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化的歌舞表演(精选12篇)
戏剧化的歌舞表演 篇1
服装表演是以模特穿着服装进行动态展示,来表达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构思的一种舞台表现形式。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发展至今,它已经逐渐成为一门集服装、舞蹈、音乐、美术、摄影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在具有商业宣传作用的同时,它还具备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服装表演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除旧布新,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服装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些服装设计师为了获得更多消费者的关注,而运用现在的演艺技术和新奇的表演方式,让服装表演变得更具备观赏性,将戏剧化因素融入服装表演中就是这其中的方式之一。
一、戏剧化在服装表演中的作用
服装表演既是表演艺术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与舞台艺术相通,又与服装工业相连,是通过服饰传播文化、反映人们精神面貌的艺术,也正在逐步衍变成为以模特和服饰为载体的新的表演形式,在这一衍变过程中戏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传达设计师构思和设计作品的主题与内涵。服装表演不同于其他的表演形式,在服装表演中,表演者和表演内容都是为展示服饰而服务的,服装表演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更直观地体会服装的美感与内涵。在服装表演中通过对舞台设计的戏剧化、化妆造型的戏剧化以及模特表演的戏剧化,从而让观众更好地把握服装所要表达的内涵。
(二)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无论是在服装发布会现场的观众,还是更多的通过电视等媒体观看服装表演的消费者,其中大多数都不是服装专业的业内人士,因此,色调单一、造型简单的传统舞台设计以及one by one的舞台编排, 并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加入了戏剧性元素的服装表演中,丰富的色彩和大胆的舞台设计,都使观众能够在良好地氛围下观看表演,并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更大的满足。
(三)创造特定环境,体现服装主题。服装表演中融入戏剧化元素可以使其在表演场地的选择和设计手法等方面变得更加灵活。通过对空间的分割以及局部空间的高低变化,可以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同时,带有场景式的舞台设计更容易将观众带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服装内涵。
二、服装表演戏剧化的基本要素
一场服装表演中包含很多的元素,模特的选择、音乐的搭配、舞台的设计、表演的编导等等,这些都将决定表演的成功与否。服装表演的戏剧化要素则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服装的戏剧化。在服装表演中模特的表演始终是为服装展示而服务的,服装表演的展示形式、舞台选择与设计以及化妆造型都需与服装风格统一和谐,服装的戏剧化设计是服装表演戏剧化的根本因素。服装设计的戏剧化,是为了让服装在适合穿着的基础上更加具有艺术感和戏剧化的表现力,特别是在John Galliano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夸张的服装造型还是艳丽的色彩搭配、面料的设计和繁复的装饰上,无一不体现服装的戏剧化,从而追求更为张扬的舞台效果。
(二)舞台设计的戏剧化。服装表演的舞台设计应该与服装的整体风格相统一。传统的服装表演舞台设计都较为简单,常使用纯净的素色和三块背板的造型,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服装,为服装作品制造更为强烈的反差效果。在服装表演多元化的今天,服装设计师和服装表演编导为了给观众制造更多得视觉刺激,同时也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服装内涵,把戏剧化的元素运用到了服装表演的舞台设计当中。绚丽的色彩、非常规性的T台设计、高科技的光影效果, 这种竭力追求夸张、带有强烈戏剧色彩的舞台设计,最终还是为了给模特营造更好的演出氛围,进一步强化服装主题。
(三)化妆造型的戏剧化。T台化妆造型设计首先应符合服装风格,同时还通过修饰、弥补模特的外在容貌,使其与服装的整体风格内涵更为贴切,能够更准确地演绎服装。 在今天,高级时装舞台上戏剧化的化妆造型已经屡见不鲜。 譬如在2007 Dior春夏高级定制发布会上,John Galliano以歌剧《蝴蝶夫人》为创作灵感,运用浓彩重墨的日本艺妓妆容、各种造型奇特的夸张头饰与日式和服进行了完美的戏剧化融合,向观众展现了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服装表演中的戏剧化在于戏剧性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以表演艺术为根本,融入各种艺术要素。 服装表演的戏剧化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向观众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服装品牌文化,借助戏剧化、夸张的表现手法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服装设计符号特征,同时增强服装的艺术性。因此,戏剧化在服装表演中的运用将会成为服装演绎的一种趋势。
摘要:现如今的服装表演正在向着一个多元化的进程发展,而戏剧化元素的融入将是这一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同时戏剧化元素将如何在服装表演中得以体现,更好地融入其中,这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本文主要分析戏剧化元素在服装表演中的作用及体现形式。
关键词:戏剧化,服装表演,舞台设计
戏剧化的歌舞表演 篇2
一、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之间的创作共同点
影视表演以及戏剧表演都是通过角色的塑造彰显内在的价值,在表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都是通过自身的演绎模式塑造出不同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提升观众的视觉感受。在本质上来说,二者并没有较大的差异,都是基于人们生活开展的艺术创作模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中:
(一)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创作艺术上具有一定综合性
戏剧表演以及影视表演在创作过程中都是要通过不同的艺术部门开展集体创作。戏剧表演在实践中要通过表演人员、化妆人员、服装道具人员、灯光以及音响等相关部门的系统协调才可以开展工作,只有这些部门的协同开展才可以充分地呈现其内涵。而影视表演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后期的剪辑以及洗印等相关操作,才可以像观众呈现作为优质的影视座屏。也就是说在创作艺术上来说,二者均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二)演员自身的艺术创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中,对于表演人员的实际需求是大致相同的。演员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仅仅要通过自身的创作将其人物形象M行演绎,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身体以及情感等相关内容作为主要的创作角色,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地诠释角色内容,对此在相关影视以及戏剧表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其对于演员的实际训练需求是大致相同的:首先,就是要解放表演者的天性,充分的释放其内心,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使演员可以在舞台中充分的释放自己,进而快速地投入到各种特定的表演情景之中,全身心的开展表演活动;其次,就是通过各种元素训练的方式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在实践中主要就是让演员充分的集中注意力,通过想象能力、信念以及自身的真情实感对其创作的情景进行感受,进而使演员可以充分地融入到表演之中;最后就是通过演员的观察,通过生活以及自身的亲身经历提升其内在的素养,然后在通过各种独幕戏、大戏的实际排练以及演出,提升演员的实践能力。
(三)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艺术创作上的互通性
在电影演员以及舞台演员的培育过程中,都是通过各种行动练习、自我行动等方式开展,基于此基础在组织到相关角色以及任务的行动之中。在这整个过程中,戏剧表演以及影视表演都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其都是通过剧本中要表达的相关情感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以及诠释对其进行表演。
二、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艺术的差异性
