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现象

2024-05-10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现象(共8篇)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现象 篇1

消费社会学

浅议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消费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0级社会学1班兰睿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消费与文化角度分析了现代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发展和推广的现象。认为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往往是一种共有行为,是一种同时为许多人所共同表现出来的文化。然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经营,二是管理,三是文化。其中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独特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力量。

【关键字】消费文化,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Shallow discuss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core of moder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ength

-from consumption and the Angle of culture are analyzed

LanRui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class 1 Grade 10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consumption and culture analyzed the modern enterprise attention to enterprise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phenomenon.Think consumption is not only to the behavior of the1

individual, and is often a were behavior, is a kind of at the same time for many people common expression of culture.But for an enterprise that,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ainly have three key factors: business, 2 it is management, three is culture.One culture is the soul of company, at the same time, the unique corporate culture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ness.So developing enterprise culture has become the cor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strength.【Key words 】 consumption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引言】

鲍德里亚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符号消费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消费品的符号意义或象征意义超过了它本身的物质或实用意义。人们在消费时,首先追求的不是消费品的实用价值,而是其符号意义,实用价值退居第二位。”的确,在当今社会消费所表征了太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整个社会无疑已进入到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时代。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企业注意到这个变化,跟随其调整了他们的竞争策略——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那么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如今企业文化到底发展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企业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呢?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笔者将结合所学知识及查阅相关文献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从消费与文化的角度分析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发展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带有文化消费的社会行为成为消费的主角。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科学技术之争外,文化之争似乎成为其竞争的核心。解释此种现象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消费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所谓消费文化,就是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①。它是在消费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行为和物品符号体系[5]。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

②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它反映着企业的追求、形象和职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责任感,是企业实力的体现。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6]。

由此可以看出看出消费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简单说消费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发展基础,主体的消费文化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文化反映着消费文化。基于上述的观点谈谈企业重视企业文化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②王宁 《消费社会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张耀 《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首先,企业文化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规范和整合员工们散乱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本企业独特的规范理念。因此形成一种竞争意识,创建一个和谐的企业氛围,从而产生一种高效的运作系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企业文化贯穿企业的各个方面。它指导和约束着员工的行为准则,并维系着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凝聚着员工的向心力。企业文化涉及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规范着员工的言谈举止,这些潜在的效用都是企业文化所起到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企业文化熏陶着员工们的敬业品质。从而创造一个质量优良的团队群体。员工团队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所以,企业员工及其企业的领导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一群有素质、有职业道德、有纪律的员工队伍,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

二、简述现代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现状

在21世纪的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是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就目前的整体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而言,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文化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也有需要改善和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其真正内涵。

纵览在各行各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多数企业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从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例如一些规模不大和机构设置较少的企业经常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归属于同一部门管理,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许多管理者曲解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意义,将思想教育认为就是一种文化建设,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存在的价值。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具体实践活动相分离。

许多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具体实践活动相分离,二者似乎毫无

关联。而事实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企业文化不能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那么企业文化的就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从而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

(三)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

文化建设越来越缺少创新,缺少本企业应具有的特色文化。例如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方式较为单一,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更多地考虑企业当前经济效益,没有意识到其长远的文化意义,没有认识到文

化战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继续持久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实际上,企业文化应是某一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规范法则,是一种的个性化表现[4]。

三、构建良好企业文化的对策

在一个消费文化主导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构建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已成为每个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同时也是建立一个管理制度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呢?

(一)必须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中高层次管理手段,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既反应企业员工的业观念、行为准则、集体意识,又反应企业宗旨,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伦理观,是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目标、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有效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二)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内涵。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提升企业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为企业文化是广大员工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能否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并共同遵循,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及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企业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企业文化既是一种行为约束同时也暗含着一定的管理方式,因此它必须融入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去。然而不同的企业又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然而企业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得不到其想要效果。所以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思路,从而有计划、有步骤的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四)企业应创立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

每个企业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培育着自己的企业文化,但都必须体现出本行业、本企业的特色。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从企业文化各个方面做全面而科学的系统的规划,从而打造一个属于本企业的独特文化体系[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诉,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的主要方面便是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伴随着文化与消费共同发展产生的文化现象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且文化的力量似乎凸显的越来越明显。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说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齐晓琦.以企业文化推动经济效益的增长.中国中媒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李兵.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A].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3].谢海源.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文化建设[A]

[4].郑文娟.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A].绍兴市质量协会

[5].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张耀.《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10级社会学1班

2012-4-27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现象 篇2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1.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 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 就是要让人的道德修养发挥作用。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 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这是一种承认有矛盾有差别的和谐, 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 是多样性的统一。

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 具体说有五大思维模式。一是整体思维, 就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二是阴阳思维, 即一切事物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三是象数思维, 就是借助具体的象数认识外界事物, 通过类比、模拟、联想等方式, 阐述事物的深刻道理。四是中庸思维, 就是主张做事不偏不倚, 不走极端;处理问题要执两用中, 考虑周全。五是实用理性思维, 主张为人处事讲实用。

二、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

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同样也是企业的灵魂, 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企业文化已成为未来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把握以下辩证关系用以对企业文化进行塑造。

1.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我国现代企业文化, 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 法家严赏罚, 兵家重谋略, 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 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 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 爱岗敬业, 凝聚企业的向心力, 同时倡导企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人性之上。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 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反之, 如果管理者总是事必躬亲, 最终必然会使自己眼光日渐短浅, 既无法定下心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更无法使自己以超然的决策者身份, 放手让下属去发挥。法家主张“法治”, 反对“人治”, 特别强调管理制度的建设。法家的精神就是要把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孙子兵法》所论述的军事领导者所需要的素质即“智、信、仁、勇、严”以及“因事而变和令文齐武”的战术, 可以指引企业培养一批心思细密、管理有方且具有领导艺术的领导者。

2.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合。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成为培育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西方现代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等, 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 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 存在一些差别。比如, 西方的企业强调“理性”管理, 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而东方的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 注重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对此, 中国企业应本着“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以宽广、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所以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积极有效地接受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让自己的思想文化观念体系更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要继承、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培育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企业精神。

