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课堂

2024-07-20

原生态课堂(精选12篇)

原生态课堂 篇1

一、教学宜真不宜假

一节课就是一段鲜活的生命, 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自然真实。新课程改革后为了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花样不断翻新, “活而不实”、经不住品味的现象愈演愈烈。所以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回归课堂教学真正的生命状态, 即回归到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那种自然、和谐、真实的生命状态。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原汁原味, 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铅华洗却见本色”。

原生态课堂强调师生交流、互动的真实过程, 首先就要做到情感的真。既不以冷漠之心、防范之心处理交流障碍, 又不以虚情假意廉价激赏学生;无论是情感温和或严厉、外显或含蓄, 都应以真情对待学生。然后做到知识的真, 即提供给学生认知冲突的机会, 关注学生认知障碍, 及时以恰当的方式疏通被阻塞的认知通道, 不能为了环节的顺畅而不顾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真实的课堂过程不掩饰学生的认知矛盾与冲突, 因为有着学生欲知而不达、教师欲施而不至的“缺憾”与艰难的互动摩擦, 课堂才有了精神的力度与文化的厚重之感。还有氛围的真, 课堂氛围是师生交流中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情感气息的流动, 它因交流的内容不同、方式不同而给人的感受各异。或者说,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是轻松、愉悦、热闹的, 我们除了欣赏氛围愉悦的课堂, 还应认可“表情”严谨、气氛“沉闷”的课堂。

有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是课堂教学回归真实的根本方法。一节课想要真实, 那就要敢于同学生的思维去碰撞, 在碰撞中才会有自然的生成。要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 他自己得出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有生命力的, 不要假生成!要有价值取向, 生成不是你想出什么就是什么, 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文本, 挖掘它内在的审美价值, 挖掘它的真、善、美。学生在生成的过程中, 出现认识偏差是正常的, 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就是课程的“真”。

真实, 是新课程的起点, 也是新课程的方向。每一位教师都应关注课堂教学的真实, 以“真”为贵, 这样的教学才会呈现“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真美。

二、教学宜简不宜繁

当前不管是公开课, 还是调研课, 抑或评优课, 课堂上必有电教媒体, 动作表演更是频繁更换, 看得学生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教学目标繁多, 东抓一点, 西抓一点, 各教学环节如蜻蜓点水, 一节课下来, 留在学生记忆里的仅仅是浮光掠影。其实一切改革, 其终极目标都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教育改革同样如此。真正的课程改革应是多做“减法”——减掉那些附着在教育驱体上各种各样的外衣, 让教育现出自己的真身, 而不是做太多的“加法”。

俗话说, 大道至简。简约是最美的, 课堂教学不宜搞得太花, 啥都有的时候其实往往一无所有。课堂不要刻意追求“完美”, 也许一节课只要有一点深刻的东西就足够了。简单是一种境界, 简单的背后其实是深刻, 是精要, 是智慧;简单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要平实简朴, 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赘物, 丢弃一切对学生发展无用的“招数”,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一是教学手段的简单化, 能范读的绝不用录音代替, 能板书的绝不用投影替换, 能讲清楚的绝不用媒体演示;二是教学目标要简明实在, 学习目标简单, 学生学得轻松, 老师教得也轻松;三是教法设计求简, 要大线条, 不要太多的学科整合。在原生态的课堂中, 我们的教法设计一定是尊重学生实际, 尊重教学目标, 而不是为了形式上的华丽与氛围的热闹而费尽心机。过于烦琐而花哨的教学形式与手段使得教与学的重心发生偏移, 甚至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因而原生态的课堂设计是基于凸显教学本质内涵、“质”胜于“文”的实践思考。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删繁就简的课堂是教学中的大气度, 领异标新的课堂是教学中的大智慧。

三、教学宜实不宜虚

以现今有些语文课堂为例, 为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 强化“人文的感悟”, 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教学的时候, 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理解上, 美其名曰这就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给了学生以浓厚的人文关怀。其实, 这种忽略语言学习、偏于人文性开掘而抛开语言文字本体的倾向, 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 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 是虚化语言文字学习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势必会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 落得两败俱伤。

其实, 就语文学科来讲, 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 所以, 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即“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我们在课堂上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 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 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 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 就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 就要反复玩味, 细嚼慢品。

事实上, 在语文课中坚持不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也并不等于否定学科包含的人文性, 不等于用机械的习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 不等于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关键是我们要积极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来展开教学, 在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 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 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同生共构, 促进着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让我们丢弃华而不实、形似神异、依葫芦画瓢的肤浅做法, 让师生的真、教学的真在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中一次次地邂逅美丽。

摘要:如今的一些公开课、教学研讨课与真实课堂的反差甚远, 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表面的浮华和热闹, 缺少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虽然其中的一些理念可以借鉴, 但是他们的教学设计只是形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表面繁荣景象, 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往往不强。其实, 精心打磨的所谓优质课、示范课只是一种呈现教学高度的特例, 它未必就适用于日常课堂。我们应呼唤课堂教学早日返璞归真, 即呼唤教学的原生态。那么, 应怎样构建日常的原生态课堂呢?笔者认为, 构建原生态的课堂应做到三点。

原生态课堂 篇2

张梅玲教授首先泰迪的故事开始谈起,围绕“我会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直接抛出本次交流的话题,:

一、课堂与课堂活动解读

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教材为中介的多边人际交往的学与教的活动场所。

生态课堂是遵守学与教的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自然的、真实的课堂。

生态课堂活动是师生学与教的动态交流、思考、合作、展示的互动的活动。

生态课堂中每一个“片断”都是师生生命的发展过程。

二、生态课堂的特性

生态课堂是师生的差异发展的课堂

打造原生态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原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129-01

在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从而去发现美,创造美呢?

一、不求甚解 反复诵读

古诗文因特有的音韵美所以非常适合诵读,古代老夫子在教学时就是这样让学生先不求甚解地反复吟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很多老师本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一句一句地分解。重视字词的分析和理解,轻视古诗文的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这必然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并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吟诵可以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引发学生的想像、联想。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后可让他们先不求甚解地反复吟诵。但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如果让他们反复吟诵,不一会儿他们就会感到厌烦。那短短的几句诗很快就背得滚瓜烂熟了,那不停地读还有什么意思呢?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如分小组比赛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表演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二、旁征博引 把握背景

言为心生,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而是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和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人生经历遭遇有巨大关联。所以,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诗歌教学时,要是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则更能帮助学生品味出诗中的意境。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杜甫所作的其他诗中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从“国、家、我”三条线去了解安史之乱,了解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学生就能从中感受杜甫听闻喜讯后的“喜欲狂”。如从《春望》中感受诗人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流下了悲痛的泪。所以当他听闻喜讯怎能不“涕泪满衣裳”呢?这是喜极而泣。从《百忧集行》中感演受杜甫一家在战乱中那极其穷困的生活,一家人是愁容满面。而当他听闻喜讯,再看看家人,真是“愁何在”啊!从“麻衣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感受杜甫在战乱中的狼狈不堪,对比诗中的“百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感受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惊喜之情奔涌直泻,这是喜极而狂。

