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素质化研究

2024-07-06

语文课堂的素质化研究(共8篇)

语文课堂的素质化研究 篇1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 素质化课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抓走了这一关键环节, 就等于抓住了课改的牛鼻子。广大教师要以素质化课堂建设为主抓手, 扎实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这对高中语文教学成效提升意义重大。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 强化了素质化课堂的深入研究, 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高中语文素质化课堂当体现和谐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 情感因素常常成为教学中被忽视的方面。其实高中生在心理情感方面更加敏感, 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关系, 从而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积极帮助。笔者注重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 多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 笔者在教学中关爱每一位学生, 无论学生学习成绩如何, 基础能力如何, 对待他们都是一视同仁, 从不歧视学生, 在态度上言语上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温和, 从而在内心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这是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情感基础。另一方面, 笔者在教学中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 教师带头关心帮助学生, 要求班级的优秀生也积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以这样的方式在班级营造更加团结和谐的氛围, 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方面的意义与作用都非常明显。

二、高中语文素质化课堂当体现教学良好互动

素质化课堂应当体现能力培养,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开展积极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师生的有效互动, 既要着眼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也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以师生互动为抓手推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 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一方面, 笔者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广泛空间, 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相互讨论研究, 形成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针对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任务, 尤其是思考题, 相互讨论研究、集体分析, 依靠大家的努力解决学习难点问题, 这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入性, 久而久之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培养都有帮助。另一方面,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对学生开展点拨重在启发思维、点拨方法、传授技巧, 以授人以渔的杠杆撬动效应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效, 以课内师生有效互动实现教学素质化水平提升的目标。

三、高中语文素质化课堂当体现分层教学要求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基础能力水平有着一定差异, 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科学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刀切”显然不适合教学对象发展实际, 教师应当强化分析研究, 对学生语文学习综合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在此基础上设置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体现分层原则。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因素, 包括学习情感, 都作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参考依据, 让学生获得与自身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学习目标任务, 让教学提问、练习、考核、检测等各个环节与学生的发展基本吻合, 本着贴近学生实际状况, 适当拔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原则。在教学中开展分层要求, 使每一位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缓解畏惧心理, 可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四、高中语文素质化课堂当倡导民主开放理念

高中语文课堂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 要鼓励他们开动脑筋, 积极创新, 表达自己的观念, 以及带着批判性目光开展学习, 这就需要营造民主开放包容的语文课堂。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转变理念, 教师不再以一言堂的观念开展教学, 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 即使出现了偏差也不要紧, 重在引导, 让学生能够沿着自己思维的方向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从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而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观念, 对于存在的不同理解之处, 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甚至相互辩论, 以这样的方式让课堂保持活力张力, 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 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师为学生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 可以有效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也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 打造高中语文素质化课堂进程中, 广大教师一定要立足教学全局, 从和谐师生关系、教学互动、分层要求, 以及营造民主开放氛围等方面综合着手, 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素质化课堂。

语文课堂的素质化研究 篇2

关于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

肃南二中 柴达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生数的减少,小班化教学模式凭借其巨大的优势性悄然取代了老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现结合本学期以来我校五年级开展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及个人在参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经历,谈谈自己的对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

一、小班化教学模式下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

课堂上,老师常常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弯下腰来与学生一起探究、交流、讨论、合作,学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心灵受到震撼与激发,学习兴致提高了,参与的热情也有了。这样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小班化教学模式下语文课堂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班级人数的减少,老师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而有的放矢,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班级学生平均分为六组,每组6位同学按照成绩进行编号。这样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的成员,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并按学生的不同水平区别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能达到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师就给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

而且高层学生带动低层学生,低层学生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双重关注,从而又在组内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保证了小组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小班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小班化教学中尤其对学生听和说能力培养与提高的作用较大。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首先必须学会聆听,在听后做出思考,质疑,并且能够用“我(们组)的看法是„„”或者“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的句式进行表达。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当然除了这些优点外,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也存在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合作不一定需要“合坐”。小班化教学模式和杜郎口教学模式应该是两种模式,他们之间确实有着相似点,可以相互借鉴,但绝不是武断的和二唯一。比如说学生的座位问题,这样的座位安排本来的目的是方便学生的合作交流,但也应声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作业抄袭、自习课纪律较差、课堂注意力分散等等。

(二)过分注重合作,忽视了独立思考。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过分关注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导致课堂热闹有余,而冷静不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会有这样一个环节:品读文章,赏析语言。这个环节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沉入文本,细心品味语言,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而有时课堂上老师为了体现合作交流,也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对美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一味交流讨论只会阻碍学生个性思考、个性思维。

