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和谐课堂管理

2024-05-15

语文和谐课堂管理(共12篇)

语文和谐课堂管理 篇1

在体校任职的教师都有这种体会, 想让班里的学生安心认真地上好一节课, 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上课期间学生看手机、随意讲话、睡觉等现象频现, 管理起来十分困难, 导致学生无法吸取到他们应该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 对在语文课堂管理中不和谐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在此阐述几点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一、体校语文课堂管理不和谐现象的成因

(一) 体校生的特点, 导致课堂管理不和谐现象的产生

体校的学生, 身体素质好, 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十分薄弱, 且自身存在很多的不足, 如:1.多动、好动。这是由其运动员身份导致的, 在语文课堂上, 静不下心来, 喜欢左看看、右聊聊, 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这是课堂管理不和谐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2.懒惰。体校生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热情和积极性, 不愿意动脑筋去思考, 觉得只要把体育项目训练好就行了, 文化课不重要, 所以在课堂上会做各种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且把教师的话当作耳旁风, 置之不理;3.脾气暴躁, 易冲动。体校生, 脾气暴躁、刚烈, 易冲动, 一旦与人产生了矛盾, 容易使用语言、肢体冲突的方式去解决, 反抗情绪严重, 不太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

(二) 教师本身的因素, 加剧课堂管理不和谐现象的产生

面对学习基础、学习自觉性差的体校生, 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态度上表现出消极的做法, 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要学生不干扰自己的教学进程就可以, 这样造成了学生越来越猖狂, 课堂管理不和谐现象越来越多, 恶性循环,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同时部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 为完成教学任务片面追求教学进度, 师生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与信任基础, 课堂气氛沉闷, 合作互动活跃度低, 对于如何行之有效的发挥学生主动性, 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

(三) 学训的矛盾, 加剧课堂管理不和谐现象的产生

“学”指体校生的文化知识学习, “训”指他们的专业运动训练, 而半天文化课、半天训练的时间分配, 意味着体校生的学习时间大幅缩水, 教师每一节课频繁的新知识的传授, 对于本身学习基础较差, 又没有足够时间去消化的体校生, 无异于雪上加霜。久而久之, 随着知识难度的深入, 学生的厌学思想愈发严重, 仅有的一点学习信心也被渐渐消磨, 教师的教学难度也愈来愈大。

体校语文课堂管理不和谐现象的成因还有很多, 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二、体校语文课堂管理不和谐现象的解决对策

(一) 制定课堂规则, 促成学习习惯的养成

到了初中阶段, 学生的性格已基本定型, 难以改变, 所以, 为了使课堂教学有序顺利地进行, 制定学生有能力遵循的课堂规则是头等大事。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有了具体的班级班规作为限制学生行为的条件, 比如, 在课堂上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 在课堂上看手机、玩游戏、睡觉、擅自离开座位、大声喧哗、顶撞老师等行为会受到怎样的惩罚等等, 这样使学生明确自己行为正确与否, 能对教师顺利管理课堂带来积极影响, 从而减少语文课堂管理不和谐现象的发生。

(二) 端正教学态度, 对不和谐现象及时处理

尽管体校生主要任务是体育训练, 但是学好文化知识, 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事,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若有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 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态度, 承担起作为教育者应有的职责, 不可对学生的干扰行为放之任之, 应该及时制止, 指出错误, 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杀一儆百”, 这样, 就能减少甚至杜绝课堂管理不和谐现象的产生。

3.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备课时必须透彻地了解学生, 了解其对语文学科的有关知识、技能掌握的范围和质量, 其学习态度、能力、方法及习惯等等, 以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努力创造宽松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上应该学会抓住学生的心理, 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克服畏学心理, 矫正厌学行为,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 借助语文教材,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体校课堂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现象, 除了体校生“学习差”之外,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品行差”, 所以, 我们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情操。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包含德育因素的文章, 身为语文教师,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让学生知道何为道, 何为德。

以《背影》为例, 除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可以重点让学生体会朱自清笔下浓浓的父子情, 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从而变得珍爱亲情、尊敬父母, 学会尊敬父母了, 必然也会尊敬身边的其他人, 持有尊敬之的心, 必然能听取教师对他们的谆谆教诲。

以上即是笔者对体校语文课堂管理不和谐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粗浅看法, 希望可以为其他同仁在相关主题的研究上, 提供些许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幸.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与实施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2011 (08) .

[2]李秋萍.当前师生课堂和谐话语权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 (05) .

