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态和谐(精选12篇)
课堂生态和谐 篇1
“生态课堂”即为“生态化课堂”, 用生态学的原理去审视课堂, 以生态的眼光、态度和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释复杂的课堂教学问题, 并以生态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将“多样性、开放性、共存性、平衡性”等教育生态的意识观念贯彻其中, 强调创设积极的有利于学生生态主体建构的和谐课堂。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现生态课堂的共生性
(1) 把尊重带进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老师是同样平等的人, 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2) 把鼓励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多用些鼓励性语言, 鼓励性的行动, 可促使学生进步、帮助学生,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3) 把幽默带进课堂。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的形象, 活泼风趣的语言, 把物理课上得绘声绘色, 富有情感, 可以使某些本来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2. 设计丰富的教学过程, 体现生态课堂的多样性
(1) 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教学中丰富物理教学内容, 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善于整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善于发现社会中的热点物理问题。比如在讲万有引力, 人造卫星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播放我国发射神九载人飞船的壮观场面及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内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活动的过程。
(2) 丰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各种简单与复杂、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多方面和多层次交往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动量定理”时, 教师可以先用这样的悬念故事引入:1962年一架“子爵号”客机在美国的伊得奥特市上空与一只天鹅相撞, 客机坠毁, 17人丧生。这些疑问并不急于需要学生回答, 主要是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 丰富的教学评价方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要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必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在评价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尝试采用教师评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种形式。
3. 设置多维课堂互动, 体现生态课堂的平衡性
(1) 师生互动。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 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展开关于“重物和轻物谁下落得快”的争论, 驳斥对方要有理由, 宣传自己要有论据, 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 形成了互动的生态课堂。
(2) 生生互动。教师应创设教学环境, 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讨论等多种方式, 获得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 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 可以让各位同学生生互动配合着做单眼抓笔实验。使学生体会到一只眼睛能看到物体, 但是没有立体感, 判断不出远近距离这个特点。
4. 进行开放训练, 体现生态课堂的开放性
(1) 开放性提问。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利用一些没有固定或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对学生进行训练, 可提高学生从不同途径、不同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 开放性实验。设置开放性实验, 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思维活动。比如在测电源动势和内电阻的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多种不同规格的实验器材,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挑选所需器材, 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本实验方案开放, 可选择伏特表和安培表及滑动变阻器来测量, 也可选择伏特表和电阻箱来测量, 还可选择安培表和电阻箱来测量, 选择不同的器材就有不同的方法。
(3) 开放性练习。开放的练习强调能力训练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侧重“多解”“思考”“研究和探索”“动手”“创造”。没有现成的方案, 都是自主完成, 不同同学设计的发电机没有标准的模样, 只要符合发电机原理, 都是正确的。
总之,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达成教育理念的最直接、有效的场所, 新课程对应新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要善于利用生态理论, 构建和谐的物理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顾建华.初探新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构建[J].现代阅读, 2011 (10) .
[2]马旭明.构建化学生态课堂的思考闫蒙钢[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0) .
课堂生态和谐 篇2
创建生态乡镇构建和谐文昌
-------文昌镇创建生态乡镇简介
沙坡头区文昌镇地处中卫城市核心区,现辖8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3574人,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近年来,文昌镇党委、政府以生态乡镇创建为载体,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开发建设,全面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镇生态环境、村镇面貌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截止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5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01亿元,全镇先后拆迁改造城中村土坯房1000多个庄台,自主开发建设了黄湾新村、东关康民花园等7个花园式农居小区,新建农居小区面积达32多万平方米,让4000余户农民住上了新楼。与此同时,镇上借助全区“黄河金岸工程”实施,先后开发新建了双桥黄河生态旅游度假村、蔡桥黄河游乐场、虹河水上乐园等沿河生态旅游项目,并沿沙宁路一线开辟宽幅林网3千米400多亩,栽植各类风景树木50000余株。目前,全镇辖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8%,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辖区绿地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6.04平方米,绿地率达39.02%,绿化覆盖率达35.96%,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城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
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系统策略 篇3
的、最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具体实践中,科学有效地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呢?
一、优化课堂生态环境
1﹒优化课堂物质环境
生态化的课堂需要对课堂环境从生态化的角度进行建设。生态化的课堂,首先需要有一个舒适的物质空间。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思考:绿色的、自然的环境布置(装饰)是最易使人感到和谐、放松。再加之音乐、图象等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更能使课堂环境的物质建设创造更多人性化的环境氛围。
2﹒优化课堂人文环境
第一,改善师生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态度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这里要求的“师爱”应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论学生成绩的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师爱”还应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
第二,注重情感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情感交流是课堂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也是生态化课堂的重要特征。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情感是纽带、催化剂和润滑剂。情感交流可使师生双方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特别是对学生来说,他们能否乐于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关键在于能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课堂教学,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生态化、生活化的灵魂和纽带。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课堂
生态化课堂的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教师要降下自己的“身份”,不能以“标准答案”自居;要学会倾听,尊重、包容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真正成为“一切为了学生”的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
1﹒注重知识的“精选”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又要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儿童学习的特点,承认社会对课程制约作用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和儿童的特点。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探索、讨论、体验,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线,以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信息交流、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为基本方式,实现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根本性变革。
3﹒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包括学习者的态度,还包括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和学习的合作伙伴,应引导学生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合理选择和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进度与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顺利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
4﹒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
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学生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构建,是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生态课堂应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時间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只有学生自己“生成”出来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是刻骨铭心的。
三、注重把生态课堂延伸到课外
学校是一个大课堂,课外时间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部分。教师要注重课外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师要率先做真人、讲真话、表真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真实,才有课堂上真正的师生无间,真正的真情对话。让学校成为师生共赢的共振共生的满意的生活的地方,让课堂成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迷人的生态王国。
