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态文明

2024-09-24

校园生态文明(精选12篇)

校园生态文明 篇1

摘要:指出了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 有校级领导分管, 有专门机构负责建设工作, 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组建生态文明社团,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开展相关活动,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并制定相关制度,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1 生态文明研究历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1],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2]。20世纪中后期, 人们已经开始用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 1957年他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 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1967年出版的《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中提出的生态史观, 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3]。

1991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中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4], 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开启了中国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治国理念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现状和问题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以校园为载体, 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个基本维度, 使生态文明融入其中,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校园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在校园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中, 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各个方面出发, 不断强化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贵阳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 贵阳学院作为贵阳市唯一的本科高校, 拥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 肩负着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 因而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贵阳学院位于贵阳东出口, 与图云关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 贵阳学院的用地版图为平面蝴蝶形状, 中长期规划面积1200亩, 现实际使用面积810亩, 规划建设以“园式林、生态型、数字化”为基本范式, 拥有博信楼、博雅楼、博远楼、博艺楼、博新楼、博技楼、博达楼、九思楼、逸夫楼、咏籁楼、荟素楼、图书馆、田径场、行健馆、阳明文化广场、学生公寓楼群以及鱼梁桥等建筑单体, 建筑单体色泽一致, 风格雅致, 特征鲜明, 品质精良, 在绿化、净化、美化和文明化建设上达到较高水准, 是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学院在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创建上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相适应, 全面践行永续发展理念, 确立了“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精心打造出“馨园”、“梨园”、“桃园”、“竹园”、“桂园”、“生态园”, 以及“峡谷飞桥”等“七园七景”。生态校园一年常绿, 四季有花, 景致如画, 是贵州省“绿色大学”[6]。在优美校园和绿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 贵阳学院秉承“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中都开展了多方位的工作,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设计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问卷调查, 旨在了解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共20题, 每题可选择一个答案, 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随机抽取了星期一下午在贵阳学院第三教学楼二楼上课的班级共10个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 涵盖了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学生 (2010级学生均外出实习) , 共发放10个班级, 每个班级30份。发放班级及收回份数为: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国际贸易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旅游英语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美术专业收回30份 (有10份没有填写) , 2013级城乡规划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收回30份 (其中有的问卷有的同学仅仅填写一面, 故统计实际数量与预计数量有一定偏差, 见表1) 。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中, 1~14题的内容为生态文明具体行为体现, 15~20题内容为生态文明观念内涵。在1~14题中, 按照行为主体来分可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类。其中1、2、4、5、6、7、8、9、10、11、12、13为个体行为, 其主要表现同学们个人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主观意见及行为;3、14为群体行为, 其主要体现大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看法、意见。按照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否分离来分, 其中1、3、4、14题是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相分离的题型;2、5、6、7、8、9、10、11、12、13题是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同为一体的题型。15~20题中, 16题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理念的认识, 15、17、18、19、20题则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认识。

从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的1、3、4、14题调查情况看, 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相分离时, 责任意识相对淡泊, 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的决心。如第一题:当你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 你会如何做?其中选择A的占36%选B的占31%选C的占33%, A、B、C大约各占1/3, 这说明在大学生中还有在看到周边环境建设遭破坏时漠不关心的现象。如第四题:你对学生在学校践踏草坪的看法是?其中选择A的占22%选B的占63%选C的占15%, 从B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为63%, 这说明了学生还缺乏担当的意识和勇气。当然, 从其他题目, 如14题:你们寝室打扫卫生的情况如何?其中选择A的占62%, 选B的占31%, 选C的占7%, 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 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 但还缺乏把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和目标去努力践行的决心。

从环境问题与个人经济关系来看, 与个人经济关联性大的问题, 学生关注度相对较高, 如第7题、第10题、第12题、第13题, 说明在个人环境行为方面, 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处罚或奖励, 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恰当地给予一定奖励, 对排污的收取一定费用, 以此促进环境方面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

从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和内涵的理解上, 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都比较正确, 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是紧密的, 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深入地学习和传播生态文明, 保护生态, 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地参与相关工作。

3 对策与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考察分析来看, 贵阳学院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好, 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还是有所体现,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有校级领导分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 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策和指导作用。同时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2) 学校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牵头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由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牵头完成, 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等行政教学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3) 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有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及学术方面的专题研究课题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4) 除了学校行政教学部门教师参与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外, 贵阳学院还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具体情况, 组建不同的宣传和推崇生态文明理念的社团, 组织落实建设工作。如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成立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普及与促进协会、贵阳学院环境协会等社团, 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环保主题, 结合学校实际, 在学校和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社团活动, 带动了一批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活动中来。

(5)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不仅是在相关专业开设, 而且也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在所有专业中开设, 如开设“环境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类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由贵阳学院组织编写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程》经过两次改版后更加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该课程也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设, 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路径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奠定了知识基础。

(6) 在全校范围内,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关活动,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学校积极倡导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相关活动, 如开展“我为校园添一点绿”, “关爱一小家、幸福一大家”签字活动, 环保展示活动, 绿化校园活动, 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制作宣传栏等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 对原有的绿化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 同时扩充新的绿化地带, 并对校园内的130余种植物进行了命名挂牌, 增进大家对校园植物的认识了解和热爱。

(7) 在学校规划建设中, 尽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激发学生建设校园生态文明的激情。在校园规划建设中, 一方面, 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努力营造一个绿色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 另一方面, 着重体现了校园人文生态素养的展现, 如校园的路标指示、教学楼的命名、学校的徽标等都应尽量展现生态和谐的理念。

(8)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 尽量减少由于资源浪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针对食堂浪费现象, 通过“光盘行动”等活动减少浪费;教室灯光、路灯等设置了智能装置, 最大限度地减少用电量。

(9) 制定了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并由学校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4 结语

总之, 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地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以创建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资源节约的校园为目标, 以生态文明校园为辐射源, 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J].中国国情国力, 2006 (10) :20~22.

[2]刘思华.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J].经济师, 2011 (1) :6~9.

[3]杨宁一, 郑丽平.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史学月刊, 2005 (8) :92~94.

[4]刘宗超, 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J].自然杂志, 1991 (6) :413~416.

[5]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佚名.优美校园.http://www.gyu.cn/

校园生态文明 篇2

学校的良性发展与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今年以来,刘家小学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进校园环境建设,努力打造生态人文校园,成效显著。

一、认真进行环保教育,在师生与学校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为提高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课堂化,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利用多种措施开展绿色环保宣传。

二、落实好硬件建设,为生态校园优化布局。校园美化离不开硬件的合理布局。由于多种原因,原先学校布局不够合理,如活动场地不够正规,厕所不够规范等。为了彻底改变此现象,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对学校进行了科学规划。

校园生态文明 篇3

关键词: 列宁;生态文明;国家治理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體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倍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搞好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认真学习和研究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列宁生态文明思想梳理

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视生态文明问题,在一些报告和讲话中对此做了许多重要指示,归纳起来,列宁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中明确指出过度放大自然力量是不科学的,以前原始人从自然界中无偿获取必需品是当时生产力决定的,对于现在来讲只是一个拙劣的童话,在那个时代,原始人生存条件很困难,需要跟自然作斗争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存下来,面对野兽、自然灾害的伤害不得不采取措施,现在工人们所面对的环境比之前更糟糕,虽然自然界所带来的影响小多了,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所受到的压迫也无法想像。不过他也肯定了自然环境给大家带来的好处,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工人们的劳动是替代不了自然的,我们现在只能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借助机器和工具等减少在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列宁在哲学笔记还有“不能用精神的发展来解释自然界的发展,恰恰相反,要从自然界,从物质中找到对精神的解释…”[]以及“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等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

