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

2024-06-15

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精选7篇)

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 篇1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 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 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心中有学生, 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 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 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一、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 激励学生走出课堂, 奔向大自然的怀抱

立足课内, 打好基础;立足课外, 求得发展。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 上课伊始, 我让学生搜集世界风光的图片, 交流威尼斯的有关资料。课堂上, 我以引代讲, 通过引读, 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达方法, 我用生动的范读熏陶学生, 用充沛的激情打动学生。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这种“主动”、“乐于”、“勤于”都是情感的驱动。当然, 由于条件的限制, 我没有去制作多媒体课件, 而是充分利用图片、利用录音带, 用教师动情的语言去唤醒学生。如教学本课的结尾我是这样叙述的:“今天, 我们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的样子像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 美吗?坐在小艇上看看两岸迷人的风景, 美吗?船夫驾驶小艇的速度极快, 好潇洒噢!清晨, 艳丽的朝阳给威尼斯抹上了一层金粉;夜晚, 柔和的月光给威尼斯披上了一身银纱, 美吗?你们想不想去玩一玩?其实, 像威尼斯这样的水上城市, 中国也有, 人们把中国的苏州称为‘东方威尼斯’, 你们不妨利用假期去苏州领略一下。”这种对照板书的总结, 既提示了文章的思路,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走出课堂, 奔向大自然的向往。

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 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享受教育, 享受生活, 师之境界, 亦是师者的追求。如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 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 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 入情入理地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 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再如在识字教学中, 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自主加拼音、组词, 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 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学习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 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 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学习就要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主动, 学得有创意。但这却同时带来了不少问题, 即放得太多时有些放纵, 不易于调控;生字教学方法单一, 等等。针对生字教学单一问题, 我大胆地启用学习班长教学生字 (即从班里挑选一个学生临时代替老师进行生字教学) 。一个学生一种方法, 学生不会感到枯燥, 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让学生学会创新阅读, 开拓思维

如果说,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那么, 创造性的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 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 使学生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 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古人读书贵在“自得”, 又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 熟读就能大有益处, 不用解说, 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觉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 而有目的的读“津津有味”。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主导的作用, 就必须更新观念, 转变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横口中心小学)

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 篇2

【关键词】有效教学 理想课堂 三维目标 当下学情 教学流程

探寻有效教学途径,构建理想语文课堂,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执著追求的目标。衡量理想课堂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二是看是否有科学而且适宜的学习时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效课堂的核心标准,它要求课堂既要有完整的知识目标,又要顾及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激发学生长效学习的热情。因此,构建理想的语文课堂,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得失,并不是看课堂有多热闹,翻出多少花样,关键要看课堂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是否富于实效。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有序、和谐的。在课堂流程中,学生应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平等的参与者。基于这一点,笔者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就构建理想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略作分析。

一、定位适度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强调的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定位,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师生活动的共同指向,有效的课堂教学流程,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应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状态,确立具体的三维目标,目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应在钻研课标、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对教材的取舍、重组、补充、延伸、拓展,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互融合,为每一课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中,突出过程与方法,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位教师在讲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并对荆轲作出客观评价”。授课时在学生反复诵读、感知课文之后,教者试图引导学生初步探究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讨论中绝大多数同学把“刺秦”失败归结于荆轲的无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行事贸然,甚至有学生引陶渊明诗证明荆轲剑术太“疏”,致使评价荆轲陷入“千人一面”的僵局。显然,这与课前的预设目标相去甚远。细究失误,就在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够具体,大而失当:“历史发展的角度”本身就缺乏操作性,“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须建立在学生对“易水诀别”“廷刺秦王”等悲壮场面的深层品读之上。