在相关戏剧以及影视表演过程中,二者对于作品的诠释的相同之处就是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在其融合中充分的彰显其艺术价值。但是,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艺术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就体现在不同艺术之间的个性差异,通过系统融合,互相弥补可以在根本上提升戏剧表演以及影视表演的.同步发展。
(一)戏剧表演以及影视表演中艺术观赏过程中的同步性差异
在实践中因为戏剧表演形式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其具体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实际欣赏是同步开展的,也就是说在戏剧表演过程中观众是全程观看的,表演着自身的真实情绪状况、相关场景的实际呈现等相关因素都是基于观众的观赏状况之下直接呈现的,这也就是说观众对于戏剧表演的欣赏具有异性的直观性,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演员的实际情绪变化,其与演员之间的交流也相对较多。
但是在影视表演之中,观众以及演员是存在空间差异的,影视表演并不是现场的,观众与演员并不处于相同的空间范围内,演员自身的情绪表达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的模式彰显的,同时,一部影视作品的拍摄以及播放是不具备连贯性的,在实践中一部影视作品可以是在其完成之后的多年之后才播出的,这种表演模式以及因素在影视以及戏剧两种表演模式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二)戏剧表演以及影视艺术表演的特性差异性因素
戏剧表演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夸张性,这种具有变异性的表演形式就决定了戏剧表演是源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表演可以说是对人们生活实际状况的有效拓展以及放大,通过艺术的形式对生活进行深入地演绎。演员在进行戏剧表演过程中要提升对观众的重视,根据观众的实际感受,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表演技巧以及模式,进而加强与观众的感情共鸣。
相对于戏剧表演形式来说,影视表演的演员的在进行表演过程中,对于观众的感受无需进行重视,因为其实际环境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对此其对于演员的表演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就是在实践的影视表演过程中,其对于演员表演的真实性以及生活化有着严格的要求。
结束语:
在表演艺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专业院校以及相关演艺事业工作人员要充分的了解戏剧表演以及影视表演创作的异同性,对于二者的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在根本上促进其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龚佳丽。 从游戏训练到表演创作――基础训练课程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戏剧之家,,(20):203。
[2]瞿继伟。 探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差异[J]。戏剧之家,,(11):46。
[3]杨立霞。 影视动画表演艺术创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表演式戏剧教学”的探索与成效 篇3
【摘 要】新课程提出了淡化语文教学知识传递功能,突出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等新要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石室中学语文组在语文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开展了语文活动课,如戏剧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等。本文以学生戏剧节为例,谈谈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表演式戏剧教学”;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54-01
新课程启示我们,教育的功能除了传授知识,还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育人功能。西方国家普遍把戏剧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而我们国家却最多让学生在课余鉴赏几台戏剧,这对于实现语文教学中“戏剧单元”的能力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戏剧是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等多项艺术的综合,是最形象化、最易感动人的艺术形式,是提升人的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
于是,从2004年开始,我们在高2005级学生中举办了第一届“戏剧节”,提倡一种“表演式的戏剧教学”,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会各民族的优秀人文传统,让他们从内在的审美角度去提高自身的素质。到2009年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学生戏剧节,并成立了校“文翁戏社”。今天,“戏剧节”已成为学生极度期盼的一个“校园盛事”。而在对“表演式的戏剧教学”的探索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启示一: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用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疑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探索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表演式的戏剧教学”能够利用充满魅力的人文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
学生在戏剧节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兴趣和热情,出乎我们预料。他们精心选择剧本,深入研究人物,废寝忘食地排练,在舞美设计上追求尽善尽美……他们在周记中写道:
郁闷—这个每天都要在心底呐喊数十次的字眼仿佛早已经成为我那漆黑无比的高中生活的代名词。每天都在承受着心情的大起大落,原以为这样老气横秋的高二就会枯燥乏味的度过,而“戏剧节”却不期而至,仿佛一根仙女魔棒点亮了黑夜!
——高2005级1班**《累,并快乐着》
这份热情延伸到课堂中,他们更喜爱语文了,更愿意跟语文老师交流了,语文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启示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表演式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演出的剧目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有悲剧、喜剧;童话剧、侦探剧;历史剧、现代剧……高2005级演出了《半生缘》、《仲夏夜之梦》、《音乐之声》、《雷雨》、《小王子》等13部剧目。高2010级演出了《西厢记》、《刺秦》、《家》、《茶馆》、《青鸟》等16部剧目。
学生在戏剧的准备和表演中,潜在的素质被充分激发,活动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语文能力(如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感知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审美修养,使他们能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首先当然是它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幸福中接受各式各样戏剧文学的熏陶。最可爱的是,这些给人视觉娱乐和精神享受的戏剧是由那些与自己朝夕为伴的同学之“联袂主演”。熟悉的面孔、陌生的造型、奇异的声音……这无疑使我们既惊叹于同学们的多才多艺也触发了我们对该剧本的强烈热情……一个戏剧节,使我们更加成熟。
——高2005级1班**《快乐的价值》
这样的感悟使身为语文的教师的我们非常高兴,也使我们坚信:这是使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形式。
启示三:应充分发掘课程资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今天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着重语文的工具性、文学性,而非其作为人文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上的指导性。语文学习与生活严重脱节。通过开展戏剧节,学生在付出与收获中,成功与失败中,欢笑与泪水中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学会写一个大写的“人”字。
这一次的戏剧节中,我们学会了面对,学会了释然,想通了很多东西,就好像你埋着头,不一定看到的是地,也许是天,是阳光,而且是雨后的阳光。也许正是失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看到了每一个人的付出,看到了一个班级的成就。
我走出教室,看着太阳:“我爱你们!”