打造生态课堂, 构建和谐教育 篇4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 一个老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 只是告诉学生课本上讲的是什么, 学生们则像容器一样, 老师只起了填充的作用, 学生根本没有亲身的体验, 更没有彼此间的合作与个体探究, 所以一堂课下来, 老师讲的是口干舌燥, 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 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没有摆正师生位置造成的, 更不是我们所想要的。
而在生态课堂里, 课堂教学则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凸现学生主体, 关注学生交往, 关注师生互动, 建立了新型的课堂教学关系, 因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构建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将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探究者和各种技能、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实践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监控者。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二、改变课堂教学观念, 变知识灌输为引导探究
我国教师非常注重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 训练学生解决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要求学生直接记住教科书上的那些“真理”和结论, 并通过考试来检验这种灌输的效果。在这个“灌输”的过程中, 教师关注的仅仅是知识本身和学习结果, 忽略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重结果、轻过程, 重灌输、轻探索的教学方式, 虽然使学生能够“多快好省”地记住大量现成的结论, 但付出的代价是思维的钝化、想像力的贫乏, 这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 既不利于学习知识, 更不利于创造。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教学目的是无法达到的。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本身并没有过时, 问题是应该怎样去获取知识。
生态课堂告诉我们, 首先应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样既可以有效落实基础知识, 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例如, 在我们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物理教学不应仅仅只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简单过程, 而更应该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贯穿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物理思想方法的运用过程和学生物理思想的领会过程, 而这个过程决不是我们仅仅通过单调的“灌输”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在课堂上,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因为学生不同于工厂里的产品, 他们是有生命的, 是作为活生生的人而出现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和讨论, 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作为指引者出现。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往往意犹未尽, 因为课堂给予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望, 同时也体现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真正让学生们在课堂里能自主的学习, 成长。
三、改变课堂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的含义有多种层次:它可以是从入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教学过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中的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章的教学过程。但是, 无论在哪一种意义上, 我们都可以用系统的观点看待教学过程, 研究教学过程系统的要素以及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使其特定的指标达到最优, 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那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要向着最优化的方向努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学的方向、方式、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由教师决定的, 而对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进度的安排, 教师都有很大的自主权。由于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效果都受到教师的影响, 教师的授课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就是教师一讲到底, 而学生在下面神情高度紧张, 因为他既要用耳去听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 手上还要记下教师所写的文字。就在这样的情形下, 有的教师还常常抱怨时间紧, 讲不完。往往这样一节课下来, 师生双方都很累。那么, 有没有既减轻教师负担、又让学生学的认真的教学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自己。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这样, 我们就可以从教学效果出发, 通过精心设计, 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 结合教学内容, 巧妙地包装, 隆重地介绍,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 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 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 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 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改变课堂教学用语, 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课堂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 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 是通过师生相互交流, 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 课堂提问是一种刺激, 国外有的教育家甚至把课堂提问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那么, 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如何进行评价就显的极为重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 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回答错了”等, 而在生态课堂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要求老师的评价语言多样化, 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应多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为主, 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回答问题。例如,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可用“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等语言, 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可以给予鼓励或引导, 如:“你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因素, 但可以再考虑一下有没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呢”等等。这样的教学用语, 不仅学生容易接受, 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而且使得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增强, 以后在课堂上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新课程实施以来, 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等词语也开始成为学生们的“口头禅”。他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
打造生态课堂, 其实就是将课堂的主体从教师转为学生, 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生态课堂的提出, 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波, 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构建和谐教育, 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 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 教学要体现出高效益, 要真正实现其价值意义, 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课堂和改造课堂, 使教育生态化, 努力建设生态课堂, 绿色课堂, 构建和谐教育。
关键词:模式,观念,过程,教学用语
参考文献
建和谐美好的生态校园 篇5
创绿色自然的特色文化
——蔡店小学创建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学校简介:
蔡店小学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的蔡店乡,与旅游胜地----锦里沟和清凉寨毗邻,它是全乡小学中的龙头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39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980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运动场、各功能室等设施设备达国家二类标准。学校现有1--6年级共13个教学班和一个学前班,共有学生712人。有教职工4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9人,中级以上职称29人。近年来,学校管理班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合格中心小学”、“绿化合格学校”、“校舍场地管理合格学校”、“卫生先进单位”;被评为区级“综合治理平安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题组导学模式实验研究先进学校”、“素质达标先进单位”。
一、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现状
(一)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1、为加快生态校园的建设,我校在原来基础设施上,利用和节约现有资源,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大力加强校园硬件建设。2006年,“中国滋根基金会”捐资修建一座40立方米的沼气池和 15立方米的储气罐以及为新建的厕所添置了一套利用沼液冲水的循环系统;黄陂区教育局等部门调拨资金修建了配套工程——厕所、猪圈,并租了三亩地用于种菜,同时赠送20头小猪喂养,为沼气池提供原料;省、市、区农业能源办公室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给予了技术指导,使我校在完成基本建设(教室、宿舍、食堂)的同时,形成了“粪便产气、沼气烧水做饭、沼液冲厕、沼渣种菜”的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系统。2007年,“皇明太阳能集团”捐资为寄宿生楼安装了一套价值15万的太阳能中心供水系统,解决寄宿学生洗热水澡的问题。另外,自筹资金购环保茶水炉一台,以枯树枝叶、校园垃圾等作为燃料为师生提供开水。学校还因地制宜建起蓄水池, 将师生的生活污水通过过滤后, 用于冲洗厕所和扫地洒水用,做到循环使用。
2、学校实行垃圾分流,每天由各班学生将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我校六(1)班的同学从06年开始坚持回收废纸和空塑料瓶,将其卖给废品收购站,提高废
品的再利用率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笔不少的班费。不仅节约资源,更培养了学生的品质与环保意识。在课外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了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初步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养成较好的行为规范,有力地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四月份地球日里,在全校开展了“让世界清洁起来”的大型清洁活动,以班级为单位,高年级帮助低年级同学共同完成了全校清洁卫生死角的工作。
3、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宣传橱窗里张贴有关环保的警句、格言,环保图片、环保信息等。
