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构建和谐课堂(精选6篇)
论文构建和谐课堂 篇1
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王志锋
张渚高级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谐课堂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它有几个要素构成:一个共同的为着提高教学效率而奋斗的目标,教师和学生两个互为中心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引导与被引导和同学间的监督与协作的两者和谐关系,听说读写看五种齐备的功能以及一个所追求的师生间心领神会的境界。为了和谐课堂的顺利构建,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做出努力。
关键词: 教学教师学生和谐课堂
教学由教与学两部分组成。课堂四十五分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因此,一节课的课堂氛围如何从小处着眼是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从长远考虑,则是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成败的大事,它与学校的升学率以及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使教与学变成轻松愉快的活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这是符合素质教育或是快乐教育的构建宗旨的。那么,何为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所谓的和谐课堂,就是在四十五分钟内有所教,有所学,教师尽心,学生尽力,谆谆善诱,心领神会,能够达到教与学的同步、统一的课堂。
一、和谐课堂的构成要素
如何判断一个课堂是否为和谐课堂呢,那就需要一些比较具体的判断标准:在和谐课堂里,师生应同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两者互为中心;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协作共进;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听说读写看这五种功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和谐课堂追求一个理想境界,就是师生间能够心领神会、心心相通。下面将对这些构成要素做具体阐述。
1.一个目标
目前在我国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所有的中国人民都万众一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同理,一个和谐课堂不论学生的数量有多大,整个课堂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全体师生应该为着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努力。如果一个课堂中存在多种想法:教师为讲课而讲课,讲完即课,没有尽心;学生呢,带个耳朵听听,听懂就懂,不懂也就算了,没有尽力。这样的课堂是肯定不会和谐的,教学效果也令人堪忧。只有师生同心协力,才能“断金”,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两个主体
课堂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组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学界争论都比较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教师中心说和学生中心说。教师中心论者认为老师是课堂的中心,完全主导着课程的内容、进展和授课方式,学生应该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节奏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学生若是节拍错位或者违反整个曲调都是不被允许的。课堂是一个一对多的场所,为了使整个授课过程按计划有序进行下去,教师中心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一味地按照教条、以统一的标准、模式来授课,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课堂沉闷,一个个棱角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被磨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脑能力。那么学生中心说呢,课堂上由学生来做主导,教师只是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让各种思维和想法活跃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仅仅是一个供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解决疑问的场所。西方发达国家的课堂大多都是这样的。学生中心说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程度,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则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很弱,甚至于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话,那么学生中心说将会使整个课堂呈现出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的情形。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都是采用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完全认同和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他们的自主性已经变得较差,依靠学生自我教育的学生中心说课堂在目前实现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笔者认为,和谐课堂应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并重,两者都是开展正常教学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两者互为中心。对于学生来说,应以教师为中心,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切不可停滞思维、走马观花、过耳既忘,也不可充耳不
闻,自我研究探求;对于教师来说,应以学生为中心,“教”仅仅是一种手段,让学生学会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师不能抱着把课程授完即可的心态,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接受效果和学习情况来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授课速度,拓宽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渔鱼”。
3.两种关系
课堂由学生和老师两个主体组成,和谐课堂中存在着两种关系:教师和学生间的引导与被引导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监督与协作关系。这两者关系都应该是和谐融洽的,这要求全体师生的关系良好,有较强的默契度。教师是引路人,为学生的学习思考指明方向,学生不光要从老师的言语中获取信息,也要从老师的眼神、动作中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老师不可能时刻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和谐课堂上还要求同学之间有一种监督与协作关系。当发现周边的学生有走神或其他举动时,可以用一个动作或眼神表示提醒,有讨论或自习时间里,有一些问题通过相互的讨论就能得到解决,且印象深刻。同学间的协作是很重要的,在班级团队中,不论是处于强势还是弱势地位的人,都能从中获益。为别人释疑的同学对问题会有更深的理解与记忆,从讨论中可能会纠正自己原先错误的想法或是发现新的思路,以前有疑问的同学则可以获取知识,消除疑问。
4.五种要素
在和谐课堂上,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器官,做到听说读写看齐备。对于学生来说,听课也是一门艺术,同一个四十五分钟同样的授课内容,不同的学生听到的效果是有差异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学生们也不可能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善听的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语音语调分辨出重点、难点,仔细倾听加强记忆。学生在课堂上“说”的作用是多重的:一是锻炼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被说过一遍的知识其记忆的效果比仅仅是听要好得多,这想必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笔者今天就还能记得一些课堂上回答过的提问;三是学生说的内容反馈给老师,老师能够基本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状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步伐。读读课文,做做练习,当然是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看”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被忽视,听课缺少了“看”的辅助,就变成盲人摸象了,边听边看,能够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漏听或是听不懂的地方通过看书看讲义看板书也能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听说读写看并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做到这五种要素齐备。说课是老师的主要任务,适当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听和看对于老师来说同样很重要,面对众多的学生,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有“千里眼”、“顺风耳”,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听学生的发言和动向,督促溜号的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步伐。
