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2024-10-22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精选12篇)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篇1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堂由于教学的对象年龄较小, 活泼好动, 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的基本能力

课本是教师进行教学, 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工具书。教师上课必须要钻研教材, 认真理解教学参考资料, 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再进行课堂教学。很多教师上每一篇课文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我认为是教师不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对比说说个的看法原因之一, 是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求理解不深, 我们有的教师长期进行的是小学一个阶段 (低段或中段或高段) 的教学。对整个小学语文阶段教材的编排体系掌握得不透彻。教师不善于在教学中学习、探索、积累经验。比如低段的语文学习以拼音和识字教学为主要任务, 对文本中的句子和内容没有进行深究, 中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词和句及教学为主要任务, 要求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感悟, 适当延伸到篇章;而到了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是文本结构、篇章的教学, 但更注重的是学生的阅读感悟。如果教师一味的用一种文本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效果肯定不会好。原因之二, 教师不善于对文本进行分析归类教学。到了中、高年级, 进行纯文本教学, 方法千篇一律。小学中、高阶段的语文课本所涉及的题材有记叙文 (写人、记事、写景) 、说明文、古诗、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不同的文体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既要熟悉每一册教材, 也要熟悉小学各阶的教材, 这样教学起来才不会盲目;既要熟悉所有文本, 又要对每一个文本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进。这样我们就能够合理的使用教材, 熟练地驾驭教材。

二、走进生活, 让学生感受真实美

以生活事件创设情境, 是为了把学生带入生活中的事件里, 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新事物的观察和对新问题的思考, 富有情趣的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 有很多提示语, 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老马亲切地说等等。为了突出提示语的学习, 从而使孩子们很好的学会理解和运用提示语, 充分感受和体会提示语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及人物的内心活动。一位教师结合本篇课文的语言教学, 安排了这样一段语言训练环节:首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自己制作的配有文字说明及录音的小动画, 文字说明及录音内容为“一位小朋友面带微笑, 连蹦带跳地走进了教室, 激动的和同学们说‘这次语文考试我得了一百分’”。然后让孩子们仿照动画中的文字说明及录音语言写一段话, 并富有语言表情的说出来。

这位教师语言训练教学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为孩子创设了一个非常贴近孩子生活的语言学习和训练的情境。

三、再现图画, 让学生享受意境美

图画是展现形象的主要手段, 借助图画可将抽象的语言描写直观形象再现出来, 从而可以帮助小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描写。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 先打出小兴安岭全貌的投影片, 采用反复移动片子的方法, 让学生直观看到小兴安岭幅员辽阔, 树茂林密, 一片葱葱茏茏的壮丽景象, 学生从中领会到了文章中为什么要把小兴安岭比喻为绿色的海洋。再结合课文具体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 加深理解, 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四、饱满的情绪, 准确的语感

热情饱满的情绪是能够感染人的。试想,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带着病怏怏的愁容进入教室, 说话有气无力的, 他再讲得怎么详细、精准, 我想学生也是收获不大的。因为他的情绪使学生打不起精神, 使学生萎靡不振, 不会有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情绪饱满, 目光炯炯, 语言铿锵有力, 抑扬顿挫, 声声悦耳, 从语气和音质上就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学生的情绪马上就会被激发, 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同时, 教师还要有准确的语感。语文教师在说话、朗读、朗诵的时候, 在语调、语速方面要有所感悟。有的教师读起课文没有变化, 平铺直叙。我们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在读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没有语感怎么会读出感情呢?学生的语感就是来自对老师语感的模仿。老师自己都读不出感情, 又怎么让学生读出感情呢

五、结语

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丰富的知识从哪里来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博览群书, 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教师, 除了研究课本, 钻研教材, 还要研读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新思维、新见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 小学生从各种渠道接受了许多新鲜的知识, 如果我们不更新知识, 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我们也许一知半解或许无法解答。自己都糊里糊涂的, 给学生上起课来, 学生又怎样听得明白呢。古人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己都疑惑不解, 那不是失职吗?所以,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不要只停留在自己原来的知识上, 应该不断学习, 知晓古今,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就得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 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 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 使之成为一堂优质课, 不仅要有精确的内容, 精湛的形式, 精巧的方法, 精美的语言, 而且还要非常好地处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调节好课堂的每一个细小的氛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质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篇2

