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解压力

2024-09-29

排解压力(精选6篇)

排解压力 篇1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学者通过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提出了“心身耗竭综合征”的概念[1],表明护理工作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护士工作压力大,其压力源各种各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护士产生工作疲劳感。而儿科护理人员由于其面对的多是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陪护家长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及小儿病情变化快,使得儿科护理人员较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2,3]。对我院儿科40名护士的心理压力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有效干预,收到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在汕头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工作的4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40名护士全部为女性,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26.4±6.3)岁。在儿科工作时间1~20年,平均(8.5±5.4)年。职称:护士14名,占35.0%;护师13名,占32.5%;主管护师10名,占25.0%;副主任护师1名,占2.5%。学历:中专4名,占10%;大专32名,占80.0%;本科4名,占10.0%。均无身心疾病。

1.2 方法

研究对象的心理状况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分别评定总分和10个因子分,10个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级记分法(从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相当重为3分,严重为4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再根据不同心理问题分别进行支持心理治疗、认知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家庭及社会干预[4]。

2 结果

2.1 干预前SCL-90各因子评分情况

干预前儿科护士SCL-90各因子分与正常人比较见表1,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

2.2 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分比较

干预前后儿科护士SCL-90各因子分比较见表2,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干预后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得到明显缓解。

2.3 干预前后儿科护士常见心理症状

干预前后儿科护士常见心理症状的比较见表3,干预前儿科护士常见的心理症状包括强迫、焦虑和敌对等,排名前医学专业知识,如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介绍疾病的起因、转归及生病期间的注意事项,使家长对患儿病情心中有数,能正确冷静地对待患儿哭闹,积极配合护士进行各种治疗。护士能娴熟各种技能操作,进行各种治疗时尽量减少患儿痛苦。此外,儿科护士还应自觉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有意识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断提高其自身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6]。8位的症状发生率在58%以上;排名前8位的症状发生率在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3 讨论

3.1 社会支持、尊重与关爱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社会了解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及其特点,使护理工作的价值得到认可。医院管理者应尽量为护士营造一个心理上感到安全、宽松、团结、友善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做好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对新来的护士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她们及早认识特殊的工作环境并尽快适应。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充实上进,但过大的心理压力会使人过度疲劳和心智提早老化。定期或不定期与护士进行座谈,对她们的工作及时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肯定;当护士面对各种压力而感到身心疲惫时,作为管理者应为护士的身心健康提供帮助,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照顾,应尽可能地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分配人员,以缓解因工作紧张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使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3.2 心理健康基础

护士加强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学习,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的自觉性。儿科护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自强和自爱,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同时要善于自我肯定,做情绪的主人,保持乐观、恬静和愉悦的心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把消极情绪带入病房,用积极情绪影响患儿,并由此得到愉悦[5]。

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医护关系

护士应学会换位思考,掌握护患沟通的技巧,设身处地为患儿考虑,尽量满足患儿的合理需求。患儿家属大多缺乏

3.4 消除压力源

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卫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儿科护理人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损伤,制约着护士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制约着护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儿科护士SCL-90各因子分与中国正常人SCL-90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我们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压力源,让社会支持、尊重和关爱护士;教育护士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抗压力能力,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护士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根据调查中发现的护士压力源,合理增加护士编制,合理安排班次,保证充足的睡眠,改变工作环境;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增强适应能力及抗挫能力。护理部应建立护士自己的支持组织,如护士心理咨询室、护士专业培训中心、护士娱乐活动中心和电话咨询等,采取个人和团体等形式,定期咨询、讲课和训练,使其正确面对挫折,客观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节。儿科护理人员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还需要新闻媒体和舆论的正确引导及家庭社会的尊重理解,这些有利于激发护士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和杜绝差错事故,缓解护患冲突,促进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和儿科医疗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静,白冰.我国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3,17(5):563-564.

[2]谭玉兰,宋玉兰.应用ROY适应模式管理护士职业压力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95-97.

[3]赵光红,刘义兰.护士压力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9):689.

[4]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何丽英.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及缓解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1):48-49.

