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教育教学

2024-07-08

多元智能教育教学(通用11篇)

多元智能教育教学 篇1

2010年5月31日至6月1日,多元智能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国际研讨会由北京教育学院与美国多元智能学会联合主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意大利及中国共400余名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参加了会议。

一、会议概况:面对教育转型的多元互动、理念分享、成果交流的盛会

围绕“多元智能理论与全球教育转型”主题,会议安排了八大主题发言。分别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主席陶西平先生的题为“最美好的未来”的主题发言,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题为“多元智能新视野”以及“多元智能与优善工作”的主题发言,菲律宾“多元智能国际学校”校长Joy Abaquin女士题为“建立和领导一所多元智能学校”的主题发言,澳大利亚沃龙岗大学Wilma Vialle教授题为“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的学生观”的主题发言,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学校教育中的新进展”的主题发言,美国埃里克森研究所陈杰琦教授题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主题发言以及印度的“河畔学校”校长Kiran Sethi女士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全学校的应用:学校领导者的角色”的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代表分组进入“多元智能与儿童早期教育”等八个分论坛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主办方还安排与会代表参观了北京实验二小等5所学校,实地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在北京各层次学校的应用情况。同时,会议还收到来自国内外的论文数百篇,并挑选精品形成了论文集。

二、会议主要观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

多元智能理论原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轰动,成为教育领域借鉴心理学理论改进教育实践的一个最佳范例。在本届研讨会上,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成为大家一致关注的话题,并形成如下观点。

1. 继续从哲学视角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改变教育观念

(1)多元智能理论是关于如何思考人以及如何让更多人获得成功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在于三个对人的重要发现:“智能的生物性:每个人与生俱来具有8到9种智能”;“智能的个体差异性:世界上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智能的发展性及其发展悖论: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结构是随着年龄和环境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同时在某方面拥有很强的智能并不意味着他会在这个领域必然获得成功”。这三个发现促使教育工作者去重新思考学生,思考不同的学生以及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的问题。这个视角有助于我们反思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中心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以新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失败”的学生,以新的眼光去质疑多年来形成的、被认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树立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聪明的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观,教育要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的教学观,以及要给不同孩子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观。从这个角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单一的智能观,为我们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启发。在陶西平看来,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期待和灌溉每一个不同孩子的梦想,帮助其实现多彩光谱的人生。

(2)多元智能本身并不是教育方案或教育目标,学科理解和学科思维应该是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作为一种关于人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但该理论本身并不是教育学,它并不能直接成为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更不能直接成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管理者可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去描画教育最美好的未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这个工具,实现宏大或具体的教育目标。在加德纳教授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应该是学生能够在几个关键学科上达到深刻理解,进而培养其学科思维。这几个关键学科可以是历史、科学、数学以及至少一门艺术。对学科的深刻理解意味着不仅仅掌握学科中涉及的事实性信息,还要了解将这些事实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当然,期待一个18岁的孩子能够赶上一个历史学家或科学家的思维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可以让这些孩子明白,研究历史和研究科学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途径。

2. 从“多样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实践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的学科理解

加德纳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有两点启示:即多样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1)多样化教学。多样化教学是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提出课堂教学七个切入点(叙述式、数字式、逻辑式、存在式、美学式、动手式、社会式)这一教学策略,来帮助教师实施多样化教学。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并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多样化的方式教授这些内容,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真正理解。如果课程内容面面俱到,而且每项内容都要以多样化的方式来教,那教学又会成为另一种灾难。同时,多样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每一项教学内容都要将这七个切入点作为学生的学习路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智能结构,选择适宜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在运用多样化教学这一实践策略时,还要注意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多样化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种无序的热闹。在设计多样切入方式和活动的选择上,教师要始终考虑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和选择适宜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师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多样形式,还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即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为所谓理解就是“一个人能够将在教育环境中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的能力”,只有给予学生机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可能实现技能迁移,才可能达到学科理解。

(2)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班里的孩子们,然后去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让学生能够展现他学到什么,能做什么。这是个性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个性化教学,当然学生数量越少越容易实现。那是不是意味着只有教师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才是个性化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技术的帮助下,将来我们可以依靠电脑实现个性化教学。电脑并不能取代人,但它能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很多事情,如做一台手术,或处理一个交通问题。如果一种方式不合适,电脑会设计出其他的方式。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概念,才能变革教育,这就是个性化教学,但这样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实现需要50年。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去了解孩子们的智能结构、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等,然后给孩子们提供能够包容其个体特征的教学。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的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同年级或高年级的学习伙伴。在个性化教学方面,小班教学当然比大班教学更有优势,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模拟将会使这方面的工作更加容易。但这并不是说缺乏这两方面的条件,就无法实施个性化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有两种好方法:其一是找一个与自己智能结构相似或者互补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学习,这是一种“大哥哥、大姐姐”形式的、利用榜样作用实现的方法;另一种是让孩子们合作完成一个学习项目,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贡献,在角色的对换过程中,以及教师对不同学生问题的反馈中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但是,如果孩子们只是在单一学科(如数学学习)中合作的话,也谈不上是个性化教学。如果能让家庭了解自己孩子的智能优势和不足,家庭也因此能实施个性化教育,同时他们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孩子的各方面信息。因此,这需要各方面的交流分享孩子的信息,而不是依靠某一个教师去进行个性化教育。

3. 关于智能的测试

能否以一种快速、简便的方式去测试一个人所具备的智能结构,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上,加德纳教授也回应了这个问题。他指出,要迅速通过纸笔工具测量一个人的智能,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自我描述法。但他同时指出除非有非常好的内省智能,否则一个人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描述自己。假如想提高这种纸笔测量工具的时效性,应该给四个不同的人发调查问卷,被试者本人、家长、朋友和老师,如果他们都同意测试,这种测试才可能算是一种较好的、迅速的智能测量方式。但加德纳教授同时明确提出,以某种快速的、纸笔测试的方式去测试一个人的智能是一件肮脏的、不道德的事情。他更提倡去创设一种自然、丰富的环境,然后观察他的行为特点,即如何运用不同智能做事情或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去做多项选择题。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的波拉·尼克里尼教授在发言中运用实例解释了这一做法。在意大利的多元智能幼儿园中,鼓励教师持续观察和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包括运用乐器与工具参与创造性活动或棋类游戏等。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知识,教师将儿童可观察的行为与其可能潜在的智能联系起来,为每个儿童建立儿童成长记录袋,进而实现对儿童的差异性发展指导。

