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课堂内容

2024-09-17

丰富课堂内容(精选12篇)

丰富课堂内容 篇1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开发与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存在于学校, 同时也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不仅存在于现实的物质世界, 还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一、挖掘媒体资源, 充实教材内容

教材是通用技术课的主要课程资源, 但在教学中单凭教材授课是不够的, 因为书本的案例、阅读材料等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很详尽。再则, 若教师只按书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 学生根本没有新鲜感, 调动不起学习热情。因此, 要上好通用技术课, 就必须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在信息社会, 媒体资源发达, 媒体资源包括电视、广播、书籍杂志、网络等, 其中能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在讲授“技术未来”时, 笔者收集了许多与未来技术有关的图片和视频, 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梦幻般的未来世界,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同时笔者还剪辑了科幻片《终结者》的部分视频, 收集了有关基因武器资料, 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 也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未来技术。

在技术课中, 媒体资源俨然已成为现有课程资源的有力补充, 只要有心, 总可以在媒体资源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如在讲“技术试验方法”时, 笔者收集了汽车碰撞试验视频和美国“机遇号”火星车登陆的动画;在讲“经典结构赏析”时, 笔者收集了岳阳楼及有关榫卯结构的视频和图片;在讲“模型”时, 笔者搜集了模拟人的有关资料。

二、寻找实物资源, 丰富课堂内容

媒体材料不能全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真实感, 因此, 实物资源的开发也是很重要的。

所谓实物资源即为课堂教具, 其他学科经多年累积, 一般有自己特定的教具, 如理、化、生有各种实验演示教具, 地理、历史有地球仪和挂图等, 而通用技术因为是门新学科, 教具领域几乎是空白。在技术课上, 要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必须利用教具, 因为教具直观性强, 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观。合理使用教具, 还有利于教师讲授, 所以寻找实物资源—教具, 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课堂教学教具匮乏的局面。

1. 他人之物, 为我所用。

其他学科的教具经过改造处理, 甚至直接拿来就能当教具使用。如钢锯、锉刀、麻花钻头、钢直尺、划针等, 可在讲“工艺”时使用;立体几何模型可以在讲“三视图”时使用;把物理实验室里废旧的万用表稍作改装, 可以用于“系统结构”知识课堂。

2. 留心生活, 皆是教具。

生活是个庞大的资源库, 能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实物资源, 只要用心观察, 细心挖掘, 不难发现有很多生活用品、技术产品都能成为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如各类小板凳, 可以在讲“设计一般过程”的时候使用;如各种照明灯具、手电筒, 可以在讲“方案构思方法”的时候使用;还有多用途瓜子钳、各类匙子、各类蚊香支撑盘、各类包装袋等实物, 可以在讲“人际关系”和“设计评价”的时候使用。这些实物资源都是生活中常用的, 学生既亲切又新奇, 又反映了一定的技术价值和设计思想, 作为教具再好不过了。

3. 自制教具, 丰衣足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会发现, 有时尽管能用的教具不在少数, 但是用起来并不顺心。怎样才能得到实用的教具?最好的办法是动手自制。自己设计制作的, 一定是教学最需要的, 也一定是最适合的。经过几年的教学, 笔者对教具也有自己的想法, 思考设计后, 动手做出了不少教具。如小板凳、台灯、小铁锤、自动浇花器, 分别可以在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型的制作、金属加工的流程和闭环控制系统的教学中使用。

三、开展实践活动, 活跃课堂教学

技术课堂经验证明, 若没有实践操作, 学生没有经历相应的技术体验, 会逐渐对通用技术课失去兴趣, 所以课堂教学应立足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所收获。通用技术课程本身就有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 如在“设计的一般过程”中有小板凳的设计制作过程;在“方案的构思方法”中有台灯的设计分析;在“流程的设计”中有小铁锤的制作等。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 应该创造条件, 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他们能动手动脑,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又能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实践证明, 我们的学生有能力设计和制作出优秀的作品。

当然,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会碰到不少困难。对教师而言, 一个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须花很大精力;而对学生来说, 一个完整的作品设计, 从提出设计要求到制订设计方案, 再到制作模型, 同样需要花精力和时间。所以除了课程中小板凳和台灯设计制作之外, 我们很少有机会再接触到其他的实践活动了, 显然, 这对课堂教学是不利的。因此, 笔者努力去挖掘一些过程简单、操作性强, 且与课程知识联系紧密的实践活动。

1. 到课本中去发掘。

如在讲授“工艺”时, 笔者把上课地点放到的学校的钳工房, 让学生有实践机会, 而非纸上谈兵, 在经历各种金属加工工具的实际操作后, 他们也有了感性认识, 从而加深了对加工工具的操作要领和规范的理性认识, 也增强了对通用技术的兴趣。如在讲授“系统整体性”的时候, 笔者收集了学校机房的废旧鼠标, 事先在鼠标上设置了一些故障,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排除故障, 学生在物理课上已经学习机械鼠标的相关知识, 有能力完成。这个实践活动虽是课堂上的小插曲, 但学生积极性相当高, 课堂气氛活跃, 活动结束后, 学生已清楚地认识到鼠标是个有机整体, 要素的故障会影响系统整体功能。当然, 活动中也可以穿插不同的知识点, 如鼠标是壳体结构、鼠标如何实现控制、鼠标和人机关系等。