语文和谐课堂管理 篇2

【内容摘要】和谐是一种教、学关系,生活关系。他益于师生思想交流、阅读优化、砥砺创新及身心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和谐利于交流优化发展

“和谐”即民主、平等,人人有话可说、言无不尽,人人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人人求同存异、和勉共进。在和谐的气氛里,人人如在夏日里饮过甘露醴泉,全身心轻松舒畅,神清气爽,在心里上透视:美的感受越深,内心越快乐,越容易接受外来事物。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一切目标皆有可能。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好还是坏,对别人的赞美之声,我方听起来那声音都是悦耳的。逆耳之言又当别论:关系疏远,轻则当作耳边风、无形无迹,重则记恨于心,形成矛盾对立面;关系亲近呢,批评之辞我们会把它当作苦口良药,萌生内疚之心,做出自省的举动。有人说:“关系大于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教学实践里我感悟到:这的确称得上是精妙之言、智慧之语。宏观宇宙万物、微观生命单位,物物相关相连,相成相生。关系和谐物我尽善尽美。实践证明: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语文课堂美的所在。

一、和谐易于激发兴趣和热情、促进情感交融、彰显美。

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劳动过程中愉悦与否、劳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能否创设一个能实现价值的、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显而易见,这种和谐的环境因素,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师生关系这一因素的和谐。支持课堂的应该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学习默契,“而非单向的教师权威。”其中,师爱的渗透又是教学和谐及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鲁迅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学中,师生是渐趋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陪着学生成长,陪着学生缘文会友。在这同一的过程里感情是和谐教学的催化剂。授教者如果能声情并茂、批文入情、融情于课,使课堂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又运用平和、传神的言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再寻觅最能体现主题的优美画面,引领学生沉浸到优美的情境之中,走近作者,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实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在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位和谐一统中再现美。一滴水能够辉映太阳的光辉。莫怀戚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散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诗化的语言,诗中有画。清新、流畅、自然与人浑然天成的画面,它告诉我们:正是在古朴的“尊老爱幼”美的主宰维系下有了这样和和美美的家庭,就有了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的和谐与和平。课堂上通过角色的动情诵读引起心灵的共鸣,经过对“正因为如此”的玩味领受作者的诚恳与孝心。运用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切入到人物的人性分析,采用观照讨论的方式、读懂人物面对“分歧”时的心理,揭示家庭和美的原则、珍爱生命的本质——孝道,伦理的火炬。这样,学生在教学总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引导下从中拓宽了视野,看清了这些人、事的意义;通过形象关照,学生个个有话可说、辩主次;人人学有所得、长智慧;从渐趋明晰的认知中,去欣赏美,探求美,彰显美,树立高尚审美理念;进而,朝自觉、自足、自在的学习境界迈进;积极自主地探求那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学艺术的殿堂。

二、和谐便于冲破束缚与羁绊、谋求阅读创新、充实美。

素质教育呼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教育的实质是“育人”,旧的传统“语文学”的肢解、解析式教学严重羁绊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消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唯有提倡语文课堂的民主与和谐,还学生自由、自主、合作与交流。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既然是这样,那么,承认每一个体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也在情理之中。事实表明他们阅读文本时往往存在个性化倾向。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和”即须求同存异,承认差别,尊重不同。只有这样真正做到“和谐”、并“合作”。和谐相处,平等交往。相互学习,交流讨论;才能在砥砺中明确

原来模糊的,在辩论中深化原来肤浅的,在求异中丰富原来单一的。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就《藤野先生》的主题争论颇多:1)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感 2)主要写作者的爱国,次写藤野先生。3)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4)主要赞扬藤野先生,次写爱国情感。营造和谐气氛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鼓励他们探究文本、交流思想,进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歌德也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即使是一个句子,意在言外,不寻索玩味难求其真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结尾句:“后遂无问津者”。意境深远,可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提出:1)包含作者寂寞孤独之感,世上志同道合者何其廖廖。2)包含作者愤世嫉俗之情。理想的社会无人追求等等。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一场推心置腹的交流,一次无拘无束的情感释怀;冲破了束缚,扫除了羁绊,开放了思想。有了教学相长的功效。鲁迅先生谈到读《红楼梦》时说过:”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谁对谁错?难有定论。鲁迅的《故乡》里: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中苦得润土像一个木偶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不局限于教参:“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的结论,进而提出:“多子”是主要原因、现在不是提倡“少生快富”吗?阅读的价值就在于创新。自由、自主的阅读里熔融生活,把阅读文本还原成生活,把阅读活动变成生活的生命体验。这样才是“真语文”。“和谐”与“合作”,这是一种传统道德的美,是一种现代美的精神。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底子”;古人云:“文以载道”。“和谐”正闪耀着语文理性的光芒。

