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2024-07-03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精选12篇)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篇1

一、生态型校园景观规划理念

所谓生态环境, 就是在现代城市中, 人类、动物、 植物能够和谐共存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特定机构, 其硬件设施的科学化是十分重要的。面对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等诸多因素, 可持续性发展的校园景观将成为重点研究的领域。校园生态环境是在学校建设中建立起来的。提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限制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倡导重复使用, 循环使用, 建筑材料严格选择, 设计合理, 完善建筑自身耐久性和灵活性, 原有设施的更新重新有效的利用,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生态型校园景观在设计、建设上, 在运营、 教育上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进行, 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排放减少占用自然资源, 学校大面积绿化如屋顶绿化和墙面垂直绿化等等, 学校生态系统的运用、 太阳能利用、雨水利用, 垃圾分类、废物再利用等都可以归结于生态型校园的行列。通过开展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让更多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态情况, 从而激发起他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 创造一种校园认同感。

二、生态化景观设施在校园设计细节中的体现

生态校园景观设计在总体空间规划上既要求有新视野、活跃性、又不失人性化、严谨稳重、大方得体。寓教于乐是教学的主旨, 景观提供了学生的休憩区, 游乐与课堂的过渡区, 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区域, 要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中比成年人会更多的关注到地面的植被、动物昆虫的变化, 更多的看到墙面地面色彩, 因此设计中增添种植区给学生提供一个贴近自然界的生态区域, 景观设施周边安置沙坑, 保障学生游乐安全的同时也是满足其喜爱沙泥自然的天性。

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管是在授课的灵活性上, 还是在课程编排的多样化上都缺乏活力, 缺少师生互动的环节。传统的校园是从教师的观点为出发点设计的, 突出以“教”为主。因此, 在设计上突出把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目前校园建筑中教室大部分都为固定的长方形, 学习空间比较单一, 缺乏适应素质教育的多样教学的灵活性空间。而在生态校园景观规划中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可以在室内到室外的一系列过渡空间内进行, 活动和学习的形式丰富多样, 交往空间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灵活的教学空间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学习和生活的内容是非常有益的。这些都要求设计在空间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能跟随学生的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能保持优良的教学前提下, 在设计上特别注重了开放与美感的表现。教室与开放式空间位置的关系, 门的朝向以及教师资源、教材、 网络、休息室, 阳台、供水等不同要素的整合, 空间高度的变化等等。采用有效灵活的科目教室运营方式, 将相关科目的教室组合在一起, 形成科目教室的共用空间中心区, 教室及多功能化教室的设计必须要认识到这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老师教学热情的地方。因此在其房间大小和课桌椅的摆放上要脱离以往的模式, 做出与需求相适应的设计。现在不管是中学、小学还是幼儿园都在深入学生心理方面做了充分的工作。例如, 修建体闲景观交流区, 情绪释放区等。特别是在不同于成人的吃饭、更衣、休息、入厕等生活小事方面都经过专门分析设计。如, 设置宽大的卫生间, 便于交友的咖啡吧, 多功能集会大厅等, 整体设计清爽, 明亮。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筑设计正逐步根据学生学习特性设计,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丰富了教学。新型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还必须深入了解各年级的具体需要。比如高中教学活动通常针对现代学生的个性, 能力, 职业领域等不同方向, 选修制的导入, 学校设施更加细化。校园整体设计时, 教室大小可按照授课教室, 自习室等不同需要设定。信息技术的电脑应用, 网络的普及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以校园网络为基础, 在各个教室和公共空间配备电脑, 营造四通八达的网络体系, 是现代化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万能工具, 为学校间相互交流提供了媒介。

三、环保节能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环保节能的校园建设对于能源的关注一直是生态设计的核心问题。从宏观上看, 气候因素在校园规划和构建景观的整个过程中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设计细节, 从广义上讲, 气候决定设计效果。风景如画的大校园空间和小地区设计应相互结合, 景观设计的气候包括温度, 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随着季节变化, 这些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的生态, 比如选择、活力、绿色植被运用在户外场地的使用中可以缓解恶劣气候。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 风能、水能的开发利用是当今不断实践的课题。 木材丰富而微妙的肌理是建设学校的首选材料, 其自然, 柔和的木制结构空间在崇尚自然的同时, 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 房屋建筑的外墙隔热材料或者在室外、屋顶等种植大面积绿化也能达到很好的防晒保暖作用。

四、结语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人性化的校园设施越来越受到重视, 冲破传统, 尊重生态, 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尽可能的满足学校的发展。在设计领域中不断探索, 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真正实现建筑与生态的完美结合, 达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共存。

摘要:生态型校园景观在设计、建设上, 在运营、教育上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进行, 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排放减少占用自然资源, 学校大面积绿化如屋顶绿化和墙面垂直绿化等等, 学校生态系统的运用、太阳能利用、雨水利用, 垃圾分类、废物再利用等都可以归结于生态型校园的行列。

关键词:生态型景观,校园,景观规划,环境,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日本建筑学会编[M].建筑设计资料集成.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12) .

[2]理查德·P.多贝尔 (美) .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04) -01.

[3]戴维·纽曼. (美) 著薛力.孙世界译.学院与大学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09) -01.

[4]丁甜甜.小学建筑空间形态初探[D].湖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 2009 (5) .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篇2

保护校园生态

实施学校:夏邑县高级中学 实施年级:高

一、高二

辅导教师:孙庆军

代贵升

苏国强

一、活动背景

1、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计划规定的小学3~6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配套政策规定实施的一门课程。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目标,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性实施状况,直接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效。综合实践活动看似与高考无关,实际上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和提高很多种在书本中、课堂上无法得到和提高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学习,就可以了解到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和各种生物的生存(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保护生态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作为一个高中生也要为保护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通过保护美化校园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校园环境的现状。引导学生认识改善校园环境的必要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让学生在美化保护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提高他们的拉动力,使他们养成珍惜劳动成果以及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维护校园环境,保护校园生态。达到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

3、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体会到学校学生管理的艰辛,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好习惯。

4、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劳动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准备

1、确定活动内容:

(1)校园卫生、生态状况调查(2)开展学生值周综合实践活动

2、制定活动方案:

首先进行校园卫生、生态状况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确定开展学生值周综合实践活动。并制定可行性方案。

四、活动过程

1、校园卫生、生态状况调查

调查:由一、二年级各班卫生委员组成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结果:由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有专门的园丁管理,所以校园生态良好,各种花草树木生长繁茂。但是卫生状况存在着一些“脏、乱、差”的现象。比如,教室前后、教室内有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的现象;餐厅内外有剩饭剩菜随地抛洒的现象;宿舍内有臭气刺鼻,东西乱摆放的现象等等。

2、上报学校领导

把调查情况及活动方案上报学校领导,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提出“上下齐抓共管,共创文明校园。”和“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指导思想。学校并为此成了了专门领导小组,由韩好典校长亲自任组长,辅导教师及政教处有关人员任组员并具体负责活动的开展。

3、制定活动口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口号是,“我为大家服务一星期,大家为我服务一学期。”

4、确定活动对象及方式

参加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对象为高中

一、而年级的全体同学。活动的方式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卫生值周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

5、严明纪律

参加活动的同学参与学校管理,以学校管理人员的身份出现,他们必须以身作则,己正方能正人。因此要求值周同学必须严肃认真、态度端正,坚守工作时间,不准随便打闹,擅离岗位。都要佩戴标志,服从辅导教师安排。

6、明确职责

(1)明确值周班级职责:

①值周班级的班主任协助辅导教师和政教处有关人员对值周学生进行教育、分工、检查和考核,值周结束后,班主任写出值周总结交给辅导教师。②值周班级的班长负责协助学生和班主任及辅导教师做好值周工作,不分配具体劳动任务。

③在活动中,对不能及时到岗或不参与值周及因值周不认真而出现失误造成不良后果的班级,将扣除班级考评分,并通报批评。

④值周班级的班主任要在下周一班主任例会上,将值周情况进行总结。(内容包括:值周情况、存在问题、值得发扬和推广的方面等。)

(2)明确值周学生职责

①全体值周学生必须服从分工安排,按时到岗,不迟到,不擅自离岗。②按照检查评分标准,认真检查评分,及时公布、总结检查结果。③发现问题及时告知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并上报政教处以及时处理。

④值周结束及时写一份值周总结,评出优秀活动组,总结优缺点,提出工作建议。

⑤不徇私情,公平公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

⑥每位值周学生负责自己岗位区域的卫生清洁,制止自己岗位区域内的在校生违反“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做好记录,交给辅导教师。值周结束写出个人值周总结交给辅导教师。

⑦值周学生按要求领取、登记、交还卫生工具、值勤标志,工具、标志损坏或丢失由个人赔偿。

⑧值周学生在值周期间要各负其责,严禁脱岗、串岗,值周学生的违纪现象将按相应校纪处理。

7、合理分工 根据活动需要,对值周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分工。主要分为以下几组:(1)清洁区组

学生起床后,所有班级由各自班级的值日生到各自分工区域进行认真打扫。早饭后清洁区组开始例行职责,负责检查落实各班清洁区的值日情况。根据要求做好量化积分。其余时间做好保洁工作。另外,对破坏花草树木及校园卫生的行为及时制止、批评并做好记录。

(2)流动值勤组

该组负责协调各组活动,检查各组人员是否在岗及值勤情况,对劳动量较大的组进行及时援助和人员的调配。对突出的问题及时与政教处或辅导教师和班主任联系。活动结束时,督促各组把工具、标志收齐及时交还。

(3)教学楼组

负责教室以外,教学楼周围(如教室走廊、窗外等)的卫生检查,并做好记录。注意,每层楼由一人负责,不准集结成群,以免影响上课。

另外还负责在升旗、上操等集体活动期间检查各班人数,并做好记录。

(4)宿舍楼、餐厅组

该组主要负责以下几项功能工作:

在三餐开饭时间,在宿舍、校园、餐厅、校门口等处值班,检查学生是否有进教室、宿舍吃饭,是否有学生乱扔食物包装、乱倒剩饭菜、浪费食物等不良想现象,如有发现及时制止,并做好记录。

上午和下午对宿舍楼道、楼梯、洗手间等认真打扫,完成后,配合宿舍管理员检查各宿舍内卫生并打分,在宿舍布告栏公布结果。

下晚自习后,督促个寝室学生及时就寝,对违纪学生制止、批评、记录、扣分并及时公布结果。

8、应用表格,强化程序,量化结果

为了在活动的过程中,强化活动的程序,量化活动的结果,特制作了以下六种表格:

分工表:要求班主任在值周前做好充分动员,按表格要求对全班同学进行分工。

值周班工作量化积分评估表:表中提出对值周班级的班主任及学生的工作要求,并对值周情况对值周班级评分,作为本周班级量化积分的依据。

评估表:由辅导教师对本组值周情况作出评价后,再有值周组组长签述意见后交政教处。

积分表:由个值周组根据所负责的部分对各班量化积分。要求公平、公正、合理、准确,扣分要有理有据,并能够向被扣分班级解释清楚。教学楼组扣分要求著名每一节迟到、早退或缺课人次。宿舍扣分要注明班级、宿舍号、床号及扣分原因。

个人总结表:要求每人一份,可写通过一周值勤的感受、收获等。反馈表:将各值周组前一天扣分情况填入此表,并送到对应班级,以便班主任及时了解本班扣分情况,并及时做出处理。

9、活动上岗时间

各组在上午上第一节可前、下午第二节课后,到达辅导教师值班地点,按辅导教师安排到指定地点值勤。上午值勤时间为第一、二节课,下午为第三、四节课。执勤期间,不经辅导教师允许,不得擅自离岗。检查积分应于当晚或第二天早操前统计好,并于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前交给扣分班级班主任。

五、活动结果

(一)领导及教师的体会

对于本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和教师的最大体会就是: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这是和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班主任教师的大力支持,辅导教师和政教处有关人员的辛勤努力,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社会有关人士的理解分不开的。使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成效非常显著。

首先,校园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的夏邑高中,一改往日的“脏、乱、差”的面貌,从南门到北门,从教学区到生活区,从教学楼到办公楼,从花园苗圃到亭台雕塑等等,任你走到校园的角角落落,也难寻片纸垃圾!教室内,桌椅摆放一条线,宿舍内,被子叠放整齐,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窗明几净。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井然有序。

其次,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这项活动的开展,先是顺应了先是管理的全员性原则,让学生明白了先是管理是先是自己的事情。在管理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自主自律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了健康的个性。再是顺应了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原则,抓住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希望独立做事,体验成功的“成人”心理,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 来,做学校的主人。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校,而且大大促进了学生身心的自主发展,培养了自立、自强意识,形成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组织的作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权利,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相互交流的能力。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劳动意识、服务意识、美化校园的意识等等,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让谈、他们明白了作为学校的一份子,要从自身做起,从校园整个大环境做起,替别人考虑,替整个大环境考虑。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与生态效益初探 篇3

关键词:大学校园 规划 生态效益 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24-01

1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概述

1.1 大学校园景观发展史

“大学”的概念最早始于欧洲中世纪,由街道设房发展为相对封闭的院落式大学,后随工业与科技的兴起,大学逐渐走向开放,规模也庞大起来。许多大学开始融入城市规划的手法进行校园格局的布置。二战后校园规划的整体趋势变为综合化,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于是出现了建筑布局的日益紧密,校园功能分区进一步深入细化,街道、广场等城市要素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现代大学校园在此基础上开始关注结合自身的悠久历史文化,打造凸显大学精神与人文特色的校园景观,并且融入生态学理念,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校园”。

1.2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大学校园在景观规划方面的原则主要有人性化原则和生态化原则[1]。当代大学需要追求除了拥有完整的教学、学生住宿、食堂等建筑与相关交通布局,更要设计适合人使用的外部空间,将一些原本相对贫瘠、令人厌弃的场地通过景观改造,例如加入座椅、喷泉、花卉点缀、街头绿地、绿荫植物等城市设计元素,令场地充满安全、诱人、清新感[2],使得原有的空间质量得以提升,而不仅仅是纯粹的传统功能主义布局;生态化原则不仅是校园规划原则,更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大学本身可看作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微观城市”,要充分考虑校园内人群活动对于校园微气候的影响,以及对其内及周边生物的影响、自然生态要素的自净能力等方面[3]。

2 景观的生态性

2.1 景观生态学定义下的校园景观特征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4]。同时异质性是形成不同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大学校园的景观生态结构同城市一样,其生态系统是消费者占绝对优势的,对于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传递都极其地依赖于人工的、外部的输入和输出,生态系统本身是不完善的,因此其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都相对薄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当系统受到干扰时必须以人工方式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

2.2 景观的生态效益

2.2.1大学校园的生态性问题

大面积硬质化铺装势必会导致生态系统物质交换过程受阻,最显著的是水循环无法正常进行,降水只能从排水管道排走,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目前许多大学校园只是机械地修建绿地却没有顾及整体的生态效益,导致人工景观单一,生物量少,景观十分“简洁”;或是建人工湖,湖内水生植物和动物都少之又少,只有密密麻麻的水黾在水面跳跃。这些都违背了打造生态景观的初衷。大学校园的生态性景观建设刻不容缓。

2.2.2 植被的生态学作用

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同时在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以及维持动物、微生物数量,使生态系统有序运转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校园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受当地气候的影响,因此因地制宜发展合适的植被才得以达到改善校园生态的作用。(1)校园植被可以改善微气候,使夏季降温冬季升温。其遮阳作用可阻挡辐射热量;蒸腾作用下吸收大量热量,增加空气湿度。(2)光合作用释放O2为校园带来清爽的学习环境,气体交换的过程可以吸附粉尘,净化空气。(3)树林、地被、草坪均有吸音隔音的效果。校园道路两侧以乔木配合女贞或小叶黄杨,宽度在2~3 m即可衰减交通噪声[5]。(4)植物为校园小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身之所,减少人类活动对其干扰。同时动植物活动也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使生态系统平衡有序运转。

2.3 探析景观的生态效益——以西南大学为例

当代大学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巨型化”的特点,譬如重庆市西南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9630亩,校园内山地众多,植被繁茂,自然生态质量较高。校园植被类型包括丘陵山地常绿落叶自然体、丘陵山地混交人工林、平地落叶阔叶人工园林等,多样的植被类型增强了景观异质性,大面积的植被增加了降水量,且对温度、空气等均有显著影响。同时林冠层、林下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分别为不同的动物、微生物提供生境,植被种类越复杂,动物、微生物也越丰富,系统机能越多样[4]。

校内新共青团花园于2013年改造完成,在尊重原地形的基础上设计与周围建筑风格相符的古典主义园林,包括一块生态性良好的水体,其亲水平台供师生欣赏水中蝌蚪、小鱼和岸边的芦苇、鸢柳,五月份会有大量小青蛙小蟾蜍爬上岸;加上旱柳、香樟、黄葛树等乔木吸引大量鸟类栖息,鸟鸣声不绝于耳,整体构成和谐的生态景观。

生态绿丘是西南大学植被的一大特色,在尽量保留现状植被生态效益的原则下梳理、美化自然林地[6];香樟树既作为行道树点缀道路,同时又可成林供师生读书休闲;雪松、玉兰、罗汉松等高大乔木为校园添加了无限生机。大量地被如红叶石楠、鸭脚木、春娟、苏铁等遍布校园,保持空气清新洁净,并在视觉上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大学校园景观应逐步将重点放到生态效益的创造上来,并非单一地造景;景观的营造建立于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上,继续强化原有的生态特征而不是将其打破另起炉灶。掌握一定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规划设计是打造当代大学绿色校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巴里·W·斯塔克(美),约翰·O·西蒙兹(美)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设计手册[M].朱强,俞孔坚,郭兰,等译.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5]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 篇4

1 以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为指导思想的绿色生态校园

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设计要求, 需要建筑行业在建筑设计观念上, 还使专业技术水平上都要有所突破。迎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绿色建筑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的, 相比较于传统建筑, 在材料的使用和建筑功能设计上, 要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以使建筑投入使用后能够提供更为舒适的空间[1]。绿色建筑是相对于传统建筑而言的, 传统建筑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过程中, 不仅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各种能源, 而且还严重污染了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校园规划中, 传统建筑不仅使用成本高, 而且对于校园生活造成诸多影响。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立, 对于建筑设计以高标准和高要求。

绿色生态校园建筑设计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 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塑造校园生态和谐环境。目前中国校园建设中, 虽然基于绿色生态设计理念对于校园规划和建设以改进, 但是严格而言, 校园建筑设计所体现出来的新的设计思维模式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生态的和谐, 但是, 距离绿色生态校园标准相去甚远。绿色生态校园建筑设计是节约型校园建筑设计, 在校园规划中, 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依赖, 对于各项资源, 包括水资源、能源以及材料等等, 都要力求节约。建立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校园建筑设计是基于节约理念建立起来的, 其中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方式都要做到高效、健康, 通过降低污染,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绿色生态校园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基础上的, 按照生态学原理, 可持续发展要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展开, 那么, 构建生态型校园则需要建筑设计合理, 降低建筑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对于环境资源做造成的负担, 促进校园环境与建筑设计的协调性。

2 绿色生态校园中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2.1 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建筑资源的高效利用

绿色生态校园中的建筑设计, 需要将绿色建筑观引入其中, 要求建筑设计师不仅从绿色生态的角度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 而且设计观念要与时代同步。绿色建筑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在建筑设计中, 在重视建筑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同时, 更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和谐度, 从现代的低碳审美角度, 要求建筑不仅要美观, 还要符合环境保护标准。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资源要高效利用, 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 将绿色生态校园中的建筑设计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展开[2]。

2.2 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节能降耗

从绿色生态校园的角度而言, 按照绿色建筑观进行校园环境设计, 就是要求在校园建筑设计过程中, 将绿色建筑观融入到每一个环节中, 更要考虑到绿色生态校园的设计规划和建筑在校园中的布局, 以避免由于建筑设计的不合理而导致校园环境对于师生产生影响。学校的建筑设计都是按照标准的设计规范来完成的, 特别是校园中的教学楼设计, 要与整个的绿色生态校园规划相得益彰, 其中除了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在校园中的布局以及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之外, 还包括各种建筑基础性配套设施等等, 都要按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出发进行建设, 对于建筑设计要做好环境评价是非常必要的[3]。校园中的教学楼设计仅仅是局部设计的绿色建筑, 其中尚存在着与绿色建筑系统无法协调的地方。因此, 设计人员在对教学楼设计中, 要对于教学楼周围的校园环境乃至学校周边的环境都要有所熟悉, 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予以定位, 以促进教学楼的设计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要做到绿色建筑设计切实可行, 就要将绿色观注入到子系统中, 通过子系统建立起关联, 就可以高效运行, 每一个设计环节都考虑到节能降耗, 为建筑节省能量。