语文课堂的素质化研究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小班化教学    策略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从之前的集体教育逐步走向当前的小班化教育,这种小班化教育正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发散性创新思维,能够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师对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是要使滔滔不绝的教学讲解转变成让学生们自主地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交流,使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发散性思维模式,让教育充满智慧与挑战。这就需要有相对应的策略。

一、探究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往传统的大班授课很大程度上不能顾及每一位学生的想法,给足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属于一种“秧田座式”授课,这种“秧田座式”在很大程度上就使学生的活动形式和课堂活跃与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看法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

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小班化教学成为一种趋势。小班化教学中,老师可以关照到不同学生,较好地开展分层教育和因材施教。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密度、强度、效度和互动关系增强,相应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考核方式等都能跟上,有利于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创造性地学、持续发展地学。发挥情感功能的积极作用,实现真正的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小班化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一)以趣味探索的方式识字

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汉语识字是小学主要任务。在具体的课堂内,我的教学方式不是详细地规规矩矩地向学生讲解每个生字的音、形、义,而是将我们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充分发挥小组的团结合作功能,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自学生字。方法如下:通过读字进行组词,遇到有些词的时候,还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状况对有些词进行贴近生活的解释。比如像“耕耘”这个词,去过农村的都知道“井田制”,这个词的偏旁是一种工具,讲讲井田制的具体历史,学生们将能够记得更加清楚。与此同时,教师要参与小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然后对于大家都感觉比较困难的生字,要积极地进行集体交流,相互交流。比如采用拆部件法、加减部首法、编顺口溜法等,尤其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把文字纳入其中,编一些歌谣都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事实上,我们在识字的过程中,许多生字的学习经常可以带出一串汉字,比如在学习“谁”字的具体过程中,学生就会想到“难、准、堆、集”等字,这样能够大大加强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探究教学

在每教一篇课文的过程中,课前都要让学生预习,寻找信息,课内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像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过程中就会涉及李白的生平,庐山的有关知识,文化艺术方面介绍,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采用的什么修辞手法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寻找答案,到课堂上才能更好地交流与探讨。又如在学习《长征》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们讲讲具体是怎样一种“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困难情况,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长征难”,更要向他们拓展老红军的故事、过草地爬雪山吃树根的故事,领悟到红军的不怕牺牲,敢于拼搏,“问心无愧,何来忧惧?”的为革命奋斗的精神。让小学生到广阔的书海天地中探求无穷无尽的知识,增加授课的厚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染情教学策略,积极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语文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让学生透彻理解文字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在含义,往往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在体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与此同时,教师的授课语言要富有感染力,要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像在学习《长江之歌》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足够的激情去朗读,表达诗人的真正对长江依恋情怀,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小班化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很少害羞,也乐于接受相对比较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我们如果运用活动的无意注意的具体特性,就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学习模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小班化课堂兴趣的具体教学策略。

三、“选择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具体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小班化教学中的选择性策略不但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像在学习一个字的时候,学生可以自由组词,教师应当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们思考,而不是一带而过,注意速度而不注意教学质量,也是顾此失彼。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们及时恰当的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促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具體过程中,要真正从“灌输型教学”向“互动性型教学”的模式转变,教师要善于改变角色,真正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生活中,积极探索有乐趣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教学相长,共同积极探索成功的乐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习过程中不断表现自我,在自由、愉快的良好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发展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炳樵.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23).

叩问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了吗 篇4

语文是特殊的工具。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其尤为重要的基础性、实用性, 无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 乃至学会生存生活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教、学双方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 潜移默化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获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乃至语文素质的和谐牵引、发展, 最终实现独自持续发展。那么,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呢?

一、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 必须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其内

语文素质的外显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上摒弃繁冗的讲析, 给学生思维布白, 教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这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氛围里, 谁也无法否认课堂里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特殊位置,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有力、有效的参谋向导, 使学生获取最优化的语文知识, 同时提高学生语言思维的敏捷性和精确性。

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 必须把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文章学习的轨道

语文教师很善于在讲授教材时, 有的放矢地渗透爱国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今天, 我们必须进一步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问题在于绝不要离开语言文字, 一篇情文并茂的课文, 其词语的精当、句子的优美酣畅、意蕴丰富, 无不投射作家的人文精神。他们的品高德馨也正显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沉淀、思想底蕴, 精美文字显现的丰凡气度恰恰是中华正气的光照。故只有在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过程中,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适应现代化, 适应未来, 适应世界”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中国人, 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 语文课必须责无旁贷!

