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仪

2024-07-29

磁共振仪(精选4篇)

磁共振仪 篇1

0引言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无创性医学成像方法,解决了临床医学诊断和科研领域中许多重大难题。MRI系统具有软组织对比度强、分辨率高、无创伤和辐射、可任意方位层面成像等特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1]。由于影像医师是通过所获取的图像来进行疾病诊断,所以对图像质量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因此, 医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MRI的质量控制(以下简称 “质控”)。

医用磁共振的质控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工作, 对设备、人员、场地、环境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欧美等医疗卫生事业发达的国家,大多都出台了有关MRI质控的相关标准,依据标准可以较系统地对MRI设备进行质控。例如,早在2001年美国就出版了《美国放射学院MRI质量控制手册》,对质控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而目前国内各个医院在MRI质控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 例如,许多地方医院的磁共振质控主要依靠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厂家来完成,军队医院则由总后勤部药品仪器检验所负责进行周期性检定。虽然磁共振的质控技术逐步得到完善,但目前国内尚无统一、通用的标准。另一方面,除部分大型三甲医院开展了MRI质控的相关研究,各医疗机构进行的主动性质控仍显不足。由于磁共振的质控需要多部门分级负责实施,现有的管理模式显然无法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 因此,积极开展磁共振质控标准化研究迫在眉睫[2]。

1现状分析

1.1 MRI质量的影响因素

在磁共振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 会受到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3]。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2类:一是磁共振设备,包括主磁场的均匀性、梯度磁场强度的稳定性、各类线圈的质量等;二是受检部位器官所处的环境、生物组织的组成成分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如T1、T2、质子密度、 化学移位、生理运动、毗邻组织的位置、大小)、物理特性(如磁导率、铁蛋白、血黄素含量)等。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人为操作、医师的诊断经验、 扫描参数的选择等。其中,扫描的序列参数可分为2类:一是在序列中可以直接加以定义的参数,称为初级参数,如脉冲序列类型、脉冲时间参数(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回波时间(echo time,TE)和反转时间(invert time,TI)、激励脉冲的偏转角(α)等;二是二级参数或导出参数,包括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对比度噪声比(con- trast to noise ratio,CNR)、空间分辨率和扫描时间、均匀度、伪影等,导出参数由初级参数限定,不能够直接进行设定[4]。

上述因素都可以影响图像的质量,由于生物组织组成成分及其生理生化特性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对磁共振仪质量的控制重点应该从其设备本身的客观条件以及各种检测的计量参数是否准确入手,对其质量进行检测与控制。

1.2 MRI质控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个医院在MRI的质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受到政策、技术和人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MRI的质控还存在以下问题:

(1)制度和管理方面:在国内,由于国家层面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医院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化的指导,造成不同的医院,甚至同一医院不同的工程师对MRI质控的方式、标准都不同。同时,部分医院管理者的意识不够强,由于质控需要耗费人力和物力且无法带给医院直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医院对于质控的主动意识仍显不足。相比之下,欧美等医疗条件较好的发达国家医院对于MRI的质控比较重视,相关的规范、标准较为完善。2001年,在《美国放射学院MRI质量控制手册》中已经对放射医师、 诊断医师、物理医师、质控技师等相关人员的职责作出规范,并对质控相关标准作出规定。

(2)技术方面:明确各种脉冲序列和参数变化对图像造成的影响,有效地发现磁共振仪的质量问题, 才能合理地对MRI进行质控。而现阶段国内许多临床、科研人员对于质控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尚无系统的认识,对质控的具体实施也缺乏经验,应当建立系统的技术流程对其进行规范。在美国,对于医疗器械有着比较严格的管理规定与较高的技术要求。MRI设备的质控由放射医师、诊断医师、物理医师、质控技师等共同负责,并且对质控检测频率、质控记录、 体模选择、检测程序选择、日常质控(内容、方法、标准)、可视性监测、激光片质控等一系列详细的技术内容进行规范化、程序化。这些规范为MRI质控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人员设备方面:进行质控的条件不足,质控的仪器、体模价格昂贵,并且目前很多医院没有掌握相关质控技术的人员,本身无法进行质控。不同体模、测试仪器所测得参数不同,难以进行统一、规范(如表1所示,不同体模在同一设备中测得参数有所不同)。同时,没有相应的质控技术规范和统一的质控项目,多数是凭经验对一些参数进行检测,没有统一要求需检测的参数与顺序。

mm

注:体模1~4为不同斜板材料或不同斜板角度自制的体模[5]

