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校园

2024-07-13

生态校园(精选12篇)

生态校园 篇1

摘要:指出了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 有校级领导分管, 有专门机构负责建设工作, 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组建生态文明社团,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开展相关活动,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并制定相关制度,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1 生态文明研究历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1],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2]。20世纪中后期, 人们已经开始用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 1957年他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 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1967年出版的《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中提出的生态史观, 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3]。

1991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中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4], 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开启了中国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治国理念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现状和问题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以校园为载体, 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个基本维度, 使生态文明融入其中,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校园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在校园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中, 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各个方面出发, 不断强化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贵阳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 贵阳学院作为贵阳市唯一的本科高校, 拥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 肩负着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 因而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贵阳学院位于贵阳东出口, 与图云关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 贵阳学院的用地版图为平面蝴蝶形状, 中长期规划面积1200亩, 现实际使用面积810亩, 规划建设以“园式林、生态型、数字化”为基本范式, 拥有博信楼、博雅楼、博远楼、博艺楼、博新楼、博技楼、博达楼、九思楼、逸夫楼、咏籁楼、荟素楼、图书馆、田径场、行健馆、阳明文化广场、学生公寓楼群以及鱼梁桥等建筑单体, 建筑单体色泽一致, 风格雅致, 特征鲜明, 品质精良, 在绿化、净化、美化和文明化建设上达到较高水准, 是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学院在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创建上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相适应, 全面践行永续发展理念, 确立了“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精心打造出“馨园”、“梨园”、“桃园”、“竹园”、“桂园”、“生态园”, 以及“峡谷飞桥”等“七园七景”。生态校园一年常绿, 四季有花, 景致如画, 是贵州省“绿色大学”[6]。在优美校园和绿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 贵阳学院秉承“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中都开展了多方位的工作,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设计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问卷调查, 旨在了解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共20题, 每题可选择一个答案, 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随机抽取了星期一下午在贵阳学院第三教学楼二楼上课的班级共10个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 涵盖了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学生 (2010级学生均外出实习) , 共发放10个班级, 每个班级30份。发放班级及收回份数为: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国际贸易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旅游英语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美术专业收回30份 (有10份没有填写) , 2013级城乡规划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收回30份 (其中有的问卷有的同学仅仅填写一面, 故统计实际数量与预计数量有一定偏差, 见表1) 。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中, 1~14题的内容为生态文明具体行为体现, 15~20题内容为生态文明观念内涵。在1~14题中, 按照行为主体来分可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类。其中1、2、4、5、6、7、8、9、10、11、12、13为个体行为, 其主要表现同学们个人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主观意见及行为;3、14为群体行为, 其主要体现大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看法、意见。按照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否分离来分, 其中1、3、4、14题是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相分离的题型;2、5、6、7、8、9、10、11、12、13题是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同为一体的题型。15~20题中, 16题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理念的认识, 15、17、18、19、20题则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认识。

从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的1、3、4、14题调查情况看, 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相分离时, 责任意识相对淡泊, 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的决心。如第一题:当你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 你会如何做?其中选择A的占36%选B的占31%选C的占33%, A、B、C大约各占1/3, 这说明在大学生中还有在看到周边环境建设遭破坏时漠不关心的现象。如第四题:你对学生在学校践踏草坪的看法是?其中选择A的占22%选B的占63%选C的占15%, 从B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为63%, 这说明了学生还缺乏担当的意识和勇气。当然, 从其他题目, 如14题:你们寝室打扫卫生的情况如何?其中选择A的占62%, 选B的占31%, 选C的占7%, 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 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 但还缺乏把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和目标去努力践行的决心。

从环境问题与个人经济关系来看, 与个人经济关联性大的问题, 学生关注度相对较高, 如第7题、第10题、第12题、第13题, 说明在个人环境行为方面, 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处罚或奖励, 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恰当地给予一定奖励, 对排污的收取一定费用, 以此促进环境方面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

从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和内涵的理解上, 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都比较正确, 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是紧密的, 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深入地学习和传播生态文明, 保护生态, 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地参与相关工作。

3 对策与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考察分析来看, 贵阳学院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好, 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还是有所体现,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有校级领导分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 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策和指导作用。同时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2) 学校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牵头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由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牵头完成, 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等行政教学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3) 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有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及学术方面的专题研究课题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4) 除了学校行政教学部门教师参与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外, 贵阳学院还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具体情况, 组建不同的宣传和推崇生态文明理念的社团, 组织落实建设工作。如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成立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普及与促进协会、贵阳学院环境协会等社团, 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环保主题, 结合学校实际, 在学校和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社团活动, 带动了一批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活动中来。

(5)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不仅是在相关专业开设, 而且也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在所有专业中开设, 如开设“环境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类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由贵阳学院组织编写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程》经过两次改版后更加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该课程也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设, 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路径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奠定了知识基础。

(6) 在全校范围内,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关活动,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学校积极倡导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相关活动, 如开展“我为校园添一点绿”, “关爱一小家、幸福一大家”签字活动, 环保展示活动, 绿化校园活动, 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制作宣传栏等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 对原有的绿化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 同时扩充新的绿化地带, 并对校园内的130余种植物进行了命名挂牌, 增进大家对校园植物的认识了解和热爱。

(7) 在学校规划建设中, 尽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激发学生建设校园生态文明的激情。在校园规划建设中, 一方面, 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努力营造一个绿色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 另一方面, 着重体现了校园人文生态素养的展现, 如校园的路标指示、教学楼的命名、学校的徽标等都应尽量展现生态和谐的理念。

(8)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 尽量减少由于资源浪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针对食堂浪费现象, 通过“光盘行动”等活动减少浪费;教室灯光、路灯等设置了智能装置, 最大限度地减少用电量。

(9) 制定了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并由学校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4 结语

总之, 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地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以创建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资源节约的校园为目标, 以生态文明校园为辐射源, 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J].中国国情国力, 2006 (10) :20~22.

[2]刘思华.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J].经济师, 2011 (1) :6~9.

[3]杨宁一, 郑丽平.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史学月刊, 2005 (8) :92~94.

[4]刘宗超, 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J].自然杂志, 1991 (6) :413~416.

