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增强扫描(共8篇)
磁共振增强扫描 篇1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检查技术的多样化,腹部疾病的诊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腹部受呼吸运动的影响,传统的磁共振检查方法不能很好地显示其解剖结构,对一些不能配合的患者更是如此。腹部LAVA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45例行疑腹部疾病患者,行LAVA技术增强扫描,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5.5岁。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 MR扫描仪、高压注射器、8US TORSOPA线圈、患者仰卧、三平面定位中心位于脐上3 cm。
采用LAVA序列,扫描参数TE、TR为默认值,FA为12 ms,带宽100或125 Hz。成像参数:一般的成像选项包括[ZIPX2],并选择带[Multe-phase]多相位的[Fluoro trigger]荧光触发。扫描范围:FOV=38 cm或更大,足以包括解剖部位,层厚为4.4 mm,locs/slab为60。
2 结果
45例患者行LAVA技术增强扫描,42例能很好地显示腹部病变与解剖部位的关系,解决了传统增强扫描憋气时间较长而产生的呼吸运动伪影。3例因患者因自身因素不能配合而达到不理想的诊断效果。
3 讨论
腹部病变是较常见的疾病,及早发现病灶、明确病变范围和判断病变性质是临床诊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腹部病变的检出率大大提高,而病灶的定性仍是影像学研究的问题之一。目前,在常规T2WI和T1WI平扫的基础上采用钆贝葡胺进行增强扫描是腹部病变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方法之一。但T1WI序列扫描速度相对较慢、层厚和层间距较大、憋气时间较长等,这样对腹部小的病灶的显示定性等存在明显不足。
LAVA技术是一种3D SPGR采集,自动使用部分K空间填充技术和分段SPECIAL技术。部分K空间填充技术应用的是沿层方向的非对称K空间补零,后面是SPECIAL反向脉冲和阿尔法激励脉冲。这种在反向脉冲后应用少数阿尔法激励脉冲的技术使脂肪恢复受到限制,从而加强了脂肪抑制。部分K空间填充技术会缩短扫描时间,对腹部屏气采集至关重要,这样就能较好地采集到病灶在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静脉期和延时期各时相的强化特点,有利于病灶的发现和定性,为介入治疗提供有效和可靠的帮助。
总之LAVA序列检出率高,能完美实现腹部病变的多期动态扫描,尤其是对小病灶的显示定性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蓓,周康容,彭卫军.肝癌的影像学评价:1.5TMRI与常规CT、US比较[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1):22-29.
[2]赵峰,杨海山,周生岩.肝脏病变100例磁共振与影像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2):191-192.
[3]谢琦,郑国梁,林浩皋.原发性肝细胞癌病灶形态学的CT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1994,16(1):32-34.
[4]杨正汉,冯逢,王宵英.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33.
CT增强扫描护理工作体会 篇2
关键词 CT 增强 不良反应 护理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01年10月新引进美国通用公司(GE)Hispeed DXI型螺旋CT机以来,共行CT增强扫描人数245例,占总数的2.01%。增强扫描的患者中用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110例,优维显80例,无1例发生异常反应;55例患者使用泛影葡胺注射液。245例患者中有1例试敏反应阳性,9例发生变态反应,约占0.05%,轻度反应8例,中度反应1例。
扫描前的准备:认真审查患者申请单,明确扫描部位,做好碘过敏试验,常规用30%泛影葡胺1ml静脉注射,阴性者方可接受检查。要详细询问患者当前的症状,做好应用造影剂的解释工作,使患者配合。在冬季造影劑可加温至30℃,以提高临床耐受性和减低黏稠度。碘试敏阴性的患者,运用造影剂前需要患者家属签字后方可进行。用药前做好查对工作,如发现有药物变质、过期、有杂质的绝对不能使用,及时更换注射药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检查前的心理护理:不良的心理反应有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1]。由于紧张导致不良的生理反应,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的改变,可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试验结果的观察。因此要做到主动热情接待病人,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其情绪稳定,了解检查的程序,配合好检查。通过病人家属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社会及家庭生活背景,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帮助。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相关禁忌证,并制定完善的抢救措施,防止发生意外。
检查时的护理:①选择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穿刺点以靠近心脏为好。为了方便扫描,笔者常选用患者上臂桡静脉或肘静脉为穿刺部位,在注射前5~10分钟,缓慢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防止变态反应[2],再接注射器推注5ml造影剂,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溢漏现象,如果无异常再按常规注射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②对行螺旋CT扫描者一定要掌握好注射速度和剂量。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应放慢注射速度。
变态反应的观察及处理:①轻度过敏的患者8例,有的出现面色潮红、打喷嚏,有的恶心头晕、全身发热,并有少量散在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感。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并继续做好解释工作。恶心症状很快消失,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有荨麻疹者可给予扑尔敏口服,一般荨麻疹在30分钟左右消失。②中度过敏患者1例,患者除恶心呕吐外,出现心慌、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支气管痉挛、发音困难、呛咳等,出现上述症状时立即终止注射,吸氧,并建立一组静脉通路,输入0.9%生理盐水,地塞米松5mg入壶,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mg,同时观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并对症治疗给予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口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经过治疗,症状在1小时左右消失,观察2小时,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结果
根据临床增强扫描经验总结,扫描前注射地塞米松使碘过敏反应明显降低,选择静脉穿刺成功率达95%,无明显并发症。经过我们抢救的碘过敏反应的患者,都能很快好转、恢复。由于对本例中度过敏患者的抢救及时,处置适当,患者完全恢复正常后放心离院。
讨论
CT增强扫描是用注射器通过静脉快速注入CT造影剂后,利用病变组织与相邻正常组织间的吸收差别,从而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不仅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而且对鉴别及定性诊断颇有帮助[3]。做好CT增强扫描的观察及护理工作,是保证增强扫描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结果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69-289.
