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图形创意

2024-09-18

原生态图形创意(共11篇)

原生态图形创意 篇1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是中国农耕文化中的产物,反映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及节日风俗活动等内容。辽宁沈阳“非遗”傅氏锡伯族剪纸的主题和表现手法上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造型语言朴实、朴素,刻画自然;由于傅氏锡伯族剪纸艺术作品是在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基础上创作的,具有约定俗成的认识及趋吉避害的特性,同时在农耕时代又具有文化元素整合的特点,所以使得剪纸作品内容的趋同性极强,很多内容多出现模仿,仿制的现象,对于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给多数人以误解,认为创新不够。针对这一现象,打破趋同性,强化傅氏锡伯族剪纸艺术作品的特色,就要对傅氏锡伯族剪纸的特点加以分析,通过对剪纸原生态图形创意研究,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以傅氏锡伯族剪纸表达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贝伦舞等内容,结合锡伯族刺绣中一些代表锡伯族特点的图形,更好的突出剪纸的民族性以及剪纸图形的独特性,进而完成原生态图形再创意的研究和应用。

一、傅氏锡伯族剪纸的特点及发展

手工技艺是一种创意打扮人们生活的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作为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傅氏锡伯族剪纸承载着锡伯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性,同时为农耕时期的人们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一)傅氏锡伯族剪纸的特点

傅氏锡伯族剪纸的题材、造型、艺术表现和技法上具有独特性。例如傅永昌老师刻画的《骑鹿观音》,将八手的人与动物相结合,表达对动物的敬意;艺术表现上则具有浓重的原始意味和北方民族粗犷的审美特点,造型上多以减法的方法进行概括提炼,如《骑鹿观音》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面部刻画时以减法概括的方式刻画人物的五官,无面容细节。从技法表现上,没有过多的细节刻画,大多是以大块面积及夸张、变形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其人物的形态主要是以写意形式传达,这也是傅氏锡伯族剪纸的一大特点。

(二)如何发展傅氏锡伯族剪纸

傅氏锡伯族剪纸作为一种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在大工业时代下除了保持其民族价值外,如何传承,以什么形式传承,传承后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1. 原生态传承

原生态传承包含着对图形及技艺的认知和传承,图形的内容及造型通常为决定于传承人的喜好、约定俗成的认识,日常生活的影响;技艺上和材料的形态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对空间的认识有很大关系。所以,原生态的传承同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针对现今时代需求所出现趋同性等问题,是在传承过程中需要规避的。

2. 传习与设计创新

将无形文化遗产搜集并记录下来固然重要,但说到底,做成标本存入库房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以政府扶持,引入高校,工作室合作的形式对傅氏锡伯族剪纸传承是有效途径。我们除了关注其技艺手法,也需要丰富傅氏锡伯族剪纸的内容,因此,在传习的基础上,进行图形创新,使原生态图形有更新意的变化,技艺表现随之更加多样,才会符合现实期思想需求。

二、图形创意的来源分析与图形提炼

作为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傅氏锡伯族剪纸和现代剪纸相比较,其表现相对单一,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独创性不强,于日常生活结合不再紧密。丰富傅氏锡伯族剪纸的题材内容,增加其技艺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是图形创意研究的目的。为了丰富傅氏锡伯族剪纸,创意原生态图形,主要是从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了生产、民俗、信仰等3个不同方向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以非遗项目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民间故事和锡伯族刺绣为例。通过对它们的背景资料的分析,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特点,然后进行萃取具体图形元素,分析、提炼、概括成为图形。

(一)傅氏锡伯族剪纸内容的来源分析

傅氏锡伯族剪纸内容主要以约定俗成的图形为主,并以民族传统喜好传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贝伦舞对生活生产以及各种动物的姿态的模仿,概括形成的舞蹈,并且使动作形态更加的形象化。贝伦舞再现了锡伯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生活理想以及审美的追求,承载着锡伯民族的文化底蕴。

锡伯族的民间故事是贯穿锡伯族的历史发展的,通过对锡伯族民间故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锡伯族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轨迹。

锡伯族刺绣,可以说是锡伯族女性擅长的女红。刺绣内容上多选用锡伯族喜好的蝴蝶、喜利妈妈、鹰、蛇、蛙、莲花等图形,多表达锡伯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从这三种非遗内容上看,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扩宽这些非遗项目的宣传,同时丰富了傅氏锡伯族剪纸内容,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

(二)原生态图形的元素提炼

在上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元素进行图形提炼,首先从锡伯族民族生活中寻找图形创意元素,贝伦舞的舞蹈艺术动作来源于生活,其原型往往来自乡村的田间地头,与不同地域人们的耕作方式密切相关,是在人们生活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并赋予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其次是要深挖锡伯族民间故事中可以继承与发展的元素。用不拘一格的方式创造丰富的民间美术文化,往往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继承中发展;再者从锡伯民族手工艺术作品中,探寻图形元素和民族特色,充分挖掘锡伯族刺绣中动、植物为主题元素,表达锡伯族人对自然的热爱。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形创意能够深入发展的内涵资源。通过形创作,打破以往只从历史发展、传承和保护方面探讨手工艺技艺及民间美术类非物质遗产的局限性。锡伯族民间故事讲述的都是一个连串性的故事,例如《喜利妈妈的传说》,就是讲述喜利如何帮助、守护锡伯族人民,慢慢地成为锡伯锡伯族人民的信仰。贝伦舞的舞蹈动作已经程式化,刺绣内容已经具有图形化,所以依据主体特点和功能提取贝伦舞的舞蹈动作,刺绣中常用的蝴蝶作为图形元素,结合傅氏锡伯族剪纸手工技艺,制作形成主题和系列化的原生态创意图形。

三、原生态图形的创意

原生态图形创意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非遗项目的元素提取,提炼,丰富傅氏锡伯族剪纸,为傅氏锡伯族剪纸增添多样性。

(一)主题化图形设计

主题化图形设计是将主题的思想内容作为图形创意的切入点,图形的形态语言、表达内容是服从于主题思想。

以民间故事中的民俗故事《喜利妈妈的传说》为主线的,进行图形化的刻画和概括,将文字叙述转变为图形进行叙述,“喜利妈妈”从原本记录人口状态的家谱到“女祖神”的演变,体现了锡伯族人祈求多子多孙的心理和还遗留着母系社会的风俗。

图1就是通过民间故事《喜利妈妈的传说》内容的描述的两幅作品,在保留傅氏锡伯族剪纸原始性和粗犷特点的基础上,将画面以概括的、多样的图形呈现出来。上为大场景的剪纸画面,以大兴安岭作为背景,加入了锡伯族射箭、玩嘎拉哈的场景,体现了锡伯族的风俗活动。在河水和云朵的刻画上融入了线条的刻画,使画面有扩大场景的视觉观感,具有动感,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技法上突破了傅氏锡伯族剪纸只大块面的剪纸风格,保留粗犷风格的同时,利用有秩序的线条增加了画面层次感。下是具体场景的刻画,采用了傅氏锡伯族剪纸中的串联人物的形式,但又细化了每个人物,以螺旋的形式排练,拉伸的画面的视觉深度,主体人物静坐两端与螺旋的人物形成一静一动,山洞镂空,洞壁简单刻画,以原始的剪纸形式展现,又包裹着人物,突破了原有的傅氏锡伯族剪纸视觉上扁平化的特点,整个画面虽粗犷但有层次,且动静相宜,以此突出图形主题系列化的要求。

(二)系列化图形设计

系列化图形指的是图形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是一致的,锡伯族贝伦舞图形都是以舞蹈动作为主题,其动能性是一致的。

贝伦舞的基本动作要求每个关节都要运用到,尤其是肩膀、手腕、手臂,脚上动作主要以点地、踏地、踢踏等动作为主。捕捉贝伦舞的舞蹈动作,通过贝伦舞的舞蹈动作定格,进行图形创意,同时将锡伯族民族服装和动作装饰化,图2作品在保留舞蹈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动作夸大,如右手臂与肩提平,左手腕的抬使手背平行于胸,双脚前后重合点、踏地等,根据傅氏锡伯族剪纸的特点,注重图形的连贯性,疏密性,使舞蹈剪纸平面化后依旧特点突出。

锡伯族剪纸和锡伯族刺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锡伯族妇女在刺绣之前,会通过剪纸的形式打样,以剪纸的图形来作为刺绣的图案。而本文傅氏锡伯族剪纸以锡伯族刺绣为原生态图形创意来源,扩宽了傅氏锡伯族剪纸和锡伯族刺绣的宣传渠道,形成一种交互的模式,通过对方来宣传自己。图3是根据锡伯族刺绣中的蝴蝶元素为图形的外形轮廓,融入锡伯民族的民俗,宗教信仰等图形化后的元素表达出锡伯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对称的形式剪成最终作品。

研究傅氏锡伯族剪纸的手工技艺,以锡伯族贝伦舞、民间故事、刺绣为原生态图形创意来源,将二者的结合,创意图形设计,使锡伯族的傅氏锡伯族剪纸手工技艺能有更开阔的传承视角,使更多的非锡伯族人知道锡伯族,知道、认识傅氏锡伯族剪纸。

四、结语

通过对于傅氏锡伯族剪纸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以具体的生活生产内容为创作主题,凝结了民族的文明、文化,是具有深厚的底蕴。傅氏锡伯族剪纸想要更好的发展,其在题材,艺术表现和技法上不能再墨守成规,运用现有的资源,扩宽思路,提出更多的可行性的和前瞻性的创意。

参考文献

[1]百度http://baike.so.com/doc/6900462-7121132.html传统手工技艺.

[2]苑利,顾军.《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原则》,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5.

[3]杨莉.汲取民间美术文化精华做好图形创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

[4]王恩春.浅谈“锡伯族喜利妈妈”崇拜[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6).

[5]杨雪,张欢.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J].大家百科,2012(15).