[5]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佚名.优美校园.http://www.gyu.cn/

生态校园 篇2

未来校园的土地也不是普通的土地,而是长满了小花、小草、大树的土地。这样的土地即使有人摔跤了,也不会摔伤的。最神奇的是小花,如果有同学生病了,只要随手摘一朵吃下去,病就会马上好起来。最让人舒服的是小草,累的时候你可以躺在上面休息,既不会太热又不会太冷。最有趣的是大树快乐屋,那是同学们玩耍的地方,只要你打开那棵大树上的门,你就会到达一个非常大的游乐场,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再说一说教室吧!既然是原生态校园,那教室也是原生态的喽!教室里,同学们的桌子是平整的大石块,凳子是奇形怪状的树墩。黑板呢,就是长满青苔的大石头。只要老师念出内容,它就会马上显现,并根据重难点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只要一说“消失”,它就会快速消失。黑板两边有几块大石头,石头上面是清澈的泉水。在一定的时间泉水会拍打石头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这便是铃声。

生态让校园如此美丽 篇3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复兴,领略生态文明校园的风采。

每一面墙壁诉说本真的话语

“浑圆的人文球,象征着远古的文明;古雅的祥云图案,圆转的篆字仁、志、贤、惠、美、德、健,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德;四本书叠加做为支撑,寓意经典文化需从书中汲取;双手托球,表达我们要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精华奉献给孩子;环绕人文球正中的“以文化人以爱育人”八字,正是我校人文教育的核心思想。”

讲解员解说的是一尊具有青铜器艺术风格的雕塑:四本书支撑一双手,一双手托起一个球,球上有纹饰,纹饰中有篆字。整个雕塑古色古香,浑厚凝重。

“再看这两面景观墙。左面墙上雕刻的是扇枕温衾、桃园结义、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曾子杀猪故事,分别阐释的是仁、义、礼、智、信;右面墙上雕刻的是屈子、孔子、老子、司马迁像,以及经典古籍《离骚》《论语》《道德经》《史记》,展示的是诸子风采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走在其间,犹如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花园中,不用人解说,你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周礼国风气息。此园叫“人文园”。

这是复兴区岭南路小学的一处“风景”。

其实,这样的“风景”,在复兴区的每一所学校都有,而且每所学校都不止一处。复兴人将它们称作“教育功能园”。

复兴人“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校园环境一定要赋予相应的教育功能,要让校园每一处场所都润泽生命,让每一个角落都启迪智慧。”复兴区文教体局孙振军副局长这样说。在他看来,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

复兴人对于校园环境建设是上心的。

后郝村小学教学楼后原来是块荒地,一到夏天,杂草丛生,蚊虫肆虐,气味难闻。师生拓荒除草,种上了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又栽植了桃树、石榴树、枣树和玉兰、海棠等,昔日的卫生死角成了今日的“育禾园”。当学生在自己创造的“庄园”中赏景、劳动时,教育就变得自然而微妙了。

孙振军副局长说:我们要办全面加特色的学校。所以,学校环境建设不能千校一面,每个学校都要找准自己的“点”,“各美其美”。

复兴区各学校将校园环境建设与特色学校创建结合起来,让它们同频共振。百花小学的“养习园”,前进小学的“探园”,复兴路小学的“儒韵园”,每一处“风景”都是一个教育主题,都在展示着这个学校的独特风采。

复兴人不但“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而且尽力让每一面墙壁说本真的话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百花小学的操场上,学生在如茵的绿草上奔跑。这可不是仿真草!弓彩玲校长提起这处“风景”,显得很陶醉: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一群群鸟儿在草地上嬉戏,在操场上空盘旋,那景色,真的美极了!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成长是让人放心的。

管理是为了成就人

在复兴区的校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老师上课,有人跟着;老师备课,有人陪着。这个如影随形的人,不仅看,还说。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个人“品头论足”之后,老师不但不恼,有时还“眉开眼笑”。

这个人是谁?

这个人可不是学校的老师,而是区里的教研员。

复兴区教研员对基层学校实施的是“低位管理”,他们“将办公桌搬进学校”,对老师进行业务指导。

刚开始,学校老师很抵触。百花小学的马红娟老师说:“我原以为他们是来监督我们的,所以很不欢迎他们。”后来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儿。“这些专家真的是来帮助我们提升业务水平的。我们在一起探究,心贴得很近。”

在复兴,管理透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复兴区文教体局裴献堂局长说:“完全按制度去约束就是僵化的管理。只有根据对象的特点,以心换心,以情动情,管理才能顺畅,人与人之间关系才能和谐。”

在岭南路小学校长贾维秀看来,管理的基点是关怀。去年11月的一天,她来到老教师李青春的办公室,捧上生日蛋糕:李老师,祝您生日快乐!这让从没有正儿八经过过生日的李老师感动不已。

在百花小学马红娟眼中,管理的关键是尊重。她讲起了这样一件事——

我发现小宇利用大家不在教室的空当儿,翻别人的抽屉。他在班里表现一直不错,我信任他。我没有当场揭穿他,而是利用晨会课指出班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乱翻别人的东西。

后来,我从小宇日记中了解到,他家经济条件不好,买不起成语词典,但又碍于面子羞于向同学借,所以趁大家不在翻了别人的词典。他写道:马老师,您虽然发现了我翻别人抽屉,却没有将我的“丑行”公之于众。谢谢您的宽容。我保证以后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了。

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成就人。这是复兴人的理解。

在管理上,复兴人追求的是“不管之管”。先锋学校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卡”,上面详细记载着他的美德行动,并附有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王润和校长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的心理暗示记录。长期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心里都会装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里的管理,是心与心的交融。

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师先是通过多媒体将潜水艇沉浮过程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对物体沉浮原理的探究欲望。

然后,设置“三关”,由学生闯关。第一关,快速抢答。演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浮”、什么是“沉”。将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抢答。第二关,常识比赛。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浮沉。当经验和事实不一致时,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第三关,智力大比拼。想办法让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再后,揭开潜水艇沉浮的奥秘,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最后,提出新问题:如何让鸡蛋在水中漂浮?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这是小学三年级《沉与浮》的教学设计。

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光芒。

这是复兴区生态课堂的一个缩影。

生态课堂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听,题海战术、满堂灌的的僵化课堂模式。

百花小学顾慧敏老师这样来理解生态课堂:在生态课堂上,教材是师生对话的桥梁,师生是教材的主人而不是仆人,教师能创造性地教,学生能创造性地学;教室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生命力和享受童年乐趣的地方,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和生命价值的地方,一句话,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对话、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交融;评价不是为了甄别优劣,而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更好地成长。

每个老师都在用心实践着生态课堂。先锋学校翟继枫老师参加区“生态课堂节”大比武活动时,发现一个学生局促不安。他有点口吃,却很想展示自己。翟老师俯身轻声说:“没关系呀,只要一字一顿地说,就可以了。”他惊奇地说:“老师,真的可以吗?”翟老师给予他鼓励的微笑,说:“可以,当然可以。”这位同学站在讲台前,手里拿着话筒,看着同学,说:“我知道的含有颜色的词语有: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他真的是一字一顿说的,虽然有些含糊,但同学们都听清楚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脸红通通的,眼睛闪着亮。孙振军副局长说,课堂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做到了这点,就算及格。

