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课程管理系统

2024-07-27

校园课程管理系统(精选12篇)

校园课程管理系统 篇1

摘要:数学学科网络课程系统的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从系统建构原则、系统构成和系统特点等方面对数学学科网络课程系统的建设进行了探索.构建数学学科网络课程系统,要遵循资源丰富与开放性原则、使用灵活与重组性原则、交互高效与广泛性原则;系统由网络积件库和网络平台构成;系统具有教学资源呈现多维化、学生自主学习因材化、教师与学生交互多样化的特点.

关键词:数学学科,网络课程,原则,网络积件库,网络平台

根据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对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已经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各校都在普遍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由于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培养学生能力非常重要.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数学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校园网的数学学科网络课程突破了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时空限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带动学校数学教育的改革.

一、数学网络课程系统构建的原则

网络课程的兴起为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在构建数学学科网络课程系统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资源丰富与开放性原则

构建数学学科网络课程资源,不仅要将传统的数学课程资源数字化、电子化、影像化,还要存储网络教学方面的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互联网作为传播的媒介,通过计算机呈现,借助网络链接、导航、搜索乃至个性化服务等功能,使世界各国数学教师共享丰富与开放的课程资源.如利用网络资源简要、系统地介绍一些关于数学发展史、经典数学问题、传统数学分支和当代数学科学的发展等,通过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史实与例证来揭示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思想方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等,使学生既受到形式逻辑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又受到辩证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2.使用灵活与重组性原则

数学网络课程资源是按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和网络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资源的存在与呈现方式应体现积件思想,具有使用灵活性和重组多样性.教学资源要按照顺序、类别、功能等以基元模块的形式设置,方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自由重组资源,形成课堂教学课件.教师还可根据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实际教学需要,调整和更新课程资源模块.学生也可以灵活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设计适合自身的个人学习资源库,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3.交互高效与广泛性原则

网络课程的可交互能力反映了网络课程的内在品质,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体现在区域间跨文化的资源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的交互.交互活动的设计还要考虑交互的主体性、即时性、广泛性和高效性等.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可分为异步交互、同步交互:E-mail,BBS等属于异步交互,而MSN,QQ则是同步交互.网络课程提供的这些交互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手段.应根据数学课程的需要,将数学内容以超文本方式呈现,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主权,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广泛交流数学理论及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交互平台.

二、数学学科网络课程系统的构成

基于以上的构建原则及数学教学的特点,数学网络课程系统主要包括网络积件库和网络平台,具体内容结构如下图:

1.网络积件库

网络积件库是按照一定的用途和检索分类的教学资源的集合.它包括教学资源库、自主学习资源库、诊断评价库.

(1)数学教学资源库

数学教学资源库是将教学所需的相关资源按照一定的用途和检索分类的资源组合.它包括课程内容模块和教学设计模块,具体分为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和网络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在线教学.

与传统的“印刷教材”相比,网络数学教学内容模块中的教学资源具有容量大、超文本性、互动性、智能化等特点,它融合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可以满足学习者的多种感观需要;而且这些内容是以积件形式存在的,容易分解、组合、检索和提取.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制作个性化的教学课件,在生动轻松的课堂中实现教学目标.库中的资源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教学内容电子化,在增加了教学内容容量的同时,也将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展现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如色彩丰富的手绘图形与机绘图形、富于启发的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概念、定理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2)自主学习资源库

自主学习资源库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的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它包括学法指导、授课录像、多媒体教材、学术动态、专题研究的相关资源及指导,以及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拓展资源.这些拓展资源可以是高等数学知识拓展、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相关的拓展知识应用、热门科研项目及课题和相关参考文献检索目录等.

利用自主学习资源库,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等进行自由调用和组合,形成适合个人学习与发展的个性积件资源.它主要包括学生利用浏览器根据学习需要查阅各种资源,并可以下载、上传、存储资源,建立个人学习资源库.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习更加有的放矢,在自主的状态下也能更加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

(3)诊断评价库

诊断评价库是进行学前诊断和学习测试的评价反馈系统.它包括学前诊断调查、练习题库、组卷和评价分析.教学的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因此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耦合,达到预期效果.学前诊断调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与新知识相关的原有知识结构的状况,而学习测试及评价分析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自己,教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使教学更有效.

2.数学学科网络平台

数学网络平台是供教师和学生用来组合教学资源积件并最终生成网络教学软件以及进行教学活动的软件环境.根据数学学科教学特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网络积件平台包括:资源组合更新平台和交互平台.

(1)资源组合更新平台

资源组合更新子平台是教师和学生选取、加工数学的教学资源信息、组合教学策略,并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不断更新替换的操作平台.常用的有Matlab、Mathmetica、Mathcad、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软件平台.相对于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这些软件所提供的数值计算、图形处理、图像处理、符号计算、文字处理、数学建模、实时控制、动态仿真以及信号处理等强大功能,可以让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同时也利于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活动.

(2)交互平台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讨论、答疑等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也使教学更有效.交互子平台运用多媒体交互技术,以多层菜单树形式提供的师生界面,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学术交流、学习方法、心得交流的契机.该平台设置在线答疑、E-mail、Blog、BBS讨论区、论坛、聊天室、作业布置/批阅区.

数学学科网络课程的网络平台是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共同环境.基于网络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可谓是大相径庭.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再是讲授型和演示型的模式,而是自主个性学习、协作讨论学习、问题探究学习、实践创新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体.基于网络平台,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思维从而成功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

三、数学学科网络课程系统的特点

1.教学资源呈现多维化

传统的教学资源多是以教材、教参为媒介呈现给学生,容量小、形式单一、效率低下.这使得整个数学教学系统更加严谨封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网络课程以网络为依托背景,使得教学资源的类型多样化、层次化.多媒体作为教学资源的呈现工具,可以将教学资源以文本、图片、声音以及它们的多种组合形式形成视频、音频文件,并配以动态的视觉效果,展示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声情并茂的学习资源,从多个方向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获得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从而拓宽了教学的时空范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数学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定理及其应用,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使其直观化、形象化,更利于学生认识数学本质,克服教学难点.

2.学生自主学习因材化

网络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一方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学生阅读、积累、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使用的灵活性,调用的方便性,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知识结构的特点自主选择学习资源,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补充.

3.教师学生交互多样化

交互平台是数学学科网络课程的特色.与传统课堂面对面的单一交互方式相比,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互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从交互的主体看,有人—媒体、人—资源、人—媒体—人、人—资源—人、人—媒体—资源的交互形式;从交互的空间上看,有区域性交互和社会性交互;从参加交互的人数看,有个别化交互和多人交互;从交互的时间上看,有实时交互和即时交互.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是多种交互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价值观和数学交流能力,利于数学情感的培养.