3.共性与个性的和谐。企业文化的共性内容应包括企业的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企业文化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能较好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应当体现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责任感以及服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 要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这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这是企业文化的共性。但由于企业所属行业、地域环境、历史、体制、员工素质、社会职能、规模大小以及商业模式的不同, 导致企业文化不尽相同, 即企业文化的个性。企业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是相辅相成的, 企业文化塑造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要体现个性特征。企业对自身文化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与判断,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根本。认清共性, 对于企业来说, 就是找准了立身发展的根本, 而认清个性, 就是找准了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之路。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共性有余, 个性不足, 缺乏鲜明的个性。许多企业文化存在口号式、公式化、雷同化、概念化现象, 缺乏鲜明的个性, 不能以通俗形象的语言表达, 过于抽象, 使人不知如何操作, 如“求实、奋斗、团结、创新、拼搏”等文化标语, 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 类似于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实质上是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 缺乏针对性和企业个性, 不能反映不同行业的独特传统、独特风格和独特追求, 给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无法构成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个性化原则, 要有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企业精神的生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拥有自己的个性, 没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很难凝聚职工并焕发职工斗志的。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要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匠新的文化底蕴, 在表达上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突出个性, 不求其全, 但求其特的文化魅力。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现象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广义的、深层的文化,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群体意识及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灵魂,具有很大的渗透力和凝聚力,是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从层次上看,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物质层文化,行为层文化,制度层文化,精神层文化。本文主要对企业的精神层文化加以论述。

日本是最早用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的国家。利用大和民族的文化形成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因此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获得了飞跃发展,仅用了30多年的实践就成为了在经济上能与欧美相抗衡的大国。

而我国本土企业则更是在其企业文化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以同仁堂为例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必由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

翻开同仁堂的历史,我们立刻可以感受到其浓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其名称——同仁堂——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仁”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古语有云:为仁者安天下、世事如棋局局新、仁者胜乃万古之理、仁者无敌等等。同仁堂以一个“仁”字无敌于中药行业,在百年历史变迁中永葆青春。可以说这以“仁”字就是同仁堂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其他各个方面都是以此为基础加以展开的。

其次,走进位于崇文门的同仁堂办公室,在其一层的同仁堂药店端端正正的挂着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也是同仁堂深厚文化底蕴的表现之一。

同仁堂古训始于康熙四十五年同仁堂编纂的《乐氏世代相传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的“序言”中,几百年来,同仁堂人始终坚持贯彻执行。

这一古训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讲求诚信,只有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才能真正赢得顾客。诚信观念也是中国人一直所推崇的。诚信是中国传统企业的道德核心,是中国古代社会商业经济活动中一项重要经营原则。诚信的本意是真实无妄、重信守诺。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中国历来就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词语来反映诚信观念对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影响。诚信是一个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历史上晋商和徽商都是坚持诚信经营的典范,他们的经营理念和精神至今仍有深刻的影响。在任何时候一个企业都不应该也不能牺牲诚信来获取暂时的利润。同仁堂的诚信经营理念为同仁堂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该古训已成为同仁堂人刻骨铭心的行为准则,将世代传承。

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

同仁堂的企业精神简称为“仁德”精神。上面谈到同仁堂的名称是就讲到,一个“仁”字体现了其企业文化的核心,修仁德自然成为同仁堂人的必修课。“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仁者爱人”、“求人得仁”讲的是一种人的内在的价值观念,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真理正义,同时以博大的胸怀来爱护民众也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而为了达到其中“仁”的境界就必须“修”,而且是内外兼修。同修仁德,对内就要修身养性;对外就要报效国家,“杀身成仁”。同仁堂的仁德精神就是要求同仁堂人做到内外兼修,做人要正直诚信,而作为一个企业就更加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济世养生”是“仁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历代同仁堂人始终以“济世”“养生”为己任,对待求医购药的八方来客一视同仁,坚持以爱国爱人之心,仁药仁术之本,取信于民,造福人类。

“精神”是一个企业行动的指南,而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精神为自己行动的最高标准,时时牢记“医者父母心”,以病人的利益为自己的行为向导,做最好的药,力求把中华民族“中医”理论的精华全部融合在同仁堂国药之中,为弘扬中国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仁堂“济世”的精神也被历代同仁堂继任者牢记并始终贯彻始终。“济世养生”是“仁德”的最高境界,同仁堂始终关注人类健康,关注病人生命。同仁堂成立至今,时刻牢记要为社会做贡献。早在成立之初,每当京师会考,同仁堂向应试举子赠送四季应时药品,而每年冬天,同仁堂都要开粥厂,使那些饥寒交迫的贫民能够勉强糊口,夏天则会发放一些治疗预防中暑的药。直到今时今日同仁堂依然牢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会从企业利润中取出部分用于慈善事业。同仁堂以这种贡献精神在社会上树立起了一个“仁德”的形象。

二、自主创新的企业使命

同仁堂“以弘扬中华医药文化、领导绿色医药潮流、提高人类生命与生活质量”为企业使命。

同仁堂具有强烈的弘扬中华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同时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力求与国际接轨,开拓绿色医药的新潮流。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仁堂人把中华民族的这一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同仁堂在继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创新,致力于新的绿色产品的开发,着眼于是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力求实现高科技与绿色医药的结盟。现在的同仁国药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融合着高科技,实现制药技术的现代化。如今的同仁堂不仅使中华儿女看到了中医传统的博大精深,而且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极大力量,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相信中医的疗效。相信中国的中医文化必将在同仁堂人手中更加发扬光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仁堂人不会固步自封,必将研制出更多更有效的中药产品,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企业价值观

同仁堂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企业使命,讲的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以“义”为上的企业价值观再次反映了它的企业精神。强调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讲“义”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才能不断发展。任何一个企业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可以这样说“利”是一个企业存在的价值,如果企业不能获得利润,那它的存在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与一个社会之中,这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体,如果为了获得利润而牺牲他人的利益,那这个企业可能会获得一时的繁荣,但必将不会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就必须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所以同仁堂把“以义为上,义利共生”作为企业的经营哲学。所谓“以义为上,义利共生”就是要以义取利,不取无义之利;尤其是当义、利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义为上。坚信重义才能取信于市场,有了信誉才能赢利。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国人讲义气,任何事情都把义字放在首位。我们这里所讲的义,当然并不是那种所谓的哥们义气,而讲的是大义,是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是一个企业的信义和对社会的贡献。