在复兴人的探索中,复兴区的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生态课堂,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百花小学六(1)班的学生杨嘉欣说:我喜欢现在的课堂气氛,我问问题、发言都没有害怕的感觉。通过查资料,课下小组交流,在讲课前,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知识,学习的知识记得更牢固了。

活动让美德悄然绽放

做一件好事,“银行”里就会有一笔“储蓄”。这个“银行”叫“美德银行”,所在地:岭南路小学,“储户”:学生。

冯金彤是六(1)班的“美德小富翁”。这个称号可来之不易。每次学校组织活动,她都跑在前面;每当看到低年级的小同学端着重重的水盆时,她都会主动跑上前去帮忙;每次捡到钱和物品时,她都会主动交给老师;她有时还会帮助一些学习差的同学补习功课。她“银行”里的“储蓄”越来越多,最后成了“小富翁”。

同学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她。“争当美德小富翁”成了孩子们的主动追求。

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美德银行”让美德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美德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形成的。复兴区各学校以生活化的活动为突破口,开展了系列德育活动。人民小学的“跳蚤市场”以“分享你的快乐,献出我的爱心”为口号,本着“您的多余,我的需要”的理念,使学生在模拟市场中体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幸福。先锋学校在低年段和高年段学生之间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动,每天大朋友都要去小朋友宿舍,教小朋友穿衣、叠被等。薛雨铭同学说:“我愿意帮助小弟弟,因为帮助是一种责任,它使我感受到快乐!”孙振军副局长这样说:“德育来源于生活,德育反哺于生活,没有生活的德育是空洞的。”

在复兴人看来,时时是育德的时间,处处是育德的空间,育德有时就在不经意间。贾维秀校长回忆起这样一件事——

两只燕子在楼道的横梁上搭窝。褐色的泥巴,褐色的草棒,成了墙壁上一个“污点”。值日生不知它们要干什么,将燕窝捅了下来。燕子衔泥重来。我对学生说,燕子是益鸟,我们一起来帮帮它们吧。

我和老师、学生一起找来硬纸板,用画笔在上面描绘出树枝、树叶,然后将画裁下来,用它来装饰燕子的新家。于是,白色的墙壁上斜逸出一根黄色的“枝桠”,燕窝赫然地挂在翠绿的“树叶”间。这道景观,立刻吸引了全校的师生。小燕子孵出来了!孩子们向我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这一家子,笑脸灿灿的,目光柔柔的。这是在不经意间,以爱唤醒了爱。

美德的形成需要引导,引导需要评价的拉动。复兴区各学校都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七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并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奖、升学的依据。

“怎么评价,学生就怎么做,评价引导行动”。王润和校长如是说。先锋学校开展了“双十佳评先”活动,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有效张扬,每一种美德都得到有效彰显。

生态让校园如此美丽。

责任编辑/张红灵

生态校园 篇4

张琦书记在调研第十小学时指出, 三亚的学校生态环境建设要走在城市“双修”工作前面, 要以城市“双修”工作引领三亚的校园规划设计, 以生态校园氛围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品质。为此, 教育局领导多次到我校进行实地考察, 并且聘请了有资质的深圳市专业公司对我校的生态校园建设量身定做了专项设计方案。

一、基于学校实际的设计理念

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不仅是美化校园环境的重要手段, 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三亚市第十小学是刚成立一年的新校, 校园整体建筑风格统一, 具有简约的现代感, 但是校园绿化相对薄弱, 校园内以建筑为主, 土地表面大部分以水泥地砖铺满, 绿色植物大多沿道路和建筑种植, 树龄较小, 树冠稀疏, 乔灌搭配层次单一。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本着“校园环境园林化、校内道路林荫化”, 坚持环保、美观、经济、适用原则, 丰富植物层次, 强化乔木遮阴效果, 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空间、活力空间、人文空间及庭院空间, 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安全的阳光校园和绿色校园。

二、生态校园的主要架构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基于海绵城市和生态校园的建设理念, 我校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 强化校园的雨水调蓄和管理利用, 依据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 打造“林荫生态”学校, 整个校园总体布局呈现“一心两带四区”状态:

一心:为核心生态区, 既“生态—雨水乐园”。其内绿地连片布置, 形成整个校区的中心绿岛, 并与其他各功能区的条带状、环状、团片状绿地共同组成纵横交错的校园绿色网络系统。雨水花园不仅滞留与渗透雨水, 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还能充分利用雨量涵养地下水, 即使暴雨也能处理, 起到良好的降温效果。而且雨水花园内置休闲座椅、室外家具、透水铺装、水生植物等, 不仅能满足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 而且方便师生课余休息和晨读。

两带:校园内两条主干道构成一横一纵两带。一横一纵为东、北主入口的景观带, 其两侧配置当地优质树种, 构成雨水生态廊道。

四区:按用地功能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区, 分别为: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趣味活动区。其中趣味活动区即榕树乐园, 是在原有榕树的基础上加以保留和利用, 充分利用榕树本身的特性给予改造, 将榕树打造成学生阅读、嬉戏的人文空间。

“一心两带四区”的布局使得我们的校园呈现出以下特点: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 功能分区明确;2.校园雨水生态道路系统完善, 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3.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 通过科学处理让雨水循环使用, 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4.绿化植物体现出多样性, 乔灌搭配层次鲜明。

三、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

优美的生态校园环境犹如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 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 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了做到“天人合一”, 学校还应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构建有利于师生和谐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要对校园里的楼道、墙壁、办公室、专用教室等场所进行人文环境建设, 点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点, 提供宣传科普知识的休闲小环境, 使整个校园环境人文气息浓郁。教室的环境布置应该淡雅、新颖, 富于诗情画意。

2.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学校人文环境需要制度规范, 只有严明校纪校规, 才可能使学校人文景观得到长久的保持, 才可能使学校各项文化活动得到顺利开展。要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 在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以科普教育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可结合生态校园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科普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我们美丽家园、关乎我们未来的长远大计。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4.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为了开发师生潜能, 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 学校可组织有关人员开发编写生态文明教育校本教材, 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 真正把生态环境和生态课堂融为一体。

生态校园作文 篇5

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上有空中菜园,下有猪舍猪窝。顶楼的生态园林绿意浓浓。一楼表着“猪宝堡”的猪舍生机勃勃……这校区跟我们万家校区比起来,差远了。这不公平!

