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旅游村建设合同

2024-06-21

原生态旅游村建设合同(通用8篇)

原生态旅游村建设合同 篇1

关于黔西南州民族文化原生态旅游村的联合建设和开发合同书

甲方:黔西南鑫源原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乙方:黔西南州兴达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自愿达成如下黔西南州民族文化原生态旅游村的联合建设和开发协议:

一、项目选址:该项目位于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鱼龙村一组,详见黔西南鑫源原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年5月21日与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鱼龙村一组签订的《联合开发合同》,作为本联合开发协议书的(附件一)。

二、规划方案:详见黔西南鑫源原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黔西南州民族文化原生态旅游村可行性报告》及规划设计图,作为本联合开发协议书的(附件二)。

三、联合建设和开发年限:自本协议签订后联合开发四十年,合同期满后,如需合作可另行签订合同。

四、资金来源:由甲方自行筹集。整个项目需由甲方筹措资金3000万元,详见《黔西南州民族文化原生态旅游村可行性报告》。

五、联合建设和开发方式:甲方投入资金,乙方投入技术并按规划设计图纸的要求对整个项目进行施工建设。

六、股份比例:甲方占51%,乙方占49%。

七、甲方的责任:

1、本项目的各项申报、审批等手续,由甲方负责。本项目的申报、审批等手续办理成功后,甲方应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组织成立董事会,明确甲、乙双方在公司的地位、职责、人员、职务、财务、经营管理等企业管理措施。

2、乙方在建设施工期间,甲方必须按建设计划保证资金按时、足额投入,如因甲方资金投入不及时、不到位而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由甲方承担赔偿及违约责任。

3、乙方在建设施工期间,甲方必须妥善处理好与当地村民的土地、青苗补偿等事宜,如因此而使乙方不能正常施工的,则由甲方承担责任,造成的损失由甲方负责赔偿。

八、乙方的责任:

1、按照公司的决策参与董事会,并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的规定,参与企业的管理。

2、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乙方应以公司利益为重,例行节约措施和注意民工的安全防护,如因管理措施不当而给民工或甲方造成损失的,由乙方承担责任。

3、乙方必须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施工任务,除不可抗力的因素外,而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由乙方承担赔偿责任。

九、违约责任:

十、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另行协商处理,且有关协议及争议事项均适用中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有关法律、法规。

十一、本合同自双方代表签字或捺印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双方必须共同遵守。

十二、本合同一式份,除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外,其余……。

甲方:黔西南州鑫源原生态旅

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

公司职务:乙方:黔西南州建筑安装 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 公司职务: 二OO八年七月二十日

原生态旅游村建设合同 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瑶山村

1 引言

瑶山村生态旅游区位于昭平县富罗镇,地处北纬23°39′~24°24′,东经110°34′~111°19′,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19.9℃,年均降雨量为2046.6mm,常年多雾,冬旱不明显,具有典型的山区气候特点,距贺州市区约95km,距桂梧高速公路富罗出口16km,距梧州市区88km,距黄姚古镇45km,距镇政府所在地14km。瑶山村生态旅游区是一个自然风景区,它的东西面山峦轮廓优美,险峰林立,属中低山脉,地势南高北低,狭谷缺口幽长,河床陡峭,水流湍急,形成了多处瀑布奇观。

2 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

2.1 旅游资源评价

2.1.1 浩瀚苍翠、神奇多彩的森林景观

瑶山村旅游区保存着较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除了毛竹林外,其它均为原始天然植被,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古稀植物数百种,树上长满苔藓、藤蔓、野果,其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多样的植物群落形成不同的森林景观效果。

旅游区内有丰富的森林植被类型,形成了变化多端的森林景观,有冠似积云、绿荫如盖的天然阔叶林复层林;有亭亭玉立、虚心有节的毛竹林;有林象整齐、四季常青的马尾松林。森林景观季相斑斓,一年四季色相交替,旖旎多彩。春花烂漫,夏树浓荫,秋枫绚丽,冬竹傲然,构成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景观的独特风韵。

2.1.2 秀丽壮观、多姿多彩的水体景观

旅游区除了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还隐藏着一条双头河,河道间沟壑纵横、流水绵延,河流由西向东穿过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大片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水流常年不断。双头河床陡峭,水流湍急,形成多处瀑布奇观,由此而形成或高或低、大小不等的瀑布群体,共有瀑布5级,落差最高的约十余米,它们或如珠帘天降,或如白练飘逸,蔚为壮观。河水一年四季水源不断,水流绵延,在最干枯季节仍保留源源不断、清澈见底的水流。

2.1.3 神秘莫测、绚丽多彩的气象景观

瑶山村是一个高山林区,由此云、雾、雨就成为林区内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这些气象天象景观的存在,才使得瑶山村诸多景观显得那么空朦、神秘。清晨,整个林区密雾笼罩,呈现出一个雾气茫茫的乳白色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色世界渐渐地开始流动、浮游,变成飘浮淡薄的轻纱,萦绕山头或林间。尤其是有太阳的日子,随着太阳的上升,山腰雾游云走,太阳也变得羞羞答答,忽隐忽现。“犹抱琵琶半遮面”一阵后,万道金辉,普照大地,最后才现出那幽深壮丽的林海全貌。当人站于峰顶时,常会遇到雾与风赛跑的精彩场景,在阳光的作用下,会呈现一片橙红瑰丽的雾海景观。

2.1.4 高路入云端、一览众山小的峰谷景观

在瑶山村旅游区所处的地带,沟谷相切,相对高度大。境内峰谷屹立、奇峰对峙、地势险峻、千姿百态、沟壑纵横、群峰漫舞,奇峰悬崖多为茂密的森林所覆盖,特别是境内主峰红楼顶,其海拔658m,登上山顶远眺,远山近壑、层峦叠嶂、苍莽壮阔、延绵起伏。看云海、观日出、览佛光,美不胜收。

