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特色(精选10篇)
荆楚文化特色 篇1
1 引言
发光二极管LED灯被认为是继火焰、白炽灯和荧光灯之后的新一代光源,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因为其具有无污染、装换效率高、寿命长、节能、环保等优点,LED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然而,基于目前半导体的制造技术,LED输出功率只有大约15%的能量装换为光能,剩余部分的装换为热能,再加上对LED灯的封装要求的严格,这部分热能功耗会造成元器件结点温度的急剧升高,电子产品的温度对其是否可以安全可靠地工作影响非常大。如果产品生产出来研究其散热的合理性是否符合,不仅会产生浪费,而且还周期过长,因此需要热分析软件来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大大地提高产品的一次成功率。利用CDF软件Flotherm来进行热分析,从而加快了整个产品的设计周期。
Flotherm软件是由英国Flomerics公司开发专门针对电子散热领域的CFD仿真软件,主要是解决电子散热行业的实际工程应用问题。
2 物理模型和散热方案
设备的集合尺寸为60mm*60mm*200mm;最高工作环境温度是46℃,在不影响原始热分布的情况下其简化图如图1所示。
其所处环境的热交换系数为5W/㎡。LED灯的外部采用不锈钢,厚度设为1.1mm,LED灯的总功耗为110W,散热片采用7*7的圆形,材质为铝合金,直径为3mm,长为20mm。将LED灯贴在散热片上。
模型建立好了之后,进行局域网格的划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节约Flotherm软件的计算时间,可以更快速地测试模型,如图2所示是进行的局域网格的划分。
网格划分好之后,接下来进行散热的模拟,图3~图4为测试的结果。
3 结语
利用Flotherm软件对LED灯散热进行了建模与网格划分及求解计算,分析了其稳态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图,对LED等散热有了直观的了解,也缩短了分析计算时间,使产品可以高质量、高性能、短周期地进入市场。在加大此LED灯的外部接触面积的情况下,其散热会更加理想,但是不符合节约成本的规划。
摘要:利用Flotherm软件对具有荆楚特色的LED灯的封装结构进行建模与仿真,结果表明,改变LED的封装结构对其的散热有显著影响,增加封装结构的接地面积,散热更加明显。
关键词:热设计,热仿真,LED灯
参考文献
[1]李波,李科群,俞丹海.Flotherm软件在电子设备热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机械工程,2008,03:11-13+30.
[2]李晶.利用Flotherm对大功率LED封装的热分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112-117.
[3]Flo THERM优化电子设备热设计[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0,11:30-33.
荆楚文化特色 篇2
(一)
铁轨,
像一条发亮的绷带,
从晴川的最开阔处牵出。
河流平静,
菜花遍地,
汉阳树历历如黛……
从远方来的列车,
只能使如此,
从容静美的,
春天受伤。
夕阳,
染着古战场的血,
再次冲击这,
深不可测的大地。
仅仅是擦身而过,
我看见一些,
低头劳作的农民,
火车呼啸的风尘,
并没有使他们,
偶然抬一下头,
让平和的目光,
越过颤动的铁轨。
从什么时候起,
庄稼就是这片土地,
永不褪色的远方?
这个黄昏的事件,
使从远方来的我,
明白了有一些河流,
塑造的不只是平原。
入夜,
风仿佛带来,
江东烟雨楼台的横笛长箫。
夜色中,
悄然移动着,
一点点农舍的灯,
守在中原的门槛,
轻轻咏叹……
(二)
星比恩爱的泪水更近。
星轻轻敲着夜的家门……
水是流动的夜,
夜是弥漫的水,
大江无语,
奔走的或许是岸。
月色款然,
我没有庭院,
桃花开在江南,
不可知的深处。
我只有越走越远,
越走越朦胧江滩。
此刻,
江风传颂着水的香味,
浪的思想。
流逝的究竟是什么?
仿佛星光在夜色中,
漫失与沉积。
一条江,
太开阔绵长,
只能流在心中。
月影如帆,
化蝶的人在今夜醒来。
(三)
黄尘万丈,
谁使一垒粗铜,
有了不朽的心跳?
天下兴衰,
不会比一个音阶更准!
青铜的慧光,
曾掠过血与白骨,
青铜的玄音,
曾响彻殿堂庙宇,
历史总在青铜的造型中,
寂然焠火,
深埋大地,
却永远清醒……
编钟出土!
谁说只是复活,
一个王朝的`恢宏气度,
与文赋华采?
谁说只是梦醒,
一种文明的瑰丽牌坊,
与远古脉搏?
《平沙落雁》、
《将军令》,
博袖临风腰折柳……
器有形而乐无形,
腔有限而乐无限。
编钟无声,
却如同一种普照,
苦乐忧喜,
大音茫茫……
编钟无意出土!
天地悠悠的音阶,
等待生命的音符,
快乐而和谐地撞击……
(四)
江城,
没有梅花。
是一场五月的雨,
淋湿了唐朝,
天才的无边愁绪,
一支飘零的玉笛,
才吹落满城残梅纷纷。
从此,
黄鹤杳杳,
那一江风月,
常惹起层楼外,
古今多少忧愁。
然而,
落梅的大江,
是一脉永远浩荡的曲谱——
长鞭直指,
英雄的名字,
犹如晨钟暮鼓;
搁笔难宁,
文人的才情,
犹如石磬陶埙……
江入大荒,
流逝的时空越久远,
越能记忆起那细腻的情感;
历练劫数,
珍惜的历史越清晰,
敞开的楼窗越能吞吐风云。
梅花无约。
江城,
大江玉笛上,
一个亮亮的笛孔!