1.2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和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对社会生产目的的要求相一致,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导致财富源泉的枯竭,导致农业中土地的枯竭和工业中工人的枯竭。”[]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全力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仅是要在物质上满足大家的需要,还要能够给大家带来全面自由和充分福利,促进大家向前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生产上,这是满足一切条件的基础,也是区分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性差别。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生产的目的,即意味我国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推进中需要摈弃过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摒弃以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列宁在《省苏维埃主席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的、力求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的建设,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必须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列宁指出“把一切资源有组织地转到苏维埃共和国手中,并严格地有纪律地支配它们” []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道路自信,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

1.3提倡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阐述资源循环利用思想

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已经面临全面崩溃,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面临国外和国内的双重困境,当时生产资料极度紧缺,人民吃不好穿不暖,整个社会陷入生活困难。列宁为了大家提出了勤俭节约的观点,并表示在任何一个时期,国家政府机关都要做到精简,能节约的尽可能的节约,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列宁针对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批判,认为要坚决同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斗争。

开源节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节流,但是更重要我们还要开源,循环经济就是我们生态资源开源的重要措施,列宁在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的批判中对资源循环利用进行了阐述,他说道: “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非常迫切的想逃离这个地方,只要有可能,都希望抛出城市去喝一口甘甜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我们可以清晰的从列宁的话语中看出他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的厌恶,他从人造肥料的角度进一步从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他指出:“为了合理地利用对于农业十分重要的城市污水特别是人的粪便, 也要求消灭城乡的对立。”“十分明显, 人造肥料代替自然肥料的可能性以及这种代替(部分地) 的事实, 丝毫也推翻不了下述事实:把自然肥料白白抛掉, 反而染污市郊和工厂附近的河流和空气, 这是很不合理的。就在目前, 在一些大城市周围也有一些土地利用城市的污水, 并且使农业获得很大的好处, 但是这样能利用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污水。”“为了反驳考茨基, 切尔诺夫先生恰恰选了这样的村庄做例子, 那里由于位置靠近城市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对农业进步的障碍。资本主义使农村日益荒凉, 使人口集中于城市, 绝大多数农业人口丧失了大量的自然肥料, 但是与此同时, 微不足道的市郊农民却依靠他们位置的优越而获得特殊的利益, 依靠多数人的贫困而发财致富。上面说的村庄, 每年用41 000马克向邻近3个城市的卫戍部队购买厩肥, 向城市污水处理厂购买污水……因此这种村庄有这样高的收成是不足为奇的。”[]

1.4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肯定科学技术在资源开采中的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组在《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中认为:“在其它条件一定情况下,地区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越高,其生态文明水平越趋于较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其生态文明水平是趋于明显改善的”。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强调: “ 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列宁在其论述中对劳动生产率表现出高度重视,他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根本任务之一,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nlc202309012351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步入知识体系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列宁积极肯定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水平改善环境中的作用。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列宁写到,当前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拥有很多自然资源,比如在乌拉尔一带有很多矿石,在西西伯利亚储藏着很多煤,在东南部地区埋藏着很多石油,以及广袤的森林资源,水力资源等等。通过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挖掘它们肯定可以创造出很多财富,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列宁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性,他强调:“由国家动员一切农艺人才来大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针对农业列宁在俄共(布)八大通过的有关决议中提出:要督促领导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工作,检查农民土地情况,调整不合理的土地结构,清除零散土地现象,方便农民使用;帮助农民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不科学使用耕地;给农民提供优良种子和肥料,促进增产增收。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较大比例,列宁在针对当时苏联类似状况时认为:“技术奇迹首先应该用来改造最接近于全民性的,占用人数最多的又最落后的生产——农业生产。…… 我们的义务和职责是利用这种力量把最落后的农业生产纳入新的轨道,对它进行改造,把它从按照旧的方式盲目经营的农业变成建立在科学和技术成就基础上的农业。”[]

1.5推进自然保护立法,主张改善人居环境

前苏联成立后,列宁很早就看到了合理利用资源及保护资源的重要性,为此签署的法令多达200 多件,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加下, 苏维埃政权刚一建立就立即制定和通过了一批保护土地, 地下资源、森林、自然保护区、疗养区和自然遗迹的法律及文件。1917年4月24—29日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共党(布)第七次代表会议中,列宁在《修改党纲材料》中,提出了土地法、改良土壤发、卫生法等问题。[]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 即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八日苏维埃政权颁布了由列宁草拟的《土地法令》,《土地法令》乃是苏联自然保护立法的第一个法律文件,它首先废除了土地、地下资源、水和森林的私有制, 宣布其为全民所有的财产, 受到苏维埃国家的特殊保护。这样, 由于土地、地下资源、水和森林的国有化, 就为苏联的自然保护立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列宁对国内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状况高度重视,1918年4月9日列宁在接见从彼得格勒来的科学院院士谢·费·奥登堡等时同他们谈到科学院进行苏维埃俄国自然资源调查工作的决定以及科学院主持或制定的各种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同年5月11日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森林法令,5月14日又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森林基本法》草案,随之于5月27日颁布了《森林法》, 開始对森林的保护和利用加以法律调整,1920年4月20日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地下资源的法令草案,同年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地下资源的特别法令》。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又相继颁布了《关于建立气象站的法令》、《关于全国性疗养区管理的法令》和《关于自然遗迹、花园和公园的法令》。前苏联在成立初期非常困难的年代里,在饥荒蔓延和国内战争时依然建立了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自然保护法体系,这些法律充分反映了列宁对生态自然的科学态度。

列宁在革命最紧张的时期仍然对人民生活细节问题非常重视,1919年11月8日列宁主持工农国防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成立全俄卫生状况改善委员会,列宁在《一个伟大的技术胜利》一文中说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能使劳动的卫生条件更好,使千百万工人免受烟雾、灰尘和泥垢之苦,使肮脏的、令人厌恶的工作间尽快变成清洁明亮的、适合人们工作的实验室。”[]在1917年4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代表会议中列宁在《修改党纲材料》中提出了卫生法和住宅法的问题,在该材料中,列宁认为应“颁布卫生法规,在一切使用雇佣劳动的企业中改善劳动卫生条件,保护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并把卫生工作交由工人组织选出的卫生监督机构管理。同时配套住宅法规,并设置由工人组织选出的住宅检查机构(检查住宅卫生状况)。”[]1920 年5 月25 日, 列宁在《对正确分配劳动居民住宅的办法的法令草案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卫生状况的重要性: “应当责成各地方卫生局(+劳动人民委员部)①颁布必要的规章制度; ②对不讲清洁等行为加以惩罚, 拘留在一个月以内的和强制劳动在两个月以内的不用审判; ③对保持清洁组织群众性的监督( 通过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下设的特别队) 。”[]

1.6重视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参与成立环保协会

近10年来,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出版书籍、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为提高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1917年,列宁参与成立俄罗斯自然保护协会,提出要把环境保护看成是一种美学的、伦理的、文化的、爱国的努力和行为,并建议政府设立自然保护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参与,新形势下,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给民间组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支持及参与、监督环境保护的平台,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在当下的中国,我国的民间组织在能力建设和意识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一个有着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才是健全的社会。《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的要求。列宁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中国的生态文明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社会多元化生态文明治理主体持续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稳步提高,中国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才有可能建立,人民群众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立的根本力量,这其中包括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治理中所要表达的意愿、所显示的智慧及所发挥的作用等。列宁强调要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他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nlc202309012351