三、启发想像 读写结合

诗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领悟诗的意境美,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以写作深化阅读。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像丰富,构思不同凡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挂”字用得极妙,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想像瀑布从崖壁上倾泻而下,远远望去像什么?像一块悬挂着的布。再引导学生更深一步想像:遥望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瀑布就好像是从云端凌空而落,那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观,真叫人疑心银河从九重之天飞落了下来!就这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发挥想像写一写,边读边展开联想,进入意境,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四、比较阅读 激活思维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利用比较阅读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地学习,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如教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可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对比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他的诗词作品有不少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但由于他的爱国主张屡遭压制始终无法实现,因而他的作品中除爱国情感以外还有不得志的悲愤抑郁。《卜算子·咏梅》便是其中一例。词中,陆游自比梅花,表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凄凉情调。而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词同样是咏梅,词中梅花的形象及格调情趣与陆游的完全相反,教学时让学生对比谈感受。如开首两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句中虽有“风雨”、“飞雪”,但给人的感觉是欣喜明丽,与陆词的阴冷压抑完全不同。中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将梅花的铮铮铁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最后两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将梅花甘于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表现得更加完美。你看,春的足迹遍布大地,所到之处,山花烂漫。而原先一枝独秀,傲然挺立的梅花此刻却只是安详地在春风中欢笑,她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这是胸襟坦荡者的真实写照。学生从对比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毛泽东在赞赏梅花的同时那高尚的情操。

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是一个放飞思想和情感的课堂,而不是咬文嚼字的语法研究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情流露,感受语言的魅力。让小学语文课回归自然,让心灵与心灵碰撞,让原生态课堂重回师生身边。

【参考文献】

[1] 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打造“原生态”的语文课堂 篇4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 快速默读课文, 思考:九色鹿和调达相遇了几次?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两次。

生:第一次是2~5自然段, 第二次是6~8自然段。

(评点:抓住一根“相遇”的主线, 给学生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为学生顺利研究故事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1.研读第一次见面, 了解“救命之恩”。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2~5自然段, 思考:他们第一次在哪儿相遇?当时的情景怎样?

生:第一次在河边相遇, 当时调达生命危险, 是九色鹿舍身相救。

师:从哪些词句中看出调达生命的危险?

(评点:及时抓住“挣扎”、“立即”、“纵身”等词语了解“调达遇险、九色鹿毫不犹豫出手相救”的事实。)

师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 调达的表现是怎样的?小黑板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

师:对照书上的插图, 想象一下, 当时调达还会怎样表现自己呢?

生:调达会痛哭流涕着说:“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的。”

生:调达会不停地罗嗦着同样的话:“您真是我的大恩人啊!……”

……

师动情的说:他可真是感激涕零啊!

师:俗话说:“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何况这是救命之恩啊!想想调达刚才生命还是危在旦夕, 此刻已经平安脱险, 这怎能不让他激动, 怎能不让他感激涕零呢!

师:让我们一起替调达感谢善良的九色鹿吧!

生深情朗读。

师:可是面对叩头感激的调达, 善良的九色鹿却只要他 (生读) ———不向任何人泄露自己的住处。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 调达更是感激万分, 瞧他, 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一生认真朗读第五自然段, 重点突出了“郑重起誓”、“千恩万谢”。齐读。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他发什么誓?再想象他“千恩万谢”的画面。

几名学生自告奋勇上台表演。 (表演非常逼真)

师:从他的这一系列表现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小结:他们俩的第一次见面就在调达的千恩万谢中结束了。

(评点:课堂上紧紧抓住调达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展开研究, 使调达这一人物在学生心目中有了鲜明的形象, 这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师:学到这儿, 你觉得他们会有第二次见面吗?为什么?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建议。

师:他们真的又见面了, 这回他们又是怎样相遇的呢?

(评点:这一环节的安排, 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已有知识经验与故事内容进行对比, 从而突出故事内容, 凸显人物个性。)

2.研读第二次见面, 了解“恩将仇报”。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6~8自然段, 思考:他们第二次见面在哪儿?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找出文中关键语句。

生有感情朗读“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无法脱身。”

师激情:同学们, 这是谁给九色鹿带来的厄运? (调达) 想想这个厄运是因为调达的什么目的而来的?

生不约而同:贪财!

师:你从哪儿看出了调达很贪财?找出关键语句读读。

生读“调达看了皇榜, 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 就进宫告密。”

师:指名读, 想想“发财”哪儿来的财?想象“重金”?

生:我想“重金”也许是调达一辈子享用不尽的钱财。

生:我想“重金”可能是调达从未见过的很多的钱。

……

师:是啊, 就在这重金的诱惑下, 调达忘记了———

生:忘记了自己当初的郑重起誓!

生:忘记了自己当初对九色鹿许下的诺言!

生:忘记了自己的千恩万谢!

……

师:可见, 他可真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多名学生回答)

师:看着这样一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小人, 你的心情怎样?如果此刻调达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会怎样?

生:我非常愤怒, 真想好好的揍他一顿!

生:我非常惊讶, 怎么会有如此不讲信用的家伙!

生:我想痛斥他!

生读九色鹿的话。学生一齐来痛斥调达。

师激情:善良的九色鹿非常愤怒, 他愤怒什么?

生自由想象。

师:九色鹿的痛斥和愤怒使国王震惊了, 也使国王感到非常惭愧。他最后是怎么做的?

生激情朗读第九自然段。

师:同学们, 可恶的调达终于受到了严惩, 美丽善良的九色鹿又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山林中了。学到这儿, 你的心情又怎样呢?为什么?

生:痛快!为九色鹿得到了自由而高兴!

生:过瘾!因为可恶的调达终于没有得到好的下场。

师:这可真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啊!

让我们再次痛快朗读最后一小节。

(评点:记得马克思曾这样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我们的课堂应是激情四溢的课堂。教师一次次激情的语言在学生的心中泛起情感的波涛, 使学生们完全沉浸在了故事精彩的情节之中, 在一次次学生的朗读与想象中, 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宣泄, 同时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及阅读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情感延续, 激情结语。

师:同学们,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一定还不能平静, 此时的你最想说什么呢?

生:我想说, 做人就应该像九色鹿一样。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学会守信, 学会报恩!

……

师:同学们, 今天的收获真不少, 课后再请大家完成一个作业:如果你喜欢讲故事, 那就把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如果你喜欢表演, 那就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和好朋友演一演。

(评点:这一环节的设计只为了延续孩子们心中那份情感。最后的作业是课文的再现, 也是课文的再拓展。这也更显示了课堂的真实自然。)

(二) 反思

这是一堂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学情而精心设计的原生态的课。课堂上没有先进的多媒体的参与, 有的只是教师情智性的语言和学生灵动的思维。记得窦桂梅老师说:“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 从很大程度上讲, 就人文教育而言, 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 疏于深思的‘工匠’, 而是底蕴厚实的教师。也许我们并没有丰厚的底蕴, 但我们有努力的积淀;也许我们还没有高深的理论, 但我们在不断实践。”

生态语文课堂论文 篇5

生态的语文课堂最需要什么

江苏省吴江盛泽中学 沈春华

语文教学向来争议最大,遭到的非议也最多。在各种口水战中、在层出不穷的新理论下,语文学科艰难前行着。长期以来语文被附加了太多道德化因素,甚至等同于道德说教;而如今的语文又放得太开,如同开茶话会,热闹而空虚。时代在催促,语文确实需要一种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而生态教学理念的出现无疑给语文教学打开了新局面、指明了新的发展空间。

