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想新课堂(精选12篇)
构建理想新课堂 篇1
当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信息技术走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进, 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目前的课堂教学的需要, 要想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就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课堂生活, 与现代生活和技术发展的联系。
结合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要求, 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资源, 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创造声像并茂、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极大地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做好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新课程的整合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哪些促进作用呢?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把有关的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文本等多种信息载体合成于一体, 更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有了真实感, 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 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 合理利用大量信息技术资源, 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图、文、声、色并茂, 字幕与动画巧妙使用, 使音、形、义有机结合,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信息技术手段所呈现的情景和示范材料为学生创造了逼真的语言环境, 从而加快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过程, 提高了听的能力。以前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 往往对所运用材料的相关背景进行介绍, 基于课堂时间因素, 不可能非常详细, 学生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现在运用信息技术从网上提取众多相关信息, 供学生快速阅读, 促进了学生对目的任务的进一步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另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一改以往任务式的写作训练,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意义, 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在上课时, 我根据教学内容, 班级特点, 学生学习情况等制作不同的多媒体课件, 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到“易”、“趣“、“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 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使自己的认知更深刻、更准确、与其他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学习习惯,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真正把英语用于实际生活中, 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然而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 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并非易事, 它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理念, 敢于开拓创新
首先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领会课堂改革的精神实质, 更新教育理念。另外博采众长,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思想与方法, 积极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 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 摆正应试与素质教育的正确关系, 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翅膀。
2. 强化课堂管理, 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 学生参与活动, 成为活动的主体, 必然会产生学生个体与群体活动的次数增多, 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课堂纪律, 这就要我们精心设计与实施课堂活动, 注意各个环节的过渡,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防止出现课堂混乱, 学生活动与教学目的偏离或仍然是教师一言堂教学的怪圈。
3. 认真选材, 合理利用, 宁缺勿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运用, 课件材料的选择, 必须紧扣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实际、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教学服务的,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更为生动的教学模式或手段, 绝不能为使用而使用。在选择材料时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 不能盲目采用, 课堂要给师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4. 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关系
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 应清楚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局限性, 如多媒体课件必须经常更新, 教师的备课量大, 教师自身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影响其运用效果等, 因而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关系, 也是做好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关键。
总而言之, 信息技术作为刚走进课堂不久的新型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作为教育者应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从而达到“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目标。
“电脑和英语”被喻为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两把钥匙。让我们不断挑战自我, 更新教学观念, 与时俱进, 继续探索, 使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相得益彰。
构建理想新课堂 篇2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 吴作武
理想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主体的智慧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但事实上,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想课堂的构建过程如若缺少了蕴涵活力的内容资源,那么一切层面的教学行为便会因失去赖以依托的原始肢体而显得虚无苍白。理想的课堂需要有思想的支撑。“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因为教师的不同,因为教学材料的变化,教学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定式的基础上有变式,让课堂在丰富多样的呈现中展示其魅力。因此,理想的课堂要不拘一格,要富于个性和变化。理想的课堂应该充满教师的执教智慧,应该体现教师的引领能力,体现学生的发现和创造。理想的课堂要把握适度的火候,追求炉火纯青而无雕琢矫饰的境界。对此,笔者试图点明三大理念视界:
一、和谐的氛围:理想课堂的前提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平静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效果最好。我记得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国安老师在我校承办的“构筑理想课堂”主题研讨会上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要构建伙伴式的校园人际关系。课堂的人际关系,是校园人际关系的缩影,因此,要构建课堂伙伴式的人际关系,就必须着手于整个学校人际关系的改进。他倡导老师之间、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磨砺,每一个教师都能借助教师集体的力量得到成长。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切磋。我想陈老师的这段话也充分说明了一点: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学习信息,而且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能和学生共同成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打开电视机,我们就会看到许多电视节目是从主持人与观众或者听众聊天开始的,随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一切便从交流开始,在轻松愉快的聊天中,心与心之间能够沟通了,距离感消失了。
曾有幸听过江苏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金根的一节数学课。他来到我们张家港市一所小学借班上课,在上课之前的五分钟,他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真正与学生接触。他上的内容是六年级的“分数与除法”,这种概念课与前面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换上我,一定会好好复习一下前面的旧知。可吴老师却不紧不慢地与学生聊了一下。
他问学生:“你们认识我吗?”“你知道我从什么地方来的,怎么知道的?”“我与你们是什么关系?”……
起先我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后来终于明白他的设计之精巧。因为正是吴老师与学生这种无拘无束的距离,使学生一开始就看到一位陌生的老师,渐渐觉得老师很熟悉,最后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大朋友。以至后来教师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不断地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小组交流讨论学习,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到后来的课堂学习评价,早已看不出这是在借班上课,听课的老师为如此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惊叹,也真正领略了特级教师的风采。