(二)、营造和谐共生的人文环境
作为市级的绿化合格学校,我校一直将课堂教学是否凸现环保特色,是否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作为考评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此外,教师还要坚持环保巡查,及时将环保方面的好人好事和不良行为通过校园网站公布,起到教育学生作用。
学校一直倡导绿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上就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课堂上,为学生阐释正确的观念、指导有益的阅读、感受健康的思想情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应注重提升师生的内在精神环境。美好的自然环境,还需要有与之相称的美好心灵来爱护,来欣赏,故在各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让身与心都能得到享受和启发。如我校五(1)班李仕安老师在为学生讲授老舍的《养花》一文后,便在班上掀起了一股养花热潮。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盆栽,放在教室里,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而且每天由同学们分组轮换着养花的过程,让同学知道了如何去呵护生命、善待生命,也培养了同学的互助精神。我校六(2)班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小小塑料瓶”综合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首先老师明确了对学生情感、能力、认知目标的预设,由着手准备、调查污染、设计回收、撰写论文四个阶段对“小小塑料瓶”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创新思维浓厚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对环保教育进行的有效尝试,它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听讲座,搞调查等形式,认识到环境对人们的重要,了解到社会上人们对环保的不同看法,意识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同时也树立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有了这种意识和责任感,他们也就能自觉地付诸行动。学生在生动的实践中去感
受,去行动,收到了一般的课程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通过上述环保活动,教育师生平等友好地对待自然,认识自然界的价值,培养一种热爱自然、渴望理解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相互作用的哲学情怀,从小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让环保教育形成制度,确保环保教育的长效性。
1、为使环保教育长期顺利地进行,学校依法治校,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严密周全、操作方便的环保制度。如每学期开学制订的环保实践活动计划和实施措施,组织策划与环保相关的所有活动,将每年的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一周和10月份的第三周定为学校的“环保教育周”,规定各班按班级特色进行环保教育,并组织形式多样的环保竞赛活动,如环保手抄报、绘画、小制作、摄影等。
2、为环保教育能有依托的情境,学校每年在环保教育上的投入不断加大,绿化、美化校园,从平面绿化走向立体绿化,将楼层间的空地与过道的两旁都种植上绿色植物和各色花卉,冬青夏绿,使校园无处不染绿,无处不飞花。
3、校园广播站是宣传学校环保教育的主阵地,环保工作的活动计划、人员安排都是通过这个渠道向全校师生传递,让他们及时掌握学校环保教育的最新动态。
在多年的绿色环保教育活动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绿色学校不仅是校园的绿化美化,也不只是单纯的环保知识的教育,它更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直观性的环境资源全面提升师生的环境素养。
三、倡导绿色教育,强调课堂渗透
1、开发校本课程,向课堂播撒“绿色”
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们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利用队日活动、班会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优势,把绿色创建渗透到综合实践课程中去,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充分发挥社区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社区的环境资源,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带领下,走入社会,亲历实践,开展综合性社会环境考察等实践活动,通过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探究,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和行为。
2、多学科渗透“绿色”,细化学科边缘
环境教育是新兴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小学的许多学科都蕴含着环境
教育因素。我们依据学科特点,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深化、扩充,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让各学科都泛出葱笼的“绿意”来。
⑴思品课结合讲。环保既是人类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一种生存行为,更是一种社会公德行为和思想品德行为。我们结合思品教学,不断向学生灌输环保知识,助其确立环保意识,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
⑵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渗透讲。在环保责任心的感召下,教师们结合各自学科特点,探求并确立学科环境教育渗透点,抓住学科与环保知识的显性和隐性关联,将环保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如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思品课上的《地球上的陆地》等课,教师就充分利用教材的环保因素,紧扣主题实施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一举两得,既突出了课文的教学重点,又巧妙地渗透了环保教育。通过了解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情,教育学生国家虽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严重不足,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四、开展“绿色”活动,激发生命活力
1、开展“拒绝碳酸饮料 争做低碳达人”活动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让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来。
2、收集班级绿色宣言利用班会课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同学们自己发现生活中的不文明、不环保现象,根据各班实际情况,由同学们自行收集整理出班级绿色环保宣言。
3、“问诊地球”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渗透、气候变化系列环保
电影展播,结合“书香校园”活动特色,开展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发动学生社团成员搜集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制作宣传展板或橱窗,让全校师生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的种种后果,以及与此相关的科技知识,引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4、绘制“绿色环保地图”在三至六年级的数学科学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绘制“绿色环保地图”。标注出包括自然胜境,动植物分布,基础建设,文化景观,生态资源,环境资讯,交通步道甚至污染情况等十几类超过一百种地区信息,共同组成一幅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
5、各班开展环境评审活动召集学生代表先进行摸底调查,听取学生意见,确定环境评审开展的方案。分三个层次开展“问诊校园”活动。通过主题班队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发现班级和校园存在的环境问题,向班级和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怎样影响了班级以及校园环境,造成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以及怎样才能减少环境污染。由各班代表、大队委、环保社团组成,对学校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评审。
6、校园环境建议箱:在校园中设立校园环境建议箱,并对积极提建议以及建议被采纳的学生进行奖励,例如班级评优优先、评为校园“环保之星”等。使活动能够长期持续的开展,学生的环境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
五、开展环境教育效果评价
为了确保学校环境教育的整体化、科学化、规范化地发展,我校制定了环境评审制度:从教师的教学中看是否结合教学开展了环境渗透教育,从平时活动中观察学生是否有强烈的环境意识;从课外活动中检验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环保技能。由校少先队大队委组成环境评审小组全面开展环境评审活动,通过座谈、反馈、检查、打分、落实整改等具体举措,将一些环境死角彻底消除。
通过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环保问题是关系到地球和全人类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培养了学生对世界环境现状深深的危机感,激发了他们树立对自己、对国家、对世界环境保护负责的态度。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观念等美德。
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回顾我校创建绿色的历程,我们认为还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
1、由于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民性的问题,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但目前这个立体网络还有待建设。
2、在培养学生环保行为习惯方面还需要加强。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少数学生仍有浪费现象。
课堂生态和谐 篇6
关键词:平等对话;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8-01
一 “平等对话”教学的提出和特征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的被动听学为辅。教师作为传授者,闻道在先,有术业专攻的绝对优势,对学生而言就是“先知先觉”。师生知识上和年龄上的不平等,实际上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诸多不平等现象,其中不平等对话是常见现象之一。而我们现在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互相尊重,在情感上互相爱护,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沟通思想、联络情感、讨论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有如下特征: 第一、是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构建。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第二、师生关系实现人性化。只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师关系。
二 “平等对话”教学的作用
它是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平等对话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传统的教学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对立的个体,而事实上,教师和学生都是人,都有各自需要尊重、理解的情感。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双向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平等主动参与者。因此,师生之间应当相互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共同学习的关系,而平等对话教学恰好实现了这一愿望。首先,它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从学生的心理来看,希望师生之间有一个宽松的氛围,并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平等对话可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比较融洽,易于接触、沟通和交流,教师易于触摸学生心灵深处的秘密,从而为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其次,它是医治学生心灵的妙药。师生之间在平等对话中有了融洽的情感,学生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所包含的东西,特别是在遭受挫折后所带来的苦恼和不快吐露出来。教师可以设身处境地考虑问题,认识问题,从而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情感上发生共鸣,观念上发生质的飞跃。最后,它是架起师生友谊的桥梁。师生在平等对话中互换心理位置,教师以朋友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可从消除学生顾虑和戒备,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这就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争辩、讨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此就能达到畅所欲言、相互启发、明辨是非,以取得课堂教学的较好效果。
