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下的校园管理论文

2024-11-18

智慧校园下的校园管理论文(共12篇)

智慧校园下的校园管理论文 篇1

随着科技发展和教育国家化进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大发展目标,智慧校园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运而生。智慧校园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促进者智慧校园发展。

1 智慧城市的提出

美国加州旧金山1990年召开了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快速系统(fast 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 works)”为主题的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会议。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于2008年11月提出了“智慧地球”。随着“智慧地球”的落地,“智慧城市”开始发展,2009年IBM公司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并在中国连续召开了22场智慧城市的讨论会,智慧城市在中国开始建设,目前,智慧双流,智慧上海,智慧深圳已逐渐发展起来。

2 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功能

虽然智慧城市提出近十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IMB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建设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大数据平台,利用模式识别、云计算、移动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从而为政府、个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决策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的八个方面功能有:智慧建筑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慧电网系统、城市指挥中心、城市公共安全、城市环境管理、智慧医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覆盖整个城市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变革,推动电子商务的变革;建立多层次电子政务系统,完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城市人才队伍,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开发重点领域的应用系统;整合社会资源,发展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信息化标准和法律法规,有效管理信息资源。

3 智慧校园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智慧校园指的是将智能化传感器嵌入或安装到教室、图书挂、餐厅、实验室、会议室、宿舍楼等学习、活动、生活区域的各个地方作为终端设备,对这些终端设备用一定的方式连接,形成“物联网”,利用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服务中心将“物联网”和“软件应用平台”整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加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对这些信息资源集成处理,工程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系统。

建立网络科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实行教师教学研究积分管理,共享科研类应用软件及其主题科研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校园文化板块,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查询社团活动安排、各类竞赛情况,同时利用查询页面推送信息宣传,提供优秀资源共享。

建立一站式校园生活平台,通过电子钱包、电子饭卡、自主缴费组建一卡通一站式缴费平台,并在移动终端与文化板块相连接,增加洗衣机、运动场馆等的预约模块,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与生活共促互建。

4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校园发展的关系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化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式,是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后,我国先后有南京、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深圳等2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到交通、医疗、政务、商业、教育等各方面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在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核心在于对信息的有效获取、整合、管理,故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人才需求与之相配套。

高校是知识聚集、人才培养、信息科技发展之地,是国家创新发展中知识传播和利用的主要阵地。高校拥有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高校的信息服务也逐渐朝着知识化、创新化、个性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211工程”建立了与部分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重点院系联合资源共享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高校相对集中、信息资源较为丰富、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配备一批具区域特色的重点文献信息库,专人管理,共同享用,避免了资源重复购置的浪费。智慧城市建设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智慧图书馆”,其作为智慧校园的建设部分,为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更纯净高校的公共文化环境和信息共享空间。

摘要:智慧城市的建设为中国城镇化乃至世界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我国各地政府、高校、企业纷纷加入智慧城市的行列以便加快发展进程。同时,智慧校园伴随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其作为人才输出、信息资源汇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化,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实践与应用,2011(2).

[2]陈威莉.高校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与产业,2013(10).

[3]赵长明.我国二手房地产交易价格风险的核算[J].统计与决策.2014(1).

智慧校园下的校园管理论文 篇2

盱眙县旧铺实验小学

智慧校园校园网是为教学工作及学校管理而建立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目的在于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校园内计算机互联、资源共享,并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为了保护校园网络系统的安全、促进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网络用户的使用权益,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特制定如下管理制度。

第一章

一、本管理制度所称的校园网络系统,是指由校园网络设备、配套的网络线缆设施、网络服务器、工作站所构成的,为校园网络应用而服务的硬件、软件的集成系统。

二、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应当保障计算机网络设备和配套设施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校园网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网络中心负责对校园网资源进行管理,负责全校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定期对相应的网络用户进行有关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教育并对上网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各处室及办公室负责对本部门资源进行管理;各部门计算机责任人负责对本部门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有关校园网上进行学校信息发布、新闻宣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归口学校办公室负责。

四、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校园网网络中心同意,不得擅自安装、拆卸或改变网络设备。

五、所有上网用户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联网计算机从事危害校园网及本地局域网服务器、工作站的活动。

六、进入校园网的全体学生、教职员工必须接受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及学校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必须接受学校网络中心进行的网络系统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

七、使用校园网的全体师生有义务向网络中心和有关部门报告违法行为和有害信息。

第二章

网络安全管理

一、校园网由学校网络中心统一管理及维护。连入校园网的各部门、处室、教室和个人使用者必须严格使用由网络中心分配的IP地址。网络管理员对入网计算机和使用者进行登记,由网络中心负责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查。任何人不得更改IP及网络设置,不得盗用IP地址及用户帐号。

二、与校园网相连的计算机用户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定,校园内从事施工、建设,不得危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三、网络管理员负责全校网络及信息的安全工作,建立网络事故报告并定期汇报,及时解决突发事件和问题。校园网各服务器发生案件、以及遭到黑客攻击后,网络中心必须及时备案并向公安机关报告。

四、对所有联网计算机要及时、准确登记备案。网络教室不准对社会开放。

五、校园网中对外发布信息的Web服务器中的内容必须经领导审核,由负责人签署意见后再由信息员发布。新闻公布、公文发布权限要经过校领导的批准。

六、校园网各类服务器中开设的帐户和口令为个人用户所拥有,网络中心对用户口令保密,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这些信息。校园网及子网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要实施保密措施。

七、加强对师生用户上网安全教育指导和监督:

1.校园网内必须安装网络版监控和防范不良信息的过滤软件系统,监控日志至少保存半年。

2.加强对学生开放互联网以及全校教职工上网的监管。3.专用的财务工作电脑和重要管理数据的电脑最好不要接入网络工作。

八、网络中心统一在每台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各部门、教研组、办公室要切实做好防病毒措施,随时注意杀毒软件是否开启,及时在线升级杀毒软件,及时向网络中心报告陌生、可疑邮件和计算机非正常运行等情况。

九、禁止私自安装、卸载程序;在校园网上,禁止使用盗版软件,不允许玩计算机游戏,不允许无关人员使用,也不允许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禁止任意修改和删除计算机的系统文件和系统设置。

十、严禁在校园网内使用来历不明、引发病毒传染的软件或文件;对于外来光盘、优盘、软盘上的文件应使用合格的杀毒软件进行检查、消毒。

十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校园网及其连网计算机上录阅传送有政治问题和淫秽色情内容的信息。

十二、未经校园网络中心及各子网网管的同意,不得将有关服务器、工作站上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转录、传递到校外。

十三、需在校内交流和存档的数据,按规定地址存放,不得存放在硬盘的C盘区,私人文件不得保存在工作电脑中,由此造成的文件丢失损坏等后果自负。

十四、保护校园网的设备和线路,不准擅自改动计算机的连接线,不准打开计算机主机的机箱,不准擅自移动计算机、线路设备及附属设备,不准擅自把计算机设备外借。

十五、各处室部门和教研组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管理员应经常测试计算机设备的性能,发现故障及时通知网络中心处理。