2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启示

列宁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尽管由于列宁过早去世,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但是,列宁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设计,对于今天我国加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之一,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价值诉求要上升到思想意识的系统理念高度,习近平曾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做好生态建设工作,这不仅仅是转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扭转我们思想观念的时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所以要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年来,我国以开发和发展为名破坏环境的行为仍时有所见,违规围湖造地、填湖造地,还有以“楼市化”偷换“城市化”的现象仍顽强地存在,2014年5月13日深圳暴雨后出现约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5458辆公交车运营受阻,2000辆汽车被淹,深圳机场累计取消进出港航班48个,广深线动车全部停运,深圳西站部分列车晚点;航班延误取消超200架次。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针对城市暴雨成涝的现象表示“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种种现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始终存在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因此,为了顺利推进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立,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目前社会有“新自然崇拜论”观点的存在,极端环保主义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这种极端理论的认为自然的力量是神秘的,是至上的,认为自然是不应该被利用和开发的,盲目的反对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支持原生态、有机农业,把地球视为比人类更为重要的目的。这种极端的观点与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相驳,我们应警惕这种对自然力量过度放大的观点,避免陷入自然崇拜唯心论的泥沼之中。

2.2转变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要措施

列寧关于生产目的和资源合理分配使用的思想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过去我们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我们以最大限度压榨自然资源能量为生产目的,只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漠视我们的粗放式生产和资源使用已经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构成了危害,目前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就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生态的影响,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唯GDP论,要求我们全面制定资源分配和利用方面相关的制度并严格按照根据制度来执行,习近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来论英雄了。

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导致浪费严重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的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我们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建立节约型与资源循环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大战略任务

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将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着重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关系到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当从国家政策的高度、从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性统筹性谋划,以调整转变产业结构来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2014年5月13日新华社报道在广西柳州市新兴工业园一企业建设“楼顶田园”面积约3亩,种有水稻、蔬菜、荷花,养有荷花鱼、田螺等。酒厂产出的酒糟可作为作物的肥料得以高效使用,楼顶作物本身还调节了车间内的气温,利于该酒厂酒类的生产和储存。这种“楼顶田园”将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合理利用空间提升了效益,展现着当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对于绿色循环经济的思考与探索。

2.4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利用科学技术是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必然途径

当前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的必然途径,较低劳动生产率意味的是用高消耗来换取低收益,中国科学院曾发布多份报告认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这深刻的反映了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从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角度看,主要应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对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只有通过结构的调整,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依靠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同样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nlc202309012351

2.5生态法制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要制度保障,改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的直接体现

生态文明写进我国《宪法》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生态法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生态文明立法规范人类文明活动,减少或摒弃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行为,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不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是牵系全人类命运和延续的头等大事。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等有显著区别,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一个包含有理论思想、机构人员组成、法律规章制定、制度协作运行等相关要素组成一整套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体系。[]而以往的相关概念只是具体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这说明我们当下应更加注重于生态文明治理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具体微观表现,人居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我们必须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要立足国情,在“生态文明”指引下建设人居环境,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统筹扶贫开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导向,分层次分步骤地推进我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2.6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趋势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党方方面面,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纵向治理体系观点,传统纵向治理体系中的各部分各自为政,部门化倾向严重,无法实现整体协同化的治理格局,因此,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构建必然包括国家治理体系中其他内在诸多要素相互关系的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通过各要素的互动和集合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全会公报多次提到治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意味着我们在生态治理中,由以前刚性的、强制的、单向性的运作模式开始转向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模式。意味着我们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

基于治理理论的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培育和壮大包括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非政府的主体,同时这也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构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要构建政府、社会及公民个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协作的建设体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力量,倡导社会责任和培养公共人文精神,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会参与,形成政府其他主体良好合作关系,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相互协作,营造成网络化治理环境,促进治理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在志愿服务供给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切实弥补政府在这块上的缺失。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同时要引导公众参与。积极培育公民的自治意识,有序引导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化素养和绿色、低碳观念。增加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会。积极培育公民的自治意识,逐步祛除“凡事找政府”的惯性思维,强化自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M].1986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五、六、三十七卷

[2]列宁.列宁全集[M].199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一卷

[3]列宁.列宁全集[M].1990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二十三、五十五卷

[4]列宁.列宁全集[M].198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二十九、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卷

[5]列宁.列宁全集[M].1987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四十三卷

[6]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2009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7]列宁.列宁文稿[M].1990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四卷

[8]路易斯.费希尔.列宁的一生[M].第二版.彭卓吾译.北京:北京图书案出版社,2002年

[9]吕世伦.列宁法律思想史[M].2000年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10]孙春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9.11

[11]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5.25

[12]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

[13]邵忍丽.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10.10.27

[14]许耀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J].理论探索,2014(1)

[15]余源培.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4

[16]田猛.前苏联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人文地理,2010.3

[17]王树义.苏联自然保护立法及立法体系研究[J].法学评论,1991.3

[19]朱京玉.列宁经济正以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价值[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

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篇4

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继承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成果

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许多思想家根据生产生活经验, 总结阐发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和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主张“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共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强调“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上, 提出“土地为本”、“地德为首”, 认为土地是“食之本”、“国之宝”;在人与水、森林的关系上, 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 提倡“儆山泽”、“养山林”。在对待自然的基本原则上, 强调万物生生, 取法自然。即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都有规律, 万物生生不息, 人最终要取法自然, 顺应自然。在对待自然生命的态度和修养上, 强调厚德载物, 养成不忍之心、仁爱之心。“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君子之于物也, 爱之而弗仁;于民也, 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强调君子节用, 以时养杀, 以时禁发。“主张“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这些思想, 对当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2 建设高校生态文明校园, 首先须明确生态文明责任

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属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范畴。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人作为自然生物能使自己的欲望、行为尽可能地按自然规律运行;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能够在自然界莺歌燕舞、鸢飞鱼跃、“天籁万有”、“混沌长生”的自然律动中使自身的情趣得到陶冶、提升, 将人从“外力”、“机器”等外在统治束缚中解脱出来, 创造性地实现人各不相同的潜在才智、能力和性格特征, 达到马克思所向往的那种“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校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造和建设的一个环节, 要达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目标。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 走进今天的云南财经大学, 放眼千层绿, 回眸四季春, 人吟山水侧, 楼隐花树中。风起处, 绿潮翻滚;波涌时, 锦鲤跃腾。湖清亭静荷莲碧, 柳绿桃红草木青, 径曲路幽疑无处, 豁然朗朗读书声。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就是要使人们认识到, 维护自然生态和保护环境, 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 在利用和开发自然时, 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 保持对人类负责的高度道德责任感。坚持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在眼前、局部和个人看来是有利的事, 而从长远、全局和整体看来对自然和环境有害的事, 要坚决杜绝。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所提出的尖锐批评:“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 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 他们没有预料到, 这样一来, 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 他们更没有预料到, 他们这样做, 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 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另一方面,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尤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看, 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能脱离自然力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大量实践证明, 经济活动符合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要求, 预期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保证, 否则, 就会使经济遭受损失, 甚至带来长远的、灾难性的后果。因此, 高校任何时候进行建设发展, 都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3 建设高校生态文明校园, 必须落实生态文明规范

落实生态文明规范, 既要遵循客观规律, 又要与社会主义性质、国情民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体地说, 一是要热爱高校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求高校人从事与教育有关的活动中的一切言论和行为, 都以维护校园生态文明环境为准则, 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向自然奉献, 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凡有利于学校生态环境保护的事, 就应该自觉努力去执行;一切有损学校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则应该避免和反对。二是要树立高校师生合理消费的理念。把消费问题作为社会文明来审视, 作为文明要求来遵循。要强调节约校园生态资源, 倡导消费文明化、无害化, 在利用校园生态资源时, 节制开发, 高效使用,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保持均衡协调, 资源利用和消费活动不能对高校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三是适度发展。对高校人的教育及其他行动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加以调控, 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再利用、少排放, 将高校原有的优秀自然环境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加以保护, 改变以破坏校园生态资源、过量消耗生态资源为代价或者“先破坏后治理”的高校发展模式。四是保护高校生态环境与文明平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类自身快速发展, 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的同时, 也造成了严重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衡。因此, 重视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校园生态文明平衡, 维护高校生态文明环境, 是每个高校人应尽的责任和文明义务。