下雨吧,下雨就凉快了,只要太阳还出来。
——高2005级12班**《什么是我要的生活》
启示四:教师一定要和课程同步发展。
传统语文教学观对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使语文课程成为一个封闭的体系,学生对这种封闭的教育资源非常反感。而戏剧表演开拓了语文学习中一种新的方式,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从他们的投入表演及事后作文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也许还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形式我们尚未了解、尚未开发。这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新的学习形式,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精力。从第一届到第四届,从在校内汇演到参加市上比赛,在组织戏剧节的过程中,我一方面感到高兴,一方面也常常有“自找麻烦”的感慨。因为它对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一个全方位的检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按“新课标”的要求,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戏剧化的歌舞表演 篇4
一、戏剧表演应用到舞蹈表演艺术的可行性
表演艺术是一个浩瀚的领域, 舞蹈表演其学科的内核要从舞蹈的艺术本质和艺术特征的辩证统一中去寻求, 而不是从单纯的“动作性”中去寻求。表演艺术的复杂性, 决定了它的内核不是一个“单细胞”, 而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围绕进行表演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训练。既训练演员善于情动于衷, 也训练演员善于形之于外, 掌握内外部技术相结合及外部表现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二是智力开发。舞蹈演员不只是模仿者, 更应是创造者, 要着重培养演员对生活和艺术的观察能力及艺术想象、艺术思维、艺术创造等能力。三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育。知识理论的提高有助于舞蹈表演的深化与升华。这三条线的内容互相联系, 相辅相承。整个对演员的表演培训立足于表演素质、技能的培养, 着眼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目标是培养有创造个性、创造能力的演员。看第一点“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其实就是在强调舞蹈演员的戏剧表现能力, 能够把内在的情感声情并茂, 通过内外兼修来完成舞蹈作品的表演。在通过其他的两方面的培养才能真正地做到舞蹈演员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从史前至现在, 戏剧表演一直是人类延绵不断的一项活动。戏剧排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帮助人们把过去、现在、未来、即把“彼时和此时”溶为一体。通过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戏剧化, 人类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存在着的问题, 进而建立起用以面对新问题的智慧宝库。戏剧帮助人去先体验生活并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戏剧这种艺术, 对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培养自我内心真实表达的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以及社会活动的能力, 对于培养人的个性和感受美的能力方面, 是一种不可代替的途径。
舞蹈表演的舞蹈性是舞蹈的艺术本质和艺术特征的统一。越是本质的东西, 越隐藏在深处, 如同盛开的鲜花显露在阳光下, 然而支撑它生命的根部, 却深埋在土壤之中。舞蹈家美妙的舞姿、动作、技巧, 显露在外部世界, 然而支撑、推动其变化、发展, 并显现出生命活力的, 却是那潜藏在演员内部世界的情与意、气与力。同所有艺术形式一样, 作为生命本质的东西, 它永远潜伏在艺术创造者心灵的深处。《骑楼晚风》取得成功的最终原因, 是与我们结合戏剧表演所感悟到的情感表现方式分不开的。由此可见, 戏剧表演应用到舞蹈表演的训练中是完全成立的也是可行的, 因此戏剧表演应用到舞蹈表演艺术上来理论上也是完全成立的,
二、戏剧表演应用到舞蹈表演人才的必要性
“舞蹈表演就在舞蹈中”, 对舞蹈表演来讲, 舞蹈表演应该在舞蹈中, 这无容置疑, 然而, 能不能做到、怎样做到却是另一回事, 舞蹈表演需要训练过程。但不少人常用“舞蹈表演就在舞蹈中”这个结果, 来拒绝训练过程中那些动作之外的精神本质的东西, 似乎一切都只能从动作中来, 到动作中去。事实上, 这些精神本质的东西是包括戏剧表演中挖掘人物对于自身情感生活性的表现的东西。舞蹈表演中那些感觉、思维、意向、情感等本质因素及众多的表演方法、规律, 并非都来自动作本身, 虽然一切要素最终都要溶入到动作之中, 达到“舞蹈表演就在舞蹈中”这个结果, 但绝不是采取“从动作中来, 到动作中去”可以奏效的, 是需要多方面的广泛接触和训练, 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情感表现的体系。
一个演员在生活中谁都会哭会笑,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 有的人在指导中, 便直接要求演员“你要哭、你要笑”。却不知这恰恰违背了表演艺术最基本的规律, 是表演艺术中最忌讳的“表演结果”。这种直接“要”出来的“表情”, 往往是强制的、虚假的“状”, 绝无魅力可言。实际上,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表演艺术中, 人们的任何表情都是某种情感和情感发展过程的结果。有经验的导演从不要求演员“你要哭、你要笑”之类的“结果”, 而是启迪他们寻求情感产生的依据、情感发展的过程、情感发展的身心机制以及情感过程与动作过程的有机联系等。对于初学者, 还要从根本上培养演员艺术想象的能力、情感的体验感受能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身心的自制能力及身体的表现能力等, 使他们身心具有高度的感受力和可塑性。应用到舞蹈演员的素质培养上, 通过戏剧表演的学习来进行表演者情感的控制和外泄的启迪、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 戏剧表演存在着从分析、认识剧本与角色, 到进行角色的构思, 并且在排演过程上反复对自己的分析与构思进行修正、补充、丰富与发展, 最终在舞台演出中把角色表现出来。在这一创作过程中, 演员应该自始至终重视从生活中去掘取素材, 在导演阐述与构思的基础上, 认真地去考虑如何通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剧本的主题思想, 表现出自己对剧本与角色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的评价, 以及如何运用真挚、深刻的体验与鲜明、生动的外部表现形式, 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舞台人物形象来。作为舞蹈表演艺术, 很多时候也是需要将自己的形象和剧情紧密结合起来, 磨合舞蹈的肢体语言和自身的戏剧表演成分来完成舞蹈将要说的事, 来实现舞蹈的表现意义。各种艺术成分都是为表演的需要而存在, 为演员的角色创造而服务的。就像在舞剧《骑楼晚风》中, 作品表现的是广东的地域文化、时代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戏剧情节贯穿其中, 也就是有了舞蹈的戏剧成份, 我作为剧中的一个人物角色, 在表现一个社会底层的女人见到从天而降的一皮箱金钱时内心的挣扎, 就需要通过舞蹈的戏剧化表演使刻画人物入木三分。从与对手在舞台表演中的相互交流和观众的反应中得到表演形象刻画是否成功也就是优劣的信息反馈, 进一步修正与丰富自己的舞台人物形象。推广开来, 团队所有演员也就此找到突破口, 共同努力, 使得《骑楼晚风》最终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其次, 戏剧是由演员来扮演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与声音、语言和形体的造型技巧创造出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优秀的戏剧表演是既有深刻、真挚的体验, 又有鲜明、生动的体现, 达到内外部的完美统一。从事戏剧表演的演员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与精湛的专业技巧和良好的创作素质。这些素质中包括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感受力、适应力、形体与语言的表现力以及信念与真实感、形象感、节奏感、幽默感等。这些理论应用到舞蹈表演艺术中来也是十分到位的。
舞蹈动作同戏剧表演艺术之间, 并没有天然的联系, 并不是有动作就一定有表演艺术, 二者不能划等号。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不仅仅是肢体的技能如何了得, 而更应该充满了情感的表现, 达到内外的兼修, 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舞蹈的表现的目的和情感的表达目的。深入地研究和挖掘舞蹈表演中深刻的戏剧表演成分, 将那些不易被人发现、被人注意的动作之外的更本质的东西, 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是十分必要的。从而才能使“舞蹈表演就在舞蹈中”落在实处。
结语
综上所述戏剧表演应用到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对于一个舞蹈演员来说除了外在的肢体语言的丰富的动态表演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把一个内心的精神境界也表现出来, 只有“内”“外”兼修, 才能真正的把握住舞蹈表演艺术的真谛, 完成一个以肢体语言为主体的表现意义。这就是我在大型舞剧《骑楼晚风》的排演过程中联系舞蹈表演获得的心得。一个舞蹈演员需要的是综合素质, 不仅仅是说你的功夫就是“跳”“转”“翻”和软开度好就是个好演员, 更重要的是要求一个舞蹈演员在传情达意、表达情感上具有内在的和外在的情感语言, 动员全身的所有因素来进行表现, 完成一个成功的、鲜活的舞蹈作品, 最终实现一个优秀舞蹈演员的优秀所在。
摘要:我是广东歌舞剧院舞剧团的一名舞蹈演员, 2009年我院排演了大型舞剧《骑楼晚风》, 演出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与反响, 并因此荣获2010年文华大奖特别奖。荣誉背后是整个团队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站在一个专业舞蹈演员的角度, 我参与其中并在排演过程中对于舞蹈表演的思维模式和表现方式开始了新的审视和思考, 更是有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通过排演, 每一位演员运用舞蹈语汇的戏剧化表演赋予了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风采, 都是那么的阳光和自信, 充满了活力, 那么的富有表现力, 表达出了对于舞蹈表演的无限的热情与激情。通过论述戏剧表演应用到舞蹈表演艺术的可行性, 进而浅谈戏剧表演应用到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 联系我所参演的舞蹈作品的心得与体会, 证明戏剧表演艺术对于培养一个舞蹈表演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应当给予支持和推广, 进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
关键词:感觉,思维,意向,情感,本质因素,表演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舞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7.6.
