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

2024-11-09

磁共振检查(共11篇)

磁共振检查 篇1

0 引言

良好的就医条件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关键, 先进的设备、领先的技术是医院持续提高医疗、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可靠保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民大众健康保健意识逐渐增强, 价格昂贵、投资巨大的大型医疗设备磁共振成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科研和教学需求。患者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MR) 检查预约等待时间长达2~3周, 严重影响临床科室的床位周转率, 延误患者的诊治。为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MR检查室大量挤占科研教学时间, 这又造成科研、教学与医疗三者之间的矛盾, 长此以往, 既延误患者的治疗, 又会影响整个影像学科的发展。为解决上述矛盾, 我科自2013年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检查流程, 旨在探讨提高磁共振设备的利用效率、缩短周转率的可行性, 以便更好地为临床诊疗、科研、教学服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

1.5T GE MR 1台, 3.0T SIMENES MR 2台。

1.2 患者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与2013年10月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有记录的MR检查患者。

1.3 方法

1.3.1 合理安排检查项目

根据MR设备型号、自身优势合理安排检查项目, 具体见表1。

1.3.2 科学分配检查时间

科学分配常规部位、项目检查时间, 具体见表2。

1.3.3 科学预约, 合理安排患者检查顺序

相同项目或部位集中检查可减少线圈更换次数, 有效提高设备使用率, 缩短待机时间, 如将需要空腹的腹部检查项目集中预约安排在上午;需要增强检查的患者预约在上、下午正常上班时间, 便于处理患者过敏等突发情况。平扫患者可预约至非正常上班期间, 如晚间等。

1.3.4 改造环境, 设置磁共振候诊室

配有专职护士接待患者与家属, 询问患者既往病史、是否有MR检查的禁忌证, 并交代检查注意事项, 引导患者更衣, 以提高衔接速度, 缩短设备空置时间。

1.3.5 加强MR检查监督管理

科室明确规定:除急、危重或婴幼儿患者外, 坚决按照预约次序检查, 且所有预约患者必须在预约时间内检查完毕。从制度上杜绝加塞插队情况, 提高检查时间准点率。

2 结果

2.1 PACS统计数量

经PACS统计, 2012年10月与2013年10月MR检查患者数量及所占百分比见表3。

2.2 实施优化流程后效果

实施优化流程后效果如图1所示。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 2013年10月与2012年10月相比, 检查人数不但有明显的增长, 而且因实际检查时间与预约时间不符导致患者对科室的投诉明显下降。

3 讨论

3.1 磁共振检查工作流程优化的现实紧迫性

磁共振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已逐渐成为一项常规的影像检查手段[1], 其不足为: (1) 设备昂贵, 单次检查耗时较长 (以头颅为例, MRI扫描时间至少是CT扫描的3~5倍) ; (2) 检查前准备工作繁多, 如需询问病史, 是否安装起搏器、支架及其他金属植入物; (3) 检查过程中要求患者高度配合, 患者轻微的体位改变或呼吸运动都将造成伪影而需要重新扫描 (尤其是腹部扫描) ; (4) 不同检查部位需要更换线圈, 不恰当的预约顺序会导致线圈更换频率增加, 延长设备等待时间。因此, 在目前各医疗单位MRI检查日渐饱和的工作状态下, 如何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检查数量、缩短预约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及时的检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2 磁共振检查工作流程优化的效益

医院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是医院提升医疗和管理品质、实现资源成本最小化、改善时效、提高效益的有力方法和途径[2]。通过磁共振流程优化, 合理地调配了门诊患者与病区患者、特殊患者 (如急诊、高龄、婴幼儿患者) 的检查时间, 提高了磁共振检查的效率。磁共振流程优化还可以增强和提升科室核心竞争力与优势, 提供更加优质、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医疗设备的效益管理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先进精密医疗设备进入医院, 给医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磁共振设备价格昂贵, 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医疗设备, 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管理与使用人员的重要课题。

3.3 改造就医环境的必要性及措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就医候诊环境可以使患者心情舒畅, 有助于减少医患间冲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地进行MRI候诊区域改造, 如:安装电视机, 并配置饮水设备;设置宣传专栏, 讲解检查注意事项等;设立专门候诊台, 对患者进行指引、答疑;机房外设置LED显示屏, 滚动显示被查患者信息[4]。

3.4 强化科室管理制度, 促进优化措施实施

随着医疗保险改革以及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多数医院服务理念已经转向以患者为中心, 在转变的过程中, 很多医疗服务流程仍因循守旧, 亟待变革[5]。服务流程是和患者直接相关的流程, 这些流程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就诊体验, 因此在这些流程中, 通过医院客户关系管理 (hospital cus 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HCRM) 信息及时提醒, 可以帮助医院服务人员更加人性化地为患者提供服务。MR检查流程优化措施需要工作人员严格按照预约次序进行检查, 如果插队情形严重, 势必影响正常的预约检查, 进而影响优化措施, 故科室需要定期检查, 加强管理, 从制度上杜绝此类现象。

3.5 加强磁共振设备的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才能分工明确、职责明晰, 使管理工作更加程序化、有条不紊。管理制度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6]。医疗设备制度是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制订的, 如果管理工作跟不上, 不但不能充分发挥磁共振设备的应有作用, 而且还会影响医疗工作的质量和发展。磁共振正常运转对磁共振检查流程优化至关重要, 必须加强对磁共振设备的管理。

4 结语

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临床医学影像检查手段, 为临床诊断提供丰富诊断依据的同时也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效益[7]。合理优化磁共振检查流程, 在相同时间内可以完成更多检查, 使更多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从而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密, 罗诚.磁共振检查流程优化前后的效果比较与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2, 19 (11) :1 039-1 041.

[2]胡祖斌, 易红, 刘蔚, 等.医院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的理论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11) :729-731.

[3]许敏光, 闫伟, 夏鹏, 等.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核算及其效益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7) :122-123.

[4]张坤, 陈亚光, 单顺芳, 等.某二级医院门诊患者CT检查流程再造的思考[J].大家健康, 2013, 7 (5) :118-119.

[5]于雷, 陈晓智.医院业务流程再造探索[J].当代医学, 2012, 18 (7) :31-32.

[6]戴顺平.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浅析[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8) :118-120.

[7]孙延泉, 张连强, 季家红, 等.磁共振设备安全运行的探讨与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2) :111-112, 115.

