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生态课堂(精选10篇)
实验生态课堂 篇1
化学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生命性、整体性、发展性、个性化等特征,呈现出生态化的取向。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将倡导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学思想与方法引入具体的化学实验课堂,优化化学实验生态课堂教学,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教育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题从调查和分析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入手,尝试优化“以人为本”的生态型实验课堂,使课堂呈现出应有的绿色生机与生命的活力。
一、高中化学实验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结合个别访谈和教学实践,了解目前高中化学实验课堂状况。调查的项目包括实验课程资源、实验开设情况、师生实验态度与认识、实验课教学的方法、实验评价、师生关系等43个问题,向福建省内12所普通高中的54名高中化学教师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2份;向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的568名高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60份。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 实验课程资源
各所学校由于地区、学校级别的不同,实验课程资源的丰缺程度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的普通中学,实验课程资源的现状已很难满足教学的需求。不少学校化学实验室数量少,班级数与实验室数量的比值,平均约为9:1,实验室的周转较为紧张;近几年,多数学校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添置和更新了一些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但要保证学生的分组实验,仍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专职的实验员很少,尤其是经验丰富,受到专业训练的实验员,更是稀缺;大多数学校的化学实验课由任课教师担任,工作量大,教师开设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在课后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或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更少;高中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认为新课程最缺乏的课程资源是各类教学资料和仪器设备、人力资源、校内外活动场所,学生则认为最缺乏的课程资源是网络资源和校外资源。因此,积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2. 实验课开设、教学及评价
教师普遍认识到实验对于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占88.4%) ,也开展了对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及材料改进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约占23%) ;学生对实验,尤其是对能激发学生思考、创新的探究性实验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而对于那些按部就班的验证性实验则兴趣索然;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教师任教课时过多 (平均每周12~14节,不包括辅导课) 、实验药品与设备不齐全、实验时间有限等,演示实验开设率低于80%的占76.8%,学生分组实验次数较少,每学期低于3次的比例为56.5%;教师习惯开设的是验证性实验 (约占86.3%) ,学生则喜欢增加探究性实验的开设 (比例为65.4%) ;这也说明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之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教师在实验课堂上的教学,大多是先讲授知识,而后组织学生实验的单向传授模式 (占84.6%) ,侧重于实验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忽视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实验评价以纸笔测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测试为主,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不参与评价 (占96.1%) ,对学生的科学意识及创新能力的过程性评价几乎是空白,这种传统的唯分数评价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优化高中化学实验生态课堂的策略
教育生态学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直面生命,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彰显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质量,让教育真正成为生命的诗意栖居地。只有实现教师、学生和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交互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的和谐统一,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朝气和活力。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我们尝试着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实验课堂,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氛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 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态主体之一,化学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师生关系对于实验生态课堂的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要突破传统的知识输出者的角色,摆脱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模式,致力于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信息观念,提升信息处理和利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探求和选择可用、价格低廉、污染少的实验教学资源,尽可能创设安全、环保、自主、探究性的实验环境,为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条件;教师要彻底摒弃专制的领导者角色,成为学生探究的伙伴和促进者,尊重和理解学生,创设轻松而又富有活力的课堂环境,形成师生间宽容、平等、信任的心理氛围。
2.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开设绿色实验,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推动实验生态课堂发展的重要途径。
(1) 积极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一方面,需要学校加大投资力度,购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等,保证学生分组实验的开设,并对校内的各类教学设施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使用率,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实现由“教教材”的教书匠转变为“用教材教”的教学行动研究者,拓展延伸和选择增补教材中的内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密切合作,落实和规范实验室的管理,根据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好实验室,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实验课程资源,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化学,加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 信息技术资源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建设,适时更新、充实课程资源库,引导学生主动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料;也可以通过校园网上的BBS和聊天室,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给予恰当的指导,以达到对教学个性化的辅导和监控。一些危险性大、成本较高、不适合学生操作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化学实验操作模拟有机的结合,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3) 参与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结合实验内容,尽可能创设灵活的、实践性强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和生生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交流,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或产生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捕捉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3. 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实施绿色评价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构建化学生态课堂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努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实验,以防止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怎样设计绿色化学实验,在保证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如何减少试剂用量与浓度,用什么方法改进实验装置以尽量避免有害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怎样循环使用溶剂和充分利用反应产物,如何利用课内外实验渗透和加强环保教育等。通过开展绿色实验,不仅能使实验者在安全、环保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强化了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化学实验课堂更加绿色、生态。
化学实验的绿色评价就是要求教师要创设生机盎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评价环境,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在评价中充分发挥潜能,提升自我,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结束语
伴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专门设置了“实验化学”的模块,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和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但目前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依然存在着课堂生态单调乏味、机械训练的“生态失衡”现象,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因此,如何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探索构建一种和谐、自主、开放、动态生成的实验生态课堂,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最大化、最优化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刁成海.构建高效生态课堂促进师生和谐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4.
[4]徐宾.化学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与构建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 10.
[5]岳秀侠.在化学实验中实现绿色化学的几点做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
监狱实验解密看守所生态 篇2
看守所离奇死亡事件频出后,不少专家开出的药方是:在看守所这一“特殊场合”装摄像头。如果看守所是特殊场合,派出所、医院、考场……呢?如果说“单反时代”促成了虐囚事件的曝光,是不是看守所事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摄像头时代”?
症结所在并非无迹可寻。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20世纪70年代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已经对监狱生态做出不少深刻的揭示。但社会和文化并不因理论的进步而出现立竿见影的改变。时隔三十多年后,这位早已成为学术泰斗的老人家,还得亲自出马再炒冷饭,写出这本《路西法效应》,详尽地分析虐囚丑闻,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人本无所谓善恶,不良制度所决定的权力构架和社会情境。才是真正的恶魔。
