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

2024-09-17

荆楚文化(共12篇)

荆楚文化 篇1

一、荆楚文化、文化符号相关概述

根据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记载, 楚人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族, 又称作汉族, 是皇帝之孙的后裔, 随后不断向南迁移 (主要指湖北地区) , 与江、汉流域的土著部落融合。在周朝周成王时期大肆分封诸侯, 首领熊绎加封为楚君, 成为了周朝的一个异性诸侯国, 之后楚人就有了“楚”这个国名。荆楚始于楚, “荆”又叫做杜荆, 是一种用做鞭打犯人的植物, 在古代称作“楚”, 因此, “荆”也称作“楚”, “楚”也叫作“荆, 也可合称为“荆楚”或“楚荆”。早期, 楚人在丹阳一带活动, 是江汉最长支流, 楚文化就是在这里开始生根发芽。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 因不同的地理条件、社会结构和经济方式, 成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方区别另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 突出体现某一地区的地方性特征, 地域性文化对于城市与社会的文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荆楚文化是自周代起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们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 它反映了楚人的传统民俗、价值观念、精神思想等, 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江汉流域。在楚国发展的鼎盛时期, 楚国的国土地跨八个大省, 湖北省为荆楚大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现如今通常我们说的“荆楚”一般指的是湖北地区, “湘楚”指的是湖南地区。

符号学是近代新兴起的专门深入系统研究符号的一门学科, 给人类带来了探索未知世界、未知文明的机会和新方法, 通过对各种符号的系统探究, 使人们更加了解符号背后的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 更好的理解过去人们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等。文化符号是代表某一国家、民族、地区乃至一个企业所特有的文化, 可以作为区别其他文化背景的特殊抽象表达。荆楚文化符号是能够高度代表荆楚大地文化的一种抽象表达, 能够体现出荆楚地区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貌、思想状态、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

二、荆楚文化符号的内涵及特征

楚人深受老子与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 他们向往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注重释放个体, 达到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文化精神。在荆楚文化中可以看到大量提取自自然界的文化符号, 尤其可以看到各式自然形态的动物纹与植物纹。在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的青铜器、漆器、玉器的发展迅猛, 不仅数量众多, 在造型上大胆创新,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在纹样的使用上动物纹最常见的是龙、凤纹, 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 整个尊盘用了

蟠龙纹、蟠虺纹、蟠螭纹来装饰, 蟠表示重叠卷曲, 虺是没有角的小龙的意思, 螭指的是有毒的小蛇, 各种纹样相互交错, 生动形象, 层次分明, 这几种纹样是在楚文化中常见的纹样, 多出现在青铜器中。

楚国的漆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著名的乐器虎座鸟架鼓, 由一鼓、两只虎和两只鸟组成, 鼓面上绘有斜三角云纹和s形纹样。楚文化背景下的漆器通常会运用蟠螭纹、凤纹、卷云纹等自然类型的纹样进行装饰, 使它进行巧妙的结合, 是荆楚文化的代表。楚国的玉器种类繁多, 在造型上采用了楚人喜爱的龙、凤造型, 搭配上勾云纹、人形纹、谷纹、S形纹等纹样。玉镂雕双龙首佩, 对称的两条龙形回头仰望, 龙的背部向上弯起, 身上有春秋战国时期特色的谷纹做装饰。

楚人尊龙崇凤, 楚人认为凤是祖先的化身, 是一种通灵性的神鸟, 代表了世间美好的事物, 是象征着天下太平、国运昌盛的吉祥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 楚人崇凤已经达到了顶峰, 凤成为了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在楚人的日常生活中凤的图案无处不在, 包括杯、碗、壶、鼎、盘、衣、履以及画帛中。在漆器物品中最为著名的是虎座飞鸟, 不仅是楚国的一件丧葬物品, 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一只虎伏卧在地上, 身上站着一只展翅而飞的凤鸟, 并且鸟背上还插有鹿角, 在楚国凤、鹿与虎被称为神鸟与神兽, 有与天地沟通的神力, 此物品是一件极具有荆楚韵味的艺术作品。最常见不仅仅有出土的彩绘凤鸟双连杯、在《人物龙凤图》中、代表楚国文学的屈原诗歌中也常常有凤的元素存在。

在楚国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是楚人崇巫, 常常用做祭祀、占卜、招魂, 楚人比较热衷鬼神之说, 认为万物皆有灵气, 表现出对鬼神的敬畏之情。从春秋战国出土的文物中看到许多纹样中夹杂着鬼神的图样, 《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中常常看到把人与神描绘在同一个场景中, 也表达了楚人对图腾的敬仰与尚巫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文物中, 有大量的表现楚人日常生活的纹样, 纹样逐步变为写实, 从出土的纹样中可以得知楚人的生活状态。最具代表性的为攻占渔猎宴乐, 从图样中可看到人们劳作、奏乐、激战的画面, 生动的表现了当时楚人的生产、生活的场景。楚文化图腾、纹样数量惊人且形式多样, 我们经常能看到凤鸟飞天、飞龙在天的场景, 表现了楚人对浪漫主义和自由的追求, 楚地原为蛮夷之地, 造就了楚人乐观、奔放的性格, 形成了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 从而所形成了别具一格、大胆创新的文化。

三、结语

楚国八百年的历史, 形成了独特的荆楚韵味的历史文化, 从楚人的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都能显示出楚人独特的文化符号, 而这些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着深刻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 都能代表楚人乐观、浪漫、追求自由的性格, 荆楚文化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 并且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摘要: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 逐渐形成了以代表湖北地区浓郁地方性的地域文化, 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是我国灿烂历史文化中重要的一支。本文从荆楚文化中文化符号入手, 浅析了荆楚文化、文化符号的概念, 从楚人所崇尚的文化精神方面探讨了荆楚文化的图腾与纹样的形式, 理解了文化符号背后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荆楚文化,文化符号,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荆楚文化研究中心, 荆州市艺术研究所.楚文化简明读本[M].长江出版传媒, 2012.

[2]袁佩.荆楚文化符号与景观地界牌坊设计的审美创新融合[D].武汉理工大学, 2015.

[3]姚远.景观设计中荆楚文化符号的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 2012.

荆楚文化 篇2

(一)

铁轨,

像一条发亮的绷带,

从晴川的最开阔处牵出。

河流平静,

菜花遍地,

汉阳树历历如黛……

从远方来的列车,

只能使如此,

从容静美的,

春天受伤。

夕阳,

染着古战场的血,

再次冲击这,

深不可测的大地。

仅仅是擦身而过,

我看见一些,

低头劳作的农民,

火车呼啸的风尘,

并没有使他们,

偶然抬一下头,

让平和的目光,

越过颤动的铁轨。

从什么时候起,

庄稼就是这片土地,

永不褪色的远方?

这个黄昏的事件,

使从远方来的我,

明白了有一些河流,

塑造的不只是平原。

入夜,

风仿佛带来,

江东烟雨楼台的横笛长箫。

夜色中,

悄然移动着,

一点点农舍的灯,

守在中原的门槛,

轻轻咏叹……

(二)

星比恩爱的泪水更近。

星轻轻敲着夜的家门……

水是流动的夜,

夜是弥漫的水,

大江无语,

奔走的或许是岸。

月色款然,

我没有庭院,

桃花开在江南,

不可知的深处。

我只有越走越远,

越走越朦胧江滩。

此刻,

江风传颂着水的香味,

浪的思想。

流逝的究竟是什么?

仿佛星光在夜色中,

漫失与沉积。

一条江,

太开阔绵长,

只能流在心中。

月影如帆,

化蝶的人在今夜醒来。

(三)

黄尘万丈,

谁使一垒粗铜,

有了不朽的心跳?

天下兴衰,

不会比一个音阶更准!

青铜的慧光,

曾掠过血与白骨,

青铜的玄音,

曾响彻殿堂庙宇,

历史总在青铜的造型中,

寂然焠火,

深埋大地,

却永远清醒……

编钟出土!

谁说只是复活,

一个王朝的`恢宏气度,

与文赋华采?

谁说只是梦醒,

一种文明的瑰丽牌坊,

与远古脉搏?

《平沙落雁》、

《将军令》,

博袖临风腰折柳……

器有形而乐无形,

腔有限而乐无限。

编钟无声,

却如同一种普照,

苦乐忧喜,

大音茫茫……

编钟无意出土!

天地悠悠的音阶,

等待生命的音符,

快乐而和谐地撞击……

(四)

江城,

没有梅花。

是一场五月的雨,

淋湿了唐朝,

天才的无边愁绪,

一支飘零的玉笛,

才吹落满城残梅纷纷。

从此,

黄鹤杳杳,

那一江风月,

常惹起层楼外,

古今多少忧愁。

然而,

落梅的大江,

是一脉永远浩荡的曲谱——

长鞭直指,

英雄的名字,

犹如晨钟暮鼓;

搁笔难宁,

文人的才情,

犹如石磬陶埙……

江入大荒,

流逝的时空越久远,

越能记忆起那细腻的情感;

历练劫数,

珍惜的历史越清晰,

敞开的楼窗越能吞吐风云。

梅花无约。

江城,

大江玉笛上,

一个亮亮的笛孔!

