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通用8篇)
谈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1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南宁市仙葫学校
覃小艳
【摘要】
本文主要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改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谐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协调良好的生生关系,发展和谐课堂;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和谐课堂,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活泼、更自主、更和谐、更有效。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发展 和谐 有效
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极大的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发展。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经常听到不少同行抱怨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奈,总感觉自己很花大力气去上课,结果总是收效甚微,甚至吃力不讨好,这点不少同行都深有同感。教师无奈,学生厌学,形成恶性循环。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如何提高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峙的态度。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要创设和谐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从事教师职业,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现代的课堂教学则要求一改这些做法,它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 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引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如果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而自己却袖手旁观,不做任何的参与、点拨这也体现不出师生的合作性,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应充满民主精神,教师要重审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师生是一种交往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如授《桥》这篇课文时,课堂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读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2)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3)在保护藏有秘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中,你举得伯诺德夫人一家谁的贡献最大?
课堂上,我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并阅读文章后,让他们畅所欲言。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我并没有说“好”或“不好”,而是引导他们结合文本有根据、有条理的阐述。
二、创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要改变这种学习语文的氛围,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此,我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创设阅读悬念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学”“好学”的欲望。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先在黑板上大大方方地写上“亲人”两个字,并叫学生有感情齐读,接着我问“什么是亲人?哪些人可以成为亲人?”“课文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并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 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回答和极大的兴趣,并制造了他们阅读的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人入胜
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可以激发学生澎湃的情感。而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两支粉笔是难以做到的,要结合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充满浓浓离别味的文章。如何让学生体味志 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呢呢?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抗美援朝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中朝两国军民的共同浴血奋战深情厚谊,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课堂气氛。
3、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如教《半截蜡烛》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课堂教学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的基本属性是社交工具性,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和文字作为工具去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发展自己,贡献社会。因此,语文课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以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为核心。如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口语训练、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这一点在高年级要求较突出。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趣 味性、有效性。【参考书目】
1、《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年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3、《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韩雪屏 王松泉 王相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99年 7月
5、《教育学新编 》 徐学莹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2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语文教师要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追求, 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理念上———变“权威”为“引路人”
倡导教学民主是体现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推行教学民主, 首先要解决师生关系与地位平等的问题, 尤其要解决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唯我独尊, 否则学生就会望而生畏, 丧失活力与灵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是环境中的人, 而不是一张“白纸”, 学生的生活积累、态度和个性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允许人的发展速度有变, 要让不同的学生能各得其所, 决不可用固定的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学生。因此必须在教师头脑中牢固树立“我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大力提倡民主化的教学, 使教学的双边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互动境界。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 教学内容上———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 重视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创新, 重视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立足课内, 注目课外, 由课内辐射课外, 由课外拓展课内的“大语文”宗旨, 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 全方位地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
3. 教学模式———变单一式为多元式
语文教学首先包含人文教育。教语文, 同时也在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感情。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人文思想的渗透, 这就要以体验式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为重点, 改变现行课堂教学艺术, 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 讲授灌输偏多, 忽视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的倾向。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讨论式、论辩式、交流式等等。