2.平等对话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
3.平等对话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学生“会学”,这样就势必造成“先生讲,学生听”的局面,这种教学思想不承认学生的认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力的能动反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受到了抑制。
4.平等对话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平等对话方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中的双向疏导原则,对话有问有答,问中有疏,答中有导,师生双方互为主客体,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平等对话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首先,平等对话体现了教師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采用平等对话法可以使教师由单纯的知识的传播者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博览群书,钻研业务,锻炼能力,改革教法。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高、新、奇”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师充分发挥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其次,平等对话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平等对话”教学的实现
1.创设民主、平等、乐观、信任的对话氛围。“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相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所以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
2.设置恰当的平等对话话题。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设计的话题必须让每个同学有话说而不是部分同学动起来。
3.教师善于在“平等对话”教学中转变角色。“平等对话”教学的实质是创新式教学,即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说学生自己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同样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帮助。
(1)教师应该是一个设计师。在“平等对话”教学进行之间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根据学生当前已具备的知识、技能,所有的学习愿望以及所持的学习态度,应该定什么话题,学生是否有话说,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等等。只有教师将这些问题了然于胸后,教学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笔者所倡导的总设计师角色不是传统意义的包办一切的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保证“对话”的井然有序进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平等对话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一个主持人。“对话教学”是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尤其是合作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会出现课堂中的喧闹情景,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
(3)在平等对话中教师还应该是一个表演者。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创建中职教育的和谐生态课堂秩序 篇7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其组织运行过程是否和谐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注入现代教学传媒的新课堂, 课堂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协调、融洽, 不仅反映出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还反映出师生在课堂上的一种生存状态, 这不但关系到学生的成长, 还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作为一个科学概念, “生态”一词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 (Waller.W) 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具体而言, 课堂生态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师生彼此互为参照构成教师生态群体和学生生态群体,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塑造, 形成有机的联系。所以站在生态学的角度透视教育教学, 将诸如“相互依存”、“协同合作”、“灵活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生态观念贯彻于教学过程, 将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无视人性、缺少和谐的课堂作一番彻底的改造,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技术能力和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一种教育层次, 因而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必然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特点。然而从现实来看,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确实存在较多的问题, 如果用生态观的观点来衡量, 这些问题足以引起人们的警醒。
首先, 课堂生态主体的角色严重错位, 长久以来形成的教学特色造成了现在的“教师失趣”和“学生失序”的不和谐的局面。
我国很多职业学校仍然沿袭中学的教学方式。一项面向中职生的测试显示,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令人担忧, 他们的数学和英语为能达到小学毕业和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教师当发现学生学不进去时, 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和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作出评价, 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多数学生上课表现为从众和退缩、批判性较差, 喜欢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 懒于思考。
其次, 课堂生态环境过于封闭, 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自然生态环境时时刻刻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才能保证自身的正常发展。然而很多职业教育却无视课堂生态规律。教师只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的结论, 不要求洞察结论产生的过程。但是不能回避的是, 很多中职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学生如果不能亲自动手是很难领会运用的, 而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们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纵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和谐的音符, 在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越发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 我们的课堂改革是否也应该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态课堂,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求得自身的更加良性的发展。
3 创建和谐生态课堂的思考
创建和谐生态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 不是要颠覆和重建现有课堂, 而是对新课堂理念的具体体现, 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交互作用的生态过程, 这就决定了创建和谐的生态课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第一, 学校要做好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学校教育是由四个不同的过程构成的:技能的掌握、知识的获得、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思想体系的形成, 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必然要立足于学生这四个方面能力的有效培养。在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 不但要建立学生相应的知识体系, 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这里笔者要专门提出的是, 中职学校在课程安排上除了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学实践课程以外要注意做好的工作: (1) 职业教育应把学习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职业教育要把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 我们应该正视中职生学习能力低下的现实, 对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实施补偿教育, 使他们达到专业教学的起点要求。 (2) 把人文素养教育摆上重要地位,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认为, 人文科学对提高人的心智和实际能力特别重要, 它可以支撑人的价值追求、涵养人的精神、塑造完整的人格。所以中职学校全面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传统的观念往往将教师视为“真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 而现代知识观认为:“文本没有原意”, 这种观点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结论或知识可以进行批判反驳, 使对知识的认识成为师生双方交流、对话、合作以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善于演活自己的新角色: (1) 做学习型的教师。向书本学、向学生学、向网络学、向社会学, 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要学会不断地“充电”, 与时俱进。 (2) 做科学评价学生、赏识学生的教师。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业的同时, 也要关注和赏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自信, 不断进步。 (3) 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既要以多种手段和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做一个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第三, 要实行课堂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传统的课堂学习是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今后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转向以关注学生体验为核心。中等职业学校应实行新的“探—研—练”课堂教学模式, 它以教学任务为核心, 以学生的主体参与、自学自悟、多向思维、注重实践和应用为特征, 知识学习过程由教师的“满堂灌”转变为“探、研、练”有机结合。师生关系要建立对话式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对教材的处理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面向实际的应用, 在“学”的方面, 要大力引进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要切实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 要突出作业的多元化和创新化, 要从单纯的掌握知识变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并重。
4 结语
课堂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建立和谐生态课堂正是从生态的视角所实施的对人整体生命发展的关怀。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 也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建一种符合人文精神的和谐生态课堂, 使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和谐课堂气氛中得到提升, 从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10.