2. 在生活中去发掘。

学校有“书香班级”活动, 班级买来一个壁挂式书架, 于是, 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来安装书架, 安装的过程包含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多个知识点, 如工具的使用、书架的连接方式及安装的流程等。在活动中, 学生加深了课程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技术。学生寝室的抽水马桶漏水了, 笔者干脆把家里的废旧抽水马桶的水箱带到了课堂, 结合“控制系统的设计”这节内容, 让学生分析抽水马桶水箱里水的控制原理, 进而分析马桶漏水的可能原因, 课后学生自己解决了马桶漏水问题。

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 既活跃和丰富了课堂教学, 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丰富课堂内容 篇2

在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在农村,农村地区偏远,学校硬件和软件条件相比城市学校都比较差,城市里的学校可能有电脑、投影仪、电视、广播等,但是农村一堂语文课只有一个讲台,一面黑板和一名教师。要在这样的条件下,让我们的课堂内容丰富内容起来,作为教者我们一定要下一番功夫。

一堂语文课,不应该照搬教材,教材编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那将是单调乏味的。怎样才能加大一堂课的容量,让语文课堂的内容丰富起来,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自己的个人总结体会有如下的方法。

一、引导思考,教会质疑问难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质疑。阅读教学应向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向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通过质疑和解疑,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有较多的口头表达能力练习的机会,把思维和语言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教学前,让学生质疑问难,发展思维能力;教学时,让学生质疑解疑,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如我在教《小音乐家扬科》最后两个自然段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较好的问题:如(1)扬科马上要死了,课文为什么还要写那么美的景物?那么美妙的声音?(2)扬科死了,为什么还要写扬科睁着眼睛?(3)白桦树是不会号叫的,课文为什么说白桦树在不住地号叫?但质疑毕竟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因此,我对学生的质疑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这样,在“质疑——解疑”的实践中学生的知识得以锻炼和提高。

二、激发欲望,提供讨论机会

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形象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满足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因此,将“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语文课中,我们应提倡“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特别是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更应让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各抒己见,标新立异。

例如《草原》这篇课文,描写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及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客人的情景。在教学时,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时候,大家把自己的见解说一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阅读的收获就更大了。让学生在议论品评活

动中自己去尝试语言,鉴别语言,理解语言和学会运用语言。对于学生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

三、以读为本,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应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求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读书上。

例如《丰碑》这篇课文,语言描述十分生动逼真,情感丰富,读了催人泪下。教学时,可以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初读知大意,理思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理清文章的思路,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2、细读品词句,动情感。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升华,军需处长舍身为革命的高大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3、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经历一个“自由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自然进入作者和课文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中体会到军需处长为他人,为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着力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任意驰骋。

四、精心设计,优化课堂练习

我们要改变以往上课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练习常常被搁至课尾、拖至课外,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如在教完《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设计练习:

1、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最后”回答)

2、用书中人物身份讲故事,看谁是故事大王?”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走出课堂,拓宽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

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也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丰富课堂内容 篇3

一、引入最新观点,开阔学生眼界

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梦”成为在全国人民热议的一个词。尽管学生能够从广播、电视、网络及有关报刊中读到相关阐述,但往往不够系统,学生对之了解也不够全面、深入。笔者认为“中国梦”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便搜集相关资料作了认真梳理,从“中国梦”的由来、本质、实现途径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作了介绍,使学生对“中国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再如,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一些西方国家不能正视中国的和平崛起。笔者在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充分交流后,向学生介绍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来龙去脉和深远影响,同时指出,60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复杂多变,中国都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以处理与大国小国、近邻远邦的关系,绝不因为对方是小国弱国而推行强权外交,也不因对方是大国强国而惧怕三分、放弃原则。当中国还不够强大时,中国政府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现在中国开始变得强大起来,自然不会屈服于任何一个大国。

二、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泰方能民安。国家的政策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公民的高中生自然应该关注;国家的改革需要凝聚每一位公民的共识和智慧,作为公民的高中生自然应该参与。

因此,在讲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课程时,笔者都把国家最新的改革意见、措施介绍给学生,比如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关于司法方面的改革,关于政府简政放权方面的改革。在谈到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时,笔者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轮流发言,让他们们大胆地阐述对国家教育改革的看法以及对教育改革的建议。学生各抒己见,试图说服对方。尽管最终的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改革是非常艰难的,阻力重重;改革很难让每一个人满意,只能是尽可能让大多数人满意。可以想象,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得以慢慢培养。

三、正视社会问题,全面提高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能够非常轻松地进入学生视野,有的甚至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关联。那么如何来看待这些现象呢?“哲学是一座高山,拾级而上,谛听来自智者的纶音妙语;俯首凝神,让人思接千载,心游八方。每个足迹都写满了人类探索的经验,每种方法都搭起了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读当今社会矛盾和问题就非常重要。

在学习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和发展观时,笔者不仅让学生深刻把握概念的内涵,更让他们学以致用,分析当今社会问题。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引入“城市病”“环境污染”“农民工”“养老保险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辩证分析,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平和、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这些问题。经常性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了他们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讨“城市病”时,学生不仅指出它是由于规划布局不完善、功能定位不合理、管理方式不科学造成的,还指出其与百姓不理性、城市化速度太快、城市人口暴长等有密切关系。

丰富语言激励的内容 篇4

比如OM活动, 常常让人想到比赛。科技学校陈屹老师在进行拓展型课程《OM》科目的即兴题内容《结构承重》教学时, 也采取了比赛的或者类似比赛的方式。笔者注意到了陈老师贯穿教学始终的积极鼓励学生的话语, 这些话, 激起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应对挑战、争取获得成功的欲望。

1.“你又说对了!”