2.1.5 清新舒适、优良洁净的气候及环境

旅游区四周群山环绕、古木参天、沟壑相间、溪水潺潺、宁静幽雅,生态环境质量优越。人为活动强度低,大气、水体、土壤均未受到污染。森林覆盖率高达95%,形成古朴、原始、宁静、祥和的气候环境,为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森林所特有的调节气候的作用,造就了区内独特的小气候环境。盛夏,当城里酷热难耐时,该区绿影婆娑,阴凉清爽,气温较林外低3~5℃。由于该区远离闹市,地广人稀,空气中少有SO2、尘埃,富含负氧离子。洁净清新,森林不断释放出各种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挥发油。旅游区内溪谷纵横,溪水常年不断,水源丰富无污染,水体碧蓝清澈,水质洁净甘甜,达到国家一级水质标准。大气环境现状良好,大气的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3个主要大气环境质量指标都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2.1.6 历史悠久、纯朴浓郁的民风民俗

瑶山村是过山瑶民族聚居区,瑶族风情习俗独特古朴、丰富多彩,至今还保存着瑶族传统的风俗习惯,衣、食、住及节庆、婚俗、劳作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瑶山村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创造了独具一格、光辉灿烂的文化。那依山傍水、防暑御潮的干栏结构吊脚楼,色彩斑斓的瑶服,凝重古朴而又极符科学原理的盘王鼓,功效显著、奇秒无比的瑶医,享誉桂东北大地的“多声部瑶歌”,无不闪耀着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而流传着的众多民间神话传说,都生动地刻画了当地老百姓不畏强暴、勤劳勇敢的精神,其中也不乏古代劳动人民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古老传说。这对于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地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有着重大意义。

2.2 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旅游资源有无特色,是能否进入商品性的基本标志。特色价值越高,则吸引性、商品性及开发价值就越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瑶山村生态旅游区进行了分析。

2.2.1 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瑶山村生态旅游区地处深山、水源林保护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中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该区具有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人文活动等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瑶山村生态旅游区所处的区域主要的旅游资源有雄伟险峻、层峦叠嶂的峰谷景观;有浩瀚苍翠、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有秀丽壮观、绮丽多姿的瀑布群景观;有品种繁多、珍稀奇特的动植物资源;还有多姿多彩、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

2.2.2 特点显著、品位较高

瑶山村生态旅游区是桂东地区目前发现的集休闲、避暑、观瀑、探险、历史于一体的景区,特别是多级山崖跌落形成的形状各具特色,高低不等的瀑布区,绵延于山涧之间,其壮观秀丽、流畅曲水,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品位较高。由于该旅游区地形复杂,地表相对高差悬殊,周边地区处于原始森林覆盖之下,形成了春冬不冷、夏季不热,四季宜人的森林气候。优良的环境,舒适的旅游气候资源,是开发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2.2.3 分布集中、开发潜力大

瑶山村生态旅游区位于昭平县富罗镇瑶山村委,距桂梧高速仅16km,这里交通方便,电力充足,给景区开发带来极大的方便。瑶山村大小5个瀑布集中在1km的范畴内,极大地方便了旅游前期开发的投入。除此以外,该景区还可以延续开发二期探险、三期漂流、四期度假等旅游项目。

2.2.4 区位优势好、客源市场广阔

瑶山村生态旅游区距驰名中外的黄姚古镇45km。周围旅游景点有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紫云仙境、富罗温泉、玉石林、临贺故城、客家围屋等,各有特色,优势互补。饱览贺州秀丽山水后,驱车前往瑶山村生态旅游区,一览独具特色的瀑布区、生态旅游区、民俗风情旅游区,享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而贺州旅游业的日益繁荣,昭平旅游特色名县的创建,必将促进瑶山村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带动族乡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瑶山村集瀑布、探险、生态、少数民族风情于一体,随着旅游区的合理开发,景区建设的完善、服务功能的健全,该旅游区必将成为桂东的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3 开发原则

3.1 主题特色原则

产品开发要体现生态观光旅游的主题,突出旅游区的生态环境、生态观光产品、资源、设施、服务、线路、景点组合特色等全方位的个性特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立体思维动态开发模式新观念,开发建设在区域旅游市场上独有或与周边地区互补的旅游产品。

3.2 因地制宜原则

旅游区旅游开发应立足多级瀑布和山林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开发模式,尽量以合理的投入开发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实现快速启动,滚动发展。

3.3 系统协调原则

要贯彻“大旅游”的整体观念,旅游区的总体布局、项目策划、发展目标等要与大桂林旅游圈乃至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也要与昭平县的经济、旅游发展相协调,真正实现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观、整体观,使之成为贺州旅游发展中的旅游精品工程之一。

3.4 适度超前原则

结合旅游区的优势与特点,立足现在,适度超前,树立能适应新世纪旅游市场需求的观念,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与规律,设计和推出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3.5 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营管理必须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根据旅游者的新的需求趋势,结合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建设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拳头旅游产品,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3.6 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旅游区的旅游开发要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坚持以“保护促发展”的思想,在切实保护好旅游区旅游资源和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4 旅游区功能划分

根据瑶山村生态旅游景区的资源组合、地域特征、开发方向以及生态环境等特点,以景区地域空间的完整性和空间布局的协调性为原则,将生态旅游景区分为6个主要功能区(见表1)。

5 开发对策与措施

5.1 树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观

树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观,也就是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对于环境脆弱、生态平衡易受人为活动影响,生态环境遭破坏后难以自我恢复的资源,一定要讲究适度、合理和科学的原则。

5.2 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机制

为了保障生态旅游的正常运转,除了开发商、经营商和旅游者共同配合外,还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生态旅游科学管理机制,它包括由各部门组成的协调管理机构,能够在各个环节行使监督和检查职能的高素质人员,以及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的管理条例和法规等。