论荆楚文化在祭祀建筑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荆楚派 建筑风格 祭祀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1 荆楚文化和历史渊源考究

楚国,又称为荆、荆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其区域范围大致是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域为主,还包括了现在的湖北全部、重庆、湖南、安徽、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但人们通常将湖北省称为“荆楚大地”。《三国志》中,吴国孙权的管辖范围就包含了荆州,但当时的荆州非今日之荆州,指的是襄阳,江陵,武菱,桂阳,长沙等几个城市。

2 我国祭祀文化概述

祭祀的产生是由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界感到神秘、恐惧。人们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飞鸟禽兽都是神灵主宰的,因此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概念,人类对神灵感激,更多的是对他们心存敬畏,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导致了祭祀的产生。

清朝时期的祭祀在拥有本民族祭礼的同时沿袭了汉族的祭祀礼仪,在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和重大节日时都会去天坛祭天。人们要祭祀的地上的神灵很多。除了祭地神、社神外,人们也会祭祀山神(山鬼)、石神、水神、火神等给人们提供资源的地界神灵。祭祖与祭天、祭社合为古代的三大祭礼,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变迁,祭祖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虽然枝节偶尔会有增减改变,但其主流趋势已然成形。在近现代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祭祀祖先成为了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

3 荆楚地区祭祀建筑案例

湖南从广义的荆楚地区概念上来讲也属于荆楚地区。因此本章以炎帝陵为例,重点分析主要祭祀区的神农大殿,探讨荆楚地区的祭祀建筑的建筑形式、空间划分以及总体布局等方面的内容。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境内,而神农大殿则位于炎帝陵殿中轴线东侧,是炎帝陵一期工程公祭区,于2001年开始动工,2002年9月竣工,在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活动中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万余平米,建筑面积1413平米,是清式仿古建筑。 神农大殿由大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面宽37米,进深24米,高19.6米, 10根高浮雕蟠龙石柱挺立在大殿外廊,高5.4米,直径0.8米,蟠龙栩栩如生。

3.1 建筑风格形式分析

从建筑风格上来讲,神农大殿延续了清代古建的建造形式。作为仿古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构造方法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不拘泥于旧的形式和做法,使用南方的建筑的构造方法和地方建造方法,只是借鉴却不是完全照搬,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和创新。最具有争议的一点是神农大殿没有采用传统的木结构,而是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露出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则用外做油漆,达到仿古木的质感效果。屋面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的预制件,檐口部分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方形櫞条,然后铺设预制钢筋混凝土的望板。而其他部分采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技术,铺设琉璃瓦,整个屋面形成完美的弧线形状,凸显古式建筑架构的曲线美。

从神农大殿这座典型的荆楚地区祭祀建筑来分析总结和归纳,以一概全,荆楚地区祭祀建筑风格延续古建建造风格较多,多为仿古,形式变化不大,例如斗拱、重檐这之类的建筑构件用的较多。高建台、深屋檐是荆楚古建筑的两大特色,包括祭祀建筑在内同样如此。可总结为:形式仿古,用材现代化,更像是翻新的古建,而不是历史的重现。

3.2 建筑空间布局分析

神农大殿,作为新建公祭区的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物,神农大殿采用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中轴对称形式,中轴线沿炎陵山龙脉展开,大殿坐北朝南,处于正中央,朝着太阳,人们称之为居中当阳。而公祭区的其余建筑则沿着轴线展开,更好的突出和衬托出主体建筑——神农大殿。

神农大殿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左右,由一个主殿和两个配殿组成,之间用连廊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山”字形。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物,加上恰到好处的连廊搭建,更加突出了神农大殿富于变化的空间感。地处炎帝陵浓厚的文化背景之下,神农大殿更加富有灵气和空间层次感,转而神农大殿本身也提升了炎帝陵的宏伟和庄严肃穆之感,增加了人们对祖先朝圣和膜拜的虔诚心理。

从空间布局和划分来看,荆楚地区祭祀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中轴对称形式。在古代中国,具有中轴线平面布局意识特征的建筑随处可见。强烈的政治色彩,浓郁的理性精神,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营造一种庄严肃穆、敦厚平和的感觉,提升了祭祀场所的的宏伟和庄严肃穆之感。荆楚地区祭祀建筑通常还设计为大进深、高空间,烘托出了建筑的恢弘的气势,给人一种空灵之感。再者,荆州祭祀建筑也善于利用周边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因素与建筑想协调,整体化一,与建筑空间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荆楚文化建筑风格的探寻要寻到其“源”,通过借鉴与化用的手段,应充分了解环境、气候、民族、风俗习惯等情况,结合建筑功能类型、现代技术与绿色建筑材料等综合性因素,从中寻找荆楚文化可以发扬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从而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略论荆楚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 篇4

关键词:荆楚文化,民俗体育,地域特征

1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它是汇成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源头, 它同北方黄河流域文化一样久远, 可以说二者共同构成华夏文明的双源。讨论荆楚文化, 对于全面剖析荆楚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是不可或缺的。荆楚文化通常又称荆湘文化、两湖文化、湖湘文化、楚文化等。

荆楚文化可以理解为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地讲, 它是从楚立国到灭亡期间所创造的文化。狭义的荆楚文化又有两层意义, 即考古学意义的文化和历史学意义的文化, 前者是指体现在考古遗物上的文化;后者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广义地讲, 它是自先秦至近代以前楚地、楚人所创造的, 具有自身特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简言之, 它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文化。就内涵言,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就地域言, 是以两湖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

2 荆楚民俗体育的区域文化特色

2.1 民俗体育概述

民俗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 它总是和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联系;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 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我国的民俗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及心理等形态, 它既是现代竞技体育原形与胚胎, 又是现代竞技运动的基础与补充,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民俗体育学所关注的正是这种民俗体育。民俗体育中, 一定民族的传统体育构成了它的主体。民俗和体育殊途同归, 它们关注的热点从根本上讲都是人, 是人类社会的健康、进步。民俗体育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优势是现代流行体育所不可比拟的, 它产生于本土, 来源于本土, 不断发展演变至今, 民俗体育已带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结存在于世人面前。在当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 民俗体育的功能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史学价值。

我国民众中传承的文化传统来看, 其中民俗体育的内容不少, 诸如元宵节、龙抬头节的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三月三放风筝、端午节赛龙舟等, 这些俗事在我国民间已有上千年历史。从宗教信仰民俗的角度说, 舞龙、赛龙舟可以看作是对龙的图腾崇拜;从迷信角度看, 傩舞是敬畏鬼神的迷信活动;古代游艺民俗中的民俗体育活动就更多了, 如打陀螺、俄多、击石球、打漂漂、扔石头、打鸡毛球、舞花棍、跳竹竿、跳皮筋、放风筝、拍纸片、老鹰抓小鸡、甩飞盘、蹦蹦球等等, 不胜枚举。从这里可以看出, 民俗体育所容纳的范围比较广泛, 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 从物质到精神, 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 所有形成习俗惯例世代传承的体育事象, 都

在其范围之列。关于民俗的本质, 陈勤建先生作了比较深刻的概括, 他认为:“从人类文化意识结构看, 民俗是它基础层中未经分化的原生态文化意识团”, “民俗处于文化意识阶梯的最低层……是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础和支柱”, “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 “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2.2 荆楚民俗体育项目所具有的荆楚文化特色

其他的民俗体育项目诸如打陀螺、俄多、击石球、打漂漂、扔石头、打鸡毛球、舞花棍、跳竹竿、跳皮筋、放风筝、拍纸片、老鹰抓小鸡、甩飞盘、蹦蹦球等等在全国各地都有所普及, 但民俗体育项目也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打上各个地域的文化烙印, 荆楚之地所属的民俗体育项目所凸显的荆楚文化特色是不失鲜明的。

