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增强扫描

2024-07-23

MRI增强扫描(共7篇)

MRI增强扫描 篇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MRI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技术病灶增强方式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9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病灶的MRI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I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成像。在增强形态、早期增强率、峰值时间、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等诊断指标的基础上,评价病灶增强方式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最特异性征象为MRI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方式,中后期造影剂由边缘向中央充填,即充填型。其诊断敏感性为82.9%,特异性为79.0%,准确率为80.7%。结论: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充填型强化方式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乳腺癌,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

乳腺疾病是妇女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特别是乳腺癌在我国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常规影像学检查(X线、B超、红外线)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发现及评估小病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MR的发展,MRI在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已得到临床的肯定。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能够清晰地显示乳腺病变的边缘形态、信号强度、浸润范围和内部结构,为乳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1]。本研究在定量分析乳腺良、恶性病灶强化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早期强化率及强化峰值时间差异的基础上,对病灶的强化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旨在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寻找更有效的鉴别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06年6月至2007年11月在我院进行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并有明确手术病理结果和(或)针吸活检病理结果的97例(109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33~68岁,平均为46±5.2岁。

1.2 病理检查

在109个病灶中,恶性病灶47个,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2个;浸润性小叶癌9个;髓样癌2个;硬癌1个;导管乳头状癌3个,病灶直径为0.9~2.1 cm。良性病灶62个,纤维腺瘤45个(7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17个,病灶直径0.6~1.9 cm。

1.3 扫描方法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仪,乳腺表面线圈,患者俯卧位,乳腺自然悬垂,然后在肘静脉建立高压注射器注射通道,按以下顺序进行检查。

1.3.1 脂肪抑制T2WI轴位扫描

1.3.2 动态增强扫描序列

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动态成像序列(T1-weighted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Fast Low-angle Shot Sequence)T1WI压脂扫描,视野340 mm×340 mm,扫描块(Slab)1个,扫描层数160层,TR/TE=4.27/1.45 ms,翻转角6°,体素0.9 mm×0.8 mm×0.9 mm,层厚0.9 mm,1次采集,重复扫描6次,每次扫描时间60 s,第1、2次间隔25 s,用于注射对比剂。对比剂选用钆喷酸葡胺(GdDTPA),高压注射器手背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3.0 ml/s,剂量0.1 mmol/kg,对比剂注射完毕后以同样速度注射20 ml生理盐水。共计扫描时间6.42 min。扫描结束后,第2~5次扫描图像与第1次扫描图像自动减影得到减影图。

1.3.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以正常腺体信号为标准,判断平扫时病灶信号在增强后图像评价病灶特点,在LEONARDO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根据病变大小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自动计算早期增强率(注药后2 min增强率)、强化峰值(注药后病灶的最大增强率,Peak Value,PV),并自动绘制信号强度-时间百分比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percentage Curve)。

1.4 资料分析方法

病灶的强化方式。注射造影剂后根据病灶的强化方式分为两类:一类为充填型,早期病灶周边强化而中央不强化,或周边强化程度强于中央,随着时间延长病灶中央强化,延迟扫描病灶信号低于早期;一类为扩充型,即病灶中央于开始即强化,造影剂向周围充填,随着时间延长病灶逐渐强化,延迟扫描病灶信号高于早期。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良、恶性病变的增强方式分布进行χ2检验,P<0.05作为判定差异有显著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47个恶性病灶中39个为充填型强化,另外7个病灶呈均匀强化,但呈早进早出表现;62个良性病灶中49个为扩充型强化,11个病灶强化均匀,但呈晚进晚出表现(见表1)。以增强方式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其敏感性为82.9%,特异性为79.0%。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χ2=88.0,P=0.001<0.05,良恶性病灶与强化方式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乳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为乳腺癌,良性肿瘤多为纤维瘤。MRI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力,不受乳腺致密度的影响,能发现和鉴别各种乳腺病变,但由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组织信号强度及结构形态存在部分重叠,单纯MRI平扫在定性诊断上与钼靶X线相比并无明显优势。MRI动态增强扫描是鉴别乳腺肿瘤的一种高敏感技术,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检出率为95%[2],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的内部结构、浸润范围和血供情况,非常有助于病灶的定性诊断。其中,病灶强化方式是鉴别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指标,充填型强化方式是乳腺癌最特异性征象之一。

