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多序列

2024-09-20

磁共振多序列(共7篇)

磁共振多序列 篇1

胆管结石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多发性腹部外科疾病, 其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痛以及发热等[1]。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 MRI技术在诊断胆结石疾病中得以广泛应用, 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 (MRCP) 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患者胆管梗阻及胆管结石情况, 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依据[2]。MRI扫描具有多序列特点, 可有效诊断患者的胆总管结石情况。本研究为探讨MRI检查诊断胆总管小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46 (78个) 例胆总管小结石患者进行MSCT及MRI检查,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 (78个) 胆总管小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23例。对照组中男9例, 女14例, 年龄17~81岁, 平均年龄 (53.42±7.31) 岁, 有胆囊炎手术病史患者5例, 合并胆囊炎结石患者8例, 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7例, 合并胆管癌患者3例;试验组中男7例, 女16例, 年龄18~83岁, 平均年龄 (54.14±8.06) 岁, 有胆囊炎手术病史患者6例, 合并胆囊炎结石患者7例, 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9例, 合并胆管癌患者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美国CE公司生产的64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 检查前对患者禁食6 h, 检查时, 使患者保持仰卧位, 选择常规屏气方式对其进行扫描, 电压为120 k V,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适当调整管电流, 管电流范围105~270 m A, 层间距以及重建厚度设置为5 mm;试验组患者采用GE公司1.5 T MR进行检查, 扫描过程中患者需屏气并呼吸门控, 扫描序列如下:冠状位T2WI及轴位, 其厚层度设置5 mm, 轴位T1WI, 其厚层度设置3 mm;MRCP采用的是厚层块薄层成像和一次成像, 层厚分别为1 mm和40 mm。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均由我院两位资深医师仔细观察图像后得出。MRI检出标准:胆总管腔内长径<10 mm低信号结节、多发斑点-模糊斑片混杂低信号或者高低信号分层 (泥沙样结石) 、充盈缺损。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检出率比较试验组患者假阳性检出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13%;试验组阳性检出率为95.6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比较试验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中有胆结石38个, 诊断准确率为97.44% (38/39) , 对照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中有胆结石26个, 诊断准确率为66.67% (26/39) , 试验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胆管结石具有发病率高、排石不通以及溶石困难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恶心、呕吐、上腹疼痛等, 胆管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其高发人群年龄在40~50岁。临床通常采用超声技术对胆管结石进行诊断, 但因肠道积气等因素干扰, 很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等现象, 因此, 选择准确有效的检查方法对诊断胆管结石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 MRI技术在诊断胆结石疾病中得以广泛应用, 且临床效果显著。

本研究对46例胆总管小结石患者进行MSCT及MRI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组阳性检出率为95.6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比MSCT检查MRI多序列检测结石结果更准确。在多序列MRI的诊断过程中, 选择轴位以及冠状位T2WI, 其等不同检查序列。其中MRCP将X线胰胆管造影术代替, 在T2WI中, 结石表现为环状低信号与结节状等, 胆囊内出现较多小结石在其附近胆汁高信号的影响下, 能表现出“石榴籽”样的特点, 在T1WI下胆道结合能表现出低、中等信号, 一些结石在T1WI中还能够表现出高信号。

本研究结果得出, 试验组诊断准确率为97.4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似, 说明MRI诊断准确率明显比MSCT诊断准确率高, 可能的原因如下:MRI具有多序列、多角度观察的优势, 如轴位T2WI与MRCP相结合等, MRCP的主要原理指在T2WI成像技术的前提下实施, 所以对患者的胆道中详细病变与附近情况均未清晰的显示, 而在临床上结合常规的T2WI, 能够促使其诊断准确率的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 磁共振多序列检查可提高胆总管小结石检出率以及诊断准确率, 可供临床参考。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多序列 (MRI) 检查诊断胆总管小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6例 (78个) 胆总管小结石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23例。对照组患者行多层CT (MSCT) 检查, 试验组患者行MRI检查, 对比两组患者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试验组阳性检出率为95.6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诊断准确率为97.4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磁共振多序列检查可提高胆总管小结石检出率以及诊断准确率, 可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磁共振多序列,胆总管小结石

参考文献

[1]熊燕, 周翔平, 肖建明, 等.磁共振多序列检查诊断胆总管小结石.放射学实践, 2013, 28 (10) :1042-1045.

[2]陈娅娣.胆总管小结石疾病行磁共振多序列检查的临床价值评析.医学信息, 2015 (44) :271.

[3]邱俊, 裴仁明, 陶振超, 等.109例胆道结石超声与MRI诊断的对照研究.安徽医学, 2014 (3) :323-325.

磁共振多序列 篇2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部不自主抽动,可因疲劳、紧张、咀嚼、洗脸等外部刺激而加剧,严重时可呈持续痉挛状态。多数学者认为血管压迫和密切接触面神经是导致面肌痉挛的重要病因之一。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且具有较高的治愈率[1]。本文就磁共振多模态序列对面神经颅内段的解剖结构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经神经外科手术确诊有责任血管与面听神经关系密切导致面肌痉挛患者135例,其中男性32例,平均年龄54.3岁(34~82岁);女性103例,平均年龄56.58岁(19~89岁)。排除MRI检查发现伴有面听神经和三叉神经走行区占位者(听神经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血管瘤等)、梗塞及出血性疾病导致临床症状者。

1.2 检查方法

使用Siemens Verio 3.0T超导磁共振仪,头颅1单元12通道并行采集矩阵线圈,应用3D TOF MRA序列、T1_vibe_fs序列、T2-space-iso序列在桥小脑角区域进行容积扫描,均为横断面扫描。在3D后处理工作界面中,对扫描的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做平行于面听神经的斜冠状面像(如图1所示)和垂直于面听神经的斜矢状面像重建;对3D TOF MRA序列、T1_vibe_fs序列做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三维血管重建成像。T1W和T2W扫描范围:上缘包括桥脑,下缘包括延髓小脑角区。

(1)T1_vibe_fs扫描参数:重复时间/回波时间(repetitiontime/echotime,TR/TE)20 ms/3.69 ms,Average1次,翻转角12°,矩阵320×272,视野(field of view,FOV)200 mm×200 mm,体素0.6 mm×0.6 mm×0.6 mm,层间距0.12 mm,扫描带宽130 Hz/Px。

(2)T2-space-iso序列扫描参数:TR/TE 1 000 ms/132 ms,Average 2次,矩阵384×380,翻转角120°,FOV 200 mm×200 mm,体素0.5 mm×0.5 mm×0.5 mm,层间重叠14.3%,扫描带宽289 Hz/Px。

(3)3D TOF MRA扫描范围:上缘包括中脑,下缘包括延髓枕骨大孔;扫描参数:TR/TE 20 ms/3.6 ms,Average 1次,矩阵320×304,翻转角18°,FOV220 mm×220 mm,体素0.7 mm×0.7 mm×0.8mm,层间重叠18.2%,扫描带宽186 Hz/Px。

1.3 血管与神经的判断标准

由2名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共同读片,达成一致诊断。血管与神经关系分为:(1)压迫:与血管接触部分的神经有明显变形、移位或压迹。(2)关系密切: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或小于该血管的管径。(3)无密切关系: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间距大于该血管的管径大小。只要有一个层面显示面听神经受压或与血管关系密切即诊断为阳性[2]。