那么,生态的语文课堂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

一、需要尊重语文的学科特性

“生态”在生物学中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关系,它的本质在于自然;应用到课堂中,相应表现为课堂的动态平衡、课堂的自然和谐。也就是说自然的才是生态的,尊重语文的学科特性才是自然的,尊重语文的自然性才是生态的。

尊重学科特性的一大表现就是课堂上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试想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还是语文课堂吗?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可怕的,没有活力的。特别是在散文和诗歌教学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如教学《声声慢》开头十四叠字时,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内容分析和艺术手法。这样的课给人的感觉很深入,知识性强,好像很有水平;但懂语文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课是很不足的,学生尽管从理论上理解,但并不能领会其美感,有违诗歌的本质。诗歌是通过音韵体现语言美、抒发感情的文体,唯有朗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文体的特色。试想,学生能用低沉的齿音把七个均等的叠音词读出来时,那种凄冷之情自在其中了。这才是诗歌,才是生态的语文教学。

尊重学科特性的另一表现是要突出文体的特征。文言文就是文言文,着重字词翻译;小说就是小说,突出人物形象;散文就是散文,体现语言表达。如讲授《荷塘月色》就不要大讲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而应引导学生多品味其作品的语言美。上作文课,不要总讲模式步骤,而是要让学生跟随生活和自己的心走,做到“文由心生”。

生态就需要尊重自然,生态教学就需要尊重学科自然特性,所以语文课还是需要正宗的语文味。

二、生态的语文课堂需要互动性

生态教学把课堂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学都是构成这一系统的重要因素,他们的交互作用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所以互动是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互动的教学能带来许多收获,互动能改变一言堂的现象,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生命本质,给课堂带来生机生气,创造新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这种互动呢?我想提问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互动式提问的形式应有两种,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两种提问形成一种流动机制。教师提问引导无疑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运用。学生提问大多数时候显得散漫没有边际,往往不太受欢迎。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的课堂提问往往是单向运动方式,是不健康的,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从长远来说,必将给学生终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韩愈说: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功能是双向的,既要设疑,也要解疑。学生的学习也是双向的,既是学习者,也是质疑者,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位置的调整,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是观念的转变,也是本质的变化。在课堂次序的不断流动变化中,每个生命个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是生态教学理念的体现。如教学《渔父》时,可以由教师提问引导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这样一下子就能抓住中心,提高阅读效率,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提出疑问,谈学习体会。笔者也尝试过这样的模式,有的学生会问:渔父为什么没有再劝劝屈原就离开了呢?有的学生会说屈原没有司马迁勇敢。在这样的讨论质疑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开阔,智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生态的课堂的目标不就是如此吗?不再把成绩放在第一位,而是更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

周国平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杜威说: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态的语文课堂是让每个学生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知识灌进一个容器。互动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互动是生态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也与新课改一直追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相一致,相信充分认识实践这一点也必将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三、生态的语文课堂需要和谐性

当然不是说具备了以上要素的课堂就是生态课堂,就是一节好课。成功不是粗暴切割,也不是简单叠加,它必然是和谐的。

那么如何达到各个要素间的和谐呢,我想这离不开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转变教育模式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课堂改革从本质上说是思维的转化。构建主义认为改变了思想就是改变了人的行为,阻碍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思想。所以打造生态的语文课堂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这样才不至于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首先,情境法就是一种很好的.理论指导,它实践性强,又充分尊重了语文的学科特性。我们都知道语文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是感情审美的教育,所以创设情境、熏陶感染,是最自然的和谐的教学方式。如讲授《雷雨》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有条件的还可以简单排演一下,这比单纯的人物分析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故事中。

其次,文章的理解可以多元化,对学生的回答不能一味否定。苏格拉底问答法显然非常适合语文课堂,既能保证学生的独立思维,又能启发学生新的思想。有个性的表现,有生命的成长,而所有一切都是有序进行的,是自然规则的体现,这才是健康和谐的语文课堂。

现在有的学校为了表现学生的主体性规定教师讲课不能超过30分钟,每节课必须有15分钟练习时间。有的学校硬性规定教师上课必须用多媒体。这些都是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生搬硬套,走形式主义道路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曹文轩说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老子说道法自然,绿色生态课堂正是道的最高体现。

原生态课堂 篇6

课堂生态研究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课堂问题,它用整体和谐、动态发展、生命生成、互惠共生的观点看待课堂,因此,课堂生态视角下生态课堂需要采用这样的价值取向:整体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开放创生的课程与教材,系统多元的教学评价。

课堂生态 生态课堂 价值取向

21世纪是生态学成为显学的世纪,人们看待世界的范式发生了转变,从笛卡尔—牛顿机械世界观转向生态世界观,教育生态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具体,课堂生态研究成为教育生态学的主要研究主题。

一、课堂生态研究为构建生态课堂提供了新的视角

课堂生态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课堂,将课堂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课堂生态研究,透析课堂生态的影响因子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揭示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索课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形成机制。课堂生态研究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课堂问题,不仅拓宽了对课堂这个生命共同体的研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课堂生态对课堂的研究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新的诠释。

1.用整体和谐的观点看待课堂

课堂生态研究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和解释现实世界。生态系统整体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社会、自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和谐的统一体,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和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整体性是一种关系思维和转化思维,它意味一切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中,存在于相互关联和意义的背景中,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平衡整体,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在相互依存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共同显现和共同演进的,任何变化或事件都可能会引起系统内原有模式的重新排列。这种整体性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环境、师生、课程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链,课堂生态内部各因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同一课堂生态中的环境、师生、课程等各因素在存在形态上表现出一种彼此嵌入、彼此包容、相互渗透的共生性,即一方的存在状态以另一方的存在状态为条件和依托,一方存在状态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另一方的存在状态,各因素在参与者彼此的协商和互动中存在着、转化着、改变着,整个过程是动态的,整体地显现、存在和生成。

2.用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待课堂

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课堂生态研究以生态学的动态发展方式思考,在生态系统中,一切当前的行为都是未来发展的基础。课堂生态中的各因子都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和交流,而课堂生态中各因子之间的变化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各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着的,其最终表现形式是循环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学生个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保持探究的好奇、求知的欲望、增强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感。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感、实现个人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是课堂生态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课堂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进步发展的过程。课堂生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平台、提供了新视角。它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进而为他们实现理想抱负而创造环境和条件;它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想,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师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在课堂生态建设中,环境塑造能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即教师要学会创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会以课堂环境为中介、为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提供条件,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3.用生命生成观点看待课堂

课堂生态研究用生态学生命生成观点看待世界,生态学作为一种灵性的思维既表现对人的目的、人的作用和人未来的关切,也表现出对生态系统、生命多样性和生命体活动环境的关切。生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独一无二的的无价之宝,这就意味着欢迎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点,以宽容、尊重和欣赏人类多样性的方式去培养每一位学生。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性,身体上、情感上、智力上、精神上有各自独特的寻求与能力。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1]。