[6]生凤,赵春.小儿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80-81.

[7]敖薪.国内护士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1.

排解压力 篇2

调整自我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压力

积极的心态会找到机会,消极的心态会发现困难。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工作中的压力,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困难,改变主意去思考问题,你总会不经意间找到机会。积极的态度有助于你积极思考,不仅是你看待环境的方式,还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影响。

理性反思——自我反省

理性思考,积极自我对话和反思。思考自己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思考自己的弱点,吸取教训,弥补不足,思考你对工作的疑虑,深化你的研究,彻底了解它们。我们应该坚信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遇到问题时,首先要从主观方面寻找原因,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有效沟通——沟通技巧你得会

职场上一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很重要的,擅于沟通,、良好的沟通效果往往会使人们在工作中迅速打开局面,赢得宽松的发展空间,工作场所沟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彼此的利益和目的,向上汇报,顺利晋升也需要适当的沟通和表达。

提升能力——增强自信心

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你能做到的,说专业一点就是个人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或者情境中记性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本领,能力一旦拥有,对于一个人影响是终生的,同时也可以增强一个人自信心和承受能力。比如演讲能力,你经过很长时间学会,基本上对于你就是不同只是的复制和学习,8小时内求生存,8小时外求发展,就是这个道理。

释放压力-保持健康,学会放松

当你感到有那么一点厌职心理时,不妨去和朋友聊聊天,所有的烦恼都说出来了,会更轻松,坚持适量的锻炼,不仅可以使身体健康,还能使精力面对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还能使你的身体和情绪得到极大的改善,烦躁不安的情绪也会得到稳定。

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始终相信“压力是进步的代价”,可以帮助我们在合理的水平上做好应对压力的准备。每个人都有潜力,生活不如十之八,九,只有一两个足够,面对压力,不要焦虑,也许这只是生活对你的一点小考验。

职场中最关键的不是去拒绝压力,而是在于你如何承受在于的压力,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在高压的情况下保持优雅,这才是我们这辈子要去努力追求的境界。

如何在职场上提高自己的存在感?

1、作决策时有你没你无所谓

过去,你讨厌开会,讨厌在会上发言,但如果什么会议都不需你在场,甚至是你外出的时候召开会议,估计是老板不想再看到你的脸,也不想听你的意见和建议了。

2、突然增加或减少工作量

减少工作量是逐渐削弱你的权利,让接替你的人熟悉你的业务;突然增加你的工作量是考验你的能力,如果你做不到,老板可以顺理成章地“找人帮你,你不必那么辛苦”,然后你就被取代、被淘汰。

3、关于你的奖惩变得模糊

当你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时,如果是以前,你会得到奖励,但现在老板轻描淡写,假装没有看到;当你犯了一个小错误时,对于别人来说是两三句批评的话,但对你老板却一直放大化,恨不能把你拉出去打一顿,此时你应该要明白,以前的奖惩标准已经不适用于你了,你已经正式被冷落了!

4、得宠的关键是投其所好

失宠的原因有几千万种,一般来说,除了业务上的重大失误外,触犯领导的都是一些细节。用职场的话来说,“当你的言行给管理者带来了困难和障碍时,管理者必须扫清障碍”。

如果你想再次受宠,首先不要纠结于所谓的是非之中。企业是营利性组织,不是慈善组织。因此,内部事务往往是按利益而不是根据是非来处理的。

工作压力5个方法排解工作压力

1.与上级或同事进行深入沟通,请教解决难题的方法。

工作压力一般都来源于工作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你碰巧是一个严肃的人,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压力会越来越大,使你变得消极。

这时你可以选择与上级或同事进行深入的沟通,问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并可能为你找到新的想法。有时许多问题根本无法完全解决,也许你目前的努力已经使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当你面对工作压力时,首先要做的是多沟通,不要把压力记在心里。

2.进行一次户外运动,如跑步、爬山等,释放工作压力。

在工作环境中,想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情,想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情,压力是无法减轻的。下班后,你可以选择户外锻炼、跑步、爬山,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让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上,你会发现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尽力了,不要辜负自己就好。