2韦丽群.CT造影剂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6):595.
磁共振增强扫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0月, 该院门诊就诊乳腺病变患者61例, 病人均为女性, 年龄24~72岁, 平均年龄 (47±2.1) 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行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 (DCE) , 且均经过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证实。
1.2 扫描方法
扫描设备:美国通用电气 (GE) HDx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 (美国生产, 批号050678) , 乳腺相控阵线圈。扫描体位:足先进俯卧位, 双乳下垂。扫描参数:轴位T2WI, TR7000 ms, TE 68.9/Ef, TI160 ms, 层厚5mm, 层间距1 mm;轴位T1WI, TR1060 ms, TE 9.7/Ef, 层厚5 mm, 层间距1 mm;动态增强扫描采用LAVA序列, TR6.3, TE3.0, TI13.0, 层厚2.8 mm, 层间距-1.4 mm;平扫后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 (北陆药业生产, 国药准字号H20130093) , 剂量0.1 mmol/kg, 总量为15 m L以内, 注射速率2 m L/s, 从注射对比剂开始同时行增强扫描, 用LAVA序列连续扫描6组图像。
1.3 动态增强图像处理
动态增强图像用ADW4.4工作站处理, 测早期强化率、强化峰值, 绘制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病灶显示最大的层面, 感兴趣区测量选择在病灶实质部分, 注意避开血管、钙化灶。
1.4 资料分析
事先不告知病理检查结果, 由两名副主任医师对检查图像共同分析, 意见不相同时协商解决。在磁共振影像上主要看病灶的形态, 边界是清晰或者模糊, 边缘是否有毛刺, 强化形态是环形或分隔形, 强化是否均匀等。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为3型[3]:Ⅰ型为流入型, 即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 随时间推移, 病灶逐步强化, 在第4~6组图像上病灶信号强度较1~3组增加10%以上;Ⅱ型为平台型, 即增强早期就出现强化, 动态图像显示强化程度保持在较平稳水平, 第4~6组图像上病灶信号强度较1~3组降低范围在10%以下;Ⅲ型为流出型, 增强早期出现明显强化, 随后强化程度迅速减低, 病灶信号强度下降幅度在10%以上。采用BI-RADS及Fischer等的分型评分标准[4,5], 对病灶磁共振影像表现进行评分与分级 (见表1、表2) 。BIRADSⅠ、Ⅱ、Ⅲ级考虑为良性病变, Ⅳ、Ⅴ级考虑为恶性病变。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分别统计磁共振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
2 结果
该组共61例, 恶性病变40例,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7例 (原位癌7例) , 浸润性导管———小叶癌2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良性病变21例, 其中纤维腺瘤9例, 良性叶状肿瘤1例, 乳腺增生病5例, 乳腺炎6例。所有病例经过Fischer评分后进行BI-RADS分级, 良、恶性病变BI-RADS分级情况见表3。
平扫加DCE诊断效果:从表3可以看出, 21例良性病变中, BI-RADS分级Ⅰ~Ⅲ级共18例, 占85.7%, Ⅳ~Ⅴ级3例, 占14.3%。40例恶性病变中, BI-RADS分级Ⅰ~Ⅲ级共5例, 占12.5%, Ⅳ~Ⅴ级35例, 占87.5%。敏感性87.5%, 特异性85.7%, 正确诊断率86.8%。见图1、图2。
3 讨论
乳腺癌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近年来,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 对女性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产生了严重制约, 出现乳腺肿瘤的患者大都会产生恐惧心理, 尤其是恶性肿瘤,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需要给予其及时的诊断治疗, 以保证患者的病情改善,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诊断是治疗乳腺肿瘤的开端, 明确疾病情况, 给予对症治疗, 首先要保证诊断的准确定。
钼靶X线及超声检查对乳腺病变的检查能力及对检出的病灶良恶性鉴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 (MRI) 的推广应用, MRI也逐步应用于乳腺疾病的检查。目前MRI已经成为乳腺疾病综合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在乳腺癌高危人群的普查中有重要意义, MRI在乳腺疾病术前良恶性判断上有很高的鉴别能力, 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6], 对于缩短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时间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DCE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磁共振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 (DEC) , 既能从形态学上观察病变特征表现, 同时通过病灶强化的方式反应出病灶的供血特点[7]。乳腺癌代谢旺盛, 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 血管基底膜极不完整, 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 毛细血管通透性高, 对比剂在恶性肿瘤微血管内的流速快、剂量多, 在DCE早期病灶即出现显著强化, 时间———信号曲线多表现为廓清型 (也称流出型) 或平台型。良性肿瘤病灶内微血管密度较小, 内皮细胞较为完整, 在DCE早期良性病灶常轻度或无明显强化, 时间———信号曲线多表现为持续强化型 (也称流入型) 。
在该组病例中, 40例恶性病例表现为廓清型或平台型35例, 表现为持续强化型5例;21例良性病例表现为持续强化型18例, 表现为平台型3例。从该组病例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 动态增强扫描 (DCE) 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敏感性87.5%, 特异性85.7%, 正确诊断率86.8%, 这与赵骐, 尹森琴等[8,9] (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敏感性86.4%, 特异性84.6%, 正确诊断率87.2%) 的研究一致, 具有较高的指导性[10,11]。
综上所述, 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DCE) 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临床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 (DCE) 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收集在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61例, 全部病例均行磁共振平扫、DCE扫描。DCE用Fischer法评分及用BI-RADS法分级后判断良恶性, 以病理结果对照, 统计平扫加DCE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结果 61例患者中, 恶性40例, 良性21例, 平扫加DCE的诊断敏感性87.5%, 特异性85.7%, 准确率86.6%。结论磁共振平扫加DCE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乳腺,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
参考文献
[1]王增献, 刘红宇, 娄欣欣, 等.MR DWI联合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6 (1) :87-88, 107.