津巴多在一个民风甚佳的中产阶级社区里挑选了一批身体健康、心智正常的年轻人,把他们随机分成“狱卒”和“囚犯”两组,进行预期两周的监狱实验,想看看“情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多大影响。
“狱卒”和“囚犯”起初还客客气气半推半就,不过很快就进入角色,“狱卒”变得残忍暴虐,而囚犯在尝试反抗失败后,变得绝望、麻木、丧失自尊。很快就有人情绪崩溃退出实验,不到一周,津巴多就发现“狱卒”开始强迫“囚犯”做出模拟鸡奸的动作。他立即决定提前结束实验。
该实验中一个重要的设计,在于被试的挑选。津巴多特意用各种量表确保他们在人格、情绪和心智方面没有异常,而由于报名的多为学生,这批入的受教育程度还高于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当时的美国,这些学生“正是来自强调造反、个人探索、否定权威和盲从的文化青年”。而且在实验中,“狱卒”并没有从“囚犯”口中获取信息的任务,他们的工作仅仅只是“看管”,即便这样,“虐囚”现象依旧难以避免。
实验发现,“当狱卒的人知道,只要随机分派的狱卒换个面,现在就可能是他穿着囚衣,被这些原来受他虐待的人所控制。他们也很清楚,对手并不是因为犯下任何罪行而得到如此低贱的地位。”如此尚且会发展出虐待行为,如果一个社会已经不把罪犯(或嫌疑人)当人看,而是喜欢用“人渣”、“杂碎”来称呼他们,则这种将对方污名化的情境已经在他们进入监狱(或看守所)之前建立起来,可想而知监禁中的暴行会发展到何种程度。
囚犯在几经受挫后,会进入一种习得无望的状态,对整个情境失去了客观、清醒的认知。实验过于逼真,致使他们在心理上,已经认定自己就是一个囚犯。这种“自我实现预言”既有卡夫卡小说的桥段,又有福柯哲学的味道:你不必是真正的罪犯,看守你的人也不用是真正的狱卒,只要你被他看守了,时间一久,你就会忘记自由,相信自己是囚犯,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囚犯。
不良的制度虽然给每一方都带来伤害,但暂时获得权力的一方却不那么讨厌这个“坏制度”。当津巴多宣布实验提前结束时,“囚犯”们欢呼雀跃,“狱卒”们却不是很高兴,一些人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管理囚犯的工作,实验进行到预计的时间毫无问题。
斯坦福监狱实验,不仅揭示了情境对行为的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将人们的批判目光,从个体转移到了体制和系统本身。心理学不是一个为罪犯找借口的学科,它只是力图找到邪恶的真正原因,用“公共卫生模式”,来思考预防邪恶的方法。和反恐战争相比,这恐怕是维护公共安全更彻底、更有效、更人道的方式。
推荐书目
《造物记——世博会的科学传奇》
作者:赵致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是首位获得科普界的——普里莫·罗菲斯奖的中国人,也是国际科普奖——儒勒·凡尔纳奖的获得者。本书以世博会为切入点和线索,审视了近代世界的科学发明,并以更高的视角对人性和未来进行追问和探寻。
《数学家读报》
作者:保罗斯(美)
译者:黄平亮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日常新闻中的各种故事。数学中的概率思维、逻辑性和统一性观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本质,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字来判断媒体的观点、视角是否准确而全面,读过本书之后,您读报的角度也—定会有所拓展。
《与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
作者:郑载承(韩)
译者:陈利刚王超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正如“纠客”们喜欢对着电影找穿帮镜头一样,物理学家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忍不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找出了电影中违反物理常识的画面,解析其“科学上的失误”,与物理学家看电影看见的不止是电影,还会看见科学的身影。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作者:王冬张劲硕史军刘旸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书由“科学松鼠会”四位会员的文章合集而成册,展现了大自然中的百尾千叶,是对博物精神的回归。“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由年轻的科学传播者组成的团队,希望“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吸取果核的丰富营养”。
《梦侦探》
作者:筒井康隆(日)
译者:丁丁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为日本科幻小说之父筒井康隆的封笔之作,作者与小松左京、星新一同并称为日本三大科幻作家。书中描写了一个在梦与现实这两个世界间往来的故事。根据本书拍摄的动画片《红辣椒》为2006东京国际电影节动画单元开幕作品,并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参赛影片。
与监狱相关的链接
斯坦福监狱网站,在这个网站中,可以找到菲利普·津巴多关于模拟监狱实验的相关内容和讨论,包括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的大量幻灯片和历史信息;把一个好人放在一个邪恶的地方会发生什么情况?实验结果触目惊心。
社会恐怖主义研究(STR)协会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组织。进行包括人类学、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该论坛旨在提高人们的认识,了解恐怖主义和政治暴力,鼓励人们以更有效的全球视野去反映恐怖主义的复杂因果关系。
这是一个在线构想走进监狱的网络社区。该站点希望通过让您体验监狱中孤独和无助的感觉,以及同意接受他人捐助等方法,消除与囚犯们的沟通障碍、改变司法政策,以达到保护囚犯社会利益的愿望。
美国虐囚安全委员会官网,该组织由美国前总检察长Nicholas de B.Katzenbach等人主持建立。致力于揭露并公开囚犯和看守人员的行为,减少监狱中的暴力和性虐待事件,通过让人们警惕滥用监狱权利的后果,促进美国社会广泛的公众对话。
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是一个包括1970年~2008年世界各地恐怖事件信息的开放源代码数据库。网站上拥有超过87000个恐怖事件的发生日期、地点、武器状况、性质目标、伤亡人数等信息资源,为恐怖主义对策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效数据。
让生态文明走进化学实验教学 篇3
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1]。化学实验教学中节约水电、节约药品, 废液处理与排放, 有毒实验改进等都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本文从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如何改进实验与减少污染2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以实际行动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开始, 就要让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要求, 认真落实。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干净整洁的白大衣;做实验时要求桌面整洁, 操作规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节约药品、水、电, 让学生明白节约能源、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意识到资源匮乏产生的严重后果, 进一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树立环保意识, 逐步养成节约资源、能源, 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 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有机实验中有很多有毒试剂, 如苯、硝基苯等。在做这些实验时, 若不加以改进, 有毒气体会大量挥发, 有毒废液直接排出会污染环境。所以对这些实验要加以改进, 以有利于环境保护, 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2.1 苯的硝化反应实验改进
苯和硝基苯都具有很大的毒性, 可由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长期吸入或大量吸入该气体会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目前, 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完全是开放式的, 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整个实验室甚至楼道都弥漫着苯和硝基苯的气味, 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健康。为此, 笔者将实验改进如下。
(1) 有毒气体挥发的改进 (将开放式实验改为封闭式实验) 。按图1所示连接实验装置[2], 在大试管中装入苯、浓硫酸和浓硝酸, 长颈漏斗内放活性炭, 用于吸附挥发出来的苯和硝基苯, 减少了有毒气体对坏境的污染。水浴加热试管10min后, 将针筒内Na OH溶液注入试管内, 震荡, 除去硝基苯中的酸, 可观察到溶液分成2层, 下层无色的油状物即为硝基苯。通过以上改进, 大大减少了有毒气体挥发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但生成物硝基苯有毒, 直接倒入水池排放仍会造成环境污染。
(2) 有毒废液处理。为了回收硝基苯, 可加入铁粉和盐酸, 使硝基苯转化为苯胺, 再加入无毒而且价格低廉的冰醋酸, 使苯胺转化为乙酰苯胺, 降低毒性再排放。反应原理如下:
改进后的实验大大减少了有毒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同时也减少了因废液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对实验的改进, 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同时加强了环境保护教育,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增强了学生责任感。
2.2 微型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一种实验类型, 它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得出较明显、清晰的反应结果和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和技术[3]。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远远少于常规实验, 不仅节约实验经费, 而且操作安全, 污染小。很多常规的有机化学实验都可改进为微型实验。例如:酚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常规实验是取3支试管, 分别加入0.5ml的苯酚、间苯二酚和苯甲醇, 再各加1滴三氯化铁, 震荡, 观察颜色变化。改进为微型实验操作方法如下:在白色点滴板小孔中分别加入1滴苯酚、间苯二酚和苯甲醇, 再分别加入1滴三氯化铁, 观察颜色变化。在白色点滴板上观察到的颜色变化非常明显, 但试剂用量大大减少, 这样也大大减少了有毒废液的排放量。
改进实验会让学生认识到随时都应树立环保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大力倡导“绿色实验”, 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最大贡献。
总之,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注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做实验要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注重保护环境, 师生都要具有责任心。让生态文明走进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关键词:生态文明,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贵阳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公告[EB/OL].http;//www.gysrd, gov.cn, 2010-01-14.
[2]毛杨林.对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部分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8) :49.
实验生态课堂 篇4
一、将老教具过渡为仪器柜里的新成员
很多科學教师都经历了课程名称从“自然”向“科学”的过渡,见证教材更换、理念更新的同时,面对柜子的仪器也产生了更具体、更实际的问题:如何对待这些老仪器?其实,它们中的很多仍可以充分利用,成为某个实验的全部材料或部分材料。
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教材上模拟耳朵的工作原理的实验方法是:一次性杯子上套气球膜,并撒上沙子,用音叉敲击,观察现象。这种方法实验现象很不明显,有些小组一无所获。如果学校仪器室里有“自然”配套的“声音实验盒”,利用它里面的部分材料效果会更好,里面直接有一个模拟耳朵塑料膜的屏,只要将其竖直立好,用仪器盒里的小喇叭接上电池,接通电源,屏边的泡沫球就会连同细线一起高高弹起,实验效果更明显。
二、妙用生活闲置物