十六、各处室部门和教研组应认真做好本单位计算机的养护和清洁卫生工作。

第三章

网络用户安全守则

一、使用校园网的全体师生必须对所提供的信息负责。严禁制造和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有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不得利用计算机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秘密等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有碍社会治安和有伤风化的信息。

二、除校园网负责人员外,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试图登陆进入校园网服务器或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修改、设置、删除等操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盗窃、破坏网络设施,这些行为被视为对校园网安全运行的破坏行为。

三、用户要严格遵守校园网络管理规定和网络用户行为规范,不随意把帐号借给他人使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经常更换口令,保护好帐号和IP地址。严禁用各种手段破解他人口令、盗用帐号和IP地址。

四、网络用户不得利用各种网络设备或软件技术从事用户帐户及口令的侦听、盗用活动,该活动被认为是对网络用户权益的侵犯。

五、使用校园网的全体师生有义务向网络中心报告违法行为和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

第四章

处罚办法

违反本制度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学校可提出警告、停止其上网,情节严重者给予行政处分,或提交司法部门处理。

一、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者:

1.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2.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二、破坏、盗用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和进行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活动。

三、盗用他人帐号或私自转借、转让用户帐号造成危害者。

四、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者。

五、上网信息审查不严,造成严重后果者。

六、使用任何工具破坏网络正常运行或窃取他人信息者。

数字校园“甬”现智慧 篇3

根据“政府主导、服务外包、企业运行、社会受益、责权共担”的原则,宁波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技术、运行模式和机制体制的创新。他说,尝试服务外包的形式,同时积极探索以公司制的方式运营宁波智慧教育,在确保教育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对于一些个性化的高端需求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可激活各方积极性,确保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上,宁波智慧教育展馆实地展出了多样、智能的全新应用,“甬上云校”、中小学远程控制实验中心、平安校园监控分析系统、虚拟现实教室等展区也尽显智慧教育的神奇。

“甬上云校”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甬上云校”是宁波市教育在“空中课堂”的基础上推出的网络学习新品牌。云校里的资源不再仅限于电脑端观看,还支持电视、移动设备多终端查看,并通过推送、点播、直播等方式,使各个终端通过二维码实现有机联动。学生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直接将电视上的课程内容“移”到手机上观看,还能进行提问和互动,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甬上云校”目前包含近千集课程视频,除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外,还包括学前教育以及面向成人的保健、文化、艺术等教育视频,还特别加入了中老年教育的内容,在内容上覆盖了终身教育体系。

中小学远程控制实验中心可远程操控进行实验。它可谓是一个“无墙”的实验室,实验操作皆在有物理干扰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实验者能够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做真实的实验。

学生只要登录中小学远程控制实验中心平台,按照提示安装远程控制软件后,即可通过网络,用家里的电脑操控放置于学校或装备电教部门的真实实验设备,如远程控制显微镜,还可完成光的全反射、光的干涉、衍射等物理实验,甚至还能在宁波操控架设在昆明的望远镜。

平安校园监控分析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等分析技术可做到事前预警,具有统一的监控视频调用平台。在对各个学校原有监控设备进行更新升级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事前预警和数据分析比对,为学生安全提供保障,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一卡联通校内外”的智慧校园卡、可以瞬间改变场景的虚拟演播厅、扫码就能带书回家的数字阅读机、“学堂在线”中文MOOC平台等精彩纷呈的宁波智慧教育应用也在宁波智慧教育展馆展出。

智慧校园下的校园管理论文 篇4

1. 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学风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长期以来学风问题仍在很大程度上困扰高校发展。当前高校普遍遭遇学风不正、学风不振等影响。不容乐观的事实凸显着学风问题之复杂、学风建设之迫切。

(1)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较深。读书只是为了“混日子”, 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有用”的课程就学, “没用”的课程就不学。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学习效果差。

(2) 自律性较差, 纪律涣散。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松弛, 自由散漫、上课迟到、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 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看课外书等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 高校学风建设的瓶颈问题。

(1) 高校专业教育不足, 学生学习动力

(2) 学生缺乏和教师的交流, 缺乏课堂之外的指导。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 部分学科教师教学工作量显著增加, 日常教学工作负担较重。加之“大学城”多处在离城区较远的地带, 多数教师都必须通过校车, 定时往返于校区和家中, 客观上也限制了教师在校的时间。课堂成为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交流场所, 学生缺乏课堂之外的学业指导。

(3) 任课教师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和育人平台。现有的教师工作评价机制与学风建设指标基本无关。在现行“学评教”体系中, 教师教学工作的好坏仅依赖于学生的主观打分。而其结果却是教师日常评优、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 部分教师对学生不良学风表现听之任之。此外, 在现实的大学教育过程中, 学生对于任课教师了解很少或基本不了解, 教师的育人作用很难发挥。

(4) 高校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学风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单打独斗”, 这显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5) 学风建设缺乏科学的研究指导, 效果差强人意。学风相关数据采集分析相对滞后。学生管理队伍缺少对90后大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学风建设方法陈旧, 效果不好。

二、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功能。

1. 智慧校园的提出及发展。

“智慧校园”这一概念是在2010年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被正式提出的。一般认为,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校园环境, 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 并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全国各高校都在智慧校园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浙江大学首先提出要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 并把建设中的紫金港校区西区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试点。浙江大学对智慧校园网络进行了细分:接入网, 方便师生上互联网, 校园实现优质有线网络及WIFI全覆盖;教学网, 支撑教学活动;科研网, 支撑科研活动;资源网, 支撑资源沉淀和传播活动;智能网, 支撑和谐、生态校园建设。

2. 智慧校园的体系特征。

智慧校园具有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并提供基于不同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到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 实现资源的互联和人员的互动;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感知的接口。智慧校园基于物联网技术, 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成为了可能。

三、智慧校园在多平台学风建设方面的应用。

1. 创建学生考勤数据分析平台。

目前, 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上课的考勤都通过上课教师或辅导员来统计, 此项统计费时费力。在智慧校园建设中, 可以利用教学楼安装的RFID天线远距离感应, 应用于学生上课的考勤, 以此实时记录学生上课考勤情况, 管理部门则能即时统计报表, 方便快捷。

2. 搭建连通课堂与现实环境的平台, 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在智慧校园中,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使得真实空间与虚拟的学习环境实现有效的整合。这样在课堂中, 学生就可以感知自然真实的场景, 而直观的体验与真实的感受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增强教学效果。

3. 创建协助交流与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传统的教学有其局限性, 例如, 由于安全性问题的存在或者所需实验材料或者器材的缺乏, 致使一些学习活动无法让学生动手参与。在智慧校园中, 师生在教室里就可以对实验室中的实验仪器、实践场所的研究物体进行反复的操作和学习, 以此克服教学中设备共享方面的障碍,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还可以通过构建“校企联盟”平台, 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人员互动, 能够有效地拓展和分享学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 达到双赢。

摘要:高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方向的升级发展, 而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构建了富有智慧的教育教学环境, 为师生提供了全面智能感知的环境和多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使课堂得以向真实的场景延伸。通过探讨智慧校园中多样化学风建设平台的搭建, 对于改善现有学风建设现状,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加强师生的互动, 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信息服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智慧校园则是继数字校园之后关于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全新概念。它将大大提高校园信息服务和应用的质量与水平, 它所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协作的和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更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变得更人性化和智能化, 有助于构建更为自主的多平台学习环境, 为高校学风建设探索新的途径创造了可能, 其育人效果十分令人期待。

参考文献

[1]郭建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系统化维度探析与平台建构.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4) .

