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史

2024-09-09

中国现代建筑史(共10篇)

中国现代建筑史 篇1

中国现代建筑史

公事管08226汤晓云

摘要: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一条曲折而坎坷的路,有其独有的特征,形成了它与国际现代建筑运动的特定关系。虽然自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建筑与现代建筑运动逐流隔绝长达30年之久,但中国建筑追求现代性的努力一直不断,事实上,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天然需要主张简约的现代建筑原则。19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在深入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外背景下,全面恢复了与国际建筑的关系,在国际建筑多元化的环境里,中国建筑也开始了多元化的进程。1999年国际建协第20次大会在北京召开,是中国现代建筑重新融入多元国际建筑的象征。

关键字:现代建筑,西方建筑,经济,创作

背景:被动输入和主动发展:现代建筑之弱势起步,1920年代末~1940年代

 被动输入,西方建筑全面来华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已被迫纳入世界市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扩大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并取得开办工矿、兴修铁路的权利。为了服务于这些在中国谋利的种种活动,列强也把他们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建筑输入中国,包括西方正在发展中的现代建筑。

至此,中国的建筑体系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开始大量应用,主要体现在大城市的公共建筑之中。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营造方式依然在继续,现代体系与传统方式并置。面对强大的外来经济、政治势力和建筑潮流。中国官方时常以“中国固有之方式”加以应对。

 主动发展,现代建筑弱势起步

具有现代建筑技术特征的建筑,起初披着古典形式的外衣。此后从建筑创作思想和形态上,渐渐具备了现代建筑的典型特征。许多图变的中国建筑师,在新技术的条件下,努力推出新建筑,成为中国现在建筑的重要先例。

 八年离乱,现代建筑思想深入

正当现代建筑思想以较大力度影响中国建筑师的时候,中国进入了长期混乱时代,1937年开始的8年抗日战争和接踵而至的3年国内战争,使国家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待到这11年战争停止的时候,胜利者面临的已是一个百废待举的破烂摊子。

抗日战争对战前建筑的反思和现代建筑思想的涌动,以及战后发展现代建筑能量的积累,注定共和国成立之后建筑创作的第一波,以现代建筑面貌出现。这是医治积累十余年间战争创伤之所需,是解决四万万同胞居住问题之必需,是促进贫困中国尽速现代化必需。

1.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国民经济的回复时期,1950年代前期

 拉开沉重的建设序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内地的建筑发展揭开新篇章,在清理战争废墟的同时,展开了规模不大但生气勃勃的建设活动。

 确立基本的建设体制

1)建立国营建筑企业

1公营建筑企业 ○

2私营营造机构 ○

3设计院的建立 ○

2)延续现代性的环境

 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

在这种延续现代建筑的具体环境中,造就了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具体体现在,建筑布局简单、造型简洁无装饰。同时,建筑类型和建筑形式却比较丰富。在个别地区,也有自发地或受苏联影响的民族形式建筑出现

由于建筑任务紧急而经济力量薄弱,加之长期在农村进行革命经济活动的多数进城干部对建设活动十分陌生,建筑设计过程少见行政干预。建筑师自发地采取了自己所熟悉的、最能适应目前形势的现代建筑原则。重视基本功能、追求经济效果、创造简约的现代形式,留下一些优秀的经典作品。

2.民族形式的主管追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不久,自发的现代建筑现象遭到了严厉批判,其原因是,中国实行“一边倒”向苏联的政策,“冷战”,“热战”同时并举的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当苏联带着项目、资金和图纸来华援助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也带来了斯大林提倡的阶级斗争的所谓社会主义建筑思想和理论。中国自发延续的现代建筑,被当作苏联本土“结构主义”“形式主义”“世界主义”的中国版本而受到严厉批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原则,提高到阶级斗争的高度在中国加以发扬。这些苏联理论,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之后,在全国掀起了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热潮。鉴于浪费现象严重,建设资金难以为继,这一热潮被斥为“复古主义”。记苏联队本土“复古主义”的清算之后,中国也掀起以反对“复古主义”为中心的第一次反浪费运动。在这期间,指导中国建筑创作30~40年之久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正式确立。

3.技术初潮及理论高潮:大跃进和大调整时期,1958~196

41958年的“大跃进”是一个非科学的经济建设狂潮,在国内的各个行业,没有留下多少正面的经验,但在建筑领域,却有若干值得记录的事情。一是北京十大建筑:一年之内设计建成,体现了一代人的建设国家的意识。二十结构技术带动建筑艺术:“技术革命”符合了当时的世界潮流,形成了自发追求现代建筑的罕见现象,是中国建筑技术革新的初潮。三十起建筑理论高潮:开创了针对创作实践研究建筑理论的风气,尽管这种讨论具有官方倡导的局限,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建筑理论的作用。四是普遍出现探索地域性建筑的浪潮:由于经济处于低潮但思想普遍趋于活跃,许多建筑师展开对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并取得显著的成就。

历经5年时间,到1965年,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不仅恢复,而且有了发展:例如,工业生产已经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已趋正常;市场供应明显改善。

4.政治性、地域性、现代性:设计革命和文化革命,1965~1976

 “文革”从设计革命开始

设计革命歌文化革命是一场灾难,也把中国建筑创作领域的“建筑政治”现象推向了荒谬的极端。如果从正面观察,一是出现了所谓的“政治建筑”,给建筑强加一些政治口号和

符号,形成“革命”的隐喻和象征;二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领域如外交和广交会,所需的相关建筑得到发展;三是不同领域兴起了一批地域性建筑。