“生态”,注重珍视事物的本来面貌。扑克牌是生活中常见的娱乐物品,很多人用过一次就扔掉了,但其完全可以被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学科版五年级上册里有“食物网和食物链”一课,可设计课堂活动——玩扑克牌游戏。将牌境里有食物关系的各动植物小图一一贴在上面,每副扑克牌大约二十张。“课上玩扑克牌喽!”各活动小组的学生都玩得十分尽兴,有的小组几人一起分牌并按“谁吃谁”分输赢,有的小组几个共同分析,将它们按“吃与被吃”的强弱关系一一摆于桌面上……学生们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十多副用橡皮筋扎好的“特制”扑克牌已置放于自制教具柜里,成了仪器室里的新成员。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在“蚯蚓的选择”中,在蚯蚓对光线的选择这个实验里,要每组准备好里面被涂黑且盒盖上挖了三分之一的大盒子。这类材料原则上由学生们准备,但几届学生在这个问题中的实际情况是:要不忘了这事;要不记得备材料但找不到盒子;还有的辛苦带了盒子,但盒子没做任何处理;做了处理的有的也不符合要求。可以布置学生准备材料,与此同时,积极行动起来,备齐并处理好这些盒子。用了3瓶墨水将所有盒子里面涂黑,按标准剪开上面的盒盖,并配齐盒底相应大小的布(用时打湿起到润滑的作用),经过一番准备,16个符合标准的盒子已整齐地放在专门的仪器柜里。
三、购置实验中的常用物,充实仪器柜
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开放的资源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丰富学生的各个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实验材料,那只能是“纸上谈兵”,成为“讲实验”“说实验”。在“光”单元的“光和影”“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等课中都有分组实验。其中的主要实验材料都离不开手电筒,所以这类实验材料可以向学校提出购置申请,学期初备齐,将相关实验扎扎实实开展下来。
又如仪器室里购置了毛巾的话,很多相关教学内容也就更清晰地展开了,细细总结,其在教科版科学中的以下课程里运用到:
浅析多伦多生态肥实验及施肥管理 篇5
1.1 实施项目:试验地号八五一一农场第二作业站2#, 面积100.5亩, 种植户:吴艳坤
1.2 水稻品种:龙粳26
1.3 试验地为中等地块, 呈东西条状, 河道自流灌溉。本实验采用大区对比法。
1.4 磷酸二铵、钾肥、多伦多生态肥作基肥施用, 尿素作追肥。
2 施肥技术与田间管理Á
2.1 水稻施肥有一定的原则
正如徐一戎老先生所倡导的:重视化肥, 配合有机肥,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改良培肥土壤的效果十分显著, 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储量, 改善土壤有机质组成, 增加土壤中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加强了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状况。
氮肥、磷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追求高产条件下极易贪青、倒伏、发生稻瘟病, 空秕率增加。因此, 在施肥上要坚持氮、磷、钾配合施用。适量施肥与配方施肥。施肥量要适宜, 配比合理, 要根据不同的地块肥力不同, 进行确定施肥量, 做到配方施肥确保高产。
2.2 施肥注意的事项。
施足基肥。有机肥料分解慢, 利用率低, 肥效期长养分完全, 所以作基肥施用较好。但由于稻区早春气温较低, 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缓慢, 为了促进高产田秧苗早生快发, 可以将速效氮肥总量的30%~50%作为基肥施用。磷肥和钾肥均作为基肥施用, 也可以留一部分在拔节期施用。
早施蘖肥。水稻返青后及早施用分蘖肥, 可促进低位分蘖的发生, 增穗作用明显。分蘖肥分二次施用, 一次在返青后, 用量占氮肥的25%左右, 目的在于促蘖;另一次分蘖盛期作为调整肥, 用量在10%左右。目的在于保证全田生长整齐, 并起到促蘖成穗的作用。后一次的调整肥施用与否主要看群体长势来决定。
巧施调节肥 (穗肥和粒肥) 。穗肥在叶龄指数91左右 (倒二叶60%伸出) 施, 可以促进剑叶生长。当高产群体较繁时, 穗肥在叶龄96 (减数分裂时期) 时施, 起到保花作用。
2.3 施肥方式要求
不同的肥料有不同的使用要求, 例如氮肥的损失有多种途径, 但除氮的挥发损失外, 都是通过硝化作用产生的, 因此, 提高氮肥利用率, 主要是以防止铵的硝化为主。要深层施肥。把铵态氮肥或尿素深施到3~5厘米深的还原层中, 铵离子为土壤胶体吸附, 保持在还原层中避免肥料在氧化层进行硝化作用, 以提高氮的利用率。
3 结果与分析
3.1通过实验可以分析出各处理在水稻前期表现良好, 但处理二后期表现出缺乏后劲, 在拔节后期和扬花出穗期表现明显, 多伦多中氮肥作为基肥在后期肥力明显不足。
3.2各处理株高和穗长等差别不大, 结实率处理二表现最低, 处理三结实率偏低。初步分析是处理二在调节肥上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处理三中在生育后期表现出肥力过剩, 易促进水稻过量吸收养分, 使植株猛发徒长, 致使结实率偏低。
3.3我们对实验的三个处理进行了全面测产, 处理一、处理二、和处理三测得产量分别为624.6kg、568.3kg、602.8kg, 处理一比处理二多56.3kg。
4 结束语
实验生态课堂 篇6
最近,有关“中国创客教育发展史”的内容吸引了我,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命题:如果将这个命题变化成“国际视野”,我们是不是可以沿线索追溯出另一种图谱?其实,这类认知如果不是以“修史”的题材出现的话,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专属的路线图,而最初的动因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例如,对于我们来说,真正引发思考和行动的,恰恰是十年之前,前往澳大利亚考察途中穿插的一个小环节:随机前往一个中产家庭做一次不速之客的拜访,男主人坚持要把我们引入起居室,指着屋子正中的一张巨大的原木大餐桌(有2.5米宽,接近7米长,桌面为整块厚实的原木),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是他的儿子给自己的十八岁成人礼——自己亲手制作、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手艺和创意,来自于学校的课程作业。
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来到了毗邻的新西兰,实地走访了十所学校,想一探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校课程教会了中学生建造这么巨大的工匠作品?又是什么样的课程作业,让孩子们不惜挤占高考升学前最紧张的时段,来潜心完成这件作品?又有多少学校会开设这样的课程?……
●带着问题的预设寻求解惑
首先,我们需要解开的谜团是,这类课程的普及程度如何?言下之意,就是开设这类课程的学校属性是不是有某种“规律”,如与某种办学水平下的“特许”挂钩?为此,我们选择了不同种类的学校:既有高中,也有初中和小学,甚至包括了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既有被国人误解为学校排名靠前的所谓好学校,也有偏居一隅的乡村学校。我们既拜访了校长,又采访了学生和家长,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掌握第一手信息,全面了解在国内被称为“创客教育”的课程及其在南半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其次,这类课程与时髦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定义、形成瓜葛,这也纳入到了我们的考察预设中。就国内而言,围绕核心素养的点评有很多,借鉴他国(地区)的议论也不少,有学院派观点,有意识流标准,有自相矛盾的随意等,那么,新西兰同行怎样诠释这个话题呢?
再次,我们想确认,这类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它们的学科边际和教学环境。至少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相关课程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远谈不上课程的规范,特别是课程教学的学科师资基本上还拘泥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教师的自觉延伸;特别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也鲜有突破以上课程外延的抓手选择,多以3D打印、编程、机器人和STEM课程为主。那么,在海外的课堂里,这类课程的表征形态如何、课程的教时安排如何、课程的教学实施对象的学科背景如何等,都纳入到了我们预设的关注半径中。
我们还想了解此类课程的评价系统是如何建构的,课程的评价因子做了哪些选择,课程的过程反馈以及结论意见涵盖了哪些领域等,这类评估在国内还处在刚刚开始被关注的初始阶段,一般选择实物评判较多,虽然有些已经在考虑批判思维、工程思维、设计思维等的影响因子,但说实话,要实现理论转向指标的变轨似乎不容易。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相对于纯知识教学的成本而言,新西兰的学校是如何解决这类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耗材成本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的。中国不少学校的校长们都有着某种隐忧:项目本身可以申请经费,实验室系统也可以立项支持,但是日常的高维护成本、高耗材支出,甚至是频繁的升级换代的经费保障,再加上师资培训、课程外包,这些都需要经费来加以满足。
●普及率极高的课程设置
刚开始的几天,我们没有直接惊动学校,而是通过文献查阅、外围走访等方式观察奥克兰的教育。
我们注意到,新西兰的基础教育既有百花齐放的土壤,又有政府刚性兑付的支撑。就办学主体而言,有公办、私立和教会学校;但公办学校的主流地位非常明确,其教师的经费由政府直接对接给教师的个人账户,学校日常运转维护也直接向政府报销;不过,允许公办学校接受社会捐款,也允许其招收一定比例的国际生源,所收的学费作为学校改善型经费补贴,但不允许作为人头费体现。之后的拜访也验证了一点,那就是校长们正是通过社会捐款和国际生源的学费来丰富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特色和实验环境的升级换代,包括课程的过程和与课程相关的外出活动、赛事参与和学生奖励。
想来新西兰留学的学生家长,都会事先做些功课;想在新西兰置业的华人会首先打听周边学校的打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分值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Decile分级是对学校教学质量考评后做出的划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Decile并非是对学校学术成就的评级,而是对学校周边社会经济状况的评级。通常来说,Decile的评分系统主要通过家庭收入、职业情况、住家人口密度、教育资质、福利领取状况这五个方面综合考评后得出,但这五个方面都与学校的教学质量无关。而作为划拨教育资金的参考标准,教育部共将学校划分为10个等级。我们了解到,教育部部长Hekia Parata已经在考虑新的教改调整,据悉,将推出“失败风险”评估。这是教育部使用政府数据对学校、学生进行评估,交叉比对学生家长是否仅靠吃政府福利生活、母亲是否接受过正规教育等情况,来做出失败风险值。例如,学校可能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在校生父母中有坐牢的;②学生或学生的兄弟姐妹有遭受家庭暴力的;③学生的家庭是长期靠领福利生活的;④在校生的母亲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如果有学生被评估是出于这几种家庭环境中的,学校可以根据一套计算公式获得额外的政府经费支持。
再以我们造访的某所在新西兰排位靠前的小学为例,我们与该校的Kennedy校长做了全方位的深度交流,除了惊讶于专用教室之多、专用教室的配备之齐全、专用教室的师资之精良外(事实上,通过后来几天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学校考察,我们才知道这几乎是一种标配),特别对他们极有特色的环境学期课程,与校长、教师展开了长达半天的专题研讨。
在一个由原先两间教室打通形成的大空间里,一位教师非常细致地向我们介绍了环境学期课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选修课演变成必修课的几年坚持。在一次又一次的再设计中,他们逐渐明晰了课程的学术性和现实性之间的比重考量,并最终形成了跨学年课程。
在另一所有名的初中,在即将退休的Jopson校长的陪同下,我们连续观摩了科学课、木工课、艺术课和辩论课,这些都是学校引以为傲的重点课程,也凸显了新西兰教育的特色——全国的基层办学单位只依据并围绕国家教育大纲自由设计课程,这些特色课程将承载起教育大纲赋予的教育使命和本学段的教育内涵。
在科学课上,教师带着学生们“玩”起了洋泡泡游戏,通过肢体和彼此间的走动,点到为止的碰撞,来解释电子的运动规律(如图1)。
木工教室俨然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创客车间,学生在这里先熟练操作各种设备,然后参考示范作品,结合自己的创作来改造设计(如图2)。
在艺术课堂里,坐在电动轮椅上的教师正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满教室铺天盖地的学生作品(如图3)。
而在辩论课上,学生们自由分组,准备当天的辩题;教师只是从辩理、辨据和技巧方面予以点拨(如下页图4)。
●师生成了实验课程生态共同的得益者
我们在新西兰的时段,恰逢世界教师日。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教师对确保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起着关键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教师日,旨在赞扬和感谢全世界教师为教育事业和人类所做的贡献,并帮助教师维护自身权益。
新西兰进入了夏令时,也意味着这里的中小学再次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假期。这里的学校一年享受四个长假,长短不一,短的有两周,长的是暑假,还不包括各种国定假日。每天的在校时间基本上是上午九点左右,到下午三点前后,其中明确要求,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一个小时,而几乎所有学校列入课表的体育活动时间都会更长,甚至达到两个小时以上。不过,我们观察到,拜访的所有学校的教师,在学生放学后,都留在校内集体备课。
在与新西兰各地、各类学校探讨“深度学习”的话题时,彼此都认为话题不是问题,场景应该开源,而对象更不应该局限在师训层面,关键是语言和平台的瓶颈应该如何突破。我们第一时间试用了Google刚发布的Google神经机器翻译系统(该系统使用了当前最先进的训练技术,能够实现到目前为止机器翻译质量的巨大提升),以及国内刚升级的某直播平台。前者基本上能够满足使用,但让国外同行无法理解的是,我们居然不用现成的工具!而对于后者,国外同行同样不能理解,为什么是闭环?我该怎么解释?我们还重点探讨了学校管理模式和监督制约机制的话题。一位老校长自豪地说:“我对老师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学生独立!”