5.一个境界
和谐课堂追求一种理想境界,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超出语言的限制,能够做到心领神会。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课堂短暂的时间内,是没有办法逐个进行言语交流的,为了增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就需要借助于肢体语言。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中知悉学生的需求,学生也能够读懂老师眼神中的深意。这种心灵间的默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产生的,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经过长期间的培养。如何课堂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课堂气氛将更加和谐,教与学都将变得更加轻松。
二、和谐课堂的构建
一个普通的课堂怎么样才会成为和谐课堂呢,和谐课堂应该如何来构建呢?构建一个和谐课堂,所要做的努力绝不仅仅在于这四十五分钟,课前课后的许多工作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的共同努力。
1.教师的努力方向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在讲台上游刃有余,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要做好备课笔记,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要仔细挑选针对性强的例题,拓展思路,多考虑几种解题方法,课堂练习要准备好。切不可照搬多年的老教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知识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案,要确保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权威的知识。
备课还仅仅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课堂便是化理论为实践的地方。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观察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反映了解到,若完全按照备课笔记的节奏、顺序进行下去会影响学生的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使,应及时调整上课步伐。备课笔记不是教条,备课是为了更好地上课的,当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时,应该顺应实践的需要,切不可硬搬教条。
课后,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提问和习题测验结果中总结反馈信息,重新审视课堂的教学效果,反省并想办法改正现有授课方法中的缺陷,总结出新的理论来指导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教师们能够节节课后自省,更新教学方案,那么,教学理论和教学效果也将呈螺旋式上升。
最后,教师要适时给学生一些表扬,加强正面激励效果。批评与表扬学生是教师的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很多教师只习惯用批评,从负面刺激中迫使学生改正错误。然而,过多的批评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负面激励过当,学生和教师间的和谐关系将被打破,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改正错误,反而会变本加厉,产生恶性循环。与批评相比,表扬是一个更好的工具,适时给学生一些表扬,加强正面激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在课堂上的些许表扬就好像是为学生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注入了一丝新鲜的血液,使他们获得了继续奋斗的动力,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2.学生的努力方向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学生所要做的努力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课前一定要预习,而且是要带有认真思考的预习。预习过后,对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已经了解,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在课堂上听就更加有针对性。对于课前自学过的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复习的过程,事半功倍。倘若不预习的话,在课堂上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着重点,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节拍,事倍功半。如此对比,同一个四十五分钟下来差距就很明显了,如果再乘以日积月累的系数,这个差距则可被放大N倍,再想要追赶就很困难了。滴水可以穿石,千万不能小看预习的十几二十几分钟,和谐课堂要求学生课课预习,不要让自己有拉下的机会。
其次,在课堂上,要做到人到心到,跟着老师的节奏,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在有不理解处重点听,如果听老师讲解过后还是有疑问,就要灵活处理了。此时,观察一下其他同学的表情神态,觉得自己的疑问是比较共性的问题时,可以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疑问,这也是和谐课堂上对老师的最直接的一种反馈,老师可
以根据问题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使学习效果最好。若仅仅是个别问题,则可课后单独和老师沟通,不要打断老师的正常教学。课堂上的教师资源是有限的,和谐课堂要求学生学会合理、最优化地使用教师资源。
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和教师单独沟通的时间很少,学生要充分主观能动性,课后多找老师沟通,解决自己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也可博得老师的认同感,增加师生关系,为以后的课堂和谐埋下伏笔。
三、小结
和谐课堂能够使教与学的过程在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帮助教师和学生减轻现有教育模式下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谐课堂要求教师和学生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都有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这需要经过大家的努力在长时间的培养中才能产生。可见,构建一个和谐课堂,所要花费的努力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学是个一对多的活动,相对来说,教师资源是比较有限的。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想要成功构建和谐课堂需要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利用课后时间多和老师沟通,用好用足教师资源。这样,既可以使教师得到反馈信息,也拉近了双方的关系。正因为教师资源的有限性,同学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同学间相处的时间很长,如果能够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中相互监督、协作共进的话,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构建和谐高效课堂论文 篇2
周艳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是学生的迫切需要,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大局。这就告诉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势在必行。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从教育观念转变入手,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取得共识。打破陈旧教育思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面向 21世纪的一代新人。“减负”只是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让学生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而不是降低对学生应有的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减负”并非减轻教师的负担,相反,给学生“减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具体的做法如下:
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可接受性,既要把学生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又不能盲目地增加课堂教学任务的数量,以免造成学生新的课业负担。教师在拟制教学目标时,还必须考虑照顾“两头”,即对进步慢的学生和优秀生因材施教,提出有区别的教学任务,使慢进生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上的缺陷填补上。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应通过教学设计,选择与本课、本班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使之具有科学性、针对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贯穿“三主”意识,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方法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讨论式,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处理好训练与教学的关系,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