跑步和爬山都是需要有持久耐力的运动,这些运动会让你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工作中遇到困难,不能靠辞职来解决,坚持下来了你就是成功的。

3.吃一顿美食,犒劳辛苦的自己。

对于吃货们来说,没有什么比食物更能减轻工作压力。此时不妨去吃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暂时忘记工作中的烦恼。食物不仅能补充体力,还能让你变得乐观,相信压力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4.逛逛百货商场,让自己保持赚钱的欲望。

工作中的压力会让你感到消极,担心为什么你要这么努力才能做好工作。事实上,归根结底,工作就是赚钱,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时,我们可以去百货公司,看看那些精美的商品,你就会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如果你想在家里买这些精美的商品,你需要继续努力赚钱。在工作中保持你的赚钱欲望会让你充满活力。

5.憧憬一下未来的生活,告诉自己要脚踏实地。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渴望更好的生活,年轻人想早点买车,买房子,开家庭,创业,中年人想让老人和孩子享受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努力去实现。

教师要善于排解压力 篇3

由此看来,教师必须加强自我心理的保健,要敢于正视自我。要学会用自我调节、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的方法来平和自我,用合理方式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积极的情绪,增强生命的活力。

慧宗禅师经常云游各地弘法讲经,临行前总不忘吩咐弟子们侍弄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便十分殷勤地加以照顾。一天深夜狂风大作,之后暴雨如注。弟子们一时疏忽,将数十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望着眼前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安详。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待得知原委后,慧宗禅师更是淡然一笑:“经不起风雨,是花的错,而非人之过。”就是这么几句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却在肃然起敬之余,更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细微之处见品性,慧宗禅师也由此成为唐代名僧。

做教师的,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心理怨气带到教学工作中去,无端地向学生发泄,如果这样,势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一句话能说得让人笑,一句话也能说得让人跳。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自我心理保健,做到冷静地看待自已的心理问题,理顺自已的心理流向,改善自己的心理环境,使自己的心态永葆健康年轻。

面对工作压力,教师要运用积极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首先要让自己经常得到成功的体验。成功是一种主观体验,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无统一的客观指标,它只是一个人在完成某项任务(包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有些人渴望成功,不允许自己有失误和不足,如果得不到自己要求中的成功就会失望。这些人要求的目标过高,当他因能力有限而达不到目标时,就会产生失败的体验。我们要将奋斗目标定得客观一些,或将大目标化解为多个力所能及的小目标,使完成这项任务变得可能。教师要学会主动体验成功,在看到不足的同时,更要看到自己的成绩。

每个教师都要以博大的胸怀为桥墩,以良好的教养为桥面,以广博的知识为路灯,以聪明的才智做护栏,架起爱河上的这座桥,帮助学生从这座桥走向成功。教师在不断拓展学生生命空间的同时,自己也拥有了广阔的天空,守住了自我心理健康发展的净土。

排解压力 篇4

1 社区体育的主要特点与建设意义

社区体育的地域范围多是基层的社区,物质基础是社区内的体育设施、器材、自然资源,社区体育是社区居民一起参与,并为了满足其娱乐、健身的需求,在近处展开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社区内居民之间加深情感[1]。由此可见,社区体育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而就近开展的以运动健身为手段从而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一种群众体育活动。1995年《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更加明确和保障了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社区体育概括说来直接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人们有效地健身,促使体态优美,体格健壮,形成良好的身体技能,保持良好的身体技能,体力增强;保持思维敏捷,头脑清醒,使人们的工作、学习、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人们身心健康得到有效地提高,各种不良情绪得到调节、消除,使人际交往和谐。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增进友谊,人们生活更快乐、精神更好。