2.2.1 尚巫崇鬼文化

楚国盛行巫风, 楚人信鬼好祠。我们知道, 体育与迷信宗教都有密切的关系, 准确的说, 迷信宗教中酝酿着体育活动的胚胎。而荆楚这种浓厚的尚巫崇鬼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其民俗体育中也必然蕴含着这种文化因子。早在三苗百濮的时代, 就有巫风流荡在荆楚大地上, 无论任何村寨, 无不信巫, 重祭祀, 喜酣歌恒。楚国的开国皇帝熊绎, 就是一个“桃弧棘矢以共王事的大巫”, 《礼记·曲礼下》说:“非其所祭而祭之, 名曰淫祀, 淫祀无富。”《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荆人畏鬼。”《九歌》中有《国殇》篇, 王逸《章句》云:“国殇, 谓死于国事者。”《国殇》尾句曰:“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王逸注:“言国殇既死以后, 精神强壮, 魂魄武毅, 长为百鬼之雄杰也。”他称国殇的魂魄为灵、为鬼雄, 可见由于对先祖功业的缅怀与崇敬, 楚人对于神、鬼的奉祀虔诚至极。楚人尚巫崇鬼文化与楚俗尚武有很大的关系, 极富区域性文化特色。且楚人尚鬼好祀、巫风极盛, 祠必载歌舞。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曰:“昔楚南之邑, 沅湘之间, 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荆楚巫舞具有一种狂热宣泄情感的特性。它的旋律和节奏与歌舞者的感情波动、意绪奔涌, 甚至与呼吸的急徐、心跳的强弱紧密相连, 充满乐近乎原生状态的生命体验。这恰好与楚人信火神尚赤俗的信仰, 好群聚游戏歌舞的风习, 热烈昂扬且泼辣奔放的野劲、率直性情相吻合。这些都能在荆楚人的民俗体育中淋漓尽致的得以体现。“信巫鬼, 重淫祀”成为楚文化特征之一, 这种强悍奔放的巫风野气盛传于后世, 荆楚之地即常以巫风盛于史、特盛于世。

2.2.2 非主流文化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所以农业生产发达之地, 就形成了文化繁盛的社会土壤。由于这种文化又具有强烈的宗法伦理性质, 有一种向上凝聚依附官府的特征, 因而政治中心所在, 就是其主流文化的中心所在;而商品经济发达和流通汇聚之地, 则易于形成非主流文化。自中国国家形成到隋唐时期, 西北地区 (指长安、洛阳一带) 为历代帝王之都, 是我国古代政治中心所在。自秦汉大统一后, 由于距西北中央政权遥远, 统治力量薄弱而形成的独特的政治气候, 荆楚之地成为朝廷罪犯逃亡避难的场所。《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 于是因游以厌之。”而且汉代视东南地区为边远落后庳湿之地, 历代皇帝一般不太喜欢的皇亲庶子分封到这里。唐代, 湖北诸州仍保持着接纳皇室贬黜者和贬谪刺史的一大地方政治特色, 接纳的皇室贬黜者和贬谪刺史者多于秦岭以北, 表明这个地区的政治地位低于关中、中原、山东等北方地区, 故京官不乐外任、不情愿越过秦岭到“瘴乡”湖北。总体来说荆楚的中心地带湖北自古政治地位就不高, 常常不被一统的中央政权所重视, 湖北四通八达的要冲位置确实带给它短暂的政治荣耀, 但更多的是商业贸易的繁荣, 因而湖北文化一直不受主流文化的关注甚至受到鄙视, 徘徊于主流文化大门之外, 且以“蛮夷”之风独鳌于非主流文化之列。

非主流文化的特性与民俗体育的民间性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吻合, 而这正是荆楚之地民俗体育酝酿繁衍的沃土。非主流文化意味着人们能够脱离主流文化的束缚和压力, 而民俗体育也同样是使人们得到放松和宣泄情绪的最佳途径, 在这一点上, 他们不谋而合地发挥着同样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 非主流文化是民俗体育发展的有利土壤。同时, 民俗文化就是一种民间流传的文化, 这种民间性与文化的非主流性存在着形式上的一致性, 也在内容上决定了民俗体育的娱乐性、随意性和非正式性。在荆楚相对繁盛的商业贸易的基础上, 民俗体育也更能衍生出较多丰富多彩名目繁多的活动项目, 直接促进了该地民俗体育的活跃和繁荣。

2.2.3 多元文化

历史上荆楚一直是介于中原文化区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区的一个中间型的风文化区, 它充当了南北文化交流的中介与桥梁。所以, 楚人以一个朝气蓬勃富有生力的民族之包容精神和博大胸怀兼收并蓄多种文化因素及风俗习尚。概括楚文化的征, 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中有句名言:“亦夏亦夷, 非夏非夷”。“亦夏亦夷即溶融了中华民族的夏夷两类基本的民族及文化, 即似华夏的主流文化, 又似杂多蛮夷文化;“非夏非夷”, 即在两类文化的综合流变中, 产生的既不是典型的华夏文化也不是典型的蛮夷文化, 而是有自身特点的多元的夏夷相半、夏夷相伴合体文化。深入的文化交流, 各种风俗民情在此聚集、交汇。明清时期的鄂西山区, 形成鄂西北的楚川陕西俗文化圈和鄂西南的巴楚文化圈, 更使得荆楚境内的这些荆俗楚异彩纷呈, 无不影响着民俗体育的丰富与多彩。人作为文化的载体, 在其移动、迁徙的过程中, 不仅载来了原有的文化, 同时对新的文化环境, 又不得不吸收新的文化, 从而融会出新的混生型文化。鄂西地区量人口的流动, 五方杂处的人口结构, 对当地湖北人的性格影响广泛至深, 移民“自为俗”、“各俗其俗”, 所传播的复杂多元的异地文化给湖北当地民间习俗添加了新的内容, 扩大了风俗文化圈的容量, 导致民风庞杂不齐, 从而丰富了单纯的区域化。“有容乃大”的文化传统, 四方移民带来的文化融合, 从而显示出多元的文化征。

参考文献

[1]罗运环.荆楚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6 (3) :84~87.

荆楚文化对庄子文学的影响 篇5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虽非专业探讨美学思想的著作,但字里行间投射出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超旷、顺应自然的精神,历来备受文人的青睐和赞赏,庄子的文学创作受南方荆楚文化的影响深远,充满了荆楚文化的隐语表达。

关键词: 荆楚文化 庄子 文学创作 巫文化 神话

从中外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区域的特色文化与它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山林水泽相互缠绕的荆楚之地,构成了中华文化独具一格的景观。

楚,也称荆楚,“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作“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等,人日常离不了。

于是远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荆楚文化是东周时期长江中游(涉及长江、汉江、淮河流域)地区楚人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一种文化。

春秋时期以荆楚民族为主体、以楚国为中心的荆楚文化体系已经形成。

许多文化杰出者在与世界进行交流并提取本源文化的密码时,都选择到荆楚之地寻找灵感。

庄子文学是在战国时代各国连年征战、百家思想争鸣及各种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其中受荆楚文化影响巨大。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说:“南人想象力之丰富远甚于北人。

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冥有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

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之,故庄、列书中之某分,即为之散文诗,无不可也。

夫儿童想象力之活泼,此人公认之。”① 庄子受荆楚文化熏陶,其文学创作以丰富多彩的荆楚文化为背景孕育而成。

一、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影响着庄子的文学创作

“楚人之多才”是古人谈到想象瑰丽的荆楚文化时的赞叹,从经济地理学的考察来看,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砦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可见,荆楚之地人口数量不多,人们生存压力不是很大,生产力发展动力不足,处在较低级的发展阶段。

虽然生产力处于低级阶段,但没有压力的生活却促进着文化的发展,荆楚文化是一种早于中原文化的更年轻的文化,其处处彰显着浪漫的“幻觉型”思维的活力,并以无拘无束的浪漫想象把握世界。

庄子的艺术思维明显受到荆楚文化中表达思维方式的影响,《骈拇》中有:“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是主张“感官停止活动,以排除外界刺激物对思维想象的干扰”②。

在其作品中想象和幻想不可缺少,同时庄子还大量吸收楚地神话创作的精神,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是庄子文学的特点,文章气势磅礴、开合自如且不拘一格。

《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篇,大体即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想出来的`故事组成。

庄子很多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些故事人物的问答来表现的。

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齐物论》王倪口中的“至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人间世》中楚狂接舆的形象,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二、楚国的社会现实影响着庄子的文学创作

史料记载庄子虽生活于宋,但是生活的主要区域在南楚或南楚的附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楚文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马叙伦《庄子年表》云:“庄子于威王时,常至楚。”崔大华在《庄子研究》中还提到了南宋郑樵《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中的一条,即“庄氏,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进而推测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与衰落了的楚国公族及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楚国文化,有完全可以肯定的,很近的亲缘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生活的主要区域在楚或去楚不远,是荆楚文化辐射的地方,所以庄子会对楚国的内政十分了解。

《人世间》云:“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量乎泽。”《徐无鬼》中武侯“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庄子却认为:“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庄子看到了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本质,不过是“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那么“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何来偃兵之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统治者发动的一切战争。

《逍遥游》中庄子对儒家的“尧舜之治”完全持否定态度。

庄子认为,尧舜是统治者,统治者就要“君人”,如果不能“以得为在民”,就是“欺德”。

在《骈拇》中庄子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自三代以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秋水》中也有记载,庄子以“持杆不顾”拒仕。