5.3 科学确定旅游区游客容量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必须严格控制容量。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开发生态旅游区域进行环境影响和承受能力的评价,力争把游客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

5.4 建立旅游区社会、文化、环境跟踪监测系统

旅游活动可能会带来不可预见的社会文化变化,必须对正面和负面影响慎重研究,要充分了解旅游区对当地社区生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及可能后果,有必要建立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建立监测系统,监测景点影响范围内(包括旅游区内外)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区域游客行为的变化。及时评价旅游对当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及时发现旅游区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使旅游区管理部门和当地社区做出正确分析和适当处理,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5.5 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消费活动,需要参与者具备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在目前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普及工作,强化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意识,提高广大参与者的生态素质。宣传教育的方式包括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旅游区内设置展览馆、游客中心、宣传牌以及导游讲解等。通过“寓教于乐”方式的宣传教育,既起到对全民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起到扩大生态旅游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进行生态旅游的作用。

5.6 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公认的“扶贫旅游”,特别强调社区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中,并从中获取经济收益。生态旅游要发展,其开发项目就必须同社区利益需求联系起来,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生态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规划、景区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等。旅游区要处理好与社区的利益关系,尽量顾及社区居民的利益,让社区居民通过生态旅游得到实惠,支持旅游区的工作,从而达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伏霞.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4(9):68~71.

[2]覃勇荣,陆锡东,刘旭辉.木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J].天津农业科学,2014(12):67~71.

[3]杨主泉,胡振琪,吴忠军.桂林彭祖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2):189~192,222.

[4]何爱红,王亦龙.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6):211~219.

[5]王忠斌,杨小林,赵佩燕,等.派镇-墨脱徒步线路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9):205~208.

贾家庄:共同富裕的生态旅游村 篇3

1994年,贾家庄村就开始在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旅游园区上作文章。他们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绿化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以建设生态园为依托,开始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建设。

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有关部门经常深入园区工地调研指导工作,为生态园的建设运营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1999年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莅临生态园视察指导,对贾家庄村平地造景观,白手创大业,重视环保和农业旅游的壮举,给予充分肯定。

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省长刘振华、省委副书记李景田、省人大副主任姚新章等省级党政领导,多次到生态园调研指导工作。

非洲21个国家的高级外交官,俄罗斯、法国等7个国家的高级记者,不远万里,分批慕名参观了贾家庄生态园和农业、企业、村镇建设。

同时,生态园还接待了原国家外交部副部长符浩,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茄等领导。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大学、山西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院校师生,山西重型机械厂的党员和老干部参观团也分批到贾家庄参观学习。

花园一样的村庄

漫步在美丽的贾家庄,但见处处绿树成荫,遍地花草如茵,宁静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令人赏心悦目。漫步园中,处处树木繁多茂盛、花卉五彩缤纷;这里,15万平方米的生态园,湖面碧波荡漾、环境优美怡人;只见林木千姿百态,花卉五彩缤纷,湖面碧波荡漾,处处令人赏心悦目。

1997年,贾家庄开始探索农业旅游,投资5000万元在原先废弃的旧砖瓦场上,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生态农业旅游园区。据介绍,开园一年多的时间,其发展已呈现出生机勃勃、后劲十足的强大势头。如今的生态园已经形成集种植养殖、休闲娱乐、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基地,这里不仅是人们慕名前来的休闲之地,而且是展现生态农业的亮丽窗口,迎来了国内外众多领导和客人的到访。

具有远见卓识的贾家庄人,从2001起,就在这里每年举办一届商贸旅游节,不断积累经验、资金和人才,随后又建起了占地7万平方米的文化体育广场。

光荣的历史,成为发展旅游的基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之魂,旅游就缺乏内涵,旅游经济就缺乏后劲。”六十多年来,贾家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发挥群众的智慧,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盐碱滩变为农村城市化、村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生活现代化的富裕文明的小康村,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明村”等光荣称号。

在这期间,也孕育了具有光荣传统、富有时代特色、群众广泛参与的贾家庄文化,这一文化的最大特色是集体主义精神,这也是贾家庄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坚定信念与执着,深深扎根在贾家庄每一个人的心田,激励着贾家庄一代又一代人。

彰显“集体主义”的特色旅游

2006年,贾家庄成立了腾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北京首创集团合作,建成了山西首家生存拓展培训基地。基地设在文化体育广场,通过空中抓杠、合力过桥、背摔、集体木鞋等培训项目,达到磨练个人意志、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意识、熔炼新型团队的目的。

在参加拓展培训之余,在体育广场走走,凝神远望 “百把镢头闹革命的雕塑,到展览馆欣赏一下摄影作品,了解贾家庄精神的内涵,游客处处能体会到集体主义的魅力。

贾家庄拓展培训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 “全国青少年德育实验基地”,被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山西高校学生协会、省青少年协会等10多家单位确立为培训基地,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省内外各团体纷纷慕名而来。

红红火火的旅游经济让贾家庄加快了发展步伐,他们在2009年建起了一座集“会议接待、旅游度假、餐饮服务、拓展培训”于一体,彰显“乡土风情与都市气派”特色的四星级涉外宾馆——裕和花园酒店。上马了高尔夫球练习场,提高旅游档次;创办了吕梁煤校北校区,为文化旅游产业储备人才,这些措施在不断增强贾家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后劲。

发展

1994年,贾家庄村被列入全省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他们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式下的共存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村民生活富裕安康的新路子,进一步加大创建文明和谐村的工作力度,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改善环境、提高全民的素质为基础,扎实工作,整体推进文明和谐村创建工作健康发展。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突破一亿元,创利税突破一千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五千元。