磁共振检查 篇2

磁共振解释

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现象。其意义上较广,包含核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或称电子自旋共振。

此外,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磁共振,是指磁共振成像,其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制成的一类用于医学检查的成像设备。

磁共振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生物体组织能被电磁波谱中的短波成分如X线等穿透,但能阻挡中波成分如紫外线、红外线及短波。人体组织允许磁共振产生的长波成分如无线电波穿过,这是磁共振应用于临床的基本条件之一。

磁共振检查

核子自旋运动是磁共振成像的基础,而氢原子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处于无规律的进动状态,当人体进入强大均匀的磁体空间内,在外加静磁场作用下原来杂乱无章的氢原子核一齐按外磁场方向排列并继续进动,当立即停止外加磁场磁力后,人体内的氢原子将在相同组织相同时间下回到原状态;这称为驰豫〔RELAXATION〕而 病理状态下的人体组织驰豫时间不同,通过计算机系统采集这些信号经数字重建技术转换成图像来给临床和研究提供科学的诊断结果。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由于对软组织滑膜、血管、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和透明软骨的分辨率高,用于滑膜、血管和肌肉、筋膜的炎症、滑膜囊肿和透明软骨变性、剥脱及骨糜烂破坏与缺血性坏死、颈椎和髓核病变、膝关节半月板和 十字韧带损伤、类风湿的神经并发症及骨髓炎等的临床检查。可判定滑膜炎症的宏观状况,如滑膜体积改变时的纤维蛋白渗出的程度和范围、细胞浸润、血管增生与肉芽肿(血管翳)形成、滑膜绒毛与滑膜肥厚等关节炎的早期及其病变活动度。还可分辨肌炎、筋膜紧张、脂肪渗透和肥厚及炎症消长情况。能清楚显示颈椎脱位、脊髓压迫和脊髓扭曲状态。

注意事项

磁共振检查具有安全、无辐射、精确等优点,确保以下几点才可以进行磁共振检查:

1.体内有磁铁类物质者,如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重要器官旁有金属异物残留等,均不能做此检查,但体内植入物经手术医生确认为非磁性物体者可行磁共振检查。

2.要向技术人员说明以下情况:有无手术史;有无任何金属或磁性物质植入体内包括金属 节育环等;有无假牙、电子耳、 义眼等;有无药物过敏;有无金属异物溅入体内。

3.不要穿着带有金属物质的内衣裤,检查头、颈部的病人应在检查前一天洗头,不要擦任何护发用品。

4.检查前需脱去除内衣外的全部衣服,换上磁共振室的检查专用衣服。去除所配带的金属品如项链、耳环、手表和戒指等。除去脸上的化妆品和假牙、义眼、眼镜等物品。

5.检查前要向医生提供全部病史、检查资料及所有的X线片、CT片、以前的磁共振片等。

6.腹部(肝、脾、肾、 胰腺、 胆道、输尿管等)检查者检查前禁食4小时,并于检查前注射654-2一支。

7.磁共振泌尿系造影(MRU)者检查前口服速尿20mg。

乳腺检查需要做磁共振吗等 篇3

关于乳腺检查,有人说钼靶摄片就足够了,有人说磁共振更精确。常规乳腺检查需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吗?

上海 王女士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吴炅:磁共振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技术,对于软组织、骨的病变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在乳房疾病中,主要用于发现一些多中心的病灶,对于其他检查结果有疑问、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而原发灶不明确等情况,尤其是乳腺致密的年轻女性,进行磁共振检查可以弥补钼靶摄片的不足。其实,磁共振检查也有不足之处,如:敏感性虽高,但特异度较低,可能出现较多假阳性;对微小簇状钙化灶的敏感性不高;对所发现的病灶缺乏立体定位活检手段;检查过程较复杂,费用较高。因此,磁共振不能用于乳腺常规检查。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四上午(特需)

乙肝抗病毒怎样预防低磷软骨病

2014年9月《大众医学》有一篇文章介绍,长期使用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需警惕“低磷软骨病”。家有乙肝患者,我想了解,进行抗病毒治疗时,怎样才能预防低磷软骨病?

浙江 何先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教授尹有宽: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要预防低磷性软骨病,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首次选用抗病毒药物时,尽量选用高效低耐药的核苷酸类药物,如恩替卡韦;②老年人和以前有肾功能损害者,尽量不使用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酯;③一旦使用了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酯,应该定期检查肾功能、电解质和尿常规,这样如果发生低磷,就可以及时发现、及早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严重后果的出现。

专家门诊:周二、周三、周四上午,周五下午

宫寒女性如何食补

我从报刊上了解到,食补有助改善宫寒,但可温宫散寒的食物很多,该如何选择,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上海 许女士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王文君:宫寒食补需注意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循序渐进,从少量、单种、少次开始,有所节制,逐渐递增,不可盲目大量食入或多种同时食入,以免补益太过,反折其阳。

其次,要辨证施补,因地、因时、因人制宜。①因地制宜:南方多温暖,冬季补益方法多为平补或清补,如一般的鸡汤、姜汁老鸭汤、排骨萝卜汤以及少量的牛、羊肉即可;北方冬季多寒冷,需食入大量抗寒御冷的牛肉、羊肉、狗肉等;沿海地区地势低而多雨,多潮湿,故补益偏平补祛湿,可用玉米、芝麻、扁豆、薏米仁、南瓜、鲫鱼、虾等;平原地区多干燥,故补益偏润燥,可用枸杞子、冬虫夏草炖乌鸡、鹌鹑、麻雀肉等。②因时制宜:春天宜升补,可食用葱、韭菜、芥末、蒜、姜等升阳之品;夏季多清补或淡补,食用温补食物时可配食少量绿豆、藕、南瓜、丝瓜、茄子等;秋季宜平补,可食芝麻、核桃、枣、葡萄、桑椹、木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冬季多温补,可食较高能量的食物,如当归羊肉汤、苁蓉羊肾汤、狗肉黑豆汤、虫草胎盘、鹿胶羹等。③因人制宜:虽同为宫寒,但个人体质有差异,宫寒程度有差异,故补益应因人而异。偏气虚的体质,平素可多食一些小米、糯米、山药、大枣、鸡肉、泥鳅、刀豆、蘑菇等补气之品;偏气郁之人,平素可多食一些玫瑰花茶、葱、佛手、橙子、茴香菜、高粱、火腿等疏肝理气之品;痰湿重的人,平素可多食一些薏米仁、山药、萝卜、紫菜、洋葱、猪肉、虾,少食肥甘厚味;偏血瘀之人,平素可食一些米酒、紫菜、海带、胡萝卜、山楂、醋等活血祛瘀之品;偏血虚之人,平素可食一些猪肝、鸡血、红枣、血糯米、乌鸡等养血之品。

危重患者磁共振检查的护理对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 我院磁共振检查室共检查47例危重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16例, 年龄27~82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外伤26例, 胸腹部疾病13例, 全身多发伤8例。意识障碍患者21例。增强扫描例33例。