他不屑惠子恐代相位搜庄子于国中三日三夜的做法,以“不食腐鼠”为喻,明确告诉惠子自己对出仕不仅不感兴趣而且十分蔑视。

三、荆楚之地的巫风传统对庄子文学创作的影响

《国语・楚语下》称荆楚之地“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人与神的杂糅交汇,形成了荆楚之地的巫风传统。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怀疑鬼神的存在。

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告诉我们,交通不便致使南方与中原缺少交流,与理性的中原文化相比,荆楚文化是一种较原始的落后文化。

楚人信鬼好祀之事文献多有记载。

王逸《楚辞九歌序》曰:“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神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汉书・郊祀志》中云:“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吕氏春秋・侈乐》云:“宋之衰也,作为千钟。

齐之衰也,作为大吕。

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汉书・地理志》亦云:“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庄子生活在中原和楚地之间,广受南北文化滋养。

尽管他没有楚人那样迷信鬼神,然而,楚地的巫风巫俗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

《天运》中有云:“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3}文中,借师金之口,指出一种楚地民间的风俗。

《至乐》中也有:“庄子之楚,见空髑髅,然有形……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4}这些看似荒诞的故事,究其原因是受楚地巫风巫俗的影响。

《逍遥游》中也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由此可见,楚巫文化对庄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泛神思想使得庄子的文章充满奇幻色彩,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表现方法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具有南方文学的特征。

四、荆楚文化中的远古神话给庄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庄子文学离不开强大的荆楚文化所给予他的神异幻想的滋养,《庄子》的寓言来自于对神话的改造,“庄子把神话传说完全理性化,并以自己的哲学思想为原则加以改造,有选择地为阐述人生观服务,因此,浪漫因素、气质体现在形式和内容、思想和风格的统一上,具有自觉的特点。

思想的消极就决定了他风格上的消极性。”《庄子》直接继承和吸收了远古神话,借助丰富的想象、灵活的结构,运用栩栩如生的形象、神妙怪异的情节,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可感可知,其文汪洋恣肆,博大精深。

《逍遥游》中鲲化大鹏的描写是以禺疆为原型;《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云:“有小人国,名靖人。”而《庄子・则阳》中也有小人国的记载:“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应帝王》中的中央帝“浑沌”的形象就是以上古神话中皇帝(见《淮南子・天文篇》)和帝江(见《山海经・西次三经》)为原型经庄子虚拟重构而塑造出来的。

可见,远古神话传说中奇幻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影响着庄子的创作。

庄子文学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楚巫文化启迪了庄子的灵魂,楚地多姿多彩的山水风情陶冶了庄子的浪漫胸怀,楚地的原始神话传说丰富了庄子的文学源料,楚地黑暗的社会现实塑造了庄子愤世嫉俗的“遁世”性情。

面对丰富的荆楚文化,庄子以其智慧的头脑和巧妙的技法创作出了精美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树立了难以企及的典范。

{1}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A].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83.

{2} 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9.

③④ 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3:352,409.

荆楚文化 篇6

关键词:墓室葬品;葬俗;来世观;荆楚文化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59-01

从社会发展的变化人们对死后归属的问题始终是一个谜样的问题,每个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圈、宗教信仰和风俗,但是对该问题的看法都有一个不争的信念,那就是人死后会有一个相对的世界存在,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的归宿就是去往与世俗相对的世界中,因此,为了实现这种愿望,人们对于死者的葬礼仪式就十分重视,采用各种不同的仪式借以表达人们心中的愿望。葬礼和人们的婚礼等一样长期受到重视和演化,已成为文明社会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其灿烂的文化或文明以及与之对应的葬俗和来世观。

一、中国远古社会与战国时期楚文化背景下葬俗概念

远古社会畏死求安的葬俗概念。在原始先民的混沌意识里,人的生命如同大自然的生命一样,有着盛衰消长、春荣冬枯的变化规律,也如同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运转。大自然中动植物的死亡和人类自身所面临的死亡,是远古先民精神上产生畏死求安的重要因素。因此,忌讳说“死”形成一种习俗并慢慢沿袭下来。另一个原因是先民们对一切不可理解的现象往往加上神灵色彩,生产活动和原始崇拜联系在一起。旧石器时代中期,山顶洞人用朱砂粉饰尸体可以证明葬俗中带有“万物有灵”的观念。石器时代后,从发掘的墓葬中的器物中可以看出葬俗的形式和内容变化明显,出现财富和社会等级差异性,最初萌芽的巫术观念伴随其中。商周时代,考古发现证实:大型青铜器土于祭祀坑或者庙堂的窑穴,证明此时先民观念中存在世俗的最高统治者和世俗之外的“天神”与之对应,普遍受到到祭祀。由此可见,“生而必死”是自然生命循环的规律,这是先民混沌意识“畏死求安”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该时期,其葬俗表现为:“死”只是人的肉体暂时离开现实世界,死后不久的将来,灵魂会再度返回、复活或再生。于是,各种葬俗仪式出现了。如招魂、祭魂和送魂等仪式,以求某种心理上的补偿与安慰。

二、繁荣的漆器文化是战国时期葬俗世俗化的核心因素

漆器文化繁荣与漆器艺术特色。由于楚国的疆域拥有极其丰富的漆树资源,既有大面积的天然漆树林,又有成片的漆树人工林。且楚国所处地域纬度较低,气候温暖而湿润,漆器工艺日益繁荣,在继承商周时期的技术后,漆艺进入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表现为:漆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漆器制作社会化,漆器制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阶层。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特色之一概括为:“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种类繁多,家具、生活用器、乐器、兵器附件等,普遍髹漆,彩画纹饰更加精美,并且出现情节性漆画作品。战国漆器以木胎居多,采用斫制、挖制和雕刻等方法,花纹精细流畅,绮丽无比。花纹图案除菱形纹、方块纹、三角纹等几何纹之外, 更多的是用点纹、 目纹、 涡云纹、 圈点纹、夔纹和龙凤纹。由此可见,该时期漆器工艺生产水平之高,为葬品提供关键的物质基础。漆器替代青铜器作为葬品是葬俗世俗化的集中体现考古发现, 战国时期墓室随葬品中漆器比重大,且作为主葬品。“器以载道”是战国时期崇尚的传统文化审美思想,以此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如漆器装饰花纹有龙、凤、兽、鸟、三角云纹、舞乐纹等,这种用现实世界中动、植物形象加以夸张变形或几何抽象化处理,按照这种方式表达双重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足见荆楚人葬品世界是楚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三、道教信仰与荆楚文化中葬俗及来世观

(一)道教信仰与葬俗。

战国时期,道教广泛流行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源于中国人原始的自然主义意识,这种自然主义意识体现中国传统哲学观,即主体和客体不分、天地人同一、天人合一的观念,如蒋述卓所说:“在中国人看来,生人是阴阳二气相交的结果,是正常之气。而鬼神也是人的精、形二气分别归于天、地联。 传统的农业大国决定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态势,天灾自然会危及百姓的生活及生产的利益,因此,在灾难面前乞求平安是自然的心理需求,长期的驱鬼避害的各种仪式也加剧了葬俗中对来世的渴望。从战国时期的墓葬建筑及葬品看,确实验证了这样的事实,墓室建筑结构规模与世人居所极其相似,丰富色彩绘制的棺体以及葬品显然是为表达死者灵魂不死的美好愿望。

(二)道教与来世观的宗教化。

中国汉族中产生的道教所宣扬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实质是追求现实享受的物质世界长存长生,因此,在观念上认为人的肉体死后会得道成仙。对于该时期葬俗与来世观的具体表现存在大量史书或传说中,春秋战国时代,燕、齐等地出现神仙方士,其目睹“海市蜃楼”的奇异景观,以及齐威王、宣王与“海市蜃楼”的传说等,至少说明,在此时人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庄子》记载有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以及屈原《楚辞·远游》中神仙思想的表现,这说明楚国也盛行仙人之说。甚至《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之事,都说明了众生对死的畏惧和来世的乞求,虽然没有灵丹妙药可以挽回生命的终结,但是人们的愿望可以任意想象和创造。因此,在葬俗上集中反映着生者对死者的态度,对于权贵或帝王,当然其葬礼仪式非同寻常,无论是墓葬室的建筑规模还是随葬品,可以代表该时期的特色,对研究历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四、结束语

葬俗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在它起源与萌芽期,似乎与神话联系在一起,即使在后来极其繁荣的文化背景下, 它未完全摆脱神话和宗教思维的影响和力量, 同时它与不同地域文化交融过程中,相互渗化,在对待人类普遍流行的葬俗仪式上,皆表现出长生不死的向往、灵魂不朽和再生的渴望。随宗教广泛的传播与现实生活极大的丰富,日益使葬俗与世界观呈现世俗化特征。

参考文献:

[1]蒋述卓.宗教艺术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73.

[2]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27.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5:46.