4.用互惠共生观点看待课堂

互惠共生观强调了生态系统中生态过程的关联性和共生性,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人、社会、资源这个复合生态体系中所有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以互惠共生原则为中心,互利共生是不同生命体间的一种互惠关系,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动对整个生态系统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由互惠共生来理解课堂教学,首先强调了课堂的教与学活动的内在关联性和共生性,课堂是由教师、学生与其置身于其中的环境各因素共同组成的系统的整体,它们在互动与共生中结成生命共同体。该系统中不仅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也存在师生与课程、课堂中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以及软硬件设施等诸多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次,各生物因素与各非生物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广泛的互动。

二、课堂生态研究范式下生态课堂的价值取向

课堂生态与生态课堂两个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生态是客观存在的,它强调的是一个实然状态,即课堂“看上去”是一个什么样子,因此,所有的课堂都必然具有生态性。而生态课堂是对理想形态课堂的整体描述,是用生态主义的观点来理解课堂、建构课堂,是一个具有价值导向性的概念。二者所指重点不一样,课堂生态重在生态,是课堂的生态,而生态课堂重点在于课堂,是处于生态系统中的课堂。课堂生态是实然状态,而生态课堂是一种应然状态。并非所有的课堂生态都能构成生态课堂,只有符合生态理念的课堂生态才能构成生态课堂,生态课堂的建构以课堂生态理论为基础,是课堂生态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方向,在课堂生态研究范式下构建生态课堂应该具有以下价值取向。endprint

1.寻求整体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

整体发展是和谐生态的发展目标,也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目标。在生态课堂中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整体发展”,寻求整体发展是教学目标的根本追求,整体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健康、完整和主动发展的人,它寻求学习者在精神、生理、社交、智力、创造力和情感诸方面潜能的协调发展,教学过程以推动自然、社会、文化和学生个体的发展为目的,即它致力于推动自然生态的良性演化发展、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生态化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2]。生态课堂在教学目标上注重人的整体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掌握和培养。课堂教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的重要目标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自我和谐共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责任感。

2.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课堂生态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构,而是一个发生于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动态过程,这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互动的过程、对话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把教学过程看做一个交互作用的关联系统,课堂生态中的生命体(教师、学生)之间生态因子与外部物理因素(文化、学习氛围、环境、各种媒体、建筑变量)之间也在发生着多元的交互联系,课堂中生态主体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对话与交流,达成彼此的理解,产生新的知识,并将主动构建具有个体意义的知识,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与课堂教学中的其他生态个体进行“信息”、“能量”的劳动和交换,从而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知识授受关系,使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产生不确定性、形成挑战性,进而充满创造性,体现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3.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生态理论认为在生态系统中,任何因子都是平等的。建立有效互动、和谐共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内容。在生态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种群关系,保持这一生态系统的活力和恢复力就需要有效的信息和能量的交流,需要建立平等的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因此,师生关系最应该打破的就是“中心论”的单向控制关系,“无论在教师中心论还是在学生中心论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始终无法摆脱控制与被控制的怪圈,其原因就是两种教学理念都是将对方当成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这种师生互为手段或工具的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功利化”[3]。生态课堂追求平等、理解、交往、对话基础上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师生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共同面对教学,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共同建构知识,形成主体间性,并完成各自的意义建构。

4.开放创生的课程与教材

在生态课堂中,课程是在课堂环境中通过师生与文本的交互作用创造的,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相生相长的关系,课程与教材绝不是必须遵从的材料,而是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和创生新知识的资源,向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验开放、向他们的生活世界开放,引发一个情感共鸣的话题,设计一个认知发展的范例。在这种要求下,课程与教材是开放与创生的,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与教材为知识建构的基础,为对话交流的中介,为道德发展、人格完善的阶梯,最终实现主体视界的融合。美国课程学者多尔(R.C.Doll)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有指导的”学习经验,课程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4]。在教育实践中,促进教材的创生与开放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这需要教师以动态的过程来看待课程,把课程看做是一个事件而不是一个事物,以关系的思维看待教材,以经验重新组织整合教材,找到教材对学生的兴趣激发点、认知关键点和情感共鸣点,发现课程的个人意义,寻求课程与文化的联系,审议并超越教材的深层结构。

5.系统多元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并不是对教学事实的描述,而是基于教学事实的价值判断。对生态课堂的评价可以借鉴健康课堂生态系统理论,把生态系统健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引进课堂生态系统评价,运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来架构课堂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指标并且根据课堂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评估课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诊断健康课堂生态系统的整体形态和总体运行态势,并进行课堂生态系统的调控和优化。“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分为八个方面: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选择、减少投人、对相邻系统的危害和人类健康影响。”[5]对生态课堂的评估也应该是系统多元的。系统多元的教学评价需要整体诊断教学设计行为、课堂管理行为、人际交往行为、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等综合因素,全面地反映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和原因,及时提供调控信息。同时,生态课堂高度重视自我评价以及生态主体之间的相互评价,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侧重评价的导向、改进、调节和激励的功能。此外,借鉴“生态位”理论、“生态承载力”原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科能力的评价,也将开辟生态课堂教学评价的新途径[6]。

————————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教育研究,2003(2).

[2] 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燕良轼,马秋丽.论生命视野中的师生关系.教育科学研究,2006(1).

[4] R.C.Doll,Curriculum Improvement:Decision-making and Process,Mckay Company,1964.

[5] 孙芙蓉.健康课堂生态系统研究刍论.教育研究,2012(12).

[6] 刘贵华,杨清.从标签式趋同到内涵式多样——生态课堂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研究,2011(12).

[作者:朱桂琴(1967-),女,河南淅川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翟秀玲(1988-),女,河南信阳人,河南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小学教师。]

原生态课堂 篇7

(一) 英语课堂生态困境

困境一:快乐教学的虚化

一节公开课上, 为了巩固Is this bus for...?教师拿出了一张公交车的牌号, 让学生充当驾驶员, “驾驶员”走到同学前面:Is this bus for...?如果回答Yes, 那位学生就排到“驾驶员”的后面。“公交车”继续穿梭于学生位置间, 在一声声询问中, “驾驶员”身后的队伍越来越长, 移动的速度越来越慢, 其他同学坐着, 听着, 看着, 乐着……看似热闹的课堂, 学生的兴奋点到底在哪里?这样的快乐有效吗?

困境二:主体地位的弱化

T: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s?

P:I usually do my homework./I usually play football...

T:××,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

教师出示spend, Can you read“end”?学生很聪明读出了这个单词, 笔者以为教师肯定会让学生自己读出新单词, 没想到教师的鼠标点到spend, “Now read after me, spend”学生一起跟着教师朗读。

T:××,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

P:I usually watch TV./I usually go to parks...

T:Look!This is Yao Ming.How does he spend his weekend?

P:...

上课整整15分钟了, 笔者看到教师始终控制着整个课堂, 学生围着教师转, 教师围着课本转, 丝毫没有想把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意思。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充当看客。这种交流看似规范活跃,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 长此以往, 学生的语言将逐步被程序化、规范化的语言所“圈养”。

困境三:教学形式的泛化

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7 A busy day时, 学完了past和to以后, 教师出示了一串时间:11:45/6:10/7:30……学生像儿时做口算题一样一一用英语做了回答。接着老师的多媒体上出现了三条规则:

1.当分钟在1~30之间, 我们使用past, 表示几点过了几分钟。

2.当分钟在31~59之间, 我们使用to, 表示还有几分钟到几点。

3.几点半用half past。

没有观察, 没有思考, 规律应该是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呢还是教师给他们呢?

