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与原生态(共11篇)
开发与原生态 篇1
为了科研、教育或者是文化娱乐的目的, 我国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地域专门划分出保护区域, 进行人为的管理与生态保护, 即为自然保护区。通常而言, 自然保护区内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和这些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 为了保证这些资源和物种能够长时期供人们利用, 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就应时而生。生态旅游模式尊重自然和和文化的异质性, 倡导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能够享受自然、保护自然, 以保证自然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因此而受到国际旅游界的广泛推崇。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渊源
在我国, 生态旅游的起步较晚。这一理念得到人们普遍重视始于1995年, 在全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之后, 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章才开始频频出现。
生态旅游理念的产生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现实考虑。第一是环境问题, 基于全球环境资源过度开发与利用, 人类必须对资源利用方式和传统旅游模式进行重新整合和定位。第二是游客心理, 人们在长时期的旅游活动中逐渐会审美疲劳, 表现出对传统旅游方式的厌倦, 旅游业相关部门必须从游客本身的需要出发, 积极探索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来刺激大众消费, 拉动旅游业的经济增长。最后一个方面是基于战略趋势的考虑,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不但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WTO也在此理念的基础上演绎提出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理念, 为跟上国际趋势的大潮, 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旅游的开发刻不容缓。
二、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生态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利用
生态旅游推行以来, 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和热捧, 但同时这种热捧也造成生态旅游管理单位不计成本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以增加旅游利润收入, 把许多自然保护区开发成为自然生态旅游区, 将其作为旅游经济增长点加以不节制地开发和利用。由于缺乏深入的、科学的研究和评估, 管理者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盲目地探索和粗放式的开发, 并且在利用过程中保护不够, 造成相当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和浪费。
2. 原始生态环境失衡
一味从经济角度出发建景区、修公路等, 只为了能吸引大量游客而不顾自然保护区内原有的生态平衡, 造成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破碎化或岛屿化后果, 不但破坏了原本景区的自然风貌, 而且因过多的游客对保护区内自然植被的破坏和践踏, 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
3. 景区内环境质量下降
不加节制的旅游活动造成保护区内污水、废气、垃圾增多, 对土壤、水源和大气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除此之外, 不适当的人工造景也带来一定程度的视觉污染, 减少人们旅游的乐趣。由于游客众多, 随意丢弃的废弃物垃圾造成景区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 不仅损害了原本的自然景观, 而且对野生动植物的存活也形成了威胁, 甚至于造成严重危害。而私家车的涌入, 饭店、宾馆增多等排放的汽车尾气、煤烟气中包含着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 导致自然保护区内空气污染严重, 空气环境质量下降。旅游设施及其他人为因素所产生的污水不加处理地随意排放, 污染了景区水环境。各种不适当地开发和滥用资源, 加剧了景区内环境污染, 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三、生态旅游管理完善措施分析
1. 树立可持续的生态经济管理观
在为了满足社会对生态旅游的需要而对生态资源开发和利用时, 要科学的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各个景区, 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及生态资源的有机保护。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 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旅游管理相关人员要树立可持续的生态经济管理观念, 根据自然生态经济原则, 以科学的生态市场营销战略武装全局, 在突显生态资源旅游价值的同时, 还要尽力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树立可持续的生态经济管理观, 科学地进行景区规划与建设,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有机结合起来, 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
2.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坚持绿色旅游理念
传统的“先开发, 后保护”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理念很难从根本上对失衡的环境进行治理, 因此必须要把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打造绿色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塑造自然保护区内绿色旅游形象, 做到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旅游区要自觉并积极广泛传播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绿色旅游理念, 号召游客自觉爱护生态环境, 使旅游过程得到质的升华。
3. 保护区内要重视植被环境健康保护
自然保护区内的绿色植被不但可以起到造景的功能, 另外还可以优化自然环境, 净化空气, 保持水土, 有利于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注意保护生态区内原有的森林资源, 引导游客不要随意践踏草坪等, 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明文规定, 把保护自然生态的思想放在首位, 尽力保持自然生态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4. 加强立法, 以法制的强制性保护生态资源环境
政府旅游管理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对旅游业管理单位的开发行为进行约束, 建立旅游业统一规范的开发原则、服务标准和市场竞争机制, 充分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作用, 对生态旅游实行法制化管理。
摘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环境都逐渐变为一种压力,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提倡生态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是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旅游方式, 有利于保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长久、持续利用。因此, 研究自然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规划, 以及现阶段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和完善措施, 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旅游,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开发,管理
开发与原生态 篇2
立足科研,不断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近些年来,保护区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采取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的方式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拯救濒危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2011~2012年,桃源洞与湖南省野生动物繁殖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拯救、繁殖科研小组合作开展黄腹角雉野外放养科研项目,放养黄腹角雉5批次共20只。保护区内的大院冷杉属常绿乔木,濒危古老植物,国家I级保护植物,系我国南岭山地新发现的冷杉植物,为资源冷杉的地理变型或变种,是第四纪冰期遗留下来的“活化石”。2012年,保护区开展了大院冷杉监测管理,根据大院冷杉分布情况共建立保护样地7个,查明了桃源洞境内共有大院冷杉339株,进行了每木调查及登记造册,并设置保护牌,通过监测管理,大院冷杉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总株数接近400株。2013年,保护区投入60余万元,建设了南方红豆杉繁育基地,共繁育苗木15000株,新建种子储藏与病虫害防治用房80平方米,为开展南方红豆杉保护、繁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地保障。
加强保护,切实维护自然保护区生态平衡。保护区紧紧围绕保护资源这一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强宣传教育、创新保护手段、完善保护设施,切实维护了生态平衡。每年结合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会同教育部门在广大中小学举办保护野生动植物知识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每年在周边乡镇举办1~2次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当地民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在开展旅游营销过程中重点突出资源保护工作,每年发放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挂画、年画3000余份,宣传手册1000余册,在景区入口或重点醒目位置设立标识标牌,让保护生态的宣传时时处处都可见。强化森林管护,提升生态保护的能力,开展资源调查掌握“家底”,先后邀请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开展了保护区综合考察,对蕨类植物、昆虫类和自然资源分别进行了补充调查,发现了本地区特有的稀齿石杉和井冈山丫蕨,这一发现为科研提供了难得的珍稀标本。建立了资源巡护制度,采取林区巡查、上门宣传、发放资料等方式开展巡护管理,实施自然资源监测机制,在重点区域设置红外线相机、摄像头加强资源监控,有效补充了日常巡护管理的短腿,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资源监控。每年与林业公安机关展开联合执法1~2次,严厉惩处乱捕滥猎、乱砍滥伐的违法犯罪行为。近些年来,保护区共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完善了保护设施设备。新建了办公综合楼,增添了巡护车和森林防火指挥车,修建了6个检查站和1个野生动物救护站及其附属设施,新建生物防火带130公里,树立界牌界桩500余个,建设了森林防火监控系统。通过森林防火、资源保护和旅游安全“三位一体“的监护,实现了保护无盲区,无空档,这一成果在全国林业局长工作会上进行了展示。