1.3 MRI质控的发展趋势

随着磁共振仪的应用日趋成熟,对其使用更加规范合理,质控的标准化也必将更加完善、合理,磁共振仪质控标准化的发展将是以下4个方面标准化发展的综合:

(1)质控装备的标准统一,统一标准体模、标准测量仪器,规定生产厂商生产的体模均按照统一的标准规格进行制作;(2)质控技术的标准化,参与质控的人员应当有规范化的统一培训,制订技术标准, 出台相应的技术质量手册使其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方案,成为磁共振仪质控的依据;(3)质控环境的标准化,保证磁共振仪质控的检测环境有统一要求;(4) 对磁共振仪质控管理的标准化,包括周期、内容、分析手段、结果形式、参考依据等。

目前有部分医疗设备的质控开始实行网络远程化,大大提高了质控的效率,并且可以降低人工成本,由一个质控中心负责远程监控检测,有利于标准的统一。因此磁共振仪质控远程化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由国家、军队建立大型的质控检测中心,下属单位设立质控分中心,定期对各医院的磁共振设备进行远程质控,有利于行业规范,而医院自身分级、 分期质控,将所检测的数据逐级上报,使整个质控工作形成系统,也对各级医院医疗设备维护保养起到直接监督与促进的作用。

2 MRI质控标准化

医疗设备的质控标准化工作由测量过程标准化、测量参数标准化、质量检测分级、操作人员培训、 设备日常管理的工作共同构成,现分别介绍如下。

2.1测量过程标准化

(1)明确标准化质控的测量过程:第一步,检测质控环境,磁共振仪是十分精密的仪器,对其所处环境、场地有着十分严格的限制,包括温湿度、机器的状态、机器周边电磁环境、场地抗振动能力等,并且检查磁共振设备机械条件是否合格、线路有无安全隐患[4];第二步,体模的摆位顺序,规定精确的体模位置;第三步,按所测参数信噪比、图像均匀度、层厚、 空间分辨力、图像线性度、低对比度分辨力的顺序流程进行规范测量,并且规定每测一组参数所需间隔的时间[6]。

(2)把测得的数据与参考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结论,对不达标的设备进行故障分析排查,排除故障后再按照原流程进行质量检测,直到达到标准为止。若无法彻底排除故障,始终不能达标的机器应该予以鉴定报废。

2.2测量参数标准化

综合参考文献[7]~[10],检测器具以美国体模实验室生产的Magphan型MRI性能测试体模为例,采用饱和恢复自旋回波成像脉冲序列,TR=500 ms,TE= 30 ms,视野(field of view,FOV)=250 mm,矩阵256× 256,平均次数2次,单层扫描层厚=10 mm。

扫描图像及参数测量:

(1)信噪比。

中心像素平均值(S)减去圆柱形容器外侧像素平均值(S′,即背景值)。噪声值等于正方形中心像素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D)。信噪比(单位为d B)通过下列计算式可以得到:

(2)图像均匀度。

在均匀场图像内部取9个区域作为测试点,区域平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用Smax(单位为d Bm) 和Smin(单位为d Bm)表示。均匀度U可以由下式计算得到:

(3)层厚。

测量灵敏度剖面线的最大半高宽(full width at half maxinum,FWHM),成像层的层厚Z可以用下式计算:

式中,0.25是被测斜边体与成像平面夹角的正切值。

(4)空间分辨力。

调节窗宽和窗位使图像细节显示最清晰,用视觉确定图像中能分辨清楚的最大线对数,即空间分辨力。

(5)图像线性度(几何畸变)。

分别测量X方向与Y方向的小孔间距,并与被测体的实际距离比较,用下式求出线性度(L):