语文学科的特质是思想品格的教育潜移默化的践行语文教材里面收集的文章都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教材里面的文章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进行的深沉思考,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方向。另外,许许多多的文章就是对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在语文的基本训练过程中,自发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们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从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2、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必须和谐平行进行: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并重、接受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2.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基础语文教学的过程展现了教师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和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和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教师的启发诱导示范给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标本,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成功了,自然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

2.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情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语文学科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课文中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简介有力的议论、巧妙的比喻、优美动人的描写、富有趣味的说明、精辟的哲理语句,都富有更强的美学价值。要保持学生的浓厚的学习情趣,就应该提供给学生新信息和新知识。一方面他们可以从课文中增长见识,如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平轶事、风土人情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推荐和课文有关课外读物,例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一些评论序言,课文中涉及到的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等等。

2.3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的素质的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教、善教,就是展现了教师对教材的一个理解分析的过程。教师们要注意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去思考每一个问题,让思维的过程变得科学化,思路活跃畅通,这样学生就会渐入佳境地进入一种学习的状态。

2.4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是掌握良好学习策略,具有良好交往素质的表现会学、好学的学生往往总是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得到验证:思考到交流到再思考到再交流,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有一些学生也许一时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但他们也希望能够看看其它同学是怎样说的,以此得到启发,打开思路。所以,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鼓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诉自己的见解、谈感想、评论、答辩,甚至演讲,让他们畅所欲言。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我,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发展了学生的潜在的素质。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34

对于中学时期的学生来说,在这一时期加强对语文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会给它们以后的学习提供很多的帮助。语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且可以陶冶情操的课程,它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很大的帮助。中学教育中语文素质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有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对汉字的认知和书写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有写作方面的能力等等。良好的语文素质会对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能使学生做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好学生。而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关键。

一、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语文素质低下的原因

1. 教师不重视语文,导致学生语文素质提不上去。语文是我们国家教育中很重要的学科,而且这也是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一门课程。我们每天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就会用到语文,所以它与我们的生活交流很紧密。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一些教师对语文的教学放松了要求。教师只是简单认为语文就是读读书写写字这么简单,不重视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就提升不上去。

2. 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很强的自制力,对自己也会有一个很好的约束能力。在我们国家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把所有的知识都教授给学生,不给学生自己感悟和理解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壓力很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使中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半点兴趣,他们上课不听课,教师讲的方法他们也学不会。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只是纸上谈兵。

3. 教师和学生家长没有积极的沟通,上课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我们教师能教给学生的东西也是有限的,语文教育还需要家长的配合。现在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家长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即使是已经上了初中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自理的生活能力,他们也会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家长要和教师多进行交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然后回到家后为孩子制定一些好的学习策略。培养语文素质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养成的过程,语文素质的培养是长期反复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在课下要多和家长进行交流,一起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素质。

二、在我们国家中学中培养语文素质的方法

1. 在课堂中加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练习。学生学习语文除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更多以外,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素质。学生的语文素质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能力表达出来的。词汇在学习语文中很重要,是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平常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习词汇的重要性。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词汇延伸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写作方面才会觉得更加简单,避免出现不知道怎么写作文的情况。

2. 在课堂中教学时,多注意在教材中寻找更多有用的知识。在我们国家中学的教材中也有很多好的文章,还有一些很好的句子。这些文章和语句能够帮助学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课本教材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的,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看课外的书,要引导学生在教材读透教材,发现教材中的美。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好的东西都记下来,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 适当地减少课后作业,让自己的学生少一点压力。我们国家的竞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很多,因此,在中学我们教师和家长都给了学生很大的压力。如果学生每天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业上面,那么他们就会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素质。语文素质的培养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养成的一个过程,它还需要学生有时间去总结和反思。因此,我们教师要适当地减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让学生有很多的时间去自我反思和进步。

