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宣传

2024-08-16

校园文化宣传(精选12篇)

校园文化宣传 篇1

摘要:媒体的竞争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纸制校报一统校园的局面,电子传媒日趋盛行的形势下,依靠传统的宣传方式无疑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抓好校报是宣传工作的基础,同时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网络及电子平台的监管和使用,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把宣传工作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关键词:多元化传媒,网络,宣传

0 引言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方面,发展非常迅猛。宽带网络、手机、电子游戏、手提设备以及受众自主媒介等基于高新技术应用的新媒介纷纷产生并渐渐普及,人们获得信息的种类日益丰富多样,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日益多元化、迅速化和便捷化。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传媒高度发达和信息传递十分迅捷的时代,随着多元媒体的空前发展,高校内部的媒介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校园宣传工作从传统的平面印刷品向多元化发展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作为高校新闻宣传部门,无论是对内宣传还是对外宣传,都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并整合多种宣传途径,通过报刊、网络、广播等宣传阵地和载体,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气势,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 校报在校园宣传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校报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成为校园宣传工作中最常遇到的一种质疑。回应这种疑问要从几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校报是学校组织传播系统内唯一正式官方纸质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它拥有绝对话语权,反映学校重大决策,反映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2005年6月,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强调了高校校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在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校报是经过精加工的文化产品,它便于携带收藏,符合多数人的阅读习惯。针对重大报道题材的选题制度和策划制度,使它的深度报道和典型报道独具特色,是其他校内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也是体现报纸整体水平的外在标尺,吸引读者阅读。

同时校报还具有教育意义,是发展学生兴趣(校报学生记者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锻炼平台。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记者队伍,不仅是校报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记者这个群体,逐步向广大学生辐射并施加影响,将国家、社会和学校倡导的精神理念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群体内部真正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渠道畅通的严密且有活力的信息组织,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1]

2 网络媒体在宣传工作中体现出便捷高效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网络已在高校师生中普及,大家常以博客、BBS、QQ群等形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媒体也一跃成为吸引众多师生眼球的第一媒体。

目前,许多高校已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新闻网站及论坛,校园网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别于校报等传统纸质媒体出版周期长、信息容量有限等缺点,网络媒体最为显著的优势即为便捷高效,新闻、信息上网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编读互动性强,影响面广,还能及时更新、下载。以江南大学新闻网为例,在本科评估期间,专家组刚结束一项检查工作,半小时后相关新闻及图片就已经出现在新闻网首页。伴随着各项检查工作的深入,相关新闻也随之滚动更新,各部门只需打开新闻网就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评估动态,网络媒体的高效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少高校网络除了提供新闻、信息,还增加了双向互动、网上投稿、文章检索、BBS等功能,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2]

3 校园电视及广播是校园宣传工作的有力辅助工具

如果说校报因发行渠道、网络受硬件设备的影响还不能最大范围地覆盖校园,那么校园电视及广播就有效填补了这一部分缺失,尤其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这类宣传方式因为是零成本支出,不会对他们造成经济上的负担,更容易接受。以江南大学校园为例,在学校的校门处、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食堂等人群相对集中处都设置有电子屏幕,滚动播放视频新闻与文字新闻。在学院行政楼、宿舍、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安装了广播喇叭,校广播台每天定时放送新闻、校园动态、娱乐资讯等节目,因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实际,对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所以深受欢迎。

4 利用校园数字化平台,积极探索新宣传模式

许多高校网站拥有自己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校内特定用户群的短信群发。这种方法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特别适用于应对突发事件。还可以与电信、移动合作,针对校园师生教职工这个用户群体,提供增值服务,把校报、新闻网上的重要新闻编辑成手机报免费发送到客户端,实现“随时随地看新闻,有手机就能看新闻”的目标。

校园媒体是一个整体,只有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其资源,才能形成一种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校园新闻媒体欣欣向荣的局面。要优化校园媒体资源配置,首先必须从管理体制入手,尽快建立起一家主管、一家主办的新型管理体制。建议成立高校新闻中心,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下设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等部门。由新闻中心建立一支统一管理的新闻通讯员队伍,统筹汇总各种校园信息和新闻,使新闻中心成为统一的信息新闻集散地。中心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向它们提供和协调稿源,在出版(播出)时间上打好时间差,让深度报道、热点聚焦等时效性相对不强的稿件向校报倾斜。

参考文献

[1]龙佳.进一步发挥高校校报育人作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4):256-257.

[2]曾志前.浅谈增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6):135-137.

校园文化宣传 篇2

一、校园

1、操场

(1)成功在于拼搏 生命在于运动

(2)团结 友爱 拼搏 竞争

(3)发展体育运动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4)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学生体质(5)发展体育运动 提高身体素质(6)团结就是力量

(7)更快 更高 更强(8)全民运动 健康第一(9)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10)刻苦练习提高技术水平

2、花池

(1)求求你别碰我(2)我害羞 别摸我(3)我怕疼 别踩我

(4)我爱美 别弄脏我的衣服(5)请不要践踏我的尊严(6)我们也有生命

(7)爱护花草树木 人人有责

3、水池(1)水是生命之源(2)节约用水 人人有责(3)水资源有限请节约用水(4)水是万物之灵(5)请节约每一滴水

4、教学楼墙壁

(1)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一切 为了一切孩子(2)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3)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4)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人才

(5)鸟美在羽毛 人美在心灵(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7)读好书习美德 立良行(8)读书励志 学习成才 奉献家乡(9)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

二、楼梯 走廊

(1)在人生的阶梯上 请走好每一步(2)小心台阶 注意安全

(3)正正直直走路 堂堂正正做人(4)请勿随地吐痰(5)请保持卫生(6)文明礼貌 讲究卫生

(7)捡一片纸屑,就是拾起一片文明(8)热爱生活 学会生活 创造生活(9)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三、实验室

(1)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2)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行。(3)一切真理都来自于实践

(4)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5)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6)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7)探索 求真 明理(8)科学是指挥官 实践是战士(9)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科学总结。(10)一切发现和推理都得靠实践去证明。(11)没有大胆的尝试,就没有惊人的发现。

四、阅览室

(1)读书,远离平庸。

(2)畅游知识的海洋,尽享其中的欢乐。(3)把安静留下,把知识带走。(4)知书以达理 阅史以明志(5)诗书养性 文章育人(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7)牵手好书,与知识相伴。

(8)学习是素质的修炼,读书是知识的积累。(9)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五、微机室

(1)学习科技,迎接挑战(2)声色并茂,情景意交融。(3)严格程序,精心操作。(4)小心使用,健康上网。(5)信息时代,网络先行。

(6)坐此日行八千里,知晓今日天下事。(7)一缕丝线,传人间真谛。(8)创新改变生活,网络连通世界。

六、器材室(1)爱惜器械

(2)小心轻放 摆放整齐(3)注意安全

(4)强健的体魄,是人之根本。(5)健康的载体,快乐的介质。

七、食堂(1)节约粮食(2)粒粒皆辛苦 3)勤俭 节约

(4)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

八、学生宿舍

(1)静,每个人的享受。

(2)放飞理想、放飞梦想、进入梦乡。(3)保持卫生

(4)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5)休息时间,请勿喧哗。

(6)敬人容人,助人爱人。

(7)守规矩 明事理 争做文明人

企业文化与政工宣传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政工宣传;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对于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工宣传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随着现代化企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为了尽快提升企业自身的能力,必须构建现代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多种技术能力的支撑,更需要企业内部会整体管理思想和理念的支撑。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加强政工工作的力度,加强企业工作团队的建设和示例,在增强企业宣传工作的同事从不同角度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企业员工的上进行、责任感,这是保证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企业文化与政工宣传工作相融合的意义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经济团体,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积淀,积累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基础,这为企业打造品牌效应、提高企業的自身能力奠定了基础。因此,现代企业的政工宣传工作必须紧密联系企业的工作实际情况,在有效的政工宣传工作、各种活动的影响下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

(一)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最主要的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充足的原材料、高端的配置等物质基础,但是,企业员工的意识与观念、思想认识、主观能动性等更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经济学中,生产力三个主要元素中人的因素是最灵活、最重要的。例如:企业领导者的管理经验、思想理念、个人能力等将直接对企业的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影响。现代企业政工宣传工作应更加注重对员工意识理念的提升,并深入到员工深处,全面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心理问题,并想办法全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全体员工都能够集中精力好好工作。例如:通过政工宣传工作,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认真工作并不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而是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国家经济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也是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保证,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从企业发展这一层面来看,政工宣传工作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大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二)有助于企业凝聚力的提升

