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幼儿教育

2024-10-22

多元化幼儿教育(精选12篇)

多元化幼儿教育 篇1

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特殊阶段, 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人生发展意义重大, 具有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功能。幼儿教育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产生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双流县农村社区幼儿教育现状

成都市双流县是全国百强县 ( 2013年排名第15位) , 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60亿元, 全口径税收收入超过100亿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其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较好, 幼儿教育发展具有一定保障。双流政府以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为总体目标, 以促进学前教育公平为根本, 不断扩大公益性幼儿园覆盖面, 已完成全部镇及街道的附属幼儿园和农村新建幼儿园的标准化建制, 在四川省率先实现县级公办建制幼儿园的镇域 ( 街道) 范围“满覆盖”。

除公立幼儿园外, 因农村地区历史遗留以及受地理因素、文化和社会发展环境特殊性的影响, 县域内仍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民办幼儿园。部分民办幼儿园人员配备齐整、办学水平高、教学实施完善、教学理念先进, 甚至超过很多优秀公立幼儿园; 但仍有部分民办幼儿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只能以规模偏小的家庭作坊形式存在, 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条件较差, 大多存在管理混乱以及政府监管缺位的问题。

2 双流县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师资配备尚未完全到位。双流县教育局提出“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的要求, 即到2017年年末全县25所公办建制幼儿园要配备在编教师528名, 而截至目前仅完成编制教师配备人数318名, 缺编率高达34% 。此外教师学历总体水平偏低, 以大专为主, 中专次之, 本科及研究生以上教师较少, 男性教师极度缺乏。公立幼儿教育师资情况尚且如此, 其他社会办学幼儿园情况更加严重。

( 2) 客观因素影响入园率。随着乡镇幼儿园区域中心化发展, 按照规定适龄幼儿多集中于各乡镇 ( 街道) 唯一一所公办或公益幼儿园接受三年学前教育。但受农村地区居民分散居住影响, 部分家庭条件有限的农民接送困难 ( 这一问题在农忙时期尤其突出) 。很多农民被迫就近选择民办幼儿园入托。由于公办及公益性幼儿园的资金来源有政府补助, 民办幼儿园的资金来源则主要依靠收取的幼儿学费、建园费等其他费用, 这样间接导致某些家庭较偏远的儿童被迫放弃公办幼儿园, 享受不到政府对公立幼儿园的财政补贴, 形成了事实上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

( 3) 教师社会保障水平不均。首先, 公办在编教职工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聘用人员和民办园教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导致幼儿园教师师资来源出现明显差异, 资源严重不均衡; 其次, 教师来源不同、能力不同又导致教育水平差异, 优秀幼儿园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模式, 更注重孩子个性、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某些幼儿园由于条件限制, 水平低下, 缺乏针对性, “幼儿园小学化”趋势严重; 最后, 硬件、软件上的差距又会不断拉大幼儿园之间的差距, 不断恶性循环。

( 4) 政府责任不明确、监管存在死角。部分幼儿园, 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因追求经济利益引发安全事故、教学事故等问题也偶有出现, 暴露出监管缺失、审批不到位等问题, 也间接证明行业秩序需进一步整顿, 制度管理上尚存创新空间。

3 促进双流县农村社区幼儿教育多元化的对策建议

3. 1 政府主导

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 加大财政投入、降低社会幼儿园园税负。切实履行文教、财政、卫生等多部门行政职能, 多渠道、多方式筹集经费, 建立起政府、投资人、家长、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立公办引领、民办补缺的发展思路, 采取龙头带动、集团运作的方法, 推动公立幼儿园互相竞争。同时打破区域限制和管辖限制, 引导优秀教师流动, 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对口帮扶, 提升教师队伍的活力与创造性。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幼儿园硬件和教师等软件的资质审核和后期监管。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制度和评分系统数据库定期审查, 对考察不合格的教师一票否决, 对有劣迹的教师终身禁入。提高幼教待遇, 打破公立、公益及民办幼儿教师的壁垒, 建立激励机制, 有序调动优秀教师合理分布, 真正造福于农村教育事业。

3. 2 理念创新

农村幼儿教育内容应贴近实际。如可借鉴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学校”理论, 以自然环境作为载体, 充分利用各种天然资源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游戏中提高认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辟田野课堂, 释放儿童天性, 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和建构, 创设充满“野、趣、乐”的自然环境。确立“根植本土、因性而教、启迪心智”的自然教育辅助课程体系, 让处于农村环境的幼儿享受到适合自身的特色化学前教育。

除特色化辅助教育外, 规范化体系也是对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门、教师、管理方更新教育观念, 严格遵循幼儿教育典范, 遵守政府规定, 借鉴国内外幼儿园的先进经验, 努力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幼儿教育相对问题较多的民办幼儿园管理上, 着力在民办幼儿园内部建立严格、细致的绩效考评和水平等级评比等制度, 激发教师教学活力, 促进自身技能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应该与辖区内或市域内优秀的公立幼儿园、示范幼儿园以及主管教育部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接受帮扶。通过组织本园优秀教师的再学习、再培训, 将先进的、优秀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带到农村民办幼儿园中, 打开上升空间、提升教育资源。

3. 3 管理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师水平。以“MOOC +远程教育”模式开展后续培训, 促进教师能力升级。将幼教名师授课、优秀教学游戏、标准化素质培养等视频和文字内容等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实现幼儿教育“城与乡”、“公与民”之间的无差别化。

注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引入, 如充分利用所辖区域内大学生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机会, 或者以兼职形式将培养人才的课堂从大学搬到农村社区, 既解决农村社区型幼儿园的活力问题, 也解决农忙时间教师缺乏等突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

将“MOOC + 远程教育”这一模式分为幼儿学习、教师提升、教育村民三大板块, 打破因地区经济水平不均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失衡的格局, 打造随时、随地、按需、可重复的网络学习平台, 提供版本齐全、形式多样、理念先进、及时更新的同步课堂。创造农村幼儿教师的自我提升新路径, 增强不同空间教师间的互动, 拓展视野。

提高农民家长的素质, 通过宣传教育促进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儿童之间的共同进步。转变农村家长思想, 更主动地参与幼儿教育。通过强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优势, 推动家庭版素质教育, 为孩子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更好地结合,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4 结 论

双流县农村社区幼儿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 通过持续强化公办幼儿园的力量, 结合社会幼儿园的互补作用, 将会逐渐产生深远的影响。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以政府主导, 社会力量参与, 农村家庭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支持、帮助和推广有特色、有效益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 促进建立农村社区幼儿教育的社会多元化模式与健全农村社区幼儿教育管理体系, 使我国农村社区的幼儿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梁艳.农村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探究[J].当代教师教育, 2013, 6 (3) :89-93.

[2]皮军功.自然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1) :17-25.

[3]阳艳波.浅谈“蓝天下的学校”对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启示[J].当代学前教育 (幼教动态) , 2009 (4) :46-48.

[4]郭建昕.当前农村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对某农村幼儿园园长的访谈[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 (3) :119-125.