(二) 思考

每当面临这些困境, 笔者经常想, 英语教学为何遭遇如此的尴尬?我们的教育个性是不是在流失?我们是不是在陷入一种机械性工作的怪圈?我们培养的学生身上是否具有真情的流露、个性的解放?这些困境隐射出我们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呢?

1.教师———自我魅力的迷失

1) 角色的异化:在长期“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下, 教师总是戴着知识权威的面具, 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生活被简化为知识的传递与接受, 而精神的发展则退于自发状态, 学生只是一种“无我”的存在, 从而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对话, 也谈不上理解, 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

2) 语言的荒疏:把课堂当作车间, 学生既是“原料”又是“产品”, 把课堂教学当作“工艺流程”。在学生面前, 教师似乎是话语的主宰者、控制者;在教材和现成的教案和课件面前, 却又处于弱势地位, 没有自己的选择, 语言越来越贫乏, 教师在随波逐流, 缺少个性, 教育的智慧在现实的教学里逐渐淡化。

2.学生———知识构建的迷惘

生命的缺席:在具有传统教育观的教师心中, 学生是附着于教师、知识而存在的, 而不是显示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过程。教师通过教育塑造的只是他心目中学生的形象, 而不是人的形象, 导致教育过程中“生命的缺席”。当教育进行时, 生命不在场, 学生的声音也就被忽视和遗忘了。学生在课堂中所说的, 其实仅仅是在读, 而最能凸显学生思想的要素淡化了、缩减了。在思想贫乏的教育世界里, 教育与真实生活是完全被隔绝的, 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体验与表达, 也重塑着个体内心的体验与表达, 教师权威的话语成为一种有效的控制, 它营造了一个与外界相隔离的“人造的世界”。在这里, 师生的日常生活被忽视了, 学校内外的世界被简单地视为同质的, 没有了生活的根基, 知识也是游离于生活之外, 因而也就无法真正地实现建构。

3.课堂———价值取向的偏离

1) 追求知识的传授:在很多学校、很多教师的心目中, 备课、上课、考试是教学的全部。考试考什么, 上课上什么, 语法点、错例案例心中放, 教学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于是, 课堂上有机械的句型操练, 没有了实际的运用;有师生的交流, 没有了学生间的互动……

2) 追求精英教学:用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英语课;用游离文本的媒介代替潜心感悟的语言, 省略复杂的训练过程, 呈现精彩的学习结果……

3) 追求教学及时效应: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过是向教师的指定地点不断靠近的过程。在教学时, 蕴含于学生中的复杂因素被“过滤”后只留下教师需要的那部分, 这样的教学仿佛是在“光滑冰面上的自由滑行”, 虽然轻松顺畅, 但却无法触及学生的真实经验基础, 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修复课堂生态的案例分析

在新课改实施期间, 虽然理念层出不穷, 模式遍地开花, 方法日新月异, 但是如果从生态观的角度衡量, 课堂生态已经被破坏:明显固化的知识, 极度压抑的个性, 逐渐失衡的群体, 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课堂, 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 修复课堂生态, 还原教学本真。

(一) 从“为教而教”到“无为而教”

“教学有道, 其道在寻常之中”, 无痕的教学才是原生态的课堂。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T: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me, please read this pas-

sage:New English Teacher.

学生读完后, 出示教师的Name Card.

T:My name is...My English name is...Can you spell it? (启

发学生通过读音拼出Fanny) I’m from...My hobbies are reading books and making friends.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But you’re in Yangzhou and I’m in Nanjing How can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思考片刻后学生纷纷发言。

P1:We can write letters.

P2:We can make a telephone call.

T:That’s a little expensive.So we can be penfriends. (出示

penfriend)

T:What do penfriends usually do? (出示write a letter)

T:So you should know my address.My address is Room 402

79 Taipingmen Street. (出示address)

T:You can also send me an e-mail.My e-mail address is...

【反思】

新授, 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拉开了帷幕, 而笔者和所有听课的教师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游了一番。感受课堂中的点点滴滴, 真是“润物细无声”。我们常常为了引出penfriend, write a letter, address创设了一个个的情景, 使得我们的教学过程显得支离破碎。这位教师通过一段Fast Reading, 满足了学生对自己这位新教师的好奇, 通过名片的形式提炼了Fast Reading中的关键信息, 在师生共同完成这张名片这个看似很平常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引出了新单词, 正所谓“教学有道, 其道在寻常之中”。

“无痕的教学才是教学的至高境界。”无痕的教学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生态。而对于许多教师来说, 那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其实仔细想来, 也并非是不能达到的。备课时我们不应该站在教师教的立场上, 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去思考、去设计。很多教师只关注设计哪些教学活动, 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上课过程中, 只考虑到自己如何一步一步地实施自己的教学任务, 却忽视了学生的声音。把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仅仅看作句型操练的需要, 全然不顾与学生进行一种自然的语言交流和思想交流。

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学手段正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 这不也正是我们所不懈追求的最佳课堂生态吗?不就是教学的本真所在吗?

(二) 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让知识与生命共生!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9 What’s the matter?

学完What’s the matter?Here’s a...for you后,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

T:Look at the girl.

P:She’s cold./She’s hungry./She’s tired...

T:Can you help her?What can we do?

P:I’d like to give her a pair of gloves.

P:I’d like to give her a sweater.

P:I’d like to give her some hot water.

P:I’d like to give her a scarf.

这时, 教师在屏幕上呈现了一段话:It is a cold day.The girl is____.She is____, too.I want to help her.I’d like to give her____.学生练习说完这段话后, 老师说:You’re all very warmhearted.So it’s happier to give than to take. (给予胜于索取) 虽然教师没有多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但是学生心里已经明白: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这样的思想教育远远超过了英语学科本身的语言价值。课堂上, 我们需要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 失却了真实与深刻, 捧出的只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 鲜艳得很, 却没有生命, 没有成长的气息———这并不是我们期待的。

【反思】

有生命的课堂不仅仅关注个体的生命, 更应该是课堂上迸发出的生命激情与生命体验, 在这样的激情中使学生获得感动和收获。

有生命的课堂不仅把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 更把他们看成教学资源。学生是受教育者, 同时也是教育者, 靠学生的内驱力, 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释放学生的个体潜能, 这既是教学目标, 又是教学过程。

有生命的课堂应是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 是知识经验分享、符合生态理念的课堂, 是信息畅通、流动的课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实际上是不同主体间的思想分享过程, 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 在这样的对话中, 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 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1]

在笔者任教期间, 为了畅通师生情感通道, 曾经设立过心灵信箱。在这里借用下面一段来自学生的心里话警醒所有的英语老师:

“老师, 请你不要把课堂只看成是你传授知识的场所, 把我们每一个人看做是储存知识的容器, 把教室看成是一个训练我们技能的‘作坊’, 我们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人, 你要关注我们的生命质量, 我们需要一个生态的课堂环境, 希望你能用一种快乐的方法让我们轻松度过每一堂课。”

(三) 从“繁琐复杂”到“大道至简”

艺术需要简约, 好课需要简约。简约不是简单, 是一种高效的整合, 一种厚积薄发的境界。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Seasons

T:It’s fine today.The weather is fine today. (板书新单词)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ky?S:We can see the sun.