荆楚文化 篇7

荆楚文化是中部重要的文化起源之一,其记录和反映了整个中部地区的形成和发展状况。通过美术、文学、传统技艺、戏曲、民俗等形式记录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独特的生活风貌。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文化内涵,形成荆楚地区独特的性格思想特征。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局限性和传统文化推广上的缓慢性,荆楚文化在现代年轻人中并没有被广泛的关注,在从小的教育中无论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中都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儿童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缺失。

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异常活跃,而近年来西方文化的入侵也日益严重。作为90后00后的一代,从小接触到都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内容,对传统文化只知胜少,对于本土文化更是没有机会接触。具体反映在中国传统的优秀品质,伦理观念正逐步被淡化。儿童培养中学习西方乐器,阅读西方文学的内容很多,但对本土技艺的关注,缺乏引导。日常参与的各类活动中也较少开展以本土文化为主的,没有接触何谈了解和传承。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会发现对本国文化的推广和学习时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就是民族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化作为本土重要的文化,对于当地儿童中的传播和推广意义重大,也必须引起重视。

二、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1、传承荆楚文化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儿童教育中除了基本的认知教育外,从小进行到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得到我们的重视。现在儿童教育多注重儿童智力开发或技能的掌握,家长们都已儿童的智力和技能来标榜儿童培养的成效。但作为人的发展来说,作为炎黄子孙最重的爱国情怀却往往被忽视,这种民族认同感的形成,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感染才能产生,通过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学习,让儿童在丰富的荆楚文化中发现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魅力,逐步形成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家乡形成深厚的情感,并称为后期荆楚文化的推广者。

2、儿童书籍设计的创新

在大量儿童类书籍的设计中,多重视学习知识点的呈现,呈现形式多以图像或卡通形式为主,充分体现儿童的审美喜好。但作为传统文化学习类的书籍设计中,不只是简单的直接把荆楚艺术作品呈现在儿童面前,而逝结合儿童的多种感官能力,在呈现形式中把日常生活与荆楚文化结合,真正体现儿童书籍设计所需要的寓教于乐。作为传统文化学习中,在书籍设计中结合多种传统技艺学习的需求,开发多种形式的书籍形式和功能,在设计上,从儿童的知识、能力、情感、技能等多方面进行开发,使荆楚文化艺术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3、提高荆楚文化的经济应用价值

围绕儿童认知规律,充分研究荆楚文化内涵,设计与开发适应儿童学习需求的相关书籍产品,在文化教育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既满足了儿童学习的需求又促进荆楚文化的开发和应用。并最终形成设计巧妙,形式多样的系列学习产品,形成荆楚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建立荆楚文化创意品牌。

三、书籍设计的设计原则

1、内容恰当

荆楚文化产生于民间,因此并没有专门的书籍进行记载,人们在口口相传中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和文化,其形成的独特艺术风格,真实表现了当地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因此,针对儿童的学习中,对元素要进行一定的筛选,选择荆楚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反映内容必须科学正确,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同时要筛选符合儿童教育特点的内容,注重突出“童趣”。在深入挖掘中,精心筛选,关注荆楚文化中的深层底蕴,体现儿童发展需要的内在价值资源,并且要对元素进行提炼,抓住内在的精髓发现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应用线索。

2、方式独特

虽然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书籍,但在设计中应注意保留其独特的文化风韵,又要体现现代的审美,传统文化作为成熟的艺术形式,在儿童学习中,在表现方式上要考虑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学习习惯,要创造出快乐,活跃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书籍材质上融入部分传统文化的元素;其次,内页设计中增强大量互动设计或立体化的处理方式,增强对儿童的吸引力和参与性;同时,加入传统技艺学习所需要的动手性训练内容,打破以视觉为主导的学习习惯,也更为符合儿童的学习习惯;最后,注重图形设计的时代感,在保留传统气息和文化特征等要求下,设计体现现代审美情趣。

3、延续性强

作为博大内容的荆楚文化,适用儿童学习的内容较多,不同年龄儿童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也各不相同,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发设计系列学习书籍,更加系统的建立传统文化的学习载体。同时围绕书籍开发多样的学习产品,在儿童生活和学习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想,逐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最终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目的。作为商业发展来说,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儿童教育市场,其商业范围和影响力都是无法限量的。这样的推广方式,更容易形成荆楚文化的品牌形象,提升荆楚文化的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美]乔伊斯等.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朱昌渝.“川西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操作策略.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3]何沙敏.楚文化的民间美术与美术教育的传承.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

荆楚文化 篇8

一、荆楚地区楚文化旅游纪念品首饰发展现状

楚文化的发祥地在荆楚地区,有着悠久的楚文化历史,楚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在800多年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楚文化是古代楚人在楚地创立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在青铜器、漆器、织丝品、刺绣、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的器物,浪漫活泼、富于幻想的文学,富有智慧、源于自然的哲学,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巫术,都极富特色”。楚文化的辉煌成就,其经典性仍然是当代艺术设计创作的源泉。在对楚文化发展和创新方面,楚艺术表现还有很大的空间,楚文化旅游周边产品开发、生产的潜力也是巨大的。更好的发挥楚文化的特色,把楚文化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追求意境设计,将楚文化渗透到纪念品首饰设计中,并通过游客的体验,使楚文化得到提升。充分挖掘楚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具体的产品设计中这才是设计的重点。

据调查显示,国内外有关于从荆楚地区楚文化的角度对旅游纪念品的研究很少,而且基本上是从经济学和营销学角度进行研究,从设计审美和实用性的角度对旅游纪念品首饰的研究几乎为零。到目前为止,各旅游景点的纪念品首饰如出一辙,极其符合工业化时代大批量生产的特征,而当地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及文化内涵毫无体现。荆楚地区楚文化并没有在相应的旅游纪念品首饰中得到很好的重视。

全国各地现有的一些旅游纪念品首饰都有着很普遍的问题,太过意大众化缺乏创新,关于旅游纪念品首饰的创新力度不够。旅游纪念品首饰的实用性不强,对特色的挖掘力度还不够,商品的开发人员缺少积极开拓和探索的精神,对特色的挖掘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旅游纪念品首饰的开发没有得到及时的专利保护。

二、发展荆楚地区旅游纪念品首饰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尊重历史、珍视文化、继承发展、综合创新的优秀文化传统。旅游纪念品首饰作为一种体现地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深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目前许多传统文化都依附这种形式去实现它们的当代价值。旅游纪念品首饰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人们在看到纪念品首饰时能忆起景区鲜明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可是现有的旅游纪念品首饰只处于简单开发阶段,与旅游地独有的特色完全脱节,缺乏文化内涵及韵味,选择的物质载体也干篇一律,难以凸显地域特色,无法体现纪念的意义。

通过荆楚地区楚文化对旅游纪念品首饰的研究,发挥荆楚地区楚文化最大的优势,融入到湖北文化产业建设中,成为产业支柱,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荆楚地区楚文化的精华。湖北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荆楚地区楚文化的发祥地,传承了荆楚地区楚文化的博大精深。荆楚地区楚文化,作为南国文化白勺一种,不仅瑰丽多彩,而且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

基于荆楚地区楚文化的旅游纪念品首饰不单单是一件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更是一件特殊的文化商品,既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同时又将荆楚地区楚文化元素与现代物质载体相融合,让旅游者了解荆楚地区楚文化的精华所在,更直观的感受荆楚地区楚文化的韵味,让荆楚地区楚文化形象视觉化。它充分反映旅游景区的风土人情,希望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旅游景区的地域文化融入到纪念品中,在馈赠给亲友的同时又可将旅游地的信启传播到各地,间接的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从而达到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完美地实现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的整合。

三、发展荆楚地区楚文化旅游纪念品首饰的途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从荆楚地区楚文化的旅游纪念品首饰角度出发,具有很高的文化附加值和实用性,能够随着旅游者留传到各地,对湖北地区旅游业能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扩大湖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给本土的纪念品首饰生产厂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上一定要有实用性,满足自身的需要,但也要尽可能的考虑到游客们的审美需求。人类是情感的动物,设计不能够太生硬,一定要带有人文情感在里面,才能得到游客的共鸣,旅游纪念品首饰才能够带有生命力和内涵。旅游纪念品首饰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在设计中要体现美好、创造美好,尽量突出旅游纪念品首饰的功能性。旅游本身就是在大自然中寻找美,反应大自然中的没等事情,从而能够从旅游纪念品首饰就想到旅行时的美好。旅游纪念品首饰在设计上要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美感,把简单的美感通过设计和开发产品变得精致,打造具有娱乐性、审美性的设计作品,能够让更多人都喜爱,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使人们看到旅游纪念品首饰就能够想到荆楚地区。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把打造良好的情感体验作为重点来考虑。采用一些新颖的方法,不仅体现出旅游纪念品首饰的价值特征,而且可以使旅游纪念品首饰的设计更具有美感。如在定位上可以集中体现自然美,营造楚文化风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能从地域文化熏陶中获得乐趣,享受完美的体验。

