C62745011,地址:北京大学理科5号楼428室,邮编:100871,电子邮件:gaochy@pku.edu.cn;主页地址:www.art.pku.edu.cn

2、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咨询电话:62751354、62756913;电子邮件:grszsb@ pku.edu.cn ;

网 址: grs.pku.edu.cn;联系地址:北京大学红二楼2102室;邮编:100871

戏剧中影视手法的介入 篇7

【关键词】 戏剧;影视;彼得·谢弗剧作

[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被称作电影的世纪。虽然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电影诞生的时间并不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电影的发展突飞猛进。即使在它诞生初期,人们就对这一新的艺术门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格里菲斯说:“电影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娱乐形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精神力量。”(1)安德烈·马尔罗说:“电影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世界第一艺术。它能依靠画面消除语言不同所造成的隔阂。”(2) 贝拉·巴拉兹说:“电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将把人类从巴别摩天塔的咒语中解救出来。现在第一个国际语言正在世界所有银幕上形成,这就是表情和手势的语言。”(3)电影的迅猛发展也进一步地验证了这些艺术家的预言。与之相比,戏剧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古希腊悲剧开始算起,西方戏剧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了。电影较之戏剧,就如牙牙学语的孩童面对历经沧桑的老者。但是,随着电影技术的提高,它的艺术表现能力也增强了,面对电影这一处于上升期的艺术形式,戏剧再也无法沾沾自喜于自己已取得的成绩。戏剧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综合艺术,它们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迥然不同的个性。但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它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又是必须的。

法国电影人乔治·梅里爱首先将电影引向戏剧发展的轨道,作为“电影的戏剧传统之父”,他为电影编织戏剧情节,并将舞台布景、服装等舞台戏剧要素引入电影中,电影中戏剧的因素越来越重。在电影发展的早期,从无声到有声,从欧洲到美国,“影剧”成为波澜壮阔的发展潮流。正如安德烈·巴赞所说:“我们至今仍然把戏剧奉为一种美学的极致,认为电影也许能够以令人满意的方式接近它,不过,充其量也只是戏剧的谦卑的仆从”,因为,“戏剧给我们留下的愉悦比起看完一部好影片获得的满足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更令人振奋、更高雅的东西,也许,还应该说,更有道德教益”。(4)然而,戏剧不能沉溺于电影对它的膜拜中而停滞不前,因为,电影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威胁到戏剧的生存。比之应用假定性的戏剧,电影可以给人提供更逼真与生动的艺术体验,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电视又进入千家万户之中。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背景下,数码艺术、互联网文化等纷纷兴起,戏剧在众声喧哗之中越来越难突出重围,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艺术欣赏形式。于是,戏剧危机的口号也喊的越来越响亮。面对此种文化生态环境,戏剧如何重现昔日的辉煌?如何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由此,戏剧向其它艺术形式学习,这其中,戏剧向电影学习的步伐迈的最早。巴赞曾指出:“如果联系历史来看,我们就应该承认,‘电影式戏剧’的广泛尝试先于‘戏剧式电影’的尝试,小仲马和安托万是马塞尔·帕尼奥尔的先躯。”(5)巴赞认为,早在19世纪,戏剧家小仲马和安托万就已经开始尝试向电影学习了,虽然此时的电影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戏剧家们已经从电影逼真反映现实的特性中,看到戏剧可能发展的方向。小仲马的无情的真实,安托万的复原生活,都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其实,戏剧的真实毕竟不能与电影同日而语,在戏剧向电影学习的道路上,戏剧并不能抛弃自身的本质特征而盲目的追求电影的效果,只有学习电影的某些手法才是可行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苏联著名导演梅耶荷德提出了改造戏剧,使戏剧电影化的口号。他指出:“哪里的戏剧在借鉴电影的优秀成就,哪里的戏剧就在最有效地和电影展开竞争。”(6)梅耶荷德在排练他最知名的两部戏剧《森林》和《钦差大臣》的时候,即将电影中的“蒙太奇”等手法运用到戏剧作品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蒙太奇效果

彼得·谢弗在戏剧创作过程中,也经常借鉴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蒙太奇手法,这在他的几部戏剧中都表现得很明显。比如他的最后一部剧作《戈尔贡的礼物》,此剧的导演彼得·霍尔就很明白的指出了这一点。他在《戈尔贡的礼物》剧本前面的介绍中说,这部剧作的三个主要人物经常共存于两个地方和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这是戏剧结构上的一大进步,因为它需要最大程度上精湛的演员的表演技艺,这就像在表演一个剪辑好的、已经完成的电影。人物在瞬间变换时间、地点和情绪。或许观众还不太习惯于这种跳进跳出以及突然的现代银幕的转换,以至于不太容易理解这种新技术。但彼得·谢弗用电影化的复杂手法加强了戏剧的古老力量:它邀请观众想象的能力。吊诡的是,这是电影永远也做不到的:想象依然是诗意的。这也是戏剧成为隐喻的地方。(7)