由此看来,真正的上课,其实未必是认认真真,一板一眼地教授,应该像吴老师那样,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活泼、平等的学习氛围,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事实也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最佳的学习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是来自于师生共同创造的融洽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或许就是自然真实的课堂,是一种最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师的亲和力正是使学生愉快学习的前提。
新教育实验的现状是:在亲和度方面做得比较好。在这次课堂教学研讨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一点。
二、灵动的思维:理想课堂的内核
(一)恰当地情景,促进思维
袁金华老师曾经在《课堂教学论》里指出:课堂教学活动尽管有不同的结构模式和活动过程,但是大体都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知识等基本环节。在感知教材阶段,一般要通过初步的阅读,讲述、展示、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适当地创设情景,能调整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状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优化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
前些日子我读到詹明道老师在评特级教师徐斌的《一位数乘两位数》时说到:新课改提倡情景创设,通过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关注情景,使情景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徐老师在该课的新课学习时,复习阶段创设了大象带来的问题情景,出现的这些问题正是解决本课需要利用的已有的知识,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徐老师还穿插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动画的课件等等,这些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思维服务的。所以詹老师在评价时特别强调:他不是一味地创设情景,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努力寻求新知的“生长点”来创设情景的。这些情景为沟通新旧之间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许多材料,少了几许花俏,多了一些平实。看来,真实、有效、适度的情景,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也许可以说是提高参与度的要素之一吧。
(二)合理地预设,发展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是呀,理想的课堂中,教师合理的预设是不能缺少的。
数学论坛上曾经就“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进行过认真的探讨,一位网友曾这样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预习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精彩教学,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假如在学生预习时,出示引导性提纲;假如课堂变成学生交流自我习得某一知识时的体验;假如课堂变成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的质疑问难?假如课堂变成学生求异创新的舞台?......当前的课堂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模样-----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堂。说得很实在。
我知道课前合理地预设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备教材的同时,分析学情,借助于文本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确定位置〉时,课的最后采用了特级教师找位置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拿着电影票去找自己的位置,教学时,她满以为学生一定会说:我是根据几排几座来找的,那知道现在的孩子去电影院的机会不多,即使去,很多情况下也不是对号入座的,所以孩子在课堂上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那样,结果,那位老师很是难过,觉得自己的数学课上砸了„„
其实,我觉得出现这样的结果,是老师预设不够,在分析教材时,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出现。
另一个老师在上这样一课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于是,他采用了另外一种提问的方法:假如电影院一定要对号入座,你怎样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看来,教会学生向文本学习,借助于文本发展自己的思维,是人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素质。
(三)自然地生成,创新思维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建构新知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获取不应该是教师和文本的直接给予,而是应该在学生充分经历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在理想的课堂中,我们非常强调一个自由度的体现,它既是课堂呈现的一种氛围,他可以是心灵的自由状态,也可以是无拘无束的争论过程,也可以是情感的自由宣泄的过程,还可是环境。我想:这样的自由度对于学生自然地生成一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听过一节优秀青年教师的数学课:《七的乘法口诀》,在一系列生活场景图中,无论是笑容可拘的七仙女,还是生动有趣的转盘游戏、深受喜欢的孙悟空以及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七言古诗等,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整个练习过程中,也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知情交融,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和谐、民主、欢快而又紧张的课堂氛围之中。课堂上,师生对口诀,快乐大转盘、猜一猜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口诀”等等,交谈式、对话式、探讨式教学方式正挑战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尤其是最后的听歌编题环节,既轻松有效地调节教学氛围,同时,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师生沉浸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沟通。
在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吸纳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还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教师已经将学生数学思维的的触角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大课堂!
看来,生成有预料之中的,也有预料之外的。贲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一定考虑到了许多学生容易生成的东西。
三、智慧的评价:理想课堂的基石
新课程实施以来,评价一直倍受关注。如何改革评价,如何找到适合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的评价模式,我们正在努力尝试着。
朱市长在谈到理想课堂的三个要素中,提到了有效性这个关键词。事实上的确是这样,评价一个课堂,你无论怎么说,落实到最后还是它的有效性。有效性就包括做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人情感的滋润,从知、情、意三个方面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分析。
在窦桂梅老师的《火烧圆明园》一课中,课文的结束部分,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屏幕上出现了窦老师引入的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如皇帝因为外国使者不行跪礼而斩来使,由此激怒了外国人,导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且是大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带路。火烧圆明园之后皇帝为了复仇反而损失了150万公顷的领土„„
看了这些词条,老师让学生进行思考: 现在,你的自豪、愤怒仅仅还停留在对外国人身上?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怎么正确对待历史,怎么面对外国强敌?以此促进孩子反省、反思?很多孩子激动地说,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富国强民,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才能对付外来侵略者。在老师让孩子选择“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四个角色谈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个孩子说:“我要当一个士兵,守侯在圆明园的周围,保卫它,留给大家一个沉甸甸的思考!”„„
都说语文是人学,是精神之根,此时此刻,在这种既广远又深沉的超越了教材的学习中,孩子们的灵魂不也得到了洗涤吗?这样智慧的评价,让我们感觉窦老师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孩子的激情,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孩子的智慧,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在教育在线上曾经阅读过《给朱永新教授的一封公开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的时候,就亲手创造了它”(乔治·肖伯纳)新教育的实践有别于学院派的研究、行政化的实验,反映出的是第三条道路:来自民间、来自基层的自发的教改。
我认为,现在进行的“构筑理想的课堂教学研讨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的交流学习活动,符合了人们的现实需要。或许这样的实践探讨要远比理论的讲评来得实惠得多。
在《智慧背囊》里读到这样一个例子:有记者问奥运金牌得主刘易斯:你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了,你没有竞争的目标怎么办?刘易斯答:我下一步该做的是——粉碎自己。刘易斯真叫智慧。是的,仔细想想:你最好的朋友是你自己,你最大的敌人也是你自己。新教育实验绝不是很刻意地做给人家看,写教育随笔也好,开展读书活动也罢,在人气正旺的在线上,每天能与你竞争的只有你自己——你做得对自己苛刻些,你就会做得有张力些质感些;你做得马虎一些,你就只能乏味些平淡些,到最后也只能自欺欺人。所以我说,新教育实验,也要深刻记住:
实验本身最终会产生两种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的实践、研究,我们看到实验的学校正在迅速扩大,实验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新教育实验参与的教
师也越来越多,也许很多人是抱着这样一种观望心态来的:边走边看,沿途看到美丽的风景又情不自禁地留下一些照片,也有人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的,感觉有了兴趣,也就把自己陪了进去。当我们看到新教育实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时,我们也不妨时时给自己提个醒,赢——自——己——把!
“理想大课堂”的构建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28-02
“今天故事的主人翁,你们一定都很熟悉——阿凡提。提起阿凡提,你们会想起什么?”