研究表明[3],乳腺癌中微血管数量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相应病灶MRI强化程度也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微血管在癌细胞增生活跃的边缘区域密集度高,在肿瘤的中心区域密集度相对较低,形成了乳腺癌比较典型的边缘强化形式。恶性肿瘤的微血管由于管壁结构不完整,缺乏肌层和基底膜,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在动态增强MRI的早期对比剂容易由血管内进入周围间质,从而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还有学者对恶性肿瘤边缘强化的原因做了进一步阐述[4]:(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恶性肿瘤的周边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其内MVD较高且通透性增加,增强后病灶的边缘于早期即呈现明显强化,而中心因出现继发改变如出血、坏死、纤维化等,微血管较少,增强后强化延迟或无明显强化。(2)血管生长因子的趋化作用,使血管生长类型以边缘快速发展为主。(3)瘤内压力梯度。恶性肿瘤的内部细胞成分减少,胶原基质较多,内部间质压力高于良性肿瘤,导致肿瘤中心区灌注下降。免疫组织化学[3]已证实恶性病变边缘区MVD高于中央区(P<0.05)。依据本组的病理结果可以认为,若肿瘤中央坏死,则造影剂无法进入,此时表现为环形强化;若肿瘤中央无坏死,则为充填型环形强化(见图1),故可以解释增强早期中央可以不强化或强化程度弱于周边,但后期可以有强化。因此,注射造影剂后早期强化表现尤其值得关注。本组47个恶性病灶中39个病灶的强化方式为充填型强化,占82.9%;23个充填型增强病灶注药后的第1次扫描(动态扫描第2次)均表现为周围强化而中央小点片状不强化或强化程度弱于周边,部分病灶第2次扫描仍为同样表现,而后续扫描中央呈现强化特征但周边强化程度已开始减退,故此时已无环形强化表现。据此认为,早期环形强化、动态增强中造影剂由边缘向中央充填这一重要征象,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的提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注:5次SUB图显示第1次SUB图病灶早期为环形强化,随着时间延长,造影剂由周围向中央充填,第5次SUB图显示病灶中央已强化。

扩充型强化方式多提示病灶为良性(见图2)。微血管在乳腺纤维腺瘤、腺病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中心和边缘区域分布无显著性差异[5],常规增强扫描、相应区域MRI对比剂的分布也无显著性差异。微血管密集的区域病灶强化明显,微血管少的区域病灶强化较弱。乳腺良性病变MRI多呈较均匀强化。良性病变的微血管管壁较完整,含对比剂的血液在血管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对比剂由血管内进入周围间质更缓慢,因而主要影响病变的中晚期强化。王红鹰等[6]也证实了乳腺良性病灶强化出现较慢。陈蓉[7]等研究结果显示,微血管与小血管在乳腺良性病变内的数量和分布不同,总体上微血管数量高于相应病灶内的小血管数量,而小血管在病灶的边缘区域分布更多,中心较少。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小血管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其原因可能在MRI常规增强扫描时,病灶强化主要取决于血管对造影剂的通透性和血管外间隙造影剂的容量,而受血管内对比剂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MR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增强方式可以作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指标,对乳腺良恶性疾病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注:以上6图分别为病灶同一层面5次减影图及延迟扫描图像,SUB1图显示造影剂注射1 min后病灶中央可见点状明显强化,周边强化弱于中央;随时间延长呈扩张型强化表现;SUB5图显示病灶整体强化、强化程度与病灶中央肉眼观察未见明显差异;延迟扫描显示病灶强化程度明显高于SUB1-SUB5图。

参考文献

[1]刘佩芳.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现状[J].中国医刊,2003,10(9):16-17.

[2]Schelfout K,Van G M,Kersschot E,et al.Contrast enhanced MR imaging of breast and effect on treatment[J].Eur J Surg Oncol,2004,30:501-507.

[3]Jacobs M A,Barker P B,Bluemke D A,et al.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lesions:diagnosis with multiparametrc MR imaging[J].Radiology,2003,229(1):225-232.

[4]Matsubayashi R,Matsuo Y,Edakuni G,et al.Breast masses with peripheral rim enhancement on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es:correlation of MR findings with histologic features and expression of growth factors[J].Radiology,2000,217:841.

[5]Van O C,Bosmans H,Joossens A,et al.Evaluation o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a computed radiography system by comparison of digital hard copy images with screen-film mammography: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J].Eur Radiology,2006(16):1360-1366.

[6]王红鹰,邹强,汤伟军,等.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2):1154-1157.

[7]陈蓉,张伟国,龚水根,等.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微小血管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3):423-426.

MRI增强扫描 篇2

关键词:垂体微腺瘤,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

脑垂体瘤(pituitary adenoma)系良性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约10万人口中即有1例,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在育龄妇女中[1]。据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报道,脑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12.2%[2]。脑垂体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内含数种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内分泌素,如果某一内分泌细胞生长腺瘤,则可发生特殊的临床表现。典型的垂体瘤诊断不难[3],但在早期的垂体瘤,症状不太明显时,诊断并不容易,甚至不能发现。笔者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期间收集该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48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病例,其详细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对48例脑垂体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经内分泌检查和影像诊断确诊。全部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7岁,最大56岁,平均(28.3±7.4)岁。临床表现:头痛、头昏、闭经、月经失调、不孕、泌乳,且血清泌乳素明显增高。其中泌乳素腺瘤45例,生长激素腺瘤23例。

1.2 扫描方法

使用Siemens Magnetom Symphony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标准头颅线圈,所有病例于注射对比剂前行鞍区局部矢状位和冠状位SE T1WI、T2WI薄层扫描,层厚3 mm,层距0.5 mm,FOV 210 mm,矩阵256×256。矢状位扫描平行于垂体柄,冠状位扫描平面与垂体的长轴垂直。增强扫描对比剂应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 mmol/kg体重,速率为2.6 ml/s[4]。同时用10~15 ml生理盐水将留在导管内的对比剂冲入静脉。开始注射5 s后行冠状位薄层扫描,采用TSE序列,TR 350 ms,TE 11 ms,层厚、FOV及矩阵与增强前冠状位T1WI相同,连续扫描5次,每次29 s,无间隔,共得5组同层面不同增强时期的图像,在动态增强扫描后行常规延迟增强SE T1WI矢状位成像(扫描条件同平扫)。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根据摆放位置是否标准、显示不同时相病灶层面一致性、增强效果等判断标准,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位置标准、不同时相病灶层面一致性强及增强效果好归为优,稍有欠缺者为良好,图像不能很好观察者为差。本组病例优40例,良8例,差0例。