荆楚文化滋养幼儿心灵程墨 篇3
江汉二桥幼儿园将荆楚特色文化引入园所,挖掘身边已有的本土教育资源,将身边适合幼儿心理特点、为幼儿能接受的优秀文化资源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先后设计了荆楚民间故事、阳新布贴、黄鹤楼、江汉平原皮影戏、美丽的东湖、汉绣、天门糖塑、武汉小吃等主题活动。
按照幼儿教育理念,3-4岁幼儿该具备“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的能力。基于此,江汉二桥幼儿园让孩子们从故事中汲取知识和道理,并掌握这种能力。
小(1)班设计了“洪湖好风光”系列活动,钓鱼乐、数蛤蟆、荷叶拼图、纸杯变荷花、洪湖农家乐等活动,都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对洪湖有了初步的印象,會讲“洪湖是湖北的鱼米之乡,洪湖的水美、鱼美”。
中(1)班则以“阳新布贴”中的“布”为载体设计了丰富有趣的一日活动,幼儿在“打醋买布”的活动中体验到了绕口令的趣味,通过观察、欣赏感受到了布纸筒的美丽,又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操作,探索布的各种玩法,有的小组合作,有的两两合作,有的独自用布裹住身体……
此外,幼儿园还开展科学活动,让孩子们用丰富的操作材料进行探索,孩子们可以观察、感知对称,找对称,做对称,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在“创意漆盘”活动中,教师设置情境,带领幼儿进入事先布置好的楚式漆器盘商店,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初步感知楚式漆盘的美,幼儿通过自由讨论发现楚式漆盘的图案规律,并尝试探索漆盘的画法。
在角色游戏“荆楚娃娃餐厅”中,每个班级设置与楚式漆器风格一致的餐厅大门、墙面装饰画、桌椅,提供自制烧烤炉、小食品、钱币、菜谱、工作人员服装。教师围绕主题“餐厅”鼓励幼儿讨论,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同伴间大胆协商角色游戏中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明确餐厅的食物及工作人员的职责。
当地教育局还邀请了汉绣、高龙、楚剧、糖塑艺人进幼儿园,传授最地道的荆楚民间艺术。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幼儿园举办了各项大型活动。比如,“元旦”亲子民间游戏节,让孩子跟着民间艺人参与亲子游戏;“端午”赛龙舟,孩子们与家长、艺人们一起制作精巧龙舟。
这些活动不仅让幼儿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外部环境,也促进了幼儿与各领域人才的互动。在宽广的视野下,幼儿获得了不同维度的荆楚文化体验,成为传统文化的小小传递者。(程墨、杨保华)
荆楚文化特色 篇4
首先我们要了解何谓荆楚文化, 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 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楚文化, 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 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特征,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靠着独特的楚文化精神底蕴形成了符合本地区审美标准的服饰色彩、款式风格、面料材质及图案的楚文化, 这些鲜明的特色都将作为本课题的重点推广理念。当下, 随着在各地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好形势下, 如何推动及带领地方经济是我们地方高校应思考的问题, 高校现在的设计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设计的教学了, 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设计的任务不仅仅要满足个人需求, 它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审美的需要。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 是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 在设计课教学中如何积极运用荆楚服饰艺术和图案艺术在课堂教学里相互融入是此文章的重点。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 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楚文化的特征之一, 就是它具有多元色彩, 在西风东渐的当下, 设计潮流的本土化操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楚服饰文化的美学、哲学、社会价值及如何渗入教学的具体课程、具体方法方式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 在此我想从以下三点来进行对策思考。
一、加强学生对荆楚服饰发展历史的了解
众所周知, 我国传统的服饰有两种基本的形制, 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注:古制上为衣, 下为裳) 。在楚国, 这两种服式是交互使用的。那么, 历史上曾冠以“楚服”和“楚制”专称的楚国服装是什么样式呢?据考古资料和史料记载, 楚国的衣有单衣 (楚人称为褋) 和夹衣, 单衣即有面无里的衣服;夹衣即面和里夹合而成的。但若按照季节分, 夹衣可细分为春衣和秋衣 (写作[纟秋]衣) 。而裳按照《说文》的解释为“下裙也”。裙的实用功用是遮羞, 而不能防寒。因为裙内穿夸也就是古文献所说的“胫衣”, 即穿在两腿上的筒套, 两裆不相连, 在背腰处开衩, 类似于现在小孩穿的开裆裤。正因夸有开衩, 因此夸上要加穿裙。显然夸是裤的雏形, 楚服袖子的上部也收得很小, 因而袖口和袖底非常大, 袖等主要部位缘一道厚实的锦边, 以便衬出服装的骨架。楚服收腰, 它的裙摆一般相对很小, 不会比腰部大很多, 楚服给人的感觉, 是紧凑、健美、有力的感觉。如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衣袍, 其服饰的色彩变化非常细微精妙, 不仅有深有浅, 或鲜或灰, 同时其丝织刺绣工艺的造型、勾线、设色等匠心独运, 五光十色, 令人叹为观止让后人所不及。面对这些鬼斧神工式的艺术绝品, 我们不仅领略到楚人灵动飞扬、自由浪漫的艺术精神及人文知识, 更有待于我们去创新, 努力使现代艺术设计焕发新的活力。
二、重视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荆楚符号”
以立足荆楚文化、融合中华民族文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为出发点, 从科学的角度对教育体系中课程设计缺乏历史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为突破口, 将有效地运用地域图像符号来传达观念, 把传统内涵灵活渗入到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里, 牢牢把设计回归到传统人文意境当作现代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视点去推广, 从这个意义上说, 荆楚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显性”文化体系, 是传授学生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要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思维, 就需要培养学生拥有深厚、扎实的科学人文底蕴。因此, 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创新理念, 构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新体系。对荆楚特色服饰文化的拓展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上, 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收集资料是为了让自己重视及熟悉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了更好的创新。熟悉及临摹荆楚特色服饰的过程中不需要还原或与临本相像, 而是培养学生有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 去发现、去分析、去寻求用多形式的方法挖掘传统的、典型的荆楚式的表现语言, 发现旧有的表现形式以外的可能性, 区别出传统服饰什么地方优秀, 什么地方还有欠缺, 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用继承的眼光去改进、去创造, 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 努力使现代的服饰设计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荆楚符号。
三、强调学生对荆楚特色服饰艺术形式语言的研究
市场的瞬息万变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 现代的艺术设计强调的是设计的创造性、功用性、自主性, 为了充分表达出优秀设计作品的这些特性, 必须借助有别于其他的地方特色艺术文化, 由于楚服饰的着装模式及制作技巧丰富多元, 这就更大范围的提供了设计素材, 比如, 在材料上可以首先通过新科技的方法将传统的工艺接合到现代人开放的观念与新的媒材中, 设计出拓宽视觉的各种类的现代设计。从已有的服饰穿着资料来看, 楚人使用的服饰主要有佩剑、佩玉、花卉及带钩。装饰上以花草的图形作为佩饰, 这是楚人佩饰的一个鲜明的地区性特点。男女佩饰香草, 除起装饰作用外, 还可以避邪等。那么, 从这一点上来看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展示空间, 带来了创新思维的变化基础, 我们可以在某一个设计课题里, 运用其色彩及图形符号的内在含义表现在需要表达的媒介物上, 例如色彩搭配、服饰图案设计、款式设计等设计的教学和实践环节里, 使设计课程除了具备紧随潮流的前瞻思维, 还体现出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可以运用现代材料的多样性把借鉴中的具有单纯直接的荆楚色调进行分割布局, 并且将其浓厚大气的装饰性进行夸张, 直接展示其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风格, 从荆楚地域特点及民风民俗中汲取和提炼设计元素。在教学中整合资源、壮大规模, 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支柱产业, 努力解决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客观存在, 通过以图像符号为媒介的传达路径, 带动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深入挖掘荆楚地域特有的区域文化元素, 提炼荆楚服饰 (形、色、纹样) 的符号特征以及图式语言的象征意义, 更新观念实现文化经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结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丰富教学内容, 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是我们教学的职责, 只有学生改变固有的设计思路, 开拓思维, 重视对荆楚特色服饰艺术的形式语言的研究, 才能实现现代设计的丰富多样性, 有力地推动地方高校设计创作教学的发展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
[2]周秉高.楚辞服饰研究[J].职大学报, 2008.1
[3]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荆楚文化特色 篇5
关键词:荆楚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12-0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将其高度凝练为三个“倡导”,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和根本,其形成不仅立足于当下国情,更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资源和强大精神的支撑。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分发掘荆楚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涵和现代价值,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荆楚文化一脉相承的部分,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一、荆楚文化的特点
1.“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