“小毛驴!小毛驴!”操场上,学生一个个抢着回答。
又一次“理想大课堂”上,笔者按学校课程安排,给全校师生上课,授课的内容是《阿凡提与三兄弟的故事》:“阿凡提风趣幽默,他骑着毛驴走四方,他走到哪儿,就把欢乐带到哪儿。他是智慧与正义的化身,他专门帮助穷苦大众……阿凡提一听,心里偷偷乐了,他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他请来一位邻居帮忙……该怎么分?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特别要注意‘他请来一位邻居帮忙这句话,我相信阿凡提就在你们中间!”话音刚落,不少孩子就高高举起了小手,看着眼前不断举起的小手,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身影,请谁好呢?“按学号!是啊,按学号产生幸运星,那是最公平的选择。”想到这儿,笔者大声地说:“请每个班学号为1号的同学上台与我们分享!”从此,每节“理想大课堂”都遵守“学号”的规矩,每周都有一个新的“学号”成为“幸运星”。这“幸运星”不仅仅停留在发言、回答问题上,每次颁奖、领奖也一样抽“学号”,每个学号都有可能随时“亮相”。这就是公平、民主、平等,我们应该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
国学经典诵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为生命打底,为未来“着色”。滨湖路小学除了将经典诵读安排到“静心悦读大课堂”,还将它排进了每周一次的“理想大课堂”,至今已十年有余。每学期开学初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每周两个班级在正副班主任的带领下,为全校师生送来经典诵读。诵读要像歌唱一样美妙动听,它不仅仅是读、背,在“理想大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诵”,用抑扬顿挫的腔调念,这“高低抑扬”在笔者看来就如那旋律中的声调错落,表面上看来是控制声音的技巧,实则背后是一个“情”字。歌唱强调以情带声,“诵”又何尝不是呢?孩子们走进“理想大课堂”,不就是要表达心中的一份情感吗?为了准确表达心中的这份情,笔者要求孩子们在“诵”时做到字正腔圆、入情入境。只有这样,“诵”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带来美的体验,才能涵养出“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走上舞台参加经典诵读,这一举措对笔者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前些年,每学期开学总有教师提议“经典诵读教师们就不要上场了”,甚至也有班子成员为教师们求情。“你们要坚持下去!”每到这时,笔者总是这样答复。特色源于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梦想终将长成一棵大树。如今,“理想大课堂”上的“经典诵读”已不仅仅停留在传承前人经典的层面上,也成了师生、家长创作诗文的舞台。那一首首原创的诗文,传递着对祖国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
“理想大课堂”上还有一个特殊的景观,那就是偌大的操场上,我们也要讲“悄悄话”。几千人啊,怎么说?“轻声高位置”地说。什么叫“轻声高位置”?笔者这样向孩子们解释并提出要求:“闭上眼睛,双手叉腰,然后深深地、慢慢地呼吸,你就能闻到那清清的‘花香,把它吸进小肚子里,让你的腰一点点‘变粗,然后用它说话。”或是:“用力拍打一下自己的小肚子,看谁的小肚子绷得紧紧的。用力发出既低沉又有力量的声音。”孩子们觉得新鲜,个个有模有样地跟着模仿。为了这“轻声高位置”,笔者常常要求孩子们紧握拳头寻找力量,呼喊“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笔者还教孩子们“交头接耳”地说,看谁的“悄悄话”说得最有趣、最动听,同样也要提着“气”说,这样发出来的声音,笔者称其“有教养”,是“滨湖好声音”。在“交头接耳”中,孩子们头靠着头、肩挨着肩,那神情、模样如兄弟、似姐妹……这样的场景是那样的美好!
如今,滨湖路小学的孩子不管是在操场上还是在课堂里,都在追求这“轻声高位置”的表达。当然要达到真正的“轻声高位置”并养成正确的发声习惯,对孩子们来说仅仅是起步,但重要的是,孩子们知道了那是正确的方法,是应追求的目标!为了这“轻声高位置”,笔者走进课堂,拿起语文课本亲自示范指导孩子们诵读,让课堂也悄悄变化着……如今,这一科学的发声方法正在引领诵读、影响课堂。这授课方法,让课程标准中民主、平等、公平、尊重的原则贯穿其中;让“学贵有疑”的良好品质在一次次“屏气凝神”的思考和分享中得到“生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作为校长,若不对孩子直接施加影响,就会失去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感受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能力。”不得不承认,校长和学生是有一定距离的,校长大多时间都忙于行政事务,即便是带班上课,也只能上一两个班,只能对那几十号学生直接施加影响。作为一校之长,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全体,要竭尽全力让全校的学生都能受到影响,这样才能让校长之“魂”真真切切地发挥精神引领的作用。如今的学校没有不强调人文关怀的,而这人文关怀是什么?我们去尝试了吗?陶行知说:“只有把自己变成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所谓变成孩子,就是要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聆听,这样孩子就会渐渐拥有一双童眼、一颗童心,就能理解童趣、欣赏童真,从而获得教育的灵感。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读懂童心,更要葆有一颗童心!作为教育者,我们还应明白,教育不是去寻找适合教育的模式,而是要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喜欢什么?喜欢听故事呀!滨湖路小学——一个“梦开始的地方”,一个个梦里不就是一个个成长的故事吗?这故事里该有多少孩子们的梦想啊!一个个励志故事不就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始吗?于是,学校在2005年将“理想大课堂”排进了学校课程总表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从活动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从此,年复一年,故事每周必讲、必背。数十年了,每到周末,笔者都要花上一个小时找故事、背故事。如今,十年飘然而过,国旗下的“小故事,大道理”依然是笔者和孩子们相遇如初的期待;一个个故事不仅激励孩子们成长,也慢慢融进笔者的生命,让自己眼界更开阔、胸襟更宽阔、待人更真诚、为人更纯粹、办学更独到了。
这就是笔者为滨湖路小学的孩子们量身打造的“理想大课堂”,也是作为校长为自己确立的舞台、书写的名片。在这年复一年的“理想大课堂”上,我们的“滨滨”“蓝蓝”变得越发知书达理、自信大方、聪慧机智;在这年复一年的“理想大课堂”上,一个个教师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得到了展示,变得越发大气、文雅。
这就是我们的“理想大课堂”,无论是聆听、思考、分享、诵读,都是那样兴趣盎然、激情飞扬,让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生长、情感的互动、理想信念的种子一并迸发。“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理想大课堂”就在那一声声意犹未尽的欢呼声中下课!
高效课堂的理想构建 篇4
一、置身儿童的视野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 对一切来说, 只有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烂漫、多姿的, 用儿童的视角、眼光、语言去解读语文, 我们会发现课堂不是单调乏味的, 而是绚丽多彩的。了解孩子的思维、需求, 营造开放性的、儿童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 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童趣的学习场所, 孩子会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把语文课堂教学置于一个童真的世界中, 让学习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如游戏一样轻松, 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主动认识世界、感悟世界。
【教例一】鄂教版二年级《请星星》的教学
师:咱们来到天边, 周围出现了许多星星, 咱们把它们请回家和我们一起玩吧!想想看, 我们得跟星星说些什么, 它才愿意下来和我们玩呢?