[2]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8.
课堂生态和谐 篇8
一、非生态课堂教学的特征
1. 缺失师生的生命和生活快乐
课堂教学文化由以求知为目的功能作用逐渐演变成以过分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功利主义, 带来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命价值和生活快乐的缺失:为了应付考试牺牲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全面素质基础的宝贵机会, 牺牲了人生最珍贵的童年的快乐与幸福、少年的纯真无邪与浪漫以及青年时代的朝气蓬勃。[1]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相比, 生态课堂文化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 更不是让学生上交一份满意的考试成绩单, 而是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快乐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正是思维共享、情感交流的一条纽带, 互相打开彼此的心扉。课堂教学文化使师生过上一种幸福而不失意义与价值的教育生活, 即教师与学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向课堂输入能量, 更关注的是师生情感的建立。
2. 灵性与天赋呈现的缺失
以应对考试、片面追求高分为目的课堂教学为了少数人的考试成功, 剥夺了大多数人的学习权利和所有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最终, 不管是考上的, 还是没有考上的, 都成了只会死记硬背书本, 没有健康、没有智慧、没有实践能力、没有创造性的“残废人”。在这种课堂的氛围中, 教师很容易约束和禁锢学生的灵性与天赋, 会过多的干涉学习和思考过程, 使学生的知识与能量难以得到实践, 智慧与思想无法彰显。受应考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体验自身思想的提升与升华、自身潜能发展与发挥。
3. 师生民主平等意识和行动的缺失
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所说的“教育学理解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具备洞察儿童内心世界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点, 承认必须能够以一种开放性的让人感到温暖的方式来聆听孩子们的倾诉”, 由于学生思维情感活动各异, 生活经验不同, 对于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但是, 在应试教育思想主导下, 师生民主平等的意识和实际行动是缺失的。教师是课堂主体, 学生是承载知识的容器, 没有选择和加工知识的权利, 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得不到尊重, 没有施展才华与能力的机会。因此, 无论是应用了多么先进的教育方式, 或者开设了多么生动的课堂教学, 如果缺少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撑与建立, 都将无法实现教育的初衷。
二、生态课堂所追求的和谐师生关系
1. 追寻生命本真, 师生交往与互动
生态课堂的教育理念是为了师生过上一种幸福而不失意义与价值的教育生活, 即教师与学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向课堂输入能量, 更关注的是师生情感的建立。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相比, 生态课堂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 更不是让学生上交一份满意的考试成绩单, 而是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快乐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正是思维共享、情感交流的一条纽带,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抒己见, 一般采取讨论式、座谈式、启发引导式等多种方式方法, 互相打开彼此的心扉, 不仅能互相理解, 在教学上也会给彼此提出好的创意和想法。可以说, 适当的师生交往与互动是能够承载信息、知识与情感的, 它对于教学的意义在于, 正如水之于鱼儿, 离开了水的环境, 鱼儿将无法正常存活。同样, 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 生态课堂又怎能够实现。
2. 回归教学生活, 师生相互尊重共处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自己, 课堂上, 学生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 而是有选择和加工知识的权利, 这里不是教师演讲的舞台, 而是学生尽情施展才华与能力的平台。生态课堂从解放学生思想入手, 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 展现他们独到的见解。实际教学生活中, 由于学生思维情感活动各异, 生活经验不同, 对于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所以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学习后的收获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要善待学生的疑问, 肯定学生的见解与观点, 尊重不同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使学生具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 鼓励他们追求多元化的答案, 在这种答案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引导, 用正确价值观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
3. 合作共生, 注重教与学的体验与感受
生态课堂中是要建立一种民主的、个性化的、愉快的、探究合作的学习课堂, 重要的是倡导体验与感受快乐的学习过程。教师作为学习的合作者, 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大环境, 在这种环境的前提下, 教师设计出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自己去挖掘、探索、收集并整理学习资源, 教师则在他们探寻的过程中给予帮助、引导与鼓励, 使学生保持着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增加了学生参与和探索的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有新的体验与感悟, 可以说这是一个师生共同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成长的经历, 实现了生态课堂中的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师生各自潜能得以发挥与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建生态文化
1. 构建个性化课堂, 促进差异性发展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单向的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是不可取的, 形成两者互促互利, 和谐共进的关系是必要的。教师有创造性地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景, 提供学生自由的学与悟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会积极并愉快地参与课堂活动、亲身体验活动内容, 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 平衡发展教与学,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评价是影响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将这种评价运用得当, 对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很在乎教师鼓励性的评价, 这种鼓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表现突出的反馈行为的鼓励, 如某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回答问题对答如流等, 教师会给予一定的认可;二是对“后进生”的激励, “后进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障碍那就是缺乏自信心。教师从这些学生的反馈信息中, 快速地捕捉到其中的精彩之处, 并给予肯定和赞扬, 让学生在这种鼓励下看到自己学习能力提升的一面。
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质疑观点也是增强学生信心的一方面, 如果遇到学生提出教师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请不要责备、训斥和回避, 这是个创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的好机会, 培养学生提出大胆猜想和假说的能力, 提供给他们更广阔的平台任凭学生积极探索、收集证据和解决问题, 允许学生在猜想与实践的过程中犯错误, 在教师的引导下试图将错误、挫折与失败变成接下来继续学习的动力, 尝试过后才有不断的进步, 也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的高度与思想境界进一步提升。