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心理素质。优秀的人才不仅有高的智商,掌握足够多的知识,还需要有很多良好的习惯和心理素质。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多帮助学生养成很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文素质。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有一个目标,这样学生的成绩就会提上来。

5. 在课堂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这样自己的信心就会增强,对于一件事也就会更加用心。学生如果很喜欢语文,那么他就会对语文的学习花很多的时间,对于语文的学习也会更加深入,很容易形成好的语文素质。如果学生不喜欢语文,那么语文素养也就很难培养。教师的鼓励能够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心,能够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学生也就会变得更加喜欢语文。由此,语文素养的形成也不再那么困难了。

总之,形成好的语文素质会对一个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很多帮助,也会使他对语文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中学语文教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帮助自己的学生养成很好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 黎 靖.浅述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2] 黄 力.初中生语文课堂素质教育初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4).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篇4

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中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为此我们不仅要抓住课堂的宝贵时间, 还要重视课堂之外的一些训练活动。教师通过课外一些适当有趣的活动来引导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同时, 课外学习活动的落实也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 教师一定要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重视起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 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课堂中一定要重视训练学生讲话, 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说话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表达, 只要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需要靠语言交流来表达自己或是获取别人的信息, 为此说话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们小学毕业之后从不同的学校聚集在一起, 这个时候学生之间还不了解, 他们十分想要了解这个即将要生活学习的学校, 也十分想要了解新同学以及管理教育自己的新老师。为此, 我会在初一新开课的那两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制造自我表达的机会, 设计一些活动来让学生之间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时, 首先我会先进行自我介绍, 满足学生对教师的好奇心, 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因为这是每个学生在新同学面前第一次正式介绍自己, 也是让其他同学了解自己的机会, 他们便会十分重视, 都想给教师和同学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而且同学之间也十分热心。然后我又组织学生讲述小故事, 或是自己周边的一些趣事。这些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自我介绍那么顺利, 学生在这种语言表达能力比较高的活动开始时会有些腼腆、胆怯, 在组织语言的时候不是很流利, 而且有的还结结巴巴的。但是这种现象会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而减少, 学生也会在不断的磨练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消除一些心理障碍, 从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 可以看到教学活动不但会提高学生的胆量,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兴趣。

二、语文课堂注重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语言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获取知识, 感受情感都需要学生主动阅读不同的文章, 并且具有强大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阅读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不断阅读来体会文章的情感以及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

在教育改革之后, 我们除了拥有语文教材之外, 还特意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一本课外选读教材。这就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供了相应的材料。为此, 我抓住了这个训练学生朗读和阅读的良好机会, 除了在课堂中组织学生阅读和学习教材中的文章之外, 我还会在课后从选读教材中找到相似的文章让学生继续阅读, 感受其中包含的情感。

例如, 在讲授《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 我特意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 深刻体会文章中传达出的情感和寓意, 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利用竞赛的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动力。之后我便会在课外阅读材料中找寻这样具有角色对话的文章, 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任务的语言来体验任务的具体形象。这样但会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还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对语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较高的审美能力。

三、组织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笔记,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能力之后, 最重要的便是要让学生会保存自己阅读后获取的信息和情感。为此读书笔记便成为学生记录阅读结果的最佳选择方式。为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准备好记录本, 记录本分为以下几种:

1. 记录自己每天生活的事情和自己的情感体验, 也就是日记;

2. 记录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一些信息和情感体验, 并且把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都一一罗列出来进行记录, 即小作文;

3. 记录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好词好句, 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

我会严格要求学生多长时间上交一次这些本子, 让教师进行检查。这样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就会把这些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任务, 即使有惰性不愿意写也得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按时完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就会把这些事情当做是自己学习生活中必须完成的事情, 当做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个时候就不再需要教师辛苦督促学生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学生经过这些训练活动, 不但会拓宽自己的眼界, 丰富自己的学识, 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这些知识和内容就会成为自己写作的良好素材, 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和水平。当学生具有了较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后就会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拥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加自觉地积累知识, 养成阅读积累素材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语文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实现素质教学的要求。

通过以上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生会掌握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 拥有较高的语文表达能力, 促使学生全面提升, 让自己的毅力和品质等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篇5