二、准确把握当下学情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有效教学就应把“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践体会要有准确把握,做到“两讲”“三不讲”:讲深、讲透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难点,重点、关键点;而对文本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的不讲;文本已有的,学生虽没有掌握但通过自学能掌握的也不讲,文本中虽有但教师讲解后学生也不能掌握的不讲。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和处理好不同课型的具体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有效的学习。在教授《诗经》名篇时,笔者在课前就了解到,学生对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比较陌生,就需在授课时对这一难点作灵活处理。不妨从当下的流行歌曲中寻找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中有这样的唱词:“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皱边直尺至此各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可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歌词表面上是在吟咏青花瓷,实质上则是处处在吟咏像青花瓷一样美丽的心上人;歌词中所指涉的“等待”,仿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又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连用比兴,使得歌词意蕴悠长,回味无穷。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出比兴也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表现手法,学生就更易领悟其表达的意蕴。

三、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流程

当前语文教学中比较流行的教法是提问式指导学习法。问题的设计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目标,突出重难点。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素材,确定教学策略,力求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准。设置问题,要贴近学生,符合学情,紧扣难点,突出重点,选择最佳的切入点,具有包孕性和艺术技巧。如果问题设计得过多过碎,缺乏主线,就会头绪混乱,无法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理想。如教学《长亭送别》一文时,可以把主问题设计为“节选部分集中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绪”,围绕这个主问题以唱词中的“泪”为抓手,组织学生依据不同层次分组探究,分别找到“景中泪”“酒中泪”“话别泪”“别后泪”,是“泪珠”串起了主人公的情感,进而启发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不同场景中的“泪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及多重意象渲染离愁的艺术手法。整个教学流程,问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且有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四、依托文本,适度拓展延伸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鼓励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越来越得到重视。理想的课堂更应善于挖掘教材潜能,把文本中蕴含的智慧有效转换为学生的个体智慧。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合理适度。拓展点宜紧扣教学目标及教材的难点,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的蕴涵。在教授《谈中国诗》时,笔者先训练了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在明确中国诗特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就作者对中国诗的观点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向权威挑战。有学生对作者谈的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提出异议,并列举李白、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词大胆质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适度的延伸和拓展,既能让学生掌握赏析诗文的要领,又能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乘新课改的东风,语文教学将会在实践中成长,探索中前行。探寻有效教学途径,构建理想的课堂,必将是语文教育者智慧的选择,永恒的追求。

作者单位:甘肃靖远县第一中学。

构建语文“理想课堂”的六个要素 篇3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该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民主、平等、愉悦、和谐应是它的重要标志。那么,怎样才能构建语文“理想课堂”呢?笔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前提

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上好课的基础。语文课是欣赏课,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它所反映的感情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慷慨激昂,引吭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凭着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像泉水般源源不断地滋润每一个学生。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帮助。

二、潜心课前准备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基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创建高效课堂,必须下足课前准备的功夫。备课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应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精心设计过程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关键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是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因此,教师要改变语文教学中习惯教学字词句篇、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一统的形式,打破常规,由文章的内容、特点决定教学的策略和步骤。精心安排授课内容,做到把握要点,化解难点;强化基础,适时点拨;温故知新,深入拓展,挤出有效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想,拓展思维,大胆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改之路,从而走出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

四、灵活选择教法是构建理想课堂的保障

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案,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考方法”的事实。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听、说、读、写、背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生成。

五、自主探究学习是构建理想课堂的途径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享受探索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讲解学生的疑难问题,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教学。

六、课后教学反思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延伸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育情境是瞬息万变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种快速反应、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教师自己经过学习和内在的体验,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基础上自发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将课后反思变成自身的需要,并形成一种习惯,在上完课后静下心来思考,这堂课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生成的新目标是否达成,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情景创设是否得当,学生思维是否活跃,解读是否到位等等。课后若能及时反思,取长补短,及时撰写二度教学预设,定能精益求精。

