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性

2024-10-05

原生态性(共12篇)

原生态性 篇1

“原生态”教学 是立足于 学生立场、知 识、经验、习性、身心发展规律,构建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组成的教学“生态系统”,是一种低碳、多样、整体、和谐的教学形式。“原生态”教学倡导课堂返璞归真,自然、真实、朴素、常态,具有“原生态”神韵,凸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人教版《伴性遗传》一课为例进行了“原生态”教学尝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伴性遗传现象和遗传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会调查人类遗传病并绘制遗传图谱,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对待人生和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特点。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色盲 遗传史家 系成员的 患病情况,并绘制成遗传系谱图。

2.教师准备:查阅学生入学体检 表,对班级学 生红绿色盲情况进行调查;对学生上交的遗传系谱图进行分析、筛选,选取合适 的遗传系 谱图制作 课件;剪接包拯“不科学”断案的视频片段(剪接于《少年包青天Ⅱ》第23集),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人类性染色体的遗传规律

[教师活动1]呈现男性 和女性的 染色体组 成示意图,如图1、2所示。

设问:(1)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成有何区别?(2)男性的Y染色体遗传属于单性遗传,其特点是:男性的Y染色体遗传 于___(男、女)性,也只传给 ___(男、女)性。(3)男性的X染色体遗传属于交叉遗传,其特点是:男性的X染色体遗传于___(男、女)性,也只传给___(男、女)性。

[活动目的]探究人类性染色体的遗传规律,为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打下基础。

(二)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根本原因

[教师活动2]呈现Y染色体决定男性的示意图(如图3)。

设问:Y染色体决定男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活动目的]体验基因是控制性状的根本原因,温习“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并为伴性遗传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会书写伴 X 染色体遗传的基因型

[教师活动3]呈现红绿色盲的相关资料:研究发现,红绿色盲(ColorblinDness)是伴X染色体的 隐性遗传病,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Y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而没有这种基因。相关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如图4所示。

设问:你能否写出 各个不同 个体的基 因型和表 现型?

[活动目的]知道伴X染色体遗传基因型的写法及与常染色体基因型写法的区别。

(四)探究色盲(伴 X 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教师活动4]呈现相关调查结果:调查发现,我班有一个男生色盲。男生的色盲发病率是5.88%,女生的色盲发病率是0。全国随机调查结果是:男性色盲发病率是7%,女性色盲的发病率是0.5%。

设问:(1)为什么我班调查数据与全国调查数据相差较大?(2)调查数据表明 色盲遗传,发病率更 高的是男性还是女性?

(3)从色盲男性(XbY)和色盲女性(XbXb)的基因型差异的角度分析其发病率差异的原因。

[活动目的]体验男性、女性中色盲发病率不同的特点和原因,注意遗传病发病率调查的注意点(调查样本要足够大、随时调查)。

[教师活动5]呈现相关调查结果:我班这位色盲同学为了搞清楚色盲的遗传方式、遗传规律等内容。绘制了他所处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如图5),请同学们一起根据图谱来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设问:(1)在Ⅲ9与Ⅲ10这一家庭中为什么儿子都色盲?你能否推知Ⅱ3是否色盲?(2)我班该色 盲同学(Ⅲ14)的致病基因是由谁通过Ⅱ7传给他的?与X染色体的遗传规律有何关系?(3)该同学(Ⅲ14)的父母现符合生二胎的政策,他很想知道他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患色盲的风险率是多大?请你帮他推算一下。(4)举出其他伴X隐性遗传的实例。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实例分析中去发现色盲的遗传特点,并学会计算伴性遗传病的遗传概率。

[教师活动6]播放包拯“不科学”断案的短片。(断案过程中,包拯错误地根据樊哑子的父亲———樊老头患色盲,从而推断樊哑子也患色盲)

设问:包拯断案的依据是什么?这处依据科学吗?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探究正常色觉(伴 X 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教师活动7]设问:正常色觉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控制(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那么:(1)正常色觉占比,是男性高还是女性高?(2)该同学家系中Ⅱ5正常,那么Ⅰ2和Ⅲ13色觉正常吗?(3)代代都有遗传下来的色觉正常个体吗?(4)举出其他伴X显性遗传的实例。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实例分析中去发现正常色觉(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六)分析外耳道多毛症(伴 Y 遗传)的遗传特点

[教师活动8]呈现分析外耳道多毛症的相关信息: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相对应的基因。图6是外耳道多毛症家系的遗传系谱图。

设问:外耳道多毛症的遗传与性别有何关系?

[活动目的]分析、了解伴Y遗传的遗传特点。

(七)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9]设问:根据所学内容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上述活动设置后,均让学生先独立 完成问题,后讨论交流并展示成果,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活动 积极,教学效果良好。通过以 下几个途 径很好地 体现出“原 生态”教学的神韵。

(一)温故知新,促进同化

在《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中,学生学习了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了解了雌雄果蝇染色体组成的区别,并将果蝇的白眼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学习人类染色体组成 及X、Y染色体决 定人类性 别的原因,更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点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同化。

(二)做中学习,体验过程

学生在课前色盲遗传的调查中,体验了整个调查的过程,学会了调查的方法,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课堂中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学生理解了色盲的遗传特点,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尊重科学的态度。

(三)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通过推测遗传系谱图中已故个体的性状,预测二胎政策下再生小孩的患病风险;分析包拯“不科学”断案的理由,让学生感知生物知识的真实感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合作,勇于展示

整个课堂以自主 合作形式 展开学习,学生通过 讨论、交流获得学习成果,很好地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思维。学生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从而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及时点评、总结提升,实现了“原生态”课堂的构建。

原生态性 篇2

美国南加州克莱蒙,建立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上。这个只有3万多人的小城,却有2万多棵树。

4月27日,第12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这个世界著名生态小城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召开了首届 “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中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缅甸、中国香港地区等地的160多位中外代表参加了研讨。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与此相呼应的是,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生态文明与共生性发展”。“共生”是中外专家学者研讨的关键词、高频词。其本意是共存共处,互惠互利。与执念于丛林法则的旧文明不同,共生成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核心理念。专家们深入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内涵”、“生态文明的实践进展”、“生态文明与中国”、“青年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文化、教育与传播”等议题。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克莱蒙市政府、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美国克莱蒙培泽学院与中国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黄河科技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了这届

论坛。

年逾93岁的世界著名生态哲学家、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建院长、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博士,身着红色唐装,精神矍铄地做了题为“追求双赢 ”的大会发言。他具体分析探讨了双赢式的既造福人类又造福环境的共生性发展。他说,在生态文明中,在减少自然环境压力的同时,达到造福万物的目的,这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在造福人类的同时造福环境。人类应该学习如何建设共生的社区共同体,竭力恢复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通过设计共生的社会结构,教育后代保护和深化它们。他特别指出,中国正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战,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目前处在一个最好的位置上引领世界。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菲利普?克莱顿教授称,当今世界没有比“共生”更重要的话题了。他指出,共生意味着“为了共同的福祉而生活”。马克思说“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为了共同的福祉和 生活的要求之一。作为一对双胞胎儿子的父亲,他无法想象把所有的食物都放在自己的盘子里而置他人挨饿而不顾。生态学阐述了一个道理:共生即共存共处,共生互动不仅惠及各物种自身,对整个生态也同样大有裨益。生态系统内一旦缺乏共生互动就会陷入全面危机甚至崩塌。为了贪图一己私利而对大自然滥用破坏,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毁于一旦。

哈佛商学院前教授大卫柯藤开门见山地强调,我们已经到达了人类历史上的决定性时刻。除非能够找到一条全人类共享的、能够与地球自然系统保持均衡关系的、满足地球人口的基本物质需求的生态文明之路,否则人类有可能成为首个故意自我灭绝的地球物种。他指出,这对中国来说是一种独特的挑战。中国的选择可能会决定人类的未来。中国可以选择通过文化和制度上的深刻变革来领导全世界走向生态文明。在这种生态文明中,人类放弃了过去寄生地球和削资源的角色,并且接受了地球的治愈者和看护者的新角色,为了所有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富足而不懈努力。

美国密西根伟谷大学哲学教授史蒂文?劳尔报告的题目是“与中国携手同行走向新时代”。他指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技术依赖性和结构脆弱性双高,使得所有生命面临着生态链崩盘的危险。如果我们要生存到未来,就必须发展与中国、与全世界更为深远的共生关系。

克莱蒙培泽学院和克莱蒙研究生大学政治教授莎伦?施诺伊思是在美国推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行者之一。她的演讲以《马克思“共生”理论的意义及其生态思维》为题。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理论是欧洲第一个探讨人类与自然共生关系的哲学思想。人类用科学分析方法可以理解和感知这种共生关系。

与会的许多外国专家都在报告中提到,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蕴藏着丰富的“共生智慧”。《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主编克里福?柯布,英国作家、理学研究所创始人杰瑞米?兰特等学者,分别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张载的“民胞物与”等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智慧。

论坛的主要组织者、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项目主任樊美筠博士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它需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以及每个人全身心的付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既能求知,又能行动,一种世界观级别的变革才有可能产生。生态文明是我们共同的机会。

克莱蒙市长奥潘伊?纳萨里专程参加了开幕式。他在致辞中表示,生态城克莱蒙将继续致力于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数十位中国专家学者在大会报告、分论坛中做了学术报告。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王春益,重庆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海江教授,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中心主任、建设性后现代与生态研究中心主任鲁枢元教授等中国专家,介绍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喜成就,阐述了对生态文明与共生性发展的认识。报告的题目有《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刍议》、《生态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涵》、《科学揭示两山理论内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探析》等。

据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博士介绍,这个论坛是首个在美国召开的全球性有关生态文明的国际论坛。自2006年创立以来,共有数千位来自中国、北美和欧洲的生态文明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非盈利机构负责人参加研讨。

论坛的主会场和分会场都设在克莱蒙培泽学院。耐旱的园艺植物不但把校园映衬得别具特色,还使用水量减少了一半。记者看到,该院的徽章十分特别,由一棵树和一句格言组成。这句格言是:关爱未来。它刻在学院的前门上。在培泽人眼里,关爱自然和关爱未来是密不可分的。

原生态性 篇3

[关键词] 伴性遗传 原生态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106

“原生态”教学是立足于学生立场、知识、经验、习性、身心发展规律,构建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组成的教学“生态系统”,是一种低碳、多样、整体、和谐的教学形式。“原生态”教学倡导课堂返璞归真,自然、真实、朴素、常态,具有“原生态”神韵,凸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人教版《伴性遗传》一课为例进行了“原生态”教学尝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伴性遗传现象和遗传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会调查人类遗传病并绘制遗传图谱,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对待人生和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特点。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色盲遗传史家系成员的患病情况,并绘制成遗传系谱图。

2.教师准备:查阅学生入学体检表,对班级学生红绿色盲情况进行调查;对学生上交的遗传系谱图进行分析、筛选,选取合适的遗传系谱图制作课件;剪接包拯“不科学”断案的视频片段(剪接于《少年包青天Ⅱ》第23集),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人类性染色体的遗传规律

[教师活动1]呈现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如图1、2所示。

设问:(1)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成有何区别?