(3)使社区文化生活更丰富,体育文化素质提高,利于移风易俗,生活方式健康,有利于精神文明。

由此可见,社区体育的开展,可以充分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内容,为其生活注入绿色健康的元素。当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常采用以建设“精神文明小区”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并将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区体育服务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力,逐渐引起公众的关注。此外,由于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对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共同意识,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高尚的道德作风方面都为精神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社区体育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已经成为重要促进手段。当今人们所关注的健康不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健康,就业、升学、就医、买房等等话题成为现如今中国城市家庭共同面对的压力,解决这些压力或许需要诸多方面的努力,但是关于如何缓解这些城市压力,社区体育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与作用可以充分起到调节人们身心、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的作用。

2 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区体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相对较快,社区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就地、就近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居民满足体育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他们希望通过参加社区活动来满足精神和物质需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进而引发了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社区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我国的社区体育研究相对集中于对当前社区体育现状调查的文章居多。支川在《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对策》中认为社区体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二是社区体育的覆盖率还不高;三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区体育意识[2]。”2000年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共体育场所,公园或广场、单位体育场地,不同类型社区的居民体育活动场所格局也各有特点[31。”当前我国的社区体育处于初期阶段,其活动内容以散步、跑步、健身操、气功、羽毛球、太极拳为主;老年人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据天津、北京、山东等地调查,老年人约占60%~75%,其中女性人数约占65%[4]。由此可见,我国的社区体育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健全,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尚不完善,对社区体育的认识还存在偏差,社区体育同大众的需求度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些诸多因素更加催促着我们应该加快社区体育的发展。

3 社区体育对缓解居民压力的促进作用分析

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载体,其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如何,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就是要全面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这里的身体素质不单单说的是身体,同时包含着人的心里素质。心理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心理压力总的来说有社会、家庭和竞争三个来源。运动能够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健康的、平和的心态。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啡肽是身体的一种激素,被称作“快乐因子”。啡肽效应让人感觉到快乐和满足,甚至可以把压力和悲伤都带走。社区体育的参与人群集中于本辖区内的常住居民,他们的活动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都以本辖区内的健身器材、公共场地为依托进行运动。近年来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迅速,它以灵活的组织形式、融和的地域亲情、便捷的联系方法和有效的健身效果吸引着广大的社区成员,它能够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娱乐、健身、交往需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人们在进行运动中不仅满足了健身的需求,还可以很好的促进邻里之间的交往,在彼此运动活动中、沟通中,无形间排解了心理上的压力。在减压的有效方式里“运动锻炼”为专家一致推荐的主要方式,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可以分散心头压力,转而将更多的思绪和精力转移到身体运动上来。其实不论自己所承受的压力大小,对于身体健康而言,给自己每天固定的减压时间是很必要的,而每天的运动锻炼更是很必要的。因此,对于城市居民来讲,社区体育是最方便快捷的进行运动减压的选择途径。

4 建议与小结

4.1 加大社区体育宣传,增强居民锻炼意识

社区体育是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让居民全面了解健身运动、健美运动、娱乐体育、医疗体育、康复体育以及自然力的锻炼,社区体育组织要定期举办各项运动知识的宣传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培养居民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这是贯穿在整个生活方式系统中起着调节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5]。有了锻炼健身意识,居民才能真正的去参与到社区体育的大氛围中,真正的感受到社区体育所具有的魅力与能量,真正的在运动中得到收获,释放出压力。

4.2 身体锻炼与心理锻炼双重结合

通过身体锻炼的同时,引导居民心理上压力的释放与增强抗压能力。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竞赛模式,吸引居民参与其中并感受到团队合作、社区关爱的感觉。让人们得到真正的身心放松,引导人们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同时可以促进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3 构建、落实社区体育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体系

要想把社区体育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健全社区体育信息的网络系统,方便社区的居民能及时、快捷、灵活地掌握和了解社区体育健身与活动的相关信息及场地设施情况。为广大居民提供体育服务的咨询,从而提高社区体育活动的质量及服务的绩效[6]。居民只有了解到相关的社区体育信息动态,才能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去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徐宏.社区体育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研究研究调研组.郑州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录与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8.

[3]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赵立,骆秉全.社区体育的理论与时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2.