旅游是贾家庄村的一大品牌,早在2003年就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多年来,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视察指导;4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慕名来参观访问;一代文豪郭沫若参观后曾即兴挥豪写下了“杏花村外贾家庄.红旗高举在汾阳”的赞美诗句。

1950年以来,贾家庄村一直是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贾家庄先后荣获“全国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显见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千家村”、“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明村”等光荣称号。村党支部书记刑利民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2012年修建的贾家庄村史展览馆,以弘扬红色文化为己任。通过声光电、实物、图片、沙盘等手段全方位展示了“红色贾家庄” 6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了解贾家庄、认识贾家庄、感受贾家庄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和德育实践基地。

贾家庄汾州民俗文化园中,汾州民俗馆、文昌书院、祭祖坛、汾州食府、三星殿、农耕体验园、汾州古街已经于2014年全部建成,并陆续投入运营。

2014年6月,贾家庄村全面启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对全村现有的景区、景点以及未来的综合发展进行全方位规划。涵盖游客接待中心、村史展览馆、马烽纪念馆、生态园、生存拓展基地等景点,以及串联各景点的精品旅游路线。并一举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审组的验收。

2015年,贾家庄村更是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先后将水泥厂升级改造为恒鼎文化创意园,开设18.18恒记展览馆、万年青公社茶馆、体能拓展乐园,生活艺术馆等景点,举办《歌从黄河来》、台湾美食嘉年华,民俗展演、商贸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推出汾州食府家宴,裕和新尚品养生火锅等特色美食,让游客留恋忘返。

近日,由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的乡村旅游品牌推介行动——中国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评定揭晓:山西.汾阳.贾家庄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

这是贾家庄村继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后又一“国字号”荣誉头衔,是对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区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高度肯定!

村活动中心建设合同书 篇4

合同书

甲方:XXXX乡人民政府 乙方:XX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甲方将XXXX乡XXXX村活动中心工程,承包给乙方建设施工,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施工合同如下:

一、XXXX乡XXXX村活动中心工程项目:施工地点:XXXX县XXXX乡XXXX村X组;土石方工程XXXm,砌筑工程XXXm,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XXXXm,屋面及防水工程XXXm²,及园林绿化:栽植银杏树XX株,小叶女贞XXXm²,红叶石楠XXXm²等,具体见《XXXX县XXXX乡XXXX村活动中心工程工程量清单》。工期为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4月19日,计50天。乙方必须在规定工期内完成施工。

二、工程的发包方式为包工包料,施工单位须做到安全、文明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由施工方负责。

三、在施工过程中,甲方有权对乙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抽查,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重新施工建设。

四、该XXXX村活动中心工程项目,具体详细见《XXXX县XXXX乡XXXX村活动中心工程量清单》。项目实施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按中标单价据实结算。施工单位使用的材料必须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为确保工程质量,施工方应指定专人负责质量,甲方委派专人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五、甲方验收合格后,除扣取总价款5%的质量保证金外,付清价款,质量保证金时限为壹年,乙方出具建安发票。

六、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效力,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XXXX乡人民政府法人代表(委托人): 乙方: 年12月25日

那布村生态村建设规划 篇5

一、基本概况

(一)那布村基本情况

那布村辖24个自然屯,31个生产小组,总户数755户,人口3364人,有壮、汉等民族。耕地面积4850亩,其中水田2100亩,旱地2750亩。全村山林面积约1.2万亩,现在水利设施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村民的农业技术一般,所以村民生活过得并不富裕,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78元。糖料蔗是全村的主要支柱产业,黒皮蔗、木材、松脂、无公害蔬菜是那布村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那布村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交通便利,为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和运输业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村民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条件较好,通讯发达,电信、移动网络信号覆盖所有的自然屯。

(二)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臵

那布村位于叫安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距离上思县城6公里,全村总面积39平方公里,县城至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公路横贯穿村中心。全村环境优美、交通十分便捷,是叫安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气候条件

那布村紧靠十万大山山脚,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冬夏交替明显,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全年

平均气温18.2℃,最热8月平均气温29.8℃,最冷1月平均气温6.9℃。年降水量1792.4毫米,全年无下雪现象。

3、植被

那布村目前的植被资源以人工栽培作物为主,大体分为农田、松树、速丰林、八角、肉桂、竹林等种。

(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水资源: 那布村紧靠十万大山明江河沿岸,水资源丰富。

2、土地资源

那布村共有耕地面积4850亩,山林面积1.2万亩。

(四)能源消费结构

那布村村民的生活用能以电和沼气为主,全村共建沼气池300多座,电能主要用于照明和家用电器,沼气作为生活燃料在那布村已得到普及。近年来,环保能源——太阳能的利用也越来越广了,部份农户家中安装了太阳能,绝大部分农户家中仍保留着以烧柴草为燃料的灶头。

(五)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污染源的排放状况(1)废水

那布村辖区内拥有酒精厂、松香厂等两个企业,都没有涉及污水污染,该村农户门前屋后排水废水处理良好。(2)生活垃圾

全村生活垃圾年生产量为400吨,回收利用率80%,残留量为80吨。

2、环境质量情况

(1)那布村的水环境质量是纯天然的山泉水。

2、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大气能功区域中规定的标准。

二、那布村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那布村地处十万大山山区,信息接收不便等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技术的落后,市场信息的变动不能够及时的把握,缺少市场的灵敏度,高山的气候,使得农业的生产要依靠天气的自然变化,“靠天吃饭”还是那布村老百姓面临的问题,所以在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都明显趋于弱势。

(二)村庄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

地势低缓平坡的那布村,居民住房相对分散,而且各个自然村中主要道都过于偏窄,而且房子建设的比较凌乱,缺少统一的规划。

(三)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那布村离县城有7公里,村中很多年轻的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都是些中上年龄的人或者儿童在家里,不容易接收新信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那布村建设生态村的规划目标