2.3 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中, 以绿色建筑观为原则, 就要对于建筑所处校园环境有所考虑, 特别是教学环境决定了建筑设计手法。地理环境对于建筑设计起到决定性作用, 需要建筑设计中, 要对地形资源合理利用, 诸如, 绿色生态校园的教学楼设计, 要选择使用节能材料, 还要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 要求教学楼要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 良好的自然采光条件[4]。设计内容要冬暖夏凉, 以降低能源消耗。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 还要有限选择本地区材料。建筑设计手法生, 要做到传统而有效利用资源。要做到建筑神态节能, 还要对于建筑的形态进行调整, 避免绿色生态校园中过多的人工环境塑造, 以降低建筑综合成本, 保留自然生态不被破坏, 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生态校园内的建筑设计

3.1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用地规划

按照绿色生态理念对于校园中的用地进行规划, 要根据校园建筑和道路的分布情况进行设计, 包括校园内的建筑、体育场地、校园绿化、道路规划以及广场设置、停车场等等。对于这些校园构成元素, 要合理布局, 无论是地上空间, 还是地下空间, 都要合理利用起来, 更要做到节约用地。学校土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提高利用率[5]。关于绿色生态校园的用地使用, 有关部门作出了详细规定, 要求建筑用地要发挥多中可利用加之, 诸如学校教学楼和辅助用房、学校的行政办公用房等等所有的建筑用地, 不仅要计算建筑本身所占有的用地范围, 还要计算至台阶、坡道和散水外缘。通常建筑的用地面积的计量范围需要界定到路面、广场或者停车场的外缘。校园内除了建筑之外, 还有道路、广场以及停车场等等, 要发挥其生态效应, 就要从安全、便利的角度出发, 将车道设计细化, 包括步行道、机动车道、消防车道要分开设计, 不可以出现道路冲突[6]。

3.2 绿色生态校园的教学用房设计

校园中的教学楼以及辅助用房是重点建筑, 主要包括教学使用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 还包括有公共教学用房以及辅助用房。在教学楼以及辅助用房中, 适应教学空间需要, 要将各种设备设施的官网布线都要设置在隔墙内, 包括水、暖、气、电以及各种通信设备等等, 都要根据教学使用空间做出调整。

基于教学楼以及辅助用房的特殊使用功能, 要求窗户的设计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到采光, 窗玻璃要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不可以一味地从外观角度出发采用彩色玻璃。关于教学楼的外窗设计都要按照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包括采光、保温、遮阳, 建筑的隔热、散热等等都要符合要求。教学楼的室内地面要采取防潮技术处理。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学校, 教学楼的室内地面地面应采取保温措施。做好隔音处理对于教学楼设计是极为重要的, 特别是走道的顶棚以及墙壁, 要要做好吸声处理[7]。

3.3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建筑室内环境以采光、通风控制为主要内容。

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 在采光设计上要做出调整。如果校园的建筑设计为南向外廊式布局, 为了室内获得良好的采光效果, 就需要该选择以北向窗为主要采光面。对于教学楼而言, 不同的教学性质对于教室的采光要求也会有所不同[8]。比如, 美术教室对于采光度要求很高, 按照教室采光标准, 平均采光度为300lx即可发挥教室的使用功能, 但是如果是机房、管道以及楼梯和电梯间等等, 则属于是不需要采光的建筑空间。那么, 美术教室就要选择采光度很好的位置, 而机房、管道以及楼梯和电梯间等最好是设计在建筑物的西北面, 以避免阻挡太阳直接照射。

为了使建筑能够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 在建筑外窗的设计上, 要按照建筑节能规定, 使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 通风换气效果良好, 而且能够起到保温、遮阳、隔热和散热的作用。绿色建筑观要求建筑通风以自然通风为主, 这就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通风设计, 使得通风设计更为理性化, 更好地发挥室内温度控制的作用。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物的通风设计为了获得自然通风效果, 可以使风口处于外围护结构的下部, 在内走道墙上部设计有排风口, 排风口的面积为普通房间面积的1/30。对于特殊的学校用房, 诸如化学与生物实验室、药品的储藏室等等, 都需要强排风系统设计, 采用机械排风通风的排风率要超过75%。排风口要设计在高于地面2.5米之处, 还要注意风口形式, 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抗风性和防尘性, 因此要合理设置防尘装置[9]。

3.4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备设计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中, 建筑设备的设计是最为值得关注的。学校在运行的过程中, 设备使用效率直接决定了能源消耗。那么, 在建筑设备设计中, 要注重供电设施和线路的安全性, 在供电设计和配电设计上, 都需要通过总配电装置和总电能计量装置实施用电设备统一管理, 以建筑的照明用电和动力运行良好[10]。为了提高建筑的照明效果, 学校要将配电系统的竖向贯通井道以及配电设备位置都预留出来, 建筑室内的线路敷设以室内铺设为主。照明线路要做好支路控制, 一般控制范围为2个教师或者3个教室。对于教室意外的照明线路, 诸如楼梯、走道和门厅等等, 都要集中控制。对于具有特殊功能的通道, 诸如疏散走道、楼梯等等, 要设计单独供电线路, 并做好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以应急照明。教室的灯具不得采用裸灯, 要安装高效率灯具, 无眩光灯具最佳。照明光源最宜选择细管径稀土三基色荧光灯, 显色指数Ra大于80。如果教室对于识别颜色有高要求, 则需要选择高显色性光源, 显色指数Ra要大于90。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备设计上, 可以引用智能化系统, 配备有计算机网络控制室、通信网络系统、有线广播及扩声系统以及视听教学系统等等。由于智能化系统的机房所发挥的特殊功能, 加之各种设备对于环境的特殊要求, 因此所设置的位置要避开卫生间、浴室或其他经常可能积水场所的正下方。在布线上, 要将智能化系统设备所需布线通道预留出来。在机房的设计上, 地面为架空地板, 通常机房的设计高度要超过2.50米。由于智能化系统的能源消耗量大, 且布线复杂, 因此, 在组网的时候, 需要采用专业的线缆[11]。

在绿色生态校园中, 广播系统的设计直接关乎到校园风貌。在设计中, 要考虑到教学楼以及辅助用房的需要, 校园操场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广播效果。因此, 在校园的影响位置都要设计有广播支路和扬声器。建筑室内的扬声器安装, 高度要超过2.40米, 线路以暗敷为主。播送学校作息的扬声器要设置在走道等等的公用场所。

按照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对于建筑设备进行智能化设计, 合理的设置和线路敷设, 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还可以智能控制, 以使校园环境资源和能源得以优化。随着建筑能源的利用率提高, 可以获得良好的能源节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中国的校园设计逐渐建立起绿色生态校园新理念。建筑的能源消耗较大, 且对于周围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校园中的各种建筑要采用绿色建筑观进行设计, 就需要从时代的角度出发创新校园建筑设计,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校园建筑的使用功能。教学楼是校园的主楼, 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乎到学校的教学环境。采用绿色设计理念, 就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通风、采光以及建筑辅助设备的设计, 促进建筑与校园环境的协调, 以做到高效节能。

参考文献

[1]林丽梅.浅谈现代绿色建筑设计[J].建筑与装饰, 2008 (4) :33-35.

[2]何积铭.浅谈对绿色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及研究[J].四川建材, 2009.35 (6) :17-19.

[3]宋剑林.论述绿色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及探讨[J].门窗, 2012 (5) :138-139.

[4]张勋祥.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J].工程与建设, 2009.23 (3) :324-326.

[5]刘起霞, 邹昕, 邓俊艳.谈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3.39 (4) :323-326.

[6]王一凡.基于生态理念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设计实录[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2 (S1) :31-33.

[7]陈晨.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前景与趋势[J].江西建材, 2014 (2) :15, 18.

[8]华任杰.浅谈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J].房地产导刊, 2015 (12) :108.

[9]张彤阳.安徽省六安——中绿色生态景观校园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 (14) :8186-8187.

[10]王涛, 李娟.关于生态型校园环境的思考——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现代园艺, 2012 (8) :136.

生态校园作文 篇5

首先,来到生态园的大门,大门是用水泥做成的,是一个拱门,做成了一颗树和一座假山的形状,上面有十分醒目的用红色笔写的三个大字“生态园”。再往里走一点,就到了圆弧形休息区,旁边开着桃花,长着葡萄。到了秋天,葡萄就会成熟。

沿着一段小路,就走到了圆形空地,周围种着六株山茶花,阳光下,山茶花显得格外明艳,有许多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再走进一条小路,小路两旁种着许多杜鹃,栽了几棵柏树,而且还有蓝精灵点缀其中。小路的尽头就是小菜园,那是我三年级时学校开创的,每个班都有一块地,用木栅栏围起来,每块地在1―2平方米左右。我们的地是正方形的,大约有1.5平方米,菜园里,有的班种了大葱,有的班种了莴苣,有的班种了萝卜。阳光下,小菜园的菜绿油油的,十分精神。一阵春雨后,那些菜的颜色更绿了,像是抹上了一层油。有的菜在雨中一动不动地挺立着,有的菜像醉酒的大汉,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有的菜上面积满了雨水,犹如镶嵌了一颗颗明亮的钻石。每次下课同学们都会齐刷刷地跑下楼,看小菜园里的菜怎么样了。无论是哪一种蔬菜,在雨中颜色都更艳了,也更精神了。

构建阅读生态校园 篇6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态

以现代的儿童观、生命观、课程观为指向,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核心,深化书香校园建设内涵,注重硬、软件建设,为师生精神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使阅读成为师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用阅读让师生的精神世界亮丽起来;在已创设的“书香校园”环境下,做到“学校全面构建、有效辐射家庭、尝试向社区延伸”的三者和谐统整。

从环境上构建“阅读生态”校园。学校内绿树成荫,改建的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新芽广场与“聆听”“诗路花语”等充满创意的各类主题雕塑和石刻相得益彰。“小舞台”“涂鸦墙”这两处特别场所的新建则给予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文艺、诵读、绘画方面兴趣爱好的空间。在各类人工设景中还巧妙地将读书、交流、休闲功能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怡人的活动空间。

从功能上提供“阅读生态”场所。新建了“悦读轩”,这是学校教师读书、研讨的园地,教师在这个自己的园地里读教育的经典著作,与教育家们对话,同时也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学校还将图书馆“搬进”教室,给每个班级分配一批图书,充实各班“图书角”,让孩子们足不出“室”就能享受书香。

构建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以现代语文课程观为指导,构建一套适合儿童、适应校情的校本阅读课程体系,总结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理念和基本策略,并加以推广应用;开展丰富的独具特色的阅读活动。

固定式。首先是每天落实,确保每天的晨诵时间、内容、质量。在诵读学校自编《悦读 阅读》一书基础上,补充每天记诵的内容。晨诵的形式多样化,给更多的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