[5]李少勇.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

浅谈小学生学习压力的产生与排解 篇5

12048133001 何秀娟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国际竞争与合作日益紧密,科技与人才竞争不断升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着,社会竞争力也逐渐增强,沉重的心理压力不知不觉间渗入了儿童的领域,给儿童的身心健康蒙上了一层阴影。儿童的心灵是稚嫩的,脆弱的,承受能力也远不及成人。关注一下媒体,我们会发现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如一名八岁的小学生因拒绝拉小提琴而悬梁自尽,另一名八岁的小学生因害怕上学而跳楼自杀,两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离家出走被歹徒砍伤„„目前,我国的心理疾病人群中三分之一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如果现在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那么悲剧还将更多地上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能不引起重视。

【关键字】小学生 心理压力 产生 排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则抽样调查报告表明,儿童的日常烦恼主要来源与学习有关的压力。儿童普遍感到苦恼的三个方面是:学习压力大(57.6%)、不被人理解(53.9%)、成绩不好(38.7%);儿童普遍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三个方面是:实现了目标(48.7%)、学习成绩提高(42.4%)、受人尊重(39.2)。这表明,儿童日常对幸福和苦恼的体验普遍都与学习状况关系密切,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和不成功往往又成为他们烦恼的诱因。

一、来自于家庭的压力

家庭是抚育儿童的摇篮,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在造成儿童心理压力的诸因素中,家庭的影响是相当原始,相当大的。

1、期望过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向独生子女的小家庭过渡,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于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迫切,非常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学业上更是对子女要求很高,都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课余还让子女学这学那。家长的期望凝聚着他们对子女

最深沉的爱,但如果期望过高而超过了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无异于拔苗助长,给小学生以非常沉重的负担。

2、教养方式不当

家长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不当也会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家长的教育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1)溺爱型;(2)专制型;(3)冷漠型或放任型;(4)民主型。其中“民主型”的家庭最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溺爱型”易养成孩子唯我独尊的任性性格,自私且依赖性强,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承受一点点委屈和挫折,不被同伴接受,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遭受失败;“专制型”教育下的儿童虽依赖服从,但性格软弱、优柔寡断,会形成“被动型人格”,同时心理太过压抑,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冷漠型或放任型”教育下的儿童缺少关怀,缺少约束,容易变得情绪不稳定,具有攻击性,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性格孤僻,不合群。

3.家庭氛围不和谐

首先,残缺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极为不利,包括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出走的家庭。这些家庭中的儿童身心倍受煎熬,较一般家庭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如焦虑,自卑,孤僻,冷漠,畏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性发展。

或者双亲不和,家庭中父母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儿童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多疑或神经质,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有些家庭虽然完整,但父母与孩子分居,或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与孩子缺少沟通,疏于管教,一旦出现问题,恨铁不成钢,教育方式就流于简单粗暴;或者家人虽然住在一起,但父母每天早出晚归,与孩子很少交流,于是孩子终日与电视、电脑、玩具或游戏机为伴,城镇的居住环境又使得孩子极少走出来与同伴共同玩耍,于是形成了一种封闭性的“蛋壳文化”,出现“电视孤独症”等社会弊病,不利于孩子交际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来自于学校的压力

学校是传递社会文化,培养社会成员的专门组织,能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同时也是儿童与玩伴交往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阻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

1、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带来的压力

中国的孩子普遍学业压力繁重,繁多的作业,考试的压力,常常使得他们不胜负荷。虽然我们正在致力于教育改革,向素质教育进发,但终究还是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脱离这个桎梏。小学生天真活泼,爱动爱玩耍,过多地占用他们休息和玩耍的时间,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容易引发厌学症、学校恐怖症等心理问题,同时也妨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2、来自于教师的压力

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但是如过了这个度,就会产生负效应。比如教师迫于成绩的压力而产生焦虑,教育方式不当,甚至于出现体罚,那将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许多儿童在家尚能和父母愉快相处,但到学校就表现得过分退缩,个中原因,与教师的严厉态度和惩罚有关。