垂体微腺瘤MRI诊断的动态扫描序列中第25、50、75、105、130秒时分别有5、15、13、9、2例肿瘤低信号与正常强化的垂体信号呈最明显的反差。动态增强扫描序列中不同时相病灶显示最佳程度的比较见表1。

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序列垂体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3.8%(21/48)、91.7%(44/48)、66.7%(32/48),经统计学分析,三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不同的扫描图像见图1~3。

3 讨论

垂体微腺瘤好发于女性,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0%~15%,临床表现以头痛、继发性闭经、泌乳为主[5]。目前为止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以MRI为主[6]。本组病例显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有明显的优势。

正确实施MRI增强扫描技术,是提高垂体微腺瘤诊断的关键[7]。在增强扫描早期,因垂体血供丰富,且血流动力学快,因此,正常垂体组织早于微腺瘤组织增强,此时垂体微腺瘤在增强的正常垂体组织中呈现低信号瘤体。在增强扫描后期,也就是在静脉快速注射GD-DTPA 60~120 s后,因正常垂体组织血流动力学相对较快,强化速度快而垂体微腺瘤组织血流较慢,持续时间较长,此时垂体微腺瘤瘤体在低信号的正常垂体组织中呈现高信号[8]。在本组病例中,44例(91.7%)在动态增强扫描中表现为相对低信号,其中在动态增强扫描序列中第25、50、75、105、130秒时分别有5、15、13、9、2例肿瘤低信号与正常强化的垂体信号呈最明显反差,因此在动态增强扫描50~105 s时病灶检出效果最佳,与文献报道相一致[9,10]。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垂体动态增强扫描简单易行,检出率高,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垂体微腺瘤可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Rand J,Lippitz P,Kink E.et al.Evalation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s with dynamic MRI imaging[J].Eur J Radial,2002,41(2):131-135.

[2]Bartynski WS,Lin L.Dynamic and conventional spin-echo MR of pitu-itary microlesions[J].AJNR Am J Neuroradiol,1997,18(5):965-972.

[3]梁长虹,陈乃楹,黄美萍,等.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的垂体动态增强扫描[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3):152-155.

[4]Kucharczy W,Bishop JE,Plewes DB,et al.Detection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s:comparison of dynamic keyhole fast spinecho,unen-hanced MR imaging[J].AJR,1994,163(3):671-679.

[5]王秀河,黄耀熊,黄力,等.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3):202-205.

[6]柏根基,王鹤鸣,王德杭,等.垂体柄断层解剖与MRI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3):133.

[7]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9-807.

[8]张军,白雪原,陈宁,等.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21(3):266-267.

[9]赵兴利,马先锋,赵丛海,等.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1):44-46.

MRI增强扫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2 年2 月—2015 年2 月期间, 治疗的33 例原发性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 例、女14 例;年龄范围为28.4~68.5岁、平均年龄为 (48.5±5.3) 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病理组织学及手术确诊; 该研究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应用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在CT检查中, 采用64 排螺旋CT扫描仪 (GE, Light Speed 64 排螺旋CT) 自肝顶部至肾下极进行平扫, 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可采取上下延伸的扫描范围; 在增强扫描中, 采取碘比乐300 作为增强剂, 剂量70 m L, 4.0 m L/s注射速度, 在动脉期时间, 一般为注射对比剂后20 s、胰腺期时间为45 s、 肝脏期80 s; 在MRI平扫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Trio TIM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 , 扫描范围为膈顶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以下, 序列包括轴位3D T1 Dual Echo、T2 FSE、fs T2 FSE及DWI b=1 000 序列, 层厚3~5 mm, T1:TR/TE=2180/5.96ms, T2:TR/TE =1 900/72 m, LAVA +c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层厚3~5 mm, 采取钆贝葡胺作为增强剂, 剂量15m L, 2 m L/s注射速度, 15~20 s之间屏气后动脉期扫描, 首期扫描结束后, 喘两次气再次屏气扫描门脉期;对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对比CT和MRI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对不同大小肿块的检出率及误差率。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和MRI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对比

在33 例原发性胰腺癌患者中, CT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69.70% , MRI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87.88% ;MRI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显著大于CT增强扫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CT和MRI增强扫描对不同病灶的检出率及误差率对比

