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学丰富数学素养(精选5篇)
多元教学丰富数学素养 篇1
一、创设情境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 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 把数学这门学科的科技魅力、人文魅力充分地展示给学生, 既能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 又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 利用认知冲突, 设置情境教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冲突, 促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比如, 教学时,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再利用新旧知识间的不同特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延长学生的有效思维, 把他们的内在驱力激发出来, 让学生主动探究相关的知识。
(二) 设置情境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 在教学“椭圆定义”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先提问:既然椭圆是扁的, 那么它与哪些点有关联呢?这样让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去思考, 锻炼发散思维, 能逐渐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去思考, 勇于请教、创新。即使失败, 学生也要认真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 或者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去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形成认真、严谨、科学、创新的求知态度。
二、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讲解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且难懂,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费力。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以及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教学中引入多媒体,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数学的教学提供帮助。
(一) 实现课堂教学生活之美
比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冬修水利的画面, 通过展示让学生体会到筑坝的艰辛, 更加深入地理解堤坝是从坝底向上逐渐收拢的事实。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堤坝的剖面图, 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出堤坝截面后就是梯形, 从而更好地理解堤坝对河水一侧倾斜度比较大的事实。最后, 教师让学生根据梯形的有关性质以及梯形的计算公式, 对筑堤坝所需的土石方进行相关的工程预算, 指导学生把自己所学习的一些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体会到生活的学问。
(二) 运用多媒体呈现知识, 突出重点难点
比如, 在教学一些重难点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把相关的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这样做远比生硬的说教好得多, 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些。
三、课堂提问要讲究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有效地设置提问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深思的问题。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当中, 教师要通过对课堂提问性的有效设计, 让学生在愉快的、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去学习数学知识。
(一) 进行有效课堂提问的案例解析
在课堂教学中, 课题提问不能只是一种形式,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提问与学生充分思考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促进学生间的自主、合作学习, 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教学“等比数列的性质”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虽只差一字, 但完全不同。你们是不是也可以用类比的方法研究等比数列的一些规律呢?这种直接了当的提问引出, 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需要钻研的方向, 排除其他杂乱问题的困扰, 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相关的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效率。
(二) 课堂提问还要体现出启发性与探索性
比如, 在指导学生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这节内容时, 在对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推导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知识点设置一些问题:同学们, 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一些建系方法吗?它们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些问题的设置, 教师还可以进行恰当的引导,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此外, 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在多数学生都觉得比较疑惑处设置问题, 充分把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出来, 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 要想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科学地设计并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时刻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 帮助学生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同时, 教师还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及时接纳学生的新观点, 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在愉快的课堂中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尽情绽放,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饶英, 李仲良.让质疑探究融入高中数学课堂[J].柳州师专学报, 2006 (1) .
[2]赵锐斌.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情景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5) .
[3]寇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 2013 (23) .
[4]徐云军, 冯霞.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J].科学咨询, 2010 (32) .
丰富教师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篇2
关键词:教学素养 有效途径 说题
“说题”这种教学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考试大纲与高考真题,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促进青年教师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认识,提高其对问题的把握掌控能力,使其快速成长,是丰富教师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说题”产生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教育无法避免评价。因为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规定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是评价的一种基本手段。尤其对于高考,在中国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家长不会放弃对可能改变家庭命运的高考的高度重视。因此,解题能力对学生尤为重要,但是新课程高考在相当层面上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光靠题海训练是无法应对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高考。“说题”就是要求教师在研究高考真题的基础之上,正确把握高考所考查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解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以适应高考要求。
