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精选11篇)
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 篇1
在判断一部戏曲的优劣时, 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戏词的文学性、戏曲的故事性等, 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戏曲人物的塑造, 所以戏曲表演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怎样有效地塑造戏曲人物。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戏曲表演程式是表演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内容, 其有助于表演者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同时通过完善人物塑造也能促进表演程式发展。
一、戏曲表演程式的内涵与特点
(一) 戏曲表演程式的内涵
作为一种舞台艺术, 戏曲表演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如道具、环境、场地等, 所以戏曲演员在表演时通过不断积累经验, 逐渐形成了程式化表演方式, 这是戏曲表演所独有的。这种程式化表演能够跳脱环境、舞台等因素的限制, 只用简单的道具和肢体动作来表现戏曲中的人物活动内容与故事情节。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 戏曲表演者经过长期的摸索与积累, 浓缩成戏曲程式化表演的精华,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唱、念、做、打”, 其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表演程式。
(二) 戏曲表演程式的特点
戏曲表演不同于话剧表演和影视表演, 其它的表演形式大多追求逼真和真实, 对布景与场地等均有较高的要求, 而戏曲表演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其表演经验丰富、文化积淀深厚, 正因为如此, 才不会被外界表演环境所限制, 演员利用程式化表演, 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戏曲的故事内容与人物形象。所以戏曲表演程式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虚拟性, 具体而言, 主要是指从事舞台表演的戏曲演员无需复杂背景和道具的帮助, 运用自身动作就能将戏曲故事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眼前, 比如:武将骑马是传统戏曲中的常见场景, 戏曲演员在表演时不必真的在舞台上牵马和骑马, 只需一支马鞭就能充分表现出骑马的英姿。与此同时, 戏曲演员通过程式化动作完成表演时, 体现出的艺术性也十分明显。
二、戏曲表演程式和人物塑造的关系
(一) 人物塑造需借助戏曲表演程式完成
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在戏曲表演程式中有所体现, 比如戏曲的舞蹈和歌词, 以及戏曲的故事背景、环境与人物情感等, 所以在研究戏曲中的人物塑造时, 最为直接和主要的塑造手段就是戏曲表演程式。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 以《乌盆记》 (京剧) 为例, 进行如下分析:该剧透露着一抹灵异色彩, 故事主线是奸人赵大杀害商人刘世昌后, 将尸体烧制成乌盆, 辗转落入鞋匠张别古之手。刘世昌的鬼魂便向张别古诉说冤情, 最后包拯明察秋毫, 查明真相, 对赵大实施了应有的惩罚。京剧艺术家于魁智和谭富英都曾表演过这一出戏, 通过仔细研究他们的表演片段可以发现, 在演唱过程中, 只用了一只乌盆作为道具, 乌盆落入张别古之手后, 被其抱在怀中, 因为其年事已高, 演员在表演时加入了老年人的行为特点, 故意放慢步伐且步履蹒跚。张别古回家后, 并没有使用复杂的道具来展示其家中的情况, 而是由表演者采用一系列动作, 如放盆、放下竹仗、开锁、拾盆等展现张别古进家门的形象。在和乌盆对话的情节中, 表演者利用肢体动作与唱词表述充分表现了张别古不惧鬼神、耿直、忠厚的性格特点。接着在乌盆自述时, 张别古表示同情其遭遇, 体现了张别古作为普通老百姓而具有的急公好义、善良正直的美好品质。
(二) 人物塑造有助于完善戏曲表演程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在塑造戏曲人物时, 恰当地运用戏曲表演程式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这是人物塑造和戏曲表演程式之间的重要关系。在戏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戏曲的表演程式也在随之改变, 并逐渐得到完善。戏曲表演者在揣摩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形象时, 会采用各种方式来使人物形象显得更为鲜明和立体。所以戏曲表演者在塑造人物时除了要利用已有的戏曲表演程式外, 还要积极创新, 融入个人特色, 加入新的元素, 向观众呈现出新形式的表演。比如, 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十分先进, 戏曲舞台与过去相比也愈发完善, 增加了移动舞台、灯光等元素。戏曲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可利用这些现代化设备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但是不断创新人物塑造必定会导致戏曲表演程式显得过于“死板”, 所以为适应人物塑造方面的改变, 戏曲表演者也要积极地改革戏曲表演程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作为我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戏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此过程中, 戏曲表演吸收了各方面的元素, 形成了十分独特的表演程式。戏曲表演程式存在于每场戏曲表演的各个环节中, 它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演员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 自然地展开故事情节。因此表演者需掌握各种表演程式, 适当地融入个人风格,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提高戏曲表演水平。
参考文献
[1]许宝东, 邱立艳.论戏曲表演程式与人物塑造间的关系[J].戏剧之家, 2014, (9) :75.
[2]三叶.戏曲行当和程式:人物塑造的意象法——戏曲意象论之三[J].福建艺术, 2015, (2) :12-16.
