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精选8篇)
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 篇1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西周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长安城最初有东、西二市,后增至九市。市井同宅区严格分开,周围有墙,叫,市门叫。市内设有供摆设出卖商品的店铺“商肆”(又叫“市肆”),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做“列肆”。另有存放货物的仓库“店”,或称“邸舍”、“廛”。官府对市井控制、管理很严,市门有专职的门吏掌管。市内设官署,置“市令”或“市长”管理、监督交易,还有专管治安的官吏。市井官署设于市楼(旗亭),楼皆重屋,上悬大鼓,以击鼓来通知开市和闭市。闭市后,市门关闭,不再有任何营业活动,逗留市内不去的人要处罚。凡在市井营业的商人,须向市井官署登记,交纳市租。四川新繁出上的汉代市井画像砖,较全面地表现了当时城市中的市井容貌,是我们了解汉代商业情况的形象资料。
唐代,随着农业、手工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商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全国县以上的城镇都有市。长安和洛阳的市最大。都城长安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城内有东西对称的商业区一东市和西市,占地都很大,四面八方的商客和外国商人在此交易。唐和汉代一样,市内的店铺叫“肆”,出售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组成“行”,行有“行头”。行是保护同行商人的利益,应付官府交涉事务的组织。据《长安志》记载,东市有“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邸是供客商居住和存放货物的地方。1956年在北京房山发现的唐代石刻佛经里,记载幽州(北京)的商行有米行、白米行、大米行、粳米行、屠行、肉行、油行、果子行、炭行、磨行、染行、布行、绢行、大绢行、小绢行、新绢行、丝绵行、丝帛行、生铁行、杂货行等。唐代对商业的管理很严。商业区和居民区分开。市场有市令、市丞等负责管理征收商税,凡买卖奴婢、牲口等,均需立契,违者犯法。市场活动有时间限制,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始贸易,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下,停止贸易。
唐代对外贸易很发达,“丝绸之路”是陆上对外商业交通要道。沿海的广州、扬州、明州(宁波)、登州(山东蓬莱)等,是亚、非各国来往贸易的重要城市和港口,当地设有“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宋代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商业发达的城市更多了,中小城镇和农村集市贸易也渐繁盛,城市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以前固定于一定地方的制度,取消了营业时间的限制。北宋都城汴京(开封)是全国商业和交通中心。城内外商店铺席遍布,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有的店铺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城里到处有酒楼、食店、茶坊、妓馆,有的
酒搂饮客常至千余人。出现了晚问营业的“夜市”。市场上有南方的米、果品、名茶、丝织品,有沿海的水产,西北的牛羊、煤,成都、福建、杭州的纸、印本书籍、有两浙的漆器和各地的陶瓷器、药材、珠玉金银器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珍珠等也在市上销售,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宋代同行业的商户,组成“商行”,人行的商户称“行户”,东京市上至少有160行,行户有6400多户。据说各行衣着不同,在街上行走,一看便知道是那一行的。外来的商人不经投行,不得在市上经商。商行又是官府敲榨剥削商人的工具。那时宫廷所需货物,向商人征购,而多拖欠几年不给钱。
随着商业和商行组织的发达,北宋时,市场上开始出现卖货时不用现钱的信用交易“赊卖”,和官营的汇兑机构“便钱条”。当时货币铸造量猛增,仍满足不了需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手工业生产者为了推销商品,维持荣誉,还设计使用了商标。山东济南有一家专造功夫细针的刘家针铺,以白兔为商品标记。这块印制白兔商标的铜版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个商标。
明代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地区性分工的出现以及分工门类的增多,投入市场的商品品种和数量大为增加,并且从过去的以奢侈品为主转为以人民生活、生产的必需品为主,从而更加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人数量大增,明中叶以后,商人的行会组织向着“会馆”发展。会馆是按地域组成,会馆内又按行业分成“帮”。这些既同乡又同行的会馆行帮组织,为保护自身利益,共同协商价格,相互借贷,合力对外。当然,它仍被豪商富贾所操纵,一般中小商人只能唯命是从,任其宰割。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大量兴起,尤其是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有的在明初还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到明末已成为拥有几万人口的大市镇了。商业资本也慢慢渗入生产领域,有的以包买商的形式出现,有的商人直接投资开设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到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更加活跃。但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摧残束缚,几经曲折,发展极为缓慢。在全国范围内,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统治地位。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 篇2
一、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开放的大潮息息相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历了复兴、成长及多元发展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许多广为传唱的代表作。
1.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复兴期 (1977~1982年)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复兴始于1977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在音乐文化领域, 政治挂帅的革命歌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一批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新作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 中国音乐艺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期间的流行音乐既有“文革”前创的优秀作品《我的祖国》《我们的田野》, 电影《刘三姐》《柳堡的故事》《洪湖赤卫队》等主题插曲;也有新创作的优秀作品《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祝酒歌》、《泉水叮咚》《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这时期的流行音乐在唱法上大都沿袭抒情歌曲的正统唱法, 但许多艺术家开始大胆创新, 代表作品包括:李谷一在《乡恋》中的“气声”唱法, 令人听来更觉情真意切, 甜美而清新。苏小明在《军港之夜》中淡化演唱技巧, 用一种自然的声音低吟浅唱, 旋律温柔朴实, 词曲结合亲切自然。
2.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成长期 (1982~1994年)
20世纪80年初, 电视开始进入普通百姓人家, 相伴而生的是港台地区的电影、电视连续剧风靡内地, 其中的主题曲展示出与文革时期“高强硬响”音乐观念截然相反的演唱风格, 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特别是1984年, 香港歌手张明敏身穿中山装在央视春晚演唱的《我的中国心》, 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广泛传播。这无疑给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极大地刺激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创作。一大批歌手在模仿港台演唱的同时, 注重各自风格的完善和发挥。程琳的《风雨兼程》, 朱明瑛的《莫愁啊, 莫愁》, 成方圆的《童年》和沈小岑的《请到天涯海角来》都曾掀起一阵追捧的热潮。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出现了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专业分类, 流行音乐的文化地位在唱法的细划中得到认可和提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中国流行乐坛无论是词曲、演唱还是歌手的实力都获得了空前的辉煌, 涌现出《烛光里的妈妈》《爱的奉献》《山不转水转》《好大一棵树》《少年壮志不言愁》《好人一生平安》等经典作品和毛阿敏、韦唯、田震、刘欢、那英、李娜等知名歌手。
3.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多元发展期 (1994年至今)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日益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 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日趋明显。在此大背景下,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也进入了多元发展期, 各种唱法、各种流派、各种音乐表现方式竞相绽放。首先是歌手和歌曲产生的速度前所未有, 偶像与实力并存, 摇滚与抒情并重。其次是歌手演唱的风格异彩纷呈。陈琳吸收了前期流行歌曲的元素, 将摇滚风格融入《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之中, 声线收放随心所欲;孙楠的演唱富有热情, 一曲《不见不散》声音嘹亮, 挥洒自如。韩红的天籁之声宽广流畅, 代表作《天路》深情而不失自然。第三, 数字化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普及, 降低了流行音乐合成录音成本, MTV的出现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以电视为媒介, 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立体生动。第四, 校园民谣成为流行音乐中的一匹黑马, 老狼的《同桌的你》, 水木年华的《蝴蝶花》, 极光组合的《十年》都曾好评如潮。第五, 以通俗、轻松、幽默为特点的网络流行音乐异军突起, 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和庞龙的《两只蝴蝶》都是通过网络脱颖而出, 由此带动了大量的平民歌手借助网络把自己所创作的流行音乐展示给社会。
二、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
与其他音乐形式一样,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也具有与文化特征性对应的基本文化功能。从流行音乐对社会、对人产生的实际作用的角度分析,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表现在艺术文化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两个方面。
1.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艺术文化功能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是艺术领域的一份子, 其艺术文化功能显而易见。首先, 流行音乐具有认识功能。作为以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 流行音乐歌词通俗易懂, 曲调流畅洒脱, 相比古典交响乐这样的严肃音乐, 人们能够更直观地通过现代流行音乐认识社会生活、体验创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情感。如《小芳》的歌词就采用直白叙述的方式, 语义明确, 感情指向清晰, 非常方便与欣赏者的沟通, 有效扩大了接受群体。其次, 流行音乐具有教育功能。中国现代流行作品大多遵循正面文化价值, 体现主流意识形态, 以一种生动性、趣味性和导向性的评价被听 (观) 众接受, 发挥对人的教育功能。如表现爱国情感的《五星红旗》, 表现儿女亲情的《常回家看看》, 表现美好祝愿的《好人一生平安》及表现英雄主义气概的《少年壮志不言愁》。第三, 流行音乐具有审美功能, 能够给欣赏者以身心的愉悦, 从而陶冶情操,
古筝记谱法中工尺谱初探
