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生态系统

2024-09-12

校园网络生态系统(精选12篇)

校园网络生态系统 篇1

摘要:本文深入讨论了更健康、易恢复、本质上更为安全的未来网络生态系统理念。在这样的网络生态系统中, 各种参与者能够尽快实时的协作起来, 共同预测、组织网络攻击, 限制其传播速度, 减少危害, 尽快将网络生态系统恢复至可信状态。

关键词:网络生态系统,健康,基础

1 安全网络生态系统概述

我们当前的网络空间安全能力是自然分布的, 私营部门和各级政府存在各种大量的专长。诸如漏洞扫描器、入侵检测系统和杀毒软件等安全产品并不交换数据, 安全政策不一致。相互竞争的制造商开发这一技术, 没有共享信息或确保协调性反应的动力。结果产生的环境就是安全产品保护的是单一团体、单一用户或者甚至单一用户的一个方面。相互防御几乎就是碰巧。

网络生态系统是全球性的, 包括政府和私营部门的信息基础设施;各种互动的人、程序、信息和通信技术;影响网络安全的条件。根据这一设想, 各种参与者能够尽快实时的协作起来, 共同预测、阻止网络攻击, 限制其传播速度, 减少危害, 尽快将网络生态系统恢复至可信状态。为实现这一未来, 安全能力必须被嵌入在网络中的各种设备内部, 它允许在设备内或设备间采取一些预防性和防御性行为, 防御能力分布在所有网络生态系统的参与者之中;而近似实时的协作防御能够实现, 得益于设备的内嵌互操作安全能力, 以及可信信息交换、配置策略共享等因素的组合。

对于健康的网路生态系统, 各类参与者能够在遭受攻击后广泛、有效合作, 反应敏捷, 快速恢复。如果有了安全协作机制、通用策略、预定义的措施、标准的信息交换机制, 以及健康的网路参与者, 健康的网络生态系统就可以抵御所有已知的和新兴的网络攻击, 改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更好地保护隐私、商务及政务活动。

2 网络生态系统健康的三大基础

2.1 基础一:自主化行动

自主化行动是针对网络攻击所需要采取的策略, 包括了决策和行动。自动化将人类解放出来去做他们做得更好的事情——思考、提问和对复杂情况做出判断。自动化使得网络防御响应速度接近网络攻击的速度, 有了这种快速响应能力, 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就能更好地适应入侵者的攻击行动周期, 从容应对网络攻击。此外, 自动化可以使采用和适应新的或经过验证的安全解决方案更加容易。

一个健康的网络生态系统可能采用固定的局部防御自动化策略, 并被活动的和全局性多层级的防御所支持。这样的一个策略可以使网络生态系统在应对网络攻击的同时, 维持自身运行, 支持正常业务开展;此外它可以使网络生态系统不断强化自己以预防网络本身的“免疫性疾病”。

除了跨级别设备间通告和反应同步之外, 每个级别的设备还应具有同步分析能力。例如, 所有用户级设备可以共享安全策略和资源分析结果汇集, 所有机构网络级设备也可以如此。因为, 一个机构网络可以与商业企业网络、政治团体网络或某地区网络、甚至全世界互联网络环境共享信息、协调活动和同步ACOA。

2.2 基础二:互操作

互操作性允许由策略定义网络区域而不是由技术来约束, 并允许网络成员在自主化的社区防护上进行无缝和动态协作。互操作促使了一般作战图片与形式警觉共享的出现和迅速传播。新型情报技术的创造 (比如融合传感器输入) , 加上同时在人机两个层次的快速学习,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网络生态系统。

遗憾的是, 目前在的网络安全方面, 许多可用的设备 (例如防火墙、文件完整性检查、病毒扫描、入侵检测系统、恶意程序防范软件等) 都独立运行, 并使用既不交换数据也没有一致性的安全策略。在这些设备中, 可能每一个都是由不同的甚至是互为竞争对手的厂商开发, 没有遵守国际公认的开放标准。另一方面, 相关标准尚未成熟。因而, 在今天的网络生态系统中, 协作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难度很大。我们必须到达成共识, 对于横跨设备、人员和组织的协作来说唯一的障碍是选择实施的政策。

2.3 基础三: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应确保网络在线事务处理是可信的、安全的。几乎每一个在线事务都涉及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参与者。身份认证应以一种不泄露个人隐私的方式, 确保参与者的身份是可信的。对于健康的网络生态系统, 身份认证不仅限于网络用户, 还包括网络中的各种设备和参与者 (例如计算机、软件、信息) 。由于通信和内容属性是安全决策的关键要素, 身份认证对网络防御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网络防御其他许多功能的基础。

在健康的网络生态系统中, 信息发送方和接收方应相互知晓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在必要的时候要执行可信的匿名交易。消费者可以判断服务者及其服务的可信度, 服务者可以确认消费者是否有权访问相关信息。身份认证机制能有效防止身份盗窃和欺骗, 同时成本合理, 易于使用和管理, 可扩展, 易互操作。

常用的身份验证技术依靠 (1) 你所知道的东西 (如密码) , (2) 你所拥有的东西 (如数字凭证) , (3) 你自身的东西 (如生物识别) 。这些技术在影响安全强度、成本可接受的程度、易于使用和管理性、可扩展性、以及互操作性方面都各有特色, 重要的考虑因素包括易于集成到新出现的和已部署的设备及应用软件中, 以及便于进行跨网络和组织的交换与联合。

遗憾的是, 在当今的市场上, 系统开发商和业主找不到几个技术能实现所有五个业务目标。通常的办法是划分企业功能和用户人群以控制和改变目标从而得到优化。这就形成了多种认证技术的复杂景观:有限的互操作性, 脆弱的安全接缝以及企业或组织系统变革的障碍。

一个健康的网络生态系统可具有基于标准的身份验证技术, 更加全面地实现所有五个业务目标。近期将发布用户指南, 评价相关技术, 帮助系统开发商及用户做出技术选择。对于自动化网络防御, 一个健康的网络生态系统应具有强大的基于标准的设备验证, 包括小型的和通常由无线设备组成的大规模可伸缩的网格。

最后,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应具有广泛的方法来表达和管理信任, 将关于人、业务、技术和信息的信任属性结合到新的决策框架和指标中。这种框架承认, 根据不断变化的业务和环境因素, 信任不是二进制或静态的, 而是流动的和有条件的。

校园网络生态系统 篇2

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对象,生态城市定位为主题,探讨这一复杂系统及其与周边的协调关系.论述了建构生态城市规划目标体系及其规划理论、指标体系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理论界和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工作者应关注城市生态化控制理论,以及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核心与宗旨等问题.以广州等城市生态化水平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调整目标.同时,提出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一些新观点.

作 者:景星蓉 张健 樊艳妮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刊 名:城市问题  PKU CSSCI英文刊名:URBAN PROBLEMS 年,卷(期): “”(6)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目标体系   城市生态化控制理论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指标体系  

建设生态式校园 促进生态式发展 篇3

1911年,“慈爱保姆传习所”由美国碧卢夫人在广州西关创立,奠定了广州市协和中学的基础。1916年学校正式启用“协和”的名字,取“协力同心,和衷共济”之意,并定址广州西山至今。1952年,廖奉灵校长将学校献给国家办师范教育,广州市立师范学校迁入,改名为广州市师范学校。二十世纪后期,广州市师范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师范学校。2001年,广州市政府为解决广州市优质高中学位不足,把广州市师范学校转办普通高中,复名为“广州市协和高级中学”(现更名为广州市协和中学)。从此,百年老校迎来新的机遇,焕发出新的生机。

虽然,协和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但是,摆在协和人面前的困难是巨大的。一是转制之时,协和教师绝大部分是师范教师,没有普通高中的教学经验,高中管理体制还没建立起来;二是社会上对高中教育认识已经根深蒂固——对传统名校向往,加上没有自己的初中,生源较差,每年招生的总体成绩在同组排最后一位;三是协和的校舍破旧、课室及活动场所不足,教学设置是师范的模式;四是从大专配置编制的人员到高中的压缩,人员严重超编,人浮于事。所有这些不仅是制约协和的发展,甚至是影响协和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的生存。转制之初,虽然全校努力拼搏,但是收效甚微,面临第一届的高考之时,师生还信心不足,彷徨不安。

一、指导思想的前瞻性

2003年,重新组合的学校班子,没有以强硬的措施,用死板的制度管理学校。而是提出了“构建协和教育生态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办学目标,提出以“和”为核心的“协和教育生态思想”(该思想确立之初是融合教育生态学、协和“和”文化,后来不断发展,又融合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节能减排思想)为办学思想,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去发展学校。在“协和教育生态文化思想”上,以协和特色的“和”文化为主干,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如图1),建立有协和特色的教育生态系统。但是,如何让师生真正认识到该办学目标的精髓,特别是“教育生态”一词的理解,就必须以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加以表现,而建设“生态式”校园就担负起这种作用。

生态式校园的建设,她不仅仅是为学校建造一个符合生态学的环境,更深层次上看,只有在物质基础建设的层面上体现生态的理念,由于建立一个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态园,使师生在其中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在欣赏到生态美景和在体验到生态功能同时,学习到生态学的知识,促使师生去理解学校、及个人的“生态式的发展”,促进了协和教育生态的构建和发展。实现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学校环境和师生的和谐发展。

生态式校园建设的研究以专项课题和研究性学习形式开展,通过师生、专家共同开展研究,根据研究成果提交建设领导小组,应用于校园建设。在建设过程验证研究成果,或提出新的研究项目。在这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学校的生物、地理、物理、化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政治、语文、艺术甚至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均参与其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开设的相关课题达上百个。这样的“全民参与”与“车轮滚动式”方式,推动校园建设工作和教育、教学、德育、科研等方面,给学校的发展产生“螺旋式”提升的效果(图2)。

由于有“协和教育生态思想”的指引,由于前期经过专家和师生的充分讨论,加上建立了严格的审批制度,所以在6年的研究及建设中,协和避免了大量的返工、复工和停工的可能,节约了由此引起的大量浪费。同时,与国家提出的建设“和谐校园”、“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校园、实施“节能减排”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理念不谋而合,也大力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二、建设内容的创新性

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校园只是绿化、美化方面,而协和建设的生态式校园是在校园开展生态式布局、生态式建筑、生态式园林、生态式网络等全方位的建设①,注重“和谐、安全、舒适、节能、环保和以人为本”,同时更注重发挥自然及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图3)。

1.生态式布局

校园的布局要考虑师生的生理、心理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能找到自己的空间感觉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生态布局在水平分布上除注重校园景观轴的设置,在场所设置上要考虑公共性,功能性,同时适当考虑师生的私密性需要。在学校整体建筑规划上,我们以不同的功能分区及场所构建,打造出满足不同个性发展需求的“环境绿洲”:在横向上,学校设置学习场所、体育娱乐场所、静思场所、群体交流场所、个人独处场所等各种不同功能的场所;在纵向上,构建垂直布局的教育生态系统,把教学、实验、阅览、级组科组管理、信息交流和选修活动放在同一区域进行,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益,以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