学校特色品牌活动“育才之声”。教师精选优质的儿童读物,通过朗读录音的方式将文字转化为声音,上传到校园网上,现在已经有很多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每周落实。每周一升旗仪式之后都安排了“好书推荐”环节,教师面向低、中、高三个学段各推荐一本适龄读物。同时,我们创新“国旗下讲话”栏目,介绍“版图上的中国”,让孩子们每周都能了解一个省份的风土人情和特色风貌。

每周各班安排一节读书课,在“阅读天地”开展读书指导、阅读欣赏、读书交流等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我们的读书课也在不断探索阅读课型,从读物推荐课、名著名篇欣赏课、读书方法指导课、阅读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读后叙述课、积累展示课、主题单元阅读拓展课着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展示和提升的平台。

每学期落实。“童眼看江城”: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我们不但倡导孩子读文字书,还特别引导学生读“自然”、读“社会”这本大书,并对学生“读无字书(旅行)”进行了建议与要求。我们借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开展主题为“童眼看江城”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开拓视野,愉悦身心,发现美,感受美。

“书香假期五个一”:在放假前夕,学校精心制作“寒假实践作业卡”,其中的“推荐好书”板块对假期阅读书目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同时还布置“书香假期五个一”活动,和父母同读一本书,录一段“育才之声”,写一份书法作品,和爸爸妈妈逛一次图书馆或博物馆,和父母同背一组诗,让这份书香弥漫到家庭与社会之中。

活动式。校园文化活动。“经典浸润人生,阅读成就梦想”:我们不放过每一个能够让孩子们浸润书香的机会,“学雷锋纪念日”我们开展“经典浸润人生,阅读成就梦想”系列活动,班主任和青年教师放学后一起走访学生家庭,为学困生送上了丰富的课外读物。

“诵中华经典 做美德少年”:我们在2014年9月开展了“诵中华经典 做美德少年”活动,让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

“书香江城——全民读书月”:配合武汉开发区“书香江城——全民读书月”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读书活动。如校园书签设计比赛,全体学生选取各种题材及形式,设计从传承文化、贴近生活、与时俱进、校园生活文化、感悟人生等多方面立意,进行单幅或者系列书签设计。

“语文节”系列活动。“手抄报比赛”:学生在画纸上尽情抒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方寸之间展现了文字之美,真正使他们体验到:我读书,我快乐!精美的手抄报也在各个班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

“淘书乐”:10月11日中午,学校操场上,各式小书摊在篮球场一字排开。孩子们怀揣着自己心爱的书籍一家一家地逛,一点一点地搜,找到心仪的好书再和对方热烈讨论着如何交换。整个操场弥漫着书香,也洋溢着孩子们快乐的笑声。

“英语节”系列活动。学校的首届英语节以学生喜爱的圣诞节为主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的环境。“圣诞小百科”活动中,英语组教师施妤带来了“育才讲坛之圣诞小百科”,为全校师生介绍了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故事、西方人的圣诞习俗等等。

传统节日活动。过好传统节日,传承悠悠中华情怀。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我们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由来及习俗,用剪贴和画画的形式办一份小报;收集清明节相关诗歌进行吟诵;向长辈调查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写下开展此项活动的点滴感受。

中秋节前夕,学校对全体学生发出了解中秋传统习俗、搜集中秋经典诗词的倡议。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迎中秋经典诗词朗诵会”。学校还为学生搭建了“中秋寄语微博”展示台,每一个学生自发地写下自己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张贴在微博展示台上。

各班个性化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一至两次与阅读有关的活动。明确活动主题内容,其形式可以是故事会、书评会、辩论会、演讲会、朗诵会、作文比赛、阅读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自编自演课本剧和小品等。

针对低段学生,教师共同筹划了“快乐读写绘”的活动,首先选定一本绘本,年级教师一起研读探讨,再借助午间休息或自习课时间讲给孩子们听,最后周五布置绘本作业,孩子讲绘,家长代笔写。后续的评价是良好的催化剂,教师将有进步或者精彩的绘本上传到班级群空间里,让家长学生共享。

有的班级不再布置抄写的作业,而是让孩子们在QQ群里读书,要求是大声朗读5分钟,朗读流利,无错漏字。到第二天中午“健康电视”时间,会在一体机上打开班级QQ群,让孩子们静息聆听每一位学生在群里的朗读,评选出朗读得最出色的孩子并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朗读经验。

家庭活动。我们鼓励孩子将读书活动带进家庭,建议学生建立家庭藏书柜。开展“我与父母同读一本书”活动,促进父母与子女的读书与交流。发动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建立《读书手册》,记录与孩子一同读书的成长足迹和感悟心得。

培养优秀的阅读指导教师队伍

我们聘请了学科专家,每周下校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进行指导,每一次上课都经历教材解读、试教修改、上课点评等步骤,让上课的教师“磨课”,让听课的教师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低段和高段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相互学习和交融,这样教师的能力将更加全面。

2015年3月27日,我们启动了“悦享·漂书”活动。这是一项针对在校教师阅读素养提升的活动。为了此次漂书活动能真正落实,学校组织专家组为教师精选了各类优秀图书,并在每本书后附上漂书卡,用于记录拿到书的时间和撰写看书后的推荐语,教师读完后利用信息手段传阅书本,真正实现“校园漂书”氛围。

同时学校将每周五下午定为“教师阅读日”,学生放学后,学校教师都会分组集中在“悦读轩”“阅读天地”等场所,开始静心地阅读交流。教师在这个自己的园地里读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教育家们对话。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秀读书笔记”评比,将优秀的读书笔记刊登在《新能量》或《育才青年》上。

(作者单位:屈小青,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才小学;胡瑾,武汉开发区奥林小学)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篇7

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前身为武陵高等专科学校 (武陵大学) , 2004年并入吉首大学, 坐落在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湖南省张家界市城西卧虎山, 背向世界自然遗产武陵园风景区, 面对雄伟壮丽的天门山, 清请澧水河从学校前门蜿蜒流过。校园占地面积83.3hm2, 位于东经109°40′至111°20′、北纬28°52′至29°48′之间, 地势较为平坦, 以山地为主, 全年气候温和, 冬暖夏凉,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 年均气温14~15℃。

2 绿地现状分析

校园绿地主要分为建成和未建成两部分, 未建成的部分为一片山林, 已建成的部分种植有大量的绿化植物, 但仍缺乏系统的管理和规划。从艺术、自然和生态的角度来看, 还存在不少问题。

2.1 植物种类不多, 缺乏季相变化

校园内绿化树种较为单一, 常绿乔木树种偏多, 主要是是香樟和广玉兰。其他树种的数量很少。椐统计, 校园范围内乔木不到30种, 灌木不到20种, 地被植物不到10种, 草坪植物种类更是少之又少。除花坛布置外, 宿根花卉和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很少应用, 因此, 绿化植物形成的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

2.2 造景形式单一, 景观层次单一

在绿地中, 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乔木+灌木+草坪的绿化模式, 少有几处添加了花卉。校园内植物景观多数层次单一, 多层次立体配置的植物景观很少, 像香樟等乔木的树冠下很少栽植其他植物, 尤其是很少栽植中层灌木, 多为乔木和草坪两个层次, 无法体现出其中的层次感。

2.3 缺乏科学性的养护管理

许多的苗木在栽植后未得到良好的管理, 造成植物生长势弱, 部分树种仅仅就是种植在那里任其自然生长, 没有形成良好的景观。园林的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不高。

3 后期校园绿化改造

3.1 增加植物种类, 适地适树

遵循乡土树种为主, 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 同时注重植物季相变化。充分利用张家界本土的一些树种, 如多花含笑、武当木兰、蓝果树、天门山杜鹃、张家界杜鹃、宣昌楠、润楠、加利树等, 不仅独特美丽, 还可丰富校园小气候内的树种资源, 形成自然生态园林景观, 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还适当引种外来植物, 但必须加强对其物种的检疫、检测, 避免其对本地植物群落, 生态结构的破坏。

3.2 优化植物配置, 增加造景方式, 提高景观层次

配置植物要遵循绿地植物的配置模式, 将植物以群体集中的方式进行种植, 起到的协作效应及环境效应都比较强。此外, 还可以利用假山或网架进行立体配置, 丰富配置形式。并且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丰富植物的造景形式。

3.3 加强科学养护管理

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 除了满足植物生理生态、场地功能、视觉景观等需求外, 还必须对植物形成的景观效果进行预见。随着植物生长变化的景观, 对植物施工后要达到预期的体量、季相变化、生长状况等, 就必须掌握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特性, 并结合植物栽植场地、气候等进行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修剪等管理措施, 充分利用现有的树种资源, 科学地引进观赏价值高的本地野生树种和外地优良树种, 这样既增加学校的绿化树种资源, 丰富校园景观, 也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4 校园规划的指导思想

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是, 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建造一个景观艺术感染力强, 生态效益好, 具有特色的校园。

5 校园功能分区及景观规划

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校园根据其功能和景观的不同分为以下几个区:科研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

5.1 科研教学区

该区是学校的核心, 包括所有科研和教学用地, 该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建筑。该区内绿化基础较好, 部分树木成林, 自然景观的骨架已基本形成, 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

5.2 学生活动区

该区是学生宿舍用地, 其主要建筑为学生公寓和食堂以及学生生活服务设施。主要绿地设施为宿舍之间的绿化。以常绿乔木树种为主, 适当选用落叶乔木和灌木, 打破过去普遍种植香樟的格局, 采用灌木花墙的形式, 突出宿舍建筑的基本绿化。同时还要考虑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需要, 采用成丛、成群的种植形式。

5.3 教职工生活区

该区为教职工生活区域, 除教职工住宅外, 还分布有校医院、校园超市等。教工生活区依据建成先后分为现有教职工生活区和新建教职工生活区两部分。现有教工区绿化覆盖率不高, 建筑物比较集中。树木种类较为单一, 主要是玉兰, 樟树, 女贞等常绿植物, 落叶乔木和灌木品种很少, 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为了创造阴凉的家居氛围, 加之住宅楼层之间的距离不宽, 该区应以常绿树种为主, 适当配置速生落叶树木。

5.4 体育活动区

该区位于校园的最里端, 包括篮球场和足球场两部分。周边绿化基础较好, 但活动区绿地有限, 足球场因超负荷使用而几乎变为裸露地, 使用起来不仅污染环境, 还不利于运动者的身体健康, 所以应采用人工草皮。

6 突出“生态、艺术、自然、人文”主题的设计特征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篇8

和谐生态校园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始于规划, 最终落实到校园全体成员的整个过程。作为和谐生态校园的基础, 规划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可想而知。而在着手进行规划之前, 需要明晰和谐校园的理念, 以及进行规划所需具备的视野。本文试图对和谐生态校园这一理念, 以及相继而生的规划思路进行粗略探讨。