三、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 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估基础上

美国学者米斯提出课堂教学的媒介指标和终极目标, 他的理论先锋性在于他关注的课堂教学效果, 主要是基于学生的提高和发展。这提示我们广大教师, 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必须以学生是否提高和发展为准。这无疑会冲击当前语文课堂目标制订、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方法乃至教学模式。教师心中应该明确几个问题:这堂课教给学生什么知识, 培养学生哪些技能, 运用什么样的过程和方法, 如何达成目标和对教学目标的检测等。

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 必须建立在教学目标制订标准化的基础上

将目标确定为识记、理解、运用、认知、情感、技能领域, 这仅是初步划分, 重要的是:

1. 进行质和量的度量, 目的是搞清楚什么知识学生自学可掌握 (即充分了解学情) , 什么知识需教师点拨诱导才能学会 (所谓: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

2. 进行到达性和期望性目标的区分。

可操作、可测反馈、可弥补的目标是课堂上可到达可以实现的。期望性目标短时间内很难见效, 需要持之以恒, 如此教学时便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

五、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 必须建立在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础上

过程优化, 探讨的人很多, 也出了不少成果, 我想语文课堂过程优化必须列入相应的科学的机制;

1. 角色互换机制。

教和学的进程是一致的, “教法学法化, 学法教法化”, 既能有效地摒弃“满堂灌”“一言堂”,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传统的教书过渡到教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习是否富有个性化。

2. 教师灵活的调控机制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运行机制等。

语文课堂的素质化研究 篇5

[关键词]心理素质 辅导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30

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对他们情感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巧妙地运用语文教学内容,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给予疏导,引导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提升学生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自信心。

一、 巧用教师过硬的心理素质 ,引导学生发展自我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为肤浅,生活经验较为匮乏,并且在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他们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充满着崇拜和模仿。可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品质和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也是极为有效的。为此,作为人民教师,除了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理念之外,还必须具备崇高的师德师风、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给学生做好榜样。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对所有的学生都不偏不倚,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与学生和平友好地相处,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其乐融融,那么,教师就能成为学生的朋友和良师。而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具有高贵的品质和优雅的心态,才能够影响学生,使学生也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教师的影响下,即使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也会积极地面对。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用爱心和热情来教育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无忧无虑的成长,从而在根本上解除他们消极的心理和情绪。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还要转变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地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并且构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勇于表达,提高课堂的参与率。在教学中,教师在注重自身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品质和发展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创设情境,提升心理素质水平

课改之前的素质教育和课改后的新理念教育都有着共同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换句话说,现在的小学教育目标已经变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单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对学习成绩的期望。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五壮士宁死不屈,忠于革命,终于理念的精神会鼓舞学生采取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困惑。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无论出现什么苦难,都要坚持理想,坚持就是胜利。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三、吸取课本中的精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小学教材,还是小学教师,都变得更接近现实,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近了。而课本中选编的课文,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上也更丰富多彩了。这就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想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就需要通过研究课本内容,吸取里面有关心理素质辅导和教育方面的精华,然后以讲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语文是一门用文字来传递作者当时的思想和情感的科目,如果教师能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意图,并将其传授给学生,那么,这样的教育效果将要比单纯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印象更深刻,也更具有意义。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吸取文章的情感,然后将其情感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传递文章的正能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品味文章的内在含义,并评价课文反应的真实情况,从文章中进行自我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正确处理。

四、通过写作来进行心理沟通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作文才会流露出学生的真实心情。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学会伪装自己,我们很难跟他们进行沟通。只有在写作过程中,他们才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困惑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来与学生沟通,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用对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作文课是与学生沟通的渠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流程,让学生占据课堂主导地位,使学生能积极踊跃地表达感情并形成文字。一篇好的作文最重要的是“实”,然后才是华丽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然后,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写作的意义,写作不能完全复制别人的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说说自己想表达的事情,为学生提供一些作文命题,如《我想对 说》《我的烦恼》等,让学生可以把心里所想通过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教师也可以根据作文的反馈信息,了解到学生的烦恼和困惑,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