多元化幼儿教育 篇2

深入基层开展卫生知识的宣传,一年来共组织26个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受益人数达7820人次。开展了健康讲座42次,参加人数有2841人次。宣传内容涉及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控、控烟戒烟、中医养生保健、食品安全等相关的防治防控知识,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和接受。

每月做好《12320墙报》与《人与健康》的定期张贴、管理和评估,更换频率至少每月1次;门诊、住院部均要配备健康教育处方等资料,做好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指导。充分利用拓展视频终端(电子屏、触摸屏)、网站、手机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阵地渠道,扩大宣传范围。

幼儿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实施策略 篇3

为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我们进行了幼儿社会教育多元化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为幼儿创设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在社会活动时多渠道感知、多途径交往体验,探索幼儿社会教育的多元活动形式及特点。

一、 社会活动生活化——探索渗透在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教育

良好的幼儿社会教育应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价值,和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生活中扩展、迁移和巩固经验。

1. 环境创设中渗透社会教育

幼儿园环境应具备社会的感染力、美感、情趣性。我们在环境设置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等溶入其中,使社会教育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幼儿园的围墙栏杆有意识地布置了不能攀爬的标志、图片,对幼儿进行爱护生命的教育;楼梯台阶贴着上行靠右、下行靠左的小脚丫图形,提示幼儿上下楼梯的规则。

2. 日常生活中了解社会认知

幼儿的思维是感性、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社会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社会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无时不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引导幼儿了解简单的社会认知,练习相应的社会行为技能。例如,“厕所堵塞问题的解决”,首先是疏通,其次是找原因,最后是解决,一层一层下来,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自我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厕所也不再堵塞了。

3. 家庭教育中重视社会教育

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家庭生活中的家长对幼儿的“社会”教育,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平时,可让孩子讲讲家庭成员的生日,说说自己父母喜欢的电视频道及内容,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敲敲脚等。

二、 社会活动游戏化——探索渗透在游戏活动中的社会教育

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游戏环境的创设能让幼儿轻松地在“玩”中“学”。

1. 编制幼儿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游戏

我们通过分析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围绕近期目标,设计了角色游戏、音乐游戏、亲子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五种类型的游戏,无论哪一类游戏都有社会化教育的内容与作用,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结构游戏要求幼儿认真细致、克服困难、团结协作;角色游戏要求幼儿间相互配合协调;智力游戏要求幼儿善于自控、遵守规则、诚实操作。例如,为帮助幼儿体验小伙伴一起玩的快乐,我们设计了音乐游戏“孤独的一条鱼和快乐的许多鱼”;为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衢州小吃”,请企业界人员、家长、孩子一起来做、“推销”、品尝邵永峰麻饼、美妍蛋糕、龙游发糕等。

2. 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组织方式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游戏的组织方式要丰富多彩。小班组织的游戏形式要单一、情节性要强,中班的游戏形式可多样化,大班则可多一些让幼儿练习行为规范的环节。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小班可投放大量相同的娃娃、餐具,中班可再开设一些医院、理发店、餐厅点,提供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大班则可创设一些情景让幼儿去体验。

三、 社会活动整合化——探索渗透在家园环境、各学科领域的社会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无论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个整体,教育者应该充分协调多种资源、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社会教育形成一个系统,使各种因素发挥整体的影响,以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成效。

1. 家庭与幼儿园社会教育价值导向的整合

幼儿的社会教育关涉整个社会,又需要整个社会关注,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更多元化的群体。单纯通过幼儿园而没有整个社会的系统协作,幼儿社会教育是很难走出困境的。我园建立了有效的家园合作关系,促进了家园之间幼儿的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沟通。如进行父母价值观的调查,了解父母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期望;幼儿园向家长发放有关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手册并对家长进行辅导,组织家长进行价值观讨论等,建构共同的价值观。

2. 社会领域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

潜移默化是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在社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边际交融。如在中班科学“打气球”的活动中,我们就渗透了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我们在提供给幼儿各种充气的工具时,各组的材料不同,鼓励幼儿在活动时相互协商、操作。

四、 教育内容“时代”化——探索具有时代气息的社会教育内容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对幼儿的社会化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幼儿社会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1. 关注身边的问题

社会成员的社会性素质与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构成。我们把幼儿“社会性素质”培养的目标第一条定位为:不成为危害社会的人。近段时间,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染色馒头、毒花椒等,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成为公共安全的顽疾。我们开展了“食品安全你我他”活动,组织幼儿给有关部门、企业主写信,寄发“叔叔阿姨,我要吃最安全的食品”的照片,倡导“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做食品安全小卫士”的理念。在全社会进行反对酒后驾驶的活动中,我们的孩子也积极参与其中,给爸爸妈妈写信,不乘坐喝酒以后的人驾驶的车辆。

2. 关注全球性问题

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教师要引导孩子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关心全世界,关心全人类。例如环境问题,我们在中、大班开展了“关注日本地震与核泄漏”主题活动,就“为什么会产生地震”“如何保护环境”“要不要用核能”等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索,特别是: “要不要用核能”这个问题,我们开展“龙游要不要建核电站”辩论赛,并请幼儿就“浙江省成为全国最大一个电荒省份,我应该怎么做”进行了讨论,让幼儿把“我的生活”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教工幼儿园 324000)

多元化幼儿教育 篇4

一、创设教室的英语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条件, 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 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是“孩子白天的家”, 活动室又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 因此, 活动室中英语环境的创设不容忽视, 我们在教室的外走廊布置了英语区, 投放了一些英语卡片和英语短句, 如:How are you?Glad to meet you?I like my kindergarten。Good morning!How are you going?孩子们一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英语”的氛围, 在活动室的主墙面上, 我们布置了“可爱的动物园”, 并在每个动物的旁边贴上了相应的英语, 如:在小白兔的旁边贴上英语 (Rabbit) , 在小熊的旁边贴上英语 (Bear) 还有Green grass, Red flower等。在图书角画有一张嘴, 上面竖着一个食指下面写有Please be quiet (请安静) , 在洗手池上面画有小朋友洗手和小水滴, 水滴上写有Please wash your hands (请你洗手) 等等, 这些有趣的画面, 幼儿虽然不认识上面的字, 却知道是英文, 看到时就会引起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 画面都在无声地给幼儿一种英语提示。其中幼儿最感兴趣的要数英语区域活动, 在英语区域里可以听听优美的英语歌曲和英语故事, 下下英语棋, 涂色练习等等。就这样在玩玩、做做、说说、唱唱中, 幼儿自然而然地习得了英语, 会唱许多英语歌曲, 说一些英语短句, 积累了经验以后, 他们就会自己来到“小舞台”, 向同伴们“露一手”, 能力强的幼儿有了发挥的舞台, 能力差的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 促进了幼儿间积极的互动和交往, 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合作性学习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 促进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各种感知器官的活动, 力求通过运用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刺激, 全面强化孩子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英语单词教学, 教师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 再猜猜“What is this?”再比如, 当我们学习各种味道的时候, 可以请孩子来亲自尝一尝、闻一闻“sweet, sour, bitter, salty”, 从而调动孩子的触觉、味觉、视觉等各种感官体验, 增强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现代英语教学要求实现孩子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的全面结合,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以教师和语言知识传授为主体, 孩子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局面。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创设更加全面、实用的教学环境, 使用全英语的教学方式让英语知识和学科内容做到有机地结合,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潜力, 主题课程的设置为孩子创造全英语的学习环境, 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家庭英语环境