T:So it’s a sunny day today.What do you want to do on sunny

days?

S:I want to fly kites./go to farms/go on an outing...T:Spring is coming.Do you like spring?Why?

S:Yes, I do.We can see green trees and nice flowers.

T:Yes, in spring, the trees turn green and the flowers come

out.

T:What colour are they?

S1:Some are red, some are pink, some are yellow...

S2:I like to fly kites.I can row boats.I can go to the park...

T:When it’s windy (板书新单词) , we can fly kites. (学生的

情绪进一步被调动)

Can you fly the kite?/Can you make a kite?/How many kites do you have?/Where do you usually go and fly kites?...

S3:I can put on nice clothes.

T:Yes, it’s warm in spring. (出示新单词) The days get

longer and the nights get shorter (板书) .

S4:I don’t like spring.I feel ill.I’ve got a cold.

T:Oh, I’m sorry to hear that.Sometimes it’s cold in spring

You need to put on warn clothes.

这是一节农村小学的英语课, 没有用时髦的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展现美丽的春天图景, 但是孩子们却用他们简朴的语言分享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真实的的春天。这才是真正的春天, 孩子们眼中的春天, 而不仅仅是出现在多媒体课件中的美图。我们感受到了师生间情感的碰撞, 感受到了师生投入地酣畅淋漓。

【反思】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简约排除随意, 而是教学上的精湛设计;简约拒绝低效, 而是资源上的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 而是教学艺术上的一种至高境界, 即“大道至简”。简约的教学看上去“轻松”, 但做起来不易。它要求我们, 特别是年轻教师, 要练好自己的“内功”, 不断学习, 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 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味。不可把简约的教学, 当成“偷懒”的借口。我们追求简约的教学, 首先要求我们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 才会有“不简单”的底气, 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出简约的英语课堂, 才能打造出极其“不简单”的好课来。

不要被层出不穷的理念所迷惑, 不要被日新月异的教学手段弄的眼花缭乱, 我们只要记住,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四) 从“语言之学”到“完整英语”

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透视课堂教学, 意味着师生之间应当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 我们的心里装的不仅仅是教科书, 而是整个英语学科和学生的发展。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 Holidays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对话中的问题, 并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

When’s Halloween?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Did you...?

教师告诉学生, 这些是文中的关键句, 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课文。读完课文后, 她拿出一张写有New Year’s Day的心形卡纸:New Year’s Day is on the first of January.People usually have a big dinner with their family.I didn’t have dinner with my family.I went to a party.

接着教师说:How can I talk about New Year’s Day?Look.I have some key words here.说完, 像变戏法似的把卡纸一翻, 卡纸的背面写着刚才一段话中的关键词:the first of January, , have a big dinner with their family, went to a party。

各小组领到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心形卡纸, 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 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案例】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T:Look, these children are from the USA.They also want some penfriends in China.Do you want to be their penfriends?

P:Yes.

T:Look, these are their letters.

Homework:

Reading:独立阅读新笔友的来信;了解他们的相关信息

Working in groups:1.Who’s your penfriend?2.Wha are you going to tell him/her?

知识是在运用中产生的, 也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可以获得生命, 得以存在。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只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才能使自身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减少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 从而大大提高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彰显, 形成共荣共存的教育生态系统。

【反思】

实践使很多教师产生共识:英语教学要从知识的传递走向语言的运用, 直至走向语言策略的形成, 要让学生Be able to use, 让学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年之后能从这种学习习惯中不断获取知识营养, 受益终身。

充满生命灵气、焕发勃勃生机、自由成长的课堂才是生态的课堂, 才是实现人生价值自由创造、充满机智和人文关怀的课堂, 才是健康的课堂, 才是本真的课堂。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孕育起课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为教学搭起诗意与动感的生态圈, 使课堂成为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原生态课堂 篇8

一、通过引导对话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是对话的前提,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和文本以及老师和文本,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的领悟交流、精神碰撞等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在一篇文章中总会有最具有意义和价值的部分,因此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

比如,苏教版《最佳路径》这篇课文中,“最佳”一词无疑就是这篇文章的题眼,也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最佳”的内涵,从而在教学中能够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对此老师首先要从课文中提炼最佳路径的内涵,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前从什么是最佳路径、为什么被评为最佳路径等疑问着手,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文本,并对这些路径被评为最佳路径的原因进行探析,最后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核心词语,比如格罗培斯的精益求精,竺可桢的一丝不苟。通过这种联想式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文章的精神内涵,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内容,而这种精神层面的内容正是通过探究来获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适当进行引导,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同时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追求语言和精神内涵的一致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仅限于内容和文字本身的教学,那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进入到课文丰富的精神内涵中,才能够有效感悟课文的精神之美。文章本身不是无情之物,是语言和精神的两者合二为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人文感悟的最佳融合点,既不能够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地肢解课文以求得语法要义,也不能够一味地注重人文熏陶,而是要在训练中体现感悟,在感悟中展开语文训练。

比如,在苏教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中,老师就需要以“中华之崛起”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然后联系上下文,再结合多媒体了解当时中国人的屈辱。再引导学生了解周恩来和其伯父的交谈,以及周恩来所认识到的外国人的趾高气扬、国人的悲悯。从而理解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最后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来对四字词语的应用进行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脑海中对这篇文章中所展现的世界进行对比,进而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深入理解来深刻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同样,在《特殊的葬礼》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如果不深入地阅读、揣摩、回味,就很难领悟语言中所融入的那种悲伤,而这种悲伤无疑是对人类对自然无情的掠夺、浪费水资源以及乱砍乱伐森林树木的一种控诉。只有在课堂中通过对内容和文字的深刻理解,才能够让学生感悟文章精神内涵,同时也学习了语文的语法要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语文学习的肤浅。

三、诗情和创意的完美融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诗意,同时,创意让课堂展现智慧的光芒。对于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各种感受要充分尊重,同时更要呵护他们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智慧花火。在课堂上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让学生拥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通过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活动,让课堂上所展现出来的诗意来影响学生,从而让学生充分放松身心,感受语文语言魅力,让思想插上创意的翅膀。

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生态”探微 篇9

一、建构式新课堂的内涵

建构式新课堂是学生在展示预习成果,展示提出的自学疑问,闪现出来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关注生命”的感受、体验与发展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学生的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信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与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旧课堂有本质的区别。

二、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1.设计问题要体现出文本传递的信息。依据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其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设计问题以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为原则,以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准绳,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不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2.设计问题要基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与欣赏水平。基于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设计问题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注重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3.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产生课堂共鸣。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大胆展示、自主交流。预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困惑与思考在这里得到印正,使得师与生之间有更多的默契,造就了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产生课堂上师生的共鸣。

4.设置问题要立足于高质量,立足于情感的发展。从较高的起点激励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层的理解。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设计问题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5.要不断搭建学生与问题间思考的桥梁,创设学生的新知灵感发展区,在发现中互动。教师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极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在课堂上要灵活机动,适时地抓住一些闪现的灵感,并积极地与学生展开互动,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

6.教师与学生要做到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敢于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教师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要提倡学生创新,注重不时地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的源泉。