4. 培养优善工作和优善公民是实践多元智能的终极目的

在主题发言中,加德纳教授还向与会者介绍了他近10年来从事的一项衍生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即“优善工作”的研究。加德纳教授提出,培养优善工作和优善公民是实践多元智能的终极目的。优善工作是具备三个特点的工作:卓越(excellence)、投入(engagement)、道德(ethics)。卓越是指高技巧地完成工作。做这项工作的人是这方面的专家,如果是教师,那么这个教师必须十分了解学科,并知道如何教好这门学科。投入是指做工作的人喜欢这份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去。而有些人即使是专家,但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感兴趣。这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或被视为产生了职业倦怠。道德是优善工作的第三个特点,即优善工作要以一种道德的方式实施。也就是说,工作者要做正确的事、恰当的事和担当责任的事。优善工作者不会只为自己工作,并不想要变得更加富有或更有权势。不管是教学、法律还是医药,优善工作者关注的是他的工作如何能够惠及他人。对于优善公民,加德纳教授认为具有亲邻品行(Neibouring Morality)和角色道德(Ethics of Roles)的人才可称之为优善公民。这意味着你不能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服务于自己和自己的亲邻,而是要作为一名工作者和公民去思考问题,思考自己作为社区、国家、地区和世界的公民所应该负起的责任。就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尤其在当前这个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在应用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对于学生品行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单一狭隘、以金钱和权力为基础的“成功观”,树立可以因为多种角色获得成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运用自己的智能、可以用或大或小的方式来帮助这个世界的观念。

菲律宾“多元智能国际学校”校长Joy Abaquin女士也在发言中介绍了在她的学校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孩子们品德的教育实践经验。他们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发展学生的良好品德,指导孩子们以一种道德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智能。在过去的5年里,该校发起了“多元智能孩子能做到……”的活动。这项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到能够运用自己的智能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这使他们的能力倍增。大约700个孩子参加了这项活动。孩子们能运用自己所认为的、最强的智能来发挥自己的影响。

本文责编:刘健儿

多元智能教育教学 篇2

一、创设有利于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情境

如果我们能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可能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并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情境下,学生既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多媒体创作,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学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等多种智能得以发展;还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进行虚拟现实,让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模拟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极构建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而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

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沟通、交流、合作的学习情境,建立协同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观察他人,进而学会相互接纳、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协同、伙伴、竞争与角色扮演等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并促进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实现学生间智能的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学生智能互补的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智能优势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学生可以利用各自的智力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此外,还可以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运用不同的智能因素,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扩散和发展。

四、有效激发学生多种智能协调发展

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此可知,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创设各种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的视听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组合。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基于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超出了单一智能的范畴,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多元智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智能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其次,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选择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策略,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组合和发展。

五、创建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

加德纳教授经过研究证明:传统教育以及过去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这样做,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教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学生其他方面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了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应试成绩很好,但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弊端,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必须注重学生智力的多元性,通过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建立多纬度的、情境化的、基于过程式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创建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开展多元智能的测评。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虚拟现实、创设情境,使他们能够在学生的作品创意、建模、创作、操纵、自我评价等过程中,较全面地对他们的多元智能进行测评。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应答反应分析器,以及多元智能测评软件,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多元智力因素进行记录、测试、分析,可以较全面、及时地反映学生的智能水平。

开发多元智能 优化写作教学 篇3

一.写实作文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1、提前布置习作内容,丰富蓄积,有源倾吐。提前一周准确地告诉学生习作的范围及要求,让学生对下次习作做好思想、搜集材料和写法上的准备,有时还要给学生一些提醒。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有源倾吐。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潜能,参与观察搜集材料之中,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做好各种习作前的准备。

2、创设各种习作情境,尊重个性,激发倾吐。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多元”化的写作情境,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智能强项去认识事物,自主选用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音乐的运用、文字配图、肢体表演、猜谜游戏、小组合作等都是习作教学导入的好办法。在这一流程中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习作主题充分调动他们的习作兴趣,利用他们的长处来激发起习作兴奋点,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要表达的欲望。

3、引导鼓励口语表达,开阔思路,促进倾吐。挖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洪亮的语言大胆地说话,积极地与同学交流,积极地发言,是挖掘语言智能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的完成,最好分组进行,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值得提出的是,一名学生在进行口头作文的同时,要让其他同学学会倾听,从词、句、段、修辞、结构等各方面鉴赏。此环节可以品优点,评不足,提建议;亦可申辩、出据。

4、自由表述完成习作,初步修改,多元评价。在有了审题、选材、构思、口述等环节的铺垫和蕴蓄后,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文章,已是水到渠成。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进行初步修改。修改方式方法可以灵活机动:可以阅读体会,独立修改;也可征求意见,互批互改;可增补删除,也可调整更换。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独特的,都有其聪明的一面,不存在“智商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差异”的问题。因此评价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享受成稿后的满足,并引导他们去发现习作过程中因为自己的优势智能给予习作很大帮助,及时总结出习作技巧,为下次习作积累方法做好铺垫。

二.想象作文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1、积累材料——为“想象”奠基,寻找“想象”素材。自然之声、各种音乐、漫画图画、广告、玩具、短信、图形、数字等都是想象的好素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积累。

2、感受情境——创设“想象”情境,接受“想象”刺激。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积累的经验较为肤浅,因而想象力是很不丰富的,常以随意性想象为主。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参观、主题会、录像、访问、图片、讲评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表象,创设想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一流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视觉、语言、逻辑、音乐、肢体多方面的智能相互作用,使得学生开阔思维、活跃灵感。

3、开阔思路——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想象”双翼。这一流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发挥他们的空间智能,告诉学生,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可以发生的,一群蚂蚁可以攻击一头猛兽,未来少年可以张臂飞翔,一棵大树可以翩翩起舞……只要你认为合理,你就可以去想象。引导学生把这一流程中各种感官所接受到的信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形成一定的想象内容,做到有机可循,兴趣盎然。

4、评导交替——评导合理“想象”,品尝“想象”果实。这一阶段充分利用学生的内省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通过自己修改和交换修改,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通过修改,锻炼提高学生推敲词句、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修改,使学生养成积累习作知识、总结经验教训,在不断反思中取得进步的习惯。这一流程变以前被动、封闭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开放式、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将使作文有一个突飞猛进的飞跃。

多元智能教育教学 篇4

1 研究背景

1.1 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之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被认为是影响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多元智能认为人类至少拥有9种不同的智能,包括自然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人际关系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语言文字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视觉空间智能和存在智能(Gardner,1983&1993)。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的学习成果的评定体系都是标准化的,而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视为为可发展变化的,多元的,无法量化的一种能力。其摒弃了根据学生的智能区分其优劣的观点,积极探索人的能力以及学生能够成功的各种可能性。多元智能理论从提出以来,一直被大量教育工作者所运用以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其个人发展。在外语教学领域,针对把英语作为二外的学习者,Berman(1998)在他写的《外语学习课堂上的多元理论》首次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系统相结合,对应每种智能设置了各种英语教学活动,为英语教师开发学生智能提供了有用的建议。(裴正薇,2008)作为一名外语教师,首先需要培养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在这个层面上,多元智能理论为艺术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学提供了帮助。