李杨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本文仅对筝古老的记谱法唐筝乐谱和工尺谱中的工尺谱进行探究。从工尺谱的产生与运用、工尺谱在《弦索备考》中的运用以及探究工尺谱的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对我们了解早期古筝所使用的记谱法、特别是对工尺谱的探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古筝;记谱法;工尺谱
筝作为中国较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变迁, 发展, 革新, 现已发展成目前我们看到的二十一弦古筝。针对二十一弦古筝, 现在通用的古筝记谱法有简谱与五线谱两种, 从目前运用情况看简谱更为普遍。而从古筝发展的早期来看, 所使用的记谱法亦有唐筝乐谱《仁智要录》和工尺谱等记谱法。本文仅对古筝记谱法中工尺谱进行初探。
一、工尺谱的产生与运用
筝因其历史悠久而被人们赋予古筝的美名, 而工尺谱作为记录和传承古筝文化的媒介为其发展和传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工尺谱起源。工尺谱起源说法不一, 有学者说工尺谱是一种来源于异国的记谱法。清人凌廷堪在《晋秦始笛律匡谬》中说:“字谱始于隋龟兹人苏袛婆琵琶。”何昌林先生在《音乐论丛》 (六) 中发表名曰:《燕乐二十八调之谜》一文中认为中国的俗字谱是拜占庭字母谱与符号谱的综合。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工尺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记谱法。如杨荫浏老先生认为
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不断吸收古典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 有效克服了肤浅、纯娱乐消遣的弊端, 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美学价值。如《暗香》《荷塘月色》《香格里拉》等作品的产生, 大大提升了流行音乐的审美品格, 增强了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
2.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
流行音乐源于基层社会, 更多地显示出娱乐、交际和消费等社会文化功能。首先, 流行音乐没有古典音乐那样的理性深度, 通俗易懂, 欣赏者基本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就能够成为主动的文化参与者, 体味到其带来的精神享受。特别是在现代电子技术条件下, 以影视的形式展现出的各种流行音乐选秀活动 (如: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 , 更是以休闲娱乐的方式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因而成为大众闲暇时间缓解身心压力的有效途径。其次, 在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中, 流行音乐扮演着交际媒介的角色。在众多的歌厅、舞厅、卡拉OK会所, 易学易唱的流行音乐是各种交际活动中的重要因子, 是亲朋好友相互交流、祝福和共同欢悦的催化剂。在通俗音乐所创造的欢快氛围中, 交际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客观效果明显提高。第三,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商品化的精神产品, 在进入流通领域后必然显示出强劲的消费功能。这种功能既显示在各种音响制品的流通销售、各种商业性质工尺谱起源于唐教坊筚篥上用的工尺字谱, 敦煌的“燕乐半字谱”就是工尺谱的早期形式。黄翔鹏先生在1992年第四期《黄钟—武汉音乐学报》发表名曰:《工尺谱探源》一文中把工尺谱字的组合体系与曾侯乙编钟的乐音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曾候乙钟律是工尺谱的起源, 马海生先生在1994年《中国音乐》第二期中发表名曰:《工尺谱来源》一文中再次论证了《楚辞》:“四上竞气, 极声变只。”中的“四上”是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学术界对工尺谱的起源说法都不尽相同, 我们也应当客观的看待此问题。但是, 可以确定的是工尺谱这一古老的记谱法是在我国浩瀚的音乐历史长河中起源, 并在音乐的传承中发展。
2.工尺谱在各筝艺流派中的早期运用。现今中国古筝各个流派主要有河南筝艺流派、山东筝艺流派、浙江筝艺流派、潮州筝艺流派和客家筝艺流派。这些流派在早期使用传统乐谱方面, 潮州筝艺流派多使用“二四谱”, 而山东筝、河南筝、浙江筝派在早期都毫无例外使用的是“工尺谱”。可各流派皆因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 语言特色使工尺谱的部分记谱细节有着些微的不同。工尺谱是用竖式直行书写, 每一大板 (一个乐句) 写一个直行, 并在首句标明板数的一种记谱法书写形式。其中每一大板的左侧为谱字, 右侧为板眼和左手演奏技法。
工尺谱有十个基本符号。它们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其中“上、尺、工、凡、六、五、乙”对应简谱中的“1、2、3、4、5、6、7”。工尺谱的读谱视唱为
的演唱会的举办, 还显示在与流行音乐相关的动漫、卡通、游戏及音乐与商业活动结合等产业化链条的形成。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来自大众, 其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真实的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而对于中国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的探究, 更有利于培植正确导向, 理顺娱乐性、商业性、审美性和社会教育性的关系, 使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更贴近人们生活, 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绚烂之笔。
摘要:流行音乐 (Popular Music) 是中国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起源于美国爵士音乐的“通俗音乐”, 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 凸显音乐国际化、商品化, 表现方式多元化和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特点。在短短的三十几年中, 不仅给中国传统音乐理念和音乐形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而且使中国的音乐格局和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全面回顾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找寻时代的印记,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自我更新的活力和张力产生的文化功能, 给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一个客观、恰当的定位。
关键词: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发展历程,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02期
[2]张欣流行音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大众文艺》2010年第19期
中国现代化:艰难的历程 篇3
从社会情况看,中国的起点也是很高的。中国的人力资源丰富,阶级相对开放,科举制为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敞开了大门。农村小块土地占有方式盛行,小地主所有制连同租佃制形成一种没有鲜明等级差别的乡村环境,与欧洲过渡性的小农土地占有出现以前的贵族或农奴主的大庄园制形成鲜明对照。此外,中国地方社会还存在其他许多明显的现代特征。
最后,前现代中国的突出发展在教育上表现得也很明显。“除日本之外,就技术和社会价值对民众的渗透程度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前现代社会可与之相比拟。官档和私录的记载以及通讯联系皆依赖书面文字。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两方面对成就、普及和理性的取向,受到普遍的重视。世俗化的学校教育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规范化的。”(242页)
然而,有着上述诸多现代化因素的中国,却迟迟未能踏上现代发展之路。答案究竟何在?这本书指出五个方面。
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而滋生了一种中国文化优越感和自视为万邦来朝的中央之国的世界秩序观。中国人长期以“无邻邦帝国”自居,对外关系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的,即册封与被册封、朝贡与受朝贡、天朝与蛮夷之间的等级秩序关系。这种世界观使中国人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挑战之际缺乏应变的灵活性,加之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终于在一个世界历史巨变的关头,在短短时间内从文明强盛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落后挨打的深渊。
这里有必要提及一点,这就是:西方殖民者用强力打开中国的门户,迫使其放弃以老大帝国自居的世界秩序以后所建立的无非是一种民族压迫和剥削的秩序,而不是所谓传播国际平等观念。
在政治方面,虽然中国很早就具备了政治现代化的某些最“现代”的因素,但是
“从一种重要意义上来说,可能正是中国政治理想本身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构成了它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像扩大政府责任范围,或者为民众积极参与政治建立正规机制这样一些根本性的政治变革,在娘胎里就被旧政治秩序那种窒息一切的稳定性和伦理上的正当性给扼杀了。……谁能想象出并证明一定要进行改革呢?这个社会能产生哪些会呼吁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的社会势力呢?在中国领导人不准备对中国政治进行彻底的改造,而仅仅小修小补之前,要设想历史自己能够走上缔造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康庄大道,而又不吸取西方演进的政治体系和观念所扩散出的特定因素和业已显示出来的优越之处,实在是匪夷所思。”(62页)
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方面的障碍可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面的政治行为来分析,本书第三、九两章正是做了这样的分析。其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对十八至十九世纪中国武装力量变化的描述。
从平定三藩之乱到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其间将近两百年里清朝政府没有遇到严重的挑战。在国家安全、稳定的另一面是军队的惊人腐败和变得毫无作用。十九世纪上半叶,持续不断的少数民族反抗和农民起义导致地方采取防卫措施,凭借地方士绅威望及资财武装起来的军事力量取代了无能的正规军和过去乡丁的作用,此即所谓“团练”。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组建了他的湘军,各省则纷纷效法。这些地方军队采用西式组织和技术,并以其所控制的口岸和商业为自己筹饷,形成一种新型的军事政治机器,从此开创了中国近百年地方主义、军阀主义横行的历史,本书作者称之为“中国政治的军事化演变”,它影响到所有参与政治活动的人。(91页)军阀统治破坏了国家的统一,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学习西方现代知识与技术的运动最终都成了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相互竞争的工具。作为后起现代化载体的国家及其统一的、长期的目标被远远置于一边了。国家分裂,军阀混战,国民日穷,国力日弱,帝国主义乘隙长驱直入。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国现代化的课题似乎只剩一个,即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现代化导向的中央权威,其它任务几乎全部搁置,一九四九年以后还要围绕这一课题付出高昂的代价。上述这种以地方主义、军阀主义为特征的“中国政治的军事化”实在是迟滞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方面,中国以农为本的传统经济结构拥有充裕的劳动力,却没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土地,中国前现代经济主要依靠广泛可用的劳力而缓慢地增长,经济生活中专注于劳动力的密集使用而不是创新技术、发明机器。在经济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中国社会缺少一种类似西方新教伦理的文化精神,官僚士大夫皓首穷经、因循守旧,普遍卑视工商业活动,直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上门来时,统治集团中的许多顽固分子仍然一味反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害怕采用现代技术会引起经济和社会失序。帝国主义打破了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的旧经济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外受列强掠夺、内部四分五裂、沿海与内陆严重脱节的另一种破败格局。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除去短时期曾经在夹缝中有所增长以外,长时期陷于停滞甚至倒退。
