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

2024-09-20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精选12篇)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 篇1

一、引言

信息化对气象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目前气象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笔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已有一定程度的分析,不再赘述。本文主要从当前信息化的主流趋势及其给气象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启示入手,对目前至2020年左右气象信息化的主题、内涵和特征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结论和建议。

二、目前信息化呈现的新态势

当前信息化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以及大数据等声势浩大的技术主题推动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其中尤以四个“无处不在”、德国工业4.0、大平台微应用和智慧城市等内容,以未来发展的标志以及当前信息化的主题而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一)四个“无处不在”

“四个无处不在”(即:计算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软件无处不在)的局面,正在全球和中国形成,并已成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

1、计算无处不在

目前,计算机已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人类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众所周知,电脑的处理效率远高于人脑。既然计算机无处不在,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计算机,便成为衡量一个部门、单位乃至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标志,“智慧”、“智能”的概念也由此而产生。

既然计算无处不在,那么“智慧”、“智能”也就有可能无处不在:正是在“计算”普及的情况下,各种“智慧”和和“智能”的概念才有可能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决定了“智慧”、“智能”的广度和深度,因为“智慧”、“智能”都是基于“计算”的。

2、网络无处不在

几乎所有的信息化向高端的发展都以宽带做为需求基础,宽带是人类走向网络时代的必然结果之一。在宽带网络建设方面,世界各国目前基本上以100Mbps为目标。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为例,其目标是到2020年至少1亿家庭实现下行大于100Mbps上行大于50Mbps的宽带接入;德国的国家宽带战略是到2018年实现50Mbps覆盖100%全部家庭,到2020年50%的家庭至少100Mbps接入;而瑞典甚至已于今年提前实现了2015年40%的家庭和企业接入带宽100Mbps的目标。其它如澳大利亚、芬兰、韩国等亦都有相应的国家宽带计划、措施和已实现的宽带接入速率。

在宽带网络发展的汹涌大潮中,移动宽带是引导宽带建设走向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早在本世纪初,便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等8个部门于2003年开始酝酿发起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有别于目前互联网的下一代互联网;该项工作于近年来取得取得重大突破。下一代互联网的示范工程已于2013年开始陆续启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22个城市已获批成为第一批示范城市。

3、数据无处不在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数据做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其重要性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因为人类社会所涉及到的一些,从宇宙天体到海滩的沙粒、从自然界的森林湖泊到学校课堂的书桌课本、从人类感官的图像声音嗅觉到情感的喜怒哀乐乃至思维的痕迹和知识的记载,无不可以用数据来加以精确描述,人们已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建立起近乎完美的桥梁。而当今我们所面对的浩如烟海的数据,无论这些数据代表的物理现象(温度、气压、雨量、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嗅觉、触觉等)多么复杂,归根结蒂只有“1、0”两个代码。就是这两个代码的无穷组合代表了极其复杂且变化万千的物理世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今天已处于繁杂缤纷的数据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资源除能源、物质外,还必须包含信息(即:数据)。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检索、传播,处理和利用数据。因此,数据时代(或大数据时代),是信息时代固有的内涵之一。

4、软件无处不在

支撑“计算、网络和数据”无处不在,为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科技活动做出贡献的是“软件“,软件是信息社会中知识和智慧最重要的载体,计算、网络和数据出现在何处,便一定会有相应的软件在该处运行,否则计算机和网络便无法运行,数据资源也无法利用。没有软件,计算机、网络和数据的价值将无从体现。

在信息社会中,对于基本业务是信息业务的气象部门而言,软件是衡量该部门业务能力强弱的重要维度。软件不强,计算,网络、数据、以及探测、预报、服务等都不可能强——因为支撑业务系统运转的是软件。

(二)德国工业4.0

“工业4.0”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等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得产品与生产设备之间、不同的生产设备之间以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能够互联,使得机器、工作部件、系统以及人类会通过网络持续地保持数字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对端的高度集成。

“工业4.0”的要点是:建设一个网络(信息物理系统CPS),研究两大主题(智能生产、智能工厂),实现三个集成(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在“工业4.0“的模式下.生产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由目前的大规模、集中式、同质化、单向度向小规模、分散式、个性化、参与型转变。

鉴于市面上介绍和分析德国工业4.0的材料日渐丰富,限于篇幅,不予展开介绍。

(三)大平台、微应用

1、移动互联推动应用“碎片化”

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已成为最核心的IT变革驱动力,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级应用软件。

移动互联的泛在化导致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而移动智能终端在带给企业级软件用户使用便利,个性化体验、业务急速创新的同时,也将以往客户端/服务器运行级别的“大应用”前所未有的碎片化。过去的企业级软件多是“部门级”的“大”软件,这些软件往往模块众多,功能复杂,以适应部门级的企业团队协同工作;但在移动互联的驱动下,人们工作的流程从长流程变成短流程,鼠标点击变成手指触屏,线性协作变成点状聚合,大软件系统不得不为适应这种变化而被拆解为更小功能服务的小软件服务。智能移动设备推动软件碎片化,让工作无时无处都可以被处理,而越来越多的碎片化的需求又进一步反身强化更多智能设备的推广使用。未来,企业级用户将被更强大的移动互联力量夹裹着,进入碎片化应用时代。

2、“碎片化”带来新趋势、“大平台”+“微应用”

碎片化应用的基础是基于可提供良好基础计算能力的应用基础平台。该平台重点解决碎片化的应用间的标准统一、差异屏蔽、组件复用等问题,以实现可持续的软件应用运营与创新支撑。应用软件的碎片化导致应用系统的平台化。

平台化的本质是一个产业成熟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用来简化复杂生产,实现规模化定制的一种方法。企业应用架构的平台化早就发生,但在云、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这个平台将变得更大和更为有力。

3,DevOps

DevOps应用于应用软件开发项目,其特点是摒弃传统软件工程长周期、里程碑、瀑布式的开发模式,代之以短周期开发、高频率发布、在用户应用反馈的基础上不断循环迭代,以新功能替代旧功能的开发方式,是一组过程、方法与系统的统称。

DevOps认为,新的软件功能只有在用户手中才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因此越早发布新的软件功能越好,因为这意味着新的软件功能所带来的价值实现的越快。DevOps的诉求是:更小、更频繁的变更——意味着更少的风险,让开发人员更多地控制生产环境,更多地以应用程序为中心来理解基础设施,定义简洁明了的流程,尽可能地自动化,促成开发与运营的协作。而要实现DevOps的目标,开发、技术运营和质量保障需要紧密协作,有机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DevOps体现的是项目承担机构的一种能力。而具备DevOps能力的组织,由于团队间协作关系的改善,整个组织的效率因此得到提升,伴随频繁变化而来的生产环境的风险也能得到降低。

(四)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从智慧地球发展引伸而来的。有关智慧城市的参考分析书籍、材料和应用案例俯拾皆是,碍于篇幅,本文对智慧城市不做概述。总之,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特征,即: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已有较广泛的应用,如:智慧医疗、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水务、智慧物流等等。该理念在政府行业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中亦有一定范围和规模的运用,其中尤以国家林业局2013年8月颁布的《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为突出。此外,国家电网总公司在智能电网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思路,对气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三、信息化新态势的影响分析

(一)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1、移动应用成为优先

智能手机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5.27亿,超过了使用计算机上网的网民数量;预计2020年中国的网民人数因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超过9亿。

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性很快将超越固定互联网,而移动互联空间的扩展又促进移动应用的发展。目前,移动应用优先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

2、云计算改变信息化发展模式

云计算是计算技术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必将重塑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也是气象部门业务大发展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

目前制约云计算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发展并广泛利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可以解决我国发展云计算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3、信息系统:走向一体化

德国工业4.0强调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整合不同层次(如执行装置、传感装置、控制、生产管理、制造、执行及企业计划)的各种信息系统。目标是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横向一体化:整合制造和业务规划流程不同阶段使用的各种信息系统,涉及公司内部(如进出厂物流、生产、营销)和公司外部(价值网络)的材料、能源、信息交换。目标同样是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一体化将使企业信息系统升级为大系统或超巨系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嵌入式“计算”催生了“智能物理系统”

在很多物理系统当中,由于嵌入了“计算”,使得原有的系统由单一的物理系统变成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系统,即:物理(physical)部分和计算(cyber)部分。由此构成一类新的,工业时代所不曾有过的系统——智能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 (CPS)。

计算部分与物理部分一起工作,计算部分的计算过程与物理部分的物理过程同时进行,信息、计算、通信和控制在一个系统中完成。物理系统因此智能化了。

德国工业4.0要求在企业层面构造智能物理系统,也就是将企业所有的计算机系统、网络,和企业的各种物理系统,如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实现一体化,变成一个大的、企业级的智能物理系统。

5、软件的碎片化和应用软件的去理念化

(1)软件碎片化

所谓软件碎片化,是指软件将会以软件组件群的方式出现在企业或者网络服务领域,每一个软件组件实现特定的有限功能,并在松耦合框架下,支持用户的任意组合以实现其所需要的服务,其中每一个软件组件可以视作一个碎片。

软件碎片化并不意味着碎片之间毫无关联,尤其是企业级的应用,需要组合,需要数据通信,需要数据和计算资源,这就需要一个整体逻辑进行支撑。因此,位于其下以支撑上述需求的应用开发组件(应用基础平台)是必须的,所有的软件碎片的产生与部署运行都依赖于这个组件(平台),软件碎片之间可以在松耦合基础上实现有效共享和整合。所以说,软件碎片化是实现动态资源伸缩、面向服务基础上的整合。最终软件碎片化的发展将会导向形成大平台+微应用的格局。