我们继续新西兰教育考察之旅。走进高中,国际部主管Mary介绍,学校领导特别重视学术课程教学环境的多样性配套,还专门带我们逐一走进学校的每间专门教室(类似于实验室和工作室,遍布学校的各个教学区)。我们与学校专门研讨了通过互联网实现两国学生定期互动观摩课程、旁听课程和修学分的可行性,这一模式也将成为我们日后与其他不同学段学校交流的标配。
不少学生或聚或坐,都在教师的关注下开展教学计划。这里,正在运作的这些实验课程开发,不就是我们竭力倡导和不遗余力推广的新课程环境吗?只不过,在这里它们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常态而已(如图5)。
正在上课的学生们的灵活与热情也让我们感动。这些正在排练的学生,一见到我们这些客人,就主动邀请他们的教师操琴伴奏,现场整队,来了个集体美声大合唱(如图6)。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手段,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人成为“人”,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独立精神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核心是生存技能、价值观和学会学习。
学生能否成为一个掌控生存技能、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关键取决于他们的经历。什么样的洗礼铸造什么样的灵魂。
●职业生涯意识是一种贯穿一生的教育价值观
毕业季,我们加入到了奥克兰大学的毕业典礼行列。一所学校的盛宴成了一座城市的狂欢,一届毕业生的盛装游行演绎成几个街区的禁行,绵延不绝的学成之士装点着起伏错落的皇后大街,最前面的则是苏格兰乐队的表演。然后,在庄严高雅的剧院,全体起立,用最热烈的掌声迎接身着各色学位服的骄子入场;(毛利家族)用最奔放的呐喊、尖叫和情不自禁的舞蹈来为自己孩子的成就欢呼;而学校最尊敬的师长和社会贤达也会用最高礼节来祝贺这些学子,他们逐一登台,如数家珍,向家长和社会历数这届学子的成绩、贡献和表现;席间,邀请最知名的艺术家为这届毕业生演奏演唱……我们不仅成了这届学子功成名就的见证者,更成了这个学校的组成部分,成了接受城市检阅的傲娇者,成了崇尚学术文化的一份子,也成了向知识致敬的社会的拥戴成员——我感受到了尊严,体悟到了被敬重的愉悦,更沉浸在文明延续的使命召唤中。
而在考察Ucol学院时,脑海里一直浮现着几个问题:这个快速发展起来的技术培训机构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人报读?为什么印度学生对该学院情有独钟?为什么该学院看好中国大陆地区生源?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做不到别人从小学就全面部署接触的技术创新和个性发现?……
作为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既有传统的蓝领行当,也有最新的紧缺专业,更有经过预测将形成社会发展趋势的专业设置。学院教师特别提及,有不少中学(这里统称为College)的教师或学生会在课后来这里“充电”、学习和寻求更完备的实习环境(如图7)。
对于这些职业院校,学校的后阶段实习作品(学生作品或生产产品),都会以公益性价格向社会提前公告,并以成本价格优惠出售,但收入一律捐给慈善机构(如图8)。其实,不少作品已经成了学生珍爱的礼物,被拿去送给家人。
●我们有着不少可以共同探讨的话题
我们多次穿插往返于新西兰北岛各地,发现孔子课堂的影子不少,年轻的任教者对圣学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照本宣科,很少有体悟老夫子之私学初心,好在校长比学校(特别是学生)更有包容心,所以东方文化的现代语境倒与包装后的儒学身影有了穿越!不止一位校长邀请我们从教育的视角说说孔子时代的教育特点,所以我们重点为他们解读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体系:假如回到秦始皇之前,孔子和儒家都很简单,按照老孔的说法,孔子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民办大学的“创业者”。结合海外教育的观察,大家似乎对孔圣人的“私学”成就更有感触,如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课程在当时就是官办学校的正规技能课程,孔子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辩证教育观。承蒙洋校长们的好学,我们尝试还原了当时有关课程设计的框架:礼分为五种,分别是吉、凶、宾、军、嘉;乐有六种,分别是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射箭技术也有五种,分别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就是驾驶马车的技术,分为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等五种;书法就是六书,就是我们现在还在说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这六门大课,二十九门小课都非常实用,堪称最早的素质教育的官方蓝本。不过,孔子在教这些基础课的时候,发现这些专科学校是不够的,应该变成综合性大学,必须自己发明课程、自己编写新教材。于是,又有了大六艺和六本教材,即《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乐经》;除了《乐经》,我想,这才是2500多年前孔子对课程开发的最大贡献。
太多的思维定势在误导我们的判断,更多时候也在禁锢我们的发现和发展。国庆日,我们在奥克兰港巧遇祖国的大型航天测量船“远望五号”;而稍早时候(出行之前),我刚刚纠正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判断:新西兰与航天无关——事实上,近日新西兰北岛偏远地区刚刚耸立起世界首个私人发射场,美国航天局、Planet Labs、Moon Express等企业已与其签订商业合同。新西兰未来将成为地球上发射太空火箭最多的国家,高峰时段可达72小时发射一次!
在我的教育逻辑概念中,世界教育大致可分为四类:亚洲教育、英欧教育、美国教育和非欧教育。忽略非欧体系不谈,从教育模式来看,以上顺序恰好表现出教育的自由度逐渐释放的进阶。我们已经清楚,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这种由普鲁士人在18世纪最先实施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当时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然而,该体制也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最新诺贝尔奖获得者言)。相对于美国教育而言,我以为英欧教育不仅在传统上更相似于亚洲教育,而且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更具有理性、兼容和坡度,更适合亚洲教育在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转换和升级。如果你知道“CANZUK”,大概就了解了我为什么以新西兰为样本,也理解了我为什么会同时关注TPP,关注英联邦,关注英澳加,甚至关注英国脱欧了。是的,CANZUK是一个特别的自有流动区,包含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些都是英语国家,都是发达的英联邦国家。早在2013年,伦敦皇家英联邦协会(Royal Commonwealth Society)便提出了“移民一国=移民四国”的提案。目前有超过16万人签名支持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四国之间人员的自由流动。如果加上国际政治的考量,加上亚洲人对昔日“日不落”帝国绅士气质的向往,加上对平和生态的眷恋,再加上上述地区对亚洲人的包容态度因素的权衡,英联邦体系教育值得关注。
限于本篇篇幅,有关课程开发、课程评价和课程实验环境多元化的内容,我们将在接下来几期里陆续介绍。
实验生态课堂 篇7
关键词: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模式,综合素质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目前, 生态学已用户处于在线状态时, 浏览器就会对缓存清单中的资源进行本地存储。当用户处于离线状态时, 浏览器可以通过Application Cache接口来控制离线缓存, 存储过的资源可以继续显示和使用。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三、HTML5离线技术在图书资源离线阅读的应用
1. 构建离线应用。
(1) 部署IIS, 配置MIME类型。 (2) 添加manifest属性。在需要进行离线存储的tsflb.html文件的<html>标签里添加manifest属性并指定所映射的文件名。格式如下:<htmlmanifest=”lib.manifest”>。 (3) 填写manifest文件清单。格式如下:
CACHEMANIFEST
(4) 判断浏览器在线状态。用户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浏览终端处于什么状态。因此必须在html页面中加入navigator.on Line属性进行监听。用if语句来进行选择, 如果为true表示在线, 如果为false则表示离线, 进而提醒用户现在阅读的资源为离线状态下进行的。 (5) 检查服务器更新。当用户再次处于在线状态时, application Cache接口的update方法可以对服务器的更新进行检查, 并通过onupdateready事件监听器进行监听。最后重新加载页面。格式如下:if (application Cache.onupdateready=application-
成为高校理、工、农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程, 是生命科学、农学、林学、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据2011年
}
2. 浏览器加载。
当tsflb.html页面被加载时, 因为html标签中标示有lib.manifest文件, 浏览器会对应manifest文件的清单, 对需要本地存储的文件重新进行下载到Application.Cache, 保存到本地。包括tsflb.html页面本身。当断开网络连接, 并停止IIS服务器后, 没有使用离线应用技术的页面会提示无法连接。而使用离线应用技术的页面会加载本地存储好的资源信息, 并能继续进行资源浏览。
3. 常用浏览器对HTML5的兼容性。
随着HTML5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业界的认可, 各大软件浏览器厂商都努力提高对HTML5的兼容度, 下面为最新的HTML5Test网站的数据分析数据:Maxthon4.0:464, Chrome25:463, Opera12.10:419, Firefox19:393, Safari6.0:378, Internet Explorer10:320[4]。显示新一代的IE10浏览器也开始全面支持HTML5的各种技术。下面为最新的HTML5Test网站的移动终端浏览器分析数据:Black Berry10:485, Chrome25:417, Opera Mobile12:406, Firefox Mobile19:399, i OS6.0:386, Windows Phone8:320, Android4.0:297[5]。分析表明, 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浏览器开始对HTML5技术进行全面的兼容。
四、结语
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在线浏览是未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大趋势。但是受制于网络连接的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 特别是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的普及, 流畅的在线实时浏览是许多图书馆网页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HTML5技术将成为未来客户端技术的主流, 其中的离线应用技术因为其技术先进、无需插件、用户体验度高等优势, 将是解决图书馆文献资源离线浏览的合适方案。
参考文献:
[1]夏翠娟, 张燕.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新契机:HTML5和CSS3[J].现代图书情报, 2012, (5) .
[2]李烨民.基于HTML5的前端本地化存储技术[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 (31) .