从社会来看,前现代中国人口增长居高不下,不多的一点剩余被急剧增加的人口消耗殆尽。中国社会分层的总体模式是包括官僚士大夫和商人在内的各阶层纷纷向地主靠拢,范围狭小的地方市场所造成的分工完全服从于农业的需要,中国社会的这种“农村导向”与一些成功的后来者如日本和俄国的日益加强的城市导向明显区别。从社会组织状况看,中国社会中占压倒优势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组织,在国家和家庭、宗族之间的公开组织极少。社会只看重家庭和宗教的联系,偌大一个中国看上去更像一个千千万万独立王国式的家族的堆积,缺少社会整合、社会动员的因素。前现代中国的这种社会状况至今在许多农村地区留有清楚的痕迹。
最后来看教育。前现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是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民众,价值取向是尊孔读经以求取功名。这种教育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想,也窒息了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数学、医学、天文、地理诸领域的研究,甚至政治、经济、军事等学科的研究,使之不能成为系统的科学。“结果,留给二十世纪的,就谈不上有什么科学知识和方法论,只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口号是汉学在反对所谓宋儒空洞玄学的斗争中形成起来的。这也就是说,科学价值来自人类思想上的冲突,而不是来自自然科学,中国人的学问恰巧就集中在人的思想冲突领域内。”(260页)
需要指出的是,在早熟的“现代”因素与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间并没有截然区分的界限,有些因素兼具积极与消极双重作用,有些早熟的现代因素发展到后来反而成为现代化的障碍。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冲击和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影响下被动展开的,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些很好的历史传统因素被破坏了。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狂潮席卷了一切,使“中国本来可以怎样怎样”之类的命题成了无稽之谈。为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特点,除了横向地考察五个方面的因素,还需纵向地观察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在本书的架构中,这两种考察是揉合在一起的。
本书第二部分标题为“二十世纪的转变”,这个转变以一九O五年为标志,“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因为一九○五年被废除的科举制度“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335页)但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启动以后却走了相当长时间的弯路,帝国主义侵略和地方主义、军阀主义的泛滥造成国家四分五裂,转移了对现代化的注意力,反对外来入侵和寻求统一与稳定成为中国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主题。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不仅没有取得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而且社会日趋分裂,教育的变革亦支离破碎。正是基于此,作者对一九四九年中国在共产党人领导下的重新统一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本书开宗明义指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是把现代知识的空前增长视为历史的原动力。从这里又引申出两条原则:第一,认为现代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国内转变;第二,认为一国的发展水平不能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或其他体制上的规范来衡量。作者称这两条原则使现代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方法划清了界限。(见本书17页)但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这两条原则。两原则之一强调内部因素的决定作用,之二反对单纯以生产关系为标准衡量发展水平,应当说是两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本书的缺点在于,由于内容太多,要交代的历史事件太多,五个方面齐头并进,线头太多,容易使人摸不着头脑。亨廷顿在其《发展的目标》(载于《理解政治发展》一九八七英文版)中批评了西方现代化研究诸流派中的“相容理论”,认为这种理论把现代化的各个分进程联为一体、“所有好事情会一齐来”,或者视某一特定目标为带动其它目标的“火车头”,而未看到现代化诸目标如经济增长与政治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了解必须在诸目标中做出选择并采取缓和矛盾冲突的政策,因而没有真实描绘出五十年代以来第三世界的发展变化。这个批评对于本书恐怕也是适用的。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摆脱现代化的诸目标和分进程之间矛盾冲突的痛苦,如何选择最稳妥、最少弯路的发展模式,解决经济增长(效益)与公平分配、增长与自由、政治民主与社会稳定等等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亟待研究探讨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于燕园
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 篇4
●热点问题关注:
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重点关注: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知识整合
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
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
2、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1)“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2)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4)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5)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归纳】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1915~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③1923~1925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3、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2)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3)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5)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6)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中国近代化
▲具体层面(派别及主张)(1)经济(工业化)
①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
②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③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
⑤19世纪60、7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⑥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
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⑧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2)政治(民主化):
①维新时期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②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④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⑤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⑥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军事近代化:
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 ②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 ③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
(4)思想“西化”(参见“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发展过程:
1、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
(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195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④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⑤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⑥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⑦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⑧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3、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
(1)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显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其复辟帝制铺平道路。
(5)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
(6)1946年,国民党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
●基本认识:
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化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因、目标、方式、依靠力量与阻碍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原因和进程来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走势。从方式来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从依靠力量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从进程中的障碍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同时并存。此外,在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中国家电发展历程 篇5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
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 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师大会”。会上规划重点省市二轻系统集团所有制机械修配厂、五金厂、工具厂转产洗衣机、冰箱、电风扇和电饭锅等家用电器产品定点生产工作,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发展家用电器生产,并对转产的家用电器生产的供产销和基建投资技术改造措施费用,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妥善安排;会上同时制定了1979年~1981年3年发展规划。为了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和制定统一标准,1979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日用电器工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