三、和谐利于取舍课内及课外、优化知识结构、深化美。

谁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地专心听讲并积极思考。这是唯心思想,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涉及到了老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和谐问题,教材合理取舍的问题,内容轻重的权衡问题,教学过程张弛有度的问题。关系结构的合理性显得至关重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是关键。语文学科的知识重复性大,缺少逻辑推理,每一篇课文都牵涉到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教师要综合各种因素定重点、讲难点。“一个人的知识有80℅是走出学校后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下去获取的”。由此可见,在学校里的语文课堂学习语文,时间是有限的,知识是可以延伸的。“风物长宜放眼亮”我们要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创设和谐的语文学习“场”。课内与课外并举,课内的方法课外用,课外的知识课内引。既注重课内积累又重视课外学习。学习语文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几册教材。语文即生活,我们要把眼光投放到丰厚的社会生活之中不断地在课内及课外的文字材料中吸取知识,增加生活积累。有必要时,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精心选择阅读材料,通过文化经典阅读扩大知识面,以求增加文化积累。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无非是兴趣、积累、诵读、感悟的逐步发展,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这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和谐阅读的良好习惯十分重要。信息传输极速的今天,课外阅读日益被重视。和谐阅读的习惯可持续发展。“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生活审美的能力。

建设和谐的语文课堂 篇3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要建设和谐课堂,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无论是低层次的需要,还是高层次的需要,都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才能使课堂“和谐”。

其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和谐的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情绪和情感体验

要建设和谐课堂,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提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良好和谐的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識中,就会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阿长的坦率真诚;朱自清父亲的至亲父爱;信客的坚强乐观……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可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谈骨气》可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四、锻造有“魔力”的教学语言

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活泼而又和谐的气氛,有一种内隐的“魔力”。形成这种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极富感染力的、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诗,那么教学语言无疑是流动着的韵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乐,那么教学语言无疑就是跳动着的音符。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它的艺术魅力,无疑直接影响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和谐的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快乐课堂, 和谐语文 篇4

成功的快乐教学, 是在吃透教材内涵的基础上, 若干教学手段合理利用、优化的结果。快乐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善于充分挖掘教材的快乐因素, 利用多种手段激趣。如在课堂适时地推出挂图讲解, 或潇洒地几笔画出他们喜爱的动植物, 或教读一首根据教学内容编成儿歌等等。那些小家伙一定会陶醉于无限的乐趣中, 在这有声有色的乐园里, 他们兴奋的眼神和那欢天喜地的神色, 正是教学成功的明显迹象。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 是智力开发的钥匙。在教学四年级作文时, 我依据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饲养画眉鸟、兔子、乌龟、玉燕……上课时, 让学生来夸一夸带来的小动物, 看谁的小动物最惹人喜爱, 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写作欲望。有的学生说:“我的‘墨龙晴’金鱼吞食真有趣, 它吃食时竖起身子, 张大嘴巴, 先把食物吞下, 又吐出来, 这样好几次, 才将食物吃下……”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 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 在愉悦的活动中习作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

2. 优选教法,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认识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 而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的特点引起的。如果教法千篇一律, 或生搬硬套, 学生就会感到厌倦。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儿童的特征, 结合教学内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采用直观演示, 电化教学, 动手操作, 猜谜语, 歌诀, 组织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在乐中求知。

3. 力求多学科整合。

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遵循教育规律, 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创造性地将语文与美术、音乐、自然、劳动、品德与生活、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进行互相渗透、融合和跨越, 提倡多学科的有机整合。

二、提高素养, 萌发兴趣

扎实的基本功是教师业务成功的基础, 而其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则是化教育艺术化的标志, 它是保证快乐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因素。这主要包括:

1. 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 讲求“准”“精”“趣”。

“准”, 是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逻辑严密, 准确无误, 击中要害。“精”则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有意注意时间短, 所以其语文课堂语言精炼, 简明扼要, 讲解点拨尽量精辟简练, 争取“一言而解惑”, 抓住要点, 开辟思维新空间。“趣”, 是要求教师教学课堂语言形象、生动、亲切自然, 富于表现力和幽默感, 以营造快乐气氛。