(2)男性的Y染色体遗传属于单性遗传,其特点是:男性的Y染色体遗传于_______(男、女)性,也只传给_______(男、女)性。

(3)男性的X染色体遗传属于交叉遗传,其特点是:男性的X染色体遗传于_______(男、女)性,也只传给_______(男、女)性。

[活动目的] 探究人类性染色体的遗传规律,为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打下基础。

(二)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根本原因

[教师活动2]呈现Y染色体决定男性的示意图(如图3)。

设问:Y染色体决定男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活动目的] 体验基因是控制性状的根本原因,温习“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并为伴性遗传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会书写伴X染色体遗传的基因型

[教师活动3]呈现红绿色盲的相关资料:研究发现,红绿色盲(Colorblin Dness)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Y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而没有这种基因。相关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如图4所示。

设问:你能否写出各个不同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活动目的] 知道伴X染色体遗传基因型的写法及与常染色体基因型写法的区别。

(四)探究色盲(伴X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教师活动4]呈现相关调查结果:调查发现,我班有一个男生色盲。男生的色盲发病率是5.88%,女生的色盲发病率是0。全国随机调查结果是:男性色盲发病率是7%,女性色盲的发病率是0.5%。

设问:(1)为什么我班调查数据与全国调查数据相差较大?

(2)调查数据表明色盲遗传,发病率更高的是男性还是女性?

(3)从色盲男性(XbY)和色盲女性(XbXb)的基因型差异的角度分析其发病率差异的原因。

[活动目的] 体验男性、女性中色盲发病率不同的特点和原因,注意遗传病发病率调查的注意点(调查样本要足够大、随时调查)。

[教师活动5]呈现相关调查结果:我班这位色盲同学为了搞清楚色盲的遗传方式、遗传规律等内容。绘制了他所处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如图5),请同学们一起根据图谱来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设问:(1)在Ⅲ9与Ⅲ10这一家庭中为什么儿子都色盲?你能否推知Ⅱ3是否色盲?

(2)我班该色盲同学(Ⅲ14)的致病基因是由谁通过Ⅱ7传给他的?与X染色体的遗传规律有何关系?

(3)该同学(Ⅲ14)的父母现符合生二胎的政策,他很想知道他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患色盲的风险率是多大?请你帮他推算一下。

(4)举出其他伴X隐性遗传的实例。

[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实例分析中去发现色盲的遗传特点,并学会计算伴性遗传病的遗传概率。

[教师活动6]播放包拯“不科学”断案的短片。(断案过程中,包拯错误地根据樊哑子的父亲——樊老头患色盲,从而推断樊哑子也患色盲)

设问:包拯断案的依据是什么?这处依据科学吗?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探究正常色觉(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教师活动7]设问:正常色觉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控制(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那么:

(1)正常色觉占比,是男性高还是女性高?

(2)该同学家系中Ⅱ5正常,那么Ⅰ2和Ⅲ13色觉正常吗?

(3)代代都有遗传下来的色觉正常个体吗?

(4)举出其他伴X显性遗传的实例。

[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实例分析中去发现正常色觉(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六)分析外耳道多毛症(伴Y遗传)的遗传特点

[教师活动8]呈现分析外耳道多毛症的相关信息: 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相对应的基因。图6是外耳道多毛症家系的遗传系谱图。

设问:外耳道多毛症的遗传与性别有何关系?

[活动目的] 分析、了解伴Y遗传的遗传特点。

(七)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9]设问:根据所学内容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

上述活动设置后,均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问题,后讨论交流并展示成果,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活动积极,教学效果良好。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很好地体现出“原生态”教学的神韵。

(一)温故知新,促进同化

在《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中,学生学习了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了解了雌雄果蝇染色体组成的区别,并将果蝇的白眼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学习人类染色体组成及X、Y染色体决定人类性别的原因,更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点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同化。

(二)做中学习,体验过程

学生在课前色盲遗传的调查中,体验了整个调查的过程,学会了调查的方法,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课堂中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学生理解了色盲的遗传特点,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尊重科学的态度。

(三)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通过推测遗传系谱图中已故个体的性状,预测二胎政策下再生小孩的患病风险;分析包拯“不科学”断案的理由,让学生感知生物知识的真实感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合作,勇于展示

整个课堂以自主合作形式展开学习,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学习成果,很好地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思维。学生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从而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及时点评、总结提升,实现了“原生态”课堂的构建。

浅析瑶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性 篇4

一、瑶族民间舞蹈的生活性

民间舞蹈是民间艺术的一种, 而民间艺术体现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又来源于民族社会生活, 从瑶族民间舞蹈的漫长发展史可以看到, 它的根基牢牢扎根于民间沃土, 集中展示了瑶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

在瑶族地区, 很多舞蹈都融汇着民间的传统文化, 且有不少精髓。如在瑶族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长鼓舞。相传瑶族始祖盘王非常喜爱打猎, 一天他独自上山打猎, 追赶羚羊跌落山崖, 被梓木叉死。太阳落山了, 盘王子女不见父归, 就满山遍野寻找, 最后在山崖梓木树下找到了盘王与羚羊的尸体。盘王子女悲痛不已, 将梓木砍下挖成长鼓身, 剥下羚羊皮蒙鼓的两端, 遂有了长鼓。盘王子孙拿长鼓拼命敲打, 边打边跳边呼喊:“回来吧!回来吧!”一方面是泄心中之恨, 另一方面是招其父之魂, 从此, 瑶族就有了长鼓舞。也就是说, 民间舞蹈在最初产生和流传时, 与生产实践息息相关, 有些还和宗教祭祀等有关, 它们慢慢地成为了一种原始艺术[1]。再如广泛流传的盘王歌, 它与民间舞蹈融为一体, 更加具体化, 更具艺术感染力。这些都反映了瑶族的民族性格, 也是其原生态的体现, 直观地体现了瑶族的民族文化, 而这些传统文化又在民间歌舞中得到了最充分、最具体的反映和展示。

二、瑶族民间舞蹈的娱乐性

瑶族民间舞蹈丰富了瑶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是瑶族社会生活的写照, 它的原生态还体现在族人以它为桥梁, 达到自娱、自教和观赏的目的。瑶族民间舞蹈贯穿于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 它不计较场地的宽窄, 不追求观众的多少, 花草树枝都可成为道具, 情起即兴, 兴起即舞, 自吹自唱自舞, 对于相对闭塞的瑶族地区来说, 这能使他们原本单调枯燥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民间舞蹈不仅迸发出一种勃勃向上的生机, 更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促使瑶民自尊、自爱、自强, 凝聚力与亲和力也在其中表露无遗。当然, 瑶族民间舞蹈中, 也不乏寓教于乐的好作品, 如盘王舞、开山舞等, 这些舞蹈内容健康、主题鲜明、影响深远, 主要演绎主题为勤劳奋进、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舞蹈本身就具有观赏性, 瑶族民间舞蹈更是极具美的观赏价值。不论是舞者还是观众都身着五彩斑斓、绚丽迷人的民族服装和佩戴琳琅满目的金银首饰。舞者在场中, 观众在周围, 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花边式”的美丽图案。每逢节日, 瑶族地区更是热闹非凡, 或热烈、或舒展、或粗犷、或优美、或淳厚、或雅致的瑶族民间舞蹈都会令千人注目、万人喝彩。如长鼓舞, 它以深邃的内涵、丰富的技巧、生动的表演展示民间舞蹈的艺术精华, 令舞蹈家们叹为观止。另外, 瑶族地区通过舞蹈来表达情意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示爱形式, 青年男女通过舞蹈如采茶舞来互倾爱慕之情, 实现感情交流, 进而互订终身, 可以说, 这时的舞蹈就是瑶族的感情纽带, 维系着他们的和睦相处。

三、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

瑶族是一个不断迁徒的不屈不挠的民族。他们的舞蹈突出地表现了这个民族所具有的明显的特质:对以盘瓤为主神的无限美好的厚望, 对祖先传统美德的赞颂, 以舞蹈传播民族淳朴的道德观念和精神, 发扬本民族传统的群体意识, 这正是瑶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原生态内涵。

当前, 是人类文化大交流的时代,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原生态瑶族民间舞蹈的生态环境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 才能让这块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永存, 避免失传。众所周知, 舞蹈是人体文化, 其存在方式是保留在人的身体上, 其传承方式是口传身授, 所以, 当无人相传时, 舞蹈就会失传。随着时代的变迁, 娱乐方式各式各样, 人的兴趣也会被光怪陆离的世界转移, 或者去跳街舞, 或者去跳劲舞, 导致人们对单调无聊的原生态民间舞蹈缺乏兴趣。还会使得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失去依托, 特别是那些民俗化的舞蹈和作为特定节日的舞蹈, 一旦这些节日不再是民族活动日, 之前依附于这种特定节日而生的舞蹈就成了游离的分子, 久而久之, 也会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让其持续流传, 需要对其做好保护措施, 提高对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认识, 并明确理解对其进行保护的积极意义。

瑶族的原生态舞蹈, 植根于社会生活, 与瑶族的生存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关系。瑶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以日常生产生活为根基, 创作出了许多形式各样的舞蹈形态。它们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为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后代继承、发展瑶族舞蹈文化有很重要的作用。要知道, 要发展就得先有继承。而要继承, 就得有继承的东西。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也是如此。

四、瑶族民间舞蹈的价值性

瑶族文化历史悠久, 经过社会、自然环境的生息繁衍, 独具特色。极具代表意义的作品当数长鼓舞, 它源于民族崇拜先祖的传统文化, 又在生产劳动中发展, 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长期的社会变迁中, 长鼓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它一方面融民俗、舞蹈、音乐为一体, 民俗、艺术和谐统一, 多种民族传统文化方式交融、渗透, 相互溶汇, 承载着大量的民族传统精神。既是民族文化相互深汇, 形成双向结合, 又是多种民族文化形式借助娱乐活动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 形成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民族文化, 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现在的人都想逃离大都市的喧嚣, 向往深山老林的青山绿水, 这就为原生态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 瑶族地区要是能保护好原生态的民间舞蹈, 并持续流传下去, 其吸引力自然不小, 随之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不可小觑了, 因为它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 可以助旅游观光业一臂之力, 这样, 不仅让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为更多人知道并喜爱, 还能创造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是说双赢, 从这个角度来说, 对原生态的瑶族民间舞蹈更要做好保护工作。