根据学习的需要,教学内容安排要纵有序列、横有联系,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顺序性,又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要抓好技能的训练点,智力的开发点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点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智能、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坚持“一法为主,多法结合,优化组合”的原则,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力求做到“无意于法则,而又自合于法则”。此外,教师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恰当地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微机等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角度地拔动学生心弦,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激发兴趣,促进思考,加大课堂教学密度。
教师应以“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的思路,彻底优化考试方法。加强“平时”,就是要做到“当堂清”、“单元清”,重视形成性测,及时反馈,使教学堂堂过关,节节达标。“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就是教师不搞单元考试,学校不搞期中考试。
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篇3
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苏翟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习,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 者:谢书松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依托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课堂 篇4
构建和谐课堂
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解读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有没有模式、教学需要不需要模式,以及研究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又有什么促进作用等,是近年来我们 一直在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认识教学模式,要抓住一个前提、两个要素。一个前提是指任何一个教学模式,特别是成功的教学模式都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两个要素:一个是结构,一个是程序。教学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程序。如果我们把结构看作是一种横向关系的话,那么程序就是一种纵向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结构看作是一种静态关系的话,那么程序就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如此看来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相对稳定的示范型的教学结构。我们创建了“情境---问题”式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1)数学课程
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数学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数学学习内容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一理念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3)数学学习方式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 时间和空间。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4)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转变教师的角色。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者主动地去接触有关的信息,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建构客观世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赋予意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
三、“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流程(四个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拓展应用——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四、操作阐释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知识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
具体操作: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生长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创设问题情境。
(2)情境内容的创设可以是多方面的,有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有数学化的生活情境,情境中的素材,可以来自学生、来自生活、来自教材,不受教材的局限,充分体现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情景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选取问题情景的内容。● 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 现代社会发展现实 ● 现代科技最新成果。
● 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重大节日、纪念日
(3)创设情境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学生动手操作、生活实际、演绎推理,也可以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观察等等。情境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情境,一种是“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亲身感受的客观情境。“虚拟”情景就是从客观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情景。“虚拟”情景的呈现方式有: ● 图文并茂型(如情境图)● 数字表格型 ● 文字叙述型
● 故事形式:设计一些真实的或想像的故事,故事里包含有学习内容。●多媒体画面演示:如电视、录像等。
(4)激励学生分析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转化、分解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必须是教学的重点,要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完成的。●学生活动:(进入情境,提出问题)(1)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进入情境,分析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2)对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好奇,大胆提出问题,并充许异想天开。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说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当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核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新课学习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教学环节的最核心要素,新一轮教学改革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观察、猜想、探索、验证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具体操作:
1、自主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探究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时教师首先应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境。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
A、设置认知冲突
即呈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的现象或事实,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再发现的过程。
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供了直观感性的材料,是问题的直接来源之一。设置认知冲突一般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a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b在学生认知中的转折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c在知识的跨越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d在相似知识的辨析点上设置认知冲突。B、生活问题数学化