1981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标准质量检测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家用电器工业局从五金电器工业局独立出来,主要负责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的生产管理工作。10月,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中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3年,轻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市场需求变化预测的指示精神,对全国421个家用电器企业、192个商店(商场)和20196户城市职工和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家用电器产销调查和预测。这一年洗衣机产量由1978年的400台上升到365万台,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热潮,大约有40多个厂家先后从洗衣机技术先进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引进技术60多项。从1983年起,中国开始引进冰箱压缩机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1984年~1986年
1984年2月,电子工业部做出了加快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开始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
1985年3月和9月,计委、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经贸委)、轻工业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冰箱、洗衣机专业会议。这是国家对家用电器工业发展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最后形成了国务院以国发[1985]77号文件,批转计委、经贸委、轻工业部《关于加强电冰箱行业管理,控制盲目引进的报告》,确定了“七五”计划期间42个定点厂,引进规模为842万台。9月,电子工业部承建的23套卫星电视接收站全部开通,实收效果良好。年底,第一批采用国外技术设备生产的冰箱压缩机投放市场。
1986年,广州建成了从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与此同时,北京也建成了从飞利浦设在意大利的“伊瑞”公司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这两个冰箱压缩机厂对保证发展冰箱国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30日,经贸委等8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认真落实三包的规定通知》,对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这6类家用电器(包括进口零部件组装的家用电器)的三包办法做出了统一规定,1986年10月1日起实行包修、包退、包换。10月,国家决定把彩电国产化作为重大项目列入“七五”计划。12月底,颁发洗衣机生产许可证大会在上海召开,首推生产许可证制,当时共计43家企业和43个产品领取到生产资格证明。
1987年~1989年
1987年3月,彩电国产化的工作方针被确定为“引进、消化、开发、创新”。7月,中国彩电(北京牌8308型PS47cm彩电)首次获国际金奖。同时,为表彰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家用电动洗衣机及其安全要求”国家标准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励。这一年,首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展览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以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参展团的300多个家电制造企业参加了展览,由此拉开了中国家电业会展文化和会展经济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国产分体壁挂机空调—KF-19G1A“雪莲”在华宝空调厂诞生,开启了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一个新时代,这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中国空调行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同年,琴岛—利勃海尔四星BCD-212升双门冰箱,上菱四星BCD-180升双门冰箱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这是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质量最高荣誉奖。10月,第二届全国彩色电视机质量评比结果揭晓,熊猫、金星、牡丹等58种型号的18英寸彩电和海燕、金星、宇航的3种型号22英寸彩电获一等奖。这次评比结果表明,中国自己生产的彩电从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或达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1988年国家机构进行改革,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于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9年1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从该年2月1日起对彩色电视机实行专营管理,并开始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发展基金。8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在京发布《彩电综合标准》,总共包括344个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73个,行业标准171个,它的贯彻实施标志着中国家电的质量和可靠性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1月,北京市利用外资建成的最大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举行开工典礼,该公司是中国第一个被认证向美国出口的显像管生产企业。
1990年~1993年
1990年1月,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录像机生产线在南京无线电厂投入试生产。5月底,“第二届全国家电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20世纪90年代家电行业最为宏大的展览会,展示了许多名优新产品,小家电品种数量占绝对优势。7月份,广东珠海压缩机厂生产的空调压缩机成功出口,这是中国压缩机行业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于11月在南京成立,至此,中国“七五”期间规划的陕西咸阳、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华飞4个项目全面投产,中国彩电生产配套能力大大提高。11月,“全国电子工业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会议”和“全国第五次彩电国产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991年,众多家电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杭州冰箱厂率先研制成功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冰箱制冷剂R500,并推出具有“除臭保鲜”功能的冰箱。截至1991年,已有23个企业的24个产品获得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认证。10月底,轻工业部召开“房间空调八五发展规划座谈会”。会议讨论和编制了中国第一个房间空调发展规划。自此之后,尤其是90年代初突破定点生产之后,中国家电业进入全面快速增长期。年底,企业调整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北京的白兰、白菊电器公司合并,成立兰菊电器公司;同月,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成立。
1992年1月,由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的集成电路CAD熊猫系统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它的研制成功对中国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CAD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联合组团参加“德国科隆家用电器及用具展”,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参加德国科隆展,共有10个企业参加,中国展区引人注目。4月,青岛冰箱总厂经过DNV国际专家严格审核,率先在行业内通过ISO9001认证。5月,“全国集成电路设计(ICCAD)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确定了集成电路定点设计单位的基本条件等。6月,青岛冰箱总厂上半年冰箱出口量达8万台,成为世界级供应商,同时成为亚洲地区出口德国市场冰箱最多的厂家;天津空调公司与土耳其合资兴建的一家空调工厂在土耳其建成,该厂技术设备全部由天津空调公司提供,这是中国空调生产企业首次在境外建厂。
1993年,电子工业部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加快了彩电行业生产向大公司、大集团集中的过程,提高了彩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这一年,中国研制出氟利昂替代品CFC-11,解决了冰箱行业发泡剂替代难题。家电产品的开发也突出了科技的先导作用,许多企业在开发低氟产品、加强电脑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在国际组织的支援下,万宝、海尔、长岭、华意等公司纷纷推出低氟冰箱产品。琴岛海尔集团推出变频式空调。11月初,“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技术装备展览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首次主办的国际家电行业大展。12月初在河南新乡召开了“全国家用制冷CFC替代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中国家用制冷行业CFC替代总体思路和战略。1994年~1996年
1994年,外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在中国建立生产其名牌产品的基地。小天鹅公司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电集团11月11日正式签约合资建立博西威家电有限公司。12月5日,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公司同美国惠而浦电器公司合资成立北京惠而浦雪花电器有限公司。到1994年底,已有20多家企业与国外家电生产企业合资。这一年,为保护大气臭氧环境而在冰箱行业开展的CFC替代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约有30家冰箱、冷柜生产企业获得或申报了蒙特利尔多边基金项目,不少企业推出了无氟或低氟产品。洗衣机行业中,由济南洗衣机厂独家生产滚筒洗衣机的局面已被打破,依靠引进技术,小天鹅、海尔、美菱和兰菊等企业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波轮式洗衣机向大容量发展,容量已达5.5公斤。空调产品日渐成熟,有8家企业年产量超过10万台,名牌产品正在形成。上海日立和沈阳华润两个压缩机项目在这一年投产,使空调主要配套件——空调压缩机的国产化配套能力大大增强。1995年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和电子工业部联合发表公告: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大屏幕彩电已经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部分产品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同类产品水平。3月底在北京开幕的“1995北京国际家电展”集中展示了中国家电业的整体实力。1995年,中国家电制冷CFC替代工作进展迅速,全年家用制冷行业削减ODS物质比例达13.1%。5月,科龙公司宣布,容声全无氟节能冰箱技术通过国家科委鉴定。海尔、长岭、科龙、万宝等公司也已采用替代技术实现批量生产。利用微电脑技术武装家电产品成为潮流,继模糊控制技术成功运用于洗衣机中之后,华日推出了模糊控制智能冰箱。同期,第一台全塑外壳全自动洗衣机、洗衣脱水烘干三合一的滚筒洗衣机在海尔诞生。1996年1月8日,杭州西冷集团撤出“解百”和“新天龙”两大商场,在各方引起极大反响,有媒体用“专业市场和大商场叫板”来报道此事,反映出家电销售业态开始发生变化。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康佳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4月,国家“八五”重点特批建设项目河南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正式投产,年产玻壳达到1100万只,产品质量和规模都进入国际前列。7月,TCL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成立了TCL王牌电子(深圳)有限公司、TCL电器(惠州)有限公司和TCL(香港)电子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先后与黑龙江牡丹江电视机厂、陕西西安如意电视机厂、安徽滁州电视机厂联合,组建了康佳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此后,广东惠州TCL集团与河南新乡美乐集团实施资产重组,四川长虹集团与长春电视机厂、南通三环电视机厂开展合作。其他企业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及企业的兼并、重组势头也十分明显,科龙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先后在成都、营口建立冰箱生产基地;长岭集团和黄河机器制造厂联合组建长河集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兼并江苏黄河纽士威电器公司。