[2]张志军, 赵艳蕊.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4) :664-666.
[3]李斯琴, 韩晓东, 张晖, 等.高场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结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 15 (2) :86-89.
[4]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 [J].4th ed, Reston:Am College Radiol, 2014, 15 (21) :147-148.
[5]Al-Khawari H, Athyal R, Kovacs A, et al.Accuracy of the Fischer scoring system and the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in identification of malignant breast lesions[J].Hematol Oncol Stem Cell Ther, 2014, 24 (2) :403.
[6]林卫勇.联合MR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29) :45-47, 50.
[7]Tozaki M.Interpretation of Breast MRI:Correlation of kinetic and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with pathological fingdings[J].Magn Reson in Medi Sci, 2014, 3 (4) :189-197.
[8]赵骐, 刘瑞, 杨明慧, 等.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平台型曲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新疆医学, 2013 (11) :15-19.
[9]尹森琴, 刘永强, 张国正, 等.MRI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9) :1449-1451, 1453, 1535.
[10]赵骐, 刘瑞, 杨明慧.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平台型曲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新疆医学, 2013 (11) :15-19.
磁共振增强扫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2 月—2015 年9 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8 例, 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年龄46 ~ 68 岁, 平均 ( 55. 3 ± 2. 8) 岁; 围绝经期患者15 例, 绝经后患者23 例; DCE - MRI检查至手术治疗时间为1 ~ 6d, 平均 ( 2. 6 ± 0. 3) d; 病理分型: 腺癌28 例, 透明细胞癌6例, 浆液性癌3 例, 混合型1 例; 分化程度: 高分化21 例, 中分化8 例, 低分化9 例。
1. 2 方法
1. 2. 1 仪器及扫描方法 患者均采用SIMENSE 1. 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腹部相控阵8 通道线圈扫描, 范围为肾门水平至耻骨联合水平。首先进行常规MRI的矢状位T2WI检查, 其中TR为4000ms, TE为129ms, 层数为25 层, 层厚为3mm, FOV设定为250 激励次数3; 行垂直子宫长轴斜轴位T2WI, 其中TR为4430ms, TE为129ms, 层数为20 层, 层厚为3. 5mm, FOV设定为250 激励次数3; 行轴位T1WI, 其中TR为993ms, TE为26ms, 层数为20 层, 层厚为3. 5mm, FOV设定为250 激励次数2; T2WI为冠状位成像, 其中TR为4000ms, TE为77ms, 层数为20 层, 层厚为4. 0mm, FOV设定为300 激励次数2; DWI序列采用单次激发平回波成像进行轴位扫描, 其中TR为6600ms, TE为91ms, 层数为13 层, 层厚为5mm, FOV设定为300 激励次数3。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700、1400 和2100, DWI轴位成像与T2WI和T1WI保持一致, 后行DCE - MRI扫描, 均采用三维容积内插法闭气法进行矢状面检查, 其中TR为5. 32ms, TE为1. 85ms, FOV设定为250 激励次数1, 层厚为3mm, 反转角设定为15°, 患者均经肘静脉注射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钆0. 1mmol / kg, 控制速度最大为3ml/s, 选取矢状面10 个断面对肿瘤组织进行连续动态增强图像分析。
1. 2. 2 研究方法 患者均予以DCE - MRI检查, 后行手术治疗, 并将手术病理标本送检, 比较DCE - MRI与术后病理分期, 并统计DCE - MRI特点。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DCE - MRI与术后病理分期、DCE- MRI特点。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DCE - MRI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 38 例患者经DCE -MRI确定的临床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2. 2 DCE - MRI特点 38 例患者早期轻度到中等强化18 例, 明显强化2 例, 延迟期低度到中等强化18 例。相对明显强化的肌层组织, 肿瘤组织呈现低信号变化。动态增强早期图像显示存在内膜下强化带20 例, 其中中断强化17 例, 连续强化3 例; 未见内膜下强化带且延迟期肌层内表面显像不规则18 例。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原发性生殖系统常见的3 大恶性肿瘤之一, 其病死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5]。子宫内膜癌在西方国家位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及人们性观念的转变, 我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6]。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 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7]。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与肿瘤分期、肌层浸润程度、是否累及宫颈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 故早期诊断并实施有效地干预治疗十分重要[8]。常规磁共振由于子宫内膜中结合带菲薄导致成像模糊, 子宫良性病变引起肌层受压、变薄影响成像效果, 病灶较小或与正常组织肌层信号相似难以辨别及既往刮宫后出现的内膜改变等均可影响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鉴别。
DCE - MRI能有效反映活体组织中不同血流动力学特征, 鉴别不同血供组织特征, 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主要适用于形态学研究[9]。DCE - MRI多期扫描可直接对病灶组织进行扫描和显像, 并进行多方法三维重组, 尤其是多平面重组 ( MPR) 和最大强度投影 ( MIP) 等, 可精确判断病灶位置及浸润程度, 有效分析肿瘤病灶血运情况及其周围毗邻血管、血管受累情况, 有利于判断肿瘤组织血供特点与性质, 提高临床诊断率[10]。DCE - MRI扫描时子宫内膜癌患者注射对比剂后60s内, 对比强化达峰值, 表现为延迟期的轻度强化。DCE - MRI可清晰观察子宫内膜癌患者结合带, 判断肿瘤是否浸润肌层及其浸润程度, 区别子宫内膜与结合带间的强化影, 注射造影剂后子宫内膜显像更清晰, 测得的厚度更准确。
本研究结果显示, 38 例患者经DCE - MRI确定的临床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比较, 无显著差异。提示DCE - MRI的临床确诊率高。
综上所述, DCE - MRI扫描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其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高, 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分期及指导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金玉莲.MRI在子宫常见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2) :14-17.