拓展数学信息源的渠道,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加工提炼成有待探究的数学问题。这样让生活中的问题原型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获得对数学问题的独特感悟。
C、设计开放题
即只提供有关的信息,而为学生留取广阔的问题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水平,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
明确自主探究方向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理解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所以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自己去感悟发现。因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动机;同时能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充分体现,也为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指明方向。
当然要使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引导,从而让学生真正面临问题情境,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策略:
A、尝试发现策略
由于数学知识一般都具有连续性,所以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唤起他们对问题的关注。
B、交流质疑策略
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遇到的新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测,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质疑,使每个学生输出信息又获取信息,互相触发思维的“火花”,并从中明确问题的实质。
C、观察比较策略
观察和比较是学生认识发现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感知问题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辨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特别是相似对象间的不同点和不同对象间的相似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
D、联想迁移策略
数学知识和技能都是内在联系着,并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所以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某种数学现象的规律和方法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联想迁移:其它的类似现象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和方法?或者说在学生遇到新的数学现象时应使学生养成联想迁移的习惯:以前学的类似现象有什么规律和方法,现在的新知识能不能也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在学生解决了当前问题后,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自问:某原因导致其结果后,会不会又有其它结果?在什么条件下会有?有原因是不是必定有相关的结果?等等。总之,教师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断激励学生对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
(3)自由选择探究策略
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探究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探究,而这种思维活动总是表现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为了保证自主探究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的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后有所结果,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相当必要的。这样他们才能获得科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自主探究才会逐步向科学探究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一旦掌握了自主探究的方法,他们就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方法,独立地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提高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与改造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探究中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学生揭示知识背后的知识,提炼出知识本身蕴涵的策略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常用的自主探究策略主要有以下五种:
1、化归策略
化归策略是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使用这种策略的关键是在准确把握新旧知识关系的基础上,把新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解决。然后根据两者的关系加以分析、重组,使旧知识得到改造、发展,最终“创造”出新知识。
2、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指从学生已知的具体事实或个别性前提通过猜想验证推断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一些公理性的数学知识,如:运算定律、性质时较多使用这种策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问题的实际简单枚举一些具体的数学事实,然后由学生感悟归纳其中具有共性的现象或事实,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
3、分解策略
有些复杂数学问题的探究学生很难一步到位,这时需要学生善于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的简单问题,然后通过解决小问题导致总问题的解决。有时也可以从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出发往回一步一步推理,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4、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是指从具有同一属性的事物间寻找差异性,或从具有差异属性的事物间寻找同一性的探究方法。这种策略有助于认识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属性的异同,从而提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5、假设验证策略
在探究一些起始概念和抽象概念的时候经常要用到假设验证策略。在使用这个策略时,需要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的结论作出假设,然后通过操作实验、合情推理等手段加以检验。
说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的启发。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学生自主探索的质量有赖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改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呢? A、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首先合作学习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小组通常在四至六人之间为宜。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座位安排上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兼顾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实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也可根据合作目的及具体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随机的合作小组,如同桌两人、前后四人等。
其次,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履行职责。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归纳等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B、及时把握合作时机
在让学生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在成员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组内合作交流,合作才有价值。教师要善于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都最好及时地安排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C、适当指导“合作策略”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a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不随意打断或插嘴。而应是发自内心的意会。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合作小 组必须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