二、创设条件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该把它当作附加任务, 应该重熏陶,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放到日常教学中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我们要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和谐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快乐的心情, 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1. 以情导情
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人文性, 而人文性的基点在于情感。为此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内涵和情感因素。教师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以及体会出的情感用语言和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 力求与他们的情感共鸣。
2. 享受成功
和谐的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 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就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 要不忘用心去欣赏每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好的表现, 哪怕只有一点点, 也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动力。
3. 创设平等交流的平台
和谐的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堂,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共创和谐的交流氛围。
文本交流, 要求我们要激发学生大胆联想, 鼓励他们去续写、改写文本的结尾, 或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设计对话, 构思情节。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只要言之有理, 就应赞赏, 教师不要囿于固定的僵化思维, 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学会合作首先从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开始。我们要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创设机会, 如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合作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略谈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3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语文教师要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追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理念上——变“权威”为“引路人”
倡导教学民主是体现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推行教学民主,首先要解决师生关系与地位平等的问题,尤其要解决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否则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活力与灵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环境中的人,而不是一张“白纸”,学生的生活积累、态度和个性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允许人的发展速度有变,要让不同的学生能各得其所,决不可用固定的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学生。因此必须在教师头脑中牢固树立“我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大力提倡民主化的教学,使教学的双边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互动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教学内容上——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重视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创新,重视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由课内辐射课外,由课外拓展课内的“大语文”宗旨,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教学模式——变单一式为多元式
语文教学首先包含人文教育。教语文,同时也在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感情。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人文思想的渗透,这就要以体验式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为重点,改变现行课堂教学艺术,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偏多,忽视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的倾向。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讨论式、论辩式、交流式等等。
二、创设条件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附加任务,应该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放到日常教学中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要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和谐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快乐的心情,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1.以情导情
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人文性,而人文性的基点在于情感。为此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内涵和情感因素。教师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以及体会出的情感用语言和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力求与他们的情感共鸣。
2.享受成功
和谐的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就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要不忘用心去欣赏每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好的表现,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动力。
3.创设平等交流的平台
和谐的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堂,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创和谐的交流氛围。
文本交流,要求我们要激发学生大胆联想,鼓励他们去续写、改写文本的结尾,或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设计对话,构思情节。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赞赏,教师不要囿于固定的僵化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学会合作首先从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开始。我们要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创设机会,如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合作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诚然,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做法远不止以上所言,但只要我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谈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4
摘 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关键。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教学方式、塑造和谐的开放课堂、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最佳状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理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教育技术的顶峰是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罗杰斯也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包括心理方面的环境和教室布置的环境。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你,信任你,才愿意接近你,和你的关系也就会越来越融洽。现代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师生在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能因为教师是管理者、教育者、有知者就高学生一等,也不能因为学生是被管理者、受教育者、无知者而低人一等。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在交往中教师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诚心,彼此尊重,自由、平等 相处。
教室环境的布置也很重要。美的环境总能使人心旷神怡,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美的环境中,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生对美的感觉是直观的、具体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创设优美的视觉环境和氛围将学生引进语文课堂,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