结合本村实际,推进全村农业向无公害、绿色食品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建设生态农业,开展农业无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建成一个“蓝天、碧水、绿地的优美环境,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在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尽快发展经济与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同步目标。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挖掘村内部潜力,使农村的物质和能量能多层次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物质、能量循环,再生利用的功能,在整体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11年,已初步建成了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线条,一个高效、稳定、合理、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的生态环境系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把那布村建成了一个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环境优美,社会文明。

四、那布村对环境综合整治

那布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是:加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公共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主要道路要全部实施硬化;村民住宅基本达到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要求;加强村庄绿化建设,防治水土流失,村庄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

一、优化村庄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根据现有村民住宅分布情况,结合实际,对新建村民住宅实行统一规划,集聚建设,生

活污水全部经过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对现有村民住宅中尚未建成无公害卫生厕所的农户要制订整改计划,加紧整改。

二、加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臵以及河道的保洁、清淤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村庄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及河道的保洁、清淤,要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建设,切实开展河道的“三清”工作,努力改善地表水的观感和水质质量,防止因河道积杂、积淤而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

三、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按照生态村建设的要求,加快村庄河道整治。村庄内村组道路全面进行硬化,做到村到组,组通户,道路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着力改善村庄面貌,加快自来水建设,并在适当的地域建造标准化的公厕,以方便群众。

四、加强绿化建设,美化村庄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村庄内要合理规划绿化建设,着力扩大绿化面积。道路、河道两旁种植苗木、花草、草坪等,美化环境。禁止乱砍乱伐现象,以确保不造成水土流失。

五、那布村主要生态建设项目

一、生态农业

每年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至2项。

二、污染防治

1、投入6万元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2、投入10万元对河道进行整理、清淤、保洁。

3、投入30万元进行改厕防治工程。

4、投入40万元进行生活污水治理

三、村庄道路、绿化、桥梁建设。

投入2150万元进行新村改造,投入30万元进行自来水改造,投入50万元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20万元种植绿化并对其做好养护工作。

合计共需投入资金2280万元。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构。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要高度重视生态村建设工作,把创建工作作为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确定专门人员负责生态村的建设工作,制定建设工作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各项创建任务。

二、加强管理,强化指导。

村级组织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管理,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力度,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要积极会同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生态村建设的技术指导,努力提高生态村建设的技术水平,切实推动生态村建设进程。

三、加强投入,规范建设。

要切实加大生态村建设的投入,广辟资金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村的各项建设中,以弥补生态村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要按照生态村要求的各项规范和标准,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努力提升生态村建设的质量。

四、加强宣传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要切实加大生态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村村民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利用召开村民代表会,分析生态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讨论,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制定相关的村

原生态旅游村建设合同 篇6

3.1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首先,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对每个乡村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制合理可实行的乡村规划,严格按照乡村规划来建设,综合治理生活垃圾和污水,从而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构建中国美丽乡村。加强村内基础道路的建设,对已经建设好的道路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对正在建设的道路要严格质量,延长村内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建立村内筹资、社会捐助、政府资助相协调的可持续的的管护制度。要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把具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从而保证其完整性。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提高乡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其次,推动乡村人口的城市化。完善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有能力的农民搬进城市,在城市定居下来,并为其在城市生存提供帮助和就业指导。

3.2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是在保护乡村原有风貌、原有生态的基础上,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乡村的生活水平,让人们获得幸福,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如何促进村名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显得格外的重要。(1)农户与企业相结合。要鼓励有能力的农民自主创业,同时要加强村名之间的互助,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吸引农户回家就业,避免空心村的恶化和自然村落的消失。(2)因地制宜,发展企业。每个村落都应该挖掘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鼓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发展,通过这样,促进村民的就业,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4.结论与讨论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当今我国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实现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是未来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依据,通过对目前我送过人居环境建设现状的描述,发现了一系列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合国家政策,提出了解决目前人居环境的措施,为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没有提出人居环境的评价方法以及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在这个方面存在继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贾向琳,居住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10).

[3]周直,朱未易.人居环境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12).

[4]骆永明.我国土壤污染退化状况及防治对策[J].土壤:(5).

[5]杜书廷,尚世宇,生态理念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3).

[6]胡伟.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研究[J].新农村建设:2010(5).

原生态旅游村建设合同 篇7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以京郊延庆县井庄镇柳沟村为研究对象。柳沟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15km处, 全村共有402户1100人, 村域面积为573hm2。柳沟村明清时期为屯兵驻地, 至今尚有古井、古庙和城墙城门遗址, 又称为“凤凰城”, 是北京市级民俗村、北京最美乡村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柳沟村自2003年发展乡村旅游, 最著名的旅游吸引物是当地的传统美食“火盆锅—豆腐宴”, 餐饮特色吸引了延庆县城游客、北京城区游客甚至外国游客。餐饮消费量巨大, 带动了周边村的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 当地政府和村民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 改变了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大量游客在村落及周边区域进行游憩休闲活动给当地资源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 产生了生态足迹。

1.2 乡村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食宿环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吃住在农家是乡村旅游的显著特点, 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室内娱乐活动也常发生在接待农户家中, 因此将食宿和室内娱乐合并计算, 通过经营户的供给分析该环节的消耗, 主要分为三部分计算, 见式 (1) : (1) 计算游客食用食物消耗时, 本地食物以本地产量为依据, 采用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调整;外地食物产区基本都在国内, 因此以中国各农作物产量为依据, 再采用均衡因子进行调整。 (2) 农产品初加工能源消耗以所有需要加工的粮食、植物油、豆制品质量乘以单位质量的碳排放系数, 再折合为相应的林地面积 (CO2土地吸纳系数6.6t/hm2) [4], 并通过均衡因子调整。 (3) 通过调查经营户烹饪加工、住宿和室内娱乐各种能源实际消耗量乘以碳排放系数, 再折合为相应的林地面积和通过均衡因子调整。