1997年~1999年
1997年2月,中国家电协会再次组团赴“德国科隆家电及用具展览会”参展,成交近5000万美元。这是中国一流家电企业首次在国外集体亮相,充分展示了中国家电业的实力。中国首次“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于4月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展览会有24个省份展团、617个企业参展。6月,“全国家用电器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企业共同提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文明竞争公约》。7月28日,国家计委发布了彩电工业的发展状况和“九五”发展规划目标,宣布中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彩电工业体系,产销量均居世界前三名。10月,中国自主开发设计的首台超大屏幕(87cm)彩电在康佳集团通过了电子工业部主持的国家级设计生产定型。11月,16英寸彩色等离子显示屏由电子工业部55所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月,彩虹集团公司生产出中国首批40cm彩色显像管。
1998年,全球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到中国。年初,国产第一代全数字彩电投放市场。2月,中国第一条自主开发设计的超大屏幕背投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投产。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中国家电企业出口带来压力,但中国稳定的投资环境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许多跨国集团注资中国,第二次合资热潮再度兴起。家电业出现了向IT业注资的现象,成为股市一个新鲜话题。
1999年1月底,14个家电企业在武汉联合发表《自律宣言》,抵制近年来家电市场上出现的乱搞“排行榜”、“市场占有率”等变相评比行为,呼吁有序竞争。7月,“1999家用电器电子技术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家电业首次召开该领域的研讨。同月,国家环境护总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签订了《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氟利昂替代广泛商业化障碍消除项目》(GEF项目)。9月,“1999中国家用制冷工业CFC/HCFC替代及节能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这是家电行业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召开该专题的研讨,标志着中国冰箱、冷柜、冰箱压缩机行业的替代工作已经进入尾声。10月1日起,国家轻工业局禁止生产浴用直排式热水器。年底,“第五次维也纳公约缔约国保护臭氧层会议”以及“第十一届破坏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公约缔约国会议”在北京召开,就保护臭氧层问题签署了《北京宣言》。1999年,信息家电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与彩电业密切相关的“机顶盒”产品,可上网的冰箱、微波炉等新产品话题不时出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联合开展了农村家电市场调查,农村家电市场备受关注。
2000年
进入新千年之际,一股投资互联网的热潮在中国大地兴起,家电行业表现得甚为积极。海尔、美菱、美的、春兰、TCL、乐华、科龙、小天鹅、长虹等纷纷宣布介入互联网,进军电子商务。新千年的家电价格战如火如荼。3月,海信空调首先降价引发大战;随后,海尔、格力、科龙、美的等6家空调企业组建反价格战联盟。而刚到5月,科龙就宣布大幅下调空调价格,6大空调企业反价格战同盟瓦解,空调价格陷入混战。与此同时,彩电价格也一降再降:6月,康佳、TCL、创维、海信、熊猫等国内9家彩电企业发起首届中国彩电峰会,制定彩电最低零售限价。7月,厦华、熊猫纷纷突破最低限价,彩电联盟不攻自破。8月,规范彩电市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政府有关部门表示,彩电联盟的限价行为与《价格法》相抵触。随后,康佳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大幅降价,彩电价格战愈演越烈。6月,中国9家彩电企业决定联手应诉欧盟反倾销。9月,在上海举行的“2000年中国家电技术大会”在业内引起积极反响。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00年有23家家电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2001年
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数字电视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专项中列入了“数字电视标准研究制定专项”,数字电视标准制定进入实质阶段。
10月,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成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年底,信息产业部召开数字电视标准化工作会议,成立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标准工作组。2001年,洋品牌家电加紧向中国战略转移,松下、日立、东芝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日立、东芝、松下、LG、三星、A.O.史密斯等跨国家电企业纷纷宣布将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或转移生产线。而且,几乎所有洋品牌开始大幅降价,抢占中国家电市场份额。一键上网、数字电视、网络冰箱、智能家庭、蓝牙技术、蓝色家电、家庭数码、MP3、宽带、数码相机等信息家电成为家电新品研发重点,信息家电已取得明显进展。以连锁专营为基本业态形式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壮大,国美、苏宁、三联为代表的“家电渠道大鳄”四处跑马圈地,抢占地盘。
2002年
2002年中国的家电企业频遭专利之困。3月,以汤姆逊为代表的1C、以飞利浦为代表的3C、以东芝为代表的6C等多家DVD制造商结成联盟,向中国DVD企业索要专利费,继而欧洲汤姆逊要求中国彩电企业支付专利技术费用。3月,信息产业部召开彩电企业座谈会并出台《关于促进我国彩电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彩电行业发展指明道路。国内外彩电品牌开始将经营重心转向高端的平板电视市场。长虹继续打造自己的背投帝国,TCL、创维几乎同时宣布将PDP电视价格大幅下调,随后LG、三星也跟进;液晶电视也不断突破尺寸和价格的极限,上广电宣布制造出40英寸的液晶电视。市场和消费者开始对平板电视高度关注。4月初,“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推广会”召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将原有认证制度统一为“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进入统一目录的产品将于2003年5月1日起强制实施CCC认证。2002年,家电行业内的重组和整合趋于活跃,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在加强,非国有资本显得非常活跃,国有资本在家用电器行业的比例在减少,外资的独资倾向在增强,民营资本的扩张在加剧。
2003年
2003年,钢材价格大幅度上涨,家电成本上升。SARS病毒肆虐,引得健康家电风行。5月1日起,根据国家规定,绝大多数家电产品开始实行CCC认证,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未获得指定认证机构的认证证书,未按规定加施认证标志,一律不得进口、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中国彩电在这一年遭受美国反倾销挫折。5月,美国五河电子公司与电子工人国际兄弟会及电子产品、家具和通讯国际工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和马来西亚向美国出口的彩色电视机的反倾销诉讼。6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中国和马来西亚彩电出口美国对美国彩电产业造成“实质性侵害”做出了肯定性初步裁决。11月,根据初裁结果,国内彩电企业海尔、海信、康佳、创维、长虹、SVA、TCL、厦华等企业的税率为27.94%~78.45%不等。6月,格林柯尔成功入主美菱。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下调了出口退税率。11月,《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实施,将冰箱按能耗分为5个等级。2003年月12月,经民政部批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废旧电子电器再生利用分会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浙江省、青岛市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试点省市,并且开始着手起草制定《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2004年
中国家电业在2004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并购风潮。3月,南京斯威特集团入主小天鹅集团;9月,斯威特收购小鸭集团洗衣机主业;9月,格力电器收购母公司珠海格力集团公司持有的下属4家子公司的股权,结束了格力集团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父子之争”;10月,陕西彩虹集团入主厦华电子,新加坡丰隆亚洲股份有限公司接盘新飞;11月,美的电器成功收购华凌;12月,美的集团收购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股权。这一年,其他方面也并不平静。5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裁决从中国进口的特定种类彩电确实对美国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美国商务部发布行政命令,开始正式向中国有关彩电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中美反倾销诉讼以中方败诉告终。2月,格力与国美之间的对峙引发国内最大规模家电企业和连锁渠道之间的争战。5月,在“2004年中国国际家电展”上,几乎所有中国主流家电品牌及著名外资品牌同台较量,展示了最先进的家电产品和技术。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起草并公布了《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同时在网站公开征求社会意见。12月11日,WTO规定的中国零售业保护期结束,对外资商业的准入将基本取消地域、股权和数量的限制。国家对部分进口薄板征收反倾销税,令进口冷轧板价格普涨。2004年家电生产资料供应状况全面紧张,塑料、钢材、铝材、铜材价格全面上升。成本上升、能源紧缺和激烈的竞争让家电业进入微利时代,家电企业明显分化,部分无力维持的企业开始退出市场。2004年,中国生产的空调、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吸尘器和电动剃须刀6种家电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
2005年
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冰箱、空调产品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人民币汇率与美元直接挂钩,人民币对美元约升值2%,这一政策及其日后的升值预期令利润微薄的家电企业有些担忧。8月,欧盟WEEE指令生效,对中国家电出口带来新的压力。6月,为应对即将于8月生效的欧盟WEEE指令,“中欧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DVD标准之争愈演愈烈,2月23日,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EVD为中国电子行业的推荐性标准,然而仍有长虹、夏新宣布支持HD-DVD阵营。5月,蓝光阵营在东京召开第二次全体大会,蓝光阵营的索尼称正在和HD-DVD阵营东芝就新一代光盘标准进行谈判。这一年,格林柯尔系分崩离析,顾雏军受到指控。4月,科龙电器公布了亏损6000万元的2004年年报后,证监会开始对科龙电器立案调查,格林柯尔旗下的五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公告,与其划清界线。科龙于9月被海信收购,美菱于11月被长虹收购。渠道方面,7月,上海永乐收购灿坤国内32家门店,成为与国美、苏宁平起平坐的全国性电器连锁企业,家电连锁企业三强鼎立格局形成。2005年被称为“平板电视年”,平板电视销售开始爆发,进入普及阶段。能效标识管理制定的实施,也让2005年的冰箱、空调市场成为“节能高效”年。前几年历经惨死竞争的空调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格力、美的、海尔等主流品牌纷纷扩大生产能力。