子长中学

高巧转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愈来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两个“突出”。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做到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所讲的那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其具体施行办法如下:

1.形式灵活,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人人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老师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选一代表发言。如复述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章节、默写词语、讨论疑点等教学内容。

2.依据教材、设置活动。要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就必须多设置课堂活动内容,老师可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制作安排。如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第三部分可改编成课本剧片断让学生表演,因为这部分集中了小说的全部人物和矛盾冲突,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改编、演好这场戏,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又如讲授《崇高的理想》一文时,就可由“金榜题名”这个成语生发开去,设置成语接龙的活动。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分层设置活动,保证活动质量。安排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同对教材的处理一样,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程度,以保证活动质量。首先,学生活动的起点要适当,因为活动目标定的低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形式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说到教学的终极目的时,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以为他们谈的应都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唯考而教,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低能,或只能起到留声机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问题已够大的了。拿农村中学的学生为例,能讲普通话的不足一半,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是凤毛鳞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有人戏之为“芳草萎萎”,这种恶习甚至带入了高考试卷。在江苏省历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随处可见。由此表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并非小题大作,而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要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字形意义。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人说,21世纪所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创造性人才。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看,这话说得很地道。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人,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加以指点、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老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比如,学习高中第三册小说单元,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别里科夫这个人仅仅是可憎吗?如果佛莱思节夫人把三万六千法郎还给路瓦栽夫人,她能幸福吗?祥林嫂生活在当今社会,她会怎样?蚂蚁爬墙,爬了一段路程掉了下来,接着再爬,多次反复,仍爬墙不辍,这种精神值得称赞吗?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其中有对社会的思索,有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探讨,有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注重;观念;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12-001

造就一代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我们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新课改理论,创新理论的学习,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课改观,增强改革意识,加大课改实践力度,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一、转化观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立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促进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发展,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还学生讨论、参与、质疑、发挥自由的权利。首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需要有一定的魅力和胆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识动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开辟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当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而被动的陷入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境地。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明确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积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千万不能放弃“首席”的权利和责任,还要注意在学生活动中的个别指导作用。其次,创设开放性课堂环境。“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创设开放性课堂学习环境,关注在生长、成长的每一个学生,每个教学环节都不要忘记提醒学生“你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不要对学生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更不要强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意愿或教师答案去说去做。还要注意将个体学习推向群体学习。课堂上要多安排学生学习交流,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分组讨论,全班集体交流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边的对话和交流。学生从学习的伙伴、教师及课文文本等对话中,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在对话中学生也会有新发现。多为学生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二、创设“问题”环境,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从“发现”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更大的价值。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外国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愿望都能实现,有着十重要的意义。环境可以影响人,但这种影响不是被动的,人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环境的作用。在儿童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这种创新愿望, 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事实证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对老师的提问,才能点燃他们探究创新的火花。

三、鼓励大胆质疑,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创新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潜伏着创新的可能,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树立探究、创新的信心,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并不神秘,更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每个正常人都具备这种品质,只不过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多少而已。教师要利用教材,课堂上善于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种子。其次,应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生的眼晴,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亲身实践,真正做到多种感官并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探索解决疑难;组织问题小组,归纳提升问题,师生互动解决;还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坐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作为自己合作的伙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来解决,并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学生提问的准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是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赋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权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实践中体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会把语文实践看成是自己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周泽林主笔.《如何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报告集, 2014.02

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7

一、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 必须培养出一代能够迎接并参与到新世纪高科技挑战中去的新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发挥作用, 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将思想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渗透“五爱”“四有”教育, 不断创新教法, 力争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为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预习, 接触知识, 初步探究

新课标明确阐释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 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应用能力。教材要求必须使用单元教学法,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以文体和表达方式为主的, 教学时要紧扣单元教学要求, 把握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区分各类课文的特点, 找准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材从总体上分成了“阅读、写作、实践活动、语法知识”四大板块, 每一板块都遵循“由知识到技能、由重点到一般、由主要到次要、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尤其是在阅读单元的编排上, 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出了“自学辅导教学法”, 就是通过思想动员、预习, 教会阅读方法, 加强预习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启发使学生会自学。这种提法和现行教材的编排要求非常吻合。洋思教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自主高效”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三、学生质疑, 教师引导, 梳理知识