2.生态式建筑

建筑作为凝固的文化,反映出“我们建造了大楼,大楼也塑造了我们”的设计理念。学校的建筑始终贯穿着经济、适宜、安全、保健(灰尘、噪声、通风和卫生等)、畅通、灵活、效率的生态思想,也从美的意念渗透协和文化传统来建设,让建筑传递着“和”文化,教育着师生。而大楼灯光、通风、强弱电的线管、各功能室的配置等,都因地制宜,力求符合环保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室环境和办公室环境方面,学校则充分考虑光线的需求、噪声的控制、座位的舒适、学习和工作的需求等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生态思想。

3.生态式园林

有自然之理,才有自然之趣。因此我们本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无为而治”思想,采用自然式的园林设计,减少人工式的园林设计,避免日后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我们摒弃“圈地式”生物园和地理园的设计,将整个学校通过全盘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设计,实现天文、地理、自然、经济的一体设计,使校园成为一个大生态园和自然博物馆。

4.初具节能减排及环境和谐的生态效应

科学发展观应该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考虑协和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建设过程中,协和高中紧紧围绕着以下问题开展研究与建设:如何保护原有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何将资源再生并进行重复利用?经过努力,以上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并成为协和大生态系统的特色。

其中,“校园水资源净化及重复利用”的研究与实施是最大的亮点。如今,学校园林景观和绿化用水已经使用回用的中水和收集的雨水,其用水的来源有5个方式:一是利用珊瑚砂生态过滤水池,可几年不用换水;二是利用水草的自然净化作用,也可长年不用换水;三是利用微生物曝气处理教学楼污水(每吨水处理成本为0.08元,已获得国家专利,公开号:101186385),一年中水净化回用3000多吨;四是利用防空洞积水;五是实施雨污分流,收集利用雨水,一年可收集雨水近万吨。以上方式一年为学校节约用水近2万吨。现在,学校正在研究第6种节水方式,是以生物强化吸附曝气方法处理学生宿舍区的生活污水,包括化粪池水、厨房废弃水等(广州市环保局科技示范项目),每天处理污水100吨。除此之外,太阳能应用、T5荧光灯替代T8荧光灯、无频闪日光灯、LED冷光源灯、PLC智能化园林控制系统、空气热能热泵热水器等先进设备的应用,以及即将建成的智能化温室、能耗数据实时自动采集的节能监测管理平台等,使学校朝着“生态式·节能型·智能化”校园迈进。

三、生态效应的辐射性

我们建设的不仅是环境优美的校园,还是一个多功能的教育基地。在生态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校发展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过程中来。如:在校园的建设中,学校部分园林的建设由学生设计、全体师生员工动手一起完成②;研究中有3个评为广州市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均由学生主体参与研究、设计和实施;学校各个园林的管理由学生以班为单位竞标形式获得管理权③ ……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品质。

现在的协和生态式校园建设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效应,生态校园的建设注重学科课程的渗透教育,注重书本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参与研究和建设的学生与指导老师都认为,研究和建设的过程,打破过往那种说教的形式,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深刻了。生态式的校园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师生们尽情地去观察、去了解、去研究,去拓展。真正体现了协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④所倡导的“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原则。在动态分析中,师生通过科学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知识,发现更多,更具意义的新思路、新见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它的影响面通过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传播,辐射到许多师生也关心学校乃至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将对师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教师在参与生态校园的建设,更激发他们开展生态式教学⑤、生态式发展⑥的研究,党委及各支部正开展“协和教育生态”指引下的党委及支部课题,生态理念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得到延伸与发展。

学校的生态式建设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协和的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全国校园建设的一枝奇葩,得到社会各方的肯定和支持,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基地,到访者络绎不绝。

学校的生态式建设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如:创建“生态式·节能型·智能化”校园研究组被评为广州市教育系统首批创新团队;生物科组被广州市总工会推荐为“广州市工人先锋队”;近3年,学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ESD)全国优秀课题成果3个一等奖,获得联合国ESD项目全国优秀案例评比6个一等奖,以及全国及省市各级奖项近50个;学校先后受邀在全国森林城市论坛、ESD项目国际论坛、全国ESD项目第九次国家讲习班上发言;在团中央及全国ESD执委会组织的“协和生态建设现场会”、广东省ESD委员会组织的“广东省节约型校园建设现场会”、广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广州市示范高中建设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2008年,学校还被全国ESD委员会授予“中国可持续发展(ESD)示范学校”和“全国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社会行动项目示范学校”的称号,被广东省ESD委员会授予“广东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学校”的称号。

从转制至今短短的几年时间,协和中学通过市一级、省一级评估,通过广东省国家示范高中督导验收,在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学校连续获得广州市高中高考工作一等奖,实现了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结语

“思想有多深,行动有多远”。

协和有着悠久的历史,协和校园沐浴着和谐的春风,协和人享受着生命的美好,协和人更有和衷共济,努力拼搏的精神,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兄弟学校的关爱下,必定能不负众望,更上一层楼!

①《协和大生态园建设的研究》立项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②其中,瘦园的建设由2004级江河洁同学设计,全校2500名师生用了一年时间,搬砖头、挖湿地、植树造林而建成。

③协和校园面积近6万平方,共有三个广场、九个园林,由于有学生管理园林,整个校园绿化只需要3个管理运动场的工人兼职管理,一年节约管理经费10万元。

④立项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评为广东省教育科研课题一等奖。

⑤2008年12月,生物学科《高中生物生态式教学——以协和高中为例》已立项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项课题。

论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篇4

一、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运行中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关系到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效果, 关系到网络教育功能的发挥。准确评价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有利于了解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状态, 发现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从而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保障网络教育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需要综合教育学、社会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 探讨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运行及其与社会信息系统、社会组织系统等之间的关系, 综合分析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健康状态, 实施有效的生态系统管理。

二、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必要性

(一) 优化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结构。

网络教育生态系统是由诸多生态因子组成的复杂系统, 各生态因子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组成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结构, 在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实现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依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对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进行评价, 能够发现各生态因子的实际运行状况, 分析阻碍, 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生态因子及其表现;根据分析结果, 加强人工干预, 增强调控能力, 采取针对性调控措施, 调整与优化网络教育生态结构中的生态因子, 充分调动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保障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协调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 促进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集成。

网络教育建设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提供了契机。长期以来, 教育部门忽视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教育信息资源联系性的松散, 集成度较低, 不利于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对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进行评价, 可以发现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中的薄弱环节, 掌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状况, 找出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可有的放矢地加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三) 提升网络教育信息服务能力。

网络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为传统教育服务转型带来了契机, 特别是网络教育自身蕴涵的技术性、整合性、便利性和服务性等特点为拓展教育服务奠定了基础。通过对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评价, 可以发现网络教育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服务渠道, 建立和完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实现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切实增强网络教育信息服务能力。

(四) 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网络教育建设与发展的直接动力, 网络教育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和发展。对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开展评价, 可以全面了解和把握网络教育信息化建设状况。

三、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能否正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立意高、涵盖面广、配套性强, 其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

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具全面性、协调性、连续性和先进性, 科学合理, 能反映网络教育生态系的应用,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网络教育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使评价标体系具有领先性和一定的超前性;同时, 要维护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保证网络教育建设的整体统一性和高效性, 引导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健康良性运行, 规范网络教育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要结合整个教育工作和本地区、本行业网络教育建设的实际情况, 把握好标准的尺度和实施的难度。

(二) 政策性和规范性原则。

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标体系的设计需要主动以网络教育相关的国家政策、标准、规范等为依据, 科学设置评价指标项目, 制定出符合网络教育发展规律、反映网络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体现网络教育用户实际需求的具体评价指标内容, 确保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充分体现网络教育建设的政策性和规范性。

(三) 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

设计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时, 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综合分析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和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 形成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评价指标体系。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需要对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评价指标的设计能够体现由总到分、逐步细化的层次要求, 能够全面反映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结构中各生态因子的层级和质量, 但注意层次结构不宜设计过多, 否则, 指标体系难以进行评价操作。

(四) 动态性与灵活性原则。

对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工作的深化以及网络教育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 能随着客观需求的变化进行完善和优化, 能反映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教育建设和运行中的及时运用, 体现网络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技术含量, 使之具有动态性。

(五) 可测性与可比性原则。

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测性是指网络教育生态系统指标应具有可测量的特征, 充分考虑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性。网络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比性是指便于将评价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不同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之间的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在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比较。

总之, 通过评价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诊断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的健康状态, 从而实施有效的生态系统管理, 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生态校园作文 篇5

首先,来到生态园的大门,大门是用水泥做成的,是一个拱门,做成了一颗树和一座假山的形状,上面有十分醒目的用红色笔写的三个大字“生态园”。再往里走一点,就到了圆弧形休息区,旁边开着桃花,长着葡萄。到了秋天,葡萄就会成熟。

沿着一段小路,就走到了圆形空地,周围种着六株山茶花,阳光下,山茶花显得格外明艳,有许多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再走进一条小路,小路两旁种着许多杜鹃,栽了几棵柏树,而且还有蓝精灵点缀其中。小路的尽头就是小菜园,那是我三年级时学校开创的,每个班都有一块地,用木栅栏围起来,每块地在1―2平方米左右。我们的地是正方形的,大约有1.5平方米,菜园里,有的班种了大葱,有的班种了莴苣,有的班种了萝卜。阳光下,小菜园的菜绿油油的,十分精神。一阵春雨后,那些菜的颜色更绿了,像是抹上了一层油。有的菜在雨中一动不动地挺立着,有的菜像醉酒的大汉,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有的菜上面积满了雨水,犹如镶嵌了一颗颗明亮的钻石。每次下课同学们都会齐刷刷地跑下楼,看小菜园里的菜怎么样了。无论是哪一种蔬菜,在雨中颜色都更艳了,也更精神了。

校园网络生态系统 篇6

一、网络发展的新形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这样概括20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走过了以计算机为中心、以图形作为主要界面的PC时代,走过了以软件为中心的网络时代,走到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时代,走到了一个以应用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永无止境,互联网领域的新业态、新形势不一而足。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主要有以下新特点:

1.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深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动力。而作为信息化最显著的标志,互联网已进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新时代。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发展成为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的大国:网民数量突破6亿,居世界第一;网站达400万个,网站访问量仅次于美国;手机用户达12亿,移动网络用户超过8亿。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前段时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智慧城市被写入其中。这既是攸关国家未来城市命运的重大规划,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将在这个过程中加速创新并得到应用普及,为优化未来城镇布局提供强有力的带动支撑。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代表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在智慧城市中生活,智慧交通系统可以帮你选择最佳出行路线,远程医疗系统可以让你在家享受诊疗,智慧家居服务器能够根据温度、湿度、体温等指标给出最合理的健康建议……这些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大数据,离不开云计算,离不开物联网,可以说,智慧城市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有机融合。我国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开始了智慧城市示范点工作,到2025年,政府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将迅速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及企业的飞速成长,催生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形态,创造400万个就业机会。

