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2024-07-11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共12篇)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 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切入点, 丰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内涵,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阶段性目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探索有贵阳特色的创建之路。我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制订了创建生态文明学校实施方案,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明确目标任务。

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1]。化学实验教学中节约水电、节约药品, 废液处理与排放, 有毒实验改进等都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本文从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如何改进实验与减少污染2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以实际行动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开始, 就要让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要求, 认真落实。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干净整洁的白大衣;做实验时要求桌面整洁, 操作规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节约药品、水、电, 让学生明白节约能源、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意识到资源匮乏产生的严重后果, 进一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树立环保意识, 逐步养成节约资源、能源, 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 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有机实验中有很多有毒试剂, 如苯、硝基苯等。在做这些实验时, 若不加以改进, 有毒气体会大量挥发, 有毒废液直接排出会污染环境。所以对这些实验要加以改进, 以有利于环境保护, 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2.1 苯的硝化反应实验改进

苯和硝基苯都具有很大的毒性, 可由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长期吸入或大量吸入该气体会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目前, 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完全是开放式的, 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整个实验室甚至楼道都弥漫着苯和硝基苯的气味, 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健康。为此, 笔者将实验改进如下。

(1) 有毒气体挥发的改进 (将开放式实验改为封闭式实验) 。按图1所示连接实验装置[2], 在大试管中装入苯、浓硫酸和浓硝酸, 长颈漏斗内放活性炭, 用于吸附挥发出来的苯和硝基苯, 减少了有毒气体对坏境的污染。水浴加热试管10min后, 将针筒内Na OH溶液注入试管内, 震荡, 除去硝基苯中的酸, 可观察到溶液分成2层, 下层无色的油状物即为硝基苯。通过以上改进, 大大减少了有毒气体挥发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但生成物硝基苯有毒, 直接倒入水池排放仍会造成环境污染。

(2) 有毒废液处理。为了回收硝基苯, 可加入铁粉和盐酸, 使硝基苯转化为苯胺, 再加入无毒而且价格低廉的冰醋酸, 使苯胺转化为乙酰苯胺, 降低毒性再排放。反应原理如下:

改进后的实验大大减少了有毒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同时也减少了因废液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对实验的改进, 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同时加强了环境保护教育,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增强了学生责任感。

2.2 微型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一种实验类型, 它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得出较明显、清晰的反应结果和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和技术[3]。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远远少于常规实验, 不仅节约实验经费, 而且操作安全, 污染小。很多常规的有机化学实验都可改进为微型实验。例如:酚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常规实验是取3支试管, 分别加入0.5ml的苯酚、间苯二酚和苯甲醇, 再各加1滴三氯化铁, 震荡, 观察颜色变化。改进为微型实验操作方法如下:在白色点滴板小孔中分别加入1滴苯酚、间苯二酚和苯甲醇, 再分别加入1滴三氯化铁, 观察颜色变化。在白色点滴板上观察到的颜色变化非常明显, 但试剂用量大大减少, 这样也大大减少了有毒废液的排放量。

改进实验会让学生认识到随时都应树立环保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大力倡导“绿色实验”, 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最大贡献。

总之,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注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做实验要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注重保护环境, 师生都要具有责任心。让生态文明走进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关键词:生态文明,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贵阳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公告[EB/OL].http;//www.gysrd, gov.cn, 2010-01-14.

[2]毛杨林.对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部分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8) :49.

[3]陈凯.化学习题中的微型化学实验[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 (12) :53.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篇2

红旗实验小学,位于便江镇凤凰岭路51号,校园占地面积33628平方米,建筑面积14888.62平方米,绿化面积18932平方米。是一所资源齐备,教学先进的现代化学校。现有57个教学班,学生33728人,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爱生如子的137人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本着:以“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为办学方针,围绕“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不断寻求新的工作思路: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谋求内涵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校园。通过内涵式发展,全面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教师整体素质及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即以教师的发展促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促学校的发展。学校工作以“以人为本、培养发展的人”为主线,紧紧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强全员团队意识,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关注孩子个性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文明校园。

近年来,红旗实验小学先后评为郴州市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市安全文明学校;市中小学“两个常规”先进单位;市园林式单位;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市文明美德学校;省科普文明大院;省示范家长学校;省园林式单位;省小学数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团体会员单位”。2013年来,学校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确定了养成教育主题——“养成好习惯,幸福我一生”,结合本校实际,以班级管理为核心,以实施“遵守学校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校园安全稳定和自我保护”、“卫生和和生活习惯”、“文明礼貌规范”五项教育为主要内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建立班级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和考评标准,具体布置每期活动任务。

校园绿化、科普进校是我校创建“生态文明学校”的另两项重点工作。

(一)建设省级园林校

2002年我校从东正街搬迁现址时,这里还是一片“黄土高坡”。13年来,学校园林绿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了绿化校园,在当年资金吃紧的情况下,全体教职工到亲戚朋友家的山上挖苗移栽,如今老教学楼周围以西的参天大树都是我们亲手当种植的。

2012年,建设“森林郴州”的号角吹响以后,我校投入130万资金,绿化了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种植了樟木、桂花、棕榈、桃红李等大批花草树木。我校占地33808平方米,现在绿化面积达1893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61%以上。校园绿化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乔、灌、草层次分明,花、草、树比例适当,美观和谐,形成了有树、有花、有草的园林景观。2013年成功创省级林校园。

(二)省级科普文明大院

2006年,我校成功创建省级“科普文明大院”。为加强科普组织建设、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完善科普设,学校紧紧围绕提高全校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这一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进大院、进楼栋、进家庭活动;加强了环境保护、校园绿化、健康卫生、节能减排、保护母亲河、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创建工作卓有成效。2007年获得“全省科普文明大院”称号。

这两个项目的成功创建,为建设生态文明学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篇3

生态文明观念薄弱是制约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因。如何在毕节试验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是毕节试验区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毕节试验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观念;对策

生态文明观念就是人类在处理自身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内部有关环境权益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等关系时应具备的生态学观念和常识。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时,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意味着全面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从而使以科学的态度善待自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道德自觉,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

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山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这里的生态极其脆弱,生态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毕节地区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这里长期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截止到1987年底,在全区26 853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森林覆盖率只有14.95%,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2.28%,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19. 91‰,人口剧增与粮食短缺的巨大矛盾,迫使过度开荒,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走入了贫困——人口增速失控——生态严重恶化进而加剧贫困的恶性循环。1988年6月9日,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自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地区建立了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省和全国引起了重大反响。虽然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生态文明观念缺失,这种状况直接制约着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如何在毕节试验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毕节试验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所存在的问题

1.一些干部的生态文明观念薄弱,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不够。20多年来,毕节试验区的一些干部生态文明意识较低,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不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无视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价值,无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恣意毁坏生态环境,这所折射出来的生态意识的缺失令人痛心,值得警醒。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迫于财政的窘境,在生态环境方面放松了招商引资的条件,导致大量垃圾企业进驻;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大额税收对一些高污染企业、滥采滥发的矿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乡镇干部热衷于统一农村住房外观标准,忽视了农民收入的差别化,也完全忽视了传统民居的节能特性,不但利用率低,而且又花钱;另外,一些干部热衷于搞表面文章,而对长期性、隐蔽性、事关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不计,漠不关心,即使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工作中,浮燥情绪和急功近利的行为非常严重,只修“看的见”的,不修“看不见”的。