式中,D0为测量值,单位为mm;D为实际值,单位为mm。

(6)低对比度分辨力测量。

对体模第4层面扫描,调节窗宽、窗位使图像细节最清晰,用视觉确定能分辨清楚的深度最小和直径最小的圆孔的像即低对比度分辨力。对体模第4层面重复扫描3次,求低对比度分辨力的平均值。

依照上述参数测量方式作为参考进行检测,可以综合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AAPM)和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NE- MA)建议的测试方法对参数测量方式、种类进行改良、完善,确定标准[11]。

2.3质量检测分级

为促进MRI的质量控制,应自上而下推行和实施分级检测,并逐渐缩短现有的检测周期。例如军队医院建立由总后药检所、军区药检所、区域质控中心、各医疗机构计量三级站等组成的分级检测体系。 上级部门定期进行质控和监督指导,医院内部制订分级检测、保养、维修的制度。

上级主管部门应制订相应的质控规范,医疗机构负责基础的参数检测,如几何变形与位移、信号稳定性、感兴趣区体积(volume of interest,VOI)定位精确性等。同时,对质控有其相应的检查项目与标准, 如年度测试应介于日常质量测试和验收测试之间, 主要包括磁场均匀度、层位精度、层厚精度、主要射频线圈检查、跨层干扰和显示器检测,使其按上级要求规范化和标准化。

2.4操作人员培训

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磁共振仪质控的专业培训, 并定期进行考核。培训在各省级卫生部门的质控中心进行,统一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周期、考核办法,考核成绩上报,与医院磁共振仪质控资质相互绑定,对考核通过人员颁发相应的资格认证证书,许可其进行磁共振仪的日常维护和定期质控。由于各种技术更新换代的快速性,磁共振仪的质控也在不断发展,质控方式、标准参数可能改变,所以每2 a进行一次重新培训并考核,保证质控操作人员的专业化。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是磁共振仪质控标准化的前提与必要保障,也是磁共振仪质控向标准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由于磁共振技术的复杂性,所以大型的质控中心应该建立磁共振仪质量控制团队,由放射科临床医生、医学物理学工程师和技术操作人员共同组成, 相互辅助,能够更加全面、有针对性地对磁共振仪进行质量控制,并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5设备日常管理

磁共振仪的质控是磁共振仪质量安全的保证, 标准化的质控不应只局限于每年的质控检测,应该把日常管理纳入磁共振仪质控的标准化建设之中[12]。

(1)每台磁共振仪设有专人负责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并进行统一的保养规范,登统计明确,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医院已经采取的大型医疗仪器维护保养规范。

(2) 每台磁共振仪应该有指定负责质控的技术人员,由于这方面技术人员的缺乏,指定一名具有合格质控资质的技术人员负责多台设备质控,进行标示, 责任到人,设备的每一级质控都要由其负责,这样对于磁共振仪质控中发现的问题更方便处理,也便于后期跟踪记录。

(3)由于磁共振仪工作时会产生超强的磁场,对于工作区域的划分应该更加严格,以确保安全。对于可能接触到磁共振设备的人员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出入机房应该进行安全检查[13]。

3结语

磁共振仪的质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质控的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提升诊断质量的重要保证,它需要各级部门共同完成。首先,决策层要对磁共振仪质控的标准化予以足够的重视与相应的政策支持;其次,各级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标准化的建设,严格落实有关规定,把制订的措施与相应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再次,卫生管理部门要做好监督,对落实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及时汇总和通报,并加强对安全事件的处理。随着磁共振仪质控研究的不断进步,磁共振仪质控的标准化将会逐步推行,依靠规范的质控环境、标准的质控仪器、统一的质控技术、有效的质控监督,开展分级分期、远程实时、统一检测,一系列标准的制订将从各个层面提高磁共振仪的诊断质量,为临床与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磁共振仪 篇2

磁共振仪是一种高精尖的设备,主要由磁体、梯度场线圈、射频场线圈、谱仪系统、计算机系统及成像系统组成[1]。磁共振仪可以显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仪无法显示的病变,是一些疾病必不可少的检查设备[2]。而磁共振仪作为医院大型医疗检查设备之一,一旦故障对医院影响很大。 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查到故障点并及时排除,确保磁共振仪的开机率,对维修工程师来说非常重要[3,4]。现将我院西门子磁共振仪2例故障现象及检修过程报告如下,供参考。

1故障一

1.1故障现象

正常做完患者后,在将病床退出的过程中,病床不能正常退出,磁体上方显示屏上的进出显示闪烁, 上下移动操作杆,闪烁消失,但操作退床闪烁复现。

1.2故障分析

将床拉出磁体洞到初始位置,Reboot(重新启动) 后系统提示:Patient Table error : Patient table position could not be determined. Move patient table to home position when scanner is ready for measurement.