数学网络课程作为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两者的互补和互进.它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交互学习等多种方式于一体,其开放性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金伯格等人的看法,“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处于第一代……基于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以校园网为纽带,数学学科网络课程的建设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校园课程管理系统 篇2

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运动,在校园中深入开展足球运动在当今的学校体育工作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大工作。足球运动一直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一个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往往代表着这个国家足球运动的水平。我国足球运动发展水平较低,并在近些年中出现了假球、赌球、黑球等严重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为了提高我国足球运动的水平,净化国内足球环境、培养足球后备储蓄人才。

一、我校校园足球背景与现状

祥福小学作为青白江区首批挂牌的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点学校。2008年9月学校组建第一支足球队,9年来,共获得各个级别足球比赛的冠亚季军近20多个。在今年成都市综合性运动会上代表青白江区获得二等奖,在成都市小学生运动会上荣获一等奖。不长的时间,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式的发展,完全源于校长带领着全校所有人的全力以赴。

二、我校“魅力足球 特色发展”校园足球文化研究概述 我校校园足球队伍建设:教练员队伍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是足球发展的基础。我校有一千多名学生,却只有两名正式体育教师,最近几年学校在教练员的培养上花了大力气:我们通过参加各种级别的教练员培训获得了国家认可的不同级别级教练员称号。一至六年级每2个年级一个教练负责带队训练。我校校园足球队伍建设:球员队伍 球员队伍的稳定是足球发展的保障。我校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两支球员队伍。一是校队。1—6年级建制完善,阵容强大,后背力量十分充足。二是班级队,全校三十个个教学班,每个班都有由十名学生组成的班级足球队。我校校园足球队伍建设:指导员队伍

祥福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路上,还有一支特殊的指导员队伍。这支队伍是由所有班主任组成,负责班级球队参赛和观赛。因为她们,我校足球项目的参与率达到了100%。为了不断提高指导员水平,足球教练定期对指导员进行专业培训。三:我校校园足球比赛

每学期的班级足球联赛都贯穿大半个学期。每学期从第二周开始至第十五周结束,每周开展一致两次,赛事为五人制,每次同时举行三场比赛(冠亚军决赛为七人制,每次一场)。一年下来,我们能欣赏到近百场比赛。全员参与,每班有班级队和足球宝贝,每次比赛各班正副班主任到场组织学生观看比赛。比赛有校长亲自主持,充满激情的解说激发了全场上队员的斗志和场下观众的兴趣。学生担任球赛裁判上场执法,培养了学生更高、更广的能力。

四、我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措施

怎样保证特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使特色工作常态化,我校致力于足球工作的相关制度建设。近年来,我们并不断完善了《祥福小学“特色班级”评选细则》、《优

秀班主任评选方法》、《星级球员评选细则》、《最佳阵容、球员、守门员评选方法》、《班级对抗赛规程》、我们还在《星级球员评选细则》中注入品德修养、文化学习的要求,消除了家长对特长学习会影响文化学习的顾虑。制度的建设让足球这一特色工作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确保其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五、我们在后面的校园足球活动的几点思考:

1、不断完善场地及训练设施,保证学生足球活动和校队日常训练。以普及为目的,保证所有在校学生每周有一节足球专门课程或不少于一小时的足球活动时间,让学生充分接触到足球运动,培养足球兴趣。

2、我校每学期按时举办校内各级别足球联赛,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加,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以建立校园足球文化、足球传统为目的。

3、加强以学校代表队的形式为平台,发现具有足球天赋的孩子。在日常足球活动与训练过程中,必须制定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的计划和内容。学校足球代表队的教练必须要有一定经验,能读懂青少年心理,更好地把足球运动的实质传授给更多喜爱踢球的学生。

4、学校足球代表队应当建立校长、班主任、教练员、家长联合监管机制并制度化,协调好文化课和日常足球活动及训练,保障学生既能愉悦的学习,又能快乐的踢球。

校园休闲体育课程的建构设想 篇3

1休闲体育的起源及课程概念

休闲体育是与休闲的兴起和发展紧密相连的。人类对于休闲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他的这一思想后来成为西方休闲文化的传统。《国际休闲宪章》认为休闲就是人们在完成工作和其他任务之后、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所进行的活动,是以补偿性活动为基础的活动。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休闲学科体系。休闲学产生于美国,其标志是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休闲阶级论”,他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休闲的,认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活动,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课程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它包括了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而营造的教学环境的全部内容。体育课程作为课程的下位概念,出现了诸如“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的课程定义。那么,休闲体育作为新兴体育项目或新型体育观念的概括,如何理解休闲体育课程的内涵是本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休闲体育课程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休闲需求、让学生充分吸收体育运动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张扬起生命能力并创造其美妙生活而建立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来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自己休闲价值取向和休闲目的的过程;为了帮助人们自主地确定休闲在生活中的位置及从休闲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种贯穿于从进入幼儿园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终身体育;一种与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趋向和体育社团休闲化能力有关的活动;一种通过体育社团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使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的活动。

因此,沿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休闲体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为实现休闲体育教育目标,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对受教育者实施身心全面发展的休闲体育的全部内容。它体现了三种课程思想:一是课程的价值指向,是为了实现休闲体育的教育目标;二是课程实施途径,是在教育者(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校园体育社团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三是课程的实施内容,是对受教育者传授休闲体育知识、技能和理念的全部教育内容。

2休闲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

首先,休闲体育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休闲体育学并不是现有的某一学科的更新,而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的交叉学科。它涉及休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美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社团学等学科。因此,休闲体育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当然,休闲体育学并不是由这些学科、学问、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简单拼凑堆积而成的,而是在新的学术框架中将各种知识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与范式。

其次,休闲体育学的建构必然体现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理想的高度统一。休闲体育学必然是一门以身体活动与心理体验相结合的学科,它是适应现代人的生存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人的精神发展所造成的损伤,以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休闲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体育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毛振明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体育教育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经过组织加工后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因此,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方向。

休闲体育的理论课程与学校体育的学科课程并不矛盾,不是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所谓的休闲体育学科,加重学生负担,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阐述休闲体育的意蕴,否则,就会失去“休闲”体育的真实意义。作为一种休闲教育的学科课程,充分发挥休闲体育的价值与功用,其目的是教给学生有关休闲体育知识、正确对待闲暇时间的态度和科学利用闲暇的生活价值观。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设计后,若没有经过实施的行动,就无法落实和实现课程理想,更无法达到课程预期的课程目标。因此,课程如果要对学生产生影响,必须通过课程实施付诸教学行动。当然,休闲体育课程的实施不是新课程方案的照搬。因为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实施者的休闲课程理念和个性化的工作,以及对课程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修改和补充,因此,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或软科学相比,休闲体育学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未形成自己系统的、科学的“范式”。因此,休闲体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1提升生命质量是建构学校休闲体育课程的基本方向

休闲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因此,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生命教育应该成为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发展指向。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意义的影响,这显示了学校教育思想中对生命意义及生命真谛价值判断的薄弱。从休闲视角看生命教育则显示出休闲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呵护作用;对张扬人的生命个性,焕发学生生命朝气的补偿作用。因此,休闲教育是使人通过休闲来改善自己生命质量的全面运动,使人明确自己休闲价值观和休闲目的,让人们懂得在休闲中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方法;它是一种贯穿于从幼儿园前到退休后的终生教育;它是实现主体的自我价值和主体“心灵永恒性”统一的纽带,是人类生活意义与价值的崇高追求。

2以人为本的体育目标是建构学校休闲体育课程的基石

体育运动是人类重要的休闲方式,它既可以缓解脑力上的疲劳,获得生理上的平衡,又可以赢得精神上的自由,营造心灵上的快慰。它所承载的健康价值以及其在关照、提高、监控人的生命质量方面的特殊护佑功能,已经得到人们的发掘与认同。首先,休闲体育是人主动、自发的行为,这一本质特征将休闲体育与人的主观意向结合起来,它决定了主体对休闲体育的选择与在外界压力下的赶时髦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其次,休闲体育体现了人类生命创造的本能与独特个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空中从事形式相同的休闲体育活动时,可能产生极为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因而作为休闲的身体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最后,在休闲体育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中,通过全身心投入,领悟到主动选择的乐趣和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休闲是对人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人生全面生活的一种完善,而绝不是