1.2 检查设备及方法

GE公司SEGNA 0.2T磁共振成像系统, 辅助设备:患者报警装置、对话装置、活动检查床 、约束带、衬垫、氧气枕、急救药品等, 扫描室外备有急救车、吸引器、氧气等。

1.3 护理干预方法

1.3.1 检查前护理

①做好预约预案, 危重症患者必须提前预约, 检查前了解病情, 制定抢救预案。②经治医生陪同, 危重患者专科情况复杂, 进行MRI检查时必须由经治医生陪同[1]。③明确禁忌证, 检查前应严格向患者家属交代和询问MRI检查禁忌证情况, 如是否带有金属制品、起搏器、体内钢板、假体、血管夹、义齿、避孕环等, 特殊部位检查是否需要禁食水等[2]。④严格评估病情, 检查前需监测生命体征, 评估一般情况各系统情况做好记录, 与经治医师做好沟通。⑤ 详细交代意外情况, 检查前向经治医师及患者家属交代检查中可能出现的造影剂过敏危象、病情变化加重等情况;⑥维护静脉通道, 危重患者维持静脉通道尤为重要, 确保通道如常, 尤其移动止扫描孔, 且空间狭小, 易引起静脉通道的打折封闭。⑦消除恐惧心理, 向患者提前交代检查原理及过程, 说清无损伤及检查时间, 解释好噪音情况。⑧摆好安全体位, MRI扫描时间较长,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摆好恰当舒适的体位对于危重患者尤为重要。而且在移动患者和摆放患者时, 一定要由医生、护士和专业护工协作摆好安全体位, 系好安全束带。⑨适当合理用药, 对于烦躁的患者, 经心理干预无效时, 可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1.3.2 检查中护理

①全程密切观察, 对患者的观察包括透过观察窗观察患者情况, 以及通过对话器与患者进行交流。若发现增强扫描患者出现皮疹、寒战、发热等过敏反应, 应立即停止扫描, 及时处置。②保持呼吸道通道通常, 确保呼吸道通畅, 适当氧气袋吸氧。③做好保暖, 应常规准备毯子、被褥, 危重患者极易出现体温调节失常。④确保体位安全, 许多危重患者会出现躁动不安, 此时极易从检查床跌落, 应时刻观察, 必要时给予镇静处理。⑤管理静脉通道, 防止漏渗及滑脱。⑥优化扫描序列, 尽量缩短扫描时间[1]。

1.3.3 检查后护理

①安全搬动, MRI检查结束后仍应稳妥搬动患者, 防止加重病情。 ②稳定观察, 对患者的观察要贯穿整个检查的始终。检查结束后不应该立即回临床科室, 应该先稍事稳定观察, 尤其是进行强化扫描的患者, 更应该观察10 min~20 min, 防止出现过敏反映。③交代检查情况, 向经治医生及家属交代检查情况, 以及迟发过敏反应的症状。

2 结果

47例危重患者经综合护理, 在MRI扫描过程中均未出现病情急剧变化, 其中有3例虽经镇静仍无法配合而成像效果不佳, 其余顺利完成成像。

3 讨论

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可能造成危重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由于磁共振检查具有磁力吸引、检查孔封闭、扫描时间长等特点, 造成了一些可能影响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针对磁共振检查的特点, 为了尽量克服危重患者危险因素, 我们设计一整套综合护理方案, 强调了护理责任的落实, 提前做好心理护理、设备环境准备、联系经治医师、严密观测变化,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磁共振检查具有其特殊性, 以至于危重患者在进行检查中会存在相应的病情急剧变化的风险。因此, 在危重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前、扫描中、扫描后, 我们护理人员有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制定全程方案, 保障危重患者顺利高质量的完成磁共振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磁共振检查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47例进行磁共振检查的危重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47例危重患者经综合护理, 在MRI扫描过程中均未出现病情急剧变化, 其中有3例虽经镇静仍无法配合而成像效果不佳, 其余顺利完成成像。结论 对进行磁共振检查的危重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防止患者病情在检查过程中急剧变化, 帮助患者顺利完成磁共振检查。

关键词:磁共振检查,危重患者,护理

参考文献

磁共振检查 篇5

1.下列情况的患者及家属,禁止进入检查室,禁止进行检查和陪伴患者检查:●体内已植入或留有任何金属物品(如:眼球内金属异物、血管结扎银夹等);●体内或体表安装有任何电子装置者(如:心脏起搏器、生物刺激器等);●体内或体表含有其他不明材质的物品者(如:假牙、节育环、化妆品、护发

剂等);

●病情危急需立即抢救者,但不能自主配合、不能保持安静不动者;●3个月内的妊娠妇女;

●有严重幽闭恐惧症者;

●核素检查(ECT)后3日内不宜做MRI检查,请合理安排好检查顺序。

2.有手术史者,必须如实告知,有无将金属或电子物品及其他材质的物品留

在体内。

3.病人及陪伴病人家属,不得将金属物品、电子产品、磁卡、存折、工资本等及有化学腐蚀性、潮湿、易燃易爆物品等及其他不明材质的物品带入检查室。4.MRI检查时间较长,所处的环境较幽暗、噪声较大,要有思想准备,不要急躁、害怕,要耐心配合检查;检查过程中切勿移动身体,并配合医生的口令做好吸气和闭气动作。

5.检查前需请病员和家属认真、详实填写《磁共振检查禁忌及注意事项》单,并要求家属或病员签字确认,以保证安全。

6.患者及家属不能带入检查室的贵重物品,请自理负责保管。

7.患者请带以往就医资料及影像检查资料,以参考对照。

8.MR预约及检查地点:磁共振室

磁共振检查 篇6

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医学检查中常用的检查手段。于其具有无创伤、无辐射、图像清晰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诊断中。但是,由于MRI检查的特点,患者需要在封闭的仪器内接受检查,由此也引发了紧张、焦虑、恐惧等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MRI检查的效果。心理干预技术能够为上述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和认知疗法对MRI检查中的多种心理问题具有较好的效果。恰当使用心理干预技术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保证了MRI检查的顺利进行。

磁共振检查概述

MRI是一种先进的无创性的安全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具有自旋运动的特点,通过射频脉冲对原子核的自旋进行干扰,进而通过计算产生影像信号。MRI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能对骨骼、软组织结构等进行清晰的呈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MRI具有无放射性危害,对于各类人群尤其是不适合进行射线检查的婴儿、儿童、孕妇、老人等群体而言MRI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因此,MRI是临床中常用的检查方法。