在教学中, 学生可先谈谈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然后教师罗列, 一一核对, 使学生进一步搞清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再鼓励学生闯入“最近发现区”, 向老师大胆质疑, 提出设想, 师生相互讨论, 共同找出答案。对较难的问题, 教师要适度引导, 直至把问题搞清楚。最后教师结合所罗列的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想, 将知识系统化, 再度升华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编排意图, 以及学习本单元的重要性和对我们的启迪。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锤炼。

四、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提高能力

技能的形成简单地说, 就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因此, 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形成,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形成了能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 仅凭死记硬背或依靠单个模式训练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常常缺乏生命力, 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

现行语文教材除了在第一板块———阅读教学中注重于循序渐进、扎实有序地将学生从课内学到的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外, 还注重从课外涉猎更新更广的知识 (如根据课本后面提供的网址了解有关知识、信息等) , 有效地转化成学生应有的能力。在第二、三板块的写作、实践活动中, 是对所学知识的升华、技能的形成和再现, 写作应紧密结合前面的阅读教学。写作不仅是对阅读的总结, 更是知识升华和技能表现的平台, 使学生写起来不仅有写的, 还可以有叙有议, 就连最低水平的学生也不至于跑题。教材编写的高绝之处不仅在写作中表现, 在写作后面安排的“说”更能达到完美的再现 (如开辩论会、演讲会等) 。这一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 更有利于培养群体意识和集思广益的素质, 还能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语文课不再是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课, 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工具课, 甚至使某些学生认识到学不好语文就是新时代的语言哑巴———有嘴说话不动听, 不吸引人;有手写不出好文章, 无人读。

五、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提高素质

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今天的中学生, 明天要走向社会, 走向更加绚丽的生活。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否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回报社会, 这就要看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当今社会上一些腐朽、不健康的东西随时可见, 尤其是受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些潜规则的影响、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行业之间不正常的竞争、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袭, 对一部分中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 除了完成知识教学外, 还要适时渗透一些国情、省情、地方情的教育, 掌握有关的人生知识和社会知识。比如, 列举近年来我国高科技的发展成就、当地人民较高的生活水平、交通信息等行业快速发展, 使学生既看到祖国蒸蒸日上、迅速崛起的面貌, 树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进的决心和信心, 又看到发展中的困难、挫折和阻力, 通过教育增进学生思维判断的能力和密切联系实际的能力, 养成与祖国前途、命运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良好个性。

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 篇8

一、转变观念是高中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一是教育对象变“少数”为“全体”。二是教学目标变“片面性”为“全面性”。三是教学活动变“被动性”为“主动性”。

进取、创新是时代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要求, 但不少高中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容易形成教学程式化, 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没有丝毫新鲜感。要改变僵化的课堂教学, 教师一方面要摸清学生底子, 设计一条让其发展的全新思路, 另一方面要改变封闭、机械的教学局面。

二、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是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长期以来, 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工具, 学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唯唯诺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心态, 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差异的存在, 忽视学生个性已经显露的某些优势素质, 最终导致个性的泯灭和灵性的丧失。

一个人的个性, 不仅影响人的思想素质, 还对其文化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创造发展起着控制、制约的作用。语文课进行个性教育是得天独厚的。首先是语文课体现的民族特点;其次, 富有个性的语文课文, 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再次, 语文教师的个性色彩, 更直观而生动地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掘教材的个性是语文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发挥教师个性是语文课的磁场和内驱力;发挥学生个性是现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归宿。

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课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这一特征,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 要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如课堂辩论、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等。其次, 充分尊重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再次, 做个“节目主持人”。叶圣陶提出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至高目标。要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当学生思维“卡壳”时, 教师予以及时点拨, 当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后, 教师给以准确的概括和恰当的评价, 不断地引导学生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靠拢, 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途径