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 篇2
摘要:二本院校毕业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一次重要检验。很多二本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总体质量水平不是很高。本文以池州学院为例,对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总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改革思路,以期对其他院校同类院校和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和写作、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二本院校;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引言
毕业论文是二本院校学生毕业前夕必须完成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对所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一次重要检验。经过毕业论文写作训练,可以大大地提高本科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技能。但面对目前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总体水平还不高的现状,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探索已成为当务之急。
1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为了解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笔者对池州学院升本以来的市场营销本科专业(2013届、届和2015届)随机抽取了150份毕业论文,对其选题、框架、内容和创新点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进行访谈,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总体质量不高,并且其管理制度也亟待完善。
1。1学生不够重视毕业论文环节
通过对150名相关学生调查显示,98名同学(占65。3%)认为写毕业论文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按期毕业。仅有32名同学(占21。3%)认为写毕业论文是为了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同学可能选择继续读研或出国留学等方式来学习。剩下的20名同学(占13。3%)没有明确的目标,只知道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应付任务。
1。2外文翻译质量不高
虽然市场营销专业很多学生在临近毕业前夕差不多英语水平达上四级或六级,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由于其平时对市场营销的专业术语接触得不多,常常会出现语句不通或用词不当方面错误。有的`同学在翻译英文摘要过程中,直接使用网络上的翻译软件,然后进行复制和粘贴,这样的翻译结果可想而知。
1。3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偏低
很多二本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安排写作方面的课程,而是特别重视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使得很多大学生缺乏写作技能的训练。在大学本科四年期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很多考证方面,如考会计证、营销师证、国际贸易单证、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国家二级和省二级证等。据近三年统计,池州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大学四年取得相关证书的学生大约120多人,为了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在做准备。因此,就会出现很多大学生平时轻视写作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在写毕业论文时力不从心,在论文的选题、内容设计、创新点等方面体现不到新意。并且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要求50%左右的是项目设计和调研类型的论文,很多同学缺乏实际调研的时间和能力,没有一手资料,就更难以写出切合市场或者企业实际内容,无法找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个别同学因写作水平很低而导致毕业论文达不到学校论文“合格”的基本条件,无法顺利拿到本科毕业证书。
1。4指导和答辩过程不容乐观
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论文过程中一定要细心和足够的耐心。一般在第7学期,学校确定指导教师后,论文选题、拟提纲和撰稿环节就随之确定下来,但很多二本院校学生主动联系老师的少,而老师联系学生的现象较多。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夕以实习或找工作为由,经常没时间认真写和修改论文,指导老师常以QQ、邮件或电话形式联系学生,催促学生写论文或及时修改论文,很少进行面对面指导,导致一些学生和老师难以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论文管理办法,只是敷衍了事,结果导致论文指导质量不是很高。
2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路径
2。1加强论文指导和管理
学校从上层教学管理者到基层指导老师都要从选题、提纲确定、开题、任务书下达、初稿修改、实施进度、答辩评审、总结归档等各环节工作引起足够重视。从学校到二级学院成立各级领导班子,形成班子负责制,召集全体指导教师动员大会,使每位教师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论文指导环节。指导教师再将毕业论文的管理办法和指导方式传达到每位同学,使每位毕业生都弄清楚毕业论文的进度安排、修改程序、纪律要求、评分和答辩标准。学生的论文成绩评定是由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共同给定的成绩组成,必须严格按照学校成绩评定等级标准进行考核,不得毫无原则的给学生“开绿灯”。
2。2适当提前毕业论文指导时间
为避免学生就业和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上的冲突,可以将毕业论文任务下发时间调整到第6学期末或第7学期初,这样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就有更多的时间来面对面地沟通论文,学生也可以更安心地利用在校期间来查阅和收集资料。在第7或第8学期,针对调研性质的论文,学生可以带着题目进行实地调研和参加实习,这样对学生来讲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不至于前面提到的学生实习时顾不上写论文了。所以说,适当提前毕业论文的指导时间,将毕业论文任务早布置下去,对于毕业生和指导老师双方都有利,让他们在心理上早做准备,这样更容易出高质量的文章。
2。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翻译能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翻译能力,利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科研水平。首先,全体专业老师要有意识地从日常教学工作中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让学生从作业、调研报告、策划书等方面加强训练,教学生思考论文的选题、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等,也可将往年的优秀毕业论文的选题、创新点方面告知学生,让他们提前学习,这样对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素养绝对大有利处。其次,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很重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查找外文文献,恰到好处地引用外文文献,对市场营销某一领域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就会更容易查找和发现。学校应该就相关领域进行专业外语或进行双语教学,从读、说、听、写等方面人手,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翻译能力和应用水平。
戏曲表演中的人物塑造分析 篇3
关键词:戏曲;表演;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56-01
中国的戏曲表演融合了历史剧和现代生活题材之中的精华部分,并长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情追捧。戏曲的剧种在现实生活演绎与体验中不断趋于精炼,不变的是它所代表的民族与地方特色。
一、不同地域环境下戏曲表演中人物形象差异
人物塑造就是将剧本中的人物,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来表现出该剧本人物的特点,并且使这个人物形象化,特色化。在不同地域环境下,戏曲表演中人物形象也有所不同。江南人依水而居,自然在言行方面沾染了水的温婉动人。以越剧为例,在越剧人物表演中,不难发现她们的举止如同流云一般,像极了江南那灵秀之地出来的姑娘,越剧多以“唱”为特色,声腔有力婉转不似北方那般洪亮入耳,如同江南女子在耳边轻声呢喃撩拨人心。辅之以江南女子的柔弱身段,越剧方能如此淋漓尽致的将南方与北方区别开来。
北方多平原,北方的汉子则粗犷豪迈。以京剧为代表,京剧完美的演绎出“唱、念、做、打”的结合。京剧表演中的人物塑造则是通过人物完成特定的动作,辅助以特定的场景,以此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等特点。京剧衍生于北方,地方性语言则赋予了它更大的特色。浓浓的北京腔再配上人物的动作,真实的北方生活呈现在舞台上,也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京剧的人物塑造不仅在言行和情境中得以体现,精炼的唱词和念白也为京剧的发展涂上浓厚的色彩,经过戏剧化的提炼而达到突出人物性格的特点,也更能为观众所领悟。
二、如何塑造好戏曲表演中的人物形象
(一)深入日常生活,准确拿捏人物情感。
戏曲题材来源于生活,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深入人心,则需要作者和人物自己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与挖掘。戏曲人物亦如树叶,从未有过两片相同的叶子,只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一系列的言语以及行为表现出来,这样的人物塑造才能成功。