管理效果是实现企业内部交流通畅的基本前提,也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管理方式的一种基本认同。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员工之间只有具备相同的思想、相同的目的才能整体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才能真正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政工宣传工作一定要从基层开始进行调查与探究,将每一名员工的需求、具体想法、思想动态等及时反映到领导面前,这样可以方便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项目或投资决策时能够充分顾及到这些基层员工需求和工作状况。另外,对于企业的未来战略发展目标、企业的经营政策与策略、企业的管理模式等,政工宣传工作可以将这些思想和政策对员工进行充分渗透,并将企业你定的目标需求与实施策略向企业员工进行传达,是全体员工都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并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同企业的目标进行联系。

三、企业文化与政工宣传工作相结合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做好领导与表率作用

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更加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并注重对其良好形象进行宣传。同时,在为企业员工确立工作榜样的过程中还能够增加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和企业核心凝聚力的提升。在进行榜样宣传时,企业的领导必须对政工宣传工作予以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为企业的发展塑造出更加深入人心的、更加典型的榜样形象。政工工作者在进行宣传时还应该主义将企业领导干部的责任心、进取心充分表现出来,引导企业员工以单位领导的做法为基础,效仿和学习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为了能够将这种阳光的形态充分运用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以期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例如:可以向企业员工进行企业历史和业绩的宣传,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再例如:充分利用工会的力量与员工联手进行会议,提升员工当家作主的意识。通过政工宣传工作和工会对在工作中、生活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员工的关心和照顾,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与员工之间建立更多的交流,为员工提供和谐、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有效提升员工的归属感。

(二)正确发展企业政工宣传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凝聚力

企业政工宣传工作可以增强对员工的爱国教育,使员工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激励员工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转变为工作中的原动力。另外,企业还必须将职业道德与企业的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企业文化和员工的职业道德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指引着企业文化的而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的凝聚力和信念又对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的员工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只有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都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有的企业比较注重工作的规范性,注重诚信意识,这样就能够给企业的员工带来一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因此,将企业文化和员工的职业道德融合在一起,必将使诚信意识在企业中不断流通,从而达到激发员工活力的目的。

(三)实现法治素养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企业管理还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上。一方面在管理中表现出民主,另一方面在管理中体现出企业的规则与制度。民主的实施能够充分集合员工的聪明才智,使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制度是企业文化与行为的一种制约,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自身管理态度,保证企业向着理想的方向正常运转。

总之,企业文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在企业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和员工之间进行协调统一、高度配合。因此,在新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充分发挥政工宣传在企业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使企业政工宣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静茹.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J].对发展企业的思考,2012(12).

[2]向颖.论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3(07).

宣传文化事业继续享受税收优惠 篇4

财政部近日发布《关于继续执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表示为支持我国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2012年底以前对宣传文化事业继续执行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

根据《通知》, 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 对各级机关报纸期刊、针对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少数民族地区等出版发行的报纸期刊以及盲文图书出版物, 在出版环节执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对其他的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等, 继续适用增值税先征后退50%。

《通知》要求, 相关的退还增值税税款应专项用于技术研发、设备更新、新兴媒体的建设和重点出版物的引进开发。此外, 对科普单位和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科普影视作品取得收入等, 也将继续免征营业税。

校园文化宣传标语 篇5

2、开拓者的足迹是历史前进的起点。奋斗者的肩头是科学登高的阶梯

3、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4、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蔡元培

5、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6、接受生活挑战培养全面素质

7、播种生活,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8、教师最佳的教育方法是做出榜样。

9、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

10、热爱学生,尊敬家长,团结同事

11、每位学生的潜能远远超过已经实现的一切

12、创造愉快而又充实的人生

13、插上理想的翅膀,扬起青春的风帆

14、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帕斯卡尔

15、这个世界惟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憾: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16、用语言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我们!

17、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18、智慧的火花让激情点燃,美好的未来由劳动创造!

青海抗日时期的文化宣传斗争 篇6

自“九·一八”以来,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七·七”事变之后,点燃起全民抗战的烽火。那时,青海虽处抗战大后方,只遭受过两次日本飞机的轰炸,没有直接受到日寇的蹂躏,但青海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同仇敌忾,投入到积极抗战的行列中。下面,我仅从文化宣传活动方面,谈谈青海民众在抗战时期所做的斗争:

一、新闻宣传

众所周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海的现状正如黎丹等所言:“唯我青海同胞多数是游牧生活,讲实业没有工厂,讲交通没有好路,讲教育识字的不够二百分之一,讲生活又没有吃穿,过着牛马生活的十有七八……”加之马家封建专制统治,人民政治生活,很不自由。当时所办的报纸期刊都不多,发行量更少,1944年,中国新文化服务社西宁分社负责人孙昌龄和沈克敬为发行进步书报事,遭当局逮捕,严刑拷打后被活埋,就是一例。

在抗战时期,青海只有《青海民国日报》《青海评论》《新青海》等为数不多的报刊。但是,一些有识之士与众多爱国青年,配合全国全面抗战的形势,在南京由青海西宁回族青年穆建业等人1933年所创办的《突崛》刊物,针对勾结日帝,出卖祖国的汉回奸贼,做了无情的揭露。李洽(笔名白虹)等青海学子所编《新青海》月刊上,向内地介绍青海现状,对抗日保国,慷慨直言,他还出版了诗集《动乱的街头》和激励青海人民斗志的《抗战中迈进的青海》一书。1937年10月,署名“东”的作者,在第五卷发表《空战》一文,记述了我空军对日进行的紫金山、烈士墓、燕子矶上空的几处激烈空战。同时,也报道:“1937年10月青海青年乐都人基丕,参加万国红十字会上海大世界难民收容所服务时,因是战事中心,人多杂集,疾病蔓延,而染霍乱症,不济去世,乃我青海青年为民族抗战牺牲者,为君第一人耳!壮哉、伟矣!”还刊出过毅君文章《日本真可怕吗?》文章通过对“血战居庸关”的赞扬和对日本经济(国债)、资源、农业、人口等条件的分析,纠正国民的幼稚心理与“恐日病”。还在油印本上发表《告青海青年》《太平洋战争的观察》等文章。另外,也通过李海邦《翰海盆地》、薛文波《祭海记》等文章,介绍大后方青海的丰富资源和各少数民族联合抗日,保卫祖国的决心。

《新青海》被查封后,第九世班禅曾建议创办蒙藏刊物。1938年,以喜饶嘉措大师为首的蒙藏委员会爱国者们在重庆创办刊物《蒙藏月报》。喜饶嘉措与杨质夫等,1939年在《蒙藏月报》“抗战专号”上,发表《如何抗战到底》一文,宣传民族团结,联合抗日的策略。同时,第九世班禅在喜饶嘉措、杨质夫陪同下,在青海湖“祭海”之际,对蒙藏王公、千百户头人,宣传抗日,保卫祖国,动员民族群众,以实际行动投入抗战。他们深入甘青藏区各大寺院和蒙古二十九部族,宣讲喜饶嘉措所写《白法螺的声音》,宣传民族抗日。

青海爱国学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编出《学生抗日旬刊》,发行1000多份。青海知识界通过报刊《昆仑》《青海青年》《乐都青年》《湟中青年》《星月》《师道》等,运用各种形式的文体与全国人民一道,声援抗战。就连1937年10月,西宁回中师生所创办的半月刊《星月》,在倡导爱国爱教的同时,也大力宣传抗日救国,以较多的篇幅刊登有关抗战的言论、报道及文艺作品,在激发回族青年爱国热情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青海乐都人甘德泽在《西北通讯》发表论文《西北精神》。

《青海民国日报》自1931年创刊后,已经开始了对抗日活动的报道。1936年“西安事变”以后,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尤其是爆发“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迫于形势,青海新闻检查,开始略有放松。《青海民国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不间断地向读者报道国内抗战信息,1939年1月24日,头条报道了青海省抗日部队八十二军师长马炳丞在河南收复被日本侵占淮阳重镇的消息《马炳丞师长告捷》。之后,对于汪精卫叛国投靠日本,民众愤怒,在报上突出位置,发表言论,进行了声讨。在《战斗中的河北》一文中,说到抗战力量时,还提到“数量甚多质量颇强的许多游击队”,明显地公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力量。其中,在1939年5月28日的言论中,登载署名文章《苏联当年是怎么应付困难的?》,针对当前全国联合抗战时的经济困难,介绍了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度过困难的经验,并注明取材于莫斯科《苏联共产党历史》。这在马家统治时期是少有的。许多社论、评论,对于抗日动员、分析抗战时局、反对汉奸汪精卫起到积极作用。

中央通讯社青海分社1943年成立后,负责人原春辉也曾经发布过一些有关抗日战绩的内容。

二、文化宣传

由于青海地处西北大后方,民众生活十分贫苦,文化教育落后等原因,原来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比较少。“七·七”事变以后,青海作为战略后方,逐渐和内地接触增多,经济也得到初步发展。