《戈尔贡的礼物》以著名戏剧家爱德华·戴蒙逊与他的妻子海伦·戴蒙逊以及后来成为戏剧研究者的爱德华的私生子菲利普之间的爱恨纠葛为主线,反映了暴力与和平、宽恕的主题。全剧通过海伦的回忆,回顾了爱德华短暂的一生。但全剧并非在海伦的回忆中按顺序展开,在海伦向菲利普描述往昔的过程中,穿插着她与爱德华的往日生活片段、爱德华戏剧创作的片段、古希腊神话中阿西娜与帕尔修斯的片段、阿伽门农与其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的片段,种种场景交织在一起,混合着海伦与爱德华之间的爱恨情仇,观者看来,既起伏跌宕又有着深深的怅惘。

戏剧一开始,是现在时空中海伦与菲利普的对话,随着他们对话的进行,海伦开始回忆自己与爱德华初次见面的情形,此时灯光突然变化,海伦怀抱着一摞书与爱德华撞个正着,过去时空中的海伦与爱德华表演着他们相撞后的情景,与此同时,海伦还与现在时空中的菲利普对话,他们的对话补充与评论着过去时空的情景。当海伦在现在时空与菲利普谈到她的往日生活情景时,这段情景就由过去时空中的人物表演出来,而不再通过海伦的描述告诉观众,这样全剧就不断的在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中切换,产生了电影蒙太奇的效果。同时,这部剧作还有一个时空层次,就是海伦与爱德华写作的剧本中的场景,这是在过去与现在时空之外的另外一个时空,可以称为虚拟中的剧作时空。全剧实际上有这样三个时空,从而在有限的舞台上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在这部以海伦的回忆为主线的戏剧作品中,戏剧随着海伦的心理活动进行,并不按照戏剧事件前后发展的顺序展开,这体现出彼得·谢弗剧作中叙事的灵活。

nlc202309040307

二、 定格手法

凝滞不动、定格化表演是电影的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影视片中人物的动作或表情画面突然处于停顿状态,它通常是要引起观众的注意,从而强调某一个瞬间动作的重要性。彼得·谢弗的剧作中常常用到这种方法。《上帝的宠儿》第一幕第三场戏剧回到18世纪,萨列瑞介绍完自己的妻子、学生之后,舞台上除了萨列瑞之外的所有人全都停滞不动,这时萨列瑞开始向观众解说他们通常认为的那时音乐家的地位以及他所持的相反的意见,这说明了音乐对于他的重要意义,为后面他因为音乐而与莫扎特产生嫌隙奠定了基础。《约拿达》中也多次出现定格的情况,第一幕第二场大卫王见过自己的所有儿子之后,舞台上响起和弦音乐,除约拿达之外的所有人停滞不动,这时约拿达向观众介绍接下来上场的他玛:这是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整个丑闻、整个事件的全部原因,她是押沙龙的亲妹妹,按嫩的同父异母妹妹,老国王大卫唯一的女儿,整个王国最受宠爱的人,随后他玛上场。此处的定格使得舞台上只有约拿达一人在说话,他向观众介绍这部戏中最重要的人物,突出了他玛的形象,并交代了大卫王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引起观众的期待,为他玛的上场预热。总之,定格出现的时候,舞台上的叙事者开始向观众补充剧情、介绍人物关系以及进行评论,这除了起到突出的作用以外,还因为叙述剧情比演员表演出来所用的时间少而使戏剧节奏加快。

除此之外,彼得·谢弗的剧本中有许多有镜头感的片段,正因如此,他有很多剧作都曾被改编为电影,比如《五指练习曲》、《公共之眼》、《私人之耳》、《皇家太阳猎队》、《伊库斯》。虽然他对其早期剧作的电影改编不太满意,这也导致他对别人建议自己将舞台剧改编为电影持审慎的态度,但在莫里斯·福尔曼的坚持下,由他亲自改编的电影《莫扎特之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电影获得了八项奥斯卡奖、四项金球奖、八项英国电影学院奖与洛杉矶影评家协会奖等多项大奖,成为影史上的经典,这也说明了彼得·谢弗对电影剧本的驾驭能力。

注释:

(1) 《格里菲斯谈电影》,电影文化丛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2) (美)刘易斯·雅各布斯著,《美国电影的兴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3) (匈)贝拉·巴拉兹,《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4) (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5) (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149页。

(6)梅耶荷德著,童道明译,《梅耶荷德谈话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64页。

(7) Peter Shaffer.The Gift of the Gorgon.Penguin Group,1993,Pix.