[2]智慧化校园[DB/OL].[2012-03-06].http://baike.baidu.com/view/5478486.htm.

打造智慧校园 篇5

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7年7月,是一家区域型、紧密型的职教联合体,是一所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办职业教育机构。集团下设国家统招专科层次的佳木斯职业学院和以培养职业技术工人为主的佳木斯技师学院,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并举,全日制学历、技能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是集团的办学特色。

集团现有教职工881人,全日制各类在校生7800余人。设有机械制造、交通等6个专业群,共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等36个专业。建有数控加工、焊接技术、汽车维修、模具制造、网络信息等8个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旅游3D环幕仿真模拟实训室、多点触摸市场营销实训室、汽车模拟驾驶实训室

等共计34个实训实验室。

集团现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综合技能培训基地,国家级创业培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培训联合委成员单位、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自集团组建以来,集团党委就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始终把智慧型校园建设作为集团一项重点工作长期推进,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高起点规划,是打造智慧型校园的重要前提 2010年,集团按照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服务职业教育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启动了“智慧校园工程建设项目”,确定了“三个三”的项目建设目标。即三个支撑、三个覆盖和三个效果。“三个支撑”是指支撑学生综合实训与技能培养、支撑远程教育与职业培训、支撑教学运行状态监控与决策支持。“三个

覆盖”是指覆盖校内教育教学、覆盖合作办学单位、覆盖校企合作企业。“三个效果”是指达到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高质高效学习的效果,达到将职教集团办成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创新、内涵质量整体提高的效果,达到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示范样板的效果。项目总体达效后将实现服务教育教学的核心功能,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彰显集团化办学的活力。

可以说,我们在探索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智慧型人才培养与办学模式方面,试行了一步。该项目得到了全国信息化委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理想学院院长钟绍春的高度肯定;更得到了国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该项目还被列入了省政府第三十次省长专题会议内容之一。上级领导的关注与认可,更加坚定了我们打造智慧型校园,以信息化助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二、高标准建设,是打造智慧型校园的有力保障

1、加大投入,基础设施整合升级

2010年,集团投入830万元,完成了覆盖全集团、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拓展性的校园网络基础建设;按国家标准建设了300平方米的中心机房;布署了130余台网络设备,包括交换设备、流量整形设备、防火墙、网管设备、服务存储设备、UPS不间断电源等。通过此举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2、突出重点,初步完成部分虚拟教学资源 我们与东北师大理想学院合作,共同开发了基础数据支撑平台、管理支撑平台、教学支撑平台、辅助教学平台及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并建成了虚拟数字空间。目前提供焊接、机械加

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与应用、建筑工程技术、汽车维修与运输、消防工程、营销软件管理等11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支撑,并且课程数目还在增加。实现了集团教育教学、管理等核心业务的数据化,实现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的数字化。

3、整合信息,促进资源共享

一是定制了信息标准代码集,使信息流通更加有序、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得到发挥。二是建立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了教职工、学生账号,实现了新建系统及集成原有系统间的单点登录,形成了分配权限和控制登录的科学机制。三是建立了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了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人事管理、财务收费等多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总体上提升了管理效能。

4、积极合作,搭建远程教育服务平台

⑴校企合作网络空间建设。已与大连船舶工业工程公司、迪尔佳联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学生实训、顶岗实习的远程管理平台。

⑵涉农专业网上教学。依托市委组织部先锋网,建立理论教学、实习实训、专家答疑、学员反馈等涉农培训远程教学体系。

⑶继续教育远程教学。建立与知名网络学院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互联共享。借助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奥鹏网络教育的资源开展继续教育。

三、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打造智慧型校园的根本目的

1、服务教学,教学改革喜结硕果

集团成立之初,教师在教学理念、授课习惯等方面相对滞后,为改变这一局面,集团出台统一的数字化教学运用能力要求和标准,并纳入集团绩效考核。

通过这一举措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数字化教学使用率从最初的不足50%增加到了现在的92%,教师由被动转向争先主动甚至已经无法离开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可喜局面。从此,集团的教学告别了“黑板+粉笔”的单一模式,开启了数字化教学的热潮。其中,教室白板使用率达到100%,教室联网率达到98%,现有多媒体教室使用率达到100%。

2012年,我们相继成立了以王永成工作室为代表的26个工作室。由王永成工作室采用电子书技术开发的《机械制图3D版教学课件》,除具有PPT功能外,增加了模型交互功能,教师按机件模型的投影要求可实现“人机交互”,动态展示了机件的内部结构,实现了机械制图教学的立体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王永成及其团队制作的《冷冲压模具拆装》教学软件在全国第十二届多媒体教学

课件评比、黑龙江省第五届高等学校软件评比中均获得一等奖,王永成老师还被聘为教育部数字化研究中心教学专家、东北师大研究员。在今年的第十三届全国课件评比中,我们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优秀奖6个,并获得优秀组织奖,代表全国各参赛队做了典型发言。同时我们还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

今年,我们利用暑期大干四十天,集中开展了网络学习空间项目专项攻坚战,重点推进了信息化管理流程的全面运行和信息化示范课建设工作。在此期间,省厅信息处门海处长还亲临指导,促使我们这次攻坚战圆满完成任务。累计开发课程11门、67个教学单元、电子书16部、网站15个、微课30节;开发仿真交互软件27个、三维动画157个、视频238个、二维动画432个。

2、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跨越提升

集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佳木斯移动、联通等公司合作,在校园内搭建移动网络,为学生采用信息化学习提供网络支持。学生在课下充分利用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图书馆、数字化校园资源库等方式积极开展自我学习,这一学习现象已经在学生当中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集团实施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并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确定了建立支撑学生综合实训与技能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基于此,学生的数字化实践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其中典型代表就是09模具班王卉同学。她现就业于迪尔制药机械有限公司,入厂仅三个月就凭借在校三年的网络学习3D逆向技术,独立为企业完成了制药模拟生产线的仿真展

示工作,为企业创造了极大的利润。在2013年“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网络虚拟运营竞赛中,集团两支参赛队伍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3、服务管理,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我们建成了管理支撑平台,该平台包括人事管理、教务管理、招生管理、学生工作、协同办公、收费管理、校产管理、党建管理、考核管理及监测管理等10个模块。这一平台的建成,大大提升了集团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中间的过渡环节,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了行政办公公开化、透明化,同时也提高了集团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平。通过管理平台的建设和使用,集团大大降低了办公成本,有效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经测算,一年下来仅节省纸张、打印机等耗材费用达100余万元。