b学会表达
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弱、不善于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说”是表达的一种主要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时候语言的表达却跟不上思维,出现他们想到了却一时说不出来的“急死人”的场景。这时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图画、学具或非文非图的代号就成了好帮手。
c学会思考
思维是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始终的,这里所指的思考主要是交流讨论后的反思。通俗地说就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回顾一下自己的智能活动过程,及时总结数学知识的学习策略。唯有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自己的原认知水平。
d学会欣赏与宽容
渴望得到欣赏、希望得到理解是每个人的愿望,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赞赏别人的优点与成功,包容别人的缺点。它能促使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使每个学生在全部学习活动中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生动活泼、进取自信的态度,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从而实现高效的合作效能。
说明: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结构中居于一个特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操作中要注意处理好这一环节,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生生、师生间相互有效的交流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进行指导,了解、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要注意学生倾听、表达、分工、协作等合作能力的培 养,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和结果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评价。
3、归纳小结。
师生合作总结,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模型。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自觉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得出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策略。
教师活动: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辩论,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教师只作点拨引导,将最优方法推荐给学生,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必须使用,应该是“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和检测掌握运用学法的效度,又是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的训练。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照顾这种差异,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能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人人都能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练习中评价教师要学会欣赏,学会等待。
具体操作:
教师活动: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有趣味性,习题既要有强化新知的单一基础题,又是要有动手操作的实践题,既要有突破难点的针对题,又要有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题,既要有以新带旧的综合题,又要有一题多解的开放题)。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分类反馈评价,指导、调控。
学生活动: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说明:在分层练习中,不能给学生划分等级,等级是隐性的,在引进开放题 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放”的度,不能忽视 “收”的作用,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主导性。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教学总结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课堂总结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总结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谈本课的体会收获,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具体操作:
学生活动:自学回顾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还有什么问题?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提高原认知水平,达到内化整合,自我建构的目的。
教师活动:聆听思索,分析学生的反思过程,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的建构过程。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反思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小学数学课堂总结六法:
复述法。根据板书或提问进行整理复述,明确本节内容。口诀法。编制口诀朗读记忆。
图表法。用图表或列表归纳知识或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游戏法。组织一场游戏作为课堂总结。
引申法。提出与本课有关的引申题,或与教材例题不同的解法。
设疑法。有意设置一个悬念,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创新,产生一种向往,这对学生预习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五、教学建议。
1、正确理解运用模式。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把握并运用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发展,社会需要的绝大多数人永远是具有合理思维方式的人。用模式指导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好常规课,教给学生简洁易懂、明确严紧、合情合理的数学。
2、内外兼修。
教学模式的展开、展好,还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教学机智,能根据所选教学模式选择好教法,准备好教具,设计好学生的学法。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才能真正灵活地运转在课堂之上。教师必须努力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理论与知识技能,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1)研读教材
a、教好教材 b.改进加工教材 c.丰富教材 d.开发教材
(2)、抓好环节教学。
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好环节教学,努力把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展开、展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这副骨架,只有在所教内容的填充下才能显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要注意抓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课堂每个环节的联系,让程序环环相扣,知识层层生辉。
(3)、实践反馈调整
将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用于教学模式的调整,研讨产生新的教学模 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头指导实践。但由于它本身还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所以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千篇一律。有些知识虽然性质相同,但具体操作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创造性的使用模式。有模式不唯模式,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创新,创造性的使用模式。
(4)、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预设与生成,恰当利用生成资源。
3、教师必须有激情和真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教师的入情入境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用心上课,打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拥有: 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绥中教师进修学校
魏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课堂1 篇5