对人生的一种放纵,也绝不是对某种感觉器官无休止的重复与刺激。因此,休闲体育的本体追求是建立休闲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石。

三、休闲体育课程的价值追求

1课程共有

所谓“课程共有”其实是休闲体育课程价值内涵的共有,即各种不同主体的课程都应反映休闲的内涵。不只是休闲体育课程、体育课程,体育社团,还应该体现在其他课程的内容体系之中,因为各种课程是一种“朋友关系”,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因而休闲内涵应在全部体育课程目标中体现出来。

2非功利性

所谓“非功利性”是指课程目标不带有功利性目的的价值取向。在既往的课程目标设计中,我们往往掺杂了诸如“体质”、“健康”等具有功利形态的目标指向,因而学生的体育活动或体育课都背负了某种目的成分在里面。而休闲体育课程所要倡导是一种自由、放松、愉悦的心理体验,因而除去了某些功利性目的(当然不是没有具体的课程目标),这是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

3自由选择

所谓“自由选择”就是休闲体育课程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更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由于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的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因而,休闲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绝不是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与训练的过程,而是他们积极自主、自由地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

总之,“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一个灵魂去呼唤另一个灵魂,一个相对成熟的生命个体去引导另一个幼稚的生命个体”。雅斯贝尔斯提示着每一个体育工作者,不管是体育课程设计,还是体育教育教学都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心灵感受和兴趣个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生命之花的美丽绽放。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休闲体育教育的美好明天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杰,文化视野下学校体育课程重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8(3)

[2]于光远,论普遍休闲的社会,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3]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4]王雅林城市休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特色课程成就特色校园 篇4

关键词:一校一品,小学教育,特色课程,育人功能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一校一品”创建活动,办出学校特色,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是学校追求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农村学校各自有着独特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深入挖掘、认真提炼、精心设计,就能为学校找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是在新一轮课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背景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特色课程。基于以上原因,2014年秋季,我校正式启动了新课程改革,首次把特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一年来,我校以教育特色课程为突破口,并以此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引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得到了培养,学校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日趋形成。

三、现实情况分析

白沙七坊镇中心学校占地面积2579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842平方米,33个教学班,专任教师89人,在校学生1433人。学校始终坚持“强化课程改革,内化常规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全新育人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是立体的,除了必修的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之外,学校的办学还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在生活实践、艺术修养、学习思考、思维发展、技能锻炼、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的潜能,而非单一的学业成绩。住校学生每周有五天生活在封闭的空间里,统一时间睡觉、统一时间起床、统一时间学习、统一时间就餐,等等。长时间过多的整齐统一,会让学生感到寄宿生活过于呆板、单调、乏味,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鉴于此,学校构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特色课堂活动,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以克服学校寄宿制带来的弊病。根据我校的教育环境和师资条件,学校依托所处农村的地理优势,结合地方文化的积淀,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功能。并设置以下特色班:书法、国画、泥塑、中国象棋、文娱艺术、趣味体育等。让有特长发展的学生参加各个兴趣班的活动,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的需求,挖掘学生各自的潜能,培养具有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我校学生农村户口居多,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我校教师队伍总体上学历和素质较高,但存在年纪轻、经历少等问题。在学习成绩不能很快提高的情况下,师生都需要放眼未来、怀抱梦想、增强信心、奋力拼搏。另一方面,我校有绘画、音乐、泥塑、象棋、体育方面的师资,通过不同种类的课程融入教学内容,实现学校课程的特色化。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确定的特色课程开发的纲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明确目标,领导保障

学校始终把特色当作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特色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特色班规划、实施方案、对特色活动的考察指导、定期组织比赛,每学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促进特色班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五、特色课程的实施

书法课程设计为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两大类。主讲教师:符永孝,教室分为硬笔书法教室和毛笔书法教室各一间。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发现有书法兴趣浓厚的学生,便组合成一个20人的书法课程小组。书法课程组的学员主要为学校的书法活动及县、省一级的活动提供个人作品。

绘画课程分为国画班和绘画班,国画班课程设计为国画知识和绘画技能的初步学习。主讲教师:符秀平,教室一间。教师物色20名学生组班。绘画班课程为彩笔、水粉水彩类初步技能的训练。主讲教师:符玉娟,教室一间。教师物色20名学生组班。

泥塑课程设计为造型艺术初步感知的学习,雕塑是一种空间立体造型艺术形式,是以形体的构建垒积为语言来传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泥塑的学习会让孩子们获得造型艺术的熏陶。七坊镇中心学校的红泥浆是上等的泥塑材料,这样便利的教学资源,让我们在泥塑教育的版块可以做大做强。主讲教师:梁日,配备专用教室一间。教师物色20名学生组班。

中国象棋课程设计为中国象棋基本技能的初步学习,唤醒学生的逻辑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格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培养。社团设置十个棋盘,可以收纳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小组成员在学校的活动中进行中国象棋擂台,扩大中国象棋的兴趣影响。主讲教师:黎明珠,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授课。

文艺课程设置为合唱、舞蹈、电子琴演奏三个门类。主讲教师:杨彩妹、胡海燕。文艺功能室设定大教室一间。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授课。文艺小组的任务负责为学校节日、少先队活动、县、省一级的汇演活动准备节目。

趣味体育课程设置为太极拳、集体跳绳、体操、田径等。体育教练:林凯、杨梅萍、刘莉莎。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组负责培养体育苗子参加运动会。

六、强化音乐、书法、泥塑、绘画、剪纸、体育等兴趣小组

定期检查特色课程教案、活动进展情况,向特色课程兴趣小组要成果,要作品,并进行展评,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使第二课堂稳定、协调发展。

每学期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元旦开展全校性文艺展演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每位学生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利用“六一”儿童节、“体育节”,进行歌咏大合唱、体育比赛、学生象棋比赛、泥塑作品展演、学生书法、绘画比赛及各类文艺节目比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营造一份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体验收获,彰显特色课程成效

特色课程的实施使得学生在学习内容、方式、策略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将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1.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习欲望提高。

(1)在积极引导下,我校全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入“乐学”的境界。在日常的教学中,各班课堂的氛围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教师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看、动、做、摆、想的过程中自我发现知识,感悟知识,获取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学生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2)特色课程开发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成为主流,学生自身知识得到拓展、能力得以形成、个性得到张扬,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自然提高了学习欲望。

(3)开发的特色课程主要以活动类为主,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腿、动脑,促进了学生协调发展,也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自主提高。学校呈现勤于工作、钻研业务、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和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我们的专业也得到了很好发展。

(2)特色课程开发强调以学生为本,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效果处于最佳状态。我们在特色课程开发中边开发、边学习、边提高,在教会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深深感到,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3.特色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特色,促进教师成长,提高学生素质,并在活动中获得多项荣誉。

(1)学校荣誉:2015年我校在全县中小学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白沙县小学田径运动会优秀组织奖;舞蹈《赵钱孙李》获得省舞蹈比赛三等奖。