同仁堂的历史就是谋求信义的历史,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就是信义二字凝结而成的;同仁堂的未来发展必须发扬重信厚义的传统,坚持产品高质量,不掺杂使假;坚持诚信经营,不求暴利;坚持以信用原则处理经济关系,不坑梦拐骗。同时自觉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以自身的义举,赢得更高的市场美誉度和顾客的信任。任何一个企业只有得到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才可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顾客是上帝”永远是企业经营的金玉良言。

四、同心同德、仁术仁风的管理理念

这其实讲的是同仁堂的人才观,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靠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同仁堂的全体员工。

同心同德,语出《尚书·泰誓》,意为同一心愿,同一行动,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对同仁堂而言,这目标就是要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来治病救人,济世养生,奉献社会。同仁堂管理者遵从这句名言,意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人心齐泰山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推动历史发展的哲理。

在中国儒家的思想中,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方式是人治,就是一切都不能离开人。在一个企业中,员工才是企业的主人,只有依靠员工的力量才能把企业发展壮大。

同心同德、仁术仁风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已经成为一种纽带,用它来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使同仁堂成为一个强大的团体,这个团体就集中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在它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为了使全体员工能够到同心同德,同仁堂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观,积极培养人才。同仁堂从创业之初的小作坊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集团,始终与发挥人才的作用密不可分。无论在历史,还是在当今,同仁堂都出现过许多既精通医药理论,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专家型人才。如今的同仁堂更是为各方面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为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制定和完善以人才为中心的各项政策待遇等等,总之是为了培养利用留住人才,做了许多工作。今天的同仁堂吸引并且留住了许多人才于企业领导对人才的尊重,对员工的倚重分不开的。

上面以同仁堂为例谈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建设的一些影响,其实不仅是同仁堂,我国的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许多优秀的文化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其中有些思想观念已经陈腐过时,但只要条分缕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迎.企业文化通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柏松.企业文化宣言[M].蓝天出版社,2005.

中国 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篇4

2009557029 张祖娟

红楼梦一直被认为是东方智慧的代表, 书中给我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一是贪婪集权型, 以王熙凤为代表;二是创新分权型, 以探春为代表,这两种管理模式给予现代企业富有实践意义的启示,从中汲取的人力资源管理精髓, 可以在员工配置,和谐主题的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方面给予现代企业一些启示。

红楼梦对于员工招聘与配置的启示,员工招聘与配置, 决定了企业的人才资源的质量。合格的人才和合理的配置, 可以保证企业的人才资得以充分利用反之, 不合格的人才或者不合理的配置, 均会导致企业利益受损现代企业在员工招聘中, 通过学历筛选、工作经验要求、专业技能测试等环节选拔出具有优秀工作能力的才。但是, 企业利润的创造不仅仅靠员工的 才 , 更要靠员工的德。试想, 没有责任感 只顾一己私利甚至窃取商业情报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损失。在员工聘用与配置上, 薛宝钗认为开头因侥幸获利而兴头很高的人, 最终是会懈怠的;善于花言巧语的人, 特别爱占便宜。本着这样的道德标选拔人才, 即保证了员工的德才兼备。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贾府接待贵妃省亲之后, 将把省亲之时用的一批和尚道士遣散到各寺庙中, 恰值此时, 贾府的亲戚贾芹向王熙凤求情希望在贾府谋个挣钱的差事王熙凤收受贿赂之后, 就编出这样一套说辞这些小和尚道士万不可打发到别处去,一时丧郎良出来就要承应,依我的主意不如将他们竟送到咱们家庙里铁槛寺养着去, 月间不过派一个人拿几两银子去买些柴米送去就完了说声用, 走去就叫来了, 一点儿不费事呢。说服王夫人和贾政, 增设了掌管家庙这一职位, 并令贾芹上任因人设岗。这种行为,不仅造成组织机构臃肿, 运营成本增加, 这些虚设岗位上的员工往往无才甚至无德, 最终将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严重后果。红楼梦中贾芹后来为王称霸, 夜夜招聚匪类赌钱, 养老婆小子,可见, 贾芹上岗之后, 行为不端, 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此案例即体现了“因人设岗“ 的严重弊端。还要强调的是, 长远角度看, 道德缺失的员工将带给组织不可估量的损失。红楼梦第九十三回即正面交待了贾芹在家庙的荒淫作为, 引起众怒, 以至于有人将此事作打油诗贴到贾府门上, 这对于组织来说, 公众形象遭到极大破坏此时的贾府已经走向衰败, 这样的丑公布于众, 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滋生丑闻的温床还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选拔与配置不当追根溯源, 因人设岗之所以会出现, 根源在于高度集权的管理者缺乏民众监督, 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 在员工配置上不能做到公平公正, 最终损害了组织利益。王熙凤的这种贪婪集权行为给家族带来了恶果,如果放在现代企业中,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另外,在协理宁国府时, 王熙凤出色地表现了她的管理才能。首先, 王熙凤对宁国府做了一次家族诊断,她尖锐地指出.宁国府有五大弊病: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 事列专管, 临期推诱;三件, 需用过费, 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 苦乐不均;五件, 家人豪纵, 有脸者不能服管束, 无脸者不能上进。针对弊病.王熙凤发表了措辞极其强硬的就职演说:既托了我, 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 诸事由得你们。根据这一思路, 王熙凤开始制定规则, 按岗定编, 强化监管。这一措施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宁国府的面貌立刻改变了

然而同样是王熙凤, 在给贾母理丧时却出乎意料地陷入权威性不足的泥潭困境。她既调不动人, 也调不动钱, 只得哀求众人。这是因为, 王熙凤的权威王要依靠贾母和娘家作靠山,一旦靠山倒了, 王熙凤的权威便马上土崩瓦解其次, 王熙凤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盘剥众人, 在贾府上下积怨极深, 毫无人缘,她的这种管理模式违背了东方人力资源管理重感化、重和谐、重仁爱,缺乏情感教育的软约束,不适合东方人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思想。