楚君熊绎受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①”,其“土不过同”。也就是说,楚国起初只是周王朝封于蛮荒之地的一个蕞尔小国,仅二十多平方公里。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楚国位卑而领地小,很为中原诸侯国所不屑。当时的中原人以华夏为正统,常以“南蛮”、“蛮夷”等称呼荆楚地域和荆楚人。同时,诸侯间兵戎相见,刀光血影,楚国面临的外部生存环境也十分恶劣。但是,楚先人却具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楚君带领部众在睢山、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开荒耕垦,过着艰苦朴实的生活,在诸侯间的残酷争战中求生存求发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数代国君与国民艰苦奋斗,成就了后来的“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走出了一条独立自强、逐步发展壮大的强国之路。
2.宽容博大的开放精神。
荆楚文化的开放精神,受荆楚的地理位置影响而成。荆楚地域处于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过渡的位置,地形复杂多样,又有万里长江横贯其中,其地域文化带有明显的混合特征。四面高山,存在一定的封闭性,故其周边山区尤其是西部山区经济文化比较闭塞落后;而位于纵横交通枢纽位置上的中部地区则经济文化比较开放、发达。封闭性与开放性、落后性与发达性并存,相互影响并渗透,兼收并蓄,形成了荆楚文化的奇丽多彩。如今的荆楚文化包涵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三峡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首义文化等多种文化。
荆楚文化的开放精神不仅表现在文化种类的多样性上,它更是以其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的胸怀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国在民族政策上奉行“抚有蛮夷”、“以属诸夏”②的方针,在统一众多诸侯小国和少数民族部落的过程中,实行团结安抚政策,因而“甚得江汉间民和”。黄瑞云先生在《楚国论》一文中说:“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楚国在战争中从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记录。”张正明先生在其所著《楚文化史》中也说:“对于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正因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
3.胸怀天下的爱国精神。
荆楚文化精神中的自强进取、包容开放造就了楚人胸怀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楚国成立之始,经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抵抗周王室的压迫和中原诸侯国的歧视,这一历练形成了楚人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捍卫民族尊严的责任感。而后,楚国以其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臣民的国家认同观念,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培育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以取义成仁为己任,是古代楚国众多贤臣士大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荆楚文化深厚内涵的重要特征。孙叔敖、令尹子文、申包胥、屈原,这些荆楚大地上的文人志士,用爱国言行昭示出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楚大夫屈原立志救国,屡遭佞臣谗言陷害,爱国之志却从未动摇,直至最后看到国家存兴无望,含恨投汨罗江而亡,正是他那浓厚的民本思想和强烈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使这位爱国诗人成为楚国最具有个性的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胸怀天下的抱负、不断求索的执着,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真理、改造社会、投身实践的精神动力。
4.“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一鸣惊人”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③。
楚国首创县制,比商鞅变法更早的吴起变法运动也生于此;制定规范的法律制度,即使“楚王有过,亦必执行”;设置令尹等一整套有别于中原的官制;在文化方面,楚人乐于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并积极引进,如楚国的青铜铸造和冶炼技术等,都是在充分吸收其他地区文化长处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在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技术;首创铸造铁柔化工艺,最早的铁器和当时最精美的漆器、最富有创造力的楚绣都是出产于楚国;楚人敢于另辟蹊径,创造了上古一流的楚文化,屈原、宋玉首创的辞赋,开汉赋之先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创新的重要里程牌,其流风余韵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影响着荆楚地区的社会文化。
二、荆楚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上看,作为社会基本形态的文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的发掘,成为国家“ 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也对塑造社会核心价值观起到基础性作用。当下我们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荆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然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主要也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有助于我们实现富强、文明、和谐的目标。在今天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新形势下,我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国际局势不稳定和边境争端频发;同时,改革开放30余年所带来的成果与问题也日益显现,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和解决。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一个国家的精神气度,构筑一个社会良好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固国之根本。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必不可少。要继续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艰苦创业、发愤兴邦,不管时代条件如何变化,这种精神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始终拥有它,就能在任何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宽容博大的开放精神有助于构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如今全球化的势头势不可挡,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可以说,再不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去面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就会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在外。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竞争,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包容开放的国家胸怀和气度不仅有利于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还有助于构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以开放的精神接纳各个民族,人人平等,团结安定,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在这一点上,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正是吸纳了荆楚文化中包容开放的精神。如今时代赋予了开放精神更广泛的含义,它不仅包括对外的学习和接纳,更包括整个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开放,尤其是社会舆论环境和公民权利,以及政务信息的进一步公开透明。当然,包容开放并不代表不加筛取、对外来事物全方位接收,必须要有识别的选取精华,弃其糟粕,并且要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开放中迷失了自我。
3.胸怀天下的爱国精神有助于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古人的爱国精神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是封建时代“忠君”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这种取义成仁的爱国精神提炼和弘扬,将成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舍身成仁”的时代可以过去,但是这种民族、爱国精神要传承下来。不论何时何地,一份对国家、对民族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对故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爱国精神的强调和树立有助于培育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对于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起着积极的作用。
4.“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良好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汲取养分,得到更好的培育。不论是“筚路蓝缕”也好,还是取义成仁也好,那个“时代”都已经过去,但是并不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神已经过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立足于现在,也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民族精神传承。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和良好结合,必须在新的时代、通过新的创造体现出来,从中认识、挖掘、吸取永不过时的精神。
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其“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更在文化竞争力的发挥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切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更于楚国先民奋斗的过程中,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只有秉承这种“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找到适用于现代文明的元素,在现代文明中沿袭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发挥荆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重要的在于它的“透镜”作用,通过它去认识世界,并从外部环境中选择、评价、组合信息,很自然地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和传承。把优秀的文化看成是历史凝结的不变结晶体而不去重视,或者将其视为某种一劳永逸的任务而无所作为,都不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也不利于构建当代文化的竞争意识。“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在对外和对内之间找到和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汲取养分,得到更好的培育。