家庭是孩子活动的重要场所, 有个好的英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而家长对于孩子来说更是最具影响力的。所以, 家长和孩子在进行交流时, 尽量在有英语氛围的环境, 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 也可以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把英语大挂图贴到墙上, 地上摆一个小书架, 上面专门摆放给孩子买回来的全部英语图画书, 还有英语卡片和图画, 让孩子感觉到这个和英语有关的“一角”是属于他的“领地”。当孩子在反复听英语磁带、看VCD时, 家长也会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看英语VCD, 听英文磁带, 让孩子感觉到他并不是一个人在学在玩, 他对在学的东西非常感兴趣, 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信息。一些英语较好的家长还会和孩子开展一些英语亲子游戏, 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亲子间的交流, 如:《Let Me Feed You》《Guess Animals》。并且家长还会给孩子创造表演的机会。这不仅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同时也锻炼孩子的胆量。比如家里来了孩子熟悉的客人, 就向客人展示孩子的“英语角”, 顺便鼓励他来表演一下, 比如唱一首英文儿歌。这样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增加成就感, 让孩子更加愿意去学习英语。

三、创设社会环境

幼儿学习语言是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的, 汉语作为母语之所以能很快的被幼儿掌握, 是因为有相应的语言环境。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与母语相比, 之所以不易被幼儿掌握就是缺少了相应的语言环境。所以, 我们应该多给幼儿创设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多带孩子观看英语节目, 带孩子外出旅游, 为孩子寻找机会与外籍教师、国内外朋友交流, 了解一些常用的英文标志, 让幼儿觉得用英语交流也是很自然的事, 同时要为孩子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 如:组织一个English礼仪小队, 让幼儿与同伴间、师生间、与家长间尝试用英语交流, 举办英语口语大赛, 英语儿歌比赛, 英语小歌星赛等。这样幼儿接触英语的机会大大增多, 经常在英语环境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的都是英语, 逐步培养幼儿的英语思维习惯, 形成运用自如的能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因素。因此, 将孩子的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幼儿园学习与家庭辅导紧密地结合起来, 努力为孩子营造出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用一致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 为孩子获得真正的语言交流能力提供帮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语言情境外, 还要以不断地加强、改进环境的创设, 例如, 在教室中布置一些色彩鲜艳的英语单词, 教室里的各种物品都可以用英语标注出来, 同时, 孩子的名字, 老师的名字, 也可以用英语的形式来表达。另外, 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活动角, 比如故事角里有一些短小简单的小故事, 孩子可以用课余时间和老师一起讲一讲, 演一演, 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在课前课后播放英文歌曲、英文韵律儿歌、英文卡通片等, 在丰富有趣的英语环境中逐渐地感染孩子;布置英语墙报以及家园联系窗口等, 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 在幼儿的英语教学方面与家长取得最大程度的配合, 让孩子沉浸在英文的“海洋”中, 尽可能多地“汲取”英语信息, 从而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更充裕的时间接触到英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积累, 但对孩子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却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 要注意英语教学中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幼儿都存在着自己的个性特征, 在对幼儿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就更应该注意个别差异。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对幼儿园孩子英语学习的益处。教室, 英语角, 家庭还有整个社会的环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创设环境,英语学习,有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艳飞.TPR教学法与视听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 2011.

[2]周锋.从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年龄因素谈我国幼儿英语教育问题[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2:89-93.

[3]郭力平, 李琳.幼儿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海市幼儿园园长的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03, 09:45-47.

[4]王敏.全面认识TPR教学法及其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运用[J].河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3:78-81.

[5]符洁.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2:87-88.

[6]袁丹.多媒体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应用中的缺点与对策研究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176-177.

[7]郭玉琴.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幼儿英语教育环境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9:98.

幼儿教学多元化模式研究论文 篇5

表扬和鼓励是达到幼儿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当幼儿做了错事之后,大声斥责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通过表扬其他小朋友在做同一件事时的正确方法的教育方式,能够增强幼儿的信心,提高独立操作的信息,教育他们什么是正确的处理方法,达到教育目的。幼儿教师要认真发现幼儿的正确做法,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二、教学中强调寓教于乐,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幼儿教育教学中的游戏环节要强调幼儿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幼儿参与的主动性是他们真正想去探索和认知,将精力全部集中在游戏中,使游戏环节始终处于一个平等和自由的环境中,不仅能锻炼幼儿的集中性,还能够创造一个安全的寓教于乐环境。

三、重视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兴趣是事物发展取得成功的前提,只有对事物产生兴趣,才会探求工作方法。幼儿教师只要从幼儿的兴趣着手,必然会事半功倍。幼儿教学中的阅读环境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台上一言堂的方法,通过颜色上的刺激、可爱的标语等途径加强幼儿视觉上的刺激,提高幼儿学习文字的兴趣。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了解幼儿的专注和知识渴求度,适时调整阅读的书籍和杂志,指导幼儿阅读读物,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及时的表扬,提高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四、及时鼓励和表扬幼儿的每一点进步。

香港多元化教育花费几何 篇6

香港奥运帆板金牌得主李丽珊几年前在一则电视广告中的话——“养育一名子女要花四百万!”一直在香港人耳边回响。如今,又有人说,在香港养大个孩子需要700万港元!这对月入5万港元以上的中产家庭来说,也绝对是个不小的数字。

养育子女,吃喝拉撒无不要花钱,但最花钱的还属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预科、大学,如果都上最好的,那么学费、书本费、各种杂费,加上课外活动费、补习费,就已经数百万,如果再出国留学,花个一百万港元也不稀奇。

这对贫困家庭来说,就像是天方夜谭。但香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还是会受到政府资助,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让我们先看看香港的教育体制。

九年义务制教育

香港早已实现了9年义务教育,并正推进12年义务教育。通过设立官立中小学或用津贴资助中小学,为所有儿童提供6年小学(小一至小六)及3年初中(中一至中三)的免费教育。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这些中小学的招生被称为“派位”。

入读小学的新生派位分为两个阶段:自行分配学位阶段和统一派位阶段。自行分配学位阶段,在新学年前一年的9月下旬,家长可以不受地区限制,向香港任何一所“官津”小学(官立及津贴学校)递交申请,仅限一所学校。热门小学吸引着众多家长和孩子,所以竞争非常激烈。香港规定,当申请人数超过该小学计划招生人数时,学校必须依照政府制定的计分办法选择学生——家长在该校工作、父母为该校毕业生、兄弟姐妹在同一学校就读、申请人是家中长子女等情况可加分。在自行分配学位阶段未被录取的孩子自动进入统一派位阶段,从新学年当年的1月下旬开始。全港700所左右的“官津”小学被划入36个“小一学校网”,每名申请人都可获得一个入学名额。

小学6年毕业后即进入初中阶段。香港的初中派位方式与人读小学非常相近,也分两个阶段:自行分配学位阶段和统一派位阶段。香港教育局为中学提供学生的成绩排名情况。全港按地方行政分界,划出18个中学校网。

香港有一些小学和中学有“直属”或“联系”关系,都由同一办学团体管理,称为“一条龙”办学模式。“一条龙”学校内的小学毕业生可以直接升读所属中学,减轻升学压力。

在这9年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免缴学费的。有些学校会收家长教师会费、冷气费、IT费等,但数额不大,每年几百港元。不过书本费、午餐费、校服费等1年也要上千港元。