简简单单几个字, 显而易见的鼓励性评价!在“认识结构”环节, 陈老师用实物结合丝丝入扣的问题, 期望达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结构, 观察和分析结构制作的材料、高矮、形状、辅材特点, 知道结构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理解结构的承重要求, 为随后的实验活动和比赛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扎实的基础。笔者特别注意到了陈老师与学生交流中的那一声声“说对了!”“都说对了!”“又说对了!”的鼓励, 伴随着看似随口说来、其实指向非常准确、又有一些挑战意味的提问, 激起了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积极表达和领会的欲望。

2.“我也不知道谁对谁错。”

如果不是身临教学现场, 乍听起来, 颇有点教师故意示弱的感觉!教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听完学生对4个不同结构的承重能力强弱的分析和猜测, 教师这样说, 无非是希望引导到“用实验来验证猜测”的教学设计环节, 让教学进程富有悬念。教师真的一定知道吗?面对4个以铅画纸为主材料, 形状、高矮、辅材以及构成方式有较大差异的结构, 面对承重实验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 武断地下定论, 真还不如实验验证的方式更能对学生的科学态度产生积极影响。从教学进程的角度来说, 通过“猜一猜”环节的实验操作, 也让学生预知了随后比赛中的承重方式的操作要点和规则, 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3.“哪个小组制作的结构力气最大?”

这样说, 就富有挑战意味了!学生有了对结构的认识, 又有了对不同结构承重能力猜测的验证, 随后各小组制作完成的结构, 已经是带着小组讨论的共识, 并且带着希望获胜的憧憬。客观上, 是比赛样式, 最后的结局总是有强弱先后的。教师如此表达, 既是实事求是的意思, 更有激励学生聪明才智的意图。笔者还注意到了比赛后陈老师的“你还想怎样改进你的结构”的提示, 引导学生活动后总结经验教训, 显然更有现实意义。

教学是由师生双方的互动行为来完成的, 这种互动, 又大多是用语言来连接的。分析陈屹老师在《结构承重》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语言激励, 我们可以发现, 这种激励, 不是通过一味地说几句表扬性质的好话来完成的, 而是融合在本课题教学设计的结构意图中的。我们大体上可以这样理解:在引导学生认识对象阶段, 主要使用“表扬确认”以肯定学生的正确认识;在指导学生猜测分析和试验证实阶段, 主要使用“不置可否”以使教学进程朝着预期的环节发展;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参与比赛阶段, 主要使用“坐观强弱”以激起学生积极求胜的欲望。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篇5

导入新课

①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问: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②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肯定,指出这就是联想、想像的能力。明辨是非

现在谁能告诉我什么是联想和想像?并请举出一两个例子。同学回答:略。

教师总结:联想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的思维方式。想像是指人们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推理,在头脑中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但又合乎情理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举例:略。课堂活动

①联想技法指导:

(1)接近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例如由一片树叶可以联想到一棵树,甚至整个森林。

(2)相似联想指由甲事物联想到在某种特征上与之相似的乙事物。例如由“○”会联想到球、车轮等。

(3)对比联想指由甲事物想到与它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或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与之相对的另一方面。例如由路可以联想到走投无路、歧路等。

(4)表里联想指由事物表象想到它的本质意义,再由它的本质意义想到相关联的事物。

例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树的外在内在特点想到北方的抗日军民极其精神。

(5)因果联想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思维过程。例如由一朵鲜艳的花可以联想到园丁的辛劳,蜜蜂的勤劳。

(6)声色联想指根据声音或色彩引发的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例如由《义勇军进行曲》联想到民族的危难与不屈的精神。由蓝色联想到大海、天空等。

②训练题:

(l)看到以下鸟类,你会想到什么? 鸽子燕子乌鸦鸳鸯老鹰喜鹊鹦鹉

(2)同学们看过《夺标800》这一节目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超级联想”大比拼,展自己的联想能力,看谁能夺桂冠。

提示1:《羊脂球》;提示2:福楼拜;提示3:《项链》。(猜一位外国的作家名)

提示1:形容女子;提示2:指月亮;提示3:苏轼;提示4:寄托美好的祝福。(猜两个字的词)

提示1:锅;提示2:柴火;提示3: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猜四个字的成语)

(3)读到“绿”这个字,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把你的联想与想像描绘出来。(4)阅读《我喜欢的玩具》作文片段,用波浪线画出小作者运用联想和想像的句子,并在省略号后展开你的联想和想像。

你看,它们淡黄色的身上夹杂着一道道白色的条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左边那只小象多神气呀!它翘着长长的鼻子,像是来回甩动,不知是在和它的同伴嬉戏,还是在表达内心的自豪。两颗匕首似的牙齿从嘴里伸出来。在脑袋两侧,两只扇子般的大耳朵微微掀起,好像是一张一合地扇动着。四条粗壮的腿,有的直,有的弯曲,仿佛在慢慢地向前走动。中间的那只,鼻子向左前方伸展,一条腿高高抬着,好像在踢球。第三只的神态、姿势和前两只截然不同。它坐在地上,两只前腿高高地抬起,仰着头,翘着鼻子,好像是在数着天上的星星。这三只小象多么可爱呀!