对戏剧人物的成功塑造需要表演者深入生活当中,拿捏好人物的情感表达。戏剧应当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情感表达的真实是一个人物灵魂所在。一个好的戏剧表演者需要切身体会人物表达的情感,戏剧演员的面部表情、姿势,甚至衣着,都能反映出了他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说某人和蔼可亲,某人面目可憎,这表明了人们对某人一些性格特点的评定。如“貌有沉鱼落雁,心似虎狼蛇蝎”,就是说人在美丽的外貌下,却带有许多消极的性格特征,还有如奸诈、狡猾、凶横、阴毒等。面部表情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笑有:苦笑、冷笑、傻笑、奸笑等等;哭有:痛哭、抽泣、放声大哭、喜极而泣等等;其次,一些典型的姿势对人物性格特点生动表现,比如,有人说话的时候喜欢伴有手势,有的人则不习惯用手势。频繁打手势的人在自制力上可能存在缺陷,但也可能是其矫揉造作的表现。极少出现手势的人物可能自制力较强,但也可能是其性格羞怯的表现。这些行为动作都需要演员在塑造人物时仔细分析并妥善运用,才能塑造出更符合人物特性的戏曲。
(二)增强角色体验,培养丰富想象力。
戏剧是通过一系列舞台动作演绎而成。戏剧演员通过在舞台上用动作来营造气氛,通过张弛冲突的手法来表现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在戏剧中深入情节的表现人物,让一部部诠释高度集中社会百态的戏剧在丰富的舞台行动中创造出艺术的光辉与魅力。言语则是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形象特征,轻声细语或是骂骂咧咧这些都能反映出他的思想和内心。
戏曲演员作为剧本的忠实读者,首先要对所塑造的人物有一个评价,这个评价是演员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引起观众共鸣的关键点,也是人物塑造成功必备的因素。戏剧演员在对剧本角色分析和情感把握的时候,必须要以剧本为基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将情感扭曲或者夸大。丰富的想象力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条件,很多角色我们没能也不可能亲身接触,如对戏曲人物中君王、宦官、一个小兵,对其衣着穿戴打扮、历史特征可以根据史书与资料的查找进行印证,根据记载进行扮演。但对其五官,其肢体动作、形象展现都需要戏曲演员在剧本基础上自行理解,或通过导演的指示与点拨,结合自己对戏曲人物的想象力,实现对戏曲人物的形象塑造。首先,对该人物所处历史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其人物个性、历史评价进行分析,在大脑中对这个人物有基础的轮廓,并经过不断的分析使这个人物逐渐有血有肉,灵活生动的展现在自己的脑海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不断深入,演员仿佛真的置身于人物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中,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实现艺术作品与现实表演的统一。当然,对戏曲人物想象力的培养与提升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表演者抓住一切可以锻炼想象力的机会,去想去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
(三)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学习致用。
戏剧演员必须要具备熟知剧本的职业素养,以及准确把握人物情感特征的能力。戏剧演员对剧本熟知程度关系到他对剧本的分析及人物的理解度,关系到整个戏剧表演的成败。優秀的戏剧演员不但要把握好剧本人物的特点,而且在此基础上应该提高本身的文化素质。在深厚的戏剧表演基础上,广泛学习与戏剧有关的场景布置以及音乐等方面知识,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戏剧演员本身的文化素养,加深演员本身对人物的理解通透度。
认真领悟戏曲的程式和套路,学以致用。戏曲讲究套路,一招一式都是精髓,优秀的演员,其艺术实践必定是通过一批独特的剧目来表演,作为戏剧演员来说将戏曲套路学扎实这便是人物塑造的基本要求。在舞台上,戏曲演员要对表演程式熟练驾驭,带给观众人物的真实体验,戏剧演员全身都要会做戏,如此才能做出一场好戏。
结语:
总而言之,戏剧演员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必须抓住人物的灵魂所在并且有全方位的舞台修养和分寸感的把握。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突出点,合理运用服装、服饰、道具头饰等去点缀人物,争取在戏曲人物塑造中从人物形象上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黎凤平.戏曲表演程式和人物塑造间的关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2012.10(2)
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 篇4
一、戏剧表演艺术的特点
1. 戏剧表演的延展性。
戏剧演员在扮演过程中, 其角色形象是在时空和舞台中逐渐的展现的, 不是瞬间的释放。表演就其艺术的实践性和空间性来说,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舞台任务的形象作为直观生活的艺术形象, 它直接展现于观众面前, 可视可听。演员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 在排练阶段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认知来进行, 在演出阶段则是受到观众的客观检视和影响的, 观众的反应直接影响到演员的发挥和呈现, 所以, 在演出的过程中演员的创作过程和观众的欣赏过程是互动的、同步的。每场演出都有观众捧场, 他们的审美和观念直接关系到演员的演出和演出的效果, 因此, 演员在人物塑造中需要与观众有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交流, 从而获得更好的演出效果。
2. 表演是一个遵守创造和再创作的过程。
演员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 其本人不仅是创作的工具与材料, 更是创作的延续, 表演本身就是艺术作品。这样就造就了演员与角色表演中的矛盾, 而这种矛盾从戏剧诞生之日开始便已经存在, 直到现在。这种矛盾人物塑造是一直争论不休,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对这些矛盾进行解决, 可以遵循一下几点: (1) 敏感和控制必须有机、统一的结合; (2) 体验与表现结合; (3) 创作和生活必须要结合; (4) 角色和演员是矛盾的统一, 舞台任务的形象基本都是“演员——角色”的矛盾的统一体。由于有这些因素的存在, 所以演员在人物塑造时, 会创造出各种不同形象的舞台人物, 这一点正是戏剧常演常新的关键所在。
3. 表演的完整性和重新创造性。
对于戏剧来讲, 演员每次都必须粉墨登场、身体力行、现身说法, 而且每一次的情况不同, 所以每次塑造出来的形象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时间标记, 每一次的演出都必须像是第一次演出一样对整个戏剧过程进行完美的呈现。这一点与电影这种一次完成的艺术创作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所以戏剧表演具备很强的完整性以及重新创造性, 这就成为了演员面对的重要的课题。
二、戏剧表演程式的概念及地位
所谓的戏剧表演程式指的是一种源于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的艺术表现形式, 表演者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动作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创作, 将其更加美化和节奏化的呈现出来。戏剧表演的程式其形成与发展是经过观演双方的长期的磨合, 从而逐渐的形成的一种统一的、规范的舞台动作模式, 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戏剧表演中。
程式是古代人将历朝历代的人的心理、生理、情感、性格等表现的动作进行提炼、概括和凝聚的结果, 都是体现戏剧的生产发展的规律与智慧, 更是古人在刻画和塑造任务中长期积淀出来的结果。所以, 程式是由诸多的艺术经验以及生活经验经过高度的提炼抽象而来的, 是人生、性情和人性的极大浓缩, 也是古人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和智慧的集体浓缩。戏剧程式的产生以及运用是一个逐渐的发展和变化的累积, 程式的属性要求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对待他, 不仅要尊重、继承、运用工程程式, 也要不断的加以发展和创新。这对于戏剧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人物塑造与程式的关系探讨
戏剧表演与电影等相比, 其存在很大的差别, 所以, 对于戏剧的表演者来讲, 表演的程式有没有真正的到位、作用发挥是否完美, 都是关系到人物塑造和戏剧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日常的表演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精准把握人物的特性。
戏剧的舞台艺术表演过程中, 角色都有各自特定的性格, 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完全是通过表演对于人物以及环境的准确把握而来的。作为表演人员, 应该首先要精准的把握角色的特性, 比如人物的性格、年龄、经历以及时代背景等等, 这是人物塑造的必要前提。一个优秀的演员, 不管角色的戏份多少, 都应该在表演过程中将角色进行准确和完整的演绎, 赋予其生命力和获利, 这样塑造的人物才可以说是成功的、有血有肉的。此外, 在戏剧的表演过程中, 表演程式对于人物形象的完善和人物亮点的提升都是具有重要的关键作用的。
2. 深刻把握人物情感。
戏剧表演的程式其实是对表演者表演的一种规范, 要求表演人员通过内在外化的表现手段来对角色进行艺术的刻画, 使得戏剧中的人物的形象更加的与生活贴近, 更加的获得观众的认可和肯定。同时, 在戏剧表演的人物塑造方面, 仅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是不够的, 还需要通过唱腔以及音调等多个方面的艺术雕琢来对人物的塑造和内心活动进行深入、深刻的刻画。这也就是常说的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表现的成熟来塑造人物的血肉之躯。戏剧的表演中, 由于表演的特殊性, 所以内心的丰富活动必须要通过恰当的、艺术化的形体语言来进行展现, 只有这样才能够呈现有生命力、完整的艺术形象, 达到表演的目的, 为人们塑造经典的形象。所以, 表演和程式的关键主要的表现为:表演者的内外兼修将角色内在情感和外在美感有机的统一融合, 进而实现听者动情、视者动容的表现效果。
3. 恰如其分的表演方式。
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 演员只有通过恰如其分、合情合理的运用表演的程式, 才能够塑造出符合人物性格的、具有艺术欣赏性的作品。并且, 演员需要对程式和演技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这样也会增加角色的艺术表现效果。所以, 表演者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 要精准的掌握并运用程式, 才能达到生动塑造、精准表演、深刻刻画人物的效果。
摘要:戏剧表演是整个戏剧艺术中的核心部分。人物的塑造不仅与表演者的艺术表现有直接关系, 也与表演的程式息息相关。本文阐述了戏剧表演艺术的特点, 并对表演程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物塑造与表演程式的关系。
关键词:戏剧表演,人物塑造,程式
参考文献
[1]李丹叶.戏剧表演艺术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 2010, 08.