(学生回答略。)
师:如果你们再热情点儿, 小星星会更高兴。来, 向星星招招手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其邀请的语言热情而大方。这时, 天空的月亮船中出现一颗小星星, 并为学生的成功而鼓掌 (幻灯播放) 。
师:听了我们的邀请, 小星星这个时候坐在月亮船上可开心啦!把它们的快乐读出来吧。 (指名读, 齐读。)
在这一课例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 配以美妙的音乐, 创设了一个满天繁星的美丽夜空和一个交朋友的场景, 增加了教学的情境性,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美美地诵读着诗歌, 思绪飞到了月亮之上, 与可爱的星星交上了朋友。
二、激起情感的涟漪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 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于丰富的语言土壤中, 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教材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例子, 一种载体,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 却承载着太多的情和义。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唤醒生命, 激扬生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教学若要成功, 需以情感为纽带。”语言的流畅表达需要“情”的催发, 情动则辞发。当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时, 课堂便会焕发出如痴如醉的人化情境, 此时, 师生的对话不再是干巴巴的符号, 而是心灵的倾诉、生命的宣泄。“水本无波, 相荡而起涟漪;石本无华, 相击而生火花”。教学中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不断激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 才能达到师生、文本之情的水乳交融。
【教例二】鄂教版六年级《浮冰上》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诺尼的语言动作, 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当讲到诺尼为了生存, 在痛苦、不忍但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准备杀死爱犬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复杂心情, 教师用了一段情真意切的话语:“诺尼举起小刀一步步走近尼玛克, 当锋利的小刀就要划开尼玛克的胸脯, 当殷红的鲜血就要染红这冰冷的浮冰……诺尼手里拿着小刀, 他的心里也有一把刀子, 他的心如刀绞, 他百感交集, 他想起了……想起了什么?”教师这样极富磁力与感染力的语言, 再现了诺尼的内心独白, 为学生营造出画面和场景, 渲染了情感的高潮, 使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 加深了对爱与生命的认识。大有情韵在胸, 绕梁不散之感。这般情感涌流的课堂也会使学生梦牵魂系, 刻骨铭心, 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营造风趣的氛围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 而且要使学生“乐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米·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 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 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有助于学生去理解, 接受和记忆新知识。理想课堂应该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幽默、诙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使孩子受到教育, 得到启发。这需要教师以灵动的教学智慧、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情怀, 在教学活动中激励、探究, 教师在笑谈中指导, 与学生进行平等愉快的交流, 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中喜欢语文, 享受语文。
【教例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 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 请你 (师指一名男同学) 推荐一下。
师: (对“外甥”) 今天月色这么好, 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 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
师:你先说。
生: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师: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词里的句子。
师:可以吗?
生:可以, 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月”, 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月儿弯弯照楼台, 楼高又怕摔下来。
(生大笑, 说不是古诗, 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作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 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 (生笑声不止)
在这个经典课例中, 于永正老师营造了两个“风趣点”:一是请学生当“外甥”;二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 让学生觉得老师有亲和力, 课堂有意思, 营造了“师生一体”的美妙境界。这样的课堂真正释放了孩子天性, 张扬着孩子个性, 让学生能无忌地活动, 自由地说, 大声地笑, 我们的课堂才会更亲切, 更自然, 更和谐, 更愉悦, 所有的课中人才会更幸福。
四、拓宽运用的领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笔者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课上的知识是在课本基础上可以尽最大限度开放、发散、拓展、延伸的。语文教育课堂中的“野”, 表现在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就不能只是将学生囿于四角的课堂, 其学习活动应放在自然、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同时, 要注意多学科融合, 相得益彰, 最终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堂上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教材不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全部,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 推动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因此, 凭借语文课程, 师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课堂相关的教育活动, 学科与学科间结合, 课内与课外结合, 校内与校外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 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 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 拓展视野, 使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能力, 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生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五、着眼人的终身发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全人发展, 它由原来的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志趣的课堂中, 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能力得到培养, 情感得到陶冶, 人格得到提升。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 由三维目标构成, 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 基座稳固了, 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 “上层建筑”才能发展得越高。三维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 没有它, 那将是语文人文性的缺失。因此, 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儿童受到常规教育, 而且得到一定的启发, 更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利于从小培养儿童的远大志向、美好情操。
【教例四】鄂教版一年级《我很快乐》的教学
教师抓住文中语言的训练点, 让学生模仿文中“我是学生, 我会跑步, 我很快乐”的句式表达, 以实现读写结合。但是有的学生却大声地说道:“我是鳄鱼, 我会吃人, 我很快乐。”受到这一启发, 马上有人在下面嚷到:“我是老虎!”“我是鲨鱼!”这时, 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再度品读课文, 她这样引导:“你们看, 太阳的快乐在于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 我们快乐也要让别人觉得快乐。”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启发下, 学生纷纷在表达中正确认识自我, 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快乐是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 给别人带去快乐, 自己会更快乐, 从而形成了健康正确的快乐概念。所以, 语文课堂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授, 还应承载着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课堂要营造幸福的语文世界, 这样的课堂有心灵的絮语, 有自然的默契, 有会心的微笑。这样的课堂不人为制造高潮、预设精彩, 而是遵循课堂的自然生态。在这样的课堂里, 一切都那么真实、和谐、温暖;在这样的课堂里, 师生心与心彼此接纳、情与情相互眷念、思与思相互碰撞, 让人亲近, 让人回味, 让人幸福。
语文课堂上应该闪现最真实的人生活力, 激扬起最精彩的生命激情, 这些价值取向都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中。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 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于丰富的语言土壤中, 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
构建理想新课堂 篇5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 王克梅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偶然,我在本真教育的公众号里看到徐洁老师出新书了,正当我想着如何得到一本签名本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了一本,真是心想事就成。
徐洁老师是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是一位勇敢的课堂探索者,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推动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7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