语文课堂的素质化研究 篇6

一、情境化课堂的简要概述

所谓的情境化课堂,指的就是将情境化教学理论作为最重要的教学指导理论,结合具体的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实际情况作为根本出发点,利用真实的事件或充分发挥想象力创设与课堂有关的情境,情境化的教学课堂能够带领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统计,以便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二、情境化课堂建设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情境化课堂当中,教师通过创设与识字教学有关的情境,如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旋律优美的音乐、趣味形象的视频动画、引人入胜的故事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与小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性格特点相贴合,进而使其能够之中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二)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在小学语文当中汉字学习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学生在小学语文阶段需要记忆和熟练掌握上千个生字生词,因此导致学生有着极为沉重的以及负担,而传统的识字教学教师主要是通过单纯的反复抄写以及“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字的结构、内涵而且容易导致小学生丧失对识字学习的兴趣。通过情境化课堂,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学生的想象力,采用形象记忆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汉字之间的联系,从整体的角度完成汉字学习,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同时也能够夯实汉字学习基础,帮助其学会灵活运用汉字,增强语文综合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情境化的课堂下,教师将彻底不再使用传统的跟读法、临摹抄写法、强制记忆法等教学方法,而是通过结合识字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与之相关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进入教学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以往所学知识,在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其他学生的配合帮助下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汉字学习。学生将在此过程中亲自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并且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情境化课堂当中教师将会借助移情效应,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利用充满意境美、内涵美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汉字的结构美、韵律美等,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能够加深对汉字的喜爱,同时提升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三、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结合识字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这也是决定识字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与识字教学内容相结合之外,还需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尽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情境创设。比如说在某一识字教学课当中,教师需要完成“情、请、清、晴、蜻、睛”等形声字的教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文字串编成一个趣味横生的小故事,并利用转盘游戏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帮助其完成形声字的学习。在此环节当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夏日荷塘风景图,要求学生说出风景图当中的事物,包括池塘、荷花、蜻蜓、太阳等。此时,教师将引入一个名为青青的小朋友作为故事主人公,告知学生今天将邀请这位小朋友与大家一起郊游。郊游过程中看到的第一个风景即为清流。此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清字的偏旁即为三点水,利用识字转盘将青与三点水拼凑成清字,而清水具有一定的清洁作用,教师因此可以要求学生使用清字组词。在第二站青青看见了太阳并眯起了眼睛,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太阳是晴字的偏旁,并利用晴字组词。之后,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只眼睛再将其竖放,并在旁边写上目字,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目字旁,并使用识字转盘将目与青拼凑成睛字,引导学生记忆目与眼睛有关,强化睛字的记忆。在这时教师需要插入一张蜻蜓的照片,并使用识字转盘将青字与虫字拼成蜻字,告知学生蜻蜓是捕捉蚊虫的能手,鼓励学生请蜻蜓到家中做客,进而顺势完成请字的讲解,并引导学生使用请字进行组词。郊游结束了,学生们的心情非常愉快,可知情字与心有关,因此可以组词心情、友情、亲情等。在利用故事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将原本平淡的形声字教学使用形象记忆、音形统一的方式完成教学,即点燃了教学气氛,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记忆难度。

(二)需不断增加情境互动

在情境化课堂当中,教师需要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了解学习重点和难点。而利用互动性极强的趣味游戏创造情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完成识字教学,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性,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当中。比如,在讲解“人”“大”等字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摆出汉字的造型,让学生“动起来”,此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入哲理教育,利用人字一撇一捺的支撑结构,引导学生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加加减减”的游戏将汉字与汉字之间的联系串联起来,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日”字,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加一笔变成一个新的汉字,比一比谁写出的汉字最多。此游戏将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完成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复习,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成更多汉字的记忆与学习。

(三)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

情境化课堂下的小学语文汉字教学,教师需要尽可能多的使用带有积极正面的鼓励性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及时评价,以此增加学生在汉字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与兴趣。在情境化课堂当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此时教师若能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并且向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如上台摆出汉字造型等,将使学生进一步夯实在汉字学习当中的成果。同时,在学生记忆和书写汉字的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对字音、笔顺等基础内容进行强调和纠正,帮助学生提高汉字学习的准确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情境化课堂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当中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结合真实的教学案例提出创设相应教学情境,增加情境教学互动,适当给予鼓励性评价等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识字学习,提升运用汉字的综合能力。

摘要:分析研究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从对情境化课堂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通过论述情境化课堂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等,对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提出几点看法,以期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识字教学,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施杨,沈月明.小学语文情境——活动识字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8):99-100.

[2]王静,杨红伟,任建华.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12):97-98.

[3]武玉鹏,扈本英.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6,(09):110-115.