人尽其才的非义务教育

9年义务教育之后,学生需要根据校内成绩及家长意愿,决定是继续升读高中(中四、中五),还是参加职业训练课程。每名中三学生根据成绩表现,尽可能被安排在原校升读高中。如果学校名额不够,未能直升的便参加统一派位,升读资助中四或职业训练课程。香港的高中课程,一般会分为文、理、商3个项目,个别学校会有不同,但所有科目都以“香港中学会考”考试内容为基准,每名高中学生均需要修读至少6个科目,以符合报考“会考”资格。读完5年的中学课程后,所有学生均需在4、5月份参加“会考”,以决定能否升读预科课程(中六、中七)。中学会考共设30多项科目,一次最多可报考10科。科目不但包括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语文、英语、地理、历史,还有商业、经济、音乐、体育、会计学原理、佛学、时装与成衣、家政、视觉艺术、膳宿服务等。大部分考生会报考7至8科,分数按最好成绩的6科计算,满分30分,如考到14分或以上,便有较大机会继续升学。不过,预科名额有限,常常少于达到升读中六资格的考生数额。所以竞争非常激烈。每年8月第二个星期的放榜日,便会出现学生到处寻找有空额学校的情况。今年恰逢因台风登陆挂8号风球,但很多家长和学生顶风冒雨在学校外排队。未获录取的参加统一派位。

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升读预科。然后在中六、中七为考大学做准备。香港的预科课程以“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考试内容为本,2008年高考设17个高级程度科目(生物、企业概论、中国文学、电脑、地理、会计学原理、纯粹数学、应用数学、化学、中国历史、经济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历史、英语文学、物理、心理学、视觉艺术)及17个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中国语文和文化、电脑应用、电子学、伦理与宗教、通识教育、数学及统计学、英语运用、应用数学、化学、中国历史、经济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历史、英语文学、物理、心理学、视觉艺术)。学生按文、理、商科分流,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修读科目。因为各大学及学科有各自的基本入学要求和特别要求,所以在预科阶段,学生修读科目时就需有的放矢。读完中六及中七后,所有学生均需在每年的3至5月参加高级会考,每个考生最多可报考8科,大部分会报考5科。高考成绩共分6级(A~F),A级最高,F级最低,E级相当于及格,每年6月底公布。香港8所高等院校(城市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联合招生,按照考生考试成绩、课程需要、面试成绩、个人志愿评分录取,学校还会考虑会考成绩。7月31日起发榜,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须于较短时间内完成注册手续及交付学费及其他费用。特别优秀的中六学生可通过“优先录取计划”提早1年进入大学学习。

对于那些没能顺利升读高中、预科和大学的学生来说,除了就业,还可以有很多求学选择。初中毕业的学生可以重读中三,也可以读职业训练局课程、建造业议会训练学院课程: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重读中五,也可以进修,如毅进计划(完成后相当于会考5科合格)、专上课程等,或者参加职业培训,包括青少年见习就业计划、职业训练局等;而没能升读大学的预科生,则可以修读高级文凭和副学士学位,前者偏向专业技术,为工作做准备,后者主要为未来继续攻读学位而设。即使直接工作,仍有很多进修机会,如夜校。

香港这种教育体制是受英国影响,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2年,预科2年,大学本科3年。从2009年开始,香港的高中和大学将实行学制改革—初中3年、高中3年,现存的中学7年级归入大专教育,大学本科则从3年延长至4年。

义务教育之外的多元化选择

在提供义务教育外,香港也为家长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除了上述政府办的官立学校和政府给予津贴的津贴学校,香港还有直资和私立中小学。

所谓直资是接受政府的“直接资助计划”,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但不同于

官立学校和津贴学校的开支全部或大部分由政府提供,而是只补贴一部分,额外费用获准向家长收取,每年学费要数千上万港元不等。直资学校可以自由订立符合基本教育标准的课程、学费和收生准则,不像官立学校和津贴学校完全由政府指导和监管。

而私立学校,顾名思义,是由私人开办,一切开支由私人负责,自负盈亏,政府没有任何资助。虽然是非牟利的,但家长需负担的学费较高,每年由1万多至数万乃至10万港元不等。不过,受到的限制比较少,办学更灵活,有更多的资源支持学生发展。

另外,香港还有些国际学校,不受政府资助,学费昂贵,每年由1万多至数万、10多万港元不等,学校多聘外籍教师。国际学校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英基学校协会创办的英基学校,属下20所学校,包括5所中学、10所小学、1所“一条龙学校”、3所幼儿园和1所特殊教育学校,以英语授课,要想取得入学资格,必须掌握足以应付英文授课的英文能力。学校经费由“英童学校基金会”管理,三分之一政府资助,三分之二来自学费。学费非常高昂,2008/2009学年的学费,小学为58100港元,中学为89250港元。小一和中一新生收到取录通知书后。还需预交第一个学期的部分学费作为订金,分别为10000港元和16000港元。不会退回。另一类是私立国际学校,根据不同的需要提供不同的学制,如加拿大、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德国、新加坡等,便于今后到国外继续求学。目前学费最贵的是香港国际学校,小学和中学每年学费高达13万至15万港元。

直资、私立和国际学校因为有学费收入用于开支,受到的政府限制又比官立和津贴学校少,所以办学条件比较好,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经济条件好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去读书。要入读直资、私立和国际学校,只须自行向学校申请。

多元化幼儿教育 篇7

一、舞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更加多样化,企业在选择人才时,除了对学历方面的要求外,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学生的表达能力、身体素质、修养气质等各方面能力,而通过舞蹈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思维能力,提升其整体形象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舞蹈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能够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强身健体;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可以提升人的整体形象,使人更具有气质。由此可见,舞蹈对人的影响力是极大的,通过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更多的专业舞蹈人才。

二、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形成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一元化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型的时期,不止经济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也面临转型,高等教育正在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传统的单一专业化舞蹈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转型需要,而且以前只有舞蹈专业院校才会开设舞蹈教育课程,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开设舞蹈专业教育课程,拓宽了舞蹈教育的领域,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舞蹈教学,使得多元化舞蹈教学显得更加重要。不论是综合大学舞蹈专业的开设,还是舞蹈专业院校对舞蹈专业的更新,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多元化舞蹈教育趋势。[1]

三、综合性大学开展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可行性

从综合性大学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可行性来看,我国的专业化舞蹈教育已经为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综合性大学的多元化舞蹈教育具有快速发展的潜质。另外,舞蹈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爱好舞蹈的人群非常广泛,所以大部分人都是能够接受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另外,我国的舞蹈教学系统已经较为完备,不论是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还是理论依据,都较为完善,加之综合性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资源,所以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基础条件综合性大学都已经具备。近年来,社会对专业舞蹈人才的需求在急剧增加,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各种产品宣传活动、晚会、年会等离不开专业舞蹈人才[2],所以这也为多元化舞蹈教育提供了巨大动力。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多元化舞蹈教育具有可行性。

四、综合性大学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实施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舞蹈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舞蹈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对多元化舞蹈人才的培养也更加重视。

(一)提供教学保障

多元化舞蹈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综合性大学首先应给予多元化舞蹈教育政策保障,明确多元化舞蹈教学的地位,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作为保障,任何教学探索工作都很难开展。其次,综合性大学还应给予多元化舞蹈教育足够的资金支持,建设舞蹈训练场地,完善教学设施,由于舞蹈训练和排练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学校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应积极获取外部资源的支持。再次,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是多元化舞蹈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综合性大学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内容选择