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 篇4

关键词:和谐;理想;师生关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30-01

和谐课堂或理想课堂其实就是在教学中所希望的一种平衡,即让学生不仅仅是提高知识水平,还有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让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合作的平台”,而不是师传生受的一种僵硬化教学。所以,在构建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信任和尊重的教学理念,虽然学生在年龄上比教师要小,但是教师必须要认清,学生也是有自己的尊严的。当然,并不是说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打骂或责罚就是尊重了,比如说,本来学生在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却主动的说出做法或答案,让学生失去探索的乐趣;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说自己批改作业是多么的辛苦,让学生认真的改正作业,但是另一方面教师却又在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草草的批改;当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时候,教师却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一边点头敷衍着,等等。尊重是彼此的,只有互相的尊重,才能够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课堂氛围的烘托。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会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试想一下,课堂上,教师板着脸进行讲课,学生如何能够轻松,课堂如何能够活跃,师生距离又如何不会增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的保持微笑,不要一上课首先就是检查背诵或读写,给学生制造压力。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得学生的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把握灵活的教学方法

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建立,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不管是课堂时间多少,还是教授知识的多少,都是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和谐课堂的建立。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减少或改进传统的僵硬化教学,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合作,让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达到有效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谐的课堂必须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由自主的思考和创新。教学方法是非常多样的,而在备课教案中所出现的仅仅是小小的一部分,课堂的随机性是非常大的,所以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教师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可以进行把握,做到活而不乱,闹而不吵,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虽然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但是教学的过程,却是一个集体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和谐课堂或理想课堂,仅仅几个人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调动起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所以,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去独立的思考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促进,互相学习,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

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关系,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加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课堂才会具有更加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而竞争的出现更是对于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激励手段,但是要主要不良竞争现象的出现,及时的引导和鼓励。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在学习之余帮助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而教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不断的鼓励,对其报以欣赏的眼光,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四、课堂内外共同进行

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实现不仅仅是课堂中的那四五十分钟的时间,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在课堂之余的付出和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堂内核课堂外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内容上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可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形式上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工作;在时间上教师要对于课堂上的四五十分钟做到良好的把握,并对于课后的时间也做到有效的安排。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后的实践活动,只有课堂教学取得了成功,学生才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开发相关课程,发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一步的扩展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促進学生在在视野上更加开阔,在发展上更加全面,也为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提供有效的基础。

总而言之,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对于师生间的关系,学生间的信任,师生间的尊重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其互相理解,减少彼此的误解,让学生更好的课堂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不管是在思维上还是在实践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课堂的构建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对于教师的考研,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发展和创新,构建有效的教学环境,发掘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 刘善循.《快乐学习法》[M].商务印书馆.2002.

[2] 李 维.《学习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怎样构建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5

一、需要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 教师要了解学生, 吃透教材, 抓住教学内容, 认真备课;备课时, “备学生”是最重要的, 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本班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 设计出开放的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让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相联系, 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

数学课堂要高效、要理想, 教师必须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精心设计,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 设计出层次不同的作业, 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符合你这个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 设计出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作业, 设计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作业, 要定位难易适中的学习目标, 还要兼顾优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更要深入地钻研教材, 灵活地运用教材, 明确每节数学课的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 把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生活情境相联系,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 把教材中的难点加以分散, 重点加以突破, 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学得轻松、简约。理想的数学课堂并不是教师不用备课, 相反, 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时, 教师要为学生全面考虑, 周密设计, 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 才能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 才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教学设计并不是为了限制整个课堂, 而是为了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得更有方向性, 因此教师备课时, 应该多想想学生, 对学生要全面了解, 努力做到心中有数。

二、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理想的数学课堂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而且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 我们要让生活情境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从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自主地学习探究, 这样, 就可以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进而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成为理想的生活化的课堂。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笔者就可以十分巧妙地挖掘数学生活化的因素, 利用多媒体教学, 出示这样一个画面:在平静的水面上, 投入一颗小石子, 一圈一圈波纹漾起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同心圆。这样, 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学习圆的知识的乐趣, 也能感受到圆的曲线美, 在情境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激起了探究圆的知识的欲望, 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需要学生自主学习, 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