[2] 陈锦秀, 任静, 王闽, 等.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 2010, 25 (9) :1676-1679.
[3] 蒋伟, 钟镜连, 梁碧玲, 等.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恶性肿瘤分期中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4, 23 (4) :334-338.
[4] 陈婷, 鲁珊珊.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术前分期的对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4 (12) :1753-1756.
[5] 刘晓霞, 钱慧君, 王士甲, 等.MRI成像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2, 18 (5) :419-421.
[6] 刘曼, 余建明.MRI、DWI和DCE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22 (30) :2278-2280.
[7] 冀栓猛, 张云萍.ADC值对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鉴别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 2013, 35 (4) :542-543.
[8] 孙骏, 陈文新, 叶靖, 等.3.0T磁共振LAVA动态增强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 (11) :1643-1647.
[9] 李雅, 柴维敏, 陈克敏, 等.3.0T MRI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价值[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0 (1) :39-44.
磁共振增强扫描 篇5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预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MR乳腺成像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高敏感性和较高特异性的检查方式,而功能MR检查在乳腺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乳腺癌治疗疗效的评估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1]。传统DCE-MRI不能精确地反映病灶内对比剂浓度的变化,它主要是通过观察病变形态学特点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半定量分析,DCE-MRI则是通过动态监测药物在肿瘤组织中对比增强的变化,经过后处理计算出定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达到量化评价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通透性和血流量的目的,实现在细胞分子水平观测肿瘤组织内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2],进一步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定量分析目前该方面研究在国内还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定量DCE-MRI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新疆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住的女性患者48例,患者年龄范围26~67岁,中位年龄53岁。纳入标准为临床初诊为乳腺肿块性质待查或超声、钼靶检查发现乳腺病变要求进一步行MRI检查。所有乳腺病变患者均没有MRI检查的禁忌症,并排除检查前接受过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所有患者病灶均经穿刺活检或得到手术病理证实。行MRI检查前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MRI 成像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3.0T Verio扫描仪和四通道乳腺专用相控阵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头先进,双乳自然悬垂于线圈的双孔内,扫描序列包括:(1)轴位tirm:TR4000ms,TE61ms,层厚5mm,层间距0.5mm,FOV340mm×340mm,激励2次;(2)轴位T1WI:TR600ms,TE13ms,层厚5mm,层间距0.5mm,FOV 340mm ×340mm, 激励1次 ;(3) 轴位DWI:TR7000ms,TE74ms,b值分别取0、1000 s/mm2,层厚5mm,层间距0.5mm,FOV 340mm×340mm,激励5次;(4) 定量DCE-MRI扫描:打药前行小翻转角的T1map图,翻转角度为15°,TR7.53ms,TE3.42ms,层厚1.2mm,间隔0mm,FOV 340mm×340mm,激励1次,扫描时间1分50秒。以0.1mmol/kg的剂量通过肘静脉注入对比剂欧乃影,速率为2.5ml/s,注射完毕后加注15ml生理盐水,同时启动轴位VIBRANT DCE扫描,翻转角度为15°,TR7.53ms,TE3.42ms,层厚1.2mm,间隔0mm,FOV 340mm×340mm,激励1次,扫描时间8分39秒,单次扫描时间为20秒。
1.3 数据收集
主要的测量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和血管外 细胞外间 隙容积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space distribute volume per unit tissue volume,Ve)。上述三个参数满足以下关系:Kep= Ktrans/Ve。所有数据均传至西门子SYGNO后处理工作站,利用TISSUE 4D工作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采用Tofts药代动力学两室模型[3],以胸廓内动脉为输入动脉,选取肿块最大层面,以实质成分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ed,ROI),在显示病变最佳层面上,避开坏死组织、空洞、钙化及血管等,测量病变的血管功能参数。分别在肿瘤不同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该病灶的血管功能参数,并同时显示出伪彩图。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检验前先行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对乳腺恶性病变组及良性肿瘤病变组间的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进行两两比较,将3种参数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最佳诊断切点值,评价各参数值的诊断意义。检验水准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果与病理
48例病灶中,恶性27例,其中导管原位癌11例,浸润性导管癌16例,良性21例,其中乳腺纤维腺瘤12例,腺病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纤维组织增生伴间质内炎细胞浸润2例,非特异性乳腺炎1例。
2.2 定量参数值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良性、恶性病变间Ktrans(F=5.214,P<0.05),Kep(F=3.87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e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76,P>0.05)(见表1)。