综合性大学应将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和实践素养作为教学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首要目的,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科学设置舞蹈课程。[3]舞蹈课程的设置应做到兼容并包,不论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舞蹈形式,还是传统的舞蹈类型,只要是能够提升学生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都应进行考虑,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多元化舞蹈教育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教学需求,与时俱进,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具有学习意义的舞蹈类型,使学生不仅仅是欣赏,而是能够自主学习,这才是舞蹈教育最为重要的。学生只有亲自尝试了,才有可能真正了解每一个动作蕴含的奥妙,通过摸索,提高其舞蹈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达到多元化舞蹈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选择

综合性大学在进行多元化舞蹈教育时,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课堂教学是多元化舞蹈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舞蹈学习氛围,学生具有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专业化的指导和训练,及时纠正学生练习过程中不规范的动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其次,课外观摩也是多元化舞蹈教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去观摩一些专业化或业余的舞蹈演出和比赛等,增加学生对舞蹈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将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4]再次,演出训练是提高学生舞蹈水平的重要方式,通过演出训练,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习的舞蹈动作展现给他人,享受观众的掌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

(四)教学体系层级

综合性大学在进行多元化舞蹈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其分为分别为基础层级、中级层级和高级层级三个层次。不同对此对应不同舞蹈水平的学生,因此不同层级在舞蹈能力要求、教学课程设置以及舞蹈教学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不同,不同层级循序渐进。

基础层级:该层级主要适用于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该类学生只是对舞蹈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对舞蹈以及相关知识缺乏深入了解,所以基础层级的多元化舞蹈教育属于基础铺垫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认识到舞蹈的魅力,将其培养成具有欣赏水准的舞蹈观众。[5]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以学习基本乐理知识为主,所以其课程设置主要是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和芭蕾基础训练课程,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和舞蹈欣赏,并适当穿插少量的舞蹈训练。

中级层级:该层级的主要对象为已经完成基础层级学习的学生,中级层级的舞蹈教育属于巩固教育,就是对已经学会的基础原理和动作进行巩固,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课堂知识进行创造并将其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舞蹈组合展示能力。[6]在能力要求方面,中层级多元化舞蹈教育主要是拓宽学生的舞蹈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并通过艺术实践和观摩学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对中层级学生进行教学时,主要开展舞蹈组合训练,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演出活动和见习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舞蹈组合展示能力。

高级层级:高级层级主要是已经完成了基础和中级层级课程的学生,该层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融会贯通的能力,主要的课堂舞蹈教学组合都已经掌握,属于深化教育阶段。所以该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舞蹈人才。高级层级的教学要求更高,注重培养学生自创和自编意识,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阶段性教学实习和表演实习[7],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舞蹈创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舞蹈教学对象

综合性大学的多元化舞蹈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舞蹈专业的学生,应拓宽教学对象,尽可能多给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提供接触舞蹈的机会,增加非舞蹈专业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其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舞蹈的鉴赏水平。另外,舞蹈专业还可以通过开设双学位、辅修等方式,拓宽教学对象,给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舞蹈的机会[8],使得其他专业的舞蹈爱好者也能够有机会接受专业的舞蹈教育,提高其舞蹈表演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辅修舞蹈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也同样可以从事与舞蹈相关的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推动舞蹈行业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培养专业化和高素质的多元化舞蹈人才已经成为舞蹈教育的重点。因此,多元化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综合性大学自身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所以综合性大学的多元化舞蹈教育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综合性学习平台。同时,综合性大学也应积极学习和借鉴专业舞蹈院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舞蹈教学体系,从多元化舞蹈教学的渠道、过程以及对象等多方面着手,实现多元化舞蹈教学的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杰.2015年中国舞蹈学热点现象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16,29(1):44-49+57.

[2]吴舒.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创新的新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9):41-42.

[3]斯琴.试论大学普及舞蹈教育的作用与途径[J].音乐时空,2014,8(1):58-59.

[4]王娜.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中国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舞蹈,2014,15(2):56-57.

[5]康可可.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就业与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2,58(12):227-228.

[6]任琦.探索综合大学舞蹈教育新途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29(2):88-91.

[7]覃天伟.试论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改革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31):78-79.

音乐教学与幼儿多元化发展 篇8

一、在语言活动中渗透音乐教育

幼儿对说儿歌、背古诗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渴望和兴趣。无论古诗还是儿歌,都讲究一个“韵”,在引领幼儿学习儿歌的过程中,让他们拍着手、跟着节奏来学习。有时,也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请幼儿自己来选择一种方式来表现节奏。这样,不仅使他们更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也增强了本身的言语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节奏感。

二、让美术活动与音乐教育有效互动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绘画是无声的音乐,在绘画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及表现能力。比如:在画画的时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音乐,安静舒缓的音乐就用直线来表示,慷慨激昂的音乐用曲线来表示,欢快的音乐用色彩鲜艳的线条来表示,哀伤的音乐用暗淡的色彩来表现。也可以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他们往往能想象出更多的属于孩子自己的表现方式,比如:在欣赏“狮子王进行曲”时,孩子就用各种蔬菜水果来表示强弱不同的音乐。

三、将健康活动与音乐教育完美结合

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音乐活动与身体运动密不可分。婴儿在母体里便能感受到音乐的律动而活动,这充分说明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活动中,每当幼儿听到音乐的时候,即使最内向的孩子也会出现扭动脖子、甚至随之拍手的行动,性格活泼外向的幼儿更是跟随着音乐哼唱歌曲,甚至手舞足蹈。

为了加强音乐教学的效果,健康活动的教学中,总会配合游戏,播放适合的音乐作为背景,每当有音乐的陪伴,游戏中的幼儿都会显得比较积极,行动也更加敏捷,活动的过程无疑也更丰富并充满乐趣。

四、让音乐成为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基石

数学逻辑方面强的孩子往往对类别与样式感兴趣,他会自己琢磨:这些积木块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喜欢抽象概念,能很快学会等量之间的转换(如两天等于48小时),他还常常会创造出一些安排得挺合理、挺有规则的事物。从表面来看,似乎数学逻辑智能与音乐智能并无很大的关系,实则不然。音乐中的1、2、3并不是数字而是专门的记号,唱出来时do re mi来源于中世纪意大利一首赞美诗前七句每一句句首的第一个音节。其实音乐的历史像语言的历史一样悠久,其渊源已不可考证。但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音乐的许多规则,其中包括音乐的基本元素一乐章的构成原理,也就是说123……这些记号确实有着数字或数学的背景。学习音乐总是从音阶开始,常见的音阶有7个基本音组成:1234567。7个音阶按“高度”自低向高排列,要搞清音阶的原理,首先须知道什么是音的“高度”、音与音之间的“高度”差是多少。对于幼儿来说,数理逻辑突出也会对音乐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还有许多幼儿歌曲中涉及到数字的:数鸭子、十个印第安小男孩、小动物来了,五只小绵羊……这些歌曲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旋律轻快,节奏感强,大都是24或者44拍的节奏类型,而数字却巧妙的蕴藏其中,我想这无疑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意义的数字方式。

五、用音乐架起幼儿人际关系的桥梁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钟子期死,伯牙摔琴弦,终身不复鼓琴。”这段“知音”的故事,使我想到幼儿也可以通过音乐来交朋友。学习“找朋友”的歌曲时,他们不仅知道与周围人成为好朋友,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交往的礼仪和方法。在音乐游戏中,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展开想象,逼真地扮演着各种角色,大胆地与其他幼儿交往。在音乐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努力去想办法解决,学会和其他幼儿协商角色分配。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会使孩子产生成功的愉悦,激起自信,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