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每学期开学时,我们可以和学生共同精心布置教室: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言,或者是一些名人图片。图书角上用彩纸剪些图形用以装饰。各类学习用具及清洁工具都整齐美观地摆放在专用的柜子里,书柜或三角橱上可以摆上一两盆花卉,使整个教室立刻焕发生命活力,充满生机。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教室呈现一个色彩丰富,弥漫着愉悦氛围的教学环境。逢年过节,我们还一起自制一些小饰品给教室锦上添花。此外,根据平时上课的需要,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如教学《海底世界》时,可以在黑板上画上海底动物。教学《变色龙》时,可以在黑板上贴上它的图片。这样又增添了学生的新鲜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因此,每当我和学生走进由我们自己亲手布置的教室时,我们能充分感受到环境带给我们的美妙享受,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会油然而生。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地去雕塑、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学生、信任学
生,把学生放在心中,给予每一个学生无私的爱。比如平常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心理状况,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给予关心和帮助;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真诚恳切。
有人说,一个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知识,85%要靠他的沟通技巧。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首先是通过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的感受,来决定是否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愿意遵守这个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否喜欢学习和参与这个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活动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关爱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个学生。不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常用激励的话语让成功的学生得到鼓励,树立成就感。教学无小节,通过一个嘉许的目光、一个亲昵的动作(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亲亲学生的脸)、一句赞扬的话(更精彩时奖励一朵小红花)或一句包容和安慰的话,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鼓励。这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落实新课程改革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的体现。
三、构建和谐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改变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种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提倡把对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因此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舞台,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体验收获,成果得到充分、适当的肯定。以评价为媒介表达了师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同学们的民主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塑造和谐的开放课堂
“要使语文教学保持一种开放状态,就要有意识地把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语文教学与社会语文环境结合起来,让它们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语文教学的课堂延伸。”显然,除了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延伸我们的课堂,共建丰富的、多途径的教育,呈现一个开放的课堂和情境。美好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思维的极大活力,为学生乐学创造了条件。第一,教师要在讲授课文时,巧妙构思,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帮手,帮助他们扫除障碍,克服困难。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当教师像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指导学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将学生由怕学转变到爱学,很多学生最怕写作文,提笔便感到无话可说,简直是厌烦透了写作文。此时,教师要让学生去深入地体验生活,例如:带领学生郊游,寻找春天的脚步,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景可写,无情可抒了,有了直观的感受自然就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了。
五、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与教师之间产生亲和力。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互重的教学观念,构建互相理解尊重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在互相尊重中化解角色沟通矛盾。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自我展示、自我实现,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的性格和心理,增强对教师的信任度。学生要
充分相信,教师不但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给学生传授知识,释疑解惑;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教师的慈爱是一种教育,教师的严厉也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虽然方式、方法不同,但教育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因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是教师的巨大收获。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在倾听中师生可以实现理解与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师生、人课协调相处。
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使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总之,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改革创新的空间,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丰富自己,以育人为本,大胆创新,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
谈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5
一、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改变教师原有观念
(一)语文,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
中国五千年的光辉文化造就了语文极强的可变性和多重理解性。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就是大家都能看得懂,大家都能说得出的一种中国人思维习惯,可以说,语文是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学科。但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大多教师采取的方法都是在讲堂上灌输自己的思想,甚至有的只是按照讲义来照本宣科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自己讲解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
(二)抛弃原来的“现教现学”,改用“先学再教”。
传统方法是教师讲述一系列的作品出处、作者生平、段落分析,然后交代学生背诵下来,之后的就是朗读课文或者背读书下注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所需的“硬件知识”,在这之前则几乎不会预习或者学习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而“先学再教”这个想法的深入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先布置下去一些或重要或有趣的问题,让同学自行在书本里寻找答案。也可以让同学们在这之前将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列出,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探讨。
(三)放弃“教师讲的就是对的”想法。
语文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学科,在读过一篇好文章或评述某件社会事件时,教师要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去了解学生的看法,这样才会是学生有兴趣有热情的调动思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自然会对初中的教学课堂有所帮助。
二、构建和谐课堂,其次要使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