1.4 观察内容

观察双侧面听神经与周围邻近血管的关系。分析扫描的原始图像、所做MPR重建的平行于面听神经的斜冠状面像、垂直于面听神经的斜矢状面像,结合3D TOF MRA和T1_vibe_fs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的血管图像判断责任血管的来源、数量及与面听神经的三维空间解剖关系。

2 结果

2.1 面肌痉挛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全部受检者面神经及周围血管在3D TOF MRA序列、T1_vibe_fs序列和T2-space-iso序列均得到良好显示。MRI显示面听神经正常者6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5例。MRI显示单纯面听神经受累者102例(男性25例、女性77例);面听神经与三叉神经共同受累27例(男性6例、女性21例);31例男性37对受累面听神经和三叉神经中受血管压迫13支,与血管关系密切39支;女性98例119对受累面听神经和三叉神经中受血管压迫16支,与血管关系密切148支;双侧面听神经伴发三叉神经受累8例,右侧面听神经伴发三叉神经受累8例,左侧面听神经伴发三叉神经受累11例;双侧受累者包括双侧受累病变相同或一侧为受周围血管压迫,另一侧为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者;在受检的129例阳性病例的258个面听神经中,明确的责任血管有椎动脉12例、小脑下前动脉16例、小脑下后动脉16例、小脑上动脉1例,不能准确确定的责任动脉140支,其余73支面听神经无异常。伴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成窗畸形3例,小脑上动脉成窗畸形1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走行迂曲2例,烟雾病1例。统计数字见表1、2。

2.2 联合应用多模态MRI扫描序列显示神经血管接触

3D TOF MRA序列面神经呈等信号、血管呈高信号,逐层观察原始图像,可清晰地分辨出面听神经及其周围的血管走行(如图2所示)。因为3D TOFMRA序列扫描范围较大,因此在MIP重建影像中不仅可观察到面听神经周围的血管走行,还可看到覆盖整个桥小脑角区的血管网情况,有助于判定责任血管的来源。T1_vibe_fs序列血管呈高信号,面听神经呈等信号(如图3所示),在重建的MIP图像中可立体地观察围绕面听神经血管的全貌(如图4所示);T2-space-iso序列在脑脊液白色背景衬托下,面听神经呈等信号,血管呈流空低信号,面听神经显示边缘锐利,对比良好,空间分辨力高(如图5所示)。斜冠状面影像(如图6所示)可清楚地看到面听神经周围的流空血管影像。

3 讨论

目前已知有80%~90%的面肌痉挛是由于面听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存在血管压迫所致[3]。本组资料中导致面肌痉挛的血管因素明确诊断的为小脑下前动脉16例、小脑下后动脉16例、小脑上动脉1例,以小脑下前动脉及小脑下后动脉为主,小脑上动脉次之,可能与小脑上动脉起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位置较高有关。小脑下前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走行方向与管径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常常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听神经造成面肌痉挛和耳鸣。还有12例椎动脉为责任血管亦对面听神经形成压迫而导致面肌痉挛。责任血管并伴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成窗畸形3例,小脑上动脉成窗畸形1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走行迂曲2例,烟雾病1例,表明导致面肌痉挛除单一血管压迫面神经外,两者或多者血管畸形或异常走行亦对面神经形成联合压迫。本组病例中不能准确确定的责任动脉140支远远多于准确定位者,进一步佐证了血管异位压迫面神经占大多数。

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three-dimension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3D-VIBE)使用梯度扫描技术,采用插值和/或部分傅里叶技术减少切层数量,降低3D扫描时间。3D序列激发的信号区域通常较大,信号强度较高,信噪比大,可以得到很薄层厚的图像,可进行高分辨率重建成像,具有各向同性的分辨率,减轻了部分容积效应。有学者认为3D-VIBE序列对流速较慢的小血管显示不佳[4],也有学者主张对扫描阴性的患者采用增强扫描以增加面神经与背景的对比度,提高病变检出率[5]。我们采用T1_vibe_fs序列,同时压脂和高分辨率的T1加权序列使软组织间对比度良好,采用体素0.6 mm×0.6 mm×0.6 mm以获得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在3D-VIBE序列,脑组织和颅神经呈中等信号,脑脊液呈低信号,而快速流动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血管具有梯度扫描的特性呈现为高信号,由此在低信号脑脊液背景下衬托出等信号的面听神经上压迫、接触和缠绕的血管影像。通过对面听神经MPR、MIP重建观察,可清晰地分辨和测量血管和面听神经之间的距离,判断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变角度激发高分辨率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SPACE)成像亦称“魔方成像”,一次激发采集若干个回波,通过重聚脉冲可变的小角度反转角的变化得到几乎恒定的信号强度,克服了T2衰减导致的信号衰减和射频能量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值过大的缺点[6,7,8]。因为采用小角度的重聚脉冲,可使TR缩短到1 000 ms左右,大大缩短了采集时间,使患者的移动几率明显下降。一般SPACE序列,其回波链长度可以达到几百或1 000以上[9],依然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力。有学者报道测量出面神经横断面直径为(1.1±0.2)mm[10],我们采用各向同性扫描技术,0.5 mm×0.5 mm×0.5 mm的体素,层间重叠14.3%,获得很薄的层厚,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的产生,在三维重建时亦不失真。T2-space-iso序列在高信号脑脊液的衬托下清晰显现出桥小脑角区的神经、血管,而快流速的小动脉及小静脉显示为流空低信号,脑组织及神经为等信号,且在做斜矢状面和斜冠状面图像重建时分辨率亦较少损失。

TOF法利用的是流入性增强效应,用短TR使静止的脑组织饱和,不接受新的射频脉冲而信号衰减呈低信号,当血管内未饱和血液流入成像层面时,接受射频激励而形成高信号,由此增加了血流和静态组织间的对比度,使颅神经和血管清晰显示。图像特点为神经纤维呈等信号,血管呈高信号,两者对比度显著。3D采集可利用血管的高信号进行最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立体地观察血管走行和分支,并结合原始图像有利于判断血管的来源[11,12],3D TOF MRA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和多参数成像、多平面扫描等优点,使血管与面神经结构清晰显示,已成为研究面肌痉挛病因的重要手段[13]。