大数据不等同于“大量的数据”,而是跨行业、综合性、动态的、有意义的数据。有人说大数据是互联网行业的“黄金”,企业通过物联网,追踪用户的“数据脚印”,进而整合、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庞大的用户群就意味着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近两年,电子商务在我国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商家在传统销售模式外,大力拓展网络渠道,越来越多的人们改变了购物习惯,热衷于网络购物,足不出户,享受海淘的乐趣。去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万亿元。自2010年起,互联网服务商以各种在线手段,与商业对手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性商业活动越来越激烈,不仅影响业内生态,更辐射了数以亿计的网民。去年,余额宝以高于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率做宣传,三个月时间,就积累了1600万的开户数。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余额宝、“活期通”(腾讯、财付通、华夏基金及华夏现金共同推出)、“百发理财”(百度旗下)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纷纷面世,电商金融领域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可以想见,互联网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经济和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

2.可穿戴终端设备崛起,移动互联网发展深远影响着社会发展形态。

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是近两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大家在生活中,可以直观感受到手机网民的数量。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咖啡馆里,随处可见“低头一族”,听音乐、看电影、购物、聊天、阅读等,都可以通过手机实现。朋友聚会、家人聚餐,也都要把手机放在桌上,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在天涯你在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玩手机”。

移动终端不仅仅只有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将掀起移动互联网下一个更壮丽的篇章。今年两会期间,人民网记者佩戴谷歌眼镜采访的照片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谷歌眼镜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虽然还没有正式公开销售,但类似的可穿戴终端无疑会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之一。这些终端设备的进化、更新,不仅改变了媒体的生产方式,也作用于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乃至影响社会发展的形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新闻业年度报告(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3)显示,近三分之一(31%)的美国成年人已经抛弃了一家媒体(包括停止阅读一份纸质媒体,或不再收看某一电视频道),抛弃的理由是这些媒体不再能够提供他们想要的新闻。与此同时,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成为美国第一大新闻阅读网络,64%的美国成年人每月访问该网站。

中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而随着3G、4G网络的普及,一些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新疆阿克苏苹果的生产和销售就采用了手机二维码溯源技术,对苹果生产、流通、消费过程进行监控。这个小小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20%—30%的品牌溢价,降低了仿冒损失,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互联网业务移动化的拓展迁移已经全面展开,资金、技术、人才迅速聚拢,成为当下发展最迅猛、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3. 中央网信领导小组成立,意味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去年,斯诺登和“棱镜”计划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摆在了全世界面前。给每个人每个国家提了醒:网络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平台和神经中枢,如果遭到破坏,会给整个国家金融通信、能源交通、国防军事等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核心利益的方方面面带来严重后果。网络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国界线,是国家的一种“新边疆”,世界主要国家对网络空间的价值认识不断深化,网络空间安全被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加以筹划指导。美、英、法、德、俄等主要国家都制定了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多个国家发布了网络安全战略,40多个国家组建了网战部队。可以说,下一个十年的全球竞争,最重要的战场就在互联网。

互联网大国不等于互联网强国。我国现在网站数量400万个,网民数量世界第一,宽带接入量最多,网站访问量仅次于美国,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是,有几个指标却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比如互联网普及率。截至2013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还不足50%。另一方面,我们的互联网上市企业市值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05年之后创立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至今仍未在国内上市板块中出现。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因制度不健全、手段不丰富、技术不过硬,使得网络安全存在很大隐患。仅2013年,我国就有2430个政府网站被篡改,同比增长34.9%。特别是互联网领域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从硬件到软件,从基础到应用,从产品到服务,同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同韩国、印度比都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政府部门、重要行业82%的服务器、73.9%的存储设备、95.6%的操作系统、91.7%的数据库都是国外产品。我国年进口芯片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这高于进口石油的1200亿美元。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渗透到我国网络空间的每一个节点,覆盖了信息技术的所有领域。与此同时,网络生活中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个人隐私屡遭侵害,网络病毒、人肉搜索、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等现象频发。

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需要科技的不断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占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我国互联网企业创新不足,新兴互联网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网络实力的提升,虽然我们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但仍然难以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市场的优势。因此,国家网络空间的战略设计刻不容缓,网络安全迫在眉睫。今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央网信领导小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习近平总书记直接担任组长、李克强总理担任第一副组长的第三个跨党政军的重要机构。这个机构不单是信息化领导小组,而且把网络安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与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一并考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可以预见,我国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将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网络舆论传播的新特点

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所有人的信息消费方式。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来说,能够适应信息网络化传播的趋势就是机遇,不能适应或者跟不上这个趋势就是危机。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一些传统纸媒、广播、电视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同步发布报纸上、广播里、节目中的内容。这个时候,网络其实是传统媒体产品的新载体,工具色彩浓厚。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以后,互联网的属性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我们感受最明显的就是,你不仅可以浏览网站内容,也可以在网站上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从单纯的“读”向“写”甚至“共同建设”转变。网络催生的各种新技术平台,使得专业化媒体演变为普通人能够共同参与的公共舆论空间,尤其是在博客、微博普及后,内容发布和传播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模式被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平等交流互动传播、更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需求的即时传播所替代,舆论传播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1. 网络媒体的社交化,使个性化信息筛选成为常态、信息传播链条更动态。

中国网络媒体最近十年变化的核心,是从重视人与内容的关系转变为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QQ、微博、微信、易信,还是YY、陌陌,这些产品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流、沟通的距离和空间,不再只是简单锁定人与内容的关系。社交化链条上的每个人,都是对信息筛选后再进行二次传播。这个选择的过程使信息逐渐从“公用”转为“私享”,比如在微信平台上,你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随时订阅、放弃各种类型的信息,也可以将自己认可的信息进行转发给特定的人,为这些信息找到真正的受众。

这个自主、动态的传播过程正是社交关系链传播的明显特征。人们对特定信息的需求会推动内容生产模式的改变,内容生产主体会更加多元,为人们打造的“定制化”的信息“小灶”也会更加个性化。不过,社交媒体上的这些个性化内容并不能取代大众传媒,甚至可以说,报纸、电视等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源和内容生产者。日本在2012年曾对东京都和另外8个县(都和县均为日本的一级行政区)社交媒体使用者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投稿或发布信息的人,其发布内容约30%来源于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报道。虽然来源于大众传媒的信息数量远少于发布者自己创作的,但从可信赖程度看,经常发布信息者中有58.3%的人认为报纸内容值得信赖,认为电视和企业、团体等的主页内容值得信赖的分别为45.9%和38.2%。源于社交媒体的信息被认为不怎么令人信得过,上述受访人群中只有10.2%的人信赖源于社交媒体的信息。

在我国的新媒体平台上,高品质的新闻内容同样是吸引用户的决定性因素。这正是主流媒体之所长,政治的权威性、内容的专业性、品牌的影响力、市场的占有率是“主流媒体”的优势所在。现在,主流传媒在想方设法维持内容优势的同时,也注意活用社交媒体的形式,增强与受众互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数已经超过3000万,成为深具影响力的媒体微博。新华社开通新媒体专线,以多媒体方式向用户提供丰富的产品信息服务,中央电视台“电视影音”客户端用户数超过2.1亿,用户遍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3年11月底,中国有103家网站提供微博客服务,微博客账号总量已突破13亿;媒体微博快速发展,仅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就有3.7万个媒体机构账号。人民网、央视新闻、中国之声等媒体开通和入驻新闻客户端,一次采集多次传播,凭借“新闻+订阅”的模式,新闻客户端初步实现了移动全媒体平台的目标,这些都是突破传统传播方式、有益的媒体融合尝试。可以说,新形势下,主流媒体新媒体化转型发展已经从生产模式、内容模式、渠道模式、用户模式等全产业链条上进行协同突破和创新,新型舆论格局正在形成。

一个健康、繁荣的信息社会,必然是个性信息与共性化内容同时存在、互为补充的,个性信息尊重群体需求的差异化,而共性化内容则是社会的“粘合剂”。全面的碎片化信息和高度的同质化信息都有其负面影响。前者可能意味着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声音可以主导,发言群体之间、受众之间都缺乏信任感,网络空间充斥着未加证实的缺乏责任感的言论。后者则意味着群体之间毫无交流,自说自话,形成严重的群体极化。

2. 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细微化,是当前网络传播的另一大显著特点。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更加多元、节奏更加快捷,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多样。与此相适应的新兴网络媒体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微传播”,信息更加碎片化,内容生产更加强调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微博只有140个字,微视频只有3分钟,微电影只有不到半小时。各种微内容、微信息高速流动、跨平台流动,用户随时随地可在最短时间获取最多信息。

“微传播”使信息流通越来越倚重互联网新技术。“两会”期间,人民网首次开设移动直播室,微视频、微博、微信、微闻天下等四“微”结合,在WAP站和移动端对“两会”进行图文直播或实时报道。新华网在官方微博平台开设“两会微现场”、“两会智囊圈:我为改革献智”、“两会粉丝团”等栏目,使两会报道向社交圈子延伸。中国网络电视台通过IPTV、手机电视、手机央视网、互联网电视、央视新闻客户端、Cbox央视影音客户端等多终端,同步推荐两会报道,形成了传播合力。中国经济网推出“代表委员时间去哪儿了”等多个系列信息集纳稿,既保证了两会报道的系统性、整体性,又实现了信息传播的“短、平、快”。中国网、中国广播网和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等网站,在移动客户端和微博、微信平台上推出“微播报”、“微视频”、“微直播”等系列栏目,通过移动端第一时间将两会信息送达网民。

与传统媒体动辄就拉开架势,长篇大论,强推硬灌的传输模式被网络传播方式不同,微传播正大兴其道。去年在网上大受热捧的《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以5分钟网络动漫的形式在网上推出。短短几天之内,各大网站的点击量就超过1000万次,位居同类视频前列。网民一片叫好声,都认为视频接地气,亲民、顺民、“很萌”,拉近了中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距离。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严肃的政治话题,是宣传工作的一大突破。

3. 可视化、图解新闻、动漫动画等越来越成为受青睐的网上传播新形式。

浅阅读已经成为信息碎片化和微传播的一个显著标志。浅阅读不是“浅薄”,其实质是快速、跳越,不断更新,有时候更意味着“精准化”,意味着信息要具备“眼球效应”。

搜索引擎使“定制”浅阅读成为可能,不同的关键词带来的全是“碎片化”信息,事件的细节先于整体风貌出现,人们的信息摄入过程呈现出从点到线再到面的特点。一些网站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优化媒体内容制作、存储、分析流程,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拓宽新闻来源,丰富新闻内容,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今年春节期间,央视与百度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报道春节期间的人口迁徙流动,不仅精准可视可信,而且让人耳目一新。可视化、图解、动漫动画等信息传播形式,大大提高了人们阅读的愉悦感和跳跃度,使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既保证了趣味性,又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信息量。