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在既平凡又繁琐的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生命的每一天,更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精巧的预设。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习《四季》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说话,创作成诗。于是,我先让学生读全诗,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后,明确了: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然后出示了桃花和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一节小诗应运而生:桃花朵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然后我又引领观察图片和想象,学生就创作了这样的一节小诗:蜜蜂嗡嗡,他开心地说:“我是春天。”就这样,一幅图片,两种不同的语言训练就大功告成。最后,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的微视频,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创作了很多成功的小诗,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如:邢恪伟的《四季》——树苗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太阳大大,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苹果圆圆,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北风大嘴巴一鼓,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冬天。”如:邢曼舒的《四季》——燕子喃喃,他对池塘说:“我是春天。”∕大雨哗哗,他对庄稼说:“我是夏天。”∕树叶沙沙,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雪花张开翅膀,他温柔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高传杰的《四季》——柳絮飘飘,他对花儿说:“我是春天。”∕知了声声,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秋叶说:“我是秋天。”∕白雪皑皑,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四季》——桃花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小溪潺潺,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枫叶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她对梅花说:“我就是冬天。”……于是,和学生一起徜徉课堂的我,深深懂得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课堂引领生命,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
深度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我的实践,更是我的理想。如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的实践中,学习《大还是小》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就创造了这样的语言,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让学生感知到“成长”,体验到成长的喜悦。如——陈潇纬:我给妹妹打伞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我自己睡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亓祥羽: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我自己过马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姚雯婕:我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帮妈妈干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张晨曦:我帮妈妈擦桌子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大,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李美涵:我吃饭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大,因为我和大人一样吃饭;我过马路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小,因为需要家长领着我。……于是,和学生一起漫步在语文课堂里的我,深深领会了:深度学习要靠教师来引领,要靠提升思维质量来促进深度学习。要从文本出发,唤醒学生的情感和主观感受,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
课堂滋养生命,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思想的魅力。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引领学生涵泳体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这是我的信念,更是我的坚守。如我们进行了《弟子规》的诵读,每天的早读,我都会在黑板上写上几句,采用示范读、找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朗读策略,再谈理解,以促进学生的记忆。于是,在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学会了自己创造,例如诵读“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后,学生创造了:“诚信是生命的根本,绝不可以欺骗,因为它带来的必定是毁灭。”诵读“话说多,不如少”后,学生创造了“很多时候,安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诵读“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后,学生创造了“博爱之人,才会有未来”……于是,和学生陶醉在优美传统文化课堂里的我,深深领悟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芬芳馥郁,学生沉浸其中,学会了创造,学会了思考,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提升学生的生命素养,才能让学生散发思想的魅力。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构建理想课堂 找到幸福源泉 篇6
“致力于生活体验,实现公民素养教育”强调的是课堂拓展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强调的是合作学习与民主意识的提升,强调的是通过公民教育实践让学生获得真知。当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感受、探索、领悟并学会学习;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了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也得到张扬后,其身心便得到和谐发展,幸福感便会从内心深处真正被唤醒。
一、立足课堂,教师先行
我们坚持“健全人格,育德为尚,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理念,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着眼于学生公民素养的养成,注重学科人文性的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1-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比较普遍,比如阅读教学案例。像《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样的文章不局限于学生读熟课文、初步明晰道理,更通过设置情境,父子对话,促使学生在与文本、主人公的对话中,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铭记于心。
又如口语交际课,重在对一年级儿童进行礼仪教育,“请你看着老师的眼睛,再说话”,“老师请你发言,你该怎么办”等,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举手起立发言等良好习惯的同时,不忘进行礼仪教育。就这样,我们将“学校里的礼仪”、“家庭里的礼仪”、“进餐的礼仪”、“待客礼仪”等系列内容,结合学科特点,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了持久的多方面潜移默化的浸润。
2.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可把数学家特别是其童年的故事选编人教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故事所蕴含的数学家的优良品质,体味数学家的成长历程,理解数学家对数学的深深热爱之情。从数学家为数学的发展而演绎出的一个个艰辛故事中,感受那份执著、严谨、诚实、求实的人格品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选编一些定律、定理、公式发现中的故事,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索精神。每一个定律、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都蕴藏着客观、公正的理性价值,而且还体现着谦虚、谨慎、诚实、求实、严谨与执著等品质与风格。另外,教师也可将应用题的编写与公民教育的目标联系起来,将公民教育内容转化为应用题的内容,比如生态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有可能通过应用题的形式,灵活地渗透进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儿童的公民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让其感受到赢得社会地位的幸福所在!
3.在科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着力培养学生尊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精神,构建真实的科学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放飞自己的思维,在探索活动中打开自己的视野,促进自主发展,培养其创新意识。如《磁铁的磁性》一课,对相关数据进行多方面分析、多角度思考,增强了得出结论的可靠性,从而为学生建立了辩证的思维观点。
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将《小公民手册》内容创编成游戏,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小公民素质教育。同时,可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公民素质教育的题材,拓展教材的视野。例如“我是小交警”,将体育队列练习与交通安全意识相结合;而我们的“养生之道”系列室内课,除了教给学生正确的养生方法和道理外,还将养生之道的知识和技能创编成儿歌,要求学生说给家长听,培养其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4.在音乐、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教学中,在学生对本土音乐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杨柳青》《茉莉花》等内容,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土音乐,热爱本土音乐,由自豪感而萌生出幸福感。不仅让学生喜欢现代音乐,且对古代、近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同时,教师也可引出外国管弦乐作品《狮王进行曲》《彼得与狼》《动物狂欢节》等,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从而,使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
美术教学中,可举办“点石成金”展览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材料完成手工制作,如收集废旧纸杯、小药瓶制作风铃;利用废旧纸盒制作小玩具;用各种碎花布、旧挂历、各种废旧彩纸制作创意环保袋;用废旧饮料瓶制作花篮、笔筒等。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节约用纸”的教育,增强其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让学生从小做起、从细节做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学生成为社会贡献者的角色时,那种被社会所需要的幸福感便会萌生出来!