1 多义化的和谐生态校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校园仅仅是作为教育和学习生活的配套用品存在, 校园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影响被忽略, 而和谐生态校园的建设, 应该弥补这一缺陷。

和谐生态校园是一个多义化的理念。它不仅仅是花草种植、园林设计, 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具有特色的现代建筑, 或者仅仅是对校园老建筑的保护利用。除了视觉景观的和谐以外, 它还应该是环保理念的体现、校园文化的载体和阳光心理的表现。校园不是一个物质化的场所, 而应该是一个具有自我生命气息和人文理想追求的生态体, 它融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思想于一体, 主动影响校园人的行为与理念, 最终实现校园内的生态和谐。

2 和谐生态校园的规划理念

既然校园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生态体, 那么在进行校园规划时, 就不能用单纯的园林绿化和校舍建筑来考量这个生态体的需求, 而是要从多个层面科学探索。

2.1 景观建设

和谐生态校园, 其基本需要是和谐生态的景观, 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以华中师大为例, 从北门进入校园, 道路两侧绿影摇曳, 山势起伏变化, 营造出宁静空幽之感, 教学楼、办公楼色彩各异, 随着道路迂回叠转而隐现, 这样的景观惹人沉醉, 居于其中怎不神思遐逸, 意兴齐飞?国内有所知名高校, 依山傍湖, 葱茏绿景铺入湖光之中, 本来妙不可言, 但却在这一脉绿色之中建起一座大楼, 阻断山水相连, 看上去十分扎眼, 应该说就属景观规划的败笔。

2.2 绿色理念

和谐生态校园, 需要倡导一种绿色规划理念, 即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保护环境, 在发展建设的同时尊重自然。环保理念应该深入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中。近年来, 许多学校对校园设施的选取使用更加科学、环保, 例如高大树木种植要不干扰校舍采光、通风, 选取吸取粉尘、杀菌能力强的植物, 选取有利于调节温度的植物等等;又例如教学楼的建设, 在材料选用上节能增效, 注意不破坏校园的环境等等。同时, 这些规划也作长远考虑, 避免短视行为。

2.3 人文精神

校园规划需要具有人文精神, 也应该对校园人进行人文熏陶。比如在校内建筑的外形设计上, 有的学校追求朴实、厚重, 有的学校追求创新、现代, 营造出的风格就不一样, 也彰显各自的特色, 而这种人文特色, 将成为校园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也将融入这所学校的校风校貌。

3 科学规划的几个思路

和谐生态校园需要科学规划, 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规划呢?以下笔者提供几条思路。

3.1 科学合理规划, 以人为本

校园建筑最终目的是人, 让身处其中的校园人感到生活得舒适, 精神世界得以舒展, 是和谐校园规划首当其冲的任务。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是以人为本的基础, 如果校园建设不能尊重自然环境, 减少环境污染, 反而阻碍人与自然的沟通, 当然也算不上以人为本。

3.2合理配置资源, 减少浪费

进行合理的校园布局, 使校园规划具有前瞻性, 减少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校园最大的浪费在于重复建设, 而重复建设正是由于规划不合理造成的。许多学校在兴建时, 没有综合考虑学校快速发展的可能性, 对地形、建设能力等方面了解不够, 导致许多校舍建成后马上陷于不实用或落后的尴尬之中。

3.3 汲取传统精华, 广纳博收

传统优秀建筑是一笔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 无论是中国古典的园林艺术, 还是西方杰出的江建筑艺术, 都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这些优秀的艺术成果之中, 往往包含着和谐的理念, 常常为后人所不及。所以从这些理念中汲取精华, 就成为建设和谐生态校园的一条捷径。

3.4 适应学校特色, 深挖资源

北京大学未名湖的自由浪漫, 清华大学清华园的严谨励志, 武汉大学的樱顶、老十八栋的疏朗, 华中科技大学纵横笔直的路网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 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特点, 有独有的历史和人文底蕴, 这些资源应该大力挖掘, 并体现在新的规划设计中, 保留、合理利用历史遗迹, 用创新的手法展现深厚的底蕴, 有利于增进师生对校园的感情。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宋泽方, 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篇9

关键词:山地校园,生态型景观,山水环境

自然、幽静的林荫道穿梭与环绕在群山之中, 茂密的山林赋予校园童话般的迷人气质, 山地的特殊地形构造使得校园建筑此起彼伏、错落有致。从校园小道迈进山坡上的教学楼, 需要步步为营, 盘旋而至, 仿佛在告诫学子“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朴道理——这是漫步于武汉大学, 一所典型的山地校园给人留下的美好印象。

山水哲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脉”, 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无不建在名山胜地与风景优美之处。从古代书院到近代史中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 都体现了“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人文理念, 充分反映出校园建设与山水环境的关联。

然而, 随着人类需求的增加和对自然改造能力的不断加强, 不尊重山地特质和过度的建设开发已经远远超出山地资源的供应能力。山林生态失效对人类的惩罚近年来正不断浮现, 山体滑坡、洪水成灾、山林大火、沙尘侵袭……如何使人类和生态在可持续中不断发展和共存, 规划和建设具有山水形态和人文品质追求的大学校园, 实现山地校园生态型景观, 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方向, 也是当前校园建设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对建设我们的大学校园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文化的高地”有深刻的意义。

1 项目概况

百色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坐落在广西百色市城区, 学院占地面积127.67万m2, 分东合、澄碧两个校区, 校舍面积约13万m2。近年来, 百色学院发展迅速, 现有的东合校区校园用地面积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因此扩大校园规模、建设百色学院澄碧校区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百色学院澄碧校区位于百色市东北郊澄碧河畔, 盘百公路东侧, 离百色市中心区约6km。本次规划范围99.87hm2, 东西方向长约1470m, 南北方向长约1210m。澄碧校区处于低缓起伏的丘陵河谷小区, 山水特征明显, 山水格局完整, 西邻澄碧湖, 地势东高西低, 逐渐平缓。

2 构建山地校区生态型景观的理论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的概念最初是由著名学者钱学森提出。山水泛指大的自然环境, 城市则泛指人工环境, 山、水和城市三个要素是可以也应该相得益彰的。

“山水城市”的构想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展开, 涉及山水美学、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文脉继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边环境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山水城市”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和谐, 重视对环境的研究和保护, 要求设计师更多考虑城市环境整体和生态平衡。

2.1.2 大地景观规划

大地景观规划由著名的景观建筑师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提出, 其中涉及组群规划、生态决定因素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结构、各种方式的交通运输设计、社区规划、水和空气的保护以及动态的保护方针等。大地景观规划中论述的种种问题、观念、理论和对策与当今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贴近, 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2.1.3 生态学、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

生态美学以人和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将生态学的理论和生态价值观引入美学领域, 深化了社会对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关系的认识, 拓展了美学的研究范围, 从而形成了生态美、生态审美、生态艺术等新概念。

环境美学以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以及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

2.2 设计原则和方法

2.2.1 自然主导原则

山地区域在我国分布广泛, 在建筑学范畴中, 无论是高原山区还是海滨平原都是地势起伏不平的山地环境。抛弃地形限制, 盲目地进行平地化的规划对学校生态环境和经济投资都是破坏性的打击, 对所处不同环境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了解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山地校园介入山地环境的成败。因此, 山地校园生搬硬套某种模式对山地环境进行规划是行不通的, 应采用因地制宜的灵活布局。

2.2.2 环境设计人本化原则

针对山地校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山地特征, 在规划设计中应当结合山地传统建筑文化、地域文化和校园山地环境, 营造丰富的校园环境与建筑景观校园。同时, 还应因势利导, 顺应地形、地势, 营造层次丰富的校园空间。

2.2.3 强调山地环境完整性原则

优美生动的校园景观是山地校园形态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原生性和人工性结合是山地校园的景观的特点, 充分利用原生性景观是创造山地校园特色的重要原则。原生性的视觉客体主要包括山体、水体、植被等,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加以保留和利用这些元素。同时, 对于人工景观系统的建立, 则需要达到多层次的视觉景观特点。

3 实施策略

3.1 设计对策

3.1.1 山地环境评估

在规划设计适宜澄碧校区生长发展的各要素之前, 首先要对山地环境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估, 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方面。

(1) 自然要素——未被发掘的胜境幽谷

百色学院澄碧校区处于低缓起伏的丘陵河谷小区, 地势东高西低, 山水特征明显, 格局完整。山谷在不同高程上分布呈线状排列的山塘, 由西向东呈“Y”字形展开, 将校区分为三大块:北坡、南坡和半岛。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将雨水于中间山谷处汇集成深浅不一的冲沟和水面, 地形复杂, 有岗岭梁谷、坡坪场坳等, 空间形态变化丰富, 错落有致。现状高程介于109m~317m之间, 相对高差较大;现状地形坡度较大, 40%~90%的坡度占相当比例, 15%以下坡度的用地很少, 道路与建筑的建设需做特殊处理;以南向坡与北向坡为主, 西向、东向坡较少。

百色学院澄碧校区的用地范围内植被茂盛, 物种丰富。有大片未经开发的自然山林, 土地肥沃, 植被茂密, 原始生态环境保持较好, 不仅分布有油杉、棘树、栓皮栋等树种, 还有金银花、首乌、鸡骨草、千里光等上百种药材, 芒果、荔枝、龙眼、香蕉、沙田柚等多种亚热带果树在校区内也随处可见。

(2) 人文要素

百色历史悠久, 山川秀丽, 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更是邓小平等同志领导和发动的百色起义的发祥地、红七军的故乡, 是一片洒满先烈鲜血的热土, 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百色学院在这个革命老区生根发芽, 已有70年不间断的办学历史, 校训“志远行敏, 德高业精”传递出百色学院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和办学态度。

领会百色学院的文脉底蕴, 对澄碧校区营造一个赋有乡土环境视觉记忆的景观空间和精神场所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3.1.2 校园功能结构把控

山地校园是山地群体建筑的组合, 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 各功能分区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 最终形成具有山地校园特色的空间环境。规划依据澄碧校区地形地貌“两边高中间低”的特征, 注重公共教学空间的向心聚合与生活空间的生态形分散布局, 因地制宜以中轴为公共开敞空间, 两边为公共教学空间, 靠近山顶为学生宿舍等“由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逐渐过渡”的总体布局方式, 形成“一轴一心、山水夹峙、组团布局” (见图1) 。