科学开发,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坚持“保护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工作思路,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解决保护与开发矛盾、提高保护区经济效益、惠及社区居民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为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启动了景区旅游提质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神农谷(南流)旅游服务区、神农湾酒店和服务区酒店群、景区道路改扩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景点开发和旅游车队组建等。借助“武广高铁”和“衡炎高速”开通后的交通优势,大力开拓衡阳市场,积极参加旅游推介活动。加强与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合作,湖南卫视“直播大湘东”摄制组3次走进桃源洞,掀起了一股探寻峡谷风情、品味客家美食的旅游热潮;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对桃源洞进行了专题报道;央视《地理中国》栏目组对保护区进行了为期10天的拍摄,并制作了3期专题片,将于明年初播出。保护区独特的资源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国际生物多样性专家约翰·马敬能对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给予了高度赞誉。通过扩大宣传,桃源洞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旅游人次和门票收入5年时间增长了6倍多。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惠及了桃源洞境内农户2000多人,保护区逐步引导他们开发旅游资源从事旅游服务。目前境内由社区居民自发开办的农家乐旅馆约60余家,可同时接待3000人;每年组织1~2次农家乐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家乐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开展了星级农家乐的评定,共评定四星级农家乐3家、三星级农家乐9家。根据统计,境内农家乐年收入约1200万元左右,解决群众就业350余人。
人心齐泰山移,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高效推动了保护工作的开展,开发生态旅游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改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为保护区实现社区同频共震谋发展找到了一条长远的可行之路。
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策划 篇3
一、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活动, 只有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进行, 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为此, 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永续利用原则。
“永续利用”是时代的产物, 它是一种使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 而且还顾及到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它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
2. 保护性开发原则。
开发应服从保护,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资源得到妥善保护, 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 反过来才可促进保护工作。
3. 特色性原则。
旅游资源贵在稀有, 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有特色, 才有吸引力;有特色, 才有竞争力。特色是生态旅游产品的灵魂。
4. 协调性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整个生态区的环境相协调, 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资源的特色, 又可以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 使游客观后感到舒适、自然。
5.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 生态旅游作为
旅游的一种形式, 也追求效益最大化, 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 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者必须高度地协调统一。
二、旅游产品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2005年底, 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2194个 (列为国家级的243个) , 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26个。各类森林公园1900多处, 其中国家森林公园627处。这些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 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但人们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 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 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这与开展生态旅游的初衷是相悖的。要使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要注意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要在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指导下做好旅游开发规划, 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 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 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 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 并采取积极措施, 消除或减少污染源, 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此外, 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 后开发建设, 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界限, 以保持其有完全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改善的能力。鉴于此, 在规划阶段还要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如预约制、票价调节制、增设配套景点、拓展新旅游景点和增设多类型旅游项目等, 限制游人数量或分流游客, 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维护生态平衡。
建立对生态旅游者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游客生态管治应与行为高度关联, 为达此目标, 有必要建立对旅游者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一方面, 根据景区环境特点和游客的行为特点, 设立必要的监控点, 配置必要的监控设施, 安排必要的监控人员, 对旅游者的环境行为进行及时的提醒和劝阻, 防止危害的发生。另一方面, 对旅游者的环境行为进行评比, 对环境友好型行为主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问题行为主体给予批评和罚款, 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使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得到优化, 生态意识得到增强。必须强调的是, 导游员在对旅游者的行为监控和行为评定方面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 导游员自身要端正认识, 增强教育意识, 以身作则, 确立威信, 正确行使好管理者、服务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使命, 敢于、勤于和善于监管。世界遗产厄瓜多尔加拉帕哥斯群岛的生态旅游中, 导游员有控制游客行为的绝对权力, 如导游有权将不按规定行事的游客限制在所乘游艇上。这种对导游员充分授权的做法值得研究借鉴。
三、产品策划要提高游客的参与性
生态旅游不但能饱览风光, 又能增进健康、增加知识。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 在森林游中进行健康的娱乐消遣、登山滑雪、游泳漂流、野营守猎、探险猎奇、科学研究等活动;在农业生态游中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
为了吸引游客, 在策划生态旅游产品时, 要注重提高游客的参与性。要通过体验营销来强化游客的参与。产品的设计要让游客完全融入旅游产品中, 与旅游景区和当地居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深刻体验景区的特色和文化。如像探险家一样去了解和征服自然景观, 像目的地居民一样生活, 通过完全融入到当地居民中来体验当地的文化。这种深度体验能超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 在实现自我价值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感。我国少数旅行社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深圳国旅推出了“沿着洛克的道路———最后的香格里拉”十天科考探险团项目, 由植物学家陪同, 沿途认知特殊的生态环境和采集绮丽的高山野生花卉制成标本带回, 团员们还像职业探险家一样, 要学会野营、登山、骑马、漂流及求生技巧等, 与旅游吸引物全方位地接触, 留下了终身难忘的体验。
制定明确的主题可以说是体验的第一步。主题是营造环境、制造气氛、聚焦顾客注意力, 使顾客在某一方面得到强烈印象、深刻感受的有效手段。主题是体验设计与传递的指导性纲领, 它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每个要素和细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企业的所有营销手段都必须支持体验的主题。在策划中, 可根据生态资源的不同, 设计不同的主题, 如草原生态景区可设计当一天牧民的主题活动;生态农业游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 “住农家屋, 吃农家饭, 干农家活, 享农家乐”, 体验农事活动, 组织游客和农民一同采摘品尝, 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如桂林阳朔一方面依托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 另一方面组织深入乡村, 使游客参和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 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
四、旅游过程要体现知识性
对于游客来说, 生态旅游除了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外, 最重要的是增加对各种自然风光、自然现象的了解, 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这样, 在产品策划中, 如何将知识性贯彻其中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向游客传播知识, 要结合各类生态旅游的特点。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生态旅游包括有:山岳生态景区, 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 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 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还有各地各类农业生态游。这就要求导游人员不但具有与旅游资源相匹配的知识, 还要通过通俗、风趣的语言, 充满传播科学知识的热情, 向游客介绍相应的知识。旅游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产品, 通过组织专家学者编撰科普性的书籍、画册、光盘, 向游客传播湖泊、宗教、冰雪、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
开发与原生态 篇4
摘要:
峡谷属河流地貌,也为风景地貌,是一种极重要的旅游资源。世界各国对峡谷的旅游景区开发均极为重视,北美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中国的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峡谷旅游景区。顶峰国际规划设计公司认为,近几年来,我国的峡谷生态旅游开发形成了一个新的热点,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正文: 1.1峡谷概念
即指狭而深的河流谷地。其主要特征为横剖面常呈“V”字型,谷坡陡峭,切割深,江面狭窄;纵剖面河床坡降大,多急流险滩。
V字形峡谷
1.2我国峡谷旅游资源特点
(1)峡谷旅游景区众多,资源丰富、部分资源具有世界等级。
峡谷旅游景区规划内峡谷景观具有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有些还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很早就被用于旅游开发,作为重要的旅游景观。无论中外都将峡谷景观作为重点来开发。
我国前三批共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有峡谷的占一半以上。如长江三峡、浙江雁荡山、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云南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丽江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砂岩峰林峡谷等。部分峡谷旅游资源具有世界等级、譬如长江三峡、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峡谷旅游资源。