原生态图形创意 篇2

佛教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策划创意思路

一、现状背景

建设地点:池州市墩上镇

有九华黄精良种培育基地100亩及200亩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500亩标准化栽培生产基地,200000万份黄精保健养生产品开发。

对墩上生态旅游区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使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综合优势,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高效发展。

二、总体构思

以佛教文化为基础,恢复地藏文化第一景,营造神圣意境,以“地藏菩萨生平园”为亮点,将景区定位为“中华佛苑”。以旅游为源头,带动文化、康复、养生、休闲、度假、中药、佛茶、佛酒、佛田种植、教育、研究、陵园、艺术等多种产业模式,同时为当地农民找到一条新的产业模式。

三、设计理念

紧密围绕其本身固有的文化精髓,通过打造文化与旅游并存、内涵与外延协调的产品链,形成规模与细节兼顾的空间组织和赢利模式,以可行、可操作、可消费、可创造综合价值为目的。不仅对历史、对政府负责,也是要对市场负责,对高品位的开发商和今后的游客负责。

1、植物景观风貌设计

该园区设计体现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表现出立体山水画模式,以名贵珍稀、常用中药种植为主。在布局上以自然式为主,辅以规则式,力求体现“棵棵是药草,株株能治病,月月有花卉,步步是景观”的建园宗旨。整个园区形成以下三种景观:

文化景观:精选药用植物,利用中药文化、佛教农业文化来体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及内涵。

生态景观: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集中种植,形成特有景观,如黄精产品种植区、旱生区(仙人掌、芦荟、剑麻等),花卉区(芍药、牡丹、菊花、枸杞)等。

传统园林景观:强调因地制宜,舒卷畅达,顺其自然,叠石引泉,增加景观的层次感、立体感,达到朴实疏落、宛自天成的效果。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为便于观赏,在布置上犹如行云流水,重点突出名贵珍稀药材和较大规格的药用植物。

2、建筑景观控制

(1)师法自然

点面和谐,运用自然因素,创建人类生活境域。虽是人为,宛自天成,宜山则,ya.net1邮箱:tptmc@163.com

山,宜水则水,在地貌上尽量不做大的改造。

(2)观形察势原则

选址要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搞清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追求“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色相和,前后相随”的永恒美。

(3)系统整合原则

即建筑尽量背山面水,形成山拢水抱之势,明亮宽大,水口收藏。单位之间的关系要相互照应,应加以氛围营造,如神像、音乐、缭烟等以充分对游客进行宗教刺激。

(4)坐北朝南原则

充分采光避风,利于居者维生素D合成。

(5)适中居中原则

适中要求“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接近至善至美。居中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齐,附加设施紧紧围绕轴点。

(6)顺势生气原则

建筑物放在有“生气”的地方。生气既生态表现为最佳状态。建筑物的大门为气口。表现在布局上,要求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虚实相兼,内外通透,有隔有连,疏密得当,有动有静,静中涵动,花影映动,风、水、鱼、鸟、树相合。

四、空间布局

A、一条线索:通过地藏菩萨的生平脉络,即出世-成道-传法-涅槃,形成宗教园林序列,在开放的环境中,体现地藏菩萨光辉的一生。以此,通过设计佛法传播的佛教文化脉络,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佛教文化景观,展现佛法弘扬的轮迹和佛文化的精深内涵。

B、五个系列区:

1、中轴线核心区

以五智门—五明路—谛听—放生池—九莲池—地藏阁—佛茶园—种福田为中轴主线,以地藏菩萨为核心,恢复具有本土特色的原始风貌,使其不仅成为保存灵物、接纳布施、储藏经像的清净圣地,僧众居位、修行弘法的场所,也成为有情众生烧香拜佛、祈祷诵经、寻求慰藉寄托的活动场所。

2、地藏菩萨生平园林区

宏扬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誓大愿,传播“愿代众生受一切苦”的菩萨精神。以地藏菩萨的出生、成道和传法为文化主线而形成的景观系列体现地藏菩萨的一生,充分展示富有原始佛教教义的景观

园林,创造古朴简约的佛教园林意境,成为沉静心灵、愉悦性情的清净之地,成为一个现代人的心灵氧吧和精神家园。

设计的项目有迎佛门、地藏生平园、佛教典故园、众星朝拜、聚仙台、太阳神针、转运殿等。

3、佛教景观区

拓展佛教文化的相关产业,设置佛家药材种植园、佛家园林、佛家雕刻艺术等项目,开发以佛田、佛茶、佛面、佛地、佛泉、佛水、佛果、圣米、圣药、圣酒等为主要内容的佛教旅游商品,进行药材种植、康复疗养、膳食调理、气功针灸传统疗效,形成独特的治疗体系,为广大信众带来健康。并为此配套一部份老年公寓,别墅等配套设施,可面向国内外人士。

所设项目有:九龙八卦炉万寿大鼎、七星亭、佛教文学林、棂星门、转运殿、佛家雕刻艺术园、文化体系十二坊:

积膳坊:素斋,素食,素点

同仁坊:中药,保健,诊疗

百工坊:木器,竹器、漆器

和乐坊:乐器,乐谱,演奏

锦绣坊:丝绸,编织,徽绣

酩酊坊:酿酒,藏酒,品酒

金石坊:古版印刷,古籍,金石

丹青坊:绘画,装裱,鉴定

细雪坊:花木,盆景,黄精果

如意坊:玉器,珠宝加工鉴定

天香坊:茶叶,茶具,茶道

胜意坊:取名,看宅,定吉日

4、植物养生区

包括康复疗养中心、茶泉谷、药材种植园等项目。

5、陵园文化区

包括天神园、万灵塔、封神之门

创意城乡与生态文明型生活方式 篇3

在薛惠锋看来,本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提出的“创意城乡建设与生态文明型生活方式”这一主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命题,而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的方式问题,更要重视生活方式的发展问题。

“如果说我们生活的城市、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一个沙逼人退和沙尘肆虐的环境,那么我们生态文明型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无从谈起。”长期从事防沙治沙工作的王信建从专业角度,还讲述了一个“每分钟有五亩沙地变成绿地”的故事:我们国家沙化面积是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从长期的治理情况来看,1999年以来,根据国家的权威监测,我们国家的沙化土地已经由几十年来甚至几百年来的沙逼人退,转化为人逼沙退。

在郝晓地看来,中国是农耕文化,而要实现生态文明,就是要按照农业文明的模式去研究它,这并不是倒退,而是螺旋式上升,更是一种哲学。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似乎已经离原生态文明的农业模式越来越远。“我们每天都在充电,每天都要耗能。就目前人类对获得能源的认知而言,煤电、气电、核电、风能等每一种能源的获得,对环境、对生态都或多或少有影响。”李隆兴介绍说。不过,他也表示,“世界能源理事会一直关注能源在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问题。能源界也正雄心勃勃探究新的能源。”

王春益则表示,要实现“美丽中国”,“第一,要让生态文明的决策政策落地;第二,在推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要过于追求城市化、追求现代化;第三,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能急功近利;第四,生态文明不是在中国一个国家来实现的,要建成全球的生态文明,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王春益还讲了自己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一是人人有责、人人有为,更重要的是社会,国家有必要进行顶层设计,要进行改革;二是要有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三是各行各业要出台细则;四是要建设几大体系,产业美、环境美、人居美、生活美,这才是创意城乡的生活。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研究初探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动态,重塑,多元性

1990年代以来, 价值链概念被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然而, 由于艺术和创意的历史传统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确实存在的特殊性, 价值链的线性的思维模式被质疑不足以解释当代产业和经济活动的复杂性。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 艺术社会史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主流, 借助韦伯和马克思等人的社会理论, 还原艺术家所在的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同时, 文化社会学从社会组织的视角来观察, 文化产品是“通过一个由许多行动者合作的集体过程产生的”结果。这一文化生产的面向启发我们将文化创意产业看作是一个以符号生产为核心的系统, 参与者的范围和数量, 以及影响这一系统的政策法规、技术、产业结构、组织结构、职业与市场等问题都超出了价值链可以呈现的内容。近年, 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者纷纷呼吁, 应以生态的视角更全面完整地评价文化创意产业。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说明, 生态系统不仅仅是各种物种的组合, 而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 以及各种互动和改变的自然力量相结合所产生的系统。因此,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生物多样性、关联性大于分野、动态与重塑。

澳洲昆士兰理工大学的三位学者赫恩、鲁德豪斯和布莱奇 ( Hearn, Gregory N. and Roodhouse, Simon C. and Blakey, Julie M) 提出了“价值创造的生态”, 用以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在三个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我们将以这些变化为起点, 对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研究做一次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系统和参与者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共享的生存环境构成的。通过食物链, 每个生物、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发展出了依存关系, 一个交织复杂的食物网。这种网络的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结构和组织中也十分明显。文化经济学家大卫? 索罗斯比为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了一个同心圆模型: 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传统的创造性艺术门类, 及其当代形式, 比如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等; 第二圈是非艺术类的文化商品, 如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 最外圈是非文化产品, 但具有文化的内容, 如广告、旅游、建筑和设计等。同心圆模型比之我们简单地罗列和并置这些产业门类更有意义, 它揭示了不同产业和产品间天然存在的关联性。处于外围的文化商品和非文化产品实际是以核心艺术门类为基础的综合性的成果。这种生态的视角尤其强调一种非等级化的, 而是根茎式的, 存在多重的互联与连结。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看, 文化生产是一项集体活动, 参与者们围绕一系列任务和技能共同完成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这些任务包括: 构思和创作、生产执行、资金管理、分配产品、理性评价、消费、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赫恩等人根据游戏理论将网络中的参与者分为四类: 共生、合作、竞争和竞合。并强调竞合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遗憾的是, 作者们虽然强调了竞合关系是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新趋势, 但并未意识到, 竞合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是天然存在的。

首先, 文化产品间存在大量纵向和横向的竞争, 比如, 一部电影与另一部电影, 电视与电影或者任何休闲活动, 都可以构成相互竞争, 然而, 这些竞争不是排他性的。消费者为一次文化消费付出的价钱通常大大低于产品创作和生产的成本, 甚至无需付出金钱, 比如欣赏 /消费一幅画。市场调查也发现, 不同门类的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往往是同一群人。另外, 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存在于内容和意义, 而不是承载它们的媒介, 因此一旦某一种媒介上的文化产品的价值获得市场的认可, 便会迅速转移到另一种媒介上。