式中, TEFa指住宿环节生态足迹;L指土地类型;Ci、Pi分别为第i种食物游客消费总量与产量;yL、wL分别指各土地的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 如果是外地土地, yL=1;Qj为需加工的初级农产品量或化石能源消耗量;Rj为碳排放系数;A为土地吸纳系数;Wf为化石能源地 (林地) 均衡因子。

旅游交通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为发展旅游, 当地出现了将可耕地改建为道路、停车场等, 成为建成地, 各种建成地经加总后采用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调整;游客自驾车、乘坐旅游大巴等交通工具会产生化石能源消耗, 可根据碳排放折算为相应的林地面积, 分别计算每种交通方式消耗的林地面积, 再通过均衡因子调整, 这两部分生态足迹加总获得交通生态足迹。

式中, Si为建成地面积;yb、wb指建成地产量因子与均衡因子, 其余同式 (1) 。

游购娱环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乡村旅游游览、室外娱乐、购物通常融合在一起, 如垂钓和采摘活动, 水域和菜园、果园既可提供游憩观景空间, 又可提供可购买的水产品和蔬果;村庄周边作物种植既可构成乡村独特的大地景观, 又可出产农产品供游客购买。由于旅游购物一般为当地土特产品, 尤其以当地农产品为主, 包括果蔬、杂粮、水产品等, 这几类活动可能会产生建成地、占用可耕地或水域、化石能源地等。由于这部分只有可耕地占用, 因此生态足迹也根据实际占用可耕地面积并以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进行调整。

式中, Ci、Pi分别为第i种食物游客消费总量与产量;Sj为游购娱环节对本地各种土地占用;其余同式 (1) 。

废弃物处理生态足迹计算: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水通常需要运到垃圾和污水处理厂进行专门处理, 运送餐厨、生活垃圾产生油耗 (当地使用汽油) 、填埋火炬焚烧后产生CO2;运送餐厨、生活废水产生油耗, 污水处理耗费电能, 需要分别核算运送和处理部分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游客呼吸会产生CO2, 根据游客停留时间分别计算游客呼吸的碳排放;这几部分消耗最终会转化为相应的化石能源地 (林地) 面积, 经均衡因子调整后获得生态足迹。填埋垃圾、处理废水需要垃圾填埋场和废水处理厂, 乡村旅游一般只需要借用当地设施, 无需新建, 因此不产生建成地。

式中, M、N分别为垃圾、污水处理运送次数;Qp为每次汽油消耗量;Rp为排放系数;Qc为甲烷产生量;Qw为污水处理量;Kw为处理单位质量污水耗电量;Re为电力排放系数;D为各类游客停留总天数;QCO2为游客每天呼吸产生的CO2;其余同式 (1) 。

乡村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将上述四部分进行分别加总, 可获得所有游客总生态足迹, 除以游客数可获得每个游客的生态足迹;还可分析各环节产生的生态足迹的结构, 以及乡村旅游对各类土地的占用情况与结构。

1.3 数据来源

主要是: (1) 一手数据。2012年6月、7月、9月在延庆县获得, 后在2013年进行补充调研。获取方法主要有与业主调查访谈和相关工作人员访谈;游客在当地的餐饮消费和住宿消费通过采访当地业主获得, 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消耗量、产地, 以及本地部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餐饮加工过程和住宿的能源消耗、水消耗, 产生的垃圾、废水处理方式, 游憩地及当地停车场、景区道路、景观地、垃圾废水最终处理量和处理方式等通过访问当地县乡主管乡村旅游的工作人员获得;游客购物习惯、购买产品和购买量通过从业居民及相关工作人员获得。 (2) 二手数据。主要有相关统计年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行业标准和当地以前的调查数据。本文采用北京市产量因子[5]、中国产量因子和WWF 2005年的均衡因子[6], 考虑到乡村旅游不涉及对外贸易, 因此生态足迹结果以“国家公顷” (chm2) 表示。 (3) 数据加工。当一些数据的一、二手资料均不具备时, 则采用一、二手资料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加工。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宿环节的生态足迹

游客在目的地的餐饮消耗由本地和外地共同供给。本地主要有玉米、黍、大豆和部分蔬菜, 以及禽蛋、山野菜和菌类 (该部分是农地或化石能源地副产品, 未计入生态足迹) 。由于本地气候寒冷和水源地保护等原因, 小麦和水稻等主食由外地供给, 猪肉、食用油和水产品也由外地供给。经核算, 本地供给消耗了114.6151hm2可耕地, 外地供给消耗了115.87hm2可耕地和535.7461hm2的海水水域面积。经调整并加总, 获得食物和饮品生态足迹723.9454chm2。

注:文中的本地指延庆县境内, 外地指县境外, 以下各表相同。中间数据来自业户访谈、延庆县统计信息网、北京市统计信息网、FAO数据库、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有关文献[1];农产品加工碳排系数参考吴燕相关文献;化石能源碳排放系数参考自各省市部门网站 (根据《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2589-2008) 以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发改办气候[2011]1041号) 计算) , 电力排放系数取自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2012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食宿环节有一定的能源消耗, 主要是农产品初次加工和烹饪加工以及取水、取暖等, 初加工总共消耗了4.862774chm2的生态足迹;烹饪加工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 主要是炒菜耗用液化石油气、餐桌上火盆加热用木炭、固体酒精和家用电器消耗的电力。由于当地气候寒冷, 冬天接待需要烧燃煤锅炉取暖耗用大量原煤, 由调查数据根据式 (1) 计算得出, 餐饮二次加工和住宿消耗生态足迹315.3233chm2。