诸如长鼓舞等瑶族原生态舞蹈, 是后人研究瑶族历史的重要参考史料, 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相对封闭而稳定的情况下, 容易形成统一的文化形式, 这些都会带有比较浓厚的民俗文化和宗教祭祀的气息, 所以, 我们要正确认识瑶族原生态舞蹈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要在去糟粕存精华的基础上, 实现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传承, 就是说要去除一些封建的、迷信的、不健康的成分, 保留那些积极的、向上的、鼓舞人心的因子, 真正让更多的人受益。另外, 要努力挖掘和整理,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中, 各地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习俗文化等都差别不小, 原生态的舞蹈可以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平台, 有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健康交往, 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促使共同发展。总之, 要让古老的瑶族舞蹈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最终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花园中一朵盛开的鲜花。

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保护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也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才能实现有法可依。可以在法律条文中, 明确指定保护的程序、方式等。当然, 应该借鉴国内国外的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另外, 可以通过设立瑶族民俗博物馆等形式来进行保护, 就如韩国由国立国乐院专门保存流传下来的宫廷、民间音乐和舞蹈。此外, 可以根据瑶族民俗, 设立一些民俗节日, 让一些已失去生态环境的民间舞蹈在人为的环境中存活并流传, 这样就使得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能在人为造成的空间里代代相传。不过, 保护要尽量维持原貌, 不能走样, 更不能恶搞。假如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被人为地加工或改变, 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丧失, 所以, 不能因为它原有的舞蹈形态略显简单而去加编一些动作, 只有维持原貌, 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也才具有保护的意义。总之, 要清醒地认识到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在现代化过程中失传的可能性, 提高对保护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意义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使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绵绵流长, 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奉献力量。

摘要:瑶族历史悠久, 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 如民间舞蹈, 它是瑶族古老的原生态与艺术表演形式, 融歌舞为一体, 充分反映出瑶族的社会生活和民风习俗。瑶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性主要表现为生活性、娱乐性、传承性、价值性。

关键词:瑶族民间舞蹈,原生态性,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陶立潘.民俗学[M].北京:学院出版社, 2003

[2]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原生态性 篇5

202*年,X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把加强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作为政治监督规范化、具体化、常态化的重要抓手,创新思路招法,健全制度机制。经研判分析,X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党员干部作风持续改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基本形成,现将有关研判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委员会共设党委X个(X委和X党委),现有党委书记X名,党委副书记X名,党委委员X名;设党支部X个,共有党员X名,其中男性党员X名,女性党员X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X名;X委党员X名,X委党员X名,X党支部党员X名,X党支部党员X名,县X机关支部党员X名,X局离退休党支部党员X名。

二、政治生态建设现状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局党委在X的坚强领导下,在X纪委,X监察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卫生与健康大会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坚决贯彻落实X委“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战略目标、X委“两全一强”战略部署,切实压实责任,严明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卫生健康事业政治生态。

(一)夯实“四个意识”“根子”,确保举旗铸魂不迷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X局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对照202*年卫生健康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做到党建与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一是以“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为契机,制订党委中心理论学习计划,通过机关领导集体学,党委(支部)书记、优秀党员领着学,确保政治思想教育内容、时间、人员、效果“四落实”;二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认真学习《党章》《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对党绝对忠诚、增强“四个自信”和树牢“四个意识”的集中体现;三是以“线下+线上”结合为补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X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X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和X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四是结合形势开展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

(二)建强“关键少数”“班子”,确保坚强有力站排头。

“君王勉力前,谁敢不争先!”。一是局党委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敢于担当、善于集中。对新冠疫情防控、健康扶贫、医药改革等重大事项决策,医共体分院负责人、X长等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等严格按程序、守规矩,始终坚持“三重一大”集体研究、民主评议决定。二是注重团结,营造和谐共事谋发展的浓厚氛围,班子成员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任职长短,都始终注重团结共事,内部关系融洽,配合默契、作风民主,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工作互相配合、互相补台,经常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始终坚持以事业为先、以大局为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家长制”“一言堂”“任人唯亲”“团团伙伙”等问题,充分发挥了核心领导、领头雁作用。

(三)搭好责任落实“台子”,确保勇立潮头显身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局党委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体责任,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担当,严格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督促X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一把手”末位表态。每季度召开例会督促党建和“两个责任”落实情况,严肃查处腐败问题,集中精力抓好监督执纪主责,不存在不敢监督,不善监督问题。

(四)盘活选人用人“棋子”,确保持续活力放光芒。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局党委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党章规定的好干部标准,把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作为政治任务,进一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忠诚、干净、担当的年轻干部成长提供良好发展平台。截至目前,X领导班子均已选优配齐,干部队伍健全,同时,局党委提拔任用X名干部,调整交流X干部,下派X干部到X开展脱贫攻坚,X名优秀医务人员到X挂职院长或副院长(主持工作)。

(五)深挖腐败问题“根子”,确保精准发力抓牛鼻。

“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金钱的廉洁”。局党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X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腐败问题,深化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一是通过例会、党员大会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四级纪委全会精神和党纪党规,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文件会议精神和典型案例通报;二是组织党员干部观看《X》《X》等廉政教育片,积极倡导以正面先进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警醒,形成震慑,促使其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定。三是加强国家节假日提醒教育,及时下发“廉节”通知,切实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一年来,X系统未发生腐败案件,不存在领导干部利用茅台酒等特殊资源谋取私利等问题。

(六)守好干部作风“格子”,确保攻坚克难有作为。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局党委坚持“作风永远在路上”,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十项规定要求,持之以恒抓“四风”。牢牢抓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聚焦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主题主线,扑下身子搞调研,刀刃向内深检视,上下联动抓整改,坚持五步工作法,以实的作风、严的精神、锐的拼劲着力解决健康X建设、医药改革、疫情防控等发展难题。

(七)严明纪律执行“扣子”,确保令行规矩不越线。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产生强大政治感召力、政治感染力和内部凝聚力的基础,是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的保障,是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根本前提。一是以“两个维护”是首要政治纪律,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大是大非问题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基本前提;二是时刻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违反政治纪律的条款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有之”问题等作为自己行使权力、推动工作的“负面清单”;三是严格执行纪律处分决定,局党委于X年X月X日对桑X实行行政警告处分,X年X月X日对X等X人实行党内警告处分,X年X月X日对X实行降低岗位等级处分;四是认真完成巡视巡察、纪律检查及监察问题整改,对于X反馈X问题,通过召开组织生活会,对照《<;X办法>;的通知》,设立专人X,并按时上缴,对于X反馈X等问题,通过X在X开设X培训班,强化政治意识和业务能力提升;对于X反馈X等问题,局党委通过开展X培训,加大X工作管理指导力度,加强X等整改办法,有效促进X政治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不同弱势群体分类管理格局。

(八)优育政治文化“种子”,确保党性修养不变质。

政治文化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标识,是反映政党的价值追求。局党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引导卫X党员干部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及行为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一是在行为准则上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二是在政治道德上不断涵养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三是在文化传承上坚定文化自信,始终自觉学习、感悟、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四是精神文明上要坚决抵制和反对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九)畅通群众评价“路子”,确保群众诉求不梗阻。

“群众是党员干部的先生,党员干部是群众的学生”。局党委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总体要求,从政治统领、组织建设、专科发展、人员管理、服务提升等着力谋划X事业发展。一是强化群众观念,把以人为本作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人民群众反映的严重脱离群众、侵害群众利益的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举报的党员干部,由专班负责调查核实确认后,确认一人问责处理一人,确认一批问责处理一批。二是改进工作作风,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弘扬“抗疫精神”,发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精神,对因业务能力不足导致的群众不满意,通过开设业务培训班,增加三基考核频率等方式强化业务提升;对因服务态度恶劣导致群众不满意的,通过思想教育,降低绩效处罚的措施达到心有所敬。截至目前,已收到信访案件X,有效化解X件,化解率X%。

三、存在的不足

(一)强化理论学习与注重实践不均衡。

一是满足于部署和安排,但对学习效果落实关注少,成效检验少,往往开花多,结果少,致使学习“一阵风”“水过地皮湿”。二是常规学习多,联系实际少,学习内容大多照本宣科,停留在读一读、听一听、写一写,较少联系工作实际,各自岗位、个人思想现状,学习不能入脑入心。三是党员干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思想上不够重视,参加学习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二)基层党的建设与全面从严治理不同频。

一是因乡镇区域差异较大,存在个别乡镇卫生院党建不够规范,特色工作不够明显。二是少数党员干部把“纪律挺在前面”和“四种形态”的深刻内涵把握不准,对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了解掌握不透彻,不能及时做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

(三)纪律规矩意识与责任意识不同步。

一是从今年处分的X等X人来看,纪律意识淡薄,规矩意识弱化是其主要原因。二是部分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不强,没有把个人自觉置身于规矩之下。

(四)两个责任落实仍需巩固。

有的X对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识不清,直接过问、具体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次数较少,有的X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日常工作存在应付检查的思想,监督方式较为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五)老问题新风险长时间并存。

一是从群众信访数据来看,事关违反中央八项规定、X服务、X等方面的问题依然是群众诉求的热点和重点,其原因在于群众“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闹不信理”的不良社会心态仍然存在。二是从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来看,创新意识有差距、服务能力建设、体制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存在不足。三是从X服务上来看,随着广大群众对X服务、更美生活场景和更高精神文化的期盼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广泛,其诉求渠道、诉求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既要同治理自然生态一样整体把控,统筹推进,也要针对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迅速净化涵养。

(一)持续兴起学习热潮,以高境界、大格局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夯实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基础。切实增强管党治党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推进X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健全完善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抓好法律教育,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廉政风险意识,提高党性觉悟和道德修养,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站位。

(二)持续推动提质增效,以新理念、快转型在强化组织建设支撑上下功夫。

进一步加强X支部组织建设,着眼于“自选动作做特色”深入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要点任务落实,重点抓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讲政治贯穿到工作各方面,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预见形势和风险的本领,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