六、教会幼儿欣赏大自然的歌唱

浅析基础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篇9

作为评价中小学生的必要手段, 基础教育评价应该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服务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应该以生命为基础, 把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作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所以, 教育评价不应过分强调其选拔和甄别功能, 而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应只关注学业成绩, 而应关注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创新、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建立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 使教育评价以人为本, 真正为教育目的服务。

一、教育评价多元化的理论依据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该理论指出, 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可分为8种: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这8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所呈现的方式不同, 组合的方式也不同, 所以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 我们应该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习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 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观。教育评价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 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能力。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与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学生的出发点, 以此为依据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使教育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教育评价多元化的建立途径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改进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评价多元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 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 而是处于主动的积极状态, 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目前的评价主体,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来说, 评价者既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家长, 还可以是学生自己以及同学, 从而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 (1) 自我评价, 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2) 生生互评, 建立学习小组, 明确分工。学生要定期对小组同学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 内容分为学习质量 (符号式评价与学习态度 (语言评价) , 每个学生都由其他学生对其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这种评价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家长评价, 家长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是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能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 也便于教师与家长携起手来共同教育学生。 (4) 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种评价要注意及时、贴切, 要充满对学生的关爱。在日常学习活动中, 学生应该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 帮助自己认识不足并加以改进, 从而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2. 教育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评价一个人的发展不仅要考查知识与技能, 还应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等。而对于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的发展如何评价, 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有关专家认为, 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 无论怎样的考试都不可能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 教育评价更多的要靠日常观察, 并将观察结果整理成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比较, 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结果以显示每个人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 以此来评价其能力的高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的评价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吉尔福德智力结构测验就是预测一个人创造能力大小的。笔者相信, 随着我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人的生命关注程度的加深, 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编制出更多有效的量表来测验感情、态度、价值观等难以精确量化的内容。

3. 教育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 是一种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作出结论性的评价, 其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者分等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但应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

明确教育评价的发展性目标。所谓发展性教育评价, 是从目的与功能的角度来界定的, 是相对于鉴别性教育评价而言的。我们要改变教育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 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应该是多层次的、发展的, 对所有学生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评价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促进教育发展, 包括促进教育系统、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现在, 很多学校开始改变过去的评价方式, 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记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相结合, 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正是运用发展性思维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的一种方法。

三、教育评价多元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元化教育评价是以人为本的, 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一种人本位的评价体系, 所以在教育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上要反对“社会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现今的教育评价大多都过于强调“鉴定”的目的, 过于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 常常表现为外在的、强制性的“社会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倾向, 存在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视通过发挥评价的管理功能和人才选拔作用为社会服务, 忽视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发展作用, 忽视教育主体的发展价值, 以致教育评价成了隶属于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如在基础教育阶段,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 对学生的评价集中于知识的记忆, 忽视学生高级智慧技能的发展;注重认知层面, 忽略技能与情感层面, 特别是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评价。所以, 应该从学业成绩、健康情感态度、良好价值观的建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

教育评价多元化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由于传统的评价手段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束缚, 客观上看我们以往的教育评价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以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虽然前途光明, 但道路曲折。不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发展, 人们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和改进, 教育评价必将向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向演变, 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峰.关于教育评价的若干思考[J].科技博览, 2009, (6) .

[2]朱益明.对我国教育评价实践的审视[J].教育测量与统计, 2009, (8) .

[3]顾明远.思考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郑日昌.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 篇10

一、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及其关系

(一) 高校竞争

竞争是市场的基本特征,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 就必然有竞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其运行机制也逐渐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 高等教育被定位为“准公共产品”, 具有一定的商品性质, 高校不能回避竞争问题。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 高等教育面临如下竞争环境:一是新的竞争者入侵, 如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和国外大学;二是现有院校之间的竞争力量;三是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力量, 主要指生源及雇用学生的机构和使用大学研究成果的组织, 这种力量在形成买方市场时对高校的影响极大;四是供应者讨价还价的力量, 即为教育提供资源的人和组织, 这一力量与资源的稀缺程度大小有关;五是替代者的威胁, 即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的出现[1]。这五种力量越大, 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二) 高等教育多元化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大众化阶段更多的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建设人才, 培养模式与培养规格各异, 高等教育由单一走向多元化。高等教育多元化表现为:第一,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公立、私立和社会组织办学并存;第二, 办学结构多元化, 包括纵向的层次结构和横向的科类结构;第三, 办学形式多元化, 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等;第四, 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多元化, 即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 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存。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而言:首先, 大学是高深学识的保存、生产、传播机构,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分化, 高等教育产生了多种职能, 越来越要求高等教育多元化;其次, 各个高校的校情不一, 要求发展高校优势, 走个性化发展道路;再次,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 其禀赋、兴趣爱好、求学目标不一, 多元化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以及专业的交叉综合并存,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必然要求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

(三) 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关系

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中的两大主题, 二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越加密切。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将二者人为分离或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运行不畅, 都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 高校竞争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高校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提高自己的优势竞争力。提高优势竞争力有两条路径可选:一是“人有我优”;二是“人无我有”。高校在竞争之初, 一般会选择“人有我优”的路径, 以“搭便车”的形式参与竞争, 节省探索成本。这种策略在以下情况可能取胜:第一, 某一教育类型刚刚出现,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二, 供不应求, 市场空间大;第三, 与竞争对手实力相当。每一个行业都有这种“人有我优”的竞争, 也就是这样的竞争, 才能不断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然而, 某种类型或某一层次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主体”是有限的, 当高校在原来的领域中无法取得竞争优势的时候, 则会另辟蹊径, 选择“人无我有”的战略, 挖掘新的市场需求, 走个性化发展之路, 而高校的个性化发展必然导致整个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其次, 高等教育多元化为高校竞争提供平台。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 高等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市场, 高校可以在细分市场中主动选择产品市场和竞争对手参与竞争, 这样, 每一个高校都有成为“第一”的可能, 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将产生许多个“第一”, 同时, 每一个高校都面临淘汰的危机, 高校在多元化环境中参与竞争, 就有成功的可能, 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 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 高等教育多元化为高校提供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竞争平台, 没有多元化的竞争是局部的、无效的和不公平的竞争。

二、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瓶颈

(一) 高等教育多元化背后的高校办学趋同现象

高等教育多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与大众化相伴, 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显示出多元化的态势:从层次上分为博士、硕士、学士、高职高专;从等级上分为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从类型上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从办学体制上分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全日制大学和非全日制大学等。但这只是表面的多元化, 繁荣的高等教育多元化景象背后蓄藏着办学趋同的事实, 以多元化核心的问题——专业设置来看, 不同类型大学设置基本相同的专业, 同一个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相同, 也就是说, 所有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基本相同。