四、下步规划

一是建设云资源学习环境。与多个地方、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制定紧密的合作开发及共建共享模式。

二是建设资源中心。提供数字化资源的存储、转换、整合、共享及发布,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并为学员的自主学习提供完备的资源服务。

三是建设信息服务中心。提供音视频交流与互动平台、一站式远程接待中心,实现便捷的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学校现代化信息管理服务。

四是建设节能型校园,利用物联网技术,跟踪、监测每一个管理、教学的流程和环节,打造职业教育领域的节能型样板院校。

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

2013年12月

浅析高校智慧校园之理论构建 篇6

摘 要:智慧校园代表了当今数字校园发展新的发展方向,尽管我国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同时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行业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不容忽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和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因此,为避免出现盲目建设、信息安全风险和隐患等突出问题,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亟待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高校,智慧校园,构建

1 智慧校园概述

随着云计算技术、虚拟化化技术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在校人员和校园环境资源交互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已经由过去简单的人机互动,逐渐发展为人与人、人与资源之间可以通过各种移动设备、智能设备等终端进行互动交流,从职能部门决策角度,必须对这种新形式、新需求进行深入思考。智慧校园是指以物联网为基础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有机融合,建立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的新型校园模式。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是在数字化校园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炼[1]。

2 智慧校园规划和设计

我们在智慧校园规划设计调研阶段,根据一些高校所反映的情况,总结出以下9个“一”思路:

2.1 “一个数据中心”。学校各关键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将不再通过中间业务系统来过渡,而是由学校统筹建设一个大数据中心来实现。即校级数据中心充当数据池的作用,其它业务系统生产的数据都集中于此进行保存、备份、清洗和交换等操作;同理,各业务系统所需数据则一律从校数据中心获得。

2.2 “一个云平台”。逐渐把现有各类零散的服务器都集中到统一云平台提供的“云主机”、“云空间”上面。“云主机”服务是指中心在云平台分割出独立的虚拟服务器,用户租用服务器,通过远程控制对云主机进行完全自主的配置和管理。“云空间”服务是指用户租用云平台的存储空间,用户对操作系统不具有管理权(操作系统的维护和安全等均由中心负责),仅以FTP/HTTP方式对云空间上的应用系统进行维护。

2.3 “一个网站群”。“网站群管理平台”是近几年新兴发展起来的一个站群管理平台,它是集建站、迁移、管理与一体的系统,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它还能提供自定义模板、利用AJAX技术实现组所见即所得的设计模式,极大的降低了网站的开发、迁移和维护的成本,提高了网站的使用效率,在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方面能满足绝大多数应用场合。管理上可采用自定义统一的模板,规范学校各下级单位主页的风格,保证来访者在视觉上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安全方面则采用静态页面发布,后台功能对外是透明的,这样可从一定程度保障网站的安全性,减少漏洞的产生。所有基于站群系统的各级网站还可以通过后台统一数据平台方便地实现不同网页的信息推送,避免数据冗余产生的浪费,同时也大大降低维护人员同步数据的工作强度。

2.4 “一个主页”。学校以及各子单位对外应该只发布一个门户主页,包括相应的中英文版本,其它的各类专栏次级页面都要纳入门户主页的框架中,避免多重维护带来的同步问题,同时也解决以往数据重复、数据冲突和搜索困难等问题。

2.5 “一个门户”。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建有校园综合门户系统,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把相关主页、业务系统中的数据整合进来,最终实现师生只要能访问校园综合门户网站,即可完成远程办公、业务处理、资料查找、数据统计等功能,这样就不必反复登录到各独立分散的系统中去分别完成这些工作。

2.6 “一个客户端”。基于校级统一平台建设一套校园移动客户端,使师生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即可完成收发邮件、日程提醒、交流互动、资讯发布等工作。这就要求各子单位在系统建设规划时要及时和上级建设单位及时沟通,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还需注意的是开发时要明确提出需求,预留与学校唯一客户端的标准接口,以满足集成各种应用的需要。

2.7 “一个移动应用”。 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定制一套移动应用,内容涵盖校情简介、电话查询、新闻概览、校园地图、通知广告、教学科研、认证定位、图书预约、充值消费、自助服务、课表日程等应用,满足师生日常教学办公服务需要。

2.8 “一次登录”。也就是要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无论是核心业务系统还是各子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统一身份认证问题。这就要求在系统建设前期,就要注意与中心进行系统设计论证,解决统一身份认证问题。

2.9 “一次生产”。数据是高校业务系统运转的承载体,对于原始数据的产生,各单位要明确哪些数据是应当由本单位维护,哪些数据是从数据中心调取的。原则上各单位只对自己维护的数据负责,其它单位在工作流中所需业务数据则统一到校数据中心获取,这样既可避免数据无序维护,又保证数据的权威性。

3 智慧校园框架

之所以称之为智慧校园,其“智慧”的特性具体体现在:

3.1 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建设:分析学校各部门核心业务数据,制定数据生产部门和使用部门,统一数据规范,优化数据环境。

3.2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泛在的无线与移动共存的网络环境、物联专用网络环境等网络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3G/4G等通讯运营商建立的网络通信资源。

3.3 校园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建设一个可以完成学校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平台;建设集成各业务系统数据的静态数据仓储、动态数据仓储;建设一个集师生所需各种服务的综合服务门户;建设一个可提供各业务系统实现单点登录的认证平台;建设集成主机、存储和共享软件服务于一体的云服务平台。

3.4 智慧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建设学校核心业务系统,按照一体化服务思路,研制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各项应用,统一制定面向师生、面向管理人员以及面向领导的智慧应用系统。

4 智慧校园建设关键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项融合了计算机网络科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应用的复杂工程。国内已有许多高校开始启动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在探索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道路上走在了前列,正因为如此期间也确实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我们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①高度重视建设规划;②统一数据规范,优化数据环境;③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开发本校数字资源;④加强系统安全性、可靠性设计和建设;⑤引入校企多元化合作,为智慧校园建设注入新思维。只有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提升智慧校园建设,从根本上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5 结束语

智慧校园代表了当今数字校园发展新的发展方向。智慧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水平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与重要的评价指标。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行业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缺乏统筹规划和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为避免出现盲目建设、信息安全风险和隐患等突出问题,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亟待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2]宓詠,赵泽宇.大数据创新智慧校园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3-7.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DUT14RW203)。

模块化理论视野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篇7

2014年12月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 雅森集团 (展览机构)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承办的2014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 (简称Smart Show)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本次智慧教育展对智慧教育做了解析:智慧教学、智慧校园教务管理、智慧互动课堂、智慧校园生活管理、智慧校园设施、智慧校园后勤管理、智慧图书馆等全方位地展示了学校迫切需要的设计方案。[1]