 全局停滞局部前进

由于“文革”中的“造反派”头头极为关注政治权利,常把经济建设抛在一边,建筑设计事实上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地方割据或部门割据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建筑体现出相当明显的现代性,广州建筑队此作出了贡献。可以说,“文革”时期的建筑呈全局停滞,局部发展的状态。

5.千篇一律与繁荣创作: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1977~198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中国由频繁政治运动转向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中国,完成了建筑创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繁荣建筑创作”的倡导,成就了一批结合国情、深入生活并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性的作品。国际上正逢经典现代建筑运动的解体,导致多元化建筑时代的来临,多种外国先锋建筑思想也进入中国,如后现代建筑、解构建筑和各种流派及思潮。这些作品和思想,在消除“千篇一律”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巨大的消极意义有待深究与评估。

6.设计市场和建筑创作: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1990~1999

1980年代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而初步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建筑设计市场。市场经济对于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经在建筑创作起主导作用的政治因素,让位给经济因素。以经济为本位的建筑设计市场,对建筑创作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并存。一个刚刚形成的不太完备的建筑设计市场,出现了浮躁的业主、长官和建筑师。富于责任感的建筑师或设计单位,他们放眼未来,为产生建筑精品做出了努力。

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给中国建筑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外来建筑师夺得了中国国家级建设项目的设计,引起了建筑界和社会的关注,甚至争议,这将是中国建筑面临的新挑战。同时,中国建筑界在建筑创作的技术层面,艺术层面以及思想层面发生了具有象征意义及至历史意义的事件,现代交通建筑首都机场航站楼的落成,现代建筑文化国家大剧院的定案以及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为中国建筑师在21世纪的工作方向,展开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中国现代建筑史---邹德侬 戴路 张向伟 著

中国现代建筑史 篇2

大约在90年代初, 一位在丹麦留学的中国建筑系研究生读过我一篇关于《第三文化》的论文之后来信询问一个看似非常简单, 但是费人思考的问题。他告诉我正在做建筑博士论文。而他论文的主题十分有趣:中国现代建筑的文化认同 (The Culture Identity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他问我中国建筑是否有“中国现代认同”。记得当时我的思路还正在形成, 但是却果决地回答:中国无现代!但我还是把不太成熟的想法对他做了解释, 虽然当时言未尤尽, 却开始了我近20年的思考。最近又遇到两位在上海工作, 生活的法国艺术家, 本来是闲聊, 可是在重提这个命题时不由满怀激情, 犹如当年。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导致这篇论文。“现代”这个词概念很广, 但是本文特指建筑设计上的文化认同。

问题的起源

建筑是文化的一个主要部分。在讨论这个课题的时候最为棘手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 但是却忽略其含义和定义的一个名词:“现代” (Modernism) 。本来“现代”这个词与“西方”紧密相连, 或者说, 离开“西方”的定义就根本无法讨论“现代”。于是, 我们必须从源头开始讨论, 从“西方”到“现代”, 然后再从现代到“中国”。它的难点在于, “现代”是一个“西方”的概念, 何以牵扯到“中国现代”?甚至可以说, 把“中国”和“现代”联系, 组合在一起本身已经发生了概念性的错误。这就是问题的起源。

“西方”的定义

不想在这里多费章节讨论西方与现代。仅仅把它们的定义做一个一般性的解释, 为后来的目的, 讨论中国现代 (Chinese Modernism) 做一个铺垫。熟知西方与现代的读者可以跳过这一段落。

“西方”定义为基于三大组成的文明[1,2,3,4]: (1) 希腊经典与罗马政体; (2) 基督文化, (3) 民主, 科学, 市场经济。

西方文明的政治体制来源于希腊的“共和”和罗马建立的“帝国”.同时, 希腊还提供了“自由”的概念, 而罗马产生了“法律。”于是西方世界奠定了“法律下的自由”这样一个奠基性的理念。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之一。

基督文明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基督的理念决定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 价值理念, 道德基础, 伦理标准。因而, 基督文明是西方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基础。基督文明提供社会最为圣洁, 崇高的精神境界, 并要求所有追随者信服于至上的权威:耶稣。于是基督文明提供社会一种对尊严, 道义, 神圣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建立人类的宗教认同和精神世界。同时, 所有西方文明的产物大多来自基督文明和教堂, 比如音乐, 艺术, 天文, 哲学, 科学等等。

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探析 篇3

【关键词】现代;中国建筑文化;转型

1 引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却没能留下关于中国建筑文化方面的系统理论著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建筑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壮丽的史书,而中国有详细记载甚至仍然保存的许许多多伟大的建筑,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建筑文化不仅源远流长、高深醇厚,而且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理论,其中所包含的建筑哲学理论及其空间与形体的构图方法,在世界建筑史上均具有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简要地阐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并对其如何进行现代转型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2 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

2.1 人文主义精神的鲜明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本质就是一种人本文化与人伦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人本主义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每一个角落。而建筑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的文化载体,自然也就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精神。

2.2 文化底蕴高深醇厚

中国古代建筑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文化礼制伦理观念的影响,比如宫殿、帝王陵墓、宗教建筑以及城市规划等等,基本上都是极富中国特色、独树一帜的建筑类型,尤其以肃穆的气氛和隆重的规模而闻名,可谓举世瞩目,而其在建筑群体组合以及单体数理构图比例等方面的技巧和构思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2.3 追求“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先民们从对自然的敬畏到与大自然产生亲和关系,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农耕为主的生产背景中,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使先民们在对四时交替及气候变换格外敏感,逐渐形成了与环境和宇宙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

3 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探析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与文明进程面前,在我国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及其传统精神面前,怎样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价值进行良好的继承和发扬,使之能够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从而创造出一脉相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当代我国建筑师们必须正视的挑战。