进入系统,System-Control-MR SCANNER显示: 各状态正常。手动将病床退到初始位置,操作控制杆,病床可上下运动,但只要将床升到最高位或者在最高位水平运动时,便提示上述故障。

原因可能为:(1)病床退出时被异物卡住。(2)限位开关没有起作用。(3)水平电动机故障。(4)病床电子控制部分故障。检查病床面板下是否有异物阻挡病床的运行,仔细检查后没有异物,病床通道正常。 检查限位开关,SZ10(病床下)、SY0(磁体左侧)正常。检查水平电动机(位于病床下),无输入电压,此时不能排除水平电动机故障。打开磁体左侧盖,检查病床的电子控制部分,发现A514板(病床主控制板)上的指示灯提示水平错误:HORIZ FAULT。水平电动机的供电是由A512板提供的,在正常状态下病床没有升到最高点时1个指示灯亮,升到最高点后A512板上应该有3个指示灯亮。而此时病床在最高点时发现A512板上的指示灯只有1个亮,测量其上面发现没有电压。A5132为病床电子控制部分的主供电模块,检查发现指示灯均正常,测量其上的电压也在正常值范围内,由此可判断A512板损坏的可能性最大。

1.3故障排除

更换A512板,病床恢复正常。

2故障二

2.1故障现象

机器不能正常扫描,系统提示:RF Power Ampli- fier error:No communication with unit RFPA。

2.2故障分析

设备EVENT LOG提示:RF Power Amplifier er- ror,No communication with unit RFPA. Retry,reboot scanner。 查看系统System -Control -MR Scanner,提示:RFPAK2204、PAL1、STIMO不正常外,其他均正常。进入设备间,RFPA上的L1、L2、L3指示灯正常, READY灯没有亮,而其他射频部分的指示灯正常。 Reboot后系统提示同样错误。原因可能为:(1)通信故障。(2)IOP(模块测量控制(modular measurement control,MMC))故障。(3)IOP(输入输出接口板)到RFPA(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光纤出现故障。(4)RFPA本身故障。进入LOCAL SERVICE -TEST TOOL,开始通信检查[5],检查PCI-LINK、PCI-CAN、MPCU,测试MMC-IOP,结果正常。关闭MMC电源,拆下IOP- RFPA的光纤检测,发现其正常,恢复连接。开启MMC电源,观察RFPA,V825 READY LED绿灯一闪便灭掉(正常为常亮状态);测量RFPA输入电压为90 VAC,正常。利用TEST TOOL测试RFPA ,结果RFPA Power On Set FAILED,RFPA Status、RFPA Power、RFPA Power(max)、RFPA Loop、RFPA TALES均显示“NO Result available”,且Power forward、Pow- er reflected图表无任何显示。

2.3故障排除

由以上检测分析得出RFPA损坏的可能性比较大。更换RFPA,故障排除,再次做TUNE UP、RFPA测试,结果正常。重新开关机,扫描患者正常。

3小结

院属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开放管理 篇3

1院属非集中管理谱仪面临的问题

核磁共振谱仪属于大型仪器,价格昂贵,管理复杂,维护费用高,多数科研院所都有专人负责维护、管理、接样以及测试工作。而随着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高校二级单位自筹资金购买的核磁共振谱仪,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就面临一些新的特点,这部分核磁共振谱仪不仅要提供给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又必须开放供学生自行操作测试样品,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有积极的意义[5,6,7]。