(2)教师荣誉:我校符永孝教师获得2015年海南省书法比赛三等奖,杨彩妹老师指导的舞蹈《赵钱孙李》获得省比赛三等奖。羊进光、林凯老师获得白沙县第九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优秀教练员。

(3)学生荣誉:陈美娥获得白沙县小学田径运动会跳高第一名;唐世源获得跳远第一名;刘雅诗、张子烟、叶丽雅、陈美娥获得4x100女子组接力赛第一名;岑佳佳获得400米第二名;覃区伟、胡智裕、王峰、符海圳获得男子组4x100米接力赛第二名;张子烟获得100米第三名。

(4)各兴趣小组学生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泥塑作品在全县校长论坛会上做样品展示;书法、绘画数幅作品获得省级、县级奖项;象棋特色班培训出百余人的象棋高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是体育成绩更为显著,在2015年全县中小学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展给学校带来了无限乐趣与青春活力。

八、反思与展望

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与困惑:

1.活动时间略少,个别学生对自己的校本课程兴趣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还需要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一些教师对特色课程低于正规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观念上还没完全转变。

3.在活动中,部分学生还无法与别人合作,加上生源少,有些预定的教学内容无法开展。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校园导游咨询 篇5

设计一个校园导游程序,为来访的客人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基本要求:

⑴设计华东交通大学的校园平面图,所含景点不少于10个。以图中顶点表示校内各景点,⑵存放景点名称、代号、简介等信息;以边表示路径,存放路径长度等相关信息。⑶为来访客人提供图中任意景点相关信息的查询。⑷为来访客人提供图中任意景点的问路查询,即查询任意两个景点之间的一条最短的简单路径。

#include #define MAXV 100

//最大顶点个数 #define INF 32767

//用32767表示∞ #include

//调用函数system改变字体颜色的头文件

typedef int InfoType;#define MAXV 100

//最大顶点个数 //以下定义邻接矩阵类型 typedef struct {

int no;

//顶点编号

InfoType info;

//顶点其他信息 } VertexType;

//顶点类型 typedef struct

//图的定义 {

int edges[MAXV][MAXV];//邻接矩阵

int vexnum,arcnum;

//顶点数,弧数

VertexType vexs[MAXV];//存放顶点信息 } MGraph;

void ecjtumap()//建立华东交通大学地图

{ printf(“t|------------------------------|n”);printf(“t|

|n”);printf(“t|

|n”);printf(“t|

----------

|n”);printf(“t|

==============================| 国防生宿舍|

|n”);printf(“t|。

----------

|n”);printf(“t|。

|n”);printf(“t|。

|n”);printf(“t|。

|n”);printf(“t|。

|n”);printf(“t|。

|n”);printf(“t|

|南区四食堂|

----------

|n”);printf(“t|。

|南区礼堂 |

|n”);printf(“t|。

----------

|n”);printf(“t|。

|n”);printf(“t|。

|n”);printf(“t|。

--------。

|n”);printf(“t|

================| 校训牌|。。。。

|n”);printf(“t|

=

--------

|n”);printf(“t|

=。

|n”);printf(“t|

=。

|n”);printf(“t|

--------

---------

|n”);printf(“t|----| 南区后门 |---------| 南区大门 |------------------------|n”);printf(“t|

--------

---------

|n”);printf(“t|

---------

|n”);printf(“t|-------------------------| 北区大门 |------------------------|n”);printf(“t|

--------

|n”);printf(“t|。

--------------

|n”);printf(“t|

===========================| 15栋综合教学楼 |

|n”);printf(“t|

=

--------------

|n”);printf(“t|

=。

|n”);printf(“t|

=。

|n”);printf(“t|

=。

|n”);printf(“t|

=。

|n”);printf(“t|

=

----------

|n”);printf(“t|

===============================| 经管食堂 |

|n”);printf(“t|

=

----------

|n”);printf(“t|

=

=

|n”);printf(“t|

=

=

|n”);printf(“t|

-----------

=

|n”);printf(“t|

|轨道交通食堂|====================| 学生宿舍 |

|n”);printf(“t|

------------

|n”);printf(“t|

|n”);printf(“t|------------------------------|n”);printf(“n”);} void DispMat(MGraph g)

//输出邻接矩阵g,即输出地图各景点的图的距离 { int i,j;for(i=0;i

for(j=0;j

if(g.edges[i][j]==INF)

printf(“%3s”,“∞”);//这里分别用%3s和%3d控制输出字符∞或数字宽度为3个字符

else printf(“%3d”,g.edges[i][j]);//这样比较方便观看景点的图的邻接矩阵g

printf(“n”);} } void listmap()//建立 景点的相关信息的总浏览表

{ printf(“t

华东交通大学景点一览

nn”);printf(“t|--------|n”);printf(“t| 1:南区大门

|n”);printf(“t|--------|n”);printf(“t| 2:校训牌

|n”);printf(“t|--------|n”);printf(“t| 3:图书馆

|n”);printf(“t|--------|n”);printf(“t| 4:南区一食堂

|n”);printf(“t|--------|n”);printf(“t| 5:孔目湖

|n”);printf(“t|--------|n”);printf(“t| 6:北区大门

|n”);printf(“t|--------|n”);printf(“t| 7:15栋教学楼

|n”);printf(“t|--------|n”);printf(“t| 8:北区食堂

|n”);printf(“t|--------|n”);printf(“t| 9:科技楼

|n”);printf(“t|--------|n”);printf(“t| 10:北区篮球场

|n”);printf(“t|--------|n”);} void introduce()//根据上面的浏览表,对应出相关信息 { int a=1;printf(“n”);printf(“请输入要查看的景点:n”);printf(“输入1~10的数字选择景点,其他数字返回上一级n”);while(0

switch(a)

{case 1:printf(“1:南区大门是进入华东交通大学南区的正门n”);break;

case 2:printf(“2:校训牌是激励我们大学生积极向上n”);break;

case 3:printf(“3:图书馆是给我们大学生丰富知识的海洋n”);break;

case 4:printf(“4:南区一食堂是南区学生的吃饭的地方n”);break;

case 5:printf(“5:孔目湖是华东交通大学最迷人的地方n”);break;

case 6:printf(“6:北区大门是进入华东交通大学北区的正门n”);break;

case 7:printf(“7:15栋教学楼是一栋综合型的教学楼n”);break;

case 8:printf(“8:北区食堂是北区学生吃饭的地方n”);break;

case 9:printf(“9:科技楼是大学生上机做实验的教学楼n”);break;

case 10:printf(“10:北区篮球场是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地方n”);break;

} } } void show_didian(int n)//根据算法求出的整型数,对应出地点//根据 xx算法求出的数字,转化为文字描述 { switch(n){case 0:printf(“1.南区大门”);break;case 1:printf(“2.校训牌”);break;case 2:printf(“3.图书馆 ”);break;case 3:printf(“4.南区一食堂”);break;case 4:printf(“5.孔目湖”);break;case 5:printf(“6.北区大门”);break;case 6:printf(“7.15栋教学楼”);break;case 7:printf(“8.北区食堂”);break;case 8:printf(“9.科技楼”);break;case 9:printf(“10.北区篮球场”);break;} } void ppath(int path[][MAXV],int i,int j)//求最短路径经过的地点 { int k=path[i][j];if(k==-1)return;ppath(path,i,k);show_didian(k);printf(“->> ”);ppath(path,k,j);} void put_shortdistance(int x,int y,int A[][MAXV],int path[][MAXV],int n){ int i,j;for(i=0;i

for(j=0;j

if(A[i][j]==INF)