[2]崔冬.戏剧表演艺术简论[J].戏剧之家, 2010, 11.
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 篇5
主人公的礼貌策略与奥斯汀的人物塑造
人物和适合人物的语言是文学创作关注的`重点,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奥斯汀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爱玛》主人公的礼貌策略使用情况以及礼貌策略使用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人物的礼貌策略使用表现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奥斯汀塑造人物的一个技巧.
作 者:梅美莲 MEI Mei-lian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4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年,卷(期):“”(2)分类号:H030关键词:礼貌策略 奥斯汀 人物塑造
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 篇6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现实主义
引言
马克·吐温,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其小说风趣幽默中饱含着对客观现实的批判与讽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马克·吐温在小说中生动地刻画了少年哈克和吉姆的形象,并在传统的写作套路中实现突破,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移动,让读者跟随小说主人公开启一场虚拟而又真实的冒险之旅,并且经由主人公的各种感官上的描写让读者站在作者构建的小说世界中,真正地去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扭曲现实的控诉。作者大量地运用地方性语言来进行小说整体的构架,使得小说更富有生活性,也更贴近群众。可以说这种口语化的写作风格使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一、喜剧外衣下的小说特点
马克·吐温的生活与小说特点密不可分,他在生活中就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所以在其作品中我们也经常能够感受到语言的诙谐幽默,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就是如此。马克·吐温对于人物刻画和语言行为的描写采用的都是一种十分轻松活泼的节奏,并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反话、俏皮话等写作手法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诙谐幽默的氛围,但是在他风趣的语言下却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以及人性的缺陷。
马克·吐温并没有非常直白地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揭示社会上的诸多不良现象,也没有直接运用讽刺手法,而是借用孩子天真的想法,通过孩子的视野将那些污浊的社会现象反衬出来。通过这种对比,映射出现实社会的那种扭曲的价值观和荒谬的社会伦理。而作者就是通过小说主人公哈克来达到对比的目的的。哈克违背了礼数道德的约束,放走了杰姆,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尽管他做的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嘴里却始终觉得自己是在干坏事。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实现了对社会的影射,突出了整个环境风气颠倒黑白的荒谬情况。这样让读者在感到好笑的同时对当时社会歧视的劣根性和顽固性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且作者通过哈克的语言表达了对这种是非不分的现状的无情嘲讽。马克·吐温用他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触,通过哈克纯真的视角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教条与僵化一系列问题,让小说充满了深刻底蕴。
二、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
作者采用了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并且成功地塑造了哈克真实可信的形象。在小说的开篇,哈克就如此说道:“你要是没有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那本书,就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不过那也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作的,他基本上说的都是真事也有些事情是他胡扯的,可是基本上他说的还是真事。”不仅引出了哈克这个主人公的角色,并且对其出处和背景也作了介绍,最主要的是,马克·吐温先生通过这种手法成功地将读者引入到小说的情节中去,并为读者换上了13岁小男孩的视角,用天真中略带稚嫩的、诚实中却又饱含深意的行为和语言,带领我们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通过遭遇强盗、卷入家族宿怨、遭受欺骗等一系列的经历,见证那个社会的真实生活和社会风气。感受着那个刻板的社会对儿童天性的压迫以及马克·吐温先生对于社会的讽刺与厌恶。
从文学艺术效果上来说,作者采用的第一视角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并且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具体形象。而且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对“我”都有独特的审视,这种视角的运用更容易将作者带入到小说的氛围中去,让小说角色、作者、读者三者有机结合,完成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故事经过的再现,让作者完美地通过小说角色表达出自己的喜恶,而读者也通过小说中的角色演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效应。
事实上,第一人称的使用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突破,它很巧妙地在作者勾勒的世界中架起了一道通向读者的桥,无论读者身处哪个年代,都能够通过这座桥走入小说的世界,与小哈克一起感受那个世界的纷繁,并站在一个更合适的角度去认识和判断那个社会的是非曲直。对于作者来说,第一视角的选取能够很大程度上更直接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怀,无论传统观念如何束缚,在一个年轻的、叛逆的孩子身上作者是可以寄托那些约束之下的对社会的愤慨的。
三、口语化语言风格
小哈克自始至终使用的都是美国南部的地方性语言。可以说这种方言性质的口语化风格在传统的小说中是受到约束的。但是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打破常规的马克·吐温,也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小哈克。笔者认为这种入木三分的口语化手法运用,使得整部小说更像是一部传记而不是小说,它恰如其分地让整个小说有了动力和生命力,让文本在读者的脑海中映出景象。
而且我们在对小说中的方言进行探究时会发现,马克·吐温不愧是世界文坛的领军人物,他对方言土语的运用可谓是举重若轻。各种地方的土语方言不仅亲切随意,最主要的是不会让人感到突兀,连贯而又自然。尽管会有许多不合乎语法规则的语句出现,但是读者不会觉得这是排版上出了错误,而是会让读者有一种就应该这样的感觉。而且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就对这种方言式的口语化语言风格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他并不是凭主观臆测去进行语言的搭配,而是充分考虑到小说的节奏,充分地将各种地方粗野方言、土话巧妙地拼凑,可谓是煞费苦心。特别是在吉姆的身上,作者運用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土话,让吉姆这个角色瞬间鲜活了起来,更具生活特质。笔者认为,马克·吐温这种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是与第一人称的视角相契合的,两者交相呼应使得小说的内容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并且我们能够在这样的土话中感受到作者对当时陈旧的观念持有很深的抵触情绪,他渴望通过小说这样一种形式,唤醒人们最初的善良天性。
四、流浪少年哈克贝利·费恩
哈克贝利·费恩,是马克·吐温塑造的一个典型的美国少年形象,自然而又率真。在小哈克的身上我们能够找到人类许多优秀的品质:正直、勇敢、善良、机智。但是作为一个孩子,他又同时有着许多缺陷:谎话连篇、缺乏教养、语言粗鄙。这些缺点让哈克的形象更加具体,也更加真实。
哈克有着和作者一样的对于刻板社会的厌恶,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又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渴望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善恶,另一方面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束缚,而这种矛盾的形成正是作者在哈克这个形象塑造上最成功的地方。特别是在遇到吉姆的时候,开始哈克是在以传统强势者的身份对吉姆进行戏弄的,但是在后来的经历中,发现吉姆有着别人没有的勇敢和善良,进而转变了态度。这种孩子观念的转变,与社会的观念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与人之间冷漠的批判与厌恶。当哈克突破观念限制要去向吉姆道歉的时候,正是作者批判達到极致的时候。
当读者借由小哈克的眼去看世界的时候,当作者通过哈克的嘴去陈述观点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小说中那份沉甸甸的内涵。那是作者对社会的批判与渴望,也是作者对吉姆的怜悯与同情。正是因为这样饱满丰富的流浪少年的形象,才让人们对这部小说念念不忘。
五、主人公吉姆塑造