总而言之,荆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地域特征,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充分发掘荆楚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现代价值,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大力发扬和继承荆楚的内在精神价值,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发挥人的潜能,提高行为效率,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社会和公民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关系到个人的良好发展,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罗运环.论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194-197。
[2]汪平.荆楚文化的特点与构建和谐社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82期)2009(4)。
[3]何西瑞 孙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湖北发展的关系研究——给湖北的发展插上核心价值观的翅膀[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4]刘纪兴.荆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新特质简论[J].政策2007年第2期。
[5]俞思念.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结合——兼论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J].江汉论坛,2005(3)。
[6]晋宏忠.略论楚文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 卷第3期,2007(5)。
[7]郝孚逸.荆楚文化价值的现代视角[J].光明日报,2004-8-10。
[8]黄瑞云.楚国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
[9]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96重印。
注释:
①《史记·楚世家》。
②《左传·襄公十三年》。
③《韩非子·喻老》。
略论荆楚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 篇6
关键词:荆楚文化,民俗体育,地域特征
1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它是汇成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源头, 它同北方黄河流域文化一样久远, 可以说二者共同构成华夏文明的双源。讨论荆楚文化, 对于全面剖析荆楚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是不可或缺的。荆楚文化通常又称荆湘文化、两湖文化、湖湘文化、楚文化等。
荆楚文化可以理解为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地讲, 它是从楚立国到灭亡期间所创造的文化。狭义的荆楚文化又有两层意义, 即考古学意义的文化和历史学意义的文化, 前者是指体现在考古遗物上的文化;后者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广义地讲, 它是自先秦至近代以前楚地、楚人所创造的, 具有自身特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简言之, 它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文化。就内涵言,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就地域言, 是以两湖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
2 荆楚民俗体育的区域文化特色
2.1 民俗体育概述
民俗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 它总是和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联系;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 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我国的民俗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及心理等形态, 它既是现代竞技体育原形与胚胎, 又是现代竞技运动的基础与补充,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民俗体育学所关注的正是这种民俗体育。民俗体育中, 一定民族的传统体育构成了它的主体。民俗和体育殊途同归, 它们关注的热点从根本上讲都是人, 是人类社会的健康、进步。民俗体育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优势是现代流行体育所不可比拟的, 它产生于本土, 来源于本土, 不断发展演变至今, 民俗体育已带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结存在于世人面前。在当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 民俗体育的功能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史学价值。
我国民众中传承的文化传统来看, 其中民俗体育的内容不少, 诸如元宵节、龙抬头节的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三月三放风筝、端午节赛龙舟等, 这些俗事在我国民间已有上千年历史。从宗教信仰民俗的角度说, 舞龙、赛龙舟可以看作是对龙的图腾崇拜;从迷信角度看, 傩舞是敬畏鬼神的迷信活动;古代游艺民俗中的民俗体育活动就更多了, 如打陀螺、俄多、击石球、打漂漂、扔石头、打鸡毛球、舞花棍、跳竹竿、跳皮筋、放风筝、拍纸片、老鹰抓小鸡、甩飞盘、蹦蹦球等等, 不胜枚举。从这里可以看出, 民俗体育所容纳的范围比较广泛, 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 从物质到精神, 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 所有形成习俗惯例世代传承的体育事象, 都
在其范围之列。关于民俗的本质, 陈勤建先生作了比较深刻的概括, 他认为:“从人类文化意识结构看, 民俗是它基础层中未经分化的原生态文化意识团”, “民俗处于文化意识阶梯的最低层……是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础和支柱”, “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 “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2.2 荆楚民俗体育项目所具有的荆楚文化特色
其他的民俗体育项目诸如打陀螺、俄多、击石球、打漂漂、扔石头、打鸡毛球、舞花棍、跳竹竿、跳皮筋、放风筝、拍纸片、老鹰抓小鸡、甩飞盘、蹦蹦球等等在全国各地都有所普及, 但民俗体育项目也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打上各个地域的文化烙印, 荆楚之地所属的民俗体育项目所凸显的荆楚文化特色是不失鲜明的。
2.2.1 尚巫崇鬼文化
楚国盛行巫风, 楚人信鬼好祠。我们知道, 体育与迷信宗教都有密切的关系, 准确的说, 迷信宗教中酝酿着体育活动的胚胎。而荆楚这种浓厚的尚巫崇鬼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其民俗体育中也必然蕴含着这种文化因子。早在三苗百濮的时代, 就有巫风流荡在荆楚大地上, 无论任何村寨, 无不信巫, 重祭祀, 喜酣歌恒。楚国的开国皇帝熊绎, 就是一个“桃弧棘矢以共王事的大巫”, 《礼记·曲礼下》说:“非其所祭而祭之, 名曰淫祀, 淫祀无富。”《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荆人畏鬼。”《九歌》中有《国殇》篇, 王逸《章句》云:“国殇, 谓死于国事者。”《国殇》尾句曰:“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王逸注:“言国殇既死以后, 精神强壮, 魂魄武毅, 长为百鬼之雄杰也。”他称国殇的魂魄为灵、为鬼雄, 可见由于对先祖功业的缅怀与崇敬, 楚人对于神、鬼的奉祀虔诚至极。楚人尚巫崇鬼文化与楚俗尚武有很大的关系, 极富区域性文化特色。且楚人尚鬼好祀、巫风极盛, 祠必载歌舞。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曰:“昔楚南之邑, 沅湘之间, 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荆楚巫舞具有一种狂热宣泄情感的特性。它的旋律和节奏与歌舞者的感情波动、意绪奔涌, 甚至与呼吸的急徐、心跳的强弱紧密相连, 充满乐近乎原生状态的生命体验。这恰好与楚人信火神尚赤俗的信仰, 好群聚游戏歌舞的风习, 热烈昂扬且泼辣奔放的野劲、率直性情相吻合。这些都能在荆楚人的民俗体育中淋漓尽致的得以体现。“信巫鬼, 重淫祀”成为楚文化特征之一, 这种强悍奔放的巫风野气盛传于后世, 荆楚之地即常以巫风盛于史、特盛于世。
2.2.2 非主流文化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所以农业生产发达之地, 就形成了文化繁盛的社会土壤。由于这种文化又具有强烈的宗法伦理性质, 有一种向上凝聚依附官府的特征, 因而政治中心所在, 就是其主流文化的中心所在;而商品经济发达和流通汇聚之地, 则易于形成非主流文化。自中国国家形成到隋唐时期, 西北地区 (指长安、洛阳一带) 为历代帝王之都, 是我国古代政治中心所在。自秦汉大统一后, 由于距西北中央政权遥远, 统治力量薄弱而形成的独特的政治气候, 荆楚之地成为朝廷罪犯逃亡避难的场所。《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 于是因游以厌之。”而且汉代视东南地区为边远落后庳湿之地, 历代皇帝一般不太喜欢的皇亲庶子分封到这里。唐代, 湖北诸州仍保持着接纳皇室贬黜者和贬谪刺史的一大地方政治特色, 接纳的皇室贬黜者和贬谪刺史者多于秦岭以北, 表明这个地区的政治地位低于关中、中原、山东等北方地区, 故京官不乐外任、不情愿越过秦岭到“瘴乡”湖北。总体来说荆楚的中心地带湖北自古政治地位就不高, 常常不被一统的中央政权所重视, 湖北四通八达的要冲位置确实带给它短暂的政治荣耀, 但更多的是商业贸易的繁荣, 因而湖北文化一直不受主流文化的关注甚至受到鄙视, 徘徊于主流文化大门之外, 且以“蛮夷”之风独鳌于非主流文化之列。
非主流文化的特性与民俗体育的民间性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吻合, 而这正是荆楚之地民俗体育酝酿繁衍的沃土。非主流文化意味着人们能够脱离主流文化的束缚和压力, 而民俗体育也同样是使人们得到放松和宣泄情绪的最佳途径, 在这一点上, 他们不谋而合地发挥着同样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 非主流文化是民俗体育发展的有利土壤。同时, 民俗文化就是一种民间流传的文化, 这种民间性与文化的非主流性存在着形式上的一致性, 也在内容上决定了民俗体育的娱乐性、随意性和非正式性。在荆楚相对繁盛的商业贸易的基础上, 民俗体育也更能衍生出较多丰富多彩名目繁多的活动项目, 直接促进了该地民俗体育的活跃和繁荣。
2.2.3 多元文化
历史上荆楚一直是介于中原文化区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区的一个中间型的风文化区, 它充当了南北文化交流的中介与桥梁。所以, 楚人以一个朝气蓬勃富有生力的民族之包容精神和博大胸怀兼收并蓄多种文化因素及风俗习尚。概括楚文化的征, 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中有句名言:“亦夏亦夷, 非夏非夷”。“亦夏亦夷即溶融了中华民族的夏夷两类基本的民族及文化, 即似华夏的主流文化, 又似杂多蛮夷文化;“非夏非夷”, 即在两类文化的综合流变中, 产生的既不是典型的华夏文化也不是典型的蛮夷文化, 而是有自身特点的多元的夏夷相半、夏夷相伴合体文化。深入的文化交流, 各种风俗民情在此聚集、交汇。明清时期的鄂西山区, 形成鄂西北的楚川陕西俗文化圈和鄂西南的巴楚文化圈, 更使得荆楚境内的这些荆俗楚异彩纷呈, 无不影响着民俗体育的丰富与多彩。人作为文化的载体, 在其移动、迁徙的过程中, 不仅载来了原有的文化, 同时对新的文化环境, 又不得不吸收新的文化, 从而融会出新的混生型文化。鄂西地区量人口的流动, 五方杂处的人口结构, 对当地湖北人的性格影响广泛至深, 移民“自为俗”、“各俗其俗”, 所传播的复杂多元的异地文化给湖北当地民间习俗添加了新的内容, 扩大了风俗文化圈的容量, 导致民风庞杂不齐, 从而丰富了单纯的区域化。“有容乃大”的文化传统, 四方移民带来的文化融合, 从而显示出多元的文化征。
参考文献
[1]罗运环.荆楚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6 (3) :84~87.