[3]罗大晖, 陈娟基于HTML5的Web离线应用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2, (12)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 生态学被新增为一级学科, 这为生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 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培育适应国家发展的生态学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在高校生态学教学过程中, 实验教学是生态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1]。然而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国内许多高校长期以来并没有重视生态学实验课的教学, 甚至有些高校没有开设实验课。此外, 生态学实验课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滞后, 仪器落后等诸多问题, 导致学生在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这与目前生态学蓬勃发展的现状、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国家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是极不协调的。为此, 改革生态学实验教学体系, 构建一种以实验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的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 就成为当前高校生态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建设和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良好的实验教学设施是进行生态学实验的基础, 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和优良的实验环境, 将为本科生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并可以大大提高生态学实验的教学水平[2]。然而,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生态学实验的时间较短或者正在尝试开设中, 特别是一些新办专业和新升本的院校, 由于经费和师资的缺乏, 实验仪器比较落后, 实验器材多以简单的皮尺、p H计、温度计、湿度计、光照度计等为主, 使之只能开设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实验, 许多较为前沿的实验无法正常开展, 严重影响了生态学实验教学效果, 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也制约了学生利用新方法、新技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能力的提高。现代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与实验手段与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购置先进的实验仪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保障。
生态学实验目的之一是能保证本科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另外就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当前最新的生态学实验手段和实验设备。因此, 根据实验的需求, 首先建立量大、耐损耗, 可满足几十人同时进行实验的基础实验平台, 如一定数量的监测、取样和分析仪器, 包括电子天平、烘箱、罗盘、坡度仪、水土气取样工具、手持GPS、电导率仪、分光光度计等, 满足基础生态学实验的需要。其次是建立精密和先进仪器实验平台, 如手持多功能气象仪、植物叶绿素分析仪、叶面积仪、根系分析系统、有机碳分析仪、元素分析仪、土壤CO2通量测定系统、土壤水分盐分测定仪、COD测定仪、凯式定氮仪等。这些先进仪器为学生了解科研实验方法的前沿领域以及生态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此外, 为保证仪器能够最好地发挥其作用, 使实验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必须有配套的实验管理措施, 定期进行仪器的常规检修和维护, 使仪器保持持续稳定的工作状态, 同时编写精密和先进仪器的实验操作手册和仪器教学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学实验硬件设施得到完善, 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生态学实验课大多依附于理论课, 教学内容各自独立, 缺乏系统性, 而且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都是完全设计好的,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遇到的问题很少, 从而缺乏主动思考, 大多是抱着完成实验任务的心态, 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实验指导去完成实验内容, 其结果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问题,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一些改革。在实际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中, 既要考虑到实验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巩固作用, 又要照顾到对学生设计、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因此, 可以把实验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分散到系统地加以重组, 使得实验教学内容具备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多层次化的特点。
验证性实验主要是生态学领域内的经典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实验仪器, 学会实验方法, 同时也巩固学过的理论知识。比如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生态因子的测定等实验项目均属于验证性实验。此类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 完成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工作并撰写实验报告, 从而为综合实验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实验设计和操作, 最后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独立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这类实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性实验是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由学生查阅文献,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开展科学研究, 最后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这类实验更能培养学生应用生态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能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为其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三、重视野外考察的实验教学环节
生态学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室内生态学实验和野外调查两个部分。通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考察不仅使学生能全面了解自然界, 认识生态学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还能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野外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3]。例如,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理论课上完后, 学生可能感觉比较抽象难懂。然而,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 随机设置一定数量的植物样方, 然后统计每个样方中的物种数及每个物种的个体数, 从而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的区别与内涵。可见, 野外考察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事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本能力。另外, 为了满足野外考察的需求, 高校必须建立专门的野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生态学实践训练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完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 生态学实验教学主要以实验报告和实验考核成绩作为考核评价依据。由于学生在实验中多以组进行, 因此, 实验报告很难反映每个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其动手实践能力。另外, 还容易造成学生抄袭数据和报告的情况,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因此, 实验成绩的考核和评价必须与学生的综合能力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更有助于全方位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可以将报告与考试、设计与操作、理论与实践、开卷与闭卷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结合。例如, 对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可以闭卷考核, 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采用考查的形式, 实验设计和操作程序可采用考以及创新的能力, 最终通过考查和考试的形式全面而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以外的专业知识的复习和综合运用能力, 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科研、创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昭荣, 曾卫东, 鲁兴萌.改革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1) :63-65.
[2]陈书涛, 胡正华, 肖琼, 姚祁芳.关于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气象教育与科技, 2008, (3-4) :16-19.
实验生态课堂 篇8
李海林教授带着他一贯的严谨治学风格, 谦虚地说, 他是一位语文教师, 对实验教育的理解更多的是源于自己海外学习体验和海外研修观察;然后他递给我们一本书, 即他的最新著作《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位教育学教授的笔记》, 翻看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 中外教育比较的痕迹贯穿了全书, 而细致的课堂记录印证了这位校长对影响教学的印象因子几乎所有的关照和思考, 自然也包括了对教学实验环境的留意。不仅如此, 李海林校长还特别向我们强调了另外三个维度:第一, 这是一所全新的国际双语学校。第二, 希望专家们能兼顾实验教学在社会教学变革大环境下学校学科发展的小气候营造。第三, 要求专家们给出的设计方案能够响应学校的办学规划。
对于第一个维度, 我们似乎比较容易理解, 因为国际双语学校并不独此一家, 既有的经典案例也不只是一两个。但当我们来到这所位于崇明县的学校时, 面对完全英式的校园建筑风格, 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 并且是一所12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全学段寄宿制学校。因此, 无怪乎李海林校长强调“实验生态系统”了。
李海林校长这里提出的“学校学科发展的小气候”, 是建构在社会教学变革大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新常态, 这恰好对应了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信息化教育装备处正在思考的课题:教育装备如何走出“保障”的思维定势, 借力潜在的众多现代教育技术嫁接元素, 实现“教育技术改变教育生态”的快速迭代成长需求。
为了响应李海林校长办学规划的要求, 我们系统地分析、解读了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发展规划 (2015年9月—2018年9月) , 这份规划开宗明义地确立了新纪元学校在三年内达成的目标是“践行素质教育, 培养新型人才”。规划指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关键是坚持新视野、高起点、大作为的追求, 坚持既立足实际又着眼未来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重在实效的思路。无疑, 规划的相关定义和具体目标, 包括实现的时间节点, 都成了我们为之设计的重要参照。
有一点很明确, 新纪元学校对教学实验生态的需求, 一定找不到现成 (甚或是相近) 的一体化方案提供商。我们必须量身定制, 站在全新的视角, 以教育变革参与者的身份去体悟像李海林校长这样的办学管理者具有超前意识的愿望和期待;我们为通过新纪元方案, 可能实现“教育技术改变教育生态”的共同展望而兴奋。
关于实验生态预期的整体定位
就新纪元这所特定学校而言, 实验生态的营造可以采取“5+2”的模式。“5”是5个互动维度, 分别是国际学校的教室基础实验环境与专用实验环境、学科实验与大学科成长、理科STEAM实验与人文科学实验、教师实验教学沙龙与学生实验创新沙龙, 以及创客车间与自然生态实验田。“2”是两个延伸维度, 分别是校外实验环境迭代保障和成长梯次孵化系统, 以及国际游学访学延伸系统。
1关于国际学校的教室基础实验环境与专用实验环境。李海林教授强调指出, 实验环境不是传统的纯粹实验楼风格, 而是希望实验楼的布局, 一要贴近教学区, 二要兼顾动静线的潜在影响, 三要与国际部教室做无缝包容。尤其是这第三点, 李校长要求国际部教室与实验室能做到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和一体化。鉴于此, 专家组给出的对策是将实验环境分解成多个层面, 这样既能保留现有学科教学传统实验的一席之地, 又能更多地兼容教学大实验与随时随地的小实验、演绎验证实验与检验探究实验、自主发现实验与课题项目引领实验等多个维度的关照。