在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尽量讲得少些, 要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 让他们在课堂中大胆质疑, 勇于猜想, 勇于创新, 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记得有一次听课,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其就在讲台上认真地边讲述方法边板书, 结果得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S=πr2, 要求学生就记住这个公式, 并利用公式去计算……可叹这位教师辛苦的讲解反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只注重结果, 却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不知道如何用智慧引领学生去探究发现, 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 理想的数学课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 更需要教师适时的智慧的引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要张弛有度,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自己学习, 有效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创造与发展的过程,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需要学生会“问”

构建理想的高中英语讲评课堂 篇6

目前的讲评课堂, 以教师的点评分析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缺乏应有的思考过程, 合作学习探究答案几乎空白, 质疑意识难以养成, 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突破自我, 无法实现学习效果质的飞跃。要实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就必须依靠理想课堂加以保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合作探究, 确保教师的引领促进学生的学习, 实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飞跃。要以问题的设计为突破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实现理想课堂的构建。

一、传统讲评课堂的现状

1.教师授课内容偏多, 学生参与课堂偏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讲授, 知识点讲得全面透彻, 讲授内容过多反而突不出重点, 缺乏针对性,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由于教师主宰了课堂, 学生参与课堂、展示自己的机会变少, 缺乏小组合作、主动探究、不断反思的过程,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2.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合作竞争意识薄弱。学生一直在被动的学习, 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能很好的获取知识, 很难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有的学生不会整理个性化的错题本, 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善质疑, 有的学生无法进行有效复习, 还有的学生不善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弥补修复。由于参与课堂的机会不多, 学生只顾独自学习, 与同伴互助合作竞争意识也比较薄弱。有的学生有知识点的困惑不能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解决, 有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能提升, 有的学生缺乏自信而不敢大声回答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理想讲评课堂的构建

理想课堂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师生在课堂上的通力合作。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通过优质高效的课堂互动, 同时抓好课前、课中、课后等几个环节, 实现理想课堂的构建。

(一) 讲评课前的教师备课

理想课堂的构建实际上要延伸到课前的教师备课。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更加充分的知识准备来应对学生的提问质疑, 要以充分的备课确保理想课堂的实施。备课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 用合理的课堂任务设计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激发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教师通过作业的批阅了解学情学况, 选择典型的共性知识盲点作为重点分析点拨的内容, 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踊跃汇报、大胆发言, 不足部分则由教师讲授补充, 共同分析知识盲点和错误原因。

(二) 讲评课中的师生互动

理想课堂的构建在于师生角色明确, 给力互动。学生要争做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课堂活动时间, 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进行思想的沟通和碰撞, 不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大胆大声发言, 在教师的讲授补充下构建知识体系、分析错因、悟出结论, 最后通过任务学习加以巩固, 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具体讲评时可以使用以下几个环节:

1.校对答案, 学生思考。教师把答案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校对和回顾。针对共性化的错题要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知识点提示进行思考, 可以提供考点分析、知识点回顾、上下文语境等提示信息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教师要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思考、分析交流, 确保有效生生互动, 同时关注学生的讨论互动氛围, 深入到学生中去, 准确了解学情, 以便作出启发式的有效点拨。

2.学生展示, 教师点拨。学生经过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后会产生自己的见解和新的感悟, 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和结果。教师可以让学生踊跃汇报, 大声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 让其他小组进行评判, 同时鼓励其他小组大胆质疑, 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观点无法定夺时, 教师要适时进行分析和点拨, 与学生共同分析出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型特点, 寻求解题思路和突破方法, 培养学生答题能力。

3.任务学习, 学生感悟。通过学生个性化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踊跃汇报答案、大胆质疑和教师点拨等一系列环节后, 能重新构建弥补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还要用新的学习任务来巩固知识体系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巩固消化。像单选题要让学生积累拓展词汇, 注重一词多义和旧词新义的运用;完形填空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感悟, 通过归纳短文大意和作者观点进一步吃透文章;阅读理解要注重充分利用已读文本, 挖掘设计新的阅读任务, 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定位信息的能力。