4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 必须抓好生态文明教育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明确生态文明责任、建立生态文明规范, 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采取了大量措施, 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 从现实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国民生态文明状况来看, 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仍不明显, 任务依然艰巨。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 健全和完善教育体系,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深入和持续地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一是加强学校教育, 根据大、中、小学不同特点, 在课堂及教材中增加生态文明内容, 使之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加强教学研究, 培训师资力量,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实效;二是加强社会教育, 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环境宣传和社会实践等形式, 以及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活动,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培养公众的文明自觉和自律意识, 逐步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合理利用资源的思想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使之成为社会公德、社会风尚;三是加强媒体教育,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大众媒体要切实采取措施, 承担起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经验、宣传生态文明典型、鞭策自然与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和鼓励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重任;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重视与国外环境保护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友好人士的联系, 建立相对稳定的互访渠道, 不定期举办教育学术研讨会, 学习、交流和借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成果。

5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 必须与生态法制建设相结合

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要靠教育, 也要靠法制。近年来, 我国日益重视环境法制建设, 在《宪法》中明确提出了对环境和资源的规定, 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这一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与此同时, 还颁布了多项环境保护专门法。因此, 在新形势下, 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法制建设的有机结合, 以法治促德治。一方面, 要强化规范市场行为方面的生态法律法规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秩序强有力的护卫者。如果生态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就势必导致市场竞争秩序混乱、资源浪费严重、污染泛滥成灾等结果。因而, 制定和完善高校环境保护、水土防治、草林维护、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并坚决执行, 做到有法可依、执法从严、违法必究, 必将迫使缺乏生态文明操守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从其所付出的损失中, 吸取教训, 认同和遵守合乎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 从而有力推动和激励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 要强化公民基本行为准则方面的生态法规建设。从我国高校目前仍存在的差距的客观实际看, 制定全国高校统一的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准则法时机尚不成熟。但是, 可以根据高校各自特点, 制定符合高校生态文明要求的行为准则等地方性法规。通过将基本行为准则法规化, 违法者受到相应惩处, 自身利益受到损失, 就能逐步促使人们从社会规则的严厉他律中认同文明自律。总之, 在高校人的认识和觉悟参差不齐的现实条件下, 要形成良好的高校生态校园文明风尚, 如果没有法律法规为依托, 单凭人们的自觉和自律, 是难以形成的, 即使形成了, 也难以巩固和保持下去。因此, 健全和运用法律法规推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才是重要而可行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一卷, 1975。

[2]《试论生态文明及其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济宁师专学报, 2002。

[3]《论生态文明》, 烟台大学学报, 2000。

[4]朱永新主编,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高小生态文明进校园方案 篇5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省、市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及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相关指示,结合我校实际,我校决定围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这一中心认真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工作,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我做起,带动全家,推动社会”的活动思路,进一步推进环保教育的深入开展,把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广泛发动全校小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家长和学生讲绿色环保、倡生态文明、创美好家园的良好风尚,推动学生文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为生态市创建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二、活动主题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三、领导小组 组

长:李立家

副组长:张英杰

陈美贵 成员: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教育广大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在学生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生态文明进校园主题教育,就是促进广大小学生从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具体的小事入手,身体力行地参加环保行动,培养良好环保意识、环境情感、环境道德和环境习惯。

1、举行启动仪式。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举行“生态文明进校园”主题教育启动仪式,并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动员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主题活动。

2、利用国旗下讲话,动员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3、设置固定宣传牌。我校在校园设置有关生态文明的宣传牌。

4、开展“两个一”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开好一堂主题班队会。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上好一堂生态课,传授生态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一次直接的生态环保教育和科普宣传。二是进行一次生态文明知识问卷调查,对学生以及教师进行生态文明行为的教育,传播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行为。

(二)开展生态环保体验活动,践行文明与生态和谐发展

1、开展“垃圾回收”行动。组织学生深入校园、乡村、大街小巷等周边场所,开展“你丢我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和理念,逐步消除乱扔垃圾、乱贴乱画等现象,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2、开展“环保小卫士”行动。以“保护环境”为行动核心,组织广大学生和少先队员开展好“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爱我绿色家园,共建生态文明”“扮靓美丽的家园、校园”等绿色行动,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生态道德观念,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班级要认真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服务青少年成长,推进生态文明创建的重大举措,精心组织,把活动开展好。

2、结合实际,精心组织

各年段、各班要根据本年段、本班的实际创造性开展活动,让每一名学生及其家庭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广泛动员,注重宣传

自觉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 篇6

我从自觉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角度发表一些看法。大概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坐而论道,就我对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的内涵认识上谈一些看法;第二,起而行之,结合我在生态模式和绿色技术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谈点理论的和实践的内容。

生态文明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它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周围环境建立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面,至少有三条生态法则是我们已经认识到的:第一是物质不灭。但物质存在的形式会依据条件而变化,这个规律反映在人的精神上会开出非常绚烂的精神花朵;第二,叫物物相连,取此失彼。这可以解释生态平衡、生态破坏的一些现象;第三,自然趋向最可靠,也就是道法自然之说,或者称之为规律。什么叫文明?我认为文明是人类在“主流精神、自觉秩序、天地定位”上的整体生存状态。要素一,文明以人为出发点,它自然是始于人类的属性;要素二,与人类的意识相对应的天地自然;要素三,精神乃人的意识,秩序乃主流意识的表象,定位乃秩序的源点。如果把“生态”和“文明”都定义了以后,“生态文明”就好定义了,它是人类(首先讲人)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关系的制约下,在“主流精神,自觉秩序,天地定位”意义上的整体生存状态。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印痕的总和,是天人关系的文明。

由时间固化在质、能空间而形成的三个形态: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与社会形态,又孕育了不同阶段的社会形态,而生态文明会深刻影响和指导人类社会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与社会形态的发生和发展。我觉得人类文明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发文明;第二阶段是自我文明,初知天而不畏天,这时候开始出现征服型的社会经济形态;第三个阶段进入到一种自觉的生态文明阶段,这一阶段人类更多地了解了自然规律,从而走向适应自然。生态文明会孕育与之适应的社会形态,比如经济形态、幸福观、生存观等等。自觉的生态文明孕育的必然是生态经济。

总结一下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第一,从主流意识来讲,它经历了一种对生态文明的自发、自我到自觉的过程。第二,从生存秩序来讲,它的经济形态从自然经济到工业经济,一直到生态经济;它的社会形态从血亲社会、强权社会发展到民主社会;它的意识形态从神权、物权发展到人权。第三,从天地定位来讲,第一阶段是卑下,第二阶段叫狂上、征服,第三阶段是合一顺应的天地定位。用这样的看法和理论来分析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是个人欲望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果从这种角度考察,正是这种人的心灵秩序出现的混乱,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过敏反应”,引起了哥本哈根会议对人类理性的大考。在温室效应的科学基础与哲学思考之上,自觉生态文明的曙光初现。

什么是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态,还有待探讨。我认为至少应将如下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这三方面)说清楚:第一,它的交易模式是什么;第二,它的经济结构是什么;第三,它的交易产品是什么。从这三方面来说,低碳经济不是生态经济,低碳只是一种诉求,与交易模式和经济结构无关。

第一,关于生态经济的交易模式。一是等质交换,至少应从等价交换发展到等质交换,而不仅仅是等价交换。我们开展过的很多工程项目,由于价值上的不同(从等价的角度),都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对环境公司的评价也是如此,它包含了很多社会价值方面的东西。二是生态经济的交易模式是代理交易,与市场经济下形成的、传统经济模式当中的一对一的需求供给关系不完全一样,环境有关的产品不完全是说谁花钱购买谁就受益,也许花钱购买的目前是为了使公众和周围人受益,或者需要代理人才可以购买环境产品、才可以进行环境交易。比如,老百姓说地铁吵得我睡不着觉,怎么购买环境产品或服务来处理这个问题,这不是个人能完成的交易。

第二,关于生态经济的经济结构。从经济结构来讲,生态经济基本特点之一是资源小循环和生态大循环,跟工业经济当中的经济结构不太一样。工业经济是集中处理,远距离输送,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目的是为了无限扩大生产力。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虽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在国家的产业分类上,环保企业无家可归!多数栖身于设备制造分类中。设计方案免费赠送,设备制造低价竞争。社会的真正需求其实不是钢铁设备,而是是环境达标,是山清水秀!出资购买环保设备的未必是主要受益人,而购买环境服务的必定是主要受益人。这就是环境服务业的本质!