33 例原发性胰腺癌患者共发现38 个病灶, 手术病理证实直径>1 cm的病灶35 个, <1 cm的病灶3 个;CT检查显示直径>1 cm的病灶33 个, <1 cm的病灶5 个, 检出率为86.84%, 误差率为13.16%;MRI增强扫描显示直径>1 cm的病灶36 个, <1 cm的病灶2 个, 检出率为94.74%, 误差率为5.26%;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原则为提高对病情的准确诊断率及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 为临床诊断、治疗及护理而提供依据。 通过CT检查可准确全面显示原发性胰腺癌病灶的大小、密度、强化、边缘及胰周脂肪间隙、坏死程度, 精确诊断原发性胰腺癌[3]。 在原发性胰腺癌的CT征象中, 可发现胰腺形态结构, 边缘模糊, 局部隆起;而间接征象中, 以胰管和胆总管扩张作为原发性胰腺癌的重要征象;此外, 原发性胰腺癌CT征象中脂肪层模糊不清。 大量研究表明, CT检查诊断原发性胰腺癌, 可精确定位病灶的位置, 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对微小病灶的分辨率较高, 可清晰显示病灶, 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随着MRI增强扫描广泛用于诊断原发性胰腺癌, 直接征象为软组织肿块, 呈现无强化或者轻度增强, 与胰腺正常强化征象形成显著性差异;此外, 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胰腺癌病灶, 呈现胆总管、胆管系统扩张, 淋巴转移, 血道转移等间接征象[4]。

随着CT和MRI增强扫描广泛用于诊断原发性胰腺癌, 对于发现早期的原发性胰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罗娅红等[5]研究认为, CT可清晰显示原发性胰腺癌的局部形态变化, 肿瘤密度、内部结构特征、周围组织及血管受累情况, 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胰腺癌而提供依据。 此外, 张明等[6]研究指出, 通过CT扫描原发性胰腺癌的病灶, 可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血管受累情况, 为临床评估肿瘤分期、 手术切除范围而提供依据。 此外, 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胰腺癌, 呈现胰腺局部的增粗, T1WI、T2WI信号异常, 境界较清楚, 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胰腺癌而提供依据。 在该研究中, MRI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显著大于CT增强扫描, 具有显著性差异; 此外, CT和MRI增强扫描对不同病灶的检出率及误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T和MRI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胰腺癌的临床效果确切, 均作为临床准确检查诊断原发性胰腺癌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较高, 误差率较低, 但MRI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大于CT增强扫描, 更具有临床可行性。

摘要:目的 比较原发性胰腺癌应用CT和MRI增强扫描的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2年2月—2015年2月期间, 治疗的33例原发性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应用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 对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对比CT和MRI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对不同大小肿块的检出率及误差率。结果在33例原发性胰腺癌患者中, CT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69.70%, MRI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87.88%;MRI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显著大于CT增强扫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3例原发性胰腺癌患者共发现38个病灶, 手术病理证实直径>1 cm的病灶35个, <1 cm的病灶3个;CT检查显示直径>1 cm的病灶33个, <1 cm的病灶5个, 检出率为86.84%, 误差率为13.16%;MRI增强扫描显示直径>1 cm的病灶36个, <1 cm的病灶2个, 检出率为94.74%, 误差率为5.26%;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T和MRI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胰腺癌的临床效果确切, 均作为临床准确检查诊断原发性胰腺癌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较高, 误差率较低, 但MRI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大于CT增强扫描, 更具有临床可行性。

关键词:原发性胰腺癌,CT,MRI增强扫描

参考文献

[1]何志明, 方俐英.CT与MRI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胰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1) :102-103.

[2]刘剑.CT与MRI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8) :1138-1139.

[3]张锋玫.原发性胰腺癌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7) :1178-1179.

[4]王宝寅.CT与MRI增强扫描在46例原发性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 (12) :359-360.

[5]罗娅红, 于韬, 王洋, 等.联合应用CT、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J].磁共振成像, 2011, 2 (1) :42-46.

MRI增强扫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在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肝癌患者分为CT检查组和MRI检查组。CT检查组男20例, 女10例, 年龄28~63岁。MRI检查组男21例, 女9例, 年龄30~62岁。两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检查组

患者采用的是飞利浦16层螺旋CT机进行CT检查, 患者需要取仰卧位、先行平扫进行检查, 扫描的范围是上腹部, 主要包括整个肝脏。在这之后采取动态增强的扫描方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并且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过前臂静脉穿刺注入到患者体内, 造影剂量100 ml, 注射的速率2.5~3.0 ml/s;肝动脉期在24~28 s, 门静脉期在45~60 s, 延迟的平衡期为300 s扫描。注射造影剂之后, 各期的扫描时间:动脉期:早期20 s, 晚期30s, 门静脉期:在55~65 s, 平衡期:在100~120 s, 延迟期为5 min, 扫描工作结束之后, 在工作站处理图像。

1.2.2 MRI检查组

患者采用的是日本日立公司的AIRIS IIMRI-35A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检查的, 肝脏MRI主要包括平扫以及动态增强的扫描;参数:TR 3.8 ms, TE 1.8 ms, T17.0 ms, 层块的厚度在136~168 m, 层厚4 mm, 层间之间的距离2 mm, 肝脏动态增强的扫描使用的是钆喷酸葡胺造影剂, 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过前臂静脉穿刺注入到患者体内, 注入的速率3 ml/s, 造影剂量30 ml。注射完毕之后, 分别在10、50、90 s的时间扫描1次。