反观贾探春的管理模式,贾探春凭借自己对当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市场经济的敏感, 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 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建立大观园承包责任制, 她对于承包者的选拔有这样的建议:“不如在园子里所有老妈妈中, 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的事, 派准他们收拾料理, 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显然, 承包大观园是一项收益颇多的工作, 作为大观园改革的发起者和承包者人选的任命人, 贾探春大可以收受贿赂任命人选,但是,探春本着任人唯能的理念, 公正选拔承包者。有文为证: 他三人说道这一个老祝妈是个妥当的, 况他老头子和他儿子代代都是管打扫竹子, 如今竟把这所有竹子交与他。探春本着公平原则,保证每个岗位配置最需要的人才, 不仅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也最有效率的完成组织任务。这就体现了员工招聘中的能岗匹配原理。能岗匹配包含两方面的义:一是个人能力完全能胜任该岗位的要求;二是岗位要求的能力这个人完全具备。也就是, 员工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的能力完全匹配, 使人的能力发挥得最好, 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完成得最好。探春的管理模式中还含有分权的思想,她具有创新的思维,又公正,任人唯贤,在她的管理下,大观园似乎气象万新。

由红楼梦推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从最早的兵书军志就已提出有德不可敌 , 到孙武论将强调五德、智、信、仁、勇、严, 以及曹操的选将标准将宜五德备也。可见, 在东方传统文化背景下, 人力资源管理在选拔人才时, 德是建立在才智之上的标准也就是说, 以德为先是选才之塞, 以德取胜才是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大。根据红楼梦中重笔墨的对于王熙凤和贾探春奉命治家理事的情节描写,以及判词中聪明和精明的界定, 可见作者对于二人的管理才能都是认可的。但是, 同样是家族中发挥出众管理才能的人物, 最终的运却是一个玩火自焚一个喜结良缘, 天差地别的安排, 恰说明了作者的管理学思想中偏重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仁慈和谐。

和谐管理的推崇通过激励原理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分析总结,王熙风和贾探春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根本差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管理者进行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时, 必须涉及到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进行员工激励。结合红楼梦案例, 可知,贾府管理者使用的激励方法多数可归入强化理论范畴,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对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给予奖励, 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加强, 并持续保持下去。负强化指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 使这些行为减少或者不再出现。联系案例, 王熙凤在绩效管理中的严管重罚方式倾向于负强化激励手段,虽然实施方便, 见效快, 但效果是暂时的, 并且过多的负强化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例如人心不稳, 工作被动, 上下级关系紧张等。贾探春在大观园改革中, 用外益激励员工的方式倾向于正强化手段 该手段不仅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且有助于塑良好的劳动关系。.红楼梦中描述“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 死后性空灵贾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可知: 王熙凤聪明反被聪明误, 最终丧命于权力游戏之中;贾探春志向远大。劳动关系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贯穿始终, 作用微妙。

良好的劳动关系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反之亦然。在红楼梦中, 劳动关系管理的有效性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得以体现,也就是, 不懂得维护与下属的劳劝关系的王熙凤最终以众扳亲离的悲惨结局收场;在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中建立了良好劳动关系的贾探春取得家族的交口称赞, 也不负众望的觅得佳婿, 虽远嫁他乡, 但是在注定衰败的贾氏家族一干主角的悲渗结局中, 也算是不错的归宿。

这样的结局, 不能不说是曹雪芹时于贾探春的偏爱,那么, 这也恰恰体现了红楼梦给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启示:体现和谐主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是一种涵盖性极强的人本主义, 强调以人为核心,尤其是以人为核心的各种全体关系它从和谐的整体性出发, 推崇一种群体合作精神, 这种精神基于全体关系的默契, 而并非明确的法规上。这就是中国人追求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以及“执中以致和的中庸观”是中国人奉行的准则。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具有和谐主题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必要的 有效的和谐建立在情感需求,人际和谐,人情味浓的东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墓础之上。谋求企业自上而下的和谐统一, 同进退, 共荣辱, 与企业利益一体, 才是企业能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现象 篇5

一、王老吉简介

王老吉凉茶,为广药集团旗下产品。王老吉凉茶创立于清道光年间(1828年),至今近两百年历史,被公认为凉茶始祖。凉茶起源于广东,产品形式经历了水碗凉茶——凉茶包——凉茶粉——凉茶饮料等载体变化,除了红罐王老吉、绿盒王老吉外,2012年10月份成功推出500毫升和1.5升瓶装王老吉凉茶,2012年12月27日王老吉凉茶家族再添“吉祥三宝”:固体凉茶、低糖凉茶和无糖凉茶,开创了凉茶产品新形态。

二、王老吉发展及现状

王老吉的发展过程:

①2004年11月18日,王老吉参加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招标,尽显沙场上的霸气,成功夺得多个黄金标的。

②2005年,基本占领全国战场王老吉的渠道已经铺遍了全国的大街小巷。2005年4月开始,王老吉广告开始出现在CCTV-1《天气预报》中间。③2006年世界杯,王老吉猛攻体育营销,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推出“王老吉不怕上火的世界杯”促销活动。

④2007年9月,取得了品牌价值方面的制空权。人民大会堂管理局颁发了《王老吉荣获“人民大会堂宴会用凉茶饮品”称号》的证书,王老吉正式成为中国首个且是唯一进入国宴饮品行列的凉茶。同年,在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指标上名列全国第一,荣获“2007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第一名”,以无可争议之势力压两乐成就“中国饮料第一罐”。

⑤2008年四川地震,举国同悲。加多宝向灾区捐款一个亿,创下了企业捐款的单笔记录。

⑥2009年2月,赞助第16届广州亚运会,成为高级合作伙伴。加多宝集团将在亚运会筹备和赛事期间为组委会提供除运动饮料外的非酒精饮料,包括红罐王老吉凉茶和昆仑山矿泉水等产品。至此,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军事行动之后,王老吉的实力,任何的竞争对手只能望其项背。

王老吉的现状:

“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广告语,现在恐怕地球人都知道。茅台酒、中华烟、王老吉甚至成了南方一些地区婚宴的三小件。数年间,老吉鲸吞海量中国市场不但使其飙红全国,而日,就连“两乐” 这些国际巨头,也因此惴惴不安,开始虎视眈眈, 秣马历兵。在2003至2O06年4年间,王老吉投入5亿,累计销售80亿元,产出比高达16倍,品牌价值窜升至22.44亿元,并以4.2亿元成为2007年央视 广告标王。在国产饮料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王老吉却异军突起,一路高歌,创造出国内饮料市场的“红色奇迹”。

三、王老吉的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王老吉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创造快乐人生的由来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无疑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不同的企业对此可能有不同的概括和定位。尽管如此,但概括和定位得精不