4 结语

磁共振多序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07~2011-07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拟诊为肾动脉狭窄的62例患者,均行IFIR及CE-MRA检查,排除有MRI禁忌证者。拟诊为肾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有:原因不明的高血压(19例),超声检查发现肾萎缩(常为单侧)或提示可能有肾动脉狭窄(7例),肾功能受损、不明原因蛋白尿(28例)及其他(8例)。62例患者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7~86岁,平均(55.4±18.6)岁。其中6例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Signa HDx 3.0T磁共振仪,8US Torsopa相控阵线圈。扫描参数:①IFIR:选择轴位为层面选择方向。在梯度回波之前施加磁化准备脉冲以抑制背景组织和静脉的信号,反转时间设置为1300 ms。在此基础上施加频谱预饱和反转恢复(spectral presaturation inversion recovery,SPIR)序列以抑制脂肪信号,TE及TR为系统默认的最小值,TE 2.5~2.7 ms,TR 5.0~5.4 ms,TE=1/2TR,翻转角70°,带宽125.00 MHz,层厚2 mm,层间距1 mm,视野34 cm×27.2 cm,矩阵256×256,配合呼吸触发技术,3D采集,54次呼吸周期完成一次采集,时间3~4 min。②CE-MRA:采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行3D冠状位成像,TR 3.3~3.6ms,TE 1.2~1.3 ms,层厚2 mm,层间距1 mm,视野40 cm×40 cm,矩阵272×192,配合并行采集技术,注射钆喷酸葡胺后约15 s,屏气进行一次采集,时间23~25 s,造影剂剂量30 ml,注射速度2.5 ml/s。检查总时间约为20 min,包括摆体位、建立呼吸门控及对患者进行简单呼吸训练3~5 min,IFIR序列约5 min,CE-MRA序列约10 min。

1.3 图像分析

由2名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根据血管连续性、信号均匀度、对比度和管壁锐利度等评价肾动脉主干及分支,图像质量评价标准[4]:好:无或较少伪影,肾动脉主干管壁清晰,一级分支显示清楚;中:有部分伪影,肾动脉主干管壁毛糙,一级分支显示较模糊;差:有明显伪影,肾动脉主干管壁明显模糊或仅节段性显示,一级分支未显示或仅部分显示。使用GE Centricity软件内的长度测量功能测量肾动脉狭窄率,得出散点图,并分为4个级别:0级:无狭窄;1级:狭窄率<50%;2级:狭窄率≥50%,<75%;3级:狭窄率≥75%[4]。以CE-MRA作为诊断标准,狭窄程度<50%为阴性,≥50%为阳性[5],计算IFIR诊断肾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IFIR与CE-MRA诊断肾动脉狭窄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FIR与CE-MRA获得肾动脉图像质量比较

62例患者扫描均成功,共获得148支肾动脉(包括副肾动脉)图像,其中IFIR图像质量好、中、差分别为113支(76.4%)、20支(13.5%)、15支(10.1%);CE-MRA图像质量好、中、差分别为123支(83.1%)、11支(7.4%)、14支(9.5%)。148支肾动脉中,141支图像质量可采用IFIR及CE-MRA测量狭窄率,见图1。3例经DSA证实一侧肾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伴患侧肾脏明显萎缩,IFIR示未狭窄或仅轻度狭窄侧肾动脉图像质量好,而狭窄侧难以显影(图2)。

2.2 IFIR与CE-MRA诊断肾动脉狭窄比较

IFIR及CE-MRA测量狭窄率得到的各级肾动脉支数见表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IFIR与CE-MRA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较好(r=0.843,P<0.01)。IFIR诊断肾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95.2%、93.6%、68.4%、97.5%,见图3。

3 讨论

3.1 IFIR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优势

本研究IFIR全部用3.0T场强的磁共振仪进行扫描,不采取以往报道[4,6]所用的心电触发技术,同时在减少呼吸运动伪影方面,以呼吸触发技术取代导航回波技术,缩短了检查时间。呼吸触发技术屏气时间限制,可以采集更多的数据来提高空间分辨率,因此,即使对于屏气困难的患者,也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本研究结果显示,IFIR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IFIR图像质量好、中、差分别为113支(76.4%)、20支(13.5%)、15支(10.1%),15支图像质量差的肾动脉中仅7支无法测量狭窄率。IFIR可以很好地显示肾实质内的肾动脉分支、纤细的双肾动脉或副肾动脉证实了IFIR评估肾动脉狭窄的优越性。即使在重度狭窄的远端,也未出现因血流信号过多丢失而影响正确评估狭窄程度的情况。而在其他不使用造影剂的序列,如时间飞跃法和相位对比法,狭窄远端的血流信号丢失过多,临床应用价值明显减低。

CE-MRA对肾实质内分支的显示往往不如IFIR[7],其原因可能为:①IFIR很好地抑制了背景组织(包括肾实质)信号,故肾实质内的动脉分支显示清晰,而CE-MRA序列未对肾实质的信号进行抑制,使其对肾实质内的动脉分支显示效果不如IFIR,但对肾实质外的分支显示清楚。②CE-MRA对肾动脉分支的显示与扫描时机有一定关系,但如果将扫描时间延迟,在扫描时部分造影剂已经到达肾静脉,甚至部分患者的图像上可以看见肾盂肾盏上有造影剂的充盈,则干扰对肾动脉的显示。

3.2 IFIR对临床诊断肾动脉狭窄的指导

由于IFIR的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较高,对临床怀疑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可先行IFIR扫描,若IFIR图像质量好,且肾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即本研究分类中的阴性患者),则检查结束。本研究中IFIR图像质量好,且肾动脉无狭窄或轻度狭窄31例共75支肾动脉。由于对于肾动脉狭窄为阴性的患者,IFIR与CE-MRA有很好的相关性,采用此策略是可行的,可以使50%的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对比增强扫描检查。若IFIR图像质量好,且肾动脉有中、重度狭窄,可结合实际情况行CE-MRA,或建议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若IFIR图像质量差,应行CE-MRA检查。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3.3.1 磁化率伪影的影响

IFIR是一种基于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SSFP)的反转恢复序列,很容易受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而对磁场不均匀的极度敏感,也导致IFIR图像经常出现梯度场伪影,表现为图像几何中心部位的波纹状伪影,而这些部位有时与肾动脉主干或一级分支的走行区相重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可以使用较低的梯度场去除伪影,亦可在GE Signa HDx 3.0T磁共振仪中将梯度模式由Zoom改为Whole,但是较低的梯度会使最短TR加大,SSFP的成像效果变差,图像质量降低。

3.3.2 肾动脉中、重度狭窄时血流变细所致信号减弱

肾动脉狭窄处血流变细,使流经血管的质子减少,致使狭窄程度越高,患者图像质量越差。本研究发现结合肾脏萎缩,可以协助判断信号减弱是肾动脉狭窄还是运动伪影所致。本研究中有3例经DSA证实一侧肾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同时伴患侧肾脏明显萎缩,IFIR显示其未狭窄或仅轻度狭窄侧肾动脉图像质量好,而狭窄侧由于前述原因而难以显影。

3.3.3 选择CE-MRA作为诊断肾动脉狭窄的参考标准

将CE-MRA作为参考标准可能会引起争议,然而,Vasbinder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CE-MRA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并且优于其他无创性检查;Tan等[9]研究认为,对绝大多数怀疑肾动脉狭窄的患者,CE-MRA不但可以取代DSA检查,同时还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只应用小量的肾毒性对比增强剂的优点。因此,本研究未对正常肾动脉和不存在血流动力异常的狭窄肾动脉患者行DSA检查,因为CE-MRA结果正常的肾动脉基本可以排除存在中、重度狭窄的可能,这时再对其行有创的诊断性检查不合乎伦理道德。同时,对于走行弯曲或异常的血管,用DSA评估狭窄的准确度也受限制。因此,用CE-MRA作为参考标准是合理的。然而,本研究中对肾动脉狭窄需要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均行DSA检查。对这部分患者,DSA与CE-MRA结果间的一致性较DSA与IFIR结果的一致性好。但是,由于患者例数较少,这个结论的准确性有限,需要收集更多的病例进一步评估。

另外,IFIR和CE-MRA只显示了肾动脉狭窄的形态改变,对肾动脉狭窄的评价应当包括形态和功能两个方面,如利用时相电影对比法测量肾动脉血流,用于评估肾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改变[10]。

综上所述,IFIR不使用造影剂,可以在3~4 min内获得满意的肾动脉图像,是一种可靠、可行的非对比增强肾动脉MRA方法,可作为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田玉龙,张曦彤,徐克.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与肾动脉支架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疗效对比观察.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4):248-251.