虽说不公平,但也要好好地参观参观。来这儿并不是只看猪的,还要喂猪、参观顶楼生态园等。

我从塑料袋中掏出青菜、萝卜。我非常兴奋,马上跑进去喂猪,结果又匆匆的跑了出来。这是我没想到这个原因――――臭。

我看见有些人用红领巾捂住口鼻,进去好像安然无恙。于是我也模仿他们,我把红领巾戴在嘴巴上,捂住口鼻,走了进去。臭味还是有点,不过至少比之前好了许多。

左边有两头金华猪,右边有六头家猪土猪。家猪土猪有黄有白、尾巴下垂、体型肥大。金华猪黑白交加、甩着尾巴、体型较小。我拿着萝卜、青菜,扔到猪圈里。有一头土猪,慢吞吞地走到菜边津津有味的啃了我的菜。这真有意思!

空中菜园中,有花有草有池塘,有树有菜有鸭子,有向日葵,有韭菜,还有菜地。田里的菜长得旺盛极了。我拿起麦穗,喂给鸭子吃……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也让我收到了不少的知识。

生态校园 篇6

1 背景

校园生态规划,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对校园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而形成符合主体生活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大学校园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有利于大学城市化、开展生态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国外很早就开始关注校园的环境质量,“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学校”比比皆是。例如,著名学府康奈尔大学就被称为“山林中的乐园”,学校保留了大量农场和山地,善用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农业科技实验研究,创造了很高的经济价值。

2 生态规划理论

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是生态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适宜度理论。随着近年来生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的安全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系统健康等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开始出现,这些新理论和方法都将应用于今后的生态规划实践。

2.1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它是从否定与批判的角度来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用分析得出的数据指导现实的设计操作,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湖南大学的湘江学院山地环境复杂且尺度适宜,可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具体地理情况。

2.2 GlS分析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用来收集、存储、提取、转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一系列计算机软件工具。它使用空间的、描述性的图表,来表达山脉、湖泊或道路等真实元素的特征,能模拟多维空间的实际效果。GIS提供了丰富的地形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本文利用空间分析中的代数运算、逻辑运算等方法得出湘江学院的生态敏感性结果。

3 湘江学院的生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3.1项目概况

3.1.1场地周边生态资源 本项目位于伟人故里——湖南湘潭九华,东临湘江,与昭山风景区隔江相望,西临湘潭大学,南接湘潭市区,北连湖南省会长沙,距长沙市中心距离21 km。有沿江风光带经过,九华大道、滨江大道连接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基地内丘陵起伏、湖塘密布、梯田跌级、民居散缀,面山临水,具有良好的原生态景观。

3.1.2开发与生态的平衡难题 开发建设是形成校园景观的前提,但要处理好与生态平衡的难题。首先,场地内遍布丘陵,如果将其开发为具有一定容积率的校园环境,势必会对山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于是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其次,山上的雨洪系统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开发建设后系统遭到破坏,雨水无法通过地表迅速下渗而造成地面大量积水和排水管道压力陡增。怎样对这些雨水进行处理及利用、减小地表径流和排水压力、增加地下水补给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3.2 GlS地形分析

3.2.1高程分析 项目基地丘陵起伏,空间景观变化丰富,原始地貌具有很高的景观可塑性。依形就势,可登高望远,或围谷蓄湖,也可设山间小路绵延漫步,或田边溪谷闭目养神,景观的营造存在丰富的可能性(图1)。

3.2.2坡向分析 坡向是斜坡方向的度量,坡向是以度为量纲的方向,常分为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和西北八个方向。坡向直接影响了场地的光线、风向以及建筑的选址和景观品质。场地中山体坡向分布较平均,不同坡向的景观资源是否适宜开发还需进一步分析。

3.2.3坡度分析 坡度会影响土壤水份多少、矿物质流失程度、光照以及植物生长素的分布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坡度越大,位于山坡上方的植物吸收到的水分相对下方的植物少,但有利于生根;而低洼处的植物则很可能遭受涝害。研究发现,坡度控制在15。以下将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本项目中大多山体坡度为34°-89°,不适宜开发,坡度在15°以下的山体很少。

3.3生态敏感性评估与场地开发强度

3.3.1选取评价因子 遵循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原则,根据不同因子中不同要素对生态敏感度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等级值(高敏感、较高敏感、中敏感、较低敏感、低敏感),为便于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需将描述性的等级信息转换成生态敏感性指数,分别赋值9、7、5、3、1,以此建立等级评价体系(表1)。

3.3.2评价方法

1)单因子分析

采用GlS技术建立地形、土地类型、植被、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人工建设等六大因子的图形库和属性库,并进行单一因子敏感性评价。

2)叠加分析

使用专家打分法决定各单因子权重,对权重进行赋值、加和计算,最后将因子叠加,得到生态敏感性评价产生的综合分区图,用以表达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表2)。

3.3.3评价结果 基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如图2,绿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是原生植被和大量未开发山体的主要区域,所占比例较小。红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多为已开发的建筑、广场和其它构筑物的分布地,所占比例较高。其余生态敏感度适中的区域为待开发绿地、建筑、裸地等。

为了使设计师对场地开发强度有直观的认识,本文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将场地进一步分为适宜建设区(红色区域)、协调发展区(白色区域)以及控制开发区(绿色区域),如图3所示。下面根据三种区域分别讨论设计对策。

3.4设计对策

3.4.1控制开发区 控制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极高,应该尽量维持原地形、保护原生动植物、限制人为活动,可保留其原生态景观,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义的趣味场所。例如,本项目中的阡陌桑竹园便是从学生校园活动的需求出发,保留场地的肌理,形成生产性景观特色;又如风华并茂园(图4),由于山体已遭到建筑破坏,为了避免硬质景观受到二次伤害,便设计建立栈桥连接两座山脊,栈桥一路延伸直下。改造后的阡陌桑竹园为师生们提供了立体的户外交流、学习空间。

此外,对场地进行高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之后,还应在高敏感度和较高区域中引入BMP(Best ManagementPractice)自然生态雨洪系统,用生态的手法营造景观,主要包括渗透控制、浅草沟、滞留塘、湿地、渗渠等技术措施(图5)。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场地中,还可以利用丘陵的地形优势顺势引导,围湖蓄水。