“一轴”——以入口区为起点、经由轴向步行广场、体育馆、轴向景观水系, 最终到达图书馆、主山景观亭和主山山脉的功能景观轴线。

“一心”——以东区校园中部水体为核心, 以图书馆、公共教学楼、会议中心等主要公共建筑围绕而成的校园核心景观区。

“山水夹峙、组团布局”——充分依托自然地形形成的南北山体天然屏障, 并利用山嘴、山腰、山坳等不同的地貌特征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团式布局, 形成建筑散落于在山水中的空间形态。

3.1.3 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校园景观结构

百色学院澄碧校区的校园景观是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巧妙结合, 中轴线大强度人流、交通流通过景观空间, 造成景观系统的相对开放;人的活动及所创造的信息流渗透到环境中, 以“集天地之美, 明万物之理, 以聚学海”的设计理念构建校园景观并赋予其文化特质和视觉多样化。通过分析高校校园景观结构及其内部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动态变化, 得出高校景观内部的变化规律和结构特征——“一心、一轴、四园区、五节点” (见图2、图3) 。

“一心”——以学海景观区为核心;

“一轴”——贯穿整个校区的景观轴;

“四园区”——以居住区为主的四个主题园区分别为“兰园”、“馨园”、“竹园”、“茶园”;

“五节点”——位于中轴线上的景观节点, 自西向东分别为澄碧流芳、志远广场、绿语方舟、博思聆涧、学海、书山。

3.1.4 建筑形体创新

分析校区内复杂的地形, 为保护山体结构, 节约土石方工程量, 争取建筑空间, 竖向设计应顺应地势, 使建筑群顺山势布局, 形成良好的山地建筑特色。设计以尽量利用自然地势为原则, 依山就势, 合理利用错层、架空、下沉地坪、标高错落等布置手法, 使建成后的校园参差有序、高低错落。建筑根据地形大小的不同, 采取与等高线平行或垂直两种方式。

(1) 大型建筑

大型建筑依山就势, 建筑层层爬升。充分结合山地的地形特点, 使建筑尽可能显露最大的纳风面, 从而达到自然通风与生态节能的效果。建筑的形体组合也注意了有山谷向上观看的视线通道, 山景成为景观元素引入建筑和庭院中, 形成“山中见校, 校中见山”的校园景观。

(2) 院系办公楼

院系办公楼底层架空, 营造空气流动的院落。建筑底层架空, 可以使院落建筑前后的空气流动提供条件, 使整个建筑群体空间达到理想的通风效果。

(3) 公共教学区

公共教学区采用了开敞与围合的建筑布局形式, 收放有致、空间舒展、视线通透。采用连廊、底层架空、相对高差、平台等手法打破封闭的建筑空间, 引导景观视线, 形成开敞通畅的景观环境。

3.2 实施效果

根据上述设计, 百色学院澄碧校区的校园景观实施效果良好 (见图4) 。

4 结语

山地校园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 其规划方法和原则都区别于一般校园之处。山地校园的生态型景观设计, 应全局考虑其整体构成的系统与山地环境之间的关系, 才能得到良好的环境提升, 以达到一种和谐共生关系。应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校园形态的构筑上, 应顺应自然山体形态, 减少对山体形态的破坏;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上, 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在校园视觉景观的建立上, 注重将山体自然环境纳入到校园景观系统中;在文化的形成上, 引入山地文化, 造就山地校园独特的文化现象。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篇10

1.规划设计理念

丘陵地区的校园规划遵循因地就势的原则,尊重环境,保留原始地景,让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巧妙地利用基地丰富多变的地形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规划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是规划能否成功的关键。故我们用“尊重环境、生态和谐”的设计理念来指导规划,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控制保护植被良好的山岗,建筑不占用山体,保护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敏感区,尽量让原生态环境作为校园景观的主体与背景,创造生态景观意义的空间。

(2)利用水渠、池塘在合适的地方创造具有生态意义的景观湖面,以提升校园的生态景观质量,山水相映。

(3)界面处理时,在校园建筑临城市一面,退缩红线20m,并以植被相间形成绿色屏障,隔音减噪。

(4)借鉴园林设计手法,在入口主轴线上采用了逐步抬高、收放结合的广场形式,增强了主轴线的严谨气势,同时在主广场利用对景的手法,让人们从湖岸欣赏到近景图书馆,中景体育馆,远景运动场、学生生活区的图画,自然展开。

(5)采用场地环境优先的设计方法,将优美、好用的地段作为人们的活动场所,把景观欠佳、地形复杂的地段用以建造楼房,使建造与美化统一起来。

(6)节约用地与尊重自然环境相结合,建筑布局疏密有序,组团布置在满足间距要求的条件下,相对紧凑排布,并留有发展空间,同时也适当利用地下空间,让环境、建筑、景观与人的活动保持平衡和谐。

2.结合丘陵地形、有机发展的总体布局

2.1理性与浪漫交织的规划结构

丘陵校园的空间结构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活泼的有机生长的态势,体现在规划布局上是对所处地域环境的尊重与利用。树立校内与校外协调、校园自身整体以及建造活动与环境保护相联系的生态观,在对现状条件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本方案采用“不对称的平衡”手法,根据城市高压线等因素,将主轴线置于基地偏东,并把教学建筑布置在主轴线南边和东侧,围合主教学楼前的主广场,主广场西边向湖面开敞,同时在广场西南角临湖布置的图书馆、湖西岸布置的体育馆等建筑在体量和位置上平衡了整体构图,保持了广场湖面空间的“围合”完整,又有山水相映的生动景观,体现出丘陵地形自由变化的特点,加强了空间的联系。由于地形的变化,有时不能过分强调空间轴线的平直和两翼的对称,常常要根据形势作出退让和起伏变化。我们采用纵向实轴与横向虚轴相互交替的方式,形成层次丰富、通透、活泼的空间秩序(图3)。

2.2与自然生态有机共融的规划布局

丘陵地区大学校园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一般来说,应尽量保留基地中的主要山体,特别是基地周边的山体,它们能成为校园的绿色屏障,阻挡外界的干扰,使校园建筑掩映在群山环抱之中,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校园的标志性建筑通常布置在校园主轴线上,依山而建,控制空间。丘陵山岗应留作景观元素,利用山体之间的谷地和山坡下的台地布置各功能组团建筑,这使各功能区之间以绿色空间的形式过渡,模糊了界限,改善了局部小气候,同时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休憩场所(图4)。

规划中把校园教学区布置在基地中原有植被少、坡度较缓、空间视野开阔的台地上,有利于营造生态、积极的校园主体公共空间;学生生活区因功能单元面积小,结构比较规律,常结合复杂地形进行灵活布置,设置在朝向好的坡面;体育馆、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等兼具为社会服务的项目,以及办公楼等对外联系较多的项目,通常临近城市干道布置,并与校园主入口有便捷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体育运动区需要较大面积平地,对校园的布局影响较大,通常宜布置在地势平坦的低洼地,既可减少填挖土方,还可以减少对其他功能区的干扰,满足视线通透的需求。

2.3与山地形态有机结合的外部交往空间

建筑的外部空间是构成环境的主体,在总体规划时应把相对平坦、起伏小、环境视野好的丘陵作为人们活动的场地;建筑设在起伏大、山体植被已被破坏或不易形成整体景观的方位,建设时配合环境设计体量与形式,修复和美化环境。这种场地环境优先设计的理念在丘陵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但可以节约土方,实现对环境的尊重,而且建筑又成为环境中的景点,建设的过程转变成美化环境的过程。

广场通常在校园中占核心位置,根据场地环境优先设计理论,“占核心位置的场地空间形态和尺度设计要恰当,与周围建筑呼应成趣,给人美感和激情。”1)方案中,我们首先确定从校园主入口指向后山的主轴线,在主轴线上设计了入口交通集散空间、过渡空间和中心广场三个逐级抬升的广场,中心广场是主景,面积较大,地段最好。其次采用界面特色新颖的手法,将中心广场东面以公共教学组团围合,西面以图书馆与景观湖围合,水系园林弱化了广场西面的边界,并与其自然顺畅地连成一体。在广场上凭湖而眺,视野开阔,建筑与生态丘陵尽收眼底(图5,图6)。

水可以让校园空间景观充满灵气,设计时应先根据基地现状水系进行汇聚和放大形成湖面,因为湖水不仅可以美化校园景观,还可以作为雨水调蓄器、防洪蓄水池和消防水体,并利用橡胶坝来调节水量。

2.4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

大学校园应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规划应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能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校园今后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和体育运动区都预留一定的用地,以满足学校未来的发展(图4)。

3.顺应地形坡度,灵活组合的交通系统

3.1结合地形、人车分流的道路骨架

丘陵地区大学校园的道路蜿蜒弯曲,正体现了校园独特的个性,给行人一种独特的体验。规划中,校园主干道成环状设置,尽量顺应山体等高线,平缓而经济。

由于校园人流量大,各种不同形式道路往往相互融汇,因此“人车分流”尤为重要。通常是在校园的核心景观区与主建筑群区考虑步行优先,主要机动车交通安排在外围,减少与步行者交叉,营造人车互不干扰的校园环境(图7)。方案中,我们在教学核心区的外围设置环形机动车道,将校园的主要建筑群串联起来,各组团、各建筑之间采用步行道联系为主,让学生能安全、便捷地往返于各功能区。建筑组团内部的庭院应完全步行化,车辆绕组团外围行驶,既满足消防的需要,又避免对组团中心的穿越。还可以根据地形,通过廊道、坡道、广场、台阶等多种形式衔接车行道与步行道,便于行走、骑自行车和休息交往。

3.2形式多样的步行系统

为了实现校园步行系统与公共空间的有机共生,应该提供步行空间的多样性:首先,可以通过建筑首层架空的方式将室内外步行系统有机交融,这有利于自然景观的渗透,取得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对视觉通廊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将学生宿舍与部分教学楼底层架空,使之与中心广场两侧的生态步行林荫道、文化广场和滨水景观步行带渗透,共同构成生态、安全的主要步行线路(图8);其次,建筑中的一部分,如廊道、骑楼等,可以解决地形高差问题,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并达到框景的效果。方案中,公共教学组团与学生宿舍组团就是通过廊道来解决室内外高差,使用者可以通过室内直接到达另一个标高区域,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廊上廊下与主要步行系统相互渗透的多层交往空间;此外,步行系统还可以与绿地景观、小品、标志物等对景,形成良好的休憩空间和文化氛围。

4.融入自然的绿地景观系统

校园绿地景观系统是由自然和人工复合而成的环境风貌,关键在于建筑与自然的整体艺术效果,既要注重建筑空间形态的创造,又要综合考虑自然、场地环境等因素,创造建筑与环境对话、呼应,室内外渗透的绿地景观视廊和庭院。