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 学生写作

师生对学生例文进行评析及修改补充。

学生例文: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好像来到了象的故乡,在西双版纳的一片神奇茂密的大森林中,伴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一只只小象悠闲自在地漫步,它们不时地卷起长鼻子,摘下一个个野果,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吃得多香啊!我喜欢小象,小象的故乡更令人神往。

师生评析:这里由写字台上的三只瓷象,而联想到了象的故乡——西双版纳,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这就把小象与大森林这美丽的环境结合起来,使小象更富于活力。小作者不仅想像了小象漫步的动作,而且想像了它们吃食的情景。这不仅抒发了小作者对象的喜爱,也表达了小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然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用语却很单薄,可多几句描绘;另外,若能把自己也写到这一情景中,文段会更有表现力。

升格文段: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自己好像正骑在大象妈妈的背上和小象们来到了象的故乡——西双版纳这一片神奇茂密的大森林中。眼前是粗壮的千年古树,头顶是如画的蓝天白云。伴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呼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味,一只只小象悠闲自在地漫步,有的还在我面前嬉戏欢舞.好像在欢迎我这远来的客人,有的不时地卷起长鼻子,摘下一个个野果,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吃得多香啊!我喜欢小象,小象的故乡更是一片神奇秀丽的土地。本次作文

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学生习作及评价

一缕春风拂开草儿们沉睡的眼睛,在广阔的天地间,它们慢慢地从大地中探出了脑袋,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无边无际。

夏日或是骄阳似火,或是暴雨如注,而此时,小草的浅绿衣裳却越发鲜亮。当鲜花绽开了笑脸,大树挺直了腰身时,小草往往凭自己矮小的身姿,默默无闻地长在角落里,独自为大地添上一片绿色。

小草矮小但却并不软弱。尽管人们总是踏着它们的身堆体,甚至还坐在它们被踩扁了的身上感叹花的千娇百媚,赞赏大树的飒爽英姿,它们却依然生命不息,迎风沐雨,快乐地在阳光下舞蹈。

随着天气一天天寒冷,那些花儿都飘落了花瓣,那些高大的树上也早已光秃秃。草儿们的身影却依然在风雨中舞动,在刺骨的严寒中悄然褪去嫩绿的外衣,用更加浓重的绿意迎接严冬的肆虐,慢慢变黄、干枯,有些却依然笔直挺立。

狂风能刮落鲜花,能拔起树木,却很难将小草们吹倒。矮小、平凡并不就是软弱,正像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生活奋斗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默默无闻,用他们的汗水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当我们为伟人名人喝彩时,请别忘了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作出的贡献更应该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小草,我赞美你。你用你对生活的热情与信心,用你一生的努力,为我们这个世界奉献着,生生不息,无所畏惧。点评

丰富课堂内容 篇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下面简单谈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拓展延伸。

一、立足课堂,拓展延伸,多角度丰富课堂内容

1.从课堂导语角度延伸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可以将课文的一些相关知识进行链接,来导入新课。比如在教学《口技》时,可以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师引导:普普通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叹为观止。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如此,今天我们就再结识一位口技表演者,来感受其高超的口技表演技艺。通过这一举措来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很自然而然地进行新课讲解。

2.从课文情节角度延伸

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改写或续写等训练来有机延伸文章的内容思想。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从主题思想角度延伸

在教师点拨下,学生沟通并自行归纳文章的主题,但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主题思想,这时可以再进行深化训练。如在教学《海燕》时,可以以“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为话题进行小练笔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将海燕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即能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勇于斗争、敢于斗争的乐观精神和生活态度,鼓励学生积极追求勇者风范。这种小练笔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双得。

4.从写作特点角度延伸

剖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时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深化对写作特色的把握。比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只飞蛾的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作者震撼。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令作者肃然起敬!从而引起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它提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生活。在教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以“生命”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学生选取的事物很丰富。从学生的写作中能感到他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树立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5.从语言运用角度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课堂上进行语言运用拓展训练有利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一方面模仿课文中的佳句进行句式、修辞、用词等方面的训练,来表达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感悟,这是语言运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如运用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进行仿写训练就是此类。另一方面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形式对课文内容、主题进行归纳、描述。我在教学《邓稼先》时,要求学生参照“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钱学森”的颁奖辞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辞。有位学生写到:“学成归国,义无反顾;领军科研,身先士卒。漫漫戈壁滩诉说着你的奉献;巍巍发射架见证了你的辉煌。微笑的面庞写满了宽厚,朴实的话语凝聚着责任。你是真正的中国男儿。”语言对仗工整、精当有力地概括了邓稼先的品格、贡献。学以致用,模仿之中有创新。两位科学家的经历相似,练习难度不大。这样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得到思想上的感染。

二、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全方位培养语文素养

1.联系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即生活处处皆语文,如在教学《老王》时,让学生到社会寻找身边的“老王”,让他们向弱小者伸出援助之手。教师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联系家庭生活,使学生的情感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学要渗透德育,可以以联系拓展和延伸为切入点,化无形为有形,学以致用。如在教学《散步》时,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给父母洗一次脚、捶捶背揉揉肩、对父母说几句感恩的话语,使学生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在行动中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那么语文教学就达到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妙境界。