其次,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不同行业存在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 彼此间除去竞争关系外, 天然地具有合作关系。在风险难以预测的传媒业, 纵向与横向整合的趋势非常明显, 有实力的大型传媒企业自然而然地会建立跨越不同行业的大型联合体。在一个集团内部就构成一个复杂的产业生态, 生产出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 彼此间存在竞争与合作, 共同开拓和占据更广泛的市场, 最大化地利用有价值的资源。

在众多的参与者中, 文化消费者的行为是最难预测的, 这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充满了风险。赫恩等作者分析认为, 如今消费者更容易受到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的影响, 他们的购买决定不完全由价值链上的环节推动, 而是受到外部环境, 尤其是周围产品的使用者的影响。因此, 如何将个体与他人联系在一起是价值创造的关键。笔者认为, 这种网络的价值不是互联网赋予的新变化, 而是文化产品的特性使然。文化产品是象征性的商品, 文化消费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活动。消费行为表明了社会的结构方式, 揭示了社会关系, 文化消费因其符号特征具有社会身份与人际关系的表征作用。进入后现代社会, 个体的身份朝向多样性发展, 文化消费则反映着人们复杂的欲望、需求、价值观、梦想, 以及各种亚文化群体共享的规范。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消费者的任务不再是单一地给予情感或理性的反馈, 赫恩等人认为, 他们已经成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随着产品的价值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 产品的传播也由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变为参与性更强的, 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传播模式; 位于终端的消费者从过去孤立的、无意识的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转变为积极的, 富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合作者和价值的创造者。原先处于终端的消费者可以在整条价值链上创造价值, 成为产业生态中最有机和最活跃的参与者。大众中出现的业余专家群体基于自娱自乐的心理, 生产出专业水平的内容, 并因为兴趣相投而自行组织在一起。在没有核心控制者干预或外部对系统施加影响的条件下, 产生出新的结构、模式和规律。

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动态的系统, “新物种”不断涌现, 参与者们自行组合或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重新分工。生态系统能够获得一种动态的平衡并不断成长是基于物种多样性。下面, 我们将深入讨论这种系统的动态发展及其结构上的重塑。

二、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的动态与重塑

克里斯托弗和斯多帕记录和分析了1980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由大制片厂主导模式向分散的、专业公司的灵活生产模式的转变过程。这段记录让我们清晰地看到, 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系统如何在外部环境的动荡下出现解构与重塑。现今的好莱坞由十几万个小型专业公司为生产主体, 各公司间的关系由相互依赖变得特立独行。拉什和厄里将这种主要由自由职业者和独立公司组成的, 存在大量分包关系的电影产业形容为“交易充沛的个体集结点”, 独立制作公司的产量有限, 但非常活跃, 它们通常专注于一个较狭窄的领域, 不断变换形式和内容。大公司和独立公司或自由职业者群体重新分配角色, 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小公司与大公司之间是共生关系, 小公司为市场提供更多样化和更具实验性的产品和艺术家, 大公司也往往从这些创作者中再进行选择, 或者购买那些取得市场成功的独立品牌, 将它们作为既可以与自己竞争, 又没有风险的分公司。这种灵活生产同样出现在电视、出版和唱片等产业。

除此之外, 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最外围的非文化产品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同样存在着互动和重组。研究者评价说, “传统 ( 文化) 与旅游是相互协作的产业, 传统将位置转化为目的地, 而旅游使它们变为经济上可行的展览。”代表着地方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及收藏和展示它们的博物馆, 还有保留了传统印记的社区、居民及他们的日常生活都被符号化、审美化和娱乐化, 成为旅游者凝视的对象。也难怪韩国政府将文化、体育和旅游划归为一个部门, 新加坡旅游局乐于协助新加坡艺术博览会的推广工作。

那些非营利性的文化组织, 比如博物馆, 一直是作为国家或地方的高级文化的象征而存在。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应者, 博物馆具有公益性, 与私人市场中的商业活动保持着敏感的距离。因此, 它们的价值不是通过经济价值来衡量, 而是体现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声誉, 即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不过, 在当代文化经济的背景下, 一些非营利性的文化组织有机会在市场中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 甚至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中非常活跃的参与者。上文中我们曾讨论, 在后旅游时代, 博物馆成为重要的观光目的地, 其经济性一目了然。而它具备的展示、研究与收藏的功能则掩盖了自身更为隐秘的经济功能。在接下来的篇幅中, 我们将讨论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一个多元价值基础上的生态系统。我们将之比作生态圈中的光合作用, 是文化资本、象征资本和经济资本间的能量转换。这个过程无法在价值链上得到清晰的观察。

三、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多元价值

在波特的价值链概念中, 价值只涉及经济的价值。他说: “就竞争角度而言, 价值是买方愿意为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所支付的价格。价值用总收入来衡量, 总收入则是企业产品得到的价格与所销售的数量的反映……价值链列示了总价值, 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很显然, 价值链不能全面和准确地描绘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中独特的价值流动、转换和积累的过程, 以及真正的“总价值”。

艺术博物馆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艺术品行业的价值链上, 但却是艺术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参与者。自艺术的现代主义以来, “为艺术而艺术”的规则将博物馆与追求商业目的的市场隔离开来。然而, 一件作品一旦在这个独立的领域中获得确认, 被定义为艺术, 就有可能被纳入到艺术品市场进行交易。换句话说, 博物馆以其权威评价和声誉给与作品艺术价值的肯定, 而后才可能在市场中取得经济价值, 这就是隐藏着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过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提供产品的内容诠释、权威认定和信誉保障, 而后, 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得以在市场体现。当然, 资本间的转换率经常是不确定的或被批评不够公正。即便是在更商业化的电影、出版等市场中也有类似的角色, 从事批评的个体, 刊登和发布这些评论的大众媒体, 学术期刊, 以及各种竞赛都起着把关人和定义的功能。

当文化产品在市场中流通, 消费者表面上购买的是产品的物质形式, 而实际上消费的是物质形式承载的, 具有个体独特性的内容、文本、意义和符号。如赫斯蒙德夫 ( David Hesmondhalgh) 所言, 这种符号的价值要比交换价值更加复杂, 富于矛盾和争议。作为经济部门的一个新成员, 文化创意产业向评价机制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和消费者的感知, 以及不同资本类型间的转换, 该如何量化和计算呢? 或者说, 我们现在通过票房、交易额、投资回报率、参与人数、就业人数等指标获取的数据仅仅体现了这个部门所创造价值的一小部分。

在经济学中, 经济发展的概念一直以来只关注一个国家的物质条件的改善,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观念发生改变, 这是因为文化和精神并非存在于物质满足之后, 文化行为自始至终都伴随和影响着经济活动。经济学家指出: “……在我们思考发展的时候, ( 这个概念) 正发生着明显的改变, 那就是将人类重新作为发展的焦点, 使之既是发展的对象, 又是发展的动力。因此, 一种以商品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概念要让位于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发展的策略。”这一“人类发展”的标准也要求我们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物质的空间中进行观察与讨论, 即我们居住的现代城市。城市的文化生态研究关注社会世界、文化产品和建立的环境间的相互关联与作用。如今, 广义的创意经济已经构成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 肯定和强调了各种创意和创新实践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同时, 鼓励整个社会应更加重视人的头脑和创造性的作用, 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被看作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创意的经济最终带来创意的社会。

四、结论

在前面的篇幅中我们讨论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和运行规律。最后, 我们总结和强调以下几点:

1. 系统化地看待文化创意产业将有助于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的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结构和组织中十分明显。就单一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而言, 它是由不同专业和职能的个人与组织结构而成的, 各司其职完成一个独立的生态和价值流动。同时, 文化创意产业各门类之间在内容、生产、传播、消费和参与者方面存在重叠和共生, 不同的产业生态间的关联性重于分野。

2.“动态与重塑”是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要义

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平衡处于不断打破和不断重塑的过程中。首先, 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门类间的边界是软性和模糊的。其次, 动态过程体现在产业结构与功能上的平衡。再次, 通过淘汰、更新和再生维持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平衡。

3. 维护文化创意产业的多样性和多元价值是发展该产业的核心理念

多样性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生态而言同样意义深刻。首先。多样性和多元化在企业应对不确定的环境时扮演着缓冲的作用。营利和非营利性组织共存, 大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共存, 大规模生产和独立生产共存, 它们在不同的价值链上建立联系, 共同构筑了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丰富性。最后,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实现了商业和非商业价值的追求, 还将在根本上带来城市与社会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美]约翰·R霍尔, 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252.

[2][澳]Greg Hearn, Simon Roodhouse, Julie Blakey: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reating ecology:implications〗for creat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Volume 13, Issue 4, 2007.

[3][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商务印书馆, 2012.61.

[4][英]Scot Lash, John Urry.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SAGE, 1994.115.

[5][英]珍妮特·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江苏美术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8.15.

[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2005.

[7][英]David Hesmondhalgh.The Cultural Industries.SAGE, 2002.3.