(三)持续建设精致生态,以增优势、补短板在全面从严治党品质上下功夫。

继续做实做细监督执纪工作,认真落实主题教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疫情防控、健康脱贫巩固、安全生产、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的督导,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利用好“媒体公开”这一武器,把容易出现问题的权力放置于媒体的镜头之下,切实保障公众的利益。让公开来遏止权力滥用干扰,让阳光为政治生态环境“消毒灭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

(四)持续营造一流环境,以高效率、优服务在作风建设成效上下功夫。

督促各X支部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发现单位有违纪苗头时及时报告,增强履责主动性,释放违纪必究,执纪必严、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强化不敢、不能、不想的氛围。及时做好典型案例的通报,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促进一方的工作目的。

某市局党组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xx局党组始终认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重大成效。xx局党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十八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中纪委、省纪委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我局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三公”经费大幅下降,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机关作风明显转变,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为我省xx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按照巡查组要求,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室、人事科等部门人员做好研判材料的起草工作,并召开专题会议对我局政治生态情况认真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总结今年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现将我局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及今年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xxx局是在原市xxx局、市xx局和市xxx局基础上新成立组建的正处级政府工作部门。其主要承担实施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履行全民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全市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负责测绘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组织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全市造林绿化工作,管理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等二十余项职责。市自然资源局机关设有12个职能股室,设置派驻机构26个国土资源所和林业站,下属事业单位13个,其中正科级事业单位1个,副科级事业单位2个,其余均按照股级设置。市自然资源局共有在编在岗人员248人,其中核定行政编制26人,事业编制222人。市xxx局党政班子成员共有8人。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于2019年4月成立,班子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党组书记1名,党组副书记2名,其他党组成员4名。下设党支部7个,现有党员154人,均为正式党员。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先后被立案调查27人次,其中重处分2人均为降低岗位等级,党内警告处分12人,记过处分2人,通报和诫勉问责12人,函询4人次。

2019年12月,市委第一巡察组对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常规巡察,向市自然资源局反馈巡察问题31项,经过努力,市自然资源局全面完成了问题整改,巡察整改以后,市自然资源局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积极适应新形势任务要求,牢固树立“清廉、高效、务实、为民”的服务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自然资源发展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市自然资源党组运行顺畅,班子团结和谐,干部队伍肯吃苦、敢担当,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党内政治生态健康洁净。

二、政治生态主要特征

近年来,市xxx局在市委和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委“xxx”总体思路和要求,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机构编制政治生态。

(一)坚持政治统领,聚焦“两个维护”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深入。

坚决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合在思想中、融汇在改革中、融化在实践中,筑牢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把稳了思想之舵。坚持不懈强化创新理论武装。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新一届中央编委会上讲话精神及关于机构改革精神作为政治任务、首要职责,真学真信、常学常新、细照笃行,坚决以新思想定向领航、与新思想对标找差,扎实推动“三篇光辉文献”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将“xxx”作为工作理念,不断凝聚起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共识合力。锲而不舍推动决策部署落实。把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根本检验,深入贯彻党管机构编制理念,坚决落实“xxx”总体思路和要求,健全完善贯彻落实的制度机制,扎实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在全市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考中,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破釜沉舟的气势,尽锐出战、攻城拔寨,坚决打赢每场啃骨攻坚硬仗,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一丝不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原则,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纳入市xx局领导班子主体责任清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与党建工作、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严格落实定期研判制度,坚持每季度分析研判、每半年安排部署,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细化到支部、分解到岗位、明确到人员,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以政治引领进一步凝聚了全办思想共识。

(二)强化党建引领,聚焦“全面从严”组织建设坚强有力。

注重发挥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党性、提高觉悟、增进团结的功能作用,严肃认真抓好各项制度落实,机关党建制度执行更加有力。抓实教育,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教育引导全办党员干部把初心使命作为“首修课、必修课、终身课”;

严格落实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党支部学习、党小组学习,用好用活“学习强国”“干部在线”等平台抓手,组织论坛式学习交流,理论学习质量普遍提高;

扎实开展经常性党课教育,班子成员每年带头授课辅导,全办党员干部每周学习不少于半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肃组织生活,党性锻炼更加扎实。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谈心谈话等制度,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注重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书记讲评都直奔具体问题、直奔思想根源、直奔问题危害,切实增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党员干部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升。加强制度建设,党的领导更加有力。认真贯彻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归口管理工作机制体制运行,制定x市xx局党组工作规则x市xx局党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并严格遵照执行;

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敢于担当、善于集中,凡事按程序守规矩,始终坚持“三重一大”集体研究、会议决定,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注重团结,班子共事氛围浓厚。班子成员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任职长短,都始终注重团结共事,内部关系融洽,配合默契、作风民主,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工作互相配合、互相补台,经常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始终坚持以事业为先、以大局为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

(三)坚持监督从严,聚焦“四种形态”党风廉政建设有力有效。

始终把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强化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全办上下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做到了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局领导班子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放在心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每年制定市xx局纪检工作要点、召开全市xxx系统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编制市xx局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市xx局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清单,层层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建立起了主要领导负总则、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工作制度,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深化廉政教育。加大党风廉政建设有关知识学习力度,通过例会学习、党员大会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三级纪委全会精神和党纪党规,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文件会议精神和典型案例通报,使全面治党各项规章制度、最新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经常学、反复学;

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初心泯灭的歧路失守的底线叩问初心等专题片,围绕“俭廉”开展研讨交流,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做到警钟长鸣;

加强节日提醒教育,及时下发“廉节”通知,切实筑牢了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始终坚持挺纪在前。树牢底线思维,强化纪律意识,坚持抓早抓小,小事小节零容忍,坚持冒头就纠,苗头倾向零放过,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到监督执纪问责全过程。围绕推进机构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根据岗位职责及在改革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严明机构改革各项纪律规定,把落实“六个严禁”体现到了机构改革的方方面面,确保了每一项机构编制审批事宜都符合条例规定、符合上级要求,有效防止了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向相关人员泄露改革秘密、违规审定机构编制等问题发生。

(四)坚持扎实务实,聚焦“纠治四风”作风建设持续向好。

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反对“四风”,作风建设成果更加巩固。坚持目标导向,夯实求真务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牢牢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要求,聚焦主题主线、突出主旨主责、主动对标对表,全面覆盖抓学习、扑下身子搞调研、刀刃向内深检视、上下联动抓整改,坚持一线工作法,着力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难点难题。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坚定政治意识,提升业务能力,强化服务标准,通过比学赶帮超等方式,实现了全办“单兵”素质提升、“科室”标准提升、“全办”战力提升,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向深入。坚持问题导向,推进作风建设具体化常效化。认真制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细化内容和标准,坚决防止文山会海,严格控制文件数量,严格限制会议规模,每年除组织召开市市xx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暨工作安排部署会外,原则上不再召开其他集体性会议;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解决机构编制部门党员干部自身问题,特别是思想层面的问题,发挥机构编制工作基础性作用,与服务对象一道,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

广泛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节俭办事、接待从简等形成自觉。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局领导班子在从严管党治党、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一是理论学习的系统性、长效性、实践性还不够。以知促行的政治站位不够高,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还不够,深学深用去研究和解决推进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差距。二是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工作的严要求还有提升空间。具体工作过程中还没有完全摒弃以工作建议代替批评意见的现象,敞开心扉谈思想、指问题还不够突出,提高党员干部素养能力的创新举措还有不足。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压力的传导还不够到位。落实从严治党各项制度规定还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廉政教育的形式还不够多样,日常执纪监督的经验还不够丰富,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对党员干部管理不全面、不细致的问题。四是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和精气神还不够。工作中锤炼党性、提升标准、强化服务做得还不够,离树牢“组工作风”还有一定差距,面对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打破惯性思维,担当作为的冲劲、动真碰硬的勇气仍显不足。

四、整改方向

对照存在的问题,办领导班子将结合此次巡察,着眼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按照“思想抓引领、制度抓落实、纪律抓执行、领导抓带头”的思路,认真改、持续抓、反复建,不断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一是坚持理论武装不放松,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开展“读原著、学原理”活动,突出“问题牵引、课题牵引”抓实实践转化,不断深化党章党规党纪学习贯彻,不断凝聚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思想合力、认知合力和行动合力。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持续强化党的建设。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压实主体责任、“一岗双责”,抓实实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狠抓组织功能建设,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创新丰富党日活动形式,抓好“三会一课”和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进一步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落实好“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提升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持续激发党员队伍活力。三是坚持全面从严不松劲,继续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始终坚持挺纪在前,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等党内法规,切实把从严治党各项制度规定落到实处;

坚决强化纪律刚性约束,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阶段廉政风险防控,切实以执纪促落实,以问责促整改;

引入探究性模式实施生态化教学 篇6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单刀直入的陈述性教学方式,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顾记笔记、听讲,缺乏自己的思考,也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新课改提出,要践行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原则,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营造和谐、轻松、自主、趣味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奠定探究的基础。营造和谐氛围,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生活实物、图片、实验、生动的肢体语言等方式,通过引导产生认知矛盾、深入研究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究。

如学习“青藏地区”这一小节知识时,通过引导学生动手自制模型,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组分配一张地图、若干个空白小旗,小组成员自制代表公路、城市、铁路、柴达木盆地等的模型。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共同学习青藏地区的资源宝库。其次,引导学生们运用自制的模型插在对应的位置,有柴达木盆地、羊八井等。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分析青藏发展的瓶颈,并引导学生运用模型阐述法,提出发展青藏、维护统一的策略和建议,进一步绘制出打通青藏的交通路线图。借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的游戏化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掌握青藏地区的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引导自主合作,确定探究课题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以后,就需要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科学的探究性课题。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针对部分难以解决、蕴含着深层次知识与方法的问题,才适合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互动探究。选择探究课题,教师需要考虑课时、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契合新课改理念,认真分析,组织与提炼出精确的探究性课题。

如进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一小节知识学习时,单纯的理论阐述冬夏季风的形成、特点与因素,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特点,学生可能对这些地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为了丰富地理课堂,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确定了“探究季风形成的原因”这一探究性课题。课后学生通过小型实验完成课题探究。又如引导学生自制模型,确定“地球、月球、日球的运转特点”这一探究性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真正掌握这三者之间的运动规律。通过科学选定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合作互动与实践探究。

三、展开合作互动,实施问题探究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关键,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属于探究过程的核心阶段,也属于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新课改要求,要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学习感悟,让学生在自主的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学生到户外展开实地探究,或选取小型实验,通过户外考察、实验分析,展开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实际解决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结合假设分析、动手实践、验证反思,探索出问题的答案。