(2)应用软件去理念化

个性化定制时代到来,要求企业必须面对企业个性化的挑战,按照长流程、紧耦合搭建的企业级业务系统将会演变为系统的“单元即服务”的方式,如:通信即服务、绘图即服务等。从这个角度,企业整体设计一套完整的应用系统软件已经没有必要,企业更需要的是面向这些子服务的应用软件,以及实现这些服务可进行任意组合的平台,这就是企业的未来需求。而软件适应这种需求的方式就是按照企业业务的服务单元形成软件组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松耦合的方式构建整体业务目标。从气象业务的角度来看,原来诸如MICAPS、SWAN、CIPAS等这些庞大系统,终将面临碎片化的趋势。而原来这些庞大系统中的每一个功能都可能会成为应用基础平台中的一个服务组件(或者说软件碎片),以搭积木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并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增减“积木”中的组件模块,应用系统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理念也变得越来越含混。

6、产品生产方式变革巨大

生产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由目前的大规模、集中式、同质化、单向度向小规模、分散式、个性化、参与型转变。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契合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二)对气象信息化的启示

1、“四个无处不在”标志着环境和方法发生巨大变化

“四个无处不在”说明,与本世纪初相比,信息系统在终端处理能力、网络传输能力、系统所涉及的范围以及通过知识创新达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其能力均有大幅提高,并以此提升部门和单位的竞争力。“四个无处不在”的局面,是关于信息化发展新思维在视角、理念、战略、方法学、标准规范、管理理论等方面的基础。

面对技术、环境和系统能力的深刻变化,气象部门是否依然能够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地埋头继续前行?

以气象通信系统为例:9210工程首次实现了常规观测资料的实时收集和应用,但随着电信公网的广泛普及和能力的急速提升,2002年起气象部门开始改租地面光纤通道作为气象通信系统的主体,9210则逐渐退为辅助通信手段。而面对目前移动宽带的迅速泛在化,气象通信系统是否仍然坚持采用以地面光纤通道作为主体的气象通信专网形式,而不考虑依托互联网的移动宽带的可用性问题?事实上,河南省信息中心早在二年前便已实现了利用GPRS收集全省2000多个地面雨量站实时数据等移动宽带的应用工作,其他省局也有类似的应用,效果良好。

再如:Warehouse-scale computer (WSC,仓库级计算机)是目前云计算背景下大规模云计算数据中心计算资源的一种主流形态,其表现形式是由数千台乃至数十万台基本同构(硬件、软件)的服务器构成一个巨大的计算资源池,以提供诸如搜索、社交网络、在线地图、视频分享、在线商店、电子邮件、文件共享、云计算等等为主要特征的大规模互联网应用服务。

较之普通数据中心,WSC因其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存储成本可减少5.7倍,管理成本可减少7.1倍,网络成本可减少7.3倍,等等:这一切都是普通数据中心穷尽各种方法而无法达到的。WSC使云服务成为一种可盈利的商业模式。

2011年亚马逊曾根据用户需要,在其弹性计算云(EC2)上开始提供WSC架构的高性能计算资源服务,一套由1 7,024颗核、65,968GB内存、Linpack和Theoretical Peak性能测试值分别为240.1Tflops和364.1Tflops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其租价仅为$700/小时,而该套高性能计算资源曾在2011年11月的Top500中排名42,直至两年后的2013年11月中仍排名165。

面对如此态势,以“高性能计算资源永远短缺”为特征的气象数值预报业务,有必要从现在起就开始探索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在由云计算数据中心所提供的高性能计算资源中运行的可能,方法以及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因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可提供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具有组合灵活、弹性巨大、自组带宽、提供迅速、计费合理、免于维护等许多以购买和定制高性能计算机所无法具备的优势。

2、德国工业4.0昭示着智能化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整体整合

信息化在各个业务单位发展阶段的水平刻度,就是该单位(或业务版块)内部的集成是在哪一个层次、哪一个环节,哪一个水平上的,是业务系统内的集成,还是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还是整个业务流程的集成。工业4.0所要追求的就是在单位(或业务版块)内部实现所有环节信息的无缝链接,即所谓“纵向集成”,这是所有智能化的基础。

单位(或业务版块)内的纵向集成固然是单位(业务版块)智能化的基础,但在目前需求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需要完成新的目标:从单位内部的信息集成外延到业务链的信息集成,从单位内部协同研发体系发展到单位间的研发网络的重构,即所谓“横向集成”。横向集成是单位(业务版块)之间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一种资源整合,为实现各单位间的无缝合作提供实时产品与服务,推动业务管理与业务流程控制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探测、预报预测、决策和公共服务以及业务管理等在不同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2)产品与用户的深度契合

通过纵向集成、横向集成以及端到端集成,可以使一个部门在所有业务环节上做到信息的畅通无阻,从而使之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用户对新产品的需求信息,迅速由最适当的业务部门完成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甚至可以实现与用户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从而使得产品更加贴近用户实际需求,而其中的制作过程甚至可选用社会上质优价廉的中小企业承担。由于全面的信息集成,业务链上的各业务节点在地理空间上的聚合变得不再重要,可按专业化分工而更加细碎化;而由于每个节点的更加专业化和节点承担单位候选范围的扩大,那些以专业、灵活、价廉且物美的中小企业成为决策者青睐的目标,从而使得各节点的运行成本更加低廉,导致新产品制作总成本的大幅降低。而产品制作总成本的最低化,又使得产品的盈利不需要依靠规模化生产,从而使得该部门完成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型、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进而实现产品生产方式由大规模、集中式、同质化和单向度向小规模、分散式、个性化和参与型的转变,使部门的产品与用户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契合,进而提升部门的服务水平、效果和市场竞争力。

(3)信息物理系统的应用

信息物理系统的普及,使得企业中所有设备均不同程度地具备了智能的基本特征,这为系统整体的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在气象预报产品制作过程中,时常遇到观探测资料数值不可信问题。究其原因,多与探测设备自身的状态不稳定以及周边环境发生异常改变有关,前者可导致气象要素值的可疑甚至错误,而后者的气象要素值则是异常甚至灾害性天气的实况反映;由于这些设备和环境状态信息目前系统是无法得到的,质控系统(数据清洗)—般将这些不可信数据一律标识为“不可信”,从而可能会丧失掉捕捉局地灾害性天气的机会。如果探测设备具备了一定的智能能力,非但探测气象要素,而且能将自身状态及周边环境状态的信息连同气象要素一同实时上传给系统,则“不可信”的观探测数据的身份便可清晰鉴别了。

3、软件的服务化使创新环境大幅改善

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化生产模式已成为今天企业和单位必须要面对和采用的方式。一个既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又不相应地增加成本的企业或单位,其生产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生产能力能够动态组合、分工更加细碎但更加专业以及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网络化等。定制化生产时代的到来,要求必须面对个性化挑战,按照长流程、紧耦合搭建的业务组织将会演变为组织的“单元即服务”的方式,如:数据即服务、接口即服务、绘图即服务、算法即服务等等。如此,在业务版块整体视野内,把业务版块变成由动态的组件网络构成的灵动的业务版块,以便整合版块内外部资源,以应对个性化挑战。此外,在形成专业服务大组件的情况下,这些大组件一般可进一步细分成更多的细分业务组件服务,如:netCDF码压/解码服务、数据库各类资料检索接口服务、等值线/矢量图绘制服务、数据统计分析各算法服务等等,这些组件服务可以进行更多的符合逻辑的组合协作,每一种新的组合都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业务能力的产生,业务能力的创新将因此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4、“智慧气象”应当成为当前气象信息化的一面旗帜

与“智慧城市”相类似,“智慧气象”把气象部门本身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单位(人)、探测、预报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决策服务和公共服务等几个核心实体和业务版块组成,这些实体和版块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

在未来,借助于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智慧技术,可以将气象各业务版块、各业务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地整合起来,如同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整个气象部门像一个有智慧的人那样,具有较为完善的感知、认知、学习、成长、创新、决策、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使之成为感知敏锐、理解正确、措施得当、状态健康的具有旺盛活力的生命体。

从技术内涵来说,智慧气象是对现有宽带移动互联技术、气象观探测技术、智能物理系统技术、人工智慧及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形成机器“智慧”的综合技术;是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是信息技术在气象业务领域的一种大规模的综合普适应用。

(1)智慧气象的基础

智慧气象是把气象部门看作一个有机体,着力培养它的监控、学习、反应、调整和适应能力。因而,有关信息的感知(含探测)、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设施及系统构成智慧气象的基础。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气象系统中的观探测设备、人影作业设备、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智慧化的基础设施。

(2)智慧气象的实质

智慧气象理念的实质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和德国工业4.0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构想,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感测、分析、整合气象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各种需求做出快速和智能化的响应,从而提高气象系统的智慧水平。

(3)智慧气象的目的

智慧气象意味着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也意味着在不同气象业务版块、业务单位和业务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更合理的资源利用、最优化的决策制定、及时预测和应对自然界和自身潜在风险以及社会不断变化的气象服务需求。目的是协调各业务和决策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4)智慧气象的标志

全面互联:探测设备、智能传感设备、服务窗口和社会服务需求感知系统等将所有气象设施、系统、单位、个人和社会气象服务受众联接在一起,对自然界气象状态、探测设备自身、业务系统等核心系统实时探测,对外界气象服务需求实施获取,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气象业务与服务受众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

充分整合:全面的互联,将数据整合为气象核心系统的运行布局和流程全图。借助于发达的智慧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充分的纵向整合,将各业务版块内功能和系统整合成结构更简单、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业务构成。