(一)在课堂上,将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是门离我们生活很远但却又很近的科目。因为在文章或者诗词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这其中表达感情与自己的相似之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语文这一特性,采用“联系”法,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比如:在讲述《荷塘月色》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仿照其中的知名段落去描写他们身边的景色,或者可以自行创作写景文章,如果必要的话,可以举办一个“说说我们的家乡”作文大赛。还有,像学习过那种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词之后,让班级内的同学去想一想假如自己以后考上了离家很远的大学,对父母朋友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办好了的话,很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有了这种和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语文上也会更有兴趣。
(二)加强课堂上的分组讨论环节。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了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差异的,而这点放在语文上而言,就更加合适不过了。你有一个好想法或者一个独特的想法,那么就说出来,说给别人听,再由对方提出附加方案或者反驳意见。因为灵感是不断碰撞出来的。在语文里,没有什么错与对,只有见解不同。在课堂上设讨论环节,在一定陈度上,是在形式上给予学生展现思维的肯定,让处在中考压力下的孩子们有个思维拓展的延伸面。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喜欢在一种宽松自由随和的气氛中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而在课堂上设立讨论环节不失为一种调动班级气氛的良方。气氛好,和谐课堂的潜质就展现出来了。
(三)多媒体的运用。
现在的初中教室里大多会有多媒体的存在,高科技存在于课堂上,那么就要好好加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的是动感、声画结合的,比单一的讲述有趣生动得多。利用多媒体作课件,会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乐趣,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映许多课外延展的知识,比如:想过电影、音乐、文献资料等。
三、构建和谐课堂,还要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一)时刻要带着问题学习。
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动脑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知识。教师要在讲课的同时,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插入适当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时刻处在高速运转形式,带着问题学习,会让学生以及老师产生自己的想法,但要主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问题,太难或太容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的尾声,要学生谈感想。
学过一篇文章之后,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要一个或者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表达思想的同时,也证明了学生在这节课上真的有学到东西。有机会的话,也可让同学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不署名,这样学生的表达会更无障碍。
(三)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辩论会或者谈心会。
语文是门基础学科,语文也会教给学生好多好多,这其中也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甚至是做人的准则。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在普通教学上可能没办法表现,但语文老师可以给同学一个表现的平台,举办辩论会或谈心会,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人,使得课堂更加和谐。
明智的人都说:“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在课堂之上,用少半的课下时间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这充分说明了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也是一样。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需要广大语文老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构建和谐课堂,使得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断攀升,使得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洪林,谈新课程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平台,2010(5)
【2】宋庆红,论初中语文课堂之美在于和谐[J],民主教学,2010
浅谈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篇6
陆春玉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更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博大丰赡,多少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实行的是教师先写出教案,头头是道地讲给学生听;学生则是记笔记,背答案,必然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耗时多、效益低。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这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从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会预习。具体包括:会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会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联系实际自学生字词,会将感觉精彩或有疑问的词句标注在书上。
(2)会提问。一是质疑,对不理解、不了解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可以围绕课题、围绕课文内容、围绕中心、围绕课后作业等展开提问,以疑促思促学。(3)会讨论。从自主学习的策略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会积极主动地发言,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会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4)会学法。如怎样记生字、怎样背书,怎样概括文章大意,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5)会反思。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学习上尚存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尊重学生,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果说,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使他的学生学得快,学到的知识多;使他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使他的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情感上也愿意于亲近这位老师。那么,就可以说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比如:在学习《月光曲》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欣赏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海面上慢慢升起的情景。再引导学生: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光哪!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孩子们怀着好奇心,也带着好胜心,兴趣盎然的读起课文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起来。有谈哥哥的感受的,有谈妹妹感受的,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的„„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求知欲、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
三、师生互动,充分享受和谐快乐课堂
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老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充分享受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过程。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学习过程中,尽量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有不懂的问题,在组内交流探讨。由于学生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在相同时间里,发言、动口的机会多了,讨论的问题更有个性化,更完整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自主,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如教学《詹天佑》时可引导学生画“两端”凿井法,画打直井再向两端凿进的办法,和画“人”字形线路,可以更深刻领悟詹天佑杰出的智慧和才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文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巧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如何设计提问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忘怀?不,永远不会.”让学生体会哪句话表现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舍得离别之情?哪句话表现出朝鲜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 哪句话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 哪句话表现出朝鲜妈妈对志愿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 哪句话表现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通过角色体验,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五、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小学语文课是堂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老师要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一堂高效的课不仅仅是以情感人,情景育人的教学过程,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起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给学生一种“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