2 结果

2.1 CT扫描小肝癌特征

平扫时见肿瘤呈浅分叶或者浸润性生长, 大部分是圆形或者类圆形的块影, 小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形。直径在lcm以上, 病灶的密度不均匀或者有液化坏死的区域。检出的病灶有26个, 在这其中单个病灶的患者有22例, 2个病灶的患者有2例, 没有3个以上的病灶患者。增强扫描的时候, 动脉期腹主动脉明显的增强, 肝动脉出现影, 门静脉没有显著的造影剂进行充填:门静脉期门静脉显著增强, 肝脏明显增强, 肝内门静脉分支可以很清楚的看见。共查出的癌灶有35个, 在这其中单个病灶的患者有26例, 2个病灶的患者有3例, 3个病灶以上的患者有1例。

2.2 MRI扫描小肝癌特征

平扫时出现化学位移成像中, 反相位见信号丢失及假包膜征等特征性征象。通过MRI扫描小肝癌, 共检出36个癌灶, 其中25例单个病灶者, 4例2个病灶者, 只有1例3个以上病灶者。增强扫描时, 病灶边界显示清晰, 能清晰观察出肝局灶性病变的, 门静脉和肝动脉的供血情况, 共检出37个癌灶, 其中24例单个病灶者, 5例2个病灶者, 也是1例3个病灶以上者。比较CT与MRI对肝癌病灶的确诊率, CT检查组采用手术治疗29例, 手术中发现, 1例CT诊断为单发病灶实际上是3个病灶, 而1例诊断为单发病灶的实际上为2个病灶。CT检查组1例采取保守治疗, 作肝穿刺活组织病检, 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样均为肝细胞癌。MRI检查组3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术中发现2例MRI诊断为单发病灶的, 实际上为2个病灶。

3 讨论

在临床中, 肝细胞癌也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决于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因此, 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是影像诊断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 经过小肝癌手术治疗后, 5年以上的存活率为82.5%。螺旋CT扫描小肝癌肿瘤部位, 呈现为浅分叶性或者浸润性的生长方式, 一般为圆形或者类似圆形的块影, 但也有少数部位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我们可以发现, 病灶部位密度大于直径为1 cm时, 有不均匀的液化的坏死区。对于扫描出的35个病灶部位, 大多数为单个病灶者, 只有3例为2个的病灶者, 1例3个以上的病灶者。通过MRI检查, 共有37个癌灶, 单个病灶患者占了大部分, 有24例单个的病灶者, 有5例2个病灶者, 1例3个病灶以上者。

当大多数的肝癌患者起病隐匿患者, 表现出临床明显症状时, 应该应经处于中晚期, 对于患者临床的治疗及预后效果的恢复均较差, 如果患者能在早期就应经确诊, 及时通过螺旋CT多期进行增强扫描, 及时发现的病变部位, 然后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以及手术后的生命质量。通过研究资料发现, 采用螺旋CT多期, 可以增强扫描病变部位的速度, 肝部位病变的血供情况能准确无误的显示的, 对于小肝癌患者的诊断提供了早期清晰、准确的影像信息。

参考文献

[1]于勇美, 宋岫风, 金艳夏, 等.小肝癌的CT及MRI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 7 (4) :17-18.

MRI增强扫描 篇5

关键词:MRI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疾病近些年的发病率较高,相关统计显示近30年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就达到了万分之七[1]。在甲状腺疾病中,甲状腺结节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该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甲状腺结节可分为单发结节与多发结节,多发结节发病率较高。目前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方面虽然有了不少进展,但是仍旧未达到成熟阶段[2]。超声和CT检查是临床上诊断甲状腺疾病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是却无法提高甲状腺良性与恶性结节诊断的准确率。随着医学技术以及MRI技术的发展,动态增强MRI在评价血液动力学以及诊断出较小结节方面的敏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3],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疾病中也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成为了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热门课题。本文分析了甲状腺组织和病变表现扩散系数值以及MR动态增强表现,进一步探讨了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于甲状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诊断以及诊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了我院2010年10月-2015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23例,其中男49例,女74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53岁;甲状腺良性结节8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1例,甲状腺炎5例,甲状腺瘤26例),甲状腺恶性结节4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2例,未分化癌3例,滤泡癌6例)。

1.2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仪器,采用头颈联合表面线圈,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其甲状腺。嘱咐患者保持呼吸的平稳,在扫描过程中勿吞咽。对123例患者行MRI常规检查以及DWI扫描。对患者颈部做快速自旋回波的横断面的T1WI、T2WI以及冠状面的T2WI扫描检查。层厚3mm,间隔1.2mm,矩阵256×256,视野FOV 230mm×230mm。DWI扫描参数如下:b=150s/mm2、300s/mm2、500s/mm2,TR 3 200mm,TE 83mm,层厚、层距、FOV同常规序列,扫描层数16~20,激励次数4。动态增强扫描:设定重复扫描6期,每期扫描时间60s,第一期为平扫,平扫结束之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钆苯酸葡胺(Gd-DTPA)0.1~0.2mmol/kg,然后用15ml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接着再连续扫描5期。