原生态图形创意 篇5

2、如诗如画体验园,入心入梦生态游。

3、文明生态家园,绿色e路领先。

4、花与树的生态景,情与爱的体验园。

5、心与梦的生态景,你和我的体验园。

6、创意生态体验园,人与自然和谐曲。

7、营一片爱心林,享一份绿心境。

8、原汁原味原生态,幸福花儿朵朵开。

9、种一道绿色风景线,享千亩生态诗画卷。

10、园聚花海创意,智赢生态精彩。

11、让创意融入生态,让生态拥抱未来。

12、建绿护绿同心同梦,生态体验共创共赢。

13、荷兰花海迎雅士,绿色生态聚知音。

14、携手同绘生态画卷,齐心共建绿色乐园。

15、长在传说中的风景,绣在自然中的`画卷。

16、林奏绿色交响,园绽生态梦想。

17、绿色环保始于心,生态体验践于行。

18、营造建绿护绿赏绿平台,彰显亲情爱情友情风采。

19、多元文化多情景,多姿多彩体验园。

20、一次认种一生情,一园花海一园景。

原生态图形创意 篇6

直至万达出手,O2O第三极的可能性才显露出来。

从万达电商变革说起

“万达电商只许成功,不能失败!”2014年伊始,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公司内部的总结会上放出了这样的狠话。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这样说。

在万达内部,一场狂飙突进的变革早已展开,人们已经感受到三个明显的信号:一是覆盖广,变革席卷整个集团,王健林要求“万达所有领导,从总裁、副总裁,各系统总经理直到公司总经理,都必须有电商意识”;二是进度快,不到半年,万达在全国完成了50多家万达广场的WiFi布点,2014年会再翻一倍,达到100家;三是方向明确,万达电商要做的是020,是“智慧广场”,迥异于天猫、京东的线上电商模式。

一直以来,业界揣测万达电商方向不明、进展缓慢,但随着其020战略浮出水面,万达的真正意图终于暴露在人们面前,那就是做020的“第三极”。

众所周知,万达、万科等地产巨头握有庞大的线下连锁商业资源,坐拥可观的人流最与交易量,一旦切入O2O领域,必不会走商品货架模式,而是会突出生活商圈的服务延伸,形成一种“实体商业+O2O工具”的亚平台生态。

按照万达的官方说法,其O2O模式有三个关键词:智慧广场、大会员、大数据。但在产业界看来,更值得探讨的是万达布局O2O的初衷、整体架构及运转逻辑。

旺场与主动进化

年轻客群正在大量流失?线下零售由此遭遇客流危机?

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经济冲击,人们似乎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实体零售危机论业已蔓延多时。但事实上,两个客观条件摆在面前:一是城市化进程依然在推进,中国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不是富余,而是匮乏;二是多好的草原都会有瘦马,达尔文在物种进化论中有着明确的表述:“不是强者生存,也不是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

基于上述条件,万达预计将于2014年10月建成第100家万达广场,由此跻身全球最大的商业不动产公司。在二三线城市,万达力推的广告语是“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加上周边配套建设的五星级酒店、商业住宅区、各种自营业态……万达将拥有全球最大的综合实体商业人流。而据王健林预测:到2015年,万达广场将发展到140个,如果平均每个广场承载2000万人,那么一年将有超过20亿人次进入万达广场。

一项内部统计数据同样值得关注:根据新开建的万达广场客流属性统计,80%以上客流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以20岁左右的年龄段为主,月收入4000元~5000元,基本属于相应区域内的白领一族。

于是,讨论万达O2O的一个重要前提浮出水面:万达的综合实体业态依然处在上升期,进军O2O不是拯救一个行将入木的传统行业,而是未雨绸缪,适应线下零售与服务业态进化的大势所趋。

为什么非要进化不可?根源在于很多零售商吃了多年地产增长红利,日子比较滋润,而一旦泡沫被挤压,面对电商与移动互联网大潮冲击,那些缺乏零售核心能力(如单品管理、数字化、买手制、体验业态等)的商家,无疑会沦为裸泳者。

“大家在同一个城市盖购物中心,图纸你可以拿过去,招商也可以一比一复制,但如果不借助互联网来经营,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盖再多的楼,也竞争不过万达。”有内部人士这样阐释万达布局O2O的进化初衷,即“万达你学不会”。

这是一种“旺场”逻辑,实现的手段是商业地产的数字化升级,出发点与着重点从来都是“做强本身的商业实体资源,确保自己领跑于所有竞争对手”。

亚平台生态与双边市场

《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一书中专门探讨了以“地理”为核心、构筑平台生态的创新路径,并将Foursquare列为最值得推荐的案例,这是一个“结合了游戏元素、折扣服务,并以地理为核心”的生态圈。

作为平台方,Foursquare连接了用户、商户“双边群体”。用户通过简单的手机捆绑,即可获知周边商家的信息,比如地理位置、折扣优惠等;同时只需“签到”,就能享受优惠服务。人们可以将自己的位置分享到社交网络,类似的行为越多,就越容易得到Foursquare颁发的勋章与折扣奖励。简单来说,Foursquare的核心创意,就是打通虚拟社区与现实商业世界。

而在商户市场,Foursquare手握海量的用户数据库,比如签到的次数与时间、客户群人口结构、常客数据……这些都是商户进行精准营销所渴求的内容。于是,包括百事可乐、星巴克、各大百货公司等,纷纷加入到Foursquare生态圈中。由此,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双边市场平台搭建并运作起来。

Foursquare给万达带来了哪些启示?首先是基于地理位置自建平台生态的可能性。万达可以不依赖任何第三方平台,自建一个基于线下商业实体的生态圈。相比线上互联网平台,基于地理位置的平台生态会面临商户、用户在数量、多元性上的瓶颈,但其优势在于结合消费者行为轨迹、消费偏好、社交网络等数据,做好精准营销匹配,实现对区域内用户与商户双边市场的绑定效应。

其次是找到平台生态不可替代的核心内容资源。马云为何要拉拢万达?核心在于万达的商业帝国以“体验业态”为主,这是电商线上货架所无法取代的独有内容。换句话说,过去几十年的电子商务主要解决了延长购物时间的问题,但O2O模式的侧重点在于有效服务时间的延长,万达显然拥有马云们所没有的内容资源,如体验业态、商户把控力、线下人流等。

最后是线上虚拟社区与线下商业世界的打通。通过社交化的分享,游戏化的奖励与刺激,打通用户在线上和线下的身份,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nlc202309051310

由此,再对比万达的动作,人们能够大致梳理出一个万达020的架构图:从大框架来说,万达要建立一个基于地理位置与自有实体资源的“亚平台生态”,对接区域内的用户、商户两大双边市场,以O2O方式实现生态圈内的绑定效应。它不依存于传统的线上中介平台,因为其本身即是平台。

从细分构成部件来看,万达的方向是构建“一个基础”与“三个平台”。所谓“一个基础”,就是商业地产本身的数字化升级,主要通过布点免费WiFi、室内导航、人流监测,来搭建“智慧广场”。

“三个平台”则主要包括商家经营平台、网站平台、大会员平台。商家经营平台为广场商家提供多渠道、立体式的营销信息发布手段,根据对顾客线上线下行为的捕捉和分析,触发点对点精准营销,简单理解就是帮商家开设一种新型的淘宝店铺,可以自主管理;网站平台是指除了自建的万汇网、万汇APP之外,万达还要向包括支付、大数据分析等第三方工具方提供接口;大会员平台用于绑定用户身份与会员卡、优惠券以及通用积分等,提升复购率与用户粘性。

完成双边市场的平台搭建之后,O2O就成为万达、商户、用户三角关系能够稳定运作的核心纽带。

不过,从长期来看,该双边市场的生态构建进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为商户提供“类淘宝”的管理系统,以及通过社交化、游戏化来提升用户粘性……这些都是万达此前从未触及的新领域。

用户思维与O2O逗转逻辑

分析万达O2O的架构不难发现,智慧广场只是基础设施,吸引和黏住用户才是决定平台良性运转的核心命题。

在过去的2年中,线下实体商家、尤其是百货商场,大都在探讨一个进化方向,即“泛渠道(Muti-channel)”与“全渠道(Omni-channel)”,很多人并不明白两者的核心区别。银泰网GEO林琛对此有过非常经典的论述:“泛渠道是渠道思维,即渠道并发分裂;全渠道是用户思维,用户统一,渠道交叉。”

如何将“从用户思维出发”做到极致,将是决定线下零售商能否继续吸引年轻一代,尤其是90后消费者的重要命题,这就需要结合新的消费诉求,如“极客”消费(科技感体验)、价值观认同、可参与感、游戏化等等。也就是说,O2O是一个技术话题,但又不完全是技术话题。

万达希望向用户提供一种全流程的O2O体验,以吸引和黏住用户,其运营逻辑偏重于大数据思维,模型大致为“海量人流一‘大会员十大数据’运营一精准的营销与服务运营——用户体验提升”。

这套模型的运转,需要解决两个“事关线下生意好坏”的难题:一是顾客在哪里?二是如何让顾客再来?

线下实体商要知道“顾客在哪里”,就要满足消费者关于“你是否更懂我”的心理诉求。万达正尝试从两个关键的触发点一免费WiFi与万汇APP,来收集和优化用户画像。

首先是在广场布局免费WiFi,从初期试点情况看,该项改造大约能带来10%的客流提升,会员数量与交易额也会随之增长。

除了吸引客流、增加会员,免费WiFi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万达整合了包括美国Aruba Networks公司等数家顶尖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室内导航的精准度可以达到5米,能够有效记录用户行为轨迹和在每家店铺的停留时间。同时,用户使用免费WiFi时跳出的Portal页面,也会具备“手机号登录”、“成为万达会员”等提醒功能,以此实现身份数据的打通。通过不断的积累和优化,万达就可以逐步将对用户的偏好分析做到较细的颗粒度。

另外一个触发点是万达自推的万汇APP,它既是一张虚拟的万达会员卡,同时又是用户随身携带的卡包,集成了各类消费记录、积分、优惠券——显然,这也是一个分析用户购买行为与品牌偏好的绝佳来源。此外,它还提供了找车位、室内导航等基础功能,背后同样可以比对用户的消费能力、品牌偏好等数据。

简单来说,未来的万达不仅可以知道每日的人流规模,更可以通过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逐步为用户做画像,从而实现“更懂用户”、“精准推送”的构想。

个性化与场景化精准营销

“让顾客再来”是解决“如何打动我”的难题。万达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以及场景化的精准营销,而非此前传统卖场惯用的“推送”方式,由此实现用户“召回”和复购率提升。

万达在郑州曾经做过一些新尝试,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有20%~30%的用户都会去两家店,一是优衣库,一是必胜客。于是,万达就联合这两个商家做起了联合促销。此外,万达也尝试针对正在恋爱的年轻人,提供类似“逛街十吃饭+看电影”的长链条联合促销。类似的举动基本都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对用户的生活方式、行为偏好等数据进行归纳梳理,并实现需求的精准满足。

与此同时,万达还在尝试一些“场景化”营销方式,比如用户正在一楼逛街,恰逢饭点,万达就结合其餐厅、口味偏好,为其推送一些特价菜或会员折扣;同时,万达还在考虑试验“闪购”模式,在某些场次即将开演、而观众尚不满员的时刻,以“特价票”方式来拉动电影票销售。