[2]《表现与创造的驰骋》.陈浥编.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
戏剧表演评分细则 篇5
2、每组比赛最终得分为三位评委打分的平均分;小组得分即为个人戏剧表演最终成绩,以20%的比例计入个人总成绩;
3、评委打分(均分)最高的三个组将获得“戏剧之星奖”,结果于评委点评后公布;
4、每四组比赛结束,于中场休息后下场比赛开始前统一公布四组比赛成绩;
5、“观众最喜爱的戏剧表演”评选成绩为观众投票结果组成,获得票数最多的三个小组将被评为“人气戏剧奖”;
谈戏剧小品表演中的即兴性 篇6
关键词:戏剧小品;表演;即兴性
戏剧小品表演是按照写好的台词和剧本,事先经过排练然后再向观众演出的舞台表演形式。而戏剧小品表演中的即兴表演,则是在演出过程中,演员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不脱离剧情和剧本的前提下,临时发挥的表演。基于此,可以确定的是戏剧小品表演中即兴性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为戏剧小品添彩添色,还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调动观众的热情,让观众对戏剧小品更加青睐。由此看来,戏剧小品表演中即兴性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
一、戏剧小品表演的意义
中国的戏剧表演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表演的一种方式,内容多与中国传统美德、历史事件、经典故事等有关。而小品表演是指小的语言艺术品。它的基本要求是表演流畅、语言清晰,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表演的角色性格。而戏剧小品则是戏剧与小品的融合,其表演深受国民的喜爱。因为戏剧小品主要是通过轻松的、愉悦的方式反映社会现象、道德伦理、人性好坏,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我们在开怀大笑之余领悟一些道理或看清一些事情。所以,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对戏剧小品越来越青睐,认为戏剧小品表演,尤其是即兴表演,增强戏剧小品的幽默诙谐的效果,不仅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还能通过戏剧小品反映社会现象或人性好坏等等,促进社会和谐。
二、戏剧小品表演中的即兴性
戏剧小品表演中即兴表演,大致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
1.演员不脱离剧情,对语言和动作的临时添加的即兴表演
戏剧小品表演中的即兴性最典型、也是最基本的表现是演员不脱离剧情,对语言和动作的临时添加的即兴表演。通常情况下,演员在接触戏剧小品剧本,会按照剧本台词来进行表演,但随着对戏剧小品人物、剧情的深入理解,对角色的表现就不同。那么,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戏剧小品的过程中可能会灵光一闪,即兴表演,让人物更加鲜活,表演更加到位,深刻的感染观众,让观众开怀大笑,并产生共鸣。例如赵本山老师和宋丹丹老师表演的《火炬手》之中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告白就是即兴表演,给《火炬手》这一戏剧小品添加了一抹情感的色彩,也让戏剧小品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深深的打动了广大人民。因为在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火炬手》戏剧小品,本是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背景创作的,但当时正值南方遭受罕见的严重雪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克服困难,赵本山老师在表演的过程中即兴的表白,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灾区群众感受到国家及人民对他们的牵挂与关心,这种正能来那个的传递,让戏剧小品更具魅力。所以,在戏剧小品表演之中表演者在不脱离剧情的情况下对语言和动作的临时添加的即兴表演,能够为戏剧小品添彩添色。
2.演员不脱离剧情,对语言和动作进行再创作的即兴表演
尽管呈现的戏剧小品比较诙谐、幽默、轻松,但是演员在进行戏剧小品创作和彩排的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的。通常情况下,一部优秀的戏剧小品需要反复修改、反复排练调整之后才能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而很多优秀的演员也会为了更好的呈现作品,在彩排甚至现场表演的过程中,进行再创作,这也是戏剧小品表演中即兴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赵丽蓉老师与巩汉林老师在《如此包装》戏剧小品表演中有一个经典桥段是赵丽蓉跳舞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单膝跪地,这给小品增色不少,同时也能体现小品细节处理的巧妙。但事实原来的《如此包装》戏剧小品并没有设计这个动作,是赵丽蓉老师在进行戏剧小品表演的过程中即兴创作的,也正是因为赵丽蓉老师的即兴表演,才使得戏剧小品更具色彩、更具感染力。再如2013年四川省十四届戏剧小品比赛中的参赛作品巜串门》,笔者饰演了被包养的女子和小女孩两个不同人物性格的人物,在表演中将自己平常比较小女孩的一面即兴表演出来,将小女孩担忧爷爷病情的真实的演绎出来,增强了整个戏剧小品的真实性。所以,在戏剧小品表演中演员在不脱离剧本的情况下对语言和动作进行再创作的即兴表演可以增加小品诙谐幽默的效果。
3.演员脱离剧情,无奈之举的即兴表演
的确,有时戏剧小品表演中即兴表演能够为戏剧小品添彩添色。除此之外,戏剧小品表演中即兴表演还能就解决困境,使戏剧小品完整的演完。因为在戏剧小品表演中谁都无法保证毫无差错出现。在戏剧小品表演中出现意外情况,如忘词、如动作出错等等,此时演员进行即兴表演,可以解决困难,使戏剧小品完整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例如,在进行《华南虎啸》戏剧小品表演中,扮演华华的演员忘了词,旁边的有经验演员及时应对:“华华,你有什么话要对李局长说,就请直说吧。”此时另一个扮演虎妈的演员也看出演员忘词了,就说:“哎呀,叫你直说又不直说,真急死人了”。此时,华华的演员记起词,说到:“我要向李局长反映当地的情况及民意,希望李局长能够带领我们更好的建设家园”。由此看来,在很多情况下,戏剧小品表演并不用照搬剧本,而是需要演员在表演中进行即兴表演,更好的诠释作品或者解决表演中出现的意外情况,那么所呈现的效果加倍。
三、结语
戏剧小品表演中即兴性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为戏剧小品添彩添色,还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调动观众的热情,让观众对戏剧小品更加青睐。戏剧小品表演中,演员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不脱离剧情和剧本的前提下进行即兴表演,可以使人物更加鲜活,可以更加准确的表达某些情感或传达一些道理,让戏剧小品更具灵魂,更能抓住观众的心,使观众受到触动。所以,戏剧小品表演中体现即兴性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美英.浅议戏剧小品表演中的即兴性[J].大众文艺,2013,(13):187.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 篇7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是因为很多种原因,依据我多年对表演艺术的探讨,对二者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本文就针对这些分析进行有效的总结。
二、表演艺术的概述
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都是表演艺术,尤其是在创作的方式、原则以及表演形式上存在很多共通的地方。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部门,它们受电影、戏剧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
三、二者的异同点
戏剧是舞台的艺术,是现实生活的抽象,集中到一个小舞台。设置、灯光、道具等舞台元素的设计,都不是为了复制现实生活在舞台上,而是要创造一个生活在抽象和集中的场景。夸张和渲染,让舞台上的生活场景迥异于真实的生活,但将这夸张的场景设置在剧场这个特殊的建筑形式中,并用“第四墙”隔离观众,舞台上的场景有自己的逻辑,没有观众因为风景夸张而批评戏剧的“真实性”,总之,戏剧是一个抽象和凝聚的世界,演员的表演也必将进入舞台世界。所以,不能复制现实生活,但必须表现出一种抽象、集中的生活。