(2)开发潜力巨大、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在峡谷旅游景区规划中存在着多种资源,包括水力资源、植被资源、景观资源等,目前利用较多的是水力资源和景观资源。景观资源中又以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较多。这是因为,峡谷属于风景地貌,即具有旅游价值可供观赏的地貌,峡谷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的旅游者。
另外从开发的角度,相对于山地旅游资源而言,峡谷地貌在地形、交通等方面具有更便利的条件,峡谷景区也较易于控制与管理,因而也为广大旅游开发投资者所青睐。
2.峡谷旅游景区开发现状及问题
2.1开发现状
1、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投资热度高涨
峡谷景观开发投入少,在追求大自然的背景下,开发大都市附近的峡谷,其效果在短期内就能得到体现。因而强烈地刺激了投资人的开发热情。
2峡谷旅游产品单
一、整体水平不高
在一些为峡谷景观具有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有些还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很早就被用于旅游开发,作为重要的旅游景观。无论中外都将峡谷景观作为重点来开发。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单
一、且层次较低。
3、峡谷开发趋势有重点风景区转向普通景区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除了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外,近几年来普通峡谷开发规模日益增大。
2.2开发问题
1、景区内景点比较单一
偏重于自然开发、缺乏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包装与深化。尚未进一步发掘其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
2、峡谷旅游景区规划发方式雷同,不良竞争。
由于峡谷开发投资者模仿开发,造成产品单一,在过量开发的情况下,出现恶意竞争,影响开发效果和景区的整体形象。
3、开发过程中对生态和环境保护注意不够,造成环境质量下降。
峡谷崖壁陡峭,坡度大,岩性坚硬。峡谷两岸土层脊薄,使植被生长困难。一旦被人为破坏,植被土壤便荡然无存,峡谷即峡谷位于河流源头或河流中上游,水流湍急,峡谷两岸植被一旦遭到破坏,也将引起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而下游地区出现淤塞,继而引发旱涝灾害。峡谷旅游景观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为基本思路。
3、峡谷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类型
3.1第一种是直接峡谷开发为景区
峡谷旅游景区规划:如长江三峡景区、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黄河晋陕大峡谷、该类景区是直接对峡谷资源进行开发。
湖北恩施大峡谷
3.2第二种以峡谷为背景开发旅游区
峡谷旅游景区规划:如四川贡嘎山风景名胜区依托贡嘎山峡谷,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依托于九寨沟县境内,地处松潘、平武交界处的高山峡谷之中,系岷山山脉一条纵深40余公里的山沟谷地。该类景区依托景区开发。
贡嘎山峡谷 3.3第三种将峡谷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的风景名胜区,峡谷旅游景区规划:将峡谷作为组成部分,如陕西华山风景名胜区的御溪谷、百尺峡,甘肃崆洞山风景名胜区的弹筝峡,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松谷、云谷、彩虹谷、翡翠谷,浙江天目山、莫干山等均以峡谷作为景区的组成部分。
黄山风景区松谷
3.4以峡谷文化为背景进行开发
峡谷旅游景区规划:第四种则以峡谷文化为背景开发景观。其中,有的以地层、化石为文化背景,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有的以人文历史文化为背景开发,如长江三峡等。
科罗拉多大峡谷
开发与原生态 篇5
摘 要本文从生态教育须有可持续性和传承性的视域,以延安生态环境为背景,开展了高中生物校本研究与实践,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绿色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教育 生物校本研究 生态环境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改革没有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此校本研究的开发与实施应运而生[1]。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延安青少年来说,他们见证了延安退耕还林以来家乡的变化。本文以延安生态环境为背景,开展了高中生物校本研究,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绿色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一、生物校本研究开发的生态背景
延安是黄土高原上一块贫瘠的土地,曾经战争的破坏与不合理农耕使延安境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199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延安视察工作时,看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大西北风貌”时,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治理措施。近年来,延安植被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高,区域年均降水量增加,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显著提高,春季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如今的延安已经脱去了曾经的黄装,换上了崭新的绿衣。生物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延安退耕还林为生态教育主题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成为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向与研究内容。
二、生物校本研究开发的资源分析
1.环境资源
延安三山环二水,万花独一秀[2]。延安市区几所高级中学地理位置均位于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不论哪所学校均具有以退耕还林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生物校本研究资源。延安市宝塔区第四中学地处“三山环二水”的南川河流域范围,与万花山风景区紧密相连,具有丰富的校本研究开发的环境资源。
2.教学资源
延安市宝塔区第四中学已逐渐形成以校本研究为主,打造特色的教学氛围。学校内部教师有学科间的交流“互助会”,形成了教师资源共享、教学研究共同探讨的师资团队。
三、生态教育主题的生物校本研究内容
根据延安生态特色和学校实际,以中图版高中生物教材编排顺序为序,结合学生兴趣,遵循校本研究内容的高效性、科学性、适宜性、现实性等原则,确立了六个课题。
四、高中生物校本研究开发实施过程
1.热爱生物,热爱环境
本阶段针对高一新生,重在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热爱环境的理念。学生对生物内容的学习有时只偏执于课本,在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一定兴趣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延安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类型的调查。许多学生的家长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者,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延安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增进了家长与学生的学习型关系。
2.热爱生态,绿化环境
本阶段针对高一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态、绿化环境的理念。如教师带领学生在绿化工作者帮助下,一同完成树木种植。在种植树苗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种植树苗的知识,灌输保护树苗的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植物与所在区域的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内容。培养学生传承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将生物学习变为一种生活习惯。
3.激发兴趣,拓展视野
本阶段针对高二学生,校本开发以选修课为主,以科普知识形式进行,重在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如在学校划分区域内种植“五年牡丹花苗”,在牡丹花开时,恰逢教学内容学习选修一《植物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一节,组织学生选取自己栽培的新鲜花瓣,在生化实验室内进行植物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又加强了生活实践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学生进一步理解细胞的多样性演绎生物多样性的真谛,进而得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以学生接触的校园环境为主要脉络,将校本研究的开发与教学过程进行拓展与升华。
五、校本研究开发的学业评价
我们以2008级和2011级学生入学的基础学业水平成绩为参照,在课堂观察与测试考查的基础上,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考核标准对校本研究开发的结果进行测定。将两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的生物学科的每一学年相同试卷的平均成绩及最终高考满分率进行对比。
随机选取两年级15个班,每班50人进行spass方差分析(P<0.001)。2011级在学校开展生物校本研究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后,学生在从高一到高三的学习过程中生物成绩稳步提高,最终高考满分率较2008年有显著提高。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选取与其现实需要、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的知识经验。整个三年学校的校园环境及校园日常卫生维护都比往届学生表现突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生物的价值所在。
六、校本研究开发实施反思
1.凸显课程特色,体现教育实质
高效课堂不能是形式的高效,实施校本研究教育可能会拉长教学过程,但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生活奠定基础的教育。生物教材内容有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立足一个个小课题,构建和丰富学科校本研究体系,结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校本研究开发与实施,显示课程改革特色[3]。在建立学生学习主体的主线下,强调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2.创建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底蕴。生物学科校本研究加强了学校对学科教学实施的指导权,提高了自身校园的办学特色与教学水平[4]。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本营,学生的个性成长是学校的主要宗旨,生物校本研究开发是一种个性化的课程定制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身切感受知识的精髓。
3.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水准
生态教育主题下进行的生物校本研究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实现课程双边活动的中间者,课程是否能有效实施,某种程度是由教师参与决定的[5]。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只是课程开发的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教师自身缺乏课程开发的动力,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形同虚设。相信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进行,将大大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体现出教师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臣之,王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3(1).
[2] 曹荣.关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
[3] 黄文芳.校本课程开发:一种生态的观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4] 张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9).