精准,是否切合企业的实际,又有一定的前瞻性,对员工具有较强的理想憧憬和愿景引导作用,无疑将对接下来的一系列企业文化创建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王老吉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定位为——创造快乐人生。

(2)王老吉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经过这些年创建,王老吉企业文化已基本上自成体系:

1、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创造快乐人生。

2、企业宗旨——循妙方制良药,让天下人治天下病。

3、企业精神——超越自我,创造一流。

4、企业形象——高素质的传统中药世家,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

5、企业经营理念——做优、做大、做强。06年初公司董事长李祖泽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为“济世、科学、爱国”。

6、企业价值观——卓越企业、快乐家园、人才高地。

7、企业发展规划——至2010年,王老吉药业将成为一个物质、精神、政治、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企业销售规模达到20个亿。企业CI方面:司微、司旗、司歌和企业标准色等也已定形。

(3)王老吉的企业文化力

王老吉的企业文化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经济快速发展。99年——2004年连续六年实现了二位以上增长,高于广药集团系统内同行企业的增长率;05年合资后增长率40%以上。

2、学习型企业组织逐步形成。在公司的大力倡导和组织下,全司上下学习热情持久不减,各种渠道、形式的学习层出不穷。旨在提高中管人员专业素质的MBA短训班也在不久后开班。公司营销中心、生产车间等各部门,针对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的销售、管理、GMP培训班也随时、随处可见,一个学习型的企业组织正在逐步形成。

四、由王老吉谈现代企业管理

(1)原来品牌的模糊定位

“王老吉”作为一种老少咸宜、大众普及的型饮料,在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是家喻户晓的。羊城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正宗“王老吉”的生产企业。她的前身为王老吉药厂,始创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悠久。她的传统独家产品王老吉凉茶,素有“药茶王”的美誉,不仅在国内受到普遍欢迎,而且早在100多年前就畅销海外。

凉茶王老吉面临着 “既拥有凉茶始祖王老吉的品牌,却又长着一幅饮料化的面孔”矛盾的双重身份,加之红色王老吉易拉罐 3.5 元的零售价高于市场平均饮料价格,使它永远走不出饮料行业列强的阴影。

于是企业不得不面临因品牌模糊定位而带来的问题王老吉是当 “ 凉茶 ” 卖,还是当 “ 饮料 ” 卖?

(2)如何进行品牌再定位

由于产品定位诉求一直模糊不清,品牌外延没有得到有效扩张和提升,王老吉凉茶85%的市场在两广地区。王老吉到底是什么,不解决这个问题,就等于没有找到目标消费群,就打不开全国市场。企业迫切意识到要打开全国市场,就必须给王老吉凉茶这个产品重新进行品牌定位。

消费者购买产品主要是为了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希望产品具有所期望的功能、效果和效益,因此以强调产品的功效为诉求是品牌定位的常见形式。向消费

者承诺一个产品的功效更能突出品牌的个性,获得成功的定位。

消费者认为凉茶给予消费者的心理暗示是:适合各种人群,何时饮用都可以清热、去火。虽然这些观念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在消费者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些消费者的认知和购买消费行为均表明,消费者对红色王老吉并无 “ 治疗 ” 要求,而是作为一个功能饮料购买,购买王老吉真实动机是用于 “ 上火 ”,如希望在品尝烧烤时减少上火情况的发生等,真正上火以后可能会采用药物,如牛黄解毒片等。

由于 “ 预防上火 ” 是消费者购买王老吉的真实动机,显然有利于巩固加强原有市场。是否能满足企业对于新定位的期望 “ 进军全国市场 ”,成为研究的下一步工作。

(3)配合品牌再定位所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障凉茶王老吉作为预防上火的饮料成功销售,企业在促销、广告宣传、渠道等方面也下足了工夫。

王老吉制定的推广主题为“怕上火,喝王老吉”,首先围绕这一主题特别举行了 “ 炎夏消暑王老吉,绿水青山任我行 ” 刮刮卡活动。消费者刮中 “ 炎夏消暑王老吉 ” 字样,可获得当地避暑胜地门票两张,并可在当地度假村住宿 2 天。这样的促销,既达到了即时促销的目的,又有力地支持巩固了凉茶王老吉 “ 预防上火的饮料 ” 的品牌定位。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现象 篇6

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学号:0101100 姓名:来福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2011年12月5日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永葆活力与发展,这是由其自身具备的价值规律与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其中的一些关于资源管理方面的思想哲理深邃,永世传承。我在这篇文章中拟重点介绍儒、兵、道、法四大家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2

渗透及影响

目 录

摘要······························································4 1引言···························································4 2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4 2.1“和为贵”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5 2.2“中庸”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5 2.3“德治”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6 2.4“礼治”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7 3兵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观管理的关系···7 3.1重视战前筹划··············································7 3.2分级管理···················································7 4 道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7 4.1“效法自然,无为而治”····································8 4.2创造清净安定的管理环境··································8 5法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8 5.1法、术、势相结合··········································8 5.2“法治”优于“人治”·······································8 结 语························································8 参考文献························································8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永葆活力与发展,这是由其自身具备的价值规律与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其中的一些关于资源管理方面的思想哲理深邃,永世传承。我在这篇文章中拟重点介绍儒、兵、道、法四大家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渗透及影响

1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些在中国世代相传,至今仍存有影响的文化,必须是因为其有所价值,具有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文化。春秋时期,文化思想发展的是虎气腾腾,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而体现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就不容分说了。

袁行霈老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潭死水,它宛若滚滚不尽的江河,不断吸纳支流,或直或曲,或缓或急,或涨或落,变动不居,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所以,我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两者相辅相成,传统文化讲“忠义仁孝”,这些理念要很有机的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当中。

中国传统文化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2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治人”。儒家思想把生产管理的主体——人,推到管理的前沿,符合现代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要点。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论语》,共20篇,492章,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其内容很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在中国封建社会,孔学占统治地位两千余年,已经充分说明孔孟之道管理思想的魅力。中国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吾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足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当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孔子的管理思想再度被人们所重视。日本工业之父涩泽松容一的起家就是靠着“《论语》加算盘”并且提出儒商的基本原则是“义礼合一”的概念;已故的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是靠着《论语》来管理并发展企业的;海南航空的企业文化,就是把佛家文化和儒家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称之为成功,但是其至少也是一种特色,体现了公司的一种品牌内涵。海航的以中国文化为精气神的管理体系只所以能取得成功,也和海航是一个直接面向旅客和社会大众的服务型企业有关。中国文化中的讲究“仁”“礼”的思想对一个服务型的企业来说,简直是和企业的生命一样重要。中国文化中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和像海航这样的服务型企业所追求的企业形象目标也完全一致。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 研究和实践当中,完全可以继承发扬《论语》中的思想精华。《论语》中关于管理思想的要点有如下几点:

2.1“和为贵”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和”即和气、合作、和睦、和谐。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中国历来都是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基本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在一个现代的企业中,只有做到“和“,讲团结、讲协作、讲互助才能使得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顺畅,平级之间不互相掣肘,共同努力,创造利润,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日本的管理人员在作出决策时,总是要同他们的同级和部下商量,决策往往是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制定得来,这就使得决策者和下级之间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和融洽的协作关系。领导意见不是加强于人,而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决策本身也就成了协调各个方面关系的过程,同时也为各类人员同样协调地执行决策奠定了基础。因此,做决策虽然慢了些,可是一旦决策制定以后,推行起来却是非常顺利。集体决策为组织关系的协调创造了条件,而协调的组织关系又为决策的高效化提供了保证。“和为贵”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企业来讲,也算是“双赢”的上策。由于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因此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十分强调竞争的作用。在“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研究竞争战略,夺取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创立独家品牌,消灭竞争对手,套住顾客用户等一系列竞争手段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做法。企业为了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就非要和竞争对手拼一个你死我活不可,这在日本的企业决策当中,也处处体现了和为贵的精神。当一个企业能够内求团结,老板和员工能和谐友好、融洽一致、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的时候,那么,这个企业就有了外求发展的良好基础。所以,企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应当认真的加以倡导和维护,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2“中庸”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中庸讲的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任何矛盾都有其两个对立面,但是,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通过相互联系而提炼出来的,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得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的解决方式。在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企业的管理当中,过于偏执是最简单、甚至是最愚蠢的做法,往往会导致事半功倍的后果,而如果能“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找到事物之间联系的统一的方面并且将其融合,则有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庸之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企业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导向、约束、凝聚的作用。一方面,企业文化对企业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着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同时,企业文化把个人的目标同化于组织的目标,把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当成管理上的首要任务。企业文化使得组织长远固守在群体内,员工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团结,齐心协力,乐于参加与组织相关的一切事物,从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组织目标也为个人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历史上的德、才之辩由来已久,儒家推崇“以德为先”,这是基于儒家的建立仁义社会的理想;法家主张“唯才是举”,这是基于实用的目的。从中国历史来看,总体上是乱世用才、治世用德、儒法互用、外儒内法。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对人才是来者不拒,而诸 葛亮选将则是德才兼虑。儒家思想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对员工个人的要求,要注重学习提高,以满足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上司要适度授权,让有能力的人才担当一定的职权,让他们在各自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在很多企业虽然有人事、营销等部门经理,但是有职无权,其权利往往为董事长或总经理大权独揽。这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必将造成管理紊乱、决策失误,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按照中庸“过犹不及”的原则,有权不授或者完全放权都是一种极端,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因需、因德、因信、因能授权。几千年得儒家思想积淀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以情感为主体的心理特点,情感在维系中国伦理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企业激励办法时必须注重情感激励。企业的各项激励政策要融情于理,“诚心诚意”,而且言行一致,要在“诚”字上下功夫。只有企业能真诚的关怀人、尊重人,员工才能心领神会,整个企业才会情意融融;企业把员工发展列入企业的目标,员工把兴业作为自身的任务,两相促进企业与员工形成共同体、互利共荣。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情、义、利的结合,着眼于人企和谐,这就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思想还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关怀他人,用责备他们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忠恕之道去感召人、感化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细想境界。沟通是现代企业员工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必备的能力,合作需要沟通,处理矛盾需要沟通,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沟通。实践证明,强制高压、一言堂、妥协、退让都不是最理想的办法。理想的办法就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能够用来借鉴的东西。中庸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强调“贵和”,和而不同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艺术化的沟通策略,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异,意味着要取长补短,意味着时时处处持宽容的态度。在合作时,采取共赢而不是抑此扬彼的主张,在纠纷处理时餐区调停的办法而不是一定要分出个青红皂白,在学习和交流时采取兼收并非唯我独尊的态度。

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过于制度化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调和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之处,增添更多的灵活性、合理性因素,让管理更加具有柔性和弹性,更加富有人情味,同时还要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病,吸收现代优秀的管理思想,与中庸之道相结合,绝不仅仅是把外国的管理经验死搬硬套到中国来,所以我们要面向二十一世纪,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不断完善。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又继承优秀历史传统、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的管理思想,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2.3“德治”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揭示了在管理问题上,无论哪种模式,就其本质而言,都可以归入文化和制度的范畴,这是两条基本的管理路线。道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上游,法制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下游。二者一上一下、一软一硬、刚柔并济、不可偏废。而德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提出,始于孔子。无论是什么团体,他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团体成员更为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爱戴,其政令的实施也才能更加畅通。所谓“政者正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这个道理。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说,以德为先用人是古今中外之定理,也是企业发扬团队精神之前提。高尚的品德如号角如清风,总是为人所尊重,所赞许,所仰慕,从而能够产生强大的 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进而产生就爱你不可摧的团队精神,使企业在当今愈演愈烈的激烈角逐中永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任他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德为先用人是企业长足发展的保障。无论企业管理制度多么严谨,一旦聘用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组织中的深水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否有德,是否切实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修养,更是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和组织的兴衰。

2.4“礼治”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儒家学说以“仁”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是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以为仁”。在具体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说话,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这个道理。在一个团体中各级管理者都要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都履行着各自的责任,有的需要统观全局,有的需要独当一面,有的需要具体执行。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管理者,充当的角色不一样,但都要按照他们各自的“礼”来行事。只有这样,这个团体才能为着一个共同目标,井然有序地安排各项工作,坚决彻底地执行每项任务。

3兵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观管理的关系

兵家文化在中国起源于春秋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代表作是《孙子兵法》,该著作是我国春秋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贡献世界各国是公认的,可与两千两百年后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维茨的《战争论》相媲美。军事离不开管理,管理又可从军事中借鉴宝贵的经验。