所以,当教与学不仅是牢记枯燥的知识点和应付考试,而是人文素养的一种获得途径时,其中的主角——教师与学生便不难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了。
二、以活动课为载体,提升教育幸福指数
我校开设了特色课程——戏剧课、轮滑课,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载体的作用,开辟多种途径,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以小公民的身份和角色,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实践活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活动课堂中内化公民意识。事实证明,只有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那种幸福感才会在团队中、朋友中、自我管理中、队干工作中扑面而来。
我们在戏剧课上主要培养“行知小剧团”成员,学生在戏剧课上学习中华经典篇目、新国文,并将学到的篇目排成剧本,参加各种表演。在行知小剧团里,学生吟诵着中国传统经典篇目,却没有以往的呆滞和木讷,而是收获着创意表演的乐趣,得到了家人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幸福感油然而生。
再来到活动场的轮滑课上,学生个个生龙活虎,为参加轮滑球队而艰苦地训练着。潇洒于轮滑场的健儿们展现着他们的飒爽英姿。我们看到学生那大汗淋漓的脸上溢满了喜悦……学生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课中,收获着热情,收获着希望,收获着人生,收获着幸福。
另外,我们还立足本土,从学生实际出发,编撰了校本教材《自理篇》《安全篇》《职业篇》《生态文明篇》。教材中,不仅有学生的身影,连他们的爸爸妈妈也进入了教材,且学生熟悉的晓彤警官、大刚、杨姝等主持人也在教材里了。当然,学生最喜爱的贵州籍名人也进入了教材;黔灵公园、湿地公园、花溪公园、孔学堂也在教材里了;而且猴子等小动物们也在教材里了……校本教材里到处都是熟悉的人、事、物,这样的学习本身就充满了温馨与幸福。
追寻有效教学 构建理想课堂 篇7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 灵活而又恰当地选用, 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我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一、任务提出, 引导活动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宗旨是以任务为主线, 教师为指导, 学生为主体。
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讲解教学内容, 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 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我会到学生中巡视, 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作出相应的指导。我们在设置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内容的实际情况,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 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习, 努力完成在本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还有要注意的就是任务要相互关联, 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由于受家庭环境、生理素质、兴趣爱好、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 为解决这种差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分层教学法, 感到效果很好。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 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给予辅导, 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 从而使各层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 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 较好地解决统一教学与学生差异性的矛盾。
我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放低起点, 尽量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演示教学, 直观展示操作, 然后通过模仿示范, 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则通过尝试探究, 教师适时帮助, 解决任务, 尽可能使其主动学习, 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 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对第三层次的学生, 则通过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适时点拨, 协助教师帮助同学, 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设置任务时也注意分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知识水平自行选其一进行操作练习。这样的分层提升练习,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程度, 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 这样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到达了标点, 树立了自信, 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也不会无所事事, 游手好闲。
三、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 能恰如其分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水到渠成地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使课堂教学逐渐走向高效。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指导,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 让他们尽可能创造性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从而充分地展示自我。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同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 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内交流, 合作沟通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差异比较大,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 信息技术教学通常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差异性问题, 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有效合理地建立学习小组, 对我们驾驭课堂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我是通过给学生发放信息技术水平自我评估表, 然后根据获取学生的信息来初步分组的, 将男生、女生、成绩好的和电脑操作好的学生搭配开, 使得各小组的实力比较均衡, 再让各小组成员民主推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学习时, 请组长管理本小组的纪律,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果, 适当的时候我还会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预设和生成, 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过程,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情感的孩子, 他们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很大的变数, 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 在课堂上会随时发生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事情, 如果能够正确而巧妙地处理这样的问题, 并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新资源, 就会让信息技术课变得更加生动, 更加丰富。
追求教学艺术 构建理想课堂 篇8
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在讲课时轻松愉快, 主动自如, 犹如渔翁撒网, 时而张开, 时而收拢, 总能获得满意的收获。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在教学上要努力构建理想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读书, 学会思考, 学会审美, 学会做人。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学会读书
从注重学生本身对文本的感悟这个角度, 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 并且能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式。阅读形式本来应该是多样化的, 如:分角色读, 分小组读, 默读, 诵读, 浏览, 精读等,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 目光与文字进行亲密接触, 以牢固掌握字音, 强化识记字形, 深刻体会思想感情。只有反复阅读, 读得正确流畅, 才能增强语感, 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自主读书的习惯。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风筝》一课,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作者一见到风筝, 心情为何惊异和悲哀, 而不像一般人那样愉快呢?”默读第一遍, 对课文内容初步了解, 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用跳读法回答问题:我爱弟弟吗?从哪里看出来?我是个怎样的人?尾段中“悲哀”的含义?学生再次阅读, 探究答案, 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小组的讨论加上教师的点拨, 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 这时候再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就能读准语气, 体会心情, 深刻感悟到作者由家庭小事引发的对于封建社会制度的强烈批判, 对于中国民众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的痛心。
在整个阅读中注意两点:1.阅读时间要充分, 而且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让水平高的同学带动全组探究。2.每次阅读前都要有明确的任务, 教师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并适当点拨。
总之, 必须把读书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 并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 深厚凝重的默读, 长篇大论的宜于采用精读片段、浏览、跳读等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因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 所以对同样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 教师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 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 畅所欲言, 创新阅读。自主阅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 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限制学生的理解, 忽视学生自我解读, 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课, 讨论:木雕该不该要回来?学生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说, 可以站在父母的立场:“该要, 木雕十分名贵, 是父母心爱之物, 代表了他们对我的爱心, 我应该永远珍藏, 时刻不离。”也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不该要, 送给朋友木雕表示内心的感激, 它是我和朋友珍贵友谊的见证, 木雕有价, 情义无价, 宁可失去木雕, 也不能失去友情, 并且对朋友要诚信, 既然送出了, 就不该收回。”学生无论从哪个角度说, 理由充分都是对的, 允许他们自由抒发意见。教师要能放能收, 及时引导:“你们说得都有道理, 要或不要, 都会伤害一方, 亲情友情难以两全, 怎么避免这种不愉快呢?”话题一转, 进入下一环节。
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 弘扬学生的个性。读书贵思, 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等方面努力, 甚至鼓励学生在别人的文章中挑毛病, 碰上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灵活处理, 或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也可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能够创新阅读。
三、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学会审美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蕴含美的因素。从尊重文本的角度, 要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 咬文嚼字, 精读细品, 体会语言的妙处, 欣赏其中的美感。教学一些情境优美的文章, 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 刺激学生的五官感受, 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使他们身临其境, 产生愉悦, 受到感染, 进而感悟到文本的意义。为此, 语文老师要注意营造适合文本基调的课堂氛围, 注意语言的“导游”功能,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发现文章语言的魅力所在。
教师可以这样发问:“你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去想象, 去体验, 去感受。例如:朱自清的《春》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欣赏描写“春花”的一段,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拟人句, 赋予春花以人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朵的活泼可爱、勃勃生机。“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运用比喻、排比, 写出花的鲜艳、纯洁、淡雅、迷人。“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由百花争艳的实景进入想象的虚景。“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些动态的景物与静态的花朵相映生辉, 从视觉的基础上增加了听觉, 画面栩栩如生。用词上更是传神, 如“闹”、“眨”等, 活灵活现描绘出生动美丽的画面。
还可以从美术动画角度再现这幅“百花争春图”。1.勾勒形态, 图上有桃花、杏花、梨花、蜜蜂、蝴蝶、野花、小草等。2.染上色彩, 粉红的桃花, 雪白的梨花, 五颜六色的野花, 嫩绿的小草。3.使画面动起来, 蜜蜂忙忙碌碌, 在花间穿梭;蝴蝶悠闲自在的翩翩起舞, 野花在草丛中随风摇摆, 时隐时现, 闪闪发光, 煞是好看。4.使画面更细致, 更逼真, 桃花中带着花粉的花蕊, 蝴蝶翅膀上五彩的花纹, 这些特写镜头怎能不激起人们对景物的喜爱?