但MRI检查也有其弱点,如扫描时间较长、检查空间封闭、机器噪声大,患者的自身运动会产生运动伪影以及由于MRI的成像需要的高磁场的磁体等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对于MRI检查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却没有有效的检查方法,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MRI检查的进行。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探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MRI检查中的各类问题,并给出有效可行的建议。

磁共振检查中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身体的老化,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在减弱。有一部分老年病人由于自身的经历较多,很容易产生过多的联想,增加自己的思想负担。而在封闭黑暗的检查空间内,伴随着较大的噪声,势必又使老年人受到惊吓。另外,长时间的扫描也使老年人的体力消耗较大,进而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问题。

儿童:由于MRI检查无痛、无创伤、无辐射和可重复检查等诸多优点,是对儿童进行精确检查时的首选。但儿童的自制力较差,认知能力发展的还不是十分充分,对检查的恐惧害怕尤其严重,极易产生分离焦虑,严重的时候还会引起儿童的哭闹而使检查中断。

孕妇:胎儿的MRI检查作为一种产前检查,由于其分辨率高,尤其是MRI检查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检查更加精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但是在检查中,孕妇自身的妊高症、胎动也会影响检查效果,孕妇长时间的仰卧会出现胸闷、心跳加快等症状。为了避免呼吸引起的伪影,孕妇在检查中还需要屏气,这又会引起胎儿的暂时性缺氧,增加胎动。胎动的增加又会引起孕妇的紧张加重。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孕妇在检查中的紧张情绪引起了自身和胎儿的不适,影响了检查效果[1]

特殊疾病患者:特殊疾病患者因为疾病带给他们心理上的改变也会给MRI检查带来一定的麻烦。首先,对于疼痛病患者,身体的疼痛会加重患者在机器内的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对癌症患者,一般将自己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极度沮丧、恐惧,不敢接受MRI检查,对医生产生敌对心理,拒绝配合检查。

增强检查患者:增强扫描中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检查前的打针,这使本来就对检查心存恐惧的患者又加剧了心理负担。因为,当患者知道还要打针时心理可能会对自己的病情做出更加严重的判断。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加重加强针剂产生的不良反应,产生头晕、头痛的症状。这时医生就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讲解打强化针的目的,说明这种针剂的无害性,极少会产生不良反应[2]

磁共振检查中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幽闭恐惧症:幽闭恐惧症是指患者在进入比较封闭的检查室时会产生头晕、烦躁、呼吸不畅、出汗等一系列躯体症状,同时伴有内心的紧张、焦虑、恐惧和害怕,这类恐惧症的发病与患者的成长环境、遗传、人格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在治疗上一般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类。在病情不严重的情况下心理治疗应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等[3]

抑郁:在MRI检查中,抑郁的影响主要是患者不配合医生的检查,比如,医生告知患者在检查中需要保持不动,而患者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自身的抑郁沮丧中,在检查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医生的嘱咐。有些患者可能直接拒绝医生的检查建议,最后自己沉浸在对疾病的绝望中。

磁共振检查中可用的心理干预技术

放松训练:放松疗法是针对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比较有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对处理MRI检查中的心理问题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靠的临床效果。

在MRI检查中鼓励患者进行慢速而深沉的呼吸,以使身体上不同部位的肌肉放松,同时可以在检查中给予患者一定的暗示:检查很简单,时间很短暂等,鼓励患者在检查中回忆一些美好的事情和经历。也可以让家属陪同或者播放一些患者喜爱的音乐,并打开扫描孔中的灯,使患者的心情舒畅,空间感增加,对于有头痛、头晕症状的患者进行适量的吸氧也是輔助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

系统脱敏:系统脱敏法是治疗幽闭恐惧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采用这一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前,首选需要对患者的恐惧等级进行阶梯化的区分。这种疗法主要是诱导患者自己逐渐暴露于引起心理问题的环境中,经过多次反复使患者对这些刺激逐渐降低敏感度以达到治疗的效果。通过系统脱敏法,患者可以逐渐的减弱自己的恐惧感,最后使症状完全消失,但是这种方法也有治疗时间长的缺陷。在MRI检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情况实行快速脱敏法,即采用实际的事物替代想象,让患者对实际的物体逐渐失去了恐惧等。

认知疗法:认知疗法也是在处理MRI检查中的心理问题上比较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采用认知疗法时,患者应以成人且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为宜。患者由于身患疾病,在医院的压力本来就比较大,面对未知结果的检查难免产生担忧。因此,在检查前需要向患者说明MRI检查是为医生提供更精确的诊断依据才进行的。通过检查前的解释说明使患者消除对MRI检查的恐惧,并对检查中的噪声等问题有一个心理准备。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MRI检查是一种无痛的检查,不要让患者将以往疾病治疗中的痛苦转移到MRI检查中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讨论

本文系统整理了MRI检查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疾病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给出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常见方法和技术。研究为MRI检查中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系统、详细的总结,并能够为解决MRI检查中的心理问题提供全面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慧华.孕妇磁共振检查的心理疏导及护理[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8):1240-1242.

2郭小莽.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护理.医学信息,2007,20(10):1859-1860.

护理干预对磁共振检查的效果观察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需行磁共振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15~76岁,平均年龄(57.32±4.44)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3例,高中(中专)22例,初中15例,小学及以下10例。排除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者,认知、听力障碍者,资料不全者,患有幽闭症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存在较高的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如常规体位护理、检测室环境护理、常规配合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心理护理。检查前积极与患者交流,向其讲解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说明检查时间较长,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掌握患者心理变化特点,耐心解答问题,倾听其主诉,给予患者最大的支持与鼓励。护理过程中,通过肢体、面部表情等向患者传达安慰和尊重,分散其注意力,放松心态,缓解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以积极平静的心态接受检查。(2)认知干预。MR检查前,护理人员结合患者文化程度、性格喜好等,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病因、症状、MR检查的目的、检查中可能造成的不适感等,使患者对疾病本身有个大致了解。同时向患者介绍磁共振检查原理、检查技术的先进性、注意事项等,使其了解MR检查的必要性,提高检查配合度,确保MR检查顺利完成。(3)环境护理。在MR检查1 h前,护理人员可带来患者熟悉检测室的环境,向其说明检查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噪音,尽可能减少检查中不适感;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耳机,头部进入狭小空间时需紧闭双眼[1],可明显改善负面心理情绪,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

1.3评价指标: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完成检查的时间,统计一次性检查成功患者例数。不良心理反应判定:护理人员在检查前后5 min内与患者进行交谈,同时测定1 min脉搏,检查前后脉搏差<10次/分钟为正常;脉搏差为10~20次/分钟为紧张;脉搏差每分钟20次以上为恐惧,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紧张+恐惧)/总例数×100%[2]。

