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教育(精选12篇)
多元智能教育 篇1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 智力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即智力必须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而非透过“将一个人放在一种非自然的学习环境中, 让他做从未做过, 而且将来可能不会再做的事情”的方式来判断。就智力的结构来说, 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 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8种智力即语文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 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并体现在我国当前使用的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之中, 成为实现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差异教育和个性教育, 促进所有儿童全面、主动发展的有益的借鉴。
一、多元智力理论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主要实现了以下两个突破:第一, 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语文和逻辑为核心的智力, 而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 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 而是多种智力平行发展, 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彼此互补、统筹运行。这给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几方面的有益启示:第一, 把智力定位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解决问题中展现的创新能力, 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即如何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再也不能光凭分数来衡量学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 重点培养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第二, 把智力置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 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依据———我们的智力观和智力培养观或课程观、教学观应该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第三, 把智力结构看做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不能只围绕着某几种智力设置课程, 把“副科”当做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是应该使我们的课程保证学生的多元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 使我们对教育方针的学习变为实实在在的课程;第四, 把每一个体的智力结构看做是差异性的和个体化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关注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或特长, 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才”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爱迪生、爱因斯坦的经历表明, 许多有天赋、有才能的学生被我们视作不合格的学习者。这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智力测验或任何形式的标准化测验是否公平?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我们必须改变对特殊群体孩子的偏见, 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是最优秀的, 个体间的差异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 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纸笔测验方式, 树立多元化和情境化的评估观,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在自然的情境下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警惕走入误区、实行拿来主义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针对美国教学现状提出的, 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了20年的时间。我国目前在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方面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开展和落实这样一种蕴涵重要价值的理论, 还没有深厚的底蕴, 略嫌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盲目接受倡导多元情境化的教学, 在实践中最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一是华而不实。在近几年的观察中, 我发现大多数教师设计教案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情感目标”设计不恰当或偏离课堂教学目标, 单纯为满足所谓“情感目标”的情况。而且“误把动作当智能”, 教学活动只要是用了图画就是空间智能, 只要有背景音乐就成了音乐智能, 为了“讨论”而要求学生展开“讨论”, 甚至“种了人家的田, 荒了自家的苗”。其实, 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方法, 并不是多元智能理论首创的, 长期以来老师们多用来作为激发兴趣的手段。而多元智能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赋予它新的功能:其一是为因材施教服务, 其二是为深刻理解而教。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 任何一个重要的复杂的概念都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表达, 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恰恰是为深刻理解这些重要的复杂的概念服务的。对多元情境化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位, 有助于避免走入误区, 把乐玩误当乐学。在实践中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二是将会学与学会相对立。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在流传一句话: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的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但是, 这二者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需要完全改变教育程序, 由一端转向另一端。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如何思考, 也就是会学。但是, 它所谓的“会学”的标准是能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不就是“学会”了吗?这一理论将“会学”与“学会”辩证地统一起来了, 值得我们借鉴。在实践中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三是机械地理解、盲目地崇拜, 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绝对化。加德纳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之后, 却语重心长地告诫道:世上并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 也没有通向知识高峰的平坦大道。有的知识需要背诵, 那就应该背诵;有的知识需要计算, 那就应该计算。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元的, 而不能认为研究性学习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当前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教育的所有问题。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千百年来教师都履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并以此为自豪。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输出源, 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是有差异的,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方式,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 教师由完成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一般的教学中, 教师只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属于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8种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 8种智能同等重要, 不能将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学校“每天都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了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 学校的课程内容, 和课程实施范围必须广泛和多元。面对新的形势, 教师必须由教学任务的执行者, 逐步转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创造新的校本课程。
(3) 教师由教学效果的检查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评价者。现行的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成绩检查和评定, 通过作业、单元测验和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映教学效果。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是教学效果的检查者, 是学生学习成绩评判者。而这种评价主要表现在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方面, 并不能反映学生所有智能的发展情况。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展示的智能优势和弱势, 采取措施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 进而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 应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习方法和研究角度等方面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和引导性的评价, 即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估学生。
(4) 教师由教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无论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研究性教学,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促进其发展。在我们的周围, 总有这样一些学生因自己的成绩差而不能完成作业或借口能力不足而不去完成要求较高的题目等。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有责任对需要学生克服困难并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加以格外关注, 并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完成这一任务的信心。
总之, 多元智能理论包含了整体化、个别化、自主化与多元化的教育内涵。如何营造一个恰当的教学氛围, 落实于教室之中, 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的课题。
多元智能教育 篇2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包括: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语言智力、自然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存在智力、人际交流智力、个人内在智力、情感智力。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而传统理论则是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该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之间很早就表现出兴趣爱好和智能特点的不同。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四五岁的儿童在完成需要不同智能共同参与的多项游戏任务时,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智能特点。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应该是向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智能活动机会,在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领域(无论是相对于自己还是别人),如有的学生更容易通过音乐来表达,有的学生则更容易通过数学来表达。我们应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却在2001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培养人才。
作为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他们的智能。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而我们看待学生,也应由以关注“你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
多元智能教育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0. 引言
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且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而且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是迎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趋势,同时也说明信息技术教育将会被更多的领域所采用,在学生学习中也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自2000年起,信息技术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1.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计算机学科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信息技术发展快速,并且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由此一些学校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逐渐与国际接轨,并且开发了教学软件和教育管理软件,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在当时,这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学校为了完善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向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资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学平台。自此三个阶段后,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且致力于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2.信息技术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多元智能发展是在八十年代,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其多元智能发展理论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本文主要是分析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意义作用。
2.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的发展
语言智能是我们交流和表达的重要通道,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发言少,或者羞于表达的弊端,反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它其中一个好处便是学生的发言不是在所有学生和老师面前,也不会因为课堂时间问题而得不到发言权利,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发言机会,还增加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老师也能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中。另外,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接收和传达信息,运用电子文献、数据资料等,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学生就能够培养阅读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音乐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和图片形式,也可以是影像资料,虽然传统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但是学习内容较为片面,因为音乐形式多样,书面内容无法一一呈现。但是信息技术教育却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并且可以全面的向他们展示其不同之处。比如信息技术可以将多种音乐形式放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欣赏来比较,这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做到的。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和能力。
在自然认知智能发展的方面,虽说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真正了解大自然,但是传统的教育不可能在室外向学生传授自然知识,只能是以书面形式来教学。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好处就在于信息资料来源广泛且齐全,图文相结合,也有相应的影视资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播放或展示自然,学生对自然的认知一定会更加深刻。
2.2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最强功能之一就是逻辑与运算能力,况且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在其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感觉困难,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在数学逻辑方面的引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因为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且生动。另一方面,比如在对数学中的一些定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管理、统计和运用能力,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
2.3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学生的空间智能发展包含多个方面,本文是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所以我们可以从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来分析其意义和作用。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板书和书本知识,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为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开发环境。比如书本上的一些实验,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践的,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
2.4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
其实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并不明显,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对键盘和鼠标操作熟练,也就是要求在使用计算机时,大脑、手指和眼睛要协调合作。另外,现在身体运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一些运动智能的训练方式。
2.5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人际智能的发展
人际交往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学生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完善学习方法和促进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在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及时、方便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享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同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更加便捷,人际交往也可减少一些阻碍。
2.6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发展
自我认知智能是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的前提,也是防止学生盲目不前的保证。由于学生的交友范围较窄,接触的人和事都比较简单,但是社会是个复杂的大家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采用,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可以使他们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反思,并且改正。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自我认知有失偏颇。当然,学生不断的接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督促学生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发展自我认知智能的重要内容。
3.结束语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仅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教育必然会走进学校,以此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将会使传统的教育形态得到更新,相信随着多元智能理论被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引用,一定会对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正国.多元智能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J].软件导刊,2006(2).