1.1专业化管理人员和专业化管理制度不足

学院磁共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一般有实验室系列的教师负责。一方面,受到师资队伍编制数量和分类比例的制约, 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负责多台设备的运转或负责实验教学工作, 精力上难以满足设备高效运行的需求。另一方面,磁共振测试对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也较高,并非仅仅是数据收集,还应该能够进行谱图的解析、对样品制备提出指导、以及快速正确的处理日常发生的软硬件问题。一方面是专业化、专职化的人员需求,另一方面是人员受限的现状,存在着需要进行协调的矛盾。

对于新进磁共振设备的单位,还存在着管理制度的不足。 院属磁共振谱仪常安装在化学、药学或生命科学学院。上述学院应该都有完善的常规实验室和仪器管理制度。但对于磁共振谱仪这样一台对环境条件和测试条件均有特殊要求的强磁场设备,还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细致的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

1.2常规测试机时需求量大

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一台不使用自动进样装置的谱仪, 每天进行约40个样品的常规一维氢谱检测即达到满时运转状态,而常规的碳谱和杂核谱、DEPT谱,以及二维相关谱等需要更长的测试时间。并且,对于学院有较多有机合成或代谢组学分析的研究项目组,这样的测试速度显然不能满足课题检测的需求,再加上日常必要的设备维护时间,按照正常的工作时间来核算,存在着机时缺口大及伴生的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1.3管理人员少,维护保养要求高

维护保养是仪器管理的重要内容,任何一台仪器设备,只有在管理者的精心管理和维护下才能长时间高效率地运转。 NMR的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性很强,要求技术人员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加责任意识。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核磁仪的技术性能状况,摸清磨损和老化的情况,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使仪器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8,9]。

1.3.1定期加注液氦和液氮

对NMR波谱仪维护的首要目的是维持磁体的超导性,因而维护者需要经常读取液氦及液氮量来判断是否需要及时加注液氦和液氮。与液氦相比,液氮价格低廉,因此通过加注液氮来减缓液氦的挥发速度可以降低维护成本,液氮的加注周期为一周,液氦的加注周期为六个月。如果没有及时加注液氮,会导致液氦挥发速度加快,严重的会使磁体失超。因此,每天观察和记录液氦、液氮的量,是保证仪器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

1.3.2防止铁磁性物体接近磁体

铁磁性物体如果在磁体5高斯线附近移动切割磁力线,就容易使超导磁体内电磁能迅速转化为热能,磁体温度升高导致液氦迅速挥发,而使线圈失去超导性能。失超过程给磁体带来潜在危害,局部温度过高会烧坏磁体、层间电压过高会击穿绝缘材料、电流增长过大会导致机械损坏等,不仅如此,佩带心脏起搏器以及体内植入可磁化金属者进入5高斯线以内会使其金属受到磁力作用而引发事故,给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10]。

1.4设备维修成本高、周期长

新购谱仪一般有1 ~ 2年的保修期,当设备运转超过保修期后,随着一些部件的老化,设备故障几率会随之增加,即使严格的遵守操作规程并及时进行日常维护,也不能避免损耗型故障和非人为性的偶发故障,而设备维修中遇到的两个问题是费用高和周期长。零部件的维修通常是直接更换新的部件,或者是将有故障的部件返厂维修。在维修成本上,直接更换部件的价格一般是整机购买时该部件价格的数倍,而返厂维修的价格则一般是万元起步,比如,对于功率放大器的维修会高达几十万元。在维修周期上,虽然工程师可以做到48小时响应, 工程师到位后只能解决软件问题或者找出问题硬件,维修或者更换的部件到位等需要更长的时间,真正解决问题的周期远不止48小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牵扯到多次报关、邮寄、 维修排期等过程,从经验上来看,以返修为例,最短时间1个月,最长可以按年计。

2多赢的设备运行管理模式

2.1制定详尽的管理制度和实验规则

由于核磁共振仪属于贵重的精密仪器,每天有大量的测试任务,为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转,我们建议建立以下制度和规则: 1普适性的工作守则和水、电、气、温湿度管理制度; 2针对强磁场实验室要求的实验室安全区域、物品放置、人员准入制度; 3冷媒监控和设备维护、维修日志记录制度; 4设备日常维护办法及责任人; 5设备异常处理及报告程序; 6实验预约及登记、送样标准及标识及放置惯例和样品取走惯例, 样品来源、去向、保存登记制度,费用结算规则; 7实验记录和数据存储制度; 8开放实验培训及设备开放制度; 9数据放行原则和方式; 10门禁、监控和设备账号管理。