1936年到1945年间,《青海民国日报》先后开办副刊和专栏《海心》《救亡歌咏》《时代文艺》《抗战青年》《青海文艺》《吟篓》《塞萤》《蕙风》《草原》《从军之声》《青海女青年》等,所发表的散文、杂文、诗歌、议论等文体中,都有抗日的内容。如由“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所主编的《从军之声》,主旨就是为了动员我省知识青年从军抗日。在1944年11月9日编发的第一期“前言”说:“本省青年,极爱护祖国……但或因对从军办法,不甚明了,致未能顺利以偿愿者,特辟‘从军之声的小小园地,打算把知识青年从军的各项法令和各地知识青年从军的消息,贡献于本省知识青年之前,同时也希望把各位知识青年对于从军的珍贵意见登载出来。”特别是1943年由王云阶主编的以音乐理论研究为主旨的《乐艺》专栏,虽然只办了15期,但所发表的有关抗日内容的歌曲与民歌“花儿”,对民众留下了深刻影响。其中《塞萤》也时有有关抗战内容的评论、诗歌、散文、民歌出现。如罗麟在《塞萤》发表评论《救贫乎?救愚乎?》,李作英(笔名阿英)1934年底,在青海“辚辚社”发行刊物《轮影》上发表许多抗日诗文,遭受两次牢狱之苦。他在1944年以32岁龄参军抗战时,马步芳劝他别去,李当即回答:“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国都快要亡了,救国还分什么年龄大小?”他在汉中军营二零师担任《青年周刊》编辑时又发表了许多正义凛然的抗日诗文。青海土族女诗人李宜晴在抗日战争中,激情满怀地写道:“未扫狼烟归不得,谁赏中秋明月?”“摩剑作龙吟,待扫尽,东南烽火,欧亚风狂。”

上世纪30年代的知识界人士,莫不知道《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所写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7次。他只身一人,从1935年12月底经甘肃永登入青海大通至西宁,他以革命新闻记者敏锐的目光,深入采访,为《大公报》所采写的《庄浪河至大通》《到了西宁》《马步芳的政治作业》《动荡中的青海》《班禅在塔尔寺》《回教过年》《过达坂山》《祁连山中》等13篇通讯,生动描绘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青海,黑暗、腐朽、愚昧和贫困的状况,深刻揭露了当时青海的经济凋零、宗教矛盾、民族压迫等问题,如实反映青海民众和广大宗教界人士反抗日本侵略的强烈爱国精神,打破了军阀的长期封锁,社会反响强烈,让读者思考民族和祖国人民的未来。

三、外地文艺界名人在青的宣传

1937年至1945年间,先后来到青海的文艺界名人有作家老舍、音乐家王洛宾、画家张大千、画家沈逸千、电影导演郑君里、舞蹈家吴晓邦、音乐家王云阶、歌唱家吴樾荫、画家戏剧艺术家李朴圆、戏剧工作者崔超等。

著名作家老舍在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怀着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极大兴趣,在深秋季节自兰州来到青海。当时,有许多知识青年和爱好文学的教师都已读过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作品,老舍来青海的消息,迅速在西宁传开。他应邀为西宁师生作《什么叫新文学?》学术报告时,围绕抗日救国号召:“不分男女老少,有文化的人都拿起笔来,写民族团结,写民族仇恨,写保家卫国。”他还慷慨激昂地以高度的爱国热忱讲到:“不抗日无以图生存,不团结无以图救国。”并在一次座谈会上讲《怎样写作?》时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艺工作者不应有‘治国安邦非吾事,自有周公孔圣人思想,应该走在时代生活的前面。”老舍文白相间,古今列举的睿智论述,给青海文艺界耳目一新,送来一股清风的感觉,对今后的创作影响很深。他走后,学校师生自办文艺小报,《青海民国日报》也开辟副刊,一时文艺写作蔚然成风。

郑君里来青海前,已经是颇具名气的影艺界导演,1940年冬季,他为拍摄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携摄制组到青海,拍《塞上风光》专集。他们于正月十五,在塔尔寺大经堂拍摄僧众集体“为抗日将士胜利祈愿大法会”的盛况,将青海农牧民为抗日捐毛献马的热烈情景,摄入镜头,让全国民众看到青海抗战的实况,由此,内地许多报刊对大后方青海人民支持抗日的动人情景写出了评论。他还热情地为刚成立的“儿童抗战剧团”辅导活报剧演出和歌咏演唱。第二年郑君里再次来青拍摄影片,请时在回族中学任教的王洛宾饰演女牧民卓玛的帮工,从而,王洛宾以后所整理改编的脍炙人口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由美国歌唱家罗伯逊唱遍五洲四海,成为世界了解青海的一首传世佳作。

李朴园,是画家、戏剧艺术家,原在杭州艺专教授。后来任西北抗日戏剧宣传对队长,1941年春,他率队到西宁,为青海人民演出了大型话剧《日出》《雷雨》《野玫瑰》等,小戏《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等,歌曲《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抗日游击队歌》《保家乡》等,都是当时抗日大后方流行的名剧和名曲。在省府礼堂山陕会馆为公众演出时,场场引起哄动,特别是小戏,每次都引起强烈的共鸣。当演员从观众中进场挥拳打小姑娘时,观众也蜂拥入场愤怒打演员,群情激愤,连连挥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团结起来抗战到底!”感人至深。很快,小型活报剧在学校流行开来,非常活跃。他们还在西宁展出了形象生动的“抗日漫画展”。戏剧工作者崔超也于1945年,从兰州率西北剧团来青演出大型话剧《岳飞》《钗头凤》《洪宣娇》等,但受当局阻扰,只准演出了《钗头凤》。不久,马步芳下令,将“儿童抗战剧团”改名为“儿童剧团”,取掉了抗战二字。西北剧团派人在中心小学为“儿童剧团”作示范,演出了一场抗日小节目。这些广场小话剧和对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青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宁各中小学演出话剧十分活跃,尤其是西宁师范和湟川中学,不断有新剧上演。他们演出过话剧《日出》《塞上风云》《台儿庄大捷》,儿童抗日剧《古庙钟声》等。

在外来文艺界名人的影响下,青海湟源人魏经邦在校就读时,曾在学余时间参加《日出》《雷雨》等演出,还在假期组团前往汉中、宝鸡、西安等地演出,受到民众热烈欢迎。从此,也为封闭的青海开拓了话剧这一“文明戏”的先河。

画家张大千先生,1943年来青海,他在塔尔寺搜集壁画材料,与友人讲授国画技法,带走夏吾才让等青年画僧,去敦煌临摹壁画,后来经驻守敦煌保安团青海籍团长的大力帮助,将临摹的珍贵画品在四川展出,震惊中外,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同样是为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李朴园和张大千先生的影响下,青海画家张之纲创作的国画《胜乎?败乎?》立意新颖、气势宏大,曾参加全国美展,受到徐悲鸿和傅抱石大师的赞赏。

舞蹈家吴晓邦,在1945年偕夫人盛婕来青考察民族民间舞蹈,在西宁文艺界邀请下,为西宁剧团教授舞蹈技艺,并增加了一些学生,开设“舞蹈训练班”,每天省府礼堂教练基本功4个小时。期间,为各界上演舞蹈《进军舞》《思凡》《扇舞》等,技艺超凡,寓意深刻。亦为抗日做出了贡献,还为青海培养了人才。

王洛宾是青海人最为熟悉的音乐家了,他在青海有过12年的文化生活。1937年,他随“西北战地服务团”来青,参加了公演的小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第二年那再次来青,组织了“青海抗战剧团”,为宣传抗日,动员民众做了大量工作。他和李朴园等为许多业余剧团辅导话剧,教唱歌曲,一时间,西宁街头到处是《打回老家去!》《工农兵学商一起联合起来》《大刀进行曲》《吕梁山的呼唤》《松花江上》……抗日歌曲,响彻云霄。1939年9月,他应郑君里邀请,参加《民族万岁》的拍摄,在三角城羊场扮演藏族青年,与当地部落达玉千户的女儿卓玛,同拍了一组牧羊的镜头。拍完后,他吸收青海“花儿”、哈萨克族民歌的美好旋律,整理改编出《在那遥远的地方》《流浪的哈萨克》《半个月亮爬上来》《美丽的姑娘》《小马驹》《黄昏里的炊烟》等传世佳作20多首。他改编的抗日歌曲有《东山上太阳升起来了》《哪里来的骆驼客》等,在青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男女会唱。他在青期间,搜集加工了西北民歌750首,创作歌曲300首。为激发青海人民的抗战热情,为宣扬青海高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抗战期间从外地来青海的艺术家们,他们以强烈的民族感情、昂扬的爱国热情,为大后方的民族抗日做出了贡献;用生动、形象、丰富的内容,在青海高原播撒了新文化的种子。