语文课堂的素质化研究 篇7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

二、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问题的情境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

三、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1. 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

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2. 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

3. 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因为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四、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五、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1. 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2. 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3. 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学习上出现的暂时的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

六、尝试小结,理论升华

语文教学素质化问题探讨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化 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111-03

学校的语文教学是汉语习得和运用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它使学习者能够在优化的环境中较为有效地掌握汉语习得、运用的方法和技巧,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和加快语文教学的素质化,使语文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课题。语文教学素质化,就是在语文常态教学中,大力培育与发展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语文基础能力、语文智能、语文情趣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和发挥,从而达到素质化教学的相对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阻碍语文教学素质化的因素

目前,阻碍语文教学素质化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后的教学思想无法指导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思想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思想。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以教授知识为本体的,它注重知识性,忽略了科学性。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就促成了“一言堂”、“满堂灌”的风气,给语文教学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素质化的要求。许多学校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模式,这导致出现语文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教育教学中主角,教师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看作容器,一味地注入,一味地挤塞。例如,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就列出了“灌输教育”的十个特点:一是教师教,学生被教;二是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三是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四是教师谈,学生听;五是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六是教师选择并将他的选择强加于人,学生服从;七是教师行动,学生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八是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不与他们协商)适应学习内容;九是教师混淆知识权威与他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的专业权威;十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仅仅是客体。因此,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否则“教”无从教,“学”无从学。

(三)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普遍不强。由于认知能力的制约,许多学生对文科尤其是语文学科不够重视,习惯性使他们认为文科都是记忆方面下工夫就可以了。长此以往,他们的智力将得不到好的发展,造成他们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低下。对待语文学科,中学生大体上有两种不良的认识:一是轻视,认为语文学科“简单”,容易学,不必费“心机”;二是学不得法,此类学生几乎是弄不清楚语文科的学习要求,又得不到教师正确引导,故对语文心灰意冷,渐渐失去学习的劲头,更有因此导致逃课的现象。此外,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社会人员对学生文理科的偏颇,也是造成学生偏科的重要原因。

(四)人们普遍对语文课外活动不重视。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关注的始终是课堂,一切的“语文活动”也只限制在课堂之内。而学校领导普遍对课外活动不提倡、不支持,造成开展课外活动经费短缺、条件缺乏等困难;部分家长认为这些课外活动无益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多有限制子女参加;即便是学生也存在着“不感兴趣”、“不屑参加”等思虑,以致课外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他们没有意识到,学到的语文知识不应用到实践中去,就得不到更好地巩固和集聚。

二、语文教学素质化的推行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核心的工作,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否担任班主任,都肩负着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化工作。可现阶段,语文师资配备明显不足,尤其缺乏一批真正肯干、能干而又想干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以下方面的素养。一是政治思想素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等;二是热爱学生,热爱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情操高尚,团结协作等;三是学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四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五是教育科研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研究学科的能力、研究教材的能力等;六是心理素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控能力、意志力等;七是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

三、语文教学素质化的策略

(一)确立先进的教学思想。素质化的语文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文字教学,而是全方位的整体性强大的教学层次。这样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着眼于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发展规律,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出发,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育与提高,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切实从学生群体的求学实际出发,采取多样性的方式方法,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目标教学;教学任务方面,通过教授方式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功能目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教学内容方面,坚持整体性原则,重视传统文化育人与科学文化育人,并侧重学生养成高尚思想品德及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服务,就不应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互动环节,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同时,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之诸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因此一种教学模式,必有一套成型的教学操作程序、规则和方法,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运用。

目前,语文教学模式必须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要以学生这一主体为中心,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个性教学。不管是主体教育,还是情感教育,这都是不变的法则。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要居于主体性的地位,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在唱主角,不是教师。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性质的体现,是全体,不是一个、少数或多数。这种思想反映在教学模式上,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标地进行课堂结构的优化。优化的重点是实施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优化的主要途径有智能结构的优化、时间结构的优化、认知结构的优化,等等。

语文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特别要强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一方面,在加强课堂管理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创新科学的授课环节如开讲、提问、讨论、分析、收讲等阶段性的安排,掌控适度的课堂节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掌握“语文”及“语文教学”的特性,不断地提高课改的意识,妥善地处理好语文“教—学—练—会—用”的关系,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中拉“练”,在“学”后能“用”,在“用”中强“学”,实实在在地提高语文能力。

(三)加大听说读写教学的力度。听说读写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师务必要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运用,在运用中获得提升。