[2]Hany TF,Debatin JF,Leung DA,et al.Evaluation of the aortoiliac and renal arteries:comparison of breath-hold,contrast-enhanced,three-dimensional MR angiography with conventional catheter angiography.Radiology,1997,204(2):357-362.

[3]Fain SB,King BF,Breen JF,et al.High-spatial-resolution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 of the renal arteries:a prospective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Radiology,2001,218(2):481-490.

[4]Herborn CU,Watkins DM,Runge VM,et al.Renal arteries:comparison of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MR angiography and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Radiology,2006,239(1):263-268.

[5]Sutter R,Nanz D,Lutz AM,et al.Assessment of aortoiliac and renal arteries:MR angiography with parallel acquisi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MR angiography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Radiology,2007,245(1):276-284.

[6]Wyttenbach R,Braghetti A,Wyss M,et al.Renal artery assessment with nonenhanced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versus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Radiology,2007,245(1):186-195.

[7]杨学东,房刚,郭雪梅,等.非对比剂增强肾动脉MRA的可行性研究.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65-1269.

[8]Vasbinder GB,Nelemans PJ,Kessels AG,et al.Diagnostic tests for renal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suspected of having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a meta-analysis.Ann Intern Med,2001,135(6):401-411.

[9]Tan KT,van Beek EJ,Brown PW,et al.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renal artery stenosis:a meta-analysis.Clin Radiol,2002,57(7):617-624.

磁共振多序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行三叉神经、面神经或后组神经MR检查的受检者 (纳入标准为明确有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或后组神经痛的患者, 且病程超过6个月) 共78例患者, 男43例, 女35例, 年龄26~74岁, 中位年龄45.7岁。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Magnetom Trio Tim 3.0T超导型MR扫描仪及头颅12通道相控阵线圈。78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横断位T2WI扫描, 对未发现脑血管病、肿瘤及脱髓鞘病变等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的患者, 进行以桥脑为中心, 重点对桥小脑角区脑池段的颅神经及血管进行3D扫描。3D-TOF序列扫描参数:TR=20 ms, TE=3.59 ms, FOV=200 mm×200 mm, 层数104, 层厚0.6 mm, 平均采集次数1次, 扫描时间3 min59 s。3D-SPACE序列扫描参数:TR=1000 ms, TE=135 ms, FOV=200 mm×200 mm, 层数80, 层厚0.5 mm, 平均采集次数2次, 扫描时间5 min 54 s。在后处理工作站将采集所得, TOF序列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重组, SPACE序列数据采用多平面重建 (MPR) 垂直于三叉神经走行的斜矢状位及冠状位重组, 重组层厚为0.5 mm, 层间距为0.6~0.8 mm。

1.3 图像分析

由2名高年资神经影像学诊断医师釆用双盲法进行分析, 对进入桥小脑角区的神经与血管的关系作出评价。责任血管的判断, 在图像上显示神经与血管的关系主要分为3种类型: (1) 压迫关系:神经血管接触部分神经有移位或压迫; (2) 接触关系:神经血管在2及以上不同方位 (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 的层面上显示神经与邻近血管接触; (3) 无接触关系:神经血管在3个方位的层面上均显示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此血管的管壁厚度, 或者三叉神经周围没有血管。

2 结果

78例患者中, 5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4例面肌痉挛患者及2例后组神经痛患者血管神经存在密切关系, 其中8例三叉神经痛及5例面肌痉挛的患者神经与血管未见接触, 4例三叉神经瘤、2例听神经瘤及1例脑膜瘤。39例血管与神经存在密切关系的患者, 两种序列一样都能清晰地显示神经与血管, 并在判断神经与血管的关系的数量上显示出一致的结果, 其中有36例经手术证实。3D-TOF序列由于成像原理的缘故对神经显示欠清, 在判断神经与血管的关系上不如3D-SPACE序列。3D-SPACE序列能更能清晰地显示低信号的神经在高信号的脑脊液中的分支及走行。虽然3D-TOF序列对神经显示欠清, 但在SPACE序列定位的所有责任动脉血管及部分责任静脉, 在3D-TOF序列上同一层面都显示相应的血管, 并能在其MIP中重建, 便于责任血管的定性 (图1) 。

A:3D-TOF横断位及斜矢状位;B:3D-SPACE横断位及斜矢状位;C:3D-TOF及其MIP重建像;D:3D-SPACE及其MRP重建像

3 讨论

3D-TOF序列为“亮血”技术, 血管与神经存在极高的对比度, 血管呈高信号, 可清楚地显示血管的分支和走行。但3D-TOF序列对于静止的血管壁不成像, 当神经与邻近成像的血液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此血管的管壁厚度时, 它们存在接触, 在3D-TOF图像上就会显示血管与神经存在“一定的距离”, 且3D-TOF序列对背景组织采取了饱和效应使其信号减低, 对比度下降, 致使在脑脊液中走行的神经显示欠清, 从而在判断神经与血管的关系上带来困扰[5]。

3D-SPACE序列为“黑血”技术, 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力, 能在MPR中不同的角度及层面显示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血管呈黑信号, 神经呈灰信号, 在高信号脑脊液的衬托下可清晰显示神经的分支、走向及通过连续层面追踪查看血管的起源[6,7]。然而缺陷在于责任血管不能在MIP中重建, 虽然可以通过连续层面追踪来判断血管来源, 但对于异常扭曲及分支较多的小血管判断困难。而3D-TOF序列则能清晰地显示血管, 并且能在MIP中重建获得完整的血管形态, 有利于血管的定位及定性。

3D-SPACE序列专注于判断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3D-TOF序列侧重于血管成像, 两者结合能清晰地显示神经走向、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整体的血管形态及判断血管的性质。

综上所述, 3D-SPACE序列与3D-TOF序列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与血管方面的展现力, 更加形象、直观地描绘出神经、血管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建议对于脑神经血管病的患者, MR扫描推荐同时采用3D-SPACE序列与3D-TOF序列, 相辅相成, 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摘要:目的 通过MR三维时间飞跃 (3D time of flight, 3D-TOF) 序列与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 (3D-SPACE) 序列对神经、血管及其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 选择优势序列组合及后处理方法来展现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方法 对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痉挛或后组神经痛的患者进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及上述两种血管神经成像技术进行扫描, 查看它们在多平面重建 (MPR) 或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重建中神经、血管的成像特点。结果 三维时间飞跃 (3D-TOF) 序列能更清晰地显示整体的血管走形, 3D-SPACE序列能更加敏感地显示责任血管, 更好地体现神经与血管的关系。结论 3D-TOF序列能在MIP重建中显示整体的血管并判断血管来源, 3D-SPACE序列能更好地显示神经走向及判断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通过将两种序列图像特点结合分析, 更好地展现MR在血管神经成像的优势, 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颅神经,磁共振成像,三维时间飞跃序列,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参考文献

[1]柳澄.脑神经相关疾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 (3) :266-269.