二、智慧校园现状分析智慧校园设计的不足

根据研究热点的分析和期刊论文的分析, 发现目前智慧校园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设计上缺乏理论高度的建构和分析[2]。主要表现在:

1、在智慧校园的设计中忽视了智慧校园的整体性。智慧校园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其在建设中不仅仅是某些技术, 还涉及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因此统一的技术指标的出现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2、在智慧校园设计时没有基本的理论的指导, 这样的设计存在很多的想当然成分。目前许多企业也在开发智慧教育相关的产品, 对智慧教育理解不够透彻, 为产品的销售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同时这样的尝试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3、设计时的立足点过于狭小, 目标不够健全。智慧校园的设计应立足于我国的智慧教育这个大方向。我国智慧教育是在国外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上提出的概念, 理念新颖, 不代表在尝试过程中忽略其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4、设计过程中未能考虑我国智慧教育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只有综合资源, 制定标准, 才能更好的发展从而将我国的智慧教育产业建设成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三、模块化时代的到来

(一) 模块化的起源与发展

模块化理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主要源于1997年,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卡里斯·鲍德温、金·克拉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模块化时代的管理》一文。文中主要指出模块化对组织结构具有革命性的意义[3]。青木昌彦在2003年发表的《模块化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一文中指出“模块”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 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4]”

(二) 模块化的应用启发

模块化最早运用在PC产业, IBM的360系统是最早使用模块化设计的产品。这个成功的案例使模块化在汽车, 经融等行业得到了运用。美IDAC (国防分析研究所) 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并行工程突出的优越性表现如下: (1) 设计质量改进, 使早期生产中工程设计变更的次数减少一半以上; (2) 产品设计及有关过程并行进行, 使产品开发周期减少40%-60%; (3) 制造成本降低30%-60%; (4) 产品的报废及反复工作减少75%。

四、模块化的特点与智慧校园建设

模块化作为设计的理论, 其在设计上有以下五个特点, 包括:模块的独立设计, 模块的可变性, 模块的延展性, 新型竞争与合作, 拓展高校职能、科研与市场相结合。

(一) 模块的独立设计

现代产业结构中, 对系统中的每个模块都制定了标准, 然而模块间本身的资金筹集、产品设计、生产成品等只需模块内部解决即可。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初期需要有着整体的规划, 将智慧校园这个大的系统分解为各个独立的小系统, 保证单个子系统的独立运行能力的同时, 使其在大的系统框架下, 为了不断实现系统的要求而不断的改变。

(二) 模块的可变性

系统内部为了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 通过添加、拆分、整合、转化等操作, 对子模块的变化做出应对。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 智慧校园内部的系统功能会因为时代的需求而不断的改变, 这就需要在保证系统整体性不被破坏的同时, 替换对应的功能模块。

(三) 模块的延展性

为了增加模块的功能, 通过扩充子模块的办法来实现。子模块的可变性和延展性增加了系统弹性, 使得系统更容易适应市场的变化。智慧校园作为时代的产物, 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 吸取现有的技术, 但为了使智慧校园作为产品, 适应更多的大众, 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有着自己的系统发展轨迹, 不能是以外部技术为导向, 而要做到以系统需求为导向。

(四) 新型的竞争与合作

统一的标准使得上级模块可以选择不同的下级模块, 因此竞争性在模块化的组织结构中表现的异常明显。智慧校园所凝聚的就是一个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在发展和构建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些有实力的大企业, 而要做到“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允许所有能满足系统需求, 或者与系统匹配度较高的模块, 一切以需求为导向。

五、总结

模块化的思想运用到智慧校园建设中也只是一个探索, 或者说是根据目前模块化运用的领域所得到的启发, 不难看出, 一个模块化的系统可以更好的支撑系统的运行, 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十分细节的问题, 这需要设计者在智慧校园的详细设计过程中有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首个专注教育信息化的2014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盛大开幕[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01:123.

[2]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09:7-12.

[3]卡丽斯·鲍德温, 金·克拉克.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智慧校园下的校园管理论文 篇8

一、大数据技术的内涵

大数据技术是集收集、挖掘、存储和处理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是大数据分析技术, 帮助人们分析数据, 寻找数据计算方法;第二是云数据库技术, 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 进行存储;第三是内存数据库, 集中对数据进行管理;第四是数据安全问题, 采用数据迁移或双机容错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保护[1]。

二、高校智慧校园的内涵

2.1定义和优点

所谓的高校智慧校园, 是高校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 为师生打造良好的智慧化校园环境。这种校园模式具有以下的几种优点:

第一是整合了高校的信息, 可以使校园资源集中管理;二是打造了和谐的校园环境, 有利于校园的发展;三是吸收了数字校园的优点, 同时对数字校园又有所超越。

2.2特征

智慧校园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首先是信息化, 智慧校园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是协作性, 在建设高校智慧校园的过程中, 高校的各个部门要积极配合, 实现信息的沟通交流, 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再次就是便捷性, 智慧校园在建设过程中支持移动终端, 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三、大数据背景下建设高校智慧校园的策略

3.1培养智慧型人才

高校致力于培养人才, 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建设高校智慧校园, 也需要培养智慧型的人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人们进入数据化时代, 培养人才的方式也发生改变。传统的线下培养方式发展为线上培养和线下培养相互融合的方式, 高校以在线教育为平台, 在平台上对教师进行线上教育, 既节省了时间和资源, 又提高了教育效率[2]。教师在接受教育时可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于自己掌握良好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选择跳过, 对于掌握较差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进行重点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2提高服务的水平

建设智慧校园, 学校需要提高服务水平, 使师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服务质量。

首先, 学校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感知技术, 对学校的后勤进行技术化管理。在服务信息上, 学校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的共享, 对校园内部的实验室安全、教学楼节能等环节进行动态监测, 从而提升为师生服务的水平。

其次, 学校应当整合各种服务资源, 并扩展校外的生活资源。比如, 学校可以实行一卡通制度, 一张校园卡可以在学校通用, 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这种一卡通制度的应用需要以物联网技术作为基础, 因此学校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 便捷学生的校园生活。

3.2提供科研的支持

智慧校园可以看成是数字校园的升级版。在数字校园中, 学校为师生提供信息的方式由资料检索和图书文献等,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智慧校园中, 学校应当发挥技术的巨大效用, 在学生课题申报、教师科学研究等环节给予技术支持。比如学校可以丰富研究工具, 更新实验器材, 利用电子平台自动生成数据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教师和学生。通过学校的支持, 学生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

3.3智慧决策和管理

传统的数字校园虽然使校园内部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 但是许多部门之间还存在着协调不畅的问题, 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相互孤立, 会导致数据无法实现共享。面对这种情况, 智慧校园首先应当进行校园的集中管理, 整合学校的各个部门, 让各部门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其次, 在管理物资和人力资源时, 学校应该科学决策, 合理调配, 使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3]。最后, 高校应该建立校务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让师生了解校园内部的信息, 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四、结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校越来越关注智慧校园的建设。高校智慧校园一方面能提高为师生服务的质量, 另一方面能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 促进高校的长足发展。因此, 学校应当探讨有效方法, 打造智慧校园, 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迪, 宋义勇.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创新研究[J].信息化建设, 2016, 03:189.