3.4.2协调发展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适中偏高,属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易受人为干扰,不宜建设大型广场和铺装设施。对于因建设开发而山体已被破坏的区域,建议应使区域内建筑尽可能退让,无法退让时可采用如下两步进行处理:首先应遵循自然野趣之美进行生态化处理,特殊景观应结合景墙、坐凳小品等进行设计,使开发强度最小化;其次应引入生态边坡技术,既可以广泛使用植物护坡,即选用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并借鉴花境的手法进行设计;也可结合使用不同材料护坡,例如,西方园林造景中使用砾石处理边坡、我国国内使用泥土填充的生态袋进行护坡等。在本案中主要体现为对师生宿舍楼、教学楼山体进行适度开发,采用架空、退让的建筑灰空间处理,在山谷、山脊或池塘交汇处布局若干大草坪、园艺天地等。

3.4.3适宜开发区域 适宜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较低,可作强度较大的开发利用,其发展策略为:优化用地结构、控制开发强度、引入环境评价制度,在开发过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本案中体现为,在结合已开发的建筑区域周边与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布局广场、平台、路桥或其它景观。例如,学院最重要的门户景观——东侧礼仪性大门的轴线设计,它启用“勒·诺特尔”属性,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设计了长达195 m的树阵风景林带。整齐的草坪和模纹花坛既强化了轴线,又可供广大师生张贴宣传横幅和展示作品,10根校训图腾柱位于风景林带东西两侧,烘托学术氛围。又如对图书馆核心区域——碧水汀兰园(图6)的设计,其水岸线注重呼应山体边坡形态,集中布局亲水活动空间,加强硬质景观的优化,且注意后期的维护管理和进一步开发控制。

本文在收集整理场地生态资源、地理地貌、场地建设开发状况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湘江学院存在的山体破坏和雨洪处理两大生态问题,进而采用生态规划理论与技术对场地进行地形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最终得出湘江学院的生态设计对策。

构建生态校园实施绿色教育 篇7

一、构建生态校园的基本思路

(一)校园建设要追求园林生态化

校园建设规划要以“绿色校园”为理念,充分体现环保和节能,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科学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要本着立体平面、软硬覆盖、乔灌高低、常青落叶、庭院景点和花草树木结合的方针,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实现三季花香,四季常青,走路不粘泥、雨后不积水的优美的花园式的校园。要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多样化景观与空间设计,创造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别具特色的园林化与生态化校园模式。

(二)校园建设要考虑地域性与文化艺术性

校园建设规划应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绿化、景观设计等都应与地域环境相协调,保持校园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痕迹,体现地域特色。要针对该地区的气象条件和校园土质、绿化位置和校舍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把校园绿化、美化好,充分体现出校园环境的特色。

(三)校园建设要追求数字生态化

校园建设规划要体现前瞻性,适应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要通过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先进的功能配置来体现时代特征。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要适应网络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要强调信息的流通和交换,密切各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发挥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体现高校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功能。

(四)要体现继承性与创新性

我国传统的四大书院总是尽量建在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生态校园建设要继承和汲取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经验和建筑风格,体现传统书院的文化内涵,更要体现“适用、超前、继承、创新、突出文化底蕴特点和环境设计”的思想,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学科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协调好各部分的功能组织布局,完善公用和基础设施,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展现自然与文化景观,展示精神与育人形象,突出以服务师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努力实现总体布局和各个建筑群既具有方便实用的使用功能,又具有全方位的育人功能,也具有陶冶情操的审美功能,全面打造快捷、高效、舒适、美感的校园。

(五)扩展生态管理的理念

生态学校的教育理念除了关注人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之外,在学生观上,更要在讲究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因为,创新最崇高个性,一个人没有个性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因此,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正确性,促其成才,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管理上,要在讲究教学规范的基础上,更注重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给教师以适度的教学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才华。

(六)推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为。生态德育有着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草木,爱护野生动物,爱护水资源,关心人类的和平和幸福,关心人类生存的基础;二是树立美化环境的理念,使学生学会能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处处充满绿色、充满花香;三是养成学生的卫生习惯,讲究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穿着整洁,仪表大方,整个校园做到无纸屑、废弃物及污染源;四是倡导纯朴真实、恬然淡泊的生活方式,要让学生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开始做起,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讲究节约,反对浪费。

二、构建生态校园的现实意义

建设生态校园,铸造美好环境 篇8

作为学校需要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 确立“以人为本, 务实求真, 弘扬特色, 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积极构建“三性”“四化’的教育模式, 即主体性, 参与性, 活动性, 学校管理系统化, 教学设备现代化, 学校环境园林化, 人才质量标准化,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栋梁之才, 环保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为此, 要从组织管理入手, 为创建环保校园提供有力的保障, 学校领导对创建环保友好型学校要高度重视, 尽管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 但还是要坚持把环保工作列入到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狠抓队伍建设, 细化管理目标, 办学水平和校园生态环境逐步提升, 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声誉。

一、健全组织机构, 打造绿色品牌

学校要成立环保教育领导小组, 校长或书记亲自挂帅担任组长。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和少先队的各室负责人都披挂上阵, 形成全面的生态文明、环保教育网络。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 互相协作, 强化责任意识, 以制度来促进工作的开展, 以责任来强化忧患意识。学校领导和教师能积极参加各类环保培训, 并采取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 多渠道地搜集有关环保与节能减排的常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知识水平, 增强全体教职员工的生态环保意识。

学校还要把环保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之中, 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之中, 重点注重环保意识的渗透。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世纪儿童, 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作为行为规范纳入到检查评比之中从而保证生态环境教育工作有计划, 有检查, 有落实。

二、美化校园环境, 营造环保氛围

为了做到学校人人都育人, 校园处处都育人, 学校要精心规划。学校要花大力气, 投入资金搞绿化, 凡可绿化的地方都栽上树木, 种植了草皮, 校园内树木与花卉并存, 盆栽与地栽互补, 大片绿地与小景布置结合, 生态绿化实现率要超过90﹪, 使校园成为四季常青、月月飘香的花园。

学校还要确定“三优先”原则, 即, 经费优先投入, 活动优先安排, 设备优先保证, 各级政府也要为改造校园环境而投入专项资金。学校的绿化实践园地, 给同学们提供环保教育的实践场所。整个校园干净整洁, 搭配协调, 理蕴其中, 意趣无穷, 融自然风貌与人文风情于一体, 让“每一处风景都在说话”, “每一处风景都在和孩子们亲切地交流”。走进耳目一新的厅廊, 清新亮丽, 恢弘大气的氛围会给学校带来浓郁的书香气息, 烘托“书香校园”这一主题;就像一部厚厚的书卷;同时要体现学校校魂的校风、学风、教风、校歌、校训、办学理念等, 还有领导团队、特长之星、骨干教师、优秀学生的风采展示, 点点滴滴中渗透着学校厚重的历史和辉煌。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驻足流连, 让美好的环境如春风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 使学校处处体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教育氛围, 处处体现出学校的深厚底蕴和蓬勃发展现状。