四、抗日歌谣

民谣是时代的心声。正当中国土地遭受日本占领,中华民族受到日寇掠杀的时候,地处大后方的青海各族人民,从农村到牧区,群众以民歌、民谣来表现自己爱国的心。一方面对黑暗统治发泄不满,另一方面直接表示对抗日的心情,有关这些内容的民歌,像黑夜的星星,不胜枚举。如“花儿”《百姓活哈的孽障》:“上山的老虎下山的狼,凶不过马步芳匪帮;今日款子明日粮,百姓们活哈的孽障。”《马家的青海没太阳》:“马家的青海没太阳,五谷花草都不长;百姓们吃的是汤和糠,马步芳吃的是人参汤。”《黑云遮住了太阳》:“天拉黑时天不亮,黑云遮住了太阳;‘杀民主义的‘刮民党,中国的老百姓遭殃。”《穷寒人活人者怨怅》:“当过了裤子没挡住戗,又当了破烂的房房;财主们嘴大牙齿长,穷寒人活人者怨怅。”……这些“花儿”不仅诉说了贫苦人的艰难时日,同时,将其根源直接指向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和马步芳残酷的黑暗统治。

校园文化宣传 篇7

从实质上而言, 安全文化的建设不仅是对于企业, 对于个人与国家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 对于企业而言, 安全文化关乎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着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对于国家而言, 安全文化的建设关乎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个人而言, 安全关乎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是人实现发展的首要需求。下面就针对安全文化宣传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构架进行深入的分析。

1 企业文化的建设原则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 其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需要坚持一定的建设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以人为本原则

任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原则都应该是以人为本原则, 煤矿企业也不例外, 在企业之中, 员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雇员, 他们也是社会人, 他们不仅需要承担工作的任务, 也有着精神、文化与情感的需求。考虑到这一因素, 煤矿企业在建设安全文化时, 必须要首先考虑到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 了解他们的诉求。此外, 还要充分的调动起员工的力量, 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中, 让每一位员工都可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这不仅可以激发出他们工作的动力, 对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

1.2 将安全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煤矿企业的各个工作都需要员工分工协作来完成的, 因此, 在建设安全文化时, 必须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不断的扩展安全文化的建设渠道, 潜移默化的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 文化建设与其他的工作有着较大的不同, 文化对于员工的影响是缓慢、潜移默化的, 如果可以将安全文化深刻的落实到员工的具体工作中, 就能够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 从而逐步的提升员工的安全文化意识。

1.3 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煤矿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目的不仅仅是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安全的工作氛围, 更重要的是需要为了维护每一位员工的合法权益, 考虑到这一因素, 媒体企业在宣传安全文化时, 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此, 可以将员工进行分层, 在每一个层次中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文化, 鼓励员工将其应用到实践工作上, 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水平。

2 煤矿企业构建安全文化宣传框架的措施

2.1 做好安全宣传工作, 让员工从思想上意识到安全文化的作用

企业员工年龄差别大, 文化程度不等, 这就存在有一些年龄偏大、工龄偏长的老职工,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中还有不少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意识, 未完全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认为自己接近内退和退休的界限, 企业改制重组的成败、事业兴衰与已无关, 安于现状。工作上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不善于加强自身学习, 在专业技术水平上维持现状, 在思想观念上抱残守缺, 产生了不思进取的懒惰思想。鉴于此,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仅针对员工的思想特点, 加大安全文化宣传力度, 让职工对于企业自身优势有比较清晰的认知, 使其了解到人力资源优势和科技质量优势是改矿目前拥有的两个较为明显的优势, 认识到安全消防与科技质量、行政管理、党建工作等工作密切相关, 从而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常村煤矿是建成18年的矿井, 员工文化程度不一, 一是部分年龄偏大职工 (45岁以上) 没学历, 又没职称, 在企业重组改制中制定的有关职工安置方案中, 要考虑到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多年来所积累的生产实践和工作管理经验, 愿与企业风雨同舟的工作态度, 应妥善考虑这些职工的利益问题。二是部分职工希望企业定期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 对职工进行新知识新政策新技术的教育, 对自学成材的职工企业应给予表彰奖励或培养使用, 以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和生产技能, 真正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职工们希望充实和加强市场经营力量, 真正落实好相关的奖励政策、调动每名职工参与经营的积极性。

绝大部分职工对企业工作是持安全生产、经营积极和拥护态度的, 即使在少部分职工出现的一些这样那样的想法、思想偏差、认识不到位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其反映出的问题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我们认为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充分发挥两级党组织、工会及共青团组织的作用, 加强对党团员和广大职工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 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导向。要让全体职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深对企业安全生产经营重要意义的理解。企业就必须要加大安全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 只有安全工作做扎实了企业就可以做实、做强、做大。同时, 要通过发挥各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让职工参与到安全宣传的行列中, 自觉成为安全宣传的一员, 从安全的宣传和企业发展的趋势, 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激发员工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他们爱岗敬业情感, 并加强对当前的煤炭市场大的趋势的分析。既要让员工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 更要让员工看到竞争的优势和发展机遇, 调整好心态, 更新观念, 增强信心, 使广大员工看到事业有追求, 工作有奔头。

(2)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奠定改革发展的良好基础, 充分利用人的能动性最大化的做好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 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与其他的企业相比而言, 煤矿企业的生产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 这些风险主要由基层员工来承担, 为了保障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必须要提升基层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在建设安全文化时, 需要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制定好科学合理的管理原则, 帮助员工树立起安全意识。

为此, 煤矿企业的文化宣传部门需要做好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 开展不同类型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而煤矿企业的领导层需要及时组织员工来学习煤矿企业的安全法律法规, 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 用合理的手段来保障员工的安全。

2.2 实施人员素质标准化战略

人是推动生产的第一要素, 也是生产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在矿井生产中, 人既是安全因素, 又是事故因素, 人的工作行为既可以为安全生产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也可能会造成生产事故, 为了提升矿井安全高效化生产, 必须要实施人员素质标准化战略,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推广班组自律参与制度。班长自律参与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意识, 管理人员必须要意识到这一问题, 发动起群众的力量, 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监督、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遵纪守法的氛围, 鼓励员工参与到安全生产工作中, 发挥出基层员工的监督职责。除此之外,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还可以实施员工健康安全代表制度, 由代表班组员工向上级管理人员提出合理的诉求与建议,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也能够促进矿井的安全化、高效化生产。

(2) 实施班组长素质工程。对班组长实施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 也可以促进班组安全工作朝着专业化的脚步发展, 为此, 矿井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好完全的责任意识, 明确班组长的素质, 确定他们的安全职责, 实施“学”、“教”、“做”一体化的综合模式, 并制定好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 适当提高班组长的经济与政治待遇。

(3) 构建出完善的企业安全文化平台方案。构建出完善的企业安全文化平台方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效, 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宜的安全文化建设规划, 这种规划中应该包括几个内容, 即企业安全行为文化、企业安全观念文化、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安全形象文化与企业安全物态文化。

3 结语

总而言之, 安全文化的构建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 煤矿企业必须要注意到这一问题,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成效。

摘要:安全文化的构建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 安全文化俨然已经成为煤矿企业文明的主要标志,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原则以及具体的构架措施。

关键词:安全文化宣传,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构架

参考文献

[1]叶俊峰.试论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 , 2009 (03) .

[2]邢德亮, 马亚东.论安全文化建设在煤矿企业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12) .

[3]张大立.浅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大庆油田力神泵业有限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 2008 (15) .