当然,大数据运营的核心问题在于“颗粒度有多细”,过于粗犷的数据是无法有效指导经营行为的。不过,万达认为以地理位置为中心构建的平台,将比纯线上平台拥有一些大数据优势。比如,用户在一个卖场的消费选择基本在20个以内,需求相对精准,不断累积记录即可做出行为偏好的大致勾勒;另外,万达认为当系统对某用户偏好拿捏不准时,最有效的方式是推送“深度折扣”——1~2折的低折扣对用户不是骚扰,而是价值信息的提供。

一个有效打动用户的运营难题在于,当用户不在店时,如何打动用户使其前来。除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促销消息,万达认为“积分消费提醒”是个高效的方式。

这时就不能不提万达“大会员”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用积分”,通过将万达自有产业资源、入驻商家联合起来做一个“异业联盟”,用户每消费100元就有1个积分,1个积分等于1块钱,随着用户消费的累计、积分就等于可再次消费的现金,而且可以在万达全国的店内使用。

据了解,目前万达自有产业中的广场、百货、院线、大歌星等都已加入积分体系,未来还会将商业住宅、高档酒店及长白山等旅游城项目囊括进来,最终形成一个多业态运行的商业自循环体系。

过去,由于时机尚不成熟,万达没有做全国统一的积分联盟。而O2O带来的商业地产数字化机遇,恰恰提供了一次大举试水的机会。为此,万达不仅要改造传统POS系统,还会在未来推出可以兼容所有主流支付方式的云POS系统,实现用户与商家在会员、积分、核销等方面的“闭环打通”。同时,说服Zara、星巴克、优衣库等入驻商家加入利益共同体,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当绝大部分商家接受了积分体系。用户对通用积分养成了使用习惯,将会“倒逼”商家逐步进入万达的积分联盟体系。

而按照万达的思路,当用户有足够额度的积分放在万汇APP中,万达可以在其较长时间没有到店消费时推送积分提醒,以完成用户的引流。

截至目前,王健林并没有对万达电商的KPI考核做出明确的限定,而仍以培养新业务为主,但他确实提到了一条重要指标:2014年将万达电商会员做到3000万,未来三年到1亿。

这是一个先圈用户、后培养会员、逐步提升生态粘性的思路。至于万达能否做好O2O第三极,数字化能力是基础,但核心关键还是能否将“用户思维”切实落地到O2O的全流程当中,这一点,人们还将拭目以待。

高校传媒创意类人才生态开发培养 篇7

一、高校传媒创意类人才生态开发培养需要注意的方面

高校传媒创意类人才的培养应以交叉学科教育为基础,完善的传媒创意类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应该建立在系统的传媒创意产业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突破学科院系之间壁垒,建立综合性科研平台。传媒创意类人才的培养机制应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生态开发的需要培养人才,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模式。

转变传媒类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对人才的生态开发。传媒创意类人才要充当不同知识领域合作、交流的中间人,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对人才的生态开发,才能适应产业调整的需求。

第四,以传媒学科为基点,形成以多学科支撑的课程群。只有形成多学科支撑课程群,才能适应传媒创意产业的发展。对课程内容以及形式进行整合、优化,对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合作、借鉴、互补有着积极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资源,把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结合起来,致力于建立层次分明的课程结构。

二、外国高校传媒创意类人才开发培养的成功经验

(一)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抓住发展机遇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影响传媒创意产业的发展,外国传媒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撑,蓬勃发展必然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应。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对高校传媒创意产业发展和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高校传媒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加强同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交流

政府对传媒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引导、支持的作用。举例来说,英国政府将创意教育看作是创意的“四个关键性因素”之一,英国高校在政府的号召和有力支持下,文化传媒同英国体育部以及许多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的成立就是很好的交流平台,该论坛邀请政府官员教育组织和创意企业的代表,关于英国传媒创意人才培养和创意产业的高效发展进行密切的交流。

(三)文化产业与商业紧密相连

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创意类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高校各种优质资源将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的高校都与创意产业界紧密相连,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到工厂和相关部门进行实践,进而学校能够了解到产业以及企业的真实需求,同时针对产业的真实需要来培养传媒创意人才。

(四)建立完善传媒创意人才培养体系

外国对高校传媒创意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特定的领域培养,更具专业性。每个专业都具体针对文化产业某一领域进行培养,专业能力培养效果显著。发达国家开办的创意类专业的院校,为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外国高校不仅注重专业教育,同时也注重实践,并将学生实践严格纳入培养评估的体系中。

三、我国高校传媒创意类人才开发培养的促进措施

(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高校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高校的支撑。政府需要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传媒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强信息、教育、投资和宣传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社会中介机构应该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合作平台;传媒创意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在校生提供适合的实践平台。高校作为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高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效益原则,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要求的传媒创意类专业人才。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三者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才能不断地满足当前我国传媒创意文化产业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需要。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来培养传媒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一个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可分为四类,即公共基础课程、文化产业管理基础课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相关学科课程。要根据市场客观的环境,设置几个大方向的专业课体系。中国传媒大学实行在校生进入大三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方向。因而,我国高校应根据市场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文化产业专业课程,注重文化创意类人才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为社会提供适合需要的人才。

(三)注重实践以及教育生态开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传媒创意人才

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强调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高校传媒创意人才的培养应该结合理论与实践,注重人才的生态开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传媒创意人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需要高校为其提供高素质、专业型人才。我国高校应积极效仿发达国家,同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践能够为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专业的在校生提供丰富的经验,这对传媒创意人才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为保证学生实践更具目的性,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

(四)完善传媒创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传媒创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以及人才培养的过程做出客观的评价以及科学的评判。传媒创意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需要在对各专业的合理性、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实际研究,对优秀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进行推广宣传,为传媒创意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艳.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5).

原生态图形创意 篇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由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根据《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鄱湖及周边区域富有神秘的古老文化,光辉的近代文明,悠久的饮食特色,独特的自然风光,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对这些方面的传承与传播。本文以《鄱湖生态图形文化与视觉传播设计研究》省级课题为平台,选取鄱湖自然景观风貌为切入点,研究如何使用现代虚拟技术辅助实现环鄱湖自然景观的文化传播,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

1 虚拟漫游技术与Unity 3D

虚拟漫游技术是建筑与规划设计及展示的理想工具,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并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去,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为我们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

Unity 3D具有资源商店的概念,良好的素材资产管理模式,全球Unity 3D用户超过250000,设计者可以很容易的利用其他Unity 3D用户的资源到现有的项目中。当完成了一个项目,也可以发布项目资源到商店里,共享或是有偿供其他开发者使用。Unity 3D的Web浏览插件占用空间不到3.2M,大小较为适中,能较好适应当前的网络环境。

2 自然景观的制作

虚拟自然景观漫游制作较建筑漫游制作有不同之处,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烟、树木、花草等制作较为复杂、费时,且容易产生较多的模型面数,要达到良好场景表现和虚拟漫游运行速度的平衡有一定难度。而通过Unity 3D这款游戏引擎可以很好的制作出虚拟自然景观的漫游效果。

2.1 场景大环境制作

在自然环境中,视线尽头的远景有诸如海洋、山脉、平原等效果。这种模型具有的特征是:与虚拟视点距离很远,没有细节的要求,只强调表现效果。在Unity 3D中通过在地形的边缘构造一周闭合的、由若干多边形组成的“围墙”,将主要场景围住,而在相应四边形上映射相应的纹理,实现该方向上远景的模拟;天空往往要求天空呈现出晴、多云、阴、多雾,还有清晨、黄昏等效果,对天空的模拟,采用制作一个包围场景的六面体“天空盒”,在内表面上映射相应天气效果的纹理,如图一所示。这样,当视点在这个由地形、边界立面、顶面组成的盒子内移动时,加上适当的光照效果,就可以感到强烈的纵深感。另外,在Unity 3D中表现金属、水面等材质表面的反射、折射效果也利用“天空盒”来产生材质表面反射、折射出的环境效果。

2.2 地形地貌制作

早期采用VRML等虚拟现实软件制作,要更多的考虑节省系统资源的问题,模型的面数不能太多,否则影响实时渲染的速度。现在随着软硬件性能的提高,使用Unity 3D制作漫游,可以将重点放在真实再现场景方面。

方法一:利用等高线制作地形地貌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度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等高线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所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

制作有起伏的地形的时候,可以利用等高线的原理,绘制不同海拔的等高线生成自然环境中起伏多变的地形。对于少部分需要精细描绘的地形地貌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模型制作,再进行贴图制作产生真实地形的效果。

方法二:利用灰度图制作地形地貌

对于大面积的地形制作,可以在Unity 3D中使用地形笔刷工具完成,对于真实地形制作,更快捷的方式是导入真实地形地貌的灰度图(也可以在图像软件中进行绘制地形地貌的灰度图)让软件自动生成大面积的地形地貌效果。灰度图中,亮的部分最终生成的地势高的位置,暗的部分生成地势低的位置,通过黑白灰的颜色表现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在Unity 3D中可以使用的灰度图的格式是8位多通道的RAW图像,要想使灰度图顺利转换为三维地形效果一定要将图像格式转换为RAW,一般的图像处理软件都可以完成灰度图格式转换。

2.3 植被制作

Unity 3D布置地表大面积植被时非常快捷。先在三维软件中建立树木的模型,对其制作好材质贴图,再导入Unity3D中利用地形笔刷工具,将大面积植被“画出”在地形上。另外,还可以设定场景中风对植被的吹动效果。

对于精度高的需要重点表现的植物,Unity 3D有专门的编辑工具来制作,可以自定义树干、树枝、树叶等属性,对一颗树的编辑可以精确到每根树枝和每片树叶,如图二所示。

2.4 水的制作

2.4.1 水面制作

水是流体,且有反射和折射的特性。在Unity 3D中C#程序结合材质可以制作出逼真的水面的效果。使用Unity引擎,产生水的原型,定义出水面是产生反射还是折射效果,或者没有任何效果;水面贴图纹理的尺寸设定;物体在水中的倒影显示效果;选定场景中的哪些物体产生反射和折射效果。代码如下:

再对水面添加纹理映射,使得水面看上去更真实。纹理映射技术自70年代中期Catmull首次采用以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根据纹理的表现形式,纹理可分为颜色纹理、几何纹理和过程纹理。颜色纹理指的是呈现在物体表面上的各种花纹、图案和文字等,如大理石墙面等。几何纹理是指基于景物表面微观几何形状的表面纹理,如岩石等表面凹凸不平的纹理细节。过程纹理则表现了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动态变化的自然景象,如水波、云彩等[2]。

在Unity 3D中,对水面设置着色器(Shader),定义出水波纹的大小;反射和折射扭曲程度;水波干涉效果;水波凹凸纹理;波速等参数,最终产生效果如图三所示。

2.4.2 瀑布制作

在制作火焰、瀑布等自然景观效果时应用粒子系统是最适合的。粒子系统是在1983年提出的迄今为止被认为模拟不规则模糊物体最为成功的一种图形生成算法[3]。其基本原理是采用大量的、具有一定属性的微小粒子图元作为基本元素来描述不规则的模糊物体。在粒子系统中,一般每一个粒子图元有:形状、大小、颜色、透明度、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生命周期等属性,所有这些属性都是时间t的函数。随着虚拟世界时间的流逝,每个粒子都要在虚拟世界经历“产生”、“活动”和“消亡”三个阶段。

2.5 漫游效果制作

在Unity 3D中制作漫游很方便。先制作一个圆柱体替身(大概是一个成人的高度,也可以设置得高些),然后在替身上绑定摄像机,摄像机的位置设置在头部眼睛的位置,定好漫游视角。最后在替身上绑定语句:

运行程序后,用户可以使用键盘的上下左右键控制替身在场景中前后左右运动,通过“E”、“Q”键控制替身在场景上下飞行,通过鼠标控制替身视角。Unity 3D带有硬件控制接口,交互漫游也可以通过数据手套等输入设备进行控制。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虚拟自然景观漫游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并实现通过使用Unity 3D制作虚拟自然景观漫游,描述了在自然景观中天空、地形地貌、树木花草、水等自然界常见事物的虚拟方法,为江西环鄱湖区域生态图形的传播开拓一个新的方向。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本文以《鄱湖生态图形文化与视觉传播设计研究》省级课题为平台,选取鄱湖自然景观风貌为切入点,介绍使用Unity 3D这款虚拟现实引擎制作自然景观漫游。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图形,虚拟漫游

参考文献

[1]周祖德,陈幼平.虚拟现实与虚拟制造[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高志清.3DSMAX大型场景浏览动画制作经典范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原生态图形创意 篇9

生态创意家居指的是把我们生活中的废物通过改变造型功能颜色的方法通过一个可循环的创意融入到家居的设定过程中, 使室内环境更加健康美观环保。生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再循环的概念融入进去, 我们不仅要把废物重新利用起来, 还需要把废物变成一个“加温器”让它在重新利用的同时开发它的第二价值或者更大的价值, 在符合室内要求的同时更要符合环境的发展, 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而在生活中这种再循环的现象是通过“二次利用”来达到一个生态环保的要求, 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产生, 比如说造纸厂我们使用的大部分纸都是通过回收废纸熬制成纸浆高温加压形成的。还有“马克斯的罐子”一个非营利性的生态实验室在这里被问世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可再生资源回收制成的。比如光能管 (一种太阳能热水器) 和钙质结砾盐 (一种由硝土和混凝土制成的优等砖块) 。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 支持综合利用资源, 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 技术政策和措施。

二、变废为宝的家居设计原则

1.功能拓展原则, 顾名思义就是注重设计的功能性。我们在重新定位这个物品的时候, 应仔细观察发现它的其他用途, 比如说我们所使用的“长尾夹”一位美国达人通过改变“长尾夹”的形态, 组合方式。把“长尾夹”变成了挂钩, 冰箱分割器, 固定器等等。

2.整体性原则, 是室内环境材料组织设计时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我们在重新利用物品的过程中要重新定位这个物品的颜色, 质感, 造型等多方面的问题, 是否能和室内环境融合, 使之看起来更像一个整体。一方面是由材质本身所构成的系统所表现出的整体感觉;另一方面是材质与构成室内环境的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性。

对比性原则, 在废物改造中对比性原则在协调心理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在坚硬的茶几下铺一块柔软的地毯, 软硬兼备才能在视觉和心理上感觉到一种协调感, 如果房间里都是冷色调方正的感觉那么人们在心理上就会感觉清冷严肃没有温暖。

4.平衡性原则, 作为形式美的法则之一, 在室内设计材料组合中的应用是十分突出的。使用具有明显性格差别或对立的材质组织时, 就需要运用平衡性原则对其位置关系、面积和形状进行变化以保持它们在视觉上的平衡。这就涉及到旧物改造品的面积体积大小, 以及摆放的位置。一般来说, 有一定视觉重量感差异的材质搭配使用时, 上轻下重可取得安定感, 上重下轻则有动感或不安全感。

5.点睛原则, 类似于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道理, 在一面纯色的背景墙中一颗镶嵌的金属射灯, 而这个射灯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即利用高反光或折光材料来增强材质组合的表现力,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经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心设计、巧于用材、优材精用、普材新用”这几个方面, 用最少的钱打造出具有最高性价比的设计品, 提高经济性的关键在于巧妙用材, 用普通材料来塑造新颖的视觉形象。

三、变废为宝的生态创意家居设计手法

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物品总会产生一种感情, 但又由于物品的磨损导致了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和形态, 我们常常苦恼应该怎样面对这些废物,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过去和现实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 在新旧事物中寻找一个突破点, 通过一些方法的改造, 使它们帮助我们生活的更加美好, 使室内更加美观健康。

1. 对物品的造型进行改变, 形成新的造型:

这种方法通常是通过裁剪, 拆分, 或者在组合的方法进行外观的改变, 比如, 我们可以用废旧的筷子通过粘贴或者绑绳组合成工具盒, 把化妆品的瓶子通过裁剪制作成小物品收纳盒等。

2. 在物品原有的功能上附加新的功能, 造型没有太大变化或者无变化。

这种方法采用的较少, 大部分是采用组合的方式来改造。

3. 物品原有功能失效, 通过改造拥有新的功能。

这种方法使我们最常见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通过对物品的在翻新改造, 比如我们在之前使用的老式自行车, 如果我们赋予它现代的色彩和装备, 那么这辆自行车很容易成为一个艺术品。

家居创意中废物再利用的造型到功能之间的转换, 有的人认为功能决定造型, 也有人认为造型应该随着功能的不同而改变。如在市面上流行的打火机, 有的商家把打火机做的中规中矩, 但也有一部分商家把打火机做成手枪, 飞机等造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是有的人认为被做成造型的打火机有价值。所以回归到我们的废物再利用从造型到功能的转化, 最终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做出改变, 比如是在办公区域做出的废物利用, 我们则更多的采用深色、简洁的造型和硬朗的质感, 目的是为了产生更严谨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工作效率。而在家庭废物改造中, 我们则多使多变造型的线条, 柔美质感的布艺, 暖色调来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 而这其中功能和造型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我们的造型在人体工学方面顺应人的功能需求, 同时又根据环境对造型做出改变,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总结

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而导致室内环境在其使用寿命周期范围内的反复装修, 重新设计, 这对于室内环境来说, 意味着其使用寿命周期的缩短, 材料资源的浪费, 能源的消耗等等。而废物再利用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办法, 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当前的环境及生态被破坏的有所反思, 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所以当我们考虑替换掉家里的废物的时候, 是不是也可以想想能不能扩展它额外的功能, 使它获得重生呢?

参考文献

[1]江心英.季莹.产品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国际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2005 (2)

原生态图形创意 篇10

发展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美学价值,或是生态价值意义都十分重大。正因如此,积极探索北京市都市农业、都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之途径,以提升和优化镇域产业结构,是北京市郊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比较优势

张坊镇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的拒马河畔,距京城75公里,总面积1524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全镇有15个行政村,11172户,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非农业人口0.5万。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7亿元,同比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亿元,同比增长20%;人均纯收入完成7880元,同比增长5%;税收完成3412万元,同比增长12.9%。开发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北京市张坊镇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区位和基础比较优势。

(一)在都市旅游业发展方面,自然禀赋和人文环境优越

张坊镇地处十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1—4渡,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节点,生态环境怡人,实属“自然氧吧,生态家园”。以山水文化为依托,山水游系列活动被广大游客所喜爱,而且随着《三国》等影视剧在这里选取外景,罗威等大品牌婚纱摄影公司来这里组织拍摄,使影视外景拍摄、婚纱摄影等附着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此外,来这里作画写生的画家也呈逐渐增多趋势。这里的山水文化正以其特有的魅力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口益成为首都市民短期假日旅游的首选和山水文化附着产业的创作基地。同时,张坊镇境内的仙栖洞和龙乡宫融汇了北方溶洞自然景观,是较为典型的喀斯特溶洞自然历史形成的代表,岩溶景观千姿百态,五种沉积类型景致形成于30万年一70万年之间,有滴水沉积、流水沉积、停滞水沉积、飞溅水沉积、水雾沉积,分别以石钟乳、石幔、石塔、石瀑、石镜、石鼓、晶花、盖板等方式存在,而且还有五星峡等地质奇观,具有较高的科普研究和推广价值。近年来,张坊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毗邻中国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区位优势,强化农游结合,依托金秋采摘节,加快以民俗采摘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步伐,有效整合了农、游资源,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到目前为止,全镇12个村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民俗户挂牌102家。

(二)在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磨盘柿生产专业镇已初具规模

张坊磨盘柿以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而享誉全国。目前,张坊镇磨盘柿基地面积已达1.9万亩,柿树总株数达到37万株,每年平均产量达到500-600万公斤。被国家命名为大磨盘柿生产基地、北京市磨盘柿专业镇、房山区农业标准化基地先进单位,通过有关部门验收,被命名为全国磨盘柿标准化生产基地。这里盛产的磨盘柿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评为绿色食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并先后注册了“京峪、御贡、张坊”牌商标。2007年,张坊磨盘柿取得了“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底蕴深厚的宋辽文化突出