丰富形式内容加强监督指导 篇7

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管理组织, 班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企业安全程度的高低息息相关。开展好班组安全活动, 是提高班组安全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对企业的安全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存在的流于形式、组织不力、内容死板、不及时且数量不足等问题, 笔者认为, 应从内容形式多样化、联系工作实际、监督指导三方面入手, 使班组安全活动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一, 全员参与, 内容形式多样化。在很多企业的基层班组中, 所谓的班组安全活动就是班组长或者安全员读读通报、念念安规, 然后把安全通报从头至尾抄一遍作为学习记录的内容, 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于员工的发言讨论看得不重。为使班组安全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建议, 班组安全活动应做到组织全员化、内容形式多样化。如采取“轮流组织开展”班组安全活动, 由组织者负责活动的形式、内容等问题, 这样不仅容易出现创新点, 而且可使每一名员工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从而提高班组, 乃至企业的整体安全水平。另外, 班组安全活动可根据企业当前的安全现状, 采取座谈会、现场考核、演讲比赛、有奖问答等不同形式, 以让安全活动生动有趣, 易于学以致用, 从而提高员工参与班组安全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 灵活运用, 联系实际工作。开展班组安全活动, 紧密联系班组实际情况至关重要。在班组安全管理中, 对照检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才可不断改进和完善班组安全工作。因此, 在班组安全活动中, 应鼓励员工对工作环境、安全设施、作业流程、安全连锁装置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共同探讨, 共同进步, 从而更好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采用“五多”训练法丰富作文内容 篇8

笔者通过多年的苦苦探索与实验, 深感应从丰富作文内容入手, 进行作文教学。就是首先要让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生活, 了解、认识要写的内容, 选择有意义的内容, 解决无话可写、无话要写的问题, 即做到“言之有物”。为此, 笔者总结了一种“五多”训练法。

一、多看。看周围事物, 丰富感性生活

我们的世界色彩斑澜, 物产丰富,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我们的社会蓬勃发展, 蒸蒸日上……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客观世界中, 本应能感觉到的, 却为什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这主要是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所以我认为要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 首先要从看出发, 从观察入手,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培养观察能力, 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让他们留心周围的事物, 注意身边的事物, 遇事必观察, 看不懂就问。养成一种随时观察、处处观察的习惯。

然后, 再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 注意先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在观察中, 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 根据观察目的来确定观察次序。如观察景物, 或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 按一定的方位次序进行观察;或随着观察点的移动, 按景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观察物件、人物、动植物时, 或按整体———部分———整体;或按主要部位———次要部位;或按一定的空间次序进行观察。同时, 也注意要求学生观察的时候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比如观察事物, 要引导学生从位置、形状、色彩、质地、结构、用途等等方面来观察。在观察中, 指导学生仔细看, 认真听, 摸一摸, 闻一闻, 尝一尝, 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在观察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这对打开作文的思路, 有一定的作用。学生的生活内容越丰富, 越容易产生联想, 展开想象, 作文的内容也就丰富了。

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 那些被观察的事物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图画, 使事物的各自特征铭记在心, 对事物感性认识丰富了, 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觉得无话可写。如写作文《桃花》的时候, 农村的孩子个个都见过桃花, 但写起来总觉得无话可写, 三言两语就完了。为了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 我引导他们观察桃花。先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 桃花未开前怎样?桃花开时怎样?桃花开后有什么作用?再按远近顺序进行观察, 远看怎样?近看时有多少花瓣, 什么颜色?什么样子?什么气味?风来了怎样?风停了又怎样?最后让学生联想, 看到满树桃花, 你想到什么?你感觉怎样……这样一来, 学生的作文内容大大丰富了。语言生动, 感情真实, 抓住了特点, 写出了桃花的独特个性。

二、多做。做有趣活动, 加强情感体验

为了丰富作文内容, 我先丰富学生的生活, 结合教学,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 让他们接触生活实际, 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感觉, 丰富他们的阅历, 提高其认识水平。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 我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课外活动中开展踢毽子、跳绳、拔河、攻城、打球、过河、老鹰捉小鸡等活动;课内安排演讲、智力竞赛、文艺表演, 小制作、智力类游戏, 竞选班干部、主题中队会等活动;校外开展春游、秋游、登山比赛、野炊、为五保户送温暖、参观工厂、电站等活动。

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和奋进意识, 调动学生情趣, 发挥学生创造力, 加强情感体验, 也能使被动作文变为主动作文。这些亲身经历的活动, 将是他们作文的主要内容, 而且在以后的作文中, 经触起往日的兴奋点, 就一定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内驱力, 忆起活动的情形, 将活动内容写进作文中。多年的实践证明, 学生作这种作文比一般作文容易得多, 内容也丰富得多, 感情也真实得多。

三、多读。读有益书刊, 扩展知识领域

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 单靠自己的观察体验是有限的, 更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不能事事耳闻目睹, 而学生的知识是需要扩展的, 眼界是需要开阔的, 要达到这种目的, 还得多读书, 多看报, 同时也包括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等。

这里老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我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入手。讲《谁是最可爱的人》时, 我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 给学生讲抗美援朝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等故事, 把孩子们带入严酷的革命斗争中去, 激发他们探求英雄足迹的兴趣与欲望, 于是就组织了班上的读“英雄故事”的活动。二是建立班级图书角, 号召同学们踊跃献书、借书, 开展评选好书的活动, 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三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找来好文章, 师生共议写作方法, 体会思想感情。四是开展阅读竞赛活动, 把课外阅读活动深入地开展下去。阅读竞赛活动就是每天放学时, 让一位同学读一篇好作文或文章片断, 并说出文章好在哪里, 然后全班进行评比。