2.毕节试验区全区人口数量大,素质不高,生态文明观念滞后。根据毕节地区统计局发布的《毕节地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区常住人口为6 536 370人,喀斯特地区人口容量以每平方公里150人较为合理,以毕节地区面积计算,合理的人口容量为403万人,而目前全区总人口已逾650万,人口超载200多万人,因此,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毕节地区的常驻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9 518人,占总人口的2.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93 780人,占总人口的4.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 608 214人,占总人口的25%;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 015 057人,占总人口的46%,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736 208人,占总人口的11%,全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在学历层次偏低的群众中普及生态文明观念更为困难。为了能更加直观地了解生态文明意识在毕节试验区树立的情况,笔者自制了300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问卷”在毕节市广场、公园、菜市场、学校等地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毕节市民的生态观念比较薄弱,生态意识普遍偏低。

二、在毕节试验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观念。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倡导“保住青山绿水”的政绩观,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境执法人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立足长远发展,杜绝只顾眼前利益,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停止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经济活动和项目,同时,对新上项目严格把关,放弃破坏环境的项目,切实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通过用科学的评估体系评判政绩,引导领导干部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青山绿水,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2.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首先,把学校建设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生态观念、意识的养成应从孩子入手,帮助学生自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结合各类学校的教育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如举办生态文明图片展览、生态文明知识问答、“生态文明从我做起”演讲等,使学生视野拓展、心灵震撼,最终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进而形成自觉生态文明行为。其次,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生态文明教育还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通过开设网站,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书籍等多种路径、多种方式进行。建立起社会、学校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参与生态文明教育。

3.加强宣传教育针对性。宣传教育对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促进环保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发挥着先导、基础、保障和监督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只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才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当前毕节试验区的许多生态文明宣传都是面向公众的普遍性宣传,但不同的社会人群生活背景不同、认知程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这种普遍性宣传往往不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及共鸣,达不到宣传效果。为了增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效果,使生态文明的宣传能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理念,就必须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喜好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如中、小学生可将生态文明知识汇编成书,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加以普及;大学或社会团体可采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方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老年人可由老年大学、社区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娱乐活动时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农民可采取广播、电视、宣讲团等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此外,还可以针对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开展诸如“保护倒天河”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4.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具备一定的生态景观或教育资源,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形成,教育功能特别显著,经林业局、教育厅和共青团联合命名的场所。根据毕节试验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将更加有效地普及全区人民的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加快构建毕节地区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开展。首先,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在城市及周边的公园、生态园等开设一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学生可在生态教育基地中亲手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向学生普及爱护自然、健康生活和保护绿色的观念。例如,将毕节阳山公园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使其成为生态公园,在生态公园里,学生们可以观察植物,观察昆虫,并亲自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标本,这种寓教于乐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将会深深吸引着青少年,也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其次,针对全区人民建立规模较大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如在“赫章森林公园”、“威宁草海湿地”等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就能学习并理解生态的重要意义,增强生态文明的意识,主动去保护自己美丽的家园。

总之,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与否,直接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否能有效进行。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就是要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支持生态建设。然而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得到稳步推进,就必须通过各种举措使全区人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自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促进毕节试验区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灿平.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模式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2,(4).

[2]罗昌琪.毕节变奏曲——记国务院首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J].绿叶,2000,(4).

[3]罗昌琪.抓生态建设,促扶贫开发──毕节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试验区的作法与成效[J].中国贫困地区,1999,(6).

[4]丁开杰,刘英,王勇兵.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经济与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责任编辑:周来顺]

收稿日期:2012-02-05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毕节试验区为例》(项目编号:08QNO35)。作者简介:李静(1983-),女,贵州威宁人,毕节学院政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篇4

8月11日, 采访组在天祝县采拍了华藏寺镇韭菜沟生态养殖示范园和野雉沟生态养殖示范园、抓喜秀龙乡人工种草、退牧还草围栏工程及抓喜秀龙乡南泥沟村三智养殖场、才让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报道近年来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开展人工草地建设和实施生态移民及转移就业对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河西走廊之行途经武威、金昌、张掖、酒泉4市所属天祝、民勤、永昌、民乐、肃南、敦煌、阿克塞、肃北等8个县 (市、区) , 行程3 000多公里。围绕草原生态功能、草原保护建设、草原畜牧业生产、人工草地建设及草原文化等, 采访了大量的农牧民和草原工作者及部门领导。

8月13日, 在永昌县水源镇杨柳青饲草料公司、六坝乡玉宝村甘肃民生牧草饲料有限公司、永昌润鸿草业公司、星海养殖合作社、东寨镇永昌露源草业公司、绿都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佰川草业种植基地拍摄采访, 主要报道了高产优质苜蓿种植基地建设情况及苜蓿草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和现代化产业链经营模式。

8月12日, 在民勤县大滩老虎口、青土湖等地采访拍摄了草原沙漠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充分展现了草原在阻挡沙漠前移、维护生态平衡的先锋作用。显示了落实国家草原补奖政策和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对沙化草原治理的成效, 以及地方治沙防沙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8月14日, 在民乐县华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洪水镇乐民村苜蓿种植基地和刘信村苜蓿种植基地采访了牧草种植大户, 现场采访报道了规模化、机械化人工草地建设, 以及草畜结合一体化生产情况。

8月15至16日, 采访组在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实地调查了禁牧区草原植被恢复情况和康乐乡马场滩草畜平衡区草原生态保护情况, 同时走访牧民群众, 了解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落实后牧民对基层保护的认识、生活改善及转产就业情况。在大河乡皂矾沟、西台子采访草原禁牧区及草畜平衡区植被恢复情况, 重点反映草原在裕固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中的作用, 展现了草原资源对三大内陆河的水源涵养功能。

8月17日至18日, 在敦煌市采拍莫高窟周边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落实草原奖补政策对保护莫高窟及月牙泉、玉门关、河仓城、汉长城、阳关等人文和自然景观的重要生态作用。

生态学实验作业 篇5

姓名:梁加林学号:201103080107班级:11生本

1、你所观测到的鱼类对温度、盐度的不同耐受性与该种鱼类的生境和分布有何关系? P35 答:有关系,金鱼是淡水鱼,其祖先也是淡水鱼,所以对盐的浓度要求为低盐度,且生活在冷水中较能耐低温,故,其分布在北方的淡水水域,而热带鱼,温度较高下也能正常生活,所以可生活在盐度较高的环境中,及海水中。而其在温度较低时不能正常生活,故,热带鱼(其祖先为咸水鱼,其为驯化的淡水鱼)生活在南部沿海的江河中级海中。

2、除温度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为什么?P40

答:除温度外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等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

氧气: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也影响到呼吸的性质。CO2: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

3、光周期对动物行为或生理活动产生的影响的机制是什么?P46

答:光周期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和繁殖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动物的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

(2)影响鸟兽换羽、毛(短光照、限食、限水);

(3)影响动物的生殖时间。鸟类在长光照一个月后可繁殖;

(4)影响动物的冬眠和滞育(常与温度有关)。

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机制是因为许多动物的行为与生理活动对光都有明显的节律性,还有许多种动物是靠光周期来激发信号启动的。光周期是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重要生态因子。

4、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叶在结构是上分别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P50

答:

(1)挺水植物是浮在水面生长的植物总称。大多数挺水植物有根系,其余小部分没有。它们的根摇曳于水中吸收营养成份。

(2)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没于水中的植物。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3)浮水植物也称浮叶植物。指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其体内多贮藏有较多的气体,使叶片或植物体能平稳地漂浮于水面,气孔也多生于叶片的上表面。浮水植物中有的是植物体完全漂浮水面,如浮萍、凤眼莲、满江红、槐叶萍等;有的是根状茎埋生于水底泥中,而叶片漂浮水面,如睡莲;还有的是根生于水底泥中,茎细长,抽出水面,水面上茎的节间缩短,浮水叶密集于茎的顶端,叶柄具气囊,如菱等。

5、试分析两群落的发展趋势与稳定性。P90

答:

两个群落间的过渡带,即群落交错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比相邻群落中要多,这种现象也是边缘效应。