[5] 娄玉香,于利丽.依托校本科研打造高效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2012(2).
云南纸马艺术的生态开发与保护 篇6
为了保护云南纸马艺术,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民间百姓继续固守不能养家糊口的纸马刻板与销售主业, 也不能硬性要求已经没有神灵信仰观念的民间百姓去用纸马祭祀和祝祷。但是, 倘若我们难以固守云南传统民间文化与纸马艺术的最后一道防线, 断了云南民间文化艺术的香火, 那么我们这一辈人必然会为失去这样有着丰富原始文化内涵的、神秘古朴的纸马艺术而痛心疾首。对纸马艺术的记录、收集和抢救是一种被动的保护, 同时也是急切、有效、势在必行的一项文化建设工作。如果能为纸马艺术营造一个良好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 对纸马艺术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 那么, 科学构建纸马艺术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空间, 开展纸马民俗文化实践活动, 这仍然不失为对纸马艺术积极、主动地有效保护。
借助旅游业来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是目前民间艺术保护性开发的一条现实途径。旅游业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 旅游业并不仅仅只具有经济价值, 还具有突出的文化性。旅游的过程是物质与精神双重消费的过程, 因此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旅游活动中主要的精神内容。云南的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面对这种形势, 如何将纸马艺术介入旅游产业, 这既是对旅游业的丰富和开发, 同时也是对纸马艺术的一种开发性保护。因而, 在旅游活动中, 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开发传统民间纸马艺术, 促进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开发和文化艺术产业开发合理并存, 这是发展旅游与文化保护开发共同研究的课题。
虽然民间艺术并非为旅游而存在, 但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现实境遇与旅游业的共同开发毕竟可达到双赢的结果, 因此, 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 旅游景点可以将民间艺术作品开发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这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具有支持和补充的作用。在旅游文化开发的过程中, 开发的方式与手段要尽量做到不对原生态的民间纸马艺术有任何歪曲或损伤, 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比如, 在保山西庄的文化旅游开发中, 旅游景点开发者可以把纸马雕版传承人张元文的纸马艺术作品作为文化旅游产品成套出售, 可以设立保山西庄纸马艺术展览厅, 除了展示有代表性的纸马艺术作品和雕版外, 还可以演示纸马的刻板、印制及使用方法和过程, 对于有云南特色的关于纸马诸神的神话传说也可作以介绍。总之, 在保山西庄的旅游景点设计上, 旅游景点开发者应该深入挖掘纸马艺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这对提高民间纸马艺人经济收入、促进纸马技艺的传承与延续以及促进旅游业的兴盛都有重要意义。
目前来看, 旅游业对纸马等民间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虽然有所重视, 但挖掘的深度、广度以及设计、制作、销售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当地领导重视不够, 开发数量少, 品种单一, 加工粗糙, 质量低劣, 技艺保护不利, 传承后继乏人, 生产机构和组织管理规范化不够等。这些问题既对旅游市场有所影响, 也对纸马艺术保护不利。在纸马旅游商品与纪念品的开发过程中, 相关的设计、包装、营销管理等也要配套, 要视纸马艺术的具体情况合理开发, 一定要杜绝过度开发的状况出现, 要尽量保持云南纸马艺术神秘古朴的艺术特色。总之, 不管选择何种形式, 在保证质量和纸马艺术文化特色的前提下, 对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是促进纸马艺术保护与发展旅游业的有力措施之一。
与注重旅游业经济性与文化性共同兼顾以促进纸马这种民间艺术的保护性开发相比, 建立纸马文化博物馆所也是对纸马艺术的直接保护。当然, 建立博物馆是多元的, 同时也与参观旅游密不可分。博物馆的建立除了静态的民间纸马等文化艺术品的陈列、展示之外, 还包括纸马等艺术文化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展示。根据地方经济情况, 博物馆可以新建, 最好是旧民居、文化遗址等改造成博物馆。艺术品的陈列展示既有收集、归类的标本式的综合展示, 又有原生态的生活展示、生产方式及纸马文化艺术品的原样陈列。这种陈列展示力求自然、真实, 就像民间常见的纸马铺的摆放样式一样, 少有雕琢及人工化的成分。展览的同时可以销售。这种陈列方式也使人身临其境, 具有参与性, 而不是被动的观察。博物馆样式的总体目标不能脱离对纸马艺术的原生态保护, 当然还要与其他设施、服务等相配套, 以求做到对纸马艺术的有效保护和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总之, 建立博物馆是较为普遍的文化艺术保护与旅游结合的方式, 也是实际可行的。
如果说旅游开发与传统民间纸马艺术的保护相结合有失文化的真实面目和生态特征, 那么将本就与巫术、祭祀、祭奠有密切关系的纸马艺术与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等日常生活内容有机结合, 这可能是更为有效和至关重要的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方式。只有为纸马艺术创造合理适宜的生存空间, 才更有益于纸马艺术的成长。以民间传统节日为例, 节日的仪式、庆典、祭祀、祝祷是民间节日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生活。如果春节没有粘贴、焚烧各种纸马的祭祖供奉仪式, 没有对联、剪纸、彩灯和鞭炮等等要素, 不仅年味寡淡, 年节的文化和艺术也就没了踪影, 因为年文化就是由这些不同的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云南的
近年来, 校园伤害事件呈上升趋势, 给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的损害。学校是人员聚集场所, 一旦发生伤害事故, 影响面极大, 既给当事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 又会给周围的同学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如何才能维护安定的校园环境, 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 避免和减少校园伤害事故这些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深刻的思考。
一、事故隐患
1、中小学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
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备。另外师生安全意识淡薄, 学校安全管理存在明显漏洞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
2、相对于高年级学生, 低年级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安全知识都比较欠缺, 安全意识相对淡薄, 自我防范能力也比较差, 是低年级学生安全事故的主要隐
3、校园伤害事故增多的重要因素
是学校内部安全管理不健全, 个别校外非法人员进入校园, 从而酿成了校园伤害惨案的发生。
二、事故原因
校园安全问题错综复杂, 但观其形式、究其原因不外乎就是客观隐患、主观疏忽和管理不力及外部影响等方面, 但最根本的因素还应该是学校的管理不到位, 措施不得力, 安全意识没有深入
1、在校园意外伤害方面, 形式或
民族节日众多, 而这些节日都离不开纸马, 比如大理的三月街、保山的花街、陇川的木瑙纵歌、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和傈僳族的刀杆节等。只有在这些民族节日里, 纸马艺术才能够找到自身的文化生存空间。
目前,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云南的民族节日日益兴盛。地方政府也格外重视组织有特色的民族节日文化旅游活动, 这就给纸马艺术提供了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这些节日里, 纸马艺术能够在节日祭祀活动中焕发生机, 能够恢复到原初的状态, 比纸马文化博物馆更能够恢复它的艺术本性。因此, 将纸马艺术放置到民族节日之中, 这要更有利于对纸马艺术的本质性保护。当然, 纸马艺术如何在民间百姓生存空间中找到一片真实自然的天地, 既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对文化的期望, 又不能完全依赖民间百姓的选择和文化自觉, 而是取决于社会是否能够给他提供一个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所以,
纸马艺术的文化生态保护不仅是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 而且还需要政府、学者、民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虽然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同等重要, 但生物的灭绝与文化的灭绝并非出自同样的原因。自然界的生存是天造地设的结果, 并非人类所设, 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 如果文化形态失去了, 人类也将面临着精神的失落。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创造, 文化生态保护同样也应该是有意识的选择。总之, 我们既要保护纸马文化遗产的某些文化元素和文化模式, 也要保护和培养优良适宜的文化生态。云南纸马艺术的生态开发与保护是一个极为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号:2010Y052。
原因主要是: (1) 使用伪劣产品。 (2) 学校教学设施陈旧、老化未及时修复或拆除所带来的安全威胁。 (3) 各种教学、生活设施及环境设施不当留下安全隐患。 (4) 制度不严或管理不善及安全保护措施不力和玩忽职守。 (5) 体罚或变相体罚也会间接或直接造成学生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 (6) 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不力是导致群体中毒伤亡和传染病散播事故的重要原因。
2、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一般是:
(1) 互相嬉戏、打闹导致意外伤人, 这种伤害事故在校园中屡见不鲜。 (2) 学生特殊的体质或疾病在教学活动或体育运动中意外伤亡。 (3) 学生自尊心较强, 心理承受能力低, 遇到挫折或被误会无法自拔而自走绝路。
三、事故对策
1、要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 积极
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尤其是要加强中小学食堂、饮用水、宿舍和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力度, 特别要重点检查学校校舍与设施的安全, 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大力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 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应急机制,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
特点, 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安全教育活动, 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 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 使他们尽早养成自觉遵守各种安全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特别要在寒暑假前或开学后, 在中小学集中开展一次安全教育。
3、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
安全培训工作, 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 直接告诉校长和教师该做什么、怎么做, 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4、建立健全安全保卫责任制, 特
别要做好安全防火、防毒、防盗、防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工作。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 加强对这些防火安全责任人岗位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及安全管理能力。
5、坚持安全教育课上课表, 班主
任老师每周主题班会时要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 使学生对常规安全知识烂熟于胸。学校要制定安全公约, 规范安全行为, 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6、建立学校与社会等部门齐抓共
管的安全防范机制, 经常清理学校周边的精神污染源, 强化学校周边治安管理, 优化育人环境, 加大学校保安员对校园及周边课余时间、尤其是中午、傍晚及晚自习后的巡查力度, 确保校园安全和周边秩序稳定。
浅析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 篇7
1.1 我国煤炭资源基本特征
在我国总资源开发当中, 煤炭资源占了绝大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供热度, 煤炭资源占有量为87.4%, 石油主要用于机动车, 占2.8%, 天然气用于做饭等家庭用途, 占0.3%, 水能主要用于发电站等, 占9.5%。
1.2 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煤炭在我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 而且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量都是比较高的。在国内国外市场支持下, 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煤炭市场上, 煤炭买卖也是比较平稳的, 一直处于平衡的状态。自从2005年之后, 我国煤炭销量超过了22亿t, 大型煤矿、中型煤矿产量为54%。小型煤矿产量较小, 但是数量巨多, 装备较差, 采矿水平一直处于手工回收的水平, 资源回收程度只占了35%。
1.3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一方面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较多。因为国家企业多, 人口多, 所以要用到大量的资源, 这些资源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挖掘, 大部分主要来源于煤炭的开采, 可是开采后资源回采率、利用率却不是很高, 有时候资源会浪费掉。美洲、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 资源回收率可以达到80%以上, 虽然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 但是煤炭的回收率却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根据统计发现,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煤炭浪费量就已经达到了300亿t。我国采煤的手段不是最先进的, 相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在国内采煤的方法大部分都是土采法, 这样会直接让资源回收率降低, 也会出现一些安全的隐患;另一方面煤炭开采强度大, 缺乏制度。最近这几年煤炭价格越来越贵, 这跟国内国外需要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地方煤炭生产的量, 已经产出了他们本地资源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 还有很多大中型企业, 不顾资源情况, 胡乱的开采煤矿, 这导致煤矿安全日益严峻, 事故频频发生, 过度的开采, 还会造成资源短缺, 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2 煤炭资源引发生态环境的问题
对植被和土地资源有着破坏影响。井工开采土地、已经破坏了植被, 更影响到了土地和植被的生长状况, 这对煤炭开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也大大地降低了土地利用率, 让土地沙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塌陷也会引起山丘、山地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 严重的更会破坏矿物等资源。经过专家分析, 井工开采量达到上万t, 煤炭会随着土地进行塌陷, 如果有0.1hm2煤炭塌陷, 那么就会有0.2hm2的土地塌陷;其次, 露天开采方法会对植被、土地造成很大的破坏, 这属于挖掘性的毁灭方法。根据统计, 运用露天开采上万t煤炭的同时, 就会有0.08hm2土地会被破坏挖掘。
3 煤炭开采的对策和建议
3.1 利用科学来规划开采的资源, 建立开采环境指标制度, 要有至于的开发煤炭
煤炭资源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 它不同于其他资源, 运用广泛, 我们要将眼光放的长远一点, 合理的开发, 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 节约煤炭资源, 改变传统思想, 将“先破坏后治理”的观念一并抛弃, 建立开采煤炭相应的环境指标, 如果在检测中, 指标不合格, 就算有再大的经济效益, 也不要对煤炭资源进行开发, 不能用眼前的利益换取经济效益。
3.2 建立煤炭开发环境保护法
我国颁发了很多关于资源保护法的条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复垦规定》等法律, 用来对那些所谓打着开采资源, 胡乱开采的大中型开采企业进行限制。让资源合理化的取得显著效果。经过近些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 法规当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在资源合理利用上还是很难实施这样的法规, 成效较低。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 煤炭开发的发展, 更希望我国在煤炭开发环境保护法上能够加强管理力度。
4 结论
煤炭开发中存在着回采率低、过度开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矿区的环境加强管理, 合理开发。
摘要:我国煤炭资源是供热的主要手段, 由于国内人口较多, 冬季到来, 尤其是北方城市, 煤炭是主要的取暖来源, 因此, 北方城市污染比南方城市煤炭资源污染较为严重。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 会破坏到生态环境, 煤炭资源对生态资源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炎陵县生态旅游开发与对策分析 篇8
一、炎陵县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
炎陵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交汇处,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82.6%。该地旅游资源丰富,孕育着千年农耕文明,亦有红色革命遗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陵祭典”在此举行,享有“神农福地,文化地标”等盛名,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炎陵县可以充分发挥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并注入生态元素,打造炎陵生态旅游精品,推动整体旅游发展。
(一)炎帝陵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所在地,国家4A级景区,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观光朝圣的圣地。由于千年农耕文明创始者长眠于此,文化底蕴深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陵祭典”在此举行,先后成功举办了“甲申年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乙酉年民间祭祀炎帝陵”等大型祭祖活动。
(二)神龙谷
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是一座天然“绿色宝库”,森林覆盖率高达99%,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12000个每立方米,有“天然氧吧”的美誉。园内有甲水、天心里、桃花溪等六个景区,山水石林具备,雅趣奇险兼有,自然景观神奇迷人。园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神农谷环境优越,气候舒适,是观光、避暑、探险的理想地域。
(三)首创革命实践活动遗址
我军第一个连队建党地(水口朱家祠),朱毛第一次会面地(十都万寿宫),我国土地革命第一次插牌分田旧址(中村周家祠),洣泉书院中的接龙桥战斗遗址,方方热土,真实记录了当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建党、建军以及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等一系列首创性革命实践活动的峥嵘岁月。