2.2 乡村旅游交通足迹

根据2011年的游客抽样调查, 延庆游客采用自驾车方式占30%;北京游客30%为自驾车, 40%乘坐旅游大巴。自驾车油耗按10L/100km, 每车内乘坐3人计算;团队游客按乘坐旅游巴士按45人计算。旅游交通导致了1529333L汽油耗费和3243253.377 kg碳排放 (表2) 。根据相应的均衡因子调整, 共计614.252533chm2的生态足迹。为了解决游客出行和停车问题, 当地修建了道路和停车场, 使当地可耕地1.7hm2成为建成地, 经过北京地区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调整, 生态足迹为3.37229 chm2 (表2) , 因此旅游交通所占用的总生态足迹为617.6248 chm2。消耗能源最多的是北京的自驾车游客, 远远高出本地自驾车游客和北京团队游客;而由于基础设施修建尽量使用原有建成地, 节约了土地占用。

注:游客交通方式来自延庆县旅游局调查资料, 汽油密度以0.725kg/L计算, 碳排放系数来源与表1相同;新增道路和停车场数据来自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访谈。

游、购、娱环节生态足迹:游客在当地会参观村中古建筑、大地景观以及进行采摘、散步等游憩活动。当地为游客种植花卉, 将耕地变为景观地, 果园和菜园供游客采摘, 并满足游客购物, 但仍保持为农用地, 具有碳汇作用 (表3) 。游客购物主要以当地干鲜果品、豆制品、小杂粮、山野菜及菌类 (不产生生态足迹) 为主, 还会到邻村艾官营采摘园采摘购物, 主要占用当地可耕地资源, 购物场所主要是停车场上的购物亭、购物摊点和餐饮住宿经营业户家, 未产生额外土地占用。因此, 该环节产生的生态足迹主要是占用本地的可耕地, 共计510.8888chm2。可见, 为满足游客游憩和购物等需求, 会产生大量生态足迹, 还会因采挖山野菜和菌类而造成额外的生态影响。但是, 仍然保持农用地性质可以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发挥了农田游憩、碳汇和生产等多功能性, 也减少了农用地转化为建成地的可能。

注:数据来自于经营业户调查和管理人员访谈以及网上公开资料。

废弃物处理环节的生态足迹:旅游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固体、气体、液体废弃物[4], 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处理。研究地固体废弃物集中收集, 运送到10km外的永宁垃圾填埋场填埋, 集气后通过火炬焚烧处理;液体废弃物先由各户排入下水道, 流入村级污水收集罐, 统一运送到永宁镇污水处理厂采用澄清回流处理;游客呼吸产生碳排放[4]。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 得出最终碳排放量。从表4可见, 废弃物处理环节产生了较多的碳排放, 产生了94.07904 chm2的生态足迹, 主要因为游客过多地呼出大量CO2;废水运送和处理需要能耗;游客大量剩餐产生了大量餐厨垃圾, 运送过程出现能源消耗, 火炬焚烧处理方法减少了甲烷排放, 但仍产生较多的碳排放。

注:垃圾和污水处理车油耗0.13L/km, 污水处理量按用水量的80%计算, 污水处理排放达到一级B类标准, 参考相同标准相同工艺山西省村镇污水处理耗电均值为0.341k W·h/m3, 垃圾填埋甲烷产生量参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村镇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减排计量方法指南》数据。过夜游客呼吸按1d计算, 一日游按0.5d计算。

乡村旅游总生态足迹:综合以上各个环节生态足迹, 可以得出60万游客2011年生态足迹总量为2266.724chm2, 人均0.003778chm2, 其中可耕地占44.79%、建成地为占0.15%、水域面积占9.69%、化石能源地占45.37%。在这几种土地中, 化石能源地消耗最多, 几乎近一半;其次是对可耕地的占用也比较高, 对本地 (县域内) 食物消费和购买共产生738.2508chm2的生态足迹, 提供外地食物产生276.9294chm2生态足迹, 出现了生态足迹转移;一方面因为受生产条件限制 (如小麦、水稻) 或不具备比较优势 (猪饲料、豆油) , 另一方面本村可耕地仅可以提供483.7186 chm2生态承载力, 因此生态足迹扩散到周围村庄, 但大部分可耕地占用仍在本县境内;对建成地的消耗比例很低, 主要因为利用了乡村一些闲置资源和乡村公共交通、游憩设施等, 而且农地具有多种功能, 大大减少了建设用地;由于没有消耗牛羊肉等畜牧产品以及林产品, 因此并没有牧草地和林地的消耗。从旅游环节上看, 食宿、交通、游购娱、废弃物处理各环节产生的生态足迹见表5, 比例分别为46.06%、27.25%、22.54%、4.15%。食宿环节所占比例最大, 这和其他类似研究结论相同, 主要因为游客食用大量食物消耗可耕地, 烹饪加工和住宿设施消耗大量能源;其次是交通环节, 但比长线旅游乘坐飞机等交通工具, 交通所占比例可能达到90%以上[7], 乡村旅游比例相对较低”由于当地种植花卉、菜园、果园供游客采摘游玩, 旅游购物因距离近便于携带, 消耗部分本地可耕地, 因此购物环节也占20%以上, 反而高于长线旅游。

3 结论

本研究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研究了该旅游类型的结构与特征。经研究发现, 乡村旅游有着不同于其他旅游类型的特点, 可以利用乡村闲置资源, 旅游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态系统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对研究对象的测算结果表明, 柳沟村过夜和“一日游”游客60万人, 2011年乡村旅游生态足迹为2266.724chm2, 人均0.003778chm2, 低于长线旅游, 主要是因为出游距离较近, 停留时间短, 食宿简单。其中各种土地类型依次为化石能源地45.37%、可耕地44.79%、水域9.69%、建成地0.15%, 前两者占90%以上。其中一部分生态足迹由于食物或饲料购入转移到外地, 碳排放也有部分产生在外地;由于较少兴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成地足迹和经营这些设施而产生的化石能源消耗。从旅游环节来看, 按生态足迹的大小依次为食宿、交通、游购娱、废弃物处理, 比例分别为46.06%、27.25%、22.54%、4.15%。食宿约占1/2, 可见食宿为主要消耗, 影响波及到外地。虽然距离较近, 由于乡村旅游游客多采取自驾车模式, 该环节也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 但低于长线旅游消耗;由于购物主要是本地农产品, 因此购物环节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的旅游。