吉姆作为作者第二个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吉姆是一个单纯善良的、无私奉献的人。他从来都没有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羞愧,而且作者在这个角色上给予的定位是自主与独立。通读全篇我们发现,作者通过这个角色表达了他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特别是在小说后半段,当哈克中枪的时候,吉姆冒着会被抓回去的危险留在哈克的身边照顾哈克。可以说两人之间这种打破界限的限制、突破社会地位的友情正是整部小说的核心思想。马克·吐温给吉姆的定位并不是一个英雄,但是吉姆的形象却表现出了英雄主义。
结语
马克·吐温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手法,为我们塑造了非常典型的哈克与吉姆两个人物形象,使得小说内容更加丰满多彩。在小说中,作者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讽刺包裹在其幽默风趣的语言之中,并通过哈克这个年幼叛逆的主人公的行为与语言表达出作者的价值观。而我们在对小说人物进行探索的时候会发现,作者的语言从来都没有对某个人某件事情表达出直接的评断,更多的是通过对比、互照的形式,通过哈克、吉姆等形象呈现巨大的反差,进而达到反讽的效果。或许在表面上小说只是描写了小哈克的一次非常巧合的充满危机的旅程,但是巧合之中涵盖着必然,可以说,马克·吐温通过哈克的冒险,在深度地挖掘当时社会最敏感的社会问题,并且让许多读者在作者营造的轻松的阅读气氛中对历史、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石兰华.汤姆·索亚与哈克贝利的形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
[2]汪静.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叙事手法[J].语文建设,2014(5).
[3]张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之原型批评分析[J].现代语文,2009(5).
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 篇7
一、戏剧表演过程中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
(一) 通过舞台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
在进行任务形象塑造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利用舞台上的一切资源, 通过制造舞台环境, 充分丰富人物想象。构造舞台环境, 形成全方位的人物形象是塑造人物过程中十分有效的手段。对于戏剧演员来说, 想要创造更加丰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应当做到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传承, 并在此基础上对老一辈艺术表演者技艺的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合自己艺术表现特点, 形成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风格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创造出优秀的人物形象。
在追求艺术表演的过程中, 想要形成具有特色的艺术风格与人物形象, 需要戏剧演员更加细致的揣摩艺术形象的多方面因素。更应当注重对演员生活的日积月累。通过对比生活当中与艺术表演当中角色的形象, 探寻表演的生活宜居。从而形成全新的艺术形象。并根据美学需要, 完成为艺术形象的最终加工。
作为具有责任感的戏剧表演工作者, 不断丰富艺术形象,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揣摩舞台艺术表演技巧, 形成丰富的艺术形象, 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从自身出发。戏剧表演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载体, 需要演员以自身为出发点。演员在得到剧本的同时, 应当对自身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与导演进行沟通,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人物形象进行二次分析与创造。
(二) 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尺度
要想塑造出优秀的, 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 应当懂得如何在表演的过程中把握该类型艺术的表演特征, 把握戏剧艺术表演当中含蓄与分寸。这个过程中演员应当懂得如何塑造人物的形象以及性格特点。一些演员会在表演的时候刻意表现出一些个性化的特征, 这可能造成演员的表演在高潮阶段出现过于激动的情况, 因而失去了表演的分寸, 反而影响了戏剧的整体效果。
如我国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刘茂森先生表演的《五台会兄》剧目, 该剧目是当时经常上演的戏剧内容。由于旧有时代特征的影响, 使得这场戏出现多方面的问题。菁芜杂陈, 主题陈旧, 情节上更加单薄难以成行。但是刘茂森先生并没有拘泥于传统, 而是大胆创新, 准确拿捏戏剧党总的主题、人物以及唱腔。通过创新性的表演, 使得早已经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 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台会兄》当中的杨五郎出家一段, 在民间话本当中往往被表现的十分低沉, 消极。秦腔当中的话本更加在其中融入了浓重的佛教思想, 剧情使人昏昏入睡。而刘茂森在此基础上准确拿捏和掌握了时代的脉搏, 了解社会和人群的精神需要, 将五郎出家的原因转移到了皇帝昏庸无道以及佞臣弄权上来, 并最终遭至离朝出走。这种人物形象的艺术表演深刻揭示了想要形成优秀的艺术作品, 塑造出成功的艺术形象, 需要从事戏剧艺术表演的工作者要深入分析, 仔细揣摩角色性格特征以及时代的特征, 从自身出发 (如图1) 。
二、人物形象塑造当中的戏剧表演技术
最基本的表演常识让我们知道, 艺术不同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凝练, 是生活当中最优美的提炼。如果戏剧如同生活一般, 也就没有艺术生存的空间了。因此, 可以反观艺术表演, 如果艺术表演当中加入太多的生活化的内容, 使得艺术等同于生活, 那么艺术就会失去本身的美感。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
表演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性的关系, 戏剧表演不能背离生活, 但是又不能等同于生活, 需要演员能够在这个空间当中准确拿捏和把握。优秀的戏剧表演工作者, 在其戏剧表演过程中能够看见生活的影子, 但是这种表演有似乎具有独特的风格, 不同于我们的生活。
戏剧演员应当掌握如何做戏, 也就是熟练的掌握戏剧艺术的技巧。除了天分是不能够传授的戏剧技巧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 使工作者不断的提升。
《单雄信》斩单童一出戏当中, 单雄信是隋末起义军当中的首领人物, 祖籍山东, 先后跟随瓦岗山、李密揭起抗隋大旗。有关单雄信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类型很多, 因此, 单雄信这个人的人物形象也逐渐丰富起来 (如图2) 。
有关单雄信的艺术表演当中, 表演者经过长期的演绎经验加以总结, 形成了独有的艺术表演程式, 通过这个程式形成独特的艺术人物设定, 使得单雄信这个人物形象能偶生动传神的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舞台的语言和观众是有一定距离的。影视剧的语言, 可以比较自然, 但是在舞台上就不行了, 舞台上的语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又要小声说话, 又要观众听到, 这就需要技巧。舞台语言的技巧主要有重音, 停顿, 语调三个方面。在整理台词的过程中, 就要非常清楚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 不要太随便停顿, 才能做到准确生动。
有时候, 有意识的停顿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台词要求“抑扬顿扑”, 顿就是指停顿。舞台上不能用电视剧的台词方式, 否则重音会被忽视。有时强调了重音, 又忽略了其他, 于是舞台语言不够自然。所谓轻重是在比较中得出来的, 在重音的地方要加强, 突出, 但不要把其他部分弱化。而语调, 是人物情绪的展露, 在台词上, 恰当的语调对角色的塑造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娴热的表演技巧对塑造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戏剧艺术表演虽然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但是我国戏剧艺术在舞台表现功能上看, 尚显不足。戏剧艺术尤其在人物形象表现上, 与国外戏剧之前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针对如何做好喜剧表演当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探讨,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丰富戏剧人物形象, 实现我国戏剧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中国戏剧作为一门流传久远的艺术表演门类, 在现代社会当中发展飞快。中国戏剧表演已经开始走向了国际舞台, 成为世界艺术文化环境当中的重要组成。然而, 在戏剧表演方面, 我国国内的许多演员尚处在表演的初期、发展环节。无法与许多经验丰富的优秀演员相媲美。深入研究与探讨戏剧表演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对进一步增强戏剧表演艺术魅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戏剧表演,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村里.生活·实践——表演艺术漫话[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
[2]王评章.戏曲行当、表演程式与人物塑造的关系[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
[3]孙德, 薛田.戏剧表演程式的继承和发展[J].魅力中国, 2008 (4) .