3、同伴交往带来的压力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性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几乎所有的人都需要通过归属感来达到自我实现,而当儿童受到同伴或群体的拒绝、谴责或惩罚,使儿童产生“对偏离的恐惧”,假如不善于控制和调节,便很容易成为“不受欢迎儿童”,从而游离于集体之外,儿童的性格会因此向封闭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性不良心理刺激

社会性不良心理刺激主要指一些诸如突发的危险事件,社会不良风气及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例如影视节目中的暴力情节会直接诱导儿童的攻击行为。

所谓内压力,是儿童自身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点所产生的压力或一些心理疾病造成的。不同气质类型和不同性格的儿童在挫折面前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面对

挫折,自卑的儿童压力会大一些,开朗乐观而又自信的儿童压力就相对小得多。再如有一些多动症儿童,一方面无法集中注意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受家长和老师的奚落与斥责,因此身心疲惫;还有一些综合感觉失调的儿童,本身学习困难,假如也以一般的尺度去要求他们,必然会产生很多弊端。

这几年来,频频发生的青少年自杀、殴打事件,震惊了社会,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向人们传递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失衡。

目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普遍忽视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业,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引起足够注意,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中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心理阶段,他们看问题理想化,容不得半点阴影,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力极其脆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自我排遣和释放,又不能以足够的勇气直面,往往一点小小的矛盾和打击就会酿成悲剧。

正如专家所说,教育孩子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家长要学会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教师对待孩子既要一视同仁又要因材施教,社会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孩子们才会形成健康的成长。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都要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地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其健康发展。为此,家校双方都要调整自己的期望,使之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协调,同时也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切忌简单粗暴和专制,要保护儿童的自尊,让儿童挺起胸膛走路,自尊、自信、自爱。注意学习目的性和兴趣的培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

二、建立温馨的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改善教育方式。

儿童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许多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所致,作为父母应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互相谦让,建立起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尽可能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多给孩子温情,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和言语交流,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教育方式上力求民主,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还要信任孩子,尽力满足孩子独立性的需求。但教育爱抚孩子要适度,不能演变成溺爱,而且家庭成员教育要求要统一,教育步调要一致,免得孩子左右为难。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专门的小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我们的教育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小学高年级开设这一课程的愿望不久就可以实现了。以后,我们可以更有计划,更深入,更细致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教育儿童学习了解、关心、体谅他人,多与同伴进行感情交流,在交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而设立“专门的小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则可以使孩子们的心理郁积有个排解和倾诉的渠道,同时也是深入了解小学生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希望这个想法也能快点实现。

四、学校加强与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使三者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一)在家校结合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四条措施:

1、摸清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对独生子女,父母离异子女等学生进行专门调查研究,建立档案。

2、建立班级家教小组,沟通家校联系,听取家长的建议和要求。可通过建立互访制度,通过家访,传递书信等形式进行联络。

3、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介绍当前家教的形式、特点及对策,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

(二)在社校结合方面,可以采取“教育走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的做法:

1、可以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2、向街道居委会,派出所,交警支队,医院等单位聘请先进工作者,优秀指战员,离退休干部等担任校外辅导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活动,释放情绪,减轻压力。

学习生活一成不变,总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的业余生活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这样才能减少压力,并消除压力。建议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也可以更加合群。同时多参加户外活动,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这些都不失为缓解压力的好办法。

儿童时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身体发育、智力与性格发展对以后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希望家长和老师们本着一颗热爱儿童之心,共同努力营造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让孩子们不再压抑,不再彷徨,拥有一个健康而明朗的七彩童年。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排解途径 篇6

[摘要]当前就业、经济、考试等压力使大学生不堪重负,其心理压力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他们的成才。因此,文章分析了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并提出了排解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原因 排解

[作者简介]陈媛(1983- ),女,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0800)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91-0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常因就业压力、经济压力、考试考研及情感困惑等压力而导致心理上的负面变化,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大学生的成才。那么,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压力?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

1.就业压力。在原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没有竞争意识,更没有危机感和失业感。如今,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学毕业生成为“商品”,是人才还是庸才都要到市场上去亮相,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往往越是求职择业难,大学毕业生越是容易背上心理负担。有的毕业生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与社会需求产生明显的反差;有的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有的自卑恐慌、无所适从。