三、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的呈现形式

1.在自学问题的探究中互动、交流,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根据预设知识建构和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预设生成问题的互动探究方案,指导学生知识建构、鼓励学生积极地交流探讨,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建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在形成问题的点拨中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运用。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与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点拨学习方法,那么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能力、对学习内容的驾驭能力、对课堂生成的捕捉与处理能力、对课堂问题的反思能力必然有很大提高,拓展、迁移、理解、反思、运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在重点问题的巩固中进行迁移与反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高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4.生动幽默的课堂导入,绘声绘色的即时评价,短暂多样的问题辩论,美丽多彩的生活画面等多种形式,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

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备课的重点,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和联想,产生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

原生态课堂 篇10

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认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平等交际中“适时交出”主动权

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 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 让智慧闪耀光芒。如英语课上, 我们Warm-up环节的问候及对话内容通常都是由教师提出Good monrning.How are you?等公式化的问候或How old are you?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等机械的问题, 而学生早已对这种呆板的问候方式感到厌倦。长期如此, 只会使师生用苍白的、毫无生气的语言应付了事, 而学生也会在一种被动、抵触的状态中开始这一节英语课的学习。就在我对开课方式开始反思的时候, 一次赛课活动中听到的一次开课让我茅塞顿开。这节课是借班授课, 教师不认识学生, 开课后为了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亲切的询问了几个学生“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等问题后, 直接把课堂的主动权抛给了学生:“Oh, do you want to know me?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这一下子, 面对陌生的老师, 学生便活跃了起来。“What’s you name?”“Where are you from?”“Do you like apple?”而当有孩子问道“How old are you?”时, 这名女老师更是以幽默的动作和表情告诉他:“Oh, it’s a secret!”孩子们也都会心的笑起来, 老师不仅以自己的机智放松了课堂氛围, 进一步让孩子们理解了西方文化,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非常“主动”的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经过这短短几分钟的问答, 我一下子发现:原来孩子们不是不能问、不能说, 而是我们一直不敢放手;原来孩子们不但能问, 他们的语言量还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原来变“被动”为“主动”, 变“死板”为“生动和谐”如此的简单, 这一切都只需要老师适时的交出主动权, 便会出现学生“学”得主动、灵活, 老师“教”得轻松地英语课堂。

生态系统是开放的, 因其开放性, 也才是动态的, 那么, 课堂这一生态系统, 从课堂自身内部看,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应是相互开放的。就如这节课一样, 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了相互信息传递与反馈, 这样的课堂才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 才是一节生态的课堂。

二、在动态生成中“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教材和教参历来被我们奉为“权威”和“经典”, 成为教师备课讲授的准绳。教参对指导我们教学, 把握教学重难点的确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面对教学生态系统中层次各异的个体——学生, 如果我们课课、时时、事事都以教材和教参为准绳, 一个方法去教授、一个标准去要求, 那么势必不能使这个生态系统和谐、均衡的发展。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实际、学情的实际以及教学的实际融人其中, 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如:PEP教材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单元中出现了学习使用英语字典的环节, 而根据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 很多孩子刚进入六年级便开始对新知出现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他们不断问老师自己遇到的新词的意思, 也有不少孩子自己已经买了英语字典却不知如何使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决定把本要到六年级下期总复习才教授的“如何使用英语字典”这一内容提前到了六年上期第一单元之后。在“查英语字典”教授一个月之后, 我发现孩子们的词汇量明显增多, 阅读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 而作为老师的我也更加的“轻松”, 因为孩子们都学会了“自学”, 把问题交给了“字典”, 而不再七嘴八舌的来问我。由此可见, 这次结合学情的教学内容调整是非常成功的。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理念, 更是一个实践探索的精神, 不应该有现成的、千篇一律的模式来供人模仿。教育的本质与生命同在, 也就是终生教育。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透视课堂教学, 首先是让个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即终生学习的能力。尤其今天,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知识的更新加剧, 要掌握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只有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才能减少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 从而大大提高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在课堂学习中“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英语初期提倡的活动化教学让每节课都很热闹, 学生不是“听听做做”就是“说说唱唱”,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去反思学生曾经的学习方式, 这种“活动化”更多的只是一种外在的控制行为, 而不是学生的自觉需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 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 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 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时, 我们就应该融入这些新概念, “适时更新”学习方式。如:

——合作探究, 轻松学习。乐于交朋友, 与朋友一起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会发现, 下课玩耍时非常“合群”, 嗓门颇大的孩子被老师抽起来后读一个单词的声音却细如“蚊子”, 显得没有自信。我曾经在一节课上尝试, 适时“改变”预先设计的抽读方式, 给他们几分钟时间“合作学习”, 要求

小课题研究的“四维模式”初探

◇余熹微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佚名.关于“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研究[A], 莘县教育局.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C].http://www.sxsygz.com/kyqx/Upload Files_5352/200904)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从事研究的有效形式, 是提高教师行动研究能力, 从而改变单调乏味的职业生存状态、享受教学创新的幸福与快乐的重要策略。为此, 重庆市渝北中学承担了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基础教育规划课题“小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建构如表1所示的价值澄清、选题路径、操作流程、实施策略“四维模式”,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一、价值澄清

无论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都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然而,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批评所说:“有些人搞科研不能深入实际, 热衷于‘书斋式’、‘注解式’研究。研究理论多, 研究实践少;研究宏观多, 研究微观少。曲高和寡, 把原本教育科研中有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高复杂化了, 神秘化了。因而导致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到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从而退避三舍” (周浩波·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序[A], 徐世贵·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C], 沈阳:辽宁民

在小组内自由交流、互相教读。结果令我意外的是, 合作学习结束后原本声音细如蚊子的学生不仅敢于自己举手, 而且声音洪亮, 单词发音也很标准了。发言后, 再经过老师的肯定、同学们掌声的鼓励, 他也更加自信了。原来, 不管什么学习内容, 只要有一个适合他们的合作群体, 他们就能在这样一个心理愉悦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 不再有畏难情绪, 而是参与其中, 主动学习词汇、对话, 完成练习。

——互动交流, 做课堂主人。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需要适时的引导, 如教授过去式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时, 教师只提问了一个学生便将交流权交给了学生, 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参照句型提出类似问题并自由选择同学回答, 这样一来, 学生如传接力棒般一个问一个便活跃起来, 有积极举手回答并提问的, 也有“被”点名回答的。特别是当“被”点回答问题的同学答不上来时, 他并不像平时被老师抽到一般充满抵触情绪, 而是笑嘻嘻的望着抽自己的“好朋友”, 而提问的同学也灵活的调整了问题“Did you go to the park?”以一个更简单的可以回答“Yes./No.”的问题来族出版社, 2001:1-2) 。那么, 怎样拉近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科研的距离, 解决教育科研理论方法的通俗、实用和操作问题呢?必须从小课题的本质特征出发, 澄清其价值取向。

1、以小见大的立意取向。

所谓小课题研究, 它是与专家学者所做的或者“规划立项”的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 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课题, 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 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但是, 小课题研究价值又必须以小见大, 切口虽小但立意要高, 以微观问题揭示教育教学的宏观规律。