4. 网络舆论传播不仅要重视新闻信息源头的生产,还要高度重视信息传播流通过程的引导和维护。

如果不重视信息传播流通过程,信息就难免中途变样。不少正面报道,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一些大V的别有用心的歪评,一些公关公司雇佣水军的加入和跟风网民的灌水跟帖,最后网上传播的却是负能量。因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对于传统主流媒体,就必须更加重视传播过程的引导和维护,更加重视传播过程的网评引导和跟帖管理,更加重视网评员队伍建设和网站编辑的教育培训管理,真正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队伍。

三、网络管理的新探索

国际社会尽管对如何管理互联网有分歧,但对于“互联网需要加强治理”的态度却是一致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互联网变成“法外之地”。中央决定组建更高层级的互联网管理机构,就是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加大顶层设计力度,理顺和整合网络治理体制,切实提升新媒体的应用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动形成客观理性的网络生态。

1. 构建互联网法律体系,加强顶层设计。

这是维持网络空间秩序、保障网络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际网络话语权的必备条件。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立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今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网络立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传统法律法规,可以直接适用于网络,或者修订、解释后适用于网络,另一部分是针对网络的专门立法。总的看,这些网络立法多是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制定,存在及时性不够,针对性、系统性不强,规范层级较低等问题。随着网络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立法已不能适应网络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亟须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积极开展立、改、废、释工作。

2. 网络信息自由安全流动,有赖于规范的秩序。

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明确了淫秽色情、低俗信息等网络禁载内容。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其他部门合作,开展了多个专项行动,深化拓展整治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空间工作。在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秩序方面,2013年5月9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新闻来源标注不规范、编发虚假失实报道、恶意篡改新闻标题、冒用新闻机构名义编发新闻等违规行为。在打击网络谣言方面,2013年8月,全国公安机关针对网络谣言展开的专项治理行动,高法和高检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一批网络名人相继落网。同时,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上线,快速整合传播辟谣信息。在自媒体规范方面,2013年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与十多位网络名人座谈,指出网络名人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并提出应遵守的“七条底线”。同时,对迅速发展起来的即时通信工具微信,以及境外团体、机构和外国政要开设的微博账号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清理网上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方面,今年4月13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的公告》,对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网上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同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的渠道,以实际行动配合专项行动开展。文明的国度必然是拥有良好的互联网秩序、健康使用互联网内容的国度。只有政府、媒体、网民等多元化主体联动,形成协同治理机制,才能强化网络治理、确保网络媒介生态秩序。

3. 行业自律是互联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加强管理、行业加强自律”是世界各国互联网管理的普遍做法。20年来,我国逐步探索建立了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行业自律成为我国互联网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互联网行业自律组织,紧跟互联网发展前沿开展探索研究,积极配合政府加强行业管理,为推动我国互联网发展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成立的首都互联网协会,主要通过“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网站自律专员”、“妈妈评审团”三种机制对互联网企业形成约束。今年年初,腾讯公司发出《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宣战》倡议书,向整个社会和业界发出倡议,吹响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宣战的号角。作为网络营销者,腾讯公司倡议的行业自律规范具有制定程序较简便以及适用灵活度较大的优势。在现阶段,这不但能发挥其对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中的规制作用,填补正式法律出台前的功能障碍,还能为相关法律制定颁行积累经验。4月初,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这个国家级协会成员中涵盖了银行、基金公司等传统的金融机构,旨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自律管理,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规则,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今,互联网大发展、大融合、大变革已成定势,自律组织探索的领域会越来越广,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这些行业组织将充分发挥自律建设的带头作用、服务作用、纽带作用,完善自律规范,健全自律架构,积极开展网络信息公众评议、文明网站评选等活动,引导业界依法、诚信、文明办网,推动互联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4. 提高公民个人网络素养是管好用好互联网的基础。

互联网、移动设备及社交媒体使用的增多,使得人们驾驭可用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规范互联网的发展,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和业界自律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网民的自觉维护。这就需要网民强化舆论公约意识,培养客观对待新闻事件、坚持维护公共利益的理性思维,用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互联网信息传播。

从我国网民的构成来看,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信息素养刻不容缓。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2.35亿,占网民总数的41.6%。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和新媒体在方便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不少负面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开放,很容易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造成信息甄别的难度,不利于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同时,一些低俗信息和网络谣言等虚假信息的泛滥,也会误导社会认知,使部分青少年接受的主流思想道德教育被稀释、替代,价值观发生扭曲或偏差。

近年来,政府各个部门在大力倡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绿色上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2013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共同指导全国百家网站开展“绿色网络助飞梦想”——网络关爱青少年活动。其中,互联网法律法规宣讲普及活动就是面向青少年群体,宣传普及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和安全上网健康用网常识,引导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和法制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

校园网络生态系统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生态

高职院校网络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网络生态系统内部构成的复杂程度以及其主体群落的丰富度;网络环境与主体群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校园主体群落包括校内全体师生,在网络生态系统中他们既在适应校园网络环境,也在改变着校园网络环境,各种组成校园网络环境的硬件和软件日益增长、变化的主体群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使高校网络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高职院校网络生态系统的现状

作为网络的主动参与者,校园的学生和老师成为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的网络生态系统推波助澜。无论你上网与否,都不能否认网络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坐在地铁公交上,随处可见“低头族”,大部分办公室办公都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购物不再局限于商场,网络购物随时随地,校园都开始多媒体开放式教学……网络上每天都会出现新的网页,产生大量信息。但在随着信息的共享性和即时性越来越便利,网络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网络虚拟世界随之面临着信息超载、信息垃圾、信息安全,各种网络问题也随即而来:网络暴力、网络恶搞、网络诈骗、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等等,面对此类多种消极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也开始潜移默化的改变,部分学生网络成瘾,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肆意在网络上散播不良言论,语言暴力事件已经从网络中蔓延到现实生活中,新闻中出现的学生威胁暴力事件被拍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上,成为杀人于无形的利器,校园暴力和犯罪在现今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学生对于网络行为的自我管束和控制令人担忧,对于大学校园来说,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研究则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次研究样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国家AAA级景区的魅力职校———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代表来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的网络生态系统。

二、影响高职院校网络生态系统的因素

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生态系统依托网络为活动范围,以师生为活动主体的一个小型网络生态平衡系统。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化实践,要保持网络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与平衡,首先要找到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下主要分为五个因素。

(一)社会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认知基础正在形成,在社会大染缸中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要求不同于传统道德,传统道德可以依靠社会舆论的压力来规范和引导个体行为,而网络道德现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有力的力量去监督,只能靠网民自律,但往往个别网络行为容易影响甚至扩大到集体行为,这也是网络发展长期存在的隐患。现实中的社会道德约束在网络中并不能起到约束作用。网络在带给学生们快捷便利的网络生活,丰富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也如双刃剑般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一些自控力不好的学生更是从中模仿沉迷,不断扩大群体,品德不好的人就如找到了新的宣泄空间,他们肆意制造病毒,剽窃他人成果,传播黄色信息,许多高职院校逐渐出现社会中的不良风气。

(二)环境因素

1. 校园外在环境

校园网在享受科技联网的方便快捷时,也随时会面临校园服务器被攻击、系统瘫痪、重要信息被窃取篡改的风险。在笔者做的一份关于《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网络生态系统的调查》的400份问卷中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有账号异常的经历,而其中有72.6%同学会在盗号后去立即杀毒,更改密码,而有21.6%的同学想解决却不知道怎么办,还有8.9%的同学对账号异常表示并没什么太大关系。许多校园手机平台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网络风险,“易代宝”“借贷宝”等变相校园高利贷APP充斥于校园内,学生从外来的软件中难以区分辨别而易入陷阱。

2. 校园内在环境

高校校园网是所有师生进行教学产研活动的重要空间,许多学生表现出对网络知识的渴望和求知,网络知识的分享性让许多沉迷于计算机的学生不断超越自己所学所知,威力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技术,侵入和攻击校园网的案例不在少数。在高校中,任意篡改信息、窃取机密数据、非正常手段取得考试及作业答案等行为都严重地破坏了学校的管理秩序。另外校园网用户对网络资源的滥用也日益明显,利用校园网资源进行私人或商业的资源下载,日常生活中图书馆和机房则成为了电视剧电影或游戏软件下载的重灾区,占用了大量原本珍贵的网络带宽,造成网络系统时常中断、信息拥堵、网速慢等问题。

(三)科技因素

高职院校与科技信息接轨已经是必然趋势。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平台交友、购物、游戏、学习,越来越多的科技便利改变了学生以往的生活习惯,由此产生的网络信息与安全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手机作为科技进步的一大代表,学生对它的喜爱程度已经不可言喻,据此次问卷调查中显示,8%的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到了机亡人亡的地步,有59%的同学出门必带。在不带手机的情况之下,有36%的人会心神不宁,并且没有安全感,有21%的人会选择电脑作为代替品,43%的同学觉得并没什么关系。如今计算机网络日益扩展和普及,相关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许多软件和硬件淘汰速度更快,计算机的安全性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非法窃取或任意篡改的手段仍频频出现在大学校园内。

(四)文化因素

高职院校作为文化的摇篮和知识的象牙塔,它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由于网络文化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许多新新网络词汇的创造者甚至都来自于大学生中,并具有流传速度快、分布范围广的特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深入到网络文化中。一项关于网络影响的调查表明,有11%的人会对虚幻网络沉迷并有上网成瘾的倾向;而有75%的人认为网络对自身会有一部分的影响,他们可以在网络中可以获得一些异于平时的快乐,网络确实可以提供很多便利,即使受挫也可暂时在网络世界中求得放松,但不会依赖网络;仅有14%的人认为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无关。

(五)人为因素

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观念淡薄。许多大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在内对网络安全的概念还很模糊,缺乏相关的法律常识。师生主体有时会无意识的通过网络或带毒软硬件媒体来传播病毒,网络忧患意识较弱,据调查,在遇到网络不良信息涉及到色情、暴力的消息时,45%的人都选择举报,但还有42%的人选择看完就算了,还有10%选择分享和3%选择私藏。可见仍有许多学生对不良消息的抵制力较弱,法律意识不强。校园网络的日常维护也十分重要,很多学校的网络管理员的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硬件设施数量多,学生使用时间长,会经常性的出现计算机故障甚至是网络故障,所以造成维护网络、维护硬件的环境较差,从而影响了整个校园网络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

三、优化校园网络生态系统的对策

目前我国在网络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的研究往往分别从政策制定、立法规范、道德建设、技术过滤等不同方面提出对策,应用在校园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网络生态系统中则相关研究较少,对网络生态系统的研究较缺乏实证研究,各项保护措施都有待细化分析。从高校的网络生态系统现状出发,结合现行网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矛盾,现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如何保证高校网络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协调与社会的均衡发展。