3.1 巧妙地运用象征和隐喻

象征和隐喻是古今中外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手法,传统建筑中的象征和隐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发自内心的朴素意识,表现出对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等的象征意义。我国当代有一些基于建筑本体的象征与隐喻建筑,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3.2 建筑文化的传统再现

传统再现是指通过保护或重建有特殊地位的建筑,仿建具有特定文化氛围的街区,对原有文化结构极易维护,表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與尊重。把传统、地方建筑的基本构筑和形式加以强化或简化处理,突出形式特征,从形式上营造一种视觉上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同时通过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乡土文脉相结合,巧妙地将民族化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设施融为一体。

3.3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作为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国家,我国目前总共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建筑相比,这些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是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诸如藏族佛教建筑,维吾尔族、回族伊斯兰教建筑,傣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等等,都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其代表性杰作已成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灿烂的中华建筑。

4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文化的现代转型,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进行良好的继承和发扬,使之与现代文明能够完美地融合,从而使得现代的中国建筑不仅富有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特色,而且又能够折射出现代文明的璀璨光辉。因此,我们应当在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讨,逐渐积累和沉淀出灵光与精华,勇敢地在中国建筑设计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陈海. 浅谈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文化艺术 [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韩朝晖.王悦. “现代建筑”的地方化和地方建筑的“现代化”——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思考 [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01).

[3]班琼.戴慧. 浅析中国建筑文化的现代体现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6).

[4]袁志准. 当代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嬗变与社会转型 [J].艺术百家,2007(06).

[5]付本臣.梅洪元. 海外建筑师与中国建筑文化转型 [J]. 城市建筑,2006(04).

作者简介:

李达耀,女,汉族,1989年03月,籍贯:广西钦州市,学历:大学本科,所属行业 :建筑学,单位: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调查问卷 篇4

您好,我们是福州时代中学的学生,在不打扰您的情况下,可否花一到两分钟完成这份调查问卷,十分感谢!

1、您的性别()A男 B、女

2、您的年龄在以下()范围

A、12岁—18岁 B、19岁—30岁 C、30岁—50岁 D、50岁以上

3、相比较而言,您更喜欢现代建筑,还是古代建筑?()A.现代建筑 B.古代建筑

4、为什么?(可多选,不超过三个)

若在第3题选A()

A便捷B时尚 C舒适D宽敞E设施齐全 F其它

若在第3题选B()

A美观 B古朴 C典雅 D环保 E有文化底蕴 F温暖有乡土情 G其它

5、您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差异? A.环境 B.生活条件 C.人们的审美观 D.其他

6、作为您居住的房屋,您认为下列哪点(哪几点)较为重要? A.舒适 B.美观 C.整齐 D.简洁

E.房屋居住的空间位置 F.其他

《现代建筑》读后感 篇5

塔夫里在《现代建筑》的开始章节中就把视线投射在美国的城市规划上,美国大城市的法杖,有现代建筑,但没有现代建筑的理念,没有社会纲领的背后支撑。当正式由于这种难度,我们也看到了塔夫里不会由于政治的立场而用有色的眼睛来对待现代建筑的难能可贵之处,同时也正是由于他对美国现代建筑的关注,让我们得以了解更加全面的,更加丰富的现代建筑史。

在第二章的开始,通过“住房问题”的引入把我们的实现投射在政治革命家身上,用来阐述19世纪末的欧洲城市规划与美国之间根本的区别。“住房问题远远不至于工人阶级有关,而是有着普遍的社会重要性”。

工业化产生的结果不仅仅带来了城市功能布局,同时也使得资本家意识到工业技术对于拓展他们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而这种焦虑感和迫切感在德国表现的尤为突出,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式其问题所在。

对于问题的关注和观点的相似,使得当时先锋派建筑师和德国的大资本家和政治家走在了一起、在这一层内在关系的叙事上,塔夫里为我们铺展的不是建筑师知识分子的能耐麽日式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的拓展方式。在这一章节中,塔夫里除了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拓展了德意志制造联盟所处的环境外们同事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同样的论述方式在第十二章“关于苏联的先锋派,都市化和城市规划”中也是有效地,十月革命使得俄国先锋派文化的幻想成为了显示。“随着提倡艺术体验回归大众生活。主观的创作开始走向了社会化”。新的经济政策一方面给未来主义,构成主义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也对建筑合作社发生作用。这里,塔夫里再次的阐述了建筑或者城市规划自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虽然这种矛盾与复杂更多地是表现在自主性的缺失上面。

论现代城市建筑设计 篇6

论现代城市建筑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在大量的`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凸显了诸多问题,城市建筑与城市相互之间的脱节就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文章从城市建筑设计出发,寻求缓解建筑与城市之间矛盾的办法,探索促使二者有机契合的有效途径.作 者:潘贤 作者单位:广州南方电子工程设计院,广东,广州,510055期 刊:中国科技博览 Journal: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2010,“”(6)分类号:X2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城市建筑 城市功能

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设计的应用 篇7

世界已进入21世纪,中国的建筑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建设大量的建筑令世人瞩目。有幸参加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聆听了许多建筑师的精彩演讲,让我感受到中国台湾及内地的许多建筑师,默默利用自己的职业,做着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许多应用,做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让我们重新梳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让它重新在中国大地上焕发新春。

从中国传统建筑中学习的方面很多,但主要从规划、建筑本身、建筑精神三方面,来分析一下值得现代建筑学习的地方。

1)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建筑发展的先导,也是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用几个点来提取,应用到现代的建筑中。