{

if(i!=j)printf(“从%d到%d没有路径n”,i,j);

}

else

{

if(i==x&&j==y)

{ printf(“最短路径为:从--”);

show_didian(i);

printf(“--到--”);

show_didian(j);

printf(“--路径为--:n”);

show_didian(i);//输出起点

printf(“->>”);

ppath(path,i,j);//求最短路径经过的中间路径,若没有则不输出

show_didian(j);//输出 终点

printf(“nt路径长度为:%dn”,A[i][j]);

}

} } void shortdistance(MGraph g,int x,int y)//求最短路径用的是弗洛伊德算法

{ int A[MAXV][MAXV],path[MAXV][MAXV];//path为中间路径不包括 起点 终点

int i,j,k,n=g.vexnum;for(i=0;i

//给A数组置初值

for(j=0;j

{

A[i][j]=g.edges[i][j];path[i][j]=-1;

} for(k=0;k

//计算Ak {

for(i=0;i

for(j=0;j

//这里的3个for循环

if(A[i][j]>(A[i][k]+A[k][j]))//所以时间复杂度O(n3)

{

A[i][j]=A[i][k]+A[k][j];path[i][j]=k;

} } put_shortdistance(x,y,A,path,n);} void menu(MGraph g)//建立 菜单 页面,可以无数次选择菜单,当输入5时退出系统 { int m=1,x=1,y=1;//m的菜单选择的功能x,y分别表示从x到y的问路查询

while(m!=5){ printf(“ttt|------------------------|n”);

printf(“ttt|----------菜单----------|n”);

printf(“ttt| 1:查看地图

|n”);

printf(“ttt| 2:地图详解

|n”);

printf(“ttt| 3:景点一览表

|n”);

printf(“ttt| 4:问路查询

|n”);

printf(“ttt| 5:退出

|n”);

printf(“ttt|------------------------|n”);

printf(“请输入1~5的数字n”);

scanf(“%d”,&m);

switch(m)

{case 1:ecjtumap();break;

case 2:listmap();

introduce();break;

case 3:listmap();

introduce();

printf(“n”);break;

case 4:listmap();

printf(“请输入起点:”);

scanf(“%d”,&x);x+=-1;

printf(“请输入终点:”);

scanf(“%d”,&y);y+=-1;

shortdistance(g,x,y);break;

case 5:printf(“ttt感想使用本系统,欢迎下次继续使用n”);break;

} } } void main(){ system(“color 0a”);//输出字体为绿色

int i,j;MGraph g;int A[MAXV][10]={

{INF, 1,INF,INF,INF, 1,INF,INF,INF,INF},{ 1,INF, 5, 6, 7,INF,INF,INF,INF,INF},{INF, 5,INF,INF, 2,INF,INF,INF,INF,INF},{INF, 6,INF,INF, 5,INF,INF,INF,INF,INF},{INF, 7, 2, 5,INF,INF,INF,INF,INF,INF},{ 1,INF,INF,INF,INF,INF, 3,INF, 5,INF},{INF,INF,INF,INF,INF, 3,INF, 2,INF,INF},{INF,INF,INF,INF,INF,INF, 2,INF, 8, 10},{INF,INF,INF,INF,INF, 5,INF, 8,INF, 2},{INF,INF,INF,INF,INF,INF,INF, 10, 2,INF}};g.vexnum=11;g.arcnum=11;for(i=0;i

for(j=0;j

校园足球拓展性课程建设初探 篇6

一、条件保障

1.抓好足球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在核定编制总量内配齐体育教师,并积极鼓励创设条件给有足球兴趣和专长的体育教师参加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已有一名体育教师获得了亚足联室内五人制足球教练员L1级指导证书,另一名教师获得了一级足球裁判员证书。学校每年提供一次以上体育教师参加市级或省级的校园足球的相关培训机会,确保足球教师的不断成长。学校定期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研究,去年11月份,我校承办了“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乐学系列模式课题研讨会暨足球进课堂研训活动”。我校足球教师分别上了《脚内侧踢球与游戏》和《足球脚背外倾运动》教学公开课。通过外出培训和市内交流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足球教学技能。

2.引进校外足球俱乐部

由于学校的体育教师有着繁重的体育教育教学任务,花在足球上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为此,学校特引进足球俱乐部。俱乐部常年招生有足球兴趣的孩子利用放学后及节假日开展足球活动。俱乐部设有足球专职教练两名以上,除负责训练俱乐部的学员外密切协助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事实证明,俱乐部的外聘教练成为校内足球教师的有益补充。

3.落实足球教师待遇

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和足球训练和活动均计人工作量。保证足球教师在评优评比、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工作成绩优秀的指导员、教练员在评职称、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激发体育老师对校园足球工作的热情,推动足球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教学

1.校园足球文化建设

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是以足球活动为切入口,以个人、班级、学校等多种组织形态为基本活动单位,引导学生以自主设计、自聘辅导、自主活动、自主管理的过程开展校园足球文化的宣传。大队部定期开展足球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足球知识竞赛、摄影赛、绘画比赛等足球文化活动,从而升华到校园足球文化的创建。这些活动能充分表达孩子对足球活动的热爱,激发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培养审美、想象和创造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2.快乐足球进课堂

根据国家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因地制宜,开发和编制足球校本教材,实施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足球教学和课外活动,开发足球课程资源。各个年级,每个班级每周都有至少开设一节足球课。在足球课的教学中,以快乐足球游戏为主:包括运球、传球、射门攻擂赛、绕杆比赛、四对四比赛、五人制足球比赛等。这些活动都包含一定的技能训练或竞技对抗的内容,各水平段的少年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项目。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学校开设足球社团课,有足球兴趣特长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我校足球社团名称为“梦想绿茵场”;口号是:“运动无处不在,足球无限精彩”。按照学生年龄水平段特点分为4个组别,分别由两名体育教师和两名俱乐部教练带领,每个水平段吸引足球爱好者均有几十名。大大满足了学生对足球爱好的追求。

三、发展特长

1.开展科学训练

体育组制定有系统、科学的训练计划。体育教师、足球教练利用早上、大课间、放学后以及节假日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校足球队的训练中,注重提高训练效益,并配备有安全、医疗等应急方案。不定期邀请校外专业教练员提供技术指导。

2.建立竞赛制度。创设比赛机会

足球赛能够浓郁学校的足球氛围,也能够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更能够让学生体验足球的魅力和快乐。一年级各班成立足球兴趣小组,二至六年级各班成立班级男女足球,三至六年级参加学校足球联赛。每一次的比赛不仅设立团体奖,还设最有价值球员,最佳门将、金靴奖等奖项,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足球的热情。在2013年5月,我校成功承办了ZSFL“特步杯”浙江省第四节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小学五人制足球金衢义赛区的赛事。通过主动承办各项足球比赛,促进了校园足球进一步的发展。

3.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

鼓励有天赋、有潜力学生参与校外足球训练、培训和比赛,并积极向上级特色学校及各级各类足球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为学生提高足球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创造条件。去年暑假,我校两名校队足球队员选入义乌市小学生女子足球队,代表浙江省赴京参加全国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并获得了小学女子组北京赛区—等奖(亚军)的佳绩。