四、结论

荆楚文化 篇9

荆州境内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省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多余处, 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包括楚纪南城在内的古城遗址5处, 楚文化遗址73处, 大型古墓葬1000余处。有关帝庙、乌林古战场、华容古道等三国文化遗址;还有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的洈水风景区, 生态和谐的石首天鹅洲湿地及白鳍豚和麋鹿自然保护区, 以及尽显渔家风情的洪湖蓝田风景区。

荆州是江汉原始文化的发散地和中心。荆州的文化遗存纵跨人类活动的各个阶段。鸡公山遗址距今5万多年, 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住的空白;数以百计的新石器时代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等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陆续发现, 日益清晰地展示出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完整系列。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楚国在荆州定都长达411年, 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先民创造了足以与当时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其精湛的纺织、冶炼、锻铸、髹漆工艺以及老 (子) 庄 (子) 哲学, 庄、骚文学等大放异彩, 鲜艳夺目的楚文化, 几乎囊括了周代文化的大半精华。

荆州是三国文化的汇聚地和中心。三国时期, 魏、蜀、吴金戈铁马, 兵戎相见, 为争夺荆州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征战, 《三国演义》120回就有72回写荆州。“刘备借荆州”、“孙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演绎在荆州的历史活剧更是海内外妇孺皆知的千古佳语。

荆州是江汉民俗文化的集成地和中心。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中心, 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它成为一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巨型民俗文化宝库, 浪漫抒情的巫歌楚舞, 享誉四方的艺曲戏剧 (楚剧、汉剧、马山民歌、木偶皮影) , 匠心独运的髹漆、刺绣、竹筒、青铜器、根雕、木艺, 名扬天下的宫庭八宝美食、三国名菜, 韵味无穷的民风民俗以及体现奋勇争先精神的龙舟竟渡和崇凤情节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荆州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建成对外开放和经营的各类景区景点65处, 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 3A级景区3处, 2A级景区4处,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 国家深林公园3个, 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 星级宾馆36家, 旅行社43家, 旅游从业人员3万人。2009年接待国内游客650万人次, 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4.77亿元。

二、反思症结, 着眼开放找差距

第一, 资源利用不足。在荆州, 拾一片瓦砾, 可诉说中华文明的源头;捧一把黄土, 能包涵五千年的沧桑。但是对文化资源利用得很不充分。一是发掘不够。对荆楚文化的发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文化遗迹和历史掌故在视而不见中逐步被人淡忘, 甚至失传。二是品位不高。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利用效果及其品位, 不能与楚文化、三国文化、江汉原始文化以及江汉民俗文化的品牌和中心地位相匹配。三是品牌不一。荆州文化资源丰富, 可是时而打楚文化牌, 时而亮三国文化牌;时而划龙舟, 时而崇凤凰;时而推屈原, 时而拜关公……缺乏统一的整体的和持续一致的构思, 导致本来是优势的东西却被别人抢先占领, 机遇就在犹豫和变化中延误。

第二, 管理体制不顺。荆州的文化资源客观上存在着条块分割、相互交错和各自为政的现象, 仅就荆州城区而言, 文化旅游景点分散于荆州区、沙市区和市直的文物、建委、水利、民宗、林业等部门, 荆州古城墙还存在着文物、建委、名城办和荆州区多头管理的现象。旅游资源的整合, 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 旅游产品的打造和营销很难协调统一, 由于各自利益的趋动, 政出多门, 相互打架, 制约和阻碍旅游业发展。

第三, 资金渠道不畅。由于荆州市财政困难, 政府每年对旅游的投入十分有限, 每年仅限有旅游产品的促销活动按最低标准需要资金300万元, 而财政每年的预算列支只有20万元, 连支付宣传资料的印制费都不够, 更谈不上进行市场开拓和景点建设投入了。只有依靠招商引资筹集建设资金, 但资源分割, 各自为政, 项目招商很难协调, 致使资金难以引进。

第四, 开拓能力不强。荆州的文化旅游企业“小、散、弱、差”, 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市场, 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 发展受到制约。一是发展思路不宽。旅游企业对组织本地游客出区出境游十分积极, 而对把外地游客吸引到荆州却缺乏应有的思考和开拓。二是目标定位不高。由于文化旅游企业对目标市场和自身应有的价值缺乏研究, “小家子气”严重, 没有也无力在旅游市场中找准自己应有的最佳位置。三是市场拓展不力。主要表现在拓展市场的力度不够, 效果不好。

三、抢抓机遇, 创新思路谋发展

1、升华文化理念, 营造旅游氛围

(1) 从部门文化向社会文化推进。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 其遗存形式和传承方式多种多样, 要全面地、完整地、准确地加以继承和发扬。一是扩充培育主体。要克服过去那种仅仅由宣传、教育、文化等单一部门抓文化的现象, 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政府及其各个职能部门尤其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部门要共同发掘、培育、继承和光大荆楚文化, 使其根据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职能, 培育和发展与荆楚文化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部门和行业文化, 真正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二是拓展传承载体。荆州文化载体多姿多彩, 就宏观而言:三国故都蜚声海内外, 极具古文化内蕴, 是人们仰慕的地方, 是承载荆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微观上看:荆州博物馆、玄妙观、三管笔、张居正街、张飞一担土等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都是拓展、传承荆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要以之为依托, 不断向学校、企业、街道等方向延伸, 以此来带动整个城区的布局、环境绿化的营造, 不断发掘荆楚文化的底蕴, 展示荆楚文化的深刻内涵, 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风格。三是提升全体市民的文化素养, 使市民素质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相适应, 形成人人崇高文化, 个个讲究素养的良好社会风尚。

(2) 从零散文化向整体文化推进。对民间流传的有关荆楚文化的一个个零星的片断, 特别是一些传奇性和神话般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要根据其内涵和历史, 归属进行整理、加工、完善尽可能地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对流传时代久远或承接失误而濒于失传的民间文化要进行抢救性发掘, 不断地还原和丰富荆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地抢占楚文化、三国文化、江汉民俗文化的制高点, 与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中心地位相匹配。同时要对遗存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 形成完整的荆楚文化体系, 增强荆楚文化的整体效应和感召力。

(3) 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推进。楚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借助这些辉煌历史, 创造更加绚丽夺目的现代文化, 形成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人文理念、精神风貌、发展环境以及适合荆州特色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要把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有标杆、有亮点、有氛围”形成既有古文化踪迹, 又有现代文化特色的荆州文化。

(4) 从精神文化向产业文化推进。荆州的文化遗存纵跨人类活动的各个历史阶段, 逐步形成江汉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江汉民俗文化乃至长江水文化的中心, 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挥荆州的区域优势, 结合江汉平原的产业特点, 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 特别是文化人才和精湛技艺, 广泛吸纳海内外资金、技术、成果, 把精神的变物质的, 把无形的变有形的, 加快文化产品商品化、文化行业产业化的进程。

2、发掘文化潜能, 构造旅游基础

(1) 把“远”文化变“近”。“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现代的;最幼稚的往往是最成熟的”。荆州历史悠久, 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 历时500余年, 又是三国时期争夺的中心, 具有超乎寻常的历史沉淀与原汁原味的人文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荆州开发返朴归真的古文明探幽游, 展现出一片广阔天地。要展现这些古朴的文化遗迹, 充分展现古都形象, 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掌故用形象化手段充分显现, 使观赏者看得见, 摸得着。

(2) 把“死”文化变“活”。荆州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文物大市之一, 星罗棋布的江汉原始文化遗存、楚都纪南城、八岭山古墓群、荆州古城墙等都是一座座文化宝库;地下文物也十分丰富, 出土文物14万余件, 特别是改写世界军事史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予, 改写世界纺织史的马山“丝绸宝库”以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独具类型的西汉男尸, 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稀世珍宝。激活这些文物资源将形成一个个亮点。要采取举办展览和模拟等方式与海内外交流, 把这些珍奇的、历史悠久的、僵死的、古板的东西盘活, 使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3) 把“静”文化变“动”。古城荆州岁月沧桑, 发生过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 在民间流传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 特别是荆州作为三国时期的军事要地, 一篇篇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都在这里上演或与这里有关。要把这些历史故事、轶事遗迹等用传统的文化活动和现代媒体以及饱含文化内涵和无限商机的大型节庆活动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传承, 绘声绘色地充分展示历史文化遗存, 使整个古城更富生机, 更具活力。

(4) 把“旧”文化变“新”。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荆州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品牌, 这是荆州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特别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巫歌楚舞、艺曲戏剧等, 别具一格, 魅力无穷。我们要有效地加以继承、发扬和光大, 更不断地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要把历史文化变成新时代文化, 赋予其新时期特色的内涵, 并用现代表现手法进行展示和传承, 为现代人服务, 使其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3、集合文化资源, 打造旅游精品