教学楼内、外都要设置分类垃圾筒, 各班教室整洁划一, 窗明几净。每一块区域都有专门的班级负责清扫和管理, 并成立卫生监督岗, 做到每天两查, 周小结, 月评比;责任落实和检查督促相结合, 真正做到校园净化, 教室美化, 厅廊干净。所有这一切, 都让全体师生感到环境的惬意和享受。

三、增强宣传力度, 强化环保意识

为使全校师生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明确生态环境与减排的重要性, 学校要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电视台、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宣传环保知识, 使全体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校还要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课堂上, 在讲解写景的文章时, 引导学生领略优美环境, 陶冶性情;自然课上, 组织学生学习认识动植物时,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学生懂得了要保持公共卫生, 要关心和爱护周围的环境。学校要利用演讲、辩论、竞赛、问答等形式, 每学期都要召开有关环保、减碳的主题班队会, 学校要设有环保教育专题课。这些, 都会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 培养环保技能, 增强环保自觉性。

学校还要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积极向家庭和社会宣传环保, 并同社区联合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促进社区居民群众规范环保行为。

四、开展环保活动, 履行文明使命

学校环境教育要课内、课外“两手抓”,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把环境教育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中。学校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 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系列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 利用周一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当“爱鸟周”、“艾滋病日”“无烟日”等等到来时, 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自己动手设计办环保队报, 从那一张张构思新颖、色彩艳丽、知识性很强的小报上, 就会看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关心自然、热爱自然的闪亮的童心。

学校的校园电视台, 要定期播放有关环保的稿件, 环保方面的好人好事。每个教室后面的班级板报, 每学期至少要出一期环保专刊, 宣传和学习环保知识。定期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测试,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构建阅读生态打造书香校园 篇9

阅读是人 心灵深处 的渴望 ,是点亮世界的火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 华罗庚说 : “阅读天 生重要。”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无不来源于阅读, 阅读能给人带来终身发展的幸福, 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纳博科夫等世界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 世界各国也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 列为教育 改革的重 点 ,尤其是美国的布什政府更是在2003年要求国 会拨款10亿美元以 加强美国中小学的阅读教学。相比之下, 我国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人均购书量目前还在呈现着日趋下降的趋势 ,鉴于此 ,提倡读书 ,鼓励读书, 建设书香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学校更应 该成为学 习型的组 织 ,更应该把营造校园浓厚的读书气氛,培育师生的读书习惯,建设书香学校作 为自己不 可推卸的 责任。

在学校书香校园创建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尤其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具有“可持续性接触知识的能力”,让学习成 为学生生 命的一部 分 ,让学习与学生相伴终生, 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其次,我们要建立读书激励机制, 让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 让阅读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 用阅读提升教师素质,锤炼师德修养,用阅读合理释放工作压力, 为教师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第三,学校要努力创设学习化、人文化、潜移默化的校园阅读生态环境,让校园氤氲书香。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通过阅读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让阅读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当学生、教师的读书习惯变成自觉追求, 当学校的书香文化无处不在, 那么校园的阅读生态就真正形成了。

要构建阅读生态, 打造书香校园, 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把构建阅读生态,打造书香校园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在打造书 香校园的 过程中 ,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设计手抄报、制作读书卡片等活动培养 学生的动 手实践能 力 ,通过举办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还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质疑、探 究的能力 和批判的 精神。

二、把构建阅读生态,打造书香校园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英国哲学家笛卡儿说:“读一切好的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 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孝心”、“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 在浓郁的书香中使学生的思想素质 和道德修 养得以提 高 ,人格得以完善。

三、把构建阅读生态,打造书香校园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

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是一个学校提高知名度的过程, 是打造学校品牌的过程, 而要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关键靠的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打造书香校园”必须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开展读书活动,我们要以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 养为突破 口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等多方面的书籍,带动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 全方位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把构建阅读生态,打造书香校园与创建和积淀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校园建筑之景观生态观 篇10

关键词:校园规划,建筑,目标,建筑环境形态

1 现代校园规划与校园建筑

校园规划是一种时刻变化的过程。面临社会、经济、技术、科教发展的不可预知性和时刻变化, 对校园规划的深层次研究已显得必要。我们正处在知识迅速膨胀的时代, 学校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已经不够了。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从小培养, 并且注重整个培养过程, 重点培养、训练他们的能力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学校的规划设计也要为这种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各专业之间的交往、交流, 这样可以使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贯通, 相互补充, 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因此现代校园规划、建筑设计都需要为此创造条件。

学校的规划和建筑设计, 目前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第二提高用地的利用率;第三重视处理气候以及自然条件对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获得良好的环境。要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就涉及到一些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概念的转变以及需要深入讨论、研究的问题。

首先, 校园的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 由只重视教书育人, 单纯传授知识的概念, 转变到还要重视人与人以及环境、学校与社会等相互关系的概念。即要创造学生之间交流、交往的室内外空间, 还要注意学校环境的使用功能, 以及学校还要方便与校外各方面联系。

其次是提高用地的利用率, 校园的布局向多层次发展。课间活动场地或部分“第二课堂”的空间, 可以布置在天台、平台、廊道或架空层中。天台或平台可以作为活动场地, 在多层建筑中, 天台、屋面平台等位置加以绿化, 对建筑还起遮阳、隔热的作用。这样既丰富了活动环境, 又提高了建筑及场地的利用率。

第三是对连廊、架空层的功能的转变。以前普遍认为连廊太多不经济, 浪费了使用空间。但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 使这些空间有了新的使用功能。连廊除交通功能外, 还可以作为交往交流的空间, 也可以做学术报道的空间。架空层同样是交流的空间, 也有利于建筑群的通风排热, 也符合了现在节能的设计理念。同时, 增加了建筑的空间层次, 丰富了室外景观。

第四是充分利用绿化的潜力、作用。以前只重视美化作用, 或用于防噪音及视线干扰, 遮阳、降温的作用。其实还可以用绿化划分空间, 选用相应的树种来降低某种性质的空气污染程度;利用绿色植物装饰建筑的屋面和墙面, 即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创造出宁静的坏境。更有一个新的课题, 利用绿化可以改变人的思维能力。

2 校园景观生态的规划目标

校园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校园景观结构, 增强校园景观景观功能, 提高校园环境质量。现代校园建筑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建筑设计需要向生态建筑方向发展。