[2]Mugler JP, Bao S, Mulkern RV, et al.Optimized single-slab three-dimensional spin-echo MR imaging of the brain[J].Radiology, 2000, 216 (3) :891-899.

[3]周宙, 杨智云, 刘金龙, 等.三叉神经痛MRI序列研究及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2, 46 (1) :37-39.

[4]涂慧娟, 陈婷, 洪汛宁, 等.磁共振3D-SPACE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 (1) :22-25.

[5]胡兴荣, 李顺振, 邓民强, 等.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应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 (6) :625-628.

[6]张磊, 张娜, 刘新, 等.三维快速自旋回波 (SPACE) ——序列原理及其应用[J].集成技术, 2013, 2 (5) :22-29.

磁共振多序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5年4月于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CN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2~64岁,平均(34.8±14.7)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头晕、呕吐、走路不稳为主,病程1周~2年。

1.2 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Trio Tim 3.0T磁共振扫描仪,首先行横轴位T1WI(TR 250 ms,TE 2.5 ms)、T2WI(TR 6000 ms,TE93 ms)扫描,扫描层厚均为5 mm,层间距1.25 mm,矩阵256×320,FOV为230 mm×230 mm。所有患者均行DWI扫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序列,TR 7000 ms,TE 80 ms,b值取0 s/mm2和1000 s/mm2。11例患者行SWI扫描,采用完全速度补偿、三维梯度回波序列,TR 28 ms,TE 20 ms,层厚2.0 mm,层间距0,偏转角15°,矩阵320×256。

8例患者在常规T1WI增强扫描前行DSC-PWI检查,方法为每层首先采集5个时相后,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Gd-DTPA(用量0.2 mmol/kg,流速4 m L/s),TR 1400 ms,TE 32 ms,矩阵128×128,FOV、层数、层厚及间隔与T1WI相同,每层面采集50个时相,共获得950幅图像,扫描时间为1分17秒。其余9例患者在平扫结束后直接行T1WI增强扫描(Gd-DTPA用量0.1 mmol/kg,流速3 m L/s)。采用Siemens工作站自带perfusion软件包进行PWI后处理。

1.3 图像分析指标

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常规T1WI、T2WI信号,DWI、ADC、SWI和相位图上的病灶信号特点;在PWI后处理r CBV伪彩图上观察病灶的颜色,红、黄、蓝分别对应病灶灌注的高、等、低。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及大小

在17例患者中,有15例病灶位于侧脑室,肿瘤与孟氏孔附近的透明隔关系密切;1例病灶位于第三脑室;1例病灶位于第四脑室。肿瘤最大约6.9 cm×4.3 cm×4.0 cm,最小约1.1 cm×0.8 cm×0.7 cm。

2.2 常规MRI平扫及增强特点

(1)平扫特点:17例病灶皆为囊实性,信号不均匀,囊变多者似“蜂窝状”或“丝瓜瓤状”改变,实性成分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成分呈长T1、长T2信号(图1a、1b)。两例病灶内可见短T1出血信号。

(2)增强扫描特点:14例肿瘤实性成分呈轻到中度强化(图1c),3例呈明显强化。

2.3 DWI表现

17例患者均行DWI扫描,其中9例肿瘤实性成分呈等信号,8例呈稍高信号(图1d),囊变区呈低信号;ADC图上肿瘤实质成分呈等低信号,囊变区呈高信号(图1g)。

2.4 SWI表现

11例患者行SWI扫描,有5例可以在病灶内或周围见条状的低信号血管影;有9例可以在MIP图上见到点状及斑片状低信号(图1e),其中有7例在相位图上可见高信号,提示为肿瘤内钙化(图1f),有两例在相位图上可见低信号,与T1WI上高信号相对应,提示为肿瘤内出血。

2.5 PWI表现

8例患者行PWI扫描,经perfusion软件后处理,观察其r CBV伪彩图发现,病灶皆呈高灌注(以红-黄色为主)(图1h)。

注:a、b.T1WI和T2WI显示肿瘤呈囊实性;c.增强扫描显示肿瘤轻度强化;d.DWI显示肿瘤呈稍高信号;e.SWI图,瘤体内见条状低信号血管影和斑点状低信号影;f.相位图,提示肿瘤内见斑点状钙化(以上影像患者均为同一女性CNC患者);g.ADC图,显示肿瘤实性成分呈等低信号;h.PWI-r CBV图,显示肿瘤呈明显高灌注(以上影像来自同一男性CNC患者)。

3 讨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于1982年由Hassoun首先报道并命名,约占原发脑肿瘤的0.1%~0.5%,多见于40岁以下青壮年,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1]。CNC绝大多数位于侧脑室内前2/3处的Monro孔区,临近或附着于透明隔,亦有极少数发生于三、四脑室内。因与Monro孔关系密切,CNC常会堵塞Monro孔进而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因此临床上患者多以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颅高压症状为主。

在常规MRI图像上,CNC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囊变部分呈典型的长T1、长T2信号,囊变多不发生于肿瘤的中心,而与实性成分相间呈“蜂窝状”、“丝瓜瓤状”改变。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呈轻到中度强化,囊变区不强化,本组CNC的常规MRI表现和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

DWI是利用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来反映组织的空间结构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的组织学特征,从而对疾病性质进行判断。当病变组织内水分子弥散受限时,在DWI上会呈高信号,ADC值与DWI信号呈负指数关系,ADC值越低,代表水分子扩散越慢。本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DWI扫描,肿瘤实质成分多呈等或稍高信号,这与CNC的病理组织特征是相符的[3],CNC瘤细胞多呈团状或巢状嵌于无细胞核的神经纤维基质网中,瘤细胞组织间组织液较少,因此水分子弥散受限。

有文献报道CNC的血供较丰富,约2/3的病变内或边缘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时可见血管强化征象[4,5]。事实上SWI有着更为敏感的分辨和显示血管结构的能力,它利用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性差异和BOLD效应,在血管结构和出血的显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通过与相位图的对照,还可以对组织内出血灶和钙化灶进行鉴别。本组有11例患者进行了SWI扫描,有5例可以在病灶内或周围见条状低信号血管影;有9例可以在SWI-MIP图上见到点状及斑片状低信号,其中有7例在相位图上表现为高信号,提示为肿瘤内钙化,有2例在相位图上表现为低信号,提示为肿瘤内出血。

CNC的WHO分级虽然为II级,但病理发现肿瘤血管特别丰富,呈鹿角状相互吻合。PWI能够准确反映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6],本组17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进行了PWI扫描,观察肿瘤的r CBV图发现肿瘤皆为明显高灌注,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7],同时也印证了CNC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CNC的发病率低,因此诊断上需要同其他脑室内肿瘤相鉴别:①室管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常与侧脑室壁广基底相连,可伴囊变、钙化和出血,增强后可呈轻、中度强化,但PWI上灌注水平通常较CNC低[7];②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常发生于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多见于20岁以下青年,常为实性,囊变少见,增强后显著强化;③脉络丛乳头状瘤: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成人少见,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常无多发小囊状改变[8]。