[2]程大鸣, 刘碧俊, 侯松.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5, 21:71-72.

智慧校园“智慧”何在? 篇9

智慧校园“智慧”何在?我利用网络查阅了“智慧”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很显然,智慧是指人所拥有的一种创新创造的能力。我认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提升校园中人的智慧,实现人的智慧发展。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和思考,我有了以下三点认识。

其一,人类正在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迈入智慧时代。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琳曾在文章中写道:“智慧时代是人类正在迈入的时代,信息时代是智慧时代的子集,智慧时代将是漫长的历史,如果将智慧时代比作多幕话剧,那么信息时代只是该话剧中的序幕。所以应该说,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在正在步入智慧时代。”我认为该观点是有道理的,信息时代特别强调信息的作用,但信息不一定是知识,海量的信息经过筛选、重构、积淀等被转化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知识动力,知识只有不断增长才能提升人类的智慧水平。

正如智慧时代刚刚拉开序幕一样,智慧校园也刚刚起步,将伴随着智慧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其二,运用智能化工具和软件是校园的“智慧”表现。

智慧的核心在于创新创造,智能化的工具和软件正是信息时代人类智慧发展的成果。当下,各类机器人不断涌现,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机器人的出现,为人类带来许多便利,并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难以想象的高超服务。更让人惊喜的是,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已经问世。深度学习技术是对人脑的一种模拟,用多层神经元构成的计算机神经网络,它可以搜集信息,并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行为。深度学习还和增强学习相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机器人领域。轰动全球的“阿尔法狗”就是增强学习的产物,它依据跟棋手下棋或跟自己对弈的输赢情况,自主学习并摸索出更优的下棋策略。

所以说,我认为智慧校园建设中,应选择合适的智能化工具和软件让校园有“真正智慧”的表现。

其三,智慧校园应该为培养人的智慧发展创设优良生态。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学校是一个微生态教育系统,要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和状态,整合和协调学校内部各种资源、环境和关系,使之达到最优的状态。智慧校园是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正如IBM公司提出的Smarter Planet,即更透彻地感知、全方位地联通、高度的智能化。

智慧校园的建设就是要为培养创新创造之人提供环境、资源、课程、评价、服务等方面智能化的生态支撑。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探讨 篇10

要做到能反应真实物体, 准确大小, 各种物体的属性准确无误, 只能使用小型无人机航拍技术, 而不是飞机航拍, 因为一个学校体量小, 面积不大, 使用无人机航拍方便, 快捷, 便宜, 可操作性强。利用无人机拍摄的航拍进行作业, 在校园打一些控制点, 将航片进行空三测量, 建立立体模型, 在这模型的基础上, 测出地物地貌的高度大小, 得到一个地物属性的矢量文件, 这个矢量文件包含了地物的基本属性 (高度, 宽度, 样子) , 从而绘制出校园的矢量图。无人机航拍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目前属于一个新兴技术, 一些高等学校也正在发展这个技术。

2 快速三维建模技术

利用相关软件和得到的校园矢量图, 快速拉出各个地物的“盒子”, 那么一个校园的基本三维模型就出来了, 通过这个模型, 我们可以看到校园里的房子, 树, 道路等校园里有的东西, 有了矢量图, 这个过程就非常快, 软件一步到位, 那么, “初模”就出来了。

3 信息采集和模型完善

为了能真实反映各个地物的外貌, 这个就需要外拍人员进行外拍, 将每个地物的4个面用照相机拍下来 (地物的顶面不用拍, 航拍的相片就是地物的顶面) , 记录每个地物的名称, 当然, 为了更加真实的反映每个地物的真实样子, 运用相关的软件进行处理, 比如说, 房子有的地方凹, 有的地方凸, 在模型中, 凹的地方打进去, 凸的地方拉出来, 然后将拍的照片贴到模型上去, 这个时候, 模型中校园每个物体的样子就是现实中物体的样子。然后将每栋建筑里的房间做出来, 贴上相应的房间信息, 那么和现实一模一样的一个小型校园就出来了。

4 发布数字校园

发布数字校园需要相关的软硬件配套, 为了后期的智慧校园服务, 建议采用千兆光纤, 搭配好一点的服务器, 架设一个服务终端, 利用服务终端在网上发布数字校园, 这个时候我们运用终端设备 (手机, 电脑等) , 就可以看到整个校园了, 如果是个陌生人在学校里迷路或是找么个地方, 他就可以打开手机, 登陆数字校园, 首先GPS定位位置, 然后输入要去的地方, 怎么走, 一目了然。当然了, 还有些其他的功能, 日照分析, 每栋楼的体积大小样子等等。

5 功能性资源整合连接

功能性资源整合连接是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一个重要过程, 当然了, 首先要做个需求分析, 知道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通过数字校园留下的接口连接相应的功能板块, 然后实现相应的功能, 简单点说就是, 这个智慧校园到底要有多智慧, 不同的人怎么使用这个智慧校园, 搞清楚了这些就开发相应的板块, 然后就往数字校园上挂。功能性资源整合其实是数字校园从重点是“看”到重点是“用”的过程。

6 共享云服务

我们知道, 使用云服务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得到内容丰富的数据, 智慧校园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 只有使用云服务, 用户体验交互才能更快, 空间更大。首先一个, 数据功能, 也就是将学校当中所有的老师, 学生, 行政人员这些基本的人员信息添加到每栋房子的具体办公室, 宿舍里去, 所以, 当学生在学校要办什么事情的时候, 就可以打开智慧校园, 很容易就找到相应的老师, 其次, 各个职能部门也可以将自己的职能挂在智慧校园上, 比如说图书馆的藏书, 有多少种藏书, 哪些是被借走了, 再次, 教务也可以把每个教室的课添加到智慧校园中去, 你就知道什么地方在上什么课, 等等。

7 成果和可扩展

那么, 成型的智慧校园, 具有哪些功能呢, 我想说只要你想得到的, 都可以拥有, 他就是一个大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大到整个学校的专业学生统计, 小到一个寝室分享这个寝室的欢乐时光, 当然了, 对于不了解这个学校的人, 这也是一个好的了解方式, 比如说学校的老师情况, 各个专业发展, 获奖情况等。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任意扩展, 比如做点小生意, 发布一个课题找人一起研究。或者直接打开一个教室, 通过教室里的视频设备听一堂你感兴趣的课。你再也不会因为要交学费而排很长时间的队, 再也不会因为你想在图书馆借的书被借走而白跑一趟图书馆了。

8 结论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将使得未来任何事物都将变得智能化, 智慧校园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 很多事情将非常方便的得到解决。同样, 智慧校园也将改变现有的学校生活, 教学等模式。更加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佩军, 徐亚明.摄影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先林.当代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的技术热点[Z].2003.