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 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作文内容, 扩展了知识领域, 开阔了眼界, 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多记。记录所见所闻, 积累作文材料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 都会有一摞厚厚的记录本或摘记好词好句本, 都会很注意作文材料的积累。要丰富作文内容, 材料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否则, 看、做、记的内容全会成为往事烟云不可追。

积累材料就是要多记、勤记、精记。我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进行记录:一是记日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我们的生活也每天是新的, 所以要提倡记日记。每天一篇, 每周三篇或每周一篇都行, 重要的是记住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以及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和自己的思想动态。同时, 也包括长期的观察日记。如养蚕, 我班原有一个学生的观察日记长达五十多篇, 有一万多字。日记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 不可矫揉造作;其次要持之以恒, 收获最多。二是记好词好句。这主要是积累阅读中的好字、词、句。好句子, 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名人名言、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如词语, 可以按描写对象不同, 春、夏、秋、冬、人、鸟、兽、虫、鱼等进行分类摘记。句子可以按照关于学习、劳动、交友、爱国、绿化等进行分类摘记。正如一位名人说, 不动手, 就不看书, 要做到每看必记。三是记心得体会。看书以后, 要注意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记录下来, 它包括写作方法、思想认识、知识等等方面的内容, 并且联系自己的实际, 进行自我评价。这对于提高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下转72页)

(上接63页)

五、多思。思考感性认识, 提高理性认识

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程序如何, 直接影响着表达能力的强弱, 决定着作文的优劣, 因而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 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 我们要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 做到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 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并展开联想, 使之从感性的了解达到理性的认识, 从个别的、一般的认识达到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样, 学生对客观事物就会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思想上就会有所认识, 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印象、这样的感受, 在头脑中积累多了, 作文的时候就会一一涌现出来, 作文内容就丰富了。

如写《记寒假中的一件事》这篇作文时, 为了不让学生老生常谈, 我先让学生思考, 在寒假中你遇到了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 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的兴奋中心一直集中在对头脑中往事的回忆和思考。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事, 有的说做游戏, 有的说看耍狮, 有的说走亲戚, 有的说抓坏人……都比以前有新意。其中有一个同学说的是爸爸打麻将输了钱, 妈妈和他吵架, 并打烂了许多家具。我首先肯定了这件事在他的头脑中印象是深刻的, 然后我问他, 这件事就这样写下来要得吗?学生知道要不得, 我就让他思考: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想通过这件事告诉人们什么?他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 对这件事作了认真思考, 终于认识到这不正说明赌博的危害性大吗?作文时, 他用一个小孩的眼光, 向读者展示了那一场家庭风波, 历数了赌博的危害。结尾处, 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向参赌的家长发出了呼吁, 情真意切, 有理有据, 个性鲜明, 看后令人不得不深思。这难道不是思考所起的作用吗?

丰富课堂内容 篇9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各种新颖的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生活的健康性,为此人们也注意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在生活的社区里开始推广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兴起了社区体育,并且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社区体育融入了地域的特色文化,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展示了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特色。社区体育把社区里的居民组织起来参与各种健身活动,集体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鼓励人人健身,人人锻炼,还可以丰富地域文化体系,从而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水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养成的体格和个性也不一样。如中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方,北方人耐寒,体格比南方人强壮。同是水上运动,北方盛行滑冰,南方盛行游泳,气候的不同也会影响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这些地域特色文化不仅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以继承和发扬,积极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内涵

我们知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代表着这个地方的生产特色。同样地,体育文化也孕育在地方的特色环境中,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生活习惯

在城市里,人们多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白天工作繁忙,多把体育锻炼安排在晚上,且由于一天工作的辛劳,城市的居民倾向于选择平缓的“静运动”;而在农村里,村民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把体育锻炼安排在早上或者在生产劳动中,在田间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而且比较倾向于消耗体力较大的运动。可见,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人们的锻炼情况也不一样。

2、传统习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也会影响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取舍。如有的地方舞狮技术高超,在平时锻炼时比较注重手脚的灵活协调性;有的地方比较流行举办龙舟赛,在锻炼上比较注重手臂手腕的力量训练。根据地方的需要,体育锻炼也会有所侧重。

3、地理环境

我们国家地形地貌各异,气候多样,人们依赖于地理特色发展体育运动。如有的地方瀑布河流较多,或者近海,可发展漂流或者游泳项目;有的地方崇山峻岭,森林密布,可发展攀岩、爬山等运动项目。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可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发展各种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

三、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途径

1、传承民间地域文化特色

每个地方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是地方发展的水分与营养。中国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流传至今,分布在各个地方,有的地方以剑术著称,有的地方以舞蹈见长,还有的地方以骑射出名,都是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表现。因地制宜地开展地域特色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发扬地域文化,还能够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世代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加入时代元素,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我们国家也在逐步与世界接轨,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开放的城市不仅吸纳了投资资金,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深圳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时尚潮流更新快,各种交谊舞、瑜伽、健美操等一些外来的体育运动吸引了城市人的目光,丰富了我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如今流行的广场舞则体现了中国特色,在学习外国舞蹈的基础上自创舞步,穿上民族服饰,编上喜爱的民族音乐,成为社区体育的一大特色。