现代设计中对荆楚文化运用研究 篇7
1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出现审美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不同的种族构成和不同形式的社会构成, 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此外, 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派生出不同的社会心理效应。
1.1 不同的思维模式
在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统治时期, 中华民族的同质性逐渐得到巩固和完善, 且中国社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方式促使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向和睦共处、趋同的方向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中国人意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且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 人们的思想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人际交往有着等级森严的法度, 而这种等级制度的最高体现就是儒家思想。
以古希腊为例, 不同、甚至相斥的观点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希腊人认知过程的发展。古希腊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主要依靠狩猎、放牧和贸易, 其中, 部分职业并不需要与他人有过多的合作,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古希腊人的思想相对自由, 人们在市场中可以讨价还价, 还可就公共事务辩论。
1.2 不同的社会心理效应
从宏观上看, 地理环境的差异是产生中西方社会巨大差异的首要因素。这种社会的巨大差异是产生社会文化心理差异的主要源头, 而社会文化心理差异最终会形成各类艺术的全面差异。比如, 地理环境会对各类艺术造成影响, 因此, 我们可从历史的视角来辩证地考察地理因素的作用。
希腊本身是一个半岛, 又被海湾峡和高山分割成多个区域, 这些区域彼此孤立、海岸线较长、多港口。由于负山面海、腹地狭窄、土地贫瘠、人口过剩, 希腊的农业难以促进其社会的发展, 发展手工业、对外商品贸易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因此, 向海外发展, 比如大力发展海洋业已成为古希腊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在古希腊最初的亲属关系的社会, 农业经济使人们的血缘关系保留了下来, 这是因为土地转让的本质特征是不可迁移的, 家族拥有的土地变为了国家所有, 自始至终未形成土地私有化。
2 经典案例
建筑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探讨荆楚的建筑风格, 就必须找到源头。比如, 应充分考察当地的文化、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 结合施工综合技术、供应和需求的关系、绿色建筑材料等其他因素, 满足现代功能, 并从颜色、功用和风格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研究荆楚文化可以在什么样的形式中反映出来, 从而得到艺术灵感和设计方案, 创造集传统、民族于一体的新的现代建筑风格, 使现代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 标新立异。
湖北省博物馆整体建筑虚实结合得相得益彰, 具有荆楚建筑的空灵美。该建筑选择高台基不是为了追求历史形式的重现, 而是为了追根溯源。结合建筑功能、地理环境等综合性因素考虑, 最终确立了施工方案:建筑外观被分割成了数层, 形成了层台累榭的建筑风格, 建筑周围有绿植、湖泊, 这契合了荆楚风格建筑亲近自然的特征。湖北省博物馆作为荆楚风格建筑的伟大尝试, 获得了社会良好的反响。
武昌火车站整体建筑的布局为中轴对称, 中部设计了坡顶, 左、右两边的屋顶稍稍翘起;为了配合大坡顶, 外墙略有倾斜, 展现出一种向上的趋势, 具有荆楚风格建筑中的夸张美;建筑后墙雨棚的栏杆采取干阑式, 虚实结合, 体现了荆楚风格建筑中的空灵美。整个建筑设计仿造了楚国城门, 屋顶上装饰有凤纹, 体现了楚人尊凤为图腾的习俗。整个建筑除了屋顶是红色外, 大部分为灰色, 与周边绿植相得益彰。武昌火车站作为湖北省武汉市的门户, 采用荆楚建筑风格是非常适合的, 游客一下车就能欣赏当地的特色, 从而彰显民族风采, 具有强烈的地域感。
3 结束语
由于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心态不同, 其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也不同, 存在因阶级、民族、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艺术修养等因素造成的差异, 但这些差异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的共性。而正是因存在共性, 不同民族的信仰、文化才能碰撞出火花, 才可能产生人类共同的艺术瑰宝。
摘要: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今天, 荆楚文化作为楚国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 受到西方的精神、文化心态等冲击, 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 在中西方设计美学交融的同时, 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保留, 去伪存真。
关键词:古希腊,设计美学,建筑设计,民族风采
参考文献
[1]黄凤春.浓郁楚风:楚国的衣食住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刘纪兴.荆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新特质简论[J].政策, 2007 (2) .
[3]罗运环.论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3 (2) .
[4]张正明.楚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5]魏昌著.楚学札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荆楚文化特色 篇8
一、荆楚地区楚文化旅游纪念品首饰发展现状
楚文化的发祥地在荆楚地区,有着悠久的楚文化历史,楚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在800多年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楚文化是古代楚人在楚地创立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在青铜器、漆器、织丝品、刺绣、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的器物,浪漫活泼、富于幻想的文学,富有智慧、源于自然的哲学,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巫术,都极富特色”。楚文化的辉煌成就,其经典性仍然是当代艺术设计创作的源泉。在对楚文化发展和创新方面,楚艺术表现还有很大的空间,楚文化旅游周边产品开发、生产的潜力也是巨大的。更好的发挥楚文化的特色,把楚文化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追求意境设计,将楚文化渗透到纪念品首饰设计中,并通过游客的体验,使楚文化得到提升。充分挖掘楚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具体的产品设计中这才是设计的重点。
据调查显示,国内外有关于从荆楚地区楚文化的角度对旅游纪念品的研究很少,而且基本上是从经济学和营销学角度进行研究,从设计审美和实用性的角度对旅游纪念品首饰的研究几乎为零。到目前为止,各旅游景点的纪念品首饰如出一辙,极其符合工业化时代大批量生产的特征,而当地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及文化内涵毫无体现。荆楚地区楚文化并没有在相应的旅游纪念品首饰中得到很好的重视。
全国各地现有的一些旅游纪念品首饰都有着很普遍的问题,太过意大众化缺乏创新,关于旅游纪念品首饰的创新力度不够。旅游纪念品首饰的实用性不强,对特色的挖掘力度还不够,商品的开发人员缺少积极开拓和探索的精神,对特色的挖掘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旅游纪念品首饰的开发没有得到及时的专利保护。
二、发展荆楚地区旅游纪念品首饰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尊重历史、珍视文化、继承发展、综合创新的优秀文化传统。旅游纪念品首饰作为一种体现地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深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目前许多传统文化都依附这种形式去实现它们的当代价值。旅游纪念品首饰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人们在看到纪念品首饰时能忆起景区鲜明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可是现有的旅游纪念品首饰只处于简单开发阶段,与旅游地独有的特色完全脱节,缺乏文化内涵及韵味,选择的物质载体也干篇一律,难以凸显地域特色,无法体现纪念的意义。
通过荆楚地区楚文化对旅游纪念品首饰的研究,发挥荆楚地区楚文化最大的优势,融入到湖北文化产业建设中,成为产业支柱,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荆楚地区楚文化的精华。湖北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荆楚地区楚文化的发祥地,传承了荆楚地区楚文化的博大精深。荆楚地区楚文化,作为南国文化白勺一种,不仅瑰丽多彩,而且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
基于荆楚地区楚文化的旅游纪念品首饰不单单是一件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更是一件特殊的文化商品,既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同时又将荆楚地区楚文化元素与现代物质载体相融合,让旅游者了解荆楚地区楚文化的精华所在,更直观的感受荆楚地区楚文化的韵味,让荆楚地区楚文化形象视觉化。它充分反映旅游景区的风土人情,希望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旅游景区的地域文化融入到纪念品中,在馈赠给亲友的同时又可将旅游地的信启传播到各地,间接的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从而达到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完美地实现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的整合。