3 校园建筑与景观生态

校园建筑中景观生态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 以校园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建立校园景观生态系统。要求在校园建筑规划选址时, 应考虑场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从而合理利用、改造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社会的进步使人们从工业时代转入到了信息时代, 新时代的建筑设计是个大课题, 它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应该走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道路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 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虽然现在绿色生态建筑只是一种设计理念, 但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这种理念, 利用已有的技术创作出符合时代的生态建筑。

3.1.1 发掘利用好地域文化, 创作出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3.1.2 根据地域的气候条件, 采用新技术, 创作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

3.1.3 树立建筑材料可再利用的意识, 尽量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

筑材料, 不使用产生危害的建筑材料, 既不破坏环境, 也不影响人的活动。

3.1.4 运用新技术的发展, 结合建筑功能要求, 采用合理的新技术。

3.1.5 增强建筑空间使用的多变功能, 以减少建设所需的资源。

3.1.6 减少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破坏, 减少资源的浪费, 减少建材的浪费。

3.2 结构形式以框架结构为主

现在大部分多层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 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 受到施工限制, 作业量大, 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建筑结构体系采用框架结构优点很多, 可以利用新型建筑材料, 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 增强了空间的自由性, 丰富建筑立面造型, 提高建筑使用面积系数, 减少了建筑的自重。框架结构是建筑设计主要采用的结构形式。

3.3 延长建筑的寿命, 出现超耐久性建筑

目前, 建筑的一般设计使用年限50年, 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发展很快, 使混凝土的耐久性将达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超耐久型混凝土的使用大大的提高建筑的耐久性,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很明显的。

3.4 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 就是要求在建筑创

作中, 从传统形态中选取可用的, 结合当代建筑科技特点和需求, 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 以寻求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 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 有形的或无形的, 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建筑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 并使之与时代同步。

4 景观生态学与校园规划

现代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与社会三个方面, 三者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设计中不能缺少任何一方面。因此, 景观生态学观点应该指导和贯穿校园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校园空间是密不可分的。校园规划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4.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更新观念注重生态建筑文明, 尊重使用地块的原有地形, 地貌, 尊重环境的原有特点。

4.2 有一个科学的校园环境建设规划, 整体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4.3 增强校园内的建筑园林艺术性, 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校园应回归自然。

4.4 设计过程的多学科融会贯通

一个全新校园建设必然给原生的生态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同时, 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校园亦对校园空间氛围产生强烈的作用。对校园规划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 把握生态原则, 使资源-环境-景观-生态达到充分交融, 实现功能与效益的统一。在校园建筑、校园道路、校园设施、校园环境等建筑工程中都要注重生态建筑文明, 做到因地制宜, 合理统一规划, 有序地分批分项实施。既重视建筑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又重视各种自然的环境景观, 最终做到校园生态化。校园为了更好的教学环境, 还可以设计一些人造园林、小品等建筑景观。这些自然形成和人为营造的环境景观, 都会对校园产生效应, 周围环境景观形成的空间、朝向、色彩等都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因此, 在校园规划中, 既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等对于不同人的效应, 也要研究校园建筑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虽然目前对于校园景观生态学只是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于校园的规划过程应结合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理念, 使校园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好的融合。不断发展新技术, 完善新理念, 规划设计出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校园。生态理念的发展使校园规划要进入全新的生态校园时代。

参考文献

[1]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编织校园歌唱生态教学网 篇11

关键词:生态教学 歌唱 校园生态歌唱教学网

分析校园歌唱教学现状,在我国学校歌唱教学中不乏出现以下非生态现象:本本教学,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教材、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师生关系过于单一,仅限于教与学,互动不多;教学形式单一,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过于注重结果。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首先提出者为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ner.w)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及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①

笔者所提出的校园生态歌唱教学网是从生态学视角,分析歌唱教学非生态现象,运用生态学的耐度定律、最适度原则,生态为原则及花盆效应等生态学原理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从生理、心理、社会、规范等角度提出校园生态化歌唱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高中歌唱教学。在网中我们创建的不是师生单向的教/学,而是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学形式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课堂为中心,多维活动结合的方式。在新型的歌唱教学网中我们避免花盆效应,构建课堂——选修课——校内外活动立体式、开放式的教学活动。

一、避免花盆效应,构建开放课堂

在传统的歌唱教学中,学生脱离当前的社会和现实生活,会产生局部生态效应,这种“花盆效应”不利于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学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不应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以“课堂”为中心,结合选修课、社团活动、歌唱比赛、社会实践表演等多维立体结合的形式。这样一张生态教学网是开放的课堂、多维的形式。

教师转变课堂观念,变单一的、封闭的、僵化的课程为多元的、开放的、生成的课堂;学生学习的方式从单一接受式为主转变为体验式的、探究式的、合作式的、主动参与式的综合学习方式;教学目标也从一维转变为多维。

二、生态网中各元素的呈示

(一)课堂是根本

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规范学生的歌唱状态,训练全体学生歌唱能力,并且训练多声部的耳朵,尝试多声部的演唱。同时多接触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歌唱情感体验,从而构建正确的歌唱人生观、价值观。

(二)选修课是拓展

开设两门歌唱类选修课,合唱表演课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合唱能力,有一定歌唱水平的学生可以演唱四声部甚至八声部的合唱作品,并且多接触各种风格的合唱作品。合唱指挥课中训练学生的合唱指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系统地学习指挥的站姿、手势、起拍、收拍,及严格指挥图式。选修课是歌唱课的拓展及延伸,也是开展校园合唱比赛的技术保障。

(三)校内外活动是实践

在校园内开展校园歌手比赛,锻炼学生的独唱能力、舞台驾驭能力。开展校园合唱比赛,构建平台锻炼合唱选修课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了班级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提高了班级的合唱水平,同时班与班之间的比赛既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又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在校外演出、比赛。组织学校的合唱社团和表演小分队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广场进行演出。让学生感受到更宽阔的舞台,在更大的舞台中实践音乐能力,树立信心。在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合作能力,又能在比赛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建立正确的竞争心态。

三、生态网中各元素间关系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活动之间的关系

在这张校园生态歌唱教学网中,课堂是前提、选修课是补充、校内演出比赛是实践、校外社团演出比赛是拓展。课堂中规范歌唱状态,选修课中提升部分学生的合唱表演能力和合唱指挥能力。在选修课中习得合唱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同学能在组织的演出、比赛活动中得到实践,在比赛中锻炼选修课中学生的合唱排练和指挥能力,锻炼班级学生的合唱表演能力,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师生之间的关系

新式的生态教学网中师生关系是平等、互动、民主、自由、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音乐教师是所有活动的主要策划者、是课堂的引领者、是比赛演出的后勤保障者、心理调节师。教师多重的角色亦师亦友,在各个环节中和谐融洽。在这个生态教学网中教师的定义非传统只注重“教”的教师,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各项活动的“媒人”、“调剂师”。

生态化的歌唱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歌唱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单一。我们通过科学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构建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灵活多变、实效性、拓展学生学习、实践空间,实现教师、学生、学校多元互动的校园歌唱教学实践。在这个生态教学网中,师生关系是多重的,学生的学习是多层的,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角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重构教学理念,师生关系,利用好学校小环境,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创建的新型歌唱教学模型,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效,发挥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实践,从做中学,拓展延伸歌唱教学效果,在这种和谐、平等交流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歌唱技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每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积极健康向上的人。

注释:

①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页。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上海:教学科学出版社,1999.