2、以校为本的范畴取向。

小课题研究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研究, 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教育研究。它的研究场所在学校, 研究的课题是学校教育教学、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研究范式是“源于问题、基于课题、成于研究”的教学研究模式,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3、以研强师的目标取向。

当前, 中小学“辛苦型”、“经验型”的教师较多, 而“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太少。从“辛苦型”、“经验型”的教师转变为“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 小课题研究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师从事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当中具体的、细小的、真实的问题;研究的优势是教师每天都在教育教学“现场”, 身临其境, 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鲜活的教育情境、教育问题、教育故事。通过小课题研究, 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修养, 转变教育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因此, 它能促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实

结束自己好朋友的尴尬。课后, 我感叹不已, 这样的交流, 不仅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还让他们学得轻松而没有压力, 让他们将知识学得更灵活。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人性的、生态的课堂, 因为他尊重了每个生命体的发展, 课堂因绽放生命活力而变得美丽。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都具有自组织能力, 即都要靠自身的力量来从外界吸收、获取各种养料以获得发展。学习同样是学生个体自组织能力占主导的行为, 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吸收、内化才能收到实效。

生态课堂 活力课堂 篇11

小学英语教学只有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一、创设愉快环境,营造和谐气氛

丰富多彩的游戏最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新奇,好活动,我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多种猜迷游戏。例如“听音猜动物”的游戏学习“Is it a…?Yes/.No.It"s a…”。“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o’s he /she ?”“蒙眼摸水果”的游戏学习“What is it ?”等句型。游戏活动的使用,既让学生在学中找到了乐趣,又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不仅丰富的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富有韵律的英文儿歌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欢快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英语的氛围,做好上课前的心理准备,从而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氛围。如今的各种英语教材,都配有许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英语儿童歌曲,如《Ten little Indian boys》、《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Apple song》这些歌曲旋律欢快,歌词琅琅上口,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此外,我在教学中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经典儿童英语歌曲,如《Happy birthday to you》、《 If you are happy》、 《Edelweiss》、《 Jingle bells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Do Re Mi》……在音乐的节律中,学生们不仅得到艺术的熏陶也能得到轻松的感悟,达到了快乐学英语的境界。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编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既帮助学生记忆了单词,又使学生不觉得知识枯燥乏味,从而让他们爱上英语。如我在教Sun,Moon,star,big,small,bright时,就把这些词串成一首小诗:Sun,sun,big and red. Moon,moon,yellow and round. Star, star, small and bright.在朗读的同时配上相应的动作,学生都非常愿意参与进来,上课的效果特别融洽。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当学生犯了错,教师的一个宽容的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那安慰的眼神,都能在教学中起到润滑作用,默契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使用Good try! Try again! Don’t be afraid ! You're clever !等鼓励性语言,并通过大量的示范,表演和提示来帮助学生使用新词新语,用爱心去呵护、启迪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匀衡地享受到阳光,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恢复他们积极向上的源动力。

二、创设自然情景,注重学用结合

由于语言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在不同的交流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既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又使学生似乎回到了活生生的现实。如我在教食物类单词及句型“Can I help you?” “I’d like…”时,就创设购物的这一场景,在教室前摆上各式食物,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购物这一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来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我在教语言点“When do you…?”时,要求学生相互采访一天的生活,采访本组,采访邻组,采访朋友。学生们个个积极开口,人人踊跃表达,在很短时间内,便掌握了语言,巩固了短语,真实运用了语言,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讨论也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途径。小组讨论时可以让几个学生围绕某个话题,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交换看法或展开辩论。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可得语言的自然环境。在讨论中,小组成员通过互相交流和互相传递信息完成口头,笔头表达的任务。这种任务既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流利性,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情感,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三、关注学习过程,增强竞争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感觉的情绪性和无意性很明显,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能记得很牢,反之,则忘却很快,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常常对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和学习的形式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设计一些诱人的片断,使学生在无意间对所学内容得到有意的认识。如我在教学生学比较级shorter,longer;smaller, bigger;taller, younger, thinner等词时,为了能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我用多媒体在显示了一些动物,如:Monkey, elephant, snake, lizard, giraffe, dog等动物,让学生通过大屏幕,对这些动物进行比较后,让学生帮助它们找到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这一些活动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降底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使学生体会到语言带来的乐趣,又进一步激发和保持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注意、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得到了培养,效果很好。

对自尊心,荣誉感都很强的儿童来说,竟赛的形式往往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复习表示动作和指令词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每次派出一名代表,按照老师的指令做活动。比如:Touch you head! Point to the window! Show me you ruler! Open the door! Look at the blackboard! Raise your left hand!获胜者将为他们组赢得一面小红旗,最后选出优胜组,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竟赛活动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積极性,而且在激烈的竟争中,学生情绪高涨,学得主动,记得牢固。

原生态课堂 篇12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现生态课堂的共生性

(1) 把尊重带进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老师是同样平等的人, 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2) 把鼓励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多用些鼓励性语言, 鼓励性的行动, 可促使学生进步、帮助学生,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3) 把幽默带进课堂。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的形象, 活泼风趣的语言, 把物理课上得绘声绘色, 富有情感, 可以使某些本来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2. 设计丰富的教学过程, 体现生态课堂的多样性

(1) 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教学中丰富物理教学内容, 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善于整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善于发现社会中的热点物理问题。比如在讲万有引力, 人造卫星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播放我国发射神九载人飞船的壮观场面及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内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活动的过程。

(2) 丰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各种简单与复杂、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多方面和多层次交往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动量定理”时, 教师可以先用这样的悬念故事引入:1962年一架“子爵号”客机在美国的伊得奥特市上空与一只天鹅相撞, 客机坠毁, 17人丧生。这些疑问并不急于需要学生回答, 主要是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 丰富的教学评价方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要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必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在评价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尝试采用教师评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种形式。

3. 设置多维课堂互动, 体现生态课堂的平衡性

(1) 师生互动。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 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展开关于“重物和轻物谁下落得快”的争论, 驳斥对方要有理由, 宣传自己要有论据, 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 形成了互动的生态课堂。

(2) 生生互动。教师应创设教学环境, 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讨论等多种方式, 获得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 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 可以让各位同学生生互动配合着做单眼抓笔实验。使学生体会到一只眼睛能看到物体, 但是没有立体感, 判断不出远近距离这个特点。

4. 进行开放训练, 体现生态课堂的开放性

(1) 开放性提问。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利用一些没有固定或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对学生进行训练, 可提高学生从不同途径、不同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 开放性实验。设置开放性实验, 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思维活动。比如在测电源动势和内电阻的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多种不同规格的实验器材,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挑选所需器材, 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本实验方案开放, 可选择伏特表和安培表及滑动变阻器来测量, 也可选择伏特表和电阻箱来测量, 还可选择安培表和电阻箱来测量, 选择不同的器材就有不同的方法。

(3) 开放性练习。开放的练习强调能力训练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侧重“多解”“思考”“研究和探索”“动手”“创造”。没有现成的方案, 都是自主完成, 不同同学设计的发电机没有标准的模样, 只要符合发电机原理, 都是正确的。

总之,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达成教育理念的最直接、有效的场所, 新课程对应新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要善于利用生态理论, 构建和谐的物理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顾建华.初探新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构建[J].现代阅读, 2011 (10) .

上一篇:计量支付监理下一篇:谷歌眼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