协同运作:完整的横向整合,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将各业务版块由业务群岛整合成业务大陆,达到各业务版块之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各业务版块之间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提高跨单位,多层级、异地的合作能力,实现并保持气象业务运行的最佳状态。

激励创新:大幅降低业务创新的门槛、成本和代价,提供良好便捷的业务创新环境,引导单位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业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气象事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所以,智慧气象应当成为当前和未来气象信息化的一面旗帜。

四、“智匾气象”的内涵

气象信息化是气象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没有气象信息化,就没有气象现代化。以“气发[2014]92号、98号”文件为内容的气象现代化方案,确定了在2014—2020年期间追赶国际气象先进业务科技水平,提升我国气象业务“硬实力”的纲领性指标:而借助先进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以“智慧气象”为主题,以“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标志,以“全面提升气象业务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气象信息化的深度开展和全面贯彻,则可大大加强气象业务的“软实力”,促进气象业务全面、稳步、健康和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智慧气象的内涵至少包括“完整适用的感知、全面准确的预测、及时满意的服务、生动持续的创新”等内容。

1、完整适用的感知

其中,“完整”:指气象业务体系非但具有感知自然界气象要素的能力,而且具备感知社会对气象服务新需求、以及气象业务系统自身实际状态的能力。

“适用”:指不盲目追求探测及感知系统的规模,而是根据科学规划以及业务发展对感知系统的相对准确的实际需求,逐步科学理性地建设和完善气象感知系统。

具体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界感知(气象探测)

在气象信息资源规划的指导下,适当调整全国地面自动气象站的管理归属格局,以满足国省两级常规气象预报业务对观探测资料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灾害性天气、森林灭火、人影作业、特色农业、专业气象服务等特殊业务需求,充分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开拓和丰富加密观测、移动观测、临时综合观测等多种观测和通信手段,以适应特殊业务对观测资料在时空密度、观测种类和时效、可移动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同时补充完善与之配套的数据清洗(质量控制)和分析方法,并形成完备高效的协调调度机制,实现“需要的信息可全部及时地感知并获取”。

(2)社会需求感知

通过门户网站、自助式气象服务平台、互联网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收集社会上各行业、企业、团体乃至社区和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信息,使具备及时感知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

(3)系统状态感知

借鉴“信息物理系统(CPS)”思路,通过嵌入式技术等方法,研究并改造气象观探测仪器设备,使之成为既可感知自然界气象要素的变化、又能真实反映自身状态情况的智能探测仪器设备;在建立并完成气象业务信息系统状态信息规范的基础上,完成对所有气象业务信息系统状态信息的获取能力改造,使所有气象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白盒化、透明化、可视化。

2、全面准确的预测

这里的“全面”是指除具备预报业务能力外,还应具备在大量分析用户信息的基础上预测用户潜在的新的服务需求,以及通过分析气象业务系统状态信息的基础上预测系统潜在故障点和影响范围的能力;“准确”则是指上述预测在时效、趋势、范围和量级等方面都能达到精准程度的能力。具体包括:

(1)气象预报

在大力提升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科技水平和预报能力的基础上,在强化和提高天气和气候常规业务的同时,稳步提升专业化、个性化的预报预测能力、水平和产品制作时效,全面满足政府和社会等各个层面对气象预报的各种需求。

(2)服务需求预测

通过对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到的气象服务受众的大量行为信息的数据分析,预测出气象服务受众对新的服务在内容、形式和获取方式等方面的需求,为新服务产品的研制提供依据。

(3)系统状态预测

通过网络全面及时地感知部门业务体系和各业务版块整体运行状态,辨识出现的变化,准确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及其影响范围,并作出正确反应。

3、及时满意的服务

所谓“及时”,是指气象服务在时效上应达到能充分满足受众的服务时效要求的程度;而“满意”则是指气象服务单位与用户之间的契合达到空前的深度,以达到服务效果的最优化。

(1)服务团队能力建设

合理运用敏捷制造思路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扁平化的产品制作机构和业务平台,打造水平较高、一专多能、制作迅速、注重研发和具备柔性化服务产品制作能力的技术团队;同时,综合运用各种通信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准确识别受众的身份和服务需求,使受众及时得到其所需要的服务产品。

(2)服务产品制作方法

适当吸收德国工业4.0的理念,将服务产品的制作方式由过去的同质化、单向度逐步向个性化、参与型方向扩展,使气象服务对每个受众个体都能达到服务有效、充分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以适应决策服务和预警信息的既需要产品质量优良,更需要制作迅速、发布及时和受众准确的特征和需求。

(3)智慧人影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有效运用移动互联和智慧城市等信息化理念和方法,将常规业务与人影作业所需特殊业务相结合,平时各司其职,用时即刻组合并有效运转,通过信息的集约化组合展示以及有效的作业平台,将探测、预报、调度、作业和评估等环节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智慧的人影体系;做到:常规与专业观测相结合,以捕捉每一个可能的天气过程;常规与专业预报相结合,以正确识别捕捉到的天气过程;扁平高效的指挥调度和现场监测,以不错过任何一个天气过程;合理有效的作业步骤和手段,以实现预期的人影作业目标: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准确评价作业效果。

4、生动持续的创新

创新就气象业务领域而言,除通过科技攻关达到在气象学科和业务能力关键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外,还包括业务创新和教学创新。

(1)业务创新

通过应用功能构件化和应用系统平台化等方法,优化业务功能的制作能力,简化制作方法,大幅降低业务创新的成本,改善创新环境,并使之以良性循环方式永远持续下去。具体包括:在优化创新激励机制的同时,有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营造丰沛高效的基础资源环境、完备可靠的数据资源环境,构成IT永远就绪的基础资源服务态势;适时引进并在全部门逐步推广、最终全面应用基于SOA的面向构件的应用开发平台,形成全部门的气象业务构件库;建成基于SOA的应用基础平台,实现气象业务在该平台上基于气象业务构件库的自由组装、便捷测试和快速部署应用,以大平台、微应用的形式大幅降低创新工作的准入门槛和过程成本,丰富创新的工作形式和内容,开放创新的工作环境,以利于部门乃至全行业持续的技术创新、功能创新、系统创新和服务创新。

(2)教学创新

在完善气象培训体系、构建动态典型灾害性天气案例库、雷达典型个例库等基础教学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虚拟化模拟技术、计算机三维显示技术以及声光电等设备,完成集预报预测、数值预报释用、天气雷达分析应用等功能在内、具有创新应用条件的培训环境的建设,实现搭建教学创新环境的目标。

五、“智慧气象”的特征和关键点

(一)智慧气象的十个特征

“智慧气象”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应当是以下十个特征:适度灵活的感知、需求引导的预报、敏捷智能的服务、智慧有效的人影、充分共享的数据、移动便捷的应用、激励创新的环境、规范标准的技术、集约高效的资源,统一简约的管理。分别概述如下:

1、适度灵活的探测

既满足常规气象业务对观探测资料的需求,也满足灾害性天气、森林灭火、人影作业、特色农业、专业气象服务等特殊业务所需加密时空观测资料的获取,同时还可满足气象科研工作对观探测资料的基本需求;形成固定观测与移动观测相结合、常规观测与加密观测相补充的,平时常规观测,特殊/临时/应急时加密和移动观测予以补充的,管理层级界面清晰、指挥调度灵活、反应快捷到位的气象观探测业务系统。

2、需求引导的预报

在决策和公众服务需求的引领下,构建既能够制作高水平的常规预报产品,也能够快速适应外界变化需求,敏捷地制作能满足各种决策服务、专业服务、公众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的高水平的预报产品的预报预测业务系统。

3、敏捷智能的服务

除高水平的常规气象服务能力外,逐步培养具有及时获悉并正确理解公众和社会团体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的能力和业务系统,以分布式专业化分工格局制作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并尽可能做到用户在服务产品制作过程中的适当参与,以使气象服务效果在时效和用户需求契合度方面都能达到最优化。

4、智慧有效的人影

具备捕捉每一个可能的天气过程、正确识别捕捉到的天气过程的作业潜力、灵活高效的指挥调度和现场监测、合理有效的作业步骤和手段,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5、充分共享的数据

气象部门和行业内部实现气象观探测数据、预报预测和服务产品数据、科研产品数据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在政策法规范围内,实现气象数据顺畅的对外共享,以及行业间的数据充分共享。

6、移动便捷的应用

气象业务应用系统广泛云端/客户端化,业务人员可使用iphone,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通过移动宽带网使用云端的业务资源、业务功能和业务系统,在远程和移动中完成业务工作,改善并拓宽国、省尤其是地市和县级气象业务工作者的业务工作环境,实现县级业务系统“零维护”。

7、激励创新的环境

通用和专用气象业务功能模块和气象算法完成功能组件封装,通过逐步积累形成完备的气象业务功能构件库,使业务开发人员在气象业务应用基础平台上可实现基于构件库的可视化拖拽式应用软件组装,在不编写代码的基础上完成气象应用软件的构建,从而大大降低气象应用软件的开发难度,大幅度提高软件的研发速度,使业务创新成本达到最小化。

8、规范标准的技术

以气象探测技术标准规范气象观探测仪器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规格;以气象数据技术标准规范气象数据的格式、传输方式、处理和存储管理方式、检索方式以及发布方式;以IT技术架构规范各级业务和科研人员的应用开发产品;以标准使各专业领域之间的工作形成合力,加快业务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9、集约高效的资源

通过气象云建设,实现气象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大幅提高数据、计算、存储资源和场地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幅降低能耗,节省气象业务信息系统运行成本,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成倍提升。