2006年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提速。4月,信息产业部公布了与数字电视相关的25项电子行业标准,其中包括液晶、等离子、液晶背投、液晶前投、背投阴极射线管、阴极射线管等6项数字电视显示器类高清标准。企业成为国家标准制定的主体,5月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家电业公开征集8个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此外,一系列家电相关法律法规出台。8月,商务部正式对外发布了《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草案》并公开征集意见;同月,中国能效标识专家委员会和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成立。10月,多部委联合发布的《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同月,第二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出台,洗衣机和单元式空调等将于2007年3月1日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7月1日欧盟RoHS指令正式生效,要求在八类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6种有害物质,并规定了在均质材料中的最高限量。同时,行业整合继续。5月,国际家电零售巨头百思买控股五星电器。7月,国美完成对永乐电器的收购。12月,无锡仲裁委员会裁决南京威斯特集团收购江苏小天鹅集团的行为无效,无锡国资委收回小天鹅集团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年底,54款EVD新品上市,EVD产业联盟发表《北京宣言》,宣布“2008年EVD基本替代DVD”。12月20日,GEF中国节能冰箱项目在北京隆重举行总结大会。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统计,经过该项目的实施,中国冰箱产品能效水平提升了28.7%,大大超过了原计划10%的目标。2007年
节能环保成为主题。1月,5部委联合签发的“禁氟令”7月1日正式实施。3月,洗衣机被要求粘贴能源效率标识,否则将不允许上市。同月,《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实施。中国家电业在其他方面也取得发展。4月,长虹集团与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等离子显示屏生产线,这是中国第一条本土投资的等离子屏生产线。6月,中国大幅下调家电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接近50%。12月,国美电器通过独立第三方,取得了大中电器的独家管理和经营权以及对大中电器股权的独家购买权。12月1日,《平板电视售后服务实施意见》实施。12月底,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为扩大内需,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拟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展开“家电下乡”试点。曾经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白色家电行业,2007年上演了一场翻身大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收入的提高,使2007年家电内需市场快速增长,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及相关产业尤其红火。2008年
1月,“家电下乡”正式启动,海尔、海信、长虹、康佳等品牌成为该计划的首批中标企业。同月,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积极支持数字电视相关企业发展。1月底,第三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发布,冷水机组、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等五类产品6月1日开始必须粘贴能效等级标识才可以销售。3月,国美电器曲线收购三联商社。4月,《节约能源法》正式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推出与之配套的46项国家标准。同月,美的电器成功收购小天鹅。5月,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7月,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用电器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和家用电器可靠性分技术委员会先后成立。
中国家电发展历程及其启示(2009-09-24 09:39:14)转载 标签: 家用电器 发展历程 技术委员会 小家电 中国 杂谈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冰箱;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家用洗衣机;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 1981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标准质量检测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国家成立家用电器工业局,主要负责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的生产管理工作;
1983年,轻工业部对全国421个家用电器企业、192个商店(商场)和20196户城市职工和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家用电器产销调查和预测。
1987年,首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由此拉开了中国家电业会展文化和会展经济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国产分体壁挂机空调“雪莲”在华宝空调厂诞生,开启了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一个新时代。1988年12月13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1990年1月,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录像机生产线在南京无线电厂投入试生产。1992年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联合组团参加“德国科隆家用电器及用具展”,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参加德国科隆展。
1993年11月初,“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技术装备展览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首次主办的国际家电行业大展。
1994年,外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在中国建立生产其名牌产品的基地。到1994年底,已有20多家企业与国外家电生产企业合资。
1997年中国首次“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于4月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6月,“全国家用电器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企业共同提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文明竞争公约》。1998年,全球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到中国。年初,国产第一代全数字彩电投放市场。2001年,洋品牌家电加紧向中国战略转移,松下、日立、东芝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日立、东芝、松下、LG、三星、A.O.史密斯等跨国家电企业纷纷宣布将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或转移生产线。一键上网、数字电视、网络冰箱、智能家庭、蓝牙技术、蓝色家电、家庭数码、MP3、宽带、数码相机等信息家电成为家电新品研发重点。以连锁专营为基本业态形式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壮大,国美、苏宁、三联为代表的“家电渠道大鳄”四处跑马圈地,抢占地盘。2004年,中国生产的空调、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吸尘器和电动剃须刀6种家电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
2005年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冰箱、空调产品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提速。2007年,节能环保成为主题。
2008年7月,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用电器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和家用电器可靠性分技术委员会先后成立。从中国家电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
1、小家电是发展的趋势;
2、节能是发展的趋势;
3、环保是发展的趋势。
中国电信发展历程 篇6
1980年之前,我国电信业的基本体制是政府部门(原邮电部直接垄断经营公用电信业。但由于国家对电话资费实施严格管制,电信业基本不赢利甚至亏损,电信基础设施及服务短缺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之一。政府开始实施电信管理体制改革并放松价格管制,采取对邮电业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允许邮电部门征收电话初装费等措施。
优惠政策带来电信业的迅速发展。1979年至1995年,全国邮电通信固定资产投资达2700亿元,其中约1/3来自电话初装费。1993年全国电话主线数迅速达到1733万线。
在此过程中,电信业政企合一体制下的行政性垄断矛盾日益突出,公众对电信服务高价低质很不满意。
1994年——1998年:管制初期
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双垄断寡头的竞争使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效率得到改进,在联通公司进入的移动通信市场,邮电部门大幅降低了入网费和资费。
但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并没有形成。联通公司的资产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1998年其营业额业仅为中国电信的1/112。
1999年至今:机构改革和产业重组
1998年3月,政府机构改革,在原电子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随后电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拆分重组,将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此外,为强化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现在国内电信市场共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7家电信运营商,初步形成电信市场分层竞争格局。但由于分层市场上垄断力量依然较强,新运营商进入时间较短,电信业的有效竞争局面仍未形成。
电信领域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12月~2002年5月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对通信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此后又多次就邮电通信发展问题作出指示。他在1984年2月指出,先要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
1979年6月,国务院制定电话初装费政策。
1982年2月,“三个倒一九”政策陆续出台。国务院决定,邮电部门所得税上交10%,非贸易外汇收入上交10%,此后又在1986年同意预算内拨改贷偿还10%本息。1995年,这一政策完全取消。
1984年10月、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书记处分别对邮电发展作出“六条指示”。进一步明确了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优先发展通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对调动邮电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国家通信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4年11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邮电通信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进步,三靠各方面的支持。