2.“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基于问题的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可以认为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说题”是教师准备让学生直接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应该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通过“说题”激发学生对发现的参与意识,唤醒学生对探索的渴望,鼓舞学生敢于成功的勇气。
3.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学研究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认为,解题是一种实践性技能,好比说就像游泳一样。我们是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会任何一种实践性技能的。陕西师大的博士导师罗增儒教授将解题总结为:“简单模仿、反复训练、自发领悟、自觉分析”四个环节。教师利用“说题”帮助学生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分析而学会解题,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解答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领悟解题实质,提升解题能力。
二、“说题”的一般步骤
1.说题目。要叙述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命题的立意,问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方法、情感和价值观,考查哪方面的能力。分析题目给学生设置的障碍,学生容易产生的知识性错误和技术性失误,以及试题的导向作用等。
2.说思路。要说明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根据学情分析思路的产生过程,问题设置的障碍是如何破解的,思路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注重对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对难点的分散与突破。
3.说解法。主要说明解决题目的通法和特法,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要预想到学生中出现的其他思路和课堂的偶发事件以及应对方法,问题的处理方式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4.说反思。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反思和拓展,“好的题目和某种蘑菇有点相似之处:它们都成串生长。找到了一个以后,我们应该四处看看,很有可能在很近的地方又能找到更多的。”要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与变式训练,说明各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不变中寻“变”,变中找“不变”的过程中授人以渔。
三、“说题”的评价
1.好的“说题”,要精选题目,是恰当的、对学生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2.好的“说题”,要分析解决该题所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方法的适用条件。要指出问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分析学生具体学情,阐述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难点和障碍。要对问题进行延伸和拓展、变式训练或结论推广,并对命题的趋势和方向进行预测。
3.好的“说题”,教师要将解题的计划、导向、过渡、监控与评价中所运用的策略尽可能地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摩、聆听,参与教师对解题过程的分析、评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充分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思路的探索过程等,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与升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快乐。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用更少的时间、更高的水平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通过“说题”,教师可以做到胸中有沟壑,能高屋建瓴地告诉学生怎么走,在他们迷路时又能将他们拉出来。开展“说题”活动,把教法、学法与考试命题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对典型题的分析和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新要求,拓宽教学研究的领域,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构建丰富多元的小学数学校本作业 篇3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作业的质量就有保证。为此,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趣味性作业。
1. 做数学游戏。
一年级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们就让学生用扑克牌做“找朋友”的游戏:拿出10以内的扑克牌,当一人拿出一张牌时,另一个人就马上拿出另一张能和它组成今天所学过的数的牌,并同时说“几和几组成几,或者几能分成几和几”;同样的扑克牌在二年级教完表内乘除法后,我们开展“算二十四点”的游戏,利用扑克牌给出的4个数字,通过加减乘除算出二十四。
2. 七巧板拼图。
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喜欢动手,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几种平面图形之后,我们布置了拼智力七巧板的课外活动作业。学生可以人手一份,也可以几个人一组完成一个主题。学生在拼图过程中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拼出不同的图形。有些学生相互合作,拼出了有主题、有创意的作品。在创作和设计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智慧出自指尖,思维源于动作。学生完成数学作业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为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与合作为主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探索者。
1. 观察性作业。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们预先布置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蝴蝶、枫叶、天安门等平面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地方有这样的图形?
2. 调查性作业。
在教学“节约用水”和“大数的认识”后,我们让学生调查家里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3. 探究性作业。
在“角的度量”一课的练习中,因教材中隐约地渗透了用三角尺拼角的知识,在教材练习中也有零星的两角相拼的题目,教师布置了一个探究性作业:回家用一副三角尺画角,你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角?思考其中有没有规律?
三、设计生活性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在作业设计时,我们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1. 小小设计师。
在三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后,我们就在周末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你父母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1)算出每间房间的面积;(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数量及价格;(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米?”
2. 小小当家人。
在学完乘法口诀后,我们就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秋天到了,学校即将组织秋游。秋游时,大家都要带点心,这次秋游的点心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买。下面有一些食品的单价,饼干2元,面包2元,汉堡包8元,苹果1元,炸鸡腿5元,果冻5角……请用30元买本组的点心,你计划怎样买?请用你们学过的知识,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应用的创新者
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是将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释放自我潜能,从而获得生动、立体、全面的发展。我们充分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全面分析型的开放题,发掘学生思维潜力
全面分析型练习题常具有答案不唯一的特点。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继而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如在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教学中,我们布置作业:某公司要设计一种硬纸板箱,要求正好能装下24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小纸盒。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比较你想到的各种方案,哪个更合理?