三、发展荆楚地区楚文化旅游纪念品首饰的途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从荆楚地区楚文化的旅游纪念品首饰角度出发,具有很高的文化附加值和实用性,能够随着旅游者留传到各地,对湖北地区旅游业能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扩大湖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给本土的纪念品首饰生产厂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上一定要有实用性,满足自身的需要,但也要尽可能的考虑到游客们的审美需求。人类是情感的动物,设计不能够太生硬,一定要带有人文情感在里面,才能得到游客的共鸣,旅游纪念品首饰才能够带有生命力和内涵。旅游纪念品首饰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在设计中要体现美好、创造美好,尽量突出旅游纪念品首饰的功能性。旅游本身就是在大自然中寻找美,反应大自然中的没等事情,从而能够从旅游纪念品首饰就想到旅行时的美好。旅游纪念品首饰在设计上要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美感,把简单的美感通过设计和开发产品变得精致,打造具有娱乐性、审美性的设计作品,能够让更多人都喜爱,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使人们看到旅游纪念品首饰就能够想到荆楚地区。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把打造良好的情感体验作为重点来考虑。采用一些新颖的方法,不仅体现出旅游纪念品首饰的价值特征,而且可以使旅游纪念品首饰的设计更具有美感。如在定位上可以集中体现自然美,营造楚文化风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能从地域文化熏陶中获得乐趣,享受完美的体验。
四、结论
荆楚文化特色 篇9
1 荆楚节俗体育的文化特征
1.1 传统民俗体育与传统节日相互融合
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中根据节日的性质或目的把节日分为:生产类节庆、纪念类节庆、宗教祭祀类节庆、社交娱乐类节庆、喜庆类节气和驱邪祛病类节庆六大类[2]。各类节庆活动都蕴含着民俗体育活动。荆州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荆楚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个性的民俗节庆体育。无论是生产与纪念类的节庆,还是宗教祭祀与社交娱乐类的节庆等等都与传统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有着不解之缘。如,春节的采莲船、舞龙灯、蚌壳精舞、舞狮子等这些荆楚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都是为了节日喜庆联欢而举行的。正月初三到十五的“新年节”和二月初二的“土王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亡人节”,湘西、鄂西土家族祭祀祖先要跳八宝铜铃舞、摆手舞。在荆州每逢端午节,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每年要举行盛大的龙舟赛活动。以及清明时节的人们结伴郊游,感受春天气息。在郊野中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戴柳、斗草、蹴鞠等活动中相聚相识,接下美好友谊。传统的民俗体育融入了传统节日庆典、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等活动中。
1.2 尚巫崇鬼,求吉纳福,娱乐狂欢是荆楚节俗体育的本质特征
尚巫崇鬼,荆楚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原始文化的成分,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保留着荆楚先民们浓厚的原始文化,特别是以崇拜鬼神为载体的巫文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了较大比重。早在三苗百濮的时代,就有巫风流荡在荆楚大地上,村村寨寨,尚巫崇鬼,重祭祀,喜酣歌恒[3]。楚人对于神、鬼的奉祀虔诚至极。不但尚鬼好祀、巫风极盛,而且祠必载歌载舞。古代楚国人尚崇巫鬼文化,极富区域性文化特色。这与他们风俗中崇尚的楚舞有很大的关系。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南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用歌舞乐诸神这就是古楚人的一种节俗。古荆楚之地这种巫舞具有一种狂热宣泄情感的特性。这种古代巫舞的旋律、节奏以及歌舞者的感情波动,甚至歌舞者呼吸的急或缓、心跳的强或弱都紧密相连。古代荆楚巫舞充满了近乎原生状态的生命体验[4]。这种巫鬼信仰塑造了难以移易的传统文化心理,紧紧依附着荆楚大地。民俗体育与宗教迷信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体育活动的胚胎就是在宗教迷信活动中孕育出来的。所以荆楚民俗体育中也必然蕴含着浓厚的尚巫崇鬼的文化特性因子,事实也确是如此,浓厚的尚巫崇鬼的文化特性都能在荆楚人的民俗体育中淋漓尽致的体现。
求吉纳福,走进荆楚传统岁时节日,会发现古代大部分民间民俗活动都与祈求吉祥幸福、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有关。如在节日庆典的舞狮,据记载汉朝的时候狮子从西域传入中国,人们非常喜爱。当时的人们模仿狮子外貌和狮子动作作戏,到三国时逐渐演变成舞狮。到了唐朝,在宫廷里就有了大型的舞狮舞表演“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舞狮的描述,可见唐代的舞狮与我们现在的舞狮已十分相似。狮子是百兽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是驱邪的吉祥之物,象征着吉祥如意,因此,舞狮活动寄托着人们消灾除病、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千百年来,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把龙看着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炎黄子孙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消灾降福的吉祥之物。据历史考证早在两千多年前,在民间就有了舞龙的习俗。当时的舞龙是用来求雨,人们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每逢天旱时,便以舞龙祈雨。据传说当时舞龙祈雨还分不同的季节舞不同的龙。“舞青龙”是春旱求雨,“舞赤龙”是夏旱求雨,“舞白龙”是秋旱求雨,“舞黑龙”是冬旱求雨。因此,舞龙的产生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过去为了避免洪水灾害,老百姓就以舞龙表演,祈求苍天保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舞龙的活动代代相传,不仅仅只限于祈雨,在其它节日庆典、贺喜祝福、祭神驱邪、庙会活动等等也都有舞龙的习俗。端午节的赛龙舟,有许多传说,比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消灾驱避说等等。在荆州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为深远。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拜命舟楫以拯之。”相传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这段记载把端午节和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龙舟竞渡成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这留下的节俗,是荆楚人对伟大爱国者的怀念,因为这种史实的意义,使端午节具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意义。荆州的龙舟赛,在比赛之前要进行庄严肃穆的“龙头祭”仪式,即由主祭人在龙头前烧香焚纸,将红布或红丝带系在龙头上,称为“上红”,请德高望重的长者祷告或宣读祭文,为龙头开光点睛,参加祭祀的人向龙头三鞠躬,然后奏乐放鞭炮,抬龙头下水竞渡。有些地方在祭祀仪式上还要唱仪式歌,形式内容多种多样不尽相同,“新打大船下河来,摩天岭中显英才,屈原你,现在何处落何方?赶端阳,年年端阳闹长江”。仪式歌多是怀念屈原、赞颂太平盛世、祈求丰收或期望竞赛获胜的内容。“新年节”(正月初三到十五)以及“亡人节”(农历七月十二),湘西、鄂西土家族有跳摆手舞的习俗。摆手舞分“小摆手”和“大摆手”两种形式。一年或几年举行一次,规模宏大,而且多在野外举行的,主要用于祭祀的,叫“大摆手”。规模较小,多在摆手堂进行的,用于节庆联欢的,叫“小摆手”。每逢摆手时节,人们披着绚丽的被锦(被面),擎着绣有龙凤、绘画着鸟兽的彩旗,锣鼓声声,鸟枪齐鸣,人数几百上千上万不等,男男女女相携,并围成圆圈,他们迈着健壮优美的步伐,摆动着劳动惯了的双手,蹁跹群舞,人们欢声笑语,汇成一派欢乐节日景象[5]。另外土家族祭祀时表演的“跳丧舞”“八宝铜铃舞”其活动宗旨是土家人向祖先和神灵许愿,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逢正月和农历五月十三,关帝庙举行大型庙会活动,周围十里八乡村村寨寨的老百姓聚集于此,划采莲船,玩龙灯,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拜关公、祭关公,把关帝庙内外闹腾得红红火火,表达人们对关公的敬仰之情。在荆楚大地上先辈们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民间民俗节庆体育文化遗产,如春节的划旱船、踩高跷、玩蚌壳精、三月三放风筝、荡秋千、踏青,重阳节的登高,中元节的放河灯等,其内容始终围绕着祭祀神灵、求吉纳福,娱乐狂欢等主题。
1.3 社会整合,凝聚民心是荆楚节俗体育的社会功能
从增强社区意识的角度来看,社区整合就是增强社区的团结[6]。但社区整合是使社区诸要素相互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并有效发挥社区功能。它包括物质、人力资源和意识三个层面的整合,其中最关键的是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研究证明:村落只有对历史记忆清晰、并有发达的公共舆论,才有较强的内聚力。而村庄对历史记忆不清,往往村中各色人都各行其事,缺乏公共的行为评价标准,村庄的内聚力也不强。历经沧桑,经过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结构严密的荆楚民间节俗活动,已深深扎根在荆楚大地,传统节日的情节早已深深嵌入民众骨髓。这些传统的民间节俗活动,构成了乡村社区网络节俗文化,有利于加强人际交往、缓解了社会矛盾、消除潜在的社会矛盾,这对生活方式分散、传统的关联度不强的乡村社区,具有很好的约束规范和整合作用。在整合社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能。