3、发挥体育名将效应

有些地方体育人才辈出,造就了一大批体育名将,带动起了家乡体育事业的发展。如“跳水皇后”郭晶晶活跃在体坛后,家乡河北也逐渐兴起一股跳水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跳水运动中来,推广大众化跳水。此外,还有NBA名将姚明大力支持篮球运动事业的发展,在上海也掀起了一股“篮球热”。还有中国金花、网球好手李娜,更是开创了中国的网球历史,在家乡甚至在整个中国都出现了一股讨论网球的热潮。因此,体育名将也能发挥效应,将自己取得的体育成就推广到家乡,为家乡的体育事业做贡献,丰富家乡的体育文化。

4、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说到底,体育文化的发展还必须基于相关体育设施条件的完善配备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政府要做好硬件支持工作,继续增加对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各社区居民添置足够的健身器材,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各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尤其是一些具有体育锻炼设施的学校和单位,要求定期、定点对所在社区内的居民进行开放,扩大活动区域,方便居民进行锻炼,防止居民因场地设施问题而放弃锻炼的现象发生,从设施配套的完善上支持居民的健身活动,使全民健身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推广地域特色文化。

四、结语

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与地方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彰显各地方的体育特色,体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历史艺术价值,还具有兼具健身、养生、保健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因此,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在社区里推广当地的特色体育文化,丰富社区体育文化的内容,把地域特色体育文化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来,能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兴趣,增强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人们的爱国情结和民族意识,有效实现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造和更新,注入时代活力,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体育资源得到了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各显特色的地域体育文化也被推广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地方特色体育发展的变革,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内容,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更新体育锻炼的形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体育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还有助于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体系,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丰富课堂内容 篇10

关键词:丰富,形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形体艺术的发展, 形体艺术也逐步的进入了中小学日常教学中, 但是由于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缺乏, 很多学校还未开展形体课, 有些已经开展形体课的学校, 在形体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形体课的教学质量呢?

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灵活多变

就目前我校形体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学生进校前都从未接触过舞蹈艺术, 并对舞蹈艺术的学习还存有“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因此,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应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消除学生对舞蹈艺术学习的畏难心理, 培养学生学习舞蹈艺术的兴趣, 使学生在乐中学, 在学中长”为主要原则, 将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同时, 利用VCD、DVD、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可以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加深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性认识。

如在元素动作及套路的学习中, 教师应采用领带法, 即教师背面示范, 领带学生做动作。教师在领带的过程中, 对一些动作细节要逐步讲解, 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等体会正确动作,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正确动作概念, 掌握其技巧, 形成肌肉的正确感觉, 使大多数学生能较熟练的完成某个动作。再如针对技术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时, 如男生的引带动作、女生如何借力等, 可运用交流与讨论法。课堂上围绕某个技术环节展开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舞伴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通过交流与讨论使学生相互了解不同动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内涵, 从中领会出正确动作的方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总之,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教师可以在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学理念之基础上, 根据舞蹈艺术课程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实际情况, 来科学地、合理地、灵活地、创造性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切实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

形体教学一般从单个动作教起, 当学的单个动作越多, 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时, 学生会逐渐产生一种认识上的飞跃。这时候, 学生的认识不仅仅是形象性感性认识, 还渗透出某种抽象性的理性认识。这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种“顿悟”现象, 这种“顿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都有所增加。通过多次重复练习, 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发生联系, 实际上就是感性和理性取得了联系。学生对动作、教师所使用的语言, 有了概括、归纳、推理的逻辑能力。学生只有在已知的形体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才能学习和掌握新的形体知识、获得新的技能, 心理学上称为“学习的迁移”。已知是基础, 新知是目标。这就要求形体教师在教学时把未知概念步入已知概念中去, 使两者建立必然的逻辑关系。形体动作上的难易动作、高低动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十分明显的。

再者, 学生对形体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半懂再到全懂、由不会运用到基本上会用再到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过程,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对动作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学生在开始阶段往往是以模仿学习为主, 经过多次反复练习, 学生在形成运动技巧后, 就可以完全摆脱模仿动作的模式, 从个人特点出发, 跳出有创造性的舞步, 从而进入了“创造型”。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形体教学方法时, 应使学生由“模仿型”向“创造型”过渡, 并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形体教学方法具有双型性, 既借助学生的模仿使学生掌握知识、技术, 又借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获得技能, 它不仅重视教师传授知识、技术, 而且注重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

三、积极开展多样的舞蹈活动

大多数学生都是精力充沛、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活泼好动, 蕴藏着丰富的“能量”。故对这些学生应因势利导, 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使他们的“能量”得到有效的释放。基于学校、班级、形体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舞蹈艺术活动, 以努力实现课内外形体教学的有机结合, 使形体课教学既不脱离学生的生活, 又不偏离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潮流。如学校或班级可以成立舞蹈艺术团、舞蹈艺术工作室、舞蹈艺术交流协会、舞蹈艺术沙龙等, 也可以组织舞蹈艺术精品赏析活动, 或聘请舞蹈界著名人士开设一系列舞蹈艺术专题讲座等。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舞蹈文化艺术活动, 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参与舞蹈艺术活动的实践机会, 使他们能学以致用, 并且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对舞蹈艺术的兴趣, 加深对舞蹈艺术的认识, 充分享受舞蹈艺术所带来的愉快感。因此, 营造浓郁的校园舞蹈文化艺术氛围, 是进一步深化形体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我们的广大形体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形体教学的客观规律,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他们通过教师的设计和活动, 达到掌握形体知识、技术技能, 创造性的运用知识, 不断提高形体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内容丰富,形象丰满 篇11