两个群落内的物种会出现生态位的重叠,也促使了该两群落的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盖度、密度、乔木灌木的平均高度等都会有所异同。致使恢复能力减落、稳定性加强。

优化评价方式,创建生态实验课堂 篇6

生物实验课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情境,学生不乏兴趣,但是让教师头痛的就是难以“有序”,以致无法保证“有效”。实验室中,学生活动空间大,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了难度。如何既能发挥实验课的优势,又能组织教学井然有序,打造实验教学的生态课堂呢?我觉得对学生的实验课要有所要求,有所评价。利用合理地评价方式来约束和激励不同个性的学生,可使实验课张弛有度。

一、坚持量化评价,打造“有序”课堂

量化评价学生的课堂状况,对于学生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让“有序”成为现实。但是班级人数众多,如果教师视课堂为自己一个人的课堂,事必躬亲,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我们需要进行适当地分工,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实现学生之间的约束与管理。第一节实验课时,按照班级中的学习小组进行分组(以后教师依据学生的自律性、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性格互补等进行适当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小组的组长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参与管理。每节课都在实验后进行当堂的评价,量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当堂公布优秀的实验小组及个人,由生物课代表记录下来。为了便于统计,一般只记录获得优秀的次数,而不是分值。最后学期结束时,以此为依据,进行总评,对于优秀的学生和组别进行适当的奖励。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势必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实验课堂状态,学生积极性提高很多,最值得高兴的是,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了。

二、丰富质性评价,发展“个性”课堂

根据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单一的量化评价并不能反应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我们不能忽视了质性评价的重要性。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的反思日记、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都是质性评价。应该让学生在进行有序生物实验课的同时,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有机会展示自己,完善学生的自我定位,进而产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驱动力。例如:在实验观察完“细胞”后,我们进行生物绘图比赛,让具有“形象的空间智能”特长的学生一展风采。“肢体运作智能”特长的同学,在生物实验课进行的“模型制作”就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内外进行的正式、非正式的评语也是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实验成果进行即时的评价,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例如“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我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有选择地用手机拍摄出学生的“作品”。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显微镜下叶横切的照片,提高学生评价的热情,及时对实验进行诊断,学习小组相互评价、总结,共同提高。

美国教育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评价,实现实验课组织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进,这不正是一种创新。

三、以二次实验延伸评价时效,促成“创新”课堂

二次实验教学法是指对初次实验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实验。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夯实基础,还能够巩固所学。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冲破书本的束缚,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继承性的批判思维。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实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动手等各种能力参差不齐,势必会有不少实验失败或疑惑产生,此时教师如果轻易评价,妄下断言,会伤害学生宝贵的“问题意识”,将创新扼杀在萌芽状态。

生态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应当鼓励质疑和创新,鼓励团队互助,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既要体现对学生创造力的保护,又要体现对主流的正确引导。七年级的课时安排比较充裕,为二次实验提供了可能。如“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的初次实验时,不少学生得到的结论是与理论相反的:“老师,书上说蚯蚓在粗糙的纸上爬的更快,可是我的蚯蚓好像在玻璃板上爬得更快?”此时学生产生了问题并勇敢地表达出来,他是经过独立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教师不能轻率地给出确定性评价结论,否则下次就不会再有人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了。只要学生不墨守成规,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和新方法都是应该鼓励的。

学生二次实验前针对上节课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测定蚯蚓移动距离的方案。通过集体讨论,科学探究的方案设计竟然从“质”精确到了“量”上。此时,再量化评价实验情况,既保护了学生可贵的“质疑”品质,又提升了实验的层次。

学生提出的想法或做法不可能都是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的,但对于其个人来说却都是新的。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探究。对于他们的努力,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尽可能地提高“反省意识与能力”,从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恩格斯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学会思考,终身受用无穷。所以,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多思多想,创造性使用教材,多进行创新实践尝试,才能教出会学、会思考的学生。让我们倾力创建生态课堂,让每个学生绽放笑颜。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篇7

1 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现状

试验区创立以来, 围绕“生态建设”主题相继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国3356、生态工程、农田基本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 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1.1 林业生态建设

从表1可以看出在1988~2013年间试验区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7.8%和7.41%。森林资源达到三个指标共同增长, 将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的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基础支持功能共同发挥作用, 为毕节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支持。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 可以使当地居民对森林供给功能得到满足, 从森林中获取一定的经济价值从而提高其经济收入, 同时可以对当地的生态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支持效益。

1.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毕节地区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从16830km2减少到11669km2, 年均减少206.44km2。同时, 通过积极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 全市石漠化总面积从2005年的6526km2 (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4.3%) 下降到2011年的5980km2, 减少了54km2。从表2可以看出水土保持林建设、封禁治理和坡耕地保土耕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在植物篱和种草等生态工作比较薄弱, 下一步工作应该加大水土保持薄弱环节综合治理力度, 完善水土保持工作体系, 加快工作进程。

水土流失的治理不是单个方面的工作, 而是一个体系的共同作用结果。毕节试验区对408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其中封禁治理、水土保持林的建设以及坡耕地保土耕作作为三个主要方面为毕节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基础。毕节市还开展了“山水园林宜居城”创建活动, 全市完成绿化面积2.54万hm2, 城市绿化覆盖率从2007年的9%上升到2013年的29.88%。

1.3 污染控制

毕节市全面实施排污总量控制, 全市各县区下达污染物总量指标, 对辖区内污染源和三产发放排污许可证, 对污染源实行了浓度和总量双重控制, 尤其是加强了市内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污染源治理和总量控制。开展了煤矿和煤化工分布区水污染调查工作, 对438家企业实施限期整改。对原炼锌区重金属污染较严重的3个县35个乡镇进行重点防控。争取了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资金4090万元, 启动了七星关区、赫章县等4个点的废渣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作。加大了工地扬尘、工业污染整治,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5年的62.7%上升到80.5%。

1.4 节能减排

在工业治理方面, 毕节试验区通过采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督减排的措施, 关停淘汰了400余家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企业, 加大减排工作力度, 试验区6500兆瓦火电机组脱硫设施全部建成投运, 9条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全面建成投运, 25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 处理能力为每日23.42万t,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9.04%和8.22%。全面完成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2 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面积为7008km2 (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26.1%, 且每年仍在扩展, 已形成耕地石漠化面积32.8万hm2, 占石漠化面积的46.8%) , 可见试验区的生态恶化并未得到根本的遏制, 生态环境依然很脆弱。并且试验区100多万hm2的耕地中, 仍有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13.7万hm2, 水土流失面积大。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得毕节的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2.2 试验区水土保持成效不均衡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工程的陡坡改梯田已取得的显著成效, 但是在绿色生态, 主要以林草及林果产业上很薄弱。并且, 水土保持工作在示范区内产业链相对完整, 但是没有成为普遍性, 示范区以外的地方仍然需要技术和理念的推广。示范工程有成效, 但治水方面缺少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同时缺乏对数据监测和分析的核心技术和规范。

2.3 生态建设制度不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制度,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制度是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但是试验区现行的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等制度还未完善, 这会为试验区的生态建设带来诸多问题。

2.4 林地确权工作未完成

毕节地区林地流转面积为0.68万hm2, 只占了林地总面积的0.58%。虽然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215万元, 但是只盘活了森林资源的一小部分。林权的确立是林地流转和林地经营的基础, 只有林权确立、登记, 林权制度的改革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交易工作、森林的保险制度等制度才能实施。只有林权确立才能更好地管理森林资源, 使之发挥效用。

2.5 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资金不足

虽然试验区成立以来有一定的生态建设资金支持, 但是因为生态建设工程的成本不断增加而毕节地区存在水土流失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所以需要大量资金不断地投入在生态建设工程中, 如果资金短缺, 势必会影响治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3 促进毕节地区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生态建设工程实施进度