2. 别致精美的板书设计, 讲求“精”“美”“实”“新”四字。

板书是加强学生记忆, 激发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应是内容的高度精炼与形式的形象美观的和谐统一。快乐教学, 板书应讲究“精”“美”“实”“新”四字。“精”, 是指内容精炼, 图形线条简单;“美”, 是指结构匀称, 布局合理, 形象生动, 给人以美感, 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新”, 形式新颖独到, 给人新鲜感, 奇特感, 激发学生丰富联想;“实”, 是指准确全面地表现教学内容。

3. 以教师洒脱、优美、自然、大方的教态维持学生的兴奋, 也是快乐教学的要求所在。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对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李吉林老师说的那样, “教师情真, 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 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 才能在学生的面前开拓其思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氛围中, 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三、充分激励, 体验成功

教学时, 我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 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 在注重实效的同时, 对练习的层次、方式、题型等做科学的安排, 适时适当的安排一些游戏、竞赛、开放性练习等, 让学生活动成功的体验, 升华学习兴趣。

1. 明确目的, 抓住中心。

快乐教学是为保持学生有意注意和保持高涨学习激情, 以维持最佳思维状态, 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激趣求乐, 即“以学为乐”。快乐教学要通过愉悦的情绪, 热烈祥和的情境去突破重难点, 提高能力, 陶冶情操。课堂所有活动皆为此目的服务。快乐教学并非单纯玩玩闹闹, 所以要摆正中心, 切忌主次错位, 喧宾夺主。

2. 恰当得体, 简单易行。

快乐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手段要科学得法, 不宜太繁杂和太难以操作, 不宜太多, 要新颖生动, 简单易行, 便于广大学生都参与。过分追奇求异, 只会使学生单纯追“趣”, 而忽视知识学习。

3. 尚美原则。

快乐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即讲究教学美、语言美、教法美和教具美, 等等, 要建立课堂整体美, 以美求趣。

四、师生互动, 激趣启智

“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出习题, 学生念答案”的“填鸭式”“满堂灌”模式必须摒弃。快乐教学, 则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其积极主动性, 从新颖多趣的师生双边活动入手, 达到“乐中求学”的目的。

明代教育家王仁讲:“大抵童子之情, 性喜游而惮拘检”, 又有人言“游戏可以给学生快乐、学识、经验、思想和健康” (陈鹤琴语) , 因此, 通过游戏消化知识, 也是快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样, 重难点知识在游戏中会同加了糖的牛奶一样, 使他们感到香甜可口。例如, 我为完成拼音字母教学设计的“邮递员送信”和“兔子找兄弟”游戏, 学生参与热情高, 习题完成又快又准确, 课堂效果较好。此外还有“夺红旗”“放气球”“开保险箱”“看谁能通过”等游戏, 都是在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最佳情境, 增强课堂情趣的好方法。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兴奋剂”,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依次成功的喜悦, 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 教师要注重创设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 快乐课堂是维持学生注意, 高效利用时间,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教学思想, 追求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的和谐一致, 追求形式美与内涵美的完美结合。

摘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开心果”, 学生乐在其中;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创造坊”, 学生能够生动探索;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助推器”, 学生能获得全面发展。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 就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打造快乐的语文课堂, 真正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和谐变革。

语文和谐课堂管理 篇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析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姜丰兰

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追求和谐的课堂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创造美,美在和谐中。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力得到提升,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应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统一

“语文课堂”中“语文”的取义,按叶圣陶先生的权威解说,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章的统称。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性质与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更是特别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过去,我们强调一元化,要么强调工具性,要么强调人文性(思想性),二者难以统一,当然也就无法使语文本质属性的认识更加清晰起来,正确指导教学实践,无法改变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共存于语文这个统一体中,正如张志公先生就语文工具和思想的关系,作过形象而精辟的论述:“锄头是锄草的,而锄头和草是两码事,锄头和草并不长在一起。语文是交流思想的,语文和思想虽然也是两码事,可是由于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抽象的,它要领先语文这个物质外壳而存在,所以语文和思想老是长在一起,分不开。”可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一般的劳动工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科学的思想规律与方法,并依此而存在。因此,语文的工具性是基于语文的物质外壳与内涵的思想内容相互依存、和谐融会构成的整体。谁能想象,语文学习缺少了思想文化内容的感知和积累,使学生表达时头脑缺乏先行的丰富完整、科学有序的思想内容,而让其仅靠掌握的一些辞藻、语句,堆砌成无生命活力的“无魂之尸”,就能正确完美地实现语文的交际功能与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认识:语文是以语音或文字构成的词句、语段、 篇章为物质外壳,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和思想规律与方法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语文内容与语言文字教学的一般原则与方式:从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入手,让学生贴切具体地感受语言文字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从而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在头脑里建立课文内容与语言外壳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立足整体同步和谐地感知、体味语文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从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受到人文教育、情感熏陶和语文能力训练,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增强教学效果,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的关系,“主体主体”的关系,对话只在两个平等的主体之间展开,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对待是实现对话的前提。和谐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平等与尊重,学生不再畏惧教师严肃、冷峻的目光,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习伙伴中的一员,教师不是高尚在上的传授者与控制者,把“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变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融入其乐融融的氛围,共同品尝语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文的熏陶。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氛围,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言语运用器官的相互联系,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意义的探求、情感的领悟,提倡“童言无忌”,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课堂上冒出的“奇谈怪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从而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快快乐乐的收获。