1986年4月,国家对通信技术设备进口实行减免关税政策。这些政策于1996年停止执行。1987年11月,我国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8年6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通信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
设”的十六字方针。
1988年11月,国务院确定邮电体制改革“三步走”的方向。第一步,对邮电物资等管理机构完全实现政企分开;第二步,逐步实现邮政、电信专业分别核算,转移职能;第三步,条件成熟时,从上至下实现邮政、电信分营和政企分开。
1991年12月,我国自主开发的04机研制成功。
1993年8月,国家放开经营部分电信业务。向社会放开经营无线寻呼、800兆赫集群电话、450兆赫无线移动通信、国内VSAT通信、电话信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图文等业务。
1993年9月,我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正式开通业务。1993年12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1994年1月,邮电部提出“发展、改革、服务”工作主题。1994年2月,邮电部门开始实行人员“零增长”政策。
1994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改革邮电管理体制。国务院批准的邮电部“三定”方案要求:邮电部要进一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将邮政总局、电信总局分别改为单独核算的企业局,统一经营全国公用邮政、电信通信网和邮电基本业务,并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邮电系统继续实行邮电部和省区市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管理体制。
1994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电信部门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邮电通信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通信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信设备真是‘鸟枪换炮’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邮电通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这些成绩,党中央、国务院是满意的。”
1994年5月,全国邮电部门开展“树邮电新风,创优质服务”活动。1994年10月,邮电部决策发展GSM移动电话。
1995年4月,电信总局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其原有的政府职能转移至邮电部内其它司局,逐步实现了政企职责分开。
1995年8月,邮电部与人民银行联合建设中国金融数据网。此后,电信部门陆续与海关、税务、经贸等部门及新华社合作建设计算机应用系统。
1995年9月,中央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为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国务院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1997年1月,邮电部作出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决策,并决定在试点基础上,1998年在全国推行邮电分营。此后,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决定由电信企业分4年负担邮政亏损补贴资金180亿元以及建设资金补贴40亿元。
1997年8月,电信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的做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国务院领导同志对邮电部、国家计委《关于程控交换机在我国公用通信网上使用情况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程控交换机有了飞速发展,把我国信息通信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有目共睹的,程控交换机的发展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成功。朱镕基、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也作出重要批示。1997年底,国内生产的程控交换机在公用网新增容量中的比重超过90%。
1997年10月,中国电信(香港公司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42亿美元。
1997年12月,我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二位。
1998年3月,国务院决定在原邮电部、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国务院组成部门。1998年7月,“政府上网工程”开始启动。
1998年8月,兰西拉光缆干线建成开通。江泽民总书记为工程纪念雕塑题词。1998年12月,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召开邮政电信资费调整听证会。1998年12月,全国“八纵八横”格状形光缆骨干网提前两年建成。
1998年12月,信息产业部陆续发布一系列电信行业监管行政规章和文件。到2002年3月,共发布有关电信管理的部长令17件。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同年12月和2000年1月、6月,分别批复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同时,国务院对联通公司也进行了重组。
1999年3月,国家对邮政电信资费进行调整。同年10月,再次对电信资费进行调整。1999年4月,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4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
2000年5月,我国提出的TD-SCDMA被国际电联确认为第三代移动通信TDD方式的标准之一。
2000年6月,中国联通在纽约、香港成功上市,筹集资金56.5亿美元。2000年9月,国务院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2000年9月,国务院批转信息产业部关于地方电信管理机构组建方案。到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全部组建完毕。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信息化建设作出重大决策。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全会强调,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发展和完善国家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2000年12月,我国首家中外合资电信运营企业———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0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再次对电信资费进行结构性调整。2001年6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
2001年7月,国家取消电话初装费、邮电附加费等政府性基金。2001年8月,中央决定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1年9月,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3亿户。
200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新一轮电信体制改革方案。按现有资源组建为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并对加强电信行业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颁布实施。2001年12月,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挂牌成立。
2001年12月,移动通信模拟系统关闭,移动通信网全部实现数字化。2001年12月,我国电信企业人均维护电话主线数达到576线,居世界先进水平。
2002年1月,中国联通公司CDMA网络开通。
2002年5月,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天津商业展览会的发展历程 篇7
关键词:物资交流,商业,展览会,经济,发展
1949年天津刚刚解放, 百废待兴, 各种物资都很匮乏, 当时政府提出的方针是:“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 城乡互助, 内外交流”。人民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以保证城乡物资交流的顺利开展。在1949年5月下旬以前, 天津市城乡物资交流以北方地区为主, 属于城市与农村间的交流, 即工业品与农副产品的交换。5月下旬以后, 天津市的物资交流开始了与南方地区的产品交换。这时是工业品之间、工业品与农副业产品之间以及南北土特产品之间的交换, 使天津的城乡物资交流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于是展览会这种最直接的商业交流方式呼之欲出。
一、从天津工业展览会到华北物资交流会
随着天津城乡物资交流的规模逐步扩大以及迎接秋后旺季市场的到来, 天津市政府积极筹备“天津工业展览会”, 这是华北地区第一个物资交流性质的展览会。1949年10月, 展览会开幕, 当时天津的轻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参加展会的包括食品、服装、造纸、玩具、五金等多种行业, 当时的一些知名商号和厂家, 如东亚毛纺厂、666杀虫剂、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天津世纪牌自来水笔厂、天津成兴服装雨衣厂、渤海化学工业社、天津耐火器材厂等都在展览中展出了自己的产品, 参观总人数达70万, 天津的工业产品大批被订购, 华北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物资需要得到了一定的供给, 天津工业展览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意义。
1951年10月, 由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主持, 在天津召开了华北地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宏大、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盛会。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也专程来津参观。为了开好这个大会, 前后动员了职工干部及社会各方面人士5000人为大会工作, 大会期间天津市的市民有11700人承担服务工作。
物资交流展览会的场址设在天津市六区 (今河西区马场道南端东侧) 。30年代这里曾为英租界内的赛马场, 占地面积206亩、有2400米的椭圆形跑道, 讲究的看台和主席台, 能容纳上千观众。但在解放初期, 赛马场旧址已是—片荒地, 杂草丛生, 没有任何可供交流展览使用的建筑和设施。物资交流展览会共筹备了80天, 兴建了砖木结构的建筑一所, 木结构的建筑三所, 用竹竿搭建了大小棚屋102座, 总面积为20441平方米。共陈列了l3000多种展品, 分布在17个展览馆内, 有物资交流服务馆、工商改进馆、农业生产资料馆、区际馆、山干鲜货馆、药物馆、水产馆、畜产馆、经济农作物馆、粮食馆、战胜灾害馆、棉花馆、棉织品馆、农业改进馆、日用工业品馆、手工业馆和重工业馆。
1951年9月28日至30日物资交流展览会预展三天, 于10月5日正式开幕, 大会开幕后, 吸引了天津市及全国各地近百万人到会参观与成交;有几万名华北各地的农民代表和英雄模范人物来津参观;会期一个半月, 共成交了一万五千多亿元 (旧人民币) 的贸易额。
天津市组成了330人的贸易代表团参加, 成交总额7000万元, 占大会交易总额的46%。物资交流会成交了大批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产品, 扭转了天津同周边城乡地区市场的呆滞局面。
这一时期的物资交流会与现代的商业展览会有着很大的不同, 准确的说它们是一种大型的商品贸易集市,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它们既有经济意义, 又有政治意义。其经济意义是:活跃城乡经济, 促进地区间的商品物资交流, 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其政治意义在于巩固工农联盟, 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粉碎国外反动势力的经济封锁。
此后天津每年都举办一次物资交流会, 而周边地区类似交流会的小规模贸易集市也屡屡召开, 有力的扩大了各类物资商品的交流, 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二、天津商业结构变化对交流会的影响