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想象中, 使无声无色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 带领学生在一个美好的情境中畅游。
四、让学生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高, 学会做人
语文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 还蕴含着人文性, 承担着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而且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的熏陶浸润, 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当然, 它不像政治课浓墨重彩地宣扬思想教育, 而是在欣赏语言文字、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人生道理的教育, 受到启迪。我们追求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换句话说, 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课文时, 要采用巧妙的方式, 既不能喧宾夺主, 让情感目标过分强调, 又不能忽略这一环节, 要适当点拨, 及时引导, 点到为止。
例如, 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 让学生朗读课文, 体会花朵的繁茂、勃勃生机, 欣赏画面的美感, 然后讨论:作者从藤萝花身上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为何结尾她“加快了脚步”?从而认识到文章的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人要乐观战胜挫折, 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读懂了这些, 作者的写作苦心才没有白费。文章留给人的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鼓舞, 使人在面对挫折时多了一份激励。又如, 《落难的王子》, 是给生活于温室里的心理脆弱的孩子们提前上了一课:做好承受磨难的心理准备, 再大的困难也要勇于战胜, 懂得逆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用微笑迎接生活的挑战。教师要正确引导, 努力让学生自己感悟, 说出切身体会。
具体实施教学时, 切忌脱离文本, 枯燥地说教, 向学生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 应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 谈一谈对文章的认识及得到的启示, 力求把书上学到的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产生有意义的精神提升。这才是语文的精髓:既让人获得文化素养, 又能提高思想品位, 达到育人目的。
综上所述, 每位教师都要积极构建理想课堂, 在教学中讲究技术和艺术, 使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思考, 学会审美, 学会做人,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做21世纪的新型人才。
摘要: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与教学规律,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追求艺术地教学, 努力构建理想课堂, 让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思考, 学会审美, 学会做人。语文的理想课堂要尊重学生个性,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深度感悟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 提升语文素质。
构建理想新课堂 篇9
一、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效、理想的英语课堂
一堂成功的英语课, 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精心的准备、设计, 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感的激发和知识的生成。
(一) 教学设计时要突出重点, 做到主次分明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教师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过渡。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基础上, 教师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在设计教案时教师也需要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但是也不能过度拓展, 应该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
(二) 教学设计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投入出发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材使用的建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学会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例如, 教学有关雨的形成等课外知识, 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的阅读、查找, 一方面使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有了充分的认识, 并为课文的阅读铺平了道路, 另一方面为文本教学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而且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 并且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
二、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语言学习需要有相应的环境, 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有利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科学研究表明:只要学习外语的人沉浸在丰富的、强化的、持续不断的外语环境中, 就会达到最有效的外语学习效果, 这必然也会推进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可见, 课堂环境如何,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因此, 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 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 仪表要洒脱, 精神要保满, 表情要轻松愉快, 目光要亲切, 态度要和蔼, 举止要大方、文雅, 言谈要简洁, 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 书法要规范、漂亮, 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课前,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 一则谚语, 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 自由演讲, 自由谈, 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 从而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此外, 教师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运用各种直观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为他们提供学习英语的环境。
三、教师要亲近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英语教师的情感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效。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创设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 言谈举止要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 要创造一种开放、自由、民主、多元的英语课堂氛围, 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教学空间。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 不仅能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而且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他所讲授的课程上来。此外, 教师还还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 使英语课堂具有生成性。在有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 但是也可能会出现较多的“节外生枝”现象, 以至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 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厚实的底蕴和丰富的经验, 会在生成的课堂中运用实践智慧, 较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 教师就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让给学生
(一) 教师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让给学生
传统的英语授课方式是教师讲足一节课, 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 虽然课堂也有提问环节, 但是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 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问。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再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进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二) 教师要把运用英语的权利让给学生
英语对话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运用英语的过程, 当前的英语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内容, 目的就是让学生多练习、多实践, 而不是只是听教师讲读课文。而且, 自己经历过的要比听别人讲记忆得更牢固。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 多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 使他们在实践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树立信心, 增强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相信, 这样的课堂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他们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 教师要把总结的权利让给学生
一般情况下, 每节课结束时, 教师都会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所学知识, 其实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总结、自己记录, 在一次次的修改和补充中, 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会非常深刻。因此, 我们教师不要以为自己的总结是最正确、精炼的, 最方便学生记忆, 让学生自己总结能够加深他们的记忆, 也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有助于构建高效、和谐、理想的课堂。
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使他们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原则, 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创建理想、和谐的英语课堂,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构建理想的高中英语讲评课堂 篇10
目前的讲评课堂, 以教师的点评分析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缺乏应有的思考过程, 合作学习探究答案几乎空白, 质疑意识难以养成, 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突破自我, 无法实现学习效果质的飞跃。要实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就必须依靠理想课堂加以保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合作探究, 确保教师的引领促进学生的学习, 实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飞跃。要以问题的设计为突破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实现理想课堂的构建。
一、传统讲评课堂的现状
1.教师授课内容偏多, 学生参与课堂偏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讲授, 知识点讲得全面透彻, 讲授内容过多反而突不出重点, 缺乏针对性,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由于教师主宰了课堂, 学生参与课堂、展示自己的机会变少, 缺乏小组合作、主动探究、不断反思的过程,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2.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合作竞争意识薄弱。学生一直在被动的学习, 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能很好的获取知识, 很难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有的学生不会整理个性化的错题本, 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善质疑, 有的学生无法进行有效复习, 还有的学生不善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弥补修复。由于参与课堂的机会不多, 学生只顾独自学习, 与同伴互助合作竞争意识也比较薄弱。有的学生有知识点的困惑不能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解决, 有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能提升, 有的学生缺乏自信而不敢大声回答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理想讲评课堂的构建