磁共振多序列 篇6

三叉神经痛 (TN) 及面肌痉挛 (FS) 的病因较多, 临床常见病因有: (1) 桥小脑角区各种占位性病变, 如听神经鞘瘤、脑膜瘤、胆脂瘤、三叉神经瘤、囊肿等; (2) 颅底神经周围血管的压迫; (3) 脱髓鞘病变; (4) 神经根变性。尤其以前2种最为常见[1]。常规MR及CE-MR可以明确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 但血管压迫这一主要因素因常规MR显示不佳而往往被影像科医师忽略。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能更好明确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病因的MR检查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经MR检查的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52例, 其中男性23例、女性29例, 年龄14~83岁, 平均年龄为51.3岁。病程最长者16 a, 最短者3个月, 平均4.2 a。其中TN39例, 均为单侧疼痛, 右侧21例、左侧18例;FS13例, 左侧病变8例、右侧病变5例。经MR检查后, 16例TN和8例FS行肿瘤切除术, 23例TN和5例FS行微血管减压术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

1.2 MR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Magnetom Trio3T超导磁共振仪, 受检者仰卧位, 使用头颅正交线圈, 先行常规头颅T1WI及T2WI检查, 发现占位后, 行CE-MR扫描, 对于非肿瘤患者再行3D-TSE序列及3D-VIBE序列扫描。3D-TSE序列扫描参数:TR 750 ms, TE 114 ms, 层厚0.6 mm, 每容积扫描所含层数为48, 平均采集1次, 扫描视野200 mm×173 mm, 矩阵320×310, 翻转角170°, 体素0.6 mm×0.6 mm×0.6 mm。3D-VIBE序列扫描参数:TR 20 ms, TE 3.69 ms, 层厚1 mm, 每容积扫描所含层数为40, 平均采集1次, 扫描视野200 mm×200 mm, 矩阵320×320, 翻转角12.0°, 体素0.6 mm×0.6 mm×1.0 mm。定位像采用颅脑正中矢状位, 与前、后联合线平行, 做横断面三维容积扫描, 采集容积下沿至桥脑中脑下段、上沿至延髓上段。采集到的数据利用Siemens3D软件分组进行薄层MIP、min-MIP及MPR处理, 尽可能明确血管的来源, 多角度观察以显示血管与三叉神经、面神经的关系。

1.3 影像学评估

由2名有经验的MR医师随机分组阅片, 采用双盲法, 即医师在诊断占位及判断血管与三叉、面神经的关系时, 并不知道是否为患者及疼痛侧。对于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 通过轴位、矢状位、冠状位观察, 明确占位性病变与三叉神经、面神经的关系。对于非肿瘤患者, 根据三叉神经、面神经与邻近血管间关系分为无接触、可疑接触、明确接触和压迫。即神经周围无相邻血管或神经与邻近血管间存在间隙, 且间隙大于此血管直径定为无接触;神经与邻近血管间存在微小间隙, 但间隙小于此血管直径定为可疑接触;神经与邻近血管紧贴不存在间隙, 但神经未见压迹定为明确接触;神经受临近血管推压移位或有明显压迹定为压迫。2个以上断面判定相同, 即为明确结论, 其余均归入可疑接触。

1.4 统计分析

与手术结果对照, 分析磁共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釆用Kappa统计学方法对影像学诊断医师判断的神经血管关系与手术明确的神经血管关系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Kappa值 (K值) 越高表示两者之间的一致性越好。K值<0.4, 表示两者之间一致性较差;K值界于0.4~0.75间, 说明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尚可;K值>0.75, 则说明两者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

2 结果

24例患者行桥小脑角区占位切除术, 其中听神经鞘瘤13例、脑膜瘤5例、表皮样囊肿3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神经节神经胶质瘤1例。5例周围神经受压移位, 19例周围神经与肿瘤包裹粘连、受压呈薄纸样, 不宜分离。4例完整分离, 肿瘤全切, 20例留部分包膜, 行肿瘤次全切术。

28例患者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手术证实26例存在血管神经接触或压迫。其中, 1例MR影像仅显示小脑后下动脉圈绕三叉神经, 术中见岩静脉与三叉神经交叉并小脑后下动脉圈绕三叉神经;1例影像显示细小无名小动脉贴近、可疑接触三叉神经池段下方, 手术证实为异常分叉静脉从上方压迫三叉神经根部;2例影像显示无接触, 手术未发现压迫血管, 仅见三叉神经周围较多蛛网膜粘连;2例影像显示小动脉伴行可疑接触三叉神经, 术中见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出脑干处。与手术结果比较, 分别采用3D-VIBE序列和3D-TSE序列判断及综合两序列判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符合率、阳性预测值、敏感性等, 见表1。

统计学分析证明, MR影像观察的血管神经关系与经手术证实的责任血管神经关系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 (K=0.71, 95%置信区间0.56~1.00) 。

3 讨论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通常由桥小脑角区、颅底占位性病变引起, 通过常规MR及CE-MR可以明确诊断。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 目前多数学者认同微血管压迫 (microvascular compression, MVC) 学说, 该学说认为颅神经入脑干段区域是神经中枢和周围髓鞘的交接区, 对搏动及压迫十分敏感, 而此区域之外的外周神经因周围有雪旺细胞包裹而对压迫不敏感。当颅神经入脑干段长期受压, 可导致局部脱髓鞘改变, 使相邻的神经纤维接触发生“短路”, 轻微的刺激也可形成一系列冲动, 甚至传出冲动也可通过“短路”再循环传入中枢, 反复产生冲动, 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2,3,4]。病理上神经节内存在脱髓鞘改变、炎性浸润、细胞坏死等改变。电镜下显示沿神经束常有不规则的球状节细胞轴突分布, 髓鞘增厚, 轴索扭曲, 甚至断裂、消失。轴浆亦可见异常改变, 于郎飞结附近有大量线粒体堆积, 提示可能存在机械性压迫因素。

常规MRI可排除神经占位性病变, 但不能很好地显示小血管与颅底神经的关系。本研究应用3D-VIBE及3D-TSE序列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神经血管关系。

3D-VIBE及3D-TSE序列的特点。3D-VIBE序列:三维容积内插值体部检查 (three dimensional volume 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 , 属于容积扫描, 该技术采用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适于进行图像后处理, 它在缩短扫描时间的同时保持较高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力[5]。3D-TSE序列:三维快速自旋回波 (three dimensional turbo spin echo) , 又称为弛豫增强快速采集技术, 与SE序列比较, 可以明显缩短成像时间。该序列在一个脉冲激发周期内, 采集多个自旋回波, 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与SE序列T2WI质量类似的图像[6]。本研究使用3D-VIBE及3D-TSE序列综合显示三叉神经被血管压迫26例, 阳性率明显高于以往报道的3D-TOF序列[7]。