因为毕节试验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 所以要认真实施重点生态修复工程, 加快生态建设的步伐。毕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形成有自然方面的因素, 但主要是深层次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原因, 生态用地和粮食用地矛盾突出。因此要把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将其他国家、地区的生态建设经验同毕节地区喀斯特地质特点相结合, 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生态建设工程。

3.2 加大水土保持力度

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基本完成, 接下来需要完善示范工程以外的其他基础工程, 增加水土保持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不漏掉、不放弃任何区域, 实现试验区全覆盖, 共同发展。同时, 采取群众参与式治理过程中, 充分利用当地群众的创新和本土知识, 让群众参与到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设计、安装和管理的过程中, 并由群众进行监督决策, 保证工程的长期高效运行。

3.3 完善试验区的生态建设制度

完善试验区的生态建设制度, 是为了让试验区建设过程有法可依, 抑制违法行为, 规范建设行为。这需要生态修复制度、生态保护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三个制度共同完善, 建立生态建设体系和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完善生态建设工程的验收制度, 加大生态效益评价机制, 全面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健全环保机制, 将制度与各项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 为试验区的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证。

3.4 加快林权确权工作, 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加快毕节试验区森林确权工作进程, 早日完成林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鼓励农民创业积极性, 盘活森林资源, 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为农民创造更多经济收入,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完善森林保险机制、森林资产评估机制、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体制, 使林权流转过程规范化、程序化, 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强林业执法的能力, 建立林业执法体系, 规范林权制度的各个环节。

3.5 设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

毕节地区生态基础比较薄弱, 生态建设的工作量巨大, 这就要求各种工程建设的资金不断投入。因此要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 专款专用, 增加资金在生态环境建设的针对性, 资金到位快, 手续直接, 可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率。同时要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项目的不同要求, 建立不同的标准。这样可以防止资金浪费的情况出现, 使得资金使用达到最优结果。

4 结论

毕节试验区26年以来在水土保持、污染减排、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但是由于自身生态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高、人口基数大等特点使得试验区的生态建设道路还很漫长。毕节地区需要通过加快水土保持工作的进程、完善本地区生态建设体制、加强生态建设的综合执法能力、提高环境监管的技术和能力、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等措施, 在政府会同当地百姓共同努力下, 克服自身的局限性, 使毕节试验区早日实现生态建设的目标。

摘要:随着贵州省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经过近30年的发展, 毕节试验区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毕节试验区的实地调研,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建设,问题,对策建议,毕节试验区

参考文献

[1]陆元昌.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52-154.

[2]宋军卫.森林的文化功能及其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3]魏媛, 徐筑燕, 吴长勇, 等.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效应与农户响应[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1) :230-233.

[4]杨广斌, 李亦秋, 刘芳, 等.毕节地区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环境动态监控平台[J].测绘科学, 2014, 39 (2) :79-80.

[5]魏媛, 吴长勇, 吕君, 等.喀斯特地区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6) :1352-1258.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篇8

1 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时强调指出, 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 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 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安全[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浙江省乃至全国面临着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资源开发[5], 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日益凸显, 亟需从宏观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总体布局和全面谋划, 规避新的布局型、结构型污染。然而, 浙江省乃至全国在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工作上起步较晚, 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综合数据库缺失、分析评价体系和方法的不完善等问题, 都将对生态环境空间管制的科学决策造成一定影响, 对当前浙江省开展持续性的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实验室, 为我省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和支撑, 将对推进我省五位一体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2 实验室建设

2.1 实验室构建

2.1.1 硬件配置。

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与输入、管理与分析、输出和传输等方面设备。软件配置。包括地理信息处理软件、空间图形后期处理支撑软件和信心平台运作系统软件三部分。

2.1.2 人员配备。

配备12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的组建与研究工作, 同时负责仪器设备 (硬件、软件及平台) 的运作和维护等。

2.1.3 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按照协同创新要求, 从方向凝练、课题申报、资源共用、成果分享、学术交流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对外开放、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6]。

2.2 生态环境空间管制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2.2.1 综合数据库设计 (包括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

建立浙江省空间地理数据库。以矢量shapefile数据为基础, 融入有关公共卫星与地面专题航拍等数据, 主要包括各级行政界线、河流、道路信息、海洋、Dem数据等[7]。

建立浙江省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包括生态敏感性与重要性数据、环境信息基础数据 (污染源、环境质量等) 、环境资源数据、省级环保规划信息数据、环境专题信息 (包括饮用水源地专题数据、自然保护区专题数据等) 等。

建立浙江省环境空间管理数据库。包括生态红线控制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城市建设用地信息、生态环境区划信息等。

建立云平台资料库。收集并录入多年来各类各级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污染防治规划、行业污染整治计划 (方案) , 为将来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扎实的信息基础。

2.2.2 信息平台搭建

基于已建立的数据库, 结合组件式GIS模型, 根据生态环境空间管制的需求搭建环境空间信息平台, 对信息平台进行功能开发, 主要有输入与编辑功能、显示统计与查询功能、专题制图功能、评价与评估功能、区域空间控制、辅助规划等方面功能。具体可根据环境保护业务需求, 将各种图像和图形数据与相关的属性数据相结合, 分析加工形成各种丰富多彩的专题图、专题数据集;在原有的环境信息的基础上, 应用平台 (基于GIS) 模型, 进行区域内生态环境评价、环境质量评估等;根据不同的统计、分析、评价、评估、对比等要求, 针对某一区进行分析与管。

3 实验室运作

3.1 生态环境信息管理

污染源信息是生态环境信息的重要部分。污染源信息管理包括污染源信息输入、污染源信息查询、污染源历年统计分析、污染源缓冲分析和等标负荷分析等。利用GIS技术将污染源数据和图形数据结合。实现污染源信息的编辑和综合分析。

生态信息与环境专题信息是生态环境信息的主要部分。包括生物多样性、酸雨敏感性、土壤侵蚀敏感性、植被类型、饮用水源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等方面, 对信息作定时输入、对比, 做到信息及时更新, 为有关的评价、预测、规划等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3.2 专题信息监测、评估与预测

监测资料分析。不断采集和更新监测资料, 并根据监测点资料, 对当前区域内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 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和表格。包括监测点信息输入、等值线分析等, 以水、气模块为主。

通过总量计算公式与污染信息数据, 分析出当前的环境现状,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预测个体与区域排污情况, 分析未来环境质量, 提出控制方案与相应的政策措施。

基于RS和GIS的生态环境评估应用, 模型组合运用, 使应用遥感数据开展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植被类型、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工作更高效地运行,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不同区域不同地形地貌的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重要性评价, 包括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源涵养、酸雨等敏感性评价, 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性评价。

(2) 我省生态红线保护评价 (包括自然保护、饮用水源、湿地保护等) 。

3.3 环境空间管控

在生态现状调查、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 辨析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的地区, 与《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充分衔接, 以《浙江省环境功能区划导则》为依据, 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 采用空间数据叠置法, 分析重点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的空间分布规律, 形成环境控制分区方案, 通过环境空间数据库实行管控。

生态红线区是以生态敏感性评价极敏感地区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极重要地区为基础, 结合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等保护地区, 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最基本保障。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信息与动态更新变化情况, 实时对浙江省生态红线区域进行有效管控。

4 结语

浙江省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实验室基于Gis组建式模型的应用与组合与环境信息、地理空间的有效结合, 收集并整合相关数据, 建立浙江省生态环境空间管制综合数据库, 通过软件编程, 构建信息平台, 进行功能开发, 研发构建浙江省生态环境空间管制综合信息系统。实验室将开展生态环境信息的管理与更新, 专题信息的监测、评估与预测, 环境空间信息化管控和专项研究 (浙江省生态环境敏感与生态服务重要性评价, 浙江省环境控制分区和生态红线划分等) 、相关政策研究等重点工作, 实现浙江省生态环境信息的空间化、系统化、动态化的集成, 构建统一、互动、高效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实现浙江省生态环境信息的动态更新和管理、专题分析评估与预测、环境规划的辅助设计等功能, 为浙江省环境空间管制及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基础、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陆军, 迟妍妍, 许开鹏, 等.云贵地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方法与对策[J].环境保护, 2013, 18:1.