2.3 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评价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Ktrans,Kep和Ve3种参数绘制成ROC曲线,得出曲线下的面积,由最大约登指数为最佳诊断切点值,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见表2)。
3 讨论
Ktrans作为反映血管灌注速度的绝对参数,在恶性肿瘤中的值要明显高于良性肿瘤。Tudorica等[4]研究显示Ktrans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敏感度可达100%,特异度可达91%。Ktrans被认为是最能反映肿瘤的灌注情况的一个指标,因其既能反映肿瘤组织的血流量,又能反映局部的渗透率。李瑞敏等[5]研究提示Ktrans和Kep的ROC曲线下面积对良恶性病灶均有很高的鉴别效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恶性病变Ktrans和Kep的值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Ve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结果与李瑞敏[4]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分析其原因考虑乳腺癌的肿瘤细胞有较好的促血管生长作用[6,7],恶性病变细胞生长旺盛,新生血管多,血管基底膜明显减少,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对比剂从新生血管内流入血管外间隙的速度明显加快,Ktrans值增大,同样对比剂从血管外间隙回流入血管内的速度亦增快,Kep值明显升高;而良性病变新生血管少,血流灌注较低,对比剂回流速度慢,Ktrans和Kep值均较小,因此乳腺恶性病变的Ktrans和Kep值明显高于良性病变。Ve反应的是每单位体积组织血管外细胞外间隙的大小。本研究中,良恶性病变组的Ve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ofts认为,Ve不稳定是因常受病变周围水肿的影响[8]。李瑞敏等研究亦表明良恶性病变间的Ve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目前关于定量参数Ve值对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意义,尚存争论。
另一种评价诊断方法ROC及曲线下面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本研究显示Ktrans和Kep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Ve高,说明Ve的诊断价值较Ktrans和Kep低。
磁共振增强扫描 篇6
1 资料回顾
我院各科患者115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53例,年龄9~77岁,平均43.77±19.21岁。检查部位:头部84例,颈部10例,胸部3例,腹部18例。所有患者对MRI动态增强扫描有明显焦虑或恐惧心理,表现为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并有面色苍白、胸闷心悸、四肢出汗等症状。
全方位心理护理后,所有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均有改善,面色苍白、胸闷心悸、四肢出汗等症状明显好转。1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图像质量均符合要求。
2 方法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护士对患者保持亲切和蔼、热情大方的态度,使病人感到被关注和重视。科室装修突出淡雅和温馨的风格,给患者以安全感和归属感,使患者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放松,利于平复其紧张心情,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护士的执业水平是心理护理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只有专业能力较高才能得到患者的信赖,进而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加强相关人员的技能水平,接待病人和检查时展现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稳定患者情绪。检查室外可张贴医护人员的简介,增加患者对MRI检查人员的了解。
2.2 认识干预
通过认知的方法对情绪进行控制改变[4]。由于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特殊性,检查者需置身于密闭狭小的空间,同时忍受较大的射频噪声,患者往往表现出担心、信心不足,畏惧甚至恐慌;对于注射造影剂,患者主要担心副作用和辐射等伤害。这些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常反映为行为的改变[5],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第一次做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常咨询做过的人,当被告知该项检查很恐怖就对自己失去信心,尚未检查就有心理障碍[6]。被送入窄小的扫描孔内,机器发出有规律的射频噪音,患者压迫感和恐惧就更加明显,甚至感觉在焚化炉内,焦虑不安,拒绝扫描。为消除患者顾虑,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和必要性,详细介绍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全过程、大概时间及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检查对人体无放射线伤害,造影剂过敏较罕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亲自观摩完整的扫描过程,使其更了解扫描的程序及给药时间,让患者认识到MRI扫描和静脉推注造影剂是一个安全的过程。患者对检查有较全面的认识后可以充分理解并配合检查,紧张情绪相应缓解[7]。
2.3 情绪干预
(1)检查前护士须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询问了解患者的担心,针对具体情况给予疏导和安抚[8]。对检查不了解,加之身体不适,患者容易产生悲观心理,思想倾向于消极[9]。此时护士对患者应做到热情周到且充满关怀,使其感觉到温暖,打消对检查安全性的顾虑,增强自信。面对患者重复询问不可表现出不耐烦,要详细生动地解释,认真倾听,积极关注,给患者不良情绪以适当的宣泄口,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况,激励患者放下消极心态面对现实,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思想和行为的积极面给予关注[10]。(2)检查时护士协助患者正确摆好体位,观察病人有无身体和心理不适,如有紧张、焦虑等情绪,应给予安慰和鼓励,通过聊一些家常话题或者开幽默的玩笑来分散患者注意力,此时切忌语气严厉、催促和表现无奈,以免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机器运行过程中,通过对讲机与病人密切交流,随时关注病人的心理变化,特别是自述有幽闭综合征的患者和检查前紧张焦虑的患者;注射造影剂前先告知病人,给其心理准备,用生理盐水测试静脉通道是否通畅,观察病人是否耐受推注压力。检查过程中适当赞赏患者配合,不时地告知患者剩余的时间,并鼓励其坚持完成检查。
2.4 行为干预
为免患者对冰冷的检查室产生恐惧感,可使用柔和的暖色调灯源,适当的装饰可使检查环境更人性化,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检查室内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帮助患者保持镇静,儿童患者可以播放儿歌,但不能过于欢快,以免引起患儿躁动。由于MRI仪器运行时会发出较大的射频噪声,易引起病人对检查环境的恐惧,可用耳塞或棉球堵塞患者外耳道。推注造影剂前应将其加热至接近体温,降低操作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刺激。在检查过程中如患者产生恐惧感,要及时跟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尽量放松,作深呼吸[11]。