如对于“温室效应的成因”相关知识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感受,教师创新引入了趣味模拟实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小组成员准备材料、设计实验过程、展开实验、记录数据、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模拟温室效应时,选用1个空的透明塑料瓶,2支普通温度计,1块手表,在塑料瓶上开一个小孔,之后插入1支温度计,一半在内,一半在外,将2支温度计一起放在阳光下。每10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示数显示,瓶内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小组间成员合作互动,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结合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组内成员互相讨论交流结果,得出知识和经验。通过学生间展开合作互动,实施问题探究,完成探究过程,扎实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收获知识与方法成为了可能,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地位,使得教师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支持者,师生、生生之间的友好互动与合作,让学生不断在实践探究中体会到初中地理科学的人文气息、科学魅力。此外,教师需要注意的,一是重视环境对学生自主探究的促进作用,通过创造开放、和谐、轻松的环境,引导学生互动探究;二是加强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引导,通过技术介入、直接参与、适时点拨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方法;三是要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引导综合发展。基于此,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篇7

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指在一定地域内, 研究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生态因子需求与该地域生产中实际可提供的生态条件相互吻合的程度, 可提高土地承载力, 优化作物种植模式设计和种植结构布局[1]。

2 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作物生态适宜性的评价方法有很多, 既有定量分析方法, 又有定性的分析方法, 还有定量跟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较常见的分析方法, 有平行对比分析法、相似分析法、聚类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法、贝叶斯准则判别分析法、主观赋权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方法等[2,3,4]。

2.1 平行对比分析法

平行对比方法需将作物与周围环境条件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观测分析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与产量和作物环境条件的变化, 得到两种数据资料。通过对这两种数据资料的对比分析, 揭示周围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田间试验与周围环境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田间试验, 经过多年的实地观测, 获得田间试验数据, 然后将田间试验数据资料与周围环境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确定有关指标。二是用产量数据资料与周围环境条件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作物多年产量数据资料和同时期环境条件数据资料为基础数据, 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影响该地作物产量高低的主导因子等有关指标。

2.2 相似分析法

相似分析法既可以定性分析, 也可以定量研究, 或者两者兼用, 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来变化。它可采取多种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评价不同地区作物生态适应性相似程度或者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作物生态适应性。它既可应用于对某区域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的分析评价, 又可以应用于某种作物的地区生态适应分析评价。魏淑秋应用农业气候相似分析法, 根据中国与世界主要产棉区的农业气候相似距及生产潜力的计算结果分析, 得出我国棉区布局需进一步调整[5]。

2.3 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应用在作物生态适宜性中, 主要是根据作物的生态条件及周围环境条件分析, 选择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 并对关键性因子进行观测, 获取相应的指标 (主要包括两种指标:一是确定类与类相似程度的指标;二是确定类与类距离的指标) , 再根据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来划分类型或进行划区, 将一些相似程度的指标聚合为类, 直到把所有的指标聚合完毕为止。但这种方法分类指标不明确, 不能明确确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主导因子, 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李进平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湖北烤烟区进行了气候适宜性评价并详细分析了各地气候适宜性的分布状况[6]。李奇峰选取一些关键的作物生态环境因子, 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法构建了北京市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7]。

2.4 综合分析方法

综合分析方法是以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环境因子等为条件建立起作物与环境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 分析评价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主要有回归分析、贝叶斯准则判别分析和优化分析等方法。

2.4.1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研究两个或多个随机变量间关联性的方法, 建立起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函数, 不仅可以提供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而且可以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以判别它们之间的有效性;同时, 还可以利用关系式, 由一个或多个变量值, 预测和控制另一个变量的取值, 进一步知晓其预测和控制的程度, 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 最终形成作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经验统计模式, 反映出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变量的不同, 可分为一元、多元、逐步和二次旋转等回归分析方法;根据表达式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 又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其中:一元回归分析方法是研究单一因素与作物的关系;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是研究二个以上环境因子等与作物的关系;逐步回归分析是利用统计方法在众多的因素中选择一些与作物有密切关系的因素, 建立定量关系;二次旋转回归分析主要是研究各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与作物的关系。杨雨华等以兰州百合为研究对象, 依据大田覆膜及施肥调控试验和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模型, 用回归分析法对兰州百合生态位适宜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8]。

2.4.2 贝叶斯准则判别分析法

贝叶斯准则判别是根据先验概率求出后验概率, 并依据后验概率分布作出统计推断。利用贝叶斯准则, 计算任一种作物的各级状态在生态因子A发生条件下某一作物处于某种产量等级状态B的概率, 即在后验概率P (Bi/A) (其中i=1, 2, ……n) 中取最大值, 即max{P (B1/A) , P (B2/A) , ……, P (Bi/A) }。这可判断某地在生态因子A发生条件下, Bn出现的最大事件概率。在作物生态适应性研究中, 利用贝叶斯准则判别分析法可不需要了解总体分布是否为正态分布, 便于实际操作。但需要收集或采用较大数量的样本, 且对主要生态因子选择上比较讲究, 其代表性好坏将直接影响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陈森应用贝叶斯准则进行判别分析树木生长和气候因素的适应性[9]。

2.4.3 优化分析法

优化分析法可综合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 并对目标进行进行合理分析和优化配置, 得出最佳方案。在研究复合群体的作物生态问题时, 需要依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用优化方法选择作物的复合群体。它有确立研究目标、建立优化模型、确定优化参数、对优化模型求解、灵敏度分析等步骤。周留根等采用作物优劣法、作物区域优势法和线性规划法相结合的方法, 建立农业生产力优化模型, 对种植结构和空问布局等作物结构及施肥和灌溉等资源配置进行优化[10]。

2.5 主观赋权分析法

2.5.1 专家评判法

专家评价法是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以打分等方式做出定量评价。实际工作中, 首先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选定评价指标, 邀请相关专家各自独立地对每个评价指标赋予权重。然后将专家意见集中起来, 采用加法评分法、乘法评分法或加乘评分法求出每个指标权数的总分值、平均值和方差。此方法是确定权数的主要方法之一, 简单实用便于推广, 但其准确程度, 主要取决于专家的阅历经验以及知识丰富的广度和深度。张静等用专家判断法等主观赋权分析方法, 对400多种作物在多个地域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并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系统、量化的作物与地域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2.5.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多准则、多方案的系统决策方法, 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 对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 进而分解为多指标 (或准则、约束) 的若干层次, 用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 (权数) 和总排序。其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其相互关系, 使之条理化、层次化, 并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 (主要是两两比较) 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 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具体应用在作物生态适应性评价中, 主要有作物生态递进指标系统的建立、构造生态因子指标判断矩阵、数字处理、一致性检验、获得各生态因子指标的相对重要权数和排序分层等步骤。陈永宁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合肥市2001年的生态环境安全进行了评价, 认为其当时处于“较不安全”状况, 分析了产生原因。

2.6 客观赋权分析方法

2.6.1 变异系数法

变异系数法属于客观赋权分析方法的一种, 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 通过计算得到指标的权重。其基本做法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 指标取值差异越大的指标, 也就是越难以实现的指标, 这样的指标更能反映被评价单位的差距。在具体的操作中, 可根据各指标数值的变异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权数, 对于能明确区分开各被评价对象的指标赋以较大的权数;反之, 赋以较小的权数;对各被评价对象没有没有差异性的指标, 赋以零权。郑建敏利用2010~2011年四川小麦区试5个组共计60个参试品系的数据, 采用变异系数法和欧式距离法对8个试点的区辨力进行比较分析。

2.6.2 相关系数法

相关系数法也是客观赋权分析方法的一种, 其指标权数应根据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或各指标提供的信息量来确定。它所有的相关系数是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指标, 不是等距度量值, 而只是一个顺序数据, 计算时一般需大样本, 取值一般介于-1~1之间, 大于零表示正相关, 小于零表示负相关, 等于零表示不相关, 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 相关程度越高。它是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注意各评价指标彼此之间不能被相互代替。若某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中的其他评价指标信息重复越多, 说明该指标的变动越能被其他指标的变动所解释, 因而该指标在综合评价方面所起的作用就越小, 所以应赋权数也小。赵峰等考虑到不同生育期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影响强度的客观差异, 运用相关系数法设定每个生育期内各旬的权重, 分析评价了河南冬小麦的气候适宜度。

2.6.3 熵值分析法

在信息论中, 信息量的大小可用熵来表示。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 熵越大, 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小, 反之则越多。根据熵的特性, 用指标内含信息量多少, 来确定其权数, 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或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在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实际应用中, 某项生态因子的指标值在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较大, 其分辨能力就较强, 包含的信息量也就较多, 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相应地权数也应较大;反之, 其权数就应较小。张春柱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 运用熵值法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2.6.4 坎蒂雷赋权分析法

坎蒂雷赋权分析法是充分根据原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各项指标权数的, 不适于独立指标。此方法认为, 权数与合成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应该是成比例的 (即假设指标X的权数W同综合指标Y之间的相关系数是成比例) , 各变量权重的高低应该由变量与合成值之间的相关程度来确定。因此, 所有权数均集中在所选择的特征根所对应的那个指标上, 并赋予一个与综合指标高度相关的指标较大权数, 反之赋予较小权数。

2.6.5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旨在利用降维思想, 把多指标问题转化为少数几个可以反映原来较多指标信息的综合指标, 且这几个少数指标相互之间又尽可能不含重复信息。它主要就是借助于一个正交变换, 将其分量相关的原随机向量转化成其分量不相关的新随机向量, 然后对多维变量系统进行降维处理, 使之能以一个较高的精度转换成低维变量系统, 再构造适当的函数, 进一步降维, 使系统转化成一维系统。要求在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 按各变量方差的大小罗列出不同的主成分。郭水良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小生成树法研究浙中秋旱作物田杂草种间生态关系。

2.7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方法源于系统科学, 指对待要解决的问题, 需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去分析系统的各个要素, 找出解决问题可行方案的方法, 具有多学科性、多方案、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等特点。它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叠加, 不仅要求它的具体工作能达到它所涉及的学科的科学标准, 而且经常提出在许多学科中的尚未涉及的领域, 或需要涉足于几个学科的边缘地带。从解决问题的步骤上来说, 一般要确定研究对象、提出解决方案、构造数据模型、做出评价结论等四个步骤。作物生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 只有将作物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系统地分析自然资源特点, 才能寻求最佳利用方案, 合理地挖掘和利用环境。

3 结束语

在作物生态适应性评价的方法中, 大多是只适合对特定作物在特定地区的生态适应性评价。如果是对多种作物在多个地区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那么无论是从因子的选择上还是从权重的分配上都没有广泛的适用性。因此, 要根据具体的生态适应性评价内容, 采取合适的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 还可以将GIS、RS、GPS等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作物生态适应评价中, 使评价后的效果图文并茂, 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摘要: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很多, 既有主观的, 又有客观的。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对比及应用此方法所展示的实例, 得出任何方法没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 要根据具体的生态适应性评价内容, 采取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静.作物——地域多种组合中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与权重配置方法的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2005.