[2]林义生, 曹玉红.铜陵市空间管制分区与环境保护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 38 (9) :1-2.

[3]胡锦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篇9

关键词:生态学实验,推介,大型土壤动物,调查与分析

一、引言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基础学科。由于生态学理论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生态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文、理、农、工等各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实验教学是生态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学实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设计, 按照研究内容层次不同可以分为分子生态学实验、生理生态学实验、种群生态学实验、群落生态学实验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实验等;按照实验对象不同可以分为植物生态学实验、动物生态学实验、微生物生态学实验、景观生态学实验等;按不同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又可以分为水分对生物影响实验、盐分对生物影响实验、温度对生物影响实验等。

但很多学校对该课程重视不足, 尤其是在一些开设生态学课程的非生态学专业, 往往对生态学实验教学不重视, 实验课开出率低, 教学内容陈旧死板, 实验结构体系不合理, 脱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背景,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的生态学实验主要是为生态学专业的学生设计, 大多数实验要求的课时数较多、对实验仪器设备要求较高, 对于非生态学专业来说, 很多实验开设具有较大的难度。本文针对非生态学专业实验设备不充足的情况开设生态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提出了一种既能够反映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理论, 对实验设备要求又不高, 又能很好发掘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生态学实验, 即大型土壤动物生态地理调查与分析。

二、调查分析实验

(一) 确定实验目的

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 选择几种不同的生境作为大型土壤动物调查的样地, 进行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调查, 从而反映土壤动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 实验仪器与设备

铁锨、样方绳、记录本、圆珠笔、铅笔、塑料袋或布袋 (多个) 、钢卷尺、白色塑料布、镊子、硫酸纸 (小条) 、带盖小瓶 (如胶卷盒、药瓶等) 、白胶布、75%浓度酒精、实体显微镜、培养皿、解剖针、分析天平、吸湿纸、土壤动物检索表等。

(三)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分为野外调查实验与室内分析实验两部分。

1.野外调查实验

(1) 野外调查前先确定好要做调查的样地。

样地可以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的森林类型、不同土壤类型、一个生态系列的不同部位, 也可以选择不同人为影响程度的3-6个样地等, 并要设计好野外调查实验的出行路线, 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野外调查实验。

(2) 带好所需的工具分别对每一样地进行调查

首先对群落生境特征进行记录, 如群落类型、植被盖度、主要植物类型、植物生长状况、地表凋落物厚度;土壤剖面构型、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 如需要可以取土壤分析样品带回室内进行分析实验;地形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

然后挖取土壤动物的样品。对每一样地选择4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方, 样方面积为50×50 cm2, 每一样方用铁锨分4层次取样, 即凋落物层、0-5 cm层、5-10 cm层、10-15 cm层, 把取的土壤 (或凋落物) 装入塑料袋中, 并用标签标明所取样品的地点及层次。

第三步是手捡大型土壤动物标本。将白色塑料布铺在光线较好、地表较平坦的位置, 将一个装在塑料袋中的样品倒在白布上, 用镊子将肉眼能够看见的动物 (体长大于2 mm) 捡入事先装有酒精的小瓶内 (注意别让一些运动较快的动物跑掉) , 并在瓶中放入硫酸纸签, 标注样地名称及取样层次, 在小瓶外面用白色胶布贴上标签, 同样注明样地名及取样层次, 注意一定要将所有能够看见的土壤动物都捡出。捡完一袋后将土倒掉再按照同样的方法捡下一袋。对一个样地的所有样品都捡完后, 再按照同样的方法对下一样地进行调查, 直到全部完成。

2.室内分析实验

将野外取回的大型土壤动物样品带到实验室中, 分别对每个样地每一层次的土壤动物进行分类鉴定、数量统计及生物量测定, 具体步骤为:将一个小瓶中的土壤动物样品倒入培养皿中, 借助实体显微镜, 参考土壤动物分类检索表分别对其中的每一个动物进行种类鉴定, 一般应该鉴定到科, 个别类群可以到目或纲, 对各种类要进行数量统计并记录;对同一类型的动物用吸湿纸吸干体表水分后放入分析天平称量该类型动物的生物量 (鲜重) 并作记录;对所获样品逐一鉴定统计直至全部完成。

三、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是土壤动物群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群落结构研究能够清晰看出土壤动物在不同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 包括分析大型土壤动物种类、数量、生物量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垂直结构) 及时间结构等方面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 这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观察、分析的能力。

(一) 水平结构分析

土壤动物群落随不同植被、土壤、微地貌与海拔高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差异而呈现水平差异性分布, 表现为组成、数量、密度及群落多样性等水平方向的差异。

(二) 垂直结构分析

土壤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一般具有表聚性特征, 即土壤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密度、多样性等指标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少, 不同类群、不同季节、不同环境土壤动物的表聚性的程度有所差别。但在受到人类影响的地区 (土壤污染、火烧等) , 土壤动物的表聚性较弱, 甚至出现逆分布的现象。

(三) 时间结构分析

主要是研究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 也包括昼夜变化和多年变化, 目前全球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需要做长时间段内的连续调查, 由于实验课时间限制, 在时间结构分析方面可以进行昼夜变化的动态分析。

四、大型土壤动物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大型土壤动物在分解生物残体、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种类、数量、生物量等) 与土壤生态因子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大型土壤动物的调查实验所需的设备相对简单, 实验过程简便易行。在高等院校生态学课程中, 设置6-8学时的大型土壤动物调查分析实验, 学生通过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生态地理调查, 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学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复杂多样, 包括土壤 (土温、土壤湿度、pH值、有机质、土壤容重、凋落物数量、土壤矿质元素及土壤污染物质含量等) 、植被、气候和地形等, 他们构成土壤动物的栖息环境, 对土壤动物的组成与数量、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等均产生重大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中一些是要求实验才能够得出, 如土壤有机质、容重、pH值、土壤矿质元素含量等, 土壤动物与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较为适用, 但由于生态学实验课学时的限制, 完成这些实验很困难, 缺少可行性。因此, 实验课上学生做的土壤动物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可以选择相对较容易获取的环境因子信息, 如土壤类型、凋落物现存量、植被盖度、植被类型、地形位置、人为影响程度等, 这些信息在学生取样调查中就可以发现并记录。

(一) 大型土壤动物与土壤类型关系

不同的土壤类型其理化性质差异较大, 其分布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土壤类型可以通过土壤颜色、结构、湿润状况、剖面结构等方面的定性分析确定, 有能力的学生在实验调查过程中可以比较准确的判定土壤类型, 有困难可以在老师帮助下完成土壤类型的确定。

(二) 大型土壤动物与植被

植被因素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 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这一点。在实验课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植被群落类型 (如乔木、灌木、草本群落等, 或按不同树种划分群落) 系列来分析其与土壤动物的组成、数量、生物量等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植被盖度生境中的土壤动物调查来分析植被盖度与其关系。

(三) 大型土壤动物与人类影响程度关系

大型土壤动物对人类影响反应比较敏感, 一般受人为影响小的生境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及类群数较大, 而农田等土地利用类型, 人类生产活动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密度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农田耕作活动改变了土壤表层结构, 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等生产活动改变了大型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 必然干扰大型土壤动物的生长发育, 因而造成农田等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密度低。