环境服务产业才是生态经济结构中的领军产业。

第三,关于生态经济的交易产品。从交易产品来讲,生态经济是以绿色技术为支撑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对质量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认识论的一元论,以蒸汽机为代表,实际上扩张了人的肌肉。第二次产业革命对能量有了一定认识,在对质量、能量的认识基础上,以电力和原子能为代表,认识到能量流的存在,产生了认识论的二元论。第三次产业革命有了三元物质观,质量、能量和信息,有了三元论的思想认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延伸了人类的智能水平。在对质量、能量、信息的认识积累基础上,生态经济将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新的产业模式:从集中解决到分散处理,大时空输送到资源小循环、生态大循环、能源新结构、环保新模式。

对自然的合理利用是绿色技术的一个特点,也是绿色技术的内涵和根本诉求。生态经济的本质是学习自然,所以要立足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的特征表现在低碳技术、小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守其有,用其无;技有界,用无疆。

生态产业模式和绿色技术

前面讲的是理论,坐而论道,下面说一下起而行之。

我们在北京昌平修建了第一座“城市环境医院”,对建筑本身我们提了三大指标:第一,建筑节能(比现行国家标准)大于73%。我们获得了三星级绿色设计标识证书,在当时全中国一共发了五个,另外四个是世博会的,企業当中我们是第一个获得的。第二,节地40%,这是立体城镇的概念。第三,零排放,对于北京市或者一个大的区域来说,也许没有能力做到整体零排放,但是我们有能力在这个“城市环境医院”范围内做到零排放(这个“环境医院”不是住宅,而是工厂,有制造业、有一个产业链在里面)。当然,上述节能、节地、零排放不是我们建设这个“环境医院”主要目的,它有它本身的功能定位——就是试图为社会提供一套整体解决方案。比如,我们从物理污染角度提出“安静北京”的概念,想在北京搞一些“安静小区”的建设。此外还包括固废和污泥的处置、军事装备、神六、绿色水泥厂等。诸如此类的,我们已经做了近千个项目。“城市环境医院”强调的不仅仅是“卖药”,而是把环保企业比作医生,负责“诊断、开药方”。现在往往是政府“开药方”,环保企业沦为“卖药的”了!企业把药卖给你,能不能治好你的病,企业可以不为这件事情最终负责。所以,企业希望得到“处方权”,希望你购买整体服务,就是说你把“山清水秀”这个事包给我们企业,你来监督;至于怎样达到“山清水秀”,我们企业全权负责。也就是说用契约的方式,把公共服务承包给企业,同时签订20-30年的长期合同,避免一些短期行为。例如,城市的垃圾问题严重,怎么处理才能让老百姓满意、政府也满意?我们企业用30年的长期治理方案给你解决。“城市环境医院”的出现预示着环境服务产业的新模式,这也带有制度性创新的理念,它体现了生态价值的三个要素:第一,除了生产环保和节能产品,环保企业自身也要节能和环保,这就叫“自环保”与“为环保”,“自节能”与“为节能”,“己欲立而立人”;第二,在我们国家环保产业目前尚还没有完整清晰的定位和分类,不过环保部正在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基本上倾向于定位为“环保服务产业”、“环境服务产业”,我觉得这个定位是对的,它属于服务产业;第三,它作为绿色技术的摇篮,能产生很多绿色生态的技术。

nlc202309022112

什么是绿色技术?我们开发了一套针对有机固废的HiROS污泥高速资源化成套设备,它使用一种资源小循环和生态大循环的设计理念,采用中温中压的部分湿式氧化法,一小时处理处置完毕,提高效率数万倍,通过轮回的方式打通了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壁垒,给土地带来了生机,可做到日产日清、就地处理。住建部组织国内专家进行论证,结合国内行业发展状况评价为国内领先。生活中的有机质来源非常广泛,比如动物粪便、秸秆、生活垃圾、工业污水等,都有大量的有机物,那么这些有机物从何而来?首先是从土壤中来,流经养殖业、种植业,最后通过人的消费转化为有机废物。在这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严重流失,并且由于长期使用化肥而不断退化与矿化,不光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还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及人类的安全。目前比较常见的污泥处理技术有低温微生物法、高温焚烧技术,都不能完成生态经济的历史使命。从技术方向上看,我赞同环境部和住建部制定的方向,处理指向无害化、处置指向資源化,最后就是土地利用。我们开发的该项技术首先做了两个循环:第一,遏制污泥循环中的污染,即小循环污染。污水处理率现在越来越高,但污水中的污染物转移到污泥中去了,如果污泥不处理,它不但污染空气环境,还会污染地下水。第二,疏通土地的有机质资源循环。我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污泥处置技术的选取判定原则》的文章,强调三个原则:一致性匹配原则、能级稳定原则和资源轮回最短原则。一致性匹配原则主要就是效率的匹配。简单说,小农经济时候,使用农村的堆肥方法,一个冬天就可以堆出肥,如果按照工业化大规模处理的要求,用小农经济堆肥的办法显然是不可行的。能级稳定原则主要是成本的匹配。我们知道资源回收率永远高于能量回收率,根本原因在于改变能量的形式、形态和量级等代价必然是消耗更多能量,得不偿失。比如说,焚烧可以发电,科学上可行,但实际经济效益上可行性不高。资源轮回最短原则也就是路径匹配的最短原则。该项技术一是实现了全封闭连续运转,污泥进去50分钟就实现资源化了还可以去除重金属,实现深度资源化,也可以直接卖钱(能达到农业部的标准),其运行成本也很低(相当于焚烧1/3的投资)。它实现了就地处理、无害化运输、小循环使用的目标。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对于营养成分的吸收来说,我们知道炸的东西不好,饱和脂肪酸很难消化,煮的东西就相对好消化,我们这项技术基本是采用煮的理念,不是烧的过程,也不是别的生煎的过程。

我最后总结一下要点,生态产业模式和绿色技术的研发是一种学习自然的过程,从主流意识上怎么接受原创技术、在法律体系怎么形成秩序等问题应当好好面对、解决。

(作者系北京绿创环保集团董事长)

校园生态文明 篇7

一、佳木斯大学校园文化与生态文明现状调查

对于佳木斯大学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查的方法来了解佳木斯大学学生对于校园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程度。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得了了比较准确真实的数据。通过对于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 理工类学院的学生中10%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高校校园文化, 只有3%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理念, 78%的学生不了解佳木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 但经过调查的学生几乎都认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必要。文史类学院的学生中50%的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比较了解, 但90%的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不是很深入, 余下的学生都能基本阐述出生态文明理念的部分内容, 并且了解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和内涵, 80%的学生认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