上述需要考量的制度和规则,可以单独或合并制定,并配合各种必要的表格及带序号的记录本,以细致、全面、可操作为佳。以6为例,涵盖了实验预约时间、预约方式、合格样品制作、样品标签、样品放置/取样区域、送样/取样登记表、费用结算单等诸多内容。可以采用: 提前24小时电子版表格邮件预约; 公布包含样品管、样品禁忌与用量、氘代试剂在内的样品制作规则; 送样需标识物质化学式、含量和氘代试剂品种; 取送样放置区域及排序规则; 送样/取样记录本; 费用标准、结算表及季结制度。只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仪器自主开放工作安全顺利开展,真正让仪器服务于校内外的科研工作。

2.2培训上岗,机时开放

仪器开放使用存在机时的预约、分配和使用等问题,目前,大多数院校核磁共振谱仪的开放采用预约机时的模式[11]。 针对单一工作人员和工作时间难以满足测试需求的现状,我们建议实行有安全操作保障下的一起开放制度,这样便可以充分利用晚上和假日的时间,使可用机时倍增。对于开放对象,我们建议根据各研究组对核磁共振仪器的使用要求不同分组培训,有大量常规测试需求的课题组固定1人进行培训上岗,人员应为硕博连读生或固定工作人员,应修完研究生的波谱分析课程后,上机培训操作时间每人至少独立测试5 ~ 10个样品, 培训的内容为仪器自带资料、各高校和大型企业的培训资料,通过核磁室的仪器原理、操作培训及严格考核后,发放合格证,一人一证,持证上机,并限定使用期限,对超出期限没有上岗的人员采取重新考核的方式。图谱开放和培训的实验操作宜限于基本的氢谱、碳谱和DEPT谱实验,培训过程应包括讲解、上机演示、有机时要求和指导的自带样品上机、即时考核和有时间间隔的考核。

2.3集中讨论,心得分享

对谱仪的开放管理要求每个研究组操作仪器的人员较为固定,固定每组一人参加设备开放使用有几个优点,一是操作谱仪人员总数少,一般为几人,这样培训会更为细致; 二是每组一人负责本组测试,可以经常性进行实验,有助于熟悉仪器, 不至于生疏; 三是该操作者需要与本组成员沟通实验需求及解释图谱,可以提高专业技能。

谱仪管理人员还可以组织谱仪实验操作人员定期开一次例会,提出自己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特殊需求和实验心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4参与科研,提供方案

由于核磁共振谱仪已经成为日常科研工作的必备工具,但是由于仪器昂贵、维护费用高,当谱仪管理人员繁重的常规测试任务得以缓解后,便有时间来自我学习,或者从事科研工作来不断提高自己在波谱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或者查阅前沿的文献和报告。毋庸置疑,包括各种二维谱在内的NMR谱学技术可以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具体学科研究的老师可能对这些方法在自己领域的应用并不熟悉,这时,谱仪管理人员便可以通过走访、交流等方式了解和挖掘学院的科研需求,并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特长为科研应用提出有效的技术方案,发挥必不可少的或新的支撑作用,学院也应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

3结语

作为一台大型的特殊分析设备,核磁共振波谱仪涉及多个相关领域的知识,作为管理、使用人员应该掌握相关原理和仪器的保养维护知识,使其在各项科研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当核磁共振波谱仪在高校非专人、集中管理操作时面临着专业制度不足、机时缺口大和支撑服务层次不高的问题,通过制定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运转制度和规则、建立安全有效的开放制度,可以将设备管理人员从无序的日常事务和繁重的常规测试中解放出来,进而提升自身技能、服务更为深入的科研需求。