以往常用3D-TOF序列进行血管压迫性神经病变的诊断, 如三叉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动眼神经等, 文献中已有相关报道[8]。3D-TOF主要利用流入增强效应, 脑脊液呈低信号, 三叉神经、面神经呈中等信号, 动脉呈高信号, 信号对比明显。但该序列图像信噪比较差, 有些管径较小、血流方向迂曲的血管, 其信号强度并非为高信号, 而表现为与神经相似的等信号。为此, 我们选用3D-VIBE序列代替3D-TOF序列, 并与3D-TSE序列联合使用。采集后的3D数据传输到工作站, 通过MPR后处理获取平行、垂直于神经走行的斜面图像和冠状面图像。一次采集即可获得多维图像, 从而避免多次扫描造成的误差, 节省大量扫描时间。

类似T1W效果的序列采用3D-VIBE技术获得 (白血法) , 该序列图像中, 血管、神经和脑脊液呈高、中、低信号, 三者对比度良好。类似T2W效果的序列采用3D-TSE (黑血法) [9], 此类序列获得的图像空间分辨力极高, 脑脊液呈高信号, 神经呈中等信号, 血管呈低信号。在高信号脑脊液的对比下, 后两者显示极佳, 并且有利于流速较慢的小动、静脉, 颅底神经精细解剖的显示。3D-VIBE、3D-TSE序列有很好的互补性, 血管在2个序列中分别表现为高、低信号, 两者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判断神经血管关系。本研究中两者结合综合判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手术符合率均高于单独使用。

本组4例存在静脉接触的病例MRI均漏诊, 进一步说明MRI对慢血流的小静脉显示能力有限。有学者主张非增强扫描阴性的患者加做增强扫描, 可以提高检出率[10]。对于该观点因本研究增强扫描病例过少未能证实, 但通过本研究, 作者认为对于MRI未显示存在血管神经压迫的病例并不能排除其存在的可能性, 需结合临床实际综合判断。总之, 对于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病例, 在应用常规MR及CE-MR检查诊断或排除占位性病变后,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 有必要采用3D-VIBE及3D-TSE序列, 利用3DMRP、MIP、min-MIP综合判断三叉神经、面神经与相邻血管的关系。这对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综合评价及手术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Moffat D A, Durvasula V S, Stevens K, et al.Outcome following retrosig-moid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 for hemifacial spasm[J].Laryngol Oto, 2005, 119 (10) :779-783.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851-857.

[3]Erbay S H, Bhadelia R A, Ricscnburger R,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neurovascular contact on MRI and response to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intrigeminal neuralgia[J].Neuroradiology, 2006, 48 (1) :26-30.

[4]Civelek E, Cansever T, Imer M, et al.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treatment options[J].Ann Acad Med Singapore, 2005, 17 (3) :19-26.

[5]陈建华, 段青, 薛蕴菁, 等.3.0T磁共振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 8 (1) :48.

[6]李敬玉, 任庆云, 郑立冬, 等.MR自旋回波与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4) :117.

[7]陈方宏, 袁建华, 李玉梅, 等.脑干薄层3D-TOF磁共振扫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J].解剖学研究, 2011, 33 (2) :118.

[8]朱杏莉, 张永军, 庞亚卿.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3D-TOFMRA序列磁共振成像与手术结果对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9) :1 360.

[9]陆敏杰, 赵世华, 蒋世良, 等.主动脉病变MR检查的序列选择和程序优化[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11) :1 215.

磁共振多序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并经临床确诊HIE新生儿54例, 治疗前均行3.0T磁共振DWI、T1WI、T2WI、FLAIR序列检查。54例患儿中, 男29例, 女25例, 年龄1~14 d, 平均6 d, 1~7 d患儿36例, 8~14 d患儿18例。纳入标准: (1) 14 d及14 d以下新生儿, MR检查至少一个序列图像有异常; (2) 临床诊断HIE (采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新生儿组2004年在长沙修订新的HIE诊断标准) ; (3) SWI排除脑内出血灶; (4) 排除脑内弥漫性病灶患儿 (因弥漫性病变计数较困难) 。

1.2 扫描设备及扫描数据采集

1.2.1 检查设备和方法

磁共振设备为西门子3.0T Trio A Tim, 8通道头颅线圈, 患儿自然入睡或10%水合氯醛镇定入睡后检查。常规序列 (T1WI、T2WI、FLAIR) 扫描方法:层厚5 mm, 间隔1 mm, FOV220×220 mm, T1WI轴位:TR 200 ms, TE 2.46 ms, Averages 2次;T2WI轴位:TR 3500 ms, TE 93 ms, Averages 1次;FLAIR轴位:TR 7000 ms, TE 120 ms, Averages 1次。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弥散加权成像, TR 4200 ms, TE 93 ms, Averages4次, b=0, b=800, 层厚5 mm。SWI扫描方法:轴位FOV 220×160 mm, 层厚1.5 mm, 间隔0, TR27 ms, TE 20 ms, Averages 1次。

1.2.2 图像分析及数据处理

将磁共振扫描数据传输专用数据处理工作站 (ADW4.3) , 去除图像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编号) , 重新编号, 选取磁共振诊断副主任医师两名, 采用双盲法观察并记录DWI、T1WI、T2WI和FLAIR图像上病灶数目和位置。病灶判定标准:各序列图像信号异常, 对有异议的病灶经过讨论后取得一致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DWI、T1WI、T2WI和FLAIR检出病灶数之间差异性采用秩和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字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7 d患儿DWI与常规序列对缺氧缺血性损伤病灶检出结果

1~7 d组患儿36例, DWI共检出缺氧性脑损伤病灶为196个 (图1) , T1WI共检出病灶数为225个 (图2) , T2WI共检出病灶数为28个, FLAIR共检出病灶为365个。DWI、T1WI、T2WI和FLAIR病灶数, 平均秩次为FLAIR>DWI>T1病灶数>T2。各序列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0.76, P<0.05) 。磁共振各序列检出病灶情况, 见表1。

2.2 8~14 d患儿DWI与常规序列对缺氧缺血性损伤病灶检出结果

8~14 d患儿18例, DWI共检出缺氧性脑损伤病灶为70个, T1WI共检出病灶数为141个 (图3、4) , T2WI共检出病灶数为32个, FLAIR共检出病灶为214个 (图5) 。磁共振各序列比较, 各组平均秩次为FLAIR>T1病灶数>DWI>T2。各序列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6.34, P<0.05) 。病灶数磁共振各序列检出病灶情况, 见表2。

注:足月男患儿, 出生23 h, 缺氧性脑损伤早期, DWI对病灶检出较常规序列敏感;a、b分别为DWI (b值为800) 和ADC, 清楚显示缺氧性脑损伤病灶, e不能显示病灶

注:36周早产男患儿, 出生仅20 h, 少数HIE患儿出生时常规T1WI对缺氧性脑损伤检出可优于DWI, 原因为宫内窒息, 出生时缺氧性脑损伤灶已过急性期

注:足月男患儿, 9 d, 产时窒息, 缺氧性脑损伤灶一周后常规MR对病灶显示优于DWI。a未显示病灶, b、c清晰显示病灶, 且FLAIR病灶数多于T1WI, d对病灶不敏感