一般说, 乡村旅游是发达地区居民向欠发达地区的旅游, 旅行距离短, 如果在饮食或其他方面遵从当地标准, 这种旅游方式可减少全球生态足迹。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来说, 旅游发展使当地剩余农产品就地出售, 并且通过为游客提供餐饮的方式获得更多增值, 相对于传统农业, 既提高了生态效率, 又可以收到就业、扶贫等社会效益。旅游发展可充分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和农业多功能性, 因此可作为乡村发展的途径之一。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郊县柳沟村的实证研究, 得到乡村旅游生态足迹的特点和构成。研究发现, 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性节约了部分生态足迹, 该村60万游客2011年生态足迹为2266.724chm2, 平均0.003778chm2/人, 是一种生态足迹较小的旅游方式;占用土地类型比例依次是化石能源地45.37%、可耕地44.79%、水域9.69%、建成地0.15%。从旅游环节来看, 食宿、交通、游购娱、废弃物处理比例分别为46.06%、27.25%、22.54%、4.15%。由于本地不具备生产条件或生产优势, 食物贸易转移了部分生态足迹, 目的地发展旅游业可提高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生态足迹,乡村旅游,柳沟村

参考文献

[1]谢高地, 曹淑艳, 鲁春霞.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4-85.

[2]World Wildlife Fund China.Living Planet Report 2012[R].Gland:WWF, 2012.

[3]Gssling S, Hansson C B, Hrstmeier O, 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s a Tool to Assess Tourism 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3 (2-3) ∶199-211.

[4]章锦河.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J].生态学报, 2008, 28 (6) ∶2764-2773.

[5]刘某承, 李文华, 谢高地.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J].生态学杂志, 2010, 29 (3) ∶592-597.

[6]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态足迹技术手册2010[M].北京: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 2010.

原生态旅游村建设合同 篇8

一、创建生态村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建设要求,立足于本村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经济技术基础等,走可持续发展思想之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将XX建设成为一个生活富裕,环境美丽的现代新村。

二、基础条件分析

(一)、地理环境。XX村是XX集镇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全村总人口7669人,其中耕地面积10506余亩,水面4000亩。

(二)、气候条件。XX村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

(三)、经济条件。近年来,该村积极深入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苗木和水产养殖,同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2012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00元。

(四)、水利条件。XX村境内水源较为丰富,大中沟120多条大

小塘100多口。农田内桥、涵、路、渠设施完备,确保农村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

(五)、人口状况。我村下辖30个村民小组,全村农业户口占96%。(六)、垃圾处理。安置垃圾桶,建造垃圾池,实行户投放,村收集,镇处理的模式。

(七)、社会事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卫生、社保、广电、计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八)、交通设施现状。村两委十分注重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庄庄通水泥路工程,目前,各村民组都通上了水泥路,交通十分便捷。

三、创建生态基地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我村属于集镇所在地,交通便捷。绿化面积80%以上,同时再加上无污染企业入驻,气候湿润,无任何污染物,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二)、生态农业稳定推进。近年来,我村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大户带头,基地引路等方式,积极引导全村广大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塌陷4000多亩水面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全村已初步形成苗木、水产养殖、大棚种植三大农业支柱产业。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我村无重污染项目,又离工业城市较远,境内环境基本无污染,环境质量良好。我村在改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改善饮水质量等各个方面。广大村民已初步体会到改

善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减少化肥施用,注重有机肥料,从而为建设生态村奠定了基础。

(四)、高度重视,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随着生态村的全面启动,我村抓住创建生态村的有利环境,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和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绿色生态”的主题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村民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

四、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的改善了农业基地、道路交通、教育、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但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经济发展落后、村级内在带动能力不强。我村通过近几年不断的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交通、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突出,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亮点,农业效益总体水平不高。

3、生态环境意识不足。虽然经过多年农村环境整治活动,村民的环境意识均有所提高,但“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仍较为薄弱,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乱堆乱放、倾倒、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

五、创建生态基地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生态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了以………………………………的生态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同时

为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到人,还建立健全了生态村创建目标责任制,完善了奖惩制度,把生态基地创建纳入到对村干部年终目标考核,作为年终村干部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

2、编制生态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已对照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完成了规划的制定,已上报相关部门,等待上级部门评审验收后,即可按规划组织实施。

3、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组织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确保不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4、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中心村布局合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生态村建设规划及村村通改造工程的逐步实施,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中心村的整体形象将会得到明显改观,布局将逐渐优化。

5、搞好村庄环境整治,克服脏、乱、差现象。积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加快农村的“三清四改一推”,使村庄内环境总体要得到较大改善,村庄主要干道要基本硬化,村给水、排水设施要日趋完善。生活垃圾要实现集中处理,垃圾乱堆放现象要得到解决。

6、努力筹措建设资金首先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的体制,鼓励多方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经提高投资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利用项目向上争取政府扶持,充分利用专项贷款等政策,组织好项目建设。

7、加强宣传,提高全村人民的生态村建设意识。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各手段,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村建设知识的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的环保意识,法制观念,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建设、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等到广泛宣传,深入人心。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对生态建设基本思想与政策法规的教育,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建设参与力度。

上一篇:qq留言伤感句子下一篇:7建设项目的融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