[2]赵英琨.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硕士研究生论文.北京林业大学, 2009.

[3]杨扬.河南省烟草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 2006.

[4]朱勇华, 等.应用数理统计[M].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1999.

[5]魏淑秋.应用农业气候相似分析法研究我国棉区布局调整问题[J].中国农业气象, 1988.

[6]李进平.湖北省烤烟生产的气候分区[J].中国农业气象, 2005.

[7]李奇峰.基于空间聚类的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8]陈森.应用贝叶斯准则进行判别分析树木生长和气候因素的适应性[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1987.

[9]杨雨华, 李文龙, 宗建伟, 等.覆膜与施肥处理对兰州百合生态位适宜度和商品鳞茎产量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岩石性海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篇8

本文岩石性海岸的研究区域位于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东南沿海,保护区西起正明寺村的草坨子,东至城子村的城山头,比至扁担山、磨盘山山脊,南至海岸线向海面延伸500m的海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50hm2。其中陆地保护面积为600hm2,保护区海岸线长15km。海域保护面积约为750hm2。保护区有鸟类13个目、84种,总计10万余只,城山头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地质遗迹和鸟类资源。

岩石性海岸在核心区最为典型。核心区面积以海岸线为基线,向海面延伸200米,向陆地延伸20米的区域,海岸线约为5km,面积为21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5.6%。

2 岩石性海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2.1 文化科研价值

保护区震旦纪地层赋予的宏体生物序列,比任何地区都更为丰富、清晰,开展对该区晚元古代震旦纪古生物群———辽南生物群的研究,可填补生物演化中间环节的空白,使之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世界青白口级———震旦纪生物地层模式剖面。

保护区海滨岩溶地貌对第四纪全球研究意义重大,尤其对黄海、渤海成因,海进、海退、冰川期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根据《辽宁省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目前保护区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保护区内小型项目试验、科研试剂材料补充、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为每年25万。

2.2 美学价值

保护区的海岸均由上千寒武纪石英岩和碳酸岩所构成,经过百余万年的冲、溶蚀,被塑造成仪态万千、形状各异的岩溶地貌。如今,这些岩溶地貌,有的被全新世的坡、残积层所掩盖,有的依然裸露地表,形成了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目前保护区的已初步形成以城山景区、礁林景区、丹山景区和草坨景区为主的四大景区,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观光旅游。

根据《辽宁省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可知,礁林景区的全年可接待最大游客容量为680400人,但目前由于城山头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刚刚开始,每年吸引游客有限,这里以最大游客接待量的10%作为礁林景区的年游客数,则岩石性海岸的年吸引游客人数为68040人,以每人花费100元计算,则岩石性海岸的美学价值680.4万元/年。

2.3 栖息地价值

岩石性海岸有着丰富的鸟类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有鸟类13个目、84种,总计10万余只,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种类1种:东方白鹳;二类保护动物12种:海鸬鹚、黄嘴鹭、凤头蜂鹰、苍鹰、雀鹰等。海洋生物有刺参、鲍鱼等珍贵海洋生物。

保护区主要的保护对象为地质遗迹和鸟类资源。

自然保护区保护投资=保护工程投资+科研投资×0.5+宣传投资×0.2

保护工程投资为304万元,科研投资为610万元,宣传投资为197万元。则保护区保护投资为648.4万元/年

自然保护区保护投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地质遗迹,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鸟类和海洋珍品,如果取保护投资的50%作为岩石性海岸的栖息地价值,则岩石性海岸提供的栖息地价值为324.2万元/年。

2.4 生物资源价值

保护区海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是大连地区重要的近海生产基地之一,盛产鱼、虾、蟹、软体动物,此外还有丰富的海生植物。根据胡颢琰(2000)等人研究,渤、黄海近海岸海域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56.54g/m2,以此计算,城山头保护区岩石性海岸的底栖生物生物量为118.7t,折算系数以0.25计算,海水产品平均价格为0.5万元/t,则岩石性海岸生物资源价值为14.8万元/年。

2.5 废物处理价值

由于数据的缺乏,废物处理功能价值估算采用陈仲新、张新时的研究成果,即中国生态系统废物处理价值为55.2美元/公顷,则

废物处理价值=湿地面积×单位面积价值×8.1=210hm2×55.2美元/公顷×8.1=9.4万元/年

2.6 水分调节功能

岩石性海岸具有一定的水分调节能力,在高潮位时平均水位以1.5米计算,则岩石性海岸的蓄水量为3.15×106m3,由此可算出

岩石性海岸的水分调节功能价值=岩石性海岸蓄水量×单位库容成本=211.1万元/年

3 结语

大连城山头自然保护区岩石性海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6项,这是因为岩石性海岸生态系统结构比较单一,其生态系统总价值为1264.9万元/年,单位面积价值为60233.3元/年(表1)。在价值构成中涵养水源占总价值的16.7%,这是与岩石性海岸的生态特征是相一致的。美学价值占总价值的53.8%,这充分体现了岩石性海岸地址遗迹非常高的美学价值。栖息地功能价值分别占总价值25.6%,体现了岩石性海岸较丰富的鸟类与海洋鱼类资源。生物资源、废弃物处理、文化科研功能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1.2%,0.7%、2.0%,体现了岩石性海岸这些功能价值对总价值贡献不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城山头岩石性海岸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与其生态结构特点和保护地质遗迹与鸟类的目的基本上是相符合的。

摘要:以岩石性海岸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和湿地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参考文献

[1]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崔丽娟.湿地价值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集合性思考 篇9

生态规划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通常也被称作为环境规划, 主要指的过国家政府在制定发展计划的时候在考虑经济问题之外, 还同时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地区物理方面以及社会方面进行综合性思考, 保证国家或者某区域的发展进步能够同周边环境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 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和突破, 人们能够采用更为高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在进行环境规划的时候, 将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等融合起来, 尊重公众的选择和决定, 才能够使得一座城市为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才能够让城市自身能够具有独特的风格。在生态经济领域中看, 人们的可持续经济行为能够被当成是实现所处区域的环境价值, 并将其同社会经济和价值进行整合的方式, 对于现代建筑行业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可持续性建筑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是追求保护环境, 更多的是从根本上将环境的价值以及经济衡量标准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看, 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和成功都是实现自然资本生态主义的过程, 比如现代建筑中所采用的自然排水系统, 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人工设计和创造有效降低建筑成本, 还能够实现自然环境的价值。在建筑中采用的多元化节能措施能够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 从而使得自然的资本更好地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价值。

二、建筑经济的构成

在对普通建筑进行评估的时候, 主要考虑的以下三个因素:成本、质量以及时间。要实现最高的建筑效益, 就需要在保证最低的成本投入、最短的时间消耗交出达到预期的质量结果。但是在早期的时候, 人们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没有重视环境效益, 使得这种评估标准往往都是追求短时间内体现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成本、质量、时间三个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资源消耗、环境健康水平、生态多样性等方面的评价对象。这是通过全生命周期来对于成本要素进行了延伸和拓宽, 在生态意义的层次上对建筑进行衡量和评价。总的来说, 可持续性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将人文关怀、社会影响等因素融入到现代评价机制中, 进一步的完善了建筑行业的评价机制。

三、生态经济理论对于建筑经济理念的重构

1、新的成本观念和评价标准。

在传统的建筑体系中, 人们进行建筑经济分析时通常没有考虑到, 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资源消耗、建筑垃圾生产处理等方面的费用问题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正是这一点才是建筑总成本的大头。传统成本观念中对于这些费用的忽视, 存在有严重的成本评价缺陷, 也使得人们难以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 树立新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观是非常必要的, 使得人们能够客观的对建筑成本进行评价, 客观的反映建筑的经济效益及其市场价值。

2. 对于建筑效益评价机制的扩展。所有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

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传统建筑的效益评价机制自身存在有问题, 这一点使得建筑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之间形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通过可持续建筑价值观的树立, 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将建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入到原有的经济效益, 扩展了建筑效益评价机制。

3. 可持续性建筑。

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整合, 给现代建筑行业的设计带来了深远的改革意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需要在工程项目的最初阶段保证可持续性的规划, 制定出最高效的计划和角色, 可持续性建筑研究并不是对于建筑风格或者造型的追求, 而是将建筑当成是能够实现多种价值的有机系统。生态建筑经济并不代表需要更高的经济成本投入, 也不是比一般的建筑更为复杂和繁琐, 自是对于建筑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性设计来实现建筑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最佳关系, 目的在于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

在生态经济的研究体系内, 对于建筑经济理念重构的一大重要体现就是绿色生态住宅区。绿色生态住宅区关注并研究了生物方面的关系, 比如各条食物链上面实现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等, 还有非生物方面的比如土壤、水体以及空气流动等方面的状态。这些多元化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对生态环境起着重大的影响。在可持续建筑的设计中, 所参考和收集的信息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无论是住宅区的环境治理保护还是到具体户型的设计规划, 无论是政府的各个部门还是一套房的业务, 都是在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制定出适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总而言之, 生态经济的发展扩展了建筑经济的发展空间,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新型理念和方式, 建筑行业需要树立全新的成本观念, 采用新型的成本评价方法, 对于建筑效益的评价机制进行完善, 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筑的生态价值。

摘要:从生态经济的角度上看, 人们的可持续性经济行为是将所处地区环境的价值同社会的经济和价值进行整合的方法, 这就形成了对于建筑理念的重构。当代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单纯的是追求环境友好, 还应该从根本上将环境的价值以及经济衡量标准结合在一起。本文就针对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集合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建筑经济,生态经济,环境友好,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浩.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现代装饰, 2011 (7) [1]黄浩.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现代装饰, 2011 (7)

[2]慈海鑫, 张美政.浅析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2) [2]慈海鑫, 张美政.浅析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2)

[3]申远, 杨洋, 孟凡超.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册) [C], 2004年[3]申远, 杨洋, 孟凡超.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册) [C], 2004年