(四) 大型土壤动物与地形因素的关系

地形因素中的一些指标也是比较容易获取, 如山地的坡向、坡位、坡度等指标, 平原地区的微地貌变化等, 可以通过观察定性描述, 这些地形部位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尺度范围内的水热的分配, 进而间接影响到植被的分布及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

综上所述的环境因素在学生进行实验调查过程中可以直观获取或者通过简单实验获取,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验课的实验设计可以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安排。

五、小结

贵州毕节地区生态试验区的发展 篇10

1988年,贵州毕节地区,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试验区建立以来,乌蒙各族人民在毕节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在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及深圳市等对口帮扶单位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下,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切实加快毕节试验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试验区“三大主题”宏伟目标,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退耕还草,天然草地改良与草原植被恢复等,大力推进石漠化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从而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毕节地区畜牧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 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2008年末,全区牛、羊、鹅存栏分别为147.06万头、93.64万只、108.48万羽,与“九五”末期相比(下同),分别增长30.67%、28.66%、11.94%,年递增3.4%、3.2%、1.42%。牛、羊、鹅出栏分别为28.44万头、54.43万只、86.2万羽,分别增长111.26%、75.71%、39.94%,年递增9.8%、7.3%、4.29%。草食畜禽肉类产量从“九五”末的1.9万吨提高到4.6万吨,增长了142.15%,占肉类总产量的10.6%,比“九五”末期提高3.4个百分点。全区实现畜牧业产值8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58%,其中草食畜牧业产值11.55亿元,占14.4%。农民人均纯收入2710.58元,比上年增加297.67元,畜牧业贡献26.31元,占8.84%。

2 科技兴牧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年来,我区扎实推进“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即推广林草畜、粮草畜、畜沼粮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推广优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小区规模养殖技术;普及畜禽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综合配套技术;普及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和饲料青贮、秸秆氨化技术;普及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家畜个体生产能力,提高牧草、饲料转化率和秸秆利用率;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畜禽养殖综合技术和畜牧业四项工程(畜禽良繁、动物保护、饲草饲料和技术培训),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共获省、地科技进步奖15项,丰收计划奖15项。畜禽良种繁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区已建成优质牛繁殖场8个,纯种羊繁殖场3个,纯种猪场10个,二元猪生产场12个,种禽场1个。累计冻配改良牛72.7万头,产杂交牛30.8万头,输配产犊率提高到66.3%。杂交牛生产性能、生长发育明显优于本地牛,18月龄个体产肉量比同龄本地牛高125千克。猪人工授精点268个,累计人工输配母猪73.9万头(次)。动物防疫工作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水平、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和畜禽免疫密度有所提高。产地检疫不断推进,屠宰检疫进一步规范,7县(市)城区实现生猪定点屠宰检疫,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畜禽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饲草饲料工作取得新进展,累计人工种草150万亩,其中冬闲田土种草90万亩;改良型草地和人工草地保留面积70万亩。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490万吨。2007年,绿肥转化利用养畜达到70%,秸秆加工处理利用率28.56%。

3 下一步的打算

全区已建成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地48个,养殖畜禽11.7万个牛单位。发展养殖小区164个,进入小区从事养殖的农户5444户,饲养畜禽2.2万个牛单位。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场)10157户(个),饲养畜禽11.12万个牛单位。有畜牧养殖企业15家, 饲养畜禽3000个牛单位。畜产品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肉类2万余吨。有小型饲料加工企业9家,年生产销售饲料1800吨;发展各类牲畜交易市场209个,年上市交易牲畜345.6万头(只)。有经纪人队伍1344个,专业协会52个,年组织销售畜禽3.2万个牛单位。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毕节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为目标。紧紧围绕“速度加快、规模做大、品牌做响、档次提高、产业链延长”的总体要求,按照稳步发展生猪、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积极发展特色养殖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畜牧业支撑体系,探索机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标准化小区和畜牧强村为载体,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养殖,提高科技含量,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3.1 要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加快畜禽品种改良进程,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

3.2 要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系统和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使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动物疫病得到控制。

3.3 要积极推进天然草地的保护与改良,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大力推广冬闲田土种草,提高绿肥养畜利用率和秸秆加工养畜比例,重视工业饲料的推广应用。同时建立健全地、县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体系,促进喀斯特草地植被逐步恢复和草地生态不断发展。使饲草饲料生产与草原生态保护体系基本完善,饲草饲料资源得到合理科学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环境与畜牧产业和谐发展。

3.4 要大力推进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构建优质、高效、安全的畜产品生产体系。增加畜产品的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5 要在大宗畜产品和优势畜产品主要区域或重要集散地,扶持建立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和畜产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市场体系基本健全,交易手段更加先进,交易数量大幅增大。

3.6 要大力培育和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开发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增强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创立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在大力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今天,我区通过良种选育、人工授精、配混合饲料饲养、青贮饲料、秸秆利用、种草养畜、草地改良、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的组装配套,并不断深入研究集成新技术,积极推广“二推五改”、“三推五改”科学养猪技术,“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畜禽养殖综合技术,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疫病控制、农民培训“四项工程”技术措施等,以科技项目、养殖小区、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为载体,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科技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内畜牧业正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草地生态畜牧业起步良好,循环养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必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篇11

关键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生态环境

一、引言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出版了《教学社会学》一书,在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人们相继在这个范围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本文以我校的小环境为样本进行研究,拟对海沧实验中学班级生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建设生态化的课堂。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态环境还是文化环境方面,社会、学校、教师都应注重班级环境建设,但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目前有关中学班级生态环境的研究也很多,我们试着以我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搜索,知网、图书资源查询等方法,了解课题的研究情况,明确课题的必要性及研究方向。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来调查、比较学生和随机人群对该课题相关内容的了解情况和差异度等。

3.实验法

通过监测仪器如测距仪、照度计等,对海沧实验中学不同楼层、朝向,选择三间教室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题研究成果

1.我校班级生态环境调查问卷

首先在我校初、高中分校区调查学生和教师对班级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我们海沧实验中学是一所完中,初中部作为老校区紧邻集市为海沧居民生活闹市区,而且设施陈旧;高中部为2009年新建投入使用,地处厦门最美道路海沧大道边上,傍山面海,占地面积广阔。

2.海沧实验中学教学环境卫生监测报告

为了获得我校各项教学环境指标更加全面、真实确切的数据,2013年9月中旬,我们特邀海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来我校进行实地监测。监测对象是位于海沧大道的高中部。

(1)监测内容和依据

教室卫生监测,包含建筑设备、采光照明和课桌椅卫生三方面内容,具体监测指标为教室人均面积、照明等。

检测依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和《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GB/T3976-2002)进行监测。

(2)评价标准

根据《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和《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评价计分表》进行综合评价和计分,其中教学环境卫生部分分值为60分,各监测分项实际得分达到相应标准分的60%及以上者,判为分项合格。

3.监测结果与分析

(1)监测结果

(2)结果分析

从监测结果看教室人均面积、教室照明、教室采光等符合衛生标准,课桌椅分配符合率不符合卫生标准。

从监测结果看教室人均面积、教室采光、微小气候、环境噪声卫生符合率均为100%;黑板卫生指标符合率为80%;教室照明卫生指标符合率为80%;课桌椅分配符合率为50%。

在课桌椅分配符合率方面:共抽查30名学生,但是课桌椅与身高符合率为50%。

在教室照明卫生管理方面:未安装控照式灯具;在黑板卫生要求上:黑板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不符合卫生标准。

4.建议

(1)教室照明

尽可能安装控照式灯具,以减少产生眩光;改善黑板灯管,使黑板照度符合卫生要求。

(2)黑板

加大黑板下缘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减轻学生的视力疲劳。

(3)课桌椅

学校要按照要求配备课桌椅,对课桌椅及时进行调节,使其与学生身高相匹配,以确保学生良好的坐姿。

5.现状及探析

(1)教室人多地少

我们在对课题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我校在建设班级生态环境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就是班级人数普遍较多。其次,我校初中部由于是老校,各种配套设施比较落后;班级由于面积小,几乎所有的班级都没有空余的位置搞班级绿化……