(一)设立网络生态系统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

高职院校的特点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学生把学习重心放在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学习上,这就要求校园网络生态系统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安全的环境。湖南民院选取了校园网络监控、校园一卡通、安保门禁系统等科技措施,让校园安全更加规范化。在校园网络安全中,一定要引入专业的安保系统,在学校重点区域设置监控,防止外来不良人员在学校挑衅闹事;与时俱进升级网络系统和相关硬件设施,确定安全网络区域范围和等级;规范师生日常出入校园图书馆和机房的管理制度,严格禁止外来人员的破坏;设立完备的网络系统维护制度和应急方案等,也可培养专门的维修团队定期维护,对于确保校园网络正常运行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二)建设“智慧型”校园,提高数据加密技术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就以“第二次飞跃”拉开了数字化的十年发展计划,打造“智慧型”校园,当数字化结构铺设至全校园网络,则对于我们的教学、管理、科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整理和应用有了统筹管理,而“智慧型”校园这个概念是使数字资源得到快速优化的一种虚拟教育方式,也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学习。数字化社会以数字化信息处理大数据,当然也少不了应用在校园网络管理中,尤其是数据加密技术的提高。校园网络系统可以通过提高数据加密技术来适应大部分网络拓扑结构和数据流存储,而且在信息流通过程中也能提高网络路径的安全程度,真正安全保障“点对点”的网络通信。

(三)建立校园网络防护系统,强化防病毒技术

高校网络可以通过防火墙技术实现基础的网络自我保护。通过校园网络防火墙系统升级,在软硬件上分别安装校园防火墙,可以有效的隔离高职院校内部和外部的用户,方便校园网络统一管理。此外,校园网络必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病毒威胁防范系统,从而有效的抵抗病毒的威胁。图书馆和机房为师生高峰期使用计算机网络场地,对于图书馆及机房的每台计算机都要安装防病毒软件,这也是目前预防木马和常见病毒的手段之一,能够有效的阻止木马与病毒的入侵。

(四)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网络生态系统安全意识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生态价值观,用生态学的角度去看待现今的网络问题,保护网络生态系统,实现校园网络的可持续发展。而校园网络生态系统安全最大的威胁是师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缺乏,高职院校应当多多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与宣传会,要时常聘请一些生态和网络专家到学校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也可将网络作为媒介开展校园绿色健康上网的公益活动,杜绝网络暴力、浏览黄色信息和网络诈骗等不良行为,让每一个学生身体力行,正确对待网络,利用网络走上文明职业化道路。

(五)提高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网络交互平台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是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保持推动校园网络生态系统优化的必然趋势。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为目标。网络素养教育要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调整大学德育观念、思维方式、过程与方法等提高学生的相关意识。校园网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交互式教学和开放式讨论。建立各类学生论坛和游戏室,让学生可以通过交流来减压宣泄,选取专业的心理教师和辅导员轮流管理,也可辅导员建立专门的论坛版块做版主与学生互动交流。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则每年都会开展辅导员论坛大赛以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给教师,通过多媒体论坛的形式把一些学生管理问题公开交流经验。

四、结语

高职院校网络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仅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还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对于大学生应该倡导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如何让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高校德育工作中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重塑正确的网络行为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和中流砥柱,他们的网络行为和认知,对构建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邓陆潇,刘光华.大学校园网络生态系统的危机与优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02.

[2]沈丽冰,孙涛,戴伟辉.网络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3]刘新云,张瑷,熊国海.论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道德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05.

[4]梅英.论网络生态危机[J].保山师专学报;2005,02.

校园网络生态系统 篇8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来源于英国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该理论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1]。这一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 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使生态城市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有关专家认为, 21世纪是“生态世纪”, 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那么, 如何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及寻找如何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将成为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目前, 国外对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生态城市的实践等方面, 如城市生态组织分别在1990年和1996年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10条计划和10条原则[2];Dominski T提出了生态城市分“三步走”的模式[3], 介绍了美国的伯克利和巴西的库里蒂巴[4,5]等生态城市的建立情况。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城市评价体系方面, 如宋永昌、郭秀锐、顾传辉、石永林等[6,7,8,9,10]分别从生态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目标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缺乏对生态城市发展演化机理与内在机制的研究, 生态城市建立的指标差异性较大。此外, 刘建国、马世骏等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对城市生态值的概念、生态库的概念和城市生态系统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11]。但是, 以上这些研究都未涉及到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承载力的限制问题, 这样对生态城市理论进行的研究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生态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

本文将通过对超系统思维的分析, 并以任何生态城市的生态承载力都是有限的为前提, 对生态城市的构建模式进行研究。

2 超系统思维

超系统这一新的系统思维范式是由我国学者胡皓在其2002年所著的《自组织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 由于环境容量有限的绝对性, 任何系统发展与稳定的完全相容, 进而发展的绝对可持续是不可企求的。但是, 由于环境容量的某种相对无限, 发展与稳定的相对相容, 进而发展的相对可持续又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超系统的超越性便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途径之一。

“超”系统思维的“超越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力图在某种更高层次上实现对系统发展与稳定不相容性的某种超越, 对系统生命相对有限即发展不可持续性的某种超越;二是对单个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限性超越, 对单个系统各自部分和暂时利益的超越, 以及对系统之间自利竞争关系的超越。

胡皓提出超系统思维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就是由于环境容量有限性所导致的系统发展与稳定的不相容, 进而表现为发展的不可持续。为解决上述问题, 超系统思维的最核心思路是超出各单个系统, 在与其他系统的互利合作、协同进化中, 耦合成某种更高层次上的超系统, 从而在该超系统的进化中, 寻求作为其组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2]。

3 基于超系统思维的生态城市构成

由于生态城市系统内部信息量增长与结构功能优化存在极限, 以及其外部环境中生态承载力存在极限的双重限制, 生态城市的发展在绝对意义上是不可能永远持续的。但是, 追求相对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确实有其合理性, 也有必要性。虽然单个生态城市系统可通过与其他生态城市系统的相互竞争来提高开发外部资源的效率, 并暂时延长其可持续发展周期, 但是单纯依赖相互之间的竞争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其致命的局限性:第一, 生态城市之间的过度竞争必然导致各系统之间两败俱伤的结局;第二, 任何一个生态城市系统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更不可能实现长期独立存在, 如果通过竞争将其他生态城市系统置之死地, 很有可能就是将自己置于死地。因此, 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建立与其他生态城市系统之间互利合作的超系统, 组成超系统来实现系统的发展, 达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系统之间或生态城市系统与其环境之间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的机制耦合成为一个超系统:一是不同生态城市系统之间实现分工, 分别开发不同的外部资源。通过分工合作, 避免对有限的同一外部资源的过度竞争;二是不同生态城市系统之间实现合作, 为其他生态城市系统的发展提供补充和保障。不同生态城市系统分别开发不同的外部资源, 各自的产物部分或全部不同, 可通过交叉输入、互相补充来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

作为能够耦合成保证生态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超系统的各个子系统, 必须是它们中的每一方在功能上都同时具有以下的双重属性:单个生态城市通过产物自返循环来实现自利性, 生态城市之间通过产物交互循环来实现互利性。因此, 单个生态城市只有当其生态承载力不仅尚属相对宽裕, 或者即使已经开始趋向于相对紧缺时依然能够经受住压力, 适应其所处环境, 这样的优势生态城市系统才有可能获得并保持其作为超系统的资格。那么, 生态城市系统必须在可能的竞争中不断从其外部环境中获取足够的物质和能量, 并将其相当一部分用于维持自我复制的自返循环过程。此外, 单个生态城市系统不能仅与其他生态城市系统形成单纯的竞争关系, 还必须进一步耦合成更高层次上的超系统。为此, 每一生态城市系统的产物不仅能通过自返循环推动自身的自我复制, 还需通过不同产物之间的交互循环进行强化, 对其他生态城市系统的复制提供它们各自不可能具有的某种有利作用, 达到互利合作的目的, 才能耦合成更高层次的超系统。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认为要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一个多生态城市互利耦合的超系统, 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互利与耦合来保证生态城市的相对可持续发展。

4 生态网络城市模式构建

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依赖其所处的大环境, 而所处的大环境又是由很多个城市所构成的。生态城市的发展建设不只是对一个城市的生态进行建设, 而是对区域内所有城市以至于全球范围内所有城市的生态进行共同建设。只有当区域内所有城市都建成了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但是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城市与城市之间既存在相互限制、相互制约, 又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更为广义的复杂生态城市系统。同时, 生态城市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 城市之间彼此进行物质、能量、信息、要素的交流, 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广泛的竞争与合作。

基于结合生态城市的概念与超系统思维, 本文提出了生态网络城市建设模式。生态网络城市是指在外部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下, 由多个能相互提供城市外部生态承载力的生态城市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发展的城市集合体。这个生态网络城市由多个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功能上具有产物自返循环和交互循环的生态城市组成。核心生态城市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但其中每一个生态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们之间除了要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信息和人口的流动外, 还要互相提供城市外部承载力, 包括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经济承载力和城市科技承载力等。通过这样不断自返循环和交互循环, 既可避免城市之间对外部资源的过度竞争, 又可以使各个生态城市得到发展, 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网络城市的发展。

4.1 生态网络城市结构模型

图1为一种简化的生态网络城市结构模型图。它由三部分构成, 每一部分为一个生态城市, 而每一个生态城市表现为一个“金字塔”结构, 由三个截面组成。“金字塔”三个截面的底层是将“资源与生态环境”作为生态城市的依托, 中间层是将“科技与管理”作为生态城市的催化剂, 上层是将“经济与社会”作为生态城市的表现形式, 塔尖为“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图1中, 每两个生态城市之间有一个双向箭头, 代表这两个城市之间的生态引力, 说明在这个生态网络城市系统内部城市之间还要进行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和人口的交流, 每个城市都要为其他城市进行生态建设提供不同方面的承载力支持。生态网络城市作为一个整体, 还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 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网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2 生态网络城市特点

基于开放式复杂巨系统的生态网络城市建设模式, 它既解决了目前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又体现了生态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①生态网络城市系统结构具有相互紧密联系的层次和系列。每个生态城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 如经济系统、生活系统等。整体的生态网络城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又构成一个层次, 每个子系统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②生态网络城市系统整体的作用大于各生态城市的简单总和。生态网络城市系统将体现出整体优势, 整体作用十分明显, 这就是所谓的“聚集”效应。③在生态网络城市的巨系统中, 总是上一层次的大系统决定性地影响下一层次的小系统。在对生态网络城市进行规划时, 必须从全局出发, 由上一层次的大系统决定下一层次小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且每个生态城市系统都将会反过来影响大系统。④生态网络城市系统内部各生态城市相互之间, 或与更大的系统、旁系统进行种种交换。生态网络城市内部系统日益复杂, 外部系统影响就日益增强, 城市人口、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与外界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进行生态网络城市建设, 可实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力、信息等交换。而且, 当生态网络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时, 会不断与其他生态城市系统进行种种交换。⑤生态网络城市系统的自组织和自适应性。生态网络城市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功能, 系统也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通过自适应、自组织作用, 往往反过来取得经验, 最终获得接近优化的解决方案。而且, 整个生态网络城市系统作为整体面向全球开放, 在全球范围内可与其他区域展开竞争与合作, 参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生态城市这样的优化组合, 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 以实现生态网络城市的整体优势, 最终实现整体生态网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在外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要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构建互利耦合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网络城市, 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中生态承载力的双重限制。从超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并对生态城市超系统的构成及其耦合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在外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实现互利耦合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网络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生态城市,超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Register R.The Eco-city Movement-deep History, Movement of Opportuni-ty[C].Village Wisdom/Future Cities:The Third International Eco-city andEco-village Conference.Oakland:Eco-city Builders, 1996∶26-29.