4.成绩

在每年的市级校园足球联赛中普遍获得较为优异的成绩,连续三年代表义乌市参加浙江省“希望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四名,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校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被评为“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优秀定点学校”和“浙江省足球特色学校。”

四、展望未来

坚持把“阳光运动,健康快乐”作为体育教学的理念。把足球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拓展课程教学列入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学校将足球运动的开展纳入班主任工作计划之内,提高班主任开展校园足球的能力,使之既是组织者,又是业余教练员。学校积极倡导全社会支持校园足球事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社会团体、足球爱好者,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赞助和支持。充分发挥布局学校自身的协调和统筹的能力,采取多渠道保证经费的支持。创新足球比赛形式,除了学生比赛,还将教师和家长加入到学校的比赛中来,使学校足球氛围渐渐向社区扩散,逐步形成更浓的社区足球氛围。

校园文学与语文课程体系 篇7

校园文学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学是语文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几年, 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在许多学校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蔚然兴起, 文学报刊如雨后春笋, 显示出盎然生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校风学风, 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荣誉感, 也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人格、信念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成为语文隐性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校园文学的兴起,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行的语文课程体系结构单一呆板的格局亟待扭转。语文教学服从和听命于中考和高考的“传统”, 只能驱使老师和学生一味地“抓纲务本”, 花大力气在语言基础和应试作文上下苦功而忽视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学习。所以, 从构建显隐并重的新课程体系这个角度来看, 学生自发成立的文学社团以及创办的文学报刊就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学校和语文教师理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扶持, 绝不能抱有“听其自生, 任其自灭”的态度。

二.校园文学有利于营造语文教学的环境氛围

我们都知道,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 他们的禀赋个性因人而异, 其中不乏一大群对文学情有独钟, 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因材施教, 爱护和培养他们的文学情趣, 激励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 不仅会强化师生的语文环境意识, 也会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自身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旦脱离, 势必会造成课程体系的缺损和教学环节的脱扣, 进而也会妨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笔者所在的学校属农村中学, 地方偏僻, 办学条件差, 但我校“溪畔”文学社及其社刊《溪畔》创办十余年, 社员队伍不断壮大, 刊物由手抄本到誊印本再到今天的塑封彩印本, 从形式到内容日臻精美。文学社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 如“文学知识百题竞答”、“好作文评选”、“文学名著影视剧欣赏”、“建国六十周年征文比赛”等, 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宽松愉快的语文教学环境。

三.校园文学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理应得到高度重视。所以, 扶持学生文学社, 开辟文学园地, 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 都能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休闲体育课程的建构设想 篇8

1. 休闲体育的起源及课程概念

休闲体育是与休闲的兴起和发展紧密相连的。人类对于休闲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他的这一思想后来成为西方休闲文化的传统。《国际休闲宪章》认为休闲就是人们在完成工作和其他任务之后、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所进行的活动, 是以补偿性活动为基础的活动。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 逐渐形成了休闲学科体系。休闲学产生于美国, 其标志是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休闲阶级论”, 他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休闲的, 认为休闲己成为一种社会活动, 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课程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 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了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而营造的教学环境的全部内容。体育课程作为课程的下位概念, 出现了诸如“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 并以发展学生体能,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的课程定义。那么, 休闲体育作为新兴体育项目或新型体育观念的概括, 如何理解休闲体育课程的内涵是本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 休闲体育课程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休闲需求、让学生充分吸收体育运动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 张扬起生命能力并创造其美妙生活而建立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来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自己休闲价值取向和休闲目的的过程;为了帮助人们自主地确定休闲在生活中的位置及从休闲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种贯穿于从进入幼儿园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终身体育;一种与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趋向和体育社团休闲化能力有关的活动;一种通过体育社团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 使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的活动。

因此, 沿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涵,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休闲体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为实现休闲体育教育目标, 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 对受教育者实施身心全面发展的休闲体育的全部内容。它体现了三种课程思想:一是课程的价值指向, 是为了实现休闲体育的教育日标;二是课程实施途径, 是在教育者 (教师) 的指导下, 通过校园体育社团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三是课程的实施内容, 是对受教育者传授休闲体育知识、技能和理念的全部教育内容。

2. 休闲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

首先, 休闲体育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休闲体育学并不是现有的某一学科的更新, 而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的交叉学科。它涉及休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美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社团学等学科。因此, 休闲体育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当然, 休闲体育学并不是由这些学科、学问、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简单拼凑堆积而成的, 而是在新的学术框架中将各种知识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与范式。

其次, 休闲体育学的建构必然体现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理想的高度统一。休闲体育学必然是一门以身体活动与心理体验相结合的学科, 它是适应现代人的生存需要, 尤其是精神需要而产生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人的精神发展所造成的损伤, 以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休闲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体育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毛振明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体育教育目的, 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 经过组织加工后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因此, 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 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方向。

休闲体育的理论课程与学校体育的学科课程并不矛盾, 不是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所谓的休闲体育学科, 加重学生负担, 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阐述休闲体育的意蕴, 否则, 就会失去“休闲”体育的真实意义。作为一种休闲教育的学科课程, 充分发挥休闲体育的价值与功用, 其目的是教给学生有关休闲体育知识、正确对待闲暇时间的态度和科学利用闲暇的生活价值观。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设计后, 若没有经过实施的行动, 就无法落实和实现课程理想, 更无法达到课程预期的课程目标。因此, 课程如果要对学生产生影响, 必须通过课程实施付诸教学行动。当然, 休闲体育课程的实施不是新课程方案的照搬。因为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因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实施者的休闲课程理念和个性化的工作, 以及对课程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修改和补充, 因此, 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或软科学相比, 休闲体育学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还未形成自己系统的、科学的“范式”。因此, 休闲体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1. 提升生命质量是建构学校休闲体育课程的基本方向

休闲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教育, 因此, 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生命教育应该成为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发展指向。但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 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意义的影响, 这显示了学校教育思想中对生命意义及生命真谛价值判断的薄弱。从休闲视角看生命教育则显示出休闲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呵护作用;对张扬人的生命个性, 焕发学生生命朝气的补偿作用。因此, 休闲教育是使人通过休闲来改善自己生命质量的全面运动, 使人明确自己休闲价值观和休闲目的, 让人们懂得在休闲中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方法;它是一种贯穿于从幼儿园前到退休后的终生教育;它是实现主体的自我价值和主体“心灵永恒性”统一的纽带, 是人类生活意义与价值的崇高追求。

2. 以人为本的体育目标是建构学校休闲体育课程的基石

体育运动是人类重要的休闲方式, 它既可以缓解脑力上的疲劳, 获得生理上的平衡, 又可以赢得精神上的自由, 营造心灵上的快慰。它所承载的健康价值以及其在关照、提高、监控人的生命质量方面的特殊护佑功能, 已经得到人们的发掘与认同。首先, 休闲体育是人主动、自发的行为, 这一本质特征将休闲体育与人的主观意向结合起来, 它决定了主体对休闲体育的选择与在外界压力下的赶时髦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其次, 休闲体育体现了人类生命创造的本能与独特个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空中从事形式相同的休闲体育活动时, 可能产生极为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因而作为休闲的身体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最后, 在休闲体育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中, 通过全身心投入, 领悟到主动选择的乐趣和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休闲是对人生命意义的追求, 是人生全面生活的一种完善, 而绝不是对人生的一种放纵, 也绝不是对某种感觉器官无休止的重复与刺激。因此, 休闲体育的本体追求是建立休闲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石。