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给乡村民众创造了互动的机会,民众通过共同的节日游艺、娱乐等庆祝仪式,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价值标准,人际关系得到了调节,社会群体得到了进一步整合,因而加强了民众的集体意识。那些传统节日,通常是由一定区域的民众因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娱乐、交际、教育等共同的需求聚集在一起活动,在共同欢庆节日的同时又使人强烈感受到社会群体的存在。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民众进行文化交流、交际的重要途径。“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就是对土家族青年男女交流的真实写照。在土家族生活地区,摆手舞活动在每年二月或三月开展,十里八乡的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少,不管地位高低,全都欢聚一堂,同歌共舞。这种活动成为土家族人相互沟通、增进友谊的好场合,同时更是男女青年交友的好场合。通过这种摆手舞,土家族人增强了本民族的团结意识,强化了各种不同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摆手舞是土家族长期以来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土家族民族团结的纽带。在荆州(农历五月十三)关公诞生之日,关帝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人们在这里玩龙灯、跳狮子、骑马射箭、划旱船、吹喇叭套轿子,把关帝庙内外闹腾得红红火火。荆州城大北门外有一条街叫“得胜街”,街名来源就是,当年,关公出兵伐吴凯旋归来时,荆州军民在次敲锣打鼓放鞭炮,夹道欢迎,所以至今,此街仍名为“得胜街”。逢年过节,荆州人玩龙灯,首先要到关帝庙拜关公,再沿街串巷舞龙。关帝庙成了荆楚人们崇拜的地方,被视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象征,最具吸引力的聚合场所。关公“报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行事以勇”的关公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团结的凝聚力和鼓舞的号召力。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人们在一年一度的全家大团聚之后,就会全家一起外出,去探亲,去访友,去观看,去参与春节期间的各种喜庆娱乐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划采莲船,舞蚌壳精,逛庙会等等。清明寒食节的踏青、扫墓,也都是很热闹的全民群体活动。而这些热闹的全民群体活动,使在不同聚居区域的人们,同时流向同一地点,汇聚成庞大的人群流,集聚在一起。这种不同地方、区域的人群汇集在一起,人们的社群意识就会大大的增强。人们的行为、语言、待人接物的态度都要以社群的存在为前提。大家互相交流、相互问候,同娱同乐、化解了人际间的误会与隔阂,人际间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再加上节日特有的祥和欢乐气氛,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认知、认同与理解,化解了人们的寂寞与孤独情感,体会到了一个人融入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和凝聚力,强化了社会群体的集体意识。
2 荆楚民间节俗体育的现代意义
2.1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幅幅多彩的历史文化画卷,有汉民族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还有各少数民族的众多的传统节俗。每一幅都充满着诗情画意,每一幅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情和礼仪文化。这些传统节日,体现了以自然为取向,万物平等的自然本原思想,这是主流方面,还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睦相处的和谐为美的思想。在民间民俗传统节庆里的体育游戏、歌舞娱乐里所蕴涵的和谐理念,正是构建我们当代和谐社会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荆楚大地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可以强化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感情联系,满足人们的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民间节俗体育活动能够增加人们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本区域民众的凝聚力。比如春节,走村串户表演的舞狮、划采莲船表演活动,使得村村、户户之间加强了联络,增进了情感,村民之间有了这些活动往来之后也增强了友谊。村村寨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村寨之间的关系能够借以协调,村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够增强。因此在化解乡村之间、村民之间的矛盾上,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积极作用。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是村寨之间交往联系的平台,是村民之间交往联系的平台,是促进入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重要手段。在二十一世纪新的社会时期,在传统节日里充分利用开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激励民众的斗志,展现民众的精神风貌,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而且可以密切乡村民众的人际关系,改变不良习惯和社会风气,满足民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需求,有利于乡村、社区的和谐稳定。民俗节庆传统体育活动,存在于节日庆典活动之中,它是民众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的总汇,而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这种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和表演,能够增强村民的地域(亲属)认同感,加强村落(宗族)凝聚力的作用。一些与传统宗教信仰方面有关的民间民俗节庆活动内容,在满足人们文化娱乐、体育游戏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宗教信仰需求。民众的信仰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正确地引导民众的信仰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保证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环节。在民俗节庆活动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共同的节日习俗、共同的庆祝仪式,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信仰,在游艺、娱乐当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感、道德观和价值观,并通过一年年一代代的延续,把与这些节日联系在一起的民间节俗体育活动自觉主动地传承下来。民间民俗节庆体育是一个节日文化的载体,而且是高度浓缩的节日文化的载体。这个载体发挥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人民智慧的积极作用,能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所以,民间民俗节庆体育活动具有崇拜前哲先圣,怀念历史文化,企盼团圆安定,向往追求真善美,营造祥和安宁幸福氛围,创造合家团聚、普天同庆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有利于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利用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就是:“文体来搭台,经济来唱戏”。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若能很好地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那么这将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荆楚节俗体育,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荆楚大地,来自于民间大众,是荆楚民众非常熟悉的地方体育文化。因此,在荆楚大地上开展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最容易成为地方民俗文化的品牌。构成地方文化传承的某种象征,有效开展这些民俗体育活动可提升该地方的知名度,也是有效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亮点。负载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及地方特色传统节日,和一般假日比较来看,它所激起的人们的消费欲望会更强。节日期间有超常的消费需求,这是因为村民节日期间的物质需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现今的节日既是文化的盛会,也是商贸交流的盛会。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团体、精英们都充分认识到,每个节日节庆活动中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具有提升地方经济的作用,利用节日节庆活动,能够带动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如荆州开展的关公文化节活动,包括关公祭祀大典、关公文化成果展以及节日期间开展的文艺晚会、招商大会等活动项目,展示荆州关公文化特色,提升荆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近年来,每到阳春三月,荆州桃花村利用荆州人踏青的习俗,因势利导与新闻媒体联合举办“荆州桃花会”,以桃花为媒,以美食以纽带,注入文化内涵,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文化旅游盛会。融“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据相关数据表明:2010年第二届桃花会,三天吸引游客超过7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20万人拉动消费3000多万元。将民族传统节日与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紧密结合,加大地方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是提高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荆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民间节日体育文化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政府可利用城市文化名片的优势,推出活动参与性强、地方特色突出、区域风俗浓厚的,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吸引中外游客,开发地方旅游,拉动旅游经济。如以荆楚民俗节庆为旅游龙头,将荆楚之地的民俗节日文化活动串联起来,形成荆楚旅游民俗节日文化链。与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名胜古迹以及优美的自然风景结合起来,用民间民俗节庆体育做旅游的引线,将民俗节日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生态美景旅游融合在一起,共同打造荆楚大地区域旅游品牌,既可以收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可以将荆楚之地与其他区域的交往与互动引入到长效、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之中。