1 0、统一简约的管理

在气象数据、计算、存储和场地环境资源集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气象部门全业务系统的统一管理和运行维护,提高业务系统运维的专业化水平,降低运维成本,提高运维效率。基于设备/系统状态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形成气象业务整体和各业务版块的实时运行态势图,进而完成对气象业务整体的监控,以及各业务版块的分级监控。

(二)三个关键点

这里的所谓关键点,是指那些在未来气象信息化过程中作用十分重要,而又被人们长期忽视的环节和技术;已达成共识并已着手开始操作的关键点(如“气象云”等)不再列入讨论。

1. 气象信息资源梳理(规划)

气象信息资源梳理(规划)是指对气象部门业务运行及业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全面系统的做好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规划。其核心是运用信息工程和数据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总体数据规划,打好数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基础,从而作用到应用架构层次,促进集成化开发应用的实现。要使各单位内部,单位之间,部门与外部门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就必须要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

对于一个气象信息业务系统,必须首先明了系统运行所必需的信息资源情况,即:需要哪些信息(数据),这些信息从哪里来,以及它的时空范围、频次、质量等等;如果这些条件无法全部满足,那么对它的最低要求是什么,它的替代信息(数据)是什么,替代的数据源在哪里等等;对于业务单位和业务部门而言,也是如此。

信息资源规划是一个完备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中不能跨过的工作任务。做好气象信息资源梳理(规划)工作对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首先,信息资源规划作为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石,也是有益的补充,能帮助完善整个气象信息化建设的框架思路,对气象部门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指导。另外,信息资源规划遵循信息工程原理,强调数据规范化处理在气象信息化建设中的中心和基础作用,强调气象部门中各种业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间的协调和信息流的通畅。通过气象信息资源规划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才能进行合理有序的气象信息资源整合,在真正意义上消除“信息孤岛”,为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帮助理清并规范表达业务流程上各业务节点做为用户对上游业务节点的信息资源需求,落实“应用主导”,从而完成流程整体的信息需求梳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气象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气象业务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就进行改造优化或择机重新开发。

2、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

进行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目的,一是为了识别气象信息化的关键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气象信息化目标和长远计划;二是为了设计气象信息化体系架构,实现全局性的资源、功能和业务系统的优化整合;三是为了形成气象信息化的治理结构,为具体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供管理规范和标准;四是为了在气象部门内部达成信息化建设共识,创造变革的有利环境。

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至少应包括:

“战略性的气象信息系统计划”:在总的业务规划(含组织计划)和气象信息系统计划之间建立明确的关联;

“业务架构的信息需求分析”:在气象信息资源梳理(规划)的基础上,识别并整理出整体业务架构的完备的气象信息资源需求,建立起战略性的气象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以指导具体的气象业务应用系统开发规划;

“资源分配”:对气象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资源进行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不是“大而全“、而是“准而精”,不是“热点组合“、而是“需求点组合”,不是“盲目跟风”、而是“为我所用”,不是“形成报告”、而是“达成共识”。因此,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应当是动态的、可变的、渐进的,在基本蓝图明确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细节进行调整,采用逐步迭代方式向目标靠拢。

3、SOA:应用软件碎片化的基石

所谓软件碎片化,是指气象应用软件将会以应用软件组件群的方式出现在气象业务平台或者网络服务等各领域,每一个应用软件组件实现特定的有限功能(如:解码、绘图、数据库接口、特定算法等),并在松耦合框架下,支持用户的任意组合,以实现其所需要的业务功能组合,气象业务的创新环境将因此而变得异常宽松和自由。

SOA主要是用来解决松耦合系统的集成问题的,它把松耦合的应用封装成服务组件,屏蔽掉底层的复杂性,然后在服务组件之间通过简单的精确定义的接口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实现应用的集成。SOA不关心底层的变化,即便服务组件内部发生变化,由它封装的服务组件依然能够继续使用。

所以,在气象云平台搭建之后,所谓SaaS层面的具体呈现,是气象业务应用软件的碎片化。而实现软件碎片化的基础和依据,便是SOA的引入和实际应用。

当然,原教旨意义上SOA所提供的服务与云计算提供的SaaS有所不同,但就软件碎片化所能够给气象业务创新带来的蓬勃生机而言,两者在理念和效果上都是相同的。

六、结语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气象部门也是如此。然而气象信息化与气象学科的科技攻关不同,后者是努力在瞄准的几个关键性指标上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而气象信息化则更多地关注气象部门乃至行业整体生态状况的全面改善;通过以“智慧气象”为主题的气象信息化建设,气象部门的感知能力将更加敏锐完整而透彻,对外界变化的判识理解能力将更加准确细微,做出的反应更加及时到位,同时其周身将持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气象信息化是气象部门整体的工作,而不单单是气象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气象信息化涉及到气象业务的方方面面,而不仅限于以公共IT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为主业的气象IT部门业务范围。气象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验着我们的知识、智慧、心胸、勇气和耐力。气象信息化需要所有气象人的共同努力。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 篇2

当Google自动驾驶汽车获得001号牌照出没在美国街头巷尾,当特拉斯宣布三年后推出自动驾驶汽车,当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都把自动驾驶汽车推出日程设定在未来l0年之内,人们意识到汽车也越来越像人了,可以胜任绝大多数的驾驶任务……

当云计算支持的机器人能够成群结队走进生产车间、走进写字楼接受定制化的任务,人类的简单、低端劳动是否将终结?马克思描述的人类生产力极大丰富时代是否临近?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形态又将如何重塑? 当IBM的沃森计算系统击败在美国智力竞赛节目Jeopardy中其他参赛者之后,人们意识到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像人了,可以听说语言并能自己学习,可以在一些知识领域轻易击败人类,当年“深蓝”与特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的世纪人机大战是否有另一个结果……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这个智慧的时代已经不再是空想。全人类正在热情期盼智慧时代的到来,期盼智慧世界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而在这个世界慢慢走近我们之际,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来迎接这一切?是否应该让智慧元素慢慢融入我们的校园?是否应该让校园的师生在这种智慧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2010年,浙江大学首次提出了“智慧校园”概念,根据浙江大学提出的这份蓝图,我们可以发现: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建一个智能、安全、环保、节能的校园。”在这个概念的引申下,出现了很多可以应用的案例,例如:手机开门、手机考勤、智能楼宇、车牌识别、无线校园、访客系统、高新区教科网等等。这些智能化的手段都能大大丰富智慧化程度,无疑我们对未来的智慧校园投入了空前高的期待,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校园早日到来。笔者对未来智慧化的校园建设也有一些小小的见解,愿与大家分享。

一、深化云计算在校园的建设

云计算,将是承载智慧、运营智慧的主要方式。大道至简,承载智慧地球的IT基础架构必须首先化繁为简、互联无边界并且经济易用。目前很多人对云计算还不是很了解,认为这个概念还是离我们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例如一个需要享受OFFICE办公系列组件里的一个功能,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买下整套正版软件,而是租用其中某一个组件里的某几个功能以完成待定的任务,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用为了喝牛奶买下整头奶牛”!云计算的清理技术和隔离技术足以满足每一个个体或企业的不同需求。

目前校园内的信息交互远远达不到智慧化的程度,更不用说校际间的信息共享与交互了。很多校园每年都在重复建设一些项目,比如校园图书馆、校园教务网系统;教师在学术研究上所需要的参考文献也是不同程度受到局限,无法及时了解最新最全面的知识发展动向,难免因此产生重复性的思考和研究。目前在武汉各大高校中,能自由查阅国际学术文献的高校只有武大和华工的图书馆。深化云计算技术在高校中的普及,让更多信息实现共享,减少重复性的投入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智慧化校园群策群力,共建智能、安全、低碳的高等学府。

二、让大数据在校园插上翅膀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大数据时代将引发新一轮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热潮。移动、社交、物联网,这些正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推动以爆发式的几何速度增长。据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总共拥有35ZB的数据量。大数据无疑将是滋生智慧的沃土。目前的沃森1.0,不过是沃土上冒出来的一点点智慧的苗头,但却寄托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数据本无所谓智慧,有了分析和算法,大家就会有了新的发现、新的知识、新的思考。只有当这种发现、思考在城市间、行业间、企业间智慧地交互,才能诞生智慧的世界。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通过这些网络或者设备,可以让大数据大有用武之地。就拿智慧校园建设来说,建立每个师生的数字个人档案,建立大数据的教务系统、后勤保障系统,每隔半年或一年进行更新和完善,借此大数据系统,能完成手机考勤、车牌识别、手机借书、移动智能卡等多项智慧化应用。在教务系统和科研系统里,也不需要重复递交数据,大大减少重复性事务工作,让大家腾出精力从事更有创造性,更具有效率的事情。我们利用那些原始的数据,可以不断衍生出新的数据,新的教学方法,新的管理方式,这些无疑比那些令人挠头的政策文件可靠有效得多!