(四)客家瑶族民俗文化
在湘山公园、炎帝陵、桃源洞等景区举办的篝火晚会采用炎陵山歌对唱;木叶、竹笛、葫芦丝吹奏;竹杠舞、竹梆舞、舞龙舞狮等节目形式展现了炎陵独特的民间民俗。朴实的炎陵农家人采用自酿的米酒、自种的野菜宴请客人,称之为农家宴。炎陵移民客家人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同化现象,但重教育,重情厚义,体现出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另外,少数民族乡龙渣瑶族乡以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交融形成了“龙渣五绝”,其中具有瑶族特色石刻壁画、“湖南女儿国”瑶族歌舞,风格各异的民俗文化让旅游者感受到浓浓的异域风情。
二、炎陵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实践中的成效
在炎陵县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2010年开园的集商务休闲、避暑观光于一体的十都密花生态园,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立足“绿色、安全、生态”,实施再生楠竹林开发、生态农业开发和农庄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林业、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另外,神农谷景区采取退耕还林的做法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尝到了甜头,所以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都很强。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知名度较低;
由于炎陵的红色旅游资源与邻近的井冈山存在一定的雷同性,而且井冈山的知名度要远远大于炎陵县,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市场知名度,所以造成了炎陵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足。另外,炎帝陵虽然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但如果与国内同类型的黄帝陵、中山陵相比较,则知名度显得远远不够。
2、产品内涵单一,开发深度不够;
炎陵县目前的主要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与游客的互动性较少,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需求。虽然该区域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对于资源的文化深度挖掘不够深,导致像炎帝陵这样的农耕文化等缺乏支撑载体,一直没有在国内外众多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除此之外,像桃源洞景区保存有华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但是由于产品开发单一,没有形成与旅游者之间的良好互动,所以导致旅游者重游率不高,旅游市场无法进一步扩展。
3、经济落后,地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炎陵县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甚便利,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总体还是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范畴。所以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资金缺口较大,地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影响到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壮大。
4、旅游市场不规范,管理职能范围混乱;
目前炎陵县的神农谷景区和湘山寺景区归炎陵县林业局管理,炎帝陵归文化局管理,炎陵县旅游局则对县内旅游产品没有管理权,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格局。这种管理上的混乱必然使得当地生态旅游业无法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从而给旅游者的游览带来诸多不便。
三、炎陵县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原则
(一)从生态学角度分析
1、保护原则
美国学者Fenell和Eagles(1990)提出生态旅游的核心是生态资源的保护。钟林生认为,生态旅游产品保护对象应包括资源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利益三个方面,提出“Z”开发模式,即资源-知识-资金。只有将前期设计开发与后期管理维护密切结合,综合考虑生产与生态的关系,生态意识始终约束开发商与旅游者行为,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2、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不仅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也要满足环境保护及当地居民的需求。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条件,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实处。
3、综合原则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应统筹当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防止浪费破坏。
(二)从资源角度分析
1、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应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尽可能的保持原滋原味,达到自然与人工和谐统一的结果。
2、特色原则
炎陵生态旅游产品应充分发挥炎陵文化与神农谷自然风光资源优势,重点打造集“古”(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绿”(神农谷自然生态景观)、“红”(洣泉书院等红色革命遗址)、“美”(客家、瑶族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为一体的精品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3、多层次、多元化原则
有学者提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的层次性,并将生态旅游产品分为科考型、认知型、参与型、观光型等。炎陵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涉及面广,产品开发设计应多层次、多元化,丰富产品内涵,扩充其深度。
4、动态原则
生态旅游产品的核心在于通过市场实现的价值交换。市场是动态的,所以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应时刻关注市场及旅游者需求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变被动为主动,增加产品活力,延长其生命周期。
(三)从市场角度分析
旅游开发必须遵循市场导向原则。炎陵县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应该主抓国内市场,重点巩固长株潭衡及周边市场,加强广东和港台市场,再进一步扩散到国外。另外,由于旅游淡旺季不平衡,还可考虑开发省内及周边地区的淡季市场。
(四)从管理角度分析
1、社区参与原则
炎陵县居民社区参与旅游意识较强,但还可以从咨询、利益分享、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办相关协会、与旅游学校联盟合作,塑造生态文化氛围,使当地及周边居民甚至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2、规范化原则
目前炎陵县生态旅游管理混乱,应立即明确相关管理部门职责,统一规划管理,做到规范化、合理化。避免出现由于旅游设施及商品混乱,造成当地环境受到污染破坏,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区域联合原则
既加强炎陵陵墓、神农谷等景区景点间的联系,又要注重与井冈山等相邻景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四、炎陵县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突出产品特色,明确旅游线路
及时推出新型生态旅游产品,改进现有产品,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加强景区内外联合,增加产品内涵,优化产品组合,密切关注目标市场需求变化。突出地域特色,实行功能分区,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生态旅游产品。以神农谷为例,应重点突出自然,分为杜绝进入的绝对保护区,允许科研人员进入的科考区,允许定额人数进入的自然景观区,大众娱乐区等。着力打造弘扬炎帝文化,亲近自然原始森林,访革命遗址峥嵘岁月,品少数民族风情的精品旅游路线。
(二)拓宽市场细分,开发专项旅游产品
以市场为导向,拓宽市场细分,明确针对性产品定位。炎陵县生态旅游目标市场主要是科考研究的专家学者,教育体验的学生群体,疗养保健、怀旧的老年群体,探寻异域风情、探险的青年群体等,但还可以根据其年龄,学历,职业,性别等进一步细分市场,探讨其生态旅游消费需求,针对性地开发专项生态旅游产品。
(三)协调政府管理职能,把握发展契机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炎陵县政府应把科学规划开发和管理当地生态旅游提上日程,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授予旅游局充分的引导权和主导地位,协调好与林业局、文化局等部门的关系,有效维护生态旅游市场的有序运行。
以炎帝陵祭祀大典为契机,深入挖掘炎帝文化内涵,打造神农福地“福”文化。聘请专家到神农谷等动植物资源丰富景区,召开研讨会或举办相关比赛公益活动,扩大影响力;联合强势旅行社、酒店等相关企业辅助推广等,通过多种促销手段,达到多方位营销的目的。
(四)扩大招商引资,追求社区利益共赢
针对当地旅游业受经济影响制约因素较大,可由政府牵头通过多方渠道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炎陵县现已确立"生态立县、旅游活县、文化强县、人才兴县"的发展战略,并将"旅游升温"列入全县"四大战役"之首,出台《炎陵县鼓励投资旅游业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界人士利用各种资金以各种方式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服务项目。
开发与原生态 篇9