1.4统计学处理:收集整理本组实验数据,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计量资料以(x-±s)描述,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经χ2和t检验,全部数据均由统计学软件SPSS19.0作处理分析,在P<0.05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完成时间及一次性完成检查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完成磁共振检查时间为(15.98±4.01)min,对照组患者完成检查时间为(18.23±5.93)min。两组患者磁共振检查完成时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2.1869,P=0.0391)。观察组患者一次性完成检查成功率86.67%(26/30),对照组患者一次性完成检查成功率为56.67%(17/30),观察组一次性完成检查成功率较对照组更高(χ2=22.1630,P=0.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出现恐惧0例,紧张7例,正常23例,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为23.33%(7/30)。对照组患者出现3例恐惧,13例紧张,14例正常,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为53.33%(16/30)。对照组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χ2=19.0371,P=0.0000)。

3讨论

近年来,我国临床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磁共振(MR)检查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是一种较为安全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所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特点,及无骨骼伪影干预、血管流空效应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肌肉骨骼、中枢神经系统、五官科、胸部、腹部等疾病诊断中[3],在各类影像学检查技术中凸显了明显的优势。但磁共振检查扫描时信号采集慢、噪音大、易产生运动伪影,长时间限制患者活动,多数患者无法耐受,易产生焦虑、担忧、恐惧等不良情绪,检查配合度较差,无法确保MR检查顺利进行。

本组对接受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查完成时间显著缩短,同时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积极平静的心态接受检查,进而缩短检查完成时间,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与曾小红等在护理干预对磁共振检查效果的影响分析中的研究报道一致。由于患者生理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加上环境的改变和医疗器械的噪音,在行MR检查时,应产生惧怕、担忧、紧张等情绪,进而影响图像扫描结果和检查顺利进行。加强MR检查时护理干预,做好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检查配合度,做好认知干预,使患者认识到MR检查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做好缓解护理,消除环境陌生感,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进而确保各项检查工作顺利完成。综上所述,在磁共振检查中,加强心理、认知、环境干预,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檀立慧,李海渊,于佳丽,等.心理护理干预对幽闭恐惧症患者行磁共振检查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6):4093-4094.

[2]谷艳华.老年患者磁共振检查前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1):116-117.

磁共振检查 篇8

关键词:胆道闭锁,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

许多学者[1,2,3,4,5,6,7,8]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领域里探讨了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的诊断方法。目前,在检查方法上虽已有了明显进步,但其可靠性仍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仪器性能、操作医生的经验及患儿胆道闭锁的类型等均可影响影像学诊断本病的正确率。本文回顾性对比分析了胆道闭锁的超声图像与磁共振检查(MRI)结果,探讨其诊断价值,以利于提高胆道闭锁的正确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22例疑似胆道闭锁患儿,其中经手术证实16例、肝穿证实2例及腹腔镜证实3例,1例为先天性胆管发育不良。男性7例,女性15例。年龄24~122 d。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1.2.1 超声

采用Kretz公司Voluson730D三维彩色超声显像仪和东软公司NAS-1000彩色超声诊断仪。凸阵和线阵探头频率分别为3.5~5.5和7.5~10.0 MHz。检查前禁食3~4 h,哭闹不止者,需用镇静剂。观察并记录肝门部有无高回声斑块影像、肝脏大小、表面光滑与否、内部回声、胆囊有无、大小及形态,分别测定空腹胆囊及餐后1、2及3 h胆囊,动态观察胆囊进食前后大小变化,了解胆囊收缩功能。肝纤维化分期分为:S0~S4[9]。

1.2.2 MRI

采用Elscint公司生产的2.0 T Prestige MRI机,体线圈。患儿取仰卧位,先扫横断面SE序列T1WI和FSE序列T2WI。然后扫冠状面FSE序列重T2WI,扫描参数为:TR 7 000~11 000 ms,TE90~120 ms,回波链长10~16,视野20~25 cm,矩阵256×(320~342),层厚3 mm,无层间隔,采集2次。扫描过程中加用呼吸门控。冠状面原始图像在工作站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进行重建。

2 结果

2.1 BA的超声检查及磁共振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BA,包括以肝门部纤维斑块影像为诊断标准和非肝门部纤维斑块影像为诊断标准者,敏感率仅为64%(14/22),然而,结合胆囊大小、形态及收缩功能测定后,敏感率高达92%(12/13),特异性100%。磁共振检查BA以未见到完整的肝外胆道为诊断标准,敏感率达75%(12/16),特异性亦为100%,见附表。

2.2 超声检查

21例BA中,在超声检查未掌握肝门部纤维斑块声像图时诊断率仅为17%(1/6),掌握肝门部纤维斑块声像图后,诊断率明显提高,15例BA中发现肝门部纤维斑块(图1)12例,厚径0.25~0.82 cm,诊断率为80%(12/15)。漏诊3例,均因超声检查无肝门部纤维斑块影像显示,经手术证实无纤维斑块形成。

多数患儿(14例)胆囊表现为发育不良,囊腔小,张力低,形态不规整,囊壁厚薄不均(图2);胆囊缺如4例;胆囊无囊腔,呈条索状高回声1例。13例进行了胆囊功能测定,餐后胆囊无明显收缩,结合胆囊瘪小、发育不良和肝门部的纤维块影像,胆道闭锁诊断率达92%(12/13)。2例左右肝管及胆总管上段扩张,胆囊大小接近正常,但1例没有测定胆囊收缩功能,误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另1例进行了胆囊收缩功能测定,餐后胆囊无收缩而得以诊断为BA,该2例均被磁共振检查误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胆管发育不良1例因未发现纤维斑块及胆囊收缩良好而排除BA,但未能作出胆管发育不良诊断,而磁共振检查误诊为胆道闭锁。

21例BA患儿肝脏普遍增大,肋下长2.0~4.0cm,实质回声增强、粗糙,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2.3 MRI检查