2.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往往体现在他们交往过程是互动、共同发展的。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 二者之间以对话的形式在情感、个人观点、认识事物、思想见解、知识的学习等方面互相传递、交流。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极其注重自己的师道尊严, 主宰了全部的课堂活动, 即便是课堂上的一问一答也要有先后顺序, 教师先问学生后作答, 传统的课堂秩序与规范是如此的严格。学生在这种压抑的学习氛围中真的能够愉快并自愿地接受教育吗?生态课堂主张的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 教师和学生本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 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 师生之间相互平衡, 生态互动, 和谐共处, 才会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教师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学生心目中避免树立高高在上的形象, 以欣赏的姿态去评价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表的言论, 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赞扬,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给出有价值的建议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 建立好双向互动的关系。其次, 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局限于书本是不够的, 情感教育也很重要, 时刻关注学生个人感情, 多加关心与爱护, 给予正确的情感引导, 形成健康的心路历程。学生时代都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心理, 要满足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这是学生所要经历的一个培养创造力的过程, 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激励与鼓舞, 避免消极的情绪去打击他们, 更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3. 实施开放式教学, 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
生态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可取之处在于时间和空间的选择上,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放性, 相对于在一个类似于“鸟笼”、“栅栏”式的封闭的教学时空, 这种开放式的生态课堂更能给教师和学生选择的权利和创新的空间, 利用好我们周围的家庭、社会、社区等多种资源进行交流学习, 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之中, 增加他们对周围事物的一个体验, 丰富学生的学习阅历。
我们要想摆脱限定的学习时间四十分钟以及只允许在课堂中学习的这种传统教学模式, 适当的增加课外活动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必要的补充, 在教学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 教师放在课外进行, 这些适合在课外进行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任何有关知识学习的外部环境进行, 例如:大自然、社区、乡下、博物馆等, 摆脱固定教学地点, 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学习的过程, 同时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 学到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开阔视野和思路, 课外知识可以看做是给予学生补充所欠缺的营养, 让更多的学生增强知识的力量。要达到这一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就不能仅仅围绕所要讲授的知识一味的进行灌输, 可以开发课本以外的科学知识, 积极建构学生已经有过的学习经验和课本之间的桥梁。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在收集资料、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同时注重团队的协作与交流, 与人交往沟通的方式也很重要, 这是课本上所没有提及到的社会常识, 只有学生自己亲身经历与体会, 才能让他们懂得除了学习课堂上的文化知识, 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更要学习, 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组织, 有效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使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不经意间得以扩展和延伸。
教育生态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 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为在这种生态课堂的氛围中, 教师很容易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 让同学们没有约束和禁锢, 让他们积蓄已久的知识与能量得以实践, 智慧与思想得以彰显。教师没有过多的干涉, 有的只是支持、鼓励、帮助与指引, 给予他们的是民主与平等的感受, 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4. 师生合作, 打造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
优质的课堂是充满好奇与探索的,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常我们在课堂中实施的是活动探究教学模式, 主要有实验、调查、操作等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 这些探究性活动常常运用于自然学科领域当中, 例如:信息技术、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 或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能会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探究过程中他们遇到问题会茫然, 思维会受到阻碍, 有时会将值得去探索而并未解决的问题半途而废,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学习的心理, 这时教师则是他们最可靠的指引者, 给予学生们支持、鼓励与帮助,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与交流, 提供各自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下达命令的“指挥者”。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发现, 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并非都是有价值的, 不乏也有一些平淡无味的。首先, 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 允许学生学会自己去关注与思考, 挑选学习的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们的选择, 教师进行筛选加以补充, 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又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 师生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教师围绕教学主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时, 不要忘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话题可以是多方面的, 既然是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 当然离不开生活, 师生共同关注的是自然、社会与人生, 双方达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另外, 要打开学生们的思维方式, 给出开放性的话题是必要的, 让学生们有兴趣、自愿的去探索与检验学习的真知,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及时交流、沟通, 给予实际探究上的帮助。
这种师生合作、多元互动、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不仅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个性得到发展, 情感得到培育, 收获更多的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自由的理想生态课堂, 真正的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件幸福的事, 找到自我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孙芙蓉.课堂生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3]危乃华.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 (3) :21-23.
[4]卢谦.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J].学校文化.2006 (2) :4-6.
[5]葛高元.生态课堂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 (10) :1-6.
[6]黄大龙.关于生态课堂再思考 (上) [J].教学研究.2010 (18) :52-55.