[3]Dominski T.The Evolution of Eco-cities[R].Context Institute.Designing ASustainable Future (IC#35) , Spring, 1993∶53.

[4]Register 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ier Future[M].CA:North Atlantic Books, 1987∶13-43.

[5]尹洪妍.国外生态城市的开发模式[J].外国城市, 2008, (12) ∶90-92.

[6]宋永昌, 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12 (5) ∶16-19.

[7]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广州为例[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8]顾传辉, 陈桂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 2001, (11) ∶24-25, 38.

[9]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王飞儿.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11]刘建国, 马世骏.扩展的生态位理论——现化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72-89.

校园网络生态系统 篇9

三维虚拟校园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和平台, 开展三维虚拟校园及相关课题的研究适应了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以及空间信息科学、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校园开始涌现并逐步转变为现实[1,2]。国内很多高校也开展了数字校园的探索和研究,如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都纷纷进行了数字校园的建设[3,4,5,6]。

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以迎接70周年校庆为契机,围绕着学校基本建设进行生态打造与人文历史植入,建设成一个山水相依、树木林立、花草丛生、蝶舞鱼欢、天鹅白鹿齐鸣互应的人文生态新校园。由于时空所限,未必人人都能一睹为快,即使到访者,也往往或走马观花,或只欣赏校园一隅,无缘尽略风采。就算是久留于此地,如果没有专人介绍,也是难以理解和体会大学所承载的文化沉淀和历史渊源。建设数字校园,向公众展示大学校园美的内涵和外延,将会吸引更多学子前来学习、研究和交流,甚至吸引公众前来体验大学的神韵,让大学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本文以江西师范大学人文生态校园虚拟仿真系统为例,详细介绍建设人文生态特色的虚拟校园的过程和方法。

2 系统总述

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占地总面积共3000亩,总建筑面积约77万平方米,校园内不仅地势复杂有山有水,而且还有诸多人文生态特色的景点,如正大坊、校址纪念碑、鹅湖湾、静湖等校园十六景。对于如此复杂大型的场景进行虚拟仿真建设,使用一般的虚拟仿真方法,将会在场景细节的仿真效果、场景在线的运行效率、场景的人机交互方式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江西师范大学人文生态校园虚拟仿真系统从三点出发,针对性的解决以上问题:一从虚拟仿真平台技术出发,选择渲染效率高、在线发布稳定的VRP三维互动仿真平台作为三维渲染引擎;二从场景三维建模优化方面出发,采用一些特殊建模方法,达到效果满意且模型简化的目的;三从人机交互机制出发,利用位置交互式的信息点链接各种集成了多媒体信息的网页文件,尤其包括校园主要景点的360度全景展示,从而高效率地满足场景的交互。

系统将人文生态元素融入,逼真细腻地再现实际校园地理环境的真实情况,集成校容校貌三维漫游展示、虚拟化身漫游、校园智能定位导航、空间量测、学校历史文化介绍、景点360度全景展示和网络共享等多重功能,具有动态性和实时交互性的特点。使用者可以在系统中通过行走,鸟瞰以及选择不同的摄像机视图来多视角观看校园景观,也可以基于空间交互式地获取学校的校史校情等各方面的信息,以达到全方位认识江西师范大学的目的。系统由虚拟校园桌面系统、因特网和用户组成,用户通过Interne访问江西师范大学虚拟校园服务器,从站点入口进入网络虚拟校园系统,实现漫游和参观查询。下图1详细说明了系统总体技术路线:

3 数据准备

3.1 数据收集获取

通过资料数据的收集,获取校园CAD平面规划图、校园建筑设计及环境景观设计的CAD平面图和立面图、航拍影像图、遥感影像图等地图和空间数据;通过对校园内的复杂地形进行数字测量,获取详细的地形图数据;使用数码相机获取各建筑物的立面实景照片和各园林景观、道路的实景照片等纹理数据;利用360度全景摄影技术获取主要景点的360度全景照片;收集获取文字介绍、语音介绍、图片展示、视频展示等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各种多媒体类型的属性数据,如校园十景的各种多媒体介绍信息;收集校园体现人文生态特色的各种鸟、蝴蝶、野鸭、天鹅、白鹿、鱼及花草树木等动植物形态特征数据。

3.2 数据预处理

综合获取的地理空间数据,利用Arc GIS软件对校园进行数字化,分成道路、绿地、水系水域、建筑等不同的图层。将测量得到的地形数据以数字化的方式录入Arc GIS软件处理后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或等高线数据,便于三维地形建模;使用photoshop软件对实拍照片进行处理,使纹理符合模型要求。将收集到的用于属性介绍的各种多媒体信息做好分类处理,并制作成集文字、语音介绍和图片、视频展示为一体的各个网页文件。

4 三维仿真场景构建

4.1 建模软件和驱动平台选择

虚拟现实中用于三维建模的软件有语言类和建模工具类,语言类如OSG、Open GL、VRML;建模工具类主要有:3DS MAX、AutoCAD、Sketch Up、Open Inventor、Pro/Engineer等。语言类的建模软件在建立三维模型方面,由于上手困难、开发周期长、仿真效果不佳等缺点,因此不适合于大规模高仿真场景的三维建模。经过综合考虑,该文运用3DSMAX软件制作校园模型。3DSMAX具有建模功能强大、扩展性好、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和其它相关软件配合流畅等优点。

在驱动平台选择方面,本系统采用VRP三维互动仿真平台作为驱动引擎。VRP是一款三维虚拟现实平台软件。该软件适用性强、操作简单、功能强大、高度可视化、所见即所得。除此之外,VRP三维互动仿真平台还提供了基于脚本方式的二次开发[5]。

4.2 模型建模

虚拟校园系统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场景模型建模,场景模型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虚拟校园系统的整体效果。根据模型的不同精细程度及要求,利用3DSMAX软件使用针对性的建模方法对校园内的不同地理实体进行三维建模,包括地形、建筑物等基本地物和具有人文生态特点的特色模型建模。基本地物建模包含地形、水系、主体建筑物、辅助设施等;人文特点的地物建模有如健康小道、桃李鼎、杏岭书院、各种雕塑和标志性景观石头等;生态特点的模型建模包括花草树木模型和鸟、蝴蝶、野鸭、天鹅、白鹿、鱼等动态物模型。

地形建模过程中,主要使用等高线数据导入3DSMAX软件中,利用Terrain工具生成校园的基本地形,细节的地方通过转为编辑网格再做细化,然后再在基本地形的基础上把水系和道路模型建立。

建筑物建模过程中,参考收集的各个建筑物的CAD平面图和立面图,先将建筑的基本形状建成,然后利用处理好的建筑物纹理用3DSMAX材质和贴图工具渲染在模型上。

体现人文生态的模型建模过程中,雕塑和景观石头采用多边形建模方法,再通过细节调节细化,纹理采用uvw展开贴图的方法;树木则用十字面片贴图方法,其中贴图的质量效果要处理得清晰;动态物建模也是采用多边形建模,及纹理采用uvw展开贴图方法来制作,这种建模方法生成的模型具有更为逼真的效果,对于这些动态物还要使用3DSMAX动画工具制作相应的基本动作,如鹅和鸭在水中的游动、鸟和蝴蝶的飞行、鹿的行走和跑动、化身人物的行走等。

4.3 场景集成

三维模型准备完后,并且在模型按照指定的相对地理空间位置定位的前提下,把模型进行烘焙处理后,将模型通过3DSMax插件转换成VRP的导入格式,并导入到VRP三维互动仿真平台中进行集成。同时对模型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如设置水面的特效、混合材质的特效、水边物体的倒影、地形和建筑物的物理碰撞等。从而完成虚拟校园三维场景集成。

5 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

VRP三维互动仿真平台拥有强大的界面设计模块、数据库模块和脚本交互模块,利用这些功能模块可进行虚拟校园系统的主要功能开发,具体实现了以下功能。

5.1 虚拟仿真系统基本功能

5.1.1 漫游

漫游是三维虚拟仿真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江西师范大学人文生态校园虚拟仿真系统具有三种漫游方式:路径漫游、自由漫游、虚拟化身漫游。路径漫游是基于几个固定的动画路线进行漫游;自由漫游中用户不用创建化身角色直接通过键盘和鼠标等外接设备的操作实现自主的漫游浏览;虚拟化身漫游是用户通过创建化身角色以虚拟化身的身份进入场景进行漫游,在漫游过程中还可实现行走和跑步等不同状态的切换。

5.1.2 导航

导航也是三维系统基本功能之一。使用者在虚拟场景中漫游时大部分关注场景的细节,很难对校园在总体上形成认识,往往一次漫游之后,并不清楚自己在校园里真正行走的路线,因此需要在系统中增加定位导航鸟瞰图的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导航图查看漫游时的位置,同时也可以通过导航图快速定位漫游到想去的地点。

5.1.3 空间量测

虚拟校园系统作为一个三维立体虚拟环境,空间量测功能很有必要,使用者可以任意地量取所需的尺寸信息。空间量测功能包括三大块:距离测量、面积测量和点测量。

5.2 校园主要景点360全景展示

360度全景是通过对专业相机捕捉整个场景的图像信息,使用软件进行图片拼合,并用专门的播放器进行播放,即将平面照及计算机图变为360度全景景观[7]。

360度全景把二维的平面图模拟成真实的三维空间,呈现给观赏者,它同建模和平面图片形式相比,更具真实感,沉浸感强烈,给观赏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系统通过全景发布控件展示校园主要景点的360度全景,从而可以很好的补充和弥补虚拟仿真场景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够真实的不足,更具真实感。比如人文生态的环境,用虚拟仿真的方式很难表现得非常真实,利用360度全景展示则可以充分的表现人文生态元素,与虚拟仿真场景结合,正好相互补充,虚实结合。

5.3基于空间的属性信息查询

使用者在校园虚拟漫游行走时,可能会对途经的主体建筑物、标志性景点等感兴趣。江西师范大学人文生态虚拟校园系统能对用户关注的三维物体以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在用户面前,通过点击对象,来查询和浏览相应对象的集文字和声音介绍、图片和视频展示于一体的网页信息。从而,使用者通过基于空间的各种信息的查询,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学校校史校情等多方面信息。

5.4 网络共享

系统利用VRPIE插件发布成虚拟校园网络版,用户不用配置软件环境,真正足不出户直接通过Internet访问江西师范大学虚拟校园服务器,从站点入口进入虚拟校园,即可实现漫游和参观查询。