淮安有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秀丽, 历史文化悠久。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盱眙县天鹅湖生态园、白马湖生态旅游区、古黄河生态民俗园、柳树湾生态观光园、古黄河生态民俗园植物园等特色生态旅游区遥相呼应, 点面结合, 成网连片。然而, 在开发和推广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何科学而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淮安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 生态旅游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淮安市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推广过程中出现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度
淮安市生态旅游资源虽然数目不少, 但是规模较小质量不高, 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缺乏深度, 如洪泽老子山镇开发建设“温泉休闲度假区”, 虽然带动镇区2000余户居民50%以上从事餐饮、住宿等现代服务业, 然而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且开发的模式属于粗放型的;白鹭湖生态度假所, 金湖荷花观光区等等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停留于观赏的层面, 与“文化休闲, 生态淮安”的主旨要求仍有很大的距离;生态美食城、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作为淮安市的开发重点, 但因缺乏有效的宣传点而很难打造知名度和提高美誉度。
1.2 开发过程中环保意识淡薄
无论是从概念内涵还是从具体生态旅游实践发展上看, 环境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目标。正是对这一公益属性的忽视造成了当前对淮安市一些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 如不断加剧的水污染使得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城镇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 工业废水以及农村水源污染导致淮安水质恶化。另外, 地下水过量开采与开采地点相对集中 (如市区、洪泽县城) , 引起水位下降及地面下沉;对矿产资源因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 既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又造成局部地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 因游客自身的素质问题也对旅游区造成了污染。
1.3 旅游产业集群体系有待进一步挖掘
目前淮安的旅游曼联整合产业资源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挑战, 主要是由于本地区的旅游行业之间布局分散并且关联度低。目前单纯观光性质的旅游景点较多, 但是能够延长旅客停留、增加娱乐消费的综合景区和娱乐场所较少, 如以盱眙为中心的山水旅游景区和以金湖为代表的农业生态观光景区。旅游产业多处于低端环节, 文化与创意的含量不足, 产业增值主要依靠对土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 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许多景点都还是传统的参观式、展览式的景观。因此, 淮安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开发新兴生态旅游项目构建有独特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系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1.4 旅游接待设施欠缺
若想实现生态旅游活动除了具备基本的生态旅游资源基础外, 还应当具有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商业以及娱乐等旅游服务配套建设。据统计全市已拥有星级宾馆47家, 特色饭店4家, 旅行社78家, 一批大型购物中心等也相继落户淮安市区, 满足了部分游客的购物和住宿的需求, 但是更多的区县地域的生态旅游地的接待服务设施仍需提高。因此当前淮安市在大力开展生态旅游时, 除了景点的建设外, 餐饮服务水平、旅游商业的开发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生态旅游开发与推广对策
2.1 健全生态保护区域生态发展体系
开发生态旅游之前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是否具备开发的可行性。为了建设环境优美、景观丰富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一定要对旅游区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规划, 并且及时处理景点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此外, 为了防止各个利益主体对资源的盲目开发而无从追究责任, 应当建立统一的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理念和管理协调机制, 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和权力。
2.2 树立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途径, 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对淮安市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 使全社会对生态旅游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清晰的了解。依托吸收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生态旅游区项目建设与管理是协调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一批专业人员, 从生态旅游保护区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到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 通过培训教育使他们了解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时他们真正的致富之路, 使他们在旅游开发中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而不会为自己一时的利益破坏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2.3 加强景点集群内的沟通与合作
产业群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和不断自我增强的系统演化过程, 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式产业集群自我增强的动力机制。由于旅游产品产生效用的特征决定了需要不同景点的整合才能实现, 景点集群内缺乏沟通和合作是很多研究者提到的问题, 同时也是限制集群升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 应在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淮安生态旅游景点之间的网络, 同时加强网络的信息化, 通过信息的充分交流降低交易成本。人业之间不存在竞争, 但单独景点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只有从事不同资源开发的旅游景点相互整合, 结成动态联盟, 通过柔性旅游服务来满足消费者。
2.4 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项目
当前淮安市在大力开展生态旅游时, 除了景点的建设外, 餐饮服务水平、旅游商业的开发等都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旅游模式单一以及区域和同类旅游竞争加剧的多重挑战, 淮安市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形式, 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2.5 深度推广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相对于其他产品宣传促销更为重要, 因此行政部门可以通过编写旅游指南、制作宣传光盘、展板或利用网络以及多种媒体等进行宣传;此外, 根据生态旅游动态的特点, 应根据新形势、新行情通过市场调查等对已有的规划、策划以及定位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关于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推广, 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淮安市在开展生态旅游时, 淮安市委、市政府应予以高度的重视以政府的力量进一步带动旅游的发展, 更需结合旅游部门的精心策划与筹备。在推广中, 淮安市可以效仿近边城市盐城市关于推广“东方湿地”的策划方案;自身优秀典范如在盱眙玉皇山拍摄的大作《我的兄弟叫顺溜》, 自央视一套开播后, 有力地提升了盱眙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可以借助已有的知名度旅游产品携带整个旅游的发展, 作为淮安知名度高的龙虾节等等, 以此为契机打响淮安的知名度, 辐射整个淮安的生态旅游。可以邀请相关著名旅游作家等等对淮安进行体验、考察、拍摄, 进行写作宣传, 并借助网络等方式进一步打响知名度, 并且通过举办相关的旅游节、美食节等等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宣传力度。做到科学决策、合理规划、统筹兼顾, 切实将淮安市生态旅游的品牌“树起来”, 将美丽的景点“推出去”, 将四面八方的游客“引进来”。
摘要:目前, 淮安市正全力打造“大旅游”业, 努力实现旅游产业从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生态休闲城市转变, 不断提升淮安旅游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本文对淮安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与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就开发原则、产业集群的完善、环境保护以及如何推广淮安市生态旅游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淮安生态旅游,开发,推广,对策
参考文献
[1]郭英之.旅游市场研究理论与案例.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席宇斌.民族地区的旅游商品开发——以广西忻城为例.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1) .