生态校园 篇12

一、“生态校园”的丰富内涵

生态, 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简单地说,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自然环境优良, 物质、能力、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 集学习、工作、活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是通过乔灌草相结合、地面绿化、墙体绿化与屋顶绿化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采用多树种、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建设, 植被覆盖面广、景观种类丰富、空气清新舒畅、功能设施齐全的绿色学校。

二、建设生态校园的意义

建设生态校园, 编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摇篮,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有着巨大的影响, 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

1.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能够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刘惊铎在《生态体验论》中说, “在营造教育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要凸显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 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陶冶健全人格、体验学习过程的幸福和人生成长的乐趣。”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 并且由此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广大师生每天生活在绿色、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中, 受其熏陶感染, 可以更容易地体会到生活的美, 从而激发爱生活爱校园的情感———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激和热爱的人, 必然是一个乐观向上、心地善良的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必然是举止文雅、注重形象的人;一个注重形象的人, 必然是一个富有涵养、追求卓越的人。这样的人, 不就是我们教育所要培养的终极目标吗?

2.生态校园文化能够带动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生态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生态教育有力促成。校园生态教育就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里, 创造外部的生态环境, 建立内在的生态理念, 以生态学为依据, 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 提高学校师生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学校师生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 并且提升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将极大地影响周围的每一个人, 进而带动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三亚目前总人口有70 多万, 其中学校师生超过19 万。生态校园文化的熏陶, 将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并且产生强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一所学校影响一个甚至多个村庄和社区, 由19 万师生影响到家庭和周边人群甚至八方游。在这种相互影响下, 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将成为现实。

三、如何建成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的建设, 其内容大致分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生态教育和生态管理四个层次。生态景观建设以校园布局结构、道路交通规划、景观园林设计、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建筑设计与布局等为主要规划、建设内容;生态技术的应用是指以环保技术的应用为核心, 以资源、能源的节约、再使用和再循环为原则, 注重减少校园对能源的消耗, 减轻校园内部环境污染;生态教育指从生态规律、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学相统一的角度去培养、熏陶甚至改变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观、生态观和世界观, 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与生态意识;生态管理是指学校在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对环境友好的管理措施并逐步形成制度规范, 达到促进学校物质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为目的。

1.科学规划, 分步推广。在建设生态校园时, 要以生态为中心, 打造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优化的校园环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琦在视察市第十小学时, 实地指导生态校园规划建设, 并要求将其作为试点, 分步推广, 把生态理念植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划和改造建设中。特别是在规划校园建筑时, 要使其与校园内的绿化景观互相融合, 建筑艺术形式要体现出与自然之美相互融合包含的生态性, 提高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力, 降低其对环境的冲击性, 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地的建筑文化特征和人文理念。

2.因地制宜, 造景入校。所谓因地制宜, 就是要结合实际, 突显当地特色。生态校园的主体是绿化, 在所选树种、花种、草种时要适合本地生长。不仅要考虑到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 还要顾及到物种的多样性, 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市第十小学是一所新建的安置区小学, 依山傍河, 学校的生态校园建设, 将通过种植以本地树种为主, 绿化面积达2182㎡, 还有透水沥青路面、人工湿地、生态草沟, 以及特色坐凳、廊架等, 让孩子们在校园里不仅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 还能在课余看得见“山”水虫鱼, 陶冶情操, 其乐无穷。所谓造景入校, 就是要把校园打造成景点。校园景点不仅要环境美, 而且要注重艺术性, 突显校园文化艺术的魅力。近年来, 三亚与上海长宁开展基础教育合作交流, 上海学校的环境建设, 其别具匠心打造的亭台楼阁、绿树成阴、错落有致、立体交汇、处处皆景的“小公园”模式, 极致彰显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精髓和艺术的高雅, 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3.特色发展, 生态育人。生态校园不仅要求校园自然环境优美和谐, 更需要学校走特色和内涵发展道路, 培养阳光、幸福的孩子。生态校园建设要在以生态为主导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突显学校特色, 以浓厚的生态氛围培育学生健康成长。如三亚市崖州区南山小学, 地处风景秀丽的南山景区外围的黎族村庄, 经过几年的建设, 不仅建成学农基地, 有菜园、猪圈, 还建成普及海洋科技知识的风雨长廊, 培植百年木棉树和当地大叶榕, 而且整栋教学楼都绘上具有当地民俗的黎族图腾。课余时间常常组织师生练习竹竿舞, 歌声器乐声和欢笑声伴着朗朗读书声, 使整个校园生气活泼。气象万千。又如三亚市第九小学, 一所坐落在三亚湾畔的知名学校, 除了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外, 以海洋文化为特色, 所有建筑都充满海洋蓝色的气息, 处处凸显海洋符号。学校依托海洋资源, 开展以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园活动为载体的“海润生命”课程, 为学生创设实现梦想的舞台。这些特色学校, 都以生态为抓手, 推崇环境育人, 走出各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成为一道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三亚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双修”“双城”建设。强化生态建设和管理, 本质上是进一步保护和修缮三亚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努力守住三亚的山水, 守住三亚的乡愁, 为三亚积蓄发展“本钱”, 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为打造布局合理、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管理高效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打牢发展根基。从这一意义上讲, 建设生态文明是三亚“双修”、“双城”的目标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着三亚的“双修”、“双城”。

三亚的学校依山傍海, 或临河而建, 或群山环抱。建设生态校园, 倡导绿色办学, 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更是三亚“双修”、“双城”建设的需要。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认为,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生态校园本身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 美丽和谐的生态校园环境, 势必会结出丰硕的人才之果;有人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必将推动三亚的“双修”、“双城”战略目标实施, 助推三亚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生态体验论[J].中小学德育, 2013 (9) .

[2]雅斯贝尔斯 (德) ,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1991.

上一篇:作者资料下一篇:边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