1. 在“趣”上动脑筋, 使学生爱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 唤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精辟的阐述, 让人终生难忘;贴切的比喻, 引得学生开怀大笑并茅塞顿开;幽默的批评, 使学生既放下包袱又羞惭不已;声情并茂的讲解, 常常激起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向往。

2. 在“导”上下工夫, 使学生会学

课堂教学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

3. 在“活”上出花样, 使学生学好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优化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和培养创新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提高民族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新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理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教学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素质培养。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等电教设备为主体,以文字、实物、图像、声音为媒介,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的使用已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这一单调、呆板的表现形式,将抽象和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需要,利用电教手段配合教学,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和《都江堰》时,我借助录音、录像、投影等教学媒体,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创设的情境,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荷塘月色的幽雅、都江堰山水风光的秀美和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伟大情操。同时,再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让他们获得美的熏陶。

2 把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入课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在过去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肢解为字、词语、句子、段落等,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和审美的熏陶,学生不能从中很好地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常常感到语文枯燥、乏味,时间一长就怕学语文,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许多文章都教学生如何做人,学生读起来很亲切,觉得很有意思,这样就会对语文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好语文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会再沉闷、枯燥无味了,语文教师也就不会感到太辛苦了。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设置课本剧表演、寓言故事表演和小品剧表演,以表演的形式把冰冷、单调的书本变得鲜活可感。

这样不仅能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我在讲《雷雨》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按照课本的情节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清晰的梳理和把握,同时对这种情景剧表演的形式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但使学生们体会到周朴园冷酷、狠毒、狡猾的性格,而且还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自主教学

中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课堂尝试教学,让学生备课、讲课,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

在中职学生这个群体里,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属于叛逆期的孩子,他们心中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作为一位“小老师”,可以让他讲述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让他设计题目问“他的学生”,还可以让同学提出疑问,当众解答。因此,在教学中,每单元我都会安排两篇实践性较强的课文给学生进行尝试教学,由各小组同学各自搜集资料、合作备课,然后推选一两名学生上台讲课竞赛,各组长当评委,最后由我进行点评。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但过足了“教师瘾”,把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教师也能够很好地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思维方式,更利于以后教学环节的设计。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师生融为一体,取得“双赢”效果。

4 寓教于乐,在课堂中融进多种活动

4.1 开展课堂辩论等各种竞赛

竞赛是课堂创新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师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有效途径。

朗诵精彩的散文、成语接龙、格言警句大家背或者寓言新编,都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另外,“辩论出智慧”,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的观点、时事话题和学生生活等作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能启发和拓展学生思维。

例如,我将课文有争议性的论题——“夏洛克是看重钱还是看重命?”“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布置给学生,然后确定好正反方展开辩论。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4.2 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组织参观、制作板报、书法、模拟法庭和模拟面试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能力和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砺自己。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让学生在语文活动实践中锻炼才干、锻炼意志,从而培养创新人格。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开展“教学创新”。

所以,教师不但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还要将创新观念渗透到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质量,也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综合性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素荣.语文动态阅读教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2]廖映新.浅析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3]张卫星.探析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1(55).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篇10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 对于如何建立语文课堂评价标准, 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会, 现将本人的意见表述如下, 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树立以语文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其工具性与实践性, 所以我们应该在注重语文课堂评价时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 具体到每堂课上, 就是看学生对本节课老师讲授的内容是否有一个深刻的把握, 如字词的认知与书写, 具体内容的概括与提炼, 主题思想的把握与写作手法的运用等等。

2.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具体的评价内容应该是看学生是否对祖国充满热爱, 爱我们的民族, 爱我们民族的语言, 具体到小的方面, 就是看学生能否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兄弟姐妹, 孝顺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在学校是否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另外, 学生个体人格品质的养成也一定要加以注意, 具体点讲, 便是要学生能够热爱生活, 积极进取,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能够采取坚定的态度和从容的心情, 积极想尽一切办法加以改进, 最终战胜困难。另外, 还要富有爱心, 能够积极帮助别人, 深刻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把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3.注意对学生的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主要是指学习习惯, 譬如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一定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而不能根据某一个偏旁部首大概地去读。还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要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能够给人以独特感悟富含哲理性的句子。