2.5 社会支持
是患者从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是其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力量,也是其获得勇气面对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精神支柱。检查前护士可引导陪同的家属对患者进行鼓励,交谈中可询问患者家人的情况,以此提醒患者还有很多关心他(她)的人。对于恐惧心理较强烈的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检查时可让一名家属陪同进入检查室。推注造影剂时让家属与病人保持谈话,分散其注意力,可有效缓解其紧张情绪[12]。
2.6 后续心理支持
检查完成后护士应及时对患者的配合给予适当肯定和赞许,帮助患者平复情绪。患者出检查室告知其在候诊室休息10min后再离开,此期间可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询问患者内心感受。个别患者检查结束后仍无法摆脱恐惧或者压抑太久而情绪失控者,此时护士应积极引导,给患者抒发的机会,帮助患者平复心情。部分患者检查结束后心情沉重,害怕面对检查结果,此时护士应予适当的劝导和鼓励,为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患者离开时嘱咐其如有不适应立即就诊。
3 讨论
磁共振增强扫描 篇7
肝脏核磁共振 (MRI) 增强扫描通过注射造影剂增强病灶与组织间的图像对比度, 提高图像分辨率, 从而提高肝脏病灶检出率, 尤其对微小病灶的定性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近年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1]。但由于该项检查是在密闭、狭小、噪声较大的空间内完成, 容易导致病人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 表现为呼吸急促、心率加快, 此外, 病人检查过程中需要长时间多次屏气配合, 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影响病人屏气, 从而影响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2,3]。临床护理路径是按照制定好的计划为病人开展护理活动, 从而减少病人护理遗漏项目, 规范护理秩序及诊疗安全[4]。研究表明, 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少病人治疗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 提高病人满意度[5]。为此, 本研究将对肝脏MRI增强扫描病人在检查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干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病人心理应激状况及图像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6月—2016年6月选取行肝脏MRI增强扫描的180例病人, 纳入标准: (1) 均为首次检查者; (2) 文化程度小学或以上、意识清醒、能自主配合检查及活动者; (3) 无哮喘病史, 无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无呼吸功能衰竭者; (4) 无药物过敏史、无严重甲状腺功能障碍及水肿等造影禁忌证者; (5)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愿意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 (1) 脑卒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甲状腺疾病者; (2) 心肺功能不全, 无法自主呼吸者; (3) 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肺泡性囊肿、肺部严重性感染、脓胸等疾病者; (4) 术前1个月应用过激素类药物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90例。观察组:男48例, 女42例;年龄22岁~75岁 (45.8岁±2.8岁) ;小学15例, 初中35例, 高中20例, 大专或以上20例。对照组:男44例, 女46例;年龄22岁~72岁 (46.2岁±2.9岁) ;小学14例, 初中36例, 高中25例, 大专或以上15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采用鑫高益磁共振扫描仪检查, 平扫完后行增强扫描, 造影剂采用0.2mL/kg钆喷酸葡胺注射液, 并经肘静脉手推快速注射造影。对照组病人检查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 (1) 检查前注意事项:检查前记录病人手术史、过敏史, 安装过心脏起搏器或金属植入为禁忌证, 检查前6h告知病人禁食、禁饮。 (2) 静脉选择:由于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 因此需选择粗直、弹性好、血容量充足的血管, 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或桡静脉。 (3) 安全检查:检查前嘱病人不能携带金属、手机、磁卡、监护仪等进入检查室。 (4) 呼吸训练:在行MRI检查过程中要求病人均匀吸气及屏住呼吸20s, 指导病人正确及有效屏气。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临床路径实施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 (1) 观察组由医生及护士共同组成健康教育小组, 根据病人围术期情况对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2) 临床护理路径见表1。 (3) 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法:临床护理路径表放在病人护理病历内, 由放射室护士按照临床路径表中制定护理内容, 并按照路径内容完成相关护理内容, 并在相应位置上打“√”, 未完成打“×”, 护士长每天根据查房时间对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进行抽查, 并了解病人及其家属情况, 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并改善原有路径, 同时注明整改措施时间及签名。
1.2.2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病人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检查依从率、满意率、中断检查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图像质量。 (1) 焦虑: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6]4级评分, 焦虑总分<50分为正常, 50分~60分为轻度焦虑, 61分~70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为重度焦虑。 (2) 抑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7]4级评分, 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 (3) 检查依从性:指病人完全配合医生完成检查。 (4) 图像质量:Ⅰ级图像是指图像清晰, 具有较高辨识度;Ⅱ级图像是指图像模糊及不清, 影响图像辨识度。 (5) 并发症: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等。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MRI由于具有较强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 对疾病诊断准确性较高, 因此近年逐渐被应用在微小病灶诊断中。MRI检查可分为平扫及增强扫描, 在增强扫描过程中通过注射造影剂可增强血管与组织间的密度, 使病灶区显示更加清晰, 在对病灶定量、定位及鉴别中具有重要的意义[8]。