办学趋同在我国既有历史的原因, 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历史上看,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机制下运行, 高等教育按照行政模式进行设置, 统一举办, 统一管理, 统一评估。自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化, 高等教育多元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 一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通过计划的形式进行运转;另一方面, 长期在计划机制下成长起来的高校一时难以形成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从现实的角度看, “我国高等教育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中, 存在着学日、仿美、搬苏的现象, 缺乏独立精神, 依附发展特征非常明显”[2], 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处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之中, 中国高等教育“一流”情结很重, 我国的一流大学盲目追赶“世界一流”, 而我国的二、三流大学却争着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国内知名大学”等, 高校“盲目攀比”、“贪大求全”, 导致高等教育办学趋同现象。另外, 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偏向于对国际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的研究, 而对一般大学的研究相对较少,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缺乏理论指导, 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径可走, 因此, 所有的高校都要办“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 所有的高校都要申报硕士点、博士点, 加剧了高等教育办学趋同的程度。

(二) 争创“一流”背后的竞争乏力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处于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的过渡阶段, 竞争机制还不够完善, 高校缺乏竞争环境和竞争意识。高校缺乏竞争动力, 有制度的原因, 也有高校自身的原因。

从制度上看。第一,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单一, 办学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学生的学费。学生的学费标准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与培养成本不挂勾, 没有竞争空间。政府控制资源分配权, 有积极的一面,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高校“衣食无忧”, 竞争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经费分配中的“倾斜”政策导致不公平竞争。当然, 在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 进行重点投资建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但是按行政建制人为划分副部级大学、厅级大学、副厅级大学等, 对较高级别的大学优先列入珠峰计划、211工程、985工程等投入重金进行重点建设, 而不是通过竞争获得重点建设项目, 获取资源, 结果是高级别大学“无需竞争”, 低级别大学“无力竞争”, 这种“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加剧不同高校之间的不公平竞争”[3], 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竞争乏力;三是易产生“竞争异化现象, 高校之间不是去竞争市场, 而是竞争行政权力, 进而获得市场”[4]。第二, 我国还未建立起“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竞争环境, 例如:2003—2008年首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没有一所高校下马。从高校自身来看。第一, 我国大部分公立高校都是在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长期按照计划模式运行, 缺乏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第二, 高校办学缺乏个性, 办学趋同, 没有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

三、走出困境

高校竞争和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只有同步进行, 相辅相承, 高等教育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竞争乏力, 办学趋同, 二者相互制约, 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亚性循环, 欲走出困境, 必须从理论和制度的层面入手。

(一) 建构本土化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是根本

我国高校竞争乏力, 办学趋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缺乏理论指导,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关, 虽然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但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历史上,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学日、仿美、搬苏等现象, 依附性比较强, 缺乏独立精神。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没有文化认同的国家是“无所适从的国家”, 那么, 没有理论指导的高等教育是否会成为“无所适从的高等教育”?笔者不敢断言, 但至少会多走一些弯路。

近年来, 为了走出“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困境, 我国学者加强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研究, 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但是, 在形成本土化理论体系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是迅速与国际接轨的有效办法, 但由于高等教育受一定的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一流高等教育体制和办学理念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研究不同背景国家的高等教育, 可多方借鉴, 有利于建立本土化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比较多, 而研究一般大学比较少, 研究缺乏整体性。以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为例, 美国高等教育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存在, “美国体系”就是没有体系[5], 绝不是研究一两所美国高校所能理解的, 学习美国也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两所一流大学, 因此, 只有全面了解国外高等教育体系, 才能对建构本土化高等教育理论体系起到借鉴作用。

世界上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大学, 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要解决好学习世界一流与本土化的矛盾, 在国际碰撞与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正如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所说:“本土化就是要用全人类通用的方法, 人类知识共同积累的那些方法去研究本身自己的问题, 然后还要走向世界, ”高等教育只有本土化, 才能国际化。

(二) 加强制度建设是关键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 高等教育是制度文明的产物, “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形塑作用, 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制度, 也就有什么样的高校”[6]。这就是为什么在别国非常成功的办学形式在本国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因此, 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 制度的设计要有利于高校竞争。第一, 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以市场为主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通过市场配置办学资源, 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强者越强, 弱者越弱”的各种“倾斜”政策,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分配办学资源产生的“竞争异化”现象等都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公平竞争。第二, 细分高等教育市场, 允许高校充分发挥自己的“先动优势”、“后动优势”、“地域优势”等, 选择不同的目标市场参与竞争, 则会创造高等教育“多赢”局面, 使高等教育在1:99知识谱线上产生多个“第一”, 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避免高等教育发展的“木桶现象”。如果高校都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 则会使“竞争越来越白热化, 形成各个高等学校间‘互杀’的局面”, 可能造成“零和”甚至“兼输”的格局。

其次, 制度的设计要允许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第一, 扩大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通过高校个性化实现的, “只有高校办出自身的特色, 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多元化”[7], 而高校个性化的发展有赖于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也就是说, 高校具有办学自主权以后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 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第二, 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已向多元化方面发展, 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主体和评估体系单一, 不利于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用多元的评估体系评价高等教育, 有利于营造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承认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和功用, 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高校竞争与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两大主题,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一方面, 高校竞争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多元化为高校竞争提供平台。高校竞争乏力与办学趋同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两大瓶颈, 欲走出困境, 建构本土化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是根本, 加强制度建设是关键。

关键词:高校,竞争,高等教育,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艳敏.高等教育竞争态势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的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9) .

[2]黎志华, 戚业国.我国高校竞争及其竞争优势的形成[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2) .

[3]宋秋蓉.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多元化[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4) .

[4]袁祖望.运用市场机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J].高教探索, 2002, (2) .

[5]赵距明.现代大学与院校研究——美国院校研究发展述评 (下) [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4) .

[6][美]埃里诺.奥斯特罗姆;彭宗超, 解开斌等译.制度性的理性选择:对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的评估[C]//[美]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6:45.

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开发 篇11

【关键词】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 多元化发展 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14-02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化修养、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完善人格的形成,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一、音乐教育中文化的多样性体现

1.音乐与文学

听到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就不禁使人想起张若虚的那首名诗《春江花月夜》,其意境缥缈,二者可谓相得益彰。

2.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其他艺术相辅相成

以舞蹈《千手观音》为例,它的创造源于敦煌壁画,体现了我国佛教文化的精神;其音乐具有我国古代宗教音乐的鲜明特色;聋哑演员的表演生动而具有震撼性,展现了协作和谐、富于生命力的人文精神。

3.音乐与建筑

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二者虽不同但确有共同的规律可循,它们都结构严密、风格突出、讲究比例、构思精巧。建筑如同音乐,有主体、有插部、有连接部、有旋律、有装饰、有重复。

4.音乐与体育

体育中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项目都与音乐密不可分。如申雪和赵宏博的双人滑,就曾选用《图兰朵》、《宋氏王朝》、《胡桃夹子》等名曲,使之完美地融合在他们的表演中,具有视听双重的审美效果。

二、音乐教育中多元化发展的探索

中学音乐教育是多样性的,其实施途径也是多元化的。在实践中,可体现“课堂教学—艺术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模式。

(一)音乐教学中的多元化发展

1.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音乐教学中,不仅有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有情感、思维、创造力、人际交往、自我展现等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教学设计上,开发多种音乐课题、融入多元音乐文化,提供发展多种能力的空间,使教学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转变。

2.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宽

(1)音乐与各领域密切联系。

音乐教学中涉及文学、历史、绘画、舞蹈、影视、建筑等,强调以音乐为载体的综合艺术体现。

(2)音乐与民族相融合。

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土壤,这种音乐本身就蕴涵丰富的文化。如欣赏京剧,就涉及京剧行当、脸谱、唱腔等民间艺术内容。