新加坡将全力打造智慧校园 篇11

淡马锡理工学院电脑与信息系统处处长邓铭辉说:“要实现智慧校园愿景还需两三年。工院还在起步阶段,但已和企业伙伴及师生一同开发应用程序,并创造初步模型等。”

淡马锡理工学院开发的软件包括“学习分析”软件,这个工具能把所有学生的各种学术表现综合到一个数据分析平台上,让教师在任何时刻都清楚学生的学习表现,并能对其进行分析。淡马锡理工学院还开发了一些针对校园设施的智慧工具。例如,“Snap and Send”是可供师生下载的应用程序,用于通报损坏或有故障的校园设施。学生利用这个应用程序,可以即时拍照并定位,校方负责人收到信息后,会前往该地点进行修护。淡马锡理工学院移动与网络服务科主任张丽玲带领数名师生开发图书馆人潮分析系统。系统通过在图书馆入口安置的感应器来计算不同时间段在图书馆内的人数。

邓铭辉指出,工院计划在校园其他地方安装感应器,搜集更多有关不同设施使用程度的数据并分析,以便今后举办活动时预测最佳地点和时间段。

探索智慧教育路构建智慧校园梦 篇12

一、整合软硬件资源, 营造智慧环境

“云平台”是一个教育平台, 这一平台如同蓝天白云, 无边无际, 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云平台”集管理、教学、学习、交流于一体, 使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类别群体, 可以在同一平台上, 依据权限共享海量的教育资源, 并实现与全国范围的用户在线交流。

1.有机整合, 完善平台设计。

为使云平台能够有效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我校形成了由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的三结合平台以及由校本资源库五部分构建的华西小学云平台管理体系。这个举措将资源管理平台与教育服务平台有机融为一体, 使得我校信息传递更加便捷、更加高效, 为智慧环境的营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2.资源共享, 实现硬件物联。

当前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信息良莠不齐, 杂乱无序, 共享性差、可用度不高。所以, 我校借助平台, 建立了创造资源—存储资源—分享资源—应用资源—沟通交流—生成优化的循环再生机制, 开创师生可用、共享资源持续快速增长和资源质量不断优化的新局面。我校现有5个云录播教室, 1间自动录影教室, 2间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18个教学班级业已全部实现“班班通”, 电子白板、投影仪、实物展台的物联为构建智慧校园在硬件设施上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3.校企协作, 共创软件平台。

要想切实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软件开发与应用是关键。因此, 我校与大连泛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开发创建了校云平台。公司定期来我校进行操作培训、技术支持, 并依据学校个性化发展需要, 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校企的资源共享体现了合作的多赢, 这一举措为智慧校园的深度发展保驾护航。

4.建章立制, 规范常态管理。

我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管理机构, 制定了智慧校园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用户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数据更新分工负责制度》《教师考核激励制度》等, 实现了上下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常态下智慧校园管理机制。

二、应用云管理平台, 实现智慧管理

云平台管理系统指通过专项云管理、资源云管理、远程云管理、网络云办公系统等高效快捷地实现对学校各项数据和教育教学信息的管理、指导和反馈, 使学校各级、各项工作效益最大化。

1.依托云管理, 实现智慧管理扁平化。

扁平化管理通过减少管理层次, 压缩机构, 使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尽可能减少, 是一种为提高效率而建立起来的富有弹性的新型管理模式。

我校依托云平台, 改变了以往校内信息传递相对闭塞、延时、易丢失的管理局面。以前需要逐级下发的通知及要求, 现在则由消息发起人定时定向在云平台上进行推送, 教师们只要登陆平台, 就会看到自动弹出消息提示。如果有未能及时完成的工作, 也会有自动提示系统及时进行提醒。

我校云管理分为三级权限:一级权限由校级干部使用, 用于把握学校整体工作;二级权限是由中层干部使用, 用于对各自分管工作的检查、指导;三级权限由教师个人掌握。云管理平台的三级权限实现了智慧管理层级扁平化的高质高效。

2.资源云存储, 实现智慧应用便捷化。

我校工作的所有过程性资源、成果资源随时存储到云平台, 保障了学校资源的存储与学校资源的传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随时在云平台获取相应资源。课程资源由以往的单项、静态、固化走向开放、生成、传承。电子备课系统、网络研修系统、成绩管理系统、考勤系统等信息化应用模块, 都可以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最终实现超越时空的的无缝化应用。

3.公文云流转, 实现智慧办公自动化。

信息技术教育专家林君芬博士强调:“资源不会产生效益, 只有人充分利用资源开展活动, 才能在活动中出效益。”同样, 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信息技术, 只有被充分地运用, 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校依托云平台系统, 实现办公自动化。从每周工作安排的发布到一项项任务的落实, 从教师考勤的二维码扫描到班主任工作记录的网络操作, 从电子班级簿的自动生成到学生素质评价手册的电子录入, 已全部依托云平台系统进行常态管理。我校的云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务、后勤等各个部门办公的自动化。

三、依托云平台系统, 塑造智慧教师

1.强化师德教育, 增强教师职业修养。

我校在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各级部门法规、文件精神的基础上, 又帮助每个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专属博客。云平台上累积的师德博文的交流、分享、思考、感悟等痕迹均可见我校对增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实施路程。

另外, 我校近年开展的以“讲数字故事, 展师德师风”为主题的师德“数字故事”创作活动业已成为我校师德建设的新一亮点。学校通过“数字培训引共鸣、数字大赛展师魂、数字发展现风采”三个系列活动, 使我校教师呈现了师德爱、师德美的全新风貌, 带给每一位教师爱的心灵洗礼和职业责任心的重生。在“2013全国大中城市教育技术应用评优”活动中, 我校8名教师分获一、二等奖。其中一位老师作为全国唯一的DST获奖教师做大会现场交流, 向与会代表做“如何制作数字故事”技术层面的相关培训。

2.强化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 分层培训与发展培训相结合。

瞄准技术前沿, 加强应用培训, 打造一支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智慧教师团队, 为智慧校园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我校对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教师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我们不仅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技术, 更重要的是培训教师将所学的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

我校尤其注重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性培训, 重点进行电子白板、数字故事、数字案例、数字反思、教育叙事、电子相册、摄影摄像技术、微课、微电影制作、Maker、Photoshop、Flash等培训。每学期基本保证对教师进行四次SMART白板全员培训, 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赛。在实际应用中, 教师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最优化的整合应用, 使之很好地为我校教育教学服务。老师们在培训、实践、研究中充分调动了自身信息化应用的自主性、积极性。

(2) 以赛促训与奖励机制相结合。

我校通过举办数字师德故事、数字案例、数字反思等活动, 督促校内教师自主学习、互学互帮。我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使教师在比赛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促进教师日后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