(1) 以遗存为基础, 再现古都风采。一是复建楚国故都。在楚纪南城附近还原建设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楚城, 客观地再现楚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俗, 并通过游客的直接参与, 亲身感受楚文化的真谛。二是建设文博中心。以国家旅游局评定的“AAAA”级旅游景点荆州博物馆为龙头, 充分利用荆州丰富的文物资源, 并发挥文物大市的辐射和积聚作用, 广泛吸纳本地和外埠民间文博资源, 建成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多、品种最全、品位最高的文博中心。三是开发楚王陵园。荆州城西的八岭山, 山清水秀, 是块风水宝地, 是楚国的王公贵族“安息”的地方。保护和开发楚王陵园, 并把这块灵验的宝地建设成现代化享受的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前景十分广阔。

(2) 以故事为线索, 演绎历史传奇。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其成为闻名遐迩的古战场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特别是三国时代争夺的中心。开辟三国旅游专线, 重现三国人物鲜活的故事, 感触其恢弘壮阔、运筹计谋以及智勇忠义, 其味融融。钟灵毓秀的荆楚大地人杰地灵, 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 屈原、宋玉、老子、庄子、楚庄王、孙叔敖、张居正等, 以名人轶事为纽带, 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 将产生巨大的震动效应。

(3) 以古城为载体, 拓展民俗游艺。荆州古城距今2800多年, 其保存之完整, 历史之悠久, 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属罕见, 堪称人类古代城垣建筑史上的丰碑。疏通护城河, 完整配套设施, 还原古城“砖、土、水”三城的原貌, 在古城内外根据民间广泛流传的斗智、斗巧、斗力的传统游艺规则, 借助现代高科学手段和声、光、电等技术, 开展各种传统的民俗游艺活动, 建设中国中部地区独具特色传统艺竞技娱乐中心。

(4) 以民俗为依托, 建立快乐产业。荆州, 孕育了代表荆楚文化的民俗艺术, 造就了成百上千的民俗艺术家和能工巧匠, 产生了包括20多个门类的艺术精品100多种, 可供开发的达2000多件。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许多作品参加过全国和国际性大型艺术作品展览, 被海内外收藏家珍藏。拯救、挖掘、利用民俗艺术, 大力开发民俗工艺品加工业, 实现工艺品向旅游商品转化, 应成为荆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支点。

摘要:荆州, 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美丽、神奇、富庶的雄姿, 镶嵌在江汉平原腹地和中国版图几何中心, 她东连武汉, 西接巴蜀, 南抵萧湘, 北达中原, 历来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荆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美誉, 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荆楚文化 篇10

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要想走得更远做得更好甚至卖价更高都无法脱离真正好的有文化特点的设计风格与气质。西班牙米拉公寓的设计, 中国亚洲建筑师走廊等一系列的商业居住空间的优秀设计项目都很好的说明了设计中文化特点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张欣说:“好的建筑是可以用来收藏的。”有时候一些精明的开发商确实是真正最了解设计掌握设计脉搏的人。作为一个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设计教育从业者, 我深深的觉得江南文化底蕴深厚, 支流繁多, 但用于当现实际设计工程中的文化元素确不多。本人由于在武汉生活学习了近六年, 对荆楚文化认识较多, 且在武汉其间所做的多个设计项目也都尝试将楚文化的神韵植入设计创意之中。

楚文化建筑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一种精神就是设计以人为本, 居住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湖北民居的风格特点始终以人的实际居住环境为中心从实用性、舒适性、美观性等几个方面去建造房屋。根据历史记载在楚国立国以前湖北民居的建造已达到较高水平且已经有建筑设计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追求。历史上几个重要的考古发现都能证明这一点。如在湖北郧县青龙泉发现的具有仰韶文化特征的房屋遗址, 有5座房屋都是地面式单间圆形且室内都有承重立柱。如考古发现大溪文化时期的枝江关庙山遗址已经就有了套间型住房, 平面呈正方形, 以黄泥掺稻草、谷壳抹墙面, 墙体有竹木为筋网。由此可见湖北地区的民房建造在五千年前就开始非常重视房屋的坚固性和美观性。

湖北古代民居中非常具代表性的干阑式建筑更加诠释了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民居建筑已具有了自己优秀的设计理念。有历史记载在蕲春毛家嘴就曾发现过西周时期的干阑式建筑民居遗址, 其结构大多为长方形, 柱子插入塘底, 柱子直径约20厘米。为了安全和防止野兽攻击的考虑, 这个房子是建在水中的, 这也是干阑式建筑最独特的特点之一。这种民居建筑的产生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在水中建房的技术。干阑式建筑的出现在湖北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理原因。江汉平原的沿江一带地势低凹, 经常遭洪水淹没。因此民间常以木桩、高梁杆、苇子搭草棚居住, 大水冲垮后, 再盖也容易。湖北有的村庄 (如仙桃市麻港南嘴村) 十年九淹水, 只要下几天大雨, 村子就淹没了。若遇长江发大水, 村子就成了一片汪洋。为此, 人们不得不在建房时寻求对策。当地老百姓在盖砖石水泥房时, 先建一个底层, 使房屋悬空, 底层留有水门, 平时用砖叠闭, 当发生大水时, 推开水门, 让水穿行于底层, 减轻水压。而鄂南地区乡村民宅则另有特点, 多是砖木结构, 富户为青砖瓦房, 有三间二重、五间二重, 也有五重堂、七重堂。解放以前建房, 从选址、定向、到清基下脚, 都要请阴阳先生指导。建房以“前无阻挡, 后有依靠, 坐北向南, 地势高亢”的地址为佳。立门以双日、逢八日为吉。

时代在变迁着, 历史的人与事也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消磨。但一些凝聚了民族文化气息传承了历史故事特色的民居建筑确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作为一名设计教育工作者, 当我们了解完湖北楚文化建筑的大概特点和基本情况后我们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干阑式建筑一种为适应自然环境而生的设计概念, 一种功能指导设计的创意;充满故事充满传奇的近代建筑遗址;人情味浓厚的当代小区建设。无不体现着两个建筑设计的灵魂与需求。建筑居住空间一定要满足抵抗自然条件有利居住实用的物质需求, 一定要满足便于传达邻里人群之间亲情友情交流的精神需求。

总体来说楚文化民居千百年来发展传承的东西只有两点:一方面是文化审美情感交流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尽善尽美的细节功能需求。谈民族文化, 说历史传承, 述设计案例归其主题都是想探讨出一条适合当代建筑空间设计创意, 适合当代设计师去追寻的一条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这句话许多人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对于这句话在设计作品中的含意及理解, 我认为应该是传承民族风格灵魂, 延续我们固有的文化气质及气息, 将其融入到我们的设计创意形态当中, 能够调动观众对民族文化的回味。但是我觉得新时代的建筑空间设计绝对不是照搬老八股的原版建筑形态。而是在形态上融入文化的同时, 在具体的建筑造上又能充分的现代化。充分的用现代的化的人机需求的理念去造让人住着舒服住着赏心悦目的房子。在真正具体环节设计的时候依然要用最严谨最现代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一丝不苟的设计体系去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权喜;《楚文化》;文物出版社;第1版 (2000年10月1日)

[2] .朱萍;《楚文化的西渐》;巴蜀书社;第1版 (2010年11 月1日)

[3] .李晓峰;《湖北建筑集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版 (2006年10月1日)

荆楚扫描 篇11

近年来,钟祥市东桥镇财政管理所加大学习力度,以学促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技术水平高的干部队伍:一是严格人员管理;二是建立定期学习制度; 三是设立学习检查员,以查促进。(刘军)

确保专项资金足额到位

去年,沙洋县财政局马良分局将各项专项资金如计生统筹、民政优抚、新农村建设、“以钱养事”等资金全部直达用款单位,并监督资金使用,有效堵住了挪用专项资金的漏洞,发挥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李章峰)

坚持解放思想

近年来,钟祥市国土资源局张集管理所时刻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风貌都焕然一新。(黄英杰)

依法理财 文明理财

荆门市掇刀区财政局企业科常年狠抓单位作风整顿,要求干部职工做到思想上求实、生活上朴实、工作上务实,做到优质服务、依法理财、文明理财,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财政形象。(苏小英)

为民理财

京山县三阳镇财政所坚持以人为本、为民理财,真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黄粱 杨章斌 韩友荣)

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钟祥市双河镇财政管理所坚持以人为本、为民理财,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陈德廷 李祖国)

树立良好形象

荆门市漳河新区双喜街道财政所常年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树立了良好的机关作风形象,不断规范行为,提升了种种工作能力,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袁晓华 杨勇)

牢固树立服务宗旨

近年来,荆门市掇刀区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时刻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风貌都焕然一新。(李琴)

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荆门市漳河新区财政局漳河分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机关作风有了很大转变,机关效能不断提高 ,受到上下一致好评。(姚长新 程永德)