论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篇10

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 可解释为延长资源的使用年限并保证资源的完整性。为后人留下一片资源丰厚的乐土, 和澄澈如水的蓝天让人类能够无需担忧的繁衍下去。我个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非常简单, 可以用7个字形容——“长久的发展下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它也是一种战略模式, 一种能够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长久为人类所用长期发展目标。它着眼于二个方面:其一为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其二为环境对发展进程的承载能力及适应能力。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条件下, 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可持续发展重视当地气候条件的利用,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保护和延续当地的文化脉络。

2 生态建筑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环境被二氧化碳围绕, 气温不断升高, 物种逐渐减少, 因此, 低消耗、低排放的生态建筑备受建筑师们的喜爱。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给周围环境造成负担的同时能够改善微环境, 非常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与环保是不能和谐共存的, 想要发展, 就需要改变, 改变就会破坏原有的平衡。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能够将破坏降到最低, 试图创造出一个人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且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理想的未来环境。

生态建筑也分不同的类型, 分别是外形上的、节能上的、舒适度上的三种。其主要表现为:遮阳方式的不同、利用种植绿化改善微气候、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及回收再利用建筑垃圾, 使废料混合物成为巨大资源。

(1) 从外形上:人们对建筑的第一印象便是其形态, 它是最直观的也是不能够小觑的, 形态上的生态更是如此。建筑就像一件大的艺术品, 你用灵魂去创作他, 他就会被赋予生命。仿生建筑便是如此。仿生建筑是将自然界的动植物具象化的产物, 它来源于自然, 能够与自然完美的融合而不显突兀。也让人们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也能都从中学到许多原理, 利用气流及动植物的形态来节能。

(2) 从舒适度上:要让建筑拥有较好的舒适度, 首先建筑要处在良好的环境中, 同时满足良好空气质量、充足的自然采光、适宜的温度气候等等。除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 还可以采取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方式节能。例如能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 及“烟囱效应”利用可开启的屋顶玻璃窗及中庭, 形成风压热压进行空气兑换, 同时也改善了室内气候, 使人们更加的舒适, 心情更加的愉悦。

(3) 从节能上:生态建筑的本质就是节能。在设计时要从整体布局出发来考虑问题, 将资源综合起来利用, 同时优化系统整体, 做到低消耗大利益。例如在建筑屋顶设置太阳能板, 根据放置不同类型的太阳能板, 可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用于建筑的制冷、制热或热水的供给, 可为国家节省很多电力资源, 减少了水力发电对环境的破坏。

3 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于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远远慢于消耗。但是普通的建筑能耗巨大。而生态建筑最主要的特点不仅在建造过程中达到以最低的消耗换取最大的实用价值,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同样要满足降。其目的是将居住环境纳入建筑的生命周期之中, 使其形成动态循环, 生生不息, 使破环和污染降到最低。生态建筑讲求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循环圈, 要从总体考虑各类资源的流动方向, [2]将建筑建造及使用过程中单向流动的能源转换为循环式实现了建筑的生态化。生态建筑之所以能够可持续发展是因为, 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宜人的居住环境, 良好的光照、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湿度、灵活的开场空间, 并且对资源的索取、消耗非常的小, 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

发展中的国家因为快速的发展因而对资源的索取非常大, 这对人类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并且对环境的破坏非常大。因此, 生态建筑成为了世界发展中, 不可缺少的“角色”, 同时也反映出当今社会生态第一原则和时代精神。

在中国, 能源的消耗非常的巨大。我国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大规模的建设, 因此, 节约能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应积极、推广对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循环生产的生态建筑, 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子孙后亲眼看见自然的本来面貌。

4 实例分析

下面我以自己设计过的生态建筑——高层综合性办公楼进为例行分析) 首先, 在建筑形体上完全符合东北地区气候的节能需要。体型在保证造型变化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完整, 减少不必要的凸凹, 将建筑表皮最小化。

屋顶花园:屋顶花园所种植的花草层及土壤能够吸收雨水并储存起来;在夏季降低建筑表面的温度、在冬季隔绝冷空气的传入;更换空气;还能阻挡热量散失。使室温稳定, 并解决了城市排水系统压力过大的问题。此外, 变化灵活多变的空间与植被结合, 使人们心情愉悦, 缓解了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会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幕墙通过底部和顶部设置的可控风槽来更换室内空气。它的传热和热辐射都要好于单层的幕墙。同时也解决了“办公空调病”, 展现了幕墙在节能和生态上的发展。

烟囱效应与可调控的中庭:有时设计会利用到生活中的某些空气学原理, 如“烟囱效应”————居民在给煤炉生火时, 为了加强拔风效果, 会罩一个铁皮小烟囱来加强拔风效果, 从而点旺煤炉。[3]我在裙房内部设置了一个小中庭, 中庭顶部安设了能开启的玻璃窗。中庭与会呼吸的玻璃幕墙共同形成了一个体系——“烟囱效应”。其工作原理是:在内部形成气压, 通过玻璃窗的闭合达到调节气温的目的。

5 结语

如今, 生态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但他仍处于刚刚出生的婴儿状态, 我们仍需要加大对生态建筑的研究, 提倡各种生态技术的应用来促进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党丽霞, 生态建筑元素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长安大学》2009

[2]BBS建筑论坛, 《重庆建筑》, 2009年10期

原生态性 篇11

关键词:中医理论;生态文明;契合性

中图分类号:R22;X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36-02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浑然一体、感性和谐的渔猎社会,过渡到人们在依赖自然的同时,开始积极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农业社会,再到人类开始征服自然的工业社会,人类一直试图改造甚至征服自然。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了保护自然,人类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模式。生态文明建设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思想理念、本质特征、国策方针、途径方法、重要目标、根本目的六个方面。其中,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从生态学角度、类比自然界生态系统而建立的,所以我们称其为生态医学。“阴阳平衡”的思想是中医学关于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认识,其强调人体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阴阳平衡,这些思想指导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并实际应用于临床中,这与生态文明时代强调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相一致。

一、中医天人合一观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最高价值追求

“天人合一”,天即为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界得以生存,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作用于人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渗透交融。“天人合一”观念萌芽于殷周之际,在春秋战国时代逐渐趋于成熟。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确立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并渗透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天人合一观”的思想影响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最早的儒家学说的天人观认为人和自然要和谐,《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人是自然界中的产物,其次是社会人事要效法自然规律,最后是天、地、人三才三位一体,其强调人需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中庸》认为天、地、人三者互有其位,互有所育,相辅相成,互不越位,共进共演,进而达到“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中医“天人合一观”系统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原理和天人相互影响的表现,并由此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内经》借用和发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以此作为自己的世界观、方法沦和价值观,来建构中医理论体系并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内经》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的命题,其蕴涵了2个观点: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内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主要反映为人与自然的同源、同构、同道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表示人体是一小天地与自然息息相关,并且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影响;《内经》认为人体是天地自然界这个母系统中的1个子系统,整个人体都受天地自然的统摄。同时《内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可以影响到人的生理病理作用,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之四时、气候及地域等都会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而从生态学角度,生物是离不开环境,生物存在著群居性,生物也是影响环境的。另一方面,《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指导着中医临床,《内经》主张医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这与中医学提出的“三因制宜”的观念,即为因时、因地、因人治疗的观念相一致。其强调治病时需要结合自然界的变化、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以及两者的相互影响等因素。因此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需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自然与人才能保持和谐,相互适应,相互发展,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中医天人合一观和整体观体现的认识方式是不分主客,其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和生态文明理念将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的生态系统观相一致;中医天人合一观的最高境界的价值追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相一致。

二、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建设目标相一致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理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在老子的《道德经》、周易的《易传》及《国语·周语》中均有记载并论述。阴阳学说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医学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相反相成。其贯穿于自然与人体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根源和规律。中医学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学著作,《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这是中医学对阴阳学说的高度概括。强调阴阳是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到临床诊断治疗,无不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日月、天地、上下、升降、寒热、男女等都属于阴阳,其存在相互对立的关系,并且彼此相互交感、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中医认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其强调“阴阳平衡”的基本思想。人体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动态平衡的,一旦平衡被打破,人体会生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会遭到破坏。同时,人需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自然界木身就是在动态变化的状态下达到的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因为有了这种平衡,人类才可以生存,才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人为因素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很多,这打破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阴阳平衡,也给人类自身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内经》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都需要遵守阴阳平衡的原则。另外,阴阳学说还可以指导人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方面,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任何疾病都可以用阴阳来表示,如八纲辩证中阴、阳为总纲;在治疗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于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成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样这一原理也适用于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界的修复。阴阳平衡即生态平衡,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中体现的动态平衡观蕴含了丰富而又相当完整的生态定义,五行学说则是在医学领域阐释阴阳理论的具体体现,其揭示了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性,把生命活动作为依赖于自身环境而存在的整体现象,像五季、五方、五色、五味、五官以及五脏、五腑、五官、五体等与五行彼此之间都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人体的阴阳要顺应四时、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时辰的阴阳变化,人体的五行系统又与自然界的五行系统构成天人感应的统一体。阴阳平衡是万物之本,更是生态健康之本,人们只有遵守阴阳平衡的准则,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于人体自身而言,才能阴平阳密,达到真正健康的状态。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平衡的建设目标相一致;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价值观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相一致。

三、中医顺势思维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中医学属自然医学范畴,崇尚自然力,主张因势利导,于是便形成了顺应人体自然之势及其自然规律来治疗疾病的顺式思维。顺者,顺应,顺从也,循也,因也,有趁、乘之意;势者,势态,趋势也。顺势思维指尊重、顺应、利用客观之势态及规律,处理事物的思维方法。顺式思维首见于《皇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提到:“顷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而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治法,如:“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道家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人道应同天道一样,顺乎万物之自然,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因势利导,因性任物,因民随俗。历代医家受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顺势治疗方法。顺势治疗是指根据病邪所在部位、正气抗病反应趋势、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及阴阳消长规律、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之势等,把握最佳时机与途径,以最小代价达到最佳疗效的治疗原则。中医顺势治疗包括顺应正气抗邪之势,顺应人体气机升降之势,顺应脏腑经络气血时间变化之势,顺应顺应脏腑苦欲喜恶之势,顺应体质差异之势,顺应疾病发展趋势,顺应地理差异之势。如《脾胃论·用药宜禁论》中说:“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褥、料、祈,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顺势治疗强调治疗疾病要顺应病势及阴阳消长、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与生态文明中“顺应自然”的理念相一致。

四、中医“治未病”思想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一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从以往单一的治疗疾病上升到了预防的阶段,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中医“治未病”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对治未病最早的认识。《内经》中“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有三:⑴预防疾病。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⑵早期治疗。《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提到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或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⑶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向并尽早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顺势而为,先安未受邪之地,如《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现代医学认为“治未病”的含义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治未病”是指治疗疾病的早期状态,即已有内在生理病理学改变,但未表现于外在形体。广义的“治未病”主要包括治病于未生、未成、未发、未传和未变。具体内容包括:顺时养生,治病于未生;救其萌芽,治病于未盛;谨候其时,治病于未发;早遏其路,治病于未传;瘥后调摄,治病于未复。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生态文明理念所涉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

“治未病”重视固护人体正气,尊重人体自身的变化,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生态文明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人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理念中的尊重自然,是指在目前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前尊重自然环境,让其随着自然界的规律自然而然的变化,冬去春来,自然交替。“尊重自然”的理念改变了片面强调人与自然对立、人在自然之上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认同自然的主体地位,承认自然万物固有的价值和意义。“治未病”强调四季的起卧要顺应季节的变化,只有四时合序,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身体正气充足,才能更好的防治疾病的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之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生态文明理念中的顺应自然指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妄图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破坏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类的生产生活应注重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主张要正视自然规律的存在并顺应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地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强调在疾病未传变时及时治疗,以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生态文明理念中的保护自然是指自然环境已经遭到破坏,为防止进一步破坏,保护未被破换的生态环境,或已破坏的生态环境防止其进一步恶化。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视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加强自然的保护。“保护自然”的理念强调对自然万物尽量不要破坏其固有常态,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合理利用。由此可以看出,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

参考文献:

[1]蔡子微.中医学的本质是生态医学[J].医学与哲学,1994,1:47-48.