4.学生质疑, 教师答疑。共性化的知识盲点解决后, 教师要让学生进一步关注个性化的错题, 自己思考回顾, 分析错因, 弥补不足, 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大胆质疑, 可以同伴互助合作解决问题, 也可以求助于教师, 力求及时解决, 不留后患。

(三) 讲评课后的学生巩固

教师要在课堂结束前对本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总结本课所收获的知识、已解决的问题, 同时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错题积累, 起到巩固消化的作用, 也便于满足以后个性化巩固复习的需要。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理想课堂构建 篇7

关键词 有效教学 理想课堂 构建方法

在教学质量诉求日益强劲的今天,有效教学已经成为教学基本的要求。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则依附于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在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做出改变,从而让课堂教学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因此,理想课堂不仅有教师精彩的教授过程,还要有师生间有情互动,更要有学生最满意的自我展示。如何构建理想课堂,从有效教学理论中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方法。

一、加强教师素质,建立理想课堂

对于教师方面应该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修养以及综合素质。教师自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要活到老学到老,从而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教师就像摆渡的人,他们需要把学生都送到对岸去。摆渡也有摆渡的技巧,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把本身的技巧练得纯熟,才能更好地把学生送到对岸去。

鲍里奇先生在其专著《有效教学方法》中提到有关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要建立有效的理想课堂要做到:(1)强化目标意识,任课老师一定要清楚自己该堂课要讲解的内容,要有明确的目标,课后再了解学生知识的接受程度是否如自己所设想的那样,以便老师的自我反思,教学能力的提升。(2)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教学思路走,这样课堂活力才会提升,学生也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可以采取例如,降低问题的难度,每节课都专门设置几个较简单的问题抽中下成绩的学生起来回答,一旦学生回答正确,要表扬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能再次参与到课堂当中。(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每节课都应该花时间复习上节课知识,以便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4)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要源于课本也要高于课本。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是教他们怎么做人。所以教师的知识来源要远远比书本上的知识广泛得多。(5)注意传授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学习的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换而言之就是:教学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应该就是“教”学生“学”,不是说把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受用一辈子。

二、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有效教学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一种特殊交往。在这种特殊交往中教师充当的应该是组织引导者、合作协助者,观察鼓励者。教师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体现了新课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间互动。加强师生间互动要做到:(1)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作为知识的载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适应学生思维和情绪的变化,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待。(2)把学生情感态度放在课堂首位。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允许失败,提倡质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在体验思考的快乐的同时,获得解决问题后的精神愉悦。(3)持包容之心对待学生。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犯错。但是在学生犯错后,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耐心鼓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并期待学生进步。

三、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自我展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应该这样做:(1)进行课前预习活动。预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也使教师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2)建立教学情境。围绕三维学习目标(三维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状况确立,目标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可操作。)建立具体且联系实际的教学情境,可采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教学情境,比如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3)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例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活动。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敢于探究。在开展探究合作学习的同时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学生课上的展示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锻炼的过程,是交流提高的过程。(4)给于同学归纳总结的机会。对课堂上讨论探究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教师要作适当归纳小结。每堂课预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根据学生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对于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

四、结语

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个教师所期望的预定目标,但是在现如今的课堂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达成这个预定目标。尽管如此,作为教师还是必须坚持一条,那就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考虑到学生的各种需要,如:情感需要等等,同时还要适当给于学生积极的激励,使得学生从思想和心灵上得到满足。从而使得课堂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展示平台,让课堂展现出应有的风采。

参考文献:

[1]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2]肖成全等.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周丽琴.构建理想课堂 促进有效教学[J].新校园(下旬刊),2009(2)

上一篇:面部特征下一篇:节约材料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