1.2 多元智能理论和学习风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影响外语学习有多种因素,除了了解学生的智能倾向,如何在实际教学当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教学手段,是教育研究者需要注意的。而另一方面,学习风格理论也是影响学习者外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心理学概念是Reid最早引入外语教学领域的,她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感官偏爱,把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手型、体验型、合作型和个人型.学习风格具有其独特性,它指的是每个人处理和储存信息的时候所偏爱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不受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影响(Kinsella,199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的偏好,它是先天生理和后天发展的混合结果(秋芳,王立非,2004:28)。而多元智能和学习风格是有彼此的相似之处的。比如说两者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论,都以尊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但是两者关注内容是不一样的。学习风格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不十分注重学习内容,而多元智能理论则着重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与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Silver,Strong和Perini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和学习风格理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为教师提供理论基础,以简便可行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学(Silver,Strong&Perini,2007)。之前进行过的研究证明,多元智能和学习风格之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但每种学习风格和每种智能之间的具体关系可能会因为学习者群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能从各个方面更详细地了解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各项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英语教学领域尝试整合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让这两种模式取长补短,并且为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作为一个在英语教学中比较特殊的群体,针对艺术生的多元智能研究并不多见。而了解艺术生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学习效果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课堂建设是很有启发作用的。

2 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为了探求更好的发展学习者智能的方法以及了解他们的多样性并且整合多元智能和学习风格这两种理论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习者,本次实证研究主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艺术类学生的首选学习风格是什么?

2)何种智能是艺术类学生所倾向展示的?

3)艺术类学生的智能倾向和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大一的本科生,其中包括美术史,家具设计,视觉传达,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总共六个专业205名学生。共发出两种问卷各205份,收回各203份。

2.3 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的是问卷调查定量研究方法。所采用的共有两份问卷,一份是Reid的学习风格量表(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1984),一共六组30个问题,另外一份是Walter Mc Kenzie的多元智能量表英文版(MI Inventory)(Mc Kenzie,1999),一共9组问题分别对应9种智能,每组10个问题。问卷结果使用SPSS进行描述性数据分析,具体有三个步骤,第一步由SPSS得出六种学习风格偏好的算数平均值,表示艺术生学习上的总体偏好;第二步由SPSS得出9种智能的算数平均值,显示艺术生总体倾向展示的智能;第三步,通过SPSS相关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出智能倾向和学习风格偏好的相关性。

3 研究结果和讨论

3.1 首先对203名被试的学习风格偏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分析,得到表1数据

从表1数据来看,被试倾向的学习风格呈多样化的趋势。被试的动手型学习风格均值为41.783,显示所有被试比较偏好于动手型学习风格。其次是体验型学习风格(M=38.700),听觉型(M=36.207),视觉型(M=34.266),个人型(M=33.773)以及小组型(M=33.438)。虽然被试的小组型风格和个人型风格内部差异较大,但总的看来,除了最偏好的动手型学习风格(M=41.783),以及最不偏好的小组型学习风格(M=33.438,)其他类型的学习风格的平均值差异不大。这一结果和某些相关研究是吻合的。在1988年王初明的研究中(王初明,1992),以及在1990年Melton对中国学生做的研究中,动手型学习风格都是中国学生在二语习得里比较偏好的学习风格。而另一方面,很明显,小组型学习风格则是被试不太喜欢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一直是最不被中国学生喜欢的(胡晓琼,1997:34)早在1987年Reid的研究中,也证明发现受孔子文化影响的中国留学生最不偏好的就是小组型学习风格(Nelson,2006:15)。

虽然个人型学习风格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但学生的口语和交流能力得不到训练(Nelson,2006:16)。对于被试最不偏好的小组型学习风格,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风格上有所突破,取得更多进步。

3.2 对203名被试的智能倾向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分析,得到表2数据

从表2的数据来看,被试最倾向展示的是自我认识智能(M=74.88),其次是视觉空间智能(M=66.31),然后是自然智能(M=63.50),存在智能(M=60.84),肢体运动智能(M=59.66),人际智能(M=55.07),逻辑智能(M=54.04)。而擅长音乐智能(M=49.70)和语言智能(M=43.35)在艺术生中所占比例较少,并不常见。

由于被试是学美术的学生,其展示的智能倾向是基本符合美术专业特点的。自我认识智能占优势的人注重内在感受,了解自己的感觉,具较强自我认识()Silver,Strong&Perini,2007:5。美术有独特的符号系统,如线条、色彩、形状、对象和形式等,艺术家也必有通过这些符号媒介表达自我感受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强烈愿望。另外,正如Gardner所说:“书画艺术的必要条件,存在于空间领域之中”。无论绘画或雕塑都要求艺术家必须对视觉和空间世界很敏感,有发达的视觉/空间智能,如米开朗基罗就拥有精确的视觉记忆,能毫不费力地在头脑里重现见过的所有场景(Gardner,2008:234)。所占比例最少的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也恰恰说明这些美术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和语言这两种智能上并不擅长,因为与普通的语言交流不同,艺术家擅长的是另一种表达意义和情感的方式。了解学习者智能倾向特点,有助于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更尊重学习者之间差异,设定出更人性化的教学内容。

P<0.05

3.3 为了了解各项学习风格偏好和9种智能之间的相关性,笔者用SPSS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学习风格和智能类型里许多因素是有相关关系的。结果显示动手型学习风格和体验型学习风格与除自然探索智能以外的8项智能全部呈正相关,具体相关关系有:

1)动手型学习风格和肢体运动智能呈中度相关(r=0.365,p=0<0.05),表明两者联系比较紧密。和逻辑智能(r=0.27,p=0<0.05)、视觉/智能(r=0.232,p=0.001<0.05)以及语言智能(r=0.208,p=0.003<0.05)均呈弱相关。

2)体验型学习风格也和肢体运动智能呈中度相关(r=0.36,p=0<0.05),这和动手型学习风格和肢体运动智能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相似。而体验型学习风格和音乐智能(r=0.285,p=0<0.05)与语言智能(r=0.214,p=0.002<0.05)均呈弱相关。