(2)噪音污染

初中部由于地处海沧居民闹市区,旁边是号称“海沧八市”的石塘村菜市场和海六路集市……这些都对初中部的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高中部由于地处较为僻静的地方,但也有一个不容小觑的现象——高中部的教师使用便携式扩音器的人很多,那么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听力呢?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只要正确使用还是利大于弊的。

(3)粉尘污染——粉笔灰

从我们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师生都公认粉笔灰是班级的首要污染源。大众都普遍认为现在的教育设施和仪器非常先进,恰恰是粉笔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本研究过程得到了海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科的大力协助,同时我们也参考了知网上一些相关研究的进展,这篇调查报告是他们和我们小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题即将结题,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参考文献:

徐业林,陈进,张新明.测定教室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实验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2(1).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篇12

最近,有关“中国创客教育发展史”的内容吸引了我,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命题:如果将这个命题变化成“国际视野”,我们是不是可以沿线索追溯出另一种图谱?其实,这类认知如果不是以“修史”的题材出现的话,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专属的路线图,而最初的动因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例如,对于我们来说,真正引发思考和行动的,恰恰是十年之前,前往澳大利亚考察途中穿插的一个小环节:随机前往一个中产家庭做一次不速之客的拜访,男主人坚持要把我们引入起居室,指着屋子正中的一张巨大的原木大餐桌(有2.5米宽,接近7米长,桌面为整块厚实的原木),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是他的儿子给自己的十八岁成人礼——自己亲手制作、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手艺和创意,来自于学校的课程作业。

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来到了毗邻的新西兰,实地走访了十所学校,想一探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校课程教会了中学生建造这么巨大的工匠作品?又是什么样的课程作业,让孩子们不惜挤占高考升学前最紧张的时段,来潜心完成这件作品?又有多少学校会开设这样的课程?……

●带着问题的预设寻求解惑

首先,我们需要解开的谜团是,这类课程的普及程度如何?言下之意,就是开设这类课程的学校属性是不是有某种“规律”,如与某种办学水平下的“特许”挂钩?为此,我们选择了不同种类的学校:既有高中,也有初中和小学,甚至包括了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既有被国人误解为学校排名靠前的所谓好学校,也有偏居一隅的乡村学校。我们既拜访了校长,又采访了学生和家长,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掌握第一手信息,全面了解在国内被称为“创客教育”的课程及其在南半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其次,这类课程与时髦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定义、形成瓜葛,这也纳入到了我们的考察预设中。就国内而言,围绕核心素养的点评有很多,借鉴他国(地区)的议论也不少,有学院派观点,有意识流标准,有自相矛盾的随意等,那么,新西兰同行怎样诠释这个话题呢?

再次,我们想确认,这类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它们的学科边际和教学环境。至少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相关课程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远谈不上课程的规范,特别是课程教学的学科师资基本上还拘泥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教师的自觉延伸;特别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也鲜有突破以上课程外延的抓手选择,多以3D打印、编程、机器人和STEM课程为主。那么,在海外的课堂里,这类课程的表征形态如何、课程的教时安排如何、课程的教学实施对象的学科背景如何等,都纳入到了我们预设的关注半径中。

我们还想了解此类课程的评价系统是如何建构的,课程的评价因子做了哪些选择,课程的过程反馈以及结论意见涵盖了哪些领域等,这类评估在国内还处在刚刚开始被关注的初始阶段,一般选择实物评判较多,虽然有些已经在考虑批判思维、工程思维、设计思维等的影响因子,但说实话,要实现理论转向指标的变轨似乎不容易。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相对于纯知识教学的成本而言,新西兰的学校是如何解决这类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耗材成本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的。中国不少学校的校长们都有着某种隐忧:项目本身可以申请经费,实验室系统也可以立项支持,但是日常的高维护成本、高耗材支出,甚至是频繁的升级换代的经费保障,再加上师资培训、课程外包,这些都需要经费来加以满足。

●普及率极高的课程设置

刚开始的几天,我们没有直接惊动学校,而是通过文献查阅、外围走访等方式观察奥克兰的教育。

我们注意到,新西兰的基础教育既有百花齐放的土壤,又有政府刚性兑付的支撑。就办学主体而言,有公办、私立和教会学校;但公办学校的主流地位非常明确,其教师的经费由政府直接对接给教师的个人账户,学校日常运转维护也直接向政府报销;不过,允许公办学校接受社会捐款,也允许其招收一定比例的国际生源,所收的学费作为学校改善型经费补贴,但不允许作为人头费体现。之后的拜访也验证了一点,那就是校长们正是通过社会捐款和国际生源的学费来丰富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特色和实验环境的升级换代,包括课程的过程和与课程相关的外出活动、赛事参与和学生奖励。

想来新西兰留学的学生家长,都会事先做些功课;想在新西兰置业的华人会首先打听周边学校的打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分值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Decile分级是对学校教学质量考评后做出的划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Decile并非是对学校学术成就的评级,而是对学校周边社会经济状况的评级。通常来说,Decile的评分系统主要通过家庭收入、职业情况、住家人口密度、教育资质、福利领取状况这五个方面综合考评后得出,但这五个方面都与学校的教学质量无关。而作为划拨教育资金的参考标准,教育部共将学校划分为10个等级。我们了解到,教育部部长Hekia Parata已经在考虑新的教改调整,据悉,将推出“失败风险”评估。这是教育部使用政府数据对学校、学生进行评估,交叉比对学生家长是否仅靠吃政府福利生活、母亲是否接受过正规教育等情况,来做出失败风险值。例如,学校可能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在校生父母中有坐牢的;②学生或学生的兄弟姐妹有遭受家庭暴力的;③学生的家庭是长期靠领福利生活的;④在校生的母亲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如果有学生被评估是出于这几种家庭环境中的,学校可以根据一套计算公式获得额外的政府经费支持。

再以我们造访的某所在新西兰排位靠前的小学为例,我们与该校的Kennedy校长做了全方位的深度交流,除了惊讶于专用教室之多、专用教室的配备之齐全、专用教室的师资之精良外(事实上,通过后来几天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学校考察,我们才知道这几乎是一种标配),特别对他们极有特色的环境学期课程,与校长、教师展开了长达半天的专题研讨。

在一个由原先两间教室打通形成的大空间里,一位教师非常细致地向我们介绍了环境学期课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选修课演变成必修课的几年坚持。在一次又一次的再设计中,他们逐渐明晰了课程的学术性和现实性之间的比重考量,并最终形成了跨学年课程。

在另一所有名的初中,在即将退休的Jopson校长的陪同下,我们连续观摩了科学课、木工课、艺术课和辩论课,这些都是学校引以为傲的重点课程,也凸显了新西兰教育的特色——全国的基层办学单位只依据并围绕国家教育大纲自由设计课程,这些特色课程将承载起教育大纲赋予的教育使命和本学段的教育内涵。

在科学课上,教师带着学生们“玩”起了洋泡泡游戏,通过肢体和彼此间的走动,点到为止的碰撞,来解释电子的运动规律(如图1)。

木工教室俨然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创客车间,学生在这里先熟练操作各种设备,然后参考示范作品,结合自己的创作来改造设计(如图2)。

在艺术课堂里,坐在电动轮椅上的教师正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满教室铺天盖地的学生作品(如图3)。

而在辩论课上,学生们自由分组,准备当天的辩题;教师只是从辩理、辨据和技巧方面予以点拨(如下页图4)。

●师生成了实验课程生态共同的得益者

我们在新西兰的时段,恰逢世界教师日。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教师对确保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起着关键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教师日,旨在赞扬和感谢全世界教师为教育事业和人类所做的贡献,并帮助教师维护自身权益。