[2]王玉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8(6).
多元智能教育 篇4
一、会议概况:面对教育转型的多元互动、理念分享、成果交流的盛会
围绕“多元智能理论与全球教育转型”主题,会议安排了八大主题发言。分别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主席陶西平先生的题为“最美好的未来”的主题发言,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题为“多元智能新视野”以及“多元智能与优善工作”的主题发言,菲律宾“多元智能国际学校”校长Joy Abaquin女士题为“建立和领导一所多元智能学校”的主题发言,澳大利亚沃龙岗大学Wilma Vialle教授题为“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的学生观”的主题发言,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学校教育中的新进展”的主题发言,美国埃里克森研究所陈杰琦教授题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主题发言以及印度的“河畔学校”校长Kiran Sethi女士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全学校的应用:学校领导者的角色”的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代表分组进入“多元智能与儿童早期教育”等八个分论坛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主办方还安排与会代表参观了北京实验二小等5所学校,实地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在北京各层次学校的应用情况。同时,会议还收到来自国内外的论文数百篇,并挑选精品形成了论文集。
二、会议主要观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
多元智能理论原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轰动,成为教育领域借鉴心理学理论改进教育实践的一个最佳范例。在本届研讨会上,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成为大家一致关注的话题,并形成如下观点。
1. 继续从哲学视角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改变教育观念
(1)多元智能理论是关于如何思考人以及如何让更多人获得成功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在于三个对人的重要发现:“智能的生物性:每个人与生俱来具有8到9种智能”;“智能的个体差异性:世界上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智能的发展性及其发展悖论: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结构是随着年龄和环境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同时在某方面拥有很强的智能并不意味着他会在这个领域必然获得成功”。这三个发现促使教育工作者去重新思考学生,思考不同的学生以及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的问题。这个视角有助于我们反思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中心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以新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失败”的学生,以新的眼光去质疑多年来形成的、被认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树立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聪明的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观,教育要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的教学观,以及要给不同孩子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观。从这个角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单一的智能观,为我们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启发。在陶西平看来,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期待和灌溉每一个不同孩子的梦想,帮助其实现多彩光谱的人生。
(2)多元智能本身并不是教育方案或教育目标,学科理解和学科思维应该是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作为一种关于人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但该理论本身并不是教育学,它并不能直接成为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更不能直接成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管理者可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去描画教育最美好的未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这个工具,实现宏大或具体的教育目标。在加德纳教授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应该是学生能够在几个关键学科上达到深刻理解,进而培养其学科思维。这几个关键学科可以是历史、科学、数学以及至少一门艺术。对学科的深刻理解意味着不仅仅掌握学科中涉及的事实性信息,还要了解将这些事实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当然,期待一个18岁的孩子能够赶上一个历史学家或科学家的思维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可以让这些孩子明白,研究历史和研究科学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途径。
2. 从“多样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实践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的学科理解
加德纳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有两点启示:即多样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1)多样化教学。多样化教学是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提出课堂教学七个切入点(叙述式、数字式、逻辑式、存在式、美学式、动手式、社会式)这一教学策略,来帮助教师实施多样化教学。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并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多样化的方式教授这些内容,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真正理解。如果课程内容面面俱到,而且每项内容都要以多样化的方式来教,那教学又会成为另一种灾难。同时,多样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每一项教学内容都要将这七个切入点作为学生的学习路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智能结构,选择适宜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在运用多样化教学这一实践策略时,还要注意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多样化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种无序的热闹。在设计多样切入方式和活动的选择上,教师要始终考虑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和选择适宜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师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多样形式,还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即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为所谓理解就是“一个人能够将在教育环境中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的能力”,只有给予学生机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可能实现技能迁移,才可能达到学科理解。
(2)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班里的孩子们,然后去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让学生能够展现他学到什么,能做什么。这是个性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个性化教学,当然学生数量越少越容易实现。那是不是意味着只有教师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才是个性化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技术的帮助下,将来我们可以依靠电脑实现个性化教学。电脑并不能取代人,但它能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很多事情,如做一台手术,或处理一个交通问题。如果一种方式不合适,电脑会设计出其他的方式。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概念,才能变革教育,这就是个性化教学,但这样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实现需要50年。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去了解孩子们的智能结构、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等,然后给孩子们提供能够包容其个体特征的教学。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的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同年级或高年级的学习伙伴。在个性化教学方面,小班教学当然比大班教学更有优势,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模拟将会使这方面的工作更加容易。但这并不是说缺乏这两方面的条件,就无法实施个性化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有两种好方法:其一是找一个与自己智能结构相似或者互补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学习,这是一种“大哥哥、大姐姐”形式的、利用榜样作用实现的方法;另一种是让孩子们合作完成一个学习项目,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贡献,在角色的对换过程中,以及教师对不同学生问题的反馈中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但是,如果孩子们只是在单一学科(如数学学习)中合作的话,也谈不上是个性化教学。如果能让家庭了解自己孩子的智能优势和不足,家庭也因此能实施个性化教育,同时他们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孩子的各方面信息。因此,这需要各方面的交流分享孩子的信息,而不是依靠某一个教师去进行个性化教育。
3. 关于智能的测试
能否以一种快速、简便的方式去测试一个人所具备的智能结构,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上,加德纳教授也回应了这个问题。他指出,要迅速通过纸笔工具测量一个人的智能,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自我描述法。但他同时指出除非有非常好的内省智能,否则一个人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描述自己。假如想提高这种纸笔测量工具的时效性,应该给四个不同的人发调查问卷,被试者本人、家长、朋友和老师,如果他们都同意测试,这种测试才可能算是一种较好的、迅速的智能测量方式。但加德纳教授同时明确提出,以某种快速的、纸笔测试的方式去测试一个人的智能是一件肮脏的、不道德的事情。他更提倡去创设一种自然、丰富的环境,然后观察他的行为特点,即如何运用不同智能做事情或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去做多项选择题。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的波拉·尼克里尼教授在发言中运用实例解释了这一做法。在意大利的多元智能幼儿园中,鼓励教师持续观察和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包括运用乐器与工具参与创造性活动或棋类游戏等。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知识,教师将儿童可观察的行为与其可能潜在的智能联系起来,为每个儿童建立儿童成长记录袋,进而实现对儿童的差异性发展指导。
4. 培养优善工作和优善公民是实践多元智能的终极目的