2关于学科实验与大学科成长。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确立学科文化这一理念, 指导我们的学科发展, 有必要从教学文化的视角拓展教学边界, 以及与边界相邻的学科文化呼应。这应成为新实验生态不可或缺的有机脉动核心。因此, 我们在设计稿中有意识地结合了尽可能多的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之间的交叉分布, 不再人为割裂这种只存在于概念的人为分割;并且预留了学科成长沙龙的交流空间, 以方便学科教研特别是相近学科的互动和整合。
3关于理科STEAM实验与人文科学实验。这是专家组有意安排的另一个实验教学维度。与学科实验要求不同, 它更多地兼容了项目实验和课题实验的学术探究, 帮助学生 (首先是教师) 淡化学科壁垒, 在学能兼顾的交集点位上有与之匹配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导引;尤其是专门辟出了人文实验的概念和方案, 就是想帮助学校实现教学产出的学术化追求, 实现边际学科融合之后更大范围内的学科渗透;同时, 也便于进一步打开实验室的有形之门, 让实验室不再是学科的辅助, 而是站到前台, 成为学科发展的发力点和学教一体化终极目标的孵化器。
4关于教师实验教学沙龙与学生实验创新沙龙。实验教学是一种远未普及的新认知, 它与关于实验的教学研究有着本质的提升, 它不再着力于现有教科书对实验环节教学手段的描述, 而是更直接地切入到教学倚重、教学演绎和教学整体的变革之中, 呈现出与传统的陈述性、总结性和概念性知识教学不一样的学教新维度探究。我们期待教师实验教学沙龙能成为学校教研、教科研的根据地, 也同样期待学生实验创新沙龙不仅能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交流场所, 更能成为学生关于学习实践的头脑风暴气场, 成为检验学生独立思维 (包括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 的见证者和呵护者, 进而成为师生平等互动、共同研讨教学变革试验与成果的策源地。
5关于创客车间与自然生态实验田。创客教育现在是一个时尚概念, 但在构建实验生态的过程中, 如何定位创客教育以一席之地, 让专家们颇费心思。首先是创客教育是否能兼容现有的学科属性。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 完全可以考虑与已有的通用技术课程形成广义对接, 再在此基础上, 结合新纪元学校的特色定位, 与包括美术、艺术学科在内的众多学科形成有机互动。针对学校原先提出的工坊一条街的位置, 专家们进行了考察。他们考虑到创客教育的动手实践特质, 以及学校布局、学校周边环境等客观条件, 再加上工坊一条街的地理位置贴近教学区, 所以建议工坊定位为以美学为教学核心的拓展后的美术学科基地, 大力发展新美术特色, 如陶艺等;与此同时, 大家也同时把视角锁定在远离教学区和居民区的学校操场远端裙房, 利用其建筑外形颇似车库的建筑风格, 把通用技术实验室和学生的创客空间安排于此, 再配套裙房上端所独有的钟楼设计, 一个惟妙惟肖的美式车间式的教学空间将很可能成为这所国际学校的标志性结构体。再辅之以学校专门租用的紧邻农田, 一个全生态、全科综合且自然天成的试验模块就呼之欲出了。
6关于校外实验环境迭代保障和成长梯次孵化系统。在新纪元学校的特色定位过程中, 各种观点轮番亮相, 彼此争艳:有观点锁定在新崇明, 特别是毗邻的东滩湿地生态;有建议兼顾一江之隔 (处于上海大陆与崇明本岛之间) 的长兴岛造船基地;有人注意到同样与崇明另一边, 也是一江之隔的广大苏北平原 (被称之为上海的后花园) 。专家们经过走访、了解、调研之后, 排出一个优先级顺序:首先, 对接长兴造船基地, 因为这里汇集的上海最现代化的造船产业, 乃至于远洋和航母优势, 不仅契合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而且与经典的三模活动形成了校内外的实验活动响应;其次, 有机地打造出一个符合园区教育特色的学校特定园区教学社会响应基地和生源孵化, 乃至于学生、家庭、社会联动基地。
7关于国际游学访学延伸系统。这是国际学校最具活力也最能凸显办学品位的地方。专家们同意校方对国际游学的预设, 并进一步建议以访学的形式来相对凸显海外交流的学术内涵, 提升作为国际学校在办学、教学组织等方面的独到思考和策略实施;还建议学校适时推进与之配套的国际课程引进和国际课程交流工作, 在课程实验的硬件环境等方面给予倾斜。而学校地处东滩湿地这一自身优势, 又可为学校进一步扩展三模之外的第四个模型特色——航天小卫星奠定最便利的时空优势。同时, 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小卫星工程中心相结合的保留项目中的太空观察也奠定了最前沿的专业保证。在此基础上, 再有序发展与之相关的特色课程, 以便国际视野下的外延和内化同步成长。
关于实验生态设计必须兼顾的干预指征
要想让一所新建的民办学校, 能够在上海全市现有的150所民办学校中站稳脚跟, 就要建起一个经得起时代和实践考验的实验环境, 并且同步思考软硬件匹配的课程生态。《规划》指出:学校需要突破以应试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束缚, 在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上做实、做强、做亮。满足一部分家长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是其基本取向, “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是其行动纲领, 学生多元评价标准的落实是其操作点。从“为每位学生的成长提供可能性”的立场出发, 着眼于学校培养目标, 设置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适应性强、新鲜活泼的课程体系。李海林校长特别说明, “适应学生”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都是不一样的, 学校要按学生的发展可能性来教育学生, 不能用统一的模子来教育;另一方面是指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 学校永远不要“看死”学生。一所学校好不好、质量高不高, 其实质就是是否能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
设计实验生态, 必须兼顾的干预指征至少包括了以下视角:
1国际视野引领。设计国际学校的实验环境, 不仅事关技术, 还包括与之相匹配的内涵、外延的总和, 甚至还要兼顾日后加入国际教育组织、参与国际项目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际课程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接口适应,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批判思维等特色课程的项目响应。其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 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2数字化媒介支撑。这在大实验的框架内, 囊括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四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创建以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为主体、以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为重点、以培养21世纪学习能力为宗旨的开放性学校实验格局。
3实验生态和谐。这包括实验的生态化环境调试、生活主题课程体系支撑、灵活又不失规范的管理机制、学生主体性价值发挥等四大板块。其最终目的是构建以人与自然相适应、学校与社会互动为特征的学校实验文化体系。
4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这包括以运用为核心, 精心打造信息技术环境,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阅、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等) 、学生行为规范、德育活动、教师专业发展、家校结合等方面。在课程建设、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建立全国的典范, 形成全国性经验。
5以课程发展为要义。这包括“以课程建设见长” (建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课程开发、规范的课程实施和强大的课程资源库为基本载体) 和“以课程体系取胜” (一是指学校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它回答了学校为什么需要这些课程的问题;二是指学校所有课程的结构, 即课程与课程的关系, 它回答了学校是如何将这些课程组织在一起的问题;三是指每门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 它回答了课程有什么内容的问题) 。
6STEAM课程特色倾斜。这包括以工程教育为核心, 以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 (STEM) 课程为主体, 全面推进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成立学校工程教育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设计素养和动手能力;以作品为导向, 围绕工程设计和工程制作开展工程教育;力争成为上海市中小学中系统、正规、富有成效的工程教育实验学校, 并建成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 (STEAM) 课程体系。
7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入出口预留。这包括思考实验课程运作中低结构与高结构的兼顾, 引进课程的消化与再开发施力点, 课程教研与课程成长的实验保障, 课程间内部衔接与评价指标系统的综合协调, 软性 (隐性) 指标透过实验所呈现出来的过程性观察考量, 大数据支撑下对学生个性、特质等方面的趋势性预判, 以及事关潜质发展的师生情绪化管理在实验体系中的导入和预防。
8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其基本特征是以教学为主线、以研究为有效教学的支持、以培训为有效研究的支持。其核心是对教学做专业化的提升。为了保证这种专业提升的有效性, 需要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并在研究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 利用专业化的培训克服困难。这种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保证了教学作为教师本分的基本规定性, 使研究工作和培训工作有了实际的需要和准确的指向。
9安全保障的三级维护。这既是实验生态中必须强调的维度, 又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刚性指标保障。它包括了操作规范强制、管理规范强制、意外伤害预防备案等, 也把在实验设计、实验组合过程中的种种可能做出了充分的预估和防范, 同时还包括了对有机实验材质, 特别是动物性材质的实验后有尊严的处置流程。考虑到学校的实验环境有不少与教学区, 甚至是教室直接兼容和互通互用, 所以有些方面要提升, 如化学实验室要通风、通气, 废水、废液的无害化、无味化处理等。
10成长全过程监控。专家们建议, 联动心理咨询、医务保健、运动处方、身心监控等环节率先导入, 这对12年一贯制学校尤为重要 (事实上, 这在不少海外教育中, 几乎成为标配) 。建议学校能最大限度地放大实验生态资源, 为集团所辖的所有学校共享。
11 提前与国际青少年活动 (尤其是能力检验类的) 和赛事的评估平台对接。努力在设计校本课程的同时, 兼顾课程出口的对接, 使课程效益最大化。
12鼓励和保护师生在开发课程、自制教具等方面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之最直接的响应就是采购实验教具与自制实验教具互为补充, 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措施和保护。
13 探索实验管理模式的改良。鼓励学科教师兼管实验室, 把专职的实验管理员人数减少到最低水平, 且明确工作边界。强化实验器材的安全系数保障, 不使用过期的、不符合标准的实验器材。
关于新纪元学校的实验生态方案框架
按照学校规划, 预计到2018年9月, 递次实现学校设施功能到位并投入运行。因此, 专家组给出的学校实验特色发展目标响应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 鉴于学校目前尚处于基建施工的现实状态, 专家组确认优先国家课程规定实验项目的上马, 优先学校小学科拓展实验方案的落地, 优先学生自主动手创新空间的部署, 优先学校农庄等需要长期培育的个性基地依季节开垦。视学校建筑工程进度, 先行启动数字化实验项目的优化、数字化实验方案的遴选、数字化实验师资的储备和培训;待论证跨学科的数字化实验布局后, 再推进相关实验空间建设。
同时, 专家组建议学校把握几个优先原则:紧扣国际学校的定位, 做到课程建构的表里合一;先行启动基于网络的实验课程发布平台 (在共享实验课程的同时, 凝聚更多集团校内外有意愿人群共同研讨) ;及早布局学校所在区位周边课程资源, 实验课程资源乃至课程开发团队的社群化支撑;在落实学校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优先启动大课程全员师训, 形成教师共同愿景的合力;积极参与课程再开发行列, 发挥急速制学校的时间优势, 适时推进与之匹配的长、中、短线学术 (大学科综合) 访学、游学等体验式学习。
第二, 结合办学内涵解析的规划目标再思考。首先, 专家组提出了一个有点另类的匹配原则:允许国家课程内外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凸显“动”感、“开”源、“轻”量、“融”合的校园气质;努力满足每个好知者对世界的探索, 满足其好奇心、想象力, 建构由个人和团体组合而成的校园内涵。这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机会——用另一种方式变现开放精神。未来校园也成为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因素。其次, 抓住低结构表征, 且与学科伴生的引导式课程姿态。特色课程设置应致力于国家课程的学科成长, 并兼顾有坡度的课程形态。围绕轴心课程的外延响应来建构小课程辅助系统, 重在对学科动手实践、前沿应用和学习方法论进行补充。鉴于目前已有社会化课程指导平台对接, 因此, 我们将致力于高品位且国际对接的潜力课程再开发。再次, 有待论证的碰撞点:在引进成熟课程平台的基础上, 实现半社会化运作模式。重点兼顾课程首创, 目前可以孵化、中后期可以对接的设想有:1可穿戴技术体验开发专题:AR增强现实及远程教学。2对接国际青少年时尚研究, 且能得到中科院支持的太空及小卫星课程。3引进德国工业4.0思想, 凸显STEAM的工程、艺术和数学等环节, 发展以帮助学生体验驾驶技术、改进交通工程创意为表征的汽车项目课程。
实验生态课堂 篇9
关键词:生态学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改革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对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需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校教育是建设国家文明和改善国民素质的重要机构,高校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既要指导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实验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等探究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是当前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教学环节(谭海霞 2009)。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不仅是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独立工作和实践能力、培育发明创造意识、培养专业技能及科研精神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分层次、多元化教学,以便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各种教学功能,服务于学校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谢连红,2007)。