论农垦宣传文化工作的创新 篇8

关键词:宣传文化工作,农垦,创新

农垦的宣传文化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地创新宣传文化工作理念和思路, 统筹把握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努力创新思想意识、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整合全系统宣传文化资源和力量, 以系统化、立体化、网络化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突出重点, 打造亮点, 上下联动, 协调推进, 更好地服务于农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1 创新思想意识

近年来, 安徽农垦宣传文化战线在推动农垦事业发展进程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必须在思想意识方面有新的提高, 不断强化”六种意识”, 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精细意识、创新意识和统筹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要求宣传文化工作不能为宣传而宣传、就文化说文化, 必须把宣传文化工作放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人的全面进步的高度, 从全局出发,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发挥优势、彰显作用;责任意识和精细意识要求宣传文化工作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 谋其政、尽其责、做其事, 做到精细谋事、精心做事、精诚共事;统筹意识要求宣传文化工作必须从系统的、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 谋划工作, 通过系统集成、协调联动, 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推动工作;而创新意识则是宣传文化工作的生命, 要求宣传文化工作立足农垦、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实现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的创新, 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推动宣传文化工作的发展与繁荣。

2 创新发展理念

在推动思想解放的过程中, 宣传文化工作要实现由区域的、内敛的内循环向开放型、发散式转变, 切实做到“三个树立”,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宣传文化工作要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 发挥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 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对职工群众、对不同的群体、对每个人的关心、关爱、关怀和关切, 在尊重人、爱护人与教育人、引导人的过程中展现作用, 发挥优势。二要树立文化传播新理念, 更加注重宣传效果。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传播手段创新,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的要求, 善于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工处理信息, 优质快捷地进行传输和反馈, 突破区域局限, 向外延伸, 发散辐射, 覆盖更广泛的人群;要充分体现传播双向互动的特点, 创造思想文化交流的条件和环境, 激发大众的参与愿望, 使人们在交流、碰撞、激荡中达成思想共识;要充分发挥高科技集声、形、文等多种宣传文化要素于一体的优势, 运用丰富多彩的有效形式, 拓展人们的文化生活空间。三要树立文化民生新理念, 更加注重为民服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的文化问题, 使农垦干部职工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要大力发展垦区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快建立覆盖农垦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和道德实践活动, 提高农垦文明程度和职工素质;要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创作更多反映职工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3 创新工作思路

当前, 宣传文化工作还存在诸如传统单一、方式方法陈旧、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足、解疑释惑与引导教育能力不强等问题。要按照外向化、大众化、个性化、数字化的思路, 实现宣传文化工作的“三个转变”。一要由传统的总结提炼概括为主, 向超前策划、突出主题、逻辑链接、亮点聚合并重转变。宣传文化工作要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抓住农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系统关注、职工群众关心的结合点、共鸣点, 形成强大的主流舆论场所和外向化的宣传态势, 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面。对宣传对象要提前介入, 全方位、多角度、纵深性地报道新闻的背景及发展, 倾力打造亮点, 系统展现亮点, 形成亮点纷呈、相互聚合的局面, 不断吸引受众眼球。二要由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向渗透式、感召式与菜单式的方向转变。要摒弃照本宣科式、“传声筒式”、“填鸭式”、“上热下冷式”的宣传教育方式, 把宣传文化工作融入农垦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融入人们工作、生活的全过程, 用共同理想去召唤人,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去感染人, 用先进典型去激励人。既要提供大众化、普遍化的宣传服务, 做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又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受众, 提供更多个性化、专业化的菜单式宣传文化产品。三要由传统的以播 (讲) 为主的单项过程, 向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综合运用和全过程展现转变。要适应现代社会新型媒体发展及大众需求的需要, 积极探索跨领域、跨地区、跨媒体的集团化、集约化传播, 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及各种宣传手段, 实现宣传文化工作的多元素集成、多亮点聚合、系列规模效应和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要突出背景铺垫、过程展现、主播引路、内容互动4个关键环节, 改变过去就事论事、单调刻板的宣传方式, 注重发挥宣传内容及内涵逻辑联想, 让受众在自我分析、认知判断中全面理解和接受, 达到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的效果, 形成震撼力、感染力。

4 创新工作方法

在明确“三个转变”思路的同时, 要运用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台帐式督查的工作方法, 把握好“五个关键”, 即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的关键表现, 把这种方式方法运用和体现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点事件的宣传和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之中, 使宣传更生动鲜活, 具有现场感, 受众易于接受, 易于留下深刻印象。

5 创新宣传文化工作制度

新媒体情境下法治文化宣传研究 篇9

一、新媒体情境下传播法治文化的优势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介,同时能够满足公众或用户信息需求和传播欲望的媒介形态[1]。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信息传播的全方位变革,打破了传统媒体因拥有传播权而控制传播内容和效果的局面,使传播者由传播机构单向传播转为多元媒介传播,使接收者摆脱了消极被动的角色定位,让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更加自由与便捷。从舆论生态变化看,新媒体的话题设置、影响舆论日渐增强,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新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的新态势,将对法治文化宣传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一)新媒体传播拓展法治文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网络环境的逐步完善和手机上网的迅速普及,不断刷新着互联网的用户群体,使得新媒体传播的需求不断被激发。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突破地域和身份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法治文化宣传,能有效拓展法治文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在新媒体狂飙式发展的今天,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不能被忽视,如何让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任重而道远。[2]新媒体的应用,有效扩大了法治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不仅使农民能够通过新媒体共享到法治文化成果,并且节约了法治文化宣传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95亿,在网民中占比28.4%,较2014年12月增加1694万人,增幅为9.5%。[3]中国整体网民规模持续增长,农村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上升证明广大农村的用户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下,实现了信息更大意义的平等,蕴含着提升法治文化宣传广度的巨大潜力。在新媒体情境下,接收者通过随时携带的手机等移动终端能够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接收到法治文化信息,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获取法治文化的深度。

(二)新媒体传播增强法治文化宣传的互动性和个性化

新媒体传播中的法治文化宣传是一种多向互动,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系统。首先,接收者能够根据自身个性化需求,使用电脑、手机、上网本等个性化设备,根据自身需求来定制法治文化信息,实现定时、定向传播,节省用户搜索和阅读大量信息才能发现自己需要的法治文化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信息传播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法治文化宣传的精准度。同时,每个接收者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信息,然后通过分析和加工再发布出去,使法治文化信息成为供大众共享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接收者充当起了“公民法治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使宣传内容的多次传播成为可能。其次,在传播渠道上,超越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平台,新媒体传播平台能将音频、视频技术融合使用,利用诸如微信一类的通信产品来实现文字、语音、图片等综合信息的传递,还能够实现实时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功能。[4]吸引接收者的注意力,拉近法治文化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性,使法治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丰富内容并增添价值。

(三)新媒体传播提高法治文化宣传的实时性和感染力

法治文化宣传主体的核心目标是将法治文化信息在适当的境况下传播给需要信息的人或系统。首先,新媒体传播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局限性,能实现法治文化宣传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实时信息传播,大大提高了法治文化的传播效率,且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平等关系,消解了现实生活中等级身份的界限。其次,新媒体传播具备一点对一点、一点对多点的私人空间,同时还具备多点对多点、点对面的公共空间。在新媒体传播空间,特别是微信朋友圈聚集着共同特征的人群,介于人类对信息选择的心理倾向特征,手机端对端的传播更具备可靠性,信息更具备感染力,使得法治文化更容易引起共鸣和信赖,也能很快增强法治文化宣传的速度和热度。

二、新媒体情境下法治文化宣传面临的困境

(一)欠缺适应新媒体传播的法治文化宣传理念

在现代社会,法治文化宣传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不仅是提供信息的工具,还是改变法治运作模式的工具。新媒体消解或融合了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边界,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的法治文化传播结构,社会民众提出利益诉求和表达愿望的渠道空前便捷和宽广,参与法治运作的积极性也大为增强和提高,其影响力和作用日趋强大。就目前而言,法治文化宣传落后于时代,导致法治文化宣传仍延续了陈旧、滞后的宣传理念,习惯于教育和灌输,不注重与社会公众当前的语境和需求相结合,未满足社会公众自觉学习的需要,宣传方式单一陈旧、方法简单刻板,导致社会公众对法治文化宣传效果感受不深,从总体上影响了法治文化宣传的效能。

(二)未建立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法治文化宣传载体

一是法治文化宣传载体与社会需求不同步。信息时代微信、APP、客户端大行其道,微信、微博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力量,每个人转发一次,凝聚了强大的舆论力量。由于法治文化宣传载体沿用传统手段和形式如法治文化讲座、法治文化读物、法治文化戏曲、法治文化景观等,明显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大众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习惯以手机来搜索和浏览信息的现状,必然影响法治文化的传播。二是法治文化宣传载体欠缺科学性设计。在实践中,不能结合法治文化宣传的目的、区分对象阶层特征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去分门别类地运用载体,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不能适应法治文化宣传面广量大的客观实际,使法治文化的要素在载体运行中有机融合。三是法治文化宣传载体的互动功能薄弱。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可以变单向法治文化信息的灌输为宣传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得双方成为法治文化传播的主体,在这个新的传播链条中,个人既是传播的终点也是传播的起点。但在实践中,法治文化宣传往往以单向的法治文化“灌输”为主,在方式上忽视了载体应当承担的交流、体会和理解的功能,缺少双向的交流互动,不利于形成反馈和传播。