摘要:目前,高等院校中普遍配置有大型科研设备核磁共振波谱仪。一部分设备采用分析测试中心等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业服务的模式;另有一部分波谱仪则由院系、教研室或研究组进行非集中设备管理。对于后一模式,设备常存在非专职管理、制度缺失和开放度低等状况。本文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介绍我们建议和执行的波谱仪开放管理模式和经验。

磁共振仪 篇4

磁共振设备是放射医学的核心设备, 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高信噪比影像能显著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及影像清晰度, 因而成为磁共振领域最为关键的技术竞争。长期以来, 科研人员一直试图通过增加射频通道数和升高梯度工程值来提高影像清晰度, 但效果并不理想, 反而使图像信号的损耗与相互干扰、变形与失真等顽疾越来越严重。医学界期待着1.5T磁共振能够突破这一技术瓶颈, 以清晰准确地扫描影像支持复杂重症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经过多年探索, GE医疗率先解决了磁体对光纤射频系统的干扰难题, 将光纤这一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通讯、传感等领域的高新科技引入1.5T磁共振, 成功打造了集光纤射频系统、全新ECO梯度设计和智慧操作于一身的OpTix MR磁共振仪, 实现了1.5T磁共振技术质的飞跃。其高清、准确的影像、高清类PET成像技术和图像融合优势, 将1.5T磁共振应用带进了一个光影新世界, 为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极富价值的依据与参考。GE医疗的努力, 使获得诺贝尔奖的光纤技术得以服务于人类医疗与健康事业, 开创并引领了1.5T磁共振全新的技术标准和趋势。

GE医疗大中华区副总裁兼诊断影像事业部总经理陈雁表示:“OpTix MR是GE医疗基于‘健康创想’和‘绿色创想’战略而研发的创新型产品, 是GE医疗为配合国家医改所推出的又一力作。它融合了GE医疗全球领先科技的最新成果, 尤其是开创性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磁共振领域, 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维护成本方面表现突出, 这将有效扩大磁共振的应用范围, 帮助更多医疗机构实现肿瘤等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

发布会上谈到中国磁共振设备未来需求时, 业内专家表示, 相较于发达国家磁共振设备普及水平, 中国对磁共振应用普及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更加迫切。GE医疗将光纤科技应用于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的1.5T磁共振仪, 将催生中国磁共振临床应用新的革命, 为中国普及肿瘤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强大的支持。

光纤射频技术让治疗方案更准确

与传统磁共振仪相比, 光纤射频使OpTix MR比通常的1.5TMR信号强度提高了30%, 保真程度大幅提高, 树立了在1.5 T磁共振图像质量的新标杆;同时, 图像传输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可实现无限通道传输, 使通过单纯增加射频通道来提高传输速度的尝试成为历史。

更清晰的病灶影像为肿瘤疾病的诊疗带来了根本进步。如对脑部转移瘤的治疗, 医生需要根据病灶数目的多少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 OpTix MR有助于排除模糊影像导致的误诊, 使诊疗更有针对性、更及时,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新ECO梯度模式推动实现高清类PET成像

在光纤射频技术带来更清晰影像的同时, OpTix MR的新一代绿色ECO梯度设计有效实现了图像的高保真, 推动了高清类PET成像融合技术的实现。

鉴于技术上的突破, OpTix MR实现了以往所呈现的不同影像的准确融合, 帮助医生对病灶进行更加精准定位和定性, 从而大大降低了脑瘤等复杂的肿瘤手术面临的风险。全新ECO梯度模式通过降低梯度放大器的能耗减少了梯度线圈产热, 再通过优化不同序列梯度辅助工作模式, 让OpTix MR克服了以往磁共振设备因噪声及扫描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图像变形失真等难以逾越的难题。现在, 通过GE融合诊断平台, 磁共振不同序列之间 (T2与DWI, T2与ADC) 、不同成像设备之间, (PET与MR, PET/CT与MR) 的图像可以在几秒钟内准确融合, 使全身成像细节一览无遗, 实现了高清类PET成像。过去需要依靠医生经验加以判断的病例有了客观可靠的影像支持, 为医生对病灶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坚实的信心。

慧操作技术给予医患人文关怀

上一篇:技术创新瞄准真实需求下一篇:心脏再同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