在主题发言中,加德纳教授还向与会者介绍了他近10年来从事的一项衍生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即“优善工作”的研究。加德纳教授提出,培养优善工作和优善公民是实践多元智能的终极目的。优善工作是具备三个特点的工作:卓越(excellence)、投入(engagement)、道德(ethics)。卓越是指高技巧地完成工作。做这项工作的人是这方面的专家,如果是教师,那么这个教师必须十分了解学科,并知道如何教好这门学科。投入是指做工作的人喜欢这份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去。而有些人即使是专家,但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感兴趣。这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或被视为产生了职业倦怠。道德是优善工作的第三个特点,即优善工作要以一种道德的方式实施。也就是说,工作者要做正确的事、恰当的事和担当责任的事。优善工作者不会只为自己工作,并不想要变得更加富有或更有权势。不管是教学、法律还是医药,优善工作者关注的是他的工作如何能够惠及他人。对于优善公民,加德纳教授认为具有亲邻品行(Neibouring Morality)和角色道德(Ethics of Roles)的人才可称之为优善公民。这意味着你不能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服务于自己和自己的亲邻,而是要作为一名工作者和公民去思考问题,思考自己作为社区、国家、地区和世界的公民所应该负起的责任。就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尤其在当前这个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在应用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对于学生品行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单一狭隘、以金钱和权力为基础的“成功观”,树立可以因为多种角色获得成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运用自己的智能、可以用或大或小的方式来帮助这个世界的观念。
菲律宾“多元智能国际学校”校长Joy Abaquin女士也在发言中介绍了在她的学校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孩子们品德的教育实践经验。他们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发展学生的良好品德,指导孩子们以一种道德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智能。在过去的5年里,该校发起了“多元智能孩子能做到……”的活动。这项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到能够运用自己的智能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这使他们的能力倍增。大约700个孩子参加了这项活动。孩子们能运用自己所认为的、最强的智能来发挥自己的影响。
多元智能教育 篇5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参考文献:
多元智能教育 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成功教育 英语教学 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呼声也越来越高,而这种新形势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新课标也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将智能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就成为当代英语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观念。加德纳(1993)认为智能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在加德纳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Armstrong. T,2003)。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多维的、开放性的系统,它最大范围地强调了现实中人类存在的几乎每个领域的智能。在加德纳看来,人类的智能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智能的整体性特征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九种智能,每种智能同样重要,各智能间统筹协作、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创造的产品需要多种智能共同发挥作用。
(二)智能的差异性特征
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使人们在智能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每种智能在不同的个体身上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强项和弱项之分,各具特点。
(三)智能的实践性特征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和个体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实践中发挥自身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不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和走向社会之后能否获得成功。
(四)智能的开发性特征
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和不同的高峰期。多元智能水平发展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开发与训练。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各种智能和潜能,促使其全面发展。所以学校教育要把多种智能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挖掘其潜能,培养其思维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智能,只是智能组合的方式及表现形式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才表现出了个体间的智能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其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也是英语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重点。
二、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提出于80年代中期,其目标是追求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准备。而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教育。从这方面看,两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对于其中的“尊重需求”马斯洛是这样解释的: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得到成年人的认可则是他们实现角色转化的前提。如果他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得不到正面的、积极的反馈,就会缺乏主动和自信,就不能正确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从而造成对社会的认识不清。
由此可见,成功的经验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力作用。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成功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给英语教育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启示:每个学生的智能组合都有所不同,同时暗示了其实所有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只不过在才能的类型上存在差异而已。作为英语教师,应立足于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这一基本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全面发展。
(一)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标准化的成绩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使一部分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一部分学生则尝到了失败的痛苦,长此以往,只会造就出更多“差學生”以及“只会考试的机器”,这与我们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分数的高低,只是因为智能类型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不同。韩愈曾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伯乐型”的教师。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用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在了解学生、赏识学生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的优势为评价的出发点,不要忽视学生任何一点点进步,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
nlc202309020224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强项智能,如果智能强项得到较好的培养与发展,是能够产生正迁移,促使智能弱项也得到发展的。所以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应该以个体所拥有的智能强项作为出发点和基础,开发其潜能,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其智能强项,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词汇的教学,让逻辑数理智能占优势的学生通过归纳来记忆,让音乐节奏智能强的学生把单词融入音乐来记忆等。与其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如还课堂给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再者,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自己在优势智能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将其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项目,这样一来会感觉到他们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成功的体验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也可以带动英语学习的进步。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从以分数定成败的选拔性评价走向注重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被评价者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在这种轻松自由的评价气氛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并把评价看作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而非是那种“一分之差,天上地下”的紧张焦虑。再者,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和闪光点,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比如,对于极善于课堂表演的学生,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这方面的智能优势;而对于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创造开口的机会,并对其取得的进步予以及时的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自信心。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学生的智能强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找到属于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这才是成功的英语教学。
四、结语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不但能完成教学中要求达到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方面的学习目标,通过成功经验的不断累积,还能培养学生在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综合能力方面的素质。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陶行知先生也說:“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作为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迎接“成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金莺,宋桂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0.
[2]Howard Gardne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15.
[3]裴正薇.MI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2):29.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7-331.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 人民教育,2001(9):6-7.