中轴对称法则是中国建筑群的一个基本法则。《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商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左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了中轴对称的规划方法。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基于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轴发展的建筑形态,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庙宇建筑,也是山门,左右钟鼓楼,大雄宝殿的中轴上建设,体现寺庙建设的威严。中轴对称也反映到单体建筑,古代绝大部分保留的单体建筑星际是中轴对称。现在许多政府建筑,公共建筑都是这样的例子。

八卦城市:八封城、八封村是中国风水城市的集中体现。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因城市建筑依《周易》八卦图设计而得名“八卦城”。设计呈放射状的4环,64条街路路相通。诸葛八卦村是中国第一座八卦布局的村庄。成都城市的龟型布局,八卦城市只是中国风水建筑选址、建造的缩影。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单体建筑无不透着风水的基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杰地灵的城市,哪怕它地方很小,一代一代总会人才辈出。古都西安,有十三朝建都,开创了中华历史最光辉灿烂的篇章。九朝古都洛阳辈出了层出不穷的名人才士等等。总之,风水讲究“藏风聚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风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前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然造园:中国造园从“原始”状态中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开始“囿”由生产、渔猎、农作、游赏和休养等多种功能的一种天然山水园林,发展到人工造园。所以中国造园和大自然脱不了关系。造园技术体现中国士大夫阶层对其自然的态度。园林的各种类型大都效法自然。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和西方造园手法完全不同的风格。现代建筑可从此入手,包括平面格局、建筑形体、大度空间、建筑色彩等。应用到现在的设计中,如北京鸟巢、水立方、中国台北101大厦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继承发展传统建筑。

大院文化:大院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居民建筑的精华,向来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山西考察时对山西民居有这样的描述“曲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大院文化也是现代中国建筑师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2)建筑本身: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我从建筑本身的几点分析,并加以学习。单体构图,中国古代建筑,竖向构图为三段式,其实和欧式建筑相似也是三段式,台基为下段,有柱的墙体为中段,上段是丰富多彩的大屋面。横向构图力求对称。这两种构图在西方古典建筑中运用也非常普遍,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只有仔细研究每个构图的细节,才能建造带有中国韵味的整体建筑。上海大剧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充分利用传统的构图,加上对细部的分析,创作了有品味的中国式现代建筑。

大屋顶———屋面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集大成。坡屋顶有单檐和重檐,形式有卷棚顶、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和攒尖顶。这种形式也是现代中国建筑应用最多的部位。从现代中的几个实例来看,大屋顶在实际建筑的应用,陕西历史博物馆(张锦秋作品)是现代建筑仿古建筑中应用大屋顶比较成功的案例。置身其中能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杭州火车站、新客站是程泰宁作品,我认为是现代建筑应用坡屋面的精典案例,因为它和建筑本身融为了一体,建筑本身浑然天成。大屋面的现代建筑全国做了很多,北京曾经用大屋顶“夺回古都风貌”。当然这些作品中不乏优秀用品,但大多作品只是一个装饰的帽子,华而不实。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日本传统建筑发源于中国,许多特征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大屋顶就是其中一点。代代木体育馆采用了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张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是传统的大屋顶在现代建筑中重新焕发生机。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呈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全称斗拱,是建筑物的柱与屋顶的过渡部分。在明清前是一个结构承重构件,明清时成为一种装饰构件。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它成为一个符号,依然成为中国建筑学会的标志。在现代建筑中应用了这个形象符号。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总体构思来源于传统建筑构件斗拱的简化抽象,硕大造型,在特定时间、地点展现中国建筑的震撼。

门窗是建筑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它不仅关系到采光、通风、密封等功能需求,也关系到线条、色泽等建筑装饰需求,更代表人们的审美情趣及到理想的延伸,心灵的皈依。这里主要讲一下窗棂的样式。传统门窗格式有方形、圆形、椭圆形、木瓜形、花形、扇形、瓢形、壶形等多种多样;窗之棂亦有无数变化,有万字形字系、多角形系、花形系、冰纹系、文字系、雕刻系等。日本专家伊东忠太在其《中国建筑史》中写到“余曾搜集中国窗之格棂种类观之,仅一小地方旅行一二日,已得三百以上之种类。若调查全中国其数当达数于矣”。说明门窗可以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建筑的局部,也应用到中国传统门窗的形式。山西省博物院的立向设计,北京数字出版信息中心的装门面设计,则抽象的借用了传统窗棂的形式。

材料及色彩:中国宋代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的基本观点是“五材并举”。李诫《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中说“五材并用,百堵皆兴。”五材就有包括一切材料的意思。我们只能提取其有中国特色的材料。中国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其中以南方的白色马头墙,小青瓦和北方清水砖墙在现代手法上应用最多。色彩在古代中有很严的等级制度,代表皇权的黄色、红色和平民的白色、青色,在现代设计中用到最多。北京奥林中心鸟巢内部,中国红应用的非常好。夜幕降临时,宛如一盏灯笼,无比美丽耀眼。

3)建筑的内在精神,一个民族的建筑就像一个人的个性,与生俱来,一种精神在其中。所以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扬,体现民族建筑特色,反对其外形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挖掘内涵,展现中国建筑的内在精神更为重要和迫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其实,建筑也是一种凝固的文化。每个民族的传统建筑,展现的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采用木结构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外在的体现,往往可触摸到一种文化最深邃的精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核心。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最早由宋明理学家张载《正蒙》明确提出,但其思想观念远在远古时期就存在。季羡林先生还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中国古代建筑讲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中国传统的乡村聚落,皇家陵寝及宗教建筑等依山傍水呈现崇尚自然、顺应环境、因地制宜、融入自然。其二,中国建筑又学习自然。前面所讲“道法自然”就是于此,这里不一一赘述。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思想之一。有三层理论:第一,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第二,皆中正,平和。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指人要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其意中国传说在建筑起的作用“中和适度”,以中为据,以和为本的和谐,一种包容大气。中和之美,是介于阳刚与阳柔的一种阴阳中和,刚柔并济之美。建筑大师崔恺作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延续了传统建筑的许多特点,但又体现和而不同,包容大气的韵味。