由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 理工类学科的学生虽然都很重视高校校园文化的的发展建设, 但对于实际该如何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不甚了解, 这可能是由于理工类学院通常的教学内容中较少会涉及到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 所以生态文明内容也就很难被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所关注。文史类学院的学生由于其学科特性的原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重视和支持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文史类学院的学生与理工类学院的学生的不同, 在实践项目的访谈中体现得更加明显。通过访谈的方法询问一些学生, 了解到他们心目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他们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 访谈中文史科学生心目中认为校园文化应该多元、包容并且和谐, 这样也能使学生更加适应校园生活。这与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和谐共荣是一致的。但是当问起生态文明的内容, 学生并不是很了解,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只听过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但是并不知道具体代表了什么含义, 就更不用说参与到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了。特别是理工科学生, 理工科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内容的了解不比文史科学生, 只有少数环境地理科的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内容有比较高的理解。除此之外其他理工科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内容的了解程度就捉襟见肘, 都表示不太了解。访谈中有一少部分学生了解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且也知道近年来我校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一些努力。但也并不是很深入了解生态文明理念和它对学校和学生的内外在作用以及校园文化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其实不能归咎于学生, 主要是因为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比较晚, 学生对其理解也并不是特别深刻, 但是访谈中也能发现学生对于其发展还是有比较大的信心的。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内容和内涵也是提出不久, 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还不是很普遍很深入的理解, 但这也说明了我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不足。不过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前景是有信心的。学生提到了校园文化应该和谐, 我们认为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学生认为校园文化中应该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因为生态文明理念中, 和谐是一个重大的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理念中包含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荣发展。学生希望校园文化中更多和谐可以理解为学生支持校园文化中加入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

生态文明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仅要靠全体师生的努力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直接表现, 其重要的意义不言而喻。关于佳木斯大学的校园环境, 我们通过硬件设施统计, 来调查佳木斯大学校园文化的环境现状, 通过实际对佳木斯大学1区A、B、C、D院的实地考察, 调查结果显示:佳木斯大学绿化覆盖率为A院35.8%, B院47.8%, C院21.6%, D院25.2%, 总绿化覆盖率为25.8%;体育运动场所12所、教学楼15栋、寝室楼19栋、办公楼2栋、草坪18块、校医院1所、食堂6个、国际饭店1所、教辅场所13所等。另外校园内植物的种类也不是很丰富, 数量也不多。由此能看出佳木斯大学目前的绿化情况不是很理想, 总绿化覆盖率只有25.8%, 远远低于校园总面积。我们认为绿化面积占有校园总面积的50%以上为优等, 25.8%的绿化覆盖率远远低于优等水平。应该适当的增加绿化植被和增加植物的种类。但增加的同时要注意佳木斯大学的自然地理条件引进合理的植物物种一定要符合实际, 因为植物的生长是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种植植物将事倍功半。佳木斯大学的教学和教辅场所比较多, 但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场所中并没有任何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 这说明我们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的建设还很不足。草坪有比较多被破坏的情况, 说明了部分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是很高, 需要我们宣传和深化的生态文明内容还很多。

二、具体对策

通过上述的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查我们比较清楚的了解了佳木斯大学的基本情况, 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采访了一些专家, 让专家也想出一些对策, 并将这些建议提交给了佳木斯大学的高层领导、学院的中层领导和基层教师, 他们对我们的建议提出了改进意见并进行了指正, 对某些建议的可行性也进行了考量。通过此次的调研我们了解到综合性大学在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遇到了许多问题, 但这些问题大都是可以克服的。

综合性大学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 其与普通的高校有着很大的区别, 不可同日而语。由于综合性大学学科覆盖广, 专业种类繁杂导致学校内的学生对于校园有着不同的需求, 所以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建设, 不能单一的在校园文化中生硬的加入生态文明内容, 应分文理科根据不同实际来制定具体措施和计划。

理工类学院的学生其生态理念的发展比较滞后, 这也是由于在大学的课程几乎全部属于其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渗透生态文明的内容。所以对于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和认识不足, 对校园文化改进的建议也比较单一没有过高的要求。对于理工类学院的学生学校方面应该在其课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有关于精神文明健康的课程诸如生态文明建设等, 使学生的的思想理念有所提高, 使理工类学院的学生也积极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文史类学院的学生比较于理工科学院的学生有着更加合理意见和看法, 文史类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这些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调查问卷为《校园文化与生态文明调查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调查表》。选自基金项目研究报告。

摘要: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后人类新的文化伦理形态。高校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高校的校园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社会的文化气氛和潮流走向。因此校园文化在现代高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构建生态文明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而高校本身又有所不同, 各有其特征和差异, 综合性大学更是如此, 其构建生态文明校园文化的过程也不能简单的单一添加, 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和具体实际来构建。本文以佳木斯大学为例, 希望给其他高校一个借鉴和参考。

校园生态文明 篇8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在1971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正式提出,一经提出,这种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城市发展模式就受到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受到普遍认可和支持的定义,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

前苏联生态学家Yani Lsky提出:“生态城市要求把建设城市的技术、自然完全融合,强调人在城市生态中的重要性,民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环境的质量都要得到一定的保护,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元素,产生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型。”

中国的黄光宇教授(1989)也撰文指出:“生态城市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阶段成果中可以发现,生态城市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用生态平衡等原理推进城市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城市

自概念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覃玲玲(2011)提出:“生态文明城市要求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强调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王家贵(2012)撰文指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基准,以全面提升居民持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维护和利用效能,进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

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这一概念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承受能力,改变以索取自然为主的城市建设方法,寻求适合本地环境和自然的城市建设路径,挖掘城市资源和潜力进行城市建设。

(三)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生态文明城市是近年兴起的新兴概念,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缺乏。

王沛芳等学者(2003)在分析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建设模式,表明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黄红(2013)在《广州水生态城市建设构想》阐述了从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防洪潮减灾体系、水生态系统健康调控体系、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等方面建设水城的构想。

综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水”,紧扣城市水系统进行生态建设,从一个新的视角推进。

二、区别与联系

(一)概念相互关系

1.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根本

生态城市强调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状态,只有达到了生态文明的状态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即遵循生态文明本质和要求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城市资源潜力之间的关系,以崭新的面貌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全面发展。

传统城市建设观单纯地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索取的对象,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好平衡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阶段成果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而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良好、健康发展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就成了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涵,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最终实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阶段成果。

3.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子系统

水生态文明要求尊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以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为基础进行人力活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其主要包括水的综合利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和修护水生态系统,水系统的保护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

生态文明城市中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点,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城市的水资源相匹配的新型城市产业布局,改善居民的水使用情况、水保护思想,使人们融入爱水、节水、亲水的大环境中。

(二)概念区别

1.经济学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有与城市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以及工业布局,用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合理的方式进行发展建设,既要符合自然环境资源的要求,又可以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物质和经济的高效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而生态文明城市是将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几个不同方面纳入城市建设的考虑中,在追求人和社会发展、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减少甚至禁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珍惜和开发资源,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强调在全国水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之下,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市水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推进城市建设。

2.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而且要求人类生态化,将科学技术、城市文化、道德法律等元素融入生态城市建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提供一个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城市社会。而生态文明城市将人和自然融到一起,明确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合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目前,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其建设路径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开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现有的城市水生态循环理论、水生态工程理论、水生态护坡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寻求最大限度适合人类生活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方法,为整个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总结

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侧重于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与不同发展状态,生态城市建设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技术为核心,综合研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使用多种技术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进而改善城市生活。而生态文明城市在挖掘城市内外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在建设城市的时候,既要考虑社会和城市的需要,也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在于水的重要性,即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以保护水生态体系、水生态系统为主,实现人水和谐方能保证城市的迅速稳定发展。三者在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面均有不同,是不能混淆的概念。

摘要: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主动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然而无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还是实践都仍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随后衍生出的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名词也面临着概念划分不清、区分度低,概念滥用、乱用等情况。通过分析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不同角度的概念使用和发展情况,浅析这三个概念并明确其区别与联系,规范概念的使用情况。

校园生态文明 篇9

关键词:贵州新闻联播,生态文明看世界,生态文明在身边,评析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贵阳市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切入点, 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制定了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建立了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和监测办法, 并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引领工业化和城镇化, 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加速转型、后发赶超、同步小康。2009年, 贵阳被国家环保部批准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2010年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首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在2012年12月份,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 (2012-2020年) 》[1]。