电影和电视节目是镜头的艺术,最后的产品是一个摄影和编辑的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渲染。电影创作者通过摄影机的运动,放大关键信息,让观众随时看到必要的信息。电影的空间要真实,尽量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总的来说,相比戏剧,电影和电视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演员的表现必须与现实世界的逻辑相一致。与戏剧相比,它不需要太夸张,它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语言和行动。戏剧和影视的不同点:1.时空的差异,影视是在不同的拍摄地、拍摄时间进行,对物质的要求比较灵活、自由;而剧舞台艺术对空间选择单一,只有舞台。2.影视表演,演戏表现不满意,可以重新拍摄;戏剧在整个演出中出现错误是无法弥补的。3.影视表演贴近生活;话剧表演需要观众近看,所以动作和表情夸张一些。
四、戏剧表演
因为戏剧的表现是抽象和集中的,相比现实生活,它表现比较夸张。每一部戏在舞台剧本上的高度压缩,创作者都要仔细权衡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直到所有的“废话”都被删除和清理,以确保观众的每一个时刻都包含着重要的信息。演员的表演,是用自己的身体和语言来表达清楚这些基本的信息。所以在剧中的表演,不能含糊,每一个动作都要清晰地向观众呈现,否则它们将使剧本的连续性损失。同时,戏剧演出必须口齿清晰,铿锵有力,使用夸张的动作和语言传达真实生活,这是戏剧表演的测量。
五、影视表演
影视表演,镜头的细节将有助于演员目前的行动和表达。如晚宴的动作,在剧中的表演一定要夸张面部肌肉的动作,导演将在较小的尺度上剪下,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演员面部肌肉的动作,咬或咀嚼,和现实生活中是一致的。
观众的眼睛是摄像机镜头。演员们不必担心演技太“冷淡”,摄影师和编辑们会通过技术手段让日常的动作具有高度的戏剧性。这也决定了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不能放松,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作用上。虽然电影的表现是一个片段的性能的错误,而不是在个别地方可以通过这一枪弥补。它的最终目标是将这些“碎片”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电影在连续性的要求上没有戏剧的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演员是如何融合的。也许前一个是婚礼,下一个是拍摄葬礼,演员必须具备来和去的各种情绪,这也对演员的“入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结束语
依据本文的描述可以深刻地分析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的不同点,以及两者之间的表演艺术形式。所以说二者是相同的但是又存在着不同,不能片面地对二者进行一个好坏的判断。
摘要:戏剧和影视是表演的不同境界,所以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两者又都归属于表演,说明两者之间也有共通之处。本文就针对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的理解和分析,探讨二者的异同点并进行总结。
关键词:戏剧,影视,表演,分析
参考文献
[1]邵一男.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J].才智,2014(4).
[2]金淑敏.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J].神州旬刊,2012,(33):210.
[3]江泽.浅论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异同[J].艺术品鉴,2016(2).
[4]王立松.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探讨[J].美与时代·城市,2014,(3):155.
[5]李佳轩.浅析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J].参花:上,2014,(11):108.
戏剧化的歌舞表演 篇8
如今, 影视剧演员和戏剧演员已经没有明显的划分了, 很多舞台剧演员, 像人艺的演员徐帆《唐山大地震》, 杨立新《我爱我家》, 他们拍摄的影视剧早已深入人心, 可是鲜有观众知道他们是戏剧演员。再说说那些个回到戏剧舞台去过把瘾的影视剧演员, 如:黄磊《暗恋桃花源》、张丰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因此可以证明, 演员们利用自身内外的条件创造角色的途径是一致的。
戏剧表演和影视剧表演都需要假定性。众所周知, 戏剧表演是在“第四堵墙”内进行的, 这道“墙”外面是真实的现实世界, 为了让观众进入置身于戏中, “墙”内的演员必须做到”真看真听真感觉“, 而这个表演前提就是假定性, 举个例子。大学期间, 即将期末汇报演出, 我和同学就去学校附近的小月河边排练, 在有花有草的林子里, 我们开始排练, 虽然周边环境和舞台布置很相象, 可是在那儿, 我们却感觉不到丝毫在舞台上的自然, 当时很诧异, 为什么我们努力把舞台布置得真实,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表演却没有舞台上的信念感, 真实环境的空间大, 我们的声音很微弱, 人也很渺小, 身边还不时溜达过几个遛弯的大爷大妈。没有舞台下的观众, 甚至是排练时台下一排排的空椅子......因此特别的别扭, 我们的表演显得不合时宜的虚假, 表演与现实发生了矛盾。
谈到影视剧的表演, 在实景拍摄中, 不可能做到上天入地, 无所不能。许多有难度的表演, 必须借助分镜头, 后期剪辑来完成。甚至场景, 如198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紫色》中, 为了在夏天拍摄下雪天的场景, 拍摄现场铺满了白色的泡沫颗粒, 近景中的衣帽, 远景中的屋顶。演员则在七月酷暑天, 穿着皮袄, 哈着气, 努力体会寒冬的的感觉。各类影视拍摄基地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棚里搭景拍摄的影视剧也比比皆也不可能让它消失匿迹。因此, 演员们从最初开始, 就进入了假定性的规定情境中。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 戏剧表演和影视剧表演在核心问题上是不相同的。戏剧表演依赖的是行动的技巧, 舞台表演以可以视听的形体动作和语言行动为主导向观众传达舞台角色的信息。而影视表演则是依赖演员心灵的技巧。戏剧舞台上表演喜怒悲哀, 可以借助形体动作和声音形式的夸张, 可是在影视表演中, 再激情的表演也只能是用心深入体验的结果, 因为人的外部行动永远是以人的心理作为依据。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创作过程自然也是有区别的, 比如, 像我国的样板戏《沙家浜》中, 戏剧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 往往会让人觉得表演痕迹过重, 带有很明显的舞台痕迹。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时, 在校演惯了戏剧小品, 初次拍摄影视剧也会非常不适应, 经常厌烦电影的间断性, 适应舞台的间断性。我在拍摄影视剧的过程中, 喜欢一个镜头一条过的感觉, 但是, 因为各种原因, 不断的被要求重来, 自然越到后面感觉越不好, 总是前几条的状态是最佳的。有位美国演员说过:“我认为演员最好先上舞台, 然后在去拍电影, 因为在剧场幕布升起之后, 演员就全靠自己了, 所以从此学会如何在那种条件下处理自己的行动, 并队自己的行动负责, 这是演员们都必须具备的控制能力。”
关于两者之间的异同, 历史上曾有过争议, 有人不认同它们是同一种艺术, 理由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主要是认为由于两者表演形式, 体现方法, 供给观众看的方式不同等等。而认同两者是同一种艺术的说法的理由是, 它们的表现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艺术在创作任务上应该是共同的。它们最重要的特点是为了创造、塑造更好的角色, 以至化身成角色的艺术。而且两者都是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
影视表演的制作过程又与戏剧表演有所不同。影视主要是依靠画面来表现的。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它们的第一要素, 它主要是以“导演为中心”而演员在整体的屏幕或银幕中只是起等部门都可以参与剧情, 能够独立的表现其内涵和寓意, 在影视剧中“景物”已经改变了它们的从属地位, 而是和演员的表演一样是屏幕与银幕造型中的重要元素, 和演员结合在一起, 共同完成塑造屏幕与银幕形象的任务。这就形成了电视与电影艺术不是以演员的表演为基础, 而是以整体画面的造型为基础的美学特征。