“风水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主要目的是,把凶相的地形改善成吉祥的地形。晋代郭璞最早在《葬书》中定义,“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的思想核心,那是人们对居住或者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中国传说建筑其风水思想贯穿始终。从紫禁城规划的“三朝五门”到居民的四合大院,从僧侣的道观庙宇到陵寝建筑,无不有风水之道。

参加“回归建筑理性,建筑美丽家园”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感受很深,受益匪浅。我也从几个断面分析了传统建筑,为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做一点探求,但怎样在当代建筑中,展现中国特有风格是我们每个建筑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金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A].第15届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

[2]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建筑与文化,1993(1):57-59.

[3]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国现代建筑史 篇8

新北京南站是国内铁路客运站中规模和容量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车站,如果仅仅计算单纯客运服务的面积也可谓亚洲最大。这座按照世界一流标准设计和建设的现代化大型客运车站的功能区,按立体化方式布局共有五层,地上两层、地下三层。这项工程由英国泰瑞法瑞公司设计,创意源于国外建筑师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得到的灵感。设计师借鉴了天坛的设计理念,运用现代建造技术手段,将天坛的顶层演化为车站的中央屋盖,将天坛的二、三层分别演化为站房两侧跌落式的雨棚。整个建筑外形呈扇贝状,以天坛鸟瞰效果为基本形状作为新北京南站主站房的屋顶形状。因此,主站房为椭圆形,亦与中国古建筑的曲线屋面相吻合,既体现了古典的庄严,又迸发出新时代的气息。为了保证外观上的协调性,东西两侧大型的钢结构雨棚向外层层延伸,形成一个更大的椭圆,两层雨棚的曲线层层叠落,构成了三重檐的余下两级,蕴涵了天圆地方的古老传统意境。其屋顶的主要材料为银色的金属铝板,屋顶中间设有3个层次,隐喻中国皇家建筑的层次感和地位。

二、上海南站——时尚的飞碟

上海南站被称为上海陆上“南大门”,它是世界上首座圆形火车站,从外观来看,主建筑好似一个飞碟,这正是时尚之都的体现。该站由主站房和车站南北广场两部分组成。主站房是巨大的圆形钢结构,来往的火车可从架空部分穿行而过,其直径为123米,高为30米左右,但室内看不到一根柱子。整个站房为三层式结构,中层与地面同高,为站台层;上层为出发层;下层为到达层。圆形的平面使出发层的候车长度大为增加,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屋顶摒弃了以往不见天日的遗憾之举,候车室全部为半开放式,由人字形混凝土柱支撑屋顶,使得整个候车区域通透美观,犹如空港式候机大厅。屋顶分为三层,最外层为铝合金遮阳百叶,能有效遮挡风雨、烈日;中间层为阳光板,不仅能有效阻挡紫外线,而且能够保证良好的通透度;最内层为穿孔铝板吊顶,能有效吸收噪音,减少回声。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室内光线柔和,而且也使室内温馨宜人,宛如一个水晶宫殿。

三、新武昌站——浓厚的荆楚文化特色

湖北是先秦时期楚国的地域,与中原文化并列为华夏文明两大源头,因此,新武昌火车站被人称为荆楚文化之门。该站的建筑是在传承中国荆楚文化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建造而成的。设计者从楚城和楚台着手,将荆楚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了完美结合。整体建筑物被设计成长方形,并在其外墙上镶嵌编钟文饰,充分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站房成叠合形,一种稳重而有气势的形象表现无遗,其大楼呈对称布局,外形错落有致;屋顶被设计成坡屋顶,充分体现了楚建筑的轻盈姿态;入口处的雨棚在设计上为了与站房相呼应,因此吸收了汉阙的某些理念。这座现代版的“楚城”形如编钟,颜色的主打色为银灰色,不仅体现了楚文化的特点,且简洁而不失稳重。在候车厅的命名上也楚味十足,如楚道厅、楚风厅、楚韵厅等。同时,设计者结合南方建筑与荆楚文化的特点设计了一个长条形空间,如同南方建筑的长廊,不仅避雨遮阳,而且有艺术美感。

四、拉萨火车站——凸显西藏风情

中国现代建筑史 篇9

学号:*** 姓名:刘孝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及多元化产生了新的技术和工艺。这些前沿的技术艺在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促使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新型材料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增添建筑施工的技术含量,也能提高工程质量。新型建筑材料一般都具有绿化、节能、工业化等特点,对其正确的推广使用,不仅能提高建筑整体适用性,也能推动建筑工程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新型建筑材料的诞生及特点

1、新型建筑材料的诞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也在不断丰富,从最基本的安全、适用,发展到当今的轻质高强、抗震、高耐久性、无毒环保、节能等诸多新的功能要求,对建筑材料的研究也发生了转变,从被动的以研究应用为主转向开发新功能、多功能的新型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的诞生推动了建筑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的变化,而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对建筑材料品种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和多样化的要求。“新型建筑材料”简称新型建材,是区别于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材的建筑材料新品种,行业内已经对新型建筑材料的范围作了明确的界定,即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四大类。在未来的建筑行业中,新型建筑材料在生产工艺及性能等诸多方面都将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

新型建筑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保温、节能、节土、装饰等优良特性。采用新型建筑材料不但能大大改善房屋功能,还可以使建筑物内外更具有现代气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有的新型建筑材料可以显著减轻建筑物自重,为推广轻型建筑结构创造条件,推动了建筑施工技术实现现代化,同时也加快了建房速度。二.新型材料的大概介绍