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浅谈 篇8
戏剧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根本和基础是剧本及其中的角色, 所以, 演员要对剧本和角色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首先, 演员虽然可以结合丰富的生活素材来进行表演, 然而塑造人物必须要以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为基础。而且, 尽管导演和演员经过再创造可能会使得人物形象更丰富或者有所改变, 但是最终还是要符合剧本中的文学形象。所以, 演员只有认真分析剧本与角色, 才有可能对其认识和理解得更加准确和正确。其次, 戏剧演员要想进行人物形象塑造, 就要对角色有透彻的认识, 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 演员才能够产生艺术创造激情。因此, 戏剧演员要力求通过研读对剧本中所反映的生活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对剧本中的戏剧情节和角色所处的规定情境有所感受。之后, 演员要调动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用自己的体会去接近角色心灵, 设身处地地对角色的深层精神生活进行想象, 力求捕捉与自己所见所闻所亲历的生活现象吻合的亮点, 在自己的心中生长出角色的形象萌芽。这样, 演员就逐渐进入角色的创造中。再次, 角色分析是角色创造的基础, 所以, 演员在初读剧本时就应该开始进行角色分析。演员在初读剧本时往往对于角色的印象最为真切、鲜明、生动, 同时戏剧演员还会通过角色引发很多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及联想。在戏剧演员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时候, 这些感受和联想会成其宝贵的财富。所以, 戏剧演员不仅要不断地对剧本进行反复研读和分析, 还要及时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力求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所确定的角色的最高任务并做到时刻铭记于心, 使它深入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中去, 让它能够激发起自己的创作热情, 无时不刻对色的内心生活和自己的创作目标起到引领和标杆作用。
二、娴熟的舞台展示
(一) 淋漓尽致地展示舞台动作
戏剧演员通过动作展示能够很直接地将角色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等体现出来, 所以, 动作是戏剧表演的先行者。演员要力求做到对舞台动作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 以便使观众通过人物的动作展示对戏剧剧情有初步的了解。那么, 作为戏剧演绎先行者和基础的舞台动作有哪些呢?舞台动作的最基本的“三要素”便是——做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 怎么做。演员在每部戏剧中围绕人物塑造、艺术点缀等进行个人发挥和创造都要以这三个基本动作要素为基点。
戏剧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 所以, 戏剧所表现和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的百态生活, 这就要求演员不仅要投入真挚的情感来演绎, 而且要具备准确把握戏剧情节精髓的高超的演绎技术, 因为, 只有这样, 演员才能将人物形象演绎得更加逼真, 才能使戏剧表演更具真实性。然而, 要想实现人物形象逼真、戏剧表演真实、跌宕起伏的剧情与表演环境的恰当融合, 良好的淋漓尽致的舞台动作必不可少。戏剧表演中的舞台动作有很严密的逻辑思维性, 因为其是剧本固定情节所规定和要求的。戏剧演员必须在戏剧情境中按照剧本情节规定完成物体动作, 而且要投入真挚的情感, 还要进行必要的合理调节。戏剧表演中的每个舞台动作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戏剧演员不但要做到准确把握剧情的发展, 还要以戏剧表演规定为依据, 紧紧跟随情节发展做出合情合理的动作。只有这样, 演员才能够保证舞台动作的淋漓尽致, 才能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
(二) 熟练运用表演技巧
戏剧演员对表演技巧的熟练运用是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我们知道,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因此, 艺术所提炼出来的都是生活中最凝练、最典型、最营养的部分。所以, 我们不能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融入戏剧表演艺术, 如果这样, 艺术就不再凝练。如果我们把现实生活中端肩、咧嘴等不协调的动作搬上舞台, 将导致戏剧艺术的营养性失去光彩。而我们如果只是进行千篇一律的戏剧表演, 就会使得戏剧艺术失去典型意味。因此, 好的表演既应该体现出艺术性, 更应该体现生活性。这就要求戏剧演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真实生活体验, 而且要能通过生动优美的表演技巧将其展现在舞台上。戏剧演员要想精彩演绎不同角色的情绪, 就需要通过不同的舞台动作来实现, 而这其中的表演技巧也存在着差异。所以, 演员必须要严谨训练和总结表演实践经验, 还要对表演技巧进行过滤和提炼。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舞台上的表演淋漓尽致、一气呵成。此外, 表演技巧中值得注意的一点还有语言的停顿。演员要想将人物形象塑造完美, 离不开结合人物台词对人物性格进行准确清楚的理解, 而语言的有意识停顿总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 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所以, 演员一定要意识到表演技巧的熟练运用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并且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技巧运用能力。
(三) 恰当把握分寸
恰当把握分寸也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一环, 戏剧演员只有适当掌握分寸, 才能将人物形象塑造得灵活而富有美感。在表演中, 对分寸的恰当把握是戏剧演员淋漓尽致演绎剧情的根本性技巧。然而, 在戏剧表演中, 总有演员不能对角色表达的分寸做到恰当把握, 要么会表演得“过火”, 要么就表演不到位。而这其中尤以在剧情进入高潮的渐进中对分寸的把握最难。演员要想做到恰当把握分寸, 就要做到:一切从角色的内心出发, 真实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不能无中生有、娇柔捏造。为了不影响观众的观赏兴趣, 成功塑造人物形象, 演员须对分寸做到适当把握。
三、培养良好的舞台修养
良好舞台修养的培养也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一环。一是继承全部的传统演技。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事物表达的凝练和对人物角色的形象演绎有着深远的影响, 必须保护并继承。二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演员要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将剧情与现实生活进行巧妙揉合, 从而找到生活依据, 完美塑造形象。三是要结合传统与当代, 创造新的表演模式。传统是不可丢弃的, 但是, 一直以传统手段进行演绎又会导致落后、死板。要想实现戏剧时代化, 就必须在传统表演的基础上注入创新因子, 从而更灵活地塑造人物形象。
总之, 戏剧演员只有细致分析剧本和角色、淋漓尽致地展示舞台动作、熟练运用表演技巧、恰当把握分寸, 才可能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趋于完美, 才能够使得自身的演绎更加趋于精湛和逼真, 才能够通过表演过程将戏剧的深刻内涵展示出来, 进而提升戏剧的艺术价值, 使戏剧艺术能够在舞台上完美绽放、生色齐驱。
摘要:戏剧集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 戏剧演员的人物形象塑造也离不开这些艺术的烘托。然而, 演员要想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演绎得更加逼真, 更离不开分析剧本和角色、舞台上娴熟的展示功力以及良好的舞台修养。演员只有具备以上几点, 才能深刻表达饱满的情感, 将人物形象所带来的艺术价值体现出来, 使角色更具艺术感染力, 进而让观众从中领悟到其艺术价值、领会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戏剧表演,人物形象塑造,舞台修养
参考文献
[1]杨瑟瑟.浅议话剧舞台表演中真实感的塑造[J].青春岁月, 2012 (4) .