影视表演是活动的造型艺术。演员在无限的现实表演区里要考虑到摄影机镜头里构图的要求。表演时要适应摄影师、灯光师从摄影技巧上对演员的要求。不同摄影技巧的处理, 推拉摇移、俯仰升降、长短焦距等对演员的表演有不同的要求和限制。在我十几年前拍摄《家园》的过程中, 因为是第一次拍戏, 我疯狂的投入角色创作中, 在现场拍摄中完全忘我, 根本就无心去找镜头,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拍摄近景, 什么时候是大全景, 大全景时则情绪饱满, 哭得稀里哗啦的。而拍近景和特写时眼睛早已哭肿, 再想找感觉却已疲惫不堪了。并且, 在人群中的戏, 我也不会下意识的去找镜头和光源, 常常被人挡脸或挡光。因此, 影视演员在摄影机前的镜头感不像舞台演员对舞台和观众距离那样能明显感觉和易于掌握, 所以影视演员一定要掌握好对摄影机具体感受的本领。
当然, 影视剧里的表演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真实、自然去作评判了, 也不是靠演员的经验和演技, 就能够打动观众的表演, 应该是来自演员内心的一种力量, 被角色所紧紧扣住, 全力以赴, 把诠释好角色当作对自己的挑战。作为一名演员, 要想在戏剧和影视剧表演中创造出让观众满意的作品, 就必须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并充实自己, 总结过往经验, 展示自己的特长与才华。在了解戏剧与影视表演异同后, 取长补短, 为日后创造出完美的角色形象而奋斗不止。
参考文献
[1]齐士龙著:《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 239页。
戏剧化的歌舞表演 篇9
(一) 戏剧表演艺术的特征
1. 对于戏剧演员来讲, 由于需要亲自登台表演, 而且每一次表演都需要重新开始, 这就使戏剧演员在不断重复表演的过程中对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入。
2. 戏剧演员需要当众进行表演, 因此观众是最直接的评价者, 但由于观众具有不同的审美观, 这也使其对戏剧演员的表演能力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 作为戏剧演员需及时接收观众反馈的信息, 并进行具体改进, 从而获得良好的剧场效果。
3. 戏剧演员不仅是艺术的创造者和表演者, 还是艺术本身。在戏剧表演过程中, 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戏剧表演的始终, 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 演员需要考虑角色的需要, 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感情和想象融入到表演中, 这是较为矛盾的事情, 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 演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但每个演员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长, 这也使其必然会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制约, 从而在具体表演中很难突破这种局限性和设定的角色。
(二) 声乐舞台表演艺术的内涵
声乐舞台表演不仅是听觉艺术, 还是一种视觉艺术, 声乐艺术非常重视舞台表演, 只有将声乐与舞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属于声乐舞台表演艺术, 二者缺一不可。在声乐中充分的地运用舞台表演艺术, 表演者可以在舞台上表演时有效地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相互配合, 由于舞台风格不同, 也使呈现出来的声乐表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二、舞台表演的分类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戏曲和民族声乐的表现更加注重在舞台上的表现力, 通过眼神和动作来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 我们将在舞台上表演的动作称为舞台形体动作, 它是舞台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 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内容, 是戏剧、戏曲与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舞台动作分为再现性动作与表现性动作。再现性动作是对人们现实生活动作比较接近的模仿, 而表现性动作又称为抒情动作或写意动作, 它是为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而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动作多是写意, 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处于该状态时自然流露出的动作的升华。从表现方式分类, 舞台动作有动态与静态动作之分。动态动作一般都是流动的, 但舞台上的表演为了让观众对动作的某一瞬间有更深刻的印象, 往往有意地把动作的这一瞬间稍作停顿, 这种停顿如果是为突出表现角色形象, 便称为亮相。在戏曲及民族声乐中, 演员在出场、下场前及舞蹈或武打过程中往往有一个亮相的动作;静态动作是为了展现一个能给人深刻印象的画面, 一般称之为造型。艺术造型和亮相可以结合起来, 既能突出表现角色的形象, 又能够使画面更为生动。
三、戏剧表演艺术对声乐舞台表演艺术的影响
(一) 戏剧表演艺术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 由于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直接面对观众, 因此作为表演者, 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且还需要具有非凡的表演技巧, 只有这样, 才能在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出戏剧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在戏剧表演艺术中, 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 在表演过程中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还能够引起观众心理和精神上的共鸣, 这也使舞台表演受戏剧表演的影响较深, 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更深层次的美学意义。
(二) 戏剧表演艺术促进声乐表演内心情感的表达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针对角色特点将自己内心情感有效地融入到角色表演中来, 因此在舞台表演过程中, 尽管舞台空间十分有限, 但表演者所表达出来的内心情感则是无限的。戏剧表演者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及一颦一笑来有效地展示出自己的内心活动, 从而增强了声乐舞台表演的渲染力。
(三) 戏剧舞台表演促进声乐舞台表演与观众的互动
由于戏剧表演过程中需要直接面对观众进行表演, 能够与观众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在互动过程中有利于表演者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声乐舞台表演过程也受其影响, 通过及时反馈观众的信息评价, 从而对声乐表演进行调整, 通过舞台上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来表现声乐表演的特色。
四、结束语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 主要以演员对话和动作作为表现手段, 需要演员上有较强的艺术表演力。声乐舞台艺术有效地吸收了戏剧表演艺术的精华, 并形成自已的特点, 演唱者通过对不同歌曲的创造背景及情感走向进行了解, 针对不同情绪来设置具体的形体表演, 从而实现声音技巧与形体表演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摘要:戏剧表演艺术即演员创造舞台角色形象, 其对声乐舞台表演艺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声乐舞台表演艺术主要吸取戏剧表演艺术的多种元素, 并且将各种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以便达到丰富声乐舞台表演力的目的。本文从戏剧表演艺术及声乐舞台表演艺术的概述入手, 分析了舞台表演的分类, 并进一步对戏剧表演艺术对声乐舞台表演艺术的影响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戏剧表演,声乐舞台表演,表演艺术,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喆.试论声乐舞台表演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 2016 (01) .