贵阳自2009年起已连续举办了4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2013年年初, 原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经国家批准正式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会议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该论坛也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生态文明的聚集点, 世界共享、全球参与, 现已成为以我中国为主导、海内外多方参与、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索和经验交流的专业性国际平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也承担着对外宣示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展示我国生态文明成果、积极创造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的国际舆论和环境、进一步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的责任。

2009年举办第一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时, 贵州电视台卫视频道、贵阳电视台、新浪网进行直播关注, 多家媒体参与生态教育和传媒论坛讨论[2]。2010年举办第二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时, 中央媒体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关注并参与报道[3]。2011年, 中央级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对“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召开给予高度关注和全面报道, 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政协报及中国环境报等中央级媒体分别在其头版头条、《新闻联播》等显著栏目刊载和报道。据不完全统计, 会议期间, 中央级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累计报道“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相关新闻近百条[4]。2012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成为媒体常态化报道主题。

2013年, 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期间, 国际、国内媒体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贵州的本土媒体也提前进行了策划, 各展所长, 全方位报道“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贵州卫视推出了《生态文明智汇贵阳》, 《贵州新闻联播》推出了《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生态文明在路上》, 其它媒体也先后推出《生态文明我知道》《我们的绿色生活》《生态你我文明同行》等栏目[5]。在整个过程中, 笔者一直观看《贵州新闻联播》的《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 本文下面将就《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栏目的策划浅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 精心策划

好的电视栏目, 是充分理解栏目的宗旨和定位、选择恰当的时机、有特色的形式包装等各方面资源有效有序调配的多元结合。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贵州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 贵州媒体启动报道倒计时制, 相关报道不间断涌现。《贵州新闻联播》于2013年7月4-18日播出《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系列专栏, 每期时长约1分40秒。其中《生态文明看世界》每期1分钟左右, 用广阔的视角观察和展示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如《瑞士:立法保护莱茵河源头》、《巴西:智能公交系统》、《丹麦:全球风能开发的楷模》、《克利夫兰:精明增长的森林城市》、《北九州:“七色烟城”变“星空之城》等。《生态文明在身边》每期30秒左右, 介绍大家如何从身边小事去实践节能减排, 如《科学使用电脑降低能源消耗》、《夏季使用空调省电有“绝招”》、《容易被忽略的汽车节能细节》、《在办公室当“环保志愿者”》《少用塑料袋等于节约石油》等。

《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在《贵州新闻联播》这一新闻资讯和党政宣传报道平台上首播, 充分体现了该节目的策划理念。主要表现如下:

1) 小栏目大意境。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的命题, 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贵州广播电视台创新性将“看世界”和“在身边”两个小节目融合在1分40秒的专栏中——《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 两相对比, 又相互映衬, 节目短小精悍而意味深远, 将世界、中国、贵州、人结合在一起, 将报道与宣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为贵州开阔视野, 了解国际最新的生态理念和成果。另一方面宣传生态文明的文化理念, 切入每个人的生活, 号召民众从身边小事做起, 践行环保节能。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国际与国内的窗口作用、理念与生活的桥梁作用、展现与引导的中介作用, 并传播贵州声音;

2) 抓时机打前站。在生态文明会议召开之前,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文化和生活文化内容以风景图片和图表方式, 提前定时定量出现在受众面前, 让受众形成期待效应和收视习惯, 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报道暖场, 体现了媒体工作者“超前工作”的策划意识, 也为后期策划节目打好前站;

3) 旧材料巧运用。如果翻阅以前的媒体报道, 就会发现:2012年南方都市报报道过《丹麦:成功开发风能的世界楷模》[6];2012年新华网报道过《巴西:智能公交系统》[7];2011年人民网报道过《新加坡:花园城市》[8];2009年搜狐网报道过科学适用电脑降低能耗[9];2011年东莞日报报道过巧用空调节能[10]等。《贵州新闻联播》创新性地集纳这些资源, 再开发利用, 转化媒体展现形式, 配合先进生态观念下国际生态文明盛况美景图像, 用示意图方式展现日常生活中践行的环保节能小细节、小经验, 两相组合形成对照互补新栏目, 降低了栏目制作成本。

4) 精选材切实际。《瑞士:立法保护莱茵河源头》、《巴西:智能公交系统》、《丹麦:全球风能开发的楷模》、《克利夫兰:精明增长的森林城市》等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样本的选择, 并不是无心选择, 而是切合了省委书记赵克志“贵州的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六项工作”[11]的讲话, 切合贵州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正是在追赶国际典范、后发赶超中与国际媲美的。例如:贵州的“两湖一库”生态水源保护和立法, 绿色贵州和爽爽贵阳的自然生态环境, 贵州的风电资源和民族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 贵州高科技转型与低碳理念的交通等。切合贵州独有的生态和发展实际, 展现着贵州具有实践生态文明城市的优势, 无形中体现贵州的国际视野及与国际交流的互动。

5) 小制作活形象。要做长易, 要做短难。《贵州新闻联播》寸土寸金, 1分40秒的时长, 节目就有较长持续性, 编排上也能灵活穿插, 可出现在集纳栏目的前部、中部或后部, 起到填充空白、调整节奏、活跃气氛的作用。

1分40秒的节目, 考验了制作人员精选镜头、妙写解说、创新剪辑的能力。节目创新性运用了图片、图表、概括性解说词, 保障了节目的简明和形象生动。如:在介绍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样本时, 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其生态文明的特色;用清楚明白的数字展现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作用。节目采用一点一报道, 不贪大求全, 内容能持续常做常新, 受众能在无视觉疲劳中被潜移默化。

2 节目运作中的欠缺之处

栏目运营往往会影响到栏目策划的呈现和成效。《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在节目策划上符合电视节目的“短、小、快、活、新”的特点。但栏目运作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2.1 报道的整体衔接上欠妥

该栏目应该更好利用《贵州新闻联播》对生态文明的持续报道, 在受众的前摄心理, 前后连接, 形成媒体报道的整体性氛围。

7月1日贵州媒体专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贵州新闻联播》播出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对人类未来产生重要影响》。7月2日贵州省省委书记赵克志接受《人民日报》访问, 《贵州新闻联播》播出了《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把贵州建设成为“东方瑞士”》。7月3日《贵州日报》发表《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永久会址为中心, 贵阳百花湖畔将建生态文明实践区》, 体现贵州本地的反思和实践。7月4日《贵州新闻联播》再隆重推出《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专栏。但7月3日《贵州新闻联播》漏报了关于《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永久会址为中心, 贵阳百花湖畔将建生态文明实践区》的相关新闻, 使得7月1日-3日为《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专栏作的铺垫的缺失了一组镜头, 未能一气呵成, 难免有所遗憾。

该节目完整的持续播放到7月12日, 时间不前不后, 没有顺利将媒体报道“接力棒”和受众关注度逐渐转移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会场内, 媒体报道时机与其它节目的衔接掌控不足。

2.2 节目内部衔接欠妥

1) 节目编排时, 应该将贵州省省委书记赵克志“贵州的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六项工作”的讲话与节目内容进行融合, 边播边宣传。

2) 7月13日、15日、17日, 《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节目的断缺;7月14日、16日、18日, 《生态文明在身边》节目短缺。节目对比效应失去, 受众收视期待受挫。

3) 《生态文明看世界》与《生态文明在身边》在内容上设置上有对应关系更佳。如:《生态文明看世界》中播出《瑞士:立法保护莱茵河源头》, 《生态文明在身边》播放如何节水用水生活经验内容;《生态文明看世界》中播出《克利夫兰:精明增长的森林城市》, 《生态文明在身边》播出办公室打印机节约用纸。播出内容上的关联度越强, 针对性越强, 潜移默化作用越强, 受众更能接受, 并利于受众身体力行。

2.3 节目播出灵活性欠妥

《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节目绝大部分靠近片尾播出, 一定程度上形成播出定势, 没有充分利用其节目短小、编排灵活的优势, 与其它节目进行巧妙组合播出, 产生更大节目稿件群的联合整体效果。