[7]施春花.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J].教育教学研究(考试周刊),2009(34):220.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新成功教育 篇7
我们常常为一些教学问题感到疑惑, 例如:为什么学生喜欢听歌、能大段的背唱歌词却无法完成一首诗歌的背诵?为什么有的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中, 却能将班级卫生安排处理得井井有条?为什么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能将一台元旦晚会办得有声有色?为什么在课堂上学习戏剧他们昏昏欲睡, 而在排演戏剧时可以主动放弃午休时间?为什么有的教师认为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
美国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这个观点足以用来说明上述学生出现的问题。加德纳提出, 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 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每种智能代表着一种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 而这些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是单纯依靠使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智力的高低, 考查学校教育的效果, 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加德纳指出, “这是很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逻辑”和“逻辑—数学智能”, 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 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 造成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优异,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不能否认, 这些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状况大都是由多元智能评价体系在中国现行教育中的缺失所造成的。
二.学业不良生的“成功教育”实践
值得庆幸的是, 很多学校和机构一直在认真关注这一教育现象, 并在“多元智能”评价体系上做着积极的实验和探索。
黄石三中是较早开展学业不良生“成功教育”的国家研究课题的学校之一, 心理咨询课程也一直在这样的成功班级中跟进。
黄石三中在对学业不良学生开展成功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探索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的“3356”操作实施模式, 即合理调控“期望、机会和评价”三大影响源, 综合运用心理干预、学科渗透和行为训练三重干预策略, 围绕学生成就动机的激发、成功策略的传授、表现能力的提升、成功心态的调节及成功个性的塑造等五大成功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 注重从隐性课程优化、学科课程渗透、成功心理素质训练、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德育和班主任工作渗透以及活动课程 (特长培植) 六条主要途径全方位落实干预举措。
在这种“成功教育”模式的指导下, 学校首届“成功实验班”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一举打破了“差生”不能上本科的“魔咒”, 而且创造了考上一类8人, 本科26人的奇迹。
无疑, 黄石三中用鲜活的实例证明了“成功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不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这样的“成功教育”只是针对学业不良生而设计的。这只是局部的教育现象而已!下面的一些数据将告诉我们, 那些学业优良的学生更需要加强一些领域的“成功教育”!不然, 未来的他们也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学困生”, 而我们的“成功教育”就很难再冠以“成功”二字了……
三.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下面我将所带两个班级的状况辅以一些我测量整理的数据, 加以横向比较, 希望能使各位明白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注:A、B班参与测量统计人数均为48人, 随机抽取。
由表里的测定值可以看出, B班学生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和敢为性远远高于A班学生。而这四项因素的特征表现里频繁出现“合作与适应能力特别强”、“愿意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独立好强、活泼健谈、富有感情也易冲动”、“冒险敢为、少有顾忌”这些描述词, 与所测数值十分切合。
相反, A班学生通常表现为“对人冷漠、宁愿独自学习”、“谦虚顺从, 多迎合别人的旨意”、“行动拘谨、内省而不轻易发言, 有时可能过分深思熟虑或近乎自满”、“羞怯不自然、拙于发言, 凡事采取观望态度”, 这些与表中较低的百分比一一对应。
如果将上述这些测定量值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相比对,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是有关联的。例如:A班学生的因素H (有恒性) 就使得他们在学习效率和注意力上面优于B班学生, 从而在每次学科测验中, A班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优于B班, 尤其是逻辑—数学智能。而B班的因素F (兴奋性) 和H (敢为性) 的百分比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B班学生为什么能在“肢体—动觉智能”和“音乐智能”上远胜于A班学生。
上面这些数据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发现:一般老师所认为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有些方面几乎是空白。例如:A班学生的敢为性和B班相差53%, 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在“多元智能”里的“人际”和“肢体—动觉”两项里鲜有主动性表现, 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相反, 有着很强敢为性的学困生会也因为缺乏聪慧性和稳定性, 在未来的生存道路上难以避免的多走弯路。
四.数据背后的“新成功教育”
由此我们戏剧性的发现:将上述表格中他们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如何才能这么完美呢?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三好”、“五好”上来了!
1957年2月, 毛泽东在国务院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继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废止了三好学生标准。在文化革命动乱结束后, 学校共青团组织以“三好”为目标开展各种活动。“三好”被重新提出, 并给予重申和肯定。
1982年5月5日,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 公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是:思想品德好, 学习好, 身体好。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 “三好”逐渐发展成了“德智体美劳”的“五好”, 并为大家所认同。
其实, 先师孔子早已提出“因材施教”、“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的多元化教育理论。“三好”、“五好”与其在本质上都是重视发展学生的多元潜力, 也与西方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提出的“多元智能”或“三元理论”也是一致的, 都是在强调个体智力差异现象的存在, 我们应该允许其有存在的合理性!
既然如此, 我要强调的是与以往所说的“成功教育”不同的概念。以往的“成功教育”单单指文化课差的学困生。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情况的复杂,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配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解释, 我们应该明确“文化课差的学困生”已然不是成功教育的唯一对象。新的成功教育的对象应该涉及所有学生, 只是学困生、中间生和学优生的教育侧重点不同而已。
那么, 明确了对象是全体学生后, 废止单一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成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五好学生”的开路石!
五.多元智能指导下的“新成功教育”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以调整教材内容、课程设置为主不同的是, 此次高中新课改不仅将在“必修和选修”、“走班上课”、“废除一考定终身”等形式方面作出调整, 其最终的目标是要使高中教育超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 有机整合高中教育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的双重任务, 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生活作准备。
新课改中还提到“学生评价机制趋于多元化”:评价学生的机制将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是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实行学生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 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由此不难看出在这种变化背景中, 我们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成功教育的实施。
下面想以黄石三中为例, 以“五好”中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做一些方法上的探讨。
在德:
在学校党、团组织的教育与引领下, 学生党员的培养硕果累累。
学生自主成立紫薇星爱心行动小组。该小组先后三次成功募集善款近四千元, 帮助了十几位贫困同学。07年成功募集善款四万余元, 帮助一位身患重病同学战胜病魔重回校园。08年汶川地震后, 他们自发来到街头, 精心编排节目, 现场撰写书法、泼墨作画、举行义卖, 为四川地震灾区募集善款。
在智:
在湖北省中学生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 我校代表队从全省2008所学校中脱颖而出, 一举夺得总决赛一等奖。
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 我校学生获湖北赛区全国一等奖, 并以全省高中组第二名的成绩代表湖北省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总决赛。
《三中校训》和《雏雁声声》双双被评为全国和湖北省最佳校内报刊一等奖, 《雏雁声声》入选全国百佳中学生文学报刊。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中, 由于我校学生的优异成绩, 学校被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冰心文学大赛创作基地”称号。