2.3 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体育的冲击,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受到了严禁挑战,在某些地方传统节日里,一些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娱乐项目慢慢销声匿迹,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后继乏人。民间民俗节庆活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中就有民间民俗节庆活动。如何继承、保护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这是广大体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现代社会的视角和理念,来揭示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强化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功能,那么对保护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民俗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构成一种有别于其它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一般是一天或者几天,相对于平日来说,就是短暂的一瞬,但它对我们社会、对我们人生却是不可缺少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所具有的审美关、价值观、道德观,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代需要我们深入调查、整理和发掘,这些传统民间民俗体育的内在价值。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头脑,面对五光十色、意蕴不同的西方节日。更需要从他们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各方面,去进行比较研究,对其价值意义的进行借鉴。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东西方节日多元并存的现代社会,要弘扬民族文化,就要既努力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与时俱进,要将民族传统节日赋以时代特色。荆楚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民族节庆特色,一般都是人们节日庆典求吉纳福的信仰,表现出民族道德观、审美关、价值观。比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悬艾叶、饮雄黄酒,展现的不仅仅是驱邪恶、避灾难。还有寄托着古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对伟大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怀念,表现了同船共度、同舟共济团结精神。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日)在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活动,荆州民众聚集在这里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使得关帝庙内外热闹非凡。荆州人对关公的无限敬仰,已成了千年不变的习俗。体现了荆州人对关公文化所特有的“凛然正气、忠义仁勇、赤诚报国”的崇高精神崇拜。关公精神已深深扎根于荆楚大地,作为中国文化精髓之一的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历史、跨越时空、跨越世纪的崇尚。在荆州许多民间民俗节庆体育活动,比如采莲船、踩高跷、滚灯舞等都深受荆州民众的喜爱,这些活动也将荆州民众或粗犷豪爽或温婉妩媚的性格充分的展示了出来。
民间节庆活动,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这些民间节庆活动,为民俗娱乐活动构筑了发展的平台,在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体育项目上都具有很好的表现力。这些民间节庆活动,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向往,展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王俊奇.试论宋代节俗体育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J].山东体育科技,2003,4.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J].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3.
[3]马英.荆楚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研究[M].武汉体育学院,2009.
[4]周积明.湖北文化史[D].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孟庆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湖南省文化厅.
荆楚文化特色 篇10
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要想走得更远做得更好甚至卖价更高都无法脱离真正好的有文化特点的设计风格与气质。西班牙米拉公寓的设计, 中国亚洲建筑师走廊等一系列的商业居住空间的优秀设计项目都很好的说明了设计中文化特点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张欣说:“好的建筑是可以用来收藏的。”有时候一些精明的开发商确实是真正最了解设计掌握设计脉搏的人。作为一个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设计教育从业者, 我深深的觉得江南文化底蕴深厚, 支流繁多, 但用于当现实际设计工程中的文化元素确不多。本人由于在武汉生活学习了近六年, 对荆楚文化认识较多, 且在武汉其间所做的多个设计项目也都尝试将楚文化的神韵植入设计创意之中。
楚文化建筑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一种精神就是设计以人为本, 居住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湖北民居的风格特点始终以人的实际居住环境为中心从实用性、舒适性、美观性等几个方面去建造房屋。根据历史记载在楚国立国以前湖北民居的建造已达到较高水平且已经有建筑设计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追求。历史上几个重要的考古发现都能证明这一点。如在湖北郧县青龙泉发现的具有仰韶文化特征的房屋遗址, 有5座房屋都是地面式单间圆形且室内都有承重立柱。如考古发现大溪文化时期的枝江关庙山遗址已经就有了套间型住房, 平面呈正方形, 以黄泥掺稻草、谷壳抹墙面, 墙体有竹木为筋网。由此可见湖北地区的民房建造在五千年前就开始非常重视房屋的坚固性和美观性。
湖北古代民居中非常具代表性的干阑式建筑更加诠释了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民居建筑已具有了自己优秀的设计理念。有历史记载在蕲春毛家嘴就曾发现过西周时期的干阑式建筑民居遗址, 其结构大多为长方形, 柱子插入塘底, 柱子直径约20厘米。为了安全和防止野兽攻击的考虑, 这个房子是建在水中的, 这也是干阑式建筑最独特的特点之一。这种民居建筑的产生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在水中建房的技术。干阑式建筑的出现在湖北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理原因。江汉平原的沿江一带地势低凹, 经常遭洪水淹没。因此民间常以木桩、高梁杆、苇子搭草棚居住, 大水冲垮后, 再盖也容易。湖北有的村庄 (如仙桃市麻港南嘴村) 十年九淹水, 只要下几天大雨, 村子就淹没了。若遇长江发大水, 村子就成了一片汪洋。为此, 人们不得不在建房时寻求对策。当地老百姓在盖砖石水泥房时, 先建一个底层, 使房屋悬空, 底层留有水门, 平时用砖叠闭, 当发生大水时, 推开水门, 让水穿行于底层, 减轻水压。而鄂南地区乡村民宅则另有特点, 多是砖木结构, 富户为青砖瓦房, 有三间二重、五间二重, 也有五重堂、七重堂。解放以前建房, 从选址、定向、到清基下脚, 都要请阴阳先生指导。建房以“前无阻挡, 后有依靠, 坐北向南, 地势高亢”的地址为佳。立门以双日、逢八日为吉。
时代在变迁着, 历史的人与事也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消磨。但一些凝聚了民族文化气息传承了历史故事特色的民居建筑确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作为一名设计教育工作者, 当我们了解完湖北楚文化建筑的大概特点和基本情况后我们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干阑式建筑一种为适应自然环境而生的设计概念, 一种功能指导设计的创意;充满故事充满传奇的近代建筑遗址;人情味浓厚的当代小区建设。无不体现着两个建筑设计的灵魂与需求。建筑居住空间一定要满足抵抗自然条件有利居住实用的物质需求, 一定要满足便于传达邻里人群之间亲情友情交流的精神需求。
总体来说楚文化民居千百年来发展传承的东西只有两点:一方面是文化审美情感交流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尽善尽美的细节功能需求。谈民族文化, 说历史传承, 述设计案例归其主题都是想探讨出一条适合当代建筑空间设计创意, 适合当代设计师去追寻的一条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这句话许多人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对于这句话在设计作品中的含意及理解, 我认为应该是传承民族风格灵魂, 延续我们固有的文化气质及气息, 将其融入到我们的设计创意形态当中, 能够调动观众对民族文化的回味。但是我觉得新时代的建筑空间设计绝对不是照搬老八股的原版建筑形态。而是在形态上融入文化的同时, 在具体的建筑造上又能充分的现代化。充分的用现代的化的人机需求的理念去造让人住着舒服住着赏心悦目的房子。在真正具体环节设计的时候依然要用最严谨最现代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一丝不苟的设计体系去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权喜;《楚文化》;文物出版社;第1版 (2000年10月1日)
[2] .朱萍;《楚文化的西渐》;巴蜀书社;第1版 (2010年11 月1日)
[3] .李晓峰;《湖北建筑集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版 (2006年10月1日)
【荆楚文化特色】推荐阅读:
荆楚文化09-17
荆楚跳蚤文化节策划书11-18
荆楚情怀10-04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06-30
荆楚理工学院SWT项目介绍07-02
地域文化特色10-19
文化形成特色06-23
城市文化特色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