理想课堂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师生在课堂上的通力合作。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通过优质高效的课堂互动, 同时抓好课前、课中、课后等几个环节, 实现理想课堂的构建。
(一) 讲评课前的教师备课
理想课堂的构建实际上要延伸到课前的教师备课。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更加充分的知识准备来应对学生的提问质疑, 要以充分的备课确保理想课堂的实施。备课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 用合理的课堂任务设计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激发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教师通过作业的批阅了解学情学况, 选择典型的共性知识盲点作为重点分析点拨的内容, 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踊跃汇报、大胆发言, 不足部分则由教师讲授补充, 共同分析知识盲点和错误原因。
(二) 讲评课中的师生互动
理想课堂的构建在于师生角色明确, 给力互动。学生要争做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课堂活动时间, 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进行思想的沟通和碰撞, 不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大胆大声发言, 在教师的讲授补充下构建知识体系、分析错因、悟出结论, 最后通过任务学习加以巩固, 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具体讲评时可以使用以下几个环节:
1.校对答案, 学生思考。教师把答案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校对和回顾。针对共性化的错题要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知识点提示进行思考, 可以提供考点分析、知识点回顾、上下文语境等提示信息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教师要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思考、分析交流, 确保有效生生互动, 同时关注学生的讨论互动氛围, 深入到学生中去, 准确了解学情, 以便作出启发式的有效点拨。
2.学生展示, 教师点拨。学生经过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后会产生自己的见解和新的感悟, 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和结果。教师可以让学生踊跃汇报, 大声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 让其他小组进行评判, 同时鼓励其他小组大胆质疑, 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观点无法定夺时, 教师要适时进行分析和点拨, 与学生共同分析出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型特点, 寻求解题思路和突破方法, 培养学生答题能力。
3.任务学习, 学生感悟。通过学生个性化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踊跃汇报答案、大胆质疑和教师点拨等一系列环节后, 能重新构建弥补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还要用新的学习任务来巩固知识体系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巩固消化。像单选题要让学生积累拓展词汇, 注重一词多义和旧词新义的运用;完形填空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感悟, 通过归纳短文大意和作者观点进一步吃透文章;阅读理解要注重充分利用已读文本, 挖掘设计新的阅读任务, 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定位信息的能力。
4.学生质疑, 教师答疑。共性化的知识盲点解决后, 教师要让学生进一步关注个性化的错题, 自己思考回顾, 分析错因, 弥补不足, 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大胆质疑, 可以同伴互助合作解决问题, 也可以求助于教师, 力求及时解决, 不留后患。
(三) 讲评课后的学生巩固
教师要在课堂结束前对本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总结本课所收获的知识、已解决的问题, 同时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错题积累, 起到巩固消化的作用, 也便于满足以后个性化巩固复习的需要。
实施高效教学构建政治理想课堂 篇11
在新的教育形势和评价机制下,教师教学的时间逐渐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逐渐增加。在这一形势下,实施高效教学、构建政治理想课堂、做到“精彩地教”和“有效地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应如何实施高效教学、构建政治理想课堂、做到“精彩地教”和“有效地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到“精彩地教”
1.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做到以下几点: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落实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恰当选择教学策略。
教师要恰当选择教学策略,思考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何引导学生,这是做到“精彩地教”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关于高考改革的新闻视频,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高考改革有不同的认识?高考改革的历程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然后让学生结合认识论的相关原理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这样就能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创新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手段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一堂高效的课离不开教具、学具、板书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要运用教具、学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有效节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做到“有效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学生重新发现,至少由学生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学生。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呢?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政治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抽象难懂,因此政治教师要拉近政治教学与学生的距离,利用案例、故事等开展教学。
例如,在教学“量变和质变”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讲述《傻瓜吃大饼》的故事,使学生明白“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的道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给学生介绍了巴西著名作家保罗·戈埃罗的著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讲述的是西班牙少年圣狄雅各追梦的故事。当时,我在课堂上引用了下面这句话:“当一个人真的渴望某种东西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合力来帮他实现梦想。”学生听后备受鼓舞、兴趣盎然。
三、做到“精彩地教”与“有效地学”的结合
1.教师的精讲。
教师的精讲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治教师要精讲知识点,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讲在动情点。
2.学生的精练。
众所周知,练习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练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要紧扣教学要求,明确目标,适量练习,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要。对此,教师要设置多种练习,如课前练习、课后练习等,合理分配练习时间,教给学生练习方式,提高效率。
构建理想新课堂 篇12
一、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 激励学生走出课堂, 奔向大自然的怀抱
立足课内, 打好基础;立足课外, 求得发展。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 上课伊始, 我让学生搜集世界风光的图片, 交流威尼斯的有关资料。课堂上, 我以引代讲, 通过引读, 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达方法, 我用生动的范读熏陶学生, 用充沛的激情打动学生。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这种“主动”、“乐于”、“勤于”都是情感的驱动。当然, 由于条件的限制, 我没有去制作多媒体课件, 而是充分利用图片、利用录音带, 用教师动情的语言去唤醒学生。如教学本课的结尾我是这样叙述的:“今天, 我们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的样子像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 美吗?坐在小艇上看看两岸迷人的风景, 美吗?船夫驾驶小艇的速度极快, 好潇洒噢!清晨, 艳丽的朝阳给威尼斯抹上了一层金粉;夜晚, 柔和的月光给威尼斯披上了一身银纱, 美吗?你们想不想去玩一玩?其实, 像威尼斯这样的水上城市, 中国也有, 人们把中国的苏州称为‘东方威尼斯’, 你们不妨利用假期去苏州领略一下。”这种对照板书的总结, 既提示了文章的思路,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走出课堂, 奔向大自然的向往。
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 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享受教育, 享受生活, 师之境界, 亦是师者的追求。如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 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 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 入情入理地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 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再如在识字教学中, 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自主加拼音、组词, 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 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学习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 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 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学习就要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主动, 学得有创意。但这却同时带来了不少问题, 即放得太多时有些放纵, 不易于调控;生字教学方法单一, 等等。针对生字教学单一问题, 我大胆地启用学习班长教学生字 (即从班里挑选一个学生临时代替老师进行生字教学) 。一个学生一种方法, 学生不会感到枯燥, 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让学生学会创新阅读, 开拓思维
如果说,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那么, 创造性的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 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 使学生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 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古人读书贵在“自得”, 又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 熟读就能大有益处, 不用解说, 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觉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 而有目的的读“津津有味”。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主导的作用, 就必须更新观念, 转变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构建理想新课堂】推荐阅读:
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06-15
立足新理念构建新课堂05-08
学习新课标构建新课堂11-03
用智慧和技术构建信息技术新课堂06-08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09-24
“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大讨论”学习资料06-28
新形势下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初探11-08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