2. 多向发散型的开放题,开拓学生思维途径
在多向发散型开放题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这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五年级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后,我们布置作业:设计一个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学生除了设计出一些规则的基本图形外,还设计出了相关的组合图形。
3. 多余干扰型的开放题,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多余干扰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和无用信息混在一起,产生干扰作用,这就需要学生在解题时,认真分析信息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信息,舍弃无用信息。这类题型能使学生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对已知因素的选择能力。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
4. 间接隐藏型的开放题,培养学生缜密思考的习惯
在间接隐藏型开放题中,解题所需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学生既要考虑问题及明确的信息,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米?”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会忽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信息。因此,教师就要通过这样的作业,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隐藏信息,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五、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为了兼顾学生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我们采用“校本作业自主套餐制”的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作业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 分层要求,自主套餐
校本作业分为必做题和自选题两大部分。
必做题:数学的基本学习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这部分练习每个学生必须完成。
自选题:分为A、B两级。A级题,根据数学学习内容,略微有提高的练习,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可相应选择题数做。B级题,题目具有一定综合性,增加思维锻炼力度,可相应选择题数做。
分层要求:优秀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选择套餐2);中等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沟通(选择套餐1);困难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选择套餐1或必做题)。
这样的“校本作业自主套餐制”满足了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真正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和自主性,也使得教师细心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开发出最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作业资源。
2. 关注过程,师生评价
在校本作业中,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对作业的自主管理,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情况和错题进行分析和反思,梳理出错的原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本作业的第一页,我们添加了“作业过程反馈表”,见下表。
用丰富的活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篇4
一、对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素养的认识
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只包括对数的认识程度、计算能力的高低、空间观念的强弱、统计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不只包括对数学知识的认同感(亲近度 )、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等情感态度,更应该包括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特别是经历数学问题的发现、分析、研究与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索与创造创新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素养其实就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活动的综合体,数学素养的形成应该融合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活动经验的积累必然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活动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占据中心地位,他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在活动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才能在心灵上获得深刻印象, 从而取得有用经验。新课标提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心江苏灌南县长江路小学罗锐
理学与相关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课堂上学生的数学活动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感官为主体参与的感知性活动, 这类活动是外显的,可操作性的;二是心灵(脑)为主体进行的思维性活动, 这类活动是内在的,可表述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相关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参与,开展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直观的感知,从而获得清晰的表象和感性的认识;同时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对感知到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灵活的思考,从而获得理性的认知。可以说,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的躯体, 这类活动集中体现在一个“做”字上;而“数学素养”则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集中体现在一个“思”字上,必须紧紧依附在活动这个“魂”上。
1. “ 做 ” 与 “ 思 ” 是 丰 富 学 生 数 学活动经验的有效手段
“做”是数学学习活动中外显的行为方式,我理解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做”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加工方法,也就是观察、操作、测量、画图、计算等;二是学习者在学习中的活动方式, 包括想、说、听、展示等表达、交流、吸收信息的方式。“思”是数学学习活动中内在的心理活动,是学生体验理解、感悟内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法则、公式、定理的获得,规律的探索发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等都伴随着深入的思维活动,它是课堂教学中“做”的活动的质量标准,教学活动中“做”与“思”应该是同步进行的。课堂上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先提出一个问题,这其实就是“思”的起点。“思”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获得对问题的解决的过程。
2. “ 做 ” 与 “ 思 ” 的 有 机 融 合 是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让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科学探索的研究过程”相一致,以获得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这应该是新课程标准对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主要意图,也是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数学课上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历 “新知识”的 再创造来 实现的,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累创新经验,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显然,课堂上“做”与“思”的有机融合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数学课上,从问题的提出、模型的操作,直到规律的发现,我们都要围绕一个个核心问题,激发思考、引导探究,让学生“做”的外显活动有“思”的内在价值追求。
二、引导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的做法
以“做”助“思”,以“思”促“做”。“做”得丰富才能“思”得深入 ,或者说“做”是骨肉 , “思”是灵魂 , 数学教学中所有操作性的外显活动都是为了引发数学思考,探究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学生思考能不能深入、思维水平能不能得到提升不只是做一些数学题, 而在于在数学知识形成时,能否有形式多样的“做”的活动来提供支撑,帮助思考。因此,我认为课堂上的“做”与“思”要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先“思”后“做”,先“做”后“思”,边“做”边“思”,应该有深“思”后获得认识再进行感悟的“做”,来验证思维成果。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1.用活 动 丰富 教 材内容 ,让 学 生形成发现问题的意识
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能从数学事实、具体情境和纷繁的信息中获取相关信息, 提炼数学因素,提出数学问题。而数学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描述性、结论性知识,阅读学习只能求得“知其然”的感性认识 , 而不能获得“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知。所以让学生养成自己研究信息与自我发现问题的意识应该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课堂上,我们可以用有效的活动来丰富与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启数学探索之旅。
例如,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 让学生在阅读教材自学的基础上,可设计这样的活动:(1)两位同学进行对比 口算比赛 :6÷360÷3600÷3,12÷4 120÷4 1200÷4。 (2)出示46支铅笔,10支捆成一捆,另外6支一一摆放。然后教师说:“刚才两名同学的口算比赛一样精彩,现在老师要把这46支铅笔作为奖品发给这两名同学,你怎么分? 请大家分分看。”在学生充分经历分铅笔的活动过程后,再让学生思考:你能从这个活动中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个活动? 这道算式怎样计算呢?