要在语文课堂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放”上做文章,如: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开放,重视探究发现法,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歌大学教授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都值得我们重视,让每一位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发问。如:《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句,学生质疑:盲姑娘说的话是随便说说吗?(不是)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的,为什么要那么说?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怎么想呢?如此坚持下去,每位学生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长期坚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从而克服“以知识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生”的传统学生观,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新的教学观。

三、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运用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1.分层评价,强化参与意识

学生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打破传统教学评价中的统一标准,因为这种评价不能促进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因人而异,分层设计分层评价。对于优秀生,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及时发现他身上的不足,精益求精,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促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分层评价的方法,可以使每位学生时时带着一种对成功的向往,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鼓励,赞美,激发前进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去审视每位学生,用深深的爱意去记录孩子真实的生活瞬间,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有效的鼓励。美国心理学家廉姆・卡耐基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丘吉尔也曾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这样去赞美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相信这句话,遵循这句话。这样,在你的精心呵护下,在学生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显示的同时,学困生的头会抬起来,目光就会变得明亮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好起来。经常赞赏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点滴的进步,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3.评价主体多元化,以评价促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完成,而教师常以外部观察与主观测定为依据,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师的经验、水平等的影响,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的评价更显出局限性。因此,评价学生时,必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加评价的交互性,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如: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向往奥运》,读后学生自评,学生认识到自己没能充分地读出强烈的期盼奥运之情,继而再读,学生就读出期盼奥运之情来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除了希望得到教师认可和赞美外,更希望得到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样是读课文,学生读完后,请全体同学评价,有的说:“你的声音真响亮。”有的说:“你读得真有感情。”这样的评价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被评价学生根据全班学生的评价,正确认识自我,产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评价要适时,态度要诚恳,能激发学生改正缺点的愿望,不仅要横向比较,更要纵向比较,考虑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个性,有所提高。

事实证明,和谐的语文课堂,给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构建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土地,让他们茁壮成长,享受新课改的阳光雨露。

【组稿编辑:刘红霞】

创设和谐语文课堂初探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70-01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课堂只有贯穿着和谐的理念,学生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凭借自己的睿智创设出和谐的语文课堂?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创建和谐课堂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根基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当教师轻轻抚摸学生的脑袋,或向学生投去真诚友好的目光,发出恳切的激励时,学生纯净而敏感的心灵就能感受到教师的呵护与关爱。教师回归童真,与学生平等相待,学生就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作文”是崭新的字眼。笔者就以“画鼻子”游戏的形式上了第一堂习作指导课,教师参与游戏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来。有了活动的亲身体验,学生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望,写起话来自然生动真切、充满趣味。再如在《天火之谜》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自己小时候听到的有关雷暴的传说。有了故事的铺垫,学生学习兴致高涨,再让他们去书本中寻求答案,自然明白雷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而萌发对富兰格林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智慧纠错是和谐课堂的依托

没有问题的课堂肯定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出错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需要教师的引导。叶澜教授认为:“智慧型教师要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新形势、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制;要能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要有积极投入学习生活、愿与别人进行对话的魅力。”学生在课堂中出错,教师要以其艺术化的技巧来调控课堂,让课堂产生和谐美。如某学生上课没听讲,教师提问时该生站起来后不知所措。教师说:“是不是嫌这个问题太容易呀?先答这道题,待会有难题也请你回答。”教师亲切地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让学生得以从容答题,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使他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于永正老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一位学生在朗读“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这句话时没有注意到句子前面的提示语,读的声音较大、语气较强。于老师幽默地说:“你还没有完,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点。”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于老师适时的幽默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了许多,同时机智灵活地指出了学生的错误,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三、求同存异是和谐课堂的法宝

教学中教师点燃学生奇思妙想的火花,鼓励观点求同存异,对创新型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笔者教学《蒲公英》时有这样一段教学情景:

师:同学们,有一颗种子没有听太阳公公的话独自来到了沙漠里,它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呢?