2.4 与其它媒体展示平台联动不足

1分40秒的节目给受众打开了一个生态国际视角、文明生态生活窗口, 引发了受众更全面、更深入的信息内容需求。贵州卫视《新闻全方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重播, 并制作或引进更大时间量的相关节目来满足受众群需求, 其它媒体平台也没有相关报道和推广, 没有充分利用贵州本地媒体展示平台, 媒体内部通联互动不足, 弱化了传播效果。

3 结论

《生态文明看世界, 生态文明在身边》栏目, 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策划意识、科学的宣传报道理念, 抓住了媒体报道的主流和主旋律;充分利用现有媒体资源, 策划了一档短小而有文化内涵的节目。

校园生态文明 篇10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广义上讲,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 是一种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文明形态。从狭义上来讲,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四者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多重演变: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更多的是敬畏和服从, 依靠自然的力量求的生存;到了农业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自然的态度由“服从”转变为“利用”, 人们利用自然的力量谋得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随之带来了对自然的破坏;工业文明时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利用”自然, 转而“征服”自然, 使自然匍匐于人类的脚下, 成为人类的奴隶, 征服的同时带来了对自然的剥削和掠夺, 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而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在当今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行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其中如何建立生态文明消费观成为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二、大学生的过度消费行为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消费观的确立

人类谋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进行消费。必要的消费是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消费群体, 其消费方式对社会消费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 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当代大学生大多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 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无法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在大学生活中, 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大学生将消费的重点放在了衣物及配饰上, 而对书籍等体现精神文明的物质的消费则少之又少。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 七成以上的人有电脑。大学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消费的物品看作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这种炫耀性的消费在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中日益凸显。大学校园里日益滋长的攀比心理更是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引入一个错误的道路和方向。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更多的体现为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消费。

过度消费必然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作为前提, 为了满足其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 社会必定以消耗更多的资源为代价来满足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 商品的丢弃与浪费都对自然平衡产生了极大地压力, 而自然的承载能力又是十分有限的, 在这种消费心理的刺激下, 必然导致生态的破环与失衡。

三、“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生态文明消费观

生态文明消费观是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消费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要求,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是自然资源有限材料的使用量减少, 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最少, 从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要’”。生态文明消费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消费, 反对过量消费, 而且提倡简朴的物质生活, 反对奢侈浪费, 同时, 主张绿色产品的使用。

生态文明包含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实施的过程中,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 不仅仅需要在产品的消费环节加以强调和实施, 更重要的是要在各个环节能够注重对资源和产品的合理利用, 从整体上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生态文明消费不仅要求人们在产品的选择上要坚持绿色无污染, 同时在资源的利用和产品的生产这一环节要坚持资源和原材料的合理利用。树立生态文明消费的理念就是要求大学生在消费中注重使用绿色无污染的产品, 在消费过程中减少和杜绝污染, 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需要, 还要兼顾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学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 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场所, 其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消费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把“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荣辱观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将生态文明消费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价值观, 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同时, 学校也可以采用经济的手段制约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以经济制约的方式使其形成勤俭节约的意识。学校管理中将理论教育与经济手段相结合, 双管齐下, 对其消费方式的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要努力做生态文明消费观的实践者和宣传者。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干力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做到绿色消费,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反对奢侈消费。同时, 大学生要以自己的行动做生态文明的表率, 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

高校生态文明消费观的培养可以促使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理念, 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高校作为社会思想的发源地和传播者, 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高校要积极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的要求, 寻求生态文明消费观确立的有效途径, 确立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

参考文献

[1]李晓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道德教育探析》, 《东南学术》, 2008, (04) 。

[2]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1) 。

生态批评:构建生态文明的利器 篇11

生态批评在美国起源,美国内华达大学著名学者斯各特·斯洛维克教授是国际学界公认的生态批评研究的权威之一。1992年,他所在的“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先后出版了《寻找美国自然书写的生态意识》、《生态批评》等多部生态批评论文集与学术刊物。

2D06年以来,斯洛维克教授曾多次应邀来我国讲学,并针对生态批评的界定、内涵、思想基础,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中国的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文学现状,中国学界生态批评研究的进展等问题,与我国学者进行交流与对话。

生态批评的自然观及个案评析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并存、交流、共生的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定胜天”思想与西方“田园主义”、“扩张主义”观念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不同,前者把自然看做需要尊重和热爱的伙伴,后者则把自然看做供人类索取和利用的资源。然而,严峻的生态现实警醒人们,人应与自然共存共生。这一新的理念,在近年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反映。

在美国和墨西哥,我们能看到路边竖立着书写有生态诗歌的金属牌子,人们在享受诗歌的同时,能感受到一种自我警醒。

我国新派诗人华海写有一首名为《悬崖上的红灯》的诗,很有生态批评的意境。诗中写道:“因为你们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们/你们的快车强大有力到/毫不在乎地压碎我的灯/我和树木、鸟兽们只能站在/世界的另一侧面”。

生态批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批评和文化批评武器,它挖掘和批判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对于生态危机,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在其《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作过深刻而精妙的阐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对于生态批评的主体倾向,美国哈佛大学布伊尔教授认为,生态批评家不是仅仅把自己看做从事学术活动的人,而是作为处于危机中的世界写作的人。许多生态批评家也都将探究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进而解决这些问题作为主要诉求。如美国生态文学家爱德华·艾比在对“唯发展主义”的批判中指出:发展经济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权利更为重要。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生态危机告诉我们,人们对物质的无限需求与生态系统的有限承载力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林业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 篇12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生态文明

1 林业生态经济的内涵

所谓生态经济是指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充分发挥产业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其经济效益。对于林业产业而言,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森林面积,将其公益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以达到改善自然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发展目标。林业生态经济具有生态、经济的双重属性,但是两者的内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就要对其做出准确定位,避免出现盲目性、片面性的问题。由此可见,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基础,而非一味掠夺资源、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2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原则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荒漠化严重、河流干涸、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生态环境修复建设中,林业是主要措施,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发展林业经济,就必须首先突出其生态性。其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生态林业担负着经济建设的重任,如果一味地强调林业的生态效益忽略了经济效益,会导致林业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失衡,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极为不利。要发展生态林业,就必须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以产业体系建设为根本,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林业管理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经济并重的原则,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目标。最后,全面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森林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是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开发、不保护,会破坏生态平衡,反而制约经济发展;反过来如果只保护、不开发,则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当前环境下,也无法保证森林资源的保护效果,因此,要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就要做到全面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在严格提高采伐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将木材产业、森林保护及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经营公益林。

3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打造生态文明

3.1 完善林业经营管理体系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森林分类经营是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林分质量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及方法,因此,要对林业经营管理体系予以完善,将其分为商品林与生态公益林2部分,其中生态公益林可以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保证其质量、数量的发展。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分级建立专项基金,以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为依据,确定补偿标准,针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做出合理补偿。生态公益林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因此,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主要来源就由政府部门投入,并通过收取相应比例的生态消费税等措施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此外,还要对公益林的利用审批进行严格管理,保证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3.2 发展林业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已成为林业产业的重要发展内容,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与林业产业有机结合,也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不会对森林资源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反而可以增加林业的经济收益,并且通过生态旅游还可以加大林业生态保护的宣传,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旅游业、林业的双赢。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的发展特点,突出其资源优势统筹发展,提高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要以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加强申报、管理的监督,在创造更大旅游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林区的保护。

3.3 促进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是林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更多单位积极参与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创建”活动中,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绿化效果,营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生态圈绿地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随处可见非法侵占绿地作为建设用地的不合理现象,要加强这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最后,做好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基于建设生态城市的角度建设工业园区,对部分山体、植被、水系等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工业园区良好的景观环境等。

上一篇:发掘培养下一篇:危险的奢侈品牌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