1.3 MR图像处理及分析动态增强图像的处理与分析:进行图像的处理分析时采用Functool软件在病灶强化最显著的部位划定兴趣区,并绘制SI-T曲线,主要分为Ⅰ型(持续上升型)、Ⅱ型(速升缓降型)、Ⅲ型(缓升缓降型)、Ⅳ型(速升速降型)。弥散加权图像处理与分析:测量病灶的信号强度与ADC值,采用Siemens自带的数据测量软件,手工放置兴趣区,选择在病灶或正常组织的中心层面测量ADC值,并记录每个ROI的ADC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标准差表示,实施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T1WI良性结节进行平扫,呈现等或者略低的信号,而对恶性结节平扫则多呈现不均匀稍低或者等信号;T2WI的恶性结节呈现的多为不规则高信号或者混杂信号,而良性结节均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良性和恶性的结节,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

2.1不同b值时良性与恶性结节组ADC值比较病理证实良性甲状腺结节有82例,其中甲状腺肿51例,甲状腺炎5例,甲状腺腺瘤26例;恶性甲状腺结节有41例,其中滤泡癌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2例,未分化癌3例。比较不同b值时良性、恶性结节组的ADC值:b=500s/mm2时,恶性的甲状腺结节为(1.223±0.296)×10-3mm2/s,良性的甲状腺结节为节(1.953±0.414)×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9,P=0.001);当b=300s/mm2时,恶性结节为(1.452±0.211)×10-3mm2/s,良性结节为(2.346±0.374)×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1,P=0.000);b=150s/mm2时,恶性结节(1.621±0.312)×10-3mm2/s,良性结节(2.623±0.438)×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8,P=0.000)。

2.2良性与恶性甲状腺结节动态S1-T曲线类型的比较在良性甲状腺结节的82例中,Ⅰ型11例,占13.41%,Ⅱ型6例,占7.31%,Ⅲ型9例,占10.98%,Ⅳ型56例,占68.29%;在恶性甲状腺结节41例中,Ⅱ型12例,占29.27%,Ⅲ型29例,占70.73%。由此可知,恶性结节主要集中于Ⅱ~Ⅲ型,与良性甲状腺结节相比,恶性结节的强化率较高(P<0.05)。

3讨论

评估甲状腺结节的良性、恶性的成分,目的是为了甲状腺癌患者在早期能够及时的采取适当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而降低疾病的死亡率[4]。然而仍旧有许多良性甲状腺结节采用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据相关统计显示,细针抽吸活组织检查显示阳性、可疑或者无法诊断的患者中,约有18%的患者行甲状腺外科切除术,而病理结果大部分为良性,仅有15%~32%为恶性肿瘤,因此良性甲状腺结节采用手术切除,会增加不必要的创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反映组织的空间组成信息以及病例状态下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跨膜运动等状况,为MIR从微观观察肿瘤病例状态提供了可能。对于良性与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来说,磁共振甲状腺平扫诊断的意义并不大,而动态增强扫描SI-T曲线能反映出病变组织的血供特点。有研究认为,相对于甲状腺良性结节来说,恶性结节的血供较差,甲状腺腺瘤的微血管密度比所有的甲状腺恶性肿瘤都要高。由资料显示可知,82例良性结节SI-T曲线Ⅰ型、Ⅳ型占了67例(81.71%),而41例恶性结节均为Ⅱ型(12例)、Ⅲ型(29例),从这组资料中可以推测出病理机构为甲状腺良性结节微血管分布较为丰富而且均匀,对比剂早期能快速进入,表现为流出型曲线,炎性结节活动期呈持续上升型曲线,炎性静止期对比剂很少进入或不进入。恶性结节细胞密度高,对比剂进入细胞外间质后清除缓慢,表现为延迟流出或平台型曲线。延迟消退是甲状腺恶性结节在MRI动态增强的重要表现。

早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中,DWI技术较为常用,但往往会出现头颈部图像失真变形的问题,但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颈部DWI图像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此次研究取b值分别为150s/mm2、300s/mm2、500s/mm2时,甲状腺恶性结节组的平均ADC值均低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这可能是基于恶性肿瘤的细胞密度增高、恶性肿瘤细胞完整性破坏、主动运输和流出增加也可限制恶性肿瘤组织水分子的弥散运动。

总之,运用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以明显的提高MIR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在临床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Ahmed S,Johnson PT,Horton KM,et al.Prevalence of unsuspected thyroid nodules in adults on contrast enhanced 16-and64-MDCT of the chest〔J〕.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4(7):311-317.

[2]侯俊成,严金岗.MRI动态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9):97-99.

[3]陈海波.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T和超声表现对比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3.