在体:
多年前, 篮球队的队员为三中捧回了全国中学生篮球比赛一等奖的殊荣, 现在每学期的篮球比赛中, 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精彩的球技, 而赋予个性的球队名称已使篮球在三中成为一种文化。
整个升旗的酬勤广场成了师生们的羽毛球训练场地, 风雨无阻见证了三中人对体育的热情;文娱室里的乒乓球队伍更是络绎不绝, 休息时间里忍不住去挥上几拍, 在那里师生无界限, 都是球友。
三中年年为国家输送优秀的空飞人才也在验证这“空军飞行员培养基地”的荣誉名不虚传。
在美:
我校四位学生在湖北省第七届黄鹤美育节艺术比赛中以一首小提琴合奏荣获高中组一等奖。
教职工书画摄影艺术展、新年圣诞音乐会、话剧之夜、英语角、音乐社、动漫社……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以锻炼。
在劳:
我校学生在第22届省科技创新大赛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九项, 市级以上奖项四十余项, 两名同学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学校荣获湖北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多元智能教育 篇8
一、目前存在的误区
1. 将教学科目或方式与八种智能划等号。
很多教师认为, 上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上美术课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 上体育课是培养学生的肢体—运作智能……每一门课即对应一种智能, 学生上好了所有的课, 其多元智能也就培养好了。由此还派生出连环效应, 即学校培养出了多元智能学生, 那么老师也就成了多元智能老师, 学校也就成了多元智能学校,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就自然成功。
2. 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现有教育方式的理论支持。
在现有的教育方式中, 提倡得较多的有素质教育、全纳教育等, 他们中的一些观点与多元智能有相似之处, 由于都是新型的教育方式, 在研究探讨时就需要必要的理论支持。“多元智能理论”名声在外, 自然就作为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被拿来使用。纵观近年来的有关素质教育、全纳教育的文章, 结合多元智能来探讨有关问题的比比皆是。
3. 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很多学校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自己的教育指导思想, 在课程和教学法中体现多元智能, 要求老师为多元智能而教, 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号召学生为多元智能而学, 通过多元智能来学, 为成为多元化智能学校而奋斗。由于口号响, 基调高, 引得同行们啧啧称赞, 纷纷向其看齐。
4. 多元智能应以单项开发。
有人认为, 凡事都要“专业”, 多元智能的开发也不例外。于是, 多元智能培训班和培训学校就出现了, 一般分为七至八个班, 分别培训七到八种智能, 且都有明码标价, 培训一次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有很多家长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 有的孩子成绩好, 家长就将他送往特长班学习;有的孩子成绩差, 家长则将他送往补习班学习, 但都对外美其名曰智能训练。还有人发明了一些测试方法, 来帮助孩子们进行单项智能开发。
5. 期望全面开发多元智能。
在对待“专才”与“全才”的问题上, 中国人历来赞赏全才, 自古就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七十二般武艺般般都行之说, 以此来突出“全才”的重要地位。现在, 在学校, 如果一个孩子在各科考试都名列前茅或者各项比赛中都能赢得大奖, 那么, 他很快就会成为“校园名人”而备受关注。因此, 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问题上, 家长和老师们都希望每个孩子能开发出八种智能, 将孩子打造成全才。
6. 多元智能与道德培养分而治之。
许多人认为, 智能是智能, 道德归道德, 这两者没有任何关联。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探索实践, 探讨的话题几乎都是围绕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怎样吸收和培养多元智能老师, 怎样创新课程, 怎样创建多元智能学校……而谈及或研究多元智能与道德关系的很少。目前, 普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在德育目标上追求高、大、空的倾向;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存在脱离实际的状况, 使得更加没人将多元智能这种“时尚先进”的理论与“陈旧”的道德话题拉上关系。
二、问题的实质及解决对策
1.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在对传统的教育观点和教育理念进行质疑与反思中提出的, 他认为智力必须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而非用透过 (将一个人放在一种非自然的学习环境中, 让他做从未做过而且将来可能不会再做的事情) 的方式来决定。
就目前来讲, 老师们所讲的语数外、理化生都还是应试教育范畴, 正是加德纳质疑与反思的对象, 这些学校自然就不属于多元智能学校范畴。国外有很多多元智能学校的成功案例, 我们可以进行借鉴与参照。一般来说, 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实施多元智能的历程都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他们一般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 即:阅读和讨论有关多元智能的书籍;评价有价值的东西, 评价实践和报告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出多元智能理论;有目的地发展教师共同管理学校模式。
2.“素质教育”的概念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 它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 使之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指导, 以古代儒家的“人本”教育思想传统这一民族土壤为根基, 并接受、改造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而逐渐形成的。它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是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结果。
而全纳教育则缘起于70年代的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回归主流”运动, 它强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以及学习需要, 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 并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全纳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它是以尊重人权和人人平等的价值为视角, 为弱势群体争取完全的公民权益的一种教育。
因此, 多元智能理论虽然与上述两种教育方式有相似或相同之处, 但并不能作为其理论依据,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找准自己研究的理论依据, 借鉴其他的先进理论和方式方法进行创新。
3.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般有这几个层次:国家 (或政党) 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校长的思想) , 学生 (包括家长的) 教育目的, 教师教育目的。各层次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都受到国家教育目的的指导和制约。按照《教育法》的规定,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 多元智能理论不可能成为我国学校的教育目的, 充其量只能是实现我国教育目标的一种可借鉴和参考的内容。
4.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彼此相互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 然而它们却非独立运作的, 而是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的。社会文化中的每一个角色或创作, 都需要许多智能的组合, 例如, 一位优秀的记者必须同时具备: (1) 良好的自然观察智能, 对新闻事件进行快速捕捉、有效辨识及分类; (2) 良好的人际智能, 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 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沟通; (3) 良好的语言智能, 以撰写出优美流畅的新闻稿件。因此,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找出几项智能强项并进行培养, 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 还应注意到每一种智能都包含着数种次类智能, 例如音乐智能包含了演奏、歌唱、写谱、指挥、批评与鉴赏等次类智能, 一个人可能只拥有几种次类智能, 这时, 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 助其成长成才。
5.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科学研究中, 由于需要人们掌握的知识不断增加, 科研人才的培养周期在加长,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也是分了又分, 细而又细。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 人们的特长不是平面的, 即某一方面可能是你的强项, 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你的弱项, 而在其他几个方面你就很一般。所以, 在现代社会, 出现“全才”的可能性非常小, 我们没必要钻牛角尖去培养全才。不少学校推出了“个性教育”理念, 教师可以突出学生的个性, 引导家长关注自己孩子有什么样的智能比较突出, 双方一道进行培养, 将孩子锻造成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 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教育形式和办法。
6. 严格来讲, 智能与道德无关, 任何智能都可以用来做出对人类具有贡献性和破坏性的事情。加德纳以为, 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动机、情感、价值观、社会与道德实践。如果一个人不能将这几个层面融入日常生活, 那么教育就形同虚设。我们应当将德育贯穿到多元智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弄清为何而学, 学了干什么等问题, 让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美]Howard Gardner.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沈致隆.对话加德纳——多元智能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中国教育报, 2004-8-5.