开展送科技入户

近年来,荆门市掇刀区团林财政所大力开展送科技入户、扶持科技兴农重点户和扶贫帮困等活动,他们扶持养殖基地、建立贫困户联系点、引导农民奔上致富路,深得农民赞誉。(陈耀军 陈向杰)

打造文明形象

钟祥市国土资源局文集管理所常年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教育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全新的科学的工作理念和大局意识,时时处处做表率,认认真真服好务,打造出廉洁、文明、高效的形象。(从玉林)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沙洋县高阳镇财政所常年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结合文明创建工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打造一支素质全面、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的财政干部队伍。(胡良军)

强化公开透明

钟祥市文集镇财政管理所实事求是抓好各项公开,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一言堂”,在经费管理上严格把关,有章可循,公开内容透明详实,有效规范了财务管理。(贾立军)

加强机关内部建设

沙洋县官垱镇财政所常年以规范制度、运转协调、令行禁止、保障有力为目标,切实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坚持抓好工作纪律,严格每日考勤。(郑波 刘志勇)

当好致富“引路人”

近年来,京山县坪坝镇财政所大力开展送科技入户、扶持科技兴农重点户和扶贫帮困等活动,他们扶持养殖基地、建立贫困户联系点、引导农民奔上致富路,深得农民赞誉。(曹春光)

狠抓廉政建设

近年来,沙洋县后港镇财政局经常组织评审人员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和廉政建设制度,自觉树立“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职业道德和从业理念,使中心人员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唐兴敏 张玲香)

擦亮文明“窗口”创佳绩

一直以来,京山县石龙镇财政所以创文明服务机关、文明服务窗口为重点,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做到生人熟人一样热忱,赢得了社会及群众的好评。(李国平 杨浩)

加强队伍建设

今年以来,沙洋县拾桥财政所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严格办事程序,端正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加强政治和业务的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周丹)

完善各项制度

荆楚文化 篇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 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非物质性, 所谓“非物质性”, 并不是与物质毫不相关, 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其次是传承性, 笔者认为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别。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传承的个人、群体以及民族的记忆, 通过口传心授世代传承下来。再次就是“公有资源”性, 这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上来看的, 像民间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被视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遗产, 是属于“公有资源”范畴的。最后就是具有遗产属性, 这一点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传统文化属性上,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 历史的遗迹是很重的, 跟文物一样具有遗产属性。但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具有原创性或者创造性、新颖性、识别性等特征, 这也是它与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作品、发明创造、工商业标识的区别之处。

二、剅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 一) 民间传说

剅河镇有着黄梁渊美丽传说、仙女山的传说, 有“双碑望月”、“乌龟宝坟”等风景名胜, 有“陈友谅晾甲垸”、“红军桥”等历史古迹。当地的剅河赋彰显了剅河人民的精神, 据我们的了解剅河赋的原作者就是镇政府文化站的陶好鹏站长, 我们暑期实践队也由老师带队拜访了他, 陶站长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

( 二) 仙桃皮影戏

当地的皮影戏也是享誉盛名。艺人们效仿外地皮影戏的表演方式, 以家乡渔鼓为伴奏乐器, 以浓重的沔阳方言行腔, 后经几代艺人的不断完善, 仙桃皮影现已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大流派。2007年, 仙桃市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皮影艺术之乡”。根据我们暑期实践队的走访调研, 当地的皮影戏属于沔阳皮影戏中的渔鼓皮影戏, 并且当地有一个皮影队, 曾赴仙桃市参加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当地的皮影戏得到了当地镇政府的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培养出两名皮影戏大师。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皮影戏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人断层、收入不高等问题。

( 三) 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作为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仙桃一所专业花鼓戏戏曲院团, 属财政差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1996年定名为湖北省沔阳花鼓剧院。但是剅河镇的沔阳花鼓戏似乎发展的并不那么的顺利, 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 从当地一个负责联系花鼓戏节目的负责人口中了解到, 她平常联系的都不是本地人, 都是附近的一些唱花鼓戏的艺人, 因为当地人的花鼓戏唱的并不怎么好。虽说她口中的当地花鼓戏唱的不怎么样的事实我们无从考证, 但是从其他当地人的了解情况来看, 当地的花鼓戏的发展确实存在缺陷,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剅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 一) 我国知识产权法保护剅河镇民俗文化的不足

我国《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是这项规定就跟形同虚设一样, 因为各地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都各自有其特点, 所以国务院至今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应的规定出台。但是纵观我国的《著作权法》是不能适用于剅河镇的民俗文化的保护的, 有以下四点原因: 首先,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有其特定的创作主体, 而皮影戏的创作包括过程中包括皮影的雕刻和设计、唱词和道白的编写, 这些的创作主体可能是不同的人分别进行创作的, 而并不是某一个人或者几个特定的人。其次,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已经创作完成的, 而剅河镇的皮影戏仍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与发展, 所以应该算是未完成的作品。再次, 《著作权法》要求作品的表现形式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 也就是说《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表现形式, 而剅河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 像民间传说就是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 皮影戏和花鼓戏则以表演的形式流传下来。最后,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受保护期限的限制, 如果用保护期限限制剅河民俗文化, 则民俗文化早已超过了保护期限, 仙桃皮影戏距今都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期限应该是没有限制的。、

《商标法》也不能实现对剅河镇民俗文化的保护需求, 我国现行商标法及相关法律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尚未明确, 人们也未给予过多的关注。我国商标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商标权人的财产权, 皮影戏的传承人不会想到申请给仙桃皮影戏一个商标, 而是希望皮影戏能传承下去另外, 不会想到因为皮影戏这个商标来谋取利益。至于《专利法》, 现行专利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科技、传统医药的保护有着一定的适用空间。而在剅河镇所特有的民间传说、戏剧、曲艺上可能无法受到《专利法》的直接保护。

( 二) 对剅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对策

1. 加强传承人保护的立法

传承人的作用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这些民间的传承人, 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 所以保护传承人就成了立法保护的重中之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第四章中也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但是只是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的条件, 而并没有明确规定其权利。所以有学者就认为“权利保障的明确, 尤其是资助制度明细化, 如给传承人提供资助和医疗保障, 资助金划分为生活补助和文化传承补助, 生活补助确立一定标准而持续发放, 文化传承补助则根据需要由文化行政部门决定发放等……”笔者很赞同这种做法, 根据我们的走访, 在梨园居委会遇到一位渔鼓戏的老戏骨———雷方杰, 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他自己是因为爱好才开始学习皮影戏, 但是现在因收入原因才使之变成副业, 自己的主业仍是种田。像雷方杰这样的老艺人还很多, 他们大多都转行了, 如果国家能够对这样一群人的权利明确化, 并对其进行资助, 相信能很好的促进传承人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了传承人的教传义务, 这是由传承人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作为传承人, 他们也是非常乐意让自己掌握的这门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播, 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奥秘与神奇之处。

2. 无限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中, 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专有权利保护都有时间性的限制。虽然在《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期限没有规定, 但是字者认为不宜等同于知识产权做时间的限定。因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其特殊性, 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经人们改进, 再创作流传数年, 所以对于它的起始与终结的认定都是一项大工程, 以至无法从事实上来确定它的最后一个创作者来确定它的保护期限了, 这种世代相传的特性也决定了对于它的保护是不能中断的。因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从事实上和民族感情上来说, 它的保护期限都应该是无期限的。

3. 立法鼓励高校等研究机构给予智力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 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关于这一点可以借助三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 第一, 借助学校培养皮影戏、花鼓戏民俗人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仙桃市就存在相关的艺术学校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以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 借助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支持, 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支持都是自发的, 会有更多的灵活性与方便性。第三, 立法鼓励和推动皮影戏、花鼓戏民俗爱好者的各项民俗活动, 可以定期的在固定的场合进行表演活动, 让当地人能更好的参与其中。

4. 立法规定政府专项扶持基金并鼓励民间个人捐赠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资金问题。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也只是规定了政府的相关扶持, 并没有规定相应的资金支持方面的内容。如果政府能规定专项资金进行扶持, 就能很好的改善发展的现状, 不会出现传承人因生活所迫而被迫转行的情况。雷方杰老伯伯的一句话如今也很让我觉得心酸“学了这么多年, 现在虽然以务农为主, 但一直舍不得丢, 丢了可惜啊! ”。政府的专项资金需要定期投入, 以弥补民俗保护资金的不足。单单只有政府的支持也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还要立法鼓励企业、法人、个人投身剅河镇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公共资源性的, 是属于一个国家的财富。

摘要: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财产, 通过世代的传承不断地发展演变, 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出发, 对剅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后,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保护, 故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剅河镇当地的特色来探讨如何更好的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荆楚文化,剅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travel.Sohu.com/20051205/n240880319.shtm.l, 2010-04-01/2010-08-01.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83577.htm, 2010-04-03/2010-08

上一篇:养老院的爱情故事下一篇:丰富课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