3 讨论

3.1 HIE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

新生儿大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1/2, 且脑血管和血管自身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 对缺氧缺血十分敏感。新生儿缺氧缺血后, 脑细胞依靠无氧酵解产生大量乳酸和

注:足月男患儿, 12 d, 产时窒息, 确诊HIE合并肺透明膜病。肺部病变可延缓缺氧性脑损伤灶修复和再次缺氧损伤。a为缺氧性脑损伤12 d DWI显示病灶仍多于常规序列, d示双肺透明膜病, 右侧气胸

注:足月儿, 5 d, 正常结构FLAIR易误诊为缺氧性脑损伤。a侧脑室前角旁白质小片高信号为正常灰质残留。b双侧皮髓质交界处正常皮质边缘显示为小片高信号

自由基产物, 导致脑细胞内水肿和细胞膜转运泵能量衰竭, 细胞毒性水肿压迫毛细血管使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4];再者, 缺氧缺血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 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轻度缺氧导致脑细胞凋亡, 重度缺氧导致脑细胞坏死, 即脑梗死, 随着病程进展, 出现胶质细胞增生。新生儿缺氧缺血还可以引起颅内和脑内出血, 病理机制为:缺氧导致脑血管通透性增高, 红细胞及血浆蛋白容易渗出, 新生的毛细血管管壁通透性高, 脆弱的毛细血管再次出现血液灌注, 将导致脑血管破裂出现颅内或脑室内出血。HIE的发生及损伤类型与新生儿脑成熟度以及围生期窒息造成低灌注的程度、持续时间相关[5,6,7,8]。

3.2 磁共振各成像技术对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诊断价值

3.2.1 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价值

DWI技术反映组织细胞内水分子的扩散受限程度, 对细胞内水肿非常敏感。DWI对1~7 d新生儿HIE, 检出病灶明显多于T1WI、T2WI, HIE脑损伤早期病理改变主要为细胞内水肿, 病灶在DWI为高信号, ADC值减低, DWI比常规MR更早、更容易检出HIE缺氧缺血性病灶, 且病灶显示更清楚, 易于诊断, 这与文献[9-12]报道一致。但是, 本组中2例出生24 h内患儿, DWI未发现病灶, 常规序列发现侧脑室旁多发缺氧性脑损伤病灶, 原因为几天前有宫内缺氧史, 胎儿在宫内缺氧造成脑损伤, 出生后脑内缺氧损伤病灶已演变胶质增生, 常规序列对胶质增生显示较好, 所以新生儿出生早期不能只重视DWI检查, 而忽视常规序列检查, 以免漏诊宫内缺氧脑损伤。Twomey等[13]研究显示, ADC图可在HIE发生后24 h内、甚至更早期显示受损的脑组织, 但是ADC值监测部位较多, 且临床应用较复杂, 多数新生儿MR检查在出生24 h以后, 所以ADC图临床应用难度较大。DWI对1周以后HIE病灶检出率不如常规序列, 8~14 d组HIE患儿缺氧性脑损伤病灶DWI多不显示或显示模糊, T1WI、FLAIR多表现为高信号, 原因为病灶细胞内水肿消失, 发生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增生、静脉扩张等, DWI敏感性降低, T1WI/FLAIR显示更清楚。研究表明缺氧性脑损伤一般DWI上的高信号持续3~5 d后消失, 表现为假阴性[14], 马得廷等[15]研究认为DWI检查最佳时间窗为4 d, DWI上的高信号持续3~5 d后消失, 1周以后表现为假阴性。但是, 这不能说明DWI对出生1周以后HIE患儿诊断意义不大, 本组中有5例8~14 d患儿缺氧性脑损伤DWI仍为清晰高信号, 且显示病灶比常规序列要多, 这部分患儿均合并严重肺部疾病, 肺部病变导致再次缺氧脑损伤脑部出现新病灶, 或者缺氧持续存在, 脑损伤细胞内水肿持续时间长, 针对8~14 d HIE患儿, DWI检查仍有较大价值, 主张对14 d以内HIE患儿DWI作为常规序列检查。

3.2.2 磁共振常规序列成像 (T1WI、T2WI、T2FLAIR) 对HIE诊断价值

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对细胞内水肿不敏感, 且新生儿脑细胞含水量多, 进一步降低常规序列对病灶显示, 对HIE早期诊断不如DWI。但是, 常规序列对脑组织坏死, 胶质细胞增生优于DWI, 病灶在T1WI、T2WI和FLAIR均为高信号。常规序列中FLAIR假阳性较高, 1~14 d患儿病灶检出数均高于其他三个序列, 对比分析后认为, 缺氧性脑损伤灶在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容易识别, 但是有些正常结构在FLAIR图像表现为小片高信号, 如皮髓质交界处脑回边缘, 双侧脑室前角旁正常残留灰质[16,17,18], 易误认为病灶, 单纯观察FLAIR像图片, 易造成过度诊断, 所以需结合其他序列确定FLAIR病灶。T1WI对HIE脑损伤胶质增生时期病灶显示较准确, 且持续时间较长[19]。T2WI序列在各个时期敏感性差, 新生儿大脑大部分未髓鞘化, 白质表现为高信号, 缺氧性脑损伤病灶多为高信号或等、稍低信号, T2WI判定细胞毒性水肿与血管源性水肿有一定困难[20]。所以MR常规序列中T1WI序列对HIE诊断优于FLAIR和T2WI, 具有较大价值, FLAIR需结合T1WI序列。T2WI对HIE病灶显示最差。

综上所述, 对出生14 d以内患儿, DWI应为常规检查序列, 这样既有利于HIE缺氧性脑损伤早期诊断, 又不会漏掉因肺部疾病影响导致缺氧性脑损伤, T1WI、FLAIR也应为HIE常规检查序列, 两者对HIE胶质增生、细胞坏死显示较好, 弥补DWI不足, 再者对宫内缺氧性脑损伤患儿诊断具有优势, 但是要注意FLAIR假阳性高, 需结合其他序列诊断。T2WI序列在各个时期敏感性很差, 但对脑和脑室出血具有优势。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 和常规序列对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 (非出血灶) 的诊断价值, 优化磁共振检查序列。方法:54例出生114 d临床确诊HIE患儿, 分17 d患儿和814 d患儿, 均行3.0T磁共振T1WI、T2WI、FLAIR、DWI扫描, 两位磁共振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并记录DWI、T1WI、T2WI和FLAIR图像病灶数目, 用秩和检验统计方法, 对比分析DWI与常规序列对病灶检出情况,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出生17 d患儿, DWI、T1WI、T2WI、FLAIR检出缺氧性脑损伤病灶分别为196、225、28、365个, 平均秩次分别为2.85、2.40、1.29、3.46, Z=60.76, P=0.000。出生814 d患儿, DWI、T1WI、T2WI、FLAIR检出缺氧性脑损伤病灶分别为70、141、32、214个, 平均秩次分别为1.86、2.89、1.50、3.75, Z=36.34, P=0.000。结论:磁共振DWI联合常规序列对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最优化的检查序列DWI、T1WI、FLAIR联合应用。

上一篇:预算编制知识下一篇: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