除此以外,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是和四种学习风格有相关关系的三项智能。语言智能与动手型,个人型和体验型学习风格呈正的弱相关,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都和除听觉型和视觉型之外的其他四项学习风格呈相关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人际智能和个人型学习风格之间(r=-0.176,p=0.012<0.05),以及自我认识智能和小组型学习风格之间(r=-0.16,p=0.023<0.05),都呈负的相关关系。

上述相关关系说明,学习风格和9种智能种类之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每个学习者都有首选的学习风格和所擅长的智能种类。Hall Haley(2004)和Bellamy&Baker(2005)都有针对每种智能提出在实际教学当中所能做的具体活动,而Reid(1984)也根据每种学习风格的类型提供了课堂实践中的建议,整合两种理论,可以给外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例如,对自我认识智能强但又偏好采取动手型,体验型和个人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来说,独自学习和动手操作完成任务会比参与引起其焦虑的课堂小组讨论要更容易。考虑到美术专业学生的特性,可以适当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用英语介绍其事先准备好的,有关某个议题的作品。而对于视觉/空间智能占优势、偏好动手型和体验型的学生来说,电影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是较好的施教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他们参与相关的角色扮演,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表5中的范例是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中的Unit 7个议题的作品。而对于视觉/空间智能占优势、偏好动手型和体验型的学生来说,电影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是较好的施教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他们参与相关的角色扮演,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表5中的范例是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中的Unit 7L这earning about English,是篇介绍英语发展史的文章,为了更好地让语言智能较薄弱的艺术生形象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纷繁复杂的历史,笔者尝试利用网络资源,使用网易公开课在线播放的,由英国公开大学制作的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这个短片是由10分钟英语史》来格鲁10段1分钟左右的视频构成,展现了从盎·撒克逊使其到现时网络语言中的英文单词和短语的词源,以及英语在英21世纪的发展和未来,将这长达式呈现给大家。这个活动列1表60既0年的语史以轻松娱乐的方考虑了学生智能的多样性,又兼顾了艺术生所偏爱的动手型,体验型和个人型学习风格,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在此项研究中动手型和体验型这两种风格和除自然探索智能外的其余八种智能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偏好这两种学习风格的学生所擅长的智能是多样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和所擅长的智能种类组合。如Gardner所说,每个人都具备多种智能,而大多数人仅擅长某一两种智能,但每种智能应有其发展机会。然而,传统上,我们的课堂注重的是培养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这对于擅长其他智能的学生来说,适应这种培养特定智能的教育方式,学习就会有些困难。外语教学如果只孤立发展语言智能,就会剥夺学生用新的方式思考和学习的机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学习风格安排教学活动和内容,是尊重学习者差异的表现,也是创造多样型课堂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更好手段。

摘要:该研究旨在探索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通过对广州美术学院20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经SPSS分析,发现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偏好的学习风格多为动手型,而所擅长的智能类型多为自我认识型和视觉/空间型,其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中多项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希望能通过对这些美术专业学生的调查和分析,加深对他们特性的了解,从而得到外语教学上的启发,并应用更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小学数学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初探 篇5

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这为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课题,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教学的策略?如何在教学中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

一、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研究表明,人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他们就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是指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对逻辑数学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

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往往跨越了学科界限,这意味着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

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这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订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获得的知识、经验更丰富。

三、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

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给学生准备好真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它们的异同,并通过无序凌乱的排列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分类需求。

另外一个重要的做法是,教师应为孩子们提供发挥其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比如,在相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内容的数学素材,向他们提出不同的任务。又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字,移动后组合成不同的两位数,并能按一定顺序排一排;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图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建筑、花草、人物等图案;或者让学生参与客厅地面瓷砖铺设,设计出各种既美观又省钱的方案。又如,同样是计算周长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收集资料。

四、提供师生协同学习的机会

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协同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

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一般我们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当然,仅仅给学生分组并不能确保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目的地给予引导。

人际智能的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别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长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进展速度。建立了合作小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此时的学习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一种责任感。

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其次,要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地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检查者、记录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孩子们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员”、还有“操作员”,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好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以便自然地发挥协同学习的作用。通过这种有意义的合作,学生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五、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过去人们大多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

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作品的交流与评价显得越来越有效,它能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测评,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

作品的自我评价特别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由于各智能之间的联系性,这种自我评价的过程同样非常有助于学生语言智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进行自我评价。

作品评价,不应该只是在作品完成以后进行,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教师可以在课始提供一些现成的学生作品,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

对学生范例的分析,不仅给出了一个较为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以启发。一旦出现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及时给予展示来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比如教学《有趣的拼搭》一课后,让学生和爸妈合作完成组合立体图形。当作品收上来后,我惊异于他们神奇的创造力:有建构独特的城堡,有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有活灵活现的人物,有可爱逼真的小动物……

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的确,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除了自我评价外,他人的评价同样显得十分的有意义。

对于年幼的学生,可能教师评价的权威性倾向较重,而对于稍大一些的学生来说,学生之间的互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同伴的肯定与认可有时会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绝不是权威,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

为让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可以采取“档案袋”的办法。一个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分析一下,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

总之,多元的社会需要多元的人才,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要用多元的眼光看孩子,看到每个孩子的长处、优势,感受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这样孩子从小就能得到更多的肯定、鼓励,从小建立自信心、自尊心。

多元智能理论与汉语教学 篇6

多元智能理论是基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他指出传统的智商测试仅测量逻辑和语言,然而大脑还有其他同样重要的智能类型,据此提出了“多元智能模式”,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自我认知、自然八种与生俱来的智能。他认为所有人类都有这些智能,差异在于智能的强项和组合方式不同,所有智能都能通过训练和练习增强。

多元智能理论日益流行,并借用一系列学习者差异的观点设计教学计划,一些教育家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框架,很多学校及语言课程正围绕其理念调整它们的教育计划。

二、多元智能理论应用的可能性

多元智能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首先,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心理学和教育学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作为心理学理论提出的,但加德纳探讨了它对教育的意义,使更多教育学家对其产生了兴趣。其次,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研究可以给汉语教学以启示,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

(一)普通教育领域

汉语教学逐渐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教育”、“普及型汉语教学”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普通教育体系,汉语正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例如美国的AP中文项目(1)。

普通教育领域内多元智能理论与汉语教学的结合可以结合各国语言学习标准,以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为例,标准的适用对象主要是从幼儿园到12年级(K-12)的中小学幼学校的外语教学,同时也适用于大学。标准制定了外语学习的5C目标,即沟通(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贯连(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社区(Communities)。5C目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可以与多元智能相对应,并且多元智能理论的跨学科发展模式与标准中学科贯连的目标是一致的。以标准中包含的全美中小学中文学习目标中的教学进程样本为例:“说出动物昆虫的中文名字”,既体现了学科贯连又是对自然智能的培养;“用地图解说中国各大城市及各地物产”,也体现了学科贯连,同时地图的使用体现了空间智能;“模拟端午节划龙舟”,既是文化的要求又能培养身体运动智能。