【摘要】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追求和谐课堂能很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课堂 和谐 教学 高效
【正文】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在全国上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学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下,让和谐教育走进课堂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顺势之为。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呢?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项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用心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追求一种看似无痕的教育境界呢?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轻松的教学流程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给学生个下马威,先来个背、罚、练„„。这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已够多的了。有来自家长、老师、同学„„重重的压力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这些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背道而驰。相反,善意的微笑,平易近人的表情,关怀爱护鼓励的发问,轻松耐心的回答,如“好!”“很好!”“很有创造性!”通过鼓励的话语拉近老师和学生情感上的距离,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幽默的教学表达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和谐课堂的根本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目标所确定的都是新世纪我国国民的最基本素质。我们教师面临任务既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建设者。因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使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其中最高的境界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自己将来可以借以争取成功的基本素质即:我们通常说的要“授之以渔”。怎样让每一名学生,尤其是中游、学困生获得成功呢?简单的说“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1、低起点:教学中可采取的方法:教授新知识时用原有知识作为起点,用鲜明的实验或直观表象作为起点,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作为起点,用与本课内容的相关故事片断、科学史作为起点。
2、小步子。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步子减小,尽量考虑能使学生成功,从而使学生每步都有进展,每时每刻都处于积极学习状态。我认为最好做法是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作出努力所能得到的直接结果,即把要讲的知识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稍加努力就可获得成功体验。当然学生认为的难点一定要多讲几遍,并且一定要给学生总结出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多活动。首先,教师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①给学生思考的时间②给学生思考的限度空间 ③给学生记忆、反思的时间。
其次,处理好自主和合作的关系,容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而对于学生来说思维有困难的问题则需要合作、交流、多维互动。学习在学生“自主”独立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完整需要补充,教师一定不要越俎代庖,一定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教师要做活动的引导促进者和参与合作者。
4、快反馈。①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表情,倾听课堂上声音,及时调节教学。② 教学中有教师讲、学生练,更要有教师的查,一定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③对学生的成功及时欣赏,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生活化、人文化走进课堂,是和谐课堂的支撑
和谐的课堂应充满“生活味”和“人文味”,这样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课堂上应竭力在“文”和“性”的碰撞中,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和谐。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就处处有科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把生活带近课堂,整合教学资源和生活资源,不断充盈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拓生活世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提升意义,让小课堂变成大社会,让学生在小课堂中领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联动与和谐。
课堂还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不搞“语言”、“思维”、“行动”上的“霸
道”,而是在“润物细无声”的组织引导中,带领学生逐步建构和完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在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氛围中,使我们的课堂更有“人情味儿”。在我们的课堂上,即使学生理解有偏差,我们也要让学生很“体面”地坐下,尊重他们想法中合理的部分,“扬弃式”地处理,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
四、预设和生成和谐碰撞,是和谐课堂的精髓
课堂教学尽管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适应学生的即时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预设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当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喷薄而出时, 教师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就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尊重教育资源的生成。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律。因此课堂不是教案预演的舞台,而是珍视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与生成,使这对矛盾和谐共生,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师生发挥潜力,表现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的心灵历程。
关于构建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思考 篇6
摘 要:
和谐,是当今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因为和谐能够使人精力集中,思路清晰,从而产生最佳效益。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和谐的教育下,在和谐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我们每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追求。结合本人工作实践,本文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根本、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标志、完美的教学艺术是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精髓等观点。关键词:和谐 课堂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教学艺术
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根本
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素养可以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要求个体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感觉剥夺实验”让学生体会信息的重要性。案例:请一个同学来做实验,让他面向墙壁,并告诉他等教师允许后才能回头和说话。这时候,教师通过投影显示:“请同学们都不要出声,预习课本内容,看看他能否坚持180秒?(一般学生在2分钟时就忍不住左顾右盼或抓耳挠腮)”同时打开记时器程序开始记时,3分钟后,请被实验的学生谈一谈实验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2、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信息素养的基础,指的是对信息学的了解和对信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信息知识的提高,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重视方法的指导,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同时,将教学由课堂扩展到课外。案例:每节课,用5分钟的时间,让2-3名学生介绍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IT行业的重要事件或他所熟悉的计算机软件等。让所有同学都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故事,课堂上教师随机点名。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分奖励。这样能更大程度上的调动学生注重信息知识的积累与搜集。