新型建筑材料是和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筑材料相区别的新品种,包括的品种和门类很多。而新型建筑材料可以从多方面来分类。从新型建筑材料的功能上分,主要可以分为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粘结和密封材料等等。

1.从新型建筑材料的材质上分,不但有天然材料,还有化学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等。建筑材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化学建材

近几年来,化学建材作为新兴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和迅猛发展。化学建材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对传统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统称。化学建材产品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自重轻、施工方便、生产能耗低等特点。在工程建设、城市和村镇建设中被广泛使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以及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塑料管材发展迅猛。塑料管材以其生产能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性能好等优势,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有关专家预期,到2015年,全国新建住宅的排水管、给水管、热水供应和供暖管将有85%的产品使用新型塑料管材,并基本淘汰传统的铸铁管、镀锌钢管。村镇供水管道的塑料管使用量将达到90%。城市排水管道的塑料管使用量为50%4。据报道,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这种产品。可以预见,新型环保塑料管材将逐步替代焊接管和铸铁管。1.2、水泥

1985年以来,我国的水泥产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日前国内已进行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等5大系列通用水泥和60多种特种水泥的生产。其中,硫铝酸盐水泥系列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混凝上作为用量最大和用途最广的建筑材料现在正而临着新的发展问题。即混凝上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建筑结构物的增多,混凝上材料田量也相应增大,但混凝上原材科中田量最大的妙石骨料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滿的。而且并不是任何天然妙们都能满足混凝上性德需要。与此同时,旧建筑物解体的最也越水越多。据统计,工业同体废弃物中40%是建筑业排出的,废弃混凝土时建筑业排出量最大的废弃物。20世纪90年代初,欧共体国家每年排出废弃混凝土为5000万吨,美国为6000万吨等等。利用废弃混凝土制作建筑材料,实现混凝土材料的循环利用是水泥混凝士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废弃混凝士可以作为生产生态水泥的原材料,将解体混凝土作为原料通过破碎、粉磨、煅烧来生产水泥;也可以将废旧混凝土加工成不同粒径的碎块,制成骨料,代替砂石,重新制得混凝土。这既可节省天然的矿物资源,又可减轻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人们应该以不同方式实现混凝土材料的自身循环利用。鉴于废混凝土来源的多样性及成份的不稳定性,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废弃混凝土制造再生粗骨料方面。1.3 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是住宅的主要材料问。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建筑墙体主要是实心粘土砖。实心粘士砖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就地取土、手工或半机械化操作,严重破坏耕地,浪费能源,污染环境。另外,实心粘上砖构筑的墙体还存在抗震性能差、建筑造型单

一、隔热保温性能低等缺点。根据国家“保护耕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基本国策及《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中所做出的明确规定,2002年6月1日203年6月30日,我国已有160个城市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私土砖。提倡使用工业周体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度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发展新型墙体村料和高性能水泥、高性能混凝上等建筑材料,对降低建筑道价起者十分关键的作用。开发充分利用工业废渣、粉煤灰、建筑垃圾的新工艺及其烧结制品的新设备,是当前研究的首要课题。另外,根据我国资料状况,开发一些新型墙体材料。1.4 绿色建材

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绿色建材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无毒害、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口。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相比,应具备如下基本特征:(1)其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或拆卸下来的木材、五金等(但要确保这些建筑材料可以安全使用),减轻了垃圾填埋的压力,同时节省自然资源;(2)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含有危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的物质,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利用;(3)较 高的使用期限、维护费用低廉;(4)产品具有多种功能,如防射线、抗静电、抗菌、防毒、调温等,同时避免使用能够产生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机构设备和绝缘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在推广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化进程。而近现代,2从新型建筑材料的功能上分,主要可以分为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粘结和密封材料等等。2.1 新型墙体材料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较快,1987 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184.5亿块标准砖,到1997年增长到1849.88亿块标准砖,增长了10倍,新型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总量中的比例由4.58%上升到25.2%。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砖、块、板,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但数量较小,在墙体材料中据占的总比例仍然偏小。只有促使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经过近20年来引进的先进国外生产技术和设备,我国的墙体材料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多品种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块板为主的墙材体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纸面石膏板、纤维水泥夹心板等,但代表墙体材料现代水平的各种轻板、复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还不到整个墙体材料总量的1%,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40 50年。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工艺装各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

墙体材料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实心粘士砖限制的力度不够,缺乏具体措施保护上地资源,以毁坏上地为代价制造粘上砖成本极低,使得任何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在价格上无法与之竞争。1994年新税制实行后,对粘土砖生产企业仅征收6%的增值税,而不少新型墙体材料,尤共是轻质板材却要交纳17%的增值税,加剧了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不利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三部一局墙材革新办公室积极指宁各地大力开展墙材革新T.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墙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经国家核准的新型墙体材料有以下三大类:砖类、砌筑类和板材类。2.2 新型保温隔热材料