作者简介:朱玉宁,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讲师,《艺苑》杂志编辑,研究方向为外国戏剧史。

戏剧影视 必读书目 篇8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钟艺兵著 浙江人民出版

《电影电视艺术导论》 张凤铸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艺术语言应用基础》邵长波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电影的叙事》沈贻炜著 华语出版社

《电视艺术学》 高 鑫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剧论》 张凤铸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台湾电视文艺纵览》 李献文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外名片赏析》 孙锡原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镜与世俗神话》 戴锦华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影与新方法》 张红军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创造过程差别》 张红军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影视剧作法》(法)米歇尔·翁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 黄式宪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 王迪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戏剧情节》(法)古斯塔夫·佛莱塔克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电视剧编剧技巧》 路海波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常用电视片类型及创作》 刘战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电影电视文学创作》 林涵表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美)悉德·菲尔德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电视剧艺术论》 周靖波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画面研究》 朱羽君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语言和语法》(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 中国电影出版社

《现代电视纪实》 朱羽君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广播剧编导艺术》 朱宝贺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广播剧艺术论》 王雪梅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 周传基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广播文艺集》 王雪梅等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语言》(法)马塞尔·马尔丹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文艺节目编导》朱宝贺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文艺论文集》 中央台编 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技艺》(美)琳恩·格劳丝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电视文艺创作》 游洁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制作大全》(美)艾伦·沃策尔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语言学导论》 贾磊磊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美学》(匈牙利)贝拉·巴拉兹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的元素》(美)李·R·波布克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电影艺术》(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美学分析原理》 王志敏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的本性》(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图象符号和电影语言》(荷兰)扬·M·彼得斯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通向电影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分析课教材》王迪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导演艺术》(美)巴尔·理查德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电影和导演》(美)利文斯顿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电视导演艺术概论》 王心语著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导演的梦纪世界》 王心语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艺术词典》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 伊芙特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表演艺术概论》 李冉苒等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生活的重构》 朱羽君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现代电影美学基础》 王志敏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观众学》 章柏青 张 卫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表演学》 梁伯龙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探索的银幕》 倪震 中国电影出版社

《实用影视制片》 任振国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好莱坞大师谈艺录》 郝一匡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话剧通史》 葛一虹 文化艺术出版社

《电视影片的摄制(英)阿·阿瑟·英格兰德等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化的想象》(美)爱德华·茂莱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影视照明技巧》 刘永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银幕的造型世界》(苏)查希里扬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声画艺术》 张凤铸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影电视剪辑学》 傅正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摄影与编辑》 高晓虹 任金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解密中国电视》 张锦力 中国城市出版社

《影视编剧教程》 桂青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镜文化思辨》 黄式宪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创作津梁》 米哈伊尔·罗姆 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为文化的影像》 陈晓云 陈育新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纪录片创作论纲》 钟大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纪录电影史》 巴尔诺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解说词选》 陈汉元著 河海大学出版社

《摄像造型表现方法》 涂家宽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摄影造型基础》 郑国恩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专题片创作》 高鑫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望长城》 杨伟光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艺术人类学》 易中天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西方现代美术思潮》 邵大箴著 四川美术出版社

《抓拍: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基础方法》蒋铎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中国电视获奖社教作品选评》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艺术概论》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主持人》1-7辑 白谦诚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影观众学:献给电影界100年》 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电视艺术导论》 张凤铸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艺术语言应用基础》邵长波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电影的叙事》沈贻炜著 华语出版社

《电视艺术学》 高 鑫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剧论》 张凤铸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台湾电视文艺纵览》 李献文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外名片赏析》 孙锡原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镜与世俗神话》 戴锦华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影与新方法》 张红军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创造过程差别》 张红军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影视剧作法》(法)米歇尔·翁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 黄式宪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 王迪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戏剧情节》(法)古斯塔夫·佛莱塔克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电视剧编剧技巧》 路海波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常用电视片类型及创作》 刘战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电影电视文学创作》 林涵表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美)悉德·菲尔德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电视剧艺术论》 周靖波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画面研究》 朱羽君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语言和语法》(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 中国电影出版社