三、要做好接受智慧校园的准备

其实云计算也好,大数据也好,物联网车联网也好,都是围绕信息来发展的,但归根到底还是围绕人来发展的。历史前进潮流是不会停止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思想上做好接受智慧校园的准备,都应该具有嗅出世界沧海桑田气息的能力。高校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全社会信息化大建设的背景下,建设智慧校园,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重视并共同努力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在后勤保障的服务上、在领导们的决策上,都应具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做些改变,让高校校园成为社会发展的体验平台,让更多师生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不断智慧化的世界。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 篇3

摘 要 大数据技术的嵌入提高了智慧校园的发展速度。智慧校园在校园内的迅速发展,可以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人才管理,改变学校传统的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 大数据;智慧校园;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5-0048-02

1 智慧校园的概念与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黄荣怀认为,智慧校园能够识别学者的学习情境和个体特征,并且能够提供完善的网络通信,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开展评价、丰富教学环境、多样化教学内容。常青认为,智慧校园通过虚拟现实、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改善各个校园教师与各个校园交互方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资料,提高交互的灵活性和明确性,进而实现校园的智慧化服务。其他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智慧化校园以校园管理为基础,以校园服务为核心内容。

笔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对校园数据有效整合,并通过内容的整合、数据的分析,采用现代化的互联网工具建设的智能化、数字化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2 智慧校园的架构

智慧校园的技术架构 在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校园以数字资源共享技术、互联网技术、学习情境识别技术等为技术支撑。在智慧校园逐渐发展过程中,通过云技术、虚拟化、物联网等技术,将云、物联网完美结合起来,使智慧校园的网络系统更加完善,营造一个智能感知的教学环境,校园内的教学设备在环境感知技术下得到实时监控和控制。通过RFID和Wi-Fi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识别和定位跟踪固定物体和移动物体,形成完善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结合UPS技术和Smart Thing技术,能够实时检测感知仪器的运行状态,并且能够实现对其远程操控;通过开发iOS和Android客户端,使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对校内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教师可以实现移动办公教学,学生可以实现移动学习;通过WSN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设备能耗,实现对教学设备的智慧化管理,构建绿色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的管理系统架构 智慧校园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体,主要可分为智能化教育管理系统、智能化教学环境系统和智能化校园应用系统。其中智能化教育管理系统又分为数据服务系统、网络通信系统、智能终端系统;智能化教学环境系统分为校园建筑智能化、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化校园应用系统分为手机一卡通、节能减排系统。这些共同构成智慧校园系统。

3 智慧校园的应用与服务

教学与学习环境 智慧校园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教学环境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感知学生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互动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态的关注,阶段化测评其学习成果,之后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方案。如通过学生对某一教学视频的鼠标停留时间来判断学生对该教学资源的关注度,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对比,能够间接发现该学生在该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后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观察、统计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反应,总结出在教学中应该多次重复的知识点以及教学方式等,加深学生印象。

在智慧校园生活、学习环境下,教师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学生的学习行为,准确地分析出各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智慧校园背景条件下,学生能够自主进入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学习,自主选择参加平台内开办的活动,以自己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在智慧校园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随时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能够根据自身学习特征,定制优质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高效。

科研协作与创新 智慧校园背景条件下,教师能够通过大数据开拓教研平台。该平台的建立结合了所有教研人员的智慧,并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从而达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除此之外,智慧校园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科研平台,科研人员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加强与国内外专业人士的交流,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 校园的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的最重要部分,智慧校园的基础为大数据,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实现校园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

1)分校区之间协同合作。在智慧校园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工作人员的手机等简单的移动终端上安装相关的业务管理软件,使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手机等简单的设备来工作。校内重要的新闻、通知等都可以通过短信的形式简单、迅速地发送到各个校区的工作人员手机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

2)人员智慧化管理。高校通过在校区内建立智能终端检测系统,在师生相关证件上贴上特定的电子识别标签,当师生携带特定的标签经过终端检测系统时,电子标签会被识别器自动感应,并发送到信息管理中心,信息经过处理后会转发到标签上,从而实现高效的信息管理和身份识别功能,并可以监测师生在校园内的行动。

3)校园硬件智慧化管理。在校园硬件系统运用RFID技术装入传感器与执行器,并通过互联网来对校园内的传感器和执行器进行控制和监测。这样一来,校园内的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来查询各个教室的使用情况以及实验室的开放情况,提高校园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远程操控来控制办公室、教室等场所的空调、多媒体、电灯等设备,节约能源;管理人员通过传感器能够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检测到教室、寝室等场所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全校师生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4)实现家校互通。学生在校园内的日常行为数据,学校可以通电子学生证来记录,电子学生证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学生的活动统计图表,图表直观地显示学生的成长记录,这些记录数据能够帮助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同时,学生家长可以在校园网络中查到自己孩子在校园内的活动记录,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经历。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发展,推动了学校的教研与管理的发展。大数据的技术特性以及其潜在价值,必将成为智慧校园的引擎,促进校园的智能化发展。在大数据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智慧校园,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校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势必成为发展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王轩,张贵.基于物联网技术结构的森林火灾监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6-27.

[2]李爱超.物联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初探[J].才智,

2012(1):50.

[3]程曼,王让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0(5):22-28.

智慧校园综合态势感知与分析平台 篇4

关键词:智慧校园,数据挖掘,可视化,数字化

1 智慧校园内涵及意义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高校也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提出了“智慧校园”理念,并随着智慧理念的深入,逐渐成为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环境感知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

本项目来源于信息中心的“智慧校园”平台建设中新涌现的校园海量大数据信息挖掘等增值服务功能需求,通过对智慧校园后台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关联,把各个处、院等信息系统的“孤岛数据”整合起来挖掘出高效度的增值服务信息,从而实现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态势感知与信息整合、预测、统计和分析。项目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体化信息查询服务平台,使学生的吃、住、行、学等能够提升至全程可视化、数字化,实现真正的智慧校园。

2 研究目标

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在校园环境中运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校园的智能化、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构建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基于数字环境的应用体系,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校园中人、财、物和学习、研究、管理等业务过程中的信息,同时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时、远程、智能地分析校园内产生的海量数据,自动地过滤掉冗余信息,并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实现真正的“智慧校园”。

3 用户吸引力

项目主要面向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经调查,目前有利于学生单方面生活的APP频繁出现,但是可以包含学生所有校园生活信息的软件却少之又少,因此,相比于其他软件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款软件以学生为主体,链接信息广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还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行为,使人一目了然,而且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在功能上能够吸引学生的同时,并给予其实际的帮助,又因为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必将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深度粘合学生的3个方面可具体论述如下:

1)学习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了解图书馆是否还有位置;自习室在何时空闲以便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更有利于学生高效、灵活的学习进展。

2)生活方面。关于食堂是否还有空座,浴室水龙头剩余的数量等等,学生都可以实时跟进了解,方便学生的生活。

3)出行方面。学生可以查询自己近期的足迹,来有序梳理自身短时内的行为态势,对接下来的行动计划给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安排。

4 部分UI设计

4.1 首页

登陆智慧校园态势感知平台后,可以清晰看到各个不同的模块的定制排列。主界面内包括图书馆、水资源、教室通、食堂等各个功能模块,该平台可以及时推送校内各种美食、校园趣事、学生关注等诸多信息,除此之外,在主界面内还可以方便、优效地查询各种扣分情况,该平台的产生,可为广大师生提供简单、安全、便捷的生活方式,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首页设计效果如图1所示。

4.2 图书馆

研发过程中,设计实现了图书馆座位人数和高峰期时间统计查询、座位预约和书籍查询、预约、到期提醒、续借等增值服务。学生在去图书馆之前可以事先查询图书馆座位人数和高峰期时间,从而避免图书馆高峰期,有效安排学习时间。图书馆查询功能如图2所示。

4.3 签到模块

APP签到模块全面准确融合院系课程表子查询系统,快捷简单地提供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签到界面展示和个人中心如图3所示。下一步是提供院系领导、教务处长Web页查询学生上课出席情况是否和授课教师统计一致等目标,这就需要获得学生地理信息的认定与查询。开发难点是各楼宇同层教室的确定,涉及地图局部范围的水平和高度精确计量技术。

4.4 水资源

为了合理安排洗浴、打水,错开调度水资源高峰期,通过分析、掌握各供水链的情况,设计出最佳的水资源调度方案,同时经过挖掘统计也可以为学校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条件。水资源使用情况如图4所示。

5 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需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最优设计,逐步完善”的原则。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智慧校园总体设计将采用新建应用服务系统、完善可应用系统和集成原有系统的方案,整体建设工作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智慧校园支撑平台的基础建设阶段;第二阶段为智慧校园核心应用系统的扩展阶段;第三阶段为协作应用、决策支持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深化阶段。

在智慧校园态势感知平台设计的开发过程中力争做到“三通两平台”的技术路线,即宽带网络校-校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真正的“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4):15-19,51.

[2]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7.

[3]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109-114.

智慧校园建设 篇5

作者:匿名 来源:无锡科技职业学

院 浏览次数:278 添加日期:2011-3-7 12:36:

412009年8月,温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之后,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席卷中华大地,无锡已成为中国物联网的发源地,感知中国的中心。学院意识到未来物联网产业需要大量的就业人员和研究人才,高校是普及传感网最前沿信息技术的园地,因此为了打造工信部的653示范基地,学院规划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感知校园”系统与平台。

2009年,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动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浪潮,着力打造智慧校园、“感知校园”示范基地。2009年9月开始启动“感知校园”工程建设。2010年7月,“感知校园”工程已被正式列为无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相对于人际间交流的互联网,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的网络。

“感知校园”建设,就是充分利用无锡在中国传感网产业的核心地位,借助电信网络、业务、服务优势,采用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育、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通过校园物联网系统的管理与控制,提高信息化的新校园的运行效率,以及扩展数字化校园的智能感知能力,并作为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高地。

“感知校园”系统与平台是利用计算机技术、RFID、视频监控、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采集、传输、整合和处理,运用于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人才培养和校园生活等多个领域,把学院打造成智能化、管理高效、安全可靠的智慧校园。

“感知校园”感知终端即在“感知校园”系统内实现考勤、门禁、消费、信息接收和互动等功能的专用工具,实现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智能化。同时也是日常通讯工具,可由师生自主选择使用。

智慧校园——“感知校园”建设的基本意义

作者:匿名 来源:无锡科技职业学

院 浏览次数:300 添加日期:2011-3-7 12:37:

31为了推动无锡传感网产业在起步阶段的顺利发展,有必要选择若干示范工程进行重点建设。展望物联网产业前沿,立足无锡实际,依托教育行业,分析现实因素,我们认为,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教育行业呼应物联网应用,打造平安校园、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高校稳定与和谐发展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使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传统的安全稳定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常常顾此失彼,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校

园,可以全面了解掌握师生活动的所有实时动态信息,各种设备的安全使用状况,实现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人才培养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有效解决当前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减少人力投入,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使校园的安全稳定工作进入一个智能化的新时代。

其次,是集物联网新技术的研发、试点、应用展示、人才培养、实训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有利于物联网产业的示范推广。选择高校作为物联网应用示范点,相对其它行业,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应用,更在于高校具有其它行业不可替代的人才、技术、教学设备资源优势,体现在基于四位一体的强大综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物联网新技术的校企合作研发、新技术的试验场地、应用技术的展示推广、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中、高端人才的实训基地的有机整合,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初期,校园建设物联网示范工程更具意义。

再次,是基于学院优势,实现“双创”目标,提升无锡城市品牌的重要举措。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建设物联网应用校园工程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学院位于无锡新区的中心位置,创新理念超前,高新企业众多,物联网人才集聚;二是学院是一所新办高校,拥有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建立了覆盖全院的计算机网络。三是可以获得新区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多方面的技术支撑。同时,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拥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团队,有大型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能为工程的实施提供软硬件保障。四是具有雄厚的产业依托。无锡高新区在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开发上,以太科园为核心,依托创新园、产业园、信息服务园为载体,三大产业板块初具规模,“感知中国”中心的轮廓已浮出水面。

智慧校园——“感知校园”建设计划与功能

作者:匿名 来源:无锡科技职业学

院 浏览次数:271 添加日期:2011-3-7 12:38:09

一、阶段目标

一期工程:以学生管理系统、校园安保系统建设为核心,启动校园数字平台建设,实现部分数据共享、信息交互,为后继拓展功能留有接口。目前,学院已初步完成一期工程的各项工作。

二期工程:以电子教务和管理支撑平台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数字管理功能模块,电子教务如课程表查询、成绩查询、学分查询、电子选课、活动报名、学科评选等功能,管理支撑平台如掌上图书馆、远程教育系统、机房管理等功能,以及校园门户WEB、WAP网站建设,拓展与家长、校友等的信息交互。

三期工程:将根据传感网技术的发展进程,推进校园信息化各在用系统的融合应用,基本实现感知校园预期目标。

二、功能特点

1、改变以往单纯的手机通话应用,将RFID的技术与手机通信技术密切融合,完成身份识别、考勤消费等功能。

2、将短信系统与学校的日常活动密切结合,利用手机上的短信通知和互动功能,实现通知群发、信息反馈、活动安排公告。

3、通过开发后的手机版WEB页面,在手机上接收推送信息,学校可以将课程安排、活动通知、考试成绩等信息通过手机WEB页面供学生查询。

数字校园“甬”现智慧 篇6

根据“政府主导、服务外包、企业运行、社会受益、责权共担”的原则,宁波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技术、运行模式和机制体制的创新。他说,尝试服务外包的形式,同时积极探索以公司制的方式运营宁波智慧教育,在确保教育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对于一些个性化的高端需求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可激活各方积极性,确保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上,宁波智慧教育展馆实地展出了多样、智能的全新应用,“甬上云校”、中小学远程控制实验中心、平安校园监控分析系统、虚拟现实教室等展区也尽显智慧教育的神奇。

“甬上云校”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甬上云校”是宁波市教育在“空中课堂”的基础上推出的网络学习新品牌。云校里的资源不再仅限于电脑端观看,还支持电视、移动设备多终端查看,并通过推送、点播、直播等方式,使各个终端通过二维码实现有机联动。学生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直接将电视上的课程内容“移”到手机上观看,还能进行提问和互动,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甬上云校”目前包含近千集课程视频,除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外,还包括学前教育以及面向成人的保健、文化、艺术等教育视频,还特别加入了中老年教育的内容,在内容上覆盖了终身教育体系。

中小学远程控制实验中心可远程操控进行实验。它可谓是一个“无墙”的实验室,实验操作皆在有物理干扰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实验者能够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做真实的实验。

学生只要登录中小学远程控制实验中心平台,按照提示安装远程控制软件后,即可通过网络,用家里的电脑操控放置于学校或装备电教部门的真实实验设备,如远程控制显微镜,还可完成光的全反射、光的干涉、衍射等物理实验,甚至还能在宁波操控架设在昆明的望远镜。

平安校园监控分析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等分析技术可做到事前预警,具有统一的监控视频调用平台。在对各个学校原有监控设备进行更新升级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事前预警和数据分析比对,为学生安全提供保障,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一卡联通校内外”的智慧校园卡、可以瞬间改变场景的虚拟演播厅、扫码就能带书回家的数字阅读机、“学堂在线”中文MOOC平台等精彩纷呈的宁波智慧教育应用也在宁波智慧教育展馆展出。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 篇7

1.1智慧校园概述。在2010年的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 浙江大学提出了建设一个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WEB3.0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智慧化校园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智慧”两个字上, 即“智能”。在老师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备实现智能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堂记录设备的智能化;师生们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 图书检索过程的智能化;校园生活中, 校园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这些智能化不仅要求有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支撑, 更要求学校各个部门机构有高效的信息资源聚合处理能力, 这些能够交互使用的硬件、软件、人力资源是智慧校园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

1.2智慧校园的特征。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 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 具有以下特征:1) 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 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2) 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 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3)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 智慧的课堂;4) 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 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

二、云计算技术

2.1云计算概述。云计算的概念最早在美国出现, 该技术不仅仅是单独的某一种技术, 它包括了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 这些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云计算的雏形。狭义的云计算指一种特殊的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的服务方式, 使用户不再需要现在的所有硬件设施, 可以从服务提供商出购买服务;广义的云计算指信息服务是依照需要购买使用, 并且容易实现服务的增加和升级。云计算是继集中计算、分布式计算、桌面计算、网格计算之后出现的。

2.2云计算的特征。云计算能够推广于商业领域是因为它数据存储安全性高, 对客户端的设备要求低, 使用方便, 可以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共享。云计算平台所提供服务有一切即服务、按需求计成本、用户导向型的应用等特征。云计算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 (1) 数据在云端, 不需要备份, 不怕丢失; (2) 软件在云端, 不需要下载自动升级; (3) 任何时间地点只要登录就可以进行计算服务; (4) 速度无限, 空间无限。

三、应用云计算构建智慧校园的可行性分析

3.1高校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基本上都按照“按需、逐个、独立”的建设原则, 基本是每一个应用系统都采用烟囱式的孤岛架构, 其中包括独立的服务器和独立的安全和管理标准, 还有独立的数据库和独立的展现层等。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1) “信息孤岛”现象。由于每个院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所使用的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都各不相同, 导致院校之间很难进行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故形成“信息孤岛”。2) 信息系统的总体服务能力不强, 不容易进行决策支持和综合查询的工作。3) 教育资源不集中, 没有统一的数据规范, 难以将资源进行分享交流, 而且其检索效率不高, 所以, 现有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越来越难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4) 信息化建设过程对教学效果以及高等学校管理效率方面的影响力不够大。

3.2云计算结合智慧校园的可行性。智慧校园如同智慧地球一样, 与物联网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 其第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用物联网设备与校园网里面的基础设施进行连接, 从而提供一个一体化的智能环境, 其具有智能感知的特点。此外, 智慧校园还应该给予一个平台用以实现上层应用的存储、计算、共享等服务, 与此同时, 为了体现智慧校园的智慧特点, 还要将技术的领先程度 (如大数据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 考虑在内。

以云计算作为基础的服务平台, 不仅能够给予从应用端至基础设施端的基本云服务, 还使其性能得到提升: (1) 将软硬件资源进行集中和共享; (2) 使资源呈动态分配和使资源服务向自助化的方向发展; (3) 服务快速访问和服务可计量化; (4) 提高数据服务的性价比; (5) 决策服务向智能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智慧校园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越来越多, 面对智慧校园日趋复杂的应用需求, 如何进行资源整合, 快速、智能地响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已成为建设智慧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应用云计算构建智慧校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智慧校园,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白俊.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索[J].河南科技, 2013, 22:5.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 篇8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完善,国家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校园总体建设也应当跟随社会发展步伐提升水平,因此,将数字化校园转变为智慧校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校园数字化水平的进步,而今科技规划逐渐完全,校园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便不能只停留在数字化的模型中止步不前,也应当树立前瞻性的思维导向,用先见性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工作,把智慧校园层次模型的构建作为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从而营造出既适宜社会和国家规范,又适宜校园管理与学生教育的校园环境。

二、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分析

(一)主要特点

智慧校园中,互联网的应用应如同大脑中神经的应用一样,广泛而全面快速,校园中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应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是智慧校园模型建设架构的首要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智能,人工智能已经在生活中逐渐普及,智慧校园也重视其具体应用,如光控、声控、红外线、压力检测、干湿度检测、辐射、触控等方面,非常有利于校园监控监测。第三个特点是校园业务与外部联通结合的特点,智慧校园开放而又协调,这是由于校园教育教学和管理与外部信息体系整合,将信息的存储和传播更加全面化,便成为主要特点之一。第四个特点是数据的智能发掘,信息化时代数据存储量巨大,智慧校园可以将数据进行智能的归类,以构建数据模型的方式进行智能的推理与挖掘,而后便可分析解决。第五个特点为个性化,智慧校园可以根据个人和校园的不同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服务组合定制,形成友好而便捷的校园教育教学与管理体验[1]。