张坊宋辽古城历史文化遗留再现了宋辽时期特有的历史文化。而且,作为华北地区唯一的古代军事设施,张坊古战道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宋辽历史文化和古代军事提供了实物和佐证,可以用于历史文化辅助教学,继而以博物馆的形式,将张坊古城打造为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

(四)在环境建设方面,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明显

一是区位优势突出。由于地处山区、平原结合部,张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周张路、房易路、涞保路的翻修绿化,使交通更加便利,环境大为改善,过境车辆和人员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京石第二高速、北京郊区环线的投资投建,将对张坊镇旅游节点建设和吸引客流、引导消费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张坊镇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进而形成人员的集聚优势,为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消费市场。

二是环境优势得以彰显。为进一步打造发展环境,形成产业优势,张坊镇政府积极争取投资近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发展环境,加快了发展步伐。08年镇域总体规划修编得到批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心区详细控制性规划修编进展顺利,主导产业“211”调整布局更加明确。综合整治绿化美化效果明显,以三条线为重点治理内容,房易路一期综合整治绿化工程沿线清理砂石场7个,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周张路绿化带加厚补植、密植苗木0.5万株,涞保路两侧公路绿化栽植绿化苗木9.5万株,围绕“三条线”的绿化、美化,加紧沿线村的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完成村庄绿化2.5万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41.7万株,增加绿地11.5万平方米,全镇绿化工程总投入达到850万元。

二、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的比较劣势

围绕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该镇把“两带一区一沟”作为重点,两带即从蔡家口至四渡为龙头的一、二、三产相融合的黄金产业带和沿房易路两侧发展商贸服务产业带。一区即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建设城镇中心发展区。一沟即以仙栖洞景区建设为龙头沿千河口至东关上村一条沟。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旅游、林果两大发展优势为基础,着力推进都市农业、都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立体结构。拟对周张路沿线1—4渡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基地、大峪沟乡村度假区、十里采摘观光带、农耕文化展示区,以及一渡、二渡、三渡、四渡景点及服务区,建设一条旅游黄金线。2008年成功引进磨盘柿冷藏加工项目,两家企业开始试生产脱涩柿和柿子醋,年加工能力可消纳全镇磨盘柿总产量的60%以上,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开发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北京市张坊镇具有着良好的自然、人文、区位和基础优势。但存在的问题和劣势也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文化创意产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远远大于文化建设本身。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不少,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投入不足,特别是还没有产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

(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和规则不熟悉。

主要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不清楚,把文化发展等同于文化创意,对上级政策掌握不清楚,争取和利用政策支持的方向出现偏差,努力不小,收获不大。

(三)人才和技术的制约。

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人才,对文化创意的前期挖掘和发展的方向研究力度不够,整体发展处于低级水平,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糊意识,但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四)政策和资金的制约。

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单凭本镇经济实力缺口仍然较大。需要争取和赢得优惠的政策支持,需要不断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和发展模式。

以上因素制约了张坊镇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发展上“有资源没优势”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的战略措施

张坊镇文化资源丰富,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思路是:以科学规划为导向,以资源聚合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实体为重点,加紧制定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加快现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战略,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通过实施领军人才模式、促进多元融资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产业基地模式,加快建设与“中国磨盘柿之乡”品牌相协调的文化创意产业架构。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一)抓紧制定发展规划。

按四大文化创意产业区划分,对不同区域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五年发展规划。一是宋辽古城风貌区,二是自然山水体验区,三是地质科普推广区,四是现代农耕示范区。

(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利用政府北侧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坚持用规划后的蓝图和向社会公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吸引一批民营企业入镇经营,引进影视后期制作、特色旅游纪念品研发、规划包装设计等经济实体,发展影视编辑、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基地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建造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三)营造文化创意产业环境。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建设,营造“引的来,留的住”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和市场消费环境。抓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将服务作为产业载体、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其他环节链接的中心市场,增强文化创意的生命力,以完善周到的服务争取落地生根型企业,打造产业经济实体。

(四)实施领军人才战略。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为集

聚产业精英创造更多的条件。结合《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落实,加紧研究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使用、项目立项、政策争取、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最优服务和最大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继续巩固与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基础,积极引进本土高等学府的学子回乡创业,在小额贷款、政策帮扶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聚集优势。

(五)加强现代科技支持力度。

加快“数字张坊”建设和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网络营销和对外链接,扩大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通过信息流吸引创意流、资本流、人才流、消费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趋向,为产业实体的文化创意、文化投资、文化置业、文化经营及文化消费的决策行为架设桥梁。

(六)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以磨盘柿产业文化创意为题材,研发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提高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以旅游产业为载体,进一步改善文化旅游消费环境,使文化创意产品直接转化为商品,在旅游主服务区和众多景点设立连锁销售网点,建立文化创意产品快速入市的绿色通道。

(七)建立多元投资融资模式。

引入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按照“集体引导、农民自愿、企业参与”的原则,建立利益导向和调节机制,采取农民出让土地经营权和“企业+基地股份制合作”、“股权保底+股份分红+劳务收入”等多种利益分配形式,进一步加大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集中流转力度,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

(八)提供优质高效政府服务。

原生态图形创意 篇11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供给能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为了服务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上海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文化产业具有特殊性,它既不同于制造业,也不同于其他服务业,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关于产业问题,国内外学者运用新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许多新的解决方案,其中以生态学的视角对产业组织和产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产业经济研究的主流思想。生态位思想强调外界环境因素对产业的选择与利导影响,对于研究产业的生存战略和成长机制起着很大的作用,能够为产业问题分析提供一个正确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本文拟从生态位角度进行分析,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的宽度、重叠度以及 “态” 和 “势” 进行测度, 进而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更好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实践。

1文献综述

生态位是现代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自其在20世纪初被提出以来,受到了生态学界的广泛重视。生态位最初被看成是种的最后分布单位,后来又被确定为有机体在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继而有人对生态位予以数学上的抽象,认为生态位是位于N维资源空间中的超体积。近年来,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此概念和原理,主要是把生态位与竞争相联系。

关于生态位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Grinell[2]将生态位定义为 “恰好被一个种或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强调的是生态位空间概念, 有人称之为空间生态位。Elton等[3]将生态位定义为 “其在生物环境中的位置与食物、天敌的关系”,即 “有机体在其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强调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功能状态。Odum[4]描述了功能生态位的定义,认为生态位是 “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地位,而这种位置或地位决定于生物的结构反应、生理反应和特有行为”。Hutchinson[5]首次用数学语言给生态位赋予比较严格的定义,认为 “任何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将表明该物种的生态位特性”,进而发展了生态位的多维空间概念。他把生态位设想为N维空间,每一维度代表个体、种群或物种环境中的一个生物或非生物因子, 每一个物种占据着多维空间的某个部分,成为多维体积,生物物种的生态位可以看作是这个N维空间超体积点的集合。在此基础上,他还发展出基础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自此生态位的研究从定性转到定量便成为了可能。Mac Arthur等[6]提出了资源状况的概念,定义生态位为 “一个物种或种群的资源利用函数”,为定量测度生态位数量指标提供了可能。 资源利用函数生态位既能由一个资源轴上的利用函数表达,又能由多维资源轴的利用函数表示。根据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功能状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4个类型[7]: ( 1) 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 2) 亚优势种: 个体数量和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 3) 伴生种: 群落的常见物种,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 4) 偶见种: 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物种。

由于作为同类或相关企业集合的产业与生物群落具有相似性,许多学者将生态位理论运用到产业生态系统中。Graedel等[8]系统地研究了产业生态学的概念、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 建模和预测等。Hannan等[9]提出了种群生态位的概念,认为产业生态位是产业在战略环境中占据的多维资源空间。Baum等[10]认为产业生态位是产业在资源需求和生产能力方面的特性。产业生态位的概念比种群生态位更有意义,它不仅可以成为联系 ( 产业单体) 战略管理和产业 ( 种群) 生态学之间的桥梁,也能为产业战略业务选择提供新的方法。 产业生态位是指特定产业在整体产业经济循环中, 与其他相关产业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或具备的相对地位、产业功能与产业价值[11],是可被其利用的自然因素 ( 气候、资源、能源、地形等) 和社会因索 ( 劳动条件、生活条件、技术条件、社会关系等) 的总和[12]。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产业适应环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其进化符合生物进化的一般模型: 学习———适应———变异———选择。

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生态位逐渐出现在产业管理研究领域。Frosch等在1989年提出了产业生态的内涵; 随后Lowenthal等明确了产业生态的研究意义,并将生态学中一系列的工具应用于产业系统分析。Zhao等[13]基于产业生态和企业的生态位理论研究了中国风轮机制造业,提出了一个风轮机制造业的产业生态模型和风轮机制造业的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许萧迪[14]在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测度与评价研究中进行了高技术产业生态位的测度,并从市场生态位、技术生态位、资源生态位3个维度对高技术产业进行评价,提出了高技术产业生态位优化的对策建议。杜慧娟[15]构建了北京市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进行了产业生态位评价,并据此构建了北京市制造业的新型产业体系。姚慧丽等[16]基于生态位对江苏省13个城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并进一步制定出城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差异化定位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生态位理论始于生态学,但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产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产业生态位现象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针对文化产业系统的复杂性,从生态位视角进行分析,分别对产业的生态位宽度、 重叠度、 “态”和 “势” 进行测度,尝试用生态位理论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2数据和方法

2.1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研究的是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统计的17个区县 ( 卢湾区2011年及其之前的数据并入黄浦区) 内企业层面的数据,时间跨度为2009—2012年。按照上海市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 进行分类,将其分为10个大类。其中,由于样本中休闲娱乐服务业中某些评判指标为0,无法研究生态位势的变化,该大类被剔除,最后保留了9个行业分类。评判指标选取3大类共6个指标: 技术、 资源和市场,其中技术类包括研发投入、专利授权数; 资源类包括从业人员数、总资产; 市场类包括子产业占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子产业中前3位公司收入占比。

对于计算中只需要利用某一年横截面数据的, 例如生态位的 “态”,统一采用的是最后一年,即2012年的数据,这也是我们能获得的最新数据; 对于需要用年度增加值来度量的,如生态位的 “势”, 统一采用的是全部4年样本的面板数据。