生1:那颗种子去到沙漠就干死了。

生2:那颗种子很后悔没有听太阳公公的话,因为没水喝,最后渴死了。

生3:多亏我是一颗变异的种子,沙漠算什么,我将在这长得很茂盛。

师:一颗变异的种子是怎样的?

生3:这种种子无论到哪儿都能生长,能让沙漠变成绿洲。

听了这个异于课本的答案,学生哄堂大笑,纷纷说他是异想天开。笔者虽始料不及,但是对这一有创意的想法仍予以表扬和鼓励:老师相信你长大后一定能研究出这样的种子,把沙漠变得绿意盎然。

鼓励答案求同存异,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与教材、教者迥异的见解,课堂也许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这不正是我们创设和谐课堂所热切期盼的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和谐语文课堂的创设需要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引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我们的课堂趣味盎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让语文课堂充满和谐 篇7

一、实现师生平等,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 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的层面上,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 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一点上讲, 语文教育, 实质是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应该是习惯教学, 文化自然是传统的现代的文化与外来的文化, 习惯自然就是听, 说, 读, 写的习惯, 以及关注和思考的习惯.”因此, 对于加强学生多元智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课堂应该营造成合理、和谐的局面才能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重视语文课堂的人际关系, 对于构建和谐的课堂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师生之间彼此尊重, 相互切磋.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学习信息, 而且在这种氛围中, 教师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 心灵上达不到沟通, 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 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 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 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 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 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当然, 这种融洽的氛围教师是占主导作用的, 她要带领引导学生共同去构建它.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要注意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注意在课堂上,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使教与学相互交融, 师与生相互尊重, 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 让课堂奏响和谐之音.

二、开放学习方式, 建立灵活的教学机制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目前单一的被动学习, 接受式学习,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就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就是要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自主选择学习过程, 自己监控自身的学习行为,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所谓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确实,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人与自然的合作.因此,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这便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探究学习, 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过程, 是学生运用知识探索、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的教育理念.

要开放学习方式, 关键还在教师.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角色转换.教师将不再是课堂上一切活动的主宰, 而是一个参与者, 指导者, 合作者, 这样说并不代表教师没“地位”、没责任了, 相反,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应该在更高层次上、更深入地钻研教材, 更加深刻、细致地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更加广泛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 在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时, 才不至于束手无策, 或信马由缰、不可收拾.这样, 才能进行有效的有益的指导, 才能享受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成功的喜悦.

其次, 要开放学习方式, 教师还应开放学习目标.什么意思呢?教学目标不再是教师写在备课本上的条条框框, 它应该是学生明明白白努力的方向.学生应有“知情权”, 知道自己要学些什么, 学生懂得目标后, 可以更早地进入学习状态, 自我检查, 自我调整学习进度, 并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 在评价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激发更强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是一个多彩的舞台, 只有开放学习方式, 建立起灵活的教学机制, 才能演绎精彩,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完善教学过程, 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 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 没有任何的块状感, 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 一泻千里, 洋洋洒洒, 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 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 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 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 应先让学生总览课文, 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概要, 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 老师根据教材内容, 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 甚至多次品读课文, 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 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 使我中有书, 书中有我, 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 掌握知识, 感悟情感, 品味语言, 增强语感, 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 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 处理不好, 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 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 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 以达到教学艺术的完美展现.

四、拓宽教学时空, 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 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 终生不弃, 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 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教材内容的丰富性, 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 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 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如何拓宽教学时空, 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 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 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效的结合, 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笔者认为将课堂内外的知识有机地衔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 课内、课外是学生获取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所.让课内成为夯实基础的主战场, 成为课外成果的展示厅;让课外成为课内的采集场, 成为课内的拓展区, 两者有机结合, 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师生互动,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篇8

一、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互动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不容学生有丝毫的怀疑与挑战,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 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执行教师命令的机器, 知识也只是由教师单纯地传给学生。这种无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 将原本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塑造成了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是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

要真正构建和谐的课堂, 首先必须转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互动。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实现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互动、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汇,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等全面发展。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乐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只有在愉悦、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中, 才能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与高昂的学习情绪, 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一个不苟言笑、严肃呆板、不允许学生有意见的教师, 只能带给学生消极的情绪。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微笑、尊重、期待带给学生, 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认同, 尊重、信任、喜爱教师, 并把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上来。

一是将爱带入课堂。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学生, 将爱的阳光雨露洒向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爱。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给予他们的爱, 他们才愿意接近并亲近你。