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篇7
一.培养平等意识, 培育民主因子
课堂, 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课堂。学生在一种相对宽松的时空里, 才会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要取得这样的效果, 教师自当改变观念, 变强势的施教者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乃至参与者。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克服其依赖思想, 从而培育民主因子, 形成和谐课堂。
曾听一位名师借班上《湖心亭看雪》。他针对课文“更定”的注释“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先说明了“更定”的意思:更,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定, 停止, 可引申为“结束”, 也可释为“确定”。继而提出:从字面上看, “更定”可解释为“晚上八点” (更的确定, 开始) , 也可解释为“早上五点” (更的结束) ;你认为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时间是晚上八点呢, 还是凌晨五点?
100%的学生认定张岱看雪的时间为“晚上八点左右”。 (尽信书的表现, 而这也许正是名师要的效果) 对此, 名师启发道:冬天晚上八点左右, 这个时段天色很昏暗了, 目之所及很有限。也许大雪之后, 雪光会削弱这种昏暗, 但能看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可能性有多大?莫非是月夜?但文中所绘之景, 没有一点月光感, 哪怕是淡淡的。
在同学们首肯后, 名师接着说: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和叙述, 能推翻课文的这个注释?于是同学们讨论、争论, 最后有了以下的可喜:
1. 文中写西湖“雾凇沆砀”, 这“雾凇沆砀”即表明看雪的时间不可能在“晚上八点”。“雾凇沆砀”的意思是“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课文对“雾凇”作注时, 特别引用了曾巩《冬夜即事诗》的自注:“齐寒甚, 夜气如雾, 凝于水上, 旦视如雪, 日出飘满阶庭, 齐人谓之雾凇。”“旦视如雪”中“旦”是天明、早晨的意思。
2.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 无非是为排解亡国带来的郁闷, 想在一个天地悠悠唯我独行的时刻, 寻找与宇宙天地精神相通的心灵归宿。西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尽管“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但也未必没有游人夜赏西湖。但凌晨五点时分, 游人出来赏景的几率就微乎其微了。在这个梦酣时分, 只有如张岱这样客居他乡又遗世独立的人才会夜不能寐, 发此奇想, 有此异行。
3.文中有言“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认为那两个金陵客的“痴”与张岱有得一比, 因为他们早于张岱到得湖心亭。如果是晚上八点前到的, 那实在够不上“痴”!再从舟子的“喃喃”来看, 舟子为张岱撑船到湖心亭似有不甘, 至此还耿耿于怀。如果是八点时分, 应该不至于此, 因为那时应该还没有就寝, 天也不至于如凌晨般冷, 毕竟赚钱的机会也不太多;但是凌晨, 正是被窝暖暖好睡时, 被张岱叫起, 虽然也赚钱, 毕竟太不爽。
种种迹象表明, 张岱看雪当在“早上五点”。因此张岱湖心亭看雪, 终于因为金陵人的好客而未能看够, 郁愤之情也难得消解。可见这世上, 难有清净之地。标题中的“看雪”而非“赏雪”之意, 也由此明晰起来。
在对张岱“看雪的时间”这个问题的探究中,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被唤醒, 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着课文内容, 作家的性情、观点态度, 表情达意的技巧。这个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习惯, 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 在探究中学习探究的方法。而这些,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尤为重要。
这位名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抓住了教学内容中有价值的切入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 引领学生向文本的纵深世界突进。但这远不是最主要的, 教师并没有把自己的思考和意见强加给学生, 而是启发诱导学生讨论甚至争论, 从而得出了非人云亦云的结论。这个过程里, 教师、学生、教材编写的专家均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在民主的氛围里, 在积极的争论里得出了基本的共识, 于是大家都有了一种战胜名家的快感。推翻了一种结论, 赢得了一种自信, 获得的是一种无畏权威的品质。讨论, 争论, 结论 (或保留意见) , 看似波澜连连, 实则是达到对立统一的更高层次的和谐境界。
二.教学相长的快感, 催生和谐课堂
现今的教学, 基本上是教师掌控着的教学。不少教师自以为学生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而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的, 比如我们总能听到“他们, 上课都不听”的埋怨。那么听了, 就能学好你教的这一门学科?一言堂的教学 (有些讨论课, 其实质还是一言堂) , 学生多处在压抑的状态, 其语文能力的提高也相对比较困难。
互联网时代, 教师的那点知识其实很有限, 未知的东西, 大都可以用“百度”“谷歌”等搜索获知。一个好的教师, 能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才是关键。上面提到的那位名师, 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抓住了可供学生深究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设计了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通过探究而感悟到了读书须有疑的价值, 建立了一种专家也可以批评的理念, 有了解决问题要有方向、策略、途径的意识。这里, 教师如果未能预先设计好问题、做好答案、思考教学策略, 就很难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很难造就课堂上那种活跃的和谐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学, 而是学会了教学, 提升了教学的实力。教和学共成长, 使教和学双方都获得了一种快感, 这是一种平衡状态的和谐。欲此, 可作如下努力:
1. 边教边学边思。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获得语文能力的最大化发展, 教师就应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更新知识并完善知识结构, 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或因成功而快乐, 或因失败而懊恼, 或因平淡而无趣。种种境况都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 以研究的形态来对待课堂教学, 教学就会有品位。
2. 了解学情、分析学情。基于学情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弄清楚该教什么和不该教什么, 施教的方法和手段才会更有效, 有了内容, 不愁没有好的办法。课堂教学下的学生语文能力的“质”有了实质意义的变化, 学生才会感到语文学习的价值。
3. 融入学生的世界。我们的知识视野和能力所及大都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 很多时候尚不及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们思维敏捷, 不乏思想火花, 但也偶然或常常表现出幼稚、偏激, 我们要多包容, 多一些鼓励, 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融入他们的世界,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三.以学生学得快乐为乐, 其乐融融
语文, 是很能让学生快乐的一门学科, 可眼下没有多少学生喜欢语文, 因为:应试味太浓, 语文味太淡;说教味太重, 实效性太少。不快乐的课堂不会有和谐。
如果教师能以学生学得快乐为乐, 那么境况就会不一样。比如上文所述名师的课堂, 学生当以破解了阅读中未曾想到而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快乐。快乐的课堂, 是和谐的。
我所说的快乐课堂, 不是无聊堆砌的课堂, 而是引领学生解决真实的语文问题、提升语文能力的课堂。要这样,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五个一:
1.一个明确而恰当的目标。当下的课堂总是目标太多而且模糊, 比如有教师给《半张纸》教学所定的目标是: (1) 赏析小小说的精妙结构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2) 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把握小说的主题; (3) 体会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描写方法。这些目标大概可适用于任何初中、高中年级的小说教学。如果将目标定位于“理解容器式结构的作用”, 虽单一却可使教学内容集中、明确, 易于检测, 因为它是基于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意图、文本特征和学情而设定。一堂课一个恰当的目标, 优于模糊不清多而杂的目标。
2.一个明晰的主题。如果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 那么它也是有主题的。比如《半张纸》的主题可以是:半张纸的作用 (价值) 。由此而来的教学内容就会比较集中:这是怎样的半张纸?“半张纸”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多而杂的内容如何用短小的篇幅来呈现?有了主题的课堂, 教学内容将不再庞杂, 问题不再杂而无序且得不到有效解决。