(二)具体模型

智慧校园的内涵关键词就是智慧,所谓智慧,即如同大脑的工作方式一样,复杂而有条理,科学而有层次,由此可见,智慧校园的特点与大脑的工作特点相同,因此,智慧校园具体模型构建的第一方面,就是架构综合而又统一的管理平台,由于校园模型建设的项目繁多,周期也较长,这就需要一个系统进行统一而综合的管理,为智慧校园的各个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获取和资源共享服务,从根本上提升整体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第二方面是要满足智慧校园使用用户的全面需求,传统数字化校园虽然科技含量较高,但避免不了服务分散的弊端,智慧校园解决了这一问题,将服务流程一站式提供,既面向校园,也面向教育监管机构,整个各个系统的不同服务,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是要根据智慧校园建设的特点,遵循构建模型的基本原则,无论是资源共享原则还是开放性原则,都对校园教育教学完善有着促进作用,想要构建具体的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就必须要依据特点和原则,考虑当今信息化与便捷化的需求,从而带动智慧校园的进一步发展[2]。

三、智慧校园的典型应用

(一)教育教学

智慧校园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教育教学,校园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先进的素质性人才,而智慧型的教育教学是整合教学历史的全新境界,是由数字化进化而来的高级阶段,不仅依赖于互联网和大数据,也将许多现代科技融入其中,对促进校园中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拓宽,是现代智慧校园的典型应用之一。

(二)科研分析

智慧校园不仅针对于校园进行服务,还可以对校园所需的相关科研项目的进程与成果进行动态的跟踪与分析,智能化的管理科研工作,使科研活动更加有效率[4]。具体情境为,教育教学人员在申报科研项目时,通过智慧校园网络申报省去了纸质媒介的麻烦,缩短了在多个部门间奔走调查的时间,甚至还能够智能模拟选择合作成员,成员信息一览无余,在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智慧校园模型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为全面而便于检索的海量信息和更加高效的信息网络支持,增强了教职员工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对科研结果的录入、审查和汇总将更加快捷,由此可见,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的典型应用效果正在于此,非常有利于未来校园的建设与发展[3]。

四、结论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我国对校园数字化的建设力度也逐渐转变为强化智慧型校园的建设力度,通过分析智慧校园模型的特点、具体架构和典型应用,可知智慧校园将是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建设内容。

摘要:教育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人文项目之一,在教育的整体体系中,体制和管理也逐渐趋于科技化,这得益于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因此,将校园建设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过渡,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完善的主要内容。所谓智慧校园,即将校园整体建设过程以大脑化运行的方式加以强化,分层次的进行校园管理,使校园教育教学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将分析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并以期典型应用为例说明优势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典型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荣荣,杨现民,陈耀华,赵秋锦.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03).

[2]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

智慧校园“智慧”何在? 篇9

智慧校园“智慧”何在?我利用网络查阅了“智慧”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很显然,智慧是指人所拥有的一种创新创造的能力。我认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提升校园中人的智慧,实现人的智慧发展。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和思考,我有了以下三点认识。

其一,人类正在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迈入智慧时代。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琳曾在文章中写道:“智慧时代是人类正在迈入的时代,信息时代是智慧时代的子集,智慧时代将是漫长的历史,如果将智慧时代比作多幕话剧,那么信息时代只是该话剧中的序幕。所以应该说,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在正在步入智慧时代。”我认为该观点是有道理的,信息时代特别强调信息的作用,但信息不一定是知识,海量的信息经过筛选、重构、积淀等被转化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知识动力,知识只有不断增长才能提升人类的智慧水平。

正如智慧时代刚刚拉开序幕一样,智慧校园也刚刚起步,将伴随着智慧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其二,运用智能化工具和软件是校园的“智慧”表现。

智慧的核心在于创新创造,智能化的工具和软件正是信息时代人类智慧发展的成果。当下,各类机器人不断涌现,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机器人的出现,为人类带来许多便利,并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难以想象的高超服务。更让人惊喜的是,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已经问世。深度学习技术是对人脑的一种模拟,用多层神经元构成的计算机神经网络,它可以搜集信息,并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行为。深度学习还和增强学习相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机器人领域。轰动全球的“阿尔法狗”就是增强学习的产物,它依据跟棋手下棋或跟自己对弈的输赢情况,自主学习并摸索出更优的下棋策略。

所以说,我认为智慧校园建设中,应选择合适的智能化工具和软件让校园有“真正智慧”的表现。

其三,智慧校园应该为培养人的智慧发展创设优良生态。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学校是一个微生态教育系统,要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和状态,整合和协调学校内部各种资源、环境和关系,使之达到最优的状态。智慧校园是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正如IBM公司提出的Smarter Planet,即更透彻地感知、全方位地联通、高度的智能化。

智慧校园的建设就是要为培养创新创造之人提供环境、资源、课程、评价、服务等方面智能化的生态支撑。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 篇10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智慧校园”提出后,国内很多学者在核心内涵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张永波[2]认为,“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依托现有网络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先进的感知、协同、控制等信息化前沿技术,优化基础资源配置,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为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为决策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绿色节能、平安和谐、科学决策、服务便捷的校园综合服务环境”;严大虎[3]认为,“智慧校园是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来改变师生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郭惠丽[4]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能化环境,智慧校园不再是前期数字化校园的被动管理,更体现了主动管理”等。智慧校园提出到现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经过国内学者的探究,已在很多高校开始建设,“智慧校园已经不只是理念”[5],“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智慧校园’阶段”[5]。

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黄荣怀等[6]对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应具备的特征做了如下总结:(1)环境全面感知。传感器既可以随时随地捕获和传递有关信息,同时也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进行感知、捕获和传递。(2)网络无缝互通。智慧校园支持所有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实时的传递。(3)海量数据支撑。智慧校园可以在“海量”校园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4)开放学习环境。智慧校园支持拓展资源环境,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拓展时间环境,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支持拓展空间环境,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5)师生个性服务。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性服务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可见,打造“智慧校园”就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建设高标准、智慧化的校园环境,提供无缝对接、更加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加个性化、智慧化的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

二、西部地区中小学建设智慧校园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国内很多学者开始提出“智慧校园”的概念与建设思路,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软件应用、资源共享这四个层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其有机融合,使教育教学更加智慧、创新,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0年,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7]。校园是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21世纪的校园学习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关注和发展学生的智慧,那么,在有限的校园时光里,如何最大限度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呢?毋庸置疑,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一个更加“智慧”的校园,以学到更多人生智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校园环境从传统校园到数字化再到智慧化,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着手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校园俨然已成为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困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消除课堂教学困境、优化教学和管理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8]

三、西部地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目前国内一些学校在校园智慧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但是,相比国外知名高校和国内985、211等一流高校,西部地区中小学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当前国内智慧校园建设现状相关数据,以达州市为例进行调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规划

在建设智慧校园进程中,很多西部地区中小学没有建立智慧校园建设相关领导机构,没有设置相应的建设标准,对智慧化过程也缺乏监督和管理。校内各信息系统建立之初也没有统一规划,彼此独立,且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技术标准,各院系、行政部门各自发展。同时,存在大量设施重复建设,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给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科研、服务师生带来诸多不便。以达州市第一中学为例,目前校内运用的应用系统多达70余个,如教务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安全防卫系统,教学监控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各应用系统均相互独立,学校师生访问不同的系统需要不同的账号密码,以致每个人都有几十套访问账号和密码,管理繁琐,极易造成遗忘和丢失。

2.缺乏资源共享平台

西部地区中小学在搭建智慧化平台时,缺乏一个统一的资源共享和应用平台,由于各行政职能部门的需求不同,业务相对独立,所建立的应用系统功能也就各不相同,来源存在差异,存储类型不尽相同,可共享的教育资源和数据在其他应用系统使用时需要重新录入,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工作效能低。同时,存贮的数据杂乱,不能及时整合,无法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客观的数据分析支持。以达州市为例,如很多市内中小学校现有大量数字学习资源,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数据共享接口,其他行政部门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造成资源闲置。

3.软件开发与应用滞后

西部地区中小学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资金投入较大,硬件设备较为齐全,但软件开发及应用方面却相对滞后。前期购置的软件系统没有考虑到学校总体的需求和后续发展,应用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没有细化,在后续使用软件系统过程中,没有根据部门教学科研需求,在原有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致使设备和软件系统使用率较低。以达州市第一中学为例,目前校内还没有建立供师生学习的虚拟学习社区,虽建有校内统一信息门户,但使用率很低,且功能模块较少。再如:学校自“十二五”建设初期购置了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数字化语言教学平台,但在后续的教学使用过程中,却没有依托平台开发自身需要的相关软件、插件、服务模块等。

4.网络架构运维有待提高

校园网络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引入了不同的网络接入方式(如电话线拨号接入(PSTN)、ADSL接入、HFC(CABLE MODEM)、光纤宽带接入、光纤、无线网络(2G/3G/4G)等),多种网络接入方式并存,各大网络运营商各为其事,无线网络覆盖面积较小,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难以统一监管,不能满足智慧校园中师生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如学校对网络架构和运维的前瞻性不够,以致现存网络环境较差,运维管理队伍人员还不完善,加之投入成本限制,目前无线网络覆盖面积较小,生活区的无线网络也均为网络运营商建设,资费较高。