多元智能与高校英语素质教育研究 篇9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
英语的学习过程从一般意义上理解需要利用到的智能结构包括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 可以利用的智力因素比较有限, 所以教学的切入点较少, 方法较为单一。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 高校英语的培养目的也要定的更为多元化, 不是仅仅满足于考试成绩达标。认知语言学观点认为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要从施教者的语言信息输入作为开端, 但是如何将这种信息输入并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有能力持续学习下去, 则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从这个角度考虑, 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这种自愿接受的学习模式、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教学为主动学习。
带着这个问题来看当今的高校英语教育, 在大学里, 虽然师资条件有限, 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诱导教学来让学生自己针对自身的学习特点来自主的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比如说, 喜欢听音乐的学生就可以将其音乐智能与学习信息的输入相结合, 在音乐的伴随中或者从经典英文歌曲中接受语言信息;爱好运动的学生就要从相关的体育类录像中获取语言信息, 通过分析其中的语言来让其更好的了解运动信息, 则更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度。
二、高校英语教学智能多元化模式的策略和途径
1.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区别施教, 营造和谐学习气氛。
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并能够持续的自我提高, 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造成了学生智力层次的区分。单纯依靠考试成绩得出的分层结果常常并不准确, 一方面, 考试的成绩的不稳定性产生了单次的考试成绩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程度的现象, 单次成绩考量划分的层次又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受挫;另一方面, 单凭考试成绩, 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现有的英语能力, 因为考核的内容限制, 语言的能力不能完全依靠考核来评定, 由此看来, 从多元化的角度来得出学生真实的语言水平, 正确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优势之后, 再根据现有水平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因势利导的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是事半功倍的教学必要准备工作。
2. 确定不同的学生智能类型, 个性化教学。
教学模式也是作为多元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入手点。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固定, 主要以教师为主、以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上也师承教材, 出现多届、多学科学生共同使用同一教材的现象。由此暴露出英语教学中死板、非人性化等的种种弊端, 也可以看出, 多元化教学的必要之处。确定不同的学生智能类型, 从教学目标制定上, 除了要满足教育大纲的要求之外,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 制定更为人性化和细致的教学目标, 在适应专业的学习中, 利用智能倾向来辅助英语的学习。
3. 多元化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践成果的一个检验考评。目前的搞笑英语考核方式多数为单一的笔试手段, 学生也是在被动的接受评价。对比英语学习所要实现的实用性, 现在这种评价方式难以达到实用性评价的目的。总而言之, 我们现有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评价观念比较落后, 评价意识比较单薄,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外语素质教学目标难以达标, 同时也制约了英语素质人才的培养。多元化评价应该是一种多角度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 并可以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体系。评价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评定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 并能够自主的对自我的学习技巧和能力反思、改进、提高的一个自我发展过程。多元化评价方式要以学生学有所长为目标, 为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最大的空间。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质不是在标明人类到底拥有什么样的智能的理论化观念, 而是一种从认知角度上知道人类如何对自身智力提高做出指导性的理论。智能以其繁复的组合方式运作, 俗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 所具有的“材”亦有不同, 但是未必所有的人都能清晰的认识到。素质教育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 这个潜能就是他多元智能中表现最为优异的一种, 如何认识并开发这种潜能, 才是素质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
高校素质教育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或者是教师教授方法的改变, 它需要的是学教双方的协调改革。一种较为容易接受的协调方式可以是淡化“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所带来的束缚,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可以以一种教授的心态,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也可以以学习的心理来看待学生提出的种种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双方只有在充分互动的前提下, 才能完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图, 准确的让双方了解所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摘要:目前, 受限于高校的英语教学师资以及固定化的英语教学手段, 高校的英语教育方式显得视野狭窄、学习内容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 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模式难以发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完全发挥。由此看来,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英语教学的需要, 达不到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以及特征, 将其融入高校英语教学中, 来达到改进、提高高校英语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邓蓉年.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9) .
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篇10
请看下面一个案例:竹篮打水未必一场空。
一位老师带学生到河边春游,将学生分成4组,比赛“竹篮打水”。要求每组同学采取接力的方法,用竹篮从河里打水到岸上10米外的桶里。许多学生习惯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阐释,认定了此举是徒劳,不知老师用意何在。但哨声响起时,大家还是忙碌起来。
10分钟后,比赛结束,老师得出了结论:
第一组的同学舀水很用力,所以篮子洗得格外干净,获净化奖。正如看书,尽管初时有许多不解之处,看似白看,但看得多了,心灵就会被净化。
第二组的同学跑得特别快,并且每次都很细心地把篮子上滴落下的水尽量地抖入桶中,水竟然积了3厘米高,获勤奋奖。正如奋斗,尽管有时看似无望,但只要努力了,总会有所收获。
第三组的同学用竹篮打水时捞上了一个饮料瓶和一些漂浮的垃圾,获环保奖。正如奉献,尽管自己一无所获,但对别人也许是莫大的帮助。
第四组的同学居然捞到了小鱼小虾,获意外奖。正如人生,尽管难免失败,但只要坚持不懈,也许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这也揭露出一个道理:原来胜负没有定式,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收益,竹篮打水未必一场空。
这一案例让我们一线教师感受到一种震撼!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更应具有批判性?是不是更应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这一案例是“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个现实版的注释。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后,笔者得到以下启示。
启示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学校无差生”新理念。传统理论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在这种单一评价标准下,学校教育用语中出现了“差生”这一错误名词。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发展方向,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学校教育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应是让学生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例如:体育强的,不一定数学强;数学强的不一定歌唱得好。
启示二:教师教学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教育教学中如果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会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把学生刻板地剪切得整齐划一。其实教师应意识到,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和智能结构,也就是他的特殊禀赋或者天性,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
启示三:教师应该加强新教育理论学习,既要懂教学理论,又要懂教学方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现代基础教育目标体系其实就是对我们教师教学提出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如果不学习,又如何会有山一样的思想?如果想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师就应知晓学生心理,如水一样有爱心!
启示四:教师要以多元人才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每个学生。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智慧,而衡量智慧发展的指标不只是认知,不与情感保持健康关系的认知,只是囤积信息,根本称不上智慧。每个学生将来都可能是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潜力,关键是否有伯乐有效的引导。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教育与学习得法,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因此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
启示五: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客观全面,要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争取给学生一个令他自己满意的评价。
多元智能教育 篇11
关键词:多元智能 生命教育 启示
个体犹如充满旺盛生命活力的绿叶一般,由于它们的鲜活存在,得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出耀眼的光芒,散发着生命的亮色。生命教育能够将生命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首先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当个体以其最优越的态势展现生命的魅力光环时,也是生命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时候。生命教育缘于人的生命,缘于生命的发展而发展,必将随着生命质量的提高而提高。随着我们对个体认识的深入,我们会更真切地体会生命的律动,超越自身的认识局限,将教育与人的生命有机地联结起来,使每一片生命的绿叶呈现耀眼的亮色。
一、传统智力观对生命成长的抑制
传统的智力测验强调对人的量化管理和选拔、裁定,智力测验就像一把尺子一样排列每一人的智力水平。与传统的智力发展观相伴随的是“一元化的教育”,一元化教育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学习相同的课程,教师尽可能地以相同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教师通过统一的规范化测验,将学生加以甄别,以便于规范教育行为和提高教育效率。尤其对于数学、科学、语文、历史等重要学科的测试,更是如此,形成了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传统智力观。