22例疑似胆道闭锁患者中,14例进行了磁共振检查。11例患者无论是在冠状面重T2WI的原始图像还是在MIP重建图像上,均未见到完整的肝外胆道,见图3。3例在冠状面T2WI上可见肝门部局限性的三角形高信号影。7例门静脉周围增宽,肝门部出现条索状长T2信号。8例肝内胆管稀疏、纤细,3例肝内胆管轻度扩张。10例为小胆囊(胆囊长径<1.5 cm),2例胆囊大小正常,2例胆囊未显示。患儿的肝、脾体积均增大,但信号无明显异常。2例因肝内外胆管扩张而误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先天性胆管发育不良误诊为胆道闭锁。仅1例肝脏形态改变可疑为肝硬化,其余患儿的肝、脾体积均增大,但信号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BA是婴儿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上与婴儿肝炎的临床表现类似,两者较难鉴别,但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寻找一种安全、简便、及时而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一直是小儿内外科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早期诊断和防止胆管进行性纤维化是改善BA预后的关键,如果超过12周,胆汁性肝硬化难以逆转。因此,胆道闭锁的及时、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CHOI等[10,11,12,13,14,15,16]提出,应用超声检查可以显示BA独有的肝门区纤维块影像,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声像图改变。这一特征性表现是超声诊断BA的可靠依据,婴儿肝炎及其他肝胆疾病都无此现象,如它能被超声检查显示,将成为诊断BA的直接和特异的证据。本组中根据纤维斑块影像,超声正确诊断率为80%(12/15),漏诊3例,但是结合胆囊瘪小、形态不规整、收缩不良等征象后,BA诊断率大大提高,达92%(12/13),漏诊1例。回顾性分析漏诊原因,是由于未发现纤维斑块影像而缺乏诊断信心,这提示,虽然肝门部纤维斑块是胆道闭锁具有特异性的改变,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诊断标准,不能过于强调它的存在与否而忽视肝脏、胆囊等BA重要的间接变化而造成漏诊。

通过胆囊收缩功能测定,笔者将1例因磁共振误诊为胆道闭锁的先天性胆管发育不良患儿排除了BA的诊断,后来经过术中胆道冲洗治疗好转。当BA患儿出现胆总管囊状扩张时,极易误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本组中磁共振检查误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例,超声检查误诊1例,另1例虽然胆囊大小、形态接近正常,通过胆囊收缩功能测定排除了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而诊断为BA,并经手术证实。MRI不便于胆囊收缩功能测定,难以动态显示胆囊收缩情况。

本组14例MRI检查都能见到肝增大这一征象,但仅1例疑为肝硬化,其余患儿肝实质信号在T1WI和T2WI均无明显异常,而超声检查发现全部患儿肝脏增大,肝实质回声出现不同程度粗糙、增强,且与肝纤维化呈正比。

MRI多方位观察均见不到明显的肝外胆道,或能见到肝外胆道但不连续,这是BA的直接征象,同时能够显示肝内胆管或轻度扩张、断续显影,这一点明显优于超声检查。因为超声检查难以显示肝内Ⅱ级以上胆管以及肝外胆管完整全貌。肝门区纤维块影像不作为MRI的重要诊断指标。MRI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主要根据形态学特征判断是否存在BA,对含液体成分的结构具有很高的敏感性。NORTON等[17,18,19,20]的一组资料显示,MRI诊断BA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达77%。如果肝外胆道能完整地显示,则可以排除BA。由于MRI要求胆道内有一定量的液体才能产生信号,因此受到胆汁分泌的影响。当胆汁分泌不足或胆道发育不良狭窄时,容易误诊为BA。

磁共振检查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至2011年6月本院神经外科临床检查中须行头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58例, 其中, 男31例, 女27例;年龄最小14岁, 最大75岁, 平均56.21岁;颅脑损伤24例, 脑血管病21例, 脑肿瘤13例。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磁共振检查中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认知干预、环境干预、心理干预等干预护理, 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 认知干预:患者在做磁共振检查前, 护士向患者讲明其所患疾病、需要的相关检查及检查过程中所带来的不适感等, 让患者对所患疾病本身有个基本认识;护士还要向患者介绍磁共振检查的原理、安全性及注意事项等, 让患者了解磁共振检查的先进性和必要性。 (2) 环境干预:在磁共振检查前1h左右, 护士带领患者到磁共振室熟悉环境, 鼓励患者适应机器发出的噪声和检查床上方磁体内的狭小空间, 教会患者进入机房时正确使用耳机, 头部进入狭小空间时闭上双眼等来缓解自身的恐惧。 (3) 心理干预:患者在做磁共振检查中, 护士结合不同年龄的患者, 用肢体语言消除患者的负性心理,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使患者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1.3 不良心理反应的评定标准

专职护士在患者检查前后5min内与其交谈, 同时数1min脉搏, 比较检查前后患者的脉搏变化, 脉搏差≥20/min者为恐惧, 脉搏差在10~19次/min者为紧张, 脉搏差<10次/min者为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 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完成检查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完成检查的时间为 (18.00±5.23) min, 干预组完成检查的时间为 (16.13±5.11) min, 干预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一次性完成检查的成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一次性完成检查17例 (58.62%) , 干预组一次性完成检查25例 (86.21%)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不良心理反应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为62.07%, 干预组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为20.69%,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磁共振已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用途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检查存在检查时间长、检查过程要求严格制动等特点。由于患者躯体疾病、环境改变和对医疗器械的恐惧心理等, 在接受检查时往往出现胆怯、害怕甚至拒绝和反抗等心理反应, 从而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及扫描图像的效果。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对患者给予及时的鼓励, 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 从而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各项指令性动作。张艺等[2]研究表明, 提高患者对磁共振检查的认知度, 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减轻患者在磁共振检查时的负性心理有明显帮助。本文笔者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认知干预后, 患者能充分认识到磁共振检查不仅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或增加疾病, 而且还能看清自己脑内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为治疗提供依据, 促进早期康复。

磁共振检查室空旷, 扫描口狭长, 扫描时射频明显的震动声, 检查时头部置于磁体扫描孔内, 看不到孔外等均会引起患者恐惧、焦虑, 过多的医疗恐惧可降低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3,4]。因此, 在检查前护士应陪患者到磁共振室熟悉环境, 鼓励患者适应机器发出的噪声和检查床上方磁体内的狭小空间, 教会患者进入机房时正确使用耳机, 头部进入狭小空间时闭上双眼等来缓解自身的恐惧, 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从而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磁共振检查[5,6]。

此外, 患者在做磁共振检查中, 护士应结合不同年龄的患者, 用肢体语言消除患者的负性心理,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使患者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7]。本文笔者运用干预护理及常规护理做对比, 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完成检查的时间为 (18.00±5.23) min, 干预组完成检查的时间为 (16.13±5.11) min, 干预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一次性完成检查17例 (58.62%) , 干预组一次性完成检查25例 (86.21%)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为62.07%, 干预组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为20.69%,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护理人员从认知干预、环境干预、心理干预三方面对干预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可以减轻其负性心理, 达到有效制动的效果, 从而提高一次性完成检查的成功率,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磁共振检查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1年6月本院神经外科临床检查中须行头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58例, 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 对照组磁共振检查中采用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认知干预、环境干预、心理干预等干预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完成检查的时间、一次性完成检查的成功率和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完成检查的时间为 (18.00±5.23) min, 干预组完成检查的时间为 (16.13±5.11) min, 干预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一次性完成检查17例 (58.62%) , 干预组一次性完成检查25例 (86.21%)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为62.07%, 干预组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为20.69%,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缩短患者检查时间, 提高患者头部磁共振检查的成功率, 减轻检查时的不良心理反应,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值得磁共振检查时临床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磁共振检查,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高元桂.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3:58.