(3)音乐与本地域特色相结合。

开发课程资源,应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实用音乐、背景音乐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3.多样教学形式的探索

从教学的形式上看,音乐教育应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首先,音乐教学可从课内移到课外。在音乐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进行等,并让他们尝试用现代中小学教育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音乐。其次,音乐教学可从本学科扩展为跨学科。中学课程中的语文、历史、美术、体育等都与音乐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

4.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多元的音乐评价强调从多维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体现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积极关注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及创造能力的开发状况。音乐教学的评价既要包括学生的基本音乐知识的掌握,更应重视音乐文化修养、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挖掘、建设和发展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二)校园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校园艺术文化是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展现审美教育特性,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是打造音乐教育多元化的重要阵地。艺术选修课的开设,为音乐教育的拓展开辟了崭新的平台。学校艺术社团的开展,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范围。学校艺术比赛和活动,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而校园辅助音乐设施的开发,将有利于音乐教育的全面推进。

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乐以辅德、乐以益智、乐以促体、乐以怡情,在校园文化的美感熏染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高雅.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J].音乐大观. 2013(09)

高职通信专业教育多元化评价机制 篇12

1.1行业发展

经过4年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国内移动通信用户已达到12亿多户,其中3G用户总数超过3.3亿户。在3G用户市场份额方面,中国电信占近31%,中国移动据占31%左右,中国联通占37%左右,基本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在3G用户增长方面,2013年1口12月,中国移动3G净增用户数达8800万户,累计3G用户数达1.04亿户,中国联通累计3G用户数7646万户,2012年全年新增3G用户3644万。中国电信累计3G用户达6905万户,2012年全年新增3G用户3276万。从上可看出,联通2013年新增3G用户最多,其次是中国电信,移动虽然3G用户增长数最低,但用户总数仍然最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3G网络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不管是从网络覆盖面、用户使用数以及项目投资上,都展现出十足的冲劲,再加上今年4G网络的全面建设,我国通信行业又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2人才需求

处于整个通信行业核心地位的通信运营商的战略发展路线会对整个产业的生态环境和产业价值链带来连锁的反应。网络、服务或者发展模式的转型最终需要人力资源的转型来进行支撑。笔者综合其他学者关于通信毕业的就业情况分析,同时采集了大量通信行业所属企业的招聘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以及总结,归纳出通信行业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首先,作为一门知识密集型学科,通信专业的入门门槛相对于较高。

在接受学校教育阶段,学生首先要学好各门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尤其是各门数学基础理论成绩的好坏将对学生未来学习专业课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专业基础课程如《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专业学习的后期,学生将会学习《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专业课程,。由上述分析可知,通信理论是一整套系统理论,对于这个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未来要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就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其次,通信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很多知识都需要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从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无论是通信机房的勘察、工程设计、设备施工,还是产品研发、检测,都需要大量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人才一一完成。所以,动手能力的高低将会是区分学生属于理论型或是实践型的重要标志。

最后,通信行业是一个宽口径的行业,涉足此行业内的企业数不胜数。

一张通信网络的搭建将会涉及到众多企业的共同参与,在整个网络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业人员与其他单位就方案、设计、施工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和有效的沟通。能够承受住来自工程进度上的压力;能够在一些突发事情上沉着冷静、仔细分析;同时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通信发展趋势,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学习行业最新技术。

二、高职培养方式

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的教育重点势必要求任课老师也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现在有很多从事通信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了解各企业对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操作的契合程度,提升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

其次,很大高职院校还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寻找合作企业,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实训基地,而通信行业设备昂贵,由学校单独建立实训基地投入资金较大,所以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通信工程类专业实训基地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合作建设研发基地、培训基地、生产基地、新产品推广基地等形式吸引大型企业投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初步技能训练,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知识相结合。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

本文提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从教学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对象评价三个方向出发。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评价主体。

突破原有评价主体只由学校老师构成的单一模式,在对通信类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测评时,考虑由以下三个维度共同构成评价的主体:①学校维度。结合传统考评机制,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否领会到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首先由老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其次,还可引入学校分管领导进行不定期、不定项的抽查,确保教学过程符合学校的各项要求;同时,还可引入学生身边同学对其平时学习情况、学习态度的反馈;搭建评价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上多方位的信息获取渠道;②企业维度。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期间,对学生进行考评的最直接对象是其在企业里面的师傅,由师傅对其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点考核;同时,企业领导也可以以项目完成情况等指标对这种“师徒制”方式进行考核;此外,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抽查,以检查其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③社会维度。除开上述两种考核方式,还可以引入社会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考评的机制;如邀请学生家长对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了解,同时,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各项学习能力是否达到家长预期进行考核;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HR、猎头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学生作综合能力方面的测评。

(2)评价内容。

传统的考评机制在评价内容只关心学生在期末考试时所取得的分数,造成评价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由于考评的主体分为三类,与之相对应的考评内容也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知识储备。作为一门知识密集型学科,通信学科体系中包含了许多基础知识,衡量学生是否具备通信行业的从业资格,首先要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通信网络结构、熟悉通信信令交互流程,尤其是针对施工设计方向的学生,更应该重点考查他们对产品、设备的掌握程度。②生产水平。通信行业同时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行业,理论必须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会是考查学生的重要参考因素。③综合能力。通信行业中有许多行业规范、行业标准,作为一名优秀的从业人员,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能够按照工程项目组的统一要求,认真学习各项规范,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范;其次,通信行业分布面广,涉及公司众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通信网络的搭建需要多方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团队合作意识”也是一名合格的通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他如“判断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也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参考指标,多元化评价体系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3)评价方法。

评价的主体多维度,评价的内容多领域,评价的方法也同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①考试。根据学校传统考核方法,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考核的最直接方式为组织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试。但是考试不象以往以一次期末考试的结果来简单地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考核的方式应该是多次测评,循序渐进,加入月底测评、期中测试等方式,以灵活的出题方式、覆盖面广的题目进行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评。②产品。通信行业中很多实践操作的结果都会有与之对应的实际产品。如研发公司的产品是通信设备;设计公司的产品是设计图纸和文本;应用开发公司的产品则是各种应用软件;所以企业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直接以最终的产品质量来评价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低。③任务。由于综合能力涉及面广,知识结构复杂,所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可以将一个任务分配给多名学生,以学生在接受这个新任务时的接受程度、领悟程度评价其“学习能力”的高低;此外,以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分担的任务、完成的效果判断其“团队合作意识”;以其在活动中与别人互动,在遇到问题时的讨论方式等进行其“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测试。

四、结束语

本文从通信行业发展出发,分析通信行业人才需求,总结通信从业人员的三个基本要求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全面的综合能力,结合高职教育现阶段针对上述要求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提出一种针对学生知识、实践、全方面发展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此机制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上均由学校、企业、社会三个维度构成,每个不同的评价主体针对自己不同的考察角度设置不同的考评内容及相应的方法,能从更多层面充分反应学生在学校阶段得到的综合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郄勇志.三大运营商2013年财报[J].http://www.cww.net.cn/opera/html/2014/3/20/20143201345178432.htm,2014/4/3

[2]王昊.国内通信行业3G人才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10/24

[3]朱海滔.3G行业大发展与人才争夺战[J].职业,2009(25):42-43

上一篇: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下一篇:传统绘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