二是给学生以尊重。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强烈希望得到他人尊重与认可的需求。小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 他们更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要尊重学生, 将学生看做与教师平等的个体。

三是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教师要多一些轻松, 多一分幽默, 多一点欢笑, 允许学生插嘴, 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解除制约学生身心自由发展与张扬个性的“枷锁”,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参与到教学中来, 勇于发表个人的见解。

三、创设愉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 篇9

一、师生平等,以诚待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在平时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坦荡的胸怀,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声音,进行心灵的沟通。有时教师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给学生留下的回味比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都要深远得多,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二、以读促学,创设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是学生求知解惑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重要舞台。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编排的一些特点,选好阅读课文的切入口,以打造和谐课堂。

1.从学习重点入手

如果在教学中将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那么这一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如在教学李白《行路难》一诗时,抓住“行路难”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诗人内心的矛盾,他希望能建功立业,却屡遭挫折,虽然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却不愿意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2.从课文结构入手

在学习高尔基的 《海燕》时,笔者这样设计学习程序:作者是怎样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具体刻画的?引导学生研读三个场面中有关海燕、乌云、狂风、雷声、闪电描写的语句,体会暴风雨来临前黑暗的环境气氛越来越浓烈的特点以及海燕的雄姿,从而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关键词的作用,如“卷集”“暗”等。精读、研读交错而有序,师生活动和谐进行。

三、浓妆淡抹,动静相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每篇好文章甚至每句话、每个词,都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 所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上,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对词句进行品味,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1.读议交互———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语文课上,用纯粹欣赏的心情去阅读、去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好的文章自会教育学生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善于用好文本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融入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唤醒学生内心真善美的情感,语文课堂也因此多了一份智慧交融的和谐之美。如《紫藤萝瀑布》文中写道: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通过品读,领悟作者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由眼前所见的花,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学习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读懂了一种达观,读出了一种人生境界。

2.静思默想———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果说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是语文课堂 “浓抹”的美,那么,默默地读,静静地想,则呈现出“淡妆”的美,它让语文课堂别有一番滋味。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自由驰骋。如在教学苏轼的 《水调歌头》时,想象词所描绘的“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显然,在静思默想中,语言文字已化作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面面。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表达,一静一动,一张一弛相辅相成,和谐之美在课堂尽情流泻。

3.真诚评价———一树春风千万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无论是激励的赞赏,还是婉转的批评,都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应尽量从正面引导。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不仅在真诚地评价学生,还在巧妙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插图理解等。 显然,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充当润物的细雨,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

追寻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 篇10

一.把好教学目标的方向盘

一堂课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合理。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或者说, 它就好比方向盘掌握着车子的方向一样, 是教学的灵魂,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教例:《螳螂捕蝉》

师:《螳螂捕蝉》, 是一则极其有趣、极其深刻的寓言故事。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 试着概括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静静地阅读后, 发言踊跃, 但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完整;二是语言不够简练, 有点复述课文的味道)

师:老师想给大家提两点建议:第一要完整, 要符合全文的原意;第二要简练, 最好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 请同学们重新思考, 并把概括的语言组织好。

上述教例中, 教师首先提出“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的教学目标, 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思考的方向, 然后让学生尝试概括, 再针对问题教师进一步提出建议, 让学生重新整理思路和语言, 最终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扎实而有效的。

二.抓好朗读指导的生命线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 我们欣喜地发现“读”成了阅读教学中训练的主线。但是我们也发现, 在当前的阅读课堂上, 枯燥、乏味的读充斥了语文课堂, 部分教师对朗读的指导无的放矢, 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与华美, 从而导致了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

教例:《九色鹿》

出示:“这天……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里的“救命啊, 救命?”

生: (不够响亮)

师: (引读:故意将“大声”读得很响) 谁再来读?

生: (还不够响亮)

师:让我们再大声地读一遍。

教师连续三次要求学生读的声音大一些, 但是学生的朗读却并不如人意。

上述教例中, 教师避重就轻地抓住“救命啊, 救命”在声音的强弱上要求学生翻来覆去地读, 耗时两三分钟却收效甚微, 这样的朗读不能不说是教学中的遗憾。如果这位老师能换个角度思考, 引导学生抓住“奋力挣扎”和“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等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九色鹿心地善良、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渐趋深入, 对大呼救命的迫切心情才能有所体会。

三.用好动态生成的源头活水

教学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有不可预测的一面。教师的职责就是善于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提出的疑点和发言中的闪光点, 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中, 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 最终生成知识、方法、能力。

听过一节讲《草原》的课。学生在初读时, 将第四自然段的“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一句中的“同行 (xíng) ”读成了“同行 (háng) ”。学生的错误很小, 一般的教师都是简单地纠正了事, 但是这位执教者却没有这样做, 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错误, 进行了巧妙的设疑:

师:到底读“同行 (xíng) ”还是读“同行 (háng) ”呢?