[2]张艺, 梁宇霆, 马大庆, 等.磁共振检查时心理状态及其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 (4) :284.

[3]肖根秀.门诊注射室护士与病人沟通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5) :381-382.

[4]高淑平, 王冠, 张慧琴.护理干预对儿童头部磁共振检查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1) :140.

[5]寿晓燕.小儿磁共振检查的护理干预[J].临床护理, 2004, 24 (10) :64.

[6]李云.护理干预对幽闭恐惧症患者在磁共振检查中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7) :74.

磁共振检查 篇10

关键词:流动补偿技术,流动伪影,磁共振成像

0 引言

众所周知,磁共振检查无辐射、无创伤、安全、准确,尤其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但是,作为常规的磁共振颅脑检查,我们常会发现在磁共振颅脑检查时尤其是在增强后轴位影像的小脑层面常有一条条带状伪影,尤其是在小脑部位存在病变时,这种条带状伪影会严重干扰我们的正常诊断,如果能通过某种方法去掉这种条带状伪影,将会大大提高颅脑尤其是小脑层面诊断的正确率[1]。本文目的就是试图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去掉这种条带状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MRI设备与线圈选择

GE公司的GE Signa Twinspeed 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仪,线圈选用8通道正交相控阵头颅线圈。

1.2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5月来我院行磁共振颅脑平扫与增强检查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80岁,平均年龄40岁。

1.3 扫描方法及扫描序

所有患者均行平扫与增强的颅脑轴位T1检查,扫描序列均采用无流动补偿的常规扫描序列及带有流动补偿技术的改进序列进行分别扫描,具体扫描参数见表1。

1.4 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

请3名有多年磁共振诊断经验的诊断医生对获得的图像采用目测法根据以下标准进行综合评分[2](出现分歧时商讨解决):(1)图像伪影:0=无伪影,1=可疑伪影,2=有伪影但不影响诊断,3=有伪影且影响诊断。(2)图像质量:0=图像质量差,1=图像质量一般,2=图像质量好,3=图像质量优良。

2 统计学分析

对30名患者的图像评分结果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来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SPS 11.5统计学软件包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位磁共振诊断医生的综合评分结果见表2。从对评分结果的统计学分析可知,平扫时常规扫描序列与带有流动补偿的改进序列无论是在图像伪影(P=0.397>0.05)还是图像质量(P=0.165>0.05)方面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增强后常规扫描序列与带有流动补偿的改进序列无论是在图像伪影(P=0.000<0.05)还是图像质量(P=0.000<0.05)方面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不同扫描方法获得的图像对比如图1、图2所示。

4 讨论

对于常规颅脑磁共振平扫的轴位图像,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有无流动补偿对图像无论是在图像伪影或是图像质量方面都影响不大,两者没有明显区别。但是,增强后扫描时带有流动补偿技术的扫描序列无论是在图像伪影或是图像质量方面都明显优于常规的序列[3]。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平扫时小脑层面处的流动效应微弱并不是太明显,常规序列足够满足诊断需要且基本看不到流动伪影,但是增强后由于血液里、脑脊液有了造影剂因而放大了血流、脑脊液的流动伪影效应,因而常规扫描序列明显能看到小脑层面有条带状流动伪影产生,这时如加上流动补偿技术图像会明显改善[4]。

那么流动伪影是怎么形成的呢?以自旋回波(spin echo,SE)为例,众所周知,其序列结构为先发射一个90°激发脉冲,之后到某个特定时刻(Ti)再发射一个180°聚焦脉冲,然后再过一个Ti时刻立即采集回波信号即完成了一个SE序列的采集。由于180°聚焦脉冲前后的读出梯度场是对称的,作用面积正好相互抵消,对于静止的组织来说没有累积的相位偏移,但是对于像脑脊液、血液之类的流动液体由于其时刻流动性,180°聚焦脉冲前后流动的质子位置肯定发生了变化,因而会存在相位偏移导致相位错位,最后经傅里叶转换时就会在相位编码方向上形成错误的位置信息,即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流动伪影[5,6]。流动补偿(flow compensation,FC)技术实际上就是一项利用特殊的梯度场组合来降低或消除流体流动伪影的技术,其原理在于通过多次不同面积的正、反向梯度的变换使各种流体的相位偏移最终接近于零的读出梯度的组合,使其既能达到信号读出的目的又能减轻或消除流动伪影的目的[5]。

总之,常规颅脑磁共振检查中,平扫时流动补偿技术对改善图像质量方面意义不大,但是,若增强检查时一定要加上流动补偿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减弱甚至消除血液、脑脊液等流动液体的流动伪影的干扰,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提高诊断精度[7]。

参考文献

[1]丁建荣,樊树峰,潘璟琍,等.参数选择对磁共振T2-FLAIR像中脑脊液高信号伪影的影响[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3):228-230.

[2]顾海峰,郑玲,李林.磁共振短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93-97.

[3]Bieri O,Scheffler K,et al.Flow compensation in balanced SSFPsequences[J].Magn Reson Med,2005,54(4):901-907.

[4]朱明旺,戴建平,李少武,等.MR流动补偿技术在诊断颅内巨大动脉瘤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16-18.

[5]杨正汉,冯逢,正霄英.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85-195.

[6]Shi K,Low R,Hwang K P,et al.Flow compensation for the fast spinecho triple-echo Dixon sequence[J].Magn Reson Imaging,2011,29(2):293-299.

磁共振检查 篇11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乳腺,动态增强,DWI,MRS

乳腺癌是一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在欧洲、北美等国家,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在有些地方已成为女性首位或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的影像学检查在乳腺癌的早期检出和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传统的触诊、钼靶X线摄影及B超一直是主要的检查方法,但有一定局限性。MRI以其软组织分辨率高的优势,成为乳腺影像学检查的一项重要手段。MRI具有极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无射线辐射等特点,非常适合乳腺的影像检查,在某些方面可突破乳腺X线和B超检查的局限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专用乳腺线圈、磁共振对比剂及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应用,乳腺MR图像及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乳腺MRI检查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乳腺癌分期、治疗后随访以及评估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面,同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较可获得更多和更准确的信息,并且在某些方面有着X线和B超检查不能替代的作用。