新西兰进入了夏令时,也意味着这里的中小学再次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假期。这里的学校一年享受四个长假,长短不一,短的有两周,长的是暑假,还不包括各种国定假日。每天的在校时间基本上是上午九点左右,到下午三点前后,其中明确要求,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一个小时,而几乎所有学校列入课表的体育活动时间都会更长,甚至达到两个小时以上。不过,我们观察到,拜访的所有学校的教师,在学生放学后,都留在校内集体备课。

在与新西兰各地、各类学校探讨“深度学习”的话题时,彼此都认为话题不是问题,场景应该开源,而对象更不应该局限在师训层面,关键是语言和平台的瓶颈应该如何突破。我们第一时间试用了Google刚发布的Google神经机器翻译系统(该系统使用了当前最先进的训练技术,能够实现到目前为止机器翻译质量的巨大提升),以及国内刚升级的某直播平台。前者基本上能够满足使用,但让国外同行无法理解的是,我们居然不用现成的工具!而对于后者,国外同行同样不能理解,为什么是闭环?我该怎么解释?我们还重点探讨了学校管理模式和监督制约机制的话题。一位老校长自豪地说:“我对老师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学生独立!”

我们继续新西兰教育考察之旅。走进高中,国际部主管Mary介绍,学校领导特别重视学术课程教学环境的多样性配套,还专门带我们逐一走进学校的每间专门教室(类似于实验室和工作室,遍布学校的各个教学区)。我们与学校专门研讨了通过互联网实现两国学生定期互动观摩课程、旁听课程和修学分的可行性,这一模式也将成为我们日后与其他不同学段学校交流的标配。

不少学生或聚或坐,都在教师的关注下开展教学计划。这里,正在运作的这些实验课程开发,不就是我们竭力倡导和不遗余力推广的新课程环境吗?只不过,在这里它们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常态而已(如图5)。

正在上课的学生们的灵活与热情也让我们感动。这些正在排练的学生,一见到我们这些客人,就主动邀请他们的教师操琴伴奏,现场整队,来了个集体美声大合唱(如图6)。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手段,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人成为“人”,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独立精神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核心是生存技能、价值观和学会学习。

学生能否成为一个掌控生存技能、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关键取决于他们的经历。什么样的洗礼铸造什么样的灵魂。

●职业生涯意识是一种贯穿一生的教育价值观

毕业季,我们加入到了奥克兰大学的毕业典礼行列。一所学校的盛宴成了一座城市的狂欢,一届毕业生的盛装游行演绎成几个街区的禁行,绵延不绝的学成之士装点着起伏错落的皇后大街,最前面的则是苏格兰乐队的表演。然后,在庄严高雅的剧院,全体起立,用最热烈的掌声迎接身着各色学位服的骄子入场;(毛利家族)用最奔放的呐喊、尖叫和情不自禁的舞蹈来为自己孩子的成就欢呼;而学校最尊敬的师长和社会贤达也会用最高礼节来祝贺这些学子,他们逐一登台,如数家珍,向家长和社会历数这届学子的成绩、贡献和表现;席间,邀请最知名的艺术家为这届毕业生演奏演唱……我们不仅成了这届学子功成名就的见证者,更成了这个学校的组成部分,成了接受城市检阅的傲娇者,成了崇尚学术文化的一份子,也成了向知识致敬的社会的拥戴成员——我感受到了尊严,体悟到了被敬重的愉悦,更沉浸在文明延续的使命召唤中。

而在考察Ucol学院时,脑海里一直浮现着几个问题:这个快速发展起来的技术培训机构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人报读?为什么印度学生对该学院情有独钟?为什么该学院看好中国大陆地区生源?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做不到别人从小学就全面部署接触的技术创新和个性发现?……

作为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既有传统的蓝领行当,也有最新的紧缺专业,更有经过预测将形成社会发展趋势的专业设置。学院教师特别提及,有不少中学(这里统称为College)的教师或学生会在课后来这里“充电”、学习和寻求更完备的实习环境(如图7)。

对于这些职业院校,学校的后阶段实习作品(学生作品或生产产品),都会以公益性价格向社会提前公告,并以成本价格优惠出售,但收入一律捐给慈善机构(如图8)。其实,不少作品已经成了学生珍爱的礼物,被拿去送给家人。

●我们有着不少可以共同探讨的话题

我们多次穿插往返于新西兰北岛各地,发现孔子课堂的影子不少,年轻的任教者对圣学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照本宣科,很少有体悟老夫子之私学初心,好在校长比学校(特别是学生)更有包容心,所以东方文化的现代语境倒与包装后的儒学身影有了穿越!不止一位校长邀请我们从教育的视角说说孔子时代的教育特点,所以我们重点为他们解读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体系:假如回到秦始皇之前,孔子和儒家都很简单,按照老孔的说法,孔子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民办大学的“创业者”。结合海外教育的观察,大家似乎对孔圣人的“私学”成就更有感触,如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课程在当时就是官办学校的正规技能课程,孔子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辩证教育观。承蒙洋校长们的好学,我们尝试还原了当时有关课程设计的框架:礼分为五种,分别是吉、凶、宾、军、嘉;乐有六种,分别是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射箭技术也有五种,分别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就是驾驶马车的技术,分为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等五种;书法就是六书,就是我们现在还在说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这六门大课,二十九门小课都非常实用,堪称最早的素质教育的官方蓝本。不过,孔子在教这些基础课的时候,发现这些专科学校是不够的,应该变成综合性大学,必须自己发明课程、自己编写新教材。于是,又有了大六艺和六本教材,即《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乐经》;除了《乐经》,我想,这才是2500多年前孔子对课程开发的最大贡献。

太多的思维定势在误导我们的判断,更多时候也在禁锢我们的发现和发展。国庆日,我们在奥克兰港巧遇祖国的大型航天测量船“远望五号”;而稍早时候(出行之前),我刚刚纠正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判断:新西兰与航天无关——事实上,近日新西兰北岛偏远地区刚刚耸立起世界首个私人发射场,美国航天局、Planet Labs、Moon Express等企业已与其签订商业合同。新西兰未来将成为地球上发射太空火箭最多的国家,高峰时段可达72小时发射一次!

在我的教育逻辑概念中,世界教育大致可分为四类:亚洲教育、英欧教育、美国教育和非欧教育。忽略非欧体系不谈,从教育模式来看,以上顺序恰好表现出教育的自由度逐渐释放的进阶。我们已经清楚,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这种由普鲁士人在18世纪最先实施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当时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然而,该体制也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最新诺贝尔奖获得者言)。相对于美国教育而言,我以为英欧教育不仅在传统上更相似于亚洲教育,而且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更具有理性、兼容和坡度,更适合亚洲教育在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转换和升级。如果你知道“CANZUK”,大概就了解了我为什么以新西兰为样本,也理解了我为什么会同时关注TPP,关注英联邦,关注英澳加,甚至关注英国脱欧了。是的,CANZUK是一个特别的自有流动区,包含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些都是英语国家,都是发达的英联邦国家。早在2013年,伦敦皇家英联邦协会(Royal Commonwealth Society)便提出了“移民一国=移民四国”的提案。目前有超过16万人签名支持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四国之间人员的自由流动。如果加上国际政治的考量,加上亚洲人对昔日“日不落”帝国绅士气质的向往,加上对平和生态的眷恋,再加上上述地区对亚洲人的包容态度因素的权衡,英联邦体系教育值得关注。

限于本篇篇幅,有关课程开发、课程评价和课程实验环境多元化的内容,我们将在接下来几期里陆续介绍。

上一篇:3G视频图像下一篇:工程造价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