(三)缺乏新媒体情境下传播法治文化的有效规制

相比较传媒发达国家,我国出现新媒体的时间较晚,新媒体的规制起步也晚。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法治文化宣传未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新媒体传播法治文化的有效规制。当前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为技术支持的终端为例,每一个普罗大众只要有一部手机在手,都可成为媒介,信息的流出没有管制,信息的内容不经过滤,没有把关人,因为新媒体传播的零成本特征导致信息泛滥,逐渐对公众形成了包围圈,新媒体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以及传播渠道都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往往很难由事件中的单一力量完全决定,这就使得事件呈现出难以控制的特征,甚至走向失控。[5]如持续存在的问题药品、有毒食品、暴力犯罪、执法不力、司法不公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披露和曝光,优秀的法治文化难以占领舆论高地,久之使社会公众产生了“秩序混乱、社会不公”的看法,主管机关针对负面或敏感信息仍旧倚重以堵为主的删帖、封号等信息屏蔽措施,奢望一堵了之,实则适得其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党政机关和相关机构的信任,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也暴露了我国新媒体传播存在的许多管理和规制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新媒体加速发展是大势所趋,从信息传播和思想生产的视角考察,法治建设必须适时应变,利用新媒体助力法治文化宣传,是社会科技发展的结果,是国家稳定有序前进的需要,是法治文化宣传必然的方向和最优路径。因此,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真正确立权力属于人民的法治文化理念,优化新媒体情境下法治文化宣传人才建设体制,建立贴近群众的话语体系,健全新媒体监管体系,是法治文化宣传活力的重要保障。

(一)真正确立权力属于人民的法治文化理念

真正确立权力属于人民的法治文化理念,是解决一切与宣传有关的观念前提、价值取向。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律是人心向背决定着政权或政党的兴衰成败,是人民选择政党而非政党选择人民。[6]由此决定了法治文化宣传以保护公民的权利为前提,以保障人民合法、合情、合理地使用权利为目的,也决定了执政党依法、用法和顺应时代潮流的特点,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宣传法治文化的民众基础,减少我国法治进程的阻碍,这在一方面体现了公权力原本属于人民的特质,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法治文化的精神内核。唯有在这种理念下,才能真正把法治文化宣传作为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元素高度重视,并以适当的制度化安排体现法治文化的功能。

(二)优化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法治文化宣传人才队伍建设体制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新媒体传播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由此决定了新媒体传播人才将成为人才市场的亮点。运用新媒体加强法治文化宣传,必须培养一批既懂得新媒体传播技术、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又懂得法律的人才。从当前的党政部门来看,新媒体传播人才的配置还存在许多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党政部门运用新媒体加强自身建设的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严重制约了法治文化的宣传,影响着我国法治化进程。因此,必须解决新媒体人才建设问题,第一,将既具有深厚法学知识功底,又具有新媒体传播观念、懂得新媒体传播技术和规律的人才纳入党政干部人事管理系统,配备合适比例的人才结构。第二,重视引入优秀外部力量,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立足国情的、有前瞻眼光的管理人才充实到新媒体管理队伍中,培养一批能够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新媒体宣传专家,形成在新媒体法治文化宣传领域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队伍。第三,形成尊重新媒体传播人才的良好环境,党政机关对此的重视是法治文化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要素。第四,建立在新媒体情境下法治文化宣传人才科学、规范的考评制度,规范工作目标和落实具体责任,并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给予人才足够的发展主动权和自主权,促进人才与时俱进地提升本领。

(三)建立贴近群众的话语体系

新媒体庞大的用户群中包含各个阶层的人群,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话语特点,这就要求传播主体掌握语言技巧,运用符合新媒体风格,符合群众喜好的语言来宣传法治文化,推动我国法治化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种社会思潮都希望在社会公众中占据主要位置,而人们在众多选择面前,更倾向于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因此,要实现法治文化的有效宣传,就要在传播话语上贴近群众生活,符合群众喜好。第一,新媒体传播应找准接收者感兴趣的话题,增强接收者对法治文化的亲近感。第二,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语言丰富多彩,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使法治文化符合我国民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方式,可以增强法治文化的传播效果。第三,新媒体的语言形式多样,出现了很多新颖而又富有时代感的词汇、谐音词以及大量英文字母或汉字与英文字母的混搭使用。[7]新奇性和趣味性是吸引民众的法宝,网络语言虽然纷繁复杂,其中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选择运用积极恰切的网络语言,做好学术语言与网络语言的有机结合,不仅不会丧失权威性,反而能增强接收者的关注度,提升接收者内心对法治文化的认同感。

(四)健全新媒体管制体系

第一,从立法层次和管理域界上,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之与新媒体发展现状有效对接,使执法主体有法可循。第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协调构建适应社会需要和新媒体发展的法律框架,保障新媒体参与主体的正当权利。第三,在没有时空限制和真实身份隐匿的新媒体情境下,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使新媒体传播者认识到,自由传播不仅意味着权利,还担负责任的履行,新媒体传播者应明辨是非,减少主观情绪影响,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借此加强信息自由和自律素养建设,防止自由滥用,为法治文化的正面宣传奠定基础。

四、小结

新媒体是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改变了法治文化宣传的环境,也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考量着法治建设能力的强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形式将会层出不穷,新媒体传播法治文化是机遇也是挑战。习近平指出:“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本文的探讨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所展开的,分析新媒体时代法治文化宣传的现状与优势,进而提出如何为传播者和接收者搭建立体式、全方位的高效传播平台,健全法律法规,掌握法治文化宣传的策略,不断提升法治文化的宣传效能,在法治文化建设和舆论引导中化被动为主动,占据优秀法治文化引导的主动权。

摘要:新媒体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助推器。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发展改变了法治文化宣传的发展环境,对法治文化宣传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因此,新媒体已成为舆论的引领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运用新媒体宣传法治文化理应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新媒体,法治文化,宣传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地,高菲.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9.

[2]李凌达.新媒介平台与乡村媒介化演进---以农民利用微博售卖农产品现象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5(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摘要(一)[N]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572.html[EB/OL].

[4]车勇成.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态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3月10日.

[5]唐远清.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困境和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5(7).

[6]高新民.新媒体与党的建设[J].理论探讨,2012(11).

校园文化宣传 篇10

文化强国, 需要包容, 民众需要引导;需要公平正义, 需要社会良知;需要文化产业化。大兴安岭地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也是如此。大兴安岭日报作为地委机关报, 组织谋划实施好文化强区的宣传报道工作, 既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大政治任务, 又是展示报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遇。通过文化强区报道, 充分彰显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力求使组织重大报道水平进一步提升, 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做好文化强区宣传报道既要回顾我区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也要抓住我区开发建设以来文化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条主线, 更要深入挖掘建区以来形成的伟大的时代精神, 概括起来说就是大兴安岭精神。因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回顾文化建设成就, 讴歌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组织实施好文化强区宣传报道, 形成党报引领、多媒体参与的大合唱。

纵观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 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 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概括说, 我们的宣传报道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采访不深入, 停留在就事论事, 缺乏新闻性。有的是有闻必录, 缺乏对新闻深度挖掘。报道安排上, 缺乏策划, 没有计划性, 报道零散, 没有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

一、思想武装为先导, 解读要有深度、评析要有高度, 力求理论宣传创新

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十八大报告进而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报告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阐述, 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论深入人心, 从思想上进一步武装全区干部群众的头脑, 舆论、宣传等部门要开辟论坛、专门的版面和专栏, 多方面组织专家学者、有关部门主要领导, 从理论到实践,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我区文化建设的经验、成就进行系统的总结, 对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科学分析, 对今后文化建设目标、路径和方法深入探讨, 力求以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吸引读者, 影响受众。同时要把评论工作放在新闻报道同样的重要位置, 旗帜鲜明地回答人们的一些疑问。如:为什么把文化建设提到了“是灵魂”的高度;怎样建设才能实现文化强国之梦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报道为我区科学发展提供现实的、有价值的启示, 是党报应当担负的重要使命, 力求为我区今后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宣传要集中, 题材要多样, 报道有章法, 张弛有度, 力求报道形式创新

文化建设大体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文化事业, 另一部分是文化产业。既包含上层建筑, 还包含经济基础;既有无形的意识形态, 也是有形的产业发展。搞好文化建设宣传, 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考验。我们认真总结以往在新闻宣传方面取得的成绩, 在此基础上扎实做好文化建设宣传报道工作, 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紧扣“文化建设”这条主线, 报纸、电台、电视及网络媒体要结合各自的定位、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报道方案。如以“文化建设”为总栏题, 推出多个不同内容的专栏, 形成规模报道。有开篇, 全景式、立体化, 广度高度深度兼有, 步步深入, 推动宣传报道达到高潮, 形成声势。

三、树品牌意识, 突出特点、聚集亮点, 坚持用新闻手法, 民生视角追求最佳传播效果, 力求报道手段创新

搞好文化强区宣传报道是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又一次实践, 是我们新闻改革和创新的又一个机遇。对报纸而言, 品牌就是报纸的物质品质与感性条件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识别标志, 是一家报纸区别于其它报纸的重要标志, 也是报纸本质的外在表现。通过文化强区宣传报道, 打造一个定位准确、读者参与, 相对固定的信息传递和阅读平台。