1. 乳腺MRI检查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乳腺MRI检查应在磁场非常均匀的高场设备(1.5T及1.5T以上)进行,尽管有应用低场MR设备进行乳腺检查的报道,但有若干因素可能影响图像质量。(2)必须采用专用乳腺线圈。(3)除常规平扫检查外,需要静脉注射对比剂做动态增强检查。(4)采用三维梯度回波成像技术采集数据时,应尽可能平衡高空间分辩率和高时间分辩率两方面的要求。(5)应用MRI设备的后处理功能进行多平面重组和容积重组。(6)乳腺MRI最佳检查时间:一般正常女性月经周期第7~14天;已绝经的妇女无特殊要求。

2. 乳腺MRI检查的摆位

患者定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患者着宽松的衣装,俯卧位双乳自然下垂于乳腺线圈内,前额低至线圈之下以保证上胸部贴紧线圈;胸骨置于线圈的中线,使两侧乳房对称;乳头与水平面垂直,避免皮肤皱褶;双臂或一侧手臂位于头的前方。

3. 扫描序列和层面选择

3.1 乳腺MRI平扫检查

在乳腺MRI检查中,常用系列包括自旋回波系列、快速自旋回波系列和梯度回波系列。乳腺MRI平扫检查通常采用T1WI和T2WI,观察乳腺的解剖结构。T1WI可以观察乳腺脂肪和腺体的分布情况,而T2WI能较好地识别液体成分,如囊肿和扩张的导管。T2WI多采用脂肪抑制技术。单纯的乳腺MRI平扫检查仅能对囊、实性病变做出可靠诊断,在进一步定性方面应常规行MRI动态增强检查。

3.2 乳腺MRI动态增强检查

动态增强检查多采用三维快速成像技术,进行薄层(小于3mm)无间距扫描,使所有扫描层面同时激励,并在短时间内对所有层面进行信号测量和采集。行任意角度和方位图像重组,获得较高的信噪比,因而遗漏病灶的几率大为减少。MRI增强常用的对比剂为Gd-DTPA,使用剂量为0.1~0.2mmol/kg,一般采用静脉内团注,在注射对比剂后采用快速梯度回波T1WI连续扫描多个不同时相。一般连续扫描大约6~12分钟,获得6~10个时相的动态图像。

根据设备性能,可并用或不并用脂肪抑制技术。为了避免高信号的脂肪组织掩盖强化的病变高信号,脂肪抑制技术在检查中非常必要。应用脂肪抑制技术可使脂肪组织在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正常腺体显示为中等信号,这对异常病变的检出或增强扫描时的强化病灶的显示较为敏感,特别是对较大的脂肪型乳腺更有价值。如所用设备不适合进行脂肪抑制成像技术,则须要对增强前后图像进行减影,以使强化病灶更加明显。

3.3 DWI和MRS检查

如所用MRI检查设备的硬件和软件允许,可进行乳腺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MR波谱成像(MRS)检查。DWI一般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1H-MRS检查多采用PRESS技术,选取体素时要最大范围包含病灶,同时尽可能避开周围脂肪组织。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动态增强MRI检查结合DWI和MRS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特异性。

4.乳腺病变MRI分析方法

通常,对乳腺病变进行MRI观察和分析时应包括病变的形态表现、信号强度及内部结构,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后病变的强化方式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如早期强化率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类型等。如行DWI和MRS检查,还可测量和分析乳腺病变的DAC值和总胆碱化合物含量。

4.1 从病变形态、信号强度、内部结构及强化方式

MRI对乳腺病变的分析应包括:(a)形态学表现。增强后病变的形态学表现能更清晰显示其生长类型、病变范围以及内部结构,且能显示常规方法难以检出的多病灶病变。恶性病变形态多不规则,呈星芒状,边缘不清或呈毛刺样;(b)信号强度及内部结构。平扫T1WI病变多呈低或中等信号;T2WI上病变信号强度则依据其细胞、纤维成分及含水量不同而异,纤维成分含量多的病变信号强度低,细胞及含水量多的病变信号强度高。一般良性病变内部信号强度多较均匀,但约64%的纤维腺瘤内可有由胶原纤维形成的分隔,其在T2WI上表现为低或中等信号强度;恶性病变内部可有液化、坏死、囊变纤维化或出血,可表现为高、中、低混杂信号;(c)动态增强检查。恶性病变强化多不均匀或呈边缘强化,强化方式亦多由边缘强化向中心渗透,呈向心性强化。

4.2 从血流动力学改变

动态增强曲线描述的是注射对比剂后病变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异常强化病变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期时相,即注药后2分钟内或曲线开始变化时,其信号强度分为缓慢、中度或快速增加;第二阶段为延迟时相,即注药2分钟后或动态曲线开始变化后,其变化决定曲线形态。通常将动态增强曲线分为三型:(1)渐增型:在动态观察时间内病变信号强度表现为缓慢持续增加;(2)平台型:注药后与动态增强早期时相信号强度达到高峰,在延迟期信号无明显变化;(3)流出型:病变与动态增强早期时相信号强度达到高峰时减低。一般而言,渐增型曲线多提示良性病变(可能性为83%~94%);流出型曲线提示恶性病变(可能性为87%);平台型曲线可为良性也可为恶性病变(恶性可能性为64%)。

4.3 MRI功能成像

MRS是检测活体内代谢和生化信息的一种无创伤技术,能提示良、恶性肿瘤的代谢差异,提示先于形态学改变的代谢改变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乳腺癌在1H-MRS出现胆碱峰,仅有少数良性病变显示胆碱峰。但1H-MRS成像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磁场的均匀度和病变的大小)。

DWI是目前唯一能观察活体水分子微观运动的成像方法,能够在早期检测出与组织含水量有关的形态学和生理学改变。恶性肿瘤细胞繁殖旺盛,细胞密度较高,细胞外容积减少,细胞生物膜的限制和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也增强。这些综合作用阻止了恶性肿瘤内水分子的有效运动,限制了扩散,因而,恶性肿瘤在DWI通常呈高信号,ADC值降低,而乳腺的良性病变的ADC值较高。良、恶性病变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ADC值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特异性较高。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乳腺病变于DWI呈高信号,但测得ADC值较高,考虑DWI这种高信号为T2透射效应(T2 shine through effect),而非扩散能力降低。

总之,做好乳腺平扫及动态增强MRI检查后,重建动态增强特征曲线,结合DWI和MRS等综合分析,可以提高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但是,乳腺MR仍存在不足,对乳腺病变钙化显示能力差,检查时间长,受呼吸影响,伪影多,对乳腺良恶性表现仍存在一定的重叠,故仍不能取代乳腺活检。

参考文献

[1]《磁共振成像应用入门》.靳二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 987-7-117-11643-5

[2]《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杨正汉,冯逢,王霄英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ISBN 978-5091-0829-1

上一篇:音乐教学快乐识谱下一篇:高职教育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