三, 休闲体育课程的价值追求

1.课程共有

所谓“课程共有”其实是休闲体育课程价值内涵的共有, 即各种不同主体的课程都应反映休闲的内涵。不只是休闲体育课程、体育课程, 体育社团, 还应该体现在其他课程的内容体系之中, 因为各种课程是一种“朋友关系”, 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 因而休闲内涵应在全部体育课程目标中体现出来。

2.非功利性

所谓“非功利性”是指课程目标不带有功利性目的的价值取向。在既往的课程目标设计中, 我们往往掺杂了诸如“体质”、“健康”等具有功利形态的目标指向, 因而学生的体育活动或体育课都背负了某种目的成分在里面。而休闲体育课程所要倡导是一种自由、放松、愉悦的心理体验, 因而除去了某些功利性目的 (当然不是没有具体的课程目标) , 这是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

3. 自由选择

所谓“自由选择”就是休闲体育课程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且更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由于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的自由全面健康发展, 因而, 休闲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绝不是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与训练的过程, 而是他们积极自主、自由地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

总之, “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 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是一个灵魂去呼唤另一个灵魂, 一个相对成熟的生命个体去引导另一个幼稚的生命个体”。雅斯贝尔斯提示着每一个体育工作者, 不管是体育课程设计, 还是体育教育教学都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心灵感受和兴趣个性,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生命之花的美丽绽放。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 让我们携手共进, 为休闲体育教育的美好明天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杰.文化视野下学校体育课程重构策略.教学与管理, 2008 (3) .

[2]于光远.论普遍休闲的社会.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1.

[3]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1.

校园课程管理系统 篇9

一、以校园果树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为更好地用好我校的果树资源,我校开发了适合本校实际的“科技·校园果树”拓展型课程,自编了《果香校园——认识》《果香校园——认知》《果香校园——认养》三册教材,让学生学会观察、发现,从而激发学生对植物爱好、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增长知识,学会研究的方法。同时,我校还针对学生特点,围绕果树专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1.针对果树课程的学习,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有的学生比较喜欢看书,能够说出果树的开花期,能够知道果树的结果时间。于是,我们以该类学生为抓手,促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寻找资料,结合书本知识再到实地去观察与感悟,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

2.组织中高年级学生观察和写作。我校利用作文课,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观察校园果树。学生们通过有组织的观察,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作文。

3.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园果树护绿队。各班学生自主挑选出一名护绿队队长,带领学生定期、分组养护果树,并写下各自的观察日记、养护体会,在课堂中汇报果树的生长情况。同时,我校还聘请了闵行区莘庄公园的养护工人定期来校开展相关培训。

二、以基础型课程与果树课程整合为契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除了拓展型课程的不断开发和完善,我校还在学校基础型课程中渗透“果树教育”,使学生在原有的学科基础上扩展,使之提升为基础延伸性拓展型课程。

1.引导学生了解果树生长的自然规律。我校结合自然教材知识,各年级自然学科教师把果树的相关知识带入课堂,进行有机整合。根据果树四个季节的生长特点,自然学科教师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认识果树的叶、花、果。通过仔细观察,学生能说出各种果树的叶子形状,花朵瓣数,结果时间。通过观察比较、寻找资料,学生还能说出果树之间叶子、花朵的细微差别,各种水果的食用方法和药用价值。

2.指导学生记录果树成长的细小变化。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任。我校利用校园果树资源,要求学生每天观察果树,观察它们的成长和变化并坚持不断地写下观察记录,在小组内班级中交流、讲解。我校还把各年级学生的文章收集并汇编成册。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刊登后,创作欲望进一步激发,佳作不断涌现。

3.带领学生发现并欣赏果树的魅力。音乐课上,教师让学生学会关于果树的儿歌和简单的歌曲,并让学生合作排演“我和果树同成长”的音乐小剧目。

4.激发学生用英语介绍果树的兴趣。英语教师在课堂中会结合水果的教学有意识地加入树名和开花结果等单词、句式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更多词汇。

三、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校园文化中的语文课程 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社会关系,语文课程

如果从本质上界定, 则学生首先是人, 是以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人。因此, 要对学生和学习做本质性的分析, 应该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以人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 就必须认识人的本质。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一句话, 人的本质, 在于人具有社会性[2]。

由此看来, 学习也是一种劳动, 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含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即学习者、学习对象和学习资料。学习者就是学习的人, 即学生, 这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对象是指学习者自己, 也就是学习的客体;学习资料是指学习者用来学习的一切手段和材料, 即中介系统, 包括教材与教具, 知识与技能, 方式和方法, 等等。

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人是社会的细胞, 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3]

文化, 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下, 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 它也是社会教化的过程, 即后天行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说, 文化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4]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各种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和全体学生,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一种亚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校园文化, 也就是在校园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文化, 是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的目的是创设一种社会关系的练习体系。可以这样理解校园文化:它是教育者依据现实生活中大社会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适应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需要, 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精心设计出的一种处于模拟状态的社会关系。校园文化是提供给学生在校园里的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 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 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

一般都认为,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完整统一。[6]我认为, 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语文本质属性的体现途径和表现方式, 而不是语文的本质。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其他生命的被动性、适应性的活动相比, 人的劳动必须在和他人的关系当中产生和发展, 人的劳动必须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体系当中展开和进步。人的劳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7]真正意义上的人不能生活在没有他人的、绝对的真空中。人和他人来往和交流, 必然要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 用语言和文字来抒发感情、传递思想、沟通信息。人用语言和文字, 把自己思维的经过和结果构造出来, 表达出来, 传播出来。语言和文字, 即语文, 就成了思维的载体, 思维的外壳。人的思维、感情、理智, 是在社会关系中, 是在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中产生、发展的。语言和文字, 即语文, 也就成了构建、创设社会关系的工具。不同的民族, 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 不同的思想意识, 不同的生活习俗, 也就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构建、创设自己社会关系的独特的工具, 也就有了本民族的个性卓然的语言文字, 即本民族的语文。从这个角度讲, 语文本质上是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展现民族独特魅力的精神文化的结晶, 又是一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保持民族独特魅力的精神文化的标志, 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总是经由其“语文”建构和表达出来的。很多学科可以是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 也可以是全人类的, 而语文从来都是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语文担当着连接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彰显民族的理想与追求的职责, 从而在“根”的意义上构筑该民族个体成员与民族整体之间的心灵联系。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话, 那么语文就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精华。[8]从这一角度出发, 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所以, 王蒙先生认为, 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的语文。他说:“我坚决相信汉字是废除不了的, 汉字废除了, 等于中国就没了。”[9]

校园文化的活动方式有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宣传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后勤服务等, 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 校园文化也是一种隐形课程, 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10]二者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在诸多学科中, 语文最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能锻炼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体系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 需要家长的关心, 需要同学的帮助。学生就可以借助学习语文, 和现实中的教师和家长交往, 和现实中的同学交往。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需要阅读教材, 审美品鉴。这就要求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完成教材文本的编著者的期望, 分析辨别文学批评家鉴赏家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 学生甚至可以和作品著者、教材文本的编著者、评论家鉴赏家和其他读者交往, 交流思想, 沟通情感, 哪怕他们遥于古代、远在天涯, 都丝毫不妨碍学生和他们神交。相比其他课程, 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受到的束缚最小, 发挥的能动作用最大, 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创设社会关系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习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普通的社会关系是指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文学习中的这种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包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还包括与文学作品、作者、批评家、鉴赏家的虚拟的人际关系。语文学习中的社会关系, 跨越时空限制, 几乎毫无阻隔, 是一种既有“实交”又有“神交”的、处于更加自由状态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 校园文化是提供给学生在校园里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 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 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 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语文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也可以说, 对学生而言, 语文就是微观的、狭义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宏观的、广义的语文课程。校园文化就是微观的、狭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雏形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就是宏观的、广义的校园文化, 是更丰富、更深刻的校园文化。

如果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语文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校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缩影, 那么可以说, 语文就是校园文化的精华和根源。

参考文献

[1]张奎良.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哲学动态》, 2011 (8) .