在策划、组织报道中注意选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对我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节点、人物、事件。如:要对以作家迟子建为代表的从大兴安岭地区走出去的作家群进行跟踪报道, 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提升我们的软实力。还有就是要对正在着手拍摄的以在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 进行全方位, 多角度报道, 让我们的影视剧有一个较高的收视率, 同时还要围绕人们关心的涉及国计民生的各项改革进行深入报道, 通过社保、教育、卫生、财政、城建、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报道, 阐述民生变化, 展示前景, 描绘未来。整个报道要用事实说话, 用典型说话, 用数字说话, 力争让重大主题报道真实可信、可读耐读。

四、媒体联动,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互动, 拓宽传播渠道, 共同营造舆论强势, 力求报道方法创新

校园文化宣传 篇11

关键词:大学文化;校园宣传片;差异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151-03

大学承担着创造文化、传播文化和继承文化的任务。大学宣传片也是大学文化宣传的一个展现形式,它具有可视导向性,感染吸引力,并且在宣传过程中展呈现出多视角多样性;同时一份吸引人的大学宣传片也是大学树立教育品牌,增强认同感和提升美誉度的有效途径,这在大学宣传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试以上海大学2012招生宣传片《梦,在上大》为例,与耶鲁大学等国外高校宣传片进行对比,从而为高校今后的宣传片创作提供经验,以创造出既有思想内涵也有情感魅力的作品。

一、背景介绍

随着新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宣传片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已经成为个人、集体乃至国家传播形象,加强宣传,提高声誉度的重要途径。

高校宣传片的分类目前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从内容上来看,高校宣传片可以分为校庆校史宣传片、校园文化宣传片、校园风景宣传片等,由于高校招生生态的改变,扩招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加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高校宣传片,在对外展示校园风貌、大学精神、教学理念的同时也无形中涵盖了招生功能。

二、上海大学迎新宣传片分析

上海大学的迎新宣传片在2012年发布并沿用至今,这个宣传片总长9分07秒,全片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上海大学校训及校史介绍,在校史方面,通过四个学生的演绎,由古至今,不同画面交接配以文字介绍,清晰地展现了上海大学的发展史;在校训方面,则是通过对钱伟长校长的采访加深受众对自强不息的理解。

第二段以“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梦想”为题,主要介绍了上海大学学生培养管理的一大亮点:大类招生。通过对校园内两个同学的采访,展现了大类招生区别于其他学校学生培养策略的特点及优势。

第三段以“我们的梦想,在这里孕育,在这里起航”为主旨,通过画面呈现了上海大学的寝室、食堂、图书馆、篮球场以及舞蹈教室等,展现了上海大学学生健康整洁的生活环境,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增加了受众对于上海大学的好感度。

具体来看,上海大学宣传片具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数字特效使用

数字特效是依托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兴产物,在上海大学宣传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片头、镜头转换还是在每一帧具体的画面中,都体现了数字特效的使用,在字幕呈现的过程中,使用了飞转和光晕的手法,和字体的结合中,透露出一种时尚感。在影片的第一段中,四个青年由古至今的改变也利用了一种无缝转接的手法,使得古今交汇的画面流畅而不唐突。在镜头转换的过程中,闪黑使得段落之间的层次比较清楚。影片第一部分色调的调节,在影片的第一部分,介绍学校的历史选用黑白色调透露出一种时代感,契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转入现代学校现状时,画面由黑白转向彩色,色调明亮起来,正是这样的色调处理,使得受众明白过去和现在的转换。

但是该视频在剪辑方面,仍有漏洞,在片中,4分18秒和7分20秒的画面重复,再如此短的视频内出现画面重复容易造成观众的倦怠感。

(二)校园文化宣传

大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更重要的是对大学文化的宣传和大学精神的追求,大学宣传片的传播实际上也是对于大学精神的传播,大学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对大学本质、功能与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它是大学吸收历史文化传统,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的积淀,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成[1]。

该视频的第一段,讲述上海大学校训的过程中,对钱伟长校长的采访以实例加深了受众对于上海大学“自强不息”这一校训的理解。很好地传达了大学的精神文化,提升了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精神。在宣传片中,各种校园场景的展现,也表明了上海大学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丰富的学习、娱乐生活,这都是大学的内在精神在细节上的体现和实际的表达。

三、国内外高校宣传片策略差异分析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世界上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同的高校宣传片,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个性和环境;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理念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于高校形象宣传片很少在电视上播放,主要是刻录成DVD在特定展厅播放或是利用网络途径流传。因而,国内的高校宣传片在制作时通常表现手法比较单一,多是根据时间发展顺序,以一种记录的方式呈现,抑或通过对优秀校友的访谈的形式来呈现,欠缺创意。

在国外众多的大学中,我们以耶鲁大学作为样本,观察其宣传片和上海大学宣传片的差异。耶鲁大学的宣传片以一位老师说唱的方式,以音乐剧的形式向新生介绍耶鲁的学习情况,形式非常新颖。事实上,这部宣传片出自学生之手,耶鲁大学06级音乐专业的学生安德鲁?约翰逊制作了这一段视频,他说,制作这部宣传片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将耶鲁大学呈现给新的申请者,他以说唱的形式回答“为什么选择耶鲁?”这个问题,通过一段又一段的歌唱,讲解了学生为什么选择耶鲁的一个个原因。因而,在这段视频中,他并未过多强调耶鲁悠久的历史。反观上海大学的宣传片,则是在影片的第一阶段就梳理了上海大学的发展历程。

上海大学的宣传片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中规中矩,采用画面和配乐相结合的方式,在宣传片中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真人讲解、场景重现等方式,加深观众对上海大学历史的了解,以及明确现在选择上海大学的优势。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风格上,这两部宣传片的差异十分明显,事实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背景差异

耶鲁大学是一所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创于1701年,是全美历史第三悠久的高等学府,亦为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在各个大学排名榜单中,都一直名列前茅,是享誉世界的名校。上海大学始建于1922年,在历史发展期间多经变动,直到1994年新上海大学建立。和建校三百多年的耶鲁大学相比,上海大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校,还处在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

(二)校园文化差异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影响巨大,中外校园文化的差异十分明显,表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校训,学习环境等等。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2]。耶鲁的校训是“Lux et Veritas”,意思是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上海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总体而言,中国的大学校训多出自古文或古诗词,蕴含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而在西方文化中,多体现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在形式上也不拘泥于工整的结构。

在学习环境上,由于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经营策略不同,因而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也不尽相同,和上海大学相比,耶鲁大学的似乎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宣传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耶鲁大学占地多少亩的校园,多么高的楼层,而是在“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共享客厅,学习聚会”、“每个住宿学院由一位院长管生活、一位主任管教务,他们和我们一起吃住”这些歌词里,看到耶鲁大学对学生学习环境的人性化地投入和关注。

(三)宣传对象差异

由于中外高考制度存在差异,不同的宣传片所针对的人群不同。以中美高考制度对比,我国的高考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的政策;美国大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入学考试,高中毕业生升大学都是参加SAT和ACT两种标准考试,这两种考试都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机构(ETS)经营的全国统考,并非美国联邦教育部主持的考试。各个大学在录取新生时,都会参考这两种考试成绩,但不会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比如,2013年上海大学面对的是中国近900万的考生;而耶鲁大学所面对的群体人数则大大减少。

此外,耶鲁大学作为一个私立学校,几乎算是贵族学校,85%的学生都来自名门望族——每年的学费近3万美元,普通的家庭是负担不起这样的费用的。而上海大学则是一所公立大学,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入学的标准毫无关系。因而,在耶鲁宣传片中,为什么选择耶鲁的回答里主要强调的“住宿学院”的制度也不是一般的公立大学所能负担的,毕竟这要求每所学院都拥有自己完备的设施,包括餐厅、图书馆、健身房、艺术工作室、琴房、照相暗室、学生厨房,甚至电影院、攀岩室、桑拿房等娱乐设施。

四、关于高校宣传片发展的几点思考

目前,中外高校的宣传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创造出更符合时代风貌,更契合学生心理,更能体现大学精神的高校宣传片。想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传播目的,保证传播内容的真实性

高校宣传片由于类型的不同,在传播目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校史宣传片和招生宣传片在目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一个起到告知宣传作用,另一个则是要在告知的基础上引发受众的行动——在高考志愿表上进行填报。

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宣传片,都应该保证内容的完全真实,高校宣传片作为一种教育宣传片的一个分支,首先必须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在宣传片中宣传大学的每一个特色或亮点都应该符合客观实际,宣传片剧本编写,拍摄,剪辑的每一个环节也应该把真实性作为第一标准。

(二)以创新的表现形式传播大学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而,在宣传片的制作中,不能够只停留在对校园环境或是教学设施的展示,更是要突出大学的精神文化,体现出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