汉语教学普及化、多层次趋势,多元智能理论对普通教育改革的影响,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汉语教学与该理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多元智能理论对智能的新解释影响了传统教育观,但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以下与汉语教学的结合尝试为其应用提供可能性。

1.个性化学习

对学习者来说,多元智能理论在挖掘自身潜力,高效学习方面有很多创新理念,这些理念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教学。学习者确认自己的智能专长和尚未开发的智能,针对发展某一智能提出个人计划,以计划为基础倡导语言个性化学习,将智能培养与汉语或文化元素相结合。例如选修戏曲或流行音乐培养音乐智能、学习武术培养身体运动智能、进入社区培养人际智能等。在课程方面,创建新的课程模式,设置供学习者选择的独立项目,作为正式语言课堂的辅助形式,以一种或多种智能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培养相应智能的需要。

2.专门用途汉语

除了培养特定智能以外,也可以借助学习者已形成的智能优势。在专门用途汉语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考虑特定的学习群体已经或需要具备的智能优势,例如商务汉语的教学设计可以借助学习者的人际智能,文秘汉语要更加注重培养语言智能。并且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某种技能是终生的,将语言学习与学习者职业特征相结合更能激发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动力。

三、多元智能教学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在语言教学方面最丰富的成果集中于多感官活动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汉语教学可以借鉴其实践成果设计课堂活动,例如:

(一)语言智能:听说读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智能的发展要积极而协调地发展四项基本技能。

故事这一生动的语言形式能够激发兴趣、促进学习,朗读、倾听、表演等不同的形式可以分别锻炼听说读的能力。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的知识更生动、更容易记住,教师可以从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或者真实生活中选取片段,适应不同学习者或课程的要求。

写作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学习者对写作望而生畏,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以写作为目的的活动,例如,提供一个主题让学生准备相应的照片,并为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说明,然后整理成册,可以以学校、当地为主题,整理成学校指南供刚到的学生使用;也可以以班级活动为主题,制成班级纪念册。

(二)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有多种形式,例如以公式的形式表示语法规则;学习关联词语时,将分句的顺序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列组合;指导学生根据语境推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运用语素教学法进行词汇教学。另外,HSK六级的写作形式———缩写,既考验了学习者的逻辑能力又对写作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三)空间智能:汉字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而大多数拼音文字的拼写呈线型排列,与之相比,汉字更具象形的特点,并且每个汉字都是由部件组成,因此,汉字教学可以与空间智能相结合。例如将汉字的部件做成拼图,激发空间智能进行汉字教学。

(四)音乐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通常所谓的“语言”不仅与语言智能相联系,语言的很多方面包括声调、语调与音乐智能的联系更紧密,因而,结合音乐智能更能促进语音的教学。

(五)身体运动智能:与成人相比,儿童语言学习活动中更应该增加动作型活动比例,如调查型、表演型活动等。例如在教授动物名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模仿某种动物其他同学猜相应的动物名称,其他如表情、动作等词汇在学习时也可以采用猜词这一活动形式,锻炼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

另外,全身反应法是一种以动作为基础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教师在发出语言指令的同时伴随相应的动作,以说明并强化这个动作,因此可以借助身体运动智能促进语言学习。

(六)人际智能:交际法、任务法等第二语言教学法和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兴起使得交际能力成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这些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智能。

(七)自我认知智能: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自觉检查或与同伴交换查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而通过一系列认知过程提高语言水平。

(八)自然智能:在中小学教学中,采取跨学科的发展模式,将自然科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在国内的汉语教学,也可以设置实地考察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自然。

实际上,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不是单一智能可以独立完成的,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多元智能因素。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与汉语教学的结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在不同的教育情境内探索多元智能理论可能的应用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心理学和教育学语言学的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第二语言教学方法的发展,而相应的理论成为方法的理论支撑,通过实践过程的开展和成果的积累,最终形成具备完整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教学法。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语言目的的变化,也会推动一种教学法向另一种方法的转变。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理念契合了重视差异性与多元化的后现代精神,因而在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霍华德·加德纳.重构多元智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Linda Campbell.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张丽,周小兵.英、汉儿童二语教材中人际智能活动的对比分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01:15-24.

借助多元智能理论促进阅读教学 篇7

我们很容易就能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的戏剧性的发现:名列前茅的学生难以运用他们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如:研究街头的错别字成因和解决途径、为一位老人写传记等。为什么我们学生的学习会与社会生活脱节, 与解决问题无缘呢?

多元智力理论者认为, 人在完成一件事情时, 会综合运用到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而我们传统的考试、升学多与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密切相关, 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则几乎没有相关。

多元智力理论提醒我们,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来加深对我们的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人类世界、人造物品世界以及自我世界的理解。要注意的是, 这里所提倡的促进学生理解的目标并没有论及读写能力的获得、基础事实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或学科思维方式的掌握———这些应该被视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手段, 而并非目的本身。而语文教学, 特别是阅读教学也应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多元智力和阅读课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情况的教育的前提条件, 是了解这些学生的差异以及学习中他们各自的特殊需要。针对多元智能, 我国学者经过潜心研究修订了一系列的测试问卷。通过测试, 教师以隐形动态的分层和优势互补的合作相结合为原则创建学习小组, 可以在阅读课教学中训练和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方面获得良好效果。

1、隐形动态的同质分层

所谓隐形, 是指哪些学生具有相似的优势智能类型或相似的智力组合, 教师心中有数, 但相关信息是不公开的, 更不会依次给学生贴标签或排队。所谓动态, 是指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弹性变化, 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转换小组。

2、优势互补的异质合作

在分层的基础上, 组建合作小组还要考虑不同智能优势的人互相搭配。采用这种异质合作学习的形式, 就能尽量做到优势互补, 让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 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3、同质分层、异质合作的合理交替运用

我们在安排异质合作学习的同时, 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独立学习。在教学中合理交替运用“同质分层”、“异质合作”, 可以防止单纯同质学习带来的标签效应, 或单纯异质合作学习对高水平学生缺少挑战的问题。

三.多元智力和阅读课教学模式

新课标改变过去课程管理相对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鼓励教师发展特长, 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 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就为师生开发课程资源、探索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阅读课教学中, 我们有如下的探索。

1、教材内容的课题化

充分挖掘必修教材、选修教材的课程资源, 因势利导。通过课堂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研究。如学了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 可以引出“屠杀与人性”的研究;学了《荷塘月色》, 可以带出“朱自清散文语言风格”的课题;学了《<论语><孟子>选读》, 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 简论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学了《<史记>选读》后, 可以比较《史记》与《汉书》为项羽所作传记在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2、课外阅读素材的研究化