[4]刘洁.常规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MRI增强扫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接收的6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在54~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2±10.2)岁,所有结果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MR检查前所有患者均未接受内分泌、放射治疗等相关治疗,该次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行常规MRI平扫、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1)常规MRI平扫:选择磁共振机(型号: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MR机);扫描序列:选择平扫轴位,TSE序列;T2W1:TR=4 750 ms,TE=120 ms;NEX=4,矩阵230×256,0.6 mm的层间距,3 mm的层厚,FOV200 mm×200 mm;T1W1:TR=500 ms,TE=13 ms;NEX=3,矩阵230×256,0.6 mm的层间距,3 mm的层厚,FOV200 mm×200 mm。(2)DWI:选择横轴位,TR=2300 ms,TE=74 ms,FOV230 mm×230 mm;b值依次为0 s/mm2、500 s/mm2,1 000 s/mm2、1 500 s/mm2、2 000 s/mm,其他同T2W1。按照相位编码、频率编码以及层面选择,形成表现弥散系数(ADC)图;T2W1矢、冠状位扫描[2]。(3)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轴位扫描横断面上疑似病灶,选择钆喷替酸葡甲胺(批准文号:H20110117)(Gd-DTPA)作为对比剂,0.1 mmo L/kg的用药量,在速率3 m L/s下行肘静脉快速推团注射并动态增强扫描,持续10 s/期,持续13期,然后分别行矢、冠状位延迟扫描。MRI前列腺癌定性诊断标准:根据病灶T2WI信号特点、不同b值DWI信号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及DCE-MRI早期强化程度及对比剂“廓清”,病灶内ADC最小值在1.24×10-3mm2/s以下,按照每期对应的前列腺癌分期标准作相应对比。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经病理证实42例前列腺癌,占70.0%,其中11例B期,占26.2%;19例C期,占45.2%;7例D1期,占16.7%;5例D2期,占11.9%。以上前列腺癌均合并前列腺增生。其余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前列腺炎10例。

2.2 扫描结果

常规MRI平扫结果显示T1W1呈低信号,但信号不清晰;而T2W1呈局灶性低信号,淋巴结肿大;另见骨盆转移灶上呈高低不均衡的T1W1信号,增强的T2W1信号。DW1结果显示癌灶上见高信号,ADC图显示低信号,且显著高于外周带信号以及中央叶腺体信号。骨盆转移灶见高信号,转移性淋巴结见高信号,但ADC图显示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早期强化两种情况,即增生结节和癌灶,而且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在后期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另见显著强化两种情况,即骨盆转移灶和转移性淋巴结。确诊38例,准确率为90.5%。

3 讨论

针对前列腺癌的检查方法众多,其中最常用的是MRI平扫,该方法虽可显示外周带中低信号结节,但无法与可能出现等同信号的炎症相区分,故难以确诊。

在该研究中对所有患者在MRI平扫的基础上采取了多b值DWI,DWI是在常规MR的SE序列中加入大小一致、方向相反的两个扩散敏感梯度脉冲来形成MR信号,并以此构成扩散图像对比。经扫描结果显示正常组织DWI呈低信号,而ADC图显示呈高信号;但癌变组织DWI与ADC图显示结果正相反。其原因在于癌灶与非癌灶二者具有不同的水分子扩散机制,加上癌灶处大量肿瘤细胞从而导致水分子扩散能力降低,故而产生信号上的差异性[3,4,5,6]。前列腺癌灶区ADC值呈明显下降表现,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性,前列腺增生DWI检查结果显示其ADC值明显高于前列腺癌,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景国东[7]的研究中与笔者观点一致,也提出前列腺癌灶区ADC值呈明显下降表现,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性,前列腺增生DWI检查结果显示其ADC值明显高于前列腺癌。

在前列腺常规MRI平扫、DWI的基础上联合动态增强MRI(DCE-MRI);前列腺癌具有早期强化达峰值后并迅速下降的动态强化特点,与前列腺增生强化达峰值后并呈持续强化和进一步增高趋势有明显的不同,因此通过DCE-MRI可以为前列腺癌的MRI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且在与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DCE-MRI可以反映病灶增强后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以量化的反映病变组织的血供特点。由于前列腺癌组织血管较丰富,新生血管不成熟,肿瘤血管内皮不完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阻力较小,MR动态增强表现为达峰值时间缩短,强化率增加,呈明显早期强化特点。该研究中,经病理证实42例前列腺癌,占70.0%,前列腺癌均合并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10例。在陈自谦等[8]的研究中经病理证实50例前列腺癌,占72%,前列腺癌患者均存在前列腺增生,12例患者合并前列腺炎的结果一致。因此常规MRI平扫、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的确诊率较高,在分期诊断方面由于早期行常规平扫及DWI难以辨别小淋巴结转移,故造成分期差错,但后期进行动态增强扫描(DCE-MRI)部分错误得以纠正。

综上所述,MRI平扫、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升前列腺癌(PC)及分期的确诊率,减少误诊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保障,建议临床采纳并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常规MRI平扫、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 P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该院接收的60例疑似前列腺癌(PC)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常规MRI平扫、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并对比病理诊断结果 ,评价诊断准确率。结果 经病理证实42例前列腺癌,其中11例B期,占26.2%;19例C期,占45.2%;7例D1期,占16.7%;5例D2期,占11.9%。所有确诊患者合并前列腺增生。其余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前列腺炎10例;确诊38例,准确率为90.5%。结论 MRI平扫、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升前列腺癌确诊率,减少误诊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保障,建议临床采纳并推广。

关键词:前列腺癌(PC),MRI,DW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

参考文献

[1]王红燕.动态增强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4):652-653.

[2]章绪辉,全显跃,路世龙,等.3.0 T MR动态增强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23(6):952-953.

[3]赵全泽.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波谱分析(MRS)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9):978-979.