学生经历了有趣的活动,面对有效的情境能提炼相关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能把活动过程与问题的解决方法联系起来思考。这个活动能帮助学生对笔算算理的理解。
2.用活 动引 导 自 主 探 究 ,让 学 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策略
研究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 也是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创造与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迁移和再创造自觉地拓展与丰富原有认知结构,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策略体系。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独立思考活动、同伴合作活动、榜样展示、小组交流等;从活动内容上看主要有学具操作获取新知活动、数据分析寻找规律活动、对比研究形成模型活动等。这些内容与形式不同的数学活动往往是综合在一个教学行为中分层有序地进行的。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的对新知的初步感知,要通过丰富而有效的活动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内存。例如,教学“有趣的乘法计算”,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
(1)变数魔法游戏
课件出示:出示23,放入一个魔盒里,然后从魔盒中创造出一个新的数253,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奥妙。接着让学 生互动完 成34→374,25→275。
(2)给算式分类
出示算式,让学生把这些乘法算式分成两类,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
24×11= 53×11= 62×11=
22×28= 35×35= 56×54=
在学生分出下面两组后,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这两组算式中两个乘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乘积又和我们刚才做的魔法有什么关联呢?请大家算算看,有什么发现?
4×11= 53×11= 62×11= ( 是两位数×11)
22×28= 35×35= 56×54= 是首同尾合十
学生在这样有层次、有趣味的数学活动中能顺利实现自主探索、深入领会,从而达到全面理解。
3.用活动激 发数学思维 ,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绝不是机械重复地进行数学解题的训练,而应该将感官感知活动上升到心灵(脑)的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与数学智慧。如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题, 并能用习得的方式解决相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后, 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 呈现内容 不同的数 学题 ,让他们通过对比研究进行深入的思维活动。
例如,分数应用题“甲乙两人共有600元钱, 甲的1/5与乙的一样5/7多,甲乙两人各有多少元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我们可以怎样假设呢?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假设甲乙两人都取出1/5,即600×1,它5应该对应乙的(1/5+1/7),这样就很容易解答了。
这一题的解答思路同样体现了假设与替换的策略,学生在同化与变式的活动中巩固了例题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方法与解题策略,激活了学生思维, 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提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
多元教学丰富数学素养 篇5
一、“说题”产生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教育无法避免评价。因为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规定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是评价的一种基本手段。尤其对于高考, 在中国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 中国学生家长不会放弃对可能改变家庭命运的高考的高度重视。因此, 解题能力对学生尤为重要, 但是新课程高考在相当层面上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光靠题海训练是无法应对的,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高考。“说题”就是要求教师在研究高考真题的基础之上, 正确把握高考所考查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解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以适应高考要求。
2.“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基于问题的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可以认为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说题”是教师准备让学生直接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也应该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教师通过“说题”激发学生对发现的参与意识, 唤醒学生对探索的渴望, 鼓舞学生敢于成功的勇气。
3.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的提高, 教学研究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认为, 解题是一种实践性技能, 好比说就像游泳一样。我们是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会任何一种实践性技能的。陕西师大的博士导师罗增儒教授将解题总结为:“简单模仿、反复训练、自发领悟、自觉分析”四个环节。教师利用“说题”帮助学生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分析而学会解题, 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解答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领悟解题实质, 提升解题能力。
二、“说题”的一般步骤
1.说题目。要叙述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命题的立意, 问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考查哪方面的能力。分析题目给学生设置的障碍, 学生容易产生的知识性错误和技术性失误, 以及试题的导向作用等。
2.说思路。要说明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根据学情分析思路的产生过程, 问题设置的障碍是如何破解的, 思路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注重对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对难点的分散与突破。
3.说解法。主要说明解决题目的通法和特法, 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要预想到学生中出现的其他思路和课堂的偶发事件以及应对方法, 问题的处理方式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4.说反思。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反思和拓展, “好的题目和某种蘑菇有点相似之处:它们都成串生长。找到了一个以后, 我们应该四处看看, 很有可能在很近的地方又能找到更多的。”要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与变式训练, 说明各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不变中寻“变”, 变中找“不变”的过程中授人以渔。
三、“说题”的评价
1.好的“说题”, 要精选题目, 是恰当的、对学生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 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过程, 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思维的基本过程, 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2.好的“说题”, 要分析解决该题所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 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思想和方法, 以及方法的适用条件。要指出问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分析学生具体学情, 阐述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难点和障碍。要对问题进行延伸和拓展、变式训练或结论推广, 并对命题的趋势和方向进行预测。
3.好的“说题”, 教师要将解题的计划、导向、过渡、监控与评价中所运用的策略尽可能地展示出来, 让学生通过观摩、聆听, 参与教师对解题过程的分析、评价,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充分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 包括问题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思路的探索过程等,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与升华,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