1.生态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它是综合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学等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范围广,应用范围宽(杨持,1999)。实验教学是生态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是生物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社会实践上起着重要作用。生态学试验是依托生态学教学而发展的,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生态学实验的设计、实施、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既巩固了学生生态学理论,又培养了其创新设计的兴趣,也锻炼了其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由于生态学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层面,生态学实验也涉及范围极广,既有野外环境的调查,也有实验室微观观察,可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实验技能。由于一些生态学试验是野外环境下完成的,需要多个人合作,因而也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合作的思想。生态学实验的开展是满足新世纪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必须研究和探究的课题。
2.新疆高校生态学实验现状
由于思想理念、实验条件、师资力量等的原因,多年以前,高校生物学教育仅开设生态学教学,但未开展生态学实验。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生物教育的投入增加,生态学师资力量不断强大,许多高校开始增设生态学实验。但是,生态学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仍有一些问题,在边疆地区,生态学实验也还处在起步阶段,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开展民汉合班的实验,使民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等现实问题。新疆师范大学这两年才开展生态学实验教学,生态学课程及实验由生命科学学院承担。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生态学实验课程为例,浅析了边疆地区开展生态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革方案。
3.边疆高校生态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3.1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
由于历史与地域原因,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人数占相当大的比例,尤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人口比例仅占全疆40%左右。因而,高校招生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比例较高。新疆传统的高等教育通常采取民汉分教的方式,即分为民语言班和汉语言班,分别由民语言教师和汉语言教师授课。这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在这种形式下,民汉合校的措施便应运而生(姜玉琴 2013)。经过近15年的发展,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蒙古族等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提高,原汉语言班的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比例逐渐上升。新新疆师范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为例,2008年,非汉语学生的比例为19.8%,2010—2013年平均达到31.5%(图1)。尽管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与汉族学生仍具有一定差距。因此,他们对汉语授课中的一些专业学术和课程内容的领悟和把握能力尚有限;同时,学生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及操作能力存在差别,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时,不能一味的照搬内地高校的方法,应开设具有边疆特色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生态学实验教材根据内容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基础性实验,第二类是综合性实验,第三类是探究性实验。尽管这三类实验很多都可在野外开设,但对新疆而言,虽然地域广阔,但生境仍相对单一,一些关于湿地、海洋、湖泊实验基本无法开展。新疆师范大学的生态学实验主要是在校园林地及学校周边公园中进行。除此之外,生态学实验室的建设也不完善,例如新疆师范大学目前尚无明确的生态学实验室及生态学仪器管理人员,室内实验基本上多为“游击战”,即在动物学、植物学、及微生物学实验室进行。生态学实验开设时间仅有一个学期,而多数实验具有延续性(即持续时间一周至几个月)。新疆师范大学的生态学实验设计中,单个实验仅为2-3个学时,因此,实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3 实验设备陈旧,重视度不够
新疆师范大学生态学教学已有多年历史,但生态学实验开展仅有2年。很多仪器设备陈旧,实验的开展仅限于测量绳、温度计、水浴锅、培养箱、烘箱、天平等。一些精密的实验仪器,由于某些学生在使用过程操作不当,会影响后续实验的开展,因此,生态学实验中应用的葉面仪和光学作用仪等较为先进的设备,多为“观摩”,或者教师演示实验,这降低了学生对生态学实验的兴趣。同时,生态学实验的考核方式尚不合理,导致学生对生态学实验的重视度不够,这反过来又影响到授课教师的积极性。
4.边疆高校生态学实验的改革对策
4.1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生态学涉及的范围很广,不少内地高校校园距海洋、湖泊、水库等较近,开展了相关的生态学实验,如水质的变化、藻类的调查等。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沙漠面积达到4.3*105 km2 占全面沙漠面积的60%,因而,可开展一些与荒漠生态(含动物、植物、微生物个体、种群、及群落)的实验。新疆高校在开设生态学实验过程中,应编写适合新疆特色的生态学实验教材。
由于民汉合班中,母语非汉语言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教师授课中,在向学生阐述实验内容和方法时,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语言尽量通俗化、生动化,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方
法,例如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学、及野外生态学实验的模拟等。同时,实验结束后,及时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注意学生的反馈,不断改善实验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
4.2集思广益,优化实验
高校生态学实验教材涉及多种实验,但是多数实验均未开展,生态学实验教材仅起到了使用手册或者使用指南的作用。如杨持主编的《生态学实验与实习》(2008)的实验书中有15个实验(不含9个演示实验),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这些实验均开设完是不现实的。建议在新开设生态学实验实践中,可以采取边实践边改进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对设计的实验项目进行调查,授课教师根据调查结果优化实验项目,并依据现有资源和地方特色,编制实用的实验教材。例如,新疆师范大学在第一年的生态学实验实践中,其中,“群落内外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实验为气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的测定。我们发现,这个实验耗时长(一整天),教师无法24 h监督,存在学生弄虚作假或者偷懒的现象,实验效果不好。建议调换别的实验,或者在生态学野外见习过程中开展此实验。
生态学实验多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在学生态学理论教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动物、植物等专业课的学习,并参与过野外实习。而许多生态学实验可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进行,因此,建议生态学的教学和生态学实验的开设可适当提前。
4.3改善教学,提升兴趣
传统的生态学实验教学强调的是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解进行实验,学生的主动性不高,目的不明确,也缺乏积极性。因此,生态学实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开设相应的选修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择取。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自己查找文献资料和设计实验,并且自行组织人员,开展相应实验。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的实验课考核主要是以实验报告和平时成绩作为评定依据。由于生态学实验的开展多以组为单位,导致不少同学偷懒、抄袭他人的数据和实验报告,很难反映每个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及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建议改善考核方式。建议学生在开展实验前进行实验预习,预习报告经老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正式实验;减少每组实验的人数,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同时,实验老师加强监督,让每个学生都应认真参与;实验结束后,可将实验报告、考试成绩、实验设计以及动手操作等相结合进行考核。
总之,生态学实验开设的时间不是很长,很多实验内容、方法、及考核制度仍在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生态学实验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目的是为了加强生态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也能为周边高校的生态学实验的开展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姜玉琴.民汉合校中影响学生族群交往意愿的因素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2): 82-85.
[2]謝连红.浅谈塔里木大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5): 8013-8013.
[3]谭海霞.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3): 110-112.
[4]杨持.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实验生态课堂 篇10
(一) 英语课堂生态困境
困境一:快乐教学的虚化
一节公开课上, 为了巩固Is this bus for...?教师拿出了一张公交车的牌号, 让学生充当驾驶员, “驾驶员”走到同学前面:Is this bus for...?如果回答Yes, 那位学生就排到“驾驶员”的后面。“公交车”继续穿梭于学生位置间, 在一声声询问中, “驾驶员”身后的队伍越来越长, 移动的速度越来越慢, 其他同学坐着, 听着, 看着, 乐着……看似热闹的课堂, 学生的兴奋点到底在哪里?这样的快乐有效吗?
困境二:主体地位的弱化
T: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s?
P:I usually do my homework./I usually play football...
T:××,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
教师出示spend, Can you read“end”?学生很聪明读出了这个单词, 笔者以为教师肯定会让学生自己读出新单词, 没想到教师的鼠标点到spend, “Now read after me, spend”学生一起跟着教师朗读。
T:××,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
P:I usually watch TV./I usually go to parks...
T:Look!This is Yao Ming.How does he spend his weekend?
P:...
上课整整15分钟了, 笔者看到教师始终控制着整个课堂, 学生围着教师转, 教师围着课本转, 丝毫没有想把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意思。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充当看客。这种交流看似规范活跃,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 长此以往, 学生的语言将逐步被程序化、规范化的语言所“圈养”。
困境三:教学形式的泛化
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7 A busy day时, 学完了past和to以后, 教师出示了一串时间:11:45/6:10/7:30……学生像儿时做口算题一样一一用英语做了回答。接着老师的多媒体上出现了三条规则:
1.当分钟在1~30之间, 我们使用past, 表示几点过了几分钟。
2.当分钟在31~59之间, 我们使用to, 表示还有几分钟到几点。
3.几点半用half past。
没有观察, 没有思考, 规律应该是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呢还是教师给他们呢?
(二) 思考
每当面临这些困境, 笔者经常想, 英语教学为何遭遇如此的尴尬?我们的教育个性是不是在流失?我们是不是在陷入一种机械性工作的怪圈?我们培养的学生身上是否具有真情的流露、个性的解放?这些困境隐射出我们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呢?