戏剧化的歌舞表演 篇10
1、历史中的西方戏剧表演体系的形成
西方文化是一个充满着史诗和神话的世界, 其文化的产生就是源于戏剧, 西方的戏剧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古希腊时期是以悲剧为主的戏剧形式, 到古罗马时期其戏剧形式都是仿希腊戏剧, 在当时的时期, 戏剧的主题都是以奴隶主民主制和古代的城邦战争为主。古代的西方也出现了诸多的戏剧作家, 他们所塑造的悲剧英雄形象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战, 例如《普罗米修斯》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高尚的为人类而战的殉道者, 这种英雄形象反映了作者的自由公民的意识, 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从古代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戏剧艺术感染了整个欧洲文学, 同时也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这也是西方所特有的民族文化。著名的文学作家亚里士多德, 其用对文学上的智慧研究了希腊戏剧, 并以戏剧的术语来全面阐释了文学, 著作了代表西方文学理论的《诗学》, 使人们对西方文学理论有了概念的理解。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将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化以戏剧的形式展示了出来, 其创作倾向于反对封建主义, 诠释浪漫与现实的文明思想, 这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戏剧发展到二十世纪, 戏剧表演理论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德国布莱希特体系两大派别。
2、历史中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形成
中国戏剧的形式主要是从戏曲发展而来, 与西方的戏剧表演体系相比, 其历史形成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戏剧的另一种叫法就是戏曲。对戏曲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元代陶宗仪的著作, 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里, 其对戏曲表演有了这样的总结, 从唐代的传奇、宋代的戏曲到金的院本、杂剧。而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戏剧的表演形式进行了研究, 有了规范的解释, 在宋朝元代时期的戏曲形式称为南戏;元代时期的戏曲是以杂剧为主;直到明清时期的戏曲是以传奇的形式出现, 从古代演变至今的各个剧种可以统称为戏曲。中国戏曲出现的时期要比西方的戏剧形式较晚, 但其流传的广度和长度却是至今保留。到了唐代时期, 戏曲的表演艺术发展出了内容丰富的文学形式, 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相互吸收、渗透, 直到十二世纪, 中国的戏曲表演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 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 成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
3、中西戏剧文化的历史性碰撞
在中国的清代时期, 西方的列强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都虎视眈眈, 当时的时期, 他们对中国的戏剧处于一种傲视的态度, 在“五四”运动时期, 西方各国学者对新中国戏曲的看法仍是以一种鄙夷的态度, 当时的戏曲被称为“皮黄”, 也就是京剧艺术的一种, 但很多西方人士和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都认为这种戏曲不具有代表性。事实上, 当时的旧剧确实在整体上不如人意, 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与西方的文学相比, 其表达手法就要高于中国一些, 在古希腊, 戏剧从结构到描写, 其整体的表现手法都要高于中国的元曲。但事实上,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苏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和德国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才逐渐的被西方戏剧界认同的, 而且这两大戏剧表演体系并不包括古希腊戏剧等一些古典戏剧的范畴;与之相比, 在17世纪上半叶, 中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自在国外开展几次公演后, 西方的有识之士对戏剧有了很大的改观,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剧也开始受到他们的重视与赞赏, 因此, 以京剧为代表的表演体系也融入到了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中。人类的文化多姿多彩, 在现代文化的进程中, 我们应该更好的弘扬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 将更多的关注投入到民族戏剧中来。
结语
我国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 我国的文化吸收、融汇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营养, 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 以致其他周边国家都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 具有主导地位, 我国的戏曲在不同的年代引领了艺术的发展, 其中呈现的是一种表演艺术理论, 也成为东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形式。
摘要:在我国, 戏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戏剧是以意识形态而存在。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下, 艺术以不同的艺术形态存在, 其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具有着时代的特征和民族特征。纵观全球艺术,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不同的形态存在, 但在历史发展中会有一定的碰撞, 在现代文化的进程中, 戏剧在历史发展中得传承下来, 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 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中西戏剧,历史性,三大戏剧
参考文献
[1]周华斌.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元素的组合[J].戏曲艺术.2009 (01) .
[2]周华斌.大众文化语境下戏剧艺术元素的组合[J].艺术百家.2010 (01) .
[3]傅谨.“三大戏剧体系”的政治与文化隐喻[J].艺术百家.2010 (01) .