4.注重对学生的创造力及时加以积极的评价, 其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对相同的文本从不同的角度阐发自己的观点, 对待同样的事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能另辟蹊径, 这些都是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的品质, 极富创造性, 教师一定要好好爱护。还有就是对学生注重实践的精神一定要加以肯定, 即不是泛泛而谈, 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一些论调加以赞扬。一有关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例, 对于一些建议如果可操作性强, 实践性强就应当加以肯定和表扬, 还有就是针对具体的问题, 有些学生能够身体力行, 强调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所得出来的结论就应该鼓励别的同学效仿。

二、扎扎实实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制定课堂评价的标准时, 如果能够参照以下几点, 笔者就会深感欣慰。

1.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一般都分成了小组, 是模仿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也好, 不是也罢, 总之分开小组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士的认可。笔者在这里重点想表达的是评价小组活动时一定不要只注意每个小组中的极个别优秀学生, 更应该参照小组全体成员的团结协作情况加以评价, 看小组的合作是否有条不紊, 看小组间的成员有没有什么私心杂念, 甚至是不和谐的音符。

2.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去伪存真, 剥去其表面现象, 注重其学习的本质。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士都知道, 学习是一种境界, 是一种状态, 不是仅仅通过外在的表现就能够证明其在认真的学习, 当然, 也不要轻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他们阳光的一面还是要倍加珍惜, 认真呵护。

三、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价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当前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那么这样的学习方式无论是经过专家论证, 还是实践证明都是有其一定的科学性的。教学评价中, 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学生自己会学, 最终不用老师的教。合作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人人都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集体意识与能力。探究精神的创造性成分最大, 要想在一定的学术上有所突破, 有所成就, 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评价必不可少。其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是不是只是一味地只知道听着老师的讲授默默地做笔记, 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 小组讨论也只是听小组内优秀学生的观点, 没有自己的认知, 这些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篇11

一、更新观念,树立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小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新课改下,课堂中以激励为小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为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相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有一堂课,一个学生读课文时有一个地方总是出错,试了几遍后,还是读不好,连他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我就鼓励他说:“不要紧,三遍读不好,我们还有第四遍、第五遍……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好!”信任和期待使奇迹得以产生,学生读通顺了句子,满面欣喜地落座,从他的眼中我看到了激动的泪水。多么可贵的“还有第四遍、第五遍……”它使学生消除了紧张、畏惧,鼓起了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

三、小学语文新课改下,探究的课堂氛围

孔子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并积极探究解答,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教具,演示了第二次赛马的经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弄清了田忌获胜的主要原因:同等级的马相比,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就在我为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而感到松了口气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我觉得课文中不应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因为在第二次比赛时,齐威王在胜了第一场后,如果注意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调整对策:用下等马去对田忌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去对田忌的中等马,这样齐威王在第二次赛马中输一场赢两场,仍然获胜,所以我觉得说孙膑对获胜“胸有成竹”是不恰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立刻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热烈的关注。我马上意识到这正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我又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鼓励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经过激烈的争论,学生终于从“得意洋洋、轻蔑”等描写齐威王表现的词句上认识到:齐威王已经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即使他看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不会在意,更不用说去思考对策了。孙膑正是从齐威王的神情、语言中揣摩透了他的骄傲心理,再加上对参赛马匹作了仔细观察,心中确实对第二次获胜充满了信心,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非常恰当。在这一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孙膑的足智多谋,也体验到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四、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挑战空间