一、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在记叙文写作中,联想和想象是丰富文章内容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写作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古今中外的各种人物故事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内容,尽可能地拓展开自己的思路。运用联想和想象,要注意合乎情理,体现时代特征。

如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如此常识》:

一年后,培训结束,适逢国家需要高技术人才之际,优秀的张师傅做了厂长,在厂里掀起“学扎实技术,为国家效力”的热潮,小王以优异的理论成绩和过硬的技术操作顺利毕业,升任高级技师,月薪过万。至于徐科长,由于亲戚受贿被捕,自己也因为没有实际才干而下岗了。小李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只得重新从学徒做起。

厂里又分配了一个师傅给小李,培训开始当天,小李惊讶地看见迎面走来的竟是小王。莫非?“没错,我就是你的师傅,”小王凑近他耳边小声说,“还要告诉你,有真才实学才有前途,这是常识,懂吗?”小王拍了拍小李的肩膀,看着小李愣住的样子,开心地笑了。

节选的是作文的最后两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虚构了两位刚进厂的年轻人拜师学艺的不同态度的故事,批判了将拉关系、托人情视为谋求个人发展“常识”的人,懂得了这些人最终是没有前途的道理。关于小王和小李的情节想象合乎情理,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更增强了文章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能引起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二、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人物有血有肉,有个性特征,刻画出丰满的形象,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要多记叙、描写,适当的议论抒情,让读者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如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

“奶奶!您太时尚了!城里现在都流行吃您那种玉米窝窝头,拎您那破蛇皮口袋,尤其是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火了!火了!”七斤兴奋地在电话里嚷嚷,“您现在有空教我品味时尚啊!”

九斤老太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望着破旧瓷碗中的几个硬面窝窝头,又浮想到七斤衣服上故意张开的破洞洞,本想骂句“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忽地又想到这又成了时尚,伊觉得不合身份,思来想去,一句话也说不出,便默默挂了电话。

伊失了神,心理叨咕:品味时尚,真是……

在这三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记叙与描写,写出“守旧”的九斤老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一句话也成了“时尚”,成了经典,这让九斤老太很是不解和盲然,真实地再现出人们对时尚的认识缺乏理性的思考,起到一种很好的反讽效果。

三、以细节塑造形象,用真情打动读者

写记叙文时,一定要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等细节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出形神兼备的丰满形象。同时,作者还要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文章中,用自己的喜、怒、哀、乐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如2009年湖北卷《站在车站的门口》:

戏剧的主人公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里的主角。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地收拾东西。还处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的脸上,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时不时地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我会站在车站的门口,继续着我的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丰富课堂内容 篇12

关键词:实验教学,结构化学,教学质量

结构化学是我校化学教育,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和运动规律,以及原子、分子、化合物、晶体的微观结构和物质的结构、性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科学[1,2]。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广泛、抽象、理论性强,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过硬的数学、物理知识以及扎实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教研组人员对结构化学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3,4],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结构化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但仍然存在学生认为结构化学难以接受的问题。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还需要加强学生结构化学的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结构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1 我校结构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结构化学的教学内容

面向21世纪时代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5],我院结构化学课程的课时数变为48,我们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调整结构化学的教学内容为:量子力学基础知识,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分子的对称性,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晶体的点阵结构和性质等。结构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为:磁化率的测定;偶极距的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固体颗粒的形貌; X-ray衍射法测TiO2的晶型(有兴趣的学生可选做,不考核)。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上结构化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全面,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和进入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结构化学的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授课,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抽象的内容,简略介绍所用的物理、化学以及数学基础知识,随堂提问、练习,课下留作业等措施,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接受和掌握。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使学生了解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提高课件制作的技术,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结构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视对学生的现代教学辅助仪器使用的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等课件制作工具有一定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贯彻现代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组教师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辅助使用结构化学教学网页,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采用讲授、讨论、练习、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互动,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1.3 考核方法

学生们的课堂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而学生们的结构化学笔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督促学生听课和练习结构化学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结构化学的积极性。结构化学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分配各章的分数,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等情况;命题内容涉及面广,每一章主要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与综合等部分,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调整各部分命题内容的分数比例。评分时,教研组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对每一位学生做到评分公正、规范,这样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教学质量的好坏。

2 丰富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结构化学的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是学生对理论课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过程和理解、掌握过程,是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在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结构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材学院省重点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测定结构的X射线粉末衍射仪,气质联用仪,400 MHz核磁共振仪和荧光光谱仪,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眼界。

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我们对结构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1)增加验证理论内容的实验,如用高斯软件进行化学键的模拟计算;(2)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如TiO2的制备与晶型测定;(3)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性实验,积极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如用高斯软件计算催化剂的能带、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测试、无机配合物晶体的制备和荧光性能测试等,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和性能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结构化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学生普遍认为结构化学不再那么可怕,不再是空中楼阁,在学习中自己不再是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参与者,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的欢迎。

3 结 语

以上所述的是我们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心得,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学生战胜了自我,从思想上愿意学习结构化学,提高了对结构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基本素质,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的欢迎。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结构化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光宪,王祥云编.物质结构(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8-586.

[2]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62.

[3]陈惜明,徐素芳,彭宏.结构化学课件的开发与应用[J].大学化学,2005,20(3):36-38.

[4]苗体方,张玉洲.结构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改革[J].考试周刊,2009(2):14-15.

上一篇:荆楚文化下一篇:内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