1980年以前,我国保温材料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数不多的保温材料厂只能生产少量的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矿渣棉、超细玻璃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规格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30a, 例如,1980 年以前,我国矿渣棉仅有3家生产厂,年产量不足万吨,只能和品种单一一的散棉相比,硅酸钙绝热材料也只有3家企业,年产8000m3 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温隔热材料有了较大的进步,已发展成为品种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保温材料的生产和技术体系。1996 年全国产量约80万t,其中矿岩棉约20万t,玻璃棉约4万t,泡沫塑料约5万t,膨胀珍珠岩约600万m(3约含45万t),其它材料6万t。我国保温材料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①保温隔热材料在国外的最大用户是建筑业,约占产量的80%。而在我国建筑业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其应用仅占产量的10%。②生产工艺整体水平和管理水平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不够稳定。③科研投入不足,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滞后,特别是保温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多年来进展缓慢,严重地影响了保温材料工业的健康变展。加强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其他新型建材制品设计施工应用方面的工作,是发展新型建材工业的当务之急。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保温材料工业经过3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不少产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化,质量从低到高,已形成膨胀珍珠岩、矿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纤维、硅酸钙绝热制品等为主的品种比较齐全的产业,技术、生产装备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我国保温材料工业起步晚、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技术有待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温材料的推广应用。近年来,保温材料工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全国各地蜂涌而上,几年间上百条生成线投产,而在应用领域的开发上却投入不多,造成了目前投资效益低,供过于求的局面。2.3新型防水材料

防水材料是建筑业及其它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是建筑材料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对防水材料提出了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在桥梁、隧道、国防军工,农业水利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中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防水密封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获得较快的发展。防水材料已摆脱了纸胎油毡统天下的落后局面,目前已拥有沥青油毡(含改性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产、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五大类产品。1995 年新型防水卷材料产量4200万m,约占防水卷材产量的5%。我国防水材料基本上形成了品种门类齐全,产品规格、档次配套,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国外有的品种我们基本上都有。目前我国防水材料与即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的生产 量和使用量都很小,纸胎油毡仍占防水卷村的95%;:二是产品质量普通偏低,假冒产品充斥市场:生是设计施工应用技不有待提高,建筑渗漏还相当严重。防水材料工业亟待调整结构、规范市场。

三、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新型墙体材料的运用

新型墙体材料是用来替换自身存在低功效、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实心砖类材料。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较快,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砖、块、板,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加气混凝土、建筑砌块、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具有保温隔热、承重性能好、隔音性能好、质量轻巧等特点,现在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墙体材料。另外,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可以缩短工期、节省砂浆、从而增加使用面积,其中相当一大部分品种属于绿色建材。

2、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的运用

新型防水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防水项目里经常使用的一种物质材料,可以有效的预防并防止雨水、渗漏水、地下水以及居民生活和工业排水、腐蚀液等液体的渗透,从而给相应的防水建筑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分类来看,建筑防水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密封材料等。依据防水建筑材料的自身特点,已经打破了以往传统的防水材料模式,并对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我国防水材料基本上形成了品种门类齐全,产品规格、档次配套,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国外有的品种我们基本上都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对防材料提出了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在桥梁、隧道、农业水利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中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防水密封材料。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防水材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品结构仍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当前新型的防水密封材料产量和使用量都不大;二是产品质量偏低,市场上充斥着一些假昌产品;三是建筑渗漏严重,应提高设计施工应用技术,有必要对市场进行规范。

3、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的运用

我国保温材料从无到有,从单一逐渐转变为多样化,并形成了品种比较齐全的产业,其技术、生产装备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我国保温材材料工业起步晚,在建筑行业还有待完善。近年来,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的出现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墙体,弥补了传统材料不保温的缺陷,从材料种类角度来说,包括外墙、内墙、屋面保温材料,因各自的保温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运用。目前,新型保温隔热材料中被建筑工程应用最多的就是岩棉、玻璃棉,两者具有环保、节能的功用。此外,在发展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及符合结构保温节能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有针对性的使用保温绝热材料,并按标准规范设计及施工,努力提高保温效率,降低成本,这才是现代建筑应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最终目的。

现代智能建筑防雷措施浅析 篇10

当今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高度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它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在建筑领域表现的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大量兴建的智能楼宇。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测量、控制、电信和计算机等电子产品正日益广泛的应用于其中,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相互结合,电子器件的集成化和超大规模集成化及新型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为信息时代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些微电子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过电压耐受能力差等致命弱点,一旦遭受雷击、浪涌过电压的冲击,轻则造成这些电子系统的运行中断,设备永久性损坏,重则造成其它相关系统的中断瘫痪,酿成不可估量的直接与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深远影响,对于金融、证券、医疗、保险、航空、航天、国防等国家重要机关尤其是这样,而且雷击侵害的程度已经越来越严重,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为此,我认为对雷电的防护,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实施的。1 设计指导思想

系统防雷保护的应用涉及很多行业,系统防雷重点描述的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设计原则。雷电防护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从系统论的角度上讲,系统结构愈合理,系统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才可以有机结合,相互之间的作用就愈协调,从而使整个系统在总体上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在系统防雷保护设计工作中,我们认为防雷设计工作主要的目的是将防雷设计工作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客观实际条件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合理配置,使之溶为一体,确保系统的稳定工作,从而发挥出系统防护工作的最佳效果。2.系统防雷技术理念

直接雷击:雷电直接打在各种电力线数据线上,由此直接将雷电高压引入机房,直接破坏设备。雷电流波形为10/350us。由于直击雷脉宽较宽,雷电流较大,所以破坏力巨大,属于相对毁灭性破坏。直接雷击的防护是IEC1312标准规定的重点防范对象。

根据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的国家标准规定;与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智能大厦属于2类防护单位,应该执行直击雷(波型为10/350us)防护标准,建筑物内部的计算机系统设备也必须承受10/350us 75kA的雷电流的冲击(IEC1312标准规定)。所以,在考虑机房系统防护时,必须首先考虑机房内10/350us 75kA的直接雷击防护。3.具体的防护方法

3.1 电源系统的防雷与过电压保护

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心机房的电力供给是由大楼的建筑物配电室引入的,电源高压端的防雷保护已由电力供电部门实施。因此,对于机房电源系统的雷电防护,我们采取以下的防雷保护方案:

大楼机房低压配电柜系统安装一级间隙放电防雷保护;

计算机专用配电回路设计安装防雷配电柜采取三级防雷保护(安装于 UPS输入端);

UPS电源输出端做一级过电压防雷保护;

终端设备电源输入端安装防雷箱进行末级电源防雷防护;见图-1

3.2 UPS电源系统的防雷保护

从机房目前的情况来分析,一般机房均采用大型 UPS不间断电源设备为机房内的部分负载提供安全可靠的供电运行方式,由于UPS是用于为机房内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用电设备提供稳定、可靠和高质量用电环境的唯一重要设备,并且是由市电供电输入机房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将电源系统防护的重点放在了对UPS不间断电源的输入和输出端的保护上。

即防雷保护设计采取第一级火花间隙放电保护,在UPS电源输入端安装两级半导体过电压防雷保护,在三级雷击电流放电器间安装解耦器来协调各级间对雷电波或浪涌电压的有效吸收和释放。

在三级防雷保护中,第一级防护为粗保护,对直击雷进行防护,吸收约90%的大能量雷电流;第二级为中级保护,选用浪涌电压雷电放电器,即半导体放电器,对雷电流进一步吸收;第三级为细保护,同样采用浪涌电压放电器,将残余的雷电流基本吸收,通过地线泄入大地。

在第二级及第三级采用过电压保护器件,进行有效的吸收,在第二级将第一级变量解耦后的4000伏残压降至900伏,第三级将第二级变量解耦后的900伏残压限制在550伏以下,同时第三级还将起到吸收线路上的感性负载和容性负载的“通”“断”引起的浪涌电压及对相电压可能的误输入线电压的保护。3.3终端设备的电源防雷保护

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心机房设备包括小型机、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为了确保设备万无一失,考虑从电源配电室至机房有一定距离,而感应雷害又无孔不入,同时因考虑到电网的浪涌可能带来对设备的冲击,我们在网络设备电源输入端安装电源防雷箱,实施对终端用电设备的精细防护。同样我们还将采用以上的防护原理对其它重要设备实施同样电源终端的防雷保护,以确保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核心部分的安全运行。3.4 通讯、网络系统的防雷与过电压保护

通讯系统防雷包括由户外引至户内的通讯线路,主要线路包括电话线、专线、微波通信线(馈线),3.5 电话线及专线的保护

这两部分线路由户外传输线路直接引入机房,与传真机、调制解调器、路由器等设备相连。通常这两部分线路是最易将过电压引入室内击坏通信设备的,是机房通讯设备防护的重点,因此在与这些进线相连接的设备处,均需安装防雷器。

一般来讲,网络设备安装集中,MODEM、SWITCH、ROUTER、HUB等设备均安装于19″标准机柜中,由于剩余空间位置较小,我们推荐选用组合式防雷器件,即每10对线1组,可插拔模块结构,可大大节省安装位置,同时也便于安装与更换。3.6 局域网线路的保护

虽然局域网线路通常均布在室内,但由于设备接口耐压很低,加上线路的屏蔽、布线距离、布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感应雷击、浪涌过电压都可能通过网络线对设备连接端口造成破坏。考虑到网络带宽的现状及发展,防雷保安器的传输速率选用100M Bit/S,它可满足将来网络带宽不断升级的要求。3.7 卫星接收系统天馈线的防护

天馈线做为雷击电流的主通道,要特别注意防雷。应在馈线电缆进入机房时安装同轴天馈线保护器。对于卫星的N型粗缆接口应能截止频率3GHz功率700W,泄放电流20KA(8/20us)都可以安装在配线架上的主馈线与下跳线之间。3.8 接地系统

依据国家标准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规定,交流工作接地和安全保护接地,接地电阻均不应大于4W,根据IEC1024标准,机房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

但是由于某些计算机设备的工作状态差异不同,接地系统的共地很难实现时,我们建议应该采用等电位理论,达到瞬间等电位方式和常态独立接地方式(即机房接地系统与其它交流地、安全保护地、防雷地进行软连接)。

目前大部分中心机房的市电供电系统采用三相四线制送入机房电源室,机房地线接地电阻应<1W,地线与大楼避雷系统接地网相连。中心机房应做等电位连接,安装均压等电位带。

均压等电位连接机房的各种地线间及地线与大楼结构的主钢筋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连接,即全部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当雷电引起地电位高压反击时,整个大楼及机房呈现系统等电位,防雷系统呈现工作状态,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关于均压等电位带的实施,我们建议在机房的主机房、电源室、其他机房的地板下铺设均压等电位地线带,以25mm×3mm的紫铜带,在各室内分别形成网型(M型)结构的均压等电位带,且作好此带的绝缘支撑,最终以星形(S型)形式与机房的直流逻辑地线接通,另外机房UPS供电系统电源插座及信号地均在最近的距离内与均压等电位带直线相连,避免因设备间电势差而使设备损害。

4.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用IEC/TC-81的技术定义将系统防雷工作总结为:DBSE技术—即分流(Dividing)、均压(Bonding)、屏蔽(Shielding)、接地(Earthing)四项技术加之有效的防护设备的综合,如果从设计阶段开始体现这种综合系统的防护设计原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防护效果,见图-3。

设计中应从建筑物结构本身、电源防护(以UPS为重点)、弱电各系统(网络通讯、楼控、安防等)的器件保护、接地系统几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1]温伯银.智能建筑设计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2 [2]梁华.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6 作者介绍:王顺巍生于1974.1男工程师

上一篇:投资公司辞职申请书下一篇:牛栏冲村党总支牛栏冲村委会党支部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