但由于造影过程需行静脉穿刺, 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此外, 由于检查在密闭、狭小、噪声较大的空间内完成, 因此会增加病人心理负担, 导致病人出现强烈的焦虑、抑郁感, 不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科学的医疗护理模式, 其从整体出发, 分别从疾病、心理、社会等方面做出护理诊断及计划, 根据计划对病人进行医疗、护理、科学性整合, 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降低医疗成本[9]。临床护理路径明确规定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 使护理人员能按计划进行操作, 避免由于能力不同、个人水平而导致护理缺陷[10]。此外, 根据护理路径能清楚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对其预后情况, 并立即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从而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11]。
本研究对肝脏MRI增强扫描病人在检查过程中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干预, 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检查依从率、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中断检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与张静[12]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轻肝脏MRI增强扫描病人焦虑、抑郁的情绪, 提高病人检查依从性。MRI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取决于病人检查过程中屏气效果, 若病人检查过程中应激反应强烈, 则会影响病人呼吸及屏气效果, 从而影响图像质量。而本研究观察组Ⅰ类图像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从而表明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高肝脏MRI增强扫描图像质量, 使临床诊断更加准确, 从而提高病人满意度。分析其可能原因: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确保了护理人员能严格按照计划落实护理措施, 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机械执行医嘱改为有计划的、主动地及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有效避免了不同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及意外事故, 使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 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轻肝脏MRI增强扫描病人检查时焦虑、抑郁的情绪, 有助于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 减少并发症, 提高图像清晰度, 从而提高病人满意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肝脏核磁共振 (MRI) 增强扫描病人中的效果。[方法]将行肝脏MRI增强扫描的180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90例, 对照组检查期间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检查期间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干预, 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检查依从率、满意率、中断检查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图像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检查依从率、满意率及Ⅰ类图像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中断检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轻肝脏MRI增强扫描病人检查时焦虑、抑郁情绪, 有助于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 减少并发症, 提高图像清晰度, 提高病人满意率。
磁共振增强扫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接受MRI检查,同时行低张MRCP及LAVA增强扫描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壶腹周围病变5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3.6岁。经病理或手术证实胰头癌13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7例,壶腹癌3例。壶腹区结石23例,1例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部憩室。4例经临床抗炎治疗后症状改善,黄疸消退,数月后复查梗阻解除,间接证实其病变性质为炎症性狭窄。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MRI扫描采用GE signa HDX1.5扫描机,检查前禁食、禁水6 h,扫描前15 min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20 mg,检查前5 min饮水,饮水量为800~1000mL,先行常规MRI平扫及MRCP扫描:层厚3~5mm,层间距1 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NEX)为1,视野320 mm×320 mm。随后经前臂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20~30 mL(0.2~0.3 mmol/kg),注射速率为2.5 mL/s,在呼气末的屏气状态下注射对比剂后15、30、60 s分别进行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序列,轴位动态增强扫描,TR 4.2 ms、TE 2.0 ms、层厚5mm,无间隔进行扫描。延迟扫描于注药后2~5 min进行,扫描时采用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1.3 图像后处理
在GE AW4.4工作站对扫描传入的不同时相的原始数据进行Reformat重建,所有患者的MRI平扫、增强扫描以及MRCP图像资料均由2位MRI副主任医师共同诊断,结果有歧义时经第3位医师诊断。达成共识后详细记录观察结果,重点观察胆总管扩张的程度及形态、病灶强化的方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胆总管扩张的分级及分型参照文献[1]。
2 结果
2.1 病变定位定性诊断结果
低张MRCP结合LAVA增强扫描诊断结石23例,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100%(23/23);1例诊断为胆总管炎症,其余3例炎症性疾病均误诊为肿瘤性病变,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4/4)及25%(1/4);肿瘤25例,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8%(23/24)及75%(6/8);十二指肠乳头部憩室1例,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2.5%(49/53)。
2.2 病变直接征象的显示