3.强化教师实践, 探索智慧课堂路径。

(1) 课题牵动, 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我校以“十一五“科研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牵动, 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白板应用教学大赛作为每学期每位教师都参加的比赛, 充分利用自身功能, 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孩子们学的方式。在多媒体打造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 孩子们乐学善学, 使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之上, 我校又引进了SMART电子白板, 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2013年, 我校在大连市甘井子区率先创造并实施了“21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即20分钟完成传统课堂教学任务, 10分钟在“教客”平台上阅读8篇拓展文章, 10分钟网络环境写作。我校骨干教师在低年段语文组开展的一对一课例、一对二课例的教学研究中, 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 校长王利军及我校教师均在大会上做了专题的经验介绍。在国家课题组中期验收中, 我校“21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顺利通过验收, 并得到中央电教馆领导及课题组专家的高度赞扬。

(2) 网络研修, 拓宽教师研修渠道。

我校正逐步打造更为便捷、高效的网络研修系统。云平台上“语音录入”的开发使用, 减轻了老师们研修大量手写文字的负担。教师只要说普通话, 系统就会自动记录生成文字, 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5%。“语音录入”式的网络研修不但规范了教师集备的内容、形式, 而且使教师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得到改善, 不受时空局限, 将碎片化的时间有效进行了利用, 从而使研讨更加有效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研讨生成的所有过程资料作为校本资源都在云平台作以同步存储。

时代的进步, 促使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自2013年开始, 我校已经走出区域, 启动了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COP项目。它是一种由教师、助学者、专家等组成, 共同参与问题解决、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研修活动, 也是一种新兴的教师网络教研方式。我校已有近10位教师, 通过交互式白板的创新应用、数字案例、数字反思等方式, 跨越时空和南京、重庆的老师进行交流, 汲取教育教学经验, 集百家智慧于一身, 不断为自己积淀知识、提升能力。

(3) 网络互动, 丰富课堂呈现形式。

2014年伊始, 我校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本地、异地同步课堂的实践活动。此项活动利用网络同步传送, 将我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传送到到本校内其他班级或者其他学校。在同一教学任务中, 1名教师进行现场课堂教学, 其他班级或学校学生由助教带领, 同步进行互动学习, 实现跨越地区、跨越空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无缝对接, 实现了教育公平和资源共享。2014年3月, 我校和普兰店市安波镇七道房小学、长海县大长山中心小学尝试进行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异地同步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信息化探索, 创新了对口帮扶的新模式, 实现了与对口帮扶地区的优质资源共享。

我校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我校课堂教学的形式。我校组织教师编写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上, 师生共同将自己的研究学习所得进行集中的交流、展示和探讨。学科的融合, 不仅使学生对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而且提高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大大促进了我校信息化应用的内涵发展, 提升了我校师生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

四、应用云平台系统, 培养智慧学生

我校通过云平台系统的多维应用, 既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更加关注孩子高尚人格的培养。“德育空间的拓展、培养智慧学生、培养未来学生, 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是我校营造智慧校园所追求的内涵。

1.新颖活泼的主渠道教育, 彰显了多元的育人功能。

“1112户内网络平台”是我校云平台建设的特色之一。一站 (校园门户网站) 、一室 (校园演播室) 、一窗 (华西之窗) 、二主页 (德育主页、班级主页) , 营造出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我校视频网站上发布相关的德育活动视频资料, 使学生可以在教学楼任意一个终端上随时收看视频。在我校云平台的建设中, 还有为少数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心灵交流、心理活动的空间。我校“阳光心情”心理健康小站是孩子和心理辅导员之间私聊的空间。在温馨的音乐陪伴下, 孩子愿意在这里和老师朋友倾诉, 从而在老师的帮助下, 快速走出心理阴影, 重展笑颜。

2.耳目一新的多方位培训,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校在对学生层面的的信息技术培训中, 首先向学生进行技术层面的基础性培训。电子白板、云平台的实际操作、资料上传、作业提交都是由学科教师亲自培训。课堂上, 很多的疑难点都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操作中得以解决。其次从信息应用角度对学生加以培训。2013年5月, 我校对学生进行了数字故事制作的专题培训。学校组织3~6年级学生全员参加校园数字故事制作大赛, 其中的优秀作品已经在大连电视台播出。2014年, 学校举办展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校园数字故事大赛。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信息技术的能力, 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感悟的育人目标。2014年, 我校新设课外小组学习。课外小组由老师带领, 通过采录编的方式, 抓拍精彩瞬间, 展示自己眼中校园、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和谐。在“我是导航星”“讲不完的进步故事”“我眼中的美丽”“super star”视频的制作过程中, 孩子形成了良好的品德。

3.灵活生动的开放式学习,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校正在进行开放式的、以问题为核心的自主学习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搜集、分析、处理和应用, 形成自身的知识占有, 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云平台的电子课堂为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将收集整理的信息上传到云平台上, 保存在资源库中, 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与传承, 实现接受知识与提升自我的双赢。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师生人手一机, 应用平台与资源, 进行个性化的学与教的活动。我校开展的二年级语文“21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就是利用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的优势来进行的教与学课堂实践活动。此项实践活动, 丰富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实验开始4个月后, 我们选择一个实验班与普通班级进行了10分钟的打写检测。通过对平行班打写字数与打写内容的横向比较, 我们发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打写的训练, 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提升, 效果非常明显。课堂打写内容, 不但帮助学生提高了识字量, 而且帮助教师、家长在家通过手机、电脑登录, 随时随地对孩子提交的“作品”进行评议、修改。“一对一”数字化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使学生学的方式更具自主性、交互性、便捷性和多元性。

4.丰富多彩的三结合教育, 拓宽了学生的德育空间。

我校利用三结合教育平台, 通过家长委员会, 将学校、家庭、社会通过网络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 发挥社会正能量。学校依托区域国防中心、科技中心、艺术中心、劳技中心, 建立了派出所、养老院、手拉手学校、社区活动驿站等校级德育实践基地, 开展了爱心义卖、赈灾捐款、走进乡村、走进敬老院、一日军营、小小发明家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学校对这些活动进行全程录拍, 制作成了视频文件, 上传到云平台, 使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参与活动的情况。基于实践的经验交流分享, 让大家觉得学有榜样, 在潜移默化中成就智慧学生。

“岁序更迭, 信息路上勤求索;星斗转移, 桃李园中香溢浓”。大连市甘井子区华西小学自从制定“以信息技术兴校”的战略方针后, 十年漫漫求索, 十年实践, 十年前行, 十年积淀, 终于迎来了绚烂华彩的新篇章。

近两年, 华西小学先后有百余位教师在课例、微课、DST、论文、教学叙事等省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奖。学校选送的微电影《云中漫步》, 在“第四届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中获奖。在2013年12月14日召开的的中国教育技术年会上, 华西小学作为唯一一所基层学校, 在大会现场做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经验介绍。《大连日报》《文理导航》《辽宁教育》《新商报》等报刊杂志也对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专门报道。

上一篇:政治创新能力下一篇:使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