叶圣陶提倡“让学生读整部书”, 1941年, 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文中明确提出:“把整本书做主体, 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他认为, 如果有整本书作教材, 那么, 在中学阶段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 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 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和习惯。学生阅读的心理越专一, 阅读效果越好。

如开设《红楼梦》导读课, 将教师导读、资料推荐、学生自读、精粹赏析、学生质疑研讨、学生展示等方式相结合, 引导学生深读、精读文学经典。

武术教学评价——多元智能的视觉 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武术,教学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重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成绩, 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1]。针对目前我国学校武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武术教学评价进行新的探索, 以期建立相对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非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 同时发放问卷, 对我国15所高校非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现状进行调查, 其中广东省内有关高校6所, 其余为湖北师范学院、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

1.2 研究方法

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现状分析方法, 特别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非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评价进行探讨。问卷采用封闭式的提问方式, 对我国不同地区15所相关高校发放问卷30份, 回收26份, 回收率86.7%。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

加德纳提出的“智能本位评价”理念, 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主张的情景化评估, 则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尤其在当前的教改课程改革中, 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时, 这无疑给人们诸多启示。

2.2 我国高校武术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分析

武术课包括实践课和理论课两部分, 实践课长期以长拳第三路、简化太极拳、初级刀术、初级剑术等为教学内容, 考试形式多采用终结性的评分方法, 并借鉴现行的《武术竞赛规则》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 这种评分的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分过程中, 教师会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对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使成绩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 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

武术理论课由于课时及授课的内容少, 况且申请教室很麻烦, 有的老师干脆不上, 最终以布置作业的形式来做为期末理论成绩。结果可想而知, 一学年下来, 学生只能勉强学到两个套路, 却很难学到武术的技击内涵、武术理论以及中华武术相关的传统文化。

对我国部分高校非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考核的进一步分析。武术理论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基础, 改革评价方法是对武术理论知识学习、理解、运用与评价的升华过程, 学生在学习武术技术的同时, 也应相应的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 这样才能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表 (1) 可以看出在武术理论考试方法中, 有9所学校采用理论笔试, 占总数60%, 6所学校采用做作业的形式, 占总数30%, 而采用口试或口试+笔试为0所学校, 这说明目前我国武术理论考试仍然以量化形式为主, 缺乏对质性评价。

从表2可以看出, 在技术考试方法中, 按基本功和套路考试为11所学校, 占总数的73.3%, 按基本功、组合动作和套路考试为4所学校, 占总数的26.7%, 最后考试内容中凡有涉及到对抗性练习的却为0所学校;由于基本功和套路练习过程, 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而对抗性练习需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和基础设施相配套, 否则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2]。鉴于此, 很多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非常谨慎, 经常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也不敢拿它来作为考试内容, 这一切说明了我国部分高校武术技术考试还是采用“注重套路, 忽略技击”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没有反映武术整体的技术体系, 也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 更没有反映出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兴趣。

注:武术技术评价内容:A基本功 B组合动作 C套路 D对抗性练习

3 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重视技术评价而忽视全面

在传统的武术学习评价中采用的方法仍然是以技术为主的学习评价, 这种方法仅以学生掌握武术技术动作的好坏作为衡量标准, 教师在评价中不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运动体验, 只注重学习结果。调查中发现, 在期末考试中, 技术分占40-50%的就超过18人数/人, 占总数的69%, 其它的各项考核内容就包括理论成绩、身体素质、平时成绩等, 把学生的能力测试 (学生组织教学能力、编操能力等) 纳入考核内容里面的只有4人数/人, 占总数的15%, 大部分的老师是不安排此项内容的,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武术学习评价仍然以技术为主。这种评价方法的缺点是缺乏公平性, 由于学生在体能、协调性、柔韧性、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用怎么努力学习运动技能就能考出好成绩, 而先天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却怎么努力也考不出好成绩[3]。

2.评价内容单一

武术套路的学习内容包括基本功、基本技术、组合动作、套路和对抗性练习, 所以技术分的评价应该包括这些动作, 但在最后考核中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应包括这些技能之外, 还应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创新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等。

3.评价方法不灵活

长期以来, 武术课的评价都是期末教师对学生的考试评价, 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法。这种传统的评价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所达成的学习目标, 无法及时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 建议在武术教学评价中采用师评、学生互评的评价模式,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创建武术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4.1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无论是套路表演, 还是散手比赛, 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多元主体的综合评价, 即除了老师评价以外, 还应包括学生自评、互评、班级、家长评价等, 评价主体由一元变为多元之后, 多元参与的主体不仅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 而且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

4.2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评价时空的开放性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学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 那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武术教学评价里面, 新的模式增加了学生能力测试, 要求学生独立创编武术操, 看图学练套路和组织教学能力等, 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某个套路练习;同时关于教学场所, 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 可以课外学生的武术演练等。加德纳主张评估以学生个人为本位, 而不是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 评估应该是持续的, 而非间断的、静态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阶段性评价和日常行为相同意, 这样才能敏锐刻画出学生成长的轨迹。

4.3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评价内容的情景化

套路是武术教学评价的内容之一, 套路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 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防身价值, 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可是, 目前武术的考核内容仍离不开套路, 结果可想而知,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考完也就完了。在教学评估中, 加德纳反对仅仅依据标准化考试的评估, 主张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景评估。只有在具体实际问题情境或模拟情景中施测, 才有利于学生各项智能的展露, 也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真正智能。所以在武术教学中, 建议把攻防教学引入课堂, 把考试和处理实际生活中暴力犯罪结合起来, 这样将会极大促进学生考试热情, 使其取得较好成绩[4]。

4.4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传统学习评价常以少量的几次考试来评判学生智能的优劣、成绩的好坏, 目的在于鉴别和选拔, 但这样做常常忽视了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加德纳指出, 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为评价双方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 评价不是终结性的反映学生, 而是不断的强化学习;评价应是一个增加学生学习信心, 强化学习动力及重视学生学有所成的机会。评价信息可使学生清楚自己的智能类型的发展状况, 并促使他们采取有效措施来开发其潜能。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武术教学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差异, 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武术教学评价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课堂上, 还可通过布置作业、课外学生的武术演练等。

3.武术的教学评价不再是为甄别和选拔, 而是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智能的优势, 进而弥补自己的劣势。

4.武术过程的评价应逐渐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实现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5.2 建议

1.在武术理论考核中, 改变传统的“笔试”, 逐渐过渡到“口试”的形式, 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实践所学理论知识。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把攻防教学纳入武术考核内容之中, 让学生的各项潜能在不同的实际问题情境或模拟情景中得以展露,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3.在武术教学中, 改变以往的以教学为主的一元评价, 实现评价主体由一元变为多元参与的主体评价, 让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

4.在武术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性, 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对学生客观公正进行评价, 以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艳永, 杨云霞.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方法与评价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4) :71-72.