[2]董开全.《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93-95.

[3]邵培仁.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循环思想[J].嘉兴学院学报,2008,20(2):66-68.

[4]邢玉瑞.论“天人合一观”与《内经》理论的建构[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5):1-5.

[5]劉志勇,王莒生,王萍.“天人合一”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J].中医医学报,2010,38(5):98-100.

[6]范永康.《黄帝内经》的生态智慧[J].学术论坛,2013,11(5):14-16.

[7]王健.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8-26.

[8]金宇.浅谈中医的阴阳平衡观[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180-181.

[9]赵淑宁.道家思想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4):4.

[10]张喜德,邢玉瑞.中医顺势治疗的临床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10-12.

[11]刘焕兰.《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6):584.

原生态性 篇12

目前已有关于香蕉原生质体培养成功的报道[2,3,4,5,6,7,8]。所有成功的例子表明, 获得足够数量及高活力的原生质体是取得香蕉原生质体培养成功的前提条件。

贡蕉[Musa acuminata cv. Mas (AA) ]果实外观鲜艳、果小皮薄、风味甜美, 因为它的特殊香甜味而受到消费者的普遍喜爱。但这种蕉非常易感香蕉枯萎病生理小种4号[9], 需要进行品质改良以适应日益严峻的环境。本文以贡蕉的胚性悬浮细胞为材料, 对影响贡蕉原生质体分离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 获得了高产量、高活力的原生质体。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用于建立胚性悬浮细胞的贡蕉[Musa acuminata cv. Mas (AA) ]雄花序取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建立的“广州国家香蕉种质资源圃”和“番禺区东涌镇香蕉优良品种选育和示范基地”。贡蕉胚性悬浮细胞的获得参照魏岳荣方法进行[10], 将所获得的胚性悬浮细胞继代保持在M2培养基中[11], 27℃黑暗培养, 每15 d按照1.5% (v/v) 浓度继代。

1.1.2 试剂

纤维素酶R-10 (产自Yakult Pharma., Tokyo, Japan) , 离析酶R-10 (产自Kinki Yakult, Mishino., Japan) , 果胶酶Y-23 Yakult (产自Seishin Pharma., Japan) 和荧光素双醋酸酯 (Fluorescein diacetate, FDA, Sigma) 购自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其它组织培养所需要的试剂均购自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

1.1.3 仪器

JA12002-1200G电子精密天平、PHS-2C 数显酸度计、MLS3750高压蒸汽灭菌器、CA-1390-1垂直层流洁净工作台, Nikon荧光显微镜。

1.1.4 培养基

用于胚性悬浮细胞培养的M2培养基的组成[11]如下:MS基本培养基[12]+100mg/L麦芽水解物+680μmol/L谷氨酰胺+4.1μmol/L生物素+4.5μmol/L 2, 4-D+130mmol/L蔗糖, pH 5.3, 121℃下灭菌15min。

1.2 方法

1.2.1 用不同酶组合、酶解时间进行原生质体分离

取建立4个月后的稳定的贡蕉胚性悬浮细胞用于原生质体的分离。胚性悬浮细胞继代2~10d后, 用200μm的不锈钢筛网过滤, 除去大的细胞团, 将滤过的胚性悬浮细胞调整密度为10mL PCV% (PCV:packed cell volume, 细胞密实体积) 。

酶混合液由不同浓度的纤维素酶R-10、离析酶R-10、果胶酶Y-23溶解到酶溶解液中, 酶液的组成见表1, 酶溶解液组成为204mmol/L KCl、67mmol/L CaCl2、pH 5.7, 过滤灭菌, 密封好, 存放于4℃冰箱, 备用。

取密度调整为10mL PCV%的胚性悬浮细胞2mL加入到10mL酶混合液, 将悬浮细胞和酶的混合液在黑暗下50r/min振荡, 27℃。

在酶解的不同时间进行原生质体产量的检测, 确定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酶解时间和酶混合液的浓度。

1.2.2 用不同继代天数的ECS进行原生质体分离

确定酶解时间和酶组合后, 取继代时间为3、4、5、6、7、8、9、10d的胚性悬浮细胞进行酶解, 确定获得原生质体最高产量的继代时间。

1.2.3 原生质体活力检测

用荧光素双醋酸酯 (Fluorescein diacetate, FDA) 染色法进行原生质体活力的检测[13]。在荧光显微镜下统计原生质体的产量及存活率, 存活率%= (存活原生质体数/总原生质体数) ×100%。

1.2.4 数据分析

所有实验结果重复3次, 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邓肯多重分析法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 最小显著性差异在5%水平上显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酶浓度及组合对贡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在香蕉及其它植物原生质体分离中, 最常用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因此我们以继代2~10d的悬浮细胞为材料, 试验了纤维素酶R-10、离析酶R-10、果胶酶Y-23三种酶在不同浓度组成时对分离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 酶的组合和酶解时间极大地影响到原生质体的产量。在同一果胶酶浓度下, 随着纤维素酶浓度提高, 原生质体产量增高。当酶浓度增加到3.5%时, 产量最高。继续增加纤维素酶浓度导致大量原生质体解体、破裂。分析原因可能与高浓度的纤维素酶对分离的原生质体毒害及破坏作用有关。当纤维素酶浓度不变时, 降低果胶酶浓度, 原生质体产量非常少。胚性悬浮细胞团裂解成许多小的细胞团, 但很难解离成单个细胞, 可能是因为离体悬浮细胞与细胞之间果胶质含量丰富, 因此需要高浓度的果胶酶进行分离。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实验的平均值±标准差, 采用邓肯多重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最小显著性差异在5%水平上显示。

Note: Average±S.E deviation of 3 replicates. Means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s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y Duncan’s multiple-range test (p=0.05) .

2.2 不同酶解时间对贡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当酶组合为A (3.5%纤维素酶R-10、1%离析酶R-10和0.15%果胶酶Y-23) 时, 解离8h可获得最高原生质体产量, 达到1.17×107个原生质体/mL PCV ECS。继续延长解离时间导致大量的原生质体破裂。原生质体活力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而有下降的趋势, 在8h内没有显著的差异, 但10h后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表3) 。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实验的平均值±标准差, 采用邓肯多重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最小显著性差异在5%水平上显示。

Note: Average ± S.E deviation of 3 replicates. Means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s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y Duncan's multiple-range test (p=0.05) .

2.3 不同继代时间对贡蕉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同时, 不同继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有很大影响。在开始几天内, 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 产量增加的过程比较迅速, 继代7 d 时原生质体产量最高, 达到1.2×107个/mL PCV ECS (表4) 。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实验的平均值±标准差, 采用邓肯多重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最小显著性差异在5%水平上显示。

Note: Average±S.E deviation of 3 replicates. Means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s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y Duncan's multiple-range test (p=0.05) .

3 讨论

在原生质体分离过程中, ECS的生理状态, 即细胞继代后的天数, 影响到原生质体的产量。从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继代7d左右的ECS最适合用于原生质体的分离, 这个时间正是ECS处于生长对数期[10]。这可能与这个时期的细胞细胞壁很薄有关。采用生长对数期的细胞作为原生质体分离材料在其他的植物原生质体研究中也有应用, 例如香蕉[4]和黑麦 (Secale cereale L.) [14]等。

酶液的组成成分和酶解时间也影响到贡蕉原生质体分离。在同一果胶酶浓度下, 随着纤维素酶浓度提高, 原生质体产量增高。但是增加纤维素酶浓度导致大量原生质体解体、破裂。分析原因可能与高浓度的纤维素酶对分离的原生质体毒害及破坏作用有关。当纤维素酶浓度不变时, 降低果胶酶浓度, 原生质体产量非常少。胚性悬浮细胞团裂解成许多小的细胞团, 但很难解离成单个细胞, 可能是因为离体悬浮细胞与细胞之间果胶质含量丰富, 因此需要高浓度的果胶酶进行分离。

李敬阳等采用贡蕉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 发现用1.2%纤维素酶+0.7%果胶酶, 酶解8h时获得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15]。其所采用的酶浓度比本研究要低得多, 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悬浮培养条件下, 离体细胞的细胞壁比愈伤组织细胞壁厚, 因此对悬浮细胞进行原生质体分离时需要更高浓度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方法对贡蕉胚性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筛选适合用于贡蕉胚性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方案。方法:用不同的酶浓度、酶组合及不同的酶解时间对贡蕉胚性悬浮细胞进行原生质体分离, 并对不同继代时间的胚性悬浮细胞的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进行研究。结果:贡蕉胚性悬浮细胞在酶组合为3.5%纤维素酶R-10、1%离析酶R-10和0.15%果胶酶Y-23的酶溶液中, 酶解8h可获得高产量的原生质体, 采用继代7d的贡蕉胚性悬浮细胞进行原生质体分离时获得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 达到1.2×107个/mL PCV ECS, 原生质体活力达到85%以上。结论:合适的酶组合、酶浓度和酶解时间有利于贡蕉胚性悬浮细胞的原生质体分离, 继代7d后的贡蕉胚性悬浮细胞最适合用于原生质体分离。

上一篇:客户支持下一篇:微创穿刺引流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