55.师生智慧素养较低

西部地区中小学建设智慧校园时间不长,师生对智慧校园的理解存在泛化、窄化,有部分教师担忧智慧校园的建设会增加工作量而消极应对,没有运用充足的资源创设最优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智慧学习环境,教学效果不佳,网站、资源库等更新缓慢。如:达州市中小学,虽然很多在学校层面已经展开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但任课教师依旧沿用传统课堂模式,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考试,对智慧校园的热情也很低。

6.教学科研薄弱

教学科研智慧化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智慧化、建设与应用智慧教学资源、建设科研共享支持平台等。纵观西部地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教学科研一直相对薄弱,较少有学校统一规范教学资源制作,缺乏统一的教学资源制作与管理平台以及科研共享平台。如在多媒体教学方面与国内其他学校相差不多,却没有专用的教学资源编辑平台,教学规划由各教研组制定,教务管理系统当中没有教学辅助模块。

7.智慧化保障体系不健全

西部地区中小学构建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架构科学的保障体系,设立具有极强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智慧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设置合理的建设目标,建立健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统一协调实施,有序推进。目前,国内西部地区中小学在智慧校园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比较薄弱,人员、制度、组织机构等层面均不太重视,职能部门行政效能低下,执行缓慢。如目前一些学校还没有设立建设智慧校园的组织机构,虽然有建设目标但较模糊,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各相关部门在贯彻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目标时,建设进程不统一。

四、“十三五”期间西部地区中小学建设智慧校园的对策与建议

智慧校园是智慧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部地区中小学如何在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的前提下,实现校园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跨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智慧教育研究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以达州市中小学为例,依据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抓住“十三五”规划发展机遇,科学顶层设计计,确定智慧发展战略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9]。“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定了目标和方向,是我国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中提出,“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9]。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0]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中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可见,推进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强国的建设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层面空前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制定,为西部地区中小学打造智慧校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十三五时期”也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提升智慧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未来校园更加注重应用和服务,更加关注学生、教学、管理、生活。因此,西部地区中小学在构建智慧校园时,应充分做好战略规划,从保障体系、政策层面做好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当中,确保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建立健全智慧校园建设委员会或者组织机构,制定校园智慧化建设标准、评价标准,构建智慧化建设过程长效监督机制,加强资金投入管理;强化师生校园智慧化发展观念,凸显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紧紧抓住“十三五”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机遇期,坚持协调发展,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师生生活服务同步发展;充分利用当前校内资源,引进先进计算机技术,创新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统筹规划校内各院系应用系统,实现校内师生统一用户认证。

2.加快完善智慧化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西部地区中小学资金短缺,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校内人才优势,加快普及终端设施,在构建高效、实用的智慧基础设施时注重长远利益,以便于后续的维护、更新、升级。健全智慧校园建设的组织机构、制度、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为智慧校园保驾护航,加强校园建设资金管理,科学预算,资金出入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规范资金使用,在原有基础上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科学合理建设资源平台,引入IPv6技术、4G技术、无线WIFI等增大校园无线网络覆盖面积。在组织机构方面,由校领导牵头,构建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全局,构建智慧校园建设评估小组指导、评估、监督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智慧校园建设统筹服务办公室协调机关和二级学院建设工作,构建校园网运维中心统筹管理网络架构,各部门协调推进;在制度方面,在原有制度规范基础上,群策群力,针对智慧校园建设的标准、运行、管理、反馈等方面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制度,保障建设正常有序进行;在教职工和学生方面,宣传智慧校园建设理念,动员师生共同建设智慧校园,提升师生智慧素养,鼓励教师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开展智慧校园相关学术讲座,普及先进信息技术,号召师生共同努力,坚持勤俭建设节约型智慧校园。

3.创新高校IT治理,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综合比较国内外知名学校的管理模式,创新是其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日益发达的信息化环境下,西部地区中小学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在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不断加强创新管理模式研究。为实现优质资源深度融合、促进学校内部组织机构协同建设,西部中小学应将IT治理嵌入学校内部控制架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具有特色的内部管理框架,成立超强执行力的IT委员会驱动内部控制体系运行,“学校内部控制最核心的内容是信息,信息的有效性、经济性、机密性、完整性、合规性及可靠性都必须得到保证,而IT资源提供的数据信息具有内部控制所需信息的上述特质。与IT治理结合的内部控制包含四个域:计划与组织、获取与实施、运行与支持以及监控与评价”[11]。“通过‘计划与组织域’协调内控环境;通过‘获取与实施域’整合内控资源;通过‘运行与支持域’维护内控系统;通过‘监控与评价域’反馈内控效果”[11];并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降低建设成本,逐渐缩小与一流学校之间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同时,依据现有资源和条件,整合各部门分散信息系统、办公平台等,建立数据中心,集成数据库并完善统一数据接口和用户认证,不断完善校内统一信息门户、校园一卡通系统,将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全部整合集成,打造校内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依托校园私有云,配置网络存储空间,构建虚拟学习社区,鼓励师生泛在化学习。充分考虑各组织机构相关教育教学、科研、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软件升级、开发,提高信息系统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统一规范教学资源制作与管理、科研协作共享平台。

4.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智慧服务建设统筹兼顾

西部地区中小学向智慧化校园转型时期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智慧服务为建设重点,二者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十二五”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将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动态结合,根据社会需求适时科学调整,逐步向智慧校园转型。加大教育资源、科研环境建设投入,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全方位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教学。

五、结束语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校园已成为未来校园的发展方向。建设智慧校园并不是搭建具体的智能化应用系统,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三五规划”给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但目前西部地区中小学关于智慧校园的探索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建设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和本校实际发展战略,坚持以学生为本,融入更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进更多先进信息技术,全方位考虑社会需求、教育发展、师生服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部署和建设智慧校园,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摘要: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为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实现巨大跨越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以达州市为例,通过对当前西部地区中小学在建设智慧校园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并在概要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实际情况和现有研究,提出在“十三五”时期西部地区中小学建设智慧校园有效对策。

建设智慧校园共谋职教发展 篇11

从我院近几年打造智慧校园的实践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第一,高度重视,全面做好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我院校园信息化建设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广泛参与。2009年,我院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南省示范性数字化校园建设单位。在这一项目的推动下,通过巧借外力、三方共建,我们先后架构行业主流高标准应用软件28套,一卡通软件系统17套。逐步实现了“环境、管理、教学、产学研、学习、生活”六个信息化和一机(手机)式服务,为提高学院的工作效率、管理效能、决策水平、信息利用率,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第二,建好队伍,着力打造自身的开发建设能力。2013年,我们成立了校园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计算机、互联网、软件开发等专业领域的骨干组成。仅仅用了半年时间,我们就成功运用校内技术力量,在自主开发和对原购置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推出了校园信息化门户系统——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一站式服务平台,该平台集成了涵盖教学、管理、服务、应用、查询、数据分析等内容的13类66项子系统。整个信息化校园形成信息畅通、资源共享、随时更新、直观准确的无形网络,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为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第三,强化应用,不断提升综合性信息服务水平。校园信息化关键在“建”,根本在“用”。只有开发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管理的系统和平台,才能保证师生愿意使用,提高现代技术的使用率,才能使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作用。

(责编 陈 颖)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 篇12

吉林省物理学科骨干教师, 长春市优秀教师、科研名师, 现任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执行校长。主持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基于新课程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 的专业引领途径与方式的研究》, 撰写的多篇论文在教育期刊发表。

与2012年刚到北京相比, 这位年轻的校长增添了些许白发, 但不变的还是那可掬的笑容。见到他时, 他正手持《听课记录》与一位青年教师亲切地交谈, 走廊里的学生渐渐多起来, 问好声此起彼伏, 他回应的是热情的笑容和招手。他就是高祥旭,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北京) 执行校长。与这所生机勃勃的新建学校一样, 他的身上总是充满着热情和活力, 又不失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儒雅。

“我们坚持唤醒自觉的自主教育。”谈到教育理念, 高校长说道: “自主教育落实到学生身上, 就是引导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创造、自主评价, 以自主发展催生发展的自觉,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校通过“导师制”, 以生命和生涯教育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规划;通过丰富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弹性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搭设平台;在全寄宿背景下, 通过学生自治组织的建设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众多的社团和充裕的自主活动时空为学生自主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新闻早课”、“课前演讲”、“材料班会”等课程与活动让学生学会评价与自我评价。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的管理者和骨干教师, 一部分由东北师大附中派出, 一部分来自北京和国内其他地区。新教师都是从国内著名高校优选的毕业生, 经过本部的储备培训和岗位锻炼正在迅速成长。“‘学生在我心目中地位有多高, 我在学校的价值就有多大’成为所有教师的价值追求, 教师们的教育情怀常使我感动不已。”高校长激动地说。

谈话中, 高校长的高频词是“学生”和“老师”, 谈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价值不在于拥有, 关键是为师生所用”。全校无线网络覆盖、拥有6项功能的“一卡通”、物联网会议室、学生的移动终端……学校还拥有数字教学系统、网络自主学习社区、网络组阅卷和评价系统、OA协同系统等应用系统, 但高校长认为这还算不上“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进化是必然趋势, 与数字校园相比较, 智慧校园更强调数据的挖掘和推送功能, 让‘沉睡’的数据主动提供服务, 尤其是评价和诊断”。学校于2013年获得了“基于PAD的新型教学应用研究”项目支持, 学生拥有了PAD移动学习终端, 并被及时应用到教学之中。2013年9月开始, 学校开展了基于PAD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现在已经进入常态教学。目前, 学校在进行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建立核心数据库, 统一认证、高速存取;开发挖掘工具, 支持个性化定制;解决跨平台推送问题;等等。当然, 还要有效避免“信息过载”问题, 争取早日让师生体验智慧校园带来的喜悦。

上一篇:磁共振多序列下一篇:城市污水再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