在五十年代后期, 政治和经济都发生很大变动, 天津各个行业都逐步实现了公私合营。商业结构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交流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随着“三反”、“五反”及其它运动的开展, 天津从1953年开始对私营商业采用批购、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以兴办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方式改造小商小贩, 天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商业的经济成份发生显著变化, 私营商业只占全市商品零售总额的1.9%。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天津市的商业行政管理机构和业务经营机构进行了多次调整, 实行“一、二、三级批发站与零售”, 就是把百货公司系统划分为百货中央站、百货二级站、百货零售。所有商品全部由中央站采购, 然后再供应给二、三级站。此后, 五金、交电、化工原料、针织、纺织、文化用品、石油、医药等中央站纷纷建立。
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国营商业流通格局更加适应几乎全部公有体制下的商品物资交流, 以国营商店为主导的计划经济商业体系初步形成, 城乡各类专业市场逐步建立, 零售、服务网点星罗棋布, 使具备市场经济特点的物资交流会逐步丧失其功效, 变得没有用处。
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 天津市的商业受到严重的削弱。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受到冲击, 商业队伍搞乱, 农村集市贸易几起几落, 最后全面关闭, 个体商业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其结果市场被搞死, 再次形成单一经济成份, 单一流通渠道的局面。商业机构大精简、大合并。1967年天津市革命委员会下设财贸组, 主管商业工作。商品生产被限制, 货源减少, 市场供应全面紧张, 凭证凭票供应的范围越来越大, 天津市的商业经济遭受到严重损失。物资交流会这种曾经风行一时的商业交流形式也自然在天津消失。而当时全中国也只有广交会勉强没有间断。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 天津市在商业结构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打破了过去的固定供应区域划分、固定供应对象, 以及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城乡分割的封闭垄断型批发模式, 出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批发商业格局。为增强企业活力, 搞活商品流通, 天津在1980年3月8日至19日举行了一届“春季商品交易会”。交易范围包括粮食、油料、副食调料、饮料、酒类、土特产品等, 同时还有日用百货、文化用品、针纺织品、五金交电商品、化工原料。这次商品交易会实际上是前期物资交流会的延续, 促进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物资流通, 支持了市场经济。
天津商业改革的逐步深化, 极大的活跃了当时的商品市场。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幅射面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到了90年代初期, 举办大规模商品展览会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1994年由市商业委员会负责承办和组织的“首届天津春季商品交易会”成功召开, 这届交易会从规模到内容都较以前的交流会有了质的变化, 它就是现今“津洽会”的雏形。
三、改革开放与天津展览业的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内各个行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城乡集市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 工业生产部门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企业经营由生产型逐渐向生产经营型转化, 并逐步向综合服务型发展。企业自行经营批发与零售, 成为市场上新兴的商品流通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购销政策逐步放宽, 工业品传统的计划统购、包销办法被改变, 市场调节范围不断扩大, 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在逐步形成。这一切为国内商品展览会的举办形成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是天津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为稳定的时期, 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增长。随着改革开放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经济贸易得到恢复和加强, 天津早在1980年3月25日至4月6日, 就举办了首次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 人们首先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购买东西, 国内企业的大批生产线需要改进, 急需购进国外各种先进的生产设备, 展览会成为当时内地了解世界的一个桥梁。最先注意到这些的是精明的香港商人, 他们率先在国内各地举办展览会, 为当时急需进口设备的国内企业寻找海外供货商“牵线搭桥”, 他们对国内政府部门进行攻关, 拿到企业采购清单, 然后再拿着这些采购清单去联系国外的公司。
这一时期的展览会规模都很小, 往往只有几十个展位, 有的甚至是摆地摊的形式, 装备简陋, 布置随意, 伴随着中国对外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些展览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逐步发展成为真正现代意义的商业展览会。
1989年, 由中日德三国合资兴建的天津国际展览中心投入使用, 天津有了正式的展览场所, 展馆的各项设施在当时居全国先进水平, 在随后的将近二十年中, 一直是天津举办各种展览会的主要场所。
1990年3月, 天津首次举办90中国天津出口商品交易会, 它由中国华北、西北12个省市联合举办,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天津分会负责承办, 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地区性出口商品交易会之一。
1994年4月18日, 国内贸易部为改革流通体制、培育市场、发展贸易新途径, 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天津春季商品交易会”, 简称“天交会”。这是一次综合性、高层次、全国规模, 有较大影响的以工业消费品为主的大型商品交易会。天交会每年定期举办, 从2005年开始, 根据天津发展的新形势和城市定位, 天交会更名为“中国天津全国商品交易会暨投资洽谈会”。2007年定名为“中国·天津商品交易投资洽谈会”, 简称“津洽会”。如今津洽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展会。
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 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的倡导和支持下, 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 28个国家和地区经贸组织和商会的代表出席参观了展会, 天津的展览会已经走向世界。
20世纪90年代是天津商业展览最活跃的时期, 如纺织机械、焊接技术、建筑材料、印刷、包装、食品、百货、图书、家具等多种行业的各种规模的专业展览会层出不穷, 其中多数都是天津自己主办的展览项目, 这些展会大多每年一届连续举办, 规模连年扩大。这一时期是天津展览业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其展会规模, 项目数量, 组织能力, 服务水平均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领先地位。
四、21世纪的天津展览
进入21世纪, 商业展览会在中国大地上以城市为中心遍地开花, 尤为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最为活跃。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 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发展“展览等商务服务业”, 展览业已成为国内第三产业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促进贸易、技术引进和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天津展览业发生了质的变化, 中国北方国际自行车展、国际手机产业展、国际融资洽谈会、冰激凌展等一系列品牌专业展览会的连年举办, 显示出天津的商业展览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为各相关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 天津滨海国际展览中心的落成标志着天津单一专业展馆的时代结束, 这本身就是天津展览业的一次突破。
2006年,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列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 经济的开放性和国际化有力促进着天津商业展览的快速提升, 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以及高质量是这一阶段天津会展业的特点。
随着全世界瞩目的2008年达沃斯夏季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成功举办, 天津会展业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虽然相对于天津经济的体量, 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例如场馆建设、展会组织、展会题材挖掘以及人才培育等方面都还有待完善加强, 但无疑天津的商业展览会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骏昌:忆解放初华北地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 政协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12
[2]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商业志?粮食卷[M].天津通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4.11
中国商会发展历程 篇8
晚清以来,由于情势变迁,使得商人的地位大为改观,商人组织的性质亦相应有所变化。传统的商人组织,如行会和善堂等形式的早期商人组织根据实际状况比较自然地开始转化为近代意义上的商会。
1899 年,出现了第一个有关商会的民间拟定章程《拟中国建立商业会章程》 。
1902 年,上海通商银行的总董严信厚组织成立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这是近代商会的雏形。
1903 年,清政府设立了商部,作为统辖农工商实业的最高管理机构。
1904 年,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谕令颁布了《察定商会简明章程 》 、《商会章程附则六条》。此项法律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
1905 年1 月13 日,天津商会正式成立。
1908 年,全国已有58 个总商会(其中9 个建于海外)和223 个分会。
1912 年商会总数猛增至794 个,1915 年更激增到1262个。
1915 年,参议院代行立法院职权,于第二期常会议定《商会法》,并于12 月予以公布。次年2 月,又颁布了《修正商会法施行细则》。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修订了《商会法》和《商会法实施细则》。
1929 年,工商部拟定《商会法》草案, 同年8 月15 日公布施行。
新中国成立后,商会迎来了创始阶段(1988 年-1993 年)。原外经贸部按照国务院1988 年2 月《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文件精神建立了各进出口商会。由于各方面认识不足,商会开展业务举步维艰。
初级成长阶段(1994 年-2001 年)。1994 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35 条指出:对外贸易经营者可以依法成立和参加进出口商会,并规定了商会的职责任务。
1994 年7 月国务院《关于改革进出口商会工作的批复》中进一步明确规范了商会的社会法人资格地位和11 项职责任务、经费来源等相关事宜。商会在开拓中进行自身建设。
【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08-27
论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10-24
中国现代史发展线索08-19
现代物流发展历程06-17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06-04
美国现代教育发展历程10-17
中国汽车发展历程07-28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09-23
中国芭蕾的发展历程10-16
中国歌剧发展历程研究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