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性病变中,胰腺癌T1WI信号稍高于胆汁而低于胰腺,T2WI脂肪抑制序列胰头癌表现为高新号为主的混杂信号或者稍高信号(13/13),等信号罕见,均呈典型的“双管征”;增强扫描5例静脉期延迟强化,8例无明显强化(见图1,2)。胆总管下段癌表现为管腔内软组织肿物(4/7)及管壁不规则增厚(3/7),MRCP示胆总管末端呈“圆锥状”、“鼠尾样”或“鸟嘴样”狭窄。其中2例呈典型“半月征”。壶腹癌为局限于壶腹部管壁不规则增厚(2/3),肿块接近于乳头并突入十二指肠降段肠腔内(1/3)。十二指肠乳头癌表现为乳头不规则增大,信号不均匀(2/2)。壶腹区结石T2WI多呈低信号改变,MRCP多表现为“液抱石征”或“靶征”或胆总管内形状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区(见图3)。胆总管下段炎性改变MRCP胆总管表现为上宽下窄性改变,呈线样狭窄。增强扫描呈环形均匀性强化(见图4)。
2.3 病变形态学显示结果
53例病例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胆道系统的扩张征象。胆总管轻度扩张15例,其中炎症4例,结石11例。中度扩张13例,其中结石11例,2例为壶腹区肿瘤。重度扩张25例,24例为壶腹区恶性肿瘤、1例为胆总管内大块结石。其中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征30例,且18例伴有胰管扩张,6例可见典型的“四管征”。肝内胆管扩张呈残根征15例。
3 讨论
3.1 胆总管壶腹周围病变的检查方法
壶腹周围病变在临床上大多引起低位胆道梗阻,其早期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治疗非常重要。目前诊断壶腹周围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ERCP、CT、MRI等,是壶腹周围病变的最敏感诊断手段。但是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易受肠腔气体的干扰及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手法的差异性使得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受到限制[2]。多层螺旋CT扫描在壶腹周围病变的诊断中应用广泛,但CT检查对于壶腹周围癌早期诊断价值有限,且存在碘对比剂的风险和X线辐射的危害[2]。王占秋等[3]研究表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phy,ERCP)对壶腹部小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能力优于CT与B超,但其局限于腔内观察,无法观察血管及淋巴管道受侵情况,且属于有创检查,易并发胰腺炎、十二指肠穿孔等并发症。近年来,MRI尤其是低张MRCP及MRI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使胆总管壶腹周围病变传统的检查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MRCP在显示梗阻端的形态、显示结石的信号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低张动态增强扫描带来的信息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加之无创、无辐射、造影剂过敏反应小等优势,使得MRI成为壶腹周围病变最有优势的检查手段[4]。笔者对53例患者采用低张MRCP增强扫描,较好的显示了梗阻部位的改变,提高了梗阻原因诊断的准确性。
3.2 壶腹周围不同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3.2.1 肿瘤
(1)胆总管下段癌:胆总管下端癌指的是发生于胆总管胰头段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生长特性分为肿块型、管壁浸润型以及内生型[5]。MRCP表现为胆总管全程扩张,肝内胆管“软藤样”扩张,病变处呈截断征或“圆锥”状或“鼠尾”状狭窄。MRI低张增强扫描可见不规则增厚的管壁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少见胰管扩张,本组病例中2例可见胰腺侵犯,1例见胰管扩张。(2)壶腹癌:壶腹癌又称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多数患者呈明显“双管征”,龚洪翰等[1]研究报道扩张的双管靠近,即胆胰管末端间距≤5 mm,常见于壶腹癌;而扩张的双管分离,即胆胰管末端间距>5 mm,常见于胰头癌。(3)胰头癌:国内外学者报道“四管征”是胰腺癌的典型征象。MRI影像特点为胰头肿大,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混杂信号,T1WI脂肪抑制序列呈明显低信号,肿块边缘不清;胰腺癌瘤体血液循环明显少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所以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胰头癌与壶腹癌二者引起的临床症状很类似,MRI图像上都可见到肝内胆管和胆总管不同程度的扩张,也可以见到“双管征”,但胰头癌是少血供肿瘤,在增强扫描时常示增强不明显的低信号肿块影,可与壶腹部癌区别。文献[6]认为:肝内胆管扩张不显著和胰体尾无萎缩者,有助于壶腹癌的诊断。周康荣[7]认为,胰头-壶腹区如未见明确肿块,仅见胆总管和或胰管的扩张,则倾向于壶腹部肿瘤的诊断。
3.2.2 胆总管下段炎症MRCP
多表现为胆总管下段呈线样狭窄,上宽下窄,梗阻段以上水平胆管略扩张,扩张程度明显弱于肿瘤性病变患者,LAVA增强扫描延迟期管壁可见逐渐强化。本研究中4例炎性病变3例误诊为肿瘤,可能与对炎性病变征象掌握不够、没有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等主观因素有关。
3.2.3 胆总管下段结石
MRCP表现为胆总管腔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充盈缺损,周边多有胆汁环绕,呈明显的“液抱石征”或“靶征”;结合MRCP原始图像或薄层FIESTA能较准确的显示结石的大小及数量。对于沉积于胆总管末端的泥沙样结石或贴近一侧胆管壁的小结石,MRCP通常不能明确诊断,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各期均未强化。文献[8]报道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6.3%~100%,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90.2%~92.3%和98.5%~100%。本研究对23例结石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性均为100%,与文献报道相符合。
总之,低张MRCP结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壶腹周围病变的部位、范围、梗阻程度及性质,是壶腹周围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信息。
参考文献
[1]龚洪翰,何来昌,姜建.CT低张增强扫描在胆总管壶腹部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5):510-512.
[2]秦一雨,全志伟.壶腹癌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2):10-13.
[3]王占秋,卢武胜,刘兰祥.MRI不同检查方法诊断壶腹区病变的价值[J].华西医学,2008,23(5):1097-1098.
[4]尹映丽,杨小庆.MRCP对胰头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诊断价值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2007,26(2):13-15.
[5]Lim JH.Cholangiocarcinoma: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to growth pattern and imaging findings[J].AJR,2003,181:819-827.
[6]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868.
[7]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