[2]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126-128.

[3]周宇, 边万忠.武术学习评价方法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8) :37-38.

让多元智能走进语文教学 篇9

一、训练认知策略, 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语言技能的发展对学生取得任何学科学习成绩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读、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质。无论是原来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标准, 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新课程标准中, 更是把“口语交际”作为课程目标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教学中, 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效地倾听, 抓住中心主题与重点;积极勾画心理图式;培养学生资源策略, 鼓励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资源。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发展语言智能。

二、 指导阅读训练, 促进数理智能

逻辑数理智能主要指推理和运算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 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语文虽属于文科, 但同样拥有某些数学概念, 如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掌握这些概念可以促进语文习得。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阅读训练中, 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预测和改变逻辑结果等能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逻辑数理智能在思考和学习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 指导学生根据文中已知信息推理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字面意思、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细节的暗示, 推敲作者的态度, 深层理解文章的寓意。

三、 运用空间表征策略, 开发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 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在教学中, 利用真实空间、借助现实物理空间进行直观教学, 是培养学生空间智能的最直接手段。采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图解、图表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 有助于激活视觉空间智能。

比如, 在讲解说明文时, 可以设计流程、矩阵图或层次结构图来呈现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此, 抽象的描述文字变成直观可感的图像, 使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得以发展, 也因为运用了视觉空间智能, 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四、 营造音乐环境, 培养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主要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 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 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音乐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开发个体各种智能与潜能。青少年学生听觉敏锐, 善于模仿, 具有音乐的潜能。因此, 利用教材或课外的音乐资源, 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

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配乐朗诵课文, 用音乐创设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 产生情感感应。有的课文学习, 可以由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引入新课, 激发兴趣。在学习古典诗词时, 可以运用音乐为诗词谱曲鼓励学生把熟悉的曲调套用到所学的诗词中去, 增添学习的趣味。比如, 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播放王菲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 边唱边记, 能够促进输入和内化, 有利于学生从中习得优美的诗词语言,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许多本来令人觉得枯燥乏味的知识。

五、 加强动觉训练, 提高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 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对事物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 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游戏活动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情绪发展密切相关, 在玩中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在玩中看、听、说, 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都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能够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口语、书面语, 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比如, 常用的课本剧表演,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涵义, 通过对话练习口语, 通过扮演去熟练肢体语言。教材中往往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 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创设动态化的环境, 为学生提供肢体动作的机会。

六、 开展合作学习, 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主要指与人相处、交往、合作, 表现为觉察、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 并能据此作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好的办法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对小组的形成有预先的指导,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认真填写记录卡, 鼓励学生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呈现讨论结果。比如, 在学习有关的古诗词时,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对诗词进行“诗配画”, 小组内擅长绘画的同学根据诗词的意境, 给诗词画上简笔画;擅长书法的则用书法艺术将诗词原文写在画上;擅长表达的同学则代表全组向其他小组的同学汇报其创作的构想。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之间愿意沟通, 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对小组指导和帮助, 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 还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七、加强反思自省, 发掘自我认识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者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能力, 能够将自己思维的困惑、踌躇、得失、领悟等呈现出来, 并善于用这种智能审视、计划、引导自己的人生。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发掘自我认识智能, 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日三省乎己”的良好习惯。坚持写日记, 把成长历程、心理历程记录下来, 学会描述真实的感受, 评价自身的价值。还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了解伟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从中获取精神的力量, 然后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目标努力奋进。

八、留心观察环境, 养成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 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 能够洞察自然或改造自然的能力。

自然环境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美, 能否发现,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养成自然观察智能, 就是要培养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受自然的心灵。教师可以结合写景状物以及生态环保方面的课文,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体悟;也可以制作环保剪报, 收集自然观察的资料;还可以引领学生走出教室, 贴近自然环境, 让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 上至日月星辰, 下到虫鱼鸟兽都可以成为自然观察的对象。

总之, 每个正常的人或多或少得具有八种智能, 其在个体全面发展的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任何片面的训练, 只发展某一方面的智能都是不可取得。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智能特点和课文的具体情况, 选择最佳切入点, 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 开发学生各个方面的智能, 使每个学生发挥优势智能, 发展弱势智能, 充满自信地学习, 全面地发展。

多元智能教育成就特色文化校园 篇10

多元智能特色的确立

广征博采,去粗取精 我校创建学习型组织,一是开展师生大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二是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三是加强自我反思,力争自我超越。学校用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导,创建多元智能教育特色学校。

素质为本,全面发展 我校以落实素质教育为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

内容具体,操作性强 一是理念务实。多元智能教育使素质教育以人的八大智能发展需求为本。二是项目推进。多元智能教育使我们更便于采取项目管理和项目操作。即:多元智能校园文化、多元智能教师专业发展、多元智能学生教育及八大智能等方面。

立足现实,最近发展 我校立足现实,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每一名学生对照多元智能找到自己的强势智能。“最好的学生也有最差的智能,最差的学生也有最好的智能”成为学生公认的道理,使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在主观上得到实现。

多元智能特色的实施

科研引领,分步实施 2007年末学校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学校,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办学思路,并制定了《昌图县实验小学振兴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特色学校创建》校本科研课题,并经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为省级课题。具体分为三大板块:建设多元智能教育校园文化,打造了多元智能型教师团队,培养了多元智能学生,设置了多元智能校本课程。

项目驱动,突出主导课程 我校根据《铁岭市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活动方案》,反复探究,确立了八大项目作为实施多元智能的主导课程,即:语言智能之“清泉源头读书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数理逻辑智能之“生活中的数学”;音乐智能之葫芦丝课、管弦乐队;身体运动智能之“阳光体育活动”;视觉空间智能之“空间思维绘画”;自然观察智能之“科普发明制作”;人际交往智能之“我与自己、我于师长、我与他人”礼仪感恩与诚信教育;自我认知智能之心理健康“日记与反思”等一系列课程。

全面实施,相辅相成 多元智能的培养,我们建立了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以教研组为单位加强教研,采取“专家指导,子课题引领,小组典研,同伴互助”的办法。汇总教研组及教师的活动方案,论文总结,在教师论坛大会交流,汇编成册。另一方面,以课外延伸为补充。如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小作家基地、小发明基地等特色队伍,对学生多元智能培养起到良好促进效果。