3.1重视战前筹划

兵家提出“庙算”的思想,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得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就是强调在战前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详尽的部署。谋划越是周密,部署越是详尽,则胜算的把握就会越大。作为企业,在推行一项政策前也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部署,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管理者就可以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对一项政策的实施进行沙盘推演,或者进行模拟实验,从而预先估计政策实施带来的效果,并提出修正意见或者改进政策措施。

3.2分级管理

兵家提出“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庞大的团体进行管理首先要进行分级,增加管理层级,缩小管理范围,使之符合有效管理的实际要求。管理层级也不宜过多,否则又会使管理者管理的范围过大,超出其自身能力的要求。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分级,再庞大的团体管理起来也能得心应手,运行自如。道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曾经做过周朝的史官,虽职位低微,但是却能看到周朝收藏的许多文献,这对老子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子唯一的著作是《道德经》,也称《老子》,只有5000多字,但言简意赅、论证严谨,老子 哲学里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4.1“效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观点反映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以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以完成管理目标。而要遵循自然规律就必须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涉,于是老子又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求管理者不要过多的干涉被管理者的行为,只给管理者营造一种规范,使被管理者在规范中自由行事,这样才能发挥管理的最高效率。

4.2创造清净安定的管理环境

“清净可以为天下正。”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为管理工作创造一个清净的管理环境。如果再管理环境中充满了嘈杂的噪音,那必将影响决策;另外,如果再管理环境中充斥着个人的主观欲望,而缺少清净的理性思考,那也必将使管理策略的制定失去方向。因此,企业管理中,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清净的管理环境、减少外界事物的干扰。

5法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法家思想坚持以法为中心,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主张“尚法不尚贤”,认为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健全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

5.1法、术、势相结合

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管理者要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制定规章制度,如果没有背后的权利,规章制度就不会真正生效。在规章制度颁布之后,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技巧去引导被管理者遵照规章制度办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

5.2“法治”优于“人治”

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现实中的错误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纠正错误中去,就不可能使天下绝大多数的错误都得到纠正。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则应当制定法规并公之于众,违者依法纠正,管理工作就方便多了。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管理思想更是灿若群星,不经过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无法一一摘取。在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前,任何一名学者都不得不肃然起敬,研究起来也应本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严谨态度,从而继承先哲绝学,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而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启用。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现象 篇7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 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 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独特的文化思想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历练和沉淀塑造了我们的民族风貌, 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最基本的思想支撑文化体系, 对中国社会、政治、人民的思想等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人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实质, “仁、义、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仁学”尊尚对人尊敬、爱护、安抚等, 而“义学”讲究经权变动之道, “礼学”则讲究处事规范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积极入世, 即对社会现实等问题始终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学”文化是强调了对世间现实的关注, 儒家、道家以及法家其思想的精髓均是以积极入世为主。 (2) 伦理中心, 从中国古代至今, 伦理始终是主宰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 如“三纲五常”的思想一直在我国的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3) 中庸之道, “名曰中庸者, 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任人唯贤, 中国古代有成就的现名君主都采用“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除此之外, 还有勤俭传统、廉洁意识、辩证思维等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 企业人才管理理论概述

企业人才管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 所谓人才管理是指企业为了招聘、发展和保留人才而通过对人才不同阶段的管理驱动公司发展的人才引擎。Morton (2006) 认为企业的人才管理重要包括了对人才的招聘、人才的保留、人才的发展、领导力开发、绩效管理、人才的反馈测评以及人才的规划等, 综合前人的研究, 本文把企业的人才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即:吸引与招聘、测评与评估、绩效管理、学习和开发、继任与保留等诸多方面。企业的人才管理是企业的第一资本, 对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对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企业人才管理的研究, 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水平。

3.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才管理的现实意义

企业人才管理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对企业文化的管理, 并将企业文化逐步注入到企业员工的思想中去, 从而构筑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归根结底, 企业的人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死存亡。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经济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并在千百年来深入人们的思想,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培养人才、选拨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等方面蕴含着诸多的人才管理的思想精华, 对企业人才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企业人才管理可以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人才管理方法提升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企业的人才优势, 为企业更好的发展谋利。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管理方法

1. 识人之道

(1) 充分利用识人之道积极选拔人才

自古以来, 得天下者在人才的识别和选拔上均有一定的功夫。如中国的历代明君在治理国家时均把人才的选拔作为治理天下的头等大事, 唐太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他把广求人才、重用人才作为他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他号召大臣们善于去发现人才的同时也自己对人才进行斟酌探寻, 并能够不计前嫌、不吹毛求疵地重用各类人才, 因此充分利用了贤臣为天下的治理做出了几番贡献。又如齐威王对人才的识别, 齐威王通过邹忌在论琴方面的见识而纳用他为齐国宰相, 而邹忌也果不辜齐王的赏识为齐国的重新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建立正确的人才观

正确的去识别人才和采纳人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这方面首先需要确定一个人才的评判标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将人才分为三个等级即“上宾、中宾、下宾”, 儒家则认为在人才的选拔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不可主观臆断, 二是人才的选拨不可受到出身以及资历等方面的限制, 三是要多听他人的建议, 四是要仔细观察被纳人的言行举止等。可见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人才的识别是极其重要的。

2. 育人之道

(1) 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训练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军事著作, 其中提到对人才在军事作战的重要性, 而战场如商场, 军事上对人才培养和训练的重视就如同商场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才时刻饱含体力和智力, 才能在战场上和商场上获胜。孙子人认为在人才的管理之上, 纪律的执行是“亲附”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同时管理者需要从思想上将人才训练到位, 让人才做到行为上和思想上的统一, 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级战斗力的人才队伍。

(2) 重视对人才的严格考核

自古以来对官吏的考核是不可或缺的人才选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帝王通过组织官员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官吏考核制度来加强对人才的考核管制, 如帝舜每三年对官吏考核一次, 并将通过三次考核来综合决定对官吏的安排。又如顺治皇帝为了提高各级御史的办事效率而设立了人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如“违限处分例”“议覆本章时限”等对官吏的管理严格, 从而对官吏的工作效率有了极大的促进效应, 顺治皇帝的人才管理之道也被清朝之后的几位皇帝所采纳, 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3. 用人之道