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大胆求异,积极进行思维发散,敢于向书本和现成答案发难,敢于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多问“真是如此吗?”“只是如此吗?”并去积极探索。对学生即使不恰当的驳问、发难和新解,师生不能嘲讽,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我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我正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描写海底奇异景色的句子时,一个学生突然指出,把游动的深水鱼发出的光点比作星星不合适。我立即表扬了他这种敢于向书本挑战的精神,并让他讲出理由。他大声说:天上的星星乍看上去是位置不变的,而深水鱼是流动的,所以不合适。经他一说,师生都深有同感,于是我们师生一起讨论这个比喻怎么写才合适?有的说:像夏日飞舞的流萤,有的说:“像节日的夜晚小朋友手脖上带的萤光灯……”学生们沉浸在创新的快乐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12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本人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研究和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语文教师要做“知性之人”,上“智性之课”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是“素质之人”。记得魏源曾说过:“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因此,教师除高效教学之外还应该博览群书,研读语文大家的教育教学论著,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进行反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创新并逐步接近真知,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加有关素质教育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实践反复摸索,使抽象的教育理念、教学研究成果具有更好的操作性,然后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的容量,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只有这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才能成为“知性之人”,才能上出“智性之课”,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两个“全面性”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如下两个全面性。

1、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每一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而又全面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制定出明确的、体现出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应包含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和要求。

2、课堂教学对象的全面性

课堂教学对象的全面性,就是指在教学中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实施分层要求,每一节课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所需。在实际教学中,应融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别辅导于一体。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完成传道、授业的任务。小组交流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好带差,给差生接受新知识、消化新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个别辅导是为了完成补缺与促优的任务,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收获,进而达到所有学生全面提升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把本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找一位语文综合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做组长,分别选一位写作好的、朗读好的、阅读理解好的、书写好的来负责本小组的相关知识内容指导与检查工作,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的目的。比如某同学语文成绩不好,但是他字写得非常整洁漂亮,因此他就在他的小组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带领下,所在小组书写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本人也提升了自信心,其他同学帮助他补足他的缺差知识,一学期下来他的语文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灵璧县中小学生“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征文活动中我班学生踊跃参加,并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这对他们学习语文,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语文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两个“体现”

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体现主导性,即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即教和学的关系;其次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体现主体性,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发展和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学习语文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学习背景,并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极主动地学习、运用知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不能是“传声筒”,也不能把学生视为接受器,学生的学习不应是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式与发展式的学习。教师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笔者非常注意课堂导入的趣味性、问题设计的新颖性,比如在讲授《宇宙的未来》时,上课前我问学生传说中月亮上的桂树是怎么形成的?学生们对此问题很感兴趣,积极讨论,这样也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天体知识的认识了。引导,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的逐层的去探索、研究、总结,从而获取新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引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法指导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

四、语文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眼前”和“发展”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增强开放意识,搞好三个方面的结合:即与课外相结合,与所学其它学科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比如在学习节选自《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候,我就会把所选内容与整部书结合起来,为学生以后阅读打下基础;在讲《宇宙的未来》时候,把本课内容与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认识,这就做到了与所学其它学科相结合;在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候,我就让学生结合自己与父母的生活经历,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做到了与生活相结合。除此之外,教学中应把文本内容与现实结合,与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关注了现实,在关注现实的时候,更直接地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语文课堂教学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德育的关系

语文教学相比于其它学科来说对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将教书与育人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水平。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非常注意深入思索教材,把作品的思想性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如通过毛泽东的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当时革命发展的蓬勃形式及当时革命青年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励同学勇敢面对现实中的苦难,使其明白在遇到困难时,首先要乐观自信,然后积极克服,相信一切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又如学习《张衡传》,学生在了解了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敬意也油然而生,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语文课堂教学安排要科学,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课堂教学是在传授知识、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和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科学安排。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和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特别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记忆就显得极为重要。好多学生在对汉字的实际运用中经常写错字,我对此首先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定量反复记忆训练。其次是让学生掌握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巩固。另外还要了解汉字的构字特征,从形意两方面来记忆。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要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另外,我们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有时上自读课,我只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学生思考、查询、总结做好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语文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七、语文课堂教学应开发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学习不应该是独立的、封闭的、机械的,它应是灵活的、开放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全面开发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学习语文。我在教学中多次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寻找错别字,让学生从报刊上发现错别字、病句、及好词好句并做详细的记录。在班内开展“我教爸妈普通话”“小作家讲座”等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我班每学期一次室外语文课,学生坐在操场上组成小组,在阳光下,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和知识的陶冶。通过多元化语文学习,学生掌握多元化的知识,进而能够成长为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对策搭建下一篇:多元化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