[2]王浩斌.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及其表现样态的阐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3, 第33卷 (2) .

[3]刘婷.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法制与社会》, 2007.9.

[4]宋德新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

[5]郭广银, 杨明等著.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

[6]佟勖功, 李灿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0 (1)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人民出版社, 1995.1.

[8]钱广荣.语文的本质内涵——质疑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学语文》, 2010 (3) .

[9]曲荣芳.由工具到文化.《语文教学研究》, 2012 (1) .

新课程下校园文学活动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 校园文学 精神文化 新课程改革

校园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体系中的新生力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再度繁荣而产生,历经三十年的自我发展与时代融合,已逐渐成为代表青春时代,符合成长需求,满足心理发展的文学分支。

关于校园文学概念的界定,几十年来说法不一,结合众家之长,此处参照王世龙先生《校园文学与创作》中的定义:校园文学是指学生时代创作的文学作品,或者通过校园生活反应社会人生的,主要为学生欣赏和接受的文学。

既然是这样,那么校园文学也必定与新时期的教育密不可分,校园文学可以看成时代教育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教育发展到某种程度的一种产物。那么推行校园文学活动的作用何在呢?概括的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是以学生这个“人”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的新时期教育改革。文学教育在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中兼具有道德、智力、审美的多重功能。校园文学的创作主体是正直青春的在校学生。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思考,敏锐的观察来捕捉心灵的感悟,是由心而发,自然生成的文字。所以,校园文学可以看成是学生心灵,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也符合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文学即人学,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立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人”乃“立国”之本。中学语文课要培养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文章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并且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学习民族文化等。在此过程中,文学担负着独特的任务。

二、推进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手段

语文学科是注重语言实践与文学熏陶的人文学科,其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的课程忽视了学生个体与世界整体的统一性,试图在特定的场所使用特定的书籍来引导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注定是不够全面的,不足以完全的激发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里的潜能。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于语文学科的深化思考从未停止。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让学生从应试的小胡同走出来,积极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和体系,成立文学社,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节选课文以外的原著或者欣赏与课文有关的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并辅导其联系文学小创作,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纵观现代教育史,无数的革命先烈和知名作家在校读书的时候都参加过文学社团或者创办过校园文学社刊,他们在实践中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升华,从而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例如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曾经组织“新民学会”,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组织过“敬业乐群会”,戴望舒、杜衡、张天翼也都加入过杭州宗文中学的“兰社”。21世纪的今天,校园文学活动的积极开展是完全可以培养一批杰出人才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亚文化,是校园内部文化现象的体现。

校园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形态的表层面、制度形态的中层面、精神形态的深层面。可以看出,精神文化是核心,是构建的最高目标。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以此影响校内师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对外体现学校的目标追求和精神风貌,个性特色与社会魅力。校园文化是推行素质教育和践行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学活动在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陶冶了校园成员的性情。

校园文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培养一些有特色的小作家,而是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文学活动中,通过活动得到锻炼,促进心理的健康成长,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该以校园文学作为切入,突出学校的自身特色,打造品牌特色学校,提升学校的文化层次。

四、校园文学是生命教育的最好载体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师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

文学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审美活动,文学作品中具有能够引起读者产生美感效应的诸多因素,展示出鉴赏真、善、美的众多领域,如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诚挚而美好的思想情感、深刻而蕴藉的灼见真理,为中学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

通过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使学生广泛阅读,让他们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认识生命、感悟生命。吟诵经典,让学生的底蕴丰厚,思维灵动,让先哲的智慧和思想唤起学生生命的激情。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和语文课程 篇12

学习与其他劳动方式、其他社会实践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实践的主体是学习者自身,实践的客体仍然是学习者自身。学习方法、学习手段、教师、教材教具和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中介系统。学习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学习掌握知识点,也不是具备掌握某些技术技能,而应该是培育、完善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知识、技能、素质等,都只是手段和过程,而不是目的。

文化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下,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即后天行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说,文化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和全体学生,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也就是在校园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文化,是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一种社会关系的练习体系。可以说,校园文化是提供给学生在校园里的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培育、建构学生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普通高校培养管理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是一种广义的企业教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职校园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校园文化,是高职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以高职学生为核心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本质上看,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在高职校园里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高职学生在高职校园里的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

一般都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完整统一。我个人认为,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语文本质属性的体现途径和表现方式,而不是真正的语文的本质。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劳动中,人和他人来往和交流,必然要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用语言和文字来抒发感情、传递思想、沟通信息。人用语言和文字,把自己思维的经过和结果构造出来,表达出来,传播出来。语言和文字,即语文,就成了思维的载体,思维的外壳。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就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构建、创设自己社会关系的独特的工具,也就有了本民族的个性卓然的语言文字,即本民族的语文。语文担当着连接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彰显民族的理想与追求的职责,从而在“根”的意义上构筑着该民族个体成员与民族整体之间的心灵联系。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语文就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从这一角度出发,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

校园文化的活动方式有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宣传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后勤服务等等,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校园文化也是一种隐形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最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能锻炼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体系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家长的关心,需要同学的帮助。学生可以借助学习语文,和现实中的教师和家长交往,可以和现实中的同学交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教材,审美品鉴。这就要求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教材文本的编著者的期望,分析辨别文学批评家鉴赏家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甚至可以和作品著者、教材文本的编著者、评论家鉴赏家和其他读者交往,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哪怕他们遥于古代、远在天涯,都丝毫不妨碍学生和他们交流。相比其他课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受到的束缚最小,发挥的能动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构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创设社会关系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习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普通的社会关系是指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文学习中的这种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包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它还包括与文学作品、作者、批评家、鉴赏家的虚拟的人际关系。语文学习中的社会关系,跨越时空限制,几乎毫无阻隔,是一种既有“实交”又有“神交”的、处于更加自由状态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提供给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校园里的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高职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高职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语文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也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语文就是微观的、狭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宏观的、广义的语文课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微观的、狭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雏形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就是宏观的、广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更丰富、更深刻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语文是民族精神的精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缩影,那么可以说,语文就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华和根源。

参考文献

[1].王浩斌, 《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及其表现样态的阐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33卷第2期, 2010.3

[2].伍雪辉、张艳辉, 《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 《教育探索》, 2010.8

[3].宋德新著,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8

[4].郭广银, 杨明等著,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

上一篇:时间的证物下一篇:业务联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