《现代电视纪实》 朱羽君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广播剧编导艺术》 朱宝贺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广播剧艺术论》 王雪梅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 周传基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广播文艺集》 王雪梅等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语言》(法)马塞尔·马尔丹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文艺节目编导》朱宝贺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文艺论文集》 中央台编 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技艺》(美)琳恩·格劳丝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电视文艺创作》 游洁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制作大全》(美)艾伦·沃策尔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语言学导论》 贾磊磊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美学》(匈牙利)贝拉·巴拉兹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的元素》(美)李·R·波布克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电影艺术》(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美学分析原理》 王志敏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的本性》(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图象符号和电影语言》(荷兰)扬·M·彼得斯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通向电影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分析课教材》王迪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钟艺兵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电影导演艺术》(美)巴尔·理查德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电影和导演》(美)利文斯顿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电视导演艺术概论》 王心语著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导演的梦纪世界》 王心语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艺术词典》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 伊芙特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表演艺术概论》 李冉苒等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生活的重构》 朱羽君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现代电影美学基础》 王志敏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观众学》 章柏青 张 卫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表演学》 梁伯龙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探索的银幕》 倪震 中国电影出版社

《实用影视制片》 任振国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好莱坞大师谈艺录》 郝一匡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话剧通史》 葛一虹 文化艺术出版社

《电视影片的摄制(英)阿·阿瑟·英格兰德等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化的想象》(美)爱德华·茂莱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影视照明技巧》 刘永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银幕的造型世界》(苏)查希里扬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声画艺术》 张凤铸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影电视剪辑学》 傅正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摄影与编辑》 高晓虹 任金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解密中国电视》 张锦力 中国城市出版社

《影视编剧教程》 桂青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镜文化思辨》 黄式宪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创作津梁》 米哈伊尔·罗姆 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为文化的影像》 陈晓云 陈育新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纪录片创作论纲》 钟大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纪录电影史》 巴尔诺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解说词选》 陈汉元著 河海大学出版社

《摄像造型表现方法》 涂家宽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摄影造型基础》 郑国恩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专题片创作》 高鑫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望长城》 杨伟光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艺术人类学》 易中天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西方现代美术思潮》 邵大箴著 四川美术出版社

《抓拍: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基础方法》蒋铎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中国电视获奖社教作品选评》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艺术概论》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主持人》1-7辑 白谦诚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影观众学:献给电影界100年》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文化学》 田本相著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电视剧艺术文汇集》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主持人节目学教程》 陆锡初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一卷》 中国电影出版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 中国电影出版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三卷》 中国电影出版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四卷》 中国电影出版社

《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戏剧美学卷 春风出版社

《情节剧》 史密斯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戏曲简史》 杨世祥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世界戏剧艺术欣赏》 布罗凯特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电视艺术教程》 王光视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萨士比亚与电影》 曼威尔·罗吉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实践理论》 伯奇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广播电视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电影艺术通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剧的探索》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文化学》 田本相著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MTV风景线:电视与电视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记》 丁海宴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艺术概论》 杨振武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戏剧美学卷》 春风出版社

《荒诞说:从现实主义到荒诞派》 欣奇利夫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著 中国戏曲出版社

《焦菊隐戏剧论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学与电视》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摄影构图》 孔祥竺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电视摄像艺术》 朱羽君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戏剧哲学》 孙文辉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

《电影表演》 玛丽·奥勃莱恩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影视文学创作论》 宋家玲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和电影照明技术》 古拉德·米勒森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纪录片新论》 任 远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影的戏剧艺术》 艾伦·卡斯蒂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读解》 潘桦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外纪录片比较》 张雅欣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今日先锋》 7、9

《电视音乐音响》 郝俊兰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戏剧交响》 顾春芳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夏衍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程季华著:《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关文清著:《中国银坛外史》,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6年版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文化艺术出版 社 1981年版

中国影协、广电部编:《中国电影年鉴》各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各版

中国影协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5年版

张骏祥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电影卷(1937-1949)》,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陈荒煤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电影集(1976-198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版

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下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王云缦著:《中国电影艺术史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1年版

杜云之著:《中国电影史》一二三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黄仁筹著:《中国电影电视名人录》,今日电影杂志社1982年版

李兴叶著:《复兴之路-1977年至1986年的电影创作与批评》,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新时期电影10年》,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宣传处编:《中外电影故事》,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0年版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历史.战争.电影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4年版

中国影协编:《中国电影家列传》各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各版

中国影协编:《电影导演的探索》各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各版

陈荒煤等:《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北京图书馆、中国影协合编:《全国报刊电影文章目录索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乌利希.格雷戈尔著:《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贝拉.巴拉兹著:《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卡尔.海德著:《影视民族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安德烈.巴赞著:《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李.R.波布克著:《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多宾著:《电影艺术诗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唐.利文斯顿著:《电影和导演》,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格.古里叶夫著:《导演学基础》,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 C.格拉西莫夫著:《电影导演的培养》,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D.G.温斯顿著:《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新藤兼人著:《电影剧本的结构》,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萨姆瓦、波特、简恩著:《跨文化传通》,三联书店1988年版