[4]刘兴华,曾文兵,汪明全,等.3.0T磁共振波谱成像结合T2WI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7(5):938-939.

[5]沈钧康,赵文露,杨毅,等.1.5 T MR功能成像序列联合T2WI对前列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1):952-953.

[6]黄洁红,吴清华.MR动态增强及扩散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4):937-938.

[7]景国东,汪剑,陈录广等.3.0T动态增强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4,29(5):482-486.

MRI增强扫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及排除标准:经肝穿病理、血培养等方案证实为肝脓肿炎症期;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纳入2010年5月-2014年5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满足上述条件患者51例。其中男21例, 女30例, 年龄25~82岁, 平均 (59.3±9.5) 岁, 病程2~10 d, 平均 (6.6±2.5) d, 胆管源性、门静脉源性、肝动脉源性、临近组织感染患者比例23:16:9:3。

1.2 诊断方法

采用两种诊断方案行全肝扫描, 由3名放射科资深医师阅片, 采用多数制明确诊断结果, 记录病因、形态及血栓数量。多排螺旋CT诊断仪器型号为GE Bright Speed 16排螺旋CT, 通用公司生产, 设置螺距1~1.2, 层厚10 mm。平扫后行三期增强扫描, 对比剂为碘佛醇, 肘静脉给药, 注射 (95±5) ml, 延迟分别为25 s (动脉期) 、60 s (静脉期) 、120 s (延迟期) 。MRI平扫仪器为Achieva 1.5 T超导磁体型扫描仪, 飞利浦公司生产, 设置层厚8 mm, 层距2 mm。T1WⅠ采用SE序列, 常规设置, T2WⅠ采用FRFSE序列, 常规设置。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对比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CT三期增强及MRI平扫特征

病灶均表现出T1、T2信号影。胆源性病变23例, MRI平扫下均表现为环形高信号征, CT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环形强化, 但在延迟期为等密度。门静脉源性病变16例, MRI平扫下呈T1、T2均较长的晕征, CT增强扫描则表现为内部高密度、逐渐向外部减弱的变化趋势;肝动脉源性病变9例, 主要表现为肝内多发片状阴影, 影像为稍低密度或片状T1、T2信号;临近组织感染病变3例, 病灶较为局限, 扫描影像与前几者类似。

2.2 病灶扫描个数对比

邻近组织感染病变者样本数较低, 故不纳入本项对比。在胆管源性及门静脉源性病变患者中, MRI对病灶的检出例明显高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在肝动脉源性病变患者中, 检出例未见明显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肝脓肿多为细菌性, 典型病因为临近部位, 如胆道系统、门静脉系统、周边组织器官等化脓性炎症反应扩散[4]。脓肿形成早期, 病灶中心呈液化坏死状态, 周边为脓肿壁及水肿带, 具备典型的影像特征, 行CT诊断具备较高的诊断效果, 但在炎症期, 坏死不完全, 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不清, CT表现典型性不高[5,6]。

本研究中, 肝脓肿炎症期病灶多为T1、T2信号影, 且或超过4个肝段、或小于1个肝段。同时, 不同病因所致肝脓肿亦有一定特异性表现, 胆源性病变主要表现出环形信号, 可能是因为其病因多为胆管结石所致管壁增厚、相邻器官炎症;门静脉源性病变主要为晕征, 提示炎性水肿为其主要病理改变;肝动脉源性病变则主要变现为片状或稍低密度信号, 三期表现则与门静脉源性相似, 这与李婧等[7]研究结果类似;临近组织感染病变的影像变化则与原发病程度有关, 增强扫描与门静脉源性病变结果类似[8]。

本研究还探讨了两者对病灶检出的能力, 结果指出MRI平扫在胆管源性及门静脉源性病变上的诊出价值更高, 这可能是因为T2WⅠ对胆管及门静脉管壁、周围炎性水肿的敏感性更强, CT三期增强则易受容积效应影响所致。但两种诊断方案均表现出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因此仍建议临床将二者优势结合, 以确保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 本研究能够证实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与MRI平扫均适用于肝脓肿炎症期诊断, 且适于结合。但亦有一定不足, 如受样本量限制, 未能探明二者对临近组织病变致病患者病灶检出价值, 这有待于后续研究补充。

参考文献

[1]阳红艳, 顾明, 柯振武, 等.肝脓肿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量化分析初探[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9, 20 (12) :938-940.

[2]姜立杰, 李慧亭, 刘树荣, 等.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细菌性肝脓肿3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 :193-194.

[3]俞腾先.肝脓肿的CT诊断[J].重庆医学, 2009, 38 (8) :975-976.

[4]张金甲, 张正顺, 王华录, 等.超声造影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11) :1009-1011.

[5]康素海, 张辉, 刘起旺, 等.肝脓肿炎症期病变的CT与MRI诊断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9) :1452-1455.

[6]Torabi M, Hosseinzadeh K, Federle MP.CT of nonneoplastic hepatic vascular and perfusion disorders[J].Radiographi cs, 2008, 28 (7) :1967-1982.

[7]李婧, 符颖, 王吉耀, 等.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J].中华消化杂志, 2010, 30 (4) :230-235.

上一篇:合成方法及应用下一篇:低电平有效