(1) 任人唯贤, 人尽其用

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是中国历史上两大重要的用人原则, 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如舜帝就是一个能够任人唯贤的明君, 金世宗也是一个任人唯贤的明君等。司马光也提到“用人者, 无亲疏, 新故之疏, 唯贤, 不肖之为察。其人未必贤也, 以其亲故而取之, 亦非公也。”

(2)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是我国古代社会中用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之一, 但是这并不代表盲目地去信任任何人, 而是通过观察来对人才进行识别, 在认定人才后再以充分的信任将其纳为己用, 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之下实现对人才的放权管理, 从而实现人才灵活的弹性管理, 若是对自身已经纳入的人才表示怀疑, 不能人才在一定自由的职权之下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其作出贡献, 则难以让人才做到真正的为己所用。

(3) 用人所长, 容忍之短

任何一个人都有其优点, 同时也有其缺点, 对人才的赏识就应该做到爱憎分明、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在古代的明君在点上则做的非常好, 如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大将侯君因集攻取高昌并私藏了珍宝而被关押, 但是唐太宗看到了他的才之大而赦免了他的罪行, 侯君最终也为唐朝的辉煌做出了一番不可忽略的贡献。可见, 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用人之道。

4. 留人之道

(1) 利用情感之道留人

对于人才的选拔和长久的为己所用最终还在乎如何将人才长久的留在身边,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才的尊重, 荀子曾经说过“礼义具备而君子归之”, 老子认为“善用人者为之下”、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等等, 这些都说明了君主对人才的敬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之一, 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才、留住人才、凝聚人才并使得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2) 构筑事业留人

任何人才的成长都需要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和一个美好前景的吸引, 明智的君主会在人才使用的不同阶段给予其不同的生长环境, 如在人才显露才华的阶段给予其脱颖而出的机会, 战国时期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齐宣王为了选拨人才不问出身、国籍等来接纳不同的学者等。因此, 只有给人才一定的信任发展空间, 才能让人才能够安心地、脚踏实地地留在身边, 并为己尽全力去展现出其最大的实力。此外, 给予人才一定的待遇、官职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才下注一颗定心丸, 让其作出更改好的服务。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人才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1. 树立“以人文本”的人才管理理念

管理大师彼得·杜鲁克曾经说, 企业文化越是符合民族文化, 中国现代的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应该充分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 培育出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和人的主体作用。海尔集团“人人是人才, 赛马不相马”的用人原则是“以人文本”的人才管理理念的一种十分直观的体现, 人是由精神和物质等多重属性构成的, 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因此, 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需要始终考虑到企业员工各个方面的需求, 让企业员工意识到企业对其的重视, 从而发挥出其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实施“唯才是用”的人才聘用方法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选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管理思想精髓, 现代企业可以实施“唯才是用”的人才聘用方法, 建立创新型的核心人才的遴选机制, 并且在坚持以人的能力和业务绩效为基础的人才选拨原则, 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和人才的各种技能特长等, 体现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让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其可以为企业所用的才能, 并通过员工的实习等来实现企业“静态用人”向“动态用人”方式的转变, 为优秀人才的招聘提供充足的空间。

3. 构建系统完善的人才定期考核制度

现代企业人才的管理需要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人才定期考核制度, 从而实现人才的动态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企业对人才不同方面的需求呈现出非规律性的动态变化, 同时人才的知识也是需要得到长期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人才定期考核制度, 并在不同的时期对人才的优势和劣势提供相应的反馈信息, 从而为企业人才的改善和培训提供有意义的对策建议, 并促使企业的人才能够在不断的鞭策之下锻炼自身的能力,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库,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

4. 实现多方位的人才培训管理方略

人才的培训管理是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关键之一, 因此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培训服务机制, 加强对人才培训的力度, 在对企业对人才的结构需求等方面的了解和人才的具体情况, 分析人才的心理需求和内在的潜力, 首先对其灌输企业的整体价值观, 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训环境。其次, 始终坚持对人才在德育和才育方面的综合培训, 通过提供了个人生涯规划的培训、半脱产培训、出国考察培训等多元化的人才培训模式, 实现企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邱州鹏.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 :54-55.

[2]严金龙.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论文与观点, 2010, (2) :31-34.

[3]杜勋褪.物本经济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发展观[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 (3) :26-31.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现象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输出 中国文化失语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它不仅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在艺术、信仰、价值观、传统习俗、制度方面的特点,还包括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相互交流的语言。许多语言学家已经著书立说,充分肯定了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客体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这一基本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若过分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忽略中国文化的输出,就会造成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继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提高交际主体的文化意识,以此消解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失语症(Aphasia)最初源自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是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维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如今,失语症具有更多的引申义,其引申义用来描述语言和理论中的缺失现象。南京大学的丛教授曾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在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他提到“许多青年学者,英语水平相当高,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交流。现如今,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像万圣节、复活节、肯德基等,但当我们向西方人介绍像文房四宝、四大名著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名词时,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这就直接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受阻或失败。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广泛重视。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成因剖析

1.历史的原因。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属于强势文化,外来文化输入有限。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陶瓷还有一些其他的文明传到了欧洲。然而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0世纪初的“五四”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这直接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产生。

2.缺乏文化输出意识。主要体现在文化教学方面。外语教材着重介绍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却少之又少。教材上的内容多数来自于外国的报刊,杂志等,主要涵盖的都是西方文化内容,而教师教学以教材为主,过多的西方文化输入会使教学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3.经济不够发达。西方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在文化间的碰撞中,强势文化凌驾于弱势文化之上,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化当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会造成文化交流的不平等。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解决策略

1.培养文化平等意识。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是一种双向性的交流。现如今,西方文化属于强势文化,而中国文化属于弱势文化,要想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首先就要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观念,从思想上培养人们的文化平等意识。因此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有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

2.优化教材。当下大部分的英语教材中都会引入文化方面的内容,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部分只是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学生很少能从教材中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所以在教材中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平等性,这有助于克服“中华文化失语症”现象。

3.优化教学策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当教材中文化部分的设置出现不平等时,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策略,可以设计一些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活动,也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关中国的唐诗、名著的英文材料,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能力,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处于同样的地位,只有在同时掌握两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交际才会顺利进行,否则就会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所以,在文化交际平等意识的前提下,有意识的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输入,提高我们的中国文化素养,从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吴淑琼.外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44—46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6年度立项“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lslktjyx-201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以会说话的苹果为题作文下一篇:中考优秀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