戏剧表演艺术概说 篇11
关键词:戏剧;表演;意义;内容;手段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35-01
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中心和生命,而戏剧表演艺术本身,既是一项繁难的艺术创造工程,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对戏剧表演艺术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对于戏剧表演艺术,而且对于整个戏剧艺术,都有着不容小视的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戏剧表演艺术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来进行系统化研究与解析。
一、戏剧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
戏剧表演艺术的第一个层面,是它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理性认知系统,也是一个智力支撑与能量之源的“软系统”。
思想认识对于行为的重要意义,也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充分认识到戏剧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才能产生强大的思想动力,进而做好戏剧表演工作。戏剧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又可以再细分为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领悟。
(一)没有表演艺术就没有真正的戏剧艺术。
没有表演艺术,就只有案头上的剧本,而没有真正的舞台上的戏剧艺术,也就没有戏剧艺术与真正的生命。许多人都知道,戏剧从来都是“场上文学”而不是“案头文学”,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明确地指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登场之道,盖亦难言之矣。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此等罪过,与裂缯毁璧等也。”[1]他强调的是剧本必须依靠好演员和经过好的训练的青年演员来表演,否则就如同丝巾被撕裂,璧玉被损毁,令人遗憾。他的话颇有道理。
(二)不同的表演对同一个剧本有不同的演绎。
不同的表演,通过不同导演的解释、处理,对同一个剧本会有不同的演绎,从而凸显出戏剧表演艺术巨大的艺术创造力。例如同是莎士比亚的名剧作《哈姆莱特》,有的表演演绎成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而有的表演则演绎成丹麦是世界上最大的监狱。
(三)不同的表演对同一个剧本决定着成败。
不同的表演,对同一个剧本直接决定着其优劣成败。例如老舍的话剧剧本《龙须沟》《茶馆》,就完全靠着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艺术,才获得巨大的成功的。
由此可见,戏剧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是勿庸置疑的。
二、戏剧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
戏剧表演艺术的第二个层面,是它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实体工程,因为内容是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具体来说,戏剧表演艺术有下列几个主要内容。
(一)塑角角色。
塑角色实际上就是创造角色,这是戏剧表演的“最高任务”,演员的主要使命就是塑造成功的舞台人物形象,创造出鲜活生动、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许多成功的戏剧表演艺术家,都首先以此为成功的力点与亮点。例如京剧马连良有“活孔明”之誉,盖叫天有“江南活武松”之誉,就在于他们分别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孔明、武松的角色形象。
(二)表现情感。
表现情感又是塑造角色的核心与重点,也就是对人物性格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情感是一切艺术的共有特征,列夫·托尔斯泰早就说过:“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更让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2]整个戏剧表演艺术,主要是演员首先经过情感体验,戏剧中人物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再通过倾情的表演,把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最终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
(三)体现流派。
世界上有三大戏剧表演艺术流派,也称“三大演剧体系”--斯氏体系、布氏体系、梅氏体系。中国戏曲更有许多表演艺术流派。所以戏剧表演要表现不同艺术流派的不同藝术风格,这也是一个艺术创造过程。例如金山在话剧《红色风景》中扮演大律师施洋一角,就创造出话剧表演艺术的“麒派”,令人赞赏。
三、戏剧表演艺术的必要手段
戏剧表演艺术的第三个层面,是它的必要手段,其中主要以下几种。
(一)动作。
戏剧是动作的艺术,“戏剧”一词英文为“drama”,原意即为“动作”。我国“戏剧”一词,繁笔为“戲劇”,表示两个人戴上兽面具,各持刀枪作虚拟表演,也强调的是动作。因此,戏剧表演要做到外部(形体)动作与内部(心理)动作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
(二)语言。
话剧表演的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戏剧表演的念白和唱腔,都属于语言范畴。
(三)交流。
无论是话剧表演还是戏曲、歌剧、舞剧表演,都要注重演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充分表现剧中人物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余秋雨著。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P308.
略谈戏剧表演的创作准备 篇12
舞台实践证明, 成功的戏剧表演, 要做好四方面创作准备。
一是丰富的生活积累。戏剧是生活的镜子, 人生的缩影。复杂的生活和曲折的人生, 是戏剧表演的唯一源泉。这绝不是老生常谈, 而是表演成败的关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世上没有无源之水。“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戏剧表演清新的境界, 源自生活鲜活的甘泉。
《红楼梦》诗曰:“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戏剧演员积累生活, 就是观察体验世故人情。具体的是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这些记忆尤其是深刻印象, 最好写成演员生活笔记。一个优秀演员应该是:日常生活的有心人, 平凡生活的发现者。
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著名话剧演员于是之说:“演员表演最后拼的是文化。”生活是表演的源泉, 文化是表演的阳光。源泉与阳光交相辉映, 表演方能天光云影。戏剧表演是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社会生活是“造化”, 文化修养是“心源”。主体精神主导文艺创造, 所谓“文如其人”。文化修养主导戏剧表演, 所谓“艺如其人”。戏剧表演史雄辩地证明, 凡是优秀演员和表演大师, 都富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演员的文化修养, 主要包括历史知识修养, 哲学美学修养, 伦理学修养, 心理学修养, 各门类艺术修养。中国演员, 尤其要注重国学修养。演员的文化修养, 不是附庸风雅, 贵在潜移默化, 陶冶情操, 变化气质, 陶铸人格。“腹有诗书气自华”, 修养到家如化蝶。
三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戏剧表演是情感与技术的融合, 是体验与体现的统一。没有情感体验表演苍白, 离开技术体现情感落空。艺术的“艺”和“术”两个字词, 在古汉语中都含有技艺和方法之意。任何艺术创作都依赖特定技艺, 离开技艺就没有艺术作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戏剧表演要想得心应手自然而然, 就要练就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技艺。
话剧演员要练好台词和形体基本功;戏曲演员要练好四功五法基本功;歌剧演员要练好声乐基本功;舞剧演员要练好舞蹈基本功。基本功是演员的饭碗, 也是演员的桂冠。好演员的标志是技艺精湛, 表演大师的技艺炉火纯青。
五是案头剧本分析。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是表演和导演, 以及舞美与作曲的文学基础。演员在进入表演之前, 必须静下心来吃透剧本, 做足表演之前的案头功夫。这一创作准备极其重要, 直接关系到表演的成败优劣。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金山, 总结他的表演实践, 写出了《一个角色的创造》这本书。这本书是他创造《万尼亚舅舅》万尼亚的案头手记。为了创造万尼亚这个角色, 他就剧本写下了上万字的角色剖析, 有的地方仅三五个字一句台词, 他却写下了上百字的分析体会。因此, 他塑造的万尼亚成为话剧舞台的一座丰碑。
金山为演员的案头剧本准备树立了典范。他的经验告诉我们, 演员不是背下台词就完事了, 他必须全面研究剧本。在研究剧本过程中, 不仅要把握剧本的时代背景, 主题思想, 艺术风格, 主要人物关系, 尤其要着重研究自己扮演的角色。把人物的贯穿动作, 个性特征, 规定情境, 潜台词, 一切剧作家写出来的, 乃至没写出来的, 都仔细发掘出来, 精心予以体会。总之, 通过案头剧本分析, 真正达到胸有成竹, 并且有独到的新发现。
【戏剧化的歌舞表演】推荐阅读:
戏剧表演训练05-17
英文戏剧表演05-25
戏剧表演专业08-03
戏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07-29
戏剧表演课教案06-13
戏剧表演评分细则10-14
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06-17
戏剧表演大赛主持稿06-27
和林兆华戏剧表演观念探析相关的论文06-20
戏剧化特征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