在对大学文化的传播中,必须要重视艺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宣传片中,采用创新的手段可以加大传播的范围,更好地吸引受众,在文化传播的内容中,我们也应当力求创新,向受众传达大学的独特性或是优势。

(三)重视数字特效使用

今天,世界已经迈进新媒体时代,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对传播内容的要求比以往提高;另一方面,因为高校宣传片性质的特殊性,一般不会在传统媒体上投播。因而,此时此刻,宣传片的数字特效使用显得十分重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应用软件的不断发展,数字特效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从当前的世纪情况看,数字特效的使用大大丰富了高校宣传片的表现张力。

(四)不能忽视地域、民族文化特征

中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对高校办学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地域文化可以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使校园文化的丰富度增强,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资源甚至可以指引高校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也可以作为高校宣传片的一个亮点,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孕育出的人性格不同,因而在高校宣传片创作中,我们应当要考虑到地域文化因素和民族文化因素,创新宣传片的形式,丰富宣传片的内容。

总而言之,高校宣传片不仅仅是一部短暂的视频,更是一所大学传达大学文化,体现大学精神的载体。中外高校宣传片的差异十分明显,但这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哪个国家,优秀的高校宣传片都必须扎根在该校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中,有大学精神作为支撑的宣传片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世界中停地更久。

参考文献:

〔1〕胡显章.发展科学的大学理念蕴育积极的大学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5-16.

〔2〕张智,宗明华.大学文化及其基本价值观[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

增强军事文化宣传的有效性研究 篇12

一、当前军事文化宣传面临的挑战

相较于其他工作, 军事文化宣传与社会的联系更深、受社会的影响更大, 对社会变化的反应更直接、更迅速, 抓好军事文化宣传工作, 必须对当前社会环境对军事文化宣传的影响有个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一) 西方文化的思想腐蚀、政治欺骗特性, 对确保社会思想统一和政治稳定带来严峻考验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 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 大肆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和移植, 竭力兜售其政治理念、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 受其影响, 一些国人以过西方节日、看美国大片为时尚, 以追捧洋明星、享用洋快餐为新潮, 以追求享乐、自由放纵为时髦, 有的人甚至认同西方价值观念, 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 一些西方文化中隐藏着唯西方论的逻辑, 裹挟的是西方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 麻痹的是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二) 文化内容的多元多样良莠共存现状, 对官兵保持思想道德纯洁和健康生活情趣带来严峻考验

必须看到, 军事文化在充分吸纳多元社会文化成果的同时, 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元素也乘机渗入军营, 充斥于影视作品、小说、杂志、网络和官兵日常交往中, 宣传的是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价值理念, 主张的是自由开放、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对青年官兵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和欺骗性。在这些文化的侵蚀下, 个别官兵对美丑的选择、良知的抵抗、人格的恪守、诚信的树立、责任的担当、精神的追求等方面都变得混沌和迷茫, 有的甚至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三) 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 对民众充分感知和高度认同军事文化带来严峻考验

当前, 文化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使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感知、获取、享有多元文化带来的精神成果, 特别是90后青年, 网络伴随他们成长, 上网冲浪、交友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写博客已成为一种习惯和时尚。与社会文化传播手段先进、覆盖面广、形式内容新颖、大众触点多相比较, 军事文化宣传工作还存在着内容含量不够丰富、覆盖范围有限、表现形式不够亲近、方法手段不够灵活等问题, 影响到了军事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不仅如此, 近年来涉军信息被网络热炒, 甚至被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歪曲真相的手法进行炒作, 给军事文化宣传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增强军事文化宣传有效性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一) 注重从甘当配角向彰显实力转变

随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和软实力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凸显, 我们对军事文化宣传地位、作用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对军事文化宣传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存在一些片面认识。对此, 有的认为军队作为执行特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抓以战斗力建设为核心的硬实力才是大事, 而军事文化宣传对部队建设只能锦上添花, 不能强根固本, 好看但不中用;有的认为军事文化宣传说到底还是在搞宣传, 务虚的多、务实的少, 不如扎扎实实搞点实在的工作。思想上的误区不破除, 工作就无法摆脱甘当配角的低层次徘徊, 因此必须自觉运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 充分认清军事文化宣传对于提升部队软实力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 加速推进军事文化宣传的大发展、大繁荣, 充分彰显军事文化的软实力。

(二) 注重从增光添彩向进入中心转变

实际工作中, 有的部门简单地把上了几篇新闻、出了几个典型作为文化宣传的成果, 追求增光添彩的报道效果;有的片面认为, 文化宣传是项业务工作, 是各级业务部门的事, 难以进入党委的议事日程。一时的报道可能会给宣传工作引来关注, 但党委中心工作之外的尴尬境地已经成为军事文化宣传发展的瓶颈, 分析其原因主要就是各级部门还没有真正把军事文化宣传的位置突出出来, 要抓好军事文化宣传工作, 就必须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有清醒的认识, 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地将其摆上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 坚持常抓常议, 不断增强抓好军事文化宣传的使命感、自觉性。

(三) 注重从打哪指哪向系统建设转变

军事宣传工作实效性的取得是多项工作集成的结果, 然而工作中还是有人单凭个人优长不顾全局, 爱好跟风不讲长远, 时紧时松缺乏连贯,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打哪指哪的主观随意思想在起作用, 这十分不利于宣传工作取得实效。抓好军事文化宣传工作, 必须要自觉树立系统的观点, 既要加强硬件建设, 又要加快软件开发步伐, 既要制定近期的阶段性计划, 又要规划好中长期的远景目标, 努力形成以当前促长远、以长远带当前的良性发展机制, 要树立合成的观点, 把文化宣传纳入部队的全面建设规划, 统筹谋划、总体部署, 谋求军事文化宣传的整体效益。

三、加强军事文化宣传的几点建议

(一) 要正确处理吸引力与战斗力的关系, 不断增强军事文化宣传服务于打赢战争的能力

一种文化只有吸引人们去接受才能发挥出它的功能, 军事文化在具有一般文化的共性外, 战斗性是其显著特征, 军事文化宣传在增强吸引力的同时, 更要始终把战斗力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一是要把宣传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军事领域的本质体现, 军事文化宣传要通过创作富有深刻思想内涵、反映主流价值的文艺作品, 弘扬我军的优良传统, 培育和塑造丰富多彩的军营行为文化, 使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得到全体官兵的自觉践行。

二是要把宣传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作为核心工程来抓。

新时期我军先后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这些精神集中浓缩了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伟大实践。索马里护航、利比亚撤侨, 我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捍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足迹正日益拓展, 军事文化宣传要充分挖掘事迹、弘扬典型, 一方面激励官兵苦练军事本领, 提高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另一方面感动民众, 提升我军在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 要正确处理民众文化与军事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断增强军事文化宣传借鉴融合的能力

民众文化是军事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军事文化宣传必须要注重借助民众文化优势, 不断增强军事文化宣传的借鉴融合能力。

一是要坚持自我发展与军民融合相结合。党的十七大提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 “所谓融合, 是指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 使其比单一事物更有价值或更具效能。”[1]军事文化宣传要主动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中, 走融合式发展道路, 通过参与民众文化活动、开展双向文化交流, 一方面以民众文化支持军事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扩大军事文化的影响力。

二是要坚持吸收借鉴与创造特色相结合。军事文化宣传的突出特点在于“军味”, 这是军事文化宣传取得实效的根源所在。必须在吸收社会传播经验的基础上, 下大力搞好吸纳创新, 要紧贴部队建设形势, 大力宣传具有浓郁特色的军事文化形式, 切实地在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创造特色上, 下功夫、使气力。

(三) 要正确处理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不断增强军事文化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是要做到严格落实与继续完善并举, 夯实制度基础。我军军事文化宣传工作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配套制度, 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同时还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自身情况的特点, 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组织领导、计划管理、交流协作、检查评比、经费投入等可操作性强的制度措施, 以便于部队执行落实, 在执行制度过程中, 要真心倾听官兵反映, 制定合理对策, 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二是要做到大力培养与努力保留并重, 夯实人力基础。抓好军事文化宣传的根本在人才, 必须大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军事宣传人才队伍, 对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工作苗子, 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通过以干代练、到专业团队学习、送学培养等途径, 下功夫精心培养。要切实保留好现有的工作人才, 对事业心强、素质过硬的骨干要在晋职晋衔、提干送学、选取士官、解决实际困难上给予倾斜, 使人才留得下、用得上、有效果。

摘要:当前,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 牢牢占领文化宣传阵地, 抓好军事文化宣传工作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军事文化宣传工作要准确认识和判断西方文化, 文化内容和传播方式带来的挑战, 主动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好关系。从而增强其有效性。

关键词:文化,宣传,有效性

注释

上一篇:蒙特卡罗模拟下一篇:初中地理图表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