查希里扬著:《银幕的造型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奇格弗里德著:《电影的本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李幼蒸著:《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本社编:《探索电影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郑雪来著:《电影学论稿》,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编:《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年版

邵牧君编:《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谭霈生著:《电影美学基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张骏祥著:《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沈嵩生主编,《电影学原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电影出版社合编:《电影创作与评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张涵、王冠华、戴剑平著:《影视美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周承人著:《电影美术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沈嵩生主编:《电影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张仲春著:《中国电影作家作品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朱玛、吴信训著:《影评写作》,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周观武著:《民国影坛风云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珠影艺术研究室编:《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影人录》,1988年编印

广影编:《广西电影制片厂大事记》(1958--1989)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公司编著:《广西电影发行放映史》,1995年版

蔡洪声著:《蔡楚生的创作道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

陈衡、袁广达主编:《广东当代作家传略》,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本社编:《似水流年-从剧本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本社编:《孙中山-从剧本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黄大德、陆环主编:《南国都市电影研究论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连文光著:《电影名片论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寇立光、李玉芝著:《台湾香港电影名片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余慕云著:《香港电影掌故》,广角镜出版社版1985年版

编委会编;《中华民国电影年鉴一九九0》,台湾国家电影资料馆1990年版

余慕云主编:《香港电影八十年》大型影册,1994年

电影双周刊别册:《电影海报精选》,电影双周刊出版社1994年版

杨奇主编:《香港概论》及续编,三联书店1990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香港市政局主办:香港国际电影节第一届至第二十届各期专刊:《黄宗沾回顾展》、《五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战后香港电影回顾》、《香港功夫电影研究》、《香港武侠电影研究》、《六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战后国、粤语片比较研究》、《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研究》、《香港喜剧电影的传统》、《粤语文艺片回顾》、《粤语戏曲片回顾》、《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戏园志异-香港灵幻电影研究》、《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电影中的海外华人形象》、《国语片与时代曲》、《香港-上海:电影双城》、《早期香港中国影像》、《六十年代粤片新星》

卓伯棠著:《分解主流电影》,次文化有限公司1993年版

蔡洪声著:《台港电影与影星》,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版

李翰祥著:《影海生涯》,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黄仁著:《悲情台语片》,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陈飞宝著:《台湾电影史话》,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

赖伯疆、黄镜明著:《粤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左漠野主编:《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李振水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各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朱玛主编:《电影电视辞典》,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王云缦、果青、张掮中主编:《电视艺术辞典》,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

刘隆民著:《电视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张君昌主编:《大众文化与青少年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钟文、余阳明著:《大众传播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徐耀魁著:《大众传播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田本相著:《电视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深圳市文委主编:《深圳特区文化初探》,海天出版社1990年版

王维超著:《电视剧初探》,宝文堂书店1983年版

王维超著:《荧屏漫笔》,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版

广东电视广播学会编:《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编:《电视剧的本色.方位.走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欧阳康著:《大众媒介通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王云缦、果青主编:《〈公关小姐〉创作体会.评论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朱剑飞、伍棣华主编《南粤荧屏之星》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

江励夫著:《流行歌曲歌词赏析》,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广西广播电视厅1989年编:《广西广播大事记》

胡民广著:《电视编剧涕真D》,壹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阮惠霞编著:《香港小姐传奇》,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俞汉力、黄才根著:《娱乐圈幕后》,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阮惠霞编著:《港台明星走红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阮惠霞编著:《港台明星风采》,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朱克著:《萤光幕后》,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5年版

刘立冲编:《“华语电视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

于得水著:《影视艺术随想录》1993年版

于得水著:《银屏内外随笔录》1994年版

韩世华、朱少玲合著:《影视剧作引论》,广东高教出版社1995年版

刘文周著:《编剧的艺术》,光启出版社1984年版

柳苏著:《香港文化纵览》,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北电出版社:

《电影剧作常识100问》刘一兵(93)《电影剧作的结构样式》(93)、《为银幕写作》(94)汪 流 《写电影剧本的准备》(94)王 迪 《电影剧作创作入门》(99)丁 牧

译著:

《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 J.H.劳逊(美)《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 D.G.温斯顿(美)

上一篇:小学副校长家长会的讲话稿下一篇:公路劳动模范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