生1:“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这歌手是和我们一块来的, 应该是“同行 (xíng) ”。

生2:跟作者一块儿来的有歌手, 也有其他人, 而作者老舍是一位作家, 作家跟歌手怎么能是“同行 (háng) ”呢?

语文和谐课堂管理 篇11

【关键词】和谐;语文课堂;宽松平等;兴趣;多角度阅读

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新世纪教育的追求,因为和谐能为人类带来效益、带来福音。语文教学作为我国的母语教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漫游在精彩的语文的世界中。

一、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诱发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喜怒哀乐等表情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带微笑创造一个无拘无束、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共振,教师应时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共鸣,他们已经习惯了与我的平等交流,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而且是他们的可亲可近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所以说,教学的过程应该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课堂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共鸣。在这个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语文知识。

二、兴趣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催化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给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话题,我经常从富有情趣的导语入手,在每一节的教学中都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如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舞蹈《千手观音》,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之中,这样,学生就更易于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让学生愉快学习,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三、多角度阅读,尊重个体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生成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在教《羚羊木雕》时,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中的“我”和“父母”怎样处理事情才妥当。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我”有以下几种的看法:1、羚羊木雕是“我”和朋友友谊的象征,友谊无价。2、对朋友要讲信用,不能反悔。3、写一封信塞在万芳的书包里,说明原因。对“父母”的看法:1、物品贵重,不该送。2、送前要商量。3、仿造一个赝品去换回贵重的羚羊木雕。4、搜索有关此艺术品的资料,发一封电子邮件给万芳,让其主动退回。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个体思考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思想、个性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尽量做到多元解读,他们就会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表述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放手,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每个学生成长的乐园。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语文教学始终要把学生当成主体看待,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创造和谐、平等、自主的语文课堂,让他们由情入境,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放飞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漫游在精彩的语文世界中。

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 篇12

1. 创设情境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情感基调。教师应善于抓住文章的情感基调, 巧设情境, 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情感氛围中来, 以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 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 但学生难于体会, 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 在教学中, 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 我常常深情地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 通过老师的故事, 他们很快明白, 父母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 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 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通过自己的故事,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 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在讲授《散步》一课时, 将电视广告《给妈妈洗脚》的片段引入, 创设情境, 让学生走进亲情氛围, 引起阅读兴趣。在教学行将结束时, 又创设了畅谈亲情的情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 畅谈亲情。最后以一首《让爱住我家》的歌曲, 让学生陶醉在亲情之中。也就是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照亮学生情感的空间, 充分挖掘语文课堂的情感魅力。

2. 合理运用评价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 评价方式各种各样, 但以鼓励评价为主。在充分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 乐于和学生、老师做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 让他们有条不紊地大胆尝试。在对评价结果的描述上采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真是独具慧眼, 一语中的!”“你真了不起, 你太棒了!”……对成绩较差或不敢发言的学生, 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更应该通过鼓励, 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说:“你们比老师当年胆子大多了, 现在你们已经很棒了, 倘若能……你们肯定能做得最棒、最酷!”……总之, 教师要以满腔热情, 以幽默诙谐的言辞、丰富的组织手段, 在课堂上挑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创新奋进。

3.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古人常说的一句话, 也是我们广大从教者都认可的—个道理。所以,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及主导者, 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 从方法上去指导学生的学习, 放手引导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收获。比如组织小组讨论,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他们想要了解的问题, 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结果, 真正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 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民主化、和谐化。这样, 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潜能, 乐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敢于评价是非、勇于挑战权威, 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 个性得到张扬。

4. 教师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是导演、舵手、记者、主持人。说教师是导演,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 他只是在旁边进行引导和点拨。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我只是将其编成四幕剧, 让学生演。说教师是舵手, 是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 有不同意见时, 教师所起到的导引航向的作用, 教师掌握不好方向, 这堂课就会支离破碎, 乃至会坠入深渊。说教师是记者, 是指教师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中, 所体现出的是记者采访观众的形式。教师还是主持人。一堂课的成败, 要靠教师这个主持人来组织, 组织的手段必须新颖、独特、幽默、诙谐, 符合学生实际。

上一篇:猕猴桃夏季管理技术下一篇:运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