[2]李剑飞.运用程式塑造舞台人物形象[J].艺海, 2010 (6) .
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 篇9
一.何谓旦行、泉州提线木偶戏中的旦行表演
旦行是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旦角是传统角色分行的一支。源于歌舞、百戏、是元杂剧金陜本扮演主要女性人物的行当, 是宋杂剧的“裘旦”演变而来。明清以来, 在实践中已按不同的性格特征逐渐分化, 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的不同而划分为许多专行。旦行分成正旦、武旦、花旦、彩旦、老旦。传统上, 泉州提线木偶戏包括“生、旦、北、杂”四大行当, 每个演员無一例外都归属某一个行当。因此, 过去人们也把提线木偶班称作“四美班”。解放前, 因为每个班社前台表演的演员组成不过四名, 而一出戏出场的木偶形象常常多过十余个, 所以, 一般演员都具备跨行当的能力。比如演旦行的演员同时也能演生行、北行的也能客串杂行。另一方面, 因女子不能登台, 所以, 一般都是男生反串女声表演。木偶戏的表演与一般的人戏表演很不相同。由于木偶戏在舞台上呈现的人物扮相是各种固定的木偶形象, 不能直接用人的表情来表现木偶此时此刻的情绪, 许多对于人来说很简单的动作, 而对于木偶来说却是很难完成的。木偶戏演出界因此也有“木偶未出, 行当先出”的说法。
解放后, 因为班社体制变为专业剧团的建制, 演员数量较多。而且, 解放后大量女演员加入了提线木偶剧团, 特别是文革以后, 女演员的比例显著增加, 造成在传统剧目演出中, 女演员的人数比角色多, 有的女演员甚至没有机会上演。因此, 在旦行表演上出现了按细分行当来安排女演员专攻细分行当的现象。当然, 这一现象也说明了木偶戏艺术舞台表演程式化程度不断提高与精密化。
二.《若兰行》旦角表演中的人物塑造
《若兰行》是泉州傀儡戏四十二部落笼簿之一——《窦滔》中的一个小折戏—《织锦回文》片段;这是一出唱、念、做都非常细腻、非常讲究的旦行独角戏。一九九六年, 有幸与木偶大师黄奕缺应邀赴马来西亚参加世界同乡恳亲会开幕式表演。剧目是传统木偶戏《窦滔》中的小折戏《织锦回文》片段——《若兰行》, 主要刻画苏若兰长途跋涉, 千里寻夫的艰辛历程。主人翁苏若兰要以正旦 (青衣旦) 来表演, 科班里我专攻武旦, 截然不同的行当, 使我忐忑不安。但我希望把这一难题化为机遇, 作为自己舞台生涯的新纪录。
另一方面, 在由生到熟, 每一个动作反复的磨炼中, 我领悟到, 要演好任何一个人物, 都必须认真把自己融化进行当, 程式去思维人物、去体会表演身段 (木偶肢体) 程式动作里面蕴含的生活、文化内容和意蕴。要如何通过传统旦行的程式动作, 使苏若兰这个木偶人物的塑造达到“形神兼备”逼真的艺术效果?归纳而言, 在与老师傅们的切磋中总结出两个具体经验。
首先, 必须从行当出发去理解剧情, 熟悉人物所处的时代情境、身世背景和内在的性格与情感, 必须通过精准到位的程式动作, 把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准确深刻地表现出来。《若兰行》是传统的提线木偶戏《窦滔》里的折戏。在这折戏的表演中, 舞台上空无一物, 只有通过演员的唱.念和优美的身段 (木偶肢体) 的表演来体现苏若兰千里寻夫的坚心意志, 在崎岖山岭中寻夫.怨夫.思夫.疑夫的复杂心情。
其次, 根据演员个人的舞台经验和对人物每一动作表现的把握, 来适当地使用砌末。所谓砌末, 是表演的重要辅助工具。在这折戏里, 主要砌末是“雨伞”。伞的舞弄, 与人物身段 (木偶肢体) 的配合形成优美的造型, 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绪。这样, 伞的优美的舞弄与人物身段 (木偶肢体) 配合得和谐、准确, 能使观众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这是关系着这个折戏能否表演成功又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结论
综上所属, 通过对泉州提线木偶戏《若兰行》中苏若兰这个人物形象的学习过程, 我深刻体会到行当程式是传统戏曲艺术的灵魂, 行当程式的运用与人物形象的创造其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掌握好行当并在与行当程式的反复磨炼中, 演员个人的经验才能得以自然地融合与伸展, 才能既展现戏曲的深度, 又塑造出多姿多彩、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一个演员只有具备扎实的行当表演功底, 才能够把人物的形象塑造融汇在对行当程式的外化表演过程中, 跨行当表演并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挑战, 并且, 这种表演更能丰富演员对人生、人性的艺术理解, 从而创造出更加个性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
摘要:俗话说, “戏曲是行当的艺术”。角色行当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千百年来长期积淀的艺术经验结晶, 是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和精髓。虽说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 形神各异, 但归根结底是离不开这一剧种的传统行当与典型的表演程式。
关键词:戏曲,人物塑造
参考文献
[1].董源《戏曲程式与人物性格—戏曲表演艺术论》, 《艺术百家》2004年第3期
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 篇10
关键词:戏剧表演,舞台形象塑造,潜台词
戏剧表演艺术的本质是所塑造角色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潜台词成为衔接剧情或是场景切换的语言表现手法之一,语言的表达源自情感的需要,在整场戏剧表演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些情真意切的感情,而这样的情感表达如果用文字进行直白的表述,往往失去了戏剧表演的魅力,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潜台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是字里传情,却又让人觉得十分别致,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做到语言和情感的完美结合。潜台词对于整场戏剧的表演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为表演增色不少,最终能够将剧情及人物形象完美地展示给观众。
一、潜台词的含义
(一)什么是潜台词。某国外著名艺术家曾说过:“行动领域与人物内心活动表述衔接的地方且需要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被称为潜台词。”优秀的戏剧艺术表演者往往也是潜台词应用的高手,表演者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对于某件事不需要过多的表述,就能够使台下的观众明白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这就是潜台词的应用之一。戏剧表演的剧情通常由剧本来控制,这样台上表演的演员所诉说的台词则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这些目的性就是指推进剧情前进的过程。演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则往往采取肢体语言、眼神表露、语言陈述三者结合来完成潜台词的表述。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则往往具备更深刻的寓意内涵,潜台词也能够更加真实和有效地反映表演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自身情感,或是所扮演角色对于某件事情的态度等等;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内心独白也往往是通过潜台词展现给观众的。这些丰富的情感内心戏也就构成了贯穿整场戏剧重要的“润滑剂”,使得戏剧内容更加丰满、贴近生活,这样也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潜台词的特征。潜台词的特征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特征,另外一种是角色性格特征,下面分开来进行讨论:
1.语言特征。语言特征往往是剧本创作之初就设定好的, 且贯穿表演过程的始终。语言特征往往与创作者本身有关, 无法在后期进行较大的改动。因此,就需要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将潜台词融入到作品中,这样使得语言形式更加多样化,且人物形象更加完美、鲜明。剧本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 这些对话通常直截了当,也十分容易被理解。但当剧情曲折复杂时,潜台词就显得至关重要。潜台词给予观众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增加剧本趣味性的同时,又提高了整体剧本的层次,同时也使得人物更加真实。
2. 角色性格特征。想要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就要充分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地位、人生阅历等等。之后需要阅读人物的有关资料,把握所塑造角色的语言特征,因为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身份,以及处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要根据角色的性格特征把握语言风格和潜台词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够使表演更加贴合实际。
二、潜台词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一)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有人曾说过:“语言表达是最高境界的艺术。”戏剧舞台表演更是如此,有限的表演时间、紧凑的剧情安排,往往都要求表演者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更多内容以及人物情感。同时,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还能够更容易使观众走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样观众和演员进行心理层面的沟通,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能更加成功。因此,潜台词在设计阶段就应该追求简练和直接。
浅谈影视表演人物形象的塑造 篇11
事实上, 在演员的总体素质中真正起着决定因素的是演员本人的生活素养、思想水平和专业技巧, 以及他 (她) 的敬业精神与职业上的道德水准。一个演员只有在这些方面努力提高自己, 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总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演员根据影视剧本提供的人物, 运用表演艺术塑造出屏幕上直观的、活生生的角色形象的创造。演员以自身肌体和情感为创作材料去创造角色, 他自己既是创作者主体又是用以进行创作的工具材料和完成了的创作对象, 三者融为一体, 统一于演员自身。这是表演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创作的基本特点。因此, 演员要像音乐家掌握乐器那样去磨练和掌握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言语以及各种技能, 并掌握一整套表达内心世界及情感的内部心理技巧。当然也包括演员自身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积累, 以及各方面的修养等。演员在摄影机前表演, 从剧本的规定情境、人物关系、发生的事件到拍摄现场的条件环境, 一切都是假想的;但都要像真的一样对待, 要对所扮演的角色和剧中虚构的事件产生真挚的信念, 在假定的条件下达到表演的真实、有机、自然。
一部成功的影视片中, 演员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因而观众熟悉了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 喜爱他们, 给予赞誉。然而, 影视是综合艺术, 影视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也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凝结着摄制组全体创作人员的智慧和心血。
演员创造角色时还具有“双重自我”, 必须过好“双重生活”:一方面作为演员过着创作者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作为角色过着形象的生活。演员表演时, 第二自我 (角色的我———形象) 在哭、在笑、在愤怒、在欢乐, 同时第一自我 (演员的我———创作者) 又要监督这种哭和笑, 控制表演。或者说, 第一自我 (演员的我) 构思、设计, 然后由第二自我 (角色的我) 体现出来。演员如果缺乏自我控制, 以致激动时哭得忘了台词, 忘了接戏, 甚至愤怒起来真的去伤害对手, 那么表演将告终止, 表演艺术也随之消失。所以表演的分寸、表演的魅力、表演的艺术就产生于这种“双重生活”、“双重自我”的微妙的平衡之中。第一自我的支配力越强, 艺术家的表演功力就越深。
演员与角色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 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职业身份、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精神气质, 以至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 都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 这就构成“演员与角色的矛盾”。演员创作角色既不能脱离开自身, 又不能偏离剧本刻画的人物去展现自己。因而演员需要克服与角色的矛盾, 从自我出发, 将自己化身为角色, 体现出性格化的人物形象, 求得矛盾的对立统一。而统一的程度决定表演艺术的优劣。自我与角色的和谐统一, 才能塑造出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演员只有把握了演员与角色的辩证关系、假定性与真实性的辩证关系这两个表演的基本特性, 才能正确地进入角色创造。创造角色, 一要理解角色, 二要体现角色。理解角色是体现角色的前提, 体现角色是理解角色的结果。只有深刻地理解了, 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理解角色的直接依据是剧本, 演员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剧本的基础上去把握角色的基调以及性格的多侧面, 探寻角色的潜在动机, 感受角色最细微的情绪变化, 掌握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 了解隐藏在台词间、字面下的思想内涵, 从而把握住一个具有个性的活人的内心世界。体现角色需要掌握表演的内、外部技术, 做到体验和体现的统一。
【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推荐阅读:
戏曲表演中的人物塑造06-19
戏剧表演训练05-17
英文戏剧表演05-25
戏剧表演专业08-03
戏剧表演课教案06-13
戏剧表演评分细则10-14
戏剧表演大赛主持稿06-27
戏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07-29
浅析戏剧表演专业教学现状11-14
戏剧化的歌舞表演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