2.经济压力。随着高校录取比例的逐年扩大,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呈快速增长趋势。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无力缴纳学费的贫困生近百万人。而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如果按一个学生学费5000元/年计算,加上日常生活费及其他开支,一年每个大学生的花费可达万余元,完成大学学业大致需五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学生家庭来讲,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对城镇的一部分学生来说,有的学生家长所处的企业不景气、有的学生家长已下岗、有的面临下岗的危险,家庭收入难以承担大学费用。因此,经济的拮据已成为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在校期间,一边拼命学习,希望拿到高额奖学金,一边又要寻找机会打工挣钱,期望为父母分忧、为自己解困。殊不知打工是要以耽误学业为代价的,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极度矛盾之中。久而久之,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敏感、多疑、自怨自艾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3.考试压力。为了将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大学生的“学习竞赛”也围绕就业而展开。他们为了获得各种证书,将来能多一份就业机会,不得不深陷于各种考试的压力之中。诸如考研,考英语四六级,考计算机、职业技能等级等。诚然,校园的考证热激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也使另一些学生感到了强烈的学习压力,显现出强迫、紧张、焦虑等心理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排解途径

1.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从表面上看,就业问题是在学生大四时候解决的。其实,大四只是一个收获期,就业问题不单是大四的问题,而是整个大学四年都要面临的问题。大四以前的行为基本决定了大四时所面临的境况。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因此,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力求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向大学生单纯传授应聘技巧的“包装”工程的倾向,重视进行价值观教育、创业意识教育、择业观教育,更应把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作为教育重点,融入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以达到成功就业和理想就业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让他们知道要做好哪些准备;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颇有助益。

2.积极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在落实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等资助政策的基础之上,大力加强助学贷款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得到完成学业所需要的基本经济保证;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情况,分别采取资助措施,确保每一位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在基本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贫困大学生充分认识、理解贫困。贫困是现实,但不可怕,可怕的是因贫困而失去理想和信念。要教育贫困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贫困,把贫困看做是命运的挑战和磨砺,树立贫困不贫志的信念,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学会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用知识和能力来丰富自己,以自己能拥有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为荣,还要教育贫困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自我调适,疏导不良情绪,以便最终战胜自我。

3.积极开展情绪稳定教育。大学生情绪稳定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智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情绪能力的培养。毋庸讳言,当今大学生之所以不善于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不善于调理情绪困扰,学校教育对学生情绪的疏忽负有相当的责任。高校应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度,深刻认识培养大学生情绪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学生情绪的健康发展切实承担起责任,重视情绪稳定教育工作。

开展情绪稳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的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使自己经常保持乐观、满意、温馨的心态,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避免忧伤、苦闷、急躁等消极情绪。当大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情感困惑或学习、生活难题时,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往往会突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考研问题。此外,专业课学习的深入、计算机和外语过级考试及其他职业资格考试,也让部分高年级学生感到压力沉重。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对有不良情绪情感的大学生,要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

首先,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压力。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压力、困难、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压力对人既是威胁,又是挑战。当一个人正视压力时,压力可以使人发现自身潜力、看到生命价值、充满自信。有些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常感到无能为力,其实,压力情境多数是可以控制的。

其次,要引导他们积极行动。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大多数原因是只想不做,缺少行动。由于缺少行动,许多并不难以解决的问题又累积成新的困扰。因此,行动是摆脱压力的最好办法。诸如适当参加一些文体表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缓解大学生学业上的压力,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多读一些励志方面的书籍,如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人传记等,这些书不仅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智慧的光芒,更重要的是当他们感到苦闷、彷徨、失望、退缩的时候,会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勇气,让他们相信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乐观地面对挫折和失败,才能勇敢地继续前进。

在分析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提出建议之后,值得提醒的是,心理有问题是最正常不过的现象,而心理问题往往蕴涵着积极的含义,是心灵成长和自我超越的契机。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也是个人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陶明达.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上一篇:课堂生态和谐下一篇:五个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