3、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简单说,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包涵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首先,通过《买土豆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信息能力的重要性。故事内容如下: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那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张三青云直上,李四却原地踏步。李四找老板质疑。老板于是说:“李四,你看看今天早上集市有卖土豆的吗?”一会儿,李四回来汇报:“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价格呢?”“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李四委屈的申明。老板又把张三叫来:“张三,你看看今天早上集市有卖土豆的吗?”张三也很快的就从集市上回来了。他一口气向老板汇报说:“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都不错,价格也很便宜,于是顺便带回来一个让您看看。”张三边说边从包里拿出土豆,“我想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赚钱。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而且,咱们全部买下还可以再适当的优惠。所以,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您回话呢„„”。其次,通过“搜索引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通过网上论坛、电子邮件,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通过主题式实践活动(如制作个人网页、主题式电子报刊),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处理能力。
4、信息道德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指的是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次,开展中学生上网情况问卷调查,并围绕“中学生上网利与弊”开展班级辩论赛或座谈会等。再次,通过丰富的现实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欺诈、网络犯罪等,提高学生的防范保护意识。
当然,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不单单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同时,也需要其它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力合作。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现实生活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研究的工具、形成决策的工具、创新的工具,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而不应是仅仅停留在“技术的空间”里“操作的层面”上。
二、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标志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语言生动、激情勃发,从而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竭尽所能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在学习中感到自信,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学科的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的问题也更多。首先,机房的卫生问题。教师从自身着手,每周都彻底打扫一次机房卫生。其次,从开学第一节课,就要跟学生讲清楚在微机室内应注意的问题,共同学习上机守则,并严格遵守。再次,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排查机房内计算机,尽量避免各种意外问题发生。
2、融恰的师生关系。
融洽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造。在这种关系当中,学生体验的是更多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例如:我校微机室要求学生带脚套,但每次总有学生不带,如果教师严厉指责,效果并不理想。我自己购置了5副脚套,当学生忘记时候,可以暂时借用,并提醒学生下次一定要带来。几节课下来,没带脚套的同学就几乎没有了。
3、有效的教学手段。
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环节。从技术上,大部分微机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可以利用广播软件让学生对教师的操作看得跟清楚。同时,微机室可以通过安装网站过滤软件,让学生有更好的上网环境。从教学上,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教学,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三、完美的教学艺术是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精髓
和谐的课堂是一种艺术的美。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知识、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是一种达到娴熟精湛境界,巧妙地获得创造性教学效果的艺术。教学艺术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1、教材的处理艺术 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教材面前,每位教师都应当成为教材专家,教学过程即教师对教材的开发过程。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深入把握教材的内涵,包括结构体系、知识脉络、编排规律、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制订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材的潜能,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材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不但理解并把握教材,发挥教材的应有之意,同时,还将通过探究,设计、反思重新整合教材。比如:在讲解WORD2000绘图工具时,如果泛泛的讲解,学生根本没有兴趣,但我们可以让学生用绘图工具制作贺卡,则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
2、教学的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传道授业的载体,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讲究艺术性。要尽量用完美的艺术表达,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增强感染力,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和消化率。比如:我们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时候,可以把计算机比喻成人,硬件相当于人的躯体,而软件则相当于人的思想。
3、教学的组织艺术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课堂教学计划实现的重要手段,组织的有效度确定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度。所以要想课堂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任何一位教师都应很好地抓住课间教学的组织。例如,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双边活动和一定的科学程序把教师讲解和学生静听,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和学生观察,教师启发和学生思考,学生动手和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和教师答疑,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等,有机地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同时,还要做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有趣,如妙趣横生的讲解,生动形象的分析,简洁明快的点拨,精心设计的演示等。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把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用民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主动参与,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论文构建和谐课堂】推荐阅读:
构建和谐班级论文05-12
构建和谐的理财社会论文08-10
(纪检论文)围绕构建和谐企业09-24
如何构建和谐课堂10-24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07-20
精心构建和谐课堂05-12
高效课堂的构建艺术论文06-16
和谐动态课堂的构建08-07
构建和谐课堂的途径08-08
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