和谐教学理念下生态式课堂的构建 篇9
一、现实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失衡
现实课堂中的生态失衡表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性、探究性、情感性目标弱化, 学生合作性、研究性、拓展性学习缺失,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课堂视野狭窄, 仅局限于课堂环境教学的单一模式等方面。
1. 师生关系不和谐。
教师简单、粗暴, 学生畏惧, 师生关系疏远, 紧张对立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 独立思维受到阻碍。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 放松指导, 造成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散漫态度, 师生间缺乏感情交流, 师生关系冷漠。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 不认真检查教育效果, 从而造成“你教我学”的简单服务关系。在教学关系上, 学生依然过于依赖教师。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以领导者自居, 学生习惯采取服从的态度,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2. 教学互动形式化。
一些教师力图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然而, 这些课堂只是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如, “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这种形式上的互动, 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 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 另一方面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课堂上一问一答, 表面上在互动, 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 表面的互动毫无激发情趣、培养能力的效果。
3. 自主探究缺乏有效引领。
和谐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 把时间还给学生, 但这不等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撒手不管。有的教师上课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书, 没有指导, 没有提示, 没有具体要求, 没有检查, 没有反馈。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做, 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 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发展。
4. 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把握。只要有疑问, 无论难易, 都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 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 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来安排合作活动。在学生方面, 由于时间短, 缺乏深层的交流, 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甚至丧失了话语权, 他们更多时候是在做听众。合作学习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反而造成了新的教学不平等。
5. 情感教育与知识传授、活动开展相脱离。
活动的目的是深化理解, 培养能力, 在实际活动中升华情感。然而, 课堂上, 由于活动目的性差, 为活动而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和过程后, 学生没有把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统一, 没有把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 因而, 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可以彰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但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只有与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才是有生命力的, 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 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低效或无效的。
6. 重视课堂预设, 忽视课堂生成。
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完全依靠教案, 对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 缺乏课堂生成意识和驾驭能力。课堂成了执行教师教案的过程, 从而完全丧失了课堂创造性的价值。
二、和谐教学理念下生态式课堂的构建
生态式课堂是以生态的视野、态度与方法来审视、思考、分析课堂。在生态式课堂中, 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 质疑探究, 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在生态课堂中, 关注人性, 强调发展, 重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诸因素的有机整合。如果说和谐教学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话, 那么, 和谐教学理念持的“五有”原则。味, 必须由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的实践结果就是以和谐理念为内涵的生态式课堂。由此可以看出, 生态式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教学诸因素的共存、统一与和谐。
1. 教师与学生融通, 构建民主关系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应改变传统角色定位, 由教育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 成为学生心理的了解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接纳学生, 要把热爱、微笑、激励、宽容送给学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播者”、“话语权的垄断者”自居, 要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同行者。学生也要从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被动者, 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的主动者。
2. 主导与放手结合, 构建主导与主体关系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在坚持教师主导的前提下, 要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 实现生态式课堂过程的动态平衡。在生态式课堂中, 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让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要让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拥有平等的自由和权利, 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 在课前放手, 让学生搜集信息;其次, 在课堂开始放手, 让学生尝试;再次, 在课堂中放手, 让学生探究;最后, 在课堂后放手, 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 带出课堂, 带向生活, 带向家庭, 带向社会。
3. 课堂与社会对接, 构建社会、自然、文本等因素有机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在课堂实践中, 要有开阔的视野, 拓展课堂;要改变过去只以课堂为主, 忽略贯穿于课前、课后的拓展性课堂现状, 提倡学习途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发展学生体验感知的能力。要超越教材文本限制, 贴近生活, 观照现实, 放眼未来。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自然, 让学生在拓展性的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要真正使学生感受人类文化知识的精神力量, 使教学成为充满智慧、彰显个性、崇高独立的精神之旅。
4.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个人的知识积累以及对学生的了解, 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 对新知识进行积极地建构。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 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鼓励学生相互研讨、提出见解、发现规律。
5. 多维互动, 互助合作, 构建师生和谐共进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要提供多因素、多形式、全方位的活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 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去主动地建构新知, 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知识的传授, 还要及时反馈, 加强情感的交流, 教学相长, 使课堂充满民主的气息。
6. 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探究学习的生态式课堂。
课堂生态和谐 篇10
一、生态和谐的课堂呼唤人性的光辉
新课程呼唤人文关怀, 生态和谐的课堂就意味着要在课堂中彰显人性的光辉, 特别是教师对学生求知欲望的满足、对学生爱的需要、让学生产生自信的需要, 让学生在人性课堂光辉的照耀下散发人生的魅力。
1. 尊重学生基本的爱的诉求
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个体, 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 心中都充满了爱的心理需求。当教师在课堂中尽情地释放爱的暖流时, 课堂充满爱, 学生就能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 展开自己的思维;课堂充满爱, 教师与学生就不仅仅关注数学知识习得, 而更加关注生命成长的轨迹。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中, 如沐春风, 产生积极的思维运转状态。
2. 尊重学生基本的学的欲望
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渴求。和谐的课堂氛围应该创设良好平等的学习氛围, 激活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储备, 以积极的状态联系学生的定向趋势, 利用数学内蕴中暗藏着的思想魅力, 满足学生的好奇、好玩的要求, 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 尊重学生基本的赢的需要
争强好胜是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心理特点, 和谐生态的课堂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充分激发学生乐学、善于竞争意识, 让学生充分获取成功的体验,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与兴趣。从这个角度入手, 教师应该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错误, 尝试多从正面积极引导鼓舞激励学生, 产生积极有效的成功体验。
二、生态和谐的课堂呼唤融洽的对话