规划中,我们通过四个层次来构建绿地景观系统,即:建筑庭院空间——建筑组群绿化空间——山水广场相映衬的核心绿色空间——校园与城市的过渡空间。建筑庭院空间是由建筑围合而成,是校园中最常见的场所,其景观的设计应亲切,通常在园林景观的基础上适当配置一些休息椅、小路等;建筑组群绿化空间是各种不同功能建筑的外部体系,通过建筑首层架空和建筑间的廊道,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与庭院空间相互渗透,连续地围合成一个生态环;山水广场相映衬的核心绿色空间是校园整体绿地系统的统帅,应以自然、生态为基调,保持生物多样性,从而维持校园绿地景观系统的稳定性,使校园更近似自然,这种以中部自然植被大块区为中心,向四周契入的放射环状绿化系统,对丘陵地区大学校园比较有利,不仅有利于保护原生态环境,提高校园的生态质量,而且使校园成为学生认识自然的教育基地,对提高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也有重要的作用;校园与城市的过渡空间是对周围环境的叙述和延伸,通常以山体为过渡,使校园建筑与城市保持一定的退让距离,并使校园景观与城市景观有机共融(图9)。自然驳岸、广场与湖水直接,加大了中心开敞空间,显山露水,取得了从广场纵深立体观赏校园景色——学生的学习、运动、生活的良好效果。

5.与环境协调的建筑体形

5.1建筑群体组合依山就势

场地环境优先设计决定了建筑单体所处地形的复杂性与用地的局限性。为了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相融共构,建筑群体组合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建筑有合宜的体量分散组合,紧凑有序,与场地有良好呼应;二是建筑应有良好的朝向;三是“节地、节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在丘陵环境中,建筑体量适度合宜尤为重要,尺度过大会缺乏亲切感和人情味,因此建筑体量应合宜,对标志性建筑可适度放大。由于场地环境的优先设计,让建筑应顺应场地形态作出回应,场地围合界面的建筑立面应连续、完整,过渡自然。方案中中心广场东界面的教学楼之间、以及与广场北侧的教学主楼之间通过廊道连接,形成完成连续的界面,与广场形成良好的呼应。

从风水的角度来说,应充分利用丘陵地区得天独厚的山水格局,使建筑取得背山面水的优良风水之势。但切忌随意转变建筑的朝向来获得图面的美观,采用正确的朝向、合理的平面布置,将有利于建筑的采光与通风,可以节约空调用能。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在地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校园的广场、运动场、集中绿地等地下资源进行开发,将一些附属用房,如:停车场、超市、餐厅、娱乐设施、污水处理厂等,尽可能建于地下。开发地下空间不仅可以节地,而且可以改善室内微气候,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防震、防灾,并保持校园土地的完整性。

5.2建筑形态与丘陵环境相协调

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丘陵地区大学校园的建筑往往不可能完全置于平地上,其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根据场地环境来设计建筑,把“经济实用”放在首位,创造出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建筑形态(图10、11、12、13)。

方案中,为了突出教学主楼的标志性,我们利用高差,采用室外台阶与花坛相结合的形式,突出主体建筑的气势,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公共教学组团则采用中国古代书院典型的院落式空间结构,为了亲近自然,平面规模相对较小。建筑单体还可以采用坡屋顶或跌落的形式,并作层台状的绿化处理,使建筑整体形态融入到自然环境中。用地紧张的校园,可以将建筑设计成部分掩埋于地表之下的覆土建筑,使其能向上下左右发展,没有太多限制,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原有地貌,而且扩展了周边的休闲活动场地,使屋顶空地真正成为充满绿化的界面空间。宿舍等体型较小的条形板式建筑,可以划分为几段,以首层架空、层层退台的方式爬上坡地,有效地减少了建筑基面与山地地形的对接。

在建设中提倡就地取材,在建筑立面造型上,可采用一些设计手法来适应当地的气候。由于南昌夏季炎热,我们采取建筑外墙出檐遮阳及屋顶棚架等方式,既能达到节约能源、调节室内外温度平衡的目的,还能形成建筑的统一风格。

结语

丘陵地貌对大学布局而言,既是规划的制约因素又是创作的源泉,当前我国校园建设所面临的土地资源匮乏、地域特色丧失等问题,生态设计理念使得丘陵地区大学校园建设更趋多元化、个性化。它强调在满足大学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必须结合自然环境,从总体布局、交通、景观、建筑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规划设计,注重规划设计的创新性和经济性结合,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校园。

注:参加本次规划的主要人员还有:陶金、聂明魁、任栋、谢松武、曾啸华。

参考文献

[1]肖大威,谭玉菩,许吉航.场地环境设计法初探[J].新建筑,1999(3).

[2]肖大威,陈军,王璐,许吉航.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古镇中心广场方案创作方法思考[J].建筑学报,2002(9).

[3]何镜堂,涂慧君,邓剑虹.共享交融有机生长——浅淡浙江大学新校园(基拙部)概念性规划中标方案的创作思想[J].建筑学报,2001(5).

[4]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

构建文化生态 打造书香校园 篇11

一、培养学习型的教师群体,用阅读提升教师素养

一位爱阅读的老师,必定能带出一群爱阅读的学生;一群爱阅读的老师,必定能创设一个书香校园。因此,培养教师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让阅读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用阅读提升教师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习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1.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

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源泉和不竭动力。在工作与学习中,我们要求教师把由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知识、技能转化为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又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反思当作课题来研究、学习,在工作中学习新技能、新方法并促进专业知识的成长,从而达到工作与学习的完美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努力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多年来,学校在广州大学唐迅教授带领下坚持每周一次的科研例会学习,学习陶行知的人格教育理论,并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融会到课堂教学中,再升华总结出学校的《课堂有效学习活动辅导操作规范与评课规范》。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引导大家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的学习,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善,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又极大地激发起教师更强的学习欲望。这样,学习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进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2.树立自觉的终身学习意识

教师要成为高素质学习型人才首先自己要成为学习型教师,要树立自觉的终身学习意识。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教师更应率先垂范,努力成为全社会终身学习的表率。

学校开展了教师每月三读的读书摘录活动。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书籍给予老师们极大的启迪,使老师们收益良多。及时地让老师们进行反思,写读后的随笔也使他们的教学水平突飞猛进。

为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学校还结合“书香溢朝天,博学好成才”的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了读专著、赏名著、颂经典、写反思等系列读书实践活动。提倡教师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重点精读经典名著,力争读深、读透,读有思考,读有感受,读写同步,经常性进行教育反思,形成优秀教育随笔。学校给每位教师赠送了《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孙云晓的《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和《中日夏令营的较量》、周哲的《新背景教师人文读本》等书籍,掀起了品读中华经典美文和教育热点书籍的热潮。学校成功举办了教师“读书沙龙”,教师们踊跃发言,交流自己品读《论语》和《庄子》的心得,讨论教育的热点焦点问题,将读书思考向更广的时空延伸。几位老师代表还向全校师生、家长介绍了自己读书的经验。

终身学习,广泛阅读,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实现专业成长。

二、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习与学生相伴终生

小学阶段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光,培养学生的自觉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让学习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让学习与学生相伴终生,让学生的未来更精彩,是建设书香校园的根本目的。

学校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活动来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认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那些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衬着理性光辉的言论著作,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境的诗词曲赋,对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文能力,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等方面,有着无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名著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种最好的学习语言和精神提升的途径。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背诵20首中华古诗,为此,教师们自编了教材,开展“每周一诗”活动,每周三下午由语文老师轮流用广播向全校学生讲解和教读一首经典古诗。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还开展了各年级的默写古诗文比赛,举办了演绎古诗文的精彩表演。通过这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淀经典文化,储备一生有用的东西。

为推进书香校园的进一步建设,学校开展了以“书香溢朝天,博学好成才”为主题的系列读书活动。为了给广大同学提供读书交流的平台,学校举办“快乐图书超市——传递知识与文明”活动,本着“您的多余,我的需要”的理念,引导同学们将自身不用的书籍拿到快乐超市展示、交流、拍卖,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暑假期间,学校倡议同学们每人读一本好书,与广州购书中心一起进行评选“阅读之星”的活动。同学们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下来,填写读书卡、做手抄报、做名言书签、做剪报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充盈了同学们的假期生活。暑假后,学校举行读书节成果汇报活动,各班一期期丰富多彩的墙报、一本本内容精彩的读书手抄报集展示了同学们暑假的读书成果。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活动,掀起了校园读书活动的高潮,师生们共同参与,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在活动中获得提高。

此外,老师们还通过语文课、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写读书心得和读后感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通过阅读经常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实自己的心灵,使孩子们真正做到与书同行,与美同在,共同感受文学之美,尽享读书之乐,真正培养起学生热爱读书,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倡导学习型家庭的建设,让家庭浸润书香

家庭是学校的延伸,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积极倡导亲子阅读,倡导学习型家庭的建设,把阅读从校园延伸到家庭,让家庭浸润书香。每年4月23日学校都会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举行快乐读书节活动,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发出建设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读书倡议,并邀请几个学习型家庭作精彩的经验介绍。学校向全校家长发出倡议书,倡议家长创建以“重家教,重学习,做孩子的好榜样”为主题的学习型家庭;创造“人人有书读,家家飘书香”的良好家庭学习氛围,要求每个家庭努力做到:

1.每年至少订阅一份报刊、一种学习期刊;

2.每学期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

3.每两周至少进一次书店(图书馆);

4.每天与孩子同步学习,至少看书学习半小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5.每天看(听)一次新闻;

6.和家人一起开一次“家庭读书会”,交流心得体会。

自从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以来,家长的读书风气越来越浓厚,读书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许多家长还利用休息日陪同孩子到书店看书、购书,家庭阅读的氛围逐渐形成。

书香校园的建设为校园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通过书香氛围的养炼,师生们多了些书香,少了些浮躁;多了些干劲,少了些疲塌。阅读,滋润了师生的底气,给予了师生灵气。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让学生心中永远有梦想。更重要的是,书香校园浓缩了校园文化精髓,积淀了校园文化底蕴,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是锻造一流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素质教育下一种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篇12

现代教育观念的普及、教学方式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校内人员的变化对高校校园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生态道路是人们在校园内行进的载体和校园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安全、顺畅便捷、环保美观的高校校园生态道路系统是现代高校校园的体现,本文从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对现代高校校园生态道路系统规划问题进行了思考。

1 高校校园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开放,使得高校周围成为该地区最具活力的人员聚集区、最有人才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区和最有潜力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在新态势下,高等院校的发展总体呈现出以下趋势:

1.1 资源共享

新建设的大学正尽可能地做到了包括公共教学设施、信息资源、文化、体育等在内的校际资源共享,直接减少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性投资。随着高校区域信息、文化、艺术、活力综合高地作用的日益凸显,高校内的文艺演出场馆、运动场馆及自然人文景观等设施还可为整个城市所借用。例如杭州在2004年举行的第七届艺术节由于音乐厅等观演性建筑的紧缺,杭州下沙、浙大紫金港大学城内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提供了必要的演出场所,中国人民大学游泳馆、清华大学校园的对外开放均体现了高校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

1.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除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外,高校周边多是青年群体的聚集区,附近生活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的增加及房屋的出租市场的火爆促进了消费,从而促进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高校校园内环境优美,具有丰厚的文化传统和人文内涵,据有关部门研究调查,高校会是未来的旅游新热点,进而促进周边经济发展。

1.3 提供就业机会

高校或生活区内一些必备的多样化生活、娱乐等设施,除了提供给高校及附近的居民必要的需求并促进消费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校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大批人才提供了相当规模的就业岗位。

1.4 缓解城市压力

由于教育建筑产业的特殊性,高校园区对人口具有特殊的凝聚力及吸引力。除基本的校内人口外,相关的产业及服务性行业的人口,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交通和生活的便利性,带动了周边地块的居住价值和商业价值,更多的城市人口选择在大学校园附近居住,新建大学城选址多在城市的郊区或者远郊,大学对多样性人口的凝聚能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缓解了市区的交通、居住等压力,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化和城市周边经济发展。

1.5 营造城市绿洲

高校校园道路以行人和自行车安全便利通行为主的特点,要求道路两侧需要有较强的遮荫功能和景观功能,这就需要在主要通行道路两侧种植大量遮阴乔木和景观植被,同时,高校内分布着大量的绿地、广场,将自己同城市内部的噪声和活动分隔开。大学校园提供给人们安静、悠闲、引人反思、净化心灵的清静之地,同时也是城市的绿肺[1]。

2 校园生态道路综合要求

2.1 校园生态道路系统重要性

高校校园道路系统作为高校校园建设的中药组成,体现着整个校园规划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和理念的现代化和人性化程度。校园道路作为大学校园的骨架,除了担负校园交通的重要作用外,还起着展现大学校园景观和联系校园各功能区的景观廊道等景观方面的作用。

2.2 校园生态道路系统的综合需求

校园生态道路系统的建设主要是满足多层次使用者人群的使用需求,为此,根据对现有道路系统的使用情况及文献总结,建设高校校园生态道路系统的主要需求如下:

(1)学生上下课时段能够确保通行顺畅,并可保持一定行进速度;(2)沿主干道路能够顺利到达办公楼、体育场、礼堂、重要实验室及各个学院办公主楼等主要功能建筑群;(3)保证校内大型车辆与非机动车辆及行人并过通行,采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离布置,确保行人安全;(4)全部运输道路设置减速带和限速警示,部分支路及景观道路采取限制机动车通行措施,确保行人安全;(5)单独设置机动车限行广场,在主要办公区及接待区设置专门停车场;(6)主要道路及广场设置路灯照明,便于行人安全通行和活动;(7)在绿化区域设置弯曲景观小径,便于师生散步休闲、晨读晨练;(8)在学生宿舍区、餐饮区和教学区连接的干支路需要遮阴乔木,同时用于多风时节遮挡强风。

2.3 校园生态道路规划原则

校园生态道路设计,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因素和功能需求,来合理设计校园道路系统,构建合理的校园空间格局。

高校校园道路系统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新校园的兴建可以完全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进行校园生态道路设计,现有高校校园针对已有道路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按照校园生态道路设计的基本思想,逐步实现校园道路系统的合理化、生态化、规范化校园生态道路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高通达性原则,确保师生出行便利;

(2)便捷出行原则,确保步行、自行车的优先地位;

(3)对外通连原则,促进校园与城市交通的衔接与流动;

(4)安全通行原则,限速限入,保证照明;

(5)生态舒适原则,实现校园道路生态美观;

(6)内部策略优化,确保校园交通通畅[2]。

3 校园生态道路系统规划

3.1 校园生态道路系统分级

按照占地规模及其学生容量,高校可分为小型高校(占地小于30hm2,在校生人数0.6万人以内)、中型高校(占地60~30hm2,在校生人数1.0~0.6万人)、大型高校(占地150~60hm2,在校生人数3.0~2.0万人)和超大型高校(占地大于150hm2,在校生人数在3.0万人以上)。

道路系统是校园的骨架,也是校园结构布局的决定因素。不同规模的校园具备不同规模的道路设施。现代校园要求建筑物之间能联络方便、尽量通畅、便捷[3]。完整的校园道路系统由以下四个级别组成:宅间道路、组团级道路、功能分区级道路、校园级道路。

根据高校校园生态道路在校园中的地位和功能,可以分为:(1)专用道路:专供自行车行驶的道路,步行林荫道专供公共汽车行驶的道路等;(2)校园次干道:指直接连接各类建筑和公益设施的道路,它能连接学校各部分功能区;(3)校园主干道:指连接校门的道路。

通过分析校园交通组织的分类选择,确定适宜现代高校校园生态交通系统的交通组织方式为: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校园公共交通)+非公共的机动车交通。即:校园内以步行交通为主,辅以自行车交通和校园公共交通,通过人、自行车、机动车局部或完全分流,保障人行优先[4],以适应校园内机动车交通的发展。同时借用城市设计的手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运用“人车分离式”和“步行者优先空间”两种规划设计手法,确定最优化的校园生态道路系统。

3.2 校园生态道路设计指标

3.2.1 设计速度

考虑高校校园特点,确定校园主干道车速限制在30km/h,人流密集地段限制在20km/h以下;校园支道行人较多,车速限制在20km/h以下,在山区可降低设计速度至15km/h;公共汽车专用道行人较少,可适当提高到40~45km/h;较宽的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林荫道禁止机动车辆通过,同时自行车速尽可能控制在10 km/h以内,确保行人安全[5]。

3.2.2 路网密度

城市综合公园的路网密度平均为200~300m/hm2,平均为285m/hm2。动物园的路网密度集中分布在160~300m/hm2之间,平均为225m/hm2。高校校园内人员密集,高校生态道路密度可取100~200m/hm2之间,平均150m/hm2为宜。

3.2.3 横断面指标

校园内道路采取人车分离的形式[6],各个道路横断面应根据高校级别和道路自身级别综合确定。

(1)校园主干道。宽度应从行人和机动车两方面因素考虑。它的宽度由规划年限内最大高峰小时交通量、道路的通行能力、最大行驶车辆的宽度等因素来决定。

在最大客流量时,道路仍能使行人在舒适度范围内通行。主干道必须能同时让双向车辆交错通过。对于超大型高校,主干道宽度10~15m;大型高校10~12m;中型高校8~10m;小型高校6~8m;采用人车分离设计手法,确保行人安全[7]。

(2)校园次干道。其宽度应小于校园主干道的宽度。对于超大型高校,主干道宽度可取8~10m;大型高校6~8m;中型高校4~6m;小型高校4m;同样采用人车分离设计手法。

(3)专用道路。专用公共汽车道路一般以能通过大型公交车辆估算。一般出现在超大型和大型高校,其宽度分别为6~10m和6~8m;高校级别对于专用自行车道宽度影响不大,一般在2~4m,较宽的专用道可根据适当时段调整为汽车单行道;步行是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师生采用的出行方式[8],行人在行走时需要占据一定的横向净空值,游步道宽度应大于横向净空值。具有非机动车道的游步道宽度能够满足两辆自行车与两行人并行,非机动车游步道可设置2.5m,单人游步道可设0.7~1m,双人游步道可设1.2~1.5m,多人游步道可设1.5~2m。

3.2.4 纵断面坡度指标

一般高校校园与城市公园相似,也有坡度较大的高校,对坡度的要求应适当放宽:校园主干道纵坡度不大于8~10%;次干道和专用机动车道不大于12%;专用自行车道不大于10%。专用游步道依据所在区域及具体功能,其纵坡度可放宽到20%。确定合理坡度时应先确定每级台阶高度和宽度,台阶高度一般为12cm或15cm,宽度为36cm。如果纵坡较大则可采用高度为15cm,宽度为30cm。游步道坡度大于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游步道超过20%时为了便于行走,必须设台阶。具有较大坡度的游步道台阶超过20级时,应有一段平坦道路,以便于游人停下来休息或者驻足观景。

3.3 校园生态道路系统景观规划

对景观环境内的绿化作整体规划,应从改善道路空间整个生态环境着眼,植被的选用必须考虑土质、土壤及环境气候条件,校园道路绿化应从学校的整体布局出发,形成变化多样又整体统一的道路景观,统一考虑,力求因路而异、各具特色,科学合理地选择道路绿化树种,通常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道路绿化植物应具有分割空间、组织交通、提供绿荫等作用,树种选择要满足各类道路功能的绿化需要,满足滞尘、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需求。(2)为增进其安全通行能力,以达到较佳的景观效果,要从道路交通安全性出发,充分考虑道路的交通性质和使用功能。(3)要依树木形态、色彩的季相变化,合理选择树种种植,尽可能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美化效果[7]。

4 结语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继续教育的发展,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行人都逐渐增多,高等学校向社会的开放程度的增加以及社会向高校渗透等各种因素,在功能上对原有校园道路系提出了很大挑战。与此同时,高校校园道路系统生态化建设也是校园道路使用者的迫切要求,在现有的高校道路系统规划方法基础上,新建或改造原有道路成为现代高校校园生态道路系统,方便校内学生和教工的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现代化的体现。本文增加了需求的视角,总结阐述了高校校园生态化道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规划原则、部分指标及景观绿化,期望能够对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随着高校校园产生新的变化,形成新的发展趋势,高校校园道路使用者也对校园道路系统产生了新的需求,校园道路系统生态化建设成为重要方向,本文从使用者需求视角对高校校园生态道路系统规划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期望能对我国高校园区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需求,高校校园,生态道路系统,规划

参考文献

[1]郑锐铎,邝洋.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设计理念探讨[J].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2003.04:82~85.

[2]罗丙军,李淑庆.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系统布局优化研究[J].中国水运,2009.03:227~228.

[3]刘斌.基于功能视角的高校校园道路规划分析[J].价值工程.

[4]李建华,杨健.高等学校步行道路安全设计案例研究[J].建筑学报,2009.02:107~110.

[5]高国静,秦安臣等.农业观光园道路规划主要技术指标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2):197~200.

[6]沈天清,王梅.大学校园的道路规划设计初探[J].建筑与规划,2008:770~772.

[7]曹永先.大学校园道路规划设计问题研究[D].济南:2010.

上一篇:环磷酸腺苷葡胺下一篇:数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