由于传统智力观的单一和线性要求,人的内部潜在能量被抑制,除智力以外的其它天分被忽视,甚至遭受打击,抑制了人生命成长和终生发展。应试教育便是传统智力观的具体表现,由于坚信智力是可以培养并可以被检验的,考试成绩是智力发展的唯一可信的标志,所以,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就成为考核教学水平和检验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应试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的学生认同这样一个信条:分数的高低决定自身价值的大小,考试的结果决定人生的成败,其余的都是细枝末节。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教育被异化,学习成为负担甚至成为抑制人发展的工具。
传统的中学教育目标直指大学,而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结果是学生上了大学并不快乐,甚至失去了生活方向和价值观,大学生轻生和产生心理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据专家分析,大学生心理失衡甚至自杀与应试教育体制有直接关系。进入大学之后,十几年寒窗修成正果的大学生们忽然发现:考试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分数也根本无法证明自身的价值。他们必须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感情等一系列人生命题。压力产生之后不能化解,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上的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发生。从侧面反应了“智商式思维”带来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异化。
传统教育考试统治了课堂教学,考试与测验往往成了学校教育和课程设置的目的。学校教育的测试体系,使学校教育的选择功能异常突出。语言和数理逻辑强的学生,被送入大学并接受最好的大学教育,而有其他良好天赋的学生,由于语言、数理逻辑能力差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发展机会。而进入大学的学生,应试之外应具有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培养,诸如人际交往等。
更为可悲的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在用统一的标准化试题去检测每一个学生,用世俗的目标去塑造每一个孩子,在无休无止的练习中磨灭他的特质与天赋,而在人生目标选择上,周围人也会用世俗的眼光迫使他放弃自己的完美追求而认同世俗观念。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就这样被抑制,一颗颗创造之星就这样殒灭了。
二、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否有呈现生命亮色的可能,取决于对人智能发展的理解,与一定的教育实践直接相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一方面,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体系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几种智能:
1.言语——语言智能。这种智能是指听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音乐——节奏智能。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3.逻辑——数理智能。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的关系并借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的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主要是指运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自知——自我认知能力。主要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主要指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能力。
8.自然观察者智能。主要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身上的智能类型不仅仅限于上述几种,还可能存在其他的智能。加德纳断言,多元智能测验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儿童未来可能有杰出表现的倾向,从而进行适当地教育。正因为每个生命个体集结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智能,而其中某种智能必将在一定的后天环境影响下,会在儿童身上有所凸现,而使个体生命如绿叶般呈现亮色。
三、多元智能之于生命教育的价值
传统智能理论注重人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应试教育必然彻底毁灭天才的个性与天赋。正如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让所有的人特别是未成年人按照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真理去走人生的路,其结果必然是无数人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这时,整个社会就会变成绞杀天才的巨大的理性机器。”所以,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发展,使人学会生存,并“具体地实现他的潜能和认为他自己和他的命运是协调一致的想法。”每个独一无二的人都有其所潜隐的特殊能量,而这种能量一旦被激发,他则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一旦被压抑,他则会因不适合个人特征,导致身心俱损。怎样实现学生的潜能向良性发展呢?
一、珍惜每一位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
当前,我们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要真正做到因人适教,把他们造就成为各有特长的有用之材,必须珍惜每个人生命中呈现的亮色。
河南省濮阳市一所小学校长讲的故事对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有所启发。该校学生单良聪明好动,一、二年级就参加了学校的课外曲艺活动小组。但他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家长怕他学习跟不上,曾想让他终止学艺。校长却鼓励他继续请名师指点,并且每学期都给他发“特长生奖”。后来,单良才艺大增,连续在省和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拿金奖。
可见,有爱好和特长的孩子,因为教育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就有了不同的结局。如果单良的老师和家长坚持要他先考好成绩再去学曲艺,可能特长就荒废了。
二、努力实现各种智能之间的相互促进
当一种智能被挖掘,其他智能会像潜伏的激流被激发,从而使整个生命价值得到最大能量的发挥。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滤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总是和周围的事物联系着,并且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否能够呈现出耀眼的绿色,也取决于各种智能之间是否有协调发展的可能。
我们都知道爱恩斯坦的一只小板凳的故事,以及老师对他的嘲讽。孤僻木讷掩盖了他的卓越的思考力、非凡的洞察力,以至于人们都认为他智力低下。是母亲挖掘了他的音乐智能,使他在音乐温柔而深邃的怀抱里找到了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随之他在叔叔的指导下又打开了数学王宫。他潜在相互联系的各种智能爆炸般地突显出来,最终登上了物理学的顶峰。
三、在课堂养育生机盎然的生命亮色
“课堂的价值体现就是师生生命的体现!”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得到以充分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会有真正的生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秉承“基于生命、为了生命、促进生命”的教学理念,关注人的生命成长。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提升到生命层次。我们如能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就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生命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如绿叶般呈现耀眼的亮色。
承认人的多元智能,把人当作教育目的本身,努力追求人格的完满发展。这种教育给予人的不再是对付生命的手段,不是把人变成一个没有人生最终追求的机器人,而是把人塑造成一个不仅拥有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同时又充满激情的、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协调发展的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多元智能教育 篇12
电脑游戏起源于西方, 从1958年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推出第一个Tennis for Two游戏开始的数十年内, 欧美国家及日本借助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开发出大量的游戏产品。教育游戏一词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 对教育游戏的认识和研究也开始起步, 我国《中国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室提供的《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 将教育游戏定义为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但此定义还没有得到完全认可。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 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 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九种智能 (语言文字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 。个体间智能的差异在于智能的不同组合, 一个人有很高的某一种智能, 却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它智能。
2教育游戏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作用分析
竞技类、棋牌类、益智类游戏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角色类、模拟类游戏越来越像电影, 有逼真的影像、复杂的情节, 可以使学生获得互动经验, 避免他们在枯燥的课堂中丧失学习的兴趣, 帮助他们寻找学习的乐趣。教育游戏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下面就主要从教育游戏对逻辑-数学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
2.1教育游戏对学生逻辑-数学智能发展的作用
游戏是一种娱乐工具, 也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习工具。教育游戏从简单的数字、拼图游戏, 到二维、三维游戏, 无不凝聚了人类的智慧,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育游戏的不断更新, 剧情的不断发展, 难度的不断增加, 唤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2.1.1 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学习
学生进行游戏的过程实际就是发现学习的过程。我国盛大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教育类网络游戏《学雷锋》, 该游戏的设计理念是教育性和娱乐性并重,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雷锋做好事, 从而受到教育。星空教育游戏中奥运系列小游戏能让学生了解奥运会各比赛项目的规则, 掌握得分技巧, 充分体验奥运比赛。网易《梦幻西游》、《大航海》游戏中的世界航海知识、世界地理和经济知识对学生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通过游戏的方式, 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 学生可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和积累知识的过程。网易《梦幻西游》的游戏改变了单一打怪物和做任务的模式, 采取积极提问方式, 很多玩过梦幻西游的学生都知道要想更好的升级, 需要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历史知识有更多的了解。
2.1.2 教育游戏有助于锻炼学生深入观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玩游戏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在不停的观察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一些优秀的教育游戏中, 游戏的开始便设置了问题情境, 游戏过程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同时提供大量问题解决的资源, 使学生在在不知不觉中, 养成深入观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游戏《模拟人生》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模拟两家公司销售同类商品时竞争的情况。学生可以扮演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 根据自己的存储和计算机模拟的市场行情作出各种销售决策, 这些决策又影响市场的变化, 谁最后取得最大利润谁就获得胜利。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 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必然也学习了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得到提高。