新课程强调, 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上师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对话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对话不仅是促发学生思考的策略, 更是遵循学生数学思考的方式;不仅仅是学生与教师数学思想与认知的交锋, 更是师生心灵之间彼此交融的过程。这种平等的课堂对话要求师生双方要正确理清自我的价值意识和角色定位, 教师切不可以人师自居, 在课堂牢牢地掌控话语权, 无视学生的需要。此外, 教师还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的自然环境, 打开学生的思维与心灵,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使得师生双方既处于主动倾吐与表达的角色, 同时又要在聆听的过程中实现彼此尊重、相互悦纳的交往互动。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大胆猜测, 鼓励学生说。在学生沉默之时, 没有训斥与责备, 只有鼓励与激励;在学生说得有误时, 没有鄙视与怀疑, 只有宽容与指导。在这样的前提下, 课堂呈现出勃发的生命活力, 学生放开思维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
在这样的模式下, 课堂的整个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之间才能构建出一条畅通有效的知识构建体系, 主体之间方能彰显出适合的张力体征, 和谐生态才会成为可能。
三、生态和谐的课堂呼唤个体的机智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形成的生态体系, 这种生态体系在人为因素的努力下, 保持着一种平衡的状态。但是, 由于课堂的构建主体是具有生命独特个性的人, 他们存在着复杂的主观能动性, 致使课堂不可能如同机器一样按照既定的模式和教师一方的意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学智慧来捕捉课堂生成的信息资源, 让课堂中随机而就的状况演变成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有效资源。充满机智的课堂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人文尊重, 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重组, 同时更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总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的智慧, 不仅是教师个人素质的体现, 更直接作用于课堂, 使得课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演进, 更是充满动感与生命活力的勃发外显。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大小的人民币, 除了自己准备了教具人民币外, 同时也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较小的人民币。但是在实践教学中, 出现了有的学生带来的是老一套人民币版本, 与大部分学生的不一样, 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不便。教师发现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 首先安抚了学生的不悦心情, 然后指出这样的人民币虽然样子不同, 但是一样可以与同学们共同学习今天的内容, 并在教学过程中让这位同学积极发言, 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不同的模样照样可以参与学习。
在这一案例中, 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的疏忽而对学生进行批评, 而是从学生心态入手, 帮助学生减少自身心理负担。在此基础上对该生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关心, 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得原本是教学阻碍的因素成为了促发学生进步的有利因素。
生态课堂与和谐德育的构建略谈 篇11
关键词:生态课堂和谐德育的构建
最近几年,新课标所倡导的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建立新的课程观,建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教学要体现出高效益,要真正实现其价值意义,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课堂和改造课堂,使教育生态化,努力建设生态课堂,绿色课堂,构建和谐德育。
一、创设课堂生态环境.促进认知与践行的和谐统一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环境。构建生态课堂指的就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生共长的教学氛围,把那些枯燥乏味的道德知识在一种自然、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呈现,努力诱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这样,冷冰冰的道德知识就内化为孩子心灵的智慧,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赢共生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二、尊重个性生态特征,实现教学与发展的和谐统一
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其内含的每一个生态元素都会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在生态课堂中,学生就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生态元素”,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生态特征——不同于他人的个性、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思维特征和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生态特征,就是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让学生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变知识灌输为引导探究,同时提出德育理念
我国教师非常注重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解决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要求学生直接记住教科书上的那些“真理”和结论,并通过考试来检验这种灌输的效果。在这个“灌输”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的仅仅是知识本身和学习结果,忽略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轻探索的教学方式,虽然使学生能够“多快好省”地记住大量现成的结论,但付出的代价是思维的钝化、想像力的贫乏,这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既不利于学习知识,更不利于创造。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学目的是无法达到的。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本身并没有过时,问题是应该怎样去获取知识。
生态课堂告诉我们,首先应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样既可以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例如,在我们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学不应仅仅只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简单过程,而更应该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贯穿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物理思想方法的运用过程和学生物理思想的领会过程,而这个过程决不是我们仅仅通过单调的“灌输”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学生不同于工厂里的产品,他们是有生命的,是作为活生生的人而出现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作为指引者出现。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意犹未尽,因为课堂给予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望,同时也体现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让学生们在课堂里能自主的学习,成长。
四、追求生态教育模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生态教育模式指的是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模式。生态教育强调向完整品格教育和健康人格养成的回归,倡导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教学案例:一年级第二单元《进厨房》其中一课是上超市,对于现在的孩子,上超市的知识已经非常丰富,缺少的是独立购物的经验和选购物品的知识,于是这一次我设计了“超市买礼物”活动。
师:这个星期日,父母送你到超市门口,给你50元钱,请你独立购物,你要买什么呢?
小朋友可兴奋了,也许是因为第一次有自己独立支配的权利,他们要买的东西可多了。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我买喜欢吃的薯片,果粒橙。”“一个喜洋洋玩具,我早就想买了,可妈妈不同意,这次我要去买来。”……
看样子,在孩子的心目中,去超市就是给自己买东西。可本单元的主题是进厨房,主要是教育孩子购物时心中要有家人,让孩子能够帮父母去超市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学会关心父母。
于是,我又进一步引导:“妈妈去超市一般买些什么?给谁的?”
同学们马上说:“买牙膏、买肥皂,我们全家用的。”“买水果,买早点,是我喜欢吃的。”“给爷爷、奶奶买补品。”……
师:“妈妈买东西和小朋友想买的有什么不同?”
小朋友马上就意识到:妈妈给全家人买东西,而小朋友只想到自己。
“小朋友,现在我们已经长大,我们去超市不仅要给自己买东西,还要给家里买些需要的东西。‘三八’妇女节就要到了,我们先给妈妈或奶奶买一样礼物吧,买什么呢?”我又因势利导。
“我给妈妈买一个枕头,妈妈经常说头颈很酸,我想买一个软软的枕头送给妈妈。”小朋友开始从家人的需要出发考虑礼物。
“给奶奶买热水袋,奶奶怕冷。”……
看样子,同伴交流给了孩子们不少启示。
讨论之后,孩子们都有了明确的购物目标。
那个双休日,他们开始了愉快的购物之旅。回来之后,孩子们又有了更多的体验。
“50元钱只能买一点点东西,我为了买妈妈的礼物,只好不买自己喜欢的木糖醇了,不过我还是很开心。”
“收到我买的保温杯,妈妈直夸我能想到别人。我觉得给妈妈买礼物很快乐。”
“去超市买东西要先想好有什么需要的。不能看到什么就买什么。这样,要花很多钱。以前,我一定要妈妈买玩具,买文具,现在,我把需要买什么物品先记下来,然后自己去超市买,不再乱花钱。”……
看来,小朋友这趟去超市的体会很多,不仅学会了有计划地花钱,而且懂得了关心家人。这些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很高深的道理,他们在生活中学到了,在这次活动中体验到了。事实上,在生态课堂中,教师所要做的不是灌输大道理,而是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从而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将所知转化为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打造生态课堂,其实就是将课堂的主体从教师转为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德育的传承和积累向德育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德育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课堂生态和谐 篇12
近年来, 丹阳市着力下移发展重心, 把学校推向改革前沿, 释放学校自主活力, 铺就了学校发展的多彩篇章。丹阳实验学校优化教育生态, 让学生舞出刚柔并济、绘出红紫芳菲、剪出斑斓大世界、诵出人生大智慧, 让每一个生命, 体验到自由、快乐和幸福。华南实验学校围绕“规范+活泼=成人, 优秀+特长=成才, 成人+成才=成功”的目标, 依托科研引领发展, 形成了“研究性管理、研究性教学、研究性课堂、研究性开发”的科研文化特色:荆林学校以“培养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为目标, 积极开展“快乐探究”式课堂探索活动, 以“书法特色教育”为抓手, 力争创建一所管理严谨、质量上乘、特色明显的现代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