2.2测度方法

以下分别测度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并对生态位的 “态” 和 “势” 进行评价。

2.2.1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度反映了物种对环境适应的状态或对资源的利用程度。生态位越宽,说明对资源的占用就越多,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测定生态位宽度的大小,主要在物种之间的比较意义上进行,单独说明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生态位宽度计算方法采取的是Simpson方法, 考虑以p类产业作为行、q个资源状态作为列的资源矩阵。如表1所示。

其中: Nij为第i类文化创意产业利用资源状态j的数量;是第i类文化创意产业利用q类资源的数量;是p类文化创意产业利用资源状态j的数量;是p类文化创意产业利用q类资源的总数量。

式中,是产业i对资源j的利用程度比例; Bi反映了生态位宽度值,一般而言,Bi值越小,说明对各种资源的占用越大,生态位宽度越宽, 反之亦然。

2.2.2生态位重叠度

生态位重叠度反映的是两个物种的生态位体积相交重叠部分的比例,反映物种间生态相似性或对同一资源的联合利用,以及群落中各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生态位重叠度越大,一般意味着生态元之间所面临的竞争越激烈。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方法采取的是不对称  法,其计算公式也称Levins公式:

式中,io代表产业i和产业o的重叠程度,Pij代表产业i对资源j的利用程度比例,Poj代表产业o对资源j的利用程度比例,q代表资源等级。

2.2.3生态位的“态”和“势”

朱春全[17]提出生态位的态势理论,认为生态位是 “生物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生态位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生物单元的状态,也就是其现状 ( 能量、 生物量、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等) ; 二是生物单元的势,反映了其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体现了发展的潜力和趋势。 “态”和 “势”的综合体现了特定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

为了计算 “态” 和 “势”,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数据标准化主要是为了解决数据的可比性问题,使各项数据可以统一比较,消除量纲差异。本文采用的是商法标准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

逆向指标:

其中,Nij为第i类产业第j项指标,Nmaxij为第j项指标中i类产业中的最大值,Nminij为第j项指标中i类产业中的最小值。

之后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为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熵是信息无序度的度量,信息熵越大,无序度越高,信息的效用值越小; 反之亦然。所以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取决于1与该指标信息熵的差值。P个样本的q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表示为:

其中,k = ( lnp)- 1。因此,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为:

那么,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在数据和权重确定之后,就可以对生态位的 “态”和 “势”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用Si代表第i类产业的生态位 “态” | :

其中,Wj为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 2012年数据) ,Q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q为指标个数。

用Pi代表第i类产业的生态位 “势” | :

其中,Mj为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年平均增加值 ( 2009—2012年) ,Q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q为指标的个数。

Ni代表第i类产业的相对生态位:

其中,Si为第i类产业生态位的 “态”,Pi为第i类产业生态位的 “势”,Ai为量纲转换系数,因为所有的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都是无量纲的数据, 所有量纲转换系数为1。

最后产业生态位为:

其中,Ii为产业生态位,Nij为每个二级指标的生态位,即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资源生态位, m为二级指标个数。

3结果分析

3.1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宽度测度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各类子产业生态位宽度差异明显,Bi值介于0. 7 ~ 23之间 ( 见表2) 。

通过聚类分析法,可将其分成4类 ( 见表3) 。 第一类: 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网络信息业、广告及会展服务业,它们的Bi小,生态位宽度大,资源占据多,适应范围广,在生态系统中起的作用大, 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优势种”。第二类: 咨询服务业,它处于另一极端,其Bi值超过了22,生态位宽度很小,占据资源很少,可看作是典型的 “偶见种”。处于以上两者之间的还有两类,一类是是以建筑设计、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和工业设计为代表的 “亚优势种”,它们的Bi值在2 ~ 3之间,资源占据较多; 另一类是以出版业和艺术业为代表的 “伴生种”,它们的Bi值为4左右,生态位宽度较小,资源占据较少,产业发展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

3.2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重叠度测度

由表4可以看出,作为 “优势种”的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重叠较多,个别产业重叠度较大,但由于生态位宽,竞争并不那么激烈; 网络信息业、广告及会展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重叠过多, 对于资源的竞争依然激烈; 作为 “亚优势种”的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因其生态位较宽,与其他产业虽重叠较多,但竞争也并不那么激烈; 作为“伴生种” 的出版业和艺术业,它们与 “优势种”产业重叠度最大,也正好说明了它们伴生于 “优势种”; 作为 “偶见种”的咨询服务业, 它与其他产业重叠度非常小,出现了较明显的生态位分离 ( 除与广告及会展服务业、文化创意相关产业重叠度较高) 。

生态位重叠度的计算结果与传统上对产业间竞争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别。生态位重叠理论认为竞争不仅取决于对要素资源的占用情况,也取决于竞争主体间生态位宽度的大小和资源的差异化程度。生态位宽度较小且要素资源差异化程度不明显才会发生激烈的竞争; 而在生态位宽度大的情况下,即使要素资源差异化不明显,生态元之间有部分重叠, 它们也能实现共存。

3.3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的态势测度

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刻画了生态元对资源占用的情况,而生态位态势刻画的则是生态元累积的状态以及未来的增长趋势情况。 “态” 指生态元过去状态的累积,包括生长发育状态,与种群作用的状态;“势”指的是生态元未来增长的一种趋势,比如增长率、变化率等。

根据对 “态”和 “势”的测算结果做出散点图 ( 见图1) ,X轴表示产业生态位的 “态”,Y轴表示产业生态位的 “势”,以 ( 0. 1,0) 作为坐标中心, 将所有产业划分到4个象限中; 同时将各产业技术、 资源、市场的 “态” 和 “势” 汇总到一起 ( 见表5) ,可以对产业最后的生态位的 “态” 和 “势” 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 1) 处于第1象限的产业———出版业和文化创意相关产业,生态位的 “态”和 “势”都很高,这些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并且具有较强劲的发展趋势,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强。其中出版业的资源 “态”和 “势”较高; 文化创意相关产业的技术 “态”和市场 “势”比较高。

( 2) 处于第2象限的产业———网络信息业、工业设计和艺 术业,生态位的 “态” 较低,但其 “势”比较高,这些产业虽然没有强大的产业基础, 但是却具有强劲的增长趋势,可为朝阳产业。就 “态”而言,网络信息业的技术和资源 “态”较低, 工业设计的市场和资源 “态”比较低,艺术业的技术、资源和市场 “态” 都比较低; 就 “势” 而言, 网络信息业的市场 “势”比较高,工业设计的资源 “势”比较高,艺术业的技术 “势”比较高。

( 3) 处于第3象限的产业———广告及会展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生态位的 “态”和 “势”都比较低,这些产业既没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又具有衰退的趋势,需要使它们向第二象限及第4象限转化。 就 “态” 而言,广告及会展服务的技术和资源的 “态”比较低,咨询服务业的资源和市场 “态” 比较低; 就 “势”而言,广告及会展服务的技术和资源 “势”比较低; 咨询服务业的技术、资源和市场 “势”都比较低。

( 4) 处于第4象限的产业———建筑设计、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拥有较高的 “态”,但其 “势” 却较低,这些产业具有较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发展趋势不好,可能存在发展上的瓶颈,为此要加大对该象限产业的投入,提高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使其向第一象限转化; 就 “势”而言,建筑设计的资源和市场 “势”比较低; 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的技术、资源和市场 “势”都不高。

通过对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的测评,可以得出如下总体判断: 综合得分最高的产业为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其次为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建筑设计和出版业,其他的产业生态位相差不多,咨询服务业综合生态位得分最低。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按照从低到高分成4类 ( 见表6) : 第一类是咨询服务业、艺术业、网络信息业、广告及会展服务业,这类产业技术和资源均较缺乏,需要提高; 第二类是工业设计,它们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不足; 第三类是出版业、建筑设计和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它们的市场、技术、资源较有优势; 第四类是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它们的技术、 资源和市场均占据绝对优势。

4结论和建议

本文借助生态位的宽度理论、重叠理论、 “态” 和 “势”理论,分别测算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宽度、重叠度和生态位值,分析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竞争力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 通过对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的测评,综合得分最高的产业为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其次为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建筑设计和出版业,咨询服务业综合生态位得分最低。 ( 2) 就生态位宽度而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为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等产业为代表的 “优势种”; 以建筑设计等产业为代表的 “亚优势种”; 以出版业、艺术业为代表的 “伴生种”; 以咨询服务业为代表的 “偶见种”。( 3) 就生态位重叠度而言, “优势种”产业与其他产业重叠较多,但由于生态位宽,竞争并不激烈,其中网络信息业、广告及会展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重叠过多, 竞争依然激烈;“亚优势种”产业与其他产业重叠较多,但其生态位宽,竞争并不那么激烈;“伴生种”产业与 “优势种”产业重叠度最大,也正好说明了它们伴生于 “优势种”; “偶见种”产业与其他产业重叠度非常小,出现了较明显的生态位分离。 ( 4) 从 “态”和 “势”分别观察,出版业、文化创意相关产业的 “态”和 “势”都比较高,它们的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都较好; 网络信息业、工业设计和艺术业的 “态”比较低,但 “势”较高,它们的产业基础虽较差,但发展趋势好; 广告及会展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的 “态”和 “势”都比较低,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都不好; 建筑设计、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 “态”较高,但 “势”较低,它们的产业基础较好,但发展趋势不好。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 中明确要求,进一步巩固咨询策划、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媒体业、软件业等重点行业的领先主导地位,进一步做大新媒体、网络信息业、时尚产业等新兴行业的规模,积极培育、鼓励更多新兴业态健康发展,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融合、开放的发展格局。从上述分析可知,上海的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建筑设计业的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竞争力强, 但由于其发展趋势不佳,需要提供资源扶持,提高资源的 “势”。可利用上海金融服务优势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培育相关人才,提高人员素质和水平, 为未来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出版业、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发展较好,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均呈现良好的状态,只需完善市场环境,利用市场力量提升发展水平。

上一篇:中华饮食文化内涵下一篇:危机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