2.1.3 教育游戏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所谓创造, 是指一种最终产生独特而有价值产品的活动或过程。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是发明, 二是发现。发明是制造新事物;发现是找出本来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规律。由26岁的芬兰人Petri Purho设计的《蜡笔物理学》 ( Crayon Physics ) 游戏, 是一款基于二维物理引擎的解谜游戏。在这个游戏中, 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知识, 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了许多青年学生。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学生心中。网络使青年学生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在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2教育游戏对学生自我认知智能发展的作用
学生在早期游戏中表现出的探索性与好奇心与学生以后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有很大关系。一个在游戏中喜欢积极探索的幼儿进学校后很可能成为好奇的, 爱冒险的, 有创造性的学生。设计合理的电脑游戏软件能引导人的思维从各个角度去思考, 把学生不能实现的梦想虚拟成为现实, 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客观趋势对不同事物、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 培养自我认知智能。
2.2.1 游戏有利于学生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 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 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 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狭隘、死板的弊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 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 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这种思维意识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
2.2.2 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学术研究证实, 游戏可以玩出领导力。在游戏里表现良好的玩家, 在企业里, 会比一般人多出五种优异特质:强调绩效、了解多元力量、乐于改变、乐在学习、努力寻找优势。很多商业成功人士表示玩游戏改善了他们在现实世界的领导能力, 尤其是在管理非正式直属团队成员的时候。比如《三国》等大型角色类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游戏就像一个“领导力仿真器”, 提供许多练习领导的机会。
2.3教育游戏对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的作用
在虚拟的网络场所, 网络给那些局限于封闭社群, 或者无法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互动经验的人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沟通渠道。教育游戏让学生学会互动。
2.3.1 游戏满足了学生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学生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 游戏一出现, 便注定与青年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教育游戏使得青年学生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年学生的面前, 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2.3.2 游戏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独生子女大多以自我为主心, 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相对缺乏, 团队合作的经历也非常少。进入社会之后, 就会发觉自己很孤立, 而通过一款比较好的游戏, 大家可以经历共同生存、发展和生活的过程, 这个过程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而且在游戏当中非常容易体会到“我帮助别人, 我获得的快乐”和“别人帮助我, 我感觉到需求的满足”, 这种模拟的社会体验, 实际上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一款较好的网络游戏可以使学生形成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点对于中国整个国家的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是相当有帮助的。
3利用教育游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策略分析
设计合理的教育游戏使学习成为一个快乐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背英语单词, 做物理、化学实验, 求解数学题等。下面就针对逻辑-数学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 分析利用教育游戏如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3.1教育游戏促进学生逻辑-数学智能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部制作精良的游戏就是学习的对象, 它从智力、技巧和灵活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一些学习软件可以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教材内容。我们要使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1 在游戏的内容上做出一些改变
目前, 很多国产的教育游戏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 比如, 网易的《梦幻西游》中添加了大量的中国历史元素, 使网络游戏从原来的比较单一的, 大家单纯追求自己的装备和级别, 追求比别人更强悍的风气逐渐转变为我在游戏中比你更聪明, 我答这个题比你更快, 我对于中国文化历史和世界地理比你更了解, 所以我比你更强。这款游戏中的世界航海知识、世界地理和经济知识对学生有很大帮助。
3.1.2 在游戏中采用提问的方式并设定关卡
教育游戏的设计者可以借鉴《梦幻西游》等经典游戏中的设计方式, 改变单一的做任务的模式, 而采取积极提问方式, 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学习知识的机会。每一个特定关卡就如同一个特殊事例, 学生进行游戏的过程实际就是发现学习的过程。每一个游戏都有它既定的程序, 如果无法通过第一关, 则不能进入下一个关卡。因此必须不断地考虑如何尽可能保持与发展“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 逐渐形成深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2教育游戏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智能发展的策略分析
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发展空间, 需要创设条件, 关注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情绪表现, 让学生有选择地体验各种角色, 体验成功与失败,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我们要使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2.1 在游戏中增加角色扮演的成分
角色扮演是培养学生自我认知智能的一种重要方法。要给学生提供角色扮演和形象选择的机会,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那样他们就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道德体验等。让学生独立思考活动任务, 全面了解游戏中自身的任务和处境, 培养学生的自立性。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感兴趣, 情感体验本身就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道德行为的体验, 能使学生了解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为人处事准则, 并了解和矫正自我的道德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
3.2.2 在游戏中增加控制反馈机制
挑战与反馈让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与失败, 并及时获得游戏系统对自身游戏行为的评价。在教育游戏中设计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对话策略和规则, 并使它们能被学生修改、调整和更新, 适应各年龄层次的学生, 把学生放在决策者的位置, 推动学生利用游戏活动的尝试错误来学习。学生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 实现有目的、有意识的认知性操作, 解决设计者在游戏情境中设计的问题, 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 游戏的进展为学生所控制, 不同的游戏行为要决定游戏的不同结果, 学生通过游戏和反复的试误, 就可以逐渐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要让学生确定游戏目标并为之努力, 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这些元素对于学生自我认知智能的开发和培养具有关键的作用。另外, 还可以在教育游戏中融入人的价值理念, 这样无论在游戏中还是游戏后, 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模式。
3.3教育游戏促进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的策略分析
现在的学生来往于学校与家庭之间, 他们的交往对象面窄且固定, 普遍缺少朋友, 渴望交流。在虚拟的网络场所, 网络可以给那些局限于封闭社群, 或者无法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正面的同辈互动经验的人提供一个社会化的沟通渠道。我们要使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应该注意下面的问题。
3.3.1 在游戏中增加互动的成分
教育游戏, 尤其是角色扮演类游戏, 在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互动,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游戏思维;通过互动, 学生了解并正确评价游戏中自己的身份、实力及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 由此对自己的游戏行为作出决策。通过游戏的互动, 比如, 角色扮演、组织团队等, 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行动与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及别的学生相协调。这种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 还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练兵场,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
3.3.2 游戏的内容主题要和谐
内容和谐的游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暴力的游戏环境, 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建立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 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游戏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 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
4结束语
越来越多的专家已经意识到教育游戏所具备的潜力, 教育与游戏相结合将是必然的趋势, 在教育游戏中发展学生的智能也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对教育游戏及其对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关系进行分析, 进一步阐述了教育游戏对学生智能发展的影响及利用教育游戏发展学生智能的策略。结果表明, 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教育游戏来进一步有目的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摘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首先对教育游戏和多元智能理论进行阐述;接着分析了教育游戏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后分析了利用教育游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利用教育游戏有目的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关键词:教育游戏,多元智能,影响
参考文献
[1]KRISTIN KALNING.The anatomy of the first video game[OL].<http://www.msnbc.msn.com/id/27328345/, 2010-7-8>
[2]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22) .
[3]阳嵘莎, 杨改学, 田健.教育游戏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1) .
[4]朱美荣.电脑游戏的实际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2005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