开发与原生态 篇10
关键词:矿产资源 生态系统 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化、全球化尤其是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下,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至今,我国经济保持了近30多年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1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依旧是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为57.6%,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0533.6亿元、173087亿元,贡献率分别为3.9%、38.9%。然而,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经济增长是以矿产资源的高投入和严重浪费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在这种加速实现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增长实行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掠夺式的矿产资源开发不仅面临着矿产资源短缺的压力,而且同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系统。此时,深入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耦合机制,梳理其理论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自然资源稀缺性理论
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呈也上升趋势。然而,社会上的资源不可能生产出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这就是资源稀缺性。资源稀缺性与人们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社会最基本的矛盾,这也是经济学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出发点。资源稀缺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其总量随着人类消耗而不断减少;二是,虽然有部分可再生资源,但其可再生速度却低于人们对它们需求的增长速度,甚至有些可再生资源由于过度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变成了不可再生资源,如此导致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量下降,进一步强化了资源稀缺性。矿产资源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经过漫长的物理化学活动过程,由于其形成的特殊性质,绝大多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稀缺性表现在:矿产资源的绝对数量、绝对质量、种类和功能有限,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矿产资源会不断减少和下降,大量的生态破坏活动进一步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2 外部性理论
从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有关于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对此都有过论述。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910年提出了外部性理论,并由他的学生庇古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庇古指出,“外部性问题的本质是,个人A对个人B提供某项支付代价的劳动的过程中,附带地亦对其他人提供劳务(并非同样的劳动)或损害,而不能从受益的一方取得支付,亦不能对受害的一方施以补偿”,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行为主体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也就是指一定的经济行为对外部的影响,而造成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偏离的现象。庇古将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某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好处,却不能由此得到相应的补偿,私人利益小于该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与此相对,某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危害,却并不为此支付足够抵偿此危害的成本,私人成本小于该经济活动造成的社会成本,这种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矿产资源开发的外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矿产资源开发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而且为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体现了外部经济;矿产资源开发不仅会带来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而且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生态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所有权和使用权难以准确界定,从而产生严重的外部不经济。对于矿产资源开发者而言,既然污染大气、污染地下水、堆放矿业废渣、破坏土地是不受约束的,那么矿产资源开发者几乎没有可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自身成本最小化的自利动机驱使下,主动地选择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治理,而去承担所谓的“社会责任”。针对外部性的治理对策,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庇古提出的利用政府干预,通过征收庇古税和提供政府补贴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二是科斯提出的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市场利用市场机制自行解决外部性问题。
3 生态经济学理论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前进,人类向大自然攫取了大量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工业化时期,向生态系统排放了越来越多的废物,不仅越来越扰动生态系统,而且更是直接威胁到了处于生态系统中核心地位的人类的自身生存。无论是从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到波尔丁《宇宙飞船经济学》,还是到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均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种种危机,“零增长理论”、“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和托宾的“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等,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人类社会活动与生态系统协调的方法与途径。融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生态经济的核心思想源于对生态学中食物链的分析,研究由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复合而成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构造、功能及其客观规律性,着重探索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相互关系、发展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关系等。通过对上述各种关系的研究,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性,从而指导社会经济在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在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可供实践的具体模式和途径。
4 系统论理论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里若干要素通过一定关系联系。系统包含不同层次的系统元,系统元之间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耦合关系,耦合关系决定着总体的作用,总体的作用最终决定着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系统在形成、生长、维持、老化和解体等阶段过程中,伴随着结构的演化和转变。
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耦合发展的共生系统——矿区生态经济系统,运用系统论来指导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与生态系统保护活动,就体现了系统思想。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通过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多重耦合系统,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系统元与影响因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高阶的、非线性关系。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实际上是一个集矿产资源开发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等的复合系统,这个复合系统遵循“资源—经济—生态”复杂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运动规律,经历从形成、成熟和衰退的演化过程。矿产资源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会给矿产资源勘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质量提高提供更力的资金供应及技术支持,增加了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和强度。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经济发展速度又必须限制在生态系统可承载阈值内,突破这一阈值,将会导致生态系统严重恶化,并会反作用于影响矿产资源开发系统和经济系统。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强化耦合关系,矿产资源开发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是一种双向的约束性质耦合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1)[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庇古.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3]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张复明,普景秋.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闫军印,赵国杰,孙卫东.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开发与原生态 篇11
目前, 大多数英语课堂教学仍是典型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搞“一言堂”, 学生只能是“被填鸭式”的教育, 这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课堂中存在的多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客观上抑制了诸因素的互动与课堂教学的发展, 甚至破坏了课堂的自然生态, 使本应活力四射的课堂布满“死气沉沉”的气氛。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以传统的教育观为指导思想, 在实际教学中, 课堂生态失衡, 导致语言教学自身机制所存在的惰性, 使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减弱, 造成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现象, 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外语知识、技能与相关的能力, 同时在时间、精力、人力等方面造成极大浪费。
1. 教学手段单一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英语课堂就是教师、教材、黑板、录音机。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轴线展开的填鸭式教学, 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因此,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没有兴趣整个学习就是枯燥无趣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 使学校的整个教学质量也停步不前。
2. 教学资源单一
作为一门语言, 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而现阶段, 一般学校的学生, 学习处于封闭状态, 学生之间的沟通少, 交流少, 语言交流氛围更少。同时, 对于教材的局限性也很大, 只是局限于教材的学习根本不能把英语学好。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大量的学习材料类似高考模式的全真试题成为学生的课外补充, 这根本达不到锻炼交际、提升语言能力的目的。
3. 评价系统单一
目前, 我国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就是学生考试的平均分和高考升学率, 这也造就了教师教学的应试目的———为考试而教。同时, 学生也想通过考试, 这与教师的目的不谋而合。看上去和谐的教育其背后有着很大的矛盾。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初中英语生态课堂与学生潜力开发的结合
在这个物质和金钱的经济时代, 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然而, 教育界也不例外。新课标基本理念则处处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要求教师进行个性化教育,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建立综合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而人文中心教学原则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 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因此, 初中英语课堂需要把新型课堂模式和开发学生潜力结合起来。目前, 我校在国家教学计划的指引下, 借鉴教师的教学经验, 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状态, 试图探求新型的生态课堂操作内容及怎样在课程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潜力。
新的教学模式下, 在一个学生初步实践的过程中, 第一步要求就是把课后作业改为课前作业, 这是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最重要的一步,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每个学生先自主学习, 把第二天要学的知识列出来, 特别是自己不理解或者读不来的单词、短语、句子等要标注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内容自己编几道练习题写在预习本上。教师再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保证每个学生落实这项工作。这样做的实质是给了学生一个课题,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 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具体的课堂应用中由一节学案为例:在学习Unit 14 Festivals (节日) 时, 让学生提前预热, 头天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去找出课文中的生词, 学会拼读, 并记录自己不懂的单词、短语或句子。还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相关的外国节日, 进行简单的了解。接下来的课堂教师将会让学生介绍一个外国节日。第二天一上课, 教师就叫小组长检查每个学生是不是做了预习作业, 然后把自己读不来的单词, 不理解的句型在小组中讨论, 形成“兵”教“兵”, “兵”带“兵”的模式;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外国节日。在此期间,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 也可参加小组讨论或引导较弱的小组学习或随机点拨指导, 尤其注意“学困生”的参与。我们称这一步为课前热身, 检查预习, 大约10分钟 (即第一步) 。
第二步就是文本自学, 整体感知:各小组把自己这个小组学习讨论后出现的问题和对本页句型的理解写出来, 并出示小白板, 讲解本组的理解, 然后其他组同学帮助解决提出的问题, 并进行补充讲解, 接下来就是教师点评, 并指出本课程要注意的知识点和重点。教师秉承的思想就是少讲甚至不讲, 不让学生有依赖思想。这个过程大约15分钟。
第三步就是拓展延伸, 展示成果:学生小组进行外国节日相互交流的简单英语后, 再进行全班交流。或者安排一个游戏环节, 一位学生用简单的英语句子介绍一个外国节日, 让其他学生回答是什么节日。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课堂吸引力, 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和听力等能力, 更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约10分钟。
第四步就是当堂过关, 反馈矫正:学生完成同步训练 (或者学案上的练习) , 师生共评, 反馈矫正, 约8分钟。最后布置第二天的预习作业 (包括生词, 听力内容, 以及语法聚焦的归纳总结) 约2分钟。
最后, 在新时期下, 教师还要重视多媒体的利用, 其能够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 改善教学环境, 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输入, 优化教学结构;积极主动的学生, 使整个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和积极, 学习劲头十足, 其内在的潜力被无形中开发。最终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强化师生互动, 教师和学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合作的探索者, 学生和学生成为协同的自主学习者, 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 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探究潜能, 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 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自学才是关键。课堂生态教学观为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 把生态外语教学观应用于课堂教学, 既指导英语教学实践, 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课堂生态教学观为当今教育界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 值得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牛跃辉, 赵婷.课堂生态观:一种新型的外语课堂观念[J].College English, 2007 (09) .
[3]赵联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在英语课堂中的体现[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01) .
【开发与原生态】推荐阅读: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07-04
开发生态饲料06-27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05-30
生态旅游的开发12-08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10-01
皇冠镇生态旅游开发07-20
江西生态旅游开发的探讨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