1.“听”的训练。一方面,训练学生听力的过程中,要端正学生听话的态度。听话是直接接受语音吸取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极为短暂的,一闪即过,不专心就不能获取信息,所以听话的态度很重要。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听话的能力,包括识别语音的能力、记忆话语的能力、理解话语的能力,等等。一些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和方言区如说客家话的地区、说粤语的地区等,由于语音的问题,影响了大部分学生听普通话和说普通话能力的正常提高。该地区的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变得沉重多了。主要的训练方式有教师范读课文、听写练习、讲解课文等,各地区也可以根据本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安排训练方式。

2.“说”的训练。帮助学生培养和增强当众说话的自信心、胆量是说话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调查发现,不少的学生“不是不想上台讲话”,是“不敢”;追问原因,则是“心里害怕”。发表欲人皆有之,自信、胆量却非人皆有之。换个角度,我们搞说话训练,不仅要教以方法技巧,更紧迫的可能还是着手于思想上和心理上多做工作。

基于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特点,笔者点建议:教师上课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师生、生生间课堂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坚持用普通话;安排专门的训练如口头作文、三分钟演讲等;师生、生生间的课余交谈尽可能使用普通话。说话是一辈子的事情,其能力的提高也决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教师和学生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说话训练更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任务,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该有所支持与帮助。

3.“读”的训练。“读”有以下阶段性动作:书面文字—眼睛—大脑—嘴巴,比“说”多了两个,因而更是复杂。训练上也更有难度。“读”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是精读、略读、跳读和速读。毫无疑问,精读是最基本的。精读,就是要培养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词语、句段、篇章等方面的能力。其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极而准确的理解能力。但是,并不是说其他的形式无关紧要,要根据实际的内容和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形式,尽量做到较好一些。

4.“写”的训练。“写”包括写字、写日记、写作业、写文章等。有些学生的基础差,加上生活经历少,知识面窄,作“文”的能力的确较低。但不是说他们“写”的能力,尤其是写作的能力就提高不了。教师自己得先有信念——学生能教好。训练中,要注意方法,理论的学习是重要的,多给学生讲一点;同时,也要注意速度。所有的工作应是循序渐进的。从低要求到高标准,由易入难,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在“稳”中求进步。

(四)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是语文素质化教学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应大力抓好以下几个具体工作环节:

1.提高学生的认识。学生普遍存在着到学校来接受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导致他们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只重视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不重视自己的学,缺少自学的观念意识。因此,教师在一开始上语文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讲述方法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学会自学语文是最根本的。可以给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大家如白居易、高尔基、海伦等自学成才的故事例子,激励学生树立自学的信心。

2.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多方位去激活学生的爱好、兴趣,尽量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学生就能愉快地投入到自学学习中去,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组织教学活动上,要“活”,要“新”,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是在教法上对教师的要求。另外,多让学生体验自学成功给他们本人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果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些学生就是因为无论“如何努力,成绩都是赶不上”而厌烦语文这门课程。处理这一情况,矫正其心态是关键,在适当时机做点表扬鼓励也是必要的。

3.教给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方法科学、实用,学生自学的水平也就提高得快,学习效率就高;反之,方法不对,就会阻碍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给学习造成困难。例如:指导学生阅读,先介绍文章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巧方法,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的方向和思路,不断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写作时,则详细地讲解文章的立题、构思、文法、表达等方式、手段,进而试做训练,尤为重要的是训练要从写成语、文段、短文开始,逐步深入。

4.帮助学生养成习惯。这个工作当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前提。智力主要是由注意力、记忆力、想象、思维力、创造力等因素有机组合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智力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集中注意与分配注意的能力;运用多种强化记忆的方法,把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训练学生将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结合起来,锻炼其思维能力。

(五)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素质化的补充。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开设和延展是必需的。实际上,除教科书、练习册外,语文的课程资源还有很多,如课外书、报纸、影视、广播、网络、纪念馆、博物馆甚至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琐事,等等。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做一些有利教育教学的安排。从需要出发,可以购买图书,订阅报刊,办板报,搞手抄报,举办朗诵会、知识竞赛,组织参观活动,等等。放手去做,自然能取得好的辅助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明白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促进语文教学素质化的推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应当实施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用”的关系上,教师多一些想法,多一些新法,多一些创造。教师的“教”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和“用”,学生的“学”、“用”是在教师的“教”的引导下进行的。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以致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M].辽宁:沈阳出版社出版,2000

[4]方建文,丁祖诰,武宝瑞.全面素质教育手册[G].1997

[5]保罗·弗莱雷,顾建新.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高校科研课题(KY2015YB559)

上一篇:生物育种下一篇:中国2000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