6 结束语和展望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不断发展,数字校园正逐渐普及和深入发展,虚拟校园作为数字校园的基础和平台,其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江西师范大学人文生态校园为例,提出了以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为核心,综合利用360度全景技术、GIS、多媒体信息和web网络技术,结合学校特有的人文生态元素,建立富有人文生态元素的三维虚拟场景的方法,并设计和实现了江西师范大学人文生态校园在线虚拟仿真系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建立的大规模虚拟场景在虚拟逼真度、仿真效果、运行效率和人机交互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这一研究将虚拟仿真技术与人文生态理念相结合,为建设数字校园提供新思路,同时可以推广到园林、山河、湿地景观等虚拟现实应用中。

校园网络生态系统 篇10

本文在分析产业生态系统内部资源代谢过程的基础上, 从系统全局的角度对该过程进行定量化分析,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超网络模型, 运用变分不等式和最优化控制方面的理论方法, 对网络模型进行分析求解, 得到超网络的恰合流和均衡状态, 并设计数值算例对模型进行验证, 对模型中的资源利用率、综合环境费用、环境补贴等相关参数对系统资源代谢均衡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 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1 模型的建立

1.1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过程

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时间及资源结构特征[3], 各产业中的主体通过资源代谢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产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依据产业生态学原理, 产业生态系统以资源流为基础可以分为开采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个子系统, 为了简化问题的分析, 本文采用参考文献[4]的分类标准, 将产业生态系统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个子系统。

在资源代谢的过程中, 对资源的界定采用张力小等[5]的定义:即维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一定稳定条件下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能量性和非能量性资源, 强调将“资源”和“废弃物”统一在同一资源视角下, 即废弃物是可用性降低的资源, 或者是处在代谢层级下端的资源。

1.2 产业生态系统超网络模型

产业生态系统超网络模型由I个生产者、J个消费者、K个分解者组成, 其网络流是产业生态系统内部流通的资源 (见图1) 。

2 模型分析

由于产业生态系统内部资源代谢过程比较复杂, 本文对所构建的模型作如下假设。

(1) 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主体间流动的资源是无差别的, 即不考虑资源区别因素;

(2) 模型中资源定义强调将“资源”和“废弃物”统一在同一资源视角下, 即废弃物是可用性降低的资源, 或者是处在代谢层级下端的资源[6];

(3) 产业生态系统内部各主体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综合目标为指导, 即最小化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综合环境费用等;

(4) 相邻两个层级之间可以自由进行资源流通;

(5) 产业生态系统内部资源代谢相关成本、费用等函数是连续可微的凸函数。

2.1 生产者行为分析

对于生产者i而言, 其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原材料资源并进行生产加工需要付出一定的生产成本, 记为fi。

fi是一个与生产者i的非负产出qi相关的函数, 记为:

其中qi∈R+I, 并假设fi是一个连续可微的非负凸函数。

同时, 生产者i在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生产单位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综合环境费用fi^, 所谓综合环境费用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直接和间接地消耗的全部环境费用之和[7]。fi^是一个与生产者i的非负产出qi、资源利用率β和单位产品环境费用ρ相关的函数, 记为:

假设fi^是一个连续可微的非负凸函数。

资源代谢过程中, 生产者i会将数量qij的资源流向消费者j, qij是向量Q1∈R+IJ的一个分量。资源代谢会带来与资源代谢量qij相关的资源代谢成本 (如相关手续费、信息收集费等) , 记为:

假设cij是一个连续可微的非负凸函数。

用ρ*1ij表示消费者j从生产者i处获得单位数量资源需要支付的费用, 其中下标1表示它是第一层变量。因此, 生产者的总费用等于生产成本、综合环境费用和资源代谢成本之和, 而收益等于它对流向消费者的资源制定的价格乘以资源数量。故生产者的综合目标可描述为:

由生产者相关费用函数都是连续可微的凸函数可知, 对于任意生产者i, 其目标函数是凸函数。因此, 目标函数 (4) 的解也就是其相对应变分不等式的解Q1*∈R+1J[8]:

2.2 消费者行为分析

同理, 对于消费者j而言, 其利用从生产者获得的资源进行日常社会活动和生产加工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会产生由于环境资源消耗和对环境污染带来的综合环境费用是一个与消费者j从生产者获得的资源总量、资源利用率β和单位产品环境费用ρ相关的函数, 记为:

同时, 分解者在从消费者获取资源完成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 需要支付给消费者一定的资源购置费用。令ρ*2j表示消费者j与分解者k的资源交易价格, qjk表示消费者j与分解者k的资源代谢数量。则有, 消费者j的综合目标可描述为:

由于消费者相关费用函数都是连续可微的凸函数, 所以对于任意j的目标函数均是凸函数。这样, 目标函数 (7) 的解也就是其相对应变分不等式的解 (Q1*, Q2*, γ*) ∈R+IJ+JK+K:

其中, γj是约束公式 (8) 成立的拉格朗日乘子。

2.3 分解者行为分析

用cjk表示分解者k与消费者j进行资源代谢时所产生的各项费用, 它是一个与资源代谢量qjk相关的函数。用ρ3k表示分解者k能够承受的需求价格, 所有分解者所能承受的需求价格构成向量ρ3∈R+K;用dk表示分解者k的资源需求量, 由于不同分解者之间的竞争存在, dk不仅与自身的需求价格有关, 而且跟其它分解者的需求价格相关。不难发现, 分解者在整个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过程中处于末端处理的环节, 对系统内部的废弃物资源进行加工和处理, 属于绿色化生产主体。行政主体会出于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给予其各种优惠, 用在企业的污染防治设备、技术研究及开发项目上, 世界各国大都提供财政补贴、贴息贷款或优惠贷款的政策措施[9]。在此, 记分解者k得到的环境补贴费用为固定值η。由于分解者需求的决策行为很难用一个目标最优来表示, 他们对于资源的选择更多的是从相互比较的角度考虑。在此, 应用交通网络均衡中用户最优选择的Wardrop准则进行分析[10]。

适用于所有的分解者k的表达式 (10) 、 (11) 也可以表示为类似的变分不等式形式, 以求得 (Q2*,

2.4 超网络的均衡状态

产业生态系统超网络的均衡状态就是存在均衡解 (Q1*, Q2*, γ*, ρ*3) ∈RIJ+JK+J+K+, 满足式 (5) 、 (9) 和 (12) 的和:

其中, K={ (Q1*, Q2*, γ*, ρ3*) | (Q1*, Q2*, γ*, ρ*3) ∈RIJ+JK+J+K+}。

3 算例仿真及相关参数分析

3.1 数值算例

本文构建一个由两个生产者、两个消费者和两个分解者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超网络模型, 见图2。

模型中用到的各个函数设置如下。

(1) 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函数。

(其中q1=q11+q`12, q2=q21+q22) ;

(2) 生产者综合环境费用函数。

(3) 生产者的资源代谢费用函数。

(4) 消费者的综合环境费用函数。

(5) 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资源代谢费用函数。

(6) 分解者主体的资源需求函数。

初始化参数设置β=0.8, ρ=5, η=500, 收敛精度ε=10-3, 用MATLAB仿真, 迭代422步得到均衡解如下:

3.2 参数分析

对资源利用率β、单位产品环境费用ρ、环境补贴η进行敏感性分析:

(1) 当ρ=5, η=500, 资源利用率β=0.1∶0.1∶1时, 系统达到均衡状态时内部资源代谢总量Ω*的变化如图3所示。

(2) 当β=0.8, η=500, 单位产品环境费用ρ=1∶1∶10时, 系统达到均衡状态时内部资源代谢总量Ω*的变化如图4所示。

(3) 当ρ=5, β=0.8, 环境补贴η=0∶100∶1 000时, 系统达到均衡状态时内部资源代谢总量Ω*的变化如图5所示。

上述3个图反映出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均衡状态的作用关系。从图3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当系统内部各主体能够以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 可以加快资源代谢进程, 促使系统在实现均衡状态时资源代谢总量的增加。由图4可见, 当行政主体收取较高的单位产品环境费用时, 对于系统各主体而言, 其综合环境费用将会增加, 各主体必然会减少自身资源消耗数量, 从而实现对系统内部资源代谢活动速度进行控制, 减少系统内部资源代谢数量。这一结论表明各行政主体可以通过推行收取单位产品环境费用的措施实现对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进程的宏观调控, 避免系统各主体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对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采和利用, 从而实现产业生态系统内部资源代谢活动向可持续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分解者主体在整个系统资源代谢过程中处于末端处理环节, 起到对废弃物进行收集、分类、再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作用, 是整个系统实现生态化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环节。从图5的趋势可以看出, 行政主体出于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给予分解者主体各种优惠, 例如提供财政补贴、贴息贷款或优惠贷款等政策措施的时候, 可以提高生产者主体进行绿色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 进而提高整个系统均衡状态时资源代谢的总量。

4 结语

本文的核心是建立并研究了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超网络模型, 在逐层分析各决策者目标的基础上给出了模型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就模型中的主要相关参数对超网络均衡状态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论表明:产业生态系统内部资源代谢存在最优的均衡状态, 同时系统内部主体资源利用效率、行政主体所给予的环境补贴与资源代谢总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而单位产品收取的环境费用会降低系统内部资源代谢总量。决策者可以依据此结论对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进行整体的优化设计, 以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本研究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考虑产业生态系统内部不同主体间所流通资源类别、资源流通方式的差异化特征, 以及由这些所引起的选择偏好对整个产业生态系统超网络优化方案的影响。同时需要展开其他形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对文中结论作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武春友, 邓华, 段宁.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 (5) :20-25.

[2]Duan N, Liu K L, Sun Q H, et al.Accounting and analyzing of material metabolism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for Chinese economic system[J].Soft Science, 2009, 23 (3) :1-5.

[3]施晓清.产业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生态管理理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6) :80-86.

[4]Jouni Korhonen.Four Ecosystem Principles for an Industrial Ecosystem[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1 (9) :253-259.

[5]张力小, 胡秋红.城市物质能量代谢相关研究述评——兼论资源代谢的内涵与研究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 2011, 10:1801-1810.

[6]Nagurney 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equilibria:a supernetwork equivalence with computation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6, 42 (4) :293-316.

[7]杨翠红, 陈锡康.综合环境费用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 6:141-144.

[8]Nagurney A, Toyasaki F.Revers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waste recycling:a multitiered network equilibrium framework for e-cycling[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5 (41) :1-28.

[9]邓可祝.环境补贴研究[J].特区经济, 2007 (5) :135-137.