多元智能特色初见成效

理念生根,让教师教有特色 学校用多元智能评价,“星级班” “金牌班”“智多星”周周月月有展现。利用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立项学科多元智能子课题12项,全校教师编写多元智能教材8种18册:《中华经典诵读》《成语接龙》《葫芦丝演奏》《古诗配画》等;论文集三部共计315篇,市《教育信息》发表11篇,承办各级教研会议十几次,体育教师四人被评选为县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教练;音乐教师每年都在市县教师节庆祝会上演出;美术教师作品被昌图县职工书法美术作品收藏并发行出版。

评价多元,让学生个性飞扬 教师从多元智能角度培养,学生都呈现出自己的强项智能。学校《新绿》校刊改版为《七彩虹》校刊每月一期,发表学生作品总计达2000多篇,并且在市“清泉源头”读书活动中,有6篇文章发表在《书海拾珍》上。两年多来,428名学生分别获得国际美术大奖赛金、银、铜奖。第十七届全国“威盛中国芯”计算机大赛辽宁赛区,6人次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第十九届辽宁省计算机大赛中55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在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辽宁赛区,2人次获得铜牌奖。2010年,在第四届中华情艺术风采国际交流展演活动中,王晴园同学获琵琶、声乐专业少年B组省一等奖,全国金奖。耿佳妮同学获琵琶专业少年A组省一等奖,全国金奖。刘芍杉同学获琵琶专业少年A组省一等奖,全国金奖。李墨卓同学获钢琴和声乐专业幼儿组全国总决赛金奖。

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 师生多元智能成果每年集中展示两次,上半年在六一艺术节,下半年在元旦联欢会。学校经常邀请专家指导,提高教师多元智能才艺层次;25人代表昌图参加市省基本功大赛,歌舞作品经常在各大节日庆典上演出。学生多元智能由大规模到班级小组到个人特异功能分层次展示,受到高度评价。

总之,以“多元智能教育”为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才刚刚起步,面对多元智能的多元落实,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我们坚信:无论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实验人都会继续探究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为素质教育做出最好的诠释。

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转变教育观念 篇11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而不应局限于以语言逻辑智力为核心的传统智力,因此它向传统智力理论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它所具备的核心要素表现为:强调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智能,把人的智力与现实密切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它能突破传统教育活动的单一性,认为智力活动是一个互相作用的过程;同时还强调人的智能倾向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当今教育应试化现象的质疑。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教育哲学,从新的角度来看问题,能拓展人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为清晰、正确地认识人,认识人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因为它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它是相对于传统智力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

二、职业教育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的必要性

目前,在整个教育大环境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存,并形成竞争格局,相形之下,职业教育却趋显弱势,这种格局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极为不利,尽管国家的宏观调控一直在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但实际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以我校为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吸收不到优秀的生源,从而造成教学难度的增加,继而造成毕业生的合格率、就业率不甚理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声誉,又造成招生难度的增加;如此不良循环,如得不到及时扭转和终止,必定会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种现状何以产生?因为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学校生源不少是当今“应试教育”的落榜者,多数中考成绩不甚理想。

目前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如果再以传统智力理论为评价标准来培养学生,很明显也是不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校的正常运转会面临许多困难,甚至会陷入困境。因此,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前提下,要真正使职业教育得到本质性的长足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智力理论对现有教育的局限,引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的更新,更为符合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由此看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观念的更新入手,并以此为契机,才能探索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三、如何联系实际学习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任何一种新理论的学习和运用,都有一个从宏观理解到微观指导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边学边用的过程。从宏观意义上理解,就是说教育者首先要从思想上接受并认可新理论的可取之处,并在其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从新的侧面来审视我们的教育,从教育的整体层面上提高教育能力。良好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能力上,而它的增强又有赖于教育者思想的先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再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这样才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我们教育者观念的转变主要应体现在:

1. 调整人才观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普遍持有较为片面的看法。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除了当今社会广泛被认可的人才外,每个普通人都有潜在的智能优势,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形式,而且人的各种智能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差,每个人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人人都有成才的潜在素质,只要善于发掘、激励和培养,善于观察学生的优势智能,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才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人才观强调,人才是基础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统一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注重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要重视个性特长的发挥,做到扬长避短,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若能用新的人才观看待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不会只看到他们不足的方面,以其弱势智能掩盖其潜在的优势智能,那么对他们的教育与培养就更有信心了。

2. 调整教学观

教学观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教学的主张和过程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以往的教学观倾向于“重教轻学”和“重理轻术”,表现为在教学中较为重视教师的作用,而比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太注重实践技能的培训,而且多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不注重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不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面对我们的学生,对其成才的信心不足,在教学中就易于墨守成规。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的主体——学生,要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人性”,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努力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注重个性的发展,把发展学生优势智能和提升学生的弱势智能结合起来,树立学生人人都能成功的观念。教师自身应发挥“多元智能”来教,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借鉴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为开启学生的“多元智能”而教。有了正确的教学观,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教学,并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创建教与学并重的良好教学氛围,建立更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树立成才的自信心。

3. 调整质量观

我们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教育质量观的影响,表现为一直比较重视知识质量的提高,即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寡、深浅、宽窄来评价教育质量,而相对忽视实践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多以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由于真正合格者少,也对自己的教学质量深感忧虑。如今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学生的素质质量也没有真正纳入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所以我们目前的教育质量观对人才的成长和评价是不全面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多元智能”对成才的重要性,因而认为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这种复合性的评价标准,是将知识、能力(技能)、素质三者融为一体的,它侧重强调知识是发展能力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知识和能力转化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此外,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表现在个体的某些特长方面,随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和个人品位的提高,很多学生的潜在优势会被挖掘出来,如有的能歌善舞(文艺),有的能说会道(演讲),有的能跑能跳(体育),有的擅长琴棋书画等等。因此,要充分结合各专业、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构建具有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在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多元智能理论在微观方面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实践中,每位教师都从自身的角度将理论结合实际,运用于具体工作之中。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寻找自己的智能优势,在不断加强学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同时要把新的观念融入教学中,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树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具有人格魅力的良好风范。在此基础上,运用不断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技能,努力开启学生的多元智能,从整体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尽最大可能提高他们“学”的质量。唯其如此,中等职业学校才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面向未来,不断发展和壮大!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职业教育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学校办学实践中的一些现状,同时结合该理论提出了一点初步的改革思路,以及如何联系实际学习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而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认为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对人才、教学和教育质量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上。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

参考文献

[1]孙笑秋.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建构发展学生潜能的教学环境.教育科学研究[J],2005年02期.

上一篇:智能和生活能力下一篇:怎样学好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