1.教师———自我魅力的迷失
1) 角色的异化:在长期“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下, 教师总是戴着知识权威的面具, 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生活被简化为知识的传递与接受, 而精神的发展则退于自发状态, 学生只是一种“无我”的存在, 从而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对话, 也谈不上理解, 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
2) 语言的荒疏:把课堂当作车间, 学生既是“原料”又是“产品”, 把课堂教学当作“工艺流程”。在学生面前, 教师似乎是话语的主宰者、控制者;在教材和现成的教案和课件面前, 却又处于弱势地位, 没有自己的选择, 语言越来越贫乏, 教师在随波逐流, 缺少个性, 教育的智慧在现实的教学里逐渐淡化。
2.学生———知识构建的迷惘
生命的缺席:在具有传统教育观的教师心中, 学生是附着于教师、知识而存在的, 而不是显示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过程。教师通过教育塑造的只是他心目中学生的形象, 而不是人的形象, 导致教育过程中“生命的缺席”。当教育进行时, 生命不在场, 学生的声音也就被忽视和遗忘了。学生在课堂中所说的, 其实仅仅是在读, 而最能凸显学生思想的要素淡化了、缩减了。在思想贫乏的教育世界里, 教育与真实生活是完全被隔绝的, 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体验与表达, 也重塑着个体内心的体验与表达, 教师权威的话语成为一种有效的控制, 它营造了一个与外界相隔离的“人造的世界”。在这里, 师生的日常生活被忽视了, 学校内外的世界被简单地视为同质的, 没有了生活的根基, 知识也是游离于生活之外, 因而也就无法真正地实现建构。
3.课堂———价值取向的偏离
1) 追求知识的传授:在很多学校、很多教师的心目中, 备课、上课、考试是教学的全部。考试考什么, 上课上什么, 语法点、错例案例心中放, 教学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于是, 课堂上有机械的句型操练, 没有了实际的运用;有师生的交流, 没有了学生间的互动……
2) 追求精英教学:用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英语课;用游离文本的媒介代替潜心感悟的语言, 省略复杂的训练过程, 呈现精彩的学习结果……
3) 追求教学及时效应: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过是向教师的指定地点不断靠近的过程。在教学时, 蕴含于学生中的复杂因素被“过滤”后只留下教师需要的那部分, 这样的教学仿佛是在“光滑冰面上的自由滑行”, 虽然轻松顺畅, 但却无法触及学生的真实经验基础, 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修复课堂生态的案例分析
在新课改实施期间, 虽然理念层出不穷, 模式遍地开花, 方法日新月异, 但是如果从生态观的角度衡量, 课堂生态已经被破坏:明显固化的知识, 极度压抑的个性, 逐渐失衡的群体, 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课堂, 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 修复课堂生态, 还原教学本真。
(一) 从“为教而教”到“无为而教”
“教学有道, 其道在寻常之中”, 无痕的教学才是原生态的课堂。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T: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me, please read this pas-
sage:New English Teacher.
学生读完后, 出示教师的Name Card.
T:My name is...My English name is...Can you spell it? (启
发学生通过读音拼出Fanny) I’m from...My hobbies are reading books and making friends.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But you’re in Yangzhou and I’m in Nanjing How can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思考片刻后学生纷纷发言。
P1:We can write letters.
P2:We can make a telephone call.
T:That’s a little expensive.So we can be penfriends. (出示
penfriend)
T:What do penfriends usually do? (出示write a letter)
T:So you should know my address.My address is Room 402
79 Taipingmen Street. (出示address)
T:You can also send me an e-mail.My e-mail address is...
【反思】
新授, 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拉开了帷幕, 而笔者和所有听课的教师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游了一番。感受课堂中的点点滴滴, 真是“润物细无声”。我们常常为了引出penfriend, write a letter, address创设了一个个的情景, 使得我们的教学过程显得支离破碎。这位教师通过一段Fast Reading, 满足了学生对自己这位新教师的好奇, 通过名片的形式提炼了Fast Reading中的关键信息, 在师生共同完成这张名片这个看似很平常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引出了新单词, 正所谓“教学有道, 其道在寻常之中”。
“无痕的教学才是教学的至高境界。”无痕的教学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生态。而对于许多教师来说, 那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其实仔细想来, 也并非是不能达到的。备课时我们不应该站在教师教的立场上, 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去思考、去设计。很多教师只关注设计哪些教学活动, 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上课过程中, 只考虑到自己如何一步一步地实施自己的教学任务, 却忽视了学生的声音。把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仅仅看作句型操练的需要, 全然不顾与学生进行一种自然的语言交流和思想交流。
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学手段正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 这不也正是我们所不懈追求的最佳课堂生态吗?不就是教学的本真所在吗?
(二) 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让知识与生命共生!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9 What’s the matter?
学完What’s the matter?Here’s a...for you后,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
T:Look at the girl.
P:She’s cold./She’s hungry./She’s tired...
T:Can you help her?What can we do?
P:I’d like to give her a pair of gloves.
P:I’d like to give her a sweater.
P:I’d like to give her some hot water.
P:I’d like to give her a scarf.
这时, 教师在屏幕上呈现了一段话:It is a cold day.The girl is____.She is____, too.I want to help her.I’d like to give her____.学生练习说完这段话后, 老师说:You’re all very warmhearted.So it’s happier to give than to take. (给予胜于索取) 虽然教师没有多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但是学生心里已经明白: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这样的思想教育远远超过了英语学科本身的语言价值。课堂上, 我们需要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 失却了真实与深刻, 捧出的只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 鲜艳得很, 却没有生命, 没有成长的气息———这并不是我们期待的。
【反思】
有生命的课堂不仅仅关注个体的生命, 更应该是课堂上迸发出的生命激情与生命体验, 在这样的激情中使学生获得感动和收获。
有生命的课堂不仅把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 更把他们看成教学资源。学生是受教育者, 同时也是教育者, 靠学生的内驱力, 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释放学生的个体潜能, 这既是教学目标, 又是教学过程。
有生命的课堂应是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 是知识经验分享、符合生态理念的课堂, 是信息畅通、流动的课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实际上是不同主体间的思想分享过程, 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 在这样的对话中, 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 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1]
在笔者任教期间, 为了畅通师生情感通道, 曾经设立过心灵信箱。在这里借用下面一段来自学生的心里话警醒所有的英语老师:
“老师, 请你不要把课堂只看成是你传授知识的场所, 把我们每一个人看做是储存知识的容器, 把教室看成是一个训练我们技能的‘作坊’, 我们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人, 你要关注我们的生命质量, 我们需要一个生态的课堂环境, 希望你能用一种快乐的方法让我们轻松度过每一堂课。”
(三) 从“繁琐复杂”到“大道至简”
艺术需要简约, 好课需要简约。简约不是简单, 是一种高效的整合, 一种厚积薄发的境界。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Seasons
T:It’s fine today.The weather is fine today. (板书新单词)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ky?S:We can see the sun.
T:So it’s a sunny day today.What do you want to do on sunny
days?
S:I want to fly kites./go to farms/go on an outing...T:Spring is coming.Do you like spring?Why?
S:Yes, I do.We can see green trees and nice flowers.
T:Yes, in spring, the trees turn green and the flowers come
out.
T:What colour are they?
S1:Some are red, some are pink, some are yellow...
S2:I like to fly kites.I can row boats.I can go to the park...
T:When it’s windy (板书新单词) , we can fly kites. (学生的
情绪进一步被调动)
Can you fly the kite?/Can you make a kite?/How many kites do you have?/Where do you usually go and fly kites?...
S3:I can put on nice clothes.
T:Yes, it’s warm in spring. (出示新单词) The days get
longer and the nights get shorter (板书) .
S4:I don’t like spring.I feel ill.I’ve got a cold.
T:Oh, I’m sorry to hear that.Sometimes it’s cold in spring
You need to put on warn clothes.
这是一节农村小学的英语课, 没有用时髦的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展现美丽的春天图景, 但是孩子们却用他们简朴的语言分享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真实的的春天。这才是真正的春天, 孩子们眼中的春天, 而不仅仅是出现在多媒体课件中的美图。我们感受到了师生间情感的碰撞, 感受到了师生投入地酣畅淋漓。
【反思】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简约排除随意, 而是教学上的精湛设计;简约拒绝低效, 而是资源上的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 而是教学艺术上的一种至高境界, 即“大道至简”。简约的教学看上去“轻松”, 但做起来不易。它要求我们, 特别是年轻教师, 要练好自己的“内功”, 不断学习, 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 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味。不可把简约的教学, 当成“偷懒”的借口。我们追求简约的教学, 首先要求我们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 才会有“不简单”的底气, 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出简约的英语课堂, 才能打造出极其“不简单”的好课来。
不要被层出不穷的理念所迷惑, 不要被日新月异的教学手段弄的眼花缭乱, 我们只要记住,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四) 从“语言之学”到“完整英语”
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透视课堂教学, 意味着师生之间应当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 我们的心里装的不仅仅是教科书, 而是整个英语学科和学生的发展。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 Holidays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对话中的问题, 并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
When’s Halloween?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Did you...?
教师告诉学生, 这些是文中的关键句, 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课文。读完课文后, 她拿出一张写有New Year’s Day的心形卡纸:New Year’s Day is on the first of January.People usually have a big dinner with their family.I didn’t have dinner with my family.I went to a party.
接着教师说:How can I talk about New Year’s Day?Look.I have some key words here.说完, 像变戏法似的把卡纸一翻, 卡纸的背面写着刚才一段话中的关键词:the first of January, , have a big dinner with their family, went to a party。
各小组领到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心形卡纸, 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 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案例】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T:Look, these children are from the USA.They also want some penfriends in China.Do you want to be their penfriends?
P:Yes.
T:Look, these are their letters.
Homework:
Reading:独立阅读新笔友的来信;了解他们的相关信息
Working in groups:1.Who’s your penfriend?2.Wha are you going to tell him/her?
知识是在运用中产生的, 也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可以获得生命, 得以存在。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只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才能使自身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减少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 从而大大提高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彰显, 形成共荣共存的教育生态系统。
【反思】
实践使很多教师产生共识:英语教学要从知识的传递走向语言的运用, 直至走向语言策略的形成, 要让学生Be able to use, 让学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年之后能从这种学习习惯中不断获取知识营养, 受益终身。
充满生命灵气、焕发勃勃生机、自由成长的课堂才是生态的课堂, 才是实现人生价值自由创造、充满机智和人文关怀的课堂, 才是健康的课堂, 才是本真的课堂。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孕育起课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为教学搭起诗意与动感的生态圈, 使课堂成为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实验生态课堂】推荐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07-11
对生态学实验的认识09-01
实验中学校园环保生态园教育基地工作总结10-24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11-30
地理生态课堂生态理论01-19
课堂生态06-13
生态体育课堂05-24
课堂生态系统06-12
生态课堂建设07-10
课堂生态和谐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