“网络造星”生态的中外差异 篇11

且看:PewDiePie是一名24岁的来自瑞典的游戏玩家,这位YouTube上的超级巨星真名为Felix Kjellberg, 他通过上传分享自己玩游戏的视频而吸引了2770多万粉丝,点击量超过47亿,在2013年一年间就创造了400万美元的广告收入(注:此为《华尔街日报》报道数据);

BluCollection Disney Toys!是由一个玩具极客开设的专题,乍看之下该账号的粉丝数仅77万有余(他们都热衷于拆解、组装和评论各种玩具),但16亿的浏览量却为账号主带来介于66万美元和640万美元之间的年收入;

网络明星又何止于出镜达人们,Robby Ayala就是这样的例子——当还是一名法律系大学生时,他通过在6秒短视频分享应用Vine平台上每日更新搞笑短片而在顷刻间就为自己赢得了260多万名粉丝……现在Robby已从法学院退学,全力追逐一个全职的Vine短视频金牌制作人的职业生涯梦想。

笔者了解到,中国也有不少“网络造”明星,鉴于中国网民数量更巨大、黏合性更强、以及到达家喻户晓之境界的曲线更陡直等等因素,中国“网络造”明星的吸金能力同样不可小觑。不过,如果视“网络造星”为一门新兴产业的话,那么不难发现,无论是造星机制、还是整个配套体系的生态圈,均有不少有意思的“中外差异”,不能不说这些差异本身也将对产业发展方向形成较长远的影响。

一是运营商在网络造星中所担产业角色的相对透明化vs不透明化。众所周知,YouTube与视频内容生产方(也是产生草根明星的直接源泉方)之间可签署“合作伙伴计划”。该项目始于2007年中,初期实行邀约制,但后来开放性显著提高,来自各个国家的用户都可提出加入。与此同时,YouTube与进驻谷歌AdSense计划的用户分享广告收入也是完全公开的,一旦表演者的视频内容走俏,吸引大量观众之后,其广告分成收入自然就会水涨船高。

另外,YouTube作为运营商在主导观众浏览习惯(从而长远来说为草根明星赢得回头客粉丝创造一个有利环境)方面也不遗余力。比方说,仅2012年,YouTube就斥资1亿美元投入用于100个视频频道的扶持,努力引导用户从观看单独视频转向习惯于观看频道,形成长久黏性。

在中国,我们发现运营商们在制造话题明星的过程中角色是相对不透明的,富于想象空间,这可能与文化渊源相关。但是,人们又何尝会笃信——在徐静蕾当年成为博客女王、在姚晨如今坐拥7000余万微博粉丝背后,运营商是没有任何作为的?运营商仅仅是因她们而集聚了人气、带火了博客/微博这两个产品,而没有更多的合作伙伴深耕计划吗?在一切机制变得透明化之前,答案可能永远不为人知。

第二,美国对广告业的监管更严格,因此才有了像“原生广告”这样的新物种留给微电影、微广告的燎原机会;相对而言,在中国,什么都可以是广告,所以由“轻”监管地带而燎原新生的商机反而不突出。

在美国,根据监管要求,所有付费而获的媒体曝光(也就是广告的经典定义!)必须有醒目的识别标示,无论是赞助式广告、付费搜索结果,还是宣传性质的故事与报道,都需让消费者有效地识别出与中立性媒体报道的区隔。

而原生广告作为一个新事物,因为其“保持了在信息流中高度的原生性”,可谓是规避了上述监管地带,(至少在目前而言)并不受制于联邦监管方关于广告标示的约束。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原生广告成为美国当前增长最快的广告类型之一,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尤其如此。不少广告主积极开启与Vine(Twitter旗下短视频分享应用)风格一脉相承的官方账号,意图通过个性鲜明的微广告片卡位社交媒体,率先招揽大量的粉丝;更多的广告主则不断加大预算投入原生广告的制作与传播,这也促成了像Niche公司这样的自诩为“原生广告工坊”的新型广告代理商的方兴未艾。

Niche公司本身也是一个社交媒体达人的“伯乐”工坊,与其合作的社交媒体达人多达3000个,覆盖粉丝数量达到5亿人。如今,不少广告主视“移动互联一代”的年轻群体为目标消费者,因此他们非常乐意与Niche公司合作,在后者的服务支持下,众多的社交达人可以让自己的原创内容——如Instagram上的图片、Facebook上的故事、或Vine上的短视频——与相关品类的产品(如婴儿衣服、运动饮料等)建立联系,并分享到粉丝群、引领出“转、评、赞”等新一轮用户互动。

Niche联合创始人罗博·费什曼表示,目前公司已与约70个品牌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家得宝(Home Depot)、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Gap童装(Gap Kids)等。“我们的作品绝不是简单的内容定制,而是形式与平台信息流保持高度一致的原生广告,”他表示。当然,或许意识到留给原生广告轻监管的时间窗口毕竟有限,所以公司也会建议用户在推广内容中加一个#(标示出相应的企业或品牌),或者使用“我与......进行合作”等特定词条,体现长远合规考量。

相对而言,原生广告在中国网络媒体环境中并无独有的广告主青睐力,原由上文已述。也因此,“网络造”明星或达人的广告价值更多依附于其人格化体现,而不仅仅以他们本身作为传播介质体现。

第三,众多欧美网络明星与经纪公司等生态圈伙伴一道以“Co-Creation”的运营模式进行合作,而在中国却强调互联网的“脱媒”属性、网络明星最终走上“去经纪化”之道似乎成为一条不归路。

今年5月,中国著名的视频自媒体品牌“罗辑思维”(由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创办)确认与其经纪人申音友好分手;当双方还处在蜜月期时,两人携手将“罗辑思维”这个全新“网络造”明星节目品牌收获了一年半200万微信用户、视频过亿人次观看的不俗佳绩。而就在这对黄金搭档分道扬镳之前不久,申音的经纪公司还失去了另一视频节目新贵《凯子曰》的出品人王凯......而这仅是冰山一角:中国多少网络明星红人在起家时的经纪公司真正能一起走得很远的?事实上,利益让渡机制的缺失或不成熟,是无法被诸如“互联网拥有脱媒属性”这样的苍白鼓吹所掩饰得了的。

而本文开头提到的瑞典人PewDiePie,其与经纪公司(Maker Studios)一直保持双赢合作,后者亦在今年春季以超过9.5亿美元的高价被迪斯尼公司收购,由此Maker Studios将有机会近身接触到迪斯尼旗下所有品牌资源,包括皮克斯、漫威(Marvel)、ESPN、美国广播公司(ABC)等。据测,Maker Studios与迪斯尼公司合并后所能触达的全球互联网用户群将仅次于谷歌和Facebook。

经纪公司的附加值当然不止于接入商业与品牌生态圈。它们还为网络明星积极创造线下的巡演机会、聚集各路业内牛人来一道Co-Create新作品......例如,YouTube上的明星本身大多没有现实世界的演艺经验,他们作为“在地下室、车库或者自家后院悄悄发光的一群人”是没有什么机会面对成千上万名观众献艺的;而经验老道的演艺公司显然从这一点捕捉到了机会——有不少公司专门为YouTube明星组织线下巡演,从纳什维尔到圣地亚哥,再到西雅图、新泽西......今年8月在加州的一场演出中,组织方预计将有1.8万名粉丝到实地捧场,他们将排队数小时以获得自己偶像的亲笔签名。并且,全球巡演的日程表也紧跟其上:今年春季一场名为YouTube Fanfest的演出在新加坡热售(入场门票从62美元起),之后还到悉尼和孟买进行了巡演。

校园网络生态系统 篇12

网络教学平台新的社会化属性的增加, 对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理论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适应新的教学平台发展模式, 进行理论创新和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实现模式。本文利用生态学中的智慧来重新梳理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运行机制, 同时基于云计算技术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 试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生态系统。

1 相关理论

1.1 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点

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是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中心, 由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递所形成的由教师、学生、虚拟学习社区环境和信息三者共同构成的彼此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区别与传统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特征在于以下几点: (1) 生态平衡性。传统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模块之间缺乏彼此协调和教学针对性, 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信息生态失衡现象, 而基于信息生态系统重构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从整体考虑规划各个模块, 使其具备生态和谐性, 从而保证对教学目的的有力支持。 (2)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解决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可移植性, 使其标准统一, 避免重复资源的反复叠加, 从而减少信息垃圾的产生。 (3) 以人为本。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生态化教学环境。避免传统网络教学平台功能模块的集成化, 加强师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反馈评价功能, 更好的体现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工具的辅助作用。

1.2 云计算的内涵和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云计算对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贡献主要包含的几个方面: (1) 云计算提供有Qo S保证的基础架构, 如时间、成本、可靠性和像CPU带宽和内存大小的硬件性能, 以及维持服务水平协议为导向的资源配置; (2) 云计算提供的各种应用程序的支持, 使得它能方便并且快速地获得所需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3) 云计算提供了实时的配置信息和资源利用信息, 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2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体系结构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体系结构由三层组成:基础设施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同时它还具有四个信息生态管理模块:监测模块、策略模块、仲裁模块和准备模块。

基础设施层是网络生态系统的资源库, 它由云计算平台进行管理。应用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的虚拟化技术用来保障基础设施的稳定和可靠性。为高层提供计算和存储容量, 它是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服务层主要由电子学习内容组成, 如网络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其他网络服务等等。本层也为上层提供内容的标准接口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应用层由网络学习系统、学习内容库和工具库等组成。它还提供了交互界面和相关功能函数。

监控模块用于记录用户的资源应用请求、执行次数、实时配置信息和各类资源利用程度, I/O状况等等, 主要用来调整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策略模块建立和维护教学策略和资源调度策略。根据监控模块的相关数据, 决定哪些用户可以在资源调度时获得较高的优先级, 以保障关键业务的运行, 命令准备模块将其优先送入应用层提供给学习者。策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模块。在仲裁模块中, 专家手动建立一些策略、完成用户请求、解决各组件的争端。修订、调整资源的分配与管理。它还为具有不同学习风格、学习偏好和认知水平的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建立多种使用模式。仲裁模块是对策略模块的有效补充。准备模块根据策略模块和仲裁模块所定的资源配置方案, 从基础设施层自动调配适合各类用户的资源, 通过应用层提供给学习者。

3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生态化运行机制

(1) 预调度机制:网络教学平台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学习资源属于关键的核心资源, 访问量较高, 其访问率在某些特殊时段比如考试前, 也会突发性增高。根据这些规则, 策略模块能够预测接入负载, 并为热门内容和应用自动提前调度资源使其达到峰值时能保障当前访问的性能。预调度机制, 保证了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有效流转和共享。

(2) 自我恢复机制:当监控模块检测到系统运行的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 策略模块会自动预警, 并将系统闲置资源分配给目标模块, 以缓解危机。整个过程并不影响用户对系统的正常使用。通过云计算网络教学平台的自我恢复机制, 系统可以应对突发的资源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促进整个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生态平衡。

(3) 进化机制: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通过进化机制促进了各种学习资源物种的演化或灭绝。用户对某种学习资源物种的访问是判断其进化路线的一个关键条件。如果对某些物种的访问较少, 则对其分配的资源将减少, 当对其配置的资源消耗接近最低阈值时, 策略模块要求撤销对物种的支持并将其标记为已灭绝。通过进化机制, 确保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中学习资源的整体质量和有效利用。

4 结语

本文结合生态学的理论以及云计算技术来重构网络教学平台, 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基础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并对所构建系统的生态化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 使其具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灵活性, 从而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网络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左广.基于信息生态环境理论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 2013.

上一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下一篇:数据中心机房安全监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