3. 一组层层递进的能多角度阐释的问题。比如阅读教学可设计为三个层面的问题: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序列化, 使教学有了比较好的深度、厚度、梯度。设问的同时要拟好周密的答案。这既是教学的需要, 也是应试的需要, 更是能让学生见到实效的需要。而众多课堂的问题解决总是处在一种半拉子工程的状态。
4. 一组能够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题目。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我们可以用精心设计好的练习来检测。教、学、练的目标一致性, 有利于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提高有效度。
5. 一组能让学生记住的经典性的话语。 (通常表现为小结语、总结陈辞) 看当下, 一堂语文课下来, 学生能记的内容实在不多, “讲过了还是考不出来”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备课时认真思考能让学生记住些什么。比如以“半张纸的作用”为核心的《半张纸》的教学, 有教师小结:半张纸勾连了生命记忆, 半张纸浓缩了人生的悲欢, 半张纸播种了生活的动力。在学生理解基础上的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对半张纸作为“容器”的作用的精到概括, 好记而且有意义。
课堂上除了有趣, 更应有实质性的问题的解决, 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语文能力是在提高中。这样的课堂, 就有了成就感的快乐。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将教学看成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那么在我们付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就会以教为乐, 以生乐为乐, 就会以平等待学生, 以民主来处事, 这样的课堂就会很和谐。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篇8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下面几个关系。
1.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和谐美——师爱生尊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老师是师生关系之基。从事教师职业,要达到的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爱服务对象、爱学生。有一份调查表明,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自己,在对教师素质的重要性进行排位时,都将“热爱学生”放在首位。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学生也应热爱、尊敬、信任老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和老师密切配合、和谐共振。建立一种互敬互爱互信互尊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优化教育的需要。
2.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和谐美——平等、民主、合作
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占用上,还是对知识的掌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纵,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这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合作的师生关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健康发展,也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方向的指引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所以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自己则站在讲台上,既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管下面的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说空话,最后自己作一下总结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不但体现不出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样的课堂效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二、教学要素适合学生的教育诉求,实现教学过程的和谐性
1.教学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生活即语文,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包容万象的,与生活的广阔性相链接而显其博大。首先是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通相融,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使其思想性、审美性、价值观与时代生活主导意识合拍。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补充、扩展、挖掘、迁移、再创造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追求,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再次,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营造相应的课堂氛围、心理情感氛围。如欣赏散文,营造品味感悟氛围;教学诗歌,营造朗读抒情氛围;分析议论文,营造逻辑推理思辩氛围;听说训练,营造倾听倾诉氛围;作文训练,要唤起学生的生活阅历、弹拨起心灵之弦。
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元的,教师应坚持灵活性,加强迁移性,提高趣味性,突出重点性,达到和谐性。这样,教学内容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充分利用、充分落实,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2.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在以往的教学、学习中,我们往往强调的是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任务,而忽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合作学习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通常采用的形式是讨论交流,包括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师生讨论等各种方式。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如在教学《宝玉挨打》时,先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宝玉挨打的原因有哪些?2.阅读7、8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的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3.读第13和第15自然段,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教师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在合作与共享中学习,这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3.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气呵成。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其中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然后依次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三个环节来释疑。最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积极展开和文本的对话,深入地品读、玩味、体悟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到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整个教学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论、读、悟。
4.学习绩效的和谐美——成长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生命性,使语文学习与生命成长汇聚成一条汩汩流淌的清泉。如果认识不到语文与生命成长的关系,分割了语文与生命的关系,这条清泉就会干涸,语文就会失去灵性,生命也会因此光泽暗淡。
语文学习为了生命成长,用生命学习语文。在阅读对话中修身养性,在思考中深邃思想,在作品至纯的情感熏陶中丰富情感,在想象中拓宽内心世界,在情感智慧的碰撞中丰富精神生活,在语文活动中培养说真话、诉真情、学真知、做真人的信念……语文学习成为生命活动以及生命成长的有机元素,成为为生命成长输送营养的庞大根系。
让语文进入生命,把语文学习从发展自身知识层面提升到发展生命的层面,不仅是实现知识的内化生成,也是在语文学习中体验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内涵与热能,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充实,更有力量和魅力。
语文学习是自由的、快乐的,这也是生命成长的体现。语文学习是自然而高效的,它不需要花费高昂的“成长成本”。语文的美、语文学习的美,即是生命的美、生命成长的美。
【谈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推荐阅读: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07-20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11-15
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07-12
语文和谐课堂管理05-15
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06-19
和谐动态课堂的构建08-07
构建和谐课堂的途径